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2024-10-04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共20篇)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一

环境工程专业2007届本科生自荐信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很冒昧占用您宝贵的时间,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读完我的自荐信。我是一名来自xx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07届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将要结束大学生活,掀开人生新的一页之时,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接受您的挑选与考验。

十几年父母的勤劳、善良与朴实的耳濡目染和系统学习,培养了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实勤奋的品质。四年来,在“好学力行”校风的熏陶下,我刻苦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并掌握了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管理、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思想上,我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学习上,我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实习,具备了很好的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现场实践经验。通过不懈的努力,熟练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0、AutoCAD2004、photoshop 等应用软件的操作。

本着想锻炼自己的想法,我做过家教,参加过金工实习、电工实习、专业实习。

乘风破浪、展鸿鹄之志;谨言慎行、做立业之人。虽没有名牌大学的光环,但我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回首大学生活,充实的学习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不断的思索和学习使我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一个满意的回报!

最后,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

200*年**月**日

2.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二

高校的定位决定人才培养方向,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不论研究型大学或者非研究型大学,都要与自身的人才接纳对象进行联系,这些人才接纳对象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意见应及时掌握,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及时做出相应修改[1]。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决定了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前景,同时对高校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也具有决定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很多都是近几年从专科制学校合并后升本发展起来,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学术底蕴先天不足,导致其毕业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如重点本科院校学生深厚,而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院校学生强的弱点。其最终的反映结果就是考研录取率、就业率低的尴尬处境。笔者以自身所从事的环境工程学科为例,希望探讨一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定位情况,正视现状,为地方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2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概况

1 9 7 7年开始,我国有数所高校开始按工学环境类本科专业招生。1979年教育部修订颁发的工科专业目录中列入了“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类。1984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规范,在工学中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代码1401,相近专业: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专业代码1402,相近专业:环境工程、工业分析)两个本科专业。199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修订,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1998年颁布,其中工学的环境类本科只设一个专业,专业名称“环境工程”(专业代码:081001,相近专业: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隶属环境与安全类。目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的招生及专业设置仍以1998年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基础[2]。

在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和对环境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高速发展,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点持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至2004年,全国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247所,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发展情况见下表1。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培养的模式遵循精英化教育的老方法和套路。培养的学生缺乏现代工程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交往方面了解。

(2)学校的学科资源相对短缺。由于地方性财政投入有限,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滞后于其招生规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表现形式为难以承当高端科学实验任务,高端师资人才稀缺,校外实习基地不足等。

(3)定位模糊。很多地方高校的环境学科都是从“土木”、“化工”、“地质”等专业组建形成的,这原本是其特色所在。但是不少院校却盲目学习重点院校环境专业学科设置,求大、求全,丢失自身特点。

(4)管理体系落后。地方高校的管理有不少仍沿袭其专科办学时的模式,部分管理者思维仍没有转变,因此造成系部管理混乱,管理制度亦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制约了其专业进步发展。

4 地方院校环境工程学科人才工程化培养发展趋势及建议

强化办学特色:环境学科快速发展,壮大,环境工程专业的范畴和内涵不断扩大,学校需根据各自的学科背景,探索特色办学。拓展专业基础:环境问题日趋复杂,要求环境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系统、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面向国际办学:环境问题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将带来人才标准的国际化,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环境专业人才。

(1)创新型卓越环境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4]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现代环境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本土性等特征日益突出,覆盖面也不断扩展。现代创新型环境工程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实干精神;不仅要具有分析能力、实践能力。还要具有创新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

(2)推行高等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为加快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国际接轨,我国已开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建设工作,环境工程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在2 0 0 7年下半年启动了认证工作。认证标准规定了环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规范,将引导高等学校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

(3)加强环境工程教育与产业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5]

我国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的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国际上排名并不靠前。目前高等环境工程教育中实践教育弱化趋势明显,工程性“缺失”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环境工程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真刀真枪地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实践能力。吸收企业中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开展案例子型、实践型教学,选派理论基础扎实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蹲点锻炼,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4)国际合作办学,提高环境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的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履行国家环境义务、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保障国家资源供给、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等,已经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新热点和基本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不可能再闭关自守地孤立发展,而是高度地互相渗透,互相依赖。我国环境工程科技人才,需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动向,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该校积极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荷兰撒克逊应用科技大学等进行合作办学或接触筹备等工作,积极推行国际联合办学。

(5)鼓励特色办学、层次办学

环境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不同的“母体”背景,包括土木背景、化工背景、农业背景、地质背景和理科背景等。全国开办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已超过300所,但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在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过程中不应千人一面。笔者所在高校目前就主要依托该校的煤炭与纺织特色专业背景,在环境工程教学计划中特别突出了如煤矿地质学,纺织废水处理技术等特色专业课程。

(6)推动企业为环境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作为人才使用单位的企业,能否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工程科技人才能否做出创新型成果至关重要。国家应鼓励企业多渠道增加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为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机会和支持,并辅之以合理的评价和鼓励机制,在创新活动中不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企业要为工程科技人才构建顺畅的发展通道,完善工程科技人才的职业生涯制度,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构建有利于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高的终身教育体系。

(7)政府增加对地方高校教育投入[6]

由于地方高校培养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其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努力增强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竞争力。

摘要: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其专业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地方高校环境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本科院校,环境,工程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志敏,吴克,Michael Nelles.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2):69-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52

[3]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http://www.edu.cn/yanjiu_696/20060323/t20060323_149930.shtml

[4]http://baike.baidu.com/view/3810178.htm

[5]张海红,阮竞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146-147

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三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科学及其技术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开发能力的高素质环境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多年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际,阐述该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体系,探讨该专业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环境科学;科研创新;培养方法;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33-02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研究热点不断更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侧重于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到目前提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科学及技术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1]为适应这一发展,我国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250余所高校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2]为了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竞争力,开展高效优质的科研创新培训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法宝。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创办于1993年,该专业立足于学校的煤矿研究特色,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矿井水害与地质灾害防治、煤矿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笔者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实践,在本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体系和长效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一、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国内知名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均以培养科学理论基础扎实、环境科学研究与管理技能熟练,能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均开设诸如科学创新方法、环境科技自助实验等科研创新类课程或实践环节,注重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也十分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分别设置了Theory & Practice in Science、Analysis of Scientific Data课程和Science & the Environment项目实践环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欲望和能力。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成熟[3],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教学指导积极性和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科研兴趣未能有效激发;2.科研创新培养的教学方法还略显僵硬,当前许多高校以单一讲解的理论知识传授方法不能适应该专业科研的特点;3.开设科研创新实践培训的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4.对学生创造性实验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训偏弱。

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体系与教改实践

按照2008版和2012版教学大纲要求,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高年级开设了16学时的专业必修课科研创新,这属于重要的科研实践环节。笔者结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科研创新课程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在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强化科研能力培训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改研究和实践。

(一)启发式科研创新培训模式与训练方法

启发式科研创新的培训贯穿于科研实践的全过程。首先是启发式选题。在课程中利用2学时开展科研小组头脑风暴式研讨,通过布置3分钟图片立意论文及其宣讲活动,锻炼学生创新选题的能力。其次,启发式学习,提出“边学习、边思考、再学习、求创新”的思想,启发学生针对选题,带着问题开展创造性学习,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阅读不同类别科研文献和开展文摘的能力,对学习心得的研讨。再次是启发式方案选择研讨,根据典型案例,开展研究方法与具体方案选择研讨,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方法措施的讲解与培训。最后是启发式成果表达训练。模拟在线成果发表和学术会议,对小组科研创新成果进行展示,课程指导教师充当专业评审员角色,点评成果并对学生的改进内容进行启发。

(二)模块式案例题库建设

开展面向特定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块式教学案例题库。案例库兼顾本校专业特色,重点制定了矿区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控制与工艺优化等方向的案例题库。例如《大屯矿区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评价》锻炼学生对现场环境地质灾害调查、收据整理和分析评价的能力,《贾汪废弃矿区地下水污染模拟》和《二氧化碳注入煤层模拟研究》锻炼学生地下水污染模拟和多重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的能力,《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模拟实验研究》锻炼学生对采样、土柱模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每个案例制定相关的科研训练重点说明、学习指导及作业考核与评价方法,教师也在课程作业中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并跟踪指导,进行创新培训。

(三)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强化训练

结合我校环境科学科研的特色,基于实验科学的方法理论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科研创新开设了8学时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的强化训练。其中包括:地下水污染的土柱模拟实验、地下水污染与运移模拟软件FEFLOW方法原理和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方法原理和应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在地下水科研中运用等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作业研讨和答疑环节,加强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拟综合能力的培训。

三、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探索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环保工作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环保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高层次科研创新型环保专门人才的需求力度也逐步增加。因此,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一门课程的内容。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实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全面构建科研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由学院教学、科研主管领导协同学校教务部门分管专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指导、审查、监督和宣传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教学培训活动。其次,构建一套“宽厚基础、突出特色、贴近实际,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群体系,重点完善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以及专业前沿课程群的建设。再者,组建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团队动态管理,将一部分学生吸收到导师的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对考核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最后,从学院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增设有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科研开放基金项目。

(二)综合利用多层次科研实践平台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为契机,利用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校“现代分析与计算中心”的培训课程和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认识并学会本专业相关的高尖端测试仪器测试与分析方法;利用基于本专业成立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实践中心等实习实践单位,提供本科生认识现场问题、转化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并结合科研项目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现场的科研工作中。

(三)充分发挥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制的作用

自2010年以来,学院已经为环境科学专业大三、大四的本科生配备了专业导师。导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引导、专业理论学习指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以外,更多会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和经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已经深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分入学新生导师制和高年级专业导师制。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加强学生与导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吸纳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以研促学,进一步激发和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探究热情与实际工作能力。

(四)科学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了解决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精力不集中的问题,要完善教师激励措施,改革工作量和成果评价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参与本科生科研活动;在学院层面设立特定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励,以促进配套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的建设。针对近几年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开展热情不足、技术含量不高、思路新颖欠缺、持久性不长、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在科研活动成绩评价、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进行激励,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开展更多、更新、更深的科研活动。

四、总结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质量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专业软实力发展的关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且可行的方法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启发式科研创新培训模式与训练方法、模块式案例题库建设以及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强化训练方法等。为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时期对高层次创新型环保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实践长效机制,以期为中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再福,赵晓祥.环境科学实践与实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大学教育,2015(3).

[2] 关东明,陈陆霞,徐东耀,等.论环境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4).

[3] 黄懿梅,周莉娜,刘婷,等.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4.农业资源与环境自荐信 篇四

农业资源与环境自荐信、为了写出更好更专业的自荐信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这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自荐信范文为参考范文。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关注我的个人求职自荐信。

我是一名届本科生,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我的姓名是郭宇奇,所读专业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在校期间我刻苦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我的努力进入了学校的辅修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同样以优良的成绩圆满毕业,能连接局域网及INTERNE的接入。在校期间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许多计算机知识,WORD、AUTOCAD、PHOTOSHOP、及C语言、汇编语言、HTML等都得以学习和掌握。特别是对WORD、AUTOCAD的应用十分熟练。我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信息来源于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请注明)并且坚信会在计算机应用及编程方面创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英语 是我擅长的科目之一,通过了全国大学 英语 四级 考试 ,我在 英语 阅读与写作上更显优势,借助词典能阅读 翻译 专业型英文资料,总之我有着相当的英语 简历 水平。

平时我的课余活动也十分广泛,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都是我的爱好,还喜欢阅读书籍,这主要是为了培养艺术能力,有艺术才会树立好形象,才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个人、企事业单位的好标志。

期盼与您的面谈!

此致

5.财会专业本科生自荐信 篇五

尊敬的XXX(写领导也行,人事经理也行):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求职大学生个人简历。

我叫XXX,是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的职业目标是做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职业经理人。

在大学本科期间,取得奖学金一等一次,二等五次,三等一次;并担任经管学院女生部部长;,先后被评为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并且加入了中国******。

3月加入北京华联馥颂商业有限公司,从出纳做起,经过半年的考核,209月转岗做往来账会计并负责管理固定资产。华联馥颂是由北京华联集团与法国百年老字号FAUCHON合资成立的餐饮企业,企业定位为奢侈品牌,客户定位为高收入客户群。经过三年的.工作,我成功的实现了由学生到职员身份的转变,不仅提高了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工作,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与客户,与供应商,与领导,与同事相处。我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非常期望能有幸到贵公司任职。在贵公司提供的平台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为贵公司创造价值。

此致

敬礼!

6.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专业的自荐书 篇六

您好!我叫xiexiebang,是XX师范专科学校的一名好范文,所学的专业是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主攻的方向是水污染治理工程。

我来自农村,艰苦的条件磨练出我顽强拼搏、不怕吃苦的坚韧个性。我很平凡,但我不甘平庸。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会满怀豪情、满怀斗志地迎接挑战。我坚定地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付出总会有回报!

大学时期,在顾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我更注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校期间,我选修了中国革命史、公共关系、领导科学、写作等课程,自学了网页制作、计算机编程等,掌握了网页制作的技能,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并阅读了大量与专业有关的书籍。专业上,我扎扎实实地学好了有关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相关知识,并多次获得奖学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深深地懂得实践的重要性,我担任过宣传委员、实践部干事、邓研会干事、环保协会理事等职位。暑假期间,我积极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深入社区的社会实践,受到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和入党积极分子。

我深深地懂得昨天的成绩已成为历史,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明天的辉煌。只有不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挖掘内在的潜能,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本着检验自我、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目的,我来了。也许我并不完美,但我很自信。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您满意。我将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无悔地奉献给贵单位。“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是我执著的追求;“天道酬勤”是我的人生信念。

基于我所学的专业及意向,我求职的方向为:环保类工作或计算机类工作及其相关方向。

此致

敬礼!

7.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七

关键词:设施农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 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 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 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 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 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 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 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 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 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 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 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 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 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 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 强化了实践教学, 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

“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 (1) 增加认知实习, 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 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 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 安排在一、二年级, 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 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2) 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 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 时间控制在0.5~1周, 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 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奠定基础。 (3) 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 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 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 (设计) 设计实施过程中, 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 从实践中选题, 毕业论文 (设计) 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 补充科研创新实践, 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 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 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 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 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 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 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

“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 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 (设计) 、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 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 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 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 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 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 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 在设施农业产业中, 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 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 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 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 实习贯穿大学四年, 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 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 (外) 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 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 要求精益求精, 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 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 以理论教学为线, 融会贯通,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

近年来, 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 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 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 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 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 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 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 汇聚研企社资源, 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 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 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 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 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 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 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改革, 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 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 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 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 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 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 自由安排实践时间,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 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 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 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 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 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 2008年增加到了20.37%, 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 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 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 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 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 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 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 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 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 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 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 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 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 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 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 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 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 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 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 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 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 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 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 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 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 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 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 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 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 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

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 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 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 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 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 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 供全国高校借鉴。

6. 与研企社合作, 节约实习经费, 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8.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八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大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14-1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改课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黑龙江垦区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0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压力和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导致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心理上的浮躁,本课题研究了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中,农科类本科培养目标如何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并使之涵盖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

本论文是结合学校的办学模式,在农场农业发展和测土配方施肥的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安排在大学学习一年后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利用暑假进入农场实践,通过对大学生实践后的心理转变的研究,寻找一种面向垦区 “培养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模式,实践安排从共青农场土壤化验室、试验园区等实践开展,使大学生直接认识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就业后所从事行业的工作环境。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等都有很大的认识,特别是从今后在大学生活的心理定位会有很大帮助。

1 研究对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年都为农垦输入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入学新生对农垦认识不足,对于今后学习和就业取向方面往往从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迷惑。因此本文对这种现象做了系统分析。

2 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针对于研究和培养的学生为2010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由于该班有90%左右为外省或黑龙江地方学生,所以对于黑龙江垦区的农场比较陌生。同时对农业资源环境专业也比较陌生,因此,开学的第一学期产生对专业的迷茫心理。

3 垦区培养过程

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将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2011年暑假的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参观黑龙江垦区共青農场,通过学生到共青农场园区、土壤化验室、作业站等多个部门的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垦区,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内容,让学生在紧张有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境中将学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提升。现将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

3.1 参观化验室对学生心理引导作用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有种新鲜感,认为大学的实验是很实用的,但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让学生感到实用性不如想象的高,即使,进入高年级的学生也对实验没有目标性,所以实验课都按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对于整个实验的原理却不知道,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考能力,学生也会觉得实验毫无乐趣[2]。通过在安排大一学生到农场实验室参观,可以看到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场的标准化验室,在那里可以看到规范的实验操作,拓宽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真正感受到土壤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便于稳定学生今后实验课的心理,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参观农场布置专业试验对学习的引导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以土壤农化类系列实验为主,另外生态环境类、遥感与信息技术类、微生物类等实验也是其所涉及的内容,为了更好了解和接触到这些知识,除了对农场的土壤化验室里土壤农化类系列实验实践外,在实践实习过程中还安排学生参观了农业部在农场安排的“3414”试验和2011年布置的肥料利用率试验,这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土壤肥料知识,还加深对黑龙江垦区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耕作认识,通过现场认知,引导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好的了解,为专业课的学习找到目标,使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心理负担降低,从而放下就业压力好好学习专业知识。

3.3 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社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其中调查研究能力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目前高校大学生调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安排学生对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农资市场以及配方施肥在农场中的影响等内容进行调研,调研安排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利用闲暇时间对农场、管理区、作业站(连队)、农户和肥料经销商进行走访调研,培养学生接触社会各行业人员,培养其社会交际能力。

4 分析与讨论

培养21世纪宽口径、复合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业务培养目标的需要[3-4]。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农垦现代化大农业教育和科研特色,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大学。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农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实践实习,发挥实践教学作用,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将为深入贯彻落实我校立足垦区,服务现代化大农业的办学特色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隋凤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R].全国水稻机械化生产农垦现场会大会,2005.

[2] 常连生,韩志卿,张电学等《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21(4):66-69.

[3] 伍钧,吴晓斌,邓仕槐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增刊):35-38.

[4] 史金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5):88-90.

9.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书 篇九

我叫xiexiebang,是XXX大学2011级的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值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未来工作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我的自荐材料。

我是一个性格乐观开朗、有集体荣誉感,有责任心的人,这种性格使我能从容自信的面对学习、工作与生活,我具有爱心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勇于超越自我是我的人生信条,具有远大的目标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是我的人生追求。XXX大学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我们化学专业又是省级名牌专业,学风严谨,几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已经使我在各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充实与提高。

我一直牢记学院的校训“ 厚德博学”,我本着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抓好学习的同时,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大学四年我广泛的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对文学和心理学很有见解,我的计算机操作也很突出。大学期间,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所有必修及选修课程的学习,并在09年度获得学院“三等奖学金”,同时,我还顺利的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在学习之余,我积极参加学院的一系列活动,连续两年在学院的辩论赛中取得“优秀辩手”的荣誉称号,并在10年带队并指导学弟学妹再次取得佳绩,这些活动让我充实的同时还让我有了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学期间,我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并在09年荣幸的被学院推荐参加党校学习,并在党校担任学生干部,由于表现突出,在学习期间被评为“优秀学员”的光荣称号,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处在考验期的中共预备党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深深地懂得实践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我就一直在学习之余通过做家教,带辅导班,做促销等一系列方式锻炼自己,几年的积累已经让我有了很多的领悟和认识,在人际交往和活动策划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下岗职工家庭,艰苦的家庭条件磨练出我顽强拼搏、不怕吃苦的坚韧个性。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不甘平庸。未来的道路上布满了机遇与挑战,我正激越豪情、满怀斗志迎接。我坚定地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付出总会有回报!我深深地懂得: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明天的辉煌,只有不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挖掘内在的潜能,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只是个应届的毕业生,也许我没有很多阅历,不是最优秀的,但请相信:我会是最有潜力的,我对未来很有自信,给我机会,我就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进一步学习和展露自己的才能,我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十分希望能在贵单位谋求一份相应的工作。我会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竭尽全力的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大四毕业的学生,虽然工作经验不足,但我会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尽忠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诚恳希望得到贵单位的接约或给予面试的机会,以期进一步考查我的能力。

此致

敬礼!

10.会计专业本科生自荐书 篇十

您好!

我是xxxx大学的一名大学四年,我既注重基础课的学习,又重视对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我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同时,我也有计划地抽出时间去阅读各种书刊、杂志,力求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我尽量去捕捉每一个可以锻炼的机会,与不同层次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使自己尽快地成熟。

现在我渴求能到贵单位去工作,使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能够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质的飞跃。

此致

敬礼

1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十一

实践教育对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状看,各个高校专业课程的开设都相当广泛,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参差不齐。多数院校该专业偏向理论分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影响了市场择业。而从就业情况较好的一些高校来看,这些院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各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结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大体上主要的培养点在于:①培养学生的地学分析能力。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以地理学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地理学的系统知识、规划学的动手能力外,还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承接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功底,为本专业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②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如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通过实践性很强的测量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评价能力。如河海大学等,以资源环境学院为依托,在资源环境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城乡规划的内容,培养资源环境分析、评价、规划的专业型人才。④培养学生的城声规划设计能力。⑤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结合工程管理学的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加强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性。

通过以上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资环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交叉学科。学生必须涉及计算机、多媒体、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众多知识体系,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选择。

二、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方向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1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

(1)资环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从对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等几所院校386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该专业毕业生去各行各业的都有。除了继续升学的(约27.2%),多数比较对口的就业方向是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5.7%),教学和科研单位(8.0%),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8.3%)。

依据这样的就业单位划分,对南通大学2006届和200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看,我院资环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于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30.0%),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28.0%),另外有26.67%的学生跨入到其它行业中去,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很多本科学生对考研的愿望和信心产生动摇,他们想一毕业就先找个工作稳定下来再作打算(见图1,图2)。

(2)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调查。根据上一结果,我们对资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如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制图单位,土地等相关部门的60家相关企事业单位作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用人单位对资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情况。

调查后发现,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熟悉区域与城乡规划的理论之外,对资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多数单位都要求学生要了解主要的规划设计软件,至少能熟练使用AutoCAD、SketehUp等常用设计软件的其中一种,这样利于用现代技术进行城乡规划设计的表现;用人单位还强调学生要有规划设计的动手能力和经验;另外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到来,对资环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对规划制图、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等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表明,及时思考现行的教学体系,如何改革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这种需求变化显得非常必要,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或重新设计尤为重要。

2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模块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我院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方向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城乡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人才为主,在实践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面向实际需求,以市场导向和需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点在:①城市规划设计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各分项规划及相关图纸表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熟悉城市规划的具体操作过程,能独立地提出和表现规划方案,以提高今后独立承担相关工作的能力。②城市规划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各项城市规划技术的培养,如RS、GIS、GP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

3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根据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并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兄弟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我院资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图略)。

(1)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包括自然地理学方面各种课程实验、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技术应用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主要面向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环境学、测量与遥感等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专业认知实践。专业认知实践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实习性质的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城乡规划认识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课程社会调查等。目的是利用课程实验课或实习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去感知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3)专业技术实践。专业技术实践主要是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城市规划技术培养课程。包括以Auto-CAD、SketchUp等软件教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验等。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设AutoCAD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AutoCAD与3Dsmax的结合、Photoshop的应用、虚拟空间的实现等开放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主流的规划设计软件和现代城市规划技术,为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设计实践主要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为培养其城乡规划设计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及课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初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理论知识学习转向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学习这些课程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去体验规划设计的具体过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领域,为将来奠定基础。

(s)综合应用实践。综合应用实践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题,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综合性开放实验。

区域与城乡规划见习的时间为2周,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进行一些认识性、验证性和简单设计性的实验;专业实习为8周,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将毕业设计的选题重点放在设计以及综合知识应用型的课题上,锻炼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性开放实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或组成兴趣小组,通过对某个感兴趣的领域的探索,或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新力,提高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与一般的专业教育相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具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高校教育应该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建立全过程、灵活、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感知、实践、设计四个教学环节相互穿插,有机组合,逐步推进。让学生边学应用,理论知识有了针对性的应用场所,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加深认识,更好地适应市场选择。

12.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十二

一、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土壤学、气象学课程开设于二年级第一学期, 植物营养学开设于二年级第二学期。安徽农业大学为一本招生高校, 生源质量较高, 农学类各专业的生源为理科考生, 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 对认知性内容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土壤学与气象学的基础内容在高中地理中已经有所体现, 大学一年级的基础化学知识基本满足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化学知识需要, 分析化学及其实验则完成了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基于这一知识背景, 根据学时安排和农学专业对三门专业知识的一般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包括三方面:

1. 实验与实习教材充实完整, 提高教材的指导性作用。

此前使用的实验与实习教材内容简洁, 对于实验与实习所用仪器的性能、构造、特点、注意事项以及过程的介绍属提纲式一笔带过, 对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也非常简单, 单纯依靠教材没有可操作性, 因此实验与实习的细节内容必须由任课教师课堂详细讲授, 耗用时间一般占总时间的一半左右。形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因为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前, 专业少、招生人数更少。高校在扩招前,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共计6个, 每年招生约330人, 与此相对应的是, 每一位专业基础课教师每学期基本只带一个班级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近乎为手把手的教授, 学生的操作细节教师掌控充分, 实践课程对教材的依赖较小, 形成重实践轻教材建设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能适应高校扩招要求。实验与实习教材充实完整就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尽可能地细化、完整。其做法就是结合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发展前沿与趋势与全国农林院校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的教学内容设置, 在分析我校农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的基础上, 调整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程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 编制较为详细的实验指导书, 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具体内容编排上, 就是将经典实验案例模式化, 以该模式化案例为核心, 将仪器的性能、构造、特点、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原理、分析处理技巧等补充进教材, 并对易出错的细节进行详细细化, 使教材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书, 使实验与实习的大部分内容与过程等均可通过教材方便查找。教材的充实和细化也促进了实验教材的建设和固化。在老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认知和解决容易出错的地方, 即可较为完整地掌握。

2. 实验与实习教学的精简。

传统的实验教学, 仪器与过程的培训、特点与特征的分析等讲授内容往往占一半左右的时间, 通过补充和细化教材, 学生依靠教材规定的步骤即可自行完成实验与实习, 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指导和引导学生, 精简和合并同类教学内容也就成为可能。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气象学实验经过精简合并, 均由5~6个实验减少为3个, 但由于大量的基础性知识交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掌握, 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直接应用, 因此实践内容并没有减少, 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没有被削弱。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尝试及其困难。

传统的实验教学仍是教师满堂灌, 学生听后操作。往往教师已经精疲力尽, 但学生仍然全然不明白, 在操作中常见错误仍然屡见不鲜, 在扩招之初仪器设备损坏率直线上升且居高不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高考制度下, 一方面一张试卷定终身导致学生普遍重考试、轻实践, 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多年考试的重压已经普遍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惰性, 其表现就是更乐于机械地接受而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 这也是中国学生整体缺乏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未解决被动学习的惰性问题,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精读实验指导书, 撰写并提交实验预习报告, 详细地说明实验的设计、流程、预期结果、分析处理方法等, 由于研究生助教签字认可才可进行实践操作。随机抽取一个班级采用这一实验教学方法, 与平行班级相比, 其结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预习报告本身看, 内容趋同性强, 显示抄袭现象较为严重;从实践结果看, 除部分同学掌握较好外, 大部分仍然难以摆脱惰性。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和优化

专业基础课实验以提高学生对农学基础知识、基础实验的了解和认知为目的, 因此专业基础课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 客观地评价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采取以下实验评价过程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预习报告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检查。在前一次实验结束前, 安排学生对下一次实验的内容进行预习, 并撰写预习报告, 就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使用仪器及结果分析进行全面分析, 根据其分析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预习报告的认真性等判断预习效果。原始数据核查确认。由研究生助教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在确认数据合理的情况下由研究生助教签字认可其合理性。在此过程中, 既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能力, 又能够及时使学生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解决, 使学生的每一次实验都成为规范操作、培养能力的实验。实验报告评判。结合预习报告、实验数据, 全面审查实验报告的合理性, 根据其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分析的合理性, 给以综合评判。

三、教学改革与优化引发的深层次问题

1. 信息教学设备需求增加。

压缩讲授时间、增加操作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改革措施, 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趋势, 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创业和工作。但无论如何压缩讲授时间, 实验原理与方法、仪器特性与操作等都不可取消, 信息教学设备因可视性、反复性强, 在基础知识、仪器细节等方面的教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可以实现在不压缩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压缩讲授时间。

2. 实验前提交预习报告、试验后综合交流分析提高

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但增加了教学资源的需求, 这不仅包括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教学场地、仪器设备的需求也呈增加的趋势。

3. 研究生助教体系的建立有待于摸索。

13.英语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自荐信 篇十三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览我的自荐信。

我是XX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对贵单位的一些初步了解,本人诚意加入贵单位,为单位奉献一份力量,特毛遂自荐,真挚地写了这封自荐信,向您展示一个完全真实的我,希望贵单位能接纳我成为其中的一员。

入校以来,我坚持刻苦学习,通过四年的积累,拥有了作为一名跨世纪师范大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校成绩优异,各项表现突出,在过去的几年中曾多次获得专业奖学金。在担任班级干部期间,注重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合作的能力,积极热情地开展工作,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同时,我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全方位充实自己。我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参加了我院排球队。并获得第一名的喜人成绩,为本院系争光。四年中,我一直在英语学会工作,通过和他们的语言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我在实习期间,落落大方的教态,明晰清楚的讲解,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得了指导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深信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好!但我也明白自己的平凡,知道自己在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或许在贵校的求职者中我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相信自己的综合实力,更相信您的慧眼。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恳切盼望您详考、慎虑,使我与贵校共同发展,求至善、创辉煌!我的过去正是为贵校的发展准备、积蓄;我的未来正是为贵校奋斗、拼搏、奉献。

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14.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十四

您好!

在xiexiebang看到贵公司正在招聘工作人员(如果已经知道工作岗位,最好加上),特冒昧写信自荐。

我是一名即将于2013 年6 月毕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所学专业是车辆工程。目前我的专业课程已基本完成,成绩优异,有极强的自学能力,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一等奖学金两次,二等奖学金一次,三好学生三次等奖项。而且我已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正备考六级;已获得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和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证书。

在校期间,我担任我院大学生艺术团副团长职务,工作认真负责并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团员”。我参加过数次社会实践,有个许多兼职经历。丰富的实践经历培养了我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适应能力。我为人诚信、稳重踏实,对待工作有韧劲,做事注重高效。我思维敏捷,悟性较好。我坚信:有实力,才有能力。

欣闻贵公司正在招聘工作人员,这对于我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机遇与挑战。我愿意接受贵公司的挑选。如我有幸被录用,相信凭我的专业能力和激情,定会竭力为贵公司作贡献。

最后,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看完这封信。如蒙约期面谈,请惠告时间、地点,我自当准时拜见。

热忱期待您的回复!衷心祝愿贵公司发展蒸蒸日上!

15.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十五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笼统。大部分高校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 没有根据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加以修订, 人才培养目标和战略含糊甚至缺失, 培养模式多为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观念, 缺少学校个性和专业特色。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基本上实施的是灌输式教育, 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刚性化的教学计划、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内容陈旧的教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陈旧宽泛。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民营企业、科技企业、市场中介公司和跨国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人力资源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更新, 课程设置过于整齐划一, 片面强调理论教学, 大部分学生的精力只能应付规定的理论课程, 没有时间思考和参与与创新有关的问题。

4.教学评价被动片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高校更重视教学管理部门从上至下制定标准, 忽视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另外, 高校教师特别是有职称压力的中青年教师主要精力被迫集中于科研, 教学成为应付式的走过场。培养方案中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 学校给予的时间短、资源少, 教师没有改动的权限, 结果难免流于形式, 使得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说是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需要高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上做到:在思想上, 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在行动上, 坚持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实质上是一种服务产品, 把教育的对象转变为服务的对象, 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师生关系上,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高校教师不再把自己看做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 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 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 学生才是教育活动和创新实践的主体。

2.改变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系统的课程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由三方面构成: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一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环节主要负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培养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校内实践。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变革教育方法, 采用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进行。比如, 采用案例教学、建立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安排专业人员和企业家做专题讲座等, 另外, 让学生组织并参加“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商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对其知识进行广泛运用的兴趣。三是校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可以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行, 为了营造良好的调查和实践环境, 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学校应该多建立一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取得密切联系, 这样才能让企业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多参与到多数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

16.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十六

[关键词]本科教育;艺术设计;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对城市、小城区以及新农村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环境的规划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休闲环境,营造良好的和谐气氛,成为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变成了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以“就服务宗旨,以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半数以上都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群。

环境艺术设计,从宏观上环境包括了室内和室外,因此又可以划分为多个专业或方向,如室内设计技术、景观规划设计、会展设计等,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了新的竞争,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就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群的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与一些专业工科类专业有较大的区别,一些工科类专业,设计生产持续性较强,规模较大,较适应按时间段划分的工学结合模式,如“1+1+1”、“一年三学期制”、“2+0.5+0.5”等。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其工作时间并无较明显固定的规律,行业企业的工作状态较多依赖于承接的项目,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工作规律,是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项目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在课程中完成项目的设计;二是把学生带出学校,采用顶岗实习或课程实习等方式,参与项目设计及施工。近年来,我院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中开展了项目教学,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是根据承接项目来开展工作的,因此,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必须主动适应行业的特点。为此,我们按“刚性标准,柔性管理”的原则,实施“两个弹性”教学,即弹性学习空间和弹性学习时间,以使项目实施和生产性轮岗可以顺利地衔接到位,并以此为切入点制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训教学,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我院设计系近年来开展“项目上课堂”和“理论下车间”、“学习既实习,就业既创业”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总体思路包括:一是管理人员的组成结构方面,要大量聘请企业管理专家、企业劳动模范、技术骨干和学生辅导员、专业指导教师担任项目管理和指导教师;二是在管理方式方法上采用企业岗位管理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三是利用网络手段,搭建基于WEB(网络)的开放式管理平台,通过权限登录,及时掌握学生校外实训教学情况。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其专业(群)按照地方环境艺术行业企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岗位、能力、课程的流程,确立课程模块,以环境艺术设计岗位(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建筑装饰设计)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按设计定位构思、设计效果表现、材料与工程预算、工程管理、工程文档制作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以及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突出了融职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养成于一体。

三、以岗位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专业群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因此其课程也必须体现出项目的特点,环境艺术设计多年来,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根据项目的情况,在企业指导教师和课程任课教师共同指导下,组成师生项目团队,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共同进行企业项目设计与实施,探索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在项目中学习项目运作的全流程能力。

3.1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主要突出两大特色,一是项目教学,包括单项项目教学、专项项目教学和综合项目教学,在项目实施中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二是“以赛促学”,通过课堂展出比赛、企业项目设计比赛以及组织参加国内应用型本科各类环境艺术设计类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目标,以校内实训基础和校外实训有机结合为平台,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现场教学。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采用案例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法。

3.2课程评价改革

注重过程和结果考核结合,推行多种考核方式,包括理论、操作、比赛、展出、团队作品、职业资格考评、现场考评等多种形成,并参考其过程考勤、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等,考评由企业专家点评、自我点评、单位评价等组成,以充分反映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为配合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建立一支相适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主要采取了“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良好的机制,通过校外引进、企业锻炼、国内外培训、承担科研课题、承接企业项目等途径,逐步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企业能工巧匠为核心的“校企互补,内外一体”的教师与设计师资团队。

五、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近年来需求量持续旺盛的专业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专业的不断扩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的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在专业领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苗秧,阎玉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郭書贤,梁秀山,赵艳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平台构建[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6).

17.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十七

感谢您抽空审阅我的个人求职自荐书,希望给我一个作个人自我介绍的机会!

我叫***,是XXX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现已达到一名合格毕业生的要求,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我知道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于是我一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全面系统地塑造自己,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认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还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计算机达到了国家二级水平,而且参加了全国计算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的学习,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现能胜任一定的工作,,

也参加了陕西省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训,获得了陕西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证书,积累了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知识有赖于时间,因此在学习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我从事过家教工作,产品推销工作和信息传播工作。在是试讲和教育实习期间积极锻炼自己,对教案、板书等多加揣摩,进一步掌握了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在实习期间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最主要的是,在学习期间我一直努力学习怎么做人。

虽然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信心一定会输;虽然有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去试就什么机会都没有。我不求安逸生活,不图丰厚报酬,只图实现心中理想,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最大的心愿。作为大四毕业的学生,虽然工作经验不足,但我会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尽忠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现诚恳希望得到贵单位的接约或给予面试的机会,以期进一步考查我的能力。

18.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自荐书 篇十八

我叫杨小美,是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所学的专业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主攻的方向是水污染治理工程。

我来自农村,艰苦的条件磨练出我顽强拼搏、不怕吃苦的坚韧个性。我很平凡,但我不甘平庸。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正激越豪情、满怀斗志准备迎接。我坚定地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付出总会有回报!

大学时期,在抓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我更注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校期间,我选修了茶文化、公关礼仪、应用写作等课程;培训学习了计算机AutoCAD、计算机photoshop等,通过了英语A级;并阅读了大量与专业有关的书籍。专业上,我扎扎实实地学好了有关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相关知识,并多次获得国家助学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深深地懂得实践的重要性。暑假期间,我积极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深入社区的社会实践,受到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我深深地懂得:昨天的成绩已成为历史,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明天的辉煌;只有不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挖掘内在的潜能,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本着检验自我、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目的,我来了。也许我并不完美,但我很自信: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我最*的努力让你满意。我将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无悔地奉献给贵单位。“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是我执著的追求。“天道酬勤”是我的人生信念。

大学生活造就了我坚强的性格,自信的人生态度,我相信自己有着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是自己今后成长之路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而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取,尽我最大的热情和能力做到最好。

给我一次机会......我将以至诚的爱岗、敬业、奋斗、奉献精神投身于贵公司,为公司分一份忧、解一份愁、争一份荣誉、创一份效益!

朴实无华是我的生活作风;勤奋踏实是我的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是我的做人原则;沉着勇敢是我的办事原则;不断进取是我的人生写照。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片真诚!不只是为了稳定的工作;不只是为了追求幸福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生的价值、活着的意义!

基于我所学的专业及意向,我求职的方向为:环保类工作或园林绿化、社区管理、教师及其相关方向。我也志愿到乡镇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事人民教师及其乡镇、农村管理等相关工作,争取能在最贴近老百姓的岗位为人民服务,如西安地铁公司、大型酒店管理、旅游文化宣传等!

我真诚愿向贵公司所有工作人员学习,与你们一道使贵公司事业更上一层楼!祝愿全体员工身体健康、事业进步!此致

19.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十九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 专业定位与高职教育有差距

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中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核心能力, 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是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实践。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存在偏差, 课程大部分属研究性课程, 课程设置与核心能力培养有差距, 与从事岗位需要也有差距。所以, 课程设置的深度与广度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针对性要强, 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应更加明确。

(二) 课程设置与岗位实际有差距

江苏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位, 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建设, 全面建设生态城市和文化城市, 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已初步形成, 在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文化设施、商业超市、现代物流、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等方面形成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 同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课程设置应符合岗位群的需求, 同一专业模式培养适应更多岗位的毕业生。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我校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经过连续多年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调研, 了解到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要求, 学校建立了与地方环境、市政、超市、物流、物业、水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教学机制, 培养了一支校内“双师型”和企业实践型教师队伍, 完善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逐渐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建设基础。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 就业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适当调整形成, 学术性较强, 难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色, 不符合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其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 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 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 招生数为325万人, 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 专业对口率为59%, 就业满意度为44%。我们连续的专业调研显示,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也基本符合报告, 环境方向就业率更低, 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不符。专业调研针对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的特点, 明确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 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工程施工、给排水设计与施工、环境监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也明确了工作领域、职业岗位和课程设置, 见表1。

(二) 岗位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工作领域主要为城市环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工程管理四类, 可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市政、城市管理等相关的17个职业岗位。根据一岗多能和一能多课的职业岗位要求, 确定文化、基础、核心、拓展课程结构 (见表2) 。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 也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学习的基础, 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商业企业管理等基本能力。拓展课程的任务是拓展学生岗位技能, 扩大学生就业面, 满足城市管理需要。从表1可知, 每个岗位至少确定一门岗位课程, 通过岗位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学生能够从事相应一线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工作。

(三) 课程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校企考核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生就业的基础, 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保证。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扎实推进学生专业基础素质教育,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密切与环境、市政、城管、工程管理行业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 构建“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 , 将学生在校内课程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交错实训, 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 从而形成校企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考核的教学体系。

专业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考核, 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一般由校企共同考核, 管理类课程一般由企业专家考核。学生成绩由理论 (占50%) 和实践 (占50%) 构成。专业课程中理论成绩由校内专业教师考核, 实践由校企联合考核。一般课程的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由专业教师考核, 职业综合技能由校企共同考核, 职业岗位技能由企业考核。管理类课程理论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并考核, 实践部分聘请企业专家实境授课, 并对学生管理技能进行考核。

(四) 技能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毕业制度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涉及资源环境、城市管理两个方向多个职业岗位,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项 (不包括外语、计算机等)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学生可根据爱好、就业岗位选择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考试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立多项职业技能鉴定, 同时为拓展鉴定范围, 教师广泛联系校外职业技能鉴定, 涉及本专业的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农产品安全、化学检验、给排水、物流、物业、施工、测量、监理等,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 创造良好的就业基础。

结语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课程体系, 是基于学生就业岗位, 在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广泛专业调研基础上, 把学术研究性课程调整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使得课程体系适合高职教育要求, 基本符合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线岗位的职业要求。但课程体系所涉及的专业面较广, 对校内外师资团队要求较高, 教学管理难度较大, 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分析目前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不足, 并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设置课程, 探讨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形成与现代城市发展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凤霞, 张朝阳,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 (20) :14-16.

[2]王如渊, 翟有龙, 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8 (1) :78-82.

[3]周凤霞, 张朝阳, 彭辉辉.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08 (14) :32-34.

20.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 篇二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需要培养两种人才:一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二是在各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0年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自学考试主考院校;2003年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厅重点建设专业验收,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一直致力于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

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主要是从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已经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近几年来,以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为指导,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技能为目标的基础技能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本专业开设了基础课实验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训练和外语基本训练等项目,以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2.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为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本专业采取实验实训、经管基本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必须和毕业实习工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

3.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管理综合能力,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本专业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ERP沙盘操作、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施探索,总体感觉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在体系架构上是好的,但在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上还显得比较混乱,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1.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待提高

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实施证明,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但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对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本专业的技能培养体系,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架构,在课程实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及实验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实验教学体系上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最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2.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以后,由于实验教学体系还没有构建,本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验教学层次不分明,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的整合,实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验项目之间的脱节现象,大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固定的场所模拟进行,不能将企业的实际情况反馈到高校,就不能保证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不断更新与完善,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教学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

近几年来,本专业实验教学大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但我校经管实验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大提高,相关的实验室有人力资源实验室、人力资源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一系列的实验室,这些优越的实验室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影响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三)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改革思路

1.改革理念

本着“明确思路、创新理念、塑造亮点、创建示范、加强规范、保证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坚持一要充分利用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优越的实验条件,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二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现实状况出发,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项目实施加强与改进相结合,在探索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力争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我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实验条件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图

2.改革具体思路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线,以现有技能培养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条件,以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线,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实务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内容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块;采取模拟型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法及探究型实验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加快校内团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校内实践的重要基地;加强与拓宽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为实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改革预期成果

为实现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这是顺应我校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实现“做强经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从总体来说,改革将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1)优化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真正适合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全面实施。

(2)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

(3)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教师能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教学能力,更有一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依托经管实验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编号:YB01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中学生礼仪仪表规定下一篇:生日蛋糕祝福语恶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