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2024-07-22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精选9篇)

1.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一

1.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生活着一群古人类,我们称为北京人。据考证,北京人已经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了。

2.炎帝以发明农耕技术而著称。据说,炎帝部落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的部落,炎帝也被尊奉为农业的创始者,人们称炎帝为“神农氏”。

3.据考古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北方就有了粟的种植,南方也有了稻的种植。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和稻的国家之一。

4.中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

5.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三天遍地锄。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

6.《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屈原。屈原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楚国人。

8. 二三千年前,我国已有了棉花种植,人们已经学会(驾牛犁地)和(耙地);(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9.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及其丰富的文化宝库,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变迁,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美的向往。

10.在古代,中国是唯一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日本的和服受我国的(唐服)的影响。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丝绸就有了纱、素、帛、绫、罗、绡等十多个品种。精美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大量传入西方。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我国成为“赛里丝”国,意思是产丝之国。中国丝绸不仅是一种服装面料,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明 )和(服饰 )文化,为早期世界服装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远古的时候,生活在南方的人们常在树上搭窝,后人称之为“构木为巢”,想出这种办法的人叫做“有巢氏”。 生活在北方的人则在(地上挖穴,以避风寒)。

12.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它历经岁月的洗礼,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

13. 五、六百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开辟了中国(陶瓷路)。八千多年前,中国就创造出最初的陶器。中国发明陶瓷的历史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字,还有一个意思是“瓷器”。

14.紫砂壶是用江苏宜兴的紫砂泥烧制而成的。紫砂泥是一种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粘土,用它烧制的茶具,即使在夏天,抛出的插也能保持好几天不变质。

15.中国的瓷都是江西景德镇。陶都是江苏宜兴。中国的瓷器以神奇的(风采)、独特的(技法)、浓郁的民族韵味,享誉世界。

16.中国的文字最初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传说,是仓颉造的字。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它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17.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汉语最简短。

18.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和推广。以后,中国的造纸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大陆。

19.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20.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1、从年代上看,祖先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回望祖先走过的路,从(一件陶器)、(一粒稻谷)、我们可以去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的。经过了解会发现,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吃)、(穿)、(住)都与祖先有着扯不断的联系。

22、(吃穿住)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

23、筷子使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它具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现在,全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在使用筷子。

24、(民以 食为天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25、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

26、我国是最早种(稻和粟)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在全世界667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国的有( 136 )种,占(20%)以上。

2.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二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三

一、多音字:① 乘(shèng):战车千乘 乘 (chéng):乘车

② 和(hé):和谐 和 (huò): 掺和 和 (hè) : 唱和

③ 干(gàn):干练 干(gān):干涉 ④ 翘(qiào):翘起 翘(qián):翘首

二、易错字:吏(lì)军吏 矗(chù)立 魁梧(wú) 鸟瞰(kàn)擎(qíng )着 曝(pù)晒(shài) 模拟(nǐ) 金碧(bì)辉煌 战靴( xuē) 惟妙惟肖(xiào)

三、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 举)世无双:全 ( 若)有所思 :好像 所向披( 靡):顺风倒下 跃跃( 欲)试 :将要

四、比一比,再组词

拱( 拱形 ) 供( 提供) 含(含辛茹苦) 颔(颔首)

戈( 戈壁) 弋(游弋) 僵(僵硬) 缰(缰绳)

桅(桅杆) 跪(跪拜) 镂(镂花) 楼(楼房)

拟(拟人) 似(似的 ) 靡(风靡) 摩(摩擦)

吏(军吏) 史( 历史) 弩(弓弩手) 努(努力)

博(博学) 搏(拼搏)

五、重点词语解释:

微微颔首:轻微点头,表示同意。

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反义词:发掘(埋没) 所向披靡(望风而逃)

近义词:发掘(挖掘) 折服(信服) 举世闻名(闻名遐迩)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 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 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 230 )米,南北宽( 62)米,总面积有( 14260)平方米。这里是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将军俑( 身材魁梧),头戴金冠,( 身披盔甲),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 军吏)和( 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 久经沙场)、( 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3、将军俑( 久经沙场)( 肩负重任)

武士俑(威武凝重) 骑兵俑(英勇善战)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弩手(神情专注)(张弓搭箭)马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4、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如何互相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意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本段用“总——分”结构的方式,抓住俑的神态,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将俑的精美刻画的淋漓尽致。)

4.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四

1.5×4= 0.12×3= 0.49÷0.7= 6.4×0.2+3.6×0.2= 42÷0.6= 72.8÷0.8= 1.5÷30= 3×0.2×0.5=

2、用简便方法计算。(8分)

99×2.45

5.6÷1.6

1.25×32+215×9.76×0

9.85×2.3-8.85×2.3

3、求未知数x。(6分)(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5.16-x=27.36

1.5×x=3.75

375.96÷x=16

4、用脱式计算。(12分)

18.5+4.1×7.2-9.5

10.48+22.56÷4.7×5.4

18-(1.4-1.25×0.8)

0.8×[13-(3.12+5.28)]

5、列式计算。(12分)

①8.4与1.6的和除以4,商多少?

②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商是多少?

5.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五

1、一亿二千零四万七千零八十写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

2、如果A是B的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它们的最大分因数是( )。

3、4.25小时=( )时( )分

2公顷40平方米=( )公顷

4、一根木料长1.6米,现在将它锯成同样长的小段,七次锯完,每小段占这根木料的( ),每小段长( )米。

5、六(1)班第一组同学的体重是45千克、50千克、45千克、51千克、47千克、45千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

6、现有3厘米、4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请你再选1根长度是整厘米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大是( )厘米,最小是( )厘米。

7、有三把锁和三把钥匙,现在用三把钥匙去打开三把锁,最多要试( )次。

8、一个正方体,其中4个面涂红色,一个面涂绿色,一个面涂蓝色,小丁任意抛10次,落下后红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

9、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如果它们的体积相差32立方分米,那么圆锥体的体积为( )立方分米。

10、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5,如果甲数增加20,则甲数是乙数的2倍。原来甲数是( )。

11、一个高10厘米的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积是( )立方厘米。

12、用火柴棒搭一个三角形,搭1个三角形用3根火柴棒,搭2个三角形用5根火柴棒,搭3个三角形用7根火柴棒,照这样的规律搭50个这样的三角形要( )根火柴棒。

二、反复比较,精挑细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在自然数中,凡是5的倍数( )。

①一定是质数 ②一定是合数③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

2、甲乙两地实际距离是3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的距离是4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①1∶80 ②1∶8000 ③1∶8000000

3、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比例的两个内项( )

①成反比例 ②成正比例 ③不成比例

三、我是计算小能手。

1、口算

7.4+6 5-1.4-0.6 10-0.09

2、解方程

X+50%X=7.5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0.25×3.2×1.25 18.15-(3.5-1.75)

四、解决问题我能行。

1、只列式(或方程)不计算。

(1)一食品厂九月份生产的牛奶饼干比果汁饼干少 吨,果汁饼干生产的吨数比牛奶饼干多 ,牛奶饼干生产了多少吨? 。

(2)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植的柳树的棵树比杉树的3倍少20棵,柳树植了190棵,杉树植了多少棵? 。

(3)叔叔3月把元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为5.22%,到期时应交5%的利息所得税,问叔叔在取款时应得利息是多少元? 。

2、甲乙两地相距405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4小时行驶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行驶多少小时,这辆汽车就可以到达乙地?

3、张师傅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完成的个数与零件的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就可以完成这批零件的一半。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4、学校买发甲、乙两种型号的电视机10台,正好用了19200元钱。已知甲种电视机的价格是1500元,乙种电视机的价格是2200元。甲、乙两种型号的电视机各买了多少台?

6.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篇六

一、判断题:

()

1、修建盘山公路是为了车辆行驶上山更省力。()

2、当力作用在轴上时,轮轴也同样可以省力。

()

3、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

4、造房子时我们只要把房子造的美观就可以了,用不着考虑成本的问题。()

5、动物爸爸大多都比动物妈妈“漂亮”。()

6、鸭嘴兽是爬行动物。

()

7、我在妈妈的“肚子”里暂住了10个月。()

8、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

9、石油是最重要的工业燃料,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汽油是汽车、飞机的“粮食”。()

10、矿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1、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

()

13、睡眠不足会使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

14、睡眠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

()

15、眼、耳、鼻、舌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皮肤不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二、选择题:

1、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①机械②工具③机器

8、螺丝钉和葡萄酒开都属于()的应用。①轮轴②斜面③杠杆

2、钟表属于传动装置中的()。①链条传动②齿轮传动③液压传动

3、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有关。①材料②形状③美观程度

4、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的新个体都是通过()产生的。①雌性动物②雄性动物③雌雄结合

5、下列植物中,可以用根繁殖的是()。①马铃薯②水仙③胡萝卜

6、下列动物中,属于胎生动物的是()①猴子②丹顶鹤③天鹅

7、()一层一层的薄片,像书本里一页一页的纸张。①萤石②白云母③硫磺

8、当地球表面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往往会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由这种方式形成的岩石叫()。①变质岩②沉积岩③岩浆岩

9、由泥、砂、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

10、我们熟悉的大理石是一种()。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

11、我们大脑的软硬程度与()差不多。①面包②豆腐③西瓜

12、大脑的表面凸凹不同,和()的表面相似。①花生②杏仁③核桃仁

13、()是低级的神经中枢,人体内的一些低级反射活动均由它控制。①皮肤②脊髓③大脑

14、()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分布于人的全身。①皮肤②感觉器官③神经

三、画一画:

1、请你画图表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不费力杠杆

2、分别画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说它们的作用。

四、拓展与应用:

1、各举两例说明哪些动物是卵生的,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7.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七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有28人。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交流,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目标不高,中差生占得比率极大。针对出现的问题,本学期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重点抓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找出每个学生的不足,从而进行补差提优。其次,根据学生上学期成绩建立目标,与每次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兑换星星;其三,对本学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过关考试,取得过关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四,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对学困生实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习。最后,在书写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并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构建积极上进、团结协助的氛围。

二、复习内容

本册复习内容分为三大板快:

1、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方法。

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露在外面的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其实际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容积计算,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统计与概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选择;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会找出一组数列中的中位数、众数。

3、复习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复习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百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3、能正确地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认识简单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计算他们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容积常用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四、提高复习质量措施

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3、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五、复习课时安排:

第一午:分数乘法、长方体

(一)第二午: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

(二)、分数除法

(三)、粉刷墙壁、折叠、第三午:长方体

(二)、有趣的测量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的混合运算 第四午:百分数的认识、合格率、百分数百分数

练习五:数学与购物、统计统计

8.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八

一、字词:

多音字:壳 ;形近字:柿、肺 ;同音字:协、胁、协、谐

二、课文:《金蝉脱壳》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事物)。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

枝繁叶茂:桃红柳绿、风和日丽、山清水秀、风平浪静

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九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1)。P112页第1~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解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76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方程?能说说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吗?

首先我们来复习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方程)

二、复习方程有关知识

1、完成第1题。

生口答:哪些不是方程,哪些是?为什么? 师:要判断是不是方程?关键有什么?

2、完成第2题。

师:我们在解方程时,是根据什么解的?(等式的性质)谁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 汇报交流,集体评价。

3、完成第3题。

师:你知道这卷薄膜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

“正好铺满”说明这块长方形秧田的面积就是多少?

表示长方形面积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长×宽=长方形面积)根据这个关系怎样列方程解答呢? 解:设展开后长为X米。1.5x=30 x=30÷1.5

x=20

4、完成第4题。(1)理解每小题的题意。(2)说出数量关系。(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复习公倍数和公因数

1、复习概念。

师:我们还学习了有关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谁来说说你掌握了哪些内容? 6和10的公因数还有哪些?公倍数还有哪些?你是怎么找到的?

2、完成第五题。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师:每组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找到的?

3、完成第6题。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说说每组数的特点,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你对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在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112页2-6题。板书: 数的世界(1)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二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2)。P112-113页第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约分、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第77课时。教学过程:

一、概念复习

师:本期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约分与通分

师:能根据三分之二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小组中说说各知识点的内容。

二、应用练习

1、完成第7题。生在书上填空。

师:四分之三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6是8的几分之几?

2、完成第8题。

生在书上填空,指名回答。

怎样进行约分?根据什么约分?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完成第9题。

生分类,说想法,指名汇报。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怎样将假分数化带分数。

4、完成第10题。

师: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

生回答。重点指导:八分之五,七分之三,和0.5的比较方法。

5、完成第11题。

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师:36分怎样化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第12题。

师:知道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

观察一下,随着横轴上时间的变化,折线上的点,表示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独立解答,交流反馈。

三、课堂总结

师:分数这个单元内容多,大家在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时,还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作业:117页第7、8、10、12。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三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3)。P113页第13~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试题,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复习,能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试题,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第78课时。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板书课题:数的世界——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完成第13题。生在书上完成,集体口答。

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第14题。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师:应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时怎样找公分母?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15题。

师:观察一下,每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计算吗?生独立完成计算。汇报交流。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第16题。

师:三分之一、六分之一是以什么为单位“1”的?从题中看出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2、完成第17题。

(1)理解题意:借助地图让这生了解“陆地”“海洋”“七大洲”。(2)指导分析:

师: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陆地总面积)怎样求其余五大洲的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呢?(3)学生完成解答。

三、课堂总结

四、作业:第13、14、15题。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四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图形王国。教科书第114页第18-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

1、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第79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回答。板书:图形王国

二、复习圆的知识

1、完成第18题。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结果以及自己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19题。知一求三,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第20题。

师问:要求钢丝长多少米,实际是求车轮滚动多少圈的行驶的距离。(40圈)首先要求什么?(车轮的周长)怎样列式解答呢?(3.14*45*40)注意什么?(单位的统一)学生完成解答。

4、完成第21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第22题。

引发讨论:要想知道哪些铁皮剩下的废料多?关键是看什么?在小组中讨论。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讨论结果:应该算出每个正方形中圆的面积或面积和哪个大。在小组中完成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追问:知道圆的面积或面积和为什么都是相等的吗? 正方形中还可以怎样剪,能使剪下的面积和不变?

6、完成第23题。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第19、20、21。板书设计:

图形王国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五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统计天地。教科书第115页第24-2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第80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统计的哪些知识?统计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回答。板书:统计天地

二、复习统计的知识

1、完成第24题。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结果以及自己是怎样算的。

三、复习数对

师: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师问:(4,3)表示什么?(7,y)(x,0)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列,行)。

四、复习折线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完成第25题。

师: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分组收集数据,讲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填写。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作业:第24题。板书设计:

统计天地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六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应用广角。教科书第116页的第26-2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学是为了用,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的数字和数字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应用广角

二、综合运用

1、完成第26题。

(1)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只能用物体。(2)学生在小组中尝试完成。(3)汇报交流操作情况。

2、(1)集体说出分母是8的简真分数有哪些?他们的和是多少?

(2)每人选两个整数,并写出用这个整数做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并求出和。指名汇报,师适当板书。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任何一个比2大的整数,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一定是整数)

3、完成第27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5、完成第28题。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表述。

三、自我评价

1、在小组中说说每项指标的意义。

2、自我评价。

3、说说中自的优点和不足。

上一篇:教研组把握主旨下一篇:公文写作类型及模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