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的起源

2024-11-04

科学与技术的起源(精选10篇)

1.科学与技术的起源 篇一

科学的起源

何以只有在基督教西方,科学才成为一项独立的事业? 正如Whitehead所指出的,科学并非起源于爱奥尼亚人的形而上学,也非起源于以婆罗门教—佛教—道教为代表的东方,更不是起源于流行占星术的埃及与玛雅文明,而是起源于基督教西方的中心地带。这决非偶然。虽然伽利略与教会闹翻,但如果道成肉身的信仰未曾首先将一种关于现实、价值和万物秩序的观念赋予给他,他可能就不会劳神费力地去研究木星,并将物体从塔上掷下了。(Walker Percy, 迷失在宇宙里)在大众的心目中,科学与宗教完全敌视:科学拥抱事实和证据,而宗教宣示盲目的信仰。然而正如许多简单化的大众观念一样,这一见解是错误的。现代科学不仅与基督教相兼容,事实上只有在基督教里它才能找到自己的源头。这当然不是说,圣经就象一些福音派基督徒企图使我们相信的那样,是一本蕴含基本科学真理的教科书。基督教信仰中包含着更为深刻的真理——关乎人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中居何地位、上帝为谁,以及他是如何自由地创造宇宙的。这些真理连同其哲学推理一道,使得心智对自然的探索成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人的头脑极少思及这些观念,就象鱼无视它赖以呼吸的水一样。对于那些生长在科学世界的人们来说,要理解古代精神所处的困境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那种精神被禁锢于一个永恒而武断的世界里。而对于生长在后基督教世界的人们来说,要理解基督教观念带给古代精神的惊异与解放同样十分困难。以下的内容是对著名的科学史学家及邓普顿奖获得者Stanley Jaki最为著名的著作所做的简要介绍。基督教信仰何以为科学的成长提供了一种文化母体?在《基督与科学》(Christ and Science, P.23)中,Jaki对于现代科学只诞生于基督教西欧给出了四种原因:1.「基督教关于造物主的信念使得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再一次获得重大突破。只有一位真正超越的造物主才可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创造一种包含自主规律的自然,同时他掌控自然的权能并不会因此而被削弱。一旦这些规律中的基本内容得到清晰的阐述,科学就会按照自身规律发展起来。」 2.「基督教的创世观念还对科学的未来做出了另一个关键性的重大贡献。它将所有的物体置于相同的层次上,都不过是造物而已。与异教希腊的宇宙观不同,在基督教的宇宙里没有什么神圣的实体。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下的——现在都被置于同等的地位,都处在相同的层次上。由此就可以假定月球的运动和物体的落地都受同样的引力规律控制。而在希腊泛神论传统或任何类似的古代文化传统中,此一假设纯属亵渎神灵。」3.「最后,在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中,人将自己当成是按照上帝的形象特别创造出来的生灵。这一形象既体现在人的理性乃是对上帝自身理性的分有,也体现在人作为一种伦理存在物,它对其行为负有永恒的责任。因此人对自身理性的反思必然赋予他一种自信:他的被造心智能够洞察被造世界的理性。」4.「同时,这一被造性也能够警醒人类,要抵御一种总想把应然强加于自然的永恒诱惑。而实验方法的最终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一基督教母体。」 其他的一神论宗教又是怎样的呢?Jaki注意到,在基督之前,犹太人从未形成过一个非常庞大的社区。在以后的时代里,犹太人缺乏基督徒所特有的一种观念,即耶稣是monogenes 或 unigenitus,即上帝的独生子。象希腊人那样的泛神论者往往把monogenes 或 unigenitus 当成是宇宙本身,或者是天堂本身。Jaki写道:恰恰是在这里,基督教一神论与犹太教、伊斯兰教或其他一神论分道扬镳了。这也解释了一个事实,即犹太人或穆斯林知识分子几乎都会很自然地变成泛神论者。斯宾诺莎和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中著名的例子。而就穆斯林而言,只要想想激进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阿维罗伊主义分子就够了。知道了这一点,人们就有望理解,为什么穆斯林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钻研亚历士多德的著作,并且写出了大量的注释,却最终未能取得突破。只有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处境下,这种突破才得以实现,而且这还是在亚历士多德的拉丁文著作流行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取得的。正如我们下面所看到的,科学的突破起自于对亚历士多德的一本天文学著作《论天》的注释。那么,这种突破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或者说,其他文明未能取得突破的原因何在?Paul Haffner神父写道:Jaki已经说明了,现代实验科学之所以可能,乃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氛围蕴育下的产物。虽然古代社会确实出现过一两位科学天才(比如埃及金字塔的设计与建造),但是整个哲学和心理环境都与一种独立的科学过程格格不入。因此,在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科学始终处于难产状态。它也未能在美洲的玛雅、印加和阿兹台克文明中结出果实。即使古希腊要比任何其他古代文化都更接近于使科学成为一项持续不断的事业,科学同样未能在那儿诞生。亚历士多德的中世纪穆斯林后裔们也没能发育出科学。…古代文明都相信宇宙是无限的,而时间就是在历史中无限轮回。这样一种心理氛围往往不是使人绝望就是使人自满,而少有能激发和维系科学进步的东西。无论处于哪种心理状况,都不能相信造物主上帝的存在,不能相信作为理性的和可以被认识的造物本身的存在。因此这些古代文明都不能产生一种独立的科学事业。如果科学在古代文明当中只能难产,那么它的横空出世又是如何可能的呢? 科学作为一项羽翼丰满的事业之所以发生,乃是与两个重要的教会教义有关。第一项教义是在1215年召开的第四届拉特兰会议上确定的,即宇宙是在时间开始时从无中被创造出来的。第二项权威性声明是在地方层次上做出的,1277年3月7日,巴黎主教Stephen Tempier谴责了219条亚历士多德主义的命题,从而清除了关于创造问题的决定论和宿命论观点。这些教会教导权威的声明展示出一种氛围,在这氛围当中,对上帝的信仰在其中已经渗透进中世纪文化,并且带来某些哲学影响。宇宙的存在被看成是不确定的,因此它的存在有赖于一次神圣的抉择与呼召。宇宙的本性也同样被认为是不确定的,而上帝能够自由地在无限可能性中创造出这一特定形式的世界。因此宇宙不是必然如此的,对它的认识只有通过事后的研究才能实现。宇宙也是理性的,因此人能对它做出前后一致的阐明。实际上,宇宙的不确定性和理性恰象两个柱石,支撑着基督教的宇宙观。科学的兴起需要全体民众——即整个文化——对一个具体的教义体系形成广泛而持久的接纳。这个教义相信宇宙具有普遍的和绝对的可认知性。宇宙的这一特性就体现在对一位创造了万物的人格神的阐述中。因此,并非偶然的是,正好在上述两项教会教导声明发表之后,第一位物理学家应运而生,他就是在1330年代担任巴黎索邦大学教授的约翰·布里丹。布里丹的宇宙观深植于基督教的创造论之中;他特别拒斥亚历士多德在《论天》中所表达的宇宙永世存在的观点。他发展了推动力的观念。这一观念认为上帝为天体的运动设定了初始框架,使其能够维持运动状态而不再需要上帝的直接干预。这与亚历士多德关于天体运动无始无终的论点完全不同。大约在1370年左右,布里丹的门徒 Nicholas Oresme接替了他的工作。推动力理论预示了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后来的梵一会议重申了上帝从无中创造宇宙以及宇宙有一个起点的教义,以反对当时盛行一时的唯物论与泛神论的错误。不仅如此,梵一会议还强调了上帝创世的绝对自由。并且阐明了通过对造物的理性反思来认识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以抵制武断的信仰至上主义。正如Jaki所主张的:「与两千年来的传统相一致,此次会议只是坚定地维护『人有能力认识启示的合理性』这一观念的真正基础。反过来说,如果人不能从围绕他的世界中推断出造物主的存在,这种表述就是无法想象的。」许多科学家无力从上帝的作品中追索他的伟大,而Jaki正是在这一点上对他们展开了极其巧妙地批判。他对生物学家道金斯(R.Dawkins)和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所持有的无神论立场提出了挑战。他告诉大家,要揭露没有信仰的科学家的观点实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展示他们的立论基础是如何不能得到科学的证明。他们通过一种不正当的方式,离开他们所属的科学领域,转而用一种先验的哲学推演对抗基督教信仰。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就是无所不在的「偶然」说或「混沌」理论,它被用来「解释」物质世界、生命和人的起源。在其1990年出版的杰作《万物的目的》(The Purpose of It All)中,Stanley Jaki也对这样一种关于宇宙与创造的论点予以拒斥。Jaki思想的独创性同样体现在他所描绘的创造论与道成肉身这两个教义之间的联系中。他展示了从无中创造有的创世论信条是如何在发展中「与道成肉身教义的概念细化联系起来的。围绕道成肉身,早期教会曾展开过激烈的内部争论。」Jaki还探讨了犹太教的创世论立场是如何在基督教头几个世纪中发生变化的。与耶稣同时代的斐洛曾试图解释创世记第一章,但他的观点「表明他更接近于希腊人的永恒论,而不是圣经里的创世论。」最早的米德拉什解经法「表明犹太神学家们不再愿意支持物质绝对从属于造物主的教义。」而在伊斯兰教的穆尔太齐传统中,由于支持亚历士多德的泛神主义宿命论,也存在着一种滑向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和泛神论的倾向。Jaki清楚地确证,泛神论倾向之所以在基督教内受到抑制,乃是因为创世论教义受到了道成肉身信仰的支持。只要把宇宙看成是永恒存在和无限轮回的,泛神论的存在就无可避免。而道成肉身和救赎的独特性粉碎了任何关于永恒与轮回的观点。因为如果世界是轮回的,则基督一劳永逸的降世就被破坏了。基督的独一性确保了一种线性的历史观,并且使基督教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世界历史。创世论与道成肉身的教条意味着「与沉浸在泛神论之中的过去做彻底的和最为革命的决裂。」而阐明这些信条及其历史影响是「永远不会终结的攻坚战。」 宇宙本身和所有统治宇宙的具体法则并没有形成一个自我解释的系统;它们定点于科学之外,并且要求一个位于基督教创世论教义里的形而上学基础。Jaki表明,恰恰是基督教的创世论教义成为了科学得以脱颖而出的催化剂。而基督教的创世论教义是在教会内得到阐明的。

2.科学与技术的起源 篇二

1、从太极拳的技术演变历史谈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自创始起就在武术界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论。但无论是晚晴和民国时期流行一时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 还是上世纪30年代由唐豪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等, 都偏离太极拳技术演变的主线, 忽视了社会发展对太极拳的重要影响, 明显不够客观。 其实, 要想梳理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脉络, 必须以其技术演变为主线, 进而推测确定其历史起源。

晚晴至民国初期, 太极拳在技术上初步走向成熟。与此同时, 其起源被抹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道士提出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迎合了特殊时期大众的好奇心和一些拳家的虚荣心, 迅速流传开来。 1932年, 唐豪经过20多年的研究正式提出 “陈王廷创太极拳说”。 其中, 他重点阐述了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拳经三十二势”拳法对明清陈家沟和赵堡等地拳法及太极拳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确定了太极拳依据长拳、炮捶和十三势这一技术演变的研究方向。

根据太极拳文献整理研究发现, 太极拳与长拳在技术上存在演变的过程。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期, 中原地区长拳和炮捶的流传是近代太极拳技术风格变化的诱因。 而1934年陈子明提供给徐震的陈家沟《两仪堂本》充分证明太极拳由长拳和炮捶衍生而来, 其动作名称、顺序、图式都与戚氏“拳经三十二势长拳”存在关联。文献研究和实践都表明, 晚清成熟和发展的五大太极拳流派始终没有完全脱离戚氏“三十二势长拳”的技术体系, 这一事实长期以来都被学界忽略了。 基于上述背景, 笔者认为太极拳源于长拳、传于炮捶、成于十三势。

2、新时期下太极拳的发展思路

从太极拳创立至今的数百年, 我们见证了它的发展和壮大。 那么新时期下, 随着人们对太极拳认知的深入和挖掘, 太极拳该如何继续发展呢? 对此, 笔者有以下建议:

2.1、注重文化内涵建设, 引导技术合理发展

太极拳的发展演变过程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从认知到本质理解的转化过程。太极拳未来的发展不但要注重技术上的提升和推广, 更要注重对其文化内涵的塑造。 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太极拳发展的根本源泉, 要通过其文化理念来诠释其技术方法。 只有合理运用文化理念做引导, 才能使其技术体系更加完善, 也能使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2、积极举办相关体育赛事, 大力弘扬武术精神

各国家地区举办的各种比赛能够对太极拳起到一定的推广宣传作用, 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体育赛事的宣传。 把太极拳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赛事结合, 可以促使赛事制度的完善和武术文化的普及。 赛事的推广不光是一种技艺的展示, 更是一种武术精神的展示,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如今, 各个地区的体育赛事蓬勃发展, 太极拳可以以此为契机, 促进太极拳在世界上的传播和推广。

2.3、适应社会, 实行产业化发展

目前, 我国太极拳产业项目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在太极拳的服装、器械、旅游、影视文化、食品保健等各项产业链上还有许多不足。 太极拳的的产业化发展应与国家的有关政策相结合, 使其能够与社会供求发展保持一致。 同时, 还要利用市场兼容机制使太极拳各产业项目与市场同类产品对接。 总之, 太极拳的产业化发展是太极拳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4、贴近群众生活, 大力推广宣传

太极拳要想快速推广普及, 必须要依靠学校、社区等人口密集区来进行宣传。 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 可以与学校教育体制相融合,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发挥太极拳的技术优势, 使得其在学校的普及和管理更加标准化和充满趣味性,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社区的普及应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和人文生活习惯, 利用武术团体和民间文化团体, 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推广。

2.5、加快太极拳的国际化

太极拳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不仅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播, 更是一种东方人文精神的传播, 使得西方社会对于东方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

3、结束语

从太极拳技术演变历史可以推断其起源, 新时期下, 太极拳不仅要注重文化内涵、贴近群众生活, 还要大力举办相关体育赛事、不断推进其市场化和国际化, 走出国门, 让世界认识太极拳,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太极拳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真, 范毓周.太极拳发源考论[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7) .

[2]孙洪霞.多媒体技术与长拳教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12) .

[3]李永彬.太极拳起源辨异[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1) .

3.科学与技术的起源 篇三

□ 艾叶辟邪的民间传说 □

有关艾叶辟邪的传说有多种,但流行最广泛、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所载的“五月五挂艾蒿”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一位神仙来到了人间体察民情,他把自己扮成一个过路的人,来河边的一个小村一对富裕的年轻夫妇家里。神仙向那个女主人讨要一点食物充饥,女主人不仅不给食物,还讥讽他,甚至放出恶狗咬他。神仙气坏了,心想:这真是一个既吝啬又狠毒的女人,我非给她点颜色看看不可!神仙让这个不懂情理的女人看墙壁上显出四行白字来:五月初五,天火呼呼,大火过后,此村焦土。很快,这件事情在村里传开了,大家一听这事,都埋怨那个女人太不懂情理,但大家都想不出办法,全村人只好收拾好东西准备逃命。

五月初五那天一大早,神仙怀里揣着水、火和电三个神瓶,又装扮成一个行路人来了,他正要把瓶子里的神火倒出来将这个村子烧掉时,看到一个老太太背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正在非常艰难地过河。她为什么背着大的而领着小的呢?神仙心中十分纳闷,便迎着老太太喊道:“身背大孩领小孩,若想快些过河去,几时才能到对岸,应背小孩领大孩”。老太太没有回答,只顾艰难地趟着水往前走,来到对岸,她才把大孩子放在地上,叹了一口气说到:“一人不善众遭难,孩子离娘多凄苦,天火今日烧俺庄,不能让他遭祸殃。带着孩子来逃命,亲生儿子不当紧,巧遇大孩失爹娘,领着过河理应当。”神仙看着善良的老太太和两个孩子,再摸摸自己怀里的火瓶,便有些为难了:怎么能烧她家的房子呢?神仙想来想去,踌躇再三,最后对老太太说:“带着孩子快回庄,红绸绑艾栓门上,艾蒿一束绸一方,你家可以免灾殃。”不待老太太细想,突然刮起了一阵风,把老太太和两个孩子送回了村里。她知道是遇见了神仙。一回村,就去割艾蒿,找红绸,老太太想的不仅是自己的家,而是整个村庄,她把家家户户的门前都用艾蒿和红绸做了标记,连村头那个很坏的女人家也给挂上了。村子里的房子一幢也没烧掉,人们都非常感激那位好心肠的老太太。从那时起,民间就流传了五月五挂艾蒿的习俗。

□ 艾叶辟邪的真实起源 □

古代人们发现了艾绒是一种很好的易燃物,因而用其做取火材料,无论是冰块取火,还是钻木取火,或用火石、火镰取火,都有可能是用艾绒做取火材料。后来还发现艾绒对于保存火种也是一种很好的材料,因而,古代人们不仅在取火过程中应用艾绒,而且在保管火种以及在火种迁徙过程中也大量的采用了艾绒。据说那时保管火种或传递火种用的就是艾叶,所以,保管火种的人还要经常上山采集艾叶凉晒干制成燃火材料艾绒,用来取火或保存延续火种,这就有了《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记载。其后,人类不断受到疾病和瘟疫的攻击,当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生时,往往整个村子或整个部落的人大部分都死亡了,人们无法理解这是瘟疫流行造成的,以为是妖魔鬼怪邪气来侵。但人们发现,在每次灾祸发生时也总是有一些人却能安然无恙。历经无数次的反复观察,终于发现负责掌管火种的这家人,甚至在这家人附近住的人都可以没事,他们仔细检查了这家人与其他人家的不同之处,发现这家人土屋的墙上挂满了艾叶,这家保管火种的人在每年的春夏之交(端午节前后)、艾叶生长最茂盛时上山采摘大量艾叶,挂到自家墙壁上晾干,以备取火及保存火种之用。难道是这些妖魔鬼怪邪气怕艾叶吗?他们又经过多少次反复的实践,终于确认了悬挂艾叶是可以免受妖魔鬼怪邪气侵害的,慢慢就有了“艾叶辟邪”的认识。各地的人也有了在春夏之交时节采摘艾叶悬挂于自家房屋墙上或门窗之上的做法,到后来也就逐渐形成了端午节悬挂艾叶的习俗,再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了在端午节“悬艾叶、带艾虎、食艾糕、饮艾酒、熏艾烟、洗艾澡”的多种用艾习俗了。

□ 艾叶辟邪的科学道理 □

“艾叶辟邪”在过去曾被视作迷信,在今天看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在古代,当一种瘟疫(烈性传染病)大流行时,往往是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染病死亡的,而造成这些瘟疫传播的根源就是病毒和细菌,但古人无法认识到这些,只好认为是妖魔鬼怪邪气侵害造成的。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这种妖魔鬼怪邪气就是病毒和细菌。而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艾叶中的挥发油(香味成分)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据《艾叶》专著记载:上海等地对用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进行抑菌抗病毒试验,结果发现艾香(主要为挥发性成分)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杀灭作用,对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及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用其对空气消毒,可明显降低流行性感冒的发生率。同时对化脓性炎症、外伤及烧烫伤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皮癣、带状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有促进愈合及痊愈的作用,表明艾叶确有预防疾病及保健康复作用。有研究表明,艾叶的香味成分(挥发油)挥发出来后,不仅能抑制或杀灭房屋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还可分布于人口鼻呼吸道中,能杀灭进入人的口鼻呼吸道中的细菌病毒,还可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细菌病毒的侵害。若通过燃烧艾叶烟熏或煎煮艾叶洗浴,则由于高温的作用其香味成分挥发更彻底,效果会更好。同时,研究表明艾叶还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艾灸能增强小白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此点已被众多的药理实验所证实。以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能显著提高健康人鼻分泌液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长期应用艾叶洗浴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可明显减少流感的发生率,说明艾叶浴也有一定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由此可见,古代民间认为艾叶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是有科学根据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流行之际都有医药学专家提出运用艾叶(包括艾叶烟熏和艾叶洗浴)进行消毒预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 结语 □

4.自然哲学和科学起源读后感 篇四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仔细地阅读了法国作家莱昂·罗斑的作品《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这一本哲学范畴的书籍。在此之前,我也阅读过哲学类的书籍,不过都是些别人的评注,感悟,里面的内容比较浅显,但现在读这本书,真的挺费劲的,刚开始的时候是读不懂的,一不留神,就忘了前面讲什么了。我都选在大脑比较清醒的时候认真地读这本书,颇有收获。

罗斑认为希腊哲学诞生于道德和宗教,一方面是缘于公共思想上的道德要求,以及在宗教之中关于宇宙的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各种观点;另一方面,是希腊的思想家企图把关于自然秩序或行为秩序的反省思考组成一个系统。

我是完全是赞成罗斑的这一说法的。它首先是从要对公共思想上的道德要求有明确的意识,或从宗教信仰中抽象出它所包含的关于宇宙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各种观点的努力开始。但是这种努力呢,要看它所从事的对象是行为的规律还是外界事物的规律而大有不同,对于行为规律。后者更大程度上发展为一种科学,一种哲学。回想一下荷马史诗里的叙事几乎是和道德分不开的。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虽然更多的接近了今天所谓的科学,但是还是更多的想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道德世界的事情,那个时代为什么科学发展的那么缓慢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忽视了科学本身的价值,而是希望科学的知识能为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服务,希望找到一个解释的突破口,甚至任何一个小的科学知识想囊括所有的道德范畴,这就会是的科学的知识失去了真实的意义,而戴上了神秘的面纱。想苏格拉底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裁判判以死刑。

直到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大家公认的希腊时代的第一个科学家,把世间万物归因于水。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水构成的。他是以一种经验中的实在的东西来作为它的基础和始基的。他已经把他的方法确定为一种归纳法,是将从感觉中所得的事实上升为普遍性的命题。他看到或相信看到的一切都来自水的一种变化,并且最后又回复到水,然后他就以一种极大胆的类比把这一观察的结果推广到全部的事物上去。这一种推理虽然在今天看来不合理,但在科学上已经算迈出了很大一步了。也可以理解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推理三段论的始祖吧。这说明这时候他已经有科学 1 思想的萌芽了,已经试图找一种方法推理了。

而后的思想可能较为科学和严谨,米利都学派的成员都把世界本源归结为一种始基,可能较为机械但是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不过那时的人更多的关注的是上帝和宇宙等一些外在的东西,很少关注人本身。这也是这一时代的局限性。在其后的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哲学史上很多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哪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一群人甚至是几个年代的人的共同的努力的结果,但是以某一个人为主导或者是某一个人创造了这么一个集团,所以很多的人都在这个集团下被埋没了,没有被后人记住。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有很多发现、发明的,一些经典的思想和知识,一定不是毕达哥拉斯亲自发现的,但是都统一归入到这个团体名下。总体上来说,到毕达哥拉斯时代数学已经被抬到很高的地位,而且数学的发展也是想当的丰富的,他们甚至偏执地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数构成的。像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到现在还是被广泛地采用着呢。说明那个时候最起码数学学科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赫拉克利特开始,有一种变化的思想来解释世间的一切,他提出一切皆流的想法:“一切都要消失,没有什么东西能保持着,在同一条河流中,永远是另外的水冲洗着你,你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之中。”这在今天的辩证法中还是一种常用的思想来研究变化。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已经可以看出他的辩证的思想,用一种变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这种思想在当时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后的埃利亚学派的观点,更为典型的,比如芝诺的思想对于这种变动的提出了更为犀利的观点,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最快的赛跑者脚步轻捷的阿基里斯,去赶动物中最慢的乌龟,永远也追不上。他的解释是,阿基里斯要想追上乌龟,必然先要到达他们距离的中点,然后再以这个一半的距离为始基,还要到达这个一半中的一半,但是这个距离可以无限制的分割下去,也就是说阿基里斯永远跑不完这个距离,那也就是他永远赶不上乌龟。那个时代这种严密的推理已经成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这在我们今天数学的初学者估计也解释不了这个问题。貌似没有逻辑的错误。他的这种归谬法也就引起了著名的数学第一次危机,于是无限分割的思想应运而生了,所以,数学的进步是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当然不仅仅是数学,其他科学也是一样的。是一个个问题刺激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些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的阶梯。他们同时也就构成的一部鲜活的科学史。

但是在这之前呢,大家的研究都是停留在对大自然以及宇宙的研究上,研究他 们的构成啊,运转啊,以及社会方面,很少关注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限和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是到毕达哥拉斯时代,这个科学方面的进步还是很显著的,大家争先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宇宙,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夸大的某一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直到后来的苏格拉底,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外在的对自然宇宙的研究转入到研究人作为人自身的研究,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把苏格拉底放到很高的哲学方地位上。可能苏格拉底更多的是关注伦理的教育和道德教育,但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显然把很多的科学知识作为提高善的一个途径,设置到亚里士多德时代,数学已经系统化了。这一时代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得到迅猛的发展,大家对哲学的研究也从很狭隘的宗教伦理上发展到各个方面,比如怎样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苏格拉底特别强调节制,还是比较强调伦理这一块,对科学知识强调就很少了,到柏拉图时期,他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辩证法上的研究,导致很多人都学习和研究辩证法,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地位的科学,在七艺里面就有修辞、辩证法,以至于后来大家都强调一种辩证,可能这就是科学思想的另一个源头吧。

当我通读完本书后,感觉自己像是在古希腊的各个历史中神游了一番,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内容组织,把很多史料也给读者解析了一下,很真实,很有可读性。唯一遗憾的就是它里面出现的时间太少了,我看过以后 没有相对的时间概念,比如这个思想大致是多少年代的很少出现。不过,我也有一点不是很认同作者莱昂·罗斑的对于哲学和科学的观点。我不是很赞成莱昂·罗斑关于科学的说法。他认为:“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家对于它感到一种万古常新的兴趣····反之,科学史就不再是科学,那是科学的过去,是它的追求真理的努力的已死部分,或者是目的达到后已被遗忘的努力,所以科学史可以满足博学者的好奇心,但不像哲学史可以满足思想的最普通的、最深刻的需要。”

可能莱昂·罗斑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于科学的偏见,其实科学史和科学本身应该有相同的价值,更是一部必不可少的科学资料,不是像他说的那种已死的部分,这样说来也就是可以把之前的东西都摒弃掉,仅仅保留最后的答案,我没看到哪个科学家不知道科学史的。就比如说数学家,他首次就必须了解历史中数学家是怎么样做研究的,他的思考的过程,甚至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结论,他们也会如数家珍。虽然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东西,或者认为不科学,但是在能够流传下来就一定有它的价 值。如芝诺的谬论,但是它对于我们并不是死去的东西,而是鲜活的,过去是、今天是、我相信未来也一定是。所以科学史也就是科学本身,它和科学享有同样高的价值,即使是错误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也有它存在和研究的价值。

5.网球的起源与发展 篇五

到了14世纪中叶,一位法国诗人把它传进了法国宫廷。当时没有球拍与网,球也是布卷成圆形后用绳子绑成,场中与绳为网,利用双手作球拍,把球从绳上丢来丢去,法语叫作“tennz”,英语叫作“take it,play!”,意即:“抓住!丢过去。”今天的“网球(tennis)”一语即来于此。后来以木拍代替手。

大约在1358年到1360年间,这种运动传入英国。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特别感兴趣,下令在宫内建一处室内球场。从此在英国内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娱乐,所以有“贵族运动”之雅称。

现代网球运动的历史一般是从1873年开始的。那年英国人沃尔特.克洛普顿.温菲德将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良,使之成为夏天草坪上进行的一种运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一书以《草地网球》为题 的小册子,对这种运动加以推广。同时在英国各地建立网球俱乐部。1875年建立英国网球俱乐部。并于1877年举办了全英网球男子单打锦标赛,即现在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并且出台许多的规则。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网球协会,是美国全国草地网球协会(“全国”两字于1920年取消)。该协会当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罗得岛纽波特港举行第一届美国草地网球的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锦标赛,采用了温布尔顿的比赛规则。参加比赛的有26人。单打冠军是理查兹西尔斯(他连得7年冠军);双打冠军是克拉克与泰勒。1887年,开始举行美国草地网球女子单打锦标赛;1890年举行女子双打锦标赛;1892年举行混合双打锦标赛。

网球四大满贯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美国网球公开赛的简称。历史上首位网球四大满贯的得主是唐纳德·布吉,他于1938年获得。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时间在1月底至2月初。地点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的国家网球中心。除了最初两周的热身赛,这是年初几乎是最早的、也最引人注目的硬地赛事。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四大公开赛中最迟创建的赛事,从1905年创办至今也已经有百年历史,赛地在墨尔本,安排在1-2月举行,它是每年最早开赛的四大事。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简称:澳网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比赛通常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体育公园举行,是每年四大满贯中最先举行的一个赛事,也是最年轻的大满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创办于1905年,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比赛创立之初比赛被命名为“澳大拉西亚锦标赛”(Australasian Championships);1969年,比赛进入“公开赛时代”。自1988年起,比赛一直在墨尔本公园的室外硬地球场上进行。比赛设有男子单双打、女子单双打以及混合双打等项目。男子单打冠军奖杯是诺曼·布鲁克斯挑战杯,女子单打冠军奖杯是达芙妮·阿克赫斯特纪念杯。

法国网球公开赛,简称“法网”,是每年5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罗兰·加洛斯球场举办的一项网球大满贯赛事。该比赛是每年继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之后,排在第二个进行的大满贯赛事。比赛创办于1891年,并在1968年成为第一个进入公开赛时代的大满贯比赛。比赛场地是位于室外的红土球场,由于红土球场球速较慢,利于底线对抗,并且男子单打比赛采用五盘三胜制决胜,因此部分比赛持续时间往往接近4个小时。正因为在这样的场地中取胜极为不易,所以球员要有超群的技术和惊人的毅力。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简称“温网”是网球运动中最古老和最具声望的赛事,在各种赛事中有最悠久的历史,在一年为数不多的草地赛事中是传统的象征。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是现代网球史上最早的比赛,由全英俱乐部和英国草地网球协会于1877年创办。首次正式比赛在该俱乐部位于伦敦西南郊的温布尔顿总部举行,名为“全英草地网球锦标赛”。公开赛通常举办于6月或7月,是每网球大满贯的第3项赛事,整个赛事(大满贯赛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场的)通常历时两周,但会因雨延时。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在不同场地同时进行。温布尔登还举办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的青年比赛。此外,温布尔登还为退役球员举办特别邀请赛。

美国网球公开赛:时间在8月底至9月初 地点在纽约的国家网球中心。是美国文化的另一种演绎。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经历了草地、泥地、硬地等不同材质球场。以喧闹著称。在球场可以看见头顶上的航班来回经过,在四大公开赛中绝无仅有。

6.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篇六

一、什么是谜语?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候称“瘦辞”或“隐语”。谜语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解释。文义谜语是谜的统称,它包括文义谜(即灯谜)和事物谜(即民间谜),狭义的谜语仅指民间谜。

二、谜语的起源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

开始的谜语只是一种人们打趣的方式,最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谜语文化。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

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斗勇,制谜技巧日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霄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

明清时期元霄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机构。现在我们国家有“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民团组织。

三、谜语的分类

一般地讲,谜语可以分为两大类(我们现在所说的谜语是指狭义的谜语),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

(一)事物谜

也叫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比如:

猜字: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一个人,只有一寸长。打一字:府 猜动物: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有尾无毛,有翅难飞。

打一动物:鱼

猜植物:有丝没有蚕,有洞没有虫,有伞没有人,有巢没有蜂。莲藕 猜机器:别看名字消极,其实确很积极,成天忙着劳动,干活特别卖力。拖拉机 猜用物:歌俩一般高,出门就赛跑,老是等距离,总也追不到。自行车 猜用品(常用):有硬有软,有长有宽,白天空闲,夜晚上班。

猜人体器官:根底不深站得高,要长要短看爱好,为求姿容仪态美,难计功夫费多少。

头发

猜自然现象: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飘飘,日出慢慢散。雾 猜劳作:千人万人织锦绣,曲背弯腰汗直流,本来一片汪洋海,转眼之间变绿洲。

插秧

练习:

1、老大老二和老三,三个兄弟叠罗汉,老大踩着老二头,老三站在最下边。打一字(柰)

2、王大娘,白大娘,两人谈话坐在石头上。打一字(碧)

3、一个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袍,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荷花)

4、两个兄弟一样长,你要吃饭它帮忙,喜欢给你添菜,不爱给你舀汤。打一生活用品(筷子)

5、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你若猜不着,向我瞧一睢。打一身体器官(眼睛)

6、圆肚皮,紧绷绷,肚子里头空又空。不打它,不吭声,一打就喊咚咚咚。打一乐器(鼓)

7、身穿白大褂,头上十字花,速度非常快,救人全靠它。打一交通工具(救护车)

8、一间屋子方又方,只有门来没有窗。屋外炎热又晴朗,屋里寒冷又下霜。打一家用电器(冰箱)

9、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打一物(画)

10、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打一动物(鹅)

11、年纪不大,胡子一把,不管看见谁,总是叫“妈妈”。打一动物(山羊)

12、一个医生嘴巴尖,天天出诊去林间。这敲敲,那听听,要动手术把头点。打一动物(啄木鸟)

13、屁股一冒烟,直冲九重天,人造小星星,靠它送上天。打一物(火箭)

14、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打一食物(花生)

15、头戴黄色帽,身穿绿色袍,生的孩子多,向着太阳笑。打一植物(向日葵)

16、像糖不是糖,能用不能尝,遇水就起泡,去油又去脏。打一生活用品(洗衣粉)

17、有时圆圆,有时弯弯,有时像香蕉,有时像小船。打一自然景物(月亮)

18、一个大哥三只眼,每天路口来值班,人们看着它眼色,要是乱闯出危险。打一交通设施(红绿灯)

19、身穿大红袍,串起像鞭炮。你咬它,它不叫,它咬你,汗直冒。打一蔬菜(红辣椒)

20、说你呆,你不呆,推你一下你一歪。叫你躺下去睡觉,你却仍然站起来。打一玩具(不倒翁)

21、一物真奇怪,专把钢铁爱,遇上就粘牢,分开使劲拽。打一物(磁铁)

22、兄弟两个瘦又长,扭在一起下池塘,池塘里面打个滚,捞起变得黄又胖。打一食物(油条)

23、兄弟四五个,各进各的门,若是走错路,就要笑死人。打一衣服饰物(纽扣)

二、文义谜

文义谜也叫灯谜。它的谜底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单字、各种词语、词组、短句等等。

例:

1、七十二小时。——打一字(晶)

2、久不练功。——打《水浒传》一人名(武松)

3、朱子。——打《西游记》一人名(红孩儿)

4、庄稼人。——打一作家名(田汉)

5、归心似箭。——打一称谓(思想家)

6、收徒。——打一称谓(留学生)

7、江山如画。——打一国名(美国)

8、固。——打中国一省名(内蒙古)

9、驿站。——打河南省一地名(驻马店)

10、彻底平反。——打一节气(大雪)

11、口若悬河。——打一天气预报用语(多云)

12、雨点儿能落上——打一走兽(熊)

13、东京见闻录。——打一文学体裁词语(日记)

14、哑语。——打一修辞手法(比喻)

15、朱阁神游。——要一书名(红楼梦)

16、掌声大作。——打一乐器(手鼓)

17、水淹七军。——打象棋用语(过河卒)

18、年关紧缩开支。——打一俗语(压岁钱)

19、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打一俗语(龙抬头)20、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一数学名词(无理数)

21、鹊桥断。——打一历史事件(七七事变)

22、诛。——打一地理名词(赤道)练习:

1、次子。——打一字(元)

2、共同留下复习。——打一字(翼)

3、自传连载。——打一成语(年年有余)

4、一再说要走。——打一七字俗语(三句话不离本行)

5、进寺只观如来像。——打一七字俗语(不看僧面看佛面)

6、味精广告。——打一常用语(鲜为人知)

7、子女把你记心上。——打一礼貌用语(您好)

8、此处禁止放牛羊。——打一古代人名(杜牧)

9、木耳附子藏木香。——打一古代诗人(李白)

10、强盗法则。——打一古代人名(寇准)

11、进步的关键。——打一明代人名(于谦)

12、鲲鹏展翅。——打一三国人名(张飞)

13、有耳听不见。——打一字(龙)

14、给一半,留一半。——打一字(细)

15、僧穿彩衣。——打一《水浒》人名(花和尚)

16、美哉中国。——打一《红楼梦》人名(妙玉)

17、船出长江口。——打一中国省份名(上海)

18、疑有阴私。——打一河南城市名(信阳)

19、认祖归宗。——要一民族名(回族)

20、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打一节气(立夏)

21、恍然大悟。——打一昆虫名(知了)

22、九九归一。——打一花卉名(百合)

23、三更时分。——打一书名(《子夜》)

24、龙井茉莉值千金。——打一书名(茶花女)

25、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打一美术用语(速写)

26、毫不利已。——打一乐器名(吉他)

27、中国昂首向前进。——打一民俗语(龙抬头)

28、来人变了样。——打一粮食(大米)

29、小丑的装束。——打一服装名(牛仔服)30、由。——打一动物名(短尾猴)

31、区区小事也当真。——打一电影名(《鸡毛信》)

32、一狗守洞口。——打一字(突)

33、剖腹。——打一病名(拉肚子)

34、足下生风。——打一病名(脚气)

35、某某。——打一人体部位名(无名指)

36、举世瞩目。——打一人体部位名(眼球)

37、货真价实。——打一数学名词(绝对值)

38、鹊桥断。——打一历史事件(七七事变)

39、坡。——打一地理名词(地壳)

三、事物谜(民间谜语)与文义谜(灯谜)的区别

事物谜和文义谜都是谜语,它们有共同的地方。比如,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都有谜面、谜目和谜底。

先看一个民间谜语:

谜面:七层褥子八层被,一个黑儿儿里头睡,有个红儿来叫门,蹬了褥子踹了被。谜目:打一娱乐用品。谜底:爆竹。

再看一个灯谜:

谜面:留发。谜目:打一成语。谜底:置之不理。

二者之间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比较一下就清楚了。

1、谜面和谜底的扣合方式不同

民间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大部分都是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面。谜面抓着要猜的事物,对它的外表、形体、性质、音响、出处、用途等各个方面突出的特征,用拟人、比喻、夸张、喑示等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出来,让人们根据谜面所提供的线索,通过联想、推理、判断来猜中谜底。

灯谜,是根据文义(文字的含义),使谜底和谜面相扣合,所以也叫文义谜,又叫“文虎”“灯虎”。灯谜是我国特有的文字游戏。猜灯谜要着眼于文字的义、音、形。灯谜的制作就是利用了中国汉字的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状象形等义、形、形变化的特点,通过会意,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相扣合。

下面我们看两个例子,看它们在扣合方式上有哪些更深的不同。例1:谜底是燕子。

民间谜语的谜面是:衣服假缎子,尾巴像剪子,衔泥盖房子,捉虫喂孩子。而灯谜的谜面是:北京零时。

比较两个谜面,民间谜语对燕子的外表(衣服似缎子)、形状(尾巴像剪子)、生活习性(衔泥盖房子、捉虫喂孩子)进行了形象地描述。灯谜的谜面则根本不去理会燕子本身的什么特征,只是死死扣住“燕子”这两个字的字义。“北京”又称“燕京”,这里扣住个“燕”字。“零时”在古代计时法上就是“子时”,这里扣住一个“子”字。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在扣合方式差别是很大的。

再看例2:谜底是“雪”。

民间谜的谜面是:是花不能戴,轻轻飘下来,空中开六瓣,大地一片白。灯谜的谜面是:倾盆大雨冲倒山。

前者把雪比作花,抓住其形状“六瓣”,雪后“大地一片白”等特征,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使我们一看谜面,眼前就出现了“雪”的形象。后者只着眼于“雪” 6 的字形、写法,取“雨”冲倒“山”——彐,从而为“雪”。

下面,大家看几组谜语,自己分析分析,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第一组

民间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中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灯谜:零头。——打一字 第二组

民间谜: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打一家用作物

灯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打一字 第三组

民间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打一农作物 灯谜:木兰之子——打了农作物 第四组

民间谜:脱了衣服见头发,拔开头发就见牙。——打一农作物 灯谜:珍贵的稻子。——打一农作物名 第五组

民间谜:东一片,西一片,猜不着,听听看。——打一人体器官 灯谜:没有关联。——打一字

2、谜底的范围不同(谜目不同)

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以外,其他大部分的谜底是“事”或“物”。如动物、植物、用品、器具、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等等。

灯谜因为是以文义入谜的,所以凡是能用文字来表达的,任何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少至单字,多至诗词歌赋、成语俗语、古今人名、中外地名、报刊杂志、中西药物名、电影戏剧名、各类学科名称、各种词汇名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比较一下,灯谜的谜目范围要比民间谜语的谜目范围广泛得多。当然,严格地讲,谜目的书写也是有区别的。如“燕子”谜,民间谜语谜目写成“打一动物”,而灯谜的谜目要写成“打一动物名一”。

3、谜面的表现形式不同

民间谜语的谜面一般字数较多,而且常常是合辙押韵的歌谣,其中的四句形 7 式出现的较多。它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而且朗朗上口,很适合口头传诵。

如:一个娃娃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脱去衣一件,脱到年底乘张皮。——打一日用品(日历)

又如:像糖不是糖,不能用口偿,帮你改错字,纸上来回忙。——打一文具(橡皮)

灯谜的谜面一般文字较短,很多还采用了现成的词语。如诗句、成语、俗语、典故以及人名、地名、电影名、戏剧名甚至还有用字母、数字、图画、棋谱、符号等作谜面的。如:

大家都笑你。(打一中国地名)谜底:齐齐哈尔 可上可下。(打一字)谜底:哥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打一成语)谜底:望眼欲穿 动力消耗。(打一字)谜底:云 导。(打一成语)谜底:抱残守缺

4、猜谜制谜的规则不同

灯谜的猜法和制法有严格的规则。比如谜底和谜面不可以有相同的字出现(这叫“底面相犯”),谜底和谜面在扣合上要讲究贴切、严密,不允许出现多余的闲字。

而民间谜却没有这些规则,只要谜面能够隐射谜底就行了。另外,有些灯谜有谜格,而民间谜语没有谜格。

5、猜射对象不同

由于民间谜通俗易懂,所以大多数的民间谜语适合少年儿童猜射。而灯谜涉及的知识很广泛,猜射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猜射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它一般地适应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成年人猜射。不过,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灯谜也逐渐受到少年朋友的喜爱。

四、谜语的组成

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运用特殊方法制成的灯谜还有谜格。

1、谜面

谜面是谜语的脸面,也是谜语的主要部分,是供人来猜的说明文字,是为了揭示谜底(答案)所给的条件或是提供的线索。

谜面可以说出来让人猜,也可以写出来。一般地讲,民间谜(事物谜,包括简单的字谜)口述的多,灯谜差不多都得写出来。比如:

三市尺不是米——打一字 凤头虎尾——打一字

这样的谜面就要写出来,因为答案(谜底)得反复琢磨。头一个谜底是来,因为三市尺是“一米”,“一”“米”上下一合,是“来”字。第二个谜底是“几”字,因为“凤”字的“头”和“虎”字的“尾”正好都是“几”字。

还有一些谜语,谜面没有文字,而是由图像、实物、动作、符号、数字、字母,甚至棋谱、篆刻等形式组成的。

2、谜目

谜目就是给谜底限定的范围。谜目是联系谜面和谜底的“桥梁”。它的作用有点像路标,给人指明猜射的方向。

谜目附在谜面的后边,比如“打一字”,谜底就限定了只能是一个字。“打”是“猜”的意思,“打一字”就是“猜一字”。

一般谜目规定的谜底是一个,也有的是两个或几个。比如: 客满——打字二

谜目规定了谜底有两个。用会意法来猜,谜底就是“促”“侈”。“客满”表示人已经足够了,“人”(变形为立人“亻”)与“足”合成“促”,也可以表示人已经非常多了,即“人”“多”合成“侈”。

3、谜底

谜底就是谜面所提出问题的答案。谜底字数一般很少,有的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组,有的是一种事物的名称或者动作,最多也不过是一两句诗词。有趣的是,有些灯谜的谜底和谜面互相调换后还能成谜。比如:

泵——打成语一

“泵”字“石”在上,“水”在下,用会意法猜出谜底“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是个成语。反过来,用“水落石出”作谜面(打一字),它的谜底就是“泵”。

4、谜格

谜格是构成灯谜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灯谜创作过程中,制谜者为了广开谜路,通过“格”的设置使一些本来不能入谜的题材成为谜材,从而起到“格助谜语”的作用。例如:

函授(卷帘格,打常用词一)

在这则谜语中,“卷帘格”就是谜格。不同的谜格,对谜底的字数,形式有不同的规定。猜带谜格的谜语,首先一定要理解该谜格的格规,否者,无从下手。根据卷帘格的格规,此谜的谜底为“讲信用”。

就谜格而言,历史上虽然出现过500多种谜格,然而传流至今的仍有生命力的仅四十多种,常用的也就二十余种。有关谜格的知识,我们将在以后给大家逐步介绍。

5、加注

除以上几个组成部分外,有的谜语还有加注。

谜面加注是提示谜中应增减的字的笔画、偏旁、部首或猜射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如:

纪念鲁迅(此谜请勿念,打成语一)谜底:百年树人

7.团扇的起源与发展 篇七

一团扇的起源

1. 团扇风靡至今的原因探析

团扇自诞生伊始就具有轻柔、飘逸的特点, 这也是大家喜爱团扇, 并使团扇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 团扇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内涵也不断丰富, 并逐步发展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物品。分析团扇盛行的原因, 可以发现, 团扇所具备的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 以及团扇所具备的华丽表面, 能够行云流水地融合在一起, 给予团扇持有者一种心灵的寄托和依赖, 这就是团扇成为大家闺秀和文人骚客心向往之的根本原因。

2. 团扇起源的传说

第一, 于两汉兴起。从历史考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在西汉成帝时期, 汉成帝独宠赵飞燕, 嫔妃班婕妤回想起赵飞燕进入宫中之前, 汉成帝对自己的宠爱, 难免会产生寂寥的感觉。班婕妤摇扇时, 每逢秋风起, 都会使用团扇比作自己, 并创作《团扇歌》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看出, 在这个历史阶段, 团扇与女子之间就开始产生紧密的联系, 也为后续的团扇文化发展和大家闺秀之间解不开的忧怨情结埋下了伏笔, 在文人骚客笔下, 团扇也逐步发展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宠的艺术象征。

第二, 于两晋隋唐逐步演变。在晋朝, 随着三国时期战乱的结束, 士大夫阶层重新成为社会的上流阶层。团扇作为身份的象征之一, 开始重新兴起,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在晋朝, 更是有权臣王珉使用团扇与嫂婢传情的故事, 在东窗事发之后, 嫂婢更是创作了《团扇郎歌》作为传情的诗词, 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情歌之一, 时至今日, 该诗词也是象征美好爱情的经典诗词。可以看出, 团扇在文学发展史上, 象征“悲情”和“唯美爱情”的意象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 团扇所具有的文学形象也越来越多, 发展到盛唐时期, 由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 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也大幅度提升, 文人骚客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 以唐诗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开始和团扇结合在一起, 给了团扇新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团扇歌》为代表, 借助于团扇的外在形象, 抒发宫女年老色衰, 遭君主抛弃的悲惨事实, 并借之婉转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志。可以看出, 在整个团扇的起源发展阶段, 都是和文学形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团扇在两宋发展极盛的背景

1. 团扇在两宋的普及情况

发展到两宋时期, 团扇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所必备的物事之一, 上至皇家贵妃, 下至平民百姓, 都热衷于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团扇。在团扇上使用精妙的刺绣手法, 团扇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多, 从事团扇买卖的小商贩也越来越多。从当时的文献记载上可以看出, 在两宋时期, 团扇已经发展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在我国闻名中外的传世巨著《清明上河图》, 画面中数以百计的人物大部分都手持团扇, 这也是当时团扇发展鼎盛的有力证据。

2. 团扇在两宋盛极的发展背景

团扇之所以在两宋发展极盛, 这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王朝的大将军, 赵匡胤是通过“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获得皇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赵匡胤比其他封建王朝创建者更加懂得有军权者对国家的危害, 因此宋朝特别注重对士大夫阶层的文学意识培养, 试图通过创建辉煌的文化, 让士大夫阶层不再关心国家大权, 以便于保证皇权永固, 这也是团扇能够在宋朝发展极盛的政治背景。

三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形象

1. 团扇在两宋盛行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 在两宋时期, “词”这一文学形式发展到了顶峰, 以苏轼、辛弃疾、王安石、柳永等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赫赫有名的词作。尤其是北宋时期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 其文学创作更加贴合音乐文学的概念。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 写在纸上的歌词想要具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仅仅凭借文字的表现是单薄无力的, 这就需要道具来配乐装饰。在这样的背景下, 团扇作为深受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喜爱的作品, 其轻巧便利、精致柔美的艺术特点, 也深深地契合了婉约派“轻诗词”的艺术表现特点, 借助于宋词的春风, 团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盛行起来。

2. 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盛景

在这一历史阶段, 不仅文人骚客摇扇纳凉, 歌女扇舞也是花样繁多, 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 这些和宋词的艺术文化内涵有着深度的契合。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 可以看出宋词中描述扇子的词句就有199句, 关于团扇的词句更是占了58句。可以发现, 在宋朝, 文学艺术和团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团扇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 这也是团扇文化能够发展至今, 源远流长的根源。

3. 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形象

在两宋时期, 随着文人在词中对团扇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描写, 团扇文化开始逐步成为中国文学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扇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一。从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来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大部分指的是团扇与大家闺秀之间的联系, 例如《踏莎行》等经典的宋词著作, 都是给团扇赋予了悲情的女子形象。在这一历史阶段, 大部分团扇形象都是依托于女子的形象存在的。例如, 陈师道在诗词中介绍“冰簟流光团扇坠”, 在晏几道的著名诗词《解佩令》中, 也对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大词人苏轼在《解佩令》中也对团扇的艺术形象进行了介绍, 依托于这些璀璨的文学巨著, 团扇的文学形象逐步丰满起来。尤其是那些大家闺秀, 青春易逝, 更像是在团扇中传递着唯美的扇意, 逐步超脱于团扇本身的形象, 与文学形象结合在一起, 向世人传递词人一份特定的情感。

在文人骚客眼中, 人生之大悲, 莫过于青春易逝, 在团扇的文学意象中, 团扇往往象征着悲情的故事, 往往让文人骚客产生壮志难酬的感觉, 爱人朋友分离、天涯海角的感觉。在这小小的团扇之中, 就可以将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全部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如同团扇的扇面题画一样, 具有无限的艺术美感。在进行团扇的文学艺术研究过程中, 总是会让研究者产生无限的感慨, 美人多是孤单, 文人骚客多是郁郁不得志, 在人类心灵的一角, 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阵的空虚。这个时候, 轻摇手中的团扇, 会产生心意相通的感觉, 这也是团扇负载了众多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情怀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秋风袭来时, 更是让文人骚客感叹生命易逝、人生短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团扇作为物事的一种, 在我国文化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与此同时, 由于团扇具有轻柔、飘逸的特点, 受到了无数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喜爱, 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 团扇所具有的文化艺术内涵也不断地丰富, 和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团扇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团扇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文人骚客的文学情怀有着紧密的联系, 团扇的文学价值内涵不断地发展, 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顶峰, 艺术价值也达到了顶峰。这也是本文所进行的团扇的起源与发展研究的重心所在——其起源于生活, 盛行于艺术。

参考文献

[1]黄可人.工艺团扇的传承与创新[J].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 (1)

[2]李超德.缂丝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几点体会——以书画缂丝团扇设计与制作为例[J].装饰, 2014 (5)

[3]冯文华.宋代团扇文化与小品画的扇面形制[J].艺术百家, 2013 (Z1)

[4]梁素.宋词中的“扇”意象及其内涵与情感基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6 (4)

8.小数的起源与发展 篇八

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的国家. 这种计数法使得我国古代在数值计算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小数也是我国最早发明并运用的,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

小数是在实际度量和整数运算(如除法、开方)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度量精度的要求逐渐提高,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对数量表示的精确程度要求的提高. 开始,人类只能用整数表示数量,继而在所表示的数量的末尾附注“有余”、“有奇”或“强”、“弱”等字样,以表示该数量与实际量之间的差异,当需要用数来比较精确地表明这种差异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分数来表示不足整数的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发展度量衡系统,采用更小的度量衡单位来表示有关的量. 我国古代较早地形成了占主流的十进制单位系统. 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长度的记法采用的单位是:丈、尺、寸、分、厘、毫、秒、忽,忽是最小的单位,在计算中他把忽做为单位,以下那些没有明确单位的数就是小数,刘徽称作“徽数”,或者把它舍去,或者化成简单分数,或者用十进分数表达. 刘徽是我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应用小数的数学家. 可惜的是他没有对计数法稍加改进,把小数推到现代的水平,反而把十进分数作为一般的分数进行通分约分.

刘徽以后,有些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也采用了这种科学的小数计数法. 南朝刘宋著名科学家何承天编著的《宋书》律历志部分,大量地记述了如

十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二十五(1148296.25)

九万四千三百五十七(94305.17)

这样的数,用附在整数位后面的小字来表明小数,这大概是数学史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法了.

宋代的数学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中,不仅有大量的小数的运算,而且他对小数的记法也十分先进:用有关文字标明一个筹算数码的个位数,清楚地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区分开来. 如在卷6“环田三积”的运算中,得出数“三十二万四千五百六步二分五厘”(324506.25步),他在演算中用筹算记为

用“余”字明确表示该位以后皆是小数,“余”字无疑起着现代小数点同样的作用. 他还在卷12和卷13中使用了0.8,0.5等纯小数.

与秦九韶几乎同一个时代的数学家李冶在用天元术(我国古代求一元高次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也很明确地表示在运算中所遇到的小数. 如方程348-248x-0.5x2=0记为

其中“○ ”就是0.5. (天元术中在常数项旁边注一“太”字)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我国在小数的记法上不仅指明了数的个位,区别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而且对于纯小数,还写上了我国特有的“○”,表示得十分清楚. 由于我国古代筹算历来是对齐数位进行的,所以小数的运算也是不成为问题的.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小数在宋元时期已发展到现代的水平了,与现在相比,仅是没采用小数点的记号罢了.

世界上,古印度的数学家也在开方得不到整数根时使用过十进分数. 十二世纪以后,欧洲数学家开始采用十进分数,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也不够普遍. 到了1585年,比利时的一位工程师和学者斯特文(S.Stevin)出版了一本仅有7页的小册子《论小数》(Ladisme),详细地介绍了小数的意义,并且把小数推广到全部算术运算上去,从而对小数的推广、普及工作贡献很大. 斯特文表示小数的方法是在整数的最末一位数字后边加上一个圆圈,圈中写一个“0”字,以下每位小数之后都加一个圆圈,圈内依次写1,2,3,…,用以指明每个数字的位数. 例如35.914写作359①1②4③. 这种表示形式仍是很笨拙,特别是用于除法运算比较麻烦,于是创造合适的小数的记法提到了日程上来了. 有的数学家用一撇把小数部分分开,有的数学家在小数部分的数字下面划一横线,也有数学家用一垂直线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间隔开,等等. 1593年,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C.Clavius)的著作中首先出现了小数点,并在欧洲逐渐被采用.

小数点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723年的著作《数理精蕴》里,只是小数点是记在个位数的右上方的,与现在记法略有不同. 其实,《数理精蕴》中的记法并未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所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于十进制小数的记法一致很混乱,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普遍采用了小数点. 至此,小数在我国获得了完全胜利.

参考文献

[1] 眭秋生.我国十进小数发展简史[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91-95.

[2] [英]斯科特.数学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1-133.

[3] 刘纯.大哉言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11-119,212-215.

[4] 张奠宙.数学史选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6.

9.论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篇九

摘要: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那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我们探索的领域不断扩大。其中,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也终于了解到从原始海洋到生命的产生,一直到现在的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那么:在原始地球早期环境下,物质是如何实现由非生物界到生物界的跨越?抑或,在地球形成早期,肯定存在没有生命这样一个时期,生命又是怎样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生命的起源及演化的过程。

关键词:生命起源、原始生命、化学演化、新生命

一、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1.上帝创造生命说

2.生命来源于宇宙-----宇宙胚胎说

生命必须的酶,像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形成一样,需要数亿年的时间,一些化石上所记载的生命物质诞生于35亿年前.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用天体物理的手段,在地球之外探测了近百种有机分子,像甲醛、氨基酸等.在一些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中也发现了含有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在一些被称为“脏雪球”的慧星中不仅含有固态的水,还有氨基酸、乙醇、嘌呤、嘧啶等有机化合物,生命有可能在慧星上产生而被带到地球上.3.自然发生说

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都是从非生命的物质中突然产生的 4.生命的产生只能来自于生命

生命的产生只能来自于生命,代表人物是巴斯德.生命起源问题是自然科学界面临的几个主要的未知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自然历史及生物学教科书总会有几章介绍生命起源。按照大爆炸理论,大致是从亿年前大爆炸开始的宇宙起源,到约50亿年前太阳系的起源,到约45亿年前地球的起源,到大约37亿年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生命体系是已知的宇宙中惟一的生命体系,也是已知的宇宙中最复杂的分子体系,更是自然演化出的最完美的分子体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是如此复杂,生命起源的过程是如此偶然,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只猴子在打字机的键盘上随机跳动能打印出大英博物馆的所有图书,那么在地球上发生生命的几率比这还小。但是,在地球上的的确确自然产生了生命,而且

产生了智慧生命人类这一宇宙最美丽最灿烂的花朵。如果说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是一个奇迹,那么对地球上这一奇迹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原理的探索

当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也是自然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显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自然的奥秘,揭示生命的奥秘,而且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无疑对人类的思想史及文明史产生重要影响。

二、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

(一)生命进化的进程 1.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

细胞按形态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结构比较简单,个体较小.它的主要特征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裸露的DNA分子,它们分散在细胞质里或集中在核状体部位,没有核膜和核的结构.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比较复杂,它的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和蛋白质,形成了结构复杂的染色体,并集中在由核膜包裹着的细胞核中.2.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在距离现在5亿~6亿年内,地球上出现过一次生命大爆发,有成千上万种多细胞的生物出现.由于这次生命爆发的时间是被地球学家叫作“寒武纪时代”,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2亿多年的时间里,三叶虫依然是生活得最成功的动物.3.鱼类世界的诞生

最初出现的鱼叫甲胄鱼,它们中的大多数身体的前端都包着坚硬的骨质甲胄形似鱼类,但没有成对的鳍,活动能力很差.4.植物的演化

蓝藻是海洋中最早的单细胞生物之一.5.动物登陆

距今2.3亿年前,由于地球气候温暖,食物充足,爬行类动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地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变成了今天的龟类、鳄类、蛇类、蜥蜴类、哺乳动物等.6.人类的诞生 由于劳动,手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同时,也引起了身体其他器官的变化,特别是大脑得到高度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建立了社会.于是,劳动使森林古猿演变成了人.(二)生物进化的历史

经科学研究,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地球的早期环境恶劣,到处都是火山和岩浆,地壳每天都在剧烈的运动着,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出现了山川和河流以及海洋,才变成了一颗可以诞生生命的星球,就是说在地球最初形成的时期,表面充满着原始大气层,后来这些原始大气发散到太空中去,但地球内部不断的释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气体,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火山和雷电等巨大能量不断释放,这第二代大气又不断的变化,形成占大气99%的氧气和氮气,有了这个大气层,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就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初步具备了形成生命的条件。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三)人类的探索

启蒙运动的理性和进步理念,包括马尔萨斯的生存环境理念,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思想基础。达尔文用科学方法证实了进化中的自然选择机制。孟德尔用试验方法弄清了遗传和变异机制,这两块知识的结合,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解释生物进化机制的综合进化理论。

达尔文(Charles Darmin ,1809--1882)1859年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下原理:第一,所有物种生育子代的能力都大于食物增长速度,即生育能力大于养育能力;第二,所有物种的个体都有变异,同一物种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即同体个体独特;第三,由于要生存的个体多于能生存的个体,所以会有生存竞争;第四,竞争中,有适应性变异特质个体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即最适者生存;第五,适者有更多机会通过生殖把特质传给子代,即受到自然选择;第六,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成功的变异时代积累,导致新物种产生并实现进化。

孟德尔发现生物的变异来自遗传,他的这项成就被称为构成现代遗传学的基石。1937年,杜布赞斯基在《遗传学与生物起源》一书中把它与进化论与遗传学整合成一体。赫胥黎称之为综合进化论。综合进化论认为进化是包括两个阶段的过程:

1、变异:不同个体得到不同的遗传材料,形成不同的表现型;

2、选择:不同个体在繁育方面表现出的差别。

学术界目前承认进化有两个层次:一是种群层次上的微观进化,主要指种群基因库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短时期内的变化。二是更高层次(物种)在较长时段中的宏观进化。对于后者,学术界又有两种理解:一是渐进累积,二是间断平衡。渐进累积论将生物进化和新种发现视为渐进积累过程。间断平衡论则将这一过程理解为长期稳定与短期骤变的交替。我们认为简短平衡论能更好地解释古人类化石和人类遗传学资料上的历时间断和却换现象,同时也与突变和选择的原理兼容。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陆地和空中发现了大量生命基因物质。1969年澳大利亚发现了著名的默契森陨石,它的表面布满了氨基酸。中国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多细胞生命物质,存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20亿年前。美国国家太空总署的U2高空侦察机,在10000米的高空,收取到了从大气平流层向下飘落的彗星尘埃,发现里面充满着有机物质,和漂浮着的生命分子,美国著名科学家卡尔•萨根(1934-1996)认为,生命的初始物质就是这样来到地球的。这些生命科学的成果告诉我们,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可能有两个来源,第一是从地球诞生开始,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就广泛地分布着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生命基因物质;第二是来自外太空的生命基因物质,伴随着外太空陨石和风雨雷电,不断的降落到地球上。但不管是来自哪里,这些生命基因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会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必然是有高级和低级、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高级的生命基因不断向高级人类形式过渡,低级的生命基因在相对低级的范围内获得发展,形成今天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

三、对生命的思考

生物的进化大体趋势始终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但是在生物的演化进程的某个片段,我们也会发现某些个例。它们的诞生本身就开创了一个进化奇迹,它们并不遵循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似乎它们本身的诞生就是为宇宙中生命的多样性创造其他适合的更有效率的模式。还有一些生物,当突发的宇宙环境的变化对地球环境造成影响时,由于它们的进化里程没有足够的效率,或者没有足够的防危机能力,也消逝在地球生命长河中。

反观人类社会,生命的进化规律似乎又隐隐约约在应实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律,种种法则,种种悲剧,或者即将上演的喜剧。

人类也只有不断探索发现这种种规律、法则,才能避免悲剧,更好的生存繁衍。

四、结束语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人类对起源于十几亿年前的生命演变的研究,是极其间距的一项任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主动,有目标有目的,经过科技的进步与时间的累计,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研究生命起源的航船也会越来越靠近真理之彼岸。

参考文献:

10.安化黑茶的起源、发展与种类 篇十

安化黑茶产于雪峰山余脉的安化县境内,安化黑茶起源于汉代湖南省安化县渠江镇的渠江“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唐代时皇帝赐名渠江薄片,宋代以后发展称“渠江茶”,明代有“安化黑茶”之名。安化黑茶发展到现代有薄片、三砖、三尖、一花卷。

一、安化黑茶的起源

安化黑茶源于西汉道家张良造的“药茶”——张良薄片,汉代称之为:渠江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黑茶的起源与道家启蒙以及与道家制造“药茶”划“符水”给乡民治病分不开的,而划“符水”治病,有驱除心理障碍之嫌。黑茶的起源问题,实际上是说茶与道即安化黑茶与道家的关系,说黑茶的起源无形之中就扯到了中国几千年的“茶道”文化。

相传汉代名臣张良好茶,谢官后,先云游天下,后带领众徒弟在位于雪峰山余脉的安化渠江神吉山张家冲隐居修道,因留恋这里的奇山异水,便定居于神仙屋场,并兴修庙宇、道家学堂各一座(现尚在渠江镇纸槽村神吉组留有神仙屋场、道家学堂及庙宇遗址)。

张良看到山下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便用渠江神吉山的茶叶提炼成多种形状的茶片——后称薄片救治乡民。渠江茶由此名声大振,更因薄片方便携带和长时间收藏,百姓皆做此 茶,常饮终生无疾。因薄片收藏越久,香醇越浓,百姓称之为“香醇薄片”或“湘淳薄片”。

汉代末期,渠江黑茶薄片已经成为朝廷贡茶,而誉为渠江“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皇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有现代诗赞:《皇家古茗》(神吉山中藏古茗,宗祖薄片救乡民。皇家历代品湘淳,千年渠江流遗韵。)是对安化渠江皇家薄片黑茶起源的生动写照。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箱竹篾包装的黑米状的小颗粒,现代渠江茶与古汉墓出土的“一笥茶”的竹篾,如出一辙。古文学家翻译墓葬中刻有“一笥”的竹简,意为“一箱茶”。这一箱西汉时期的神秘茶叶出处——安化渠江镇。后经渠江皇家薄片茶业专家将其定名为“渠江皇家薄片”。湖南省益阳市茶叶 局局长、高级农艺师易梁生认为,他有三大依据,认为马王堆出土茶叶来自安化皇家黑茶薄片。后经各界考察团考证:渠江皇家薄片是安化黑茶起源,并多方证实了此观点。

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等地饮渠江“皇家湘淳薄片”茶颇广。

二、安化黑茶的发展

唐代时,经济发展迅速,茶文化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唐皇给渠江“皇家薄片”赐名“渠江薄片”。此时,渠江皇家薄片进入兴盛时期。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

唐代后至宋代,特别是宋朝历代皇帝,重文轻武,文人墨客皆好茶,渠江皇家薄片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文中有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据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

元代后,少数民族和汉族大融合。渠江薄片在元朝因蒙古族的统治而失传。

历史上有三次因战乱引发的移民运动如:宋末 元初“洪武大移民”和明、清朝的“江西填湖广大移民”,以及“两湖填四川的大移民”。旧志载有:“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破谭,浏遭歼屠殆尽”之载。传此劫难中旧潭州百姓死伤殆尽,当地仅有极少土著乡民靠险隘山寨得以生存。元、明、清三个朝代,引发了大规模移民运动,各地移民来 “实其地”,插草为标,渠江薄片由此历史性阶段失传。在“两湖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渠江皇家薄片黑茶工艺传入了四川等地,元代以后,四川等地的黑茶兴起,后发展成为四川边茶。

渠江皇家薄片而有:“源于秦汉、兴于唐、盛于宋、殆于元、复兴于明”之说法。

三、安化黑茶的复兴

“渠江皇家薄片”之名在明代后被称为“渠江茶”,而被名称“渠江茶”所替代。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明代渠江茶重新被茶商和官府认可,被确认为“官茶”。“渠江茶”量小,逐渐将征茶范围扩展到资江流域各处,整个安化茶、安化黑茶兴起。天尖、贡尖、生尖,因朝廷和市场需求先后出现,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接着砖茶随之出现。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

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四、安化黑茶的种类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笥茶”与“渠江茶”盛茶的竹篾篓如出一辙,茶叶专家结合出土“竹简和木简”的记载,认定这“一 笥茶”为安化渠江黑茶薄片。安化黑茶从汉代渠江皇家薄片传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安化黑茶从汉代“皇家薄片”发展到唐代“渠江薄片”,明代后又发展为“渠江茶”、“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的种类现在概括起来有四类:薄片、三尖、三砖、一花卷。

上一篇:商业银行案件防控下一篇:礼物与生命优秀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