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技术名词解释(共7篇)
1.发动机技术名词解释 篇一
名解
1.离子型造影剂:
在体液内大部发生电离,以离子状态存在,因此其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渗透压。离子型造影剂本身的毒副作用也相对较大。
2.非离子型造影剂:
在体液内不发生电离,以分子子状态存在,其渗透压接近人体血浆渗透压,本身的毒副作用小。在体内不影响生物细胞的正常代谢,对红细胞、血液流变学、血脑屏障等组织器官的影响较小。是一类理想的造影剂
3.造影检查
采用人工的方法,将与欲检查之人体器官密度不同的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入到该器官或其周围,以观察这些器官的正常或异常表现称为造影检查
4.造影剂:用于造影检查的显影物质称为造影剂。
5.曝光系数B值:应用和不应用滤线栅时使照片上获得同一密度值的曝光量。
6.照度定律:离光源一定距离某点的光的强度(即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 与从光
源到该点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7.像素:矩阵中被分割的小单元称为像素(pixel)。像素是构成数字图像的最小元素。8.
2.发动机技术名词解释 篇二
关键词:专利,税收激励,Tiebout理论,国际税收竞争
近年来,以欧洲国家为代表,各国政府逐渐兴起一项面向企业专利产品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1]。例如,荷兰于2007年起对包含专利的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减按10% 的税率征税,英国政府于2013年4月起也推行了类似的政策[2]。与传统的加计扣除、税收抵免等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相比,新政策侧重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即对专利产品的应税收入实施优惠税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进行专利技术的研发进而将专利成果商业化是一种私人经济活动。政府为何要运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持这种私人活动,已有文献对该问题的解释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因为专利研发和专利技术成果商业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二是因为专利活动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性及不确定性等特性,使得专利活动出现市场失灵现象[3,4]。上述回答为政府使用政策工具介入专利活动提供了合理解释,但尚未涵盖政府对专利活动干预的全部理由。因为现有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在一国内考察政府政策与企业创新间的关系,未考虑经济全球化下国家间的税收政策差异对企业专利活动的影响。本文基于Tiebout理论的思想,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分析,试图站在一个崭新的视角: 国际税收竞争,解释政府推出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专利活动的另一种原因。
1 Tiebout理论简介
《政治经济学杂志》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在1956年发表了《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用脚投票”的论断,开创性地提出了地方公共物品的问题[5]。
Tiebout理论的主要思想是: 对于地方供应的公共物品而言,如果居民可以在社区之间迁移,那么居民可以通过选择社区显示出自身的偏好。从社区的角度,要么提供居民们需要的公共物品,要么居民们将迁到提供符合他们的偏好的社区。由此引申,社区间的竞争类似于厂商间的竞争,可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由于每个地区提供的公共物品与税收组合可能有所不同,各个地区的公共物品支出都体现了当地偏好的差异性。如同私人物品通过竞争方式提供一样,公共物品的提供也是要求有效率的,从而政府间的竞争将促进政府效率的提高。
由于Tiebout理论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在其后的60年间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和完善。Tiebout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即是税收竞争领域。把Tiebout理论中的居民置换为企业,则模型代表各个地区相互竞争吸引流动的企业。基于Tiebout理论的思想,当流动要素的所有者和其要素一起流动时,且这些所有者和不流动要素的所有者有同样的偏好时,对流动要素的税收竞争将带来优化的税率[6]。
简言之,Tiebout理论可用于分析允许要素自由流动的政府政策,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Tiebout理论意味着政策的差异性,在资本可自由流动时,将使资本流向 有利于资 本的地区[7]。下文将基 于Tiebout理论“用脚投票”的思想,解释政府运用税收优惠激励专利活动的原因。
2专利征税模型
2. 1模型的背景条件
本节建立一个专利征税模型用于描述税收在专利活动中的作用,其中专利征税是指对包含专利技术的产品征税。不失一般性,假设模型的背景如下:( 1) 国内政府为专利技术研发提供税收抵免优惠,但未提供专利产品收入的税收优惠; ( 2) 邻国政府为专利产品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 ( 3) 两国在政治稳定性、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贸易和金融政策及基础设施方面趋同; ( 4) 国内本行业内企业均可参加专利研发,并且研发投资可以获得税收抵免;( 5) 最终获得专利的企业可利用专利生产产品,获得利润; ( 6) 获得专利的企业可自由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的子公司运用专利来生产产品。
依据上述背景条件,可假设模型的主要参数如下: 设N表示参与专利研发的企业数量,每一家企业都可用加大投资的方法来加快专利技术的研发速度。在没有竞争者时,每一家企业研发成功专利的时间呈现指数函数分布,即Ti ~ eηiλ,其中ηi代表企业i的研发投资,λ代表该项技术的研发效率,即在研发投资既定的前提下,越高,则专利技术研发成功的时间越短。对于整个参与专利研发的企业群体来说,最终取得专利的时间取决于最先研发成功的企业,即T*= min { Ti} 。获得专利的企业将获得生产垄断产品的权利,其反需求函数为
p ( q) = 珘d - αq
式中p ( q) 代表统一的价格,q代表生产数量,珘d代表需求 ( 服从正态分布) ,α代表价格对于供给的敏感度。
2. 2国内生产情形
最终获得专利的企业将决定专利技术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产产品。如果选择在国内生产,则其国内生产投资KD> 0,企业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D,则企业在国内生产产品的收入可表示为:
设国内的税率为τD,资本成本为r,则qD个产品的税后利润净现值为:
在国内生产的年预期经济利润。
定义变量Wi,当企业i获得专利时,Wi= 1,否则Wi= 0。由T*= min { Ti} ,可知此时Ti= T*。由各企业的研发时间T1~ TN独立于需求珘d,可知T*独立于珘d。于是,研发投资对企业i的投资回报净现值可表达为:
式 ( 2) 表示: 有N家企业参与专利技术研发,ηi为企业i的研发投资成本,ηj ( j≠i) 为N - 1家其余参与专利技术研发企业的研发成本。假设N足
响,则式 ( 2) 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由于所有的企业都是相同的,可推出各企业的最佳研发投资成本为:
在企业选择在国内进行专利技术的产品生产时,政府可于时间T*开始征税,征收的税收净现值可表达为:
由式 ( 3) 可得,η* N =
r
则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现值为:
式 ( 4) 表示,当专利技术研发成功后,如果企业选择在国内使用该专利生产产品,则国内政府的税收收入的净现值必为正。
2. 3国外生产情形
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决定在邻国生产该产品,此时KF> 0,企业在国外生产产品的收入可表示为:
设邻国的税率τF,由模型的假设条件,邻国为专利产品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则有τF< τD。
利润,式中YF= E [珘YF]。
由于专利技术属于国内母公司拥有,所以子公司需要获得母公司的授权且支付一定的特许权使用费才可以使用专利制造产品。该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水平也表示着国外生产时经济利润向国内母公司转移份额。因此,可设在国外生产时经济利润的分配比例为π,0π1,即以特许权使用费形式汇回母公司的经济利润比例为π,留存在国外子公司的经济利润比例为1 - π。由此,国外子公司年应税收入可表示为:
r KF
1 - τF
r KF
式中代表对国外子公司投资的补偿,税
1 - τF
子公司获得市场正常的回报。
在国外生产时该专利产品实现的税后利润的净现值则可以表示为:
式 ( 5) 中θ = ( 1 - π) τF+ πτD,代表国内和邻国的综合税率。
在企业选择国外生产时,国内政府将按照π的比例从T*开始对利润∏F征税。国内政府税收的净现值可表示为:
由于无论企业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生产,其研发阶段均在国内进行,因此类似式 ( 3) ,有:
由式( 5) 和式( 6) ,有η* N =
r
则国外生产时国内政府的税收净现值为:
XD=
r
式 ( 7) 表示,与在国内生产时相反,在国外生产时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的净现值将不可能为正。其中,如果国外子公司将经济利润100% 转移给国内的母公司,即π = 1,则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0。如国外子公司留存部分利润时,即π < 1,则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负。需要指出的是,在邻国税率低于国内税率的环境中,母公司有动机在子公司留存经济利润[7],因此通常情况下π < 1。
3模型分析结果的讨论
上节模型表明,一国政府从企业专利产品中是否可获取税收利益将取决于该专利产品的生产区域。当企业选择在国内生产专利产品时,政府能够从专利产品的生产中获得税收收益 ( 体现为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正) ; 当企业选择在国外生产专利产品时,国内政府不能从专利产品的生产中获得税收收益( 体现为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0或负) 。
基于Tiebout理论可以看出,企业在完成专利技术的研发后,完全有可能将专利技术的生产和应用迁移到提供税收优惠的地区。实际上,资本的流动正是Tiebout理论的效应之一[8]。专利技术由于其自身无形性的特点,非常便于跨国流动,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对国家间的税率实行“用脚投票”,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的国家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多的税收收益,进而在未来有更大的财政资源提供更优惠的税收待遇; 而税率高的国家将逐渐失去专利等流动税基,丧失国内税收利益,进而更加偏离资本所需求的优惠环境。在长期内,将逐渐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更加吸引资本,另一个正相反[9]。
因此,为应对这种挑战,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自身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以税收减免作为吸引专利等流动性税基的工具,国际税收竞争就此展开。目前,欧洲已有11个国家提供了针对专利收入的税收优惠措施,美国政府也正在考虑是否需要引入这一政策[10],我国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也包含类似的优惠条款,欧洲国家和我国的专利收入税收优惠情况见表1。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对于专利收入的税收激励政策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 国际税收竞争是政府提供专利税收优惠政策的原因之一。
注: 数据来源于欧洲经济研究中心
4结语
税收政策是各国政府提升国内专利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传统研究认为,政府推出专利税收激励政策的原因在于专利活动可促进经济增长且专利活动本身存在市场失灵。本文拓展了考察这一问题的视角,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将对政府的税收政策实行“用脚投票”,而缺乏税收激励的国家将丧失专利等流动税基的税收利益。由此展开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政府推行专利税收激励政策的重要动机之一。从正面意义来说,国际税收竞争将驱使各国政府重视税收的地位和作用,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各国的税收税率将不断下降并逐渐趋近; 但从负面意义上说,国际税收竞争容易诱发国际避税和逃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长期看将导致恶性税收竞争,给各国福利水平带来威胁。这需要国际税收协调活动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薛薇.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国内外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153
[2]ATKINSON R,ANDES S.Patent boxes:Innovation in tax policy and tax policy for innovation[R].Washington,D.C.: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novation foundtion,2011
[3]娄贺统.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效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4]师萍,张蔚虹.中国R&D投入的绩效分析与制度支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7-35
[5]踪家峰.Tiebout模型的研究:50年来的进展[J].税务研究,2007(3):37-42
[6]吴强.国际税收竞争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7]GRUBERT H.Intangible income,intercompany transactions,income shifting,and the choice of location[J].National Tax Journal,2003(3):221–242
[8]FISCHEL W A.The Homevoter Hypothesis:How Home Values Influence Local Gocernment Taxation,School Finance,and Land-use Polici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ROLAND.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Implication of Tiebout Model for a world of Mobile Factors[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2000
3.发动机技术名词解释 篇三
底物促死substrateaccelerated death由于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处于饥饿状态的细菌细胞群体在补加所欠缺营养物质后表现出高死亡率的现象。
严紧反应stringent response细菌在贫养环境(如缺少氨基酸)中生长时,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及其他一些代谢过程被迫暂停的现象。
巴氏效应Pasteur effect又称“巴斯德效应”。在既能发酵产能又能呼吸产能的微生物(如酿酒酵母)中氧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葡萄糖效应glucose effect当葡萄糖与其他碳源同时存在时,较易利用的葡萄糖抑制较难利用碳源的代谢酶系合成的现象。
克鲁维效应Kluyver effect某些酵母菌在非厌氧条件下利用特定二糖的现象。
库斯特效应Custers effect营养物质的发酵受氧气促进的现象。
费氏[溶菌]现象Pfeiffers phenomenon又称“费菲[溶菌]现象”。由特异抗体和补体引起的霍乱弧菌快速裂解的现象。
自溶[现象]autolysis细胞被自身所含有的酶系所消化的现象。
休眠dormancy 又称“隐生现象(cryptobiosis)”。某些细胞或芽孢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最低生理生化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不能被检测出。
衰老型involution form培养时间过长或培养条件不适宜的培养基中细胞出现形态异常的状态。
静息细胞resting cell维持代谢活动但处于停止分裂状态的细胞。
同化作用assimilation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生物体分解自身一部分组成物质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孢子]萌发germination孢子发育成为营养细胞或菌丝的过程。
裂殖fission,schizogenesis细胞通过分裂或断裂进行增殖的方式。
芽殖budding母细胞通过出芽形成子代细胞进行增殖的方式。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以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对生长时间作图获得的曲线。
均衡生长balanced growth细胞中所有必需组分均以指数方式增长, 且与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增长同步的生长状态。
不均衡生长unbalanced growth细胞中某些必需组分增长速率与其他组分不同,细胞数目与生物量增长不成正比的生长状态。
生长抑制staling由于代谢产物积累引起细胞生长受制约的现象。
比生长速率specific growth rate特定微生物每小时每克细胞物质所产生的新细胞物质的克数。
最大比生长速率maximum specific growth rate特定微生物每小时每克细胞物质最多可产生的新细胞物质的克数。
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借助特定实验手段,使一个微生物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二次生长diauxic growth,diauxie当培养基中存在两种不同碳源时,由于微生物代谢底物转换而先后呈现两个对数生长期的现象。
二次生长曲线diauxic growth curve又称“双峰生长曲线”。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两度出现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而形成有两个峰形的生长曲线。
时间—存活曲线timesurvival curve以微生物培养物中存活细胞数对时间作图所得到的曲线。
延滞期lag phase细菌接入新鲜的培养基后的初期生长阶段。此时细菌代谢发生调整而使细胞数或生物量的增长速度处于最低水平。
营养期trophophase微生物培养物由延滞期后期向对数期过渡直至对数期中期, 菌体生长和初级代谢占优势的时期。
对数期log phase又称“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微生物生长延滞期之后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呈指数增长的时期。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微生物生长对数期之后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增长减缓直至停止的时期。
衰亡期decline phase又称“死亡期(death phase)”。微生物生长稳定期之后培养物中活细胞数目下降的时期。
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generation time又称“代时”“增代时间”。在细菌培养过程中,对数期中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
指数生长exponential growth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 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状态。
指数生长速率常数exponential growth rate constant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增殖的代数或生物量、细胞数目倍增的次数。
产量系数yield coefficient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消耗单位质量(克)特定营养物质所形成的菌体质量(克细胞干重)。
接种量效应inoculum effect体外测定细菌对抗生素抗性试验中最小抑制浓度随接种量变化而改变的现象。
抗微生物指数antimicrobial index抑制剂浓度与逆转抑制的底物浓度之比。
氧胁迫oxidative stress微生物耗氧代谢产生的活性氧对自身细胞的不利影响。
双组分调节系统two component re gulatory system又称“双因子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细菌中调节基因表达水平以应答环境变化的系统,含感应激酶和应答调控蛋白两个成员。
nlc202309040907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通过报道基因表达与否,来检测与酵母转录调节蛋白中的DNA结合结构域及转录激活结构域分别融合的两种蛋白质是否发生相互作用的实验系统。
感应激酶sensor kinase位于细胞质膜上的负责接受环境信号的感应因子。
应答调控蛋白response regulator位于胞内负责接受感应激酶转导的环境信号并进行应答的效应因子。
原养型prototroph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丧失合成一种或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
多重营养缺陷型polyauxotroph丧失合成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
营养特需型idiotroph又称“特需营养要求型”。失去合成前体能力的抗生素产生菌的突变体,加入该前体时才能合成原株所产生的抗生素。
分离变异dissociation特定细菌菌株子代细胞中出现的表型改变。
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在DNA中形成嘧啶二聚体,再经300—600 nm光照后嘧啶二聚体被切割成单体,受损DNA被修复的现象。
交叉复活cross reactivation当一个正常病毒存在时,一个缺陷病毒通过与前者发生重组形成感染性子代病毒颗粒的现象。
接合[作用]conjugation供体菌与其近缘受体菌的完整细胞经性菌毛直接接触而传递大片段DNA的现象。
致死接合lethal zygosis细菌接合后因质粒转入而导致受体菌死亡的现象。
重组recombination通过基因的自由组合、交换或基因工程手段产生新的基因组合的过程。
高频重组high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Hfr携带致育因子的供体菌在对受体细胞的接合转移过程中,将DNA传递给后者并发生高频率重组而参入染色体的现象。
重组体recombinant 又称“重组子”。通过重组作用所产生的具有与双亲中任一方都不同的基因型的子代。
转化transformation某一基因型的受体细胞从外界摄入另一基因型的DNA并使其遗传特性发生相应改变的过程。
转化体transformant又称“转化子”。接受了外源遗传物质(如质粒DNA等)使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的菌株。
共转化cotransformation两个或多个DNA分子同时转化受体细胞,或位于同一个DNA片段上的两个或多个基因的同时转化。
同型转化autogenic transformation在受体细菌中出现与供体细菌相同性状的转化现象。
异型转化allogenic transformation在受体细菌中出现与供体细菌不同性状的转化现象。
转染transfection 起初指外源基因通过病毒或噬菌体感染细胞或个体的过程。现在常泛指外源DNA(包括裸DNA)进入细胞或个体导致遗传改变的过程。
转染子transfectant通过转染而获得外源基因并表达特定性状的受体细胞。
转导transduction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导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噬菌体的一种转导方式,可将供体菌染色体上任何DNA片段转入受体菌的过程。
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 specialized transduction又称“特异性转导”。噬菌体的一种转导方式,噬菌体只将携带的供体菌染色体的特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过程。
共转导cotransduction同一个噬菌体同时转导两个以上外源基因的过程。
泛主质粒promiscuous plasmid一类能够在多种微生物间进行转移并生存的质粒。
隐蔽性质粒cryptic plasmid一类不表现功能或尚未发现其表型效应的质粒。
严紧型质粒stringent plasmid在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受到严格控制、分子量较大的低拷贝质粒。
松弛型质粒relaxed plasmid在微生物细胞内复制不受严格控制、分子量较小的高拷贝质粒。
共整合质粒cointegrating plasmid由大肠杆菌质粒和土壤杆菌Ti质粒的转移DNA区段重组改造而成的一类质粒。
质粒相容性plasmid compatibility复制和分配模式不相同的两个或多个质粒共存于同一细胞并稳定遗传的特性。
质粒不相容性plasmid incompatibility又称“质粒不亲和性”。同一类型质粒不能在同一细胞中共存的特性。
质粒获救plasmid rescue一种通过构建同源辅助质粒,使携带外源DNA的质粒能与之重组,在进入细菌细胞内不被破坏的技术。
质粒图谱plasmid profile, plasmid pattern反映原核生物质粒DNA的存在样式特征的电泳图谱,可作为种以下分类与鉴定的一个指征。
质粒指纹图plasmid fingerprint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质粒DNA分子后, 在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得到的图谱。根据该图谱可区分微生物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限制修饰系统restrictionmodification system原核生物细胞中的限制性内切酶和DNA甲基化修饰酶系统。前者选择性地降解外源DNA,后者则使宿主DNA的限制性位点被甲基化而不被降解,是原核生物细胞的一种保护机制。
感受态competence微生物生活周期的特定阶段或理化因子处理的受体细胞呈现为易于接受外源DNA的暂时性生理状态。
4.现代教育技术名词解释 篇四
2、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教育技术学: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开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考虑以取得最优化教育效果的一门学科。
4、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5、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共识:①以学习者为中心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的学习者的主动性③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④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⑤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⑥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6、电化教育: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7、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8、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9、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11、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物质载体进行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12、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13、教育传播媒体:是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1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指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或全部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直接为学生服务。
15、多媒体技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
16、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型。
17、问题求解:指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那些与实际背景较接近的问题。
18、教学游戏:计算机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产生一种带有竞争性的潜在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19、微型世界:指利用计算机系统构造一种可供学习者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
20、案例学习:为学生提供来自实际案例的资料,在丰富的信息环境中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角色去搜集资料,调查案情,进行分析和决策。
21、智能授导系统(ITS):通过学生与计算机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 1
拟“家庭教师”的行为。
22、教学内容分析:指根据前述确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划分出教学内容的范围,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23、多媒体素材集成工具:又称多媒体创作软件,是一种能够把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素材集成为一个交互式多媒体作品的工具软件。
24、概念图: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25、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DVR):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支持多人实时进行交互的多媒体系统。
26、全境环视技术:又称360度全景环视技术。基于图像处理的全景摄影技术,把相机环绕360度拍摄一组照片拼接成一个全景图像,用一个专用的播放软件在web浏览器上显示。
27、人工智能(AI):是一门研究运算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
28、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是以认知科学和思维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一门新的教育技术。
29、专家系统:在一个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30、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使用计算机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的理论和技术。
31、视频会议:指利用视频摄像和显示设备,经过信号压缩及编程,解码处理,通过网络的传输在两个或多个地点之间实现交互式的实时音、视频通信。
32、基于Internet的资源型学习:指学生主要利用Internet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33、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34、远程教学:指教师与学生在非面对面的状态下,借助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方式。
35、远程学习:指学习者利用各种媒体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的活动。
36、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三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7、虚拟学习环境(VLEs):是整合计算机通信软件的功能和在线课程材料传递方法的学习管理软件系统。
38、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39、虚拟社区:网上社区,使足够多的人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带着丰富的人类情感进行公开讨论后虚拟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
40、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41、视觉教学:视觉教学强调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抽象概念以具体形式呈现,它与直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所用的媒体种类不同。视觉教学重视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
42、视听教学: 强调利用视听设施提供具体的学习经验,把视听教材看做教师教学的传递工具和辅助教学工具,不强调完整的教学过程。它与视觉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43、戴尔经验之塔:戴尔提出的经验金字塔模型,愈上层愈抽象,愈下层愈具体。该理论认为:① 教学活动以依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③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④视听教学是沟通上层抽象与下层具体的利器。
44、视听传播: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关注如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45、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其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46、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其组成要素包括:Information, Material, Device, People, setting, Capital
47、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48、超媒体: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49、虚拟现实(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50、流媒体:流媒体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解决多媒体信息在窄带上的传输问题,它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以满足实时性及无盘工作站的播放。
51、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已经完成的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主要指儿童正在形成的、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但能在别人帮助下完成某一任务。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促进尚未成熟的、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心理机能。
52、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53、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③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④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⑤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⑥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
54、教学系统:教学系统作为系统的子范畴,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媒体四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55、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的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6、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是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再现教学系统开发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57、课程:课程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活动计划,其中既有活动内容的规定,又有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的规定。课程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输入、加工过程、产出。
58、ITS:具有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即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称为智能导师系统。
59、Agent:在软件技术中,Agent的概念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自动执行某种系列操作的软件模式。它是为弥补ITS系统不能很好辅助学生“学”的缺陷而逐渐被教育领域所关注的一种实现智能化的新技术。60、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 3
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知识(或信息)处理技术。
61、积件技术: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62、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一种集成化的、支持特定服务的信息系统,是智能教学系统和工作平台的结合。
63、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64、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65、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演示室,是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结合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教学系统。66、网络教学系统:指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上为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控制系统。67、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或人体工学,它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联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
68、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69、教学设计(过程观):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70、教学目标:指通过教学后,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
71、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
72、探究学习: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进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世界的积极态度。
73、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成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74、教学媒体:记录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介质。
75、教学评价: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76、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指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收集学生过程的相关数据或证据,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77、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根据教学目标,测量和检验学习资源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78、教学评价技术:评价者为了完成教学评价任务,收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中的相关数据或证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79、课堂观察:是评价者根据教学评价指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课堂情境中直接对评价对象进行察看,以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
80、调查:是通过预先设计的问题请有关人员进行口述和笔答,从中了解情况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81、面谈法: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师、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82、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袋,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83、档案袋评价: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84、工艺学记录:就是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作现场的永久性记录。85、元方法:关于方法的方法,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具体“方法”逐渐积累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再认识,思考再思考,评价再评价。
86、教育技术元方法: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分析框架适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方法。87、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学科。
88、系统:是由若干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89、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式,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90、传播: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91、网络媒体: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
92、后现代课程论:是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93、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
94、教学信息:支队教育系统中各种教育活动的属性、状况、特性与功能的客观描述,是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反映。
95、媒体:1)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2)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
96、人工信息: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加工,产生的一种信息。97、主题树方式:将网络信息资源按照已确定好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逐层细化进行组织,用户通过浏览方式层层查找所需要的线索后,再连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
98、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
99、学习:广义,人类以经验的获得去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环境的过程。狭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100、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
101、言语信息: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型知识或事件信息。102、智力技能:使学习者通过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作用及反应的能力。
103、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以它为基础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身体运动的速度、精确度、力量和连续性上。
104、态度:是影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形位的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带有情感和行为,而不需要很多知识的参与。
105、学习生成过程: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获得选择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该信息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
106、认知结构:广义,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狭义,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107、学习策略: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即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10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109、认知风格:指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10、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111、虚拟教室:指在计算机网络上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构造的学习环境,允许身处异地的教师和学生相互听得着和看得见,不但可以利用实施通讯功能实现传统物理教室中所能进行的大多数教学活动,还能利用异步通讯功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教学活动。
112、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使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113、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堆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114、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一套用来决定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使学习者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15、教学理论:是人们思考教学过程所取得的成果,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本质所做出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映。
116、前期分析:指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
117、学习需要:指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118、教学内容:指为实现教学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有计划安排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119、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120、认知工具: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自主学习策略设计:指为了激发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121、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总和。
122、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指能辅助教学设计者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加快教学设计进度,教学开发进度的所有计算机工具。
123、教学设计自动化:指能够有效的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124、绩效: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倾向和结果,是企业组织所期望的、符合总目标的业绩。
125、视觉文化:准确地解释和创造视觉信息的习得能力。
126、整合技术:把信息资源工具、情境、教学、管理等资源和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环境中,这时所使用的开发与传送技术。
127、过程模式: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所遵循的标准。
128、课程开发:是教学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需求评估,以确定适当的目标,然后针对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选择适当的学习活动加以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达到目标的工作流程
129、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和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
130、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131、新技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信息技术。132、多媒体组合教学:指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的选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133、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特点,非线性的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134、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有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135、教学代理:是通过在交互式学习情境中与学习者进行交互,从而达到支持人类学习的自主代理。
136、教学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自然的,物理的或社会的系统结构和动态,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
137、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习者观察与操纵其中的对象,是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
138、情景化学习: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139、CSCW:指在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环境下,特别是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一个群体协同工作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
140、虚拟学伴系统: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来模拟教室和统计学习者的行为。141、网上协同实验室:是对真实实验环境和虚拟实验平台的集成,其实现了基于网络的问题求解过程。
142、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应用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节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教育技术系统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教育技术有效地展开,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143、计算机管理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职能。
144、项目管理:指对教学设计和项目开发过程的计划、监督与调控。
145、显性知识:指可以通过常规的传播方式进行传递,能够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的那一部分知识。
146、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获得的知识。
147、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
148、良构领域的知识: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之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
149、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
150、随机通达教学:主张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的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
151、教育评价:指根据教育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予以调整的过程。
152、问题分析:是使用信息搜集和决策策略来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范围。
153、标准参照测量:是确定学习者对预定内容的掌握程度的技术。
154、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的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155、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156、评价包: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收集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157、诊断性评价:指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特征进行的评价。158、计算机辅助评价(CAA):指在评价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作为工具或手段,它引发了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深刻变革。159、信息素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160、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和。
161、教学结构: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名词解释:
17“AECT 1994”: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的理论和实践。
18“AECT 2005":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
学习和提高绩效为目的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实践。
19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
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发现认为,学习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校。
20课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教学设计中得到的课程目标体系,经过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媒
体(资源)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而完成。
21教学策略的选择:实在一定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
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资源)的总体考虑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从而对师生的相互作用,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进行的简要概括。
22诊断性评价:在做课程教学设计的同时进行,其结果反映在“学生特征分栏”中。
23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随时填入课堂教学设计表中的“形成性评价”栏
中。必要时可组织听课评议,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24总结性评价:则在整门课程结束后进行,根据测试的结果,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25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 的一系列问题。
26多媒体教室: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仪展示多媒体教
学内容,为教学提供丰富而生动的知识表现形式,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27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
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协作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
学习成为可能。
28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
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电、磁等非印刷形式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在计算机或信息 终端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29、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者开展教学实践的基本前提,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获取和积累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30、WebQuest:是一种探究型教学操作程序,主要是在网络环境和教师引导下,以任务驱动 和研究为导向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1、课件:为了辅助教学或辅助学习,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开发和制作的用于表现教学或学习内容的应用软件。
2、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根据教学或学习的需要有机的组合为一体,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的软件。
8、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态度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主要动力。
9、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人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10、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12、远程教育: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一个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监控媒体教学、学生自学、面授、辅导等环节,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响,使之朝预期的认知和行为变化过程。
1、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
3、程序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把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学目的和衡量标准,以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为基本教学形式的教学方法。
4、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全过
程的方法。
5、媒体:即传播媒介、传播媒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储存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任何物质工具。
6、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教学与学习的资源环境。
7、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
8、随机通达教学(P34):也称随机进入教学,是斯皮罗等人在认识灵活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针对高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核心主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
9、画面均衡:所谓均衡是指以画面中心为支点,画面的左右上下呈现的构图诸元素在视觉上的均势。均衡构图给人以稳定、舒适、和谐的感觉。
10、构图:构图是对画面内容和形式整体的考虑和安排。
1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12、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14、支架式教学(p35):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15、多媒体教室:也称多媒体演示室,是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录音等现代教学媒体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教学系统。
16、人机工程学:也称“人类工效学”或“人体工学”。它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 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含以下内涵:1)一个目标,为了促进学习。2)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3)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4)两种性质,教育技术既是一个实践领域,又是一个理论领域。
2、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的软件。
3、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也称教学设计。
4、教学系统:教学系统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
5、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7、信息化教学设计:为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运用系统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8、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或远距离教育指的是学习者和教师处在不同的地点,相互之间有一定地理距离,采用特殊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技巧、特殊的电子或其它科技传播方式、特殊的组织与行政作业配合传播学习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和学习目的。
9、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也被称为“课程编制”、“课程研制”或“课程编订”。从广义上讲,课程开发主要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调整这三个阶段方案的开发。等同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活动的组织,以及课程评价程序等方面的技术。
10、知识与信息:知识是信息接受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结论,是通过思维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产品。知识是信息传递的结果,信息是知识的载体。
11、信息:信息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看信息就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本质及规律的描述,其价值体现在差异之中。
12、技术: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13、信息技术:指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加工、利用、交流、应用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的组成,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
14、信息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以及能力和情意等方面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15、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态度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主要动力。
15、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16、注意:教育技术包括,一个目标:为了促进学习;两个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17、教育(学)媒体:教育(学)媒体是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中所使用的承载教育(学)信息和传递教育(学)信息的所有工具、中介。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媒体: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所利用的各种工具。媒体(Media)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媒体是指各种信息的载体或传递信息的工具、中介。广义的媒体概念包括人体器官本身在内的(自然媒体)的工具、媒介。
19、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20、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既指研究性学习课程,又指研究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强调以问题为载体,让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21、现代远程教育:广义上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应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远距离教育模式。狭义指依赖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的,在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电子教学平台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远程个性化学习方式。
22、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侧重于教育技术中与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方法等相关的内容,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一种体系。
23、课件:为了辅助教学或辅助学习,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开发和制作的用
于表现教学或学习内容的应用软件。
24、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人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25、教育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活动。从教育系统的构成来说,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这四个因素在教学环境中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
26、电声教育媒体:电声教育媒体是以电声技术和设备为其硬件基础,以录音教材为软件基础而构成的教学媒体系统。常见的电声教学媒体有有线教学广播、五线教学广播、各种类型的录音教学媒体和语音实验室。
27、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自动化的教学技术。计算机通过特别编制的程序可以为学习者显示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人机对话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和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计算机可以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如可以显示动态的、多媒体化的教学信息: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作出相应的的反馈可以基于计算机进行各种操作和技能的训练;可以在计算机环境下进行发现和探索;可以基于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等等。
28、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开发而成的网上虚拟会议系统它通过网络在两点或多点之间交互传播视频、音频和数据来实现远距离用户“面对面”的沟通与信息共享。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视频会议系统可用于实现实时教学、讨论、答疑等基本教学功能。
29、常规教学媒体:常规教学媒体是和基于电子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相对而言的,又称传统教学媒体,是在日常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教学媒体。最常见的常规教学媒体有教科书、教学板、图表和模型等。
30、系统关:系统观是一种特定的世界观或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动态性、非线性、综合性、整体性。系统观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自成一体,并与其外在环境构成更大的系统。
31、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32、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各种系统的总称。常见的教学管理系统包括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课堂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学习监控系统、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等。
33、教育技术AECE94定义:教育技术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4、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积极强化理论,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为若干小的单位,编制成教学顺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程序教学的模式有两种直线式模式和分支式模式。
35、学习资源的定义: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36、因特网:是将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按照一定的网络传输协议连接而成的。因此,又叫国际互联网、网际网。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发展而来。
37、学习动机: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即学习动力。决定学习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大类。这两种动机决定着学生是否持续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
38、教学资源:所谓教学资源是指学习的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等能够为教和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物质、信息的总称。更多的时候是指课程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
39、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
40、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对所要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41、教学方法:指在一堂课上为讲清某一知识点所要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与方法用来改善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教学策略与方法实施的前提是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42、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43、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4、教学系统开发:教学系统开发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对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的过程。
45、课程: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活动计划,其中既有活动内容的规定,又有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的规定。课程包括三方面内容:输入、加工过程和产出。
46、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和。包括两部分:按照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47、智能超媒体: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知识处理技术
48、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系统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与工作环境。
49、教育技术运用:不仅包括媒体的运用,而且包括各种学习资源的运用以及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实施,同时要求系统的使用传播、推广、实施制度化,并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提供实践依据。
50、教育技术评价:主要是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具体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个范畴。
51、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
52、信息化教育: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数的教育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引入过程。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和认识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就是把教育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构建起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
53、项目管理:就是对教学计划和项目开发过程的计划、监督与调控。
54、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常规的传播方式进行传递知识,能够固化于书本、磁带等媒体介质中的知识。
55、隐性知识: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易用言语表达,缺少外化的物质载体,很难传播给他人。知识管理的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有创造价值。隐形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学习组织成功的关键
56、知识管理:就是将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
理就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
57、权重:就是根据组成事物的要素在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赋予一定的数量。权重既反映了各指标之间客观存在的不平衡性,同时揭露了其相应因素在影响事物的价值上的差异。权重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全中一般在0---1之间取值,各指标权重之和为1。
58、学习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方案,设计指标体系,由相关专家与用户进行评议,其核心是评价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59、计算机辅助评价CAA :是指在评价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作为工具和手段,它引发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形式的深刻变革。
60、总结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结果而进行的评价。借以进行鉴定、区分等级和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评定。
61、CAI:教师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作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62、信息高速公路:以光纤电缆为通道,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交互工具,使用能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信息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连接到千千万万个计算机用户。光缆具有信息强大、抗干扰性能好、可提供进行双向交流和发展大范围内合作的条件。
63、教育信息:按一定的系统,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遵循一定的目标进入教育传播过程之中,供传受双方进行交换,控制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
1. 名词解释
教育信息化 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 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音像信息数字化处理的基本方法 是把连续的音频或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量化形成离散的数字化的音频或视频信号
微格教学 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它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
节点: 是储存数据或信息的单元,又称为信息块,每个节点表示一个特定的主题,他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没有严格的限定 链: 表示不同节点中存放信息简单联系
网络: 超文本的信息网络是一个有向图结构,它类似于人工智能中的语义网络类似于人类的联想记忆结构
超文本 是收集,存储和浏览器离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示信息直接关系的技术
超媒体系统 是一种多媒体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是将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特征,再现知识的心理方法和支持人机交互作用过程的技术方法的软件系统
多媒体课件 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多媒体和通讯技术为支撑,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为用户提供一种查找信息的服务,是一种在Internet网上查找信息的常用工具
网络课程 是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来表现某门科学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在Internet的环境下,利用网上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系统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远程教育也称为远距离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依赖远程传播技术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形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 14
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教育信息资源: 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搜索引擎 就是帮助学习者提供INTERNET信息查询,搜索的站点,它通过后台搜索服务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检索
教学设计 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所谓多媒体组合教学 是指在以班组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是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1.教学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2.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资源)的总体考虑。
3.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设计: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划、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媒体: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教学媒体: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室: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多媒体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丰富而生动的知识表现形式,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5.教育技术的名词解释 篇五
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视觉教育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听教育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视听传播
6.医学影像技术的名词解释 篇六
医学影像技术的培养模式
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 8号)所列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制应为五年,授予学位是医学学士。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这一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后,既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师工作,也能从事医学影像技师工作。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国家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满足医疗卫生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本科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授予学位是理学学士。目前,笔者还没有见到有关权威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根据所授学位类别可以确定培养目标定位在“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成像技术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以猜测说培养的是医学影像技师;
其次,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版)>的通知》(卫医发(2006)125号)文件十五条之规定,“医学技术类等相关医学类”及“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学位证书证明学位是非医学的”不予受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这也为四年制医学影像本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了调”。虽然目前各省、市在执业医师资格报名时政策把握的尺度有所差异,但作为授予理学学士的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目前的专业发展力一同是明确的。
7.谈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 篇七
稀薄燃烧是提高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手段,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是为了让混合气得到更加充分的燃烧,达到减低油耗和排放的目的。稀薄燃烧应用于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技术,因此,要实现分层燃烧必须基于缸内直喷。近些年来,对以分层稀薄燃烧缸内直喷汽油机为代表的新型稀薄燃烧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汽油机的燃油经济性。
一、稀薄燃烧的概述
稀薄燃烧FSI是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的英文缩写,意指燃油分层喷射。
什么叫稀燃?顾名思义就是发动机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低,空燃比可达30~40∶1。
理论上,一份汽油完全燃烧需14.7份空气。即理论空燃比为14.7。一般发动机只有在中等负荷时以稍稀的经济混合气,空燃比在16~18∶1范围内运转,完全混合时,40∶1的混合气是无法点燃的。
稀薄燃烧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燃烧效率高,经济、环保,同时还可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因为在稀薄燃烧的条件下,由于混合气点火比理论空燃条件下困难,爆燃也就更不容易发生。因此,可以采用较高的压缩比设计提高热能转换效率,再加上汽油能在过量的空气里充分燃烧,所以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能榨取每滴汽油的所有能量。
二、稀薄燃烧发动机的特点
1.缸内直喷
实现分层燃烧的前提是缸内直喷(又叫GDI),喷油器安装在汽缸盖上,将汽油直接喷入气缸。且喷油压力可达5Mpa(缸外喷射方式汽油的喷油压力0.1~ 0.5Mpa),这归功于一个高压油泵的作用。
与传统汽油机不同,缸内直喷发动机类似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汽油泵从油箱吸出燃油,经过高压泵加压,存在高压分配管(共轨),再送至各缸喷油器。喷油器接收ECU信号将高压汽油喷入气缸,如图1所示。
(图1)
2.涡流的形成和分层燃烧
涡流的形成的实现分层燃烧的关键。整个工作过程中,涡流包括三种:进气涡流、压缩涡流和燃烧涡流。如图2所示:
(图2)
进气涡流的形成是将传统的水平进气道改为竖直进气道,竖直向下冲入的空气通过凹形活塞表面的引导形涡流。在压缩行程,该涡流得到加强,加快了速度,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上止点前60白笥遥┡缬推鹘哐蛊团缛肫祝纬捎臀恚ㄓ捎谂缬推髋缈诘亩捞厣杓疲绯龅挠臀硎切模谛鞯拇拢纬上“ǖ幕旌掀鸹ㄈ芪强傻闳嫉呐ɑ旌掀T谏现沟闱?0白笥遥鸹ㄈ穑闳蓟旌掀鹧娲サ耐保蛭讶疾糠直戎乇湫。慈徊糠直戎叵喽源螅讨欣胄牧Υ螅秸呓换ヒ贫佣迪址植闳忌铡H缤?所示:
(图3)
这样的燃烧方式可在做功行程相对长时间保持等压(可达做功行程的),发动机输出的扭矩曲线相对平缓,适应道路能力强。
由于不是均质混合,且燃油在压缩接近终了时才喷入气缸,没有产生爆燃的条件,不易发生爆燃,所以可将压缩比提高至12:1左右(传统汽油机压缩比在6~10:1)。提高了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和扭矩。
3.高能点火
传统点火电压在10-15kv,高能点火次级线圈电压能达到20kv以上。高能点火和宽间隙火花塞(间隙在1-1.2mm)有利于火核形成,火焰传播距离缩短,燃烧速度增快,稀燃极限大。有些稀燃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或者多极火花塞装置来达到上述目的。
4.进气增压系统
FSI发动机都采用了进气增压系统,使得进气量更充分,燃烧更完全,排放污染更小。一般采用双增压结构:废气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
废气涡轮增压结构和柴油机的一样,靠快速排出的高流速废弃冲击涡轮机,涡轮机带动压气机在进气端吸气压缩,提高空气密度,以增大进气量。但由于低速时,废气流速低,能量小,增压作用不明显,所以并联加装机械式增压泵。
在发动机转速偏低时(低于1500r/min),ECU通过控制电磁离合器,使机械泵在发动机的带动下泵气,增大进气量。
5.空燃比反馈控制
传统氧传感器信号范围窄,响应能力差,在混合气极浓和极稀时,不能进行反馈控制。而FSI发动机在大小工况时的总体混合气浓度都小(都大于14.7),所以不能用传统氧传感器,采用的是二氧化钛氧传感器或宽带氧传感器(也叫空燃比传感器)。这两种氧传感器信号电压大,响应范围宽,在混合气较稀时也能进行很好的反馈控制。
6.不同工况不同的喷射方式
中小负荷时,以经济性为主,在压缩行程后期开始喷油,实现分层燃烧;大负荷及全负荷时,为了动力性,采用分段喷射:在早期进气行程中将少量燃油喷入气缸,再在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喷射一次,最终在火花塞附近形成较浓的可燃混和气,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
【发动机技术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天然气发动机技术概述10-10
虚拟仪器技术在发动机油耗测试中的应用07-09
发动机11-10
汽车发动机材料08-03
发动机维修论文11-03
发动机性能教案12-10
电控发动机实习指导12-31
朱明电喷发动机教案08-15
发动机总体构造认识教案09-07
汽车协会发动机拆装总结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