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调查研究

2024-09-19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研究(精选12篇)

1.大学生择业观调查研究 篇一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中大学生择业观是影响就业的因素之一,为了系统、全面、具体的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择业观,我们展开了这项调查研究,本研究所有问题的选项无对错、好坏之分,仅供科学研究使用。

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并且对您的回答我们会绝对保密。

()1.您的性别? A男B 女

()2.你所在的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你的政治面貌是A共产党员B共青团员C人民群众D民主党派

()4.您父亲的职业A政府职员B事业单位人员C工人D农民E商人F其他()5.您母亲的职业A政府职员B事业单位人员C工人D农民E商人F其他()6.你入党是为了以后找工作有优势吗?

A完全是B有这个原因,但不完全是C不是

()7.你来自A大城市B中小城市C城镇D农村

()8.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一步到位B有固定的收入先就业C后择业不就业D继续深造自主创业()9.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B就业难形势C正常形势较好D就业容易不了解()10.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 ?

A 考虑过B偶尔想想C很少考虑D到时候再考虑

()11.你认为大学生择业存在哪些问题?

A对自己的定位不清B对社会认知不够C对未来目标不明D对就业准备不当()12.你认为自己哪些能力比较突出?(最多选三项)

A学习好B沟通能力强C创新能力强D有专业技术能力

()13.你认为自己目前欠缺的素质主要是?(可多选)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沟通协调能力C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心

理素质方面D缺乏专业的技术技能

()14.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职业?A愿意B不愿意C无所谓D还没想好()15.择业时,你会选择去哪个地区发展 ?(可多选)

A家乡B离家比较近的其它地方C学校所在的城市D沿海开放城市

E国外F急需本专业人才的边远地区

()16.择业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企业?

A政府机构B国有企业C私营企业D中外合资或外企E其他

()17.你期望企业每月支付给你的底薪是多少? *

A 1000以下B 1000-1500C 1500-2000D 2000-3000E 3000以上

()18.你会以以下何种因素为主导进行择业(最多选2项)?

A所学专业B个人能力C个人兴趣D他人意见

E工作环境以及工资福利F未来发展

()19.你会选择以下哪种类型的工作? *

A稳定的工作B有挑战性的工作C舒适安逸的工作D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

()20.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最多选3项)

A所学专业与专业能力B所毕业的学校C学历D道德E工作经验

2.大学生择业观调查研究 篇二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分析

调查意义及背景

大学生的择业观, 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理想、动机、标准和方向的根本观念和根本看法, 它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观体现, 也是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在择业方面的具体表达。大学生应该认清自我, 认识社会和职业。如果忽视了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这两个环节, 就会出现择业标准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择业标准过高, 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即使就业, 也可能力不从心, 从而影响自己整个的职业生涯;而择业标准过低, 也同样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大学生就业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实中, 常常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用人单位有空缺的岗位存在, 也有符合岗位要求的大学生存在, 但大学生却不愿意填补此岗位。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 他们经历了市场经济发展、就业模式转型、改革开放扩大、金融风暴洗礼等社会经济变迁, 其个性特征上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个性张扬、乐于表现, 目标明确、意识客观, 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强, 勇于提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等等。这些独特的个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就业的看法, 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清楚地掌握“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 我们对辽宁医学院的“90后”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从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形成的原因入手,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首先, 通过个别访谈和专家咨询等方式, 编制了《“90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 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择业理想、择业心理动机、对就业形势及实现途径的认识等。然后, 以辽宁医学院1000余名90后大学生为总体样本, 随机抽取520名“90后”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发放调查问卷, 收回问卷470份, 得到有效问卷415份, 有效率为88.3%。之后, 对问卷结果进行分类整理, 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调查基本情况如表1: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择业理想

从大学生毕业后的打算、比较向往的就业地区、最希望去的工作单位性质、期待的工资待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 毕业后的打算。如表2:

由表2可看出, 毕业后直接考研占第一位, 然后是直接找工作和自主创业, 没有选择考公务员的。这个结果和前几年的调查相差甚远, 大学生不再把直接求职找工作放在首位, 也不再对考公务员趋之若鹜。说明, 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就业和考公务员形势的严峻, 随着医学相关专业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直接就业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还有一些学生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而选择了考研;另外, “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个性的独立, 愿意接受挑战, 因此, 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在出生地和毕业后打算的列联表分析中显示, 出生在农村的学生选择直接找工作的更多一些, 出生地为城市的学生选择考研的更多一些, 这和家庭经济情况有一定关系。 (如表3)

(2) 比较向往的就业地区。如表4:

从表4可看出,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愿意建设自己的家乡、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选择农村及边远山区的比例最小, 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可以看出, 就业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需要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做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3) 最希望去的工作单位性质。如表5:

从表5可看出, “90后”大学生把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首选, 只有进国有单位无望的情况下, 才会选择外资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和基层单位。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市场和金融危机的考验, 不仅经济效益可观, 而且企业的用人、管理、薪酬等机制日益完善, 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 因此成了很多大学生向往的单位。同时, 选择事业单位的学生占了约三分之一, 可见工作稳定和福利待遇好仍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虽然国家近几年一直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工作, 但由于条件艰苦, 基础设施差等因素影响, 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仍不足2%, 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另外, 近几年民营、私营企业招聘毕业生差不多占到企业总数一半, 要远远高出国企和事业单位, 而愿意到民企、私企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2%, 这种供需结构的差异, 必然加重就业的困难。

(4) 期待的工资待遇。如表6:

由表6可知, “90后”大学生期待的工资待遇普遍较高, 功利色彩明显。同时, 也说明他们对择业环境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 用人单位对新入职大学生提供的工资不会超过2000元, 期望值过高, 将导致选择工作时脱离实际, 从而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应指导他们确立合理的薪酬期望值, 使他们能够尽快地找到相对理想的工作岗位。

2. 择业心理动机

从“90后”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关注用人单位的条件、专业不对口或求职状况不理想时的态度等几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 择业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如表7:

由表7可看出, “90后”大学生在择业中更加现实和理性, 他们已经意识到所学专业和个人能力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才考虑个人兴趣和个人价值观及其它因素。他们知道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 必须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才能掌握就业主动权。

(2) 在择业时关注用人单位的条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多重响应分析, 得表8:

由表8可知, 目前大学生更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 如报酬、个人价值的体现、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工作环境等。调查发现, “90后”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有如下几个特点:以个人价值体现为目标;以经济报酬为导向;以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工作环境为考量。对大多数“90后”大学生而言, 体现个人价值是就业的基本目标, 而是否达到目标, 又是以劳动报酬的高低和个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衡量的。

(3) 专业不对口或求职状况不理想时的态度。当问到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 65.2%的学生选择愿意从事这份工作, 34.8%的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当求职状况不理想时, 85.6%的学生表示愿意、或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调整期望值, 只有10.8%的学生表示不会调整期望值。表明“90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加灵活和务实, 会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调整。

3.对就业形势及就业实现途径的认识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 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 2012年将达到680万人之多, 再加上每年沉积的未就业大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 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可想而之。在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94%的人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2.4%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好, 3.6%的人不了解, 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认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并为就业积极做着准备。

(1) 为就业所做的准备。当问到“你认为在校期间的哪些对你将来的就业有影响”时, 回答统计结果如表9:

大部分学生认为, 专业课程和实习对求职影响较大, 而就业指导的影响较小。这说明, 我们的就业指导教育宣传工作还不到位, 还没有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的工作还有努力的空间。

(2) 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日益拓展, 对“你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这一题的回答结果, 如表10:

可以看出,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和校园招聘会获取就业信息的, 另外,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其它途径, 如父母、家人的帮助等获得就业信息。

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

1.加强正确择业观的宣传教育

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正确择业观教育, 使大学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客观地评估社会就业需求, 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 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在择业观教育中应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个人就业理想和就业形势的关系。采取各种形式展开宣传教育活动, 如采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经典案例的解读,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 还可以请往届毕业生讲述他们的就业、创业故事, 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择业价值观。

2.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社会环境, 及早地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定位, 沿着一条正确的自我发展的职业道路前进。通过职业目标和大学生涯目标的确立, 让大学生产生个人发展的动力源, 形成自觉学习和自主成才意识,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选择那些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又适合自身发展, 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目标职业。

3. 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应该通过校园网、宣传栏、校报、就业指导课程等途径大力宣传到农村就业的优惠制度和政策导向, 使大学生认识到去农村就业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创造精彩未来。

(2) 加强社会实践, 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农村现状, 培养服务农村的兴趣, 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最大限度地服务农村。

(3) 要加强农村工作能力的培养。组织大学生开展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培训, 使他们学到过硬的技术和本领, 夯实理论基础, 提高大学生适应农村工作的能力。

(4) 在农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学校与村政府的对接, 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发展建设的帮扶力度, 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考察实习, 让学生切身体会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改变观念, 坚定到农村工作的信心。

4. 做好就业心理疏导和职业生涯咨询。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迷茫与困惑, 如不及时解决, 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甚至影响到未来的职业人生。因此,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心态, 引导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 建立就业信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 使之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玉峰, 刘泽义.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择业趋向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

[2]陈喜, 李海萍.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研究[J].教育评论, 2011 (5) .

[3]陆宇兰, 何茂羽, 毛京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与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 2011 (3) .

3.择业观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就业影响因素;择业观;大学生择业观

一、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就业的影响因素

就业问题涉及到多个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纵观相关研究,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出发给出不同解释。

经济学理论认为,除了传统的经济因素以外,社会偏好、阶级、性别、种族、人权、利益集团等非经济也是影响劳动者就业的重要因素,并将其纳入“工资-就业”理论的分析框架中。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人的就业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个人的工资收入,使个人工资和薪金结构发生变化。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动因,又是另一种社会变迁的潜在条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制度中的职业组合和人力结构,而这一变动也必然影响到教育,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改革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教育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其所需的人力资源。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很落后,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尚比较缺乏。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非由于高层次劳动力总体供给过剩导致,而是由于一些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相对供给过剩。

一般认为,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差异造成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过去30年里,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而像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能够大量吸纳高层次人才(即大学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育明显不足。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人才的分布失衡,很多大学生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导致有效就业难以实现。而在西部地区,又存在着大量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大学生。如果东西部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话,那么大学生就业的空间结构失衡问题还将越来越烈。

其次,高等教育制度不合理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结构错位。

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导致人才结构失衡。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由于教育体制的僵化,使得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明显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自愿失业选择的增加也是造成大学生低就业率的原因。

根据庇古(A.C.Pigou)(1959)的定义,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指不满意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 。对于这一部分失业者而言,他们既有工作意愿,也具备劳动能力,并且还拥有工作机会,但却因为对已有工作机会不满意而选择暂时选择失业 。造成自愿失业的原因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立法方面的原因;社会风俗习惯;工资福利方面进行的集体谈判不能达成协议;工人的个性执拗;为失业者支付的失业救济金过高,有的甚至比他们在职时获得的纳税后收入还要多,致使一些人宁愿失业,靠救济金生活;人们过分挑选工作种类和工作条件;准备升学以便将来得到更优越的工作;贪图闲暇与安逸,等等。

研究认为,大学生自愿失业问题与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劳动力分割理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市场。第一市场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工作稳定、职业有保障、晋升机会多,诸如国家行政机关、财政预算的事业单位、上市公司、有实力的外资雇主等;第二市场相对于第一市场而言,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作不稳定、职业没保障,晋升机会少。大学生毕业后都想进入第一市场,但第一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有限,时常处于均衡状态,相对于毕业生总人数而言,进入第一市场的大学生不多。第二市场准入容易,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多,进入口径宽,就业容易得多。虽然就业容易,但其所能提供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稳定程度等远远不如第一市场。第二市场的流动性差,往往通过签定若干年的用工合约“捆住”大学毕业生,一旦大学生想跳槽,就得向雇主支付交易成本。因此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两难选择:第一市场进不去,第二市场不愿去。于是,选择自愿失业事实上是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实下所做的理性选择。

二、择业观及其影响因素

(一)择业观

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劳动。“择业”指通过一定的途径选择职业。相关研究中,“择业观”一般指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然而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对于“择业观”的具体定义方式有所不同。

在“择业观”概念的研究中,常见的角度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学者们从这一角度对择业观下的定义为“建立在人生观形成基础之上的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它是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其二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由于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因此,把职业作为人们对事物之意义的评价对象来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们对职业能否满足的需用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也有人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职业价值观,也称择业观,是人们对待择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

参考李荣华(2005)的定义 ,本文所采用的“大学生择业观”的含义为:“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大学生择业观”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还是大学生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从主体来看,“大学生择业观”的主体应包括在校的所有大学生;从形成过程来看,“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从内容来讲,“大学生择业观”反映了大学生作为主体在择业过程中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

(三)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中,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对择业的认知、择业途径、择业价值取向五个方面(李荣华,2005) 。

第一,择业理想,是大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对自己将来职业所做的想象和设计,包括职业的地域、性质、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工作环境、与自己特长的关系、接受教育的机会等。

第二,择业动机,是个体的成就动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并表现着人的需要,大学生择业的目的、意义、观念都是奠定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第三,择业认知,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相关事物的认识、了解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

第四,择业途径,是大学生为实现一定职业目标而对择业途径、方法、手段等的认识与选择,包括互联网、报刊杂志、社会职介机构、校园招聘等。

第五,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对各种人生需要之重视程度的反映,也就是大学生以什么态度对待择业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对择业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择业观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全面性的作用,是大学生走向人才市场寻找工作的先导。其中,择业动机是大学生择业观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不同的择业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择业目标、不同的择业认知、不同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择业动机和其他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制约影响。

三、择业观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内在因素。择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对的人生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问题解决得是否科学合理,将影响其知识的发挥乃至日后事业基础的奠定。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恰当地确定择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择业观的形成将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其次,择业观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

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直接因素。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择业观念存在的某些误区将会严重影响其就业机会以及就业质量。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三是“就业不如创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一些大学生简单的认为就业不如创业,却容易忽视创业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往往由于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等原因导致创业失败。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一些学生可能被动的选择继续读书。每年参加考研的学生中,都有很多学生并不是出于“热爱所学专业”,并且“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等原因选择考研,而是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

此外,择业观也将影响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

尽管我国大学生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然而从主观上调整大学生择业观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自愿失业重要方面。既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时期,那么就业也相应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时期。大学毕业生既要从精英就业的梦幻里走出来,也要从“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中解放出来,从而重新进行职业审视和就业定位。

4.大学生择业观调查研究 篇四

组员:高宇博

——土管第二小组斌 ***1 龚昌翠 02122112 刘博超 02122113 王多加 02122114 陈赞元 02122115 刘莹 02122116 金香美 02122117 祁琦 02122119 宁莉 02122120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总结

一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及其形成原因,清楚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要求,希望可以将大学生择业观方面存在的普遍现状较全面地展现出来,引起大家对择业的重视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调查准备

1确立调查对象:本校的在校本科生

2设计调查问卷: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牢记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其间的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三 问卷的分发

我们将印制好的问卷分成几份,以两人为单位分别在寝室 综合楼 实验楼等地分发并回收。

四 数据整理及结果

发放问卷总数:100份实收问卷总数:97份有效问卷总数:93份 1,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34.1%的人选择形势严峻,就业难 45.9%的人选择形势正常 18.8%的人选择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1.2%的人选择不了解

2,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 42.2%的人选择认真考虑过 37.8%的人选择偶尔想想 10.1%的人选择很少考虑 9.9%的人选择到时候再考虑

3,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你会做何选择 23.3%的人选择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50.7%的人选择先干着,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 0.35%的人选择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22.5%的人选择视工作情况而言

4,择业时你会选择去哪个地区发展 20.2%的人选择家乡 23.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 30.3%的人选择沿海开放城市.74%的人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 18.2%的人选择环境

宜居的城市

5,你期望企业每月支付给你的底薪是多少(固定后)5.2%的人选择2000以下 50.3%的人选择2000—400023.3%的人选择4000—600018.2%的人选择6000—80003%的人选择8000以上

6,你会以以下何种因素为主导进行择业专业 个人能力个人兴趣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7,你会选择以下哪种类型的工作13.6%的人选择挖掘自我潜质的工作 47.8%的人选择普遍稳定的工作4.4%的人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 34.2%的人选择舒适安逸的工作

8,择业时,你主要看中公司的哪个方面公司的发展前景工资的高低公司给予员工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公司提供的社会福利 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9,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所学专业所毕业的学校学历社会经历品德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五 调查总结及建议

通过数据的整理与比较我们总结出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以及针对这些现象所采取的措施,1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的心理误区 一是期望值过高。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不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厢情愿地谋求高薪高酬职位由于目标不切合实际,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结果导致心灰意冷甚至丧失自信心。

2角色错位。一些大学生过惯了校园生活,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社会角色的客观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常常产生逃避心理和抵触情绪。3针对这几种现象,我们提供了以下的解决方式进行参考,建议。

首先,要知己知彼。择业是一种双向选择,因此必须正确地估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在择业中可接受的范围,同时要全面准确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实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去选择职业,就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其次,目标要适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确定择业目标,切不可好高骛远。近几年大学生择业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向往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那些地方因人才集中而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或广大农村更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在那里往往更受重视,更有用武之地。就我国目前状况,只要大学生肯降低择业标准,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市场还是十分广阔的。

还有就是,扬长避短策略。扬长避短是任何竞争性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必须采用的策略。

5.上海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 篇五

“每个人行事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不应干涉别人,只要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就行了。”当被问到对女大学生“被包养”和娱乐场所出现女大学生陪侍的看法时,上海大四女生吴婷的回答显得十分具有普遍性。

又到大学毕业季。大四女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就业、婚恋,她们往往需要比男生承担更多的负担:就业时的性别歧视,就业与恋爱婚姻间难以平衡,社会对大学生陪侍小姐等现象的种种非议⋯⋯

针对目前公众关心的女大学生就业观、价值观问题,今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报道课题组通过分层抽样,以进入宿舍楼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复旦、同济、上海交大、上外、华东师大、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华东理工等17所上海高校900余名应届本科女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上海籍女生占39.8%,其余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6月28日数据统计完毕,共回收有效问卷781份。

调查发现,当前上海女大学生在性价值观、婚恋观和择业观等方面,表现出更为自由开放、追求独立,但仍不失传统的总体倾向。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问卷含多选项问题,故部分数据比例之和不等于100%。

有节制地理解“敏感性行为”

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有20.6%表示“对这种行为强烈鄙视”;有20.8%表示“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有56.5%表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还有2.1%认为女大学生“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

对“天上人间”之类娱乐场所出现女大学生陪侍的现象,有17.4%表示“对这种行为强烈鄙视”;有24.2%表示“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有55.7%表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还有2.7%认为“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数据分析发现,就业状况与她们对待“被包养”的态度有联系。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0%表示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

除此之外,“同居”、“一夜情”、“婚前性行为”等曾经的敏感词,对于现在的女大学生来说都已不再是禁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已不再是时代的主流,如今的女大学生普遍将性行为归于爱情之中。

对如何看待在校大学生同居现象,有69.7%的女生表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这样”;13.2%表示“如果恋人要求的话,自己也可以接受同居”;6.9%认为“同居很浪漫,是加深爱情的一种方式”;10.2%认为“这是不检点的行为”。

超过5%的女生承认在大学时代曾与恋人同居。近50%的女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

对“一夜情”现象,70%的女生表示“不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59.2%的女生表示“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精确报道课题组负责人廖圣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女大学生对于上述现象的宽容,更多意味的是现代人对于个人私密性的尊重。人们认可‘性’是个人的事情,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与女大学生宽容的性价值观形成鲜明反差的是,74%的女生表示自己“从未有过性经验”,而反对“无爱也可以有性”的比例也高达82%。调查人员分析,女大学生对他人的性选择给予有节制的理解和宽容,但对自己的性选择则表现出相对传统的不放纵态度。

调查结果中还有一个值得解读的矛盾现象,虽然过半女生对“被包养”表示理解,却有71.2%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婚外性行为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应禁止这种行为”。

调查报告指出,即便在上海这样一个开放的大都市中,当今女大学生依然十分看重婚姻。在她们看来,一旦结婚,忠诚十分重要。对爱与性,女大学生们呈现出坦诚但不放纵的态度,表现出性观念的成熟。近七成女生对结婚表示顺其自然

对结婚的态度,6.1%的女生选择“尽早结婚”;14.4%选择“到一定年龄必须结婚”;3.8%选择“家人催促时再考虑”;68.5%的女生认为“顺其自然,可早可晚”;1.3%表示“一辈子单身”;5.9%“没想过这个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06级中文系李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年龄,婚姻还不是一个必需品,身边的好朋友都觉得结婚要看缘分,宁缺毋滥。”

高学历“剩女”已经成为当下一个流行词汇,41.7%的女生选择“30岁是划定剩女的年龄”;21.6%把年龄上限定为“35岁”。

对是否担心自己成为剩女的问题,仅22.8%的女生表示“完全不担心”,其他被调查者按程度不同或多或少对此存在担忧,其中4%表示“非常担心”。

表示“非常担心自己成为剩女”的受访者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而同济大学女生对此的担心程度最低,这一现象可能与学校环境、男女比例等因素有关。

当问及剩女产生的多种原因时,有65.6%的女生认为是“择偶标准过高”,52%认为是“交往圈子过小”,40.2%认为是“女性个性过于强势”,30.9%认为是“没时间谈恋爱”,29.5%认为是“女性个人条件过于优秀”。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大四女生黄敏说:“我觉得剩女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就是遇到的看不上,能看上的还没遇到,遇到了没能被人家看上”。

女生程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喜欢这种称呼,每个女性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选择,凭什么说没有结婚的女性是被剩下的,难道我们生来就是要被别人选择才有价值吗?”

最近传出广电总局要重拳整治《非诚勿扰》等婚恋节目低俗之风的消息。对“电视相亲节目是否解决婚姻问题的良好平台”,仅8.2%女生选择“是”,91.8%选择“否”。但对“电视相亲节目是否完全是作秀”的问题,36.5%选择“是”,63.4%选择“否”。

择偶:“绩优股”还是“潜力股”?

与“婚姻并不是必需品”观点相映成趣的是,本次调查数据显示,65.7%的女生认为“爱情并不一定走向婚姻”。

谈过恋爱的被调查者中,69.3%的人认为“谈恋爱是因为两人情投意合”。在列出的性格、爱好、才能、道德品质、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10项选择男友的标准中,“性格”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选择指标。将家庭背景或经济条件作为首要择偶标准的女生占10.4%,将其纳入择偶标准前三位的也只有近20%。

在本次调查中,虽然有超过70%的女生赞同“金钱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面对“你恋爱的动机是否为了获得经济帮助”的问题时,只有2.4%的人给出了肯定答案。大多数被访者表示,不愿为了获得经济支持或其他方面的帮助而勉强自己改变择偶标准。

“女大学生在经济和感情上都变得越来越独立。幸福的婚恋让她们向往,但绝不是她们获取依赖的契机。如果不能达到志趣上的契合和感情上的投合,物质支持并不会让她们委屈迁就。同样,她们也不会出于虚荣心理而勉强置身于一段并不愉快的恋爱关系中。”研究人员黄璐说。

“相比绩优股,我更倾向于潜力股。”复旦大学的林怡婧在接受调查人员访问时说:“只要他有能力、坚韧、上进,我会更愿意与这样的‘他’相伴,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并肩奋斗。”

廖圣清分析说,“女大学生们虽然认同金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并非一味崇尚金钱。总体上看,女大学生选择男友和配偶的标准,仍然是性格、道德和才能这三者优先,经济和家庭条件的考虑都是排在四、五位的。”

6.大学生择业就业调查问卷 篇六

问卷调查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

大家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出现了新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新一代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择业观,我们开展了这次问卷调查。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合作!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你所在的年级()

A.专一B.专二C.专三D.本一

E.本二F.本三G.本四H.研究生I.其他

3、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B.形势正常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D.不了解

4、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

A.认真考虑过B.偶尔想想C.很少考虑D.到时候再考虑

5、如果让你选择,你会()

A.安定、待遇丰厚,但与本身专业无关的工作

B.能发挥个人特长和兴趣,但待遇平平的工作

C.遇到哪份工作就选哪分,觉得有更合适的工作再更换

6、择业时,你会选择去哪个地区发展()

A.家乡B.中小城市C.内地省会城市D.沿海开放城市

F.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G.国外(政府或企业的驻外机构等)

7、你期望企业每月支付给你的底薪是多少()

A.1000以下B.1000-2000C.2000-3000D.3000-4000

E.4000-5000F.5000以上

8你选择工作时,最看重以下哪几个因素()

A.工资福利B.工作稳定性(如:公务员、教师等)C.发展前景D.专业对口 E.工作地点F.企业知名度G.兴趣爱好H.国家需要

I.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J.其它

9、你会选择以下哪种类型的工作()

A.挖掘自我潜质的工作B.普遍稳定的工作C.有挑战性的工作

D.舒适安逸的工作

10、你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单位?()

A.国家机关B.国有企业C.学校D.科研单位

E.三资企业F.城市集体企业G.乡镇企业H.私营企业I.其他

11、择业时,你主要看中公司的哪个方面(最多选3项)()

A.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B.公司的规范化程度C.公司的发展前景D.工资的高低E.公司的人文环境F.公司给予员工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G.公司提供的社会福利

12、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你认为以下哪些方面最为重要()

A.工作经验B.交际能力C.扎实的专业技能D.良好的心态E.学历背景

13、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最多选3项)()

A.所学专业B.专业能力C.所毕业的学校D.学历E.潜力

F.社会经历G.性别H.技能I.特长J.品德

7.大学生村官择业机制研究 篇七

一、我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动机

1、影响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积极因素。

首先, 大学生目前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意识, 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因此会主动的将自身的职业需求与国家及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长远的制度探索, 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同时也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目标与动力;第二,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转变, 就业制度及用人制度发生了变化, 高校开始实行双向选择的择业方式, 这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注就业的政策规定以及社会的需求, 虽然一方面仍然听取别人的意见, 但是, 自主择业的意识开始增强, 择业策略呈现出目的性及计划性;第三, 由于大学生职业风险意识的不断强化, 大学生终身的职业观念越来越淡化,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会抱有流动的心态, 找寻适合自己的职业, 同时不放弃任何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因此大学生的流动较大。

2、影响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消极因素。

首先, 部分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淡化, 没有将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及社会的需求结合, 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 这种只重视个人利益的择业观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第二, 大学生的择业动机向务实性转变, 大学生在选择大学生村官时往往不是抱有建设新农村的目的, 而是希望以此作为考公务员的资本, 真正的职业动机是趋向于经济发达地区, 将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第三, 部分学生的择业动机不具有奉献精神,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择业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许多大学生开始追求物质条件, 因此缺少社会的责任感, 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

二、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问题

工作满意度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所做出的情感反应及在工作中所做出的表现。态度决定行为, 大学生村官对于工作的满意度, 对于自身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大学生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刚从学校进入社会的青年, 他们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看重, 因此, 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工作的支撑点, 一方面希望与同事和谐相处, 达到良好配合的状态;另一方面希望与领导之间和谐相处, 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二,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知识性及技术性的工作, 在大学生努力工作为农村做出贡献的同时, 如果工作的内容具有太强的压力, 不能符合自身的兴趣及爱好, 且不能体现自身发展的成就感, 将会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持续性。第三, 工资待遇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抱着满腔的热情建设新农村, 虽然一开始没有对工资待遇没有做过多的考虑, 但是一旦步入社会, 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重视工资待遇, 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低于城镇的平均工资水平, 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促进大学生村官发展的机制

第一, 加强对我国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 为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提供政策保障。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及发展机制还不健全, 需要我国政府加强政府方面的支持, 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制度, 形成规范性及制度性的整套选拔机制, 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基层组织对接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 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制定相应的岗位考核机制及村民满意度测评, 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 给予一定的晋升及发展机会。

第二, 建立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制度。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本身就与城镇的福利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工作, 保障大学生的生活, 需要国家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待遇, 加强政府的财政补贴的力度。同时, 要在资金及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支持, 政府设立农村创业专项资金, 银行挺小额创业贷款, 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 为农村的领导力量储备新鲜血液。

第三, 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我国政府应当从两方面提升大学生工作的能力, 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素质能力, 基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艰苦性, 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及挫折, 大学生村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压力承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化的培训及外派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 提升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 最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我国政府出台大学生村官计划,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及其满意度评价, 提出促进大学生村官长效发展的机制, 希望以此作为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的借鉴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满意度,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段爱琴.新农村视角下健全大学生村官运行机制的思考[J].社会纵横, 2009.4.

8.大学生择业观调查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 择业新理念

[作者简介]都振兴(1970- ),男,赤峰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邓小平理论。(内蒙古赤峰024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53-03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一号召,一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政策,而且从未过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大发展,又被不断地赋予新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对农业经营体制提出了新举措,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新规划,必将对农村的新兴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引起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变化。新农村建设正在为大学生择业开辟广阔天地,成为职业自主选择的新方向。

一、束缚大学生到农村择业的主要观念

1.“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由于生产力落后和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三农”问题就意味着农业是落后产业,农村是落后环境,农民是落后群体。到农村就业,到农村发展就意味着没出息,无出头之日。大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的目的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因此在选择职业时注重社会地位、收入、工作环境,追求“三高六点”(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农村依然不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方向。在农村出生的孩子更想在城市里出人头地,以图将来“衣锦还乡”,到行政机关、到国有企业工作仍然是首选目标。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大学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到国有企业的占29.7%,到国家机关的占9.2%,到学校的占19.3%,到农村就业的占1.9%。另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工作截止后,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最后被确认参加考试的人数为77.5万人,录取率仅有1.75%,公务员考试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性考试录取率最低、竞争最为激烈的考试之一。但大批应届大学毕业生仍然愿意投入到这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行列。

2.不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即工作的欲求和动机。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利益快速膨胀的社会潮流影响下,很多学生注重追求名利,择业时会优先考虑所选职业的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仍然物质匮乏、保障不利、条件不优,往往不符合这种价值追求。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大学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70.7%,在县城和乡镇就业的学生占27.4%,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占1.9%。由此可见,在大中城市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主要和重点选择,他们总认为大城市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3.职业规划目标过大。职业选择是人生大计,即将走上职业之路的大学生应该通过对自身的知识量、专业特长、自身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进行正确的评估,客观全面地审视自己,对照行业分工和职业需求,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只追求“成大功,立大业”的高目标,丢失“择其所爱,爱其所择”,往往会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二、影响大学生到农村择业的主要因素

1.我国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三农”落后的固有观念。“三农”就意味着落后,城市的生活环境、收入水平、文化氛围、运输能力、教育程度等到目前都是广大农村无法企及的,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同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至3.33∶1,绝对差距达9646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追求和选择高起点是大多数面临生存问题的大学毕业生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2.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中对落后地区与重点行业保障措施不能到位。虽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等文件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了政策保证,但因为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和一些重点行业急需人才,而地方财政无力承担,造成市场配置毕业生的机制失灵,没有切实的保证措施,就会打消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的积极性。

3.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形成新压力。社会价值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有深层次的影响,使其过分关注薪水待遇和工作条件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求闻达于社会,亦要扬名于市井,认为农村不可能实现这些心愿。

4.家庭对学子择业观念影响很大。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迫切,对子女寄予厚望,并对其未来做出理想化的设计;另一方面,许多家长的择业观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对大众化的择业方式和就业形势及子女自身的情况缺乏客观的分析,还看不到到农村就业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已是大众化的现实,从而影响子女准确定位,主动就业。

5.对人生价值观的片面认识是大学生不愿到农村择业的自身因素。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毕业生的择业观,当代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冲击,选择职业时就事论事多、长远设计少,过多地考虑待遇、地区、行业,较少考虑国家需要,缺乏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准备,片面地认为农村就意味着艰苦和难以创业。

6.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中和大学生自身发展中都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既缺乏客观的认知,也缺乏科学的预测,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

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选择新方向

1.农村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才。《决定》提出:“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①这向“三农”建设提出了组织程度强、社会化步伐快、现代化水平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本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载体的土地经营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着巨大优势,符合国情,但同时,也存在着分散有余、统一不足,单干为主、合作欠缺的问题。因此,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必然,相关管理人才也成为必需,大学生亦应将眼光从企业高管、行政管理等位置移向农业经营管理等位置。

2.农村需要农业经营人才。《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②这意味着,土地资本作为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可以多种流转形式建立多类经营实体,农业经营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职业空间将进一步扩展,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3.农村需要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决定》提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③“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④这就使得农业经营职业空间将极大扩展,即使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仍然非常缺乏,依然需要大批高校毕业生。

4.政策性支农将需要大量人才。《决定》提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⑤“增强高校为农业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⑦高等院校无疑在新农村建设中担负起了为农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产学研、农科教的结合将人才直接汇聚到农业发展领域,为学生就业直接形成了一体化的渠道。随着“志愿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村官工程”的启动与实践,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深入到基层和农村乡镇,又开辟了政策性的就业渠道。

四、投身新农村建设是择业新理念

1.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新价值观、择业观下的理性选择,反映出一种社会进步。高学历的大学生为了面子,宁愿在家待业或混迹于大城市,也不愿“委屈自己”到艰苦地方、困难部门、个私企业或农村工作,对自己进行了过高的定位,是受陈旧观念束缚所致,是非理性的选择。实际上当一个徒有虚名的城里人,不如当一个农民实惠,不如当一个农村实干家有价值,这才是良好的动机。这种价值观和择业观才更加切合实际,体现出了一种社会进步。当代大学生太钟情于城市,如果让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创业,可能带来更多的实际效益。大学生回农村是为长远计,建议大学生转变观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相信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能发挥更有意义的作用。

2.“非转农”不仅能解决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使大学生更有用武之地。有这样一则消息:浙江台州市近几年出现一种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2006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这被称做“新知青下乡”。虽然这种大学生“非转农”问题折射出就业形势的严峻、城市生存的艰难,但是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新理念,对于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不失为一件好事。新农村建设天地广阔,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走向农村,能从客观上带动农村建设,让大学生的科学知识尽快转化为建设“三农”的生产力,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

3.农村大学生从农村走出来再回到农村,将会在实践中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可以优化农村人才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学生把新知识、新风气带到了农村,一定能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农民致富渠道也更为广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有利于展示才华,这是择业的明智之举。中国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国家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所以,那些想回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他们一样能出人头地,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4.立足农村,办好“非转农”是一种正常的利益诉求。1995年以来,大中专生已不再享受包分配政策,外界压力使他们成了城市边缘人。回乡也许是无奈的选择,混在城里的大学生往往说“城市生活压得我透不过气”,这折射了“新知青”面临的诸多无奈,高房价、高房租、高消费和低收入的窘境,使很多大学生的城市梦变得遥不可及。而农村却能给他们土地,土地可以成为事业发展的资本和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成为生活的最后一份保障。这样,大学生“非转农”满足了他们直接参与利益分配的正常的利益诉求。

5.投身新农村建设更能实现人生价值。(1)人生价值的实现是由现实创造的业绩和自身的成就感来衡量的。在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基本趋势并且迅速推进的今天,因生活成本高昂带来的城市贫困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隐忧,不仅是城市自身和谐的隐忧,也是整个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隐忧。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到2007年已突破500万人。根据教育部对高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这样,一方面造成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机制也日趋市场化;另一方面,高校为社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毕业生资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机会,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强势地位,在选人时对文凭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将所谓的低学历,如相对于本科的专科或高职、相对于研究生的本科挡在了门外。还有,许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需要有工作经验的,明确不接受应届毕业生,对应届毕业生无疑是一个打击。在这多方面压力下,大学生仍想拥挤在城市就业,是不现实的。在城市创造业绩十分艰难,难有成就感。这必将使大学生就业不仅大众化,而且会自然分流到农村,或许“走向农村”将成为相当数量学生的唯一选择。(2)大学生在农村可以实现的价值更具特色。毛泽东当年将起义部队拉向井冈山时说:我们要当红色山大王。今天,大学生照样当上农场主、牧场主、产粮大王、种瓜大王;当上红色地主、红色山大王;照样可以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可招募大学生建立新兴企业,走出一条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发农业、创新产业的成功之路。有了成功之路和对农村的贡献,就会树立威信,在民主的程序下,大学生当村官不仅已是现实,而且已是党的政策扶持的倾向。这样,不仅实现了理想,也实现了人生价值。在人才济济的大城市街头,一名大学生可能会“淹没”在人群中,可是在农村,他们却像一滴油倒在水里,泾渭分明。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最佳时期,各行各业都缺乏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广大的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正在实施大开发战略的西部,那里人才缺乏,政策优惠,各级政府都在那里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一个优秀的人才在那里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大学毕业生应该充满信心地到农村去,到新农村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注释]

9.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 篇九

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调查,我们将采取匿名形式,绝不泄露个人信息,谢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A.大一B.大二 C.大三

3.您对现在就业形势的看法:A.严峻 B.正常 C.乐观 D.不清楚

4.您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企业最看重什么:A.在校成绩,奖学金等荣誉 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 C.社交能力,应变能力 D.实习经验与其他工作经验

5.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A.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B.内陆地区 C.西部开发区 D.返回家乡

6.您选择该地区的原因是:A.较好的发展机会 B.生活条件好 C.创业环境 D.回报家乡 E.家人安排

7.您欲选择什么养的单位就业:(可多选,不超过三项)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D合资企业E政府部门F自主创业G其他

8您对行业的选择主要基于什么原因:(可多选,不超过三项)

A有发展前途的行业 B从事的工作有面子 C收入较高 D与专业对口,学有所用E能学到不少企业文化,增长社会阅历 F有利于今后的创业G工作稳定、福利好H其他

9.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B就业期望值过高C供求不匹配D其他

10.您对解决就业问题有哪些建议:

10.大学生事业观调查问卷 篇十

姓名:性别:专业:年级:

1、你对事业的看法是?()

A、事业是人生的一部分B、事业是人生的全部

C、事业对我无所谓

2、如果你的就业选择和家庭发生冲突,你会怎么么办?()

A、坚持自己的就业,不考虑家人

B、家人的意见比较重要,会放弃自己的选择的职业规划吗C、充分衡量两者,在作出决定

D、模棱两可,由第三方决定

3、你现在有自己?()

A、又能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

B、过去想过,但比清晰,也没有去做

C、没有想过

D、这都无所谓,没有要想的意愿

4、假设你现在有了家庭和事业,但是工作上的是会越来越忙,你会(A、先把工作上的事忙完了,有空才回家

B、尽量搞定公事,但即使做不完也要回家

C、与伴侣商量,征求伴侣意见,双方协商后再做决定

5、大学毕业后,你会更倾向于哪种工作环境?()

A、在自家产业下工作

B、往离家远的地方且工资高的地方工作

C、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

D、从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无法回答

6、你就业后会保持怎样的工作态度?()

A、认真对待、积极投入,把事业当做人生的乐趣

B、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

C、马虎应付,敷衍了事,拿到工资就好

调查人:黄米雪

11.大学生择业观调查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首都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75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60-0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首都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已近十万,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面临的自主择业的压力也越来越严峻。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具有民族性、先进性等优势,又具有思想摇摆性、易渗透性等不足。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修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全方位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促进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维护首都高校稳定和谐、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结果

此次调研主要选取了首都十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调研对象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1.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部分具有自主择业的主动性

国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实行了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二十年来自主择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们调查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愿意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愿意回民族地区就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以及自己出生长大的民族地区具有浓厚的感情。在我们的调查中,6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愿意回到民族地区就业。

3.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缺乏对自身职业潜质理性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首都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85%的人从没有做过专业的个人职业潜质分析,他们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更多的是凭个人感觉或者老师同学的评价,带有较高的主观性。

4.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部分人创业意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毕业后有创业想法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只占8%。

三、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1.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上就业观念比较端正,有投身民族地区建设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心态。首先,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民族地区,在民族地区出生长大。他们天然的对本民族以及民族地区有比较浓厚的感情。其次,国家的民族教育中一直在大力开展热爱民族地区、建设民族地区、做民族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教育。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再次,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已经启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也在吸引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家乡就业。

2.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再就业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是部分学生缺乏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民族由于其居住环境的差异、历史文化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和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面临就业时的思想状况相比较,既有共性,又有许多特殊性,主要是受到民族、宗教、地域、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状况表现的更为复杂。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民族地区,家庭条件不富裕,收入较低,父母都期望他们能够通过大学教育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早日成家立业,减轻家庭负担。面对这些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形势中,不能很好的调整心态和应对竞争,出现思想压力大、自信心不足、期望值过高等思想状况,导致他们意志力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这一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环境中缺乏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

1.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增强就业信心,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就业信心,根据自己的特点、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和个人优势,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放下“专业对口”的包袱,少数民族大学生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就业思路,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广泛的收集就业信息,大胆创业,大胆的去寻找和尝试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更多的就业岗位。

2.各级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结合具体情况,相对统一的实施方案,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扩大使用民族语言的就业市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民族身份对民族学生的就业没有很大的影响,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有些特性以及所学专业仍然影响着他们的顺利就业,并且有些实际的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靠自身的资历难以克服,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协力合作,共同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

3.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声,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民族因素在大学生身上主要反应在文化层面,具体表现在性格、观念、生活习惯、节日、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在彰显个性化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及思想状况,在他们困惑、停止不前时引导他们,在他们困难、挫折、苦闷、绝望的时候能够给予物质上的关心帮助,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每个人的意志品质都是在实践锻炼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才能进而磨练顽强的意志。引导他们把行动的目标性、计划性同行动的主动性统一起来,培养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12.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研究 篇十二

1 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

对个人来说, 价值观既是一种持久的信念, 又是一种态度和情感, 同时也是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和原则, 在人们行动中起着决策依据的作用, 是人们思想道德的核心和基础。择业价值观是对某一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 它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 (1) 个体的职业选择, 实际上是由其职业价值观所决定的, 而职业价值观的混乱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出现某些不应出现的问题。

1.1 择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职业的目的究其根源是为了满足人生的需求——为了生存也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追求。所以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是他们对各自在社会发展所在位置的反映, 同时也是对用人单位各项因素综合性能的评价。但是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在供求比例严重失衡的时候, 上海、广州、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门外, 仍然不乏大学生们等待的身影, 而急需人才的西部却只能望东兴叹。作为刚踏出校门没有很多社会经验的青年, 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接受基层锻炼, 非稳定、待遇优厚的部门或企业不去。以此观之, 表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利已主义已相当严重。

1.2 择业价值认知的偏差化

不可否认, 在择业过程中, 一部分学生通过多年在校园的学习和积累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积极的理想和期望, 但踏出校门才发现很难达成自己的期望。由于接触社会少, 自我意识尚未完善, 使得职业理想往往脱离于现实情况。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兴趣、气质特点和能力不能正确的评价, 尤其是一些在读期间曾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自认为才能出众。与此相反, 还有一部分同学却对择业产生极其悲观的情绪, 反而过于自卑。他们可能渴望竞争又害怕竞争, 缺乏竞争的勇气, 遇到多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时, 渴望鱼和熊掌两者兼得, 但又顾虑重重, 很难抉择, 往往错失良机。

1.3 择业主动性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一部分八零后、九零后的大学生很多来自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都比较好的家庭。相当一部分同学受家庭影响不用为未来担心, 把家庭和学校当成避风港, 依赖心理严重。他们缺乏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的主动和积极性, 也缺乏独立意识。下表虽然无法准确表明大学生择业时因为社会关系而找到工作的具体比值, 但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2 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的分析

择业价值观所包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说到底是一种人生观。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关受到择业主体和客气双方面的影响, 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现实环境的制约, 它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2.1 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作为一个多维的、复杂的因素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导致社会价值观频繁更迭, 也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当传统的行为模式无法为当代的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时, 他们在毕业甚至就读期间就会产生迷茫和失落, 以及对即将要面临的社会的无所适从。 (3) 市场经济的多元性、竞争性等特点所带来的利益重新分配原则和竞争观念促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 大学生在就业时便更加关心物质待遇。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行业之间都存在着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等不同的现状。所以大学生既体验到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 又感受到了其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

2.2 职能部门的影响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伴随着高校扩招以及自考、成考、网校等多种高等教育模式的开展而逐年增多。但受人才高消费观念的影响, 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存在很大的误区:用人单位轻视对毕业生能力的考核只招收211和985等重点大学的学生, 对专科、高职生不予提供机会。同样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政府部门缺乏理智的行为:一些发达省市人为地设置障碍, 只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开绿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 有些欠发达地方也开始抬高门槛, 这种行为将众多择业的大学生挡在门外, 势必大大挫伤学生择业的积极性。

3 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生观形成基础之上的, 是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的一个渐进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矛盾冲撞。基于择业价值观形成的特点, 以及社会对职业评价标准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的影响, 建议采用以下措施。

3.1 优化大学生择业认知度

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受市场供求、竞争甚至非市场因素等的制约, 因个人定位不当而没有实现就业理想、遭遇择业挫折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首先要克服悲观和从众的心理, 理性分析并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要理性看待社会评价, 要清醒地认识到, 忽视个人已有的特质和能力以不良的社会取向为尺度, 把他人的择业目标定位作为自己择业的标准, 会使择业价值观向非科学非理性的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要强化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自信心源于对自身特质的整体估计, 当代大学生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大气, 要敢于创新敢于拼搏, 以自尊自立自强的原则调动本人的内在潜力;要培育顽强的意志力, 不以一次得失而对定位自己, 而是凭借年轻人的坚忍不拔接受社会的考核和锻炼, 在反复的失败后寻求成功。

3.2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文化环境

对职业的定义和评价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职业观、“向钱看齐”的功利价值观, 对大学生择业观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政府部门必须下大力气, 为构建合理、规格的就业环境和氛围创造平台和条件。首先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 规范用工秩序, 减少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的途径找工作的情况发生, 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其次是合理引导社会心理和舆论导向, 让正确的、与时俱进的社会文化成为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旋律, 使其择业观不断得以净化。 (4) 同时, 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推动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以保证大学生就业时有充足的条件为保障。

3.3 高校的责任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 因此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其应在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基础结构等方面下大力气, 并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 要加大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把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联系起来, 使大学生把就业选择与人生选择统一起来。其次, 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 根据当前的社会和市场以及未来经济的发展在人才需求方面的状况, 做好科学的预测和估计;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 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定位办学特色, 使所培养的大学生符合社会需要, 这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先决条件。 (5) 另外, 建立高校调整学科设置的运行机制。调整工作要确立高校依法办学的主体地位, 打破专业管理制度、系科专业设置体制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 使高校与社会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促进高校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的能力, 进而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进行学科专业设置。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高校连年扩招。与此同时,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问题也在这时凸现出来:择业的盲目性、从众性和被动性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职业定位不准确, 从而造成社会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力图通过对大学生择业的价值观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 为他们的职业选择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注释

1 申永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 谢文静.关于择业价值观的调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7) .

3 石中光.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自主择业价值观念的负面变化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4 戚钧科.教育大众化视野下大学生择业观念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上一篇:洪村小学防暴演练方案下一篇:近期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