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乐地歌唱(精选8篇)
1.让孩子快乐地歌唱 篇一
让孩子快乐地学让教师幸福地教
曲沟镇南曲沟小学刘向华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一年一度的教育工作又开始了,借此机会感谢常年支持我校工作、帮助我校成长的各级领导和同事们。今天我想给大家谈谈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让教师幸福地教。
一、让学生快乐的学
去年的北京一行,让我非常的震撼,到我看到,北京分司厅小学的学生军乐团将到国家大剧院演出、景山学校学生的实验成果随“神八”遨游太空、和平里一小奇思妙想的科技节、许多学校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真的,孩子们太幸福了,学校为孩子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快乐、更有趣。
今春,县教体局提出的把校园变成孩子的乐园,开展月主题文艺活动,我想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我经常给我的同事们说,当孩子爱上学校、爱上老师、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好是必然的副产品。小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校兴趣的阶段。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也知道给孩子们多开设些特长课,是好的,可你们校长不还是给我们要成绩吗?我们哪有时间呀!我想说,没有成绩,我们就没有今天,但只有成绩,我们就会失去明天。所以,我今天的第二个话题是:
二、狠抓课改,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在当前的形势下,向课堂要效益是提高质量的主渠道。张主任曾多次提到,要抓好“三课”,即抓好课改、抓好课间操、抓好课外活动。在去年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把课改放在教学的第一位,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依托我校的“三三五”教学模式,(即三动、三
为主、五环节。“三动”即培养学生勤动口、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
2、“三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
3、“五环节”即“目标导学、自主探究、交流点拨、反馈总结、拓展延伸”),我校也涌现出许多教育改革标兵,如老教师:陈素英、王新平;青年教师:李娜、邢瑞平;学校领导:王静、孙艳霞等教师可课得到了大家及领导的认可,同时,在我校也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相信,课改之花将会绚丽多彩的绽放光芒。
三、让教师幸福地教
幸福快乐是相互的,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他们的幸福、他们的笑声也是校园不可缺的。去年一年我校先后组织教师举行了“三八”妇女节趣味联欢会、教职工篮球赛、教师趣味运动会、教师节茶话会、冬至饺子宴、元旦联欢会、和教师集体生日联欢会等,教师们精彩的表演和学校组织的搞笑的游戏,使教师们高兴的合不拢嘴,银铃般的笑声在校园久久回荡。
有时幸福不是金钱能换来的,那是一种爱的传递。以爱心温暖教师的心灵;以信念凝聚教师的力量;以智慧促进教师的发展;以奉献搭建教师成功的舞台。我在教师中,历练着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分享着他们成功的喜悦。
成绩永远属于过去,但情感可以穿越时空,只要我们有爱,我们的教育就会结出甜美的果实。前进的路上,我们会经历风雨,那是历练我们成长、把我们推向成功的推手。相信有我们曲沟教育这支能征善战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2.让孩子快乐地歌唱 篇二
一、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的为人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印象, 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小学生, 会由不喜欢一个老师, 到不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 最后发展到不爱学习。针对学生普遍厌学的心理, 教师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 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孟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 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 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多用直观教具。
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教学概念和法则。如观察物体一节中, 采用的是把“小汽车”放在中间,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分别坐在“小汽车”的前、后、左、右四个不同方位, 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看到的形状, 然后再不停的调换位置, 让每个学生从物体的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 看到的物体的形状都可能不相同, 从而得出结论, 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培养了观察力。
2. 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操作性活动进行学习, 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如开始学习加法和减法时, 先出示色彩鲜艳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看图, 一边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问, 也可以让学生按教师口述的情节, 形象的扮演小兔、小鸡、小汽车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形象地学习了加法的“合并”、“添上”、“一共”和减法中的“去掉”、“剩下”等数学概念。
3. 多做数学游戏。如教数学“摸正方体和球”时巧
妙地设计了“小朋友摸球”:游戏前每8至10人为一组, 每组准备一个纸盒, 里面装红色、绿色正方体各一个, 白色、黑色、黄色小球各一个。每次摸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小球, 每发现一种新情况, 就把结果记录下来, 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又快速的找出六种不同的结果。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数的组成, 可采用富有思考性的“拍手猜数”、“猜灯谜”、“对口令”游戏等等。
4. 多教数学歌谣。
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适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 如对“1~10”各数的认识可编成十字数字歌:1像小棒斜着放, 2像鸭子水中游, 3像耳朵多个弯, 4像小旗迎风摆, 5像称钩做买卖, 6像口哨嘟嘟叫, 7像小锄肩上扛, 8像葫芦腰上挂, 9像小网捉害虫, 10像小棒多个0。
5. 多表扬奖励。
谁都知道小朋友爱“戴高帽子”, 只要教师一表扬就劲头十足, 受到批评就噘起小嘴, 低年级的教师应坚持多表扬少批评。
6. 多启发提问。
由于儿童好奇、逞能, 喜欢表扬鼓励, 教师一提问题, 全班学生都紧张思考, 等大多数人都举起了手, 再指名回答。回答得好的加以表扬, 回答不对的就提出铺垫题, 一个接一个引上路, 直到推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答得圆满为止。
二、以爱心塑心灵, 让学生敞开心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一些孩子产生厌恶学习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老师的冷嘲热讽、苛刻严惩, 从而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古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营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种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在师生成为朋友的同时, 教师也要学会倾听, 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是一种亲切的对待, 一种由衷的信赖, 一种美妙的心境。
苏姆霍林斯基说得好, “要通往儿童的心灵, 并不是要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 教师不只是要在路上经常用以做拔除野草的事, 而是要经过一片道德品质幼苗的肥沃田野, 教师要在路上像播种耕耘的庄稼人那样, 十分小心地保护那些尚未茁壮成长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常犯错误的学生自尊心更强, 个性更倔强, 做错了事又不愿意接受批评。如果教师用充满爱的语言, 循循善诱的教导, 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批评, 改正错误。当学生听到充满关心、十分温馨的婉言妙语, 都会无拘无束地倾心交谈了。
三、捕捉闪光点, 让学生充满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 他想些什么, 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 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 关注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机会, 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细心观察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 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 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催化剂,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 学生就显得活泼可爱, 学习的劲头就越足。有的教师认为赞美学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特别是后进生, 但赞美并不是难事, 只要教师用心观察,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那么赞美学生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了。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 与学生交心, 了解学生的特长和爱好, 尤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作为消除学生厌学的“素材”。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引导, 启发、联想, 给学生以“爱”的教育,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只有当孩子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快乐, 他们就会全身心的投入了。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里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 以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 让学生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
3.让歌唱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事 篇三
一、“轻声歌唱”是培养孩子歌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知道,就歌唱生理发育规律而言,小学阶段学生的声带是非常娇嫩的,经常无节制地大声喊叫或演唱会对他们的声带造成严重伤害,给他们的嗓音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轻声唱”,就是在学生歌唱时,教师尽可能地控制学生声音的音量和力度,强调和引导他们用轻柔的声音来演唱。如此,既可以避免学生毫无美感的大声喊叫,保护声带,亦可由于用轻柔的声音发声或演唱,容易控制,能较容易听清楚老师的琴声,提高听辩音准的能力,还能给学生预留出宽裕的细细咀嚼的余地,从而形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情绪饱满的气氛。英国著名儿童歌唱发声权威哈蒂曾经强调:“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再加上轻声唱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形成高位置,孩子们能自然地调整共鸣器官和声带的适度张力,使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先有声音的想象,养成准备好后再歌唱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特别是初学歌曲时,无论是活泼欢快的、雄壮有力的还是抒情优美的歌曲,均应要求学生控制力度唱、轻声唱,只是在处理歌曲、完整演唱时,可根据歌曲情绪需要,要求有力度变化,但绝不允许大声喊叫。
二、“先听后唱”是引导孩子愉快歌唱的最好保障
学生歌唱的知识技能和音乐表现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在课堂中听辨、模仿范唱获得的。在唱歌教学中,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听唱训练的:
1. 教师范唱。我们知道,教师的范唱是传递音乐教学意图的最好、最直接的形式,学生可以最快最有效地获得感受,或模仿、或积累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变成自己的音乐体验并表现出来。笔者在课堂中的范唱多种多样,有自弹自唱和伴奏带范唱;或全曲范唱或局部或分句范唱、或对比性范唱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范唱,启发学生判断歌曲的情绪、风格以及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等。例如在教唱《小螺号》这首歌时,我分别用明显不同并略显夸张的情绪、力度及风格的声音范唱了第一乐句和第五乐句,尔后设问:“两句有什么不同感受,分别表达了什么?”学生回答“第一句是活泼欢快的,表达小朋友吹起小海螺时的愉快心情,第二句是抒情的,好像看到茫茫的海滩很开阔。”学生领会后,就能对比唱出歌曲不同的情感变化。
2. 借助教具学唱。通过多媒体、录音机等让学生多听多看歌曲的音频和视频,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模仿,对歌唱的发声状态、咬字、吐字、音准的改进和修正,以及音乐感觉和舞台表演等方面都可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具体做法是:(1)我购买收集了很多全国少儿歌曲比赛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每节课上课前,均让学生听唱一首优秀儿童歌曲(一周两节课听唱同一首)。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接触到课本歌曲以外的很多歌曲,亦会唱、多唱很多歌曲。(2)学会歌曲后,为了更好地感受歌曲的声音、表情、动作、情绪,观赏优秀的歌曲演唱视频,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时,这首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演唱的难度较大,歌曲中一字多音、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的演唱是学习歌曲的难点,而用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聆听老师范唱、学会歌曲后,很难唱出歌曲那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找不到准确的表情和甜美声音的感觉。这时,用多媒体播放获奖小歌手的演唱视屏,学生通过视听、模仿,很快在声音、咬字、表情、表现歌曲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这种较完美的演唱视频观赏为学生提供了“榜样”,对引领学生认识声音、理解声音、感悟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以情带声”是训练孩子歌唱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为达到歌唱的知、情、意和谐统一的目标要求,始终要把音乐分析、情感表达、知识技能、歌唱学习巧妙融合,使其贯穿在整个歌唱教学中,达到音乐侵入孩子心田的目的。例如在教唱六年级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教师在介绍完歌曲历史背景后,完整范唱全曲。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特定的音响(火车音响)可让学生再听一遍录音范唱,尔后设问:歌曲可分成几个乐段?每部分的音乐情绪如何?速度和力度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完后,指导学生视唱歌谱、学唱歌词,在学唱歌词的过程中,可设问:第一乐段旋律抒情而平静、安详而乐观,游击队战士在那样极端艰难险恶的环境中,依然是那样镇定自若、热爱生活,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生答:热爱生活、乐观向上。那就让我们通过我们的歌声,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对比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之间有什么不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第二乐段速度突然变快,力度加强,节奏变得紧凑密集,节拍也由原来的四四拍改变成四二拍。后面一句为什么连续使用重音记号?(让学生对比唱进行比较)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表现了游击队战士机智灵活、勇敢杀敌、消灭敌人的思想感情。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让学生演唱并思考这一乐段表现什么样的情绪?最后两个音使用倚音,节奏拉宽,又表达什么情景?应该用什么力度演唱?边演唱边分析,得出:第三乐段在内容上又加深了一层,游击队战士已经看到鬼子末日的到来,最后两个音感觉胜利就要来临、就在眼前,所以演唱时力度要唱成渐弱。这首歌曲的教学,通过边分析边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注意联系音乐的曲式、节奏、节拍、意境,注意关键字的咬字吐字,使演唱词曲融合,学生则可唱出歌曲的力度、速度、情感变化,亦可唱出他们难以理解的那种游击队战士身陷重围而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孩子在音乐课上快乐地学习 篇四
“让快乐引领课堂,用音乐愉悦童心”音乐课应该让学生快乐地唱、欢乐地跳、愉快地演奏、尽情地表演,让学生自由、轻松、生动、活泼地欣赏音乐,用快乐带动课堂上的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如何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呢?运用快乐的教学方法,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在游戏、律动、歌唱、表演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始终保持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性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怎样利用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如:歌曲《过新年》。在课前我的想法就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听、看、体验,表演等方式,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因此我在课堂上首先积极营造宽松、欢乐、喜庆的氛围,在《过新年》的音乐背景下,与学生一起把教室布置一新,唤起学生热情,接着出示有关过年的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学习歌曲时,我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身体各感官的参与活动,如:在歌曲中有几处模仿锣鼓的衬词的地方,围绕歌曲我引导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拍击节奏或动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童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地比较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在教学《过新年》表演的部分,我设计了分组讨论分组学习表演,这样既充分发挥了老师的引导性,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自由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且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上课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让学生每每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
二、教学形式多样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教学情境,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触景生情,获得审美情感的体验,陶冶情操。
我在上《小蚂蚁》这一课时,把歌曲内容用猜谜语的形式展现,如:有只小
昆虫,真有趣,头上长着小胡须,这只小昆虫呀有秩序,走路排队好整齐,这只小昆虫呀有情义,见面点头很有礼„„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精心绘制了图片和小蚂蚁头饰,邀请学生参与表演。在生动活泼的音乐中,生动地赋予情感的语音语调,老师的亲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动听的音乐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而又赋予情感的表情和语言,这样一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中。
(二)充分运用打击乐器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节奏是支撑旋律的骨架,是旋律的生命,它对刻画旋律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节奏教学中,运用打击乐器辅助教学,进行多层次节奏的击拍练习,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如:在歌曲《过新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歌曲后,让学生创编节奏型来为歌曲增添喜庆的气氛。学生有的根据歌曲的节奏,有的运用了锣鼓节奏,利用打击乐器进行多种声部节奏组合练习,表现歌曲情境,渲染了节日欢腾的气氛。各种音色、节奏的编排,训练了学生多声部节奏的感受能力、听力,让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多层次的节奏效果,身心感到无比地愉悦和欢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发动学生,引导他们利用家中废旧物品自制打击乐器。有的学生在空的饮料瓶里放入沙子或米粒做成沙球,有的用啤酒盖用铁线串起来做成串铃,有的用竹子做成响板„„学生用他们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即兴伴奏,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学得特别开心。
(三)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认识事物,有利于团结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放松愉快的心态下,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意外的发现。
我们知道学生都很不喜欢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如果将学生置于一重重死记知识,苦练技术的氛围中,他们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势必低落,但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很轻松的学到了原来很枯燥的乐理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年级下册《红眼睛 绿眼睛》这一课有一个休止符的知识点,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红绿灯入手,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然后通过玩红绿灯游戏,老师当交警,学生当行人或司机,看到老师举绿牌,学生大踏步前进,看到老师举红牌学生停止前进。然后把“红灯”粘贴到所学的歌曲中,孩子们看到红灯时,自然就会停下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盎然,很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的语言是静态的,要使它流动起来,可以借助多媒
体来丰富音乐形象,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创造、表现音乐的美。现代教学手段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等特点,可以创造出悦耳,悦目的教学“景色”。如在欣赏《牧童短笛》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孩子们在草地上、溪水边放牧和嬉戏的生动景象,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初步感受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这样大大的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三、师生关系要相处融洽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教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带来轻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老师心境平和,学生情绪稳定,这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主动接近学生。如课前与学生多交流,找一些与学生共通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课堂上,用语言、动作、表情适当地、风趣幽默地给予学生评价,对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5.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自信地说话! 篇五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自信地说话!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学习数学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没有丝毫数学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我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能马上断定它能不能被3整除”。一试果真,这时学生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头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使学生前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这种判断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欲而不能”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如教“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前几天老师买了一个镜框(长方形的),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老师请同学们帮忙配一块玻璃,想一想要买多大的,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积极思考,想各种办法,最后达成共识,只要求出这个镜框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知道买多大的玻璃了,这涉及到长方形面积怎样求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开始了积极主动的探索。总之,让学生在真实、有趣,可操作的思维情景中学习,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情趣,课堂就能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场所。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急于求知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开展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上课自控能力较差,我们必须随时想方设法引起他们的注意。方法是有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游戏最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如,学儿歌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加如了编儿歌学生一定很好奇。“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那三只四只?100只200只,……无数只青蛙又该怎么唱呢?”诸如此类的游戏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适用,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气氛也很热烈,于是学生在不自觉中很努力地获得了知识。
三、调动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基于学生争强好胜、喜欢你追我赶的心理尤为突出,所以一些组员间以及小组间的竞赛活动也很受学生欢迎。比如小组比赛做题看看哪一组最快,最准确等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四、注意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善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和必要的条件,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学生变“学答”为“学问”。我们采用“自学一提问一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旦学生提问了,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作出合理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钻研与创造,鼓励他们有独到的见解,教师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视作珍贵的回报礼物,帮助教师开拓和展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互动、住处共享。如:在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要领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一名学生大胆地提出“0为什么不是自然数,而是整数?”教师立即表扬该同学聪明、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进行数学史教育,说明“ 0”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是数看到见的东西,对于没有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学的发展,出现了用“O”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虽然不是自然数,但是整数,并对学生说明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教师的讲解既加深了学生自学的理解,又获得了认数、记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验证的正确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提倡学习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其目的在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和识探索精神。
五、体验愉悦,稳定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教
师应当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将有利于培
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在体验愉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多
元评价、学会欣赏、学会分享。既关注自已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
握,更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为了稳定学习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得以延伸,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土地面积的计算时,我根据题意用图文并茂
的形式直观地呈现有关信息,要求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在小组讨
论中学习有关知识,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临下课几分
钟我提问
[1][2]下一页
学生“这节课,你最得意的地方在哪里?”“你学会了什么
本领? ”讲出来和大家分享。“好表现的小朋友发言特别积极,有
的说:”我今天发言很积极,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有的
说:”我今天本领可大了,学会了从画面找准有用的信息。“有的说:
”我学会了用数学。“有的说:”我认识了单位名称,还懂得了不同
的物体有不同的单位名称。“有的说:”我知道了教室有多大,西湖
有多大。“有的说:”我学会了提出问题。"等等。全班的小朋友都
沉浸在欢乐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使他们兴趣盎然。这是针对我们外来人口子女的特点而提出来的。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经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
但是在杭州这个大都市也时刻感到了自卑,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他
们更加自信更加努力。对学习更加有兴趣。同样也感到了在这里所
受教育的优越和幸福。
以上几点,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发展;应该从学
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学孩子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体验在数学应用的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让孩子的情绪自由地流淌 篇六
从一开始接触心理学我就明白:在孩子的世界里,原本是没有好坏对错的,对于他们来讲也没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但是对我而言,这只但是是头脑里面的知识而已,直到去年儿子三岁半,第一次去学游泳的种种表现,才让我对此有了真切的体验。
从来没有学过游泳的他,听说要和好朋友一齐去学游泳,十分的兴奋。一开始在岸边做准备活动的时候,也是异常的认真和投入。一开始下水,抓住浮板学蹬水的时候,他开始有些紧张。之后跟着教练学闭气,整个人进入水中的时候,他开始害怕了。所以在排队跳入水中的时候,他很紧张,轮到他的时候,他迟迟不肯往下跳,教练问他:“你为什么不跳啊?”他想都没想就说:“我很害怕,我不想跳。”在一旁观看的我,听到他这么说不禁笑了,当时我心想:换了是大人,估计很难这么坦率地去承认自己是害怕的吧。过了一会,他又在岸边排队,准备往下跳了,可能因为越来越害怕,他跑到我身边说:“妈妈,我好害怕,我要回家。”当时,我蹲了下来,抱着他说:“妈妈明白你很害怕,但是我们此刻还不能走,你看看那个钟,当长针走到12的时候,就下课了,那时候我们就能够走了。”听我这么说,他又乖乖地排队跳水去了。
那天下课后,回家的路上我们都没有谈游泳的事情。回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在拿钥匙开门,他就兴奋地往里面喊:“外婆,我回来了,我这天游泳去了,我害怕游泳。”我当时愣了一下,心想:说自己害怕,怎样还这么兴奋啊?那画面跟平时买了玩具之后很开心地回家,迫不及待要告诉外婆的情景是一模一样的。
晚上吃完饭,我坐在沙发上看他游泳时给他拍的相片和视频,他也凑了过来,当看到自己因为害怕,紧紧地抓住浮板,游得东倒西歪的样貌的时候,他哈哈大笑说:“妈妈,你看我游得东倒西歪的。”第二天遇到自己的小同学时,他也很兴奋地告诉他:“我昨日去游泳了,我害怕所以我游得东倒西歪的`。我让妈妈把视频给你看一下。”
纵观儿子的种种表现,我突然明白,在他小小的内心世界里,并不会觉得自己害怕是不好的,也不会因为自己游得不好而觉得不好意思。他只是把那当成自己新鲜的体验,所以很兴奋地跟别人分享。在那一刻,我真的懂得了,在孩子的世界里,真的是没有好坏对错的。
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周围大人的态度和引导,他们才慢慢地跟大人一样有了分别心。作父母的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是勇敢的,所以当孩子害怕时,我们就会说:“不要怕,你要勇敢!”我们都不喜欢孩子哭泣,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就说:“不要哭,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应对男孩子,我们甚至会说:“你怎样老是哭哭啼啼,像个女孩子似的。”当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你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生气,长大了还得了。”或者我们会说:“爸爸、妈妈养你这么辛苦,你怎样能够对我们生气呢?”有时候孩子哭泣、生气可能还会招来一顿打。慢慢地,孩子会觉得自己害怕、难过、生气、哭泣……是不好的,他们开始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在表达这些情绪而受到责骂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我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我们把自己的害怕、难过、生气……
当做洪水猛兽,不愿去应对他们。我们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害怕,只能硬撑着,自己也没有潜力去应对自己的害怕,只能困在自己的害怕里,举步维艰。有多少父母因为害怕自己带不好孩子,而把他们丢给了老人;有多少人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笑话自己,而继续留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混日子;有多少时候,我们因为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而不敢拒绝别人,硬着头皮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应对父母,我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生气,但我们却会在心里长久地生他们的气,埋怨他们,疏远他们。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种种情绪能够被接纳,它们就能够自由地流淌,而不会长久地困住我们。对孩子而言,尤其如此。
去年,儿子第一次去学游泳就开始害怕,所以之后他就不肯去了,有几次把他哄到了门口,他都大哭,打死不要进去。应对他这样的状况,我是有些担心的,生怕他以后都不肯学游泳了,心里也会想,如果一个男孩子害怕游泳,那多没面子啊。(对于成人来讲,这些从小内化的想法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即便经过很多的学习,依然很难改变。)但是,担心归担心,我还是提醒自己:这只是你自己的担心而已。从那之后,我就没再坚持要他去学游泳了。当然我也很庆幸自己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让他要勇敢,不能害怕这样的话。(毕竟是学过的,哈哈哈!!!)到了今年,爸爸再带他去游泳的时候,头两次,他也是打死都不肯进去。我们对这样的状况也表示接纳,并没有说他不勇敢之类的。到了第三次,他竟然就肯进去了,只是进去之后,还是害怕,不肯下水。爸爸耐心地引导他,让他先围着游泳池走几圈,他就没那么害怕了,肯下水了。之后……,我想不需要我嗦,大家都明白剧情会如何发展了。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孩子能够充分地去经验这些情绪时,转变就是如此简单。
7.让孩子在区角活动中快乐地交往 篇七
1. 幼儿对区角的兴趣不够———出现“冷角现象”和“冷材料现象”
所谓“冷角现象”, 即活动区设计中, 有的区角虽然设上了, 但没有真正引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在活动中不愿光顾, 无人问津, 比较冷落。
所谓“冷材料现象”, 即活动区设计中, 有的区角虽然投放了很多材料, 幼儿在活动中也光顾了这些区角, 但幼儿对这些区角的有些材料不感兴趣, 不去问津。
这两种现象的出现, 一方面造成教育上的浪费, 如空间的浪费、时间的浪费、财力的浪费等;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特别是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 对区角的社会功能挖掘不够———局限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主要表现在把社会性区角与其它区角的界线严格划分开来, 特别是在其教育功能上, 单纯强调其学科、领域和主题教育目标的完成, 使各类区角相对比较孤立 ( 如图书区、益智区、美工区等) , 相互联系性差, 幼儿交往氛围淡薄, 大大局限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它强调了教育培养出的人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 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 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纲要》中也指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是有益的、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教育。我们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最终是走向社会的, 通过教育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使其成为有德, 有能, 有识, 有智等综合素养的健康社会人。在这些理论基石的引领下, 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区角活动社会化”的研究。
所谓“区角活动社会化”, 就是从社会的视角对各类区角赋予社会的功能, 对各类区角活动的主体 ( 幼儿) 赋予一个社会角色, 用社会性游戏的组织方式统整各类区角活动的组织。在区角活动的创设中, 通过幼儿所熟悉所喜欢的某一社会角落作为切入点, 将一个大社会浓缩在幼儿面前, 从而增强了幼儿与这些社会化了的区角互动的兴趣, 更好的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特别是社会性良好品质的发展。
研究中, 我们在区角设计和组织上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 区角的统整
在区角活动社会化研究中, 我们先对区角进行合理的统整, 从而为活动的开展做好了整体上的规划。
( 1) 环境的统整, 即从社会的视角对班级的环境进行统整, 对所有的区角从它的社会功能上给以冠名, 使所有区角都成为幼儿所喜欢所熟悉的社会设施。对所有三位空间所呈现和展示的都是幼儿所喜欢的与社会生活场所有关的内容。
( 2) 时代需要的统整。所谓时代需要的统整, 即区角的社会功能要与时俱进, 与孩子的现实生活节奏合拍, 要具有时代感。要把社会上一些幼儿所喜欢的新生的产业纳入到活动区中。将幼儿置于生活即教育, 学校即社会的大背景中。如近些年出现在幼儿生活中的阳光贝贝摄影棚、绿色咖啡吧等, 都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性的特征。深受幼儿喜欢。我们把这些都合理地统整到班级或公共区域, 幼儿高兴地走进贝贝摄影棚和咖啡吧, 可以换上漂亮的衣服、自己化妆, 拿着真正的相机去照相, 请自己的好朋友真正的到咖啡吧去消费一把。从而真正地拉近了幼儿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距离。
( 3) 青岛特色的统整。所谓青岛特色的统整, 即把幼儿生活中所熟悉和喜欢的青岛的地方文化特色, 有针对性地统整到班级环境中来, 使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幼儿生活在青岛, 对于青岛的环境相对熟悉和喜欢, 如青岛的劈柴院、啤酒一条街、奥帆基地等, 我们有针对性地在环境中进行创设并呈现, 让幼儿置身于情境中进行活动和游戏, 从而很好地在这些环境中丰富了社会生活常识, 陶冶爱家乡的情感。
2. 材料的统整
在区角统整的基础上, 我们加强了对材料统整的研究。材料是与幼儿直接发生作用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它将有力地制约着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动机。因此, 在材料的统整中, 我们特别关注材料的引发性和创意性。
( 1) 引发性。提供不同的材料, 可以引发幼儿不同的动机和兴趣, 促进幼儿不同方面的发展。如在工艺坊里提供各种橡皮泥和废旧材料, 引发幼儿美工创作的欲望, 从而发展幼儿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为了很好的引发幼儿的交往欲望,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以及操作能力的发展, 我们在所有区角中都投放了“人民币”“记账簿”;有的区角投放了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材料, 如点心机、电磁炉、煎鸡蛋、冲果汁等, 这些材料可以有力地促进幼儿兴趣的提高和社会交往能力, 同时可以提升幼儿社会交往中的情商的发展。
( 2) 创意性。有创意的材料, 可以促进幼儿的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创造力的提高。如阳光贝贝摄影棚,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风格的服装、墨镜、帽子、化伞、手枪等富有创意的材料, 结果, 幼儿在为顾客拍照时, 随意搭配, 拍出了很多不同的照片。如小八路、新娘子、小帅哥、老奶奶、全家福, 等等。这种创意性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交往兴趣, 为社会性交往奠定基础。
3. 组织形式的统整
在区角活动社会化的组织中, 强调用社会性游戏的组织方式统整各类区角活动的组织, 从而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 提高幼儿良好社会性素养。如大班开展“青岛啤酒街”, 教师运用社会性的口吻引出活动:“今天啤酒街开业了, 你想到哪儿去工作? 经理对你们的员工有哪些要求? 你们有什么新的产品向顾客进行推荐?”下面请大家开始工作吧。”这种游戏的口吻会让孩子马上进入到角色中, 愉快自主的开始活动。
另外,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认为在区角活动社会化的开展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注意各领域目标的平衡性
区角活动社会化, 并非只重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而忽视幼儿其它各方面的发展, 要给每个活动区赋予更大的、更丰富的教育价值, 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像大班“我升小学了”主题活动, 可以投放“我上小学了”飞行棋、单线画“我心中的小学”, 表演“毕业典礼”, 让每个孩子在模仿社会角色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2. 注意活动中的灵活性
区角活动社会化,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教师如何将主题目标合理地在社会化了的区角中灵活有效地完成? 教师如何在评价中灵活的把握多元的教育价值取舍等, 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 运用自己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以及灵活的教育策略加以运用。
总之, 区角活动社会化是立足于幼儿社会化的教育活动, 让幼儿在一种社会责任和角色意识中去选择、去合作、去协商、去表现、去体验、去分享, 去实现他们自己现在的自我价值, 让幼儿在区角中快乐交往, 快乐发展!
摘要:区角活动是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 是幼儿个别化、自主化的活动方式, 但是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对各区角的兴趣呈递减状态, 幼儿交往氛围淡薄, 缺乏社会功能挖掘, 大大局限了幼儿在区角中社会性的发展, 因此, 为了让孩子能够快乐地在区角中进行游戏, 我们开展了区角活动社会化的研究, 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特别是社会性良好品质的发展。
8.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八
关键词:尊重;健康;快乐;兴趣;因材施教
世界万物都有它的生长规律,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特性。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顺序和特殊性的,作为教师,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有的早慧,有的聪敏过人,有的大器晚成,有的擅长抽象思维,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喜欢形象思维。在遵循孩子心理优势的基础上,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对孩子思想的启迪,这才是绿色、健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学习并不是唯一的,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独特的旅程,孩子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了解它、把握它,但不能随便去改变它。生活毕竟是多彩的,如果按照成人的模式去灌输知识,让他们去做那些只有有毅力的成年人才能坚持每天做的事情,那样既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又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美国的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对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实验对象(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9周,C只练了2周。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9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9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著名的实验,已经能很好地证明问题了,幼儿阶段的学习应尊重幼儿的生长规律,在孩子做好成熟的准备后,选择恰当的时间,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种科学而宽松的氛围。让孩子从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体验到发现的兴趣,感受到发现的快乐。所以,我们就需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在恰当的时期,给予适时地引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反之,则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他写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智力的发展从浪漫开始,浪漫阶段是幼儿开始体验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阶段,对一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怀特海肯定了自由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它能带来兴趣和快乐。他强调,智力发展离不开兴趣,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进步,因此孩子在上学前应该充分地让他们玩耍,不要强加他们任何不必要的知识,使儿童在玩耍中充分地扩展他们思维的自由空间,开发智力,增强儿童大脑中各方面功能的神经元。
孩子越小,各方面能力越差。越小的孩子越笨而不是越聪明(部分语言能力除外)。3岁前会的东西,5岁只需要几天就全会了。5岁前的东西,到了7岁只需要一个月就全会了。美国人高中的数学能力只等于我们的初一二的水平,但是他们用大一一个学期就完全学会了我们直到高三和大一的高数,水平和我们相当,然后大一后半个学期之后,他们的优势凸显,而我们就走下坡路去了。所以,如果为了应试考试或者学校教育的需要,后学并没有弱势,而且性价比超高,用最小的时间代价换来最大的效果。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孩子发展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容易被同伴接纳,能够结交好朋友是很重要的。一项追踪研究证实,儿童在早期积累的社会性经验更具有长效性。早期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后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幼儿之所以主动学,是因为学是他们玩的一种途径、一种花招、一种享受过程,是不需要去横比或者用某个标尺去衡量的。如果体会不到学的快乐和享受,每个孩子的遺传或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都截然不同,我认为大可不必去先学,等年龄到了直接再给他就可以了,每个孩子发展的路径和终点也不一样,没有一条路适合所有孩子,所以而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让孩子快乐地歌唱】推荐阅读:
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06-18
让学生快乐地写作的方法08-23
让我们快乐地学习演讲稿07-28
孩子生日快乐朋友圈说说07-20
快乐地做好我自己作文550字10-15
让孩子爱上写作07-17
如何让孩子喜欢书法06-18
孩子让我感动09-19
让智障孩子学会生存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