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大众经济学(共9篇)(共9篇)
1.读书报告——大众经济学 篇一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读书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蔡旭东2013819024
本书的作者是勒庞,他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周游列国,晚年开始研究心理学,并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惟独写于上世纪末的《乌合之众》一书取得了成功。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群体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群体进行分类解析,主要从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入手,详细的栓释了群体一词。
这本书之所以取得取得如此成功,我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它成名较早,但是很多思想还是特别有预见性的,很多现象仍然在我们当代的社会中发生着。比如:“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这段话是作者引用泰纳的一段话,和国内现在的“学习改变命运”的现状仍深深呼应,在相隔一百年之后,这样的现象仍如此广泛的存在着,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改观。虽然国内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和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但是“一考定终身”以及越来越看重学历门槛的如今,专业教育的实现让人看不到希望。根据本书分析教育,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只是背书和服从,而缺乏实践。这使得中国学生读书只懂得按部就班,为的是获得一份平庸的工作,继而一代又一代的循环往,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重视并加以改进的。另外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在如今这个信息庞杂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和信息的大爆炸让我们无时不刻不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渺小,内心会有更多的无所适从,存在感严重缺失,民众更容易通过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来聚集他们的情绪,从而来衍化出更多的群体行为。像一些网络流行语的热传,微博事件的迅速传播等等。
最后,我想简单地谈一下几点认识。首先,组成群体的个人个性消失。毫无疑问,“中国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当这个群体中的个人走到世界其他国家,人们往往不会去关注每个个人的具体个性,而是先把这个人贴上“中国人”的标签,用他们曾经对“中国人”的整体看法来看到这个人,所以个体有时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就好比如今社会倡导伟大的中国梦,我想这也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因为这关乎我们这个群体的福祉,是我们必须铭记于心的。其次,书中提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只用不易觉察的方式一点一滴的加以改进。”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应该用革命的方式予以废除,革命是激烈的。历史上的改革都是用革命者的鲜血换来的。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废除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个很明显的事实,可以看出对抗传统根深蒂固的观念的行动已成功而告终。也正如群体的信念中作者所提到的,“只有用暴力的革命才能对牢固扎根的信念予以革新。”就像现在政府大力倡导廉洁奉公,我想这也得是“革命”,不能股息,不能只是阶段性任务,对于贪污腐败要一查到底,追究到底,革了腐败滋生的命脉才行。最后,我想简单的谈谈信念。信念作为组成群体的必备要件,它具有明显的牢固性。一旦信念在群体的头脑中生根,就会成为鼓舞人心的源泉,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不仅是群体的动力,而且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支撑自己前进的动力。因此,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离不开信念的支撑。这小到我们每个个体自身的奋斗目标、家庭的目标、社会的目标、国家的目标都得有一个信念,并且为之不断努力,秉持这个信念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勒庞在这本书中发现了存于社会的诸多问题,虽然没有确切的提出解决之道,但无疑,这本书的经典地位无法撼动,值得多读几遍,细细品味。
2.大众点评网:口碑经济实践版 篇二
进一步研究发现,点评类网站的经营轨迹可以分为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确立以生活消费内容为点评对象;第二步,构建大众参与的网站架构,树立独立形象;第三步,宣传推广,汇聚人气;第四步,网聚用户点评,依托口碑的力量,培育影响消费者和被点评对象所属商户的能力;第五步,线上线下盈利。透过大众点评网,我们希望理顺点评类网站商业模式的范式,为相关创业者提供有稗益的思考和启迪。
近年来,基于口碑相传的生活消费类点评网站风起云涌,快速发展且频频获得风投的青睐。大众点评网(www.dianping.com)就是其中的领先者。2006年5月,大众点评网完成首轮融资,融资金额200万美元;2007年9月,获得第二轮融资,融资规模1000~3000万美元之间;公司还计划在2008年底或2009年初进行第三轮融资。
风险资金看中的是大众点评网独特的商业模式——以餐饮点评为切入口,以大众参与为核心理念,以用户点评为主要信息来源,通过网聚口碑的形式打造了强大且不断丰富的餐饮信息库,进而成为国内具影响力的餐饮评鉴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挖掘线上线下的商业价值链。
网聚口碑,晋身餐饮评鉴以餐饮为点评对象
作为点评类网站先行者的大众点评网,其创办带有偶然的成分。2003年初,在海外学习工作多年的张涛回国创业。作为酷爱美食的上海人,张涛发现,虽然各种餐馆琳琅满目,但选择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没有相关评论信息来源,很难判断各餐馆的优劣,而在欧美,都有点评饮食的书籍定期出版。张涛说:“中国是个美食之国,但缺乏一个比较好、比较受消费者认可的美食评鉴品牌,法国有《米其林餐厅指南》,美国有《查氏餐馆评鉴》,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品牌,通过这个品牌,把更多优秀餐饮业、餐厅介绍给广大消费者,也让广大消费者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
继大众点评网之后,各类点评网站四处开花,如口碑网、豆瓣网、汽车点评网、老师点评网、旅游点评网、手机点评网等。该类网站存在一个共同点,都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内容为点评的对象,如餐饮、购物、旅游、数码产品、汽车、书籍、音乐、电影等,这样设计的考虑在于: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内容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容易吸引网友的眼球,容易聚拢人气、带来流量;同时,消费类商家具有相对分散的特点,便于网站对其形成影响力,从而构建盈利的基础。
当然,即便大致范畴相同,细微的差别也会带来迥异的结果。以餐饮点评为例,它涉及了人类最原始的吃的需求,理论上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对于都市白领而言,共享美食是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网友参与的热情高,而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另外,餐饮行业的分散特性,为其盈利提供了基础。而以汽车、旅游点评为例,因消费金额较高,参与者的数量相对较少,且参与的持续性相对不足,因此人气的聚拢相对困难,另外,汽车和旅游行业相对集中,点评网站很难在博弈中取得强势,盈利也就更为困难。
构建大众参与的网站架构
与传统的门户网站相比,大众参与是点评类网站的一大特点,信息主要来源于用户点评,这是其低成本运营的根本原因。
大众点评网的定位是:大众参与的第三方餐饮信息分享平台,服务的价值诉求是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提供相对准确客观的餐饮信息。基于此,大众点评网以用户点评作为餐饮信息的主要来源。比较而言,《查氏餐馆评鉴》的信息来源于问卷调查,《米其林餐厅指南》来源于专家点评,前者的弊端是来源不精确且具有随机性,后者的弊端则是运作成本高昂且屏蔽了大众需求。大众点评网借鉴了亚马逊网站由网友评论书籍的做法,权衡《查氏餐馆评鉴》和《米其林餐厅指南》的利弊,确立以网络为媒介、以用户点评为餐饮信息的主要来源。其次,鼓励大众参与、网聚口碑。在大众点评网上,每个餐馆都有一块专属留言板,用户可以跟贴留言,进行点评。同时,用户也可以自行添加餐馆,为餐馆“开户”,建立新的留言板。再次,规范引导、增强信息的有效性。为了使这些点评具备“导向性”,网站要求用户在发表点评的同时必须对餐馆的“口味、环境、服务”等特点进行评论,还设置了人均消费、喜爱程度、推荐菜、交通停车等可填项目,注重信息的实用性。
独立客观是点评类网站的另一大特点。点评类网站.具有影响消费的功能,信息是否准确客观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信息失真将给网站带来致命打击。因此,独立性是点评类网站的命脉。为了标榜独立性,所有的点评类网站均未敢贸然引入广告,这也是此类网站当前盈利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
为保持独立性,大众点评网一是不发布任何文字或图片广告;二是严禁餐馆自己开户或自吹自擂,一经发现,永封ID;三是倡导用户在真实消费后点评,拒绝想象点评。张涛认为,点评类网站在网友心目中具有足够公信力,才能借助互动达到人气的提升。
大众点评网把所有的留言板按美食排行、热门商区、热门菜系和热门菜等关键词进行分类,鼓励大众点评,保持中立客观。虽然创办之初,大众点评网只是一个简单的留言板集合网,或更似一个BBS,但是,在清晰的市场定位下,其首创的点评模式基本成型。
宣传推广,网聚人气
对于网站而言,商业模式成功运作的基础是拥有一定的人气和流量。那么,点评类网站如何在汗牛充栋的网站中脱颖而出、获得人气?传统意义上,为聚拢人气、获得流量,广告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宣传方法,早期的门户网站、前期的电子商务网站和近期的网络游戏网站无不如此。当然,广告宣传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需要投入不菲的资金,而且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其实施的成本日益增高、效果日益递减。
另外,广告也是点评类网站不能承受之重。据了解,这类网站初始投入普遍在数万元。那么,如何做到低成本推广呢?大众点评网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事件性营销、培育核心用户和全面社区化。
事件性营销。事件性营销是点评类网站初创期推广效果最理想的方法。所谓事件性营销,是指借助或策划某一个焦点事件,通过网友的互动、关注,并借助网络迅速传播出去,以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扩大影响力。事件性
营销的最高境界是持久、隐蔽和“润物细无声”。大众点评网利用数起“餐厅起诉网友恶意谩骂”事件,基本达到推广自身的目的。
2003年6月,大众点评网的注册用户分别对上海孔家花园、鸿运楼酒楼等餐馆发表了带有侮辱性质的点评,引发了数起名誉侵权诉讼。作为第二被告的大众点评网选择高调应诉。鉴于此案为国内首例第三方评议名誉侵权案,缺乏具体的法律条文,且一审判决后相关方提请上诉,案件经历了漫长的诉讼期,直至2006年6月诉讼才得以终结。
在整个诉讼期间,沪上媒体对此给予了充分报道,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还特别就此案制作了一期节目《陌生人的责骂》。虽然最后的判决是大众点评网败诉,但“连续30天在网站上发布道歉声明,并赔偿相应经济损失1340元”的代价,对于所起到的宣传效果,显然微不足道。而经此诉讼,大众点评网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网站的人气和流量得到提升。据网站负责商务拓展的副总裁龙伟介绍,大众点评网自创立至2006年初的3年时间内,网站的注册会员人数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初,注册会员超过100万。
培育核心用户。经验表明,互动性网站的所有用户中,只有20%的用户有点评的喜好与欲望,剩余的80%则是潜水者,但20%用户的点评质量与数量又影响着80%的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培育20%的核心用户至关重要。
为了培育核心用户,大众点评网主要采取精神激励的方式,即根据用户点评的数量(点评数和回应数)和质量(鲜花数)排列,推出各地食神榜,一批注册用户成为各地钻石级食神。网上的荣誉不仅让各食神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同时还带来线下实实在在的尊荣。随着大众点评网影响力加大,邀请一些“食神”前去免费品尝成为越来越多新饭馆开业时的必走程序。
事实证明,核心用户对大众点评网的贡献远不止带动了人气。大批忠实的核心用户,有利于其构筑无形的竞争壁垒,形成核心竞争力。
全面社区化。随着web2.0的发展,社区日益成为网民社交、娱乐、学习的平台,国内外社区化的网站如腾讯、Facebook和Myspace等取得成功。在《维基经济学》前序中,作者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失败者创建的是网页,而胜利者创建的则是生机勃勃的社区。”
大众点评网为广大食客提供社交平台:一是以“部落”的形式将社区内的各个帖子按主题分类,用户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部落,通过发帖和跟帖的方式交流沟通,为用户提供虚拟的社交平台;二是以“活动召集”方式,征集志同道合的网友,一起“腐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为用户提供真实的社交平台。
全面社区化增强了大众点评网对用户的粘性,更延长了用户在线时间。衡量网站价值的众多因素中,用户平均在线时间通常被引以重视。未社区化之前,大众点评网作为信息平台,用户在线停留的时间较短,搜索到满意的餐馆信息后,往往就退出了网站,这导致网站的点击量虽大,但流量不够。而全面社区化,有效地改善了这一状况。
在上述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大众点评网迅速聚拢了人气,注册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目前已超过200万。
利用口碑提升评鉴的影响力
点评类网站的快速发展,吸引了风险资金的青睐(表1)。据报道,大众点评网的首轮融资于2006年5月完成,投资方为红杉资本,融资额为200万美元;2007年9月,完成第二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在内的数家机构,融资规模在1000~3000万美元之间;公司还计划在2008年底或2009年初完成第三轮融资。
在风险资金进入后,大众点评网加速了地理边界的扩张。在完成一线城市的布局后,开始了对国内主要二三线城市的渗透,目前覆盖城市已接近300个。同时,还在业务边界上进行尝试,大众点评网将餐饮点评模式复制到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全城市消费领域。
在扩张过程中,大众点评网轻资产、可复制和低成本的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轻资产往往是新经济模式的共同特征。可复制的特点在于,拓宽边界上,大众点评网只要将成功的做法复制到新的网络端口或页面链接。低.成本特点表现在,从内容的产生到更新,全由用户自发完成,大众点评网所要做的,仅仅是将用户提供的内容按照客观性要求进行过滤,网站的运作和维护成本非常低廉。
随着边界的拓展,大众点评网的流量迅速提升。2007年大众点评网的流量是2006年的3倍,用户点评数量也迅猛增加。目前,大众点评网有用户点评的餐饮商户超过30万家,并且信息量和覆盖范围还在不断地增长和更新;已有点评量超过300万份,每月超过750万次独立用户登录、浏览量逾6000万次(表2)。“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我们已经基本上接管了都市白领们的味觉神经。”张涛笑言。
点评信息的不断丰富,为大众点评网成就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餐饮评鉴机构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大众点评网将用户点评信息汇总,形成了一个不断丰富的口碑库,成为能够影响餐饮消费的信息源,以致在大众点评网上有良好口碑的餐厅人多客满,而口碑较差的则人少客稀。另一方面,效仿《米其林餐厅指南》和《查氏餐馆评鉴》,大众点评网对用户点评信息进行编辑,以纸质或电子的形式定期出版各地版本的餐饮指南,同时,就餐饮市场的整体状况以及消费者对餐饮消费的需求和特点发布专业分析报告,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评鉴的影响力。
事实上,具备影响消费者和商户的能力,是点评类网站盈利的本质,大众点评网因其餐饮评鉴影响力的提升,上述能力正逐步加强,也为其盈利奠定了基础。
依托评鉴的影响力,构建多样化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任何商业模式的优劣评判,最终都需要通过盈利状况来验证。互联网企业中,常见的盈利模式有三种,上游企业或商家付费模式、下游用户付费模式、佣金模式(表3)。点评类网站中,或因人气不足,点评信息有限,或因点评对象所属商户的强势,能够同时具备影响消费者和商户的网站不多。然而,大众点评网依托评鉴的影响力,构建了多样化的盈利模式。
佣金模式
佣金收入是大众点评网目前的主要营收来源。
一方面,大众点评网为餐馆提供了有效的口碑宣传载体。随着餐饮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商家对于宣传的重视度日益提升,然而受地域、规模等限制,往往缺乏有效的宣传载体,网络餐饮业便应运而生。大众点评网汇聚的点评信息,对于众多“好则褒之”餐馆来说,是一个低成本、辐射广的口碑载体。另一方面,口碑带来消费力。大众点评网的社区化,能够将分散的用户汇集起来,变成有消费力的团队。基于此,大众点评网在与相对分散的餐饮企业博弈中,形成了影响力。
具备影响力后,大众点评网在用户与餐馆之间搭建起消费平台,佣金模式得以实现。大众点评网通过积分卡(会员卡)实现佣金的收取:第一步,签约餐馆,达成合作
意向。第二步,持卡消费。用户注册后,可以免费申请积分卡,用户凭积分卡到签约餐馆用餐可享优惠并获积分,积分可折算现金、礼品或折扣。第三步,收取佣金。大众点评网按照持卡用户的实际消费额的一定比例,向餐馆收取佣金,以积分形式返还给会员一部分后,剩下部分就是网站收入。大众点评网收取的佣金率为实际消费额的2~5%左右,并据媒体报道,2007年人气最高的前5家餐馆中,其中一家给大众点评网的佣金超过100万元。
下游用户付费模式
得益于不断丰富的餐馆信息,大众点评网的无线增值业务和数据库营销业务应运而生。
大众点评网的无线增值业务有二:一是作为内容提供商(CP),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空中网、诺基亚、掌上通等渠道服务商(SP)合作,推出基于短信、WAP等无线技术平台的信息服务,为中国近5亿手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餐馆等商户资讯;二是在GPS领域与新科电子展开合作,为汽车导航系统用户精确定位自己的美食目的地。
数据库营销业务是无心插柳之获。随着餐馆信息的不断填充和更新,大众点评网的数据库愈发庞大。目前已有食品类企业如李锦记,找到大众点评网,要求分享各地餐馆名、地址、电话、菜系、人均消费、简介等信息,从而将这些信息应用在其内部的销售系统,以便提高销售效率。
大众点评网的下游用户付费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盈利贡献非常有限,但是,由于该服务基于现成的信息库(数据库),提供服务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随着服务规模的扩大,其对利润贡献的力度也可能随之上升。
上游企业或商家付费模式
上游企业或商家付费模式,即广告模式,是互联网企业的主要盈利方式。但如前所述,点评类网站对独立性的坚守,均未贸然引入广告。当然,随着广告模式的演进,点评类网站找到了广告与独立性之间的平衡。
目前,网络广告正由第一代的Banner广告向第二代的关键字广告和第三代的精准广告过渡。大众点评网的平衡之法是引入关键字广告和精准广告模式,为商户开展关键字搜索、电子优惠券、客户关系管理等多种营销推广。
大众点评网的关键字搜索类似于Google和百度,输入“菜系”、“商区”、“人均消费”等关键字后,会列出一长串符合条件的餐馆以及网友的评论,显示的先后顺序依据餐馆是否投放广告及投放规模而定。这一隐形的广告模式,并没有给用户的体验效果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却拓宽了网站的营收渠道。
电子优惠券是大众点评网上的另一种隐形广告。餐馆为了广告宣传,在大众点评网上发布电子优惠券,由用户打印该券,实地消费时凭券享受优惠。电子优惠券是网站、餐馆、用户三方共赢的方式。据张涛介绍,电子优惠券模式推进情况良好,“上海一家规模很大的餐馆开新店,结果优惠券的打印量一个月达到5000多张”。
目前,有1000多家餐馆成为大众点评网精准广告的客户,预计每家为大众点评网贡献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收入。在张涛看来,精准广告投放是大众点评网今后利润的主要来源。
2008年底实现盈利?
由于点评信息来自网友,因此点评类网站的运营成本普遍很低。就大众点评网而言,与利润增长点多样化相比,其成本支出比较单一,即线下运作成本。为实现佣金收入,在线下各地的营销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则是目前大众点评网的主要成本。随着全国主要城市站点的开通,以及在风险资金进入后的盈利压力下,大众点评网加大了线下营销的力度,导致短期内营业成本剧增。2007年,大众点评网营收规模虽超千万元,但仍处于亏损状况。
不过,大众点评网的盈利,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一方面,相对成本支出,收入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成本具有较强的刚性,而收入却可以有较大的弹性。根据“创新s型曲线扩散”理论,互联网公司发展初期需要一个漫长的用户规模和流量的积累,在起爆临界点以前,公司持续亏损,一旦用户规模和流量超过起爆临界点,公司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并逐步构筑起两大竞争壁垒:一是网络“传染效应”导致用户惯性“自增长”,形成“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局面;二是边际变动成本趋近于零,产生巨大的成本优势,实现盈利的增长远快于营业收入的增长。
事实上,网站普遍遵循“起步—融资—烧钱—达到规模点—盈利”的发展轨迹。按张涛的预计,大众点评网2008年底将实现盈利。
综合对大众点评网的剖析,可以发现点评类网站商业模式的范式,其经营轨迹可以分为五个基本步骤(图1):第一步,确立以生活消费内容为点评对象,这直接关系到后续运作的难易程度;第二步,构建大众参与的网站架构,树立独立形象,为网站的低成本运作奠定基础;第三步,宣传推广,汇聚人气,吸引用户的点评,获取不断丰富的点评信息;第四步,网聚用户点评,依托口碑的力量,通过改变消费和营销模式,培育影响消费者和被点评对象所属商户的能力;第五步,线上线下盈利,并通过盈利,进一步加强网站的宣传推广,使其运作达到良性循环。
面临四类风险考验
点评类网站最大的风险是人气流失,这直接关系点评信息的多寡与更新,并最终影响到网站的影响力。作为餐饮评鉴机构,大众点评网还面临评鉴结果权威性的考验。
同质化竞争是否分流人气?
点评类网站商业模式的各环节,尤其是商业价值的挖掘,最核心的是人气。如果人气上升,网站的价值就提升,人气下降,价值就缩水。大众点评网凭借创新模式和先发优势,发展了一批核心用户,从而形成了领先地位。但是,在后继者增多且商业模式基本雷同的情况下,大众点评网保持领先地位的压力和成本必然加大。更为严重的是,加入阿里巴巴后获得流量支持的口碑网,实施“点评搬家,送淘宝现金红包”的策略,即以送淘宝现金红包方式吸引其他点评网站的用户将其点评搬到口碑网上。据媒体报道,该策略推出不久,就有超过4.6万条点评从其他点评网站搬到了口碑网。因此,大众点评网能否持续聚拢人气面临考验。
专注还是扩展?
在风险资金进入后,大众点评网加快了地理和业务边界的扩展。但随着边界的扩大,专注还是扩展日益成为大众点评网不得不冷静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将餐饮点评模式复制到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领域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人气,实际价值有限。原因在于,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的商户特征、用户需求点、目标用户群方面与餐饮有较大差别,由此引发的是不同的业务模式,而大众点评网并没有对应的产品调整。另一方面,大众点评网已扩展至约300个城市;并且还在进一步扩展中,这可能导致广而不专。业内人士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指出,大众点评网在做大的时候一定不要摊薄,至少在一些重点地区要纵深挖掘市场潜力,因为其面临的不仅是口碑网这样的同级别竞争对手,也面临区域内的“地头蛇”,如
果广而不专,很可能被各种竞争对手蚕食。
然而,无论选择专注还是扩展,对大众点评网而言,都意味着较高的风险:如果集中在较小的边界内,可能会丧失市场;扩张到更广的区域,不仅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且还可能承担网站价值被稀释摊薄的风险。
区域性特征下盈利是否可控?
点评网的硬伤是显著的区域特征,深圳的用户显然很少会对上海餐馆的点评信息感兴趣。作为一个本地搜索网站,在一个城市做得再好,到了另一个城市,都需要重新建立社区、树立品牌。这是区域性网站发展的难点所在。张涛曾戏言:“如果我们是像豆瓣网那样在任何城市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网站,我们的速度会比现在快五倍、十倍都不止。”
更为现实的是区域性特性下盈利是否可控。一方面,区域性特征考验大众点评网的营销能力和财力。佣金模式下,要跟商家合作,必须有一支全国性的线下销售队伍,这不仅是对营销能力的考验,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点,也是目前大众点评网营收超千万但仍亏损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为了加快线下营销进度,大众点评网除关键城市自主营销外,正考虑在二三级城市跟当地伙伴合作。该策略可能会快速提高大众点评网的营收规模,但盈利质量却存隐忧。
商业化运作与独立性的矛盾
大众点评网推出关键字广告和电子优惠券业务后,虽然没有对用户的消费体验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商业化的运作多少使其独立性受到威胁——花钱就能得到网站而非用户的优先推荐。引入广告,虽然能够带来可观的盈利贡献,缓解融资后的盈利压力,但这可能是短视的行为。
大众点评网的餐饮评鉴无论是评鉴制度、过程,还是评鉴结果的权威性,均未成熟,其品牌也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过早地引入广告形式,是否会对其品牌塑造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抑制长期利益的实现?事实上,《米其林餐厅指南》能够成为美食界的圣经,凭借的正是其长期未商业化运作的超然独立。因此,大众点评网引入广告,无论多么隐蔽,客观上会对其评鉴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带来阴影,从而不利于长远发展。
3.房地产经济学读书报告 篇三
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限购政策。所谓“限购”由2010年4月14日、9月29日国务
院两次下发的楼市调控政策中提出,即对本地居民新购商品房的套数进行限制,同时对不能
提供1年社保记录和纳税证明的非本地居民,禁止发放住宅按揭贷款。2010年4月的“国
十条”提到: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其
实只有北京限购,但是房价没跌。于是2010年9月,多部委新政要求:房价过高、上涨过
快、供应紧张的城市限购。其后超过20个城市限购。后来楼市量价齐升。
接着有阐述了限购政策的影响效果
1、对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影响
总结一下是,限购令给火热的房地产市场泼了一瓢凉水。具体表现如下:各地在实施限购政策之前形成短时间的住宅抢购风潮;限购城市周边的非限购城市出现批量外地购房
者;土地、新建商品住房和存量住房市场交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住房供求矛盾出现逆
转,可售住宅库存增加;市场观望、等待的住房消费心理强化;限购存在扩大化、长期化、制度化的趋势。
2、一线城市效果明显,二、三线城市效果递减
从调控的效果看,北京、上海好于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强于二、三线城市。这是因
为一线城市市场成熟度高,信息相对透明,管理机构资源集中整合能力强,整个社会的关注
度高。
3、短期效果明显,长期推行阻力膨胀
这些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往往是政策出台的当月、当季、当年效果好。时间越是远离政策
出台的节点,政策作用越差。限购政策也难以摆脱这种必然现象。
4、地方政府基本都是限购政策的反对者
限购政策推行,直接导致交易下降,再引发交易费税减少,再波及土地批租受困,后再影
响地方债务平台的还款能力。排除政治原因,基本上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从内心支持并主动要
求限购。
5、从学理、法理上讲,行政强推限购缺乏支撑依据
房价上涨并不只是房地产业和开发商的原因,也不只是地方政府一厢情愿的原因,它和我国
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量和贷款数量、财政体制和政策等都密切相关。甚至我们的一些土地、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也都在促进我国房价上涨。
房地产经济学读书报告
6、住房市场交易量大幅度的萎缩并非房地产调控的初衷和目的7、限购为保障房建配赢得时间并不成立
将限购政策及其实施限期,与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租配售直接联系起来的说法是不够成立的。一个属于商品住宅,市场体系;一个属于保障性住宅,行政体系。
最后作者又提出了对限购政策的建议
1、限购城市差别化
2、限购内容差别化
3、限购时间差别化
4、允许限价暂时性
5、强化对首套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
自“限购令”的出台之日起,全国上下及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看来,“限购令”是否起到作用,还需要等待时间的考验。不可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房价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一线城市。在看到它好的一面,也发现在一些二、三城市并没有起到很明显的效果。所以,这一切还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最后达到我们当初制定“限购令”的目的。
《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11期《谁动了我们的房租?》
本文首先概述我国现在租房市场的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北京平均房租为3160元/套,相比去年均价2793元,涨幅13%。在CBD、中关村等热点区域,租金均 价甚至上涨20%以上,房源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房租价格上涨的风潮也不可避免地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房租上涨给租房客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刚毕业收入还不多的大学生,他们不得不增加合租的人数,或是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也有人呼吁政府介入,调控房租。
接着作者有分析了影响房租的主要几个因素:
1、最大的因素——限购令
炒房热和投机热确实因为限购令的出台而得到了遏制,但是,站在市场另一端的租房市场却在限购令实施的半年里水涨船高,涨幅几乎达到房价上涨最疯狂时期的环比值。很多租房客的房租成本已占去月薪的25%以上。出台楼市限购措施的目的本是为了给居高不下的房价降温,从而使普通民众能以合理的价格来改善住房。但限购令出台半年多之后,楼价虽然是从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但与普通民众的心理预期仍相去甚远。,加之各种限购、限贷措施的出台,使得一部分原本咬咬牙也能凑出首付购房的群体,失去了购房的资格,既而只能转向租房市场,需求的增多,必然带来价格的上涨。收入较低的人群,只能被挤到更远的地方租房。
2、最普遍影响因素——市场乱
就目前房地产租赁市场而言,租赁合同是没有一个法律细则依据的合同。在房屋价格上涨和下跌过程当中,在房客和房东之间,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条例可以执行。这个混乱的租房市场中,需要在价格上调控。数据显示,70%的租赁房屋来源于中介公司,这么大一个垄断关系在这里,需要有调控规范它、引导它、约束它,达到实现调控双方买卖关系的目的。租赁市场是否能够良性、健康发展,和价格没有关系,虽然可能有一些租赁诈骗,或者一些买卖双方的欺骗、隐瞒关系,那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调控,去调控行业的规范性。
3、最神奇的因素——连环租
本来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却选择将房子出租给别人,自己再去另外租房子居住,这就是“连环租”。近年来,随着购房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租赁市场的持续升温,这种特殊的租赁人群在北京悄然兴起。受经济实力的约束,年轻人出租的多为当前自住的唯一住房。
据统计,目前这部分人群在整个租赁群体中的比重为1-2个百分点。按北京市每月租赁成交1 0万套计算,“连环租”给北京市租赁市场每月带来3000套左右的成交量,其中近九成“连环租”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租房租金上涨的主要因素。在我看来要想降低租房的价格,从宏观层面上讲,要以稳定物价为先。除此之外,要稳定持续上涨的房租,楼市调控仍是重点。首先要注意保护首次置业的需求,引导合理的购房需求入市,减轻租赁市场的压力;同时,要加大公租房建设和分配的力度分流一部分租房需求;另外,可以考虑扩大开征房产税的范围。在房产调控政策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当前遏制房租上涨的最有力措施是通过管理加上税收手段,促进租赁市场发展,鼓励将存量房源拿出来,鼓励长期租户,鼓励有房的业主积极参与 保障房租赁供应,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年11期《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现状与创新探究》本文主要定义了什么是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是指为符合地方政府所制定标准(如: 收入、总资产、婚姻状况和目前生活条件等)的居民:提供居住保障的一类住房,主要有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房五种类型。
接着又介绍了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方式与现状。
1、融资方式
保障性住房具有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等经济学属性,再加上其投资回报率低且政策风险较大,因此,保障性住房主要由政府主导建设和管理,融资方式上也主要表现为政府内源性融资。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融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方式包括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预算、地方建设债券、地方土地出让金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等。间接融资方式主要是向各金融机构贷款,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等。此外,我国政府一直鼓励私人资本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私人资本的介入主要是为保障性住房受益人投入资金,如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及部分工业园区的员工公寓等,资金来源包括开发商、保险、信托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等。
2、融资现状
“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提出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到201 5年实现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达到20%。预计201 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2012年再建设1000万套,2013~2015年每年建设500~600万套。其中,2011年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包括三个部分:一是400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资金约5000亿,其中由工矿企业和被改造的职工筹集3400亿左右,其余由中央政府和省级、市级政府予以补助。二是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限套型面积、限销售价位)200万套,建设资金约5000亿,主要由社会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解决,而市县政府无偿地划拨土地;三是公共租赁住房220万套和超过160万套的廉租房,建设资金约3500亿。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预计需投入资金总计约1.3~1.4万亿,其中5000多亿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分担,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其余8000多亿元主要通过社会资金解决。
本文接着又分析保障性住房融资存在的问题。
1、资金压力巨大
2、融资蕴含高风险
3、社会机构参与度不高
4、廉租房和公租房是主要的融资难点
5、创新型融资方式相对缺乏
保障性住房持续性建设和融资规模巨大,而融资渠道相对匮乏且面临诸多困难,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急需多元化,融资模式亟待创新。本文以为,保障性住房融资可以从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深挖现有融资渠道,二是开辟新的融资方式。
1、深挖现有融资渠道
①保障性住房委托贷款型理财产品
②加大保险资金引入
③深度挖掘公积金沉淀资金
2、开辟新的融资方式
①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融资模式
②ABS融资模式
③PPP融资模式
④BOT融资模
4.经济解释的读书报告 篇四
肖卫 1000016927 【摘要】张五常在《经济解释》的第一卷主要阐述了他对于两个问题的独到见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如何用科学解释需求。张五常“自负”地批判了“低手”的理论研究,认为理论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才会有解释性。在市场需求问题上,张五常不断批判现有理论,阐释自己的见解并试图努力证明其正确性,在这个“破——立”的过程中想读者展示了其研究成果。
关键词:科学理论 解释性 自私 功用 需求定律 科学的方法
主观的现象被客观地认同、共信是科学的一个基础,而所有的现象都是有规律的。这是
①科学的必须条件。科学用非事实的抽象理论解释现象,理论要具备一定范围的解释性。这与我理解的科学的永恒、普世和唯一性差别比较大,在张五常看来,永恒、普世的理论就是“套套逻辑”没有解释性,说了等于没说。但是张老的论断过于偏激,虽然是套套逻辑,但也有其意义。张老在后文也承认,套套逻辑加上约束条件之后,就会有解释性。事实不能解释事实,解释现象需要非事实的理论,而生活中的经验就是事实的规律,以事实解释现象。张五常一再强调理论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因为不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不具备解释性。正如统计学中,置信水平越高,所能估计出的范围也就越大,我们面临着精确度和可信度的权衡取舍。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个时代的真理在下一时代很可能会沦为荒唐的谬误。经过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精心完善的地心说在几个世纪都被认为是不可推翻的,然而却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很多科学家为了维护日心说这个“真理”而受到教会的迫害,但是事实又把日心说推翻了。按照《经济解释》所说,我们可以附加条件以资挽救,所以地心说在地月系,日心说在太阳系都还是成立的,当然,也许有一天还需要再附加条件才能成立。张五常在第五节毫不留情地批判《资本论》为模糊不清的理论的典型,并且批评纯粹共产主义国家对《资本论》的盲目附从。张老直接批评中国领导人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解仅停留于字面上,似乎以此批评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体制,张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理论加以证明”。这忽略了基本的历史事实,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得到成功实践的,至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那是后话。需求定律
在经济学中,我们假设人是理性的。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②地做可以达到其目的的最好的事。《经济解释》中自私的概念和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
同一概念。张老既不允许套套逻辑,又不能容忍例外。所以对约束条件的分析就变得非常复杂,但他认为这就是区分高手与低手的难点所在。这有故作高深,设置障碍以维护其“经济天才”之嫌。用自私的假设可以解释理性人的所有行为,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及的邵逸夫对教育事业的捐助,狭隘地分析或者是为了名利,一般看来是其仁义之心使然,无论是哪种,在我看来,都是满足了他的精神需求。
张五常在对功用的长篇大论否定了功用对于经济解释的作用,提出了“替换定理”。在高斯等经济学家看来“无价”的亲情、生命等概念要用“功用”来衡量,而张老认为这些也可以以一定的代价替换。我认为替换理论的解释范围有限,而且如果什么都可以用价格或代价来表示,那么替换理论也就是套套逻辑了。①
②张五常:《经济解释:科学说需求》第6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书中论及的嘉芬反论存在问题,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其需求量上升,但是价格下降会引起实质收入的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逻辑过程看似严谨,实际上是一个悖论。实质收入指的是购买力,市场上一种物品(而且是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对实质收入的上升构成的影响有限。实质收入的上升只是对于这一种贫穷物品的购买力而言,如果对该贫穷物品的需求减少,转而去消费正常物品,而正常物品的价格是没有变动的。假设是一种极端情况,贫穷物品价格下降引起的贫穷物品需求减少到0,那么其购买力是没有任何变动的。所以嘉芬反论推导出的“一正一负,需求量会上升或下降”这一理论是否具备逻辑上的合理性还值得思考。
张五常对于私用品和共用品的理解也是非常有趣。和我理解的概念差别比较大:对于私人产品,一旦购买者付了价格就取得了改产品的所有权并可以排斥他人消费这件产品,这是
③排他性,而这一产品被一个人消费之后,一般来说别人就无法再消费了,这就是排他性。这
基本是以产权来区别公用和私用。而张老却把产权和使用权分开了,他认为私用品可以为公有,共用品可以为私有。共用品可以由私人提供的论断推翻了我们认为“共用品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惯性思维。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以通俗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于经济学的一些问题的深刻的独到见解,推翻了很多常规的逻辑和理论。要真正洞见张老深邃的思想,还需要联系他的其他著作进行深入的研读的思考。③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59页篇二: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
经 济 学 的
进 展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经济学10-1 2011年 8 月 28 研 究 日
读书报告
——关于《穷爸爸富爸爸》的读书报告
摘要:书中分穷人和富人。其中穷人其实指中产阶级,并非是没有钱的人。
是夫妻都工作的双职工家庭,可以过穷人的生活。结婚后,努力工作,决定买车/买房/买电视/度假/生孩子。然后更努力工作,再生另一个孩子,再换大房子/买更大的车/买更好的用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走以上父母的路,希望孩子有个好工作,然后努力工作,结婚生孩子...但是,努力工作赚的很多钱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一直缺钱。关键问题不在于钱。原因在于对于钱的观念。他们工作时,为了公司老板;缴税时,为了政府;偿还房贷/偿还信用卡贷款,为了银行。这些都是缺钱的原因所在。
穷人富人金钱观的对比。
富人,理财能力越来越强;穷人则越来越弱。
富人,精通会计和投资;穷人则相反。
富人,在餐桌上讨论钱和生意;穷人不讨论。
富人认为,住房是负债,尤其当住宅占财产最大额度时;穷人认为,住房是资产。富人不断投资,穷人不投资。
富人说,金钱就是力量;穷人说,知识就是力量。穷人说,金钱乃万恶之源。富人,了解钱的运动规则,让钱为我工作,而不是我为钱工作。
富人是聪明/快乐和富有的。穷人相反,会抱怨工作/政府/社会/老板。穷人为钱工作,富人不为钱工作。穷人出于对没钱的恐惧,努力挣钱;挣到钱后,欲望和贪婪促使他们买入想要的好东西。进入恶性循环,挣钱,花钱;再挣更多的钱,再花更多的钱。许多百万富翁也是如此对待的钱的。因此,他们也应该属于穷人行列。
富人将会支配钱,因为他们知道钱是虚幻的东西,就像挂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一样。富人知道,造成贫困和财务问题的原因是,对钱的恐惧,贪婪和无知。如果要发财,一定要学习财务知识。其中区别负债和资产尤为重要。简单地说,资产就是能把钱放到你口袋的东西,负债就是把钱从你口袋里掏出的东西。
富人有一大堆资产,股票,债券,票据,房地产,知识产权。穷人有一大堆负债,抵押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注意房地产和昂贵住房的区别。一个是资产,一个负债。昂贵住房是中产阶级最大的负债。中产阶级一旦发现想要的东西,忍不住刷信用卡。如此的消费方式,是他们在财务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原因。
财富由净现金流定义,净现金流就是资产项的收入减去负债项的支出。让净现金流放到资产项中,让它为我们产生更多的收入,财富将增加。富人买入资产,穷人买入负债,很多是那些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致富的秘诀:关注你的事业。请区分职业和事业。事业,是能让你带来和提升资产项的。职业只你的工作,会带来收入而不是资产。例如,麦当劳ceo的职业是商人,他的事业是,购入能产生收入的地产。
事业的重心在资产项,而不是收入项,富人关注的焦点是资产,别人关注的是收入。把一块钱投入资产项后,就不要让它出来,让它一辈子为我们服务。
请留意,把一辆新车开进家里,它已经贬值25%了。
贷款买车,买其他奢侈品,会放大你的负债。
富人在最后才买奢侈品,而穷人先买下诸如豪宅/珠宝/皮衣/宝石/游艇等。
最重要的资产是我们自己的头脑,学习,要一辈子学习。重要的财富知识包括。1.财务会计知识。2.投资,也就是钱生钱。3.了解市场,了解供应与需求。4.了解法律。
要记住,金钱不是真实的资产。穷人和中产阶级为金钱而工作,富人则创造金钱。你把金钱看得越重,你就会为金钱工作越辛苦。如果你知道了“金钱不是真实的资产的道理”,你就会更快的富起来。
有两类投资者,一类属于业余投资和,投资指数基金。第二类属于职业投资者,比如巴菲特等,建立自己的投资组合。这两类投资者都会富有,第二类会更富,当然付出的会更多。
建立自己的公司,建议用一年时间学习销售。
通向财富自由的障碍有,恐惧心理/愤世嫉俗/懒惰/不良习惯等。财富行动中的准则之一是自律。自律对获得财富非常重要。自律是将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分开来的首要因素。自律的人要先把钱分配到自己的资产项中。自律是,不要背上数额大的债务包袱,要保持低支出,首先增加自己的资产项,然后,用资产项产生的现金流巩固资产项,在最后才考虑负债支出项。当资金短缺时,让压力发挥作用,而不要动用你的储蓄和资本。利用这种压力来激发你的理财天赋,想出新办法挣到更多的钱,然后在支付账单。
由于意志薄弱,金钱的流出简直是无遮无拦,这就是大多数贫困并在财务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原因。
不要陷入相互攀比消费的陷阱。
关键词:读书报告 穷爸爸富爸爸 教诲 虚荣 财富
一、罗伯特名言
“人们在财务困境中挣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多年,却没有学到任何关于金钱方面的知识。其结果是,人们只知道为金钱而工作??但从来不学着让金钱为自己工作。”
——罗伯特 “ 你必须能够读懂财务报表。但是即使在美国也有95%的人看不懂财务报表,也分不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如果你想致富的话,必须能够读懂金钱的语言。” —罗伯特·t·清崎
二、罗伯特-清崎的简介:
(一)、个人简介
罗伯特.t.清崎生长在夏威夷,是第四代日裔美国人。他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大学毕业后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军官和舰载武装直升机驾驶员,被派往越南战场。1977年罗伯特开始自己的商业生涯,他创立了一家公司,制造尼龙钱包,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后来他在商业上经历了三次大浪沉浮,最终还是于1985年第三次成为百万富翁。此后他离开了商界,与别人共同创建了一家国际教育公司,向成千上万的学生教授商业和投资课程。他长年主持的财务和投资教育理论的课程通过有线广播电视网在全美播放。
在47岁那年,罗伯特退休了,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他自己定义的人生最高境界--财务自由,于是他已开始一心一意的做他最喜欢的事情--投资。罗伯特·t·清崎所著《富爸爸,穷爸爸》1999年4月在美国出版发行。该书在美国一上市,仅仅半年时间就创下了销售100万册的纪录。2000年2月,该书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上百种图书销量中高踞榜首。
作者罗伯特·t·清崎有两个爸爸,一个富有,一个贫穷,两个爸爸都告诉了关于金钱、关于事业的道理,两个爸爸的观点和立场都不一样,罗伯特曾经不知道应该选谁的道理做事业的奠基,他曾经花费了很多时间分析两个爸爸教给他的致富道理,并从中得到结论,并写成了一本书,就是《穷爸爸富爸爸》 2000年3月,《富爸爸,穷爸爸》韩语版面市韩国,并在2个月内销量达到25万册。2000年6月,《富爸爸,穷爸爸》靠岸澳洲,大小书店一时为紫色所覆盖。目前,该书英文版销量已超过2百万册。
《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丛书在美国《商业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主要媒体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位于首位。罗伯特认为:人们只知道为金钱而工作??但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让金钱为自己工作。如果您象一个穷人那样思考问题,那么无论您赚多少钱,您仍旧会把钱全部花光而一无所有。很多时候金钱就是力量,同时金钱也是一种观念。
(二)罗伯特的分类
罗伯特把全世界的父亲分成两类:富爸爸和穷爸爸。iq是智商,eq是情商,aq是逆商。继这三商之后罗伯特清崎提出来“财商” 财商是致富的秘密,缺乏财商会导致贫穷。
财商教育是提高财商的关键,现行教育系统无法完成财商教育。
有时候您会发现:在学校读书很好的学生到社会后反而表现一般。反而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到社会反而变得很优秀也就是这个原因。
罗伯特清崎把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四类: e雇员 b企业主 s自由职业者(或者是小企业主)i投资人:
罗伯特清崎认为:只有实现向投资人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财务上的自由。
设定目标非常的重要:您要一开始就要有一个人生的规划,您要成为第五点讲的左边的还是右边的。成为这四类人的当中的那一类人!
当有了一个方向以后,我们需要的是做时间的积累。
成功的核心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持续学习。
罗伯特清崎分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密码:
雇用最聪明的人:雇用最好的律书
雇用最好的员工 雇用最好的书商
雇用最好的经纪人等等一切
做一个财商教育家:教育家里的小孩、自己的妻子一起学习投资。
罗伯特清崎分享了:他和他的太太一起学习投资。他太太现在掌控一个2000万美元的投资组合,不用他去操心。
他和太太之间由爱情转变为了尊重。
高财商=财商学习+财商训练
(三)、罗伯特的其他相关观点 罗伯特·清崎在他的畅销书《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中,根据人们收入来源的不同画出了一副(转载于:经济解释的读书报告)现金流象限图,将人们划分为四个象限,如下所示: 第一象限e象限工薪一族
第二象限s象限自由职业者(小生意人)
第三象限b象限生意拥有者
第四象限i象限投资者篇三:读书笔记读《经济解释》有感摘写引用 读《经济解释》有感
税务07b 2023507b16 马君敏 这个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的著作《经济解释》。自我感觉还算能够看下去,不像之前所想像的那样枯燥。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在《经济解释》这本书中,张五常先生列举了大量实例,尤其是立足亚洲的实例。现今充满数学符号的经济学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但以真实例子取胜的经济学著作,则依然寥廖无几。无疑《国富论》是一本,《经济解释》也将是一本。在《经济解释》一书,收集了张五常先生1968年至1998年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25篇文章,基本上囊括了教授的学术思想。1982年,张五常先生在港大的就职演说中倡导:让我们做经济解释的弄潮儿。这本集子,正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张五常先生坚信,经济学必须是解释现象的科学,只有能够解释现象的经济理论才具有生命力。所以有人说自二十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经济解释的浪潮中,张五常先生无疑是最优秀的弄潮儿之一。
被广泛解释、而所有现行教科书均迟迟没有载入的内容,那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这些内容当然是《经济解释》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读者将有关的章节与科斯和阿尔钦的结论比照,就不难看出“青”是否胜于“蓝”了。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但是我对于他的新颖的观点是十分钦佩地。现在的中国大陆已经越来越需要创新了。
《经济解释》这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是《科学说需求》,第二卷是《供应的行为》,第三卷是《制度的选择》。这本书读起来跟其他经济学家的著作有所不同。首先,论证的一些原理跟传统的观点有很多不同。例如,先生认为“功用”这一概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认为这仅仅是经济学家思维中的一个“假说”。所以这本书读起来确实能够感觉到先生思考问题有其独到之处。其次,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通篇著作没有用一个图表或者经济学教材常用的一些数学的函数、图形等等。让人读起来觉得所论述的道理很明了。最后,所引用的经济事例很贴近生活。比如在第五章“需求定律”中的第七节,在论述“消费者盈余”,先生举了日常生活中的“甲乙二人购买苹果”的事例,通过娓娓道来的论述,把“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明了地论述了出来。这样让我能够更好地去掌握一些经济学的道理,可以在认识经济行为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是十分管用的。不是传统的书斋式的理论经济学教科书,而是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经济生活指南。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五常先生的经济学大家风范。
由于阅读的时间有限,我主要读的是第一卷——《科学说需求》。第一卷的关键词“需求定律”,重心在于理解张五常先生的需求定律与教科书的需求定律有着微妙的差别。先生的需求定律是一个公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是假设出来的。而教科书的需求定律是一个定理,是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公理)推导出来的。很多人为需求定律争论不休,根本原因都在于他们没有把握这一卷的关键词。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想不到原来“需求定律”还会有这样的解读。我只是知道它是经济学当中的一个经典原理——“任何经济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然要上升。”而通过阅读这一卷的内容,我了解到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而且通过阅读,我也知道了,在读任何书的时候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去简单的照抄照搬别人的观点,或许你通过自己的思考所得到的东西要比原著的作者所想的更远,所想的更合理。
同时第一卷中的第一章也给了我很深的映象,在这一章中,是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一些概念。比如“套套逻辑”,什么事”套套逻辑”,初一看,我觉得很陌生,其实,一看先生对其的解释,就不陌生了。所谓套套逻辑,就是一般化的“离谱”的理论,因为它没有任何实际的内容,所以不能认定它是对还是错。所以说,我认为“套套逻辑”就是说的抽象的、空洞的理论。但是,张五常先生又在书中说:“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从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虽然说:套套逻辑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是不能说它一点用处没有。先生在书中给我的观点“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这里所说的“一个极端”是“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特殊理论”,而“另一个极端”就是指“套套逻辑”,科学的进步过程,就是将“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相结合的发展过程。还有,在书中,五常先生又重新对经济学的传统概念——“均衡”与“非均衡”进行了解释。先生在书中解释说,所谓均衡,就是有限制而达到的可以验证的理论。所谓非均衡,就是指“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就缺少了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意。”从中看出,先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是从“有无限制,能否验证”出发来论述的。从第二章到第七章主要是先生对前人的理论的解释进行补充修改。但是由于张五常先生是在西方的环境下求学,研究和生活的,其研究的理论常常会有一些对社会主义的偏见。例如在书中,先生大谈进行经济学研究分析的起点是个人,这点固然没有错,但是他又说,从国家和集体出发去研究经济行为是无法取得成效的。我就无法认同,例如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美国的大萧条时期是怎样度过的呢?美国又是怎样在短时期内经济得到飞速恢复的呢?还有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几年的经济奇迹又该怎样解释呢?我知道张五常先生的观点有很多是很新奇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还是会支持以中立客观的心态的去看待事物,去搞研究,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上面就是我阅读过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之后的一些浅显的感言。不管,《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先生的著作仍令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先生的书中知识激发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因为正是经济理论的解释性才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思考空间,也正是经济理论的争议性才让我们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两点对经济学的研究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当我读了《经济解释》这本书后也确实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篇四:经济管理类读书报告
《企业的性格》
读书报告
《企业的性格》读书报告
书名:企业的性格 作者:李虹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说性格就是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而命运就是一系列行为结果的组合,那么这句话就是真理。组织心理学认为,一个组织中的人因为会分享共同的知识和信息,会存在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影响,所以往往能够表现出共同的思维以及行为特征,这就可以看成是这个组织的性格。与个人的性格一样,组织的性格同样可以决定一个组织的命运,决定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失败。本书是通过一个捉猴子的案例来阐述以上要点的。这个案例是这样说的:在印度南部地区,流行一种捉猴子的方法,在一个空盒子里放上猴子爱吃的坚果,在盒子上挖一个洞,使猴子的爪子刚好能从这个洞伸进去。猴子在抓到坚果以后,由于爪子的形状改变了,所以爪子就不能从洞里再缩回来,而猴子又不肯放弃已经抓到手的坚果,因为猴子有一个习性,那就是到手的东西决不放弃。于是,猴子便被捉到了。如果说导致猴子被捉住——它悲剧性命运的原因,那就是它性格上存在着的缺陷,那么一个企业当然也就不能具有这样的悲剧性格,更重要的是企业还应当具备成功的性格,因为这样的性格才可以造就企业的成功。性格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那么如何让企业拥有一种成功的性格呢?本书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对复杂的企业文化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提炼,总结出了这样四个步骤:1.发现企业核心优势;2.把握市场关键因素;3.形成企业制度体系;4.把制度变成行为习惯。
一、发现企业核心优势
有生命力的文化或者性格一定是从企业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它一定要有根——企业中独特的优势或能力。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只要它能够生存和发展,就一定会存在自己独特的优势或能力,否则它根本无法生存。这种优势或能力往往就是这个企业建设自己文化、塑造自己性格的“根”,离开了这个“根”,简单复制或模仿其他企业的文化以及性格,不仅会“变味”,而且也不会有生命力。因此,企业要建设企业文化,要塑造成功的企业性格,首先就要找到自己企业中独特的优势或能力。一般来说,这样的优势或能力就是支持企业发展和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只要对企业过去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就能够发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现企业核心优势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稳定性。企业应当注意那些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稳定而持续地发挥积极作用的优势或能力,这样的因素往往才是企业文化的“根”,是企业性格生命力的基础。2.独特性。生物学研究认为,在竞争性的生存环境中,只有那些能够保持独特性的物种才有能力获得足够的资源,才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拥有独特的优势或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文化以及性格,才能够在竞争日
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企业的发展和成功。3.适应性。一般来说,优势或能力都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优势或能力,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有些优势或能力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而有些 优势或能力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企业应当选择那些更具有适应性的优势或能力,作为自己文化的“根”,这样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或性格,也就具有了更强的、可持续的生命力。
所以,我们发现做企业不一定就是“苦差事”,也可以很潇洒,但这种潇洒是需要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企业必须要具有稳定的企业优势,具有可持续的成功的能力,只有这样企业的成功才能成为必然,才能够潇洒起来。而要想获得这样的优势和能力,企业就需要在方法以及目标层面上考虑问题,需要形成文化和性格上的优势——塑造出成功的文化或性格。那些成功的领导人他们不仅善于“务实”,而且更善于“务虚”,他们会更多地关注比如企业的目标、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的性格等这些看上去很“虚”的东西。比较起来,这些“务虚”型的领导,往往可以建立起根本性的企业优势,能够成就更大的成功。
二、把握市场关键因素
市场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变化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一棵“常青树”,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就必须要有外向型的性格特征,要能够及时地感知市场的变化,积极地改变自己以适应这种变化,主动和创造性地把握这种变化。
那么,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积极地变化呢?
首先,在价值观层面上,企业可以通过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以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这样的认同和支持不仅可以大大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而且还可以获得社会大众的情感,情感超越理性的特点,就可以让他们对企业有了更多的信任和宽容,这就给了企业更大的时间和战略调整空间。
其次,在组织和战略层面上,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和顾客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过去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把握,形成自己新的理论和市场策略,然后通过公关以及广告等形式,对市场进行积极的、有目的的影响和引导,使市场能够朝着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第三,在行为层面上,企业应当积极关注市场的变化,关注顾客的变化,关注技术和知识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积极主动的对企业的经营观念、组织结构以及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环境形成影响,可能通过积极的努力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小气候”,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对这一点企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许多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其中的度一定要把握好:大众的信任和情感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市场是可以影响的但却很难被创造,产品以及企业的创新要适度而不能过度!
如果说积极的变化是美好的,那么适度的积极变化才是最美好的!
三、形成企业制度体系
无论多么巧妙的设计,也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性格组合,企业的性格都是会存在缺陷的——选择稳定性的性格类型,就必然会存在灵活性不足的缺陷,而选择了成就导向型的性格类型,就一定会存在亲和力不足的问题??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企业要做出选择,就要有所取舍,因此性格缺陷的问
题就很难避免。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实践证明,企业可以通过设立或改变相应的制度,来作为自己文化或性格缺陷的补充或修正。研究认为,企业的性格与制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般来说文化或性格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们的形成速度很慢,可是一旦形成后就比较稳定,会持续地发挥作用。而制度却具有灵活性和立竿见影的特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随时调整和改变企业的制度,而这种改变也能够立即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 1.当企业选择了某种类型的性格以后,就应当认识到这种性格所具有的不足或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整或改变相应的企业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来修正或弥补性格的缺陷或不足。
2.市场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这种变化发生以后,企业的性格不可能立刻做出调整或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想保持企业的活力和效率,就必须通过改变制度来及时调整企业的行为,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3.由于企业性格的稳定性与市场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企业还必须要能够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制度,来作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缓冲器”——一方面能够与市场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又能够与企业的文化和性格相连接。有了这样的制度安排,企业才可以在性格稳定性与行为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企业才不会出现紊乱,才会有理想的效率表现。
四、把制度变成行为习惯
如果企业选择了一种行为模式,而且按照这样的模式调整了自己的经营观念,同时根据这一模式设计出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制度体系以后,这样的观念和制度就可以使员工的行为方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企业给以正确的引导,这种改变就可以持续下去,它们就可以变成员工的行为习惯,变成企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新的企业性格。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环节需要企业认真去把握: 1.从观念到制度的环节,需要企业能够切实地把抽象的观念,变成可以操作、衡量以及控制的制度,否则观念永远也不会具有现实价值。2.从制度到行为的环节,企业不仅要让员工认同自己的制度,而且还要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这样才可以把制度切实落实到行动中。3.把行为变成习惯的环节,企业通过有目的的强化和鼓励,使员工能够把行为持续下去,从而变成行为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许多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就在这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持续下去。一般来说,企业只要把握住了这几个关键的环节,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形成和塑造出理想的成功性格。
最后,通过阅读本书,通过这样简单的“四部曲”,企业就可以把自己的优势与市场进行对接,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制度体系,以及随后的行为和习惯就可以使企业拥有成功的性格。我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你的企业也可以塑造出成功的性格,从而可以实现成功以及持续的成功!篇五: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长期以来,我对政治这门学科没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学生时期都是表面的背诵来应付考试。但是现在,我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又要再次面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现在的心情已经不是当初的抵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对该书做了个人的理解。
我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买卖与不同时期周边社会环境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源自芝加哥和维吉尼亚州学院产生的公共选择学说等等。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以往模型的范围,人们开始愈发重视政治经济学,并加强了对于其理论的研究。后来随着全球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加深,政治经济学终于正式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在各相关大学开设专门学科。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在《经济改革与发展论纲》一书中,前三章第一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论基础及变化,第二章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三章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理论沿革与建立过程,国家在尊重经济规律前提下发挥宏观调控的意义及原则,为后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早期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引导,到针对我国实际毛泽东思想的转换,再到邓小平理论的改变。不难看出这门学科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效果。按书第一章所述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它的重要性是因为它对生产力的作用程度的重要性。这是根本,其次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能颠倒。我国制定了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格局。这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社会主义整个改革的过程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具有着必然性。因为它的转变可以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使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一切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资源主要由市场配置的经济,它是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组织,调节与运行形式。“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的客观要求。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我国不论从事实出发还是
从理论出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国有企业也为了适应环境而经历着改革的大潮,在经历了第一阶段国有企业全面建立及国有资产原始积累时代、第二阶段的奠定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时代、第三阶段的参与市场竞争时代,时至今日,已经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第四个阶段——高速发展。在此,我想对如今的国企做一些评价。作为国企应该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企业,这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并且希望能够通过改革实现更强的竞争力。对企业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希望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国企必须要尽快实现转型,不然他们就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如果他们在这方面前进步伐不够快,就会给中国的经济拖后腿。中国的国有企业怎么走上创新成长之路呢?我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如果如果在领导层次进行合作,并且协调各方面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不得不承认,建国以来国企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现在出现了很多国企一支独大,缺乏了应有的竞争力。
此处,我想举个例子,网络上最近关于国企电信与联通对互联网宽带事业进行垄断的新闻,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两家企业占领中国南北的宽带业务,因为国家政策原因,导致没有具有竞争力的对手而使得高价网络费迟迟不降。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介入调查此事。两家公司认错并承诺整改,就是向发改委表态,希望能“握手言和”,未来发改委与这两家公司和解的可能性比较大。电信和联通在宽带接入市场垄断,就算罚款也无法达到平衡市场的效果。宽带接入市场背后有更深层次机制层面和体制层面的问题。虽然,很多电信和广电行业专家和学者呼吁,通过发展更多的宽带骨干网运营商打破电信和联通的垄断,但是,发改委没有此权限,只有工信部才能发放全国固网运营牌照。解决垄断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宽带骨干网运营商数量。这从电信业改革中引入联通和电信经营手机业务,打破移动的一家独大就可以看出竞争的效力。反垄断调查的主旨是推动竞争,若整改措施对竞争有益,或能被批准。此则消息让我们知道,作为企业,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主题,它应该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利益是政府政策问题,它对企业来讲既考虑不了,也没有必要首先考虑。现在我们政府的政策还是缺乏一致性和完整性,利益导向也摇摆不定。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叫企业首先去考虑社会效益呢?对社会与政府有益的事,政府希望企业考虑进去,而当只对企业有利,可能对政府产生不利的事,政府希望企业能够自觉避免。这就将企业逼入两难处境,要求企业利益与社会需要中做出选择,这就是政策的不成熟。需要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以来,垄断的现象在中国一直存在,2001年中国入世,与世贸组织会员国分享国民待遇的同时,却始终没有放开国内的一些特殊领域,严格限制民企、私企的市场准入。作为主导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把握主导作用虽无可厚非,但是垄断是否是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唯
5.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作业-2 篇五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本人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大有收获,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新的认识。以前对本学科非常不‚感冒‛,死记硬背为了考试。今天重新学 1习此学科后,非常震憾!原来政治经济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感谢戴老师用这么精妙的语言,让我读懂了此前一直晦涩难懂的政经经济学。
在此,我想就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谈谈看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体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就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没读此书之前,曾看到过一篇关于发达国家——瑞士的社会保障制度,本人深以为瑞士的保障制度很棒,不明白我国为何不也引进这种制度。在本书的第七章中我找到了答案。瑞士过高的社会福利成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养了不少的‚懒汉‛,同时亲情也比较淡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所区别,从根本上说两者建立的目的有所不同。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的最 终是为了全体人员都能安居乐业,从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独立与公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只能选择放在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中来。我们理解的社会保障应体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政府提供的内容,即主要是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第二个层面是社会提供的内容,即主要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社会救助、社会资助等。而资金来源大概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付;二是企事业单位的缴纳;三是个人的缴纳;四是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捐赠等。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本内容和核心部分。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保护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的福利。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一些弊病,如覆盖面不够广,像农村换没有统一的养老保险,没有很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还期待提高,像养老保险还只是一些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在搞,农民工就没有搞。保障项目不全,适应不了经济改革的需要,还有一些保障项目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延续性和系统性,难以操作等。其根源与人们对我国社会经济性质认识不够准确有关,没有市场经济,没有竞争。也导致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拉大。其中一部分是合理的,必然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相适应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社会成员间收入上的差距,或者拉大一些差距,在一定时期和限度内是合理的。但当前也包含着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一些是政策因素,还有是管理因素,更有一些是靠非法牟取暴利。针对这个我国目前的‚打老虎‛,‚拍苍蝇‛的政治决策是非 3 常有必要的,也是大快人心的!
今年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公平性问题。2013年1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就表示:‘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统一。’事业单位改革不是社保一个部门能够推动、负责和完成的。还要涉及到政治决心的大小,如果政治决心不大,公务员没有划进来,只是非事业单位改,改不动。或连事业单位全体改革决心都没有,几个单位试点,更不可能。一揽子设计是否完整,和政治决心有关,而政治决心是否下,又和设计制度可行性有关,二者互为前提。此外,‚双轨制‛的解决,更与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调整相关联,公共部门应该引领养老金结构调整,一个是储蓄养老,建立职业养老金的个人帐户,个人帐户每年都在增长,可以替换退休金。还应该鼓励以固定资产等的投资养老,以及一些社会公益团体的养老等。
针对目前我国的社保金不足的问题,个人有几点小的见解。一就是严堵偷税、漏税,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税收的征收上限及阶梯式税收的利率。如:发达的经济区采用的税率高于西部贫困地区。地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一定要引进竞争体系,提高其税率。如中国的通信,铁路等几家大企业。二是建立特别税帐号,可以让一些曾经偷逃税款而现在觉醒有能力有意愿偿还但又怕麻烦的人匿名往这个帐号里还钱,并且严格保密。三是完善救助法律,鼓励富人布施。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捐赠、救助、支助、社会义工等的社会形为。建立公民个人财务信息登记,联网。
6.读书报告——大众经济学 篇六
关键词:物联网;大众认知;上海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等技术,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它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技术。上海也制定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上海物联网这样一个看似陌生、实则已经进入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事物,市民对它有怎样的认知?其发展状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暑期实践团队先后在部分高校、企业和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1.人们对物联网的了解程度
统计显示:在上海,59%的人没听说过物联网概念,20%的人听过但并不了解,“非常了解”或者“精通”物联网概念的人群只占4%。
2.人们的需求与物联网的应用方向
人们最希望物联网技术能够在哪些方面得以应用呢?调查发现,人们对超市付款不用排队、消费时用手机支付这些设想最感兴趣,有27%的人首选这一方向。有18%的受调查者希望可以凭内置物联网芯片的电子票验票进站,18%的人希望能用这项技术遥控家中的电器并实现电器的自动检测。在上海建设智慧型城市的过程中,人们最希望在家居生活(30%)、公共安全(20%)、商业购物(20%)、医疗健康、环境监测和教育(以上三项各占10%)方面优先发展物联网技术。这表明,人们希望物联网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能够切实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如果购买了物联网产品,则最关注它的质量(30%)、费用和性能(各占20%)。
3.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
《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1年)》蓝皮书指出,核心技术缺位是目前制约中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由此也造成了目前物联网技术规模应用不足。上海虽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上海物联网产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核心关键技术、企业发展、行业应用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调查发现,在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因素中,技术不成熟(占27%)、费用太高(占18%)位列前二位。在张江集电港我们了解到,对于一些基础性技术,上海的研发是很成功的,例如交通卡中的芯片、条形码等。但对于一些核心技术,上海还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主要是由研究经费过高、技术尚不稳定、没有形成产业链造成的。企业是技术研发的主体,而面对不成熟的技术和市场,企业缺乏能力去支撑一场物联网创新和普及的持久战,难以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正如一位RFID研究所的教师所言,许多人成为了物联网发展长征中的“烈士”。如何进一步让物联网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应该成为研发和供应商们思考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1.普及物联网知识,提供经费支持,培养专业人才
在发展物联网的过程中,老百姓对政府有什么期待呢?调查表明,人们对加强物联网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占30%)、经费支持(占30%)、培养相关学科、技术人才(占20%)等举措呼声最高。实际上,物联网的宣传力度和普及率是不够的,在宣传、推广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调查发现,大众多是通过网络这一新媒体(40%)了解到物联网概念的,而通过宣传推广、电视、书籍、学校教育等途径了解物联网的比例都在10%左右。为了普及物联网知识和产品,仍然需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政府虽然将物联网技术作为了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去看待,但尚需拿出切实的产业扶持方案,使众多物联网企业能够生存、发展、壮大。对于高校,应该加大科学素养教育,让物联网知识进课堂;应当适当地开设物联网的相关专业,实现集成电路、计算机、机械制造等相关学科的整合,培养物联网人才,并从物联网发展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2.加快形成产业链,降低成本
物联网在中国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产品产生规模效应时,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就会平摊技术的研发费用,从而促进技术的普及。调查发现,目前许多物联网产品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高昂的成本和售价。降低成本和形成产业链是互相限制并互相促进的。在市场的初期,政府应当给予物联网企业必要的经费支持,以促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规模化、普及化。
3.健全技术规范和立法,保护消费者隐私
当问及“您是否愿意将您的个人物品信息编入物联网,以便更好控制和管理”时,只有10%的人明确表示愿意编入物联网,认为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30%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究其原因,担心隐私被泄露(占18%,在七项因素中位居第二)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加大隐私保护力度,并建立隐私保护的技术规范。
4.拓宽应用渠道,以点带面,带动物联网整体的发展
物联网的前途是光明的。当被问及“您认为物联网能为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便利吗”时,有80%的人认为可以带来便利。当务之急,不是全面铺开,搞物联网发展的“大跃进”,而是要因势利导,根据人们的期望,寻找人们最关心的的领域,发展物联网技术,有了好的切入点,就可促进人们对物联网的了解和接触,减低产品成本,逐渐形成物联网的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1]黄桂田,龚六堂,张全升主编.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1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Z].沪经信办[2010]162号.
[3]國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物联网:影响未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7.读书报告——大众经济学 篇七
姓名:
学号:
年级:11年秋汉语言文学
学习中心:浙大西溪校区 —————————————————————————————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3.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4.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课程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经过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论纲》的系统学习,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发展变化的成就巨大。经过学习,我想重点谈谈以下三方面的读后感。
姓社还是姓资
1982年初,在个私发源地的温州,一批处在市场经济“风头浪尖”上的人被处以“投机倒把罪”。“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翻砂大王”吴师廉、“旧货大王”王万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以及“电器大王”郑元忠等被列为重要打击对象,此为“八大王”事件。
1984年3月来了中央一号文件,提倡农村发展商品生产,提倡要搞活疏通。温州市常委们在讨论是,联想起“八大王”,认为这八个人是市场经济中先富起来的个体私营经济的代表人物,是农村的希望,是农民的榜样。要贯彻好和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首先必须解决“八大王”问题。
因此,温州市政法委牵头,会同公检法三家,对全案进行复查。调查结果,“八大王”的所作所为基本上符合中央精神,由于界限不清,把他们作为经济犯罪判了刑,在次“八大王”得以平反。
“八大王”的平反,作为头条新闻在温州城乡传开,基层干部的胆子大了,广大群众放开手脚大干起来,温州城乡的活力也被极大的激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温州被称为“奇迹”。
从温州个私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十五大以后的理论创新支持了温州个私经济的发展。早在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时就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里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不正确。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首次将市场经济跟社会主义经济联系起来。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还特别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统一性:“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后将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已经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新路子。
票证的产生和取消
我没有见过粮票、布票、肉票,但是听父母辈的人讲过。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我对票证的认识更加丰富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票证不是计划经济的发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甚至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里都有不少使用票证的先例。但市场经济中使用票证的范围小,时间短,多半是战争或济贫的需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地采用过票证对一些生活必需品进行配给。但票证的作用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里,对普通百姓生活影响不大。
真正使票证普遍化的、固定化的是计划经济。第一,计划经济的设计者、理论家认为货币是和旧社会、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不带市场经济弊病的体制。为此,他们进行过种种实验,票证之都可能是众多实验中较成功的一种。于是票证在计划经济中普遍化,并固定下来,成了解决有限资源分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第二,由于短缺所致。计划经济被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称为“短缺经济”,认为短缺是计划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票证对紧缺的消费品进行配给,也许是有效的办法。
票证反映的是计划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阶段起过积极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集中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用于国家重点经济建设,为初步奠定我国的工业基础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扩大,各地发展加快,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暴露得越来越严重。
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这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的时期。有人讲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讲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那么,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姓资了吗?
邓小平给了答案,在1978年,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决定社会性质。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发表和中共十四大,最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原则上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实行了经济体制转变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市场经济作用于经济资源配置的新机制,促进了物资、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在城乡市场的流动,给社会经济带来活力。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作为建设小康社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受到决策层和百姓的广泛关注。因此,我对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非常感兴趣,于是对第六章的“三农”问题进行着重学习。
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旧体制转过程中问题的积累,使我国农村过去未曾预料的一些问题,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突现出来。我国理论界把农村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概括为所谓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增幅的减缓甚至停滞,不仅源于农产品价格的下落,而且更重要的是源于对农民过多的索取。除了上述核心问题,我认为大概还有这些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呈负增长。
第二、农民负担过重、许多地方的农民负担到了农民不堪忍受的地步,农民群众怨声载道;负担重到一个什么程度?一般是一亩田200元左右,有的甚至400元。即农田收入的50--100%。
第三、农业的发展面临市场的巨大风险,大综农产品的买卖难普遍发生,由此而引起农业结构调整和品质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由上述问题引起的农村发展停滞、教育萎缩、治安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计划经济背景下长期的非农化战略导致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奠定工业化基础的过程中,确立了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客观要求对农副产品进行统购统销以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民本来就不高的收入又被“掠夺”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受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受到阻碍。这是三农问题的一大原因。
第二个原因: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发展缺少动力。200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50%,所提供的GDP却只占全国的15.2%。这种低下的劳动效益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
第三个原因:对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少,造成农村、农业发展落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很少的一部分,并且近几年这个比重还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四个原因:城市化率不高,工业对农业的吸收消化能力低下,造成农民难以在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劳动方式和劳动身份。由于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分离、城乡分治政策,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农村和农业中,在经济迅速崛起时,人口流动与集中受制度束缚,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力离散分布在农村,既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整体效益,又致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落后与工业化进程。
针对以上原因,解决三农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安排,在用人用工上有同样待遇和政策,打破人的身份界限。第二、增加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第三、加快城市化步伐,增强工业、城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吸收消化能力。
第四、采取措施、保护农产品价格,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民从事生产活动最终利益的体现,也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
一、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我国在2005年底全面废除农业税。
二、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补贴力度。
三、在涉及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上,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共同负担。
四、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民政补贴力度,增加农民消费水平。
8.读书报告——大众经济学 篇八
“理想信念读书报告会”经济系初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日,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鼓励学员多读好书,着力提高全体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更好地推动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发展,根据学院党委统一部署,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经济系协助法律系举办读书报告会,方案如下:
二、活动名称: “理想信念”读书报告会
三、活动主题: 理想信念
四、主办单位:
中共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会法律系分会
五、协办单位:
中共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会经济系分会
六、活动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会经济系分会全体学员
七、活动时间:
1.活动前期宣传:2011年3月16日—18日 2.报名时间:2011年3月16日——3月18日 3.作品上交:4月15日前
4.经济系作品评选时间:4月15日-4月22日 5.经济系确定进入决赛名单的时间:2011年4月23日 6.全院决赛作品评选时间:5月份 7.“理想信念”读书报告会决赛:5月29日
八、评比方式:
(一)活动要求
学员通过选读《光辉的旗帜》、《闪光的信念》或其他党建读物,选取其中的一个章节、一个理论或一个观点,结合自身工作与学习的实际,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抒发自身感受,形成心得报告。我们将对上交的报告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的作品。推选到全院代表经济系参加决赛,届时将会有有关领导和专家对报告进行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在读书报告会上授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证书,并进行心得体会交流。
(二)读书报告活动细则
1.作品的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应当反映作者通过研读后的真实心得感受。
2.作品统一按照规定格式排版。可参照给定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3.所有参赛作品字数在1000--1800之间。
4.参加活动撰写心得报告的学员可免修一节理论课。
5.不得抄袭,注重原创。直接网上拷贝或资料抄袭者,将取消参赛资格并建议团委取消其推优资格。6.读书报告完成后统一交至各班的学习班班长,各班学习班班长做好汇总登记然后交给各班的系学习会学习部干事,由系学习会进行评选。
7.10级每个学习班最少上交2份优秀作品,09级每个学习班最少上交1分优秀作品,08级学习班以自愿为原则参加。
8.打印版的作品上交时间在4月15日前,由各班学习班班长统一交给各班的经济系学习会蹲点学习部干事。
9.作品评选时间为4月15日-4月22日。10.具体的读书报告格式和参考题目另附文件。11.本次活动的负责人是梁思敏 联系方式:***/623653
九、活动宣传:
(一)学习班班长宣传
交给各班的学习班班长进行在班上宣传介绍活动的详细内容
(二)网站宣传
活动将在学习会经济系分会的网页和博客上进行同步宣传
(三)初赛结果
告知学习班班长或用短信形式通知入围选手名单。
十、活动报名:
(一)活动报名负责人 各学习班班长
(二)报名方式
各班同学到学习班班长处报名,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作品,逾期视为自动弃权。
十一、评选方案:
(一)初赛评选 1.评比分数:100分制
2.初赛评委团:经济系建党90周年组织委员会
(二)初赛评选细则
1、作品的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应当反映作者通过研读后的真实心得感受。整个读书报告要能够围绕我们确立的主题“理想信念”或红色读物中的精神进行立意,文章中心突出,健康。
2、见解独到,文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实际谈从红色读物的收获或者发现。在切合其党建读本的前提下,凡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突出、材料基本充实,表达思想阐发主张够做到思想深刻、议论风生、纵横捭阖。
3、语言流畅,行文详略得当,引用自然。整个汇报文章语言流畅自然,详略得当,引文自然,确实能为文章主题服务。整个汇报文章语言比较流畅自然,详略比较得当,引文自然,确实能为文章主题服务。语言比较流畅自然,感情处理得当,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
十二、活动奖励:
1.参加活动撰写心得报告的学员可免修一节理论课。
2.进入“理想信念”读书报告会决赛,当晚将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授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证书,并进行心得体会交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会经济系分会
9.《长寿公司》读书报告 篇九
关键词:生命型公司;长寿公司;宽容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80-01
一、此书由来
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有些公司如龟般缓慢成长,却能长寿,有些如兔般快速发展,却短命。有些公司,只领风骚一二年,而有些却可以长领风骚上百年。有些公司好比练武功,各种门派各种招式都学,而有些公司专于其一。
读这本《长寿公司》,便是让人思考为什么有些公司寿命长,而有些公司如昙花一现、绚烂短暂好似空中花火?什么样的公司特质铸就了长寿公司?在当今瞬息万变、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何保持活力伫立于强者之林,是什么样的竞争优势让公司立于不倒神话之中?这也是作者阿里·德赫斯写此书想要探究的。
二、主要内容
在《长寿公司》这本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学习中的组织”这个概念,也许这正是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关于学习型组织思考的前身。
作者还提出了“生命型公司”和“经济型公司”之间的区别。生命型公司把自己当作富有潜力的、处于永久成长中的团体来看待,并以此来造就自己。而经济型公司只纯粹忙于为一小部分或个人创造财富。作者认为长寿的生命型公司为生存而管理,经济型公司为利润而管理,公司壮年夭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管理者过于拘泥于生产与服务行为,忘记了他们所在的公司组织的真正本质是人类社区。
总结了这些发现后,作者提出了长寿公司的四项长寿基因特质:
(一)长寿公司对自己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他们与周围的世界都非常和谐。他们总是善于调整自己,能够因时制宜,能够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及时反应。
(二)长寿公司通常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员工有较强的认同感。这意味着企业具备营造内部组织气氛及特色的能力。虽然这些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犹如空气般无声无息,不易察觉,但正是这些整体意识,对于公司的长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反的是,大多数企业,也许因为少了组织认同感和凝聚力,在危难中就彻底成为了历史了。
(三)财务层面上,长寿公司一般实行保守主义的融资理念或稳健的财务运作。保守的财务策略,代表企业具备自我成长管理及掌控自我演进的能力。这一点虽然常常被认为是传统或保守的,尤其是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新经济”时代,但它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因素。经营方式可以灵活,经营品种可以多变,但财务上一定要谨慎。
(四)长寿公司的一般都是宽容型公司,而宽容为公司带来活力。高包容度与分权想法,代表企业对周围生态的理解。常情况下,公司领导者允许脱离常规的“边缘事件”发生,也允许核心事业之外的活动发生。公司的决策与管理结构不是高度集中统一的“垂直型”、“金字塔型”,而是充分发挥各层次各部门和授予员工创造性权力的分散结构的管理模式。
然而作者认为,这四项长寿特质并非最后的答案,它们只代表一个开端。由此开始探询有关商业组织的本质与成功,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基础性问题。
三、作者的心智模式
首先,作者界定了长寿公司。
然后提出了长寿公司的四项特质。
通观作者思维,作者是把公司看做生命体。
作者在文中,借用了来自生物学、生态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学、免疫学、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把有活力的企业看作是一种有机体(生命体)。它需要有免疫系统来维持健康,有神经系统来辨别环境和做出反应,有运动系统来协调各部分的活动,有社会系统来交流和学习。简言之,有生命力的公司的思想和行为更像是一种高级生物,而非由石块堆砌的堡垒。
公司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和所有组织一样,长寿公司的存在首先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发挥出它的潜能,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公司因何而长久不衰?
首先作者发现了学习力。学习型组织对自身周围的环境具备敏感性,因时制宜,随变而变。学习,是由感知开始的。因而在一个多变的世界中生存和繁荣,长寿公司首先要有对公司环境具有敏感性的管理。这种敏感性并不是事后的调整,而是一种预见变化,继而思考如何做的学习力。其次,长寿公司很关键的特质是,组织高度的凝聚力和员工的认同感,能把组织从危难中从分裂中凝聚起来而获得新生。那么是何种力量让公司能长久存活于员工心中呢?作者提到了愿景。愿景是就组织为什么要存在的理由。正是通过愿景共享,每个员工的高度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才让公司能够持续发展,才能让公司长寿。
四、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对中国企业来说,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也是一个很现实的挑战。正像德赫斯在书中指出的那样,企业管理者必须在建设“生命型公司”和“经济型公司”之间做出选择。长寿的“生命型公司”是为生存而管理,而“经济型公司”是为利润而管理。文中提到的长寿公司在四个方面的独特品质,对中国企业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的企业要把握好商业发展的脉搏,很好地融入到外部世界中。管理者应该培养自身对环境变化的洞察力,保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新事物的敏感,这就要求管理者学会倾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其次,企业要培育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长寿公司的调研表明,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比民族文化更能够创造并维护团体感及团体价值。尤其在公司经历困难或是变革的时期,他们的凝聚力能够使公司走出困境实现变革。这主要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及团体感,让公司每位员工都团结在一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再次,企业要注重员工内在潜力的开发。长寿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而不是只追求新的生产线,建设新的办公楼或购买新的办公设备。经验表明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在职培训,这可以采取集体攻坚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来组织实施。
最后需要借鉴的是长寿公司的宽容型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突出表现为对员工创意的包容。在我国企业变革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管理方式对发挥员工积极性、激发我国企业活力,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但是,实施宽容型管理,绝对不是指企业不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要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而是指这种制度与体制,以宽容为特征,积极鼓励支持员工的创造性活动,以求得企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读书报告——大众经济学】推荐阅读:
《经济学的危机》读书报告08-2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06-21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06-14
假期读书报告07-27
课外读书报告08-13
专题读书报告09-03
护士读书报告10-05
爱玛读书报告10-19
政治思想读书报告06-08
虚实之间读书报告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