从深阅读中学习作文

2024-08-19

从深阅读中学习作文(7篇)

1.从深阅读中学习作文 篇一

浅谈“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几点做法

提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读写教学原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关系密不可分。阅读教学中,首先应以课本为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次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学习借鉴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习作与教材范文作比较,随作随评。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积累素材

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其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是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不少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认为的割裂,孤立施教。阅读可只对课文进行讲授,而作文课则分析只让学生因文而文。似乎阅读教学与作为教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因此错误的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写好作文。其实这种将读写分离的现象本不该出现,因为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言及两者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于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由此可见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必须而可行的。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一直尝试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阅

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除结合常见的改写、缩写、扩写、补写、写读后感等单项作文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经常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以突出对学生之外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阅读是吸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加强词句的学习与训练。学习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学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有时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其次,“写作是倾吐” 以课本为范例,想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入教材的范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典范文章,运用这些典范之作课想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1、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因无话可说而不得不胡编乱造的现象,我采取了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每学完一篇课文后,就有针对性的布置小作文,如教了《去年的树》后,针对“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让学生写一段鸟儿的心理描写。这样做巩固升华课文主题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不仅如此,我还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模仿他得写法去写作隐写得内容,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白鹅》中“描写白鹅吃饭的部分,动词运用很贴切,让学生找出并细细品味,然后仿照白鹅吃饭运用一些贴切的动词写一种小动物吃饭时的具体情境;假如某篇课文学生学后往往感觉意犹未尽,这是就要用续写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教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续写《皇帝回宫后》;这种吧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的训练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的进行写作训练。

我认为利用阅读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他们学语文 搞创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源”的问题,这种以读导写、读写结合的课堂模式,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

2、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学习借鉴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才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学生却不知所措,如坠五里云中。在学生眼里他们感觉课文里那些写作技巧是作家才能用好的,是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只能望之兴叹因而没有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理解阅读课文的写作技巧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这种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阅读过程中感受这种写作技巧的妙处,有意识的加以学习借鉴,然后逐渐的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如此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时特别强调动词的准确 “一顺儿朝下,铺,均匀,一点儿空隙,漾起。”启发学生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描写;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是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我们已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步,即又上前出了桥,”鼓励学生写一个自己曾经参加的活动过程,在时,则关注人物外貌描写的个性特征,细微区别,引导学生作文时力求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真实,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他。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社会的能力。这样坚持下来,就避免了习作的笼统首相和概念化,习作的内容、形式就越来越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了。

3、我认为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能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学生广

泛阅读,不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还为习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作品的习作技巧指导学生借鉴范文习作技巧,这对阅读理解和习作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还把学生习作与教材范文比较讲评,随作随评。做到快捷有效,这样就使 学生看到了自己作文之不足,使他们在对比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使自己的作文学有榜样该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从深阅读中学习作文 篇二

推论就是阅读者根据已有经验和文本信息作推断, 形成合理的判断或结论。小学生到了三年级应开始接触并学习简单的推论方法。在新学期的一次活动中, 我们发现学生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某地方卫视一档人与动物相处的真人秀节目《奇妙的朋友》, 便顺势准备了一组与小动物有关的谜语、儿童诗和绘本, 以群文的方式从易到难 (听描述、看文字、看图画进行简单推论) 分组呈现, 以期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关键信息进行简单的推论。学生推论的结果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 本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简单推论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动物相关的谜语、儿童诗和绘本的阅读学习, 感受推论的过程, 在阅读中学习初步掌握归纳关键信息进行简单推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2.激发阅读兴趣, 在带着阅读任务阅读时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3.激发对动物的好奇心, 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展台、谜语卡片、儿童诗文本、绘本《这是谁的脚踏车》、脚踏车图片、《猜猜我是谁》套书实物或电子版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介绍简单推论的方法

1.从学生关心的《奇妙的朋友》开始, 听描述进行简单推论。

师:很多同学都看过 《奇妙的朋友》, 那先不要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个动物朋友, 先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这位奇妙的朋友长什么样儿。其他同学根据描述, 猜猜这位同学描述的是哪位动物朋友。最好能告诉大家,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让学生回顾和体会猜出答案的过程, 从而意识到原来这个过程就是“推论”。)

2. 提供一组与动物有关的谜语, 让学生看文字进行简单推论。

师:每个小组随机抽取两到三张谜语卡片, 集体讨论谜底是哪位奇妙的动物朋友。告诉其他伙伴, 你是怎么推论出来的。

呈现:蜻蜓、熊猫、乌贼、螃蟹、河马、袋鼠、蜘蛛、大象、山羊、长颈鹿等动物谜语。

3.学生回顾简单推论过程, 教师协助提炼简单推论的方法。

(这些谜语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没有难度的, 猜出答案并不是目的,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推论的过程, 认识到自己可以根据文本描述的线索去猜谜底。这些“线索”就是帮我们猜出谜底的“关键信息”, 把这些“关键信息”综合起来就比较容易得出答案了。)

(1) 请小组代表发言, 并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是怎么推论出来的。 (学生边说教师边作记录, 并在投影中将学生提到的关键信息圈点勾画出来。)

(2)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推论的过程, 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简单推论。

师:刚才同学们从一些线索也就是“关键信息”中猜出了谜底。 (教师在投影中再次呈现已作标注的文本, 并恰当举例说明) 其实大家已经学会了今天要学习的一种阅读方法———通过归纳关键信息进行简单推论。

(3) 教师强调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习惯。

师:当我们带着阅读任务阅读时, 要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要将“关键信息” (你认为与任务相关的字词句) 标注出来, 以便于归纳关键信息进行简单推论。

二、自主、合作, 练习简单推论的方法

1.自主独立完成:每位学生自由从刚才自己没有阅读到的谜语中选择一个或两个, 圈点勾画关键信息, 看文字进行简单推论。

2.小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儿童诗 (小组间可重复选) , 圈点勾画关键信息, 看文字进行简单推论。

师:请根据大家标注出的关键信息做简单推论, 这首儿童诗写的是哪位动物朋友呢?你是怎么推论出来的?

呈现《壁虎》 (那尾巴还在跳动/他就趁机逃走) 、《鸽子》 (林武宪) 、《蚊子》 (还送我一颗红红的/红豆沙包) 、《鹦鹉》 (却不会/说出自己的意思/真没意思) 、《蝌蚪》 (李昆纯) 等儿童诗。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单推论还需要联系生活经验, 同学们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多观察生活。

师:同学们勾画出的关键信息, 有些是……有些是…… (投影呈现) 这些都来自同学们的生活经验, 来自我们对这些小动物外形、颜色、声音和习性方面的观察。

三、从文到图, 运用简单推论的方法

1.阅读绘本, 看图画进行简单推论。

教师根据分组情况, 将绘本《这是谁的脚踏车》中的几个主角 (小男孩、鳄鱼、大象、鼹鼠、青虫、青蛙、鸵鸟、袋鼠、小女孩、蜗牛) 的脚踏车图片分别发给每个小组 (每个小组一张) , 其他画面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

2. 教师投影绘本中前几个主角的图画, 为学生做看图画进行简单推论的示范, 以供模仿。

(1) 请同学们自由表达, 你认为图画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只说关键信息, 暂不说出自己的答案)

(2) 教师协助圈点勾画出来 (投影呈现) , 等学生认为没有其他地方需要标注了, 就请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认为这是谁的脚踏车, 为什么?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反对的理由或赞同的意见)

3. 给学生充分的读图与讨论的时间后, 教师继续投影绘本中的内容。

(1) 各小组派代表按照绘本中主角的出场顺序来发言:你们认为这个脚踏车是哪位动物朋友的?你们是通过……推论出来的?

(2)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 教师注意重复学生抓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为什么能由这些信息推论出脚踏车的主人是这个动物。

(3) 最后回到封面,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是谁的脚踏车? (开放问题, 小组内部分享, 教师不提供答案。)

四、延伸阅读, 活用简单推论的方法

1.前后呼应, 灵活应用方法。

师:在《奇妙的朋友》中, 你最喜欢哪个动物朋友?推论一下, 它的脚踏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为这位动物朋友画一个属于它的脚踏车吗? (此环节, 学生可根据剩余时间来决定是在课内完成还是在课后进行。)

2.教师小结:根据文本或图画中的关键信息得出合理的结论就是简单推论, 基本方法就是标注出文本或图画中的主要线索, 联系生活经验来进行推论。所以同学们在带着阅读任务阅读时, 要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以便于归纳关键信息进行简单推论。

3. 教师用投影或者实物展示绘本《猜猜我是谁》, 推荐学生阅读。

3.在“分享”中学习“阅读” 篇三

【教学过程】

一、首次分享:回顾梳理,明确要求

1.回顾略读课文的读书方法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学习略读课文有什么心得?

(①学会浏览,快速地、大致地看;②看看阅读提示有什么要求,想想“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作者冯骥才又是怎么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2. 聚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设计解析:这部分的回顾是学生阅读经验的一个分享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略读课文的心得”,其实质在于建构本堂课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自己梳理出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然后用这样的方法再去学习今天的这篇课文。这样的学习起始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是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

二、二次分享:自读自悟,交流分享

1.基于阅读提示,组织自主阅读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并用笔画一画,还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记录下你的感触。(学生读书,圈、画词句;教师巡视指导,解疑答疑)

师: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先交流自己发现的、读懂的。

2.读书交流,分享心得

(1)围绕“提示语”要求,学生畅谈读书所得。

交流内容:重点关注第1、5两个自然段。

交流形式:先组内交流读书所得,再组间交流。

交流保证:给学生8~10分钟的独立阅读时间,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问题,为交流分享做准备。

(2)小结梳理,激趣导学。

①小结梳理:读着读着,我们发现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板书:刷墙效果奇、刷墙规矩奇、刷墙动作奇)

②激趣导学。

第一步:这样的刷子李,正是人如其名(课件出示:“刷子李”人名简介)

第二步:读到这儿,同学们觉得这篇小说好看吗?为什么?

引导聚焦:曹小三眼中的“刷子李”人物形象。(徒弟曹小三最想看的是什么?)

(设计解析:这是略读课文教学中的“二次分享”,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粗线条、板块化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充分读书、自悟自得的过程,是学生在“首次分享”明确学习要求后,围绕着“提示语”独立阅读、团队分享的过程。学生自读自悟什么?它来自于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如何自读自悟?学生独立阅读,圈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答疑解惑;之后,学生先组内交流心得,再组间交流,充分领略“刷子李”技艺之高超。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出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曹小三”,以及他眼中师傅的那袭黑衣,为第三次的阅读与分享指明方向,明确内容。“二次分享”,是学生阅读经历的分享,把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所得所悟所发现,说给同伴听,说给教师听,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新的学习指向。)

三、三次分享:聚焦问题,赏读分享

1.聚焦“黑衣”,揣摩心理

(1)找“黑衣”,见证奇迹:曹小三最想看的就是师傅身上的那袭黑衣。课文可不止一次地写到它,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第6~9自然段,把它找出来。

相机课件出示:

(2)品“黑衣”,揣摩心理:这黑衣白点,可时时牵动着曹小三的心呐!咱们再联系着读读这几句话,你们发现曹小三的心理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学习形式:学生自由品读,再小组交流。

出示品读交流要求:

①每一次看到黑衣,曹小三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②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

③能用一张线条图来表示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吗?

2.赏读“黑衣”,分享交流

学习形式:围绕“品读交流要求”逐句交流,整体推进。

分享提示语:其他小组怎么看?

①想象说话,情感朗读这三句话(完成第1、2两个交流要求)。

②体会心情,领悟表达(完成第3个交流要求)。

小结:看这张线条图,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一波三折”。这正是这篇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将故事推向高潮。

(设计解析:此处的“分享”是略读过程中的阅读纵深分享。关注重点句段,勾连上下文联系阅读,细看“黑衣白点”,深悟曹小三心情之起伏,感知“刷子李”奇人之奇,品味一波三折的表达之妙。先聚焦,再细品,最后交流分享,过程简洁,学习深入。最终在分享中达成对阅读厚度的丰满。)

四、四次分享:回顾总结,拓展阅读

1.再看“奇人”,拓展阅读

师:像刷子李这样的奇人,其实还有很多,咱们再去认识一位,怎么样?

课件出示“泥人张”片段:

思考:联系“刷子李”,读读想想“泥人张”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作者冯骥才又是怎么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2.交流探讨,阅读分享

(1)学生发言,畅谈发现。请学生围绕思考的问题,谈谈各自的读书发现,说到一点是一点。

(2)教师引导,联系比较。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巧作点拨,引导学生将刷子李与泥人张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3)梳理发现,达成共识。师:同学们,作者就是抓住一些人物细节的描写,同时运用一波三折、比较、衬托等手段,把人物写活、写奇的。

(4)激发兴趣,独立阅读。师:还有很多这样的奇人,都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 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去认识那些奇人,去领略冯骥才先生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

(设计解析:略读过程中的第四次“分享”往往是通过增加阅读量,进行比较阅读等形式来实现的。本环节中拓展了同一作者笔下的不同人物作为语言材料,与本文“刷子李”进行同质阅读,在比较阅读、交流分享中深入品味语言,品悟情感,领会表达,并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总体说明与点评】

《刷子李》这篇课文,执教者努力实践“学为中心,多学少教”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拓展阅读”等略读实践中品味语言,学习阅读,在不同层级的“阅读分享”中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活兴趣,学会阅读,实现一课一得。

一、 眼中有学生:略读教学有“进退”

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略读课更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学重导不重教,略教师的精讲细说,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舞台上让学生往前走,教师主动向后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趣”味盎然,才能举一反三,既获得知识,又锻炼能力,教学方可事半功倍,达到略读教学“形略而神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教师以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引导学生在更真切的学习情境中“找黑衣、看白点”,展开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探寻曹小三心情之起伏变化,感知“刷子李”人物之奇,品味作品一波三折的表达之妙。在略读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二、 行中有学生:略读教学有“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见,略读教学即是指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迁移至阅读实践中,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安排拓展阅读的环节,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快速阅读类似文章,提取主要信息,读懂语言材料,学生在略读实践中学习并学会阅读。因此,“迁移”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学生学习力增长为核心的阅读成长。教学中的第四板块就关注到了略读教学“迁移”价值的开发,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在“泥人张”片段的联系阅读中深入品味语言、品悟情感、领会表达,学习阅读,同时激活学生的读书欲望,促发其阅读整本书。这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要求的落实。

三、 心中有学生:略读教学有“取舍”

通读各学段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点:略读课文大多文辞秀美,篇幅相对较长。要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实现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抓大放小,长文短教,突出重点,做到一课一得。简单地说,就是要教得简单一点,学得丰厚一点。教学中通过阅读经验的分享,成功聚焦“阅读提示语”,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导性任务,删繁就简,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空,展开自读自悟,为“二次分享”做好准备,并通过不同阶段的“阅读分享”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要点,体会情感、体悟表达,在言意兼得间实现略读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4.从深阅读中学习作文 篇四

一、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情趣的因素分析

1. 教师层面的因素分析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以情促知、以趣促学”的教学目的并没有深入各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学习情趣培养的主要实施者,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情趣培养的最终效果。部分教师将情趣的构建和认知过程分开看待, 很片面地理解学习情趣的培养。将情趣教学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层面, 并没有很理性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导致学习情趣培养方案无法真正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

2. 学生层面的因素分析

从情感需求角度看, 学习情趣培养易于被学生接受, 是因为其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然而, 低年级学生是没有区分情趣级别的自主性的, 他们利用自我思维只能片面地去理解情趣, 比如, 新奇感、情趣刺激感这些表面的情绪活动。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他们走向深层次的情趣理解, 即上升到对积极情感和志趣的理解。从大方面讲, 语文学习情趣培养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合作, 才能将学习情趣培养全面化、普及化。从宏观上, 社会要积极参与进来, 全面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绪培养工作;从微观上, 教学主体要积极地配合起来, 将学习情趣的培养有效地实施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使学习情趣培养工作成为一种社会意识, 成为一套教学实践理论, 让语文学习情趣培养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中学习情趣的培养策略

1. 确立学习情趣培养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总体教学目标、学生群体的认知和情感水平制订出一般性的总体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普遍性、共同性, 是学生认知和情感水平得到提高所必达的目标, 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 适当降低目标的高度、难度, 使学生能“跳一跳, 够得到”, 唯有如此,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使阅读教学能深入开展。

由此可见, 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和点拨, 直到学生能够在独立阅读的情况下知晓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对语言文字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可引导他们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探讨, 满足他们特殊的情感认知需要, 以培养更高的目标。

2. 选择学习情趣培养的内容

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文”与“道”, 在此内容之上建立起来的基本规律是帮助学生由对文章道理的理解上升到由道理感悟出文章的情感。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认知体系, 融入文章的阅读之中, 通过对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能力, 达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 再通过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进一步去分析体会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深层次情感,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层层递增。这种学习培养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由表及里的深层认知过程。

3. 学习情趣培养过程的组织

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所教之文本内容的合理安排, 这种安排要建立在学生思维情感活动的心理基础之上, 同时师生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创新。初中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包含文字理解、内容理解、文本评价和文本重构。学生会在这一心理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认知和情感能量发挥出来, 赋予文本以无限想象, 再进行分析、自我判断。学生如果在这种阅读心理进程中, 于某一阶段产生了阅读障碍, 将会对整个阅读过程的流畅性产生影响, 从而打乱学生的阅读心理, 造成阅读兴趣的流失。因此, 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 要时刻保持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警惕性, 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阅读惰性, 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传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与习惯。优化阅读教学组织, 培养语文学习情趣,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情趣培养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核心。情趣培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应该放在首要地位, 因此, 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占有重要地位, 它在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环境中, 情趣无处不在。情趣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扮演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角色, 旨在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希望通过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情趣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能够对初中生语文的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沙丽.中学语文情趣化教学[D].扬州大学, 2009.

[2]梁卫东.语文教师的情趣及养成[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0 (10) .

5.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学习数学 篇五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第一个环节。作为课堂教学前的一种学习个体的独立自主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数学能力。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数学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内容,联系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习实际,精心设计阅读提纲,向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或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前,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在2014年的日历上查找自己及爸爸妈妈的生日的具体时间。

2.观察2014年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3.通过阅读课本,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4.查找关于“年、月、日”的民间故事。

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教材,发现了与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知识。课堂上教师再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学生由无序的、零碎的思考变为有序的、完整的知识建构,逐步形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对较难懂、易混淆的知识,指导学生把课本读深、读透,并适时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让学生独立阅读,合作交流,最终突破知识的难点。具体做法是:学会咬文嚼字,学会运用常用的阅读符号,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的方法。“粗读”就是知其大意,找出不了解、但又需要细读的部分;“细读”就是要钻研教材的内容、概念、公式和法则,掌握例题的格式,分析关键的字词、语句和符号标记;“精读”就是对内容加以概括、记忆,并用相关的知识做练习。

1.学会咬文嚼字。

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对于学生而言,粗读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的核心,需要在粗读的基础上细读,甚至反复推敲,以帮助学生彻底弄清结论成立的每一个要素,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如,小数的性质是指“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在阅读这一数学性质的时候,对小数的“末尾”容易泛化地理解为小数点的“后面”。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什么是小数的末尾。如果是一位小数,那么小数的末尾指什么?如果是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在这样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学会咬文嚼字地阅读,准确地体会文本表达的含义。

2.学会运用常用的阅读符号。

学生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同样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如可规定:条件用“——”标,问题用“~~”标,重要概念或关键句用“~~~~”加注,重点词在下面加“△”,公式用“○”圈起来等。这样长期坚持训练,逐步要求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圈点勾画的习惯。

3.适当搭建“阶梯”,为探索引路而读。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这时,教师要及时搭建“阶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阅读教材,从而突破思维定式,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当学生认识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求圆锥的体积呢?”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学习经验,想到应该把圆锥体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几何体,从而得到求体积的方法,很快有的学生就想到转化为圆柱体,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呢?学生一筹莫展。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在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阅读了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前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三、课后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严谨性、精确性,数学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充分调动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要让学生进行阅读延伸,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使知识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

1.课后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阅读能将课内阅读延续到课外,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在课后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阅读一些数学小知识,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和数学的名题、游戏等,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课后阅读,学会数学思考。

课后阅读提倡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在研究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如,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阅读“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积怎么变化”的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把思考延伸到课外。

3.课后阅读,开展实践应用。

教学中,可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数学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写数学日记,做数学小制作。定期开展“阅读成果展示会”“比比谁的课外知识多”“比比谁的数学制作好”等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当然,数学阅读的对象不仅仅限于教材。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挖掘数学阅读素材,积极拓展阅读内容,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的方法,真正学会读“数学书”。在广泛的数学阅读中,只要教师用“心”去指导,学生用“心”去阅读,定会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6.从深阅读中学习作文 篇六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习策略;研究

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即阅读,这同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掌握英语阅读能力能够有效获得英语信息,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所以,要加大学生英语阅读的训练力度,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技巧并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一、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点燃其阅读热情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且对事物兴趣度持续不会太久。所以,教师要想英语阅读教学能够高效进行,并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则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促使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1.导入激趣

(1)头脑风暴式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标题或图片,并让学生自由联想。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激活,并让其思维进行发散。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将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预设一遍,以方便能够及时引导。

(2)竞赛式导入。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合理分组,并采用竞赛答题的方式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下,学生会处于高度兴奋以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规定与讲解竞赛的内容与细则,确保竞赛的公平性,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件提趣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共享性与交互性,且表现力极强。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导入或教学中,也能将教材内容生动化与直观化,极易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让阅读教学变得事半功倍。

二、利用图示,加深语篇理解

根据大量教学实践经验可知,如若缺乏和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示,学生理解文章会较为困难。而配备有关图示,即便文章语言难度较大,学生也容易理解。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逐步引导学生从已知内容来探索未知内容,加强文字与意义的联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效率。与此同时,在开展图示理解文本的训练时,教师还应实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从而提高图示阅读的效果。此外,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起智慧共享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能够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正确把握关键词语的能力

正确把握关键词语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只有正确找到文章关键词,并对其含义进行理解,才能快速了解到文章的重要信息与主旨大意。笔者认为可以从寻读着手来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的能力。寻读指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如,快速在文章中找出某一特定信息,例如人物、地点、时间等等。在寻读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将文中句子一一翻译出来,仅需其把大段的阅读文字记入大脑,并从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单词或句子。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阅读速度要快,而且还要求其能够正确找到关键词,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培养阅读习惯,运用阅读技巧

结合笔者实践来看,常用的英语阅读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握整体文章的逻辑顺序

第一步,先认真阅读标题,并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了解文章发展的主要脉络。第二步,重点研读文章第一段内容,通常,文章主题往往会隐藏在文章第一段中。第三步,正确把握主题句。通常主题句往往会在首段、文章中段或是文末出现,学生应当有针对性地找出主题句。

2.限时读

在阅读过程中,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让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速度。

3.浏览

将文章主题句找出,掌握文章主旨大意。因为小学阅读材料通常篇幅不长。所以可以让学生找出中心词或词组。在对文章末段进行阅读时,应当找出文章的结论或结局。对于文中where,when,who,why,what等问题应进行积极思考,并回顾整篇文章,巩固文章主旨大意。

4.预测

在阅读时,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中有联系的语言信息对下文可能出现的信息进行预测,这是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技巧。在预测完毕后,就开始阅读文章,并不断验证与纠正自己的预测,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

综上所述,鉴于阅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应当在充分结合课程及学生实际情况下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上文在基于笔者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究出了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点燃其阅读热情、利用图示,加深语篇理解、培养学生正确把握关键词语的能力以及培养阅读习惯,运用阅读技巧这四方面学习策略,以供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参考。

作者简介:刘璐(1984—),女,汉族,江苏宿迁市人,本科,小学英语教师,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

7.从深阅读中学习作文 篇七

反思一: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对于上语文课,营造轻松、愉悦、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充满活力。如何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呢?我课下反思,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老师要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要面带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亲善、和蔼之感。且莫紧张、严肃,让学生觉得教师严厉,不好接近。应注意课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流中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和赞赏学生,以便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要有鼓励性的评价。

2.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这节课,我设计的学生活动充满了活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就应该是多样的,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如,在设计叠飞机活动时,我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四五人一组,分别代表本组成员,说说此时此境叠飞机在想什么及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动了起来。又如,在叠飞机时,让他们首先在本组展示,再推荐最好的到前面展示并说说飞机的外形以及命名的原因。通过此环节设计,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到前面展示自己的飞机并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各评价其他任意一组,以“夸夸我们的纸飞机”为题,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并发言。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最后通过放飞机环节学生全部都动了起来,这样整个课堂活动异常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二:学生观察时间不足

本节作文课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应多让学生观察感悟,但在这节课中,学生由于活动写作时间不充足,观察感悟时间不足,因而对本次活动的感知不深不全,这也是造成后面写作不顺畅的主要原因。设想:如果老师在以上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配以一定的音乐来创设气氛,最后写作效果会更好一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改进、提高,努力构建和谐的語文课堂!

上一篇:呐喊中的运动会叙事作文下一篇:关于足球的优秀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