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三上练习教案

2025-01-25

新苏教版三上练习教案(4篇)

1.新苏教版三上练习教案 篇一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快乐嚓嚓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 《快乐的嚓嚓嚓》

教 学 目 标:通过教唱《快乐的嚓嚓嚓》,使学生学会用轻巧的声音表达歌曲内容,掌握多次出现的跳音。

教学重点:学会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发声练习。

二、学习新课

1、听歌曲。认拍号

2、认识二拍子指挥图示。

(1)教师板书二拍子图示,学生跟着竖空画图示。(2)再次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划拍子

3、再次听音乐,教师在蓝色块处击掌,学生仔细听教师拍的是什 么节奏。

1、节奏练习。

2/4 X X | X X | 2/4 0 X X | 0 X X | 2/4 X X X | X X X |

2、分析三种节奏不同的地方,拍击这三种节奏。并让学生说说哪种节奏放在蓝色块处比较恰当。(第一种节奏给人比较平稳的感觉,后两种节奏很跳跃,因此下面两种节奏比较适合这首歌曲)(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3、再次放音乐,学生在色块处击出节奏

4、学生跟琴唱一唱前四乐句。

5、认识# 教师讲解#,并且在琴上指认出#各音,并让学生唱一唱有关#的音

6、学生跟教师学唱后半段旋律。

7、完整演唱歌曲。

8、再次完整听一边音乐,感受一遍音乐,听听是否还有没学唱好的旋律。教师指导纠正。

9、再次根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10、个别演唱。

三、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四、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

2、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教 学目 标:学习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教 学重点: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 学难点: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复习歌曲《快乐的嚓嚓嚓》,师生评议。

2、听范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3、指导学生用纯净、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请个别同学进行表演唱。

二、学唱新歌《校园的早晨》

1、播放录音

2、复习四和二拍子指挥图示。

3、再次播放音乐,跟着音乐划拍子。说说打拍子时有什么不一样,指出歌曲中拍号的 变化。变化拍号的地方反复练习几遍。

4、再次播放音乐,重新跟着音乐划拍。

5、音乐知识,认识反复、结束、省略记号 教师提问:歌曲中出现了怎样的新符号。说说新的反复、省略记号各自的含义

学生根据含义念一念正确演唱顺序的歌词。

6、再次播放音乐,通过再次欣赏音乐感受着几种记号。

7、学生跟琴演唱,同时指出演唱时不足之处。教师纠正指导。

8、学生再次跟琴完整演唱。

9、指名演唱。

五、总结、下课

第三 课时

教学内容 听:《祝你快乐》《春之歌》《赤足走在田埂上》

教 学 目 标 :通过听赏歌曲,进一步了解各种乐器和各种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叫学

1、师生礼仪。

2、发声练习。

一、欣赏

1、《赤足走在田埂上》(1)教材分析(2)明确欣赏重点:

引导学生注意无伴奏合唱和二重唱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初步欣赏歌曲,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体会歌曲的情绪。(欢快、热烈)(4)学生进行讨论上面的问题。

(5)再次欣赏歌曲,尝试着唱一唱,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2、欣赏《OK星期天》(1)教材分析:

(2)初步欣赏乐曲,体会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说说和你心里的设想是否相似。并且说说这是哪一种演唱形式。(3)再次欣赏歌曲,可以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

3、《祝你快乐》

1)欣赏歌曲

(2)说说这首音乐和前面两首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3)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

(4)简单介绍一下铜管乐器。并听一听着三种铜管乐的形状和音色。(5)再次听音乐。各种乐器表现出来的部分让学生分辨一下。(6)总结一下这节课认识的几种乐器,以及能够听边这几种乐器的音色。

3、如有时间把音乐在欣赏一遍。

三、总结,下课

第四 课时

教学内容 课题:《快乐的嚓嚓嚓》

教 学 目 标 :

1、了解波尔卡乐曲的特点,感受波尔卡的节拍和情绪。

2、结合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结合歌曲演唱认识“升记号”;学会二拍子指挥图式。

教学重点: 了解波尔卡乐曲的特点,感受波尔卡的节拍和情绪。教学难点: 结合歌曲演唱认识“升记号”;学会二拍子指挥图式。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活动:

(一)欣赏《微笑波尔卡》

1、师播放《微笑波尔卡》手风琴曲

师:刚才我们听了手风琴版的《微笑波尔卡》,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管弦乐版的《微笑波尔卡》

(请学生讨论一下两种版本的波尔卡的不同风格)

2、师介绍波尔卡的有关知识 师: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的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是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2/4拍的对舞。

(师教学生简单的波尔卡舞步)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分辨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

生讨论。师总结:乐曲第一主题轻快、跳跃;第二主题,流畅、舒展。

4、师生共同讨论,说说还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波尔卡乐曲,师播放《闲聊波尔卡》片段,让学生加深印象。

(二)学唱歌曲

1、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临时变化音。

3、一起唱一唱 如:sol—--#fa、la—#sol、#fa—mi

4、师讲解升记号,“#”是比原音升高了半个音。

5、再听歌曲,跟师边听边指挥。

6、学习二拍子的指挥图式

7、让学生跟唱前半部分。

8、跟师唱后半部分。(注意变化音和附点节奏的唱法)

9、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指导用轻巧、有弹性的掌声为歌曲伴奏,师指挥)

10、让学生随歌曲节奏律动,感受歌曲情绪。

(三)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唱了《快乐的嚓嚓嚓》还欣赏了波尔卡乐曲。请同学们回去,再找一找适合跳集体舞的歌曲或一些波尔卡乐曲,给他们配上合适的舞蹈,下次有机会一起分享。

第五 课时

教学内容 听:《祝你快乐》《春之歌》《赤足走在田埂上》

教 学 目 标 :通过听赏歌曲,进一步了解各种乐器和各种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 唱准变化音 教学难点: 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活动:

一、组织叫学

1、师生礼仪。

2、发声练习。

一、欣赏

1、《赤足走在田埂上》(1)教材分析(2)明确欣赏重点:

引导学生注意无伴奏合唱和二重唱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初步欣赏歌曲,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体会歌曲的情绪。(欢快、热烈)(4)学生进行讨论上面的问题。

(5)再次欣赏歌曲,尝试着唱一唱,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2、欣赏《OK星期天》(1)教材分析:

(2)初步欣赏乐曲,体会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说说和你心里的设想是否相似。并且说说这是哪一种演唱形式。(3)再次欣赏歌曲,可以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

3、《祝你快乐》

(1)欣赏歌曲

(2)说说这首音乐和前面两首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3)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

(4)简单介绍一下铜管乐器。并听一听着三种铜管乐的形状和音色。(5)再次听音乐。各种乐器表现出来的部分让学生分辨一下。(6)总结一下这节课认识的几种乐器,以及能够听边这几种乐器的音色。

3、如有时间把音乐在欣赏一遍。

三、总结,下课

第二单元 爱的旋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爱的祝福》

2、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3、动:露一手(1)我的创造 教学目标:

1、用自豪、敬佩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无限爱意。

2、能唱准跨小节的切分音;在听赏音乐时,能感觉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并能就音乐要素变化而引起乐曲情绪、风格的变化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

3、根据情感的的需要选择演唱方式,能选择适当的音乐为朗诵配乐。

教学重点、难点:音乐情绪的感受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妈妈的生日、妈妈的工作、妈妈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学唱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中相同的段落。

3、学唱歌曲

4、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5、音乐活动:采集与分享(1)

妈妈为了我们这么辛苦,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2)课后或者妈妈生日的时候,为妈妈献上深情的歌曲。

6、巩固歌曲演唱。1)请同学们为妈妈献上一首歌曲,相信妈妈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信息。(齐唱歌曲)2)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还能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歌曲?3)我的创造:在色块初设计合适的动作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三、听赏歌曲《爱的祝福》

1、仔细聆听歌曲,听出歌曲内容,说说歌曲表达的真正含义。

2、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并请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歌曲中哪些音乐要素决定了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3、完整听赏歌曲,并随录音轻轻哼唱。

四、音乐活动:露一手(1)

1、我们的妈妈时刻地关心、照料着我们,我们的祖国也像妈妈一样时刻注视着我们的成长。„„(教师引语)

2、朗诵抒情短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为短文配乐,教师说明音乐可以是本单元中的,也可以是以前音乐课上聆听过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藏品。

4、除了让大家感觉音乐与文章是否在情绪上相吻合以外,还可以请学生适当阐述、交流选择乐曲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甜甜的秘密》 2.动:采集与分享 教学目标: 1会唱《甜甜的秘密》;懂四拍子指挥图 2表达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3采访自己的老师,把自己喜欢的歌送给老师和同学们,用歌声传递心声,表达自己的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表演歌曲《甜甜的秘密》。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中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歌

1、导入:刚才这首歌大家都十分熟悉,知道是歌颂谁的吗?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们一般都怎么表达对老师的爱呢?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是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听范唱。2有感情地按节奏朗读歌词,教师用琴伴奏。

3、学唱第一乐段 1)跟琴加词小声模唱1—4小节。2)听师弹奏两种不同节奏的旋律,区别带休止符和不 带休止符的感觉 3)再跟琴演唱1—4小节,要求准确表达出前八分休止和后八分休止 4)跟唱第5—8小节。注意弱起的“把”字不要漏掉。5)跟琴完整演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乐段 1)教师范唱第二乐段。2)跟琴小声哼唱旋律。3)加词小声跟师唱。注意弱起的“啊”、“快”、“好”、“请”等字要唱清晰。

5、跟琴完整地唱全歌。

6、说说橘子里的秘密是什么,师生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7、有感情地、投入地跟伴奏演唱。师生同唱。

8、学习四拍子指挥图式 1)教师示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师个别纠正 2)教师板书四拍子指挥图式指导学生看懂。3)边打拍子边唱《甜甜的秘密》歌谱。

三、采集与分享(布置作业)

1、收集、学唱有关爱的歌(乐)曲,把它们送给你喜爱的人。

2、采访你最尊敬的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听听他们的教导,相互沟通,增进师生关系。把自己喜欢的歌送给老师,用歌声传递心声,表达自己的爱之情采访的内容与自己的伙伴交流

四、师生总结,同唱《甜甜的秘密》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爱的罗曼斯》《爱之梦》 2.动:我的创造(1)3.认:降记号

教学目标: 1.聆听《爱的罗曼斯》和《爱之梦》体验乐曲的情绪,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2.能创编和主题节奏特点、乐曲情绪相吻合的节奏。3.认识降半音记号。

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欣赏《爱的罗曼斯》 1.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罗曼斯,有人意译作浪漫曲。它是自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带有感伤情调的歌曲。多半指情歌而言。后来,一些作曲家写了一些情调上是抒情的,在旋律上富于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也称罗曼斯,这首《爱的罗曼斯》正沿用了这个名字。《爱的罗曼斯》原是西班牙的一首传统乐曲,由于它在墨西哥也很流行,所以墨西哥有人认为它是墨西哥的。1952年,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叶佩斯把它改编成吉他曲,后被法国影片《被禁止的游戏》选作主题曲。从那以后,《爱的罗曼斯》这支曲子很快流传开来。《爱的罗曼斯》在吉他爱好者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知名的吉他演奏家都选这支曲子作为保留曲目甚至成为吉他的同意词。2.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3.加词学唱 你是我池塘边一只丑小鸭/你是我花园里一片竹篱笆/你是我小时侯梦想和童话/哦!你是我的吉他。4.学生完整聆听乐曲,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爱的罗曼斯》它是3/4拍。A段是E小调。从音符的时值来看,除了结束音外,每个音都是一拍,它的主旋律优美迷人。清澈、明亮伴奏,充分发挥了吉他曲的特点,它们极其和谐地衬托着主旋律。B段转到E大调上,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煀 当乐曲推向高潮时,A段主题再现,情绪又趋向平静,恍若被春风吹动湖水的涟漪,缓缓地移向远方。这里,琶音和泛音的应用,更增添了朦胧的色彩。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5.复听,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6.我的创造(1)创编节奏,与同学合作,为音乐伴奏。

二、欣赏《爱之梦》 1.完整、仔细地聆听乐曲,展开想象再请学生相互交流联想到哪些情景。2.教师介绍乐曲创作背景。《爱之梦》(三首夜曲),李斯特作于1847年,钢琴独奏曲。正如副题所示的,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此三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因此,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这首曲子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6/4拍。甜美的旋律贯穿整个乐曲,烘托出浪漫的气氛。3.再听乐曲,和《爱的罗曼斯》比较,请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愿,放送背景音乐《爱的祝愿》 7.教师简介《爱的祝愿》创作背景。

四、小结。

第三单元 七彩版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地图——听音寻路》(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大提琴协奏曲《地图——听音寻路》,了解它的演奏形式和风格。教学重点: 了解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和风格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欣赏男生独唱《母亲》 师:这是一首充满儿女对母亲崇敬之情的歌曲。问:你心目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生:温柔的、慈爱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是谁吗? 生:祖国妈妈 师:那你们眼里的祖国妈妈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美丽的

2、学唱歌曲《我的妈妈叫中华》 师:我们的祖国妈妈既美丽又伟大,我们爱她就象爱我们自己的妈妈一样。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就叫《我的妈妈叫中华》。(1初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真挚、热情地)(2)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伴唱和合唱)(3)跟琴先学唱高声部,再学唱低声部(4)一部分学生唱高声部的歌词时另一部分学生唱低声部的歌谱;当一部分学生唱低声部的歌词时另一部分学生唱高声部的歌谱。(5)第一部分由一个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合唱哼鸣来烘托,声音轻但位置高。(6)要求用朴实、真挚的情感来演唱歌曲。

3、欣赏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地图——听音寻路》 师:大提琴与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是谭盾为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创作的、由大提琴与管弦乐团合作的多媒体协奏曲。播放潭盾的新作《地图》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选段。(1)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2)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现出来(3)小组交流: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美丽的星座》采集与分享:交流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歌)曲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活泼和舒展悠长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星座》,体会生长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通过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音乐文化,学生的音乐视眼得到开阔,爱国热情得到激发。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轻巧的跳音和舒展的长音、八分休止符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我们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知道哪些民族乐器? 生:苗族、汉族、蒙古族等等; 芦笙、冬不拉等等(采用知识抢答比赛的形式入手,分小组进行,哪一组回答的题多那一组就可以摘得知识桂冠的荣誉)。

2、采集与分享(1)观看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影像片段,介绍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2)介绍少数民族的乐器演奏的乐(歌)曲 师: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种类之多,特色之浓,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约有300种。吹管、弓弦、弹拨、打击乐器,种类齐全,且很多乐器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传统乐曲。3学唱歌曲《美丽的星座》(1)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情感(抒情、活泼;表达了少年儿童生长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幸福感和自豪感(2 跟琴学唱高声部;再跟琴学唱低声部;(3)处理歌曲,轻巧的跳音和舒展的长音加以区别;掌握好八分休止符;最后一句要唱得轻巧有弹性。(4)两声部有感情的合唱(5)请一学生领,其余学生合(6请个别学生起来唱合唱部分,检查学习效果

4、小结下课 在苗族歌手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中结束新课。

第四单元 乡音多喜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五月五赛龙舟》 唱《五喜报》《抓妈荷》 拓展: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乐器 教学目标:

1.能生动、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五喜报》《抓妈荷》,感受神州处处好,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2了解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乐器,感受我国民族乐器的丰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各少数民族的乐器 教学难点: 前八分休止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请学生打开地图册,仔细观察中国版图,当看到“碧绿的平原”与“金黄的沙漠”两种颜色时。师: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继续砍伐森林,过度放牧,那么地图上这两种颜色会如何变化? 生:地图上“黄”色面积会越来越多,“绿”色会越来越少,干旱、沙漠化现象会加剧,耕地面积会减少,沙尘暴会更猛烈、更频繁的发生 师:同学们该怎么做呢? 生:植树造林、保护大自然

2、学唱歌曲《五喜报》《抓妈荷》《采莲谣》(1)初听音乐,回答问题 师:碧绿的是什么,金黄的是什么,长长的是什么,弯弯的是什么,还有一座小船一样的岛是什么地方?(平原、沙漠、长江、黄河,台湾岛)(2)再听音乐,体会歌曲的情绪(轻松、愉悦地)(3)跟琴学唱歌曲(4)处理歌曲,房子2的第一句要渐强,最后一句要渐弱,有小眼睛的地方要延长一半的时值。(5 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拓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乐器(1)了解少数民族(壮族、侗族、瑶族、苗族、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的民俗风情。(2)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欣赏,帮助学生熟悉这几种民族乐器(芦笙、伽椰琴、冬不拉、马头琴等)芦笙是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的;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伽耶琴是朝鲜族的;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巴乌是彝族的。(3)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4、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采莲谣》。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听歌曲《采莲谣》范唱录音

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舒展——紧凑)

二、发声练习——歌曲的第一乐句。

1、音程构唱:3 4 5 6 3 2 1 2 3 1 1 7

2、二声部合唱(加上节奏)

3、唱歌曲的第一乐句歌谱。

三、学唱歌曲:

1、分析歌曲结构:共四个乐句:

一、二句基本相同;三乐句由x.x x表现欢

快情绪;四乐句再现前面曲调。

2、分声部学谱: 重点练习第三乐句

3、二声部合唱(歌谱)

4、听歌曲范唱:感受6/8拍及附点节奏的特点,说说歌曲的旋律特点。

5、学唱歌词。

6、分析歌曲所要求的力度变化要求。

7、按力度变化有感情演唱歌曲。

四、小结下课

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故乡恋情》 听:《樱花谣》、《哈啰!哈啰!》(印尼歌曲))唱:《故乡恋情》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歌唱、律动、创造等音乐活动中,接触泰国、印尼等亚洲国家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音乐,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借助音乐了解更多亚洲国家的人文风情。

2、能用轻快、依恋地感情演唱歌曲《故乡恋情》,用声势动作为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

3、能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表现对邻邦国家音乐风格的理解,能区别泰国、印尼两国音乐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熟悉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歌曲。

2、为不同风格的歌曲加声势动作。课前准备:多媒体、钢琴、卡片、打击乐、音响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走进亚洲国家

1、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去亚洲另外的两个国家泰国、印尼游览,多媒体出示亚洲地图,了解地理位置。

2、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两个国家的人文风情,说一说你对他们的了解。

3、媒体出示泰国“千佛之国”,印尼“千岛之国”风情图片,请学生连一连,辩一辩。

三、走进亚洲音乐

1、导入 师:“不同的国家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人文风情,更奇妙的是他们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享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2、新歌教学 《故乡恋情》1)请学生聆听《故乡恋情》,思考: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2)出示乐谱第一部分。提问:这部分有几个乐句?并跟琴用“lu”哼唱。3)用琴指导每句的弱起。4)在读歌词与唱歌词中感受这一段在节奏、音程、旋律、力度、情绪五方面的特点。5)教师范唱第二段,感受与第一段在五个方面的不同处,并用卡片作对比出示出来。6)学生完整唱第一、二段,情绪不段升华,但意犹未尽,教师范唱第三乐段,总结乐曲的结构形式为:A—B-A形式,复习D.C 和 Fine记号。7)用轻快与依恋地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纠正升5和升4的音高。

3、拓展歌曲1)学生唱歌曲A段,教师在每句结束处唱回声。2)师生互换,学生长回声,教师指挥提示。3)请学生用身边的打击乐(圆舞板、沙球)为歌曲伴奏,听一听哪种节奏最合适。4)教师示范:回声用沙球、乐句用圆舞板。5)和学生一起用打击乐表现,并加入身体语言(扭胯)

4、欣赏、表现《故乡恋情》1)多媒体欣赏《故乡恋情》,教师介绍何为佳美兰。这个词是爪哇语,原意为“用手操作”、“敲击”。现在即指以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也指由它演奏的音乐。2)复听音乐,思考:你对作品中哪几样乐器的音色有印象?教师出示若干打击乐器,找出类似的音色。3)学生用找出的打击乐试奏主要旋律,体验印尼人民节日的快乐。4)教师范唱另一首印尼民歌《我的小花园》,体验歌曲的情绪:活泼、优美地。5)用视唱法学唱歌曲主旋律。6)打击乐演奏主要节奏:ox xx xx x,重点解决弱起。7)师生接口唱乐句,熟悉旋律。8)请学生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一人分奏一个音)9)(机动)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哈啰!哈啰!》、《故乡恋情》。

四、教师总结本课,结束教学。

音乐无国界。这节课,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亚洲国家泰国、印尼,领略了那里的迷人风光,并演唱了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樱花谣》 教学目标: 歌唱表演:结合情境学习演唱《樱花谣》,了解日本民间“都节调式”,感受了解日本人民爱樱花、赏樱花的情节。2学习简单日本舞蹈,了解日本舞蹈的基本特点:腰部稍稍下坠且动作优雅,柔中带刚,简节中又显魅力,同时,其特征是舞蹈者手持扇子、手绢、伞等小道具或以和服的袖兜来进行各种动作和感情的表现。3 人文:了解一些有关日本的小常识,例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服,日本是我们的邻国,1972年两国建交等。教学重点难点: 1 学唱歌曲,唱准歌曲中出现的3,4,7这几个唱名,以及增四度特征音程的进行(4—7)。2 能用简单的带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表现歌曲《樱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作品樱花,樱花树2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春天,悄悄地走近我们,带来明媚的阳光,带来和煦的春风,带来了鸟语与花香。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棵樱花树。这是两棵很普通的樱花树,因为还没有到它开花的时候,所以它很平淡无奇,但今天老师想借同学们的智慧和你们的美好心愿,让它提前开花,让它在我们的教室烂漫一回,让它的花开在大家和老师的心里。咱们能一起努力吗? 二、三言两语话日本

1、提起樱花树你会想到什么?

2、你对日本有什么印象?

3、老师听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补充说明并配以图片欣赏。对于介绍得好的同学,奖励手工的纸樱花,感谢他为樱花树盛开了第一朵樱花。

4、师小结: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樱花。日本文人从美而易落的樱花里,感到人生的短暂,一般人民,他们喜欢樱花,是因为它在凄厉的冬天之后,首先给人带来了兴奋喜悦的春天的消息。师生共同欣赏樱花美景图,背景音乐古筝曲《樱花》。

三、樱花树下唱《樱花》

1、樱花是日本人的骄傲。到日本去的人,未到之前,首先要想起樱花;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樱花。他们对樱花情有独衷,师范唱(中文、日文)

2、请同学谈对樱花歌曲的感受。

3、唱歌谱,找找歌曲中出现了哪几个唱名?

4、讲解何谓“都节调式”,旋律的进行和落音富有日本特色。

5、播放音乐片段: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日本歌曲《荒城之月》、加拿大民歌《红河谷》。培养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和听辨能力

6、练习4—7,7—4的音准(具体操作师唱4,学生接唱5,老师唱6,学生唱7,然后再依次下行),7、填词演唱,对于唱得好的同学,为他盛开“樱花”,歌曲注上日语发音的拼音,让学生尝试感受真正用日语演唱歌曲。

四、教师总结本课,结束教学。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他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

2、弱起小节的学习;长音的延长时值。

3、歌词的填入,字与音对齐。如:那儿的儿化音和那儿没有儿话音的填入。教法:听唱和视唱结合;引导与自学结合。教学准备: 课件、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依托,在自己温暖的家里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在美国的乡村有个同样温暖的家庭,让我们看看①看他们家到底在哪里?②他们家有什么美景?观看课件 师生交流。(他们家在草原,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那里是快乐的天堂)

这位美国小朋友的家真是快乐的天堂啊!瞧!他们还在小院里唱起了家乡的歌。我们和他们一起学吧!出示课题:牧场上的家

三、新授歌曲

聆听录音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一〉学习曲调

1、观察曲调。向同学提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弱起小节、连音线、附付点四分音符等)。

讲解不完全小节和弱起小节:第一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小节 不完全……..)想想这样的小节应该弱唱还是强唱?它的不完全部分上哪儿去了?(末尾)这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

2、想想以前我们在音乐课中唱过或听过的歌曲、乐曲有哪些是从“弱起小节”开始的?举几个例子。如:(本期的〈晚风〉)

3、先学第一部分。(1)听琴、划拍、自学曲调。(2)老师有重点地辅导。(3)听一遍唱一遍。第一遍:听琴、划拍、心里唱;第二遍:听琴、划拍、唱出声。(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以听促唱)。(4)完整唱一遍。

4、学第二部分。用同样方法学习。

5、完整、准确唱全曲。〈二〉歌词教学 1全班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思考:歌词表达了美国小朋友对自己家的怎样的感情?(对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填入歌词。要求:①歌词要与音对准。②不要忘记曲调。先填第二段。解决那儿的儿化唱法。再加第一段歌词。2完整、准确唱歌曲。3〈三〉歌曲处理

1、启发学生: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达小朋友们对牧场的家的热爱呢?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牧场上的家吗?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3、带着你想象的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齐唱《牧场上的家》。

4、创编歌词。同桌同学合作创编一段热爱家乡、歌颂家乡的歌词,使情感得到升华。

附老师自编歌词:我的家在晋城,这里风光秀丽,还有很多的名胜和古迹,还有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实验小学,它们都是我们的骄傲。家!晋城——我的家!这有很多的名胜和古迹,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实验小学,它们都是我们晋城的骄傲……

四、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2、掌握4/4拍或6/8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蓝天白云

听:“蓝天白云” 唱: “蓝天白云” 动:“露一手

教学目标:

一、学唱《我爱我的家乡》歌曲,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音乐实践中自然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结合美术、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欣赏《蓝天白云》,感受小鸟在蓝天自由自在的飞翔。

三、创设情境,设计简单而实用的歌曲图谱,使学生浅显易懂的理解和学习歌曲,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物编成歌词;唱好连音线,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祖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律动:《蓝天白云》请你们跟我这样做。

2、问:你听到的是一段怎样的音乐?(学生回答)这音乐给我们感受到小鸟在蓝天自由自在的飞翔

3、复听音乐。引: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再次聆听音乐吧!

二、主动探究,学唱歌曲。

1、在这美妙的音乐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出示家乡的画面),我们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家乡的美丽呢?歌声!

2、老师范唱。

3、师生接龙哼唱

4、学生独立哼唱。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如吹口哨或用“lu”、“la”哼唱、视唱等。

5、给旋律取名字,引:这么动听的旋律,我们取个名字——“我爱我的家乡”。?

6、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歌词,学唱歌曲。

7、采用接唱方式学唱歌曲。

8、引导学生用优美、活泼的情绪及自然的声音演唱。

9、分组讨论:可采用哪几种形式来演唱?。①、加上人声:朗诵词,学生的欢呼声等。②、加上乐器:模仿同学们上学的脚步声、读书声、课间玩耍声等。③加上简单的形体动作表现家乡的情景。

三、创作实践,拓展迁移。

1、激发创作欲望,根据图片,师生共同创编歌词

2、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创编,教师巡回参与,四人为一小组,创编歌词:。

3、各组展示新作品,师生共同演唱新创编的歌词,并评选出最佳作品。

4、各组展示创作表演成果,师生评价。

四、课堂延伸。

1、作业:你还能创编出几首不同歌词的歌曲?

2、各组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愉快地出教室。

第七单元

理解多好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ok星期天》

2、唱:《ok星期天》

3、动:露一手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ok星期天》,并结合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以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尝试音乐情境小品的设计和表演。

教学重难点:在学唱中掌握四度、七度下行跳进的音准和两处#fa的接唱。教学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礼仪歌相互问好

二、歌曲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熟悉的歌曲,但是我有一个小要求,请你们在聆听的时候用你们喜欢的身体动作把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好吗? 录音机播放乐曲 《哦,十分钟》。师:刚才老师看到你们用各种方式聆听了这首歌曲,凡是用最放松的姿态来感受的同学都是对的。比如跟着歌曲轻轻扭动身体,左右点头,按节奏跺脚。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另一首轻松愉快的校园歌曲,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思考给这首歌曲取个歌名,好吗?

三、新课教学

1、听《ok星期天》(1)多媒体出示学生周日游玩各地时欢快场景。配以《ok星期天》的音乐。(2)谁能给这首歌起个合适的名字?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也起了个歌名叫《ok星期天》请学生畅谈自己旅游时的感受,说说周末丰富的课外生活。(3)再次聆听《ok星期天》,感受歌曲轻快的气氛

2、唱《快乐的小队》(1)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小朋友用各种方式度自己的节日,那外国的,全世界的小朋友是如何来过他们的节日的呢?我们一起到前苏联去看一看吧。欣赏童声合唱《快乐的小队》,听赏后讨论他的演唱形式、歌曲的情绪、内容等(2)复听:随着歌曲的旋律律动,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强拍,并用左脚踏在强拍上。(3)在分句处标上“v”记号,提示学生正确换气。(4)教师示范演唱全曲,要求找出变化音。(5)反复跟琴演唱变化音和四度、七度下行跳进的音准,并分组赛一赛,奖励音准最好的一组。(6)教师带领学生跟录音唱全曲,做律动,在分句的地方变换行走方向。

四、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多好

教学目标:1.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理解多好》。2.通过歌曲的学唱,让学生明白对身边的亲友、朋友应该充满理解与关爱。3.通过认识各种反复记号,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顺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你好,你好,同学们好,我们来一起来快乐地歌唱。”“您好,您好,X老师您好,我们来一起来快乐地歌唱!

二、导入 师:我们每一个人整天都要与周围的人,周围的事物打交道。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在家与父母、兄弟生活,在外与朋友、陌生人交往。这之间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摩擦,如果你们遇到了问题,会怎样处理呢?生:讨论,发表意见。师:磕磕碰碰再所难免,如果我们都怀着一颗理解、宽容的心,相信再大的难题,再多的困难,我们都能够迎刃而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多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充满理解关爱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三、学习新歌

1.听范唱,说说歌曲的情绪。2.复听歌曲,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地方。3.听琴声模唱。4.节奏难点练习。1)学生自己找,教师示范。2)老师找,学生模仿。3)男同学找,女同学唱。5.下滑音练习。师:让我们用带有俏皮的、可爱的感觉来唱一唱下面的几个字。“翘”——爸爸气得胡子翘“爱笑”——和同学一起欢乐又爱笑“花鸟”——美好的校园有花也有鸟跟老师模唱下滑音。6.齐唱歌曲。

四、学习“D.C.”“Fine”“‖∶ ∶‖ ” 等反复记号。找一找歌曲中的这些记号在哪里?2指导学生认识它们的作用。3 按正确地顺序演唱歌曲。

五、总结、下课

第八单元 欢聚与期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东方之珠》、《春节序曲》 教学目标:

1、充分感受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及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心声。

2、聆听歌曲《春节序曲》,体验乐曲的情绪,能够体会到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争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能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听赏《东方之珠》

1、听音乐《东方之珠》进教室。师:歌中的“东方之珠”同学们知道在哪里吗?生:上海、香江……师:歌曲中的“东方之珠”不是指的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而是指的我们中国的一块宝地——香港。香港因盛产沉香而得名,它是亚洲东部的重要交通中心和国际自由贸易港,也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而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就是一首流传广泛,经久不衰的老歌《东方之珠》。

2、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音乐教父:罗大佑。他创作的歌曲所带来的音乐省思和人文关怀,至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影响力。他是一个多产的创作家,一共创作了两百多首歌曲,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童年》、《明天会更好》、《恋曲1990》等。

《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的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旋律从耳朵进入直达心扉,那种感觉,是雨水融入泥土,是血液流入躯体,那乐曲,仿佛是发自于内心的呼唤,扩张着每一个毛孔。

3、跟音乐哼唱高潮部分,让学生感悟“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深刻含义。

4、学生完整聆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5、教师小结:歌曲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的高潮,特别是“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的真挚话语,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二、欣赏《春节序曲》

1、介绍歌曲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内涵丰富、意境崇高的童声合唱曲。虽然节奏缓慢,但听起来并不长,因为深情优美的旋律有强烈的吸引力2复听歌曲,与《东方之珠》比较,谈感受。

三、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七子之歌——澳门》

2、露一手:闻一多《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增强爱国热情。

2、理解《七子之歌》这首歌所表现的内容,并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来表现。

3、诵读诗歌《七子之歌》,开拓音乐视野,加深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确切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2、踊跃参与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交流活动。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着《春天的故事》的音乐走进教室。

2、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歌曲中提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3、介绍一国两制。

二、导人新课

1、师: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统一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在此之前,许多文人学者通过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2、介绍闻一多和他的《七子之歌》

三、学唱新歌

1、师:音乐是无声的呐喊,歌声是倾吐的心声。让我们静静地感受闻先生当时写作时的心境吧!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生:体会情感并讨论。师:小结

2、把歌词填进去完整地演唱。(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也要用朗诵时的感觉和情绪。)

3、提问:歌曲中有几处呼唤“母亲”的地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中有的表现急切,有的表现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盼,表达了游子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4、再次随音乐演唱。(要求通过自己设计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

5、学生分组讨论演唱,评出最佳演唱方案。

6、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

四、拓展延伸

露一手:闻一多《七子之歌》

1、以歌曲的伴奏音乐为背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学生谈感想。

2、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下课。

2.新苏教版三上练习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4.《夕阳真美》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6.《火红的枫叶》7.古诗两首 练习3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学习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5.通过课文解读,激发学生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6.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8.通过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重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教学时间

4.夕阳真美 2课时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课时 6.火红的枫叶 2课时 7.古诗两首 2课时 练习3 2课时

4.夕阳真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通过图片展示感知夕阳美。3.通过动作熟知部分词语意思。教学重难点: 通过通读课文,可以有感情朗读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有关夕阳的影像资料。

2.一曲动听的音乐,将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傍晚。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柳堤欣赏了夕阳,谁能给我们说说你印象最深,觉得最美的一刻的夕阳是什么样的?

3.学生谈见闻和感受。

4.进入新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实践观察时收集到的信息并进行交流,以学定教,自然导入课题,不仅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还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检查复习

游戏:摘云朵

合作复习

开火车读生字

4.看录像,听范读

5.读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

【设计意图:把每一个生字的字音读准,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游戏中进行复习巩固,孩子们学得开心,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范读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学生通过细看录像中的景象,静听课文的范读,能清晰的掌握每个自然段所描绘的情景,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拐杖”。】

(三)有感情地朗读,激活画面。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1.老师也非常喜欢课文的第2自然段,注意听老师读,待会儿请同学们给我评评?

2.师生评价。

3.轻声读读这段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声音轻些,速度慢一些,看看你还能想像到些什么?

4.指导朗读。

A: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读这句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这时太阳的样子像什么?

师:这时的光已经不再刺眼,我们能很清楚地看着太阳,你看到的和课文里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一样的呢!真会想象。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读这句话。

B: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

(1)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小手比画比画?(2)大伙评评,到底谁比画的是连绵起伏的山?为什么?

(3)(手势表示)对,一个接着一个,一起一落,这就是“连绵起伏”。

师:你在哪儿也见过“连绵起伏”的山呢?(放课件:广西连绵起伏的山)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1

5.美美地把这一段课文读读。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创造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

1.引读: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2.那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课文,你还有别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生动,学得更有趣吗?

3.学生反馈。

4.创造方法,合作学习。

5.展示成果。

句式联系:

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

火红的天空十分壮美。被染成五颜六色的云朵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6.有感情朗读第3、4自然段!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发现,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

品味第5自然段。

1.(放课件:老年人晚年幸福的生活)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不仅夕阳红了,爷爷奶奶的脸也红了,他们的心更红了呢!{板书:更红)我们祝愿他们的生活也像夕阳一样地美好、幸福。

2.如果你就是课文里的这个小朋友,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回归课题,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夕阳真美》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地表白,摒弃了以往归纳、升华中心的生硬,不失时机地把握住学生情感升华的一瞬间,无形之间渗透德育,教学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理解“连绵起伏、壮丽、灿烂等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夕阳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连绵起伏、壮丽、灿烂等生字词;

2、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来感受夕阳落山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夕阳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夕阳更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们赞美夕阳,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2.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这么美的课文,只有多读,才能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意,体会到文中之情,学生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回归板书,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回归板书,总结全文)日落任从容,余辉照晓丛。山河多壮丽,人老心更红。

2.美丽的夕阳,曾令无数人陶醉,进而为它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让我们走近夕阳,更多地了解它吧!同学们上上网,网上的资料可多了,有你喜欢的资料,可以动手抄写下来。

3.若有时间,课堂交流展示,若无时间,课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新课标中,教会学生学会积累,这是一个新兴的技能。把收集、处理信息的指导不失时机的放进课堂,避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尴尬。】 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预习课文,收集关于夕阳的资料和图片朗读课文3遍 巩固练习:补充习题

拓展练习:陪父母看夕阳,收集关于夕阳美景的词语 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4.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教学重难点

识字、并在田字格里正确地写字;朗读、背诵诗歌。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2.学写生字。

3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教学重难点:

识字、并在田字格里正确地写字。仔细观察、练习说话。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

一. 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清波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4.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本课8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说话。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练习课文内容及自身体验,激发学生爱心。

一. 精读训练

1. 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 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质疑: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吗,可以说说。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预习课文,查有关盲人资料。巩固练习:补充习题

拓展练习:开展“学会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板书设计

6.火红的枫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从天气,物候几个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就是爱。有一位小朋友将他对老师的爱都深深寄予在一片火红的枫叶上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火红的枫叶》。

2、板书课题:火红的枫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

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每个句子读通顺。自己练习朗读,不会念或难念的字、词圈出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老师多读几遍,也可以和同学合作练习朗读,这样能使你更快读好这篇课文。

2、正音。分自然段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评价

3、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哪一句最难读,哪一句就多读几遍。

4、同桌互相检查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检测:

(1)课件出示生字,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师:我们来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学生比赛读。)

(2)出示词语: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再读课文。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火 今 而 比

2、动动脑,说一说你怎样写好生字。

3、动动手,写一写生字。(教师范写两个。)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课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jīn tiān jié bái huǒ hóng()()()sòng gěi bǐ yì bǐ()()

2、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朝霞(zhāo cháo)记得(de děi)以为(wéi wèi)玫瑰(guī gui)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对大自然和老师的爱。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字词。

二、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出示学习小提示:

1、看图,读课文,说一说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说一说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

(三)汇报学习情况。

1、看图1,读课文1-3自然段

⑴说一说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她为什么要这么认真的去找一片枫叶? ⑵指导朗读。

⑶出示句子:它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模仿说一句话。⑷填一填:

(火)红(金)黄(蔚)蓝(洁)白 火红的________ 金黄的________ 蔚蓝的________ 洁白的________

2、看图2,读课文4-6自然段

⑴说一说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她找到枫叶后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这么做?

⑵指导朗读。

⑶想一想小朋友会在贺卡上写些什么内容?

⑷你知道哪一天是老师的节日吗? 在这一天里,你想跟老师说些什么呢?

3、小结:一片小小的枫叶寄托了小朋友对老师的爱,几句的温馨的话语表达了小朋友对老师的爱,这个教师节,老师一定会很快乐的。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贴 洁 送)写时要注意哪一笔?用什么方法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他们?

2、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书写。课堂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例:许多 许许多多

认真 ____()____ 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扩词 拓展练习:

1、背诵古诗《山行》。

2、做一张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板书设计 火红的枫叶

我 → 找火红的枫叶 → 做贺卡 → 爱老师

7.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重点

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读诗句想画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品味“红胜火”,“绿如蓝”,“江南好”“能不忆”等语言,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受江南风光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象中,在探究“好”与“忆”的关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一、赏春谈春,趣入课时。

1、师谈话导入,生自由吟诵写春的诗、词、文章。

2、引导学生谈谈对春天、对江南的感受。

3、揭题。

二、巧妙识“词”,审题设疑。

1、“忆江南”是词的题目吗?还是词的什么?【认识词牌】

2、“忆江南”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忆江南”是什么意思?猜猜作者会忆江南的什么?

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1)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小组读议:作者回忆了江南的什么?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分

三、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江南的哪些景色吸引了你?为什么如此引人?(学生自由谈体会)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红花被朝霞映照得火红火红的。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红;天上的朝霞,水中朝霞的倒影、江岸的红花、一片火红鲜亮。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表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面对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 】

3、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四、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词与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谈谈对“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的理解?

3、学了这首词,你想给自己布置些作业吗?(引导学生课后找一找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五、审题设疑,初读感知。

1、“渔歌子”是词的什么?

2、理解“渔歌子”。

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4)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5)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6)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6、分小组读议:作者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父?

六、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设问:词中的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 【引导讨论:(1)江南的春雨是怎么样的?

(2)渔翁身临其境有什么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体会雨中的景色。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簌簌地下着,薄雾迷朦中可清晰地看见远处的山,天上飞着的几只白鹭。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候的鳜鱼长得正肥。江中飘着一叶扁舟,船头上坐着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垂钓的渔翁。】

3、学生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六、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这首词与《忆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教师小结词的特点。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一.导课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板书:古诗两首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在(请查)年前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3.开火车认读生字。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二)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四野:周围,四面八方。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见:露出,呈现。】

(三)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现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像,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3)指名说诗意。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朗读古诗两首,预习字词 巩固练习:背诵古诗两首 扩展练习:搜关于春天的诗词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敕勒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景:天空 草原 牧草 牛羊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练习3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教学重点

学习用音序查字典,熟记成语古文,学会问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2.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3.熟记4条成语和《三字经》摘句 教学重难点:

1.会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2.熟记4条成语和《三字经》摘句,并明白成语和句子的意

一、教学学和用。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三、教学练习。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学重难点:

1.能够从词语只任选一个说一句话。2.在生活实践只学会问路。

一、教学写字有方。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熟知单立人的写法(2)出示人的演变过程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二、教学说说写写。

1、审题。

2、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 写 投 跑

游 跳 看 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4、反馈。

1、指名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3、任选3个词写三句话。

三、教学口语交际

一、观察图画,明确要求。

1、请小朋友读一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一想:兰兰要去哪?遇到了什么困难?她需要怎样做?

2、请看图:如果你是兰兰,应怎么问路?如果你是老爷爷,应怎么回答?

二、指名表演,明确要点。

1、请两名小朋友来表演,其他小朋友认真看,一会请你来评价。

2、指导评价。【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指导孩子们说出问路的要点:第一是要有礼貌;第二是把要问的路说明白;第三是要仔细倾听指路人的回答,把线路弄清楚。】

三、创设情境,提高能力。

情意一:王老师生病了,李明小朋友要去看望她。但不知道她家在哪?就问了和王老师同楼的鑫金小朋友。

情境二:强强忘记带钥匙了,他知道妈妈在长青公园里跳交谊舞,想去那向妈妈要钥匙。但不知道路怎么走。他有几种问路方式?讨论后,分别演一演。

1、他向老师问路。

2、他向路人问路。

3、他在公用电话厅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向妈妈问路。

4、他坐出租车上,向司机问路。

情境三:小军要和同学去中山陵,他问爸爸,中山陵在什么地方?我要去那儿该怎么走?爸爸拿出地图,帮助小军找到了南京中山陵,并告诉他行走的路线。

四、应用生活,实际锻练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问路的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2、让爸爸妈妈或其他亲友带你出去旅游,看看他们迷失方向,不知道怎么走时,是怎样寻求帮助、到达目的地的。

课前思考(参考设计):

一、课前活动

大家快快坐坐好,来给大脑做体操,跟我念念好不好?(生:好)

先想后说有条理,吐字清晰声音亮,礼貌大方人人夸。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阿姨敲门,问老师:“请问校长室怎么走?”教师答:“一直往西走,那边的第二个教室就是。”阿姨:“谢谢!”教师答:“不用谢。”

2、导入课题。

1)、小朋友,刚才那位阿姨找王老师干什么呢?(问路)

2)、在现实生活中,问路是经常发生的,你有没有问过路?别人有没有向你问过路?(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问路(出示课题)

3、在这节课上你想知道写什么呢?(问路人要注意什么?指路的人要注意什么?

三、再现情境,学习问路。

1、图画,语言再现书本情境。【图画出现白马石刻公园,教师用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

2、真聪明,替兰兰出了这么多好主意,兰兰最后决定问路。如果你是兰兰,你会向谁问路?怎么问?(民警叔叔、过路人、附近人家)

3、用图画出现一位老爷爷,真是巧,看谁来了?

4、兰兰该怎么问路呢?(小组合作,推荐两个人练习问路,其他小朋友做评委)

5、请两组小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认真听。

6、评评哪组棒,说说理由。

7、互动实践,巩固问路要领自主把握。请小朋友按照问路的要求,再找朋友练一练,这回还要注意动作、表情哦!

8、指名台上表演,指导学生从问路要领、礼仪态度和动作表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9、总结:兰兰找到了她想去的白马石刻公园,心情很高兴,我们用掌声祝贺她问路成功!

四、再创情境,学会指路。

1、图画、语言再创情境。

(媒体显示小熊的家)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请了好多小朋友到家里共同庆祝。有小猪、小狗,还有小猫呢!

小猪正皱着眉头发愁呢,这是为什么?原来它找不到小熊的家啦!

2、小朋友,你们说小猪应该怎么办?(问路)

3、(媒体演示小猪很有礼貌地问路,但大象伯伯指路不清楚的情景)为什么小猪还是找不到小熊家呢?

4、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小猪多着急啊,同学们,如果你认识小熊家的话,你愿意给小猪指路吗?

5、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小熊的家。【出示路线图】

6、找好朋友练习:一人扮演小熊,一人演指路的小动物。

7、学生戴小猪、小猴、老牛的头饰表演。

8、你喜欢哪一位指路者? 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预习练习3 拓展练习:练习用音序查字典查下课生字词 板书设计

3.新苏教版三上练习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蘇教版課程標准教材小學數學第五冊第78-79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當兩端の物體相同時,兩端の物體數量比中間の多1;當兩端の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の數量相等。”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の現象,解決生活中の問題。

3、學生經曆探索規律の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の方法。

4、在解決問題の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の多樣化の思想。培養學生發現與應用規律の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の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曆間隔排列規律の探索過程,找到“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當兩端の物體相同時,兩端の物體數量比中間の多1;當兩端の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の數量相等。”這一規律。

教學難點:利用規律解釋生活中の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准備:課件、作業紙

一、創設情境,認識一一間隔

師:同學們,老師覺得最近一段時間你們の表現特別棒,看這是獎勵你們の。師操作:出示兩個笑臉與兩個大拇指間隔排列圖。

師:從圖上你看到了什麼?現在老師覺得同學們坐得很端正,繼續獎勵大家,猜老師會獎勵大家什麼呢?

猜得真准,你是怎麼想到の?

師:像這樣,笑臉與大拇指一個隔著一個排成一行,數學上,我們把這樣の排列就叫做“一一間隔排列”板書

師:在我們の生活中也有著這樣の排列現象 欣賞老師收集の一一間隔排列の照片

提要求:你們一邊看,一邊還要能找出哪些物體一一間隔排列? 出示:PPT(手鏈圖

紅白蠟燭圖

食物)

師:欣賞了這麼多照片,你覺得這些一一間隔排列看起來怎麼樣?

師:の確,這樣の排列看起來非常有規律、有秩序,給人一種“美”の享受。

過渡:三(1)班の同學很會觀察、很愛動腦筋,老師帶你們到兔子莊園去玩一玩。

二、觀察主題圖,自主探究

出示主題圖天氣晴朗,小兔子們正在列隊歡迎咱們呢。在圖中,能不能也找到像這樣一一間隔排列の物體呢? 學生匯報

師:這些一一間隔排列の物體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呢?咱們先來數一數每種物體の數量。請小朋友們拿出作業紙,數一數每一種物體の數量並把表格填寫完整。核對數量

師:咱們再來觀察一下這幅圖

出示:每組物體在排列上有什麼特點?

每組兩種物體の數量之間有什麼關系

請四人小組合作,討論研究 巡視,師:研究好了嗎?

現在把你們小組の研究成果來匯報一下。每組物體在排列上有什麼特點? 指名,生說一一間隔排列

師:の確,這三組物體都是一一間隔排列の。(鼠標指著大圖)如果沒有學生說一一間隔排列,則省略此步 師:還有什麼特點呢? 生:兩邊相同

師:咱們來具體看一看 點擊第一組變大,師:你來說一說

如果學生說不出,可以引說:左邊是(),右邊是(),兩邊()。再看第二組,你來說一說 再看第二組,你來說一說

師:兩邊相同可以說成是兩端相同。(板書:兩端相同)師:每組中兩種物體の數量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指名生:兩邊の比中間の多1個 師:你能具體說一說嘛? 生:夾子比手帕多一個 兔子比蘑菇多一個 木樁比籬笆多一個 或者

生:夾子比手帕多一個 兔子比蘑菇多一個 木樁比籬笆多一個

師: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它們在數量上の關系嗎? 生:兩邊の物體比中間の物體多一個。

師:也就是兩端物體比中間間隔物體多一個。(板書:兩端物體比中間間隔物體多一個)

反過來說也就是中間間隔物體比兩端物體少一個

三、通過學生操作來解釋、驗證規律

師: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呢?讓我們驗證一下:咱們來給小兔子分蘑菇吧。看看老師是怎麼分の,(點擊一個圈)你們會分嗎?(會),那老師就把分蘑菇の任務交給你們了,完成作業紙の第二題分蘑菇,看誰分得又快又好。分好了嗎?

在分蘑菇の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最後一只小兔沒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個蘑菇„„

師:是嗎?(不相信の語氣)老師也來分一分,點擊課件。真の是這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誰能用剛才學到の知識來解釋一下。

生:兩端相同,排在兩端の物體多一個,所以多了一只小兔。中間の間隔物體比兩端物體少一個,所以少了一個蘑菇„„

師:其他兩組排列裏也是這種現象嗎?咱們來看一看

出示夾子手帕圖。如果把一個夾子和一塊手帕看成一組,也像這樣圈起來後,結果會怎 2 樣?

生:多一個夾子

師:為什麼會多一個夾子呢?

夾子是排在兩端の物體,所以比中間の手帕多一個

師:再看看木樁籬笆圖,把一根木樁和一塊手帕一組一組圈起來後會出現什麼結果? 生:多一根木樁

師:為什麼會多一塊木樁呢?

生:兩端相同,排在兩端の物體比中間多一個,木樁是排在兩端の,所以就多了一根 師: 是不是一一間隔排列の物體,兩端相同時,排在兩端の物體一定比中間間隔物體多1個 呢?(大部分學生有些遲疑,不敢確定)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請小朋友們任意畫兩種圖形,一一間隔排列,兩端相同。畫好後,數一數兩種圖形の個數,看看有什麼關系?

收集兩份優秀作業讓學生自己展示並說說有沒有驗證規律 師:其他小朋友畫の也符合這個規律嗎? 生:符合

說得真不錯,老師要來考考你們了 出示:

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兩只小兔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 生:19個蘑菇

師:說說你是怎麼想の?

把20塊手帕像那樣夾在繩子上,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 生:21個夾子

師:說說你是怎麼想の?

(過渡)師:你們真愛動腦筋,小兔子看你們學得這麼棒,決定教你們玩一個遊戲,想玩嗎?

四、遊戲,在遊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遊戲名稱叫“男生女生來排隊”の遊戲(課件:遊戲:男生女生來排隊)

老師要找三名男生、三名女生來按照老師の指令排隊,其餘同學當小裁判,5秒內完成指令の話就給他們鼓掌。

想上來玩遊戲の小朋友趕緊報名哦!指名學生上臺後。師:准備好了嗎? 老師開始下指令了

1.第一個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間隔,排成一排。

2.第二個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間隔,排成一排。每個男生の兩邊必須有一個女生。學生發現了問題

師:要使每個男生の兩邊必須站一個女生可以怎麼做?開動你們の小腦筋。

女男女男女男女/ 女男女男女 生:下去一個男生

師:哪個男生離開隊列,男生の兩邊就都有了女生了。生:某某

師:如果這個同學上位の話,隊列の兩端站の是(女生),女生の人數比男生人數多一個。師:除了讓這個男生上位,有沒有其他の辦法使男生の兩邊都有女生。

生:再喊一個女生上去

師:誰願意上來。指名女生上臺 師:現在站對了嗎?

師:咱們來觀察一下這個隊列,男生多還是女生多? 女生

師:你是怎麼發現の? 數出來の

師:有什麼方法,不通過數數,就能一下知道女生比男生多?

生:男女生一一間隔排列,女生站在隊伍の兩端,所以比男生多一個 還想繼續玩遊戲嗎?

那咱們就一起來玩這個遊戲,不過要開動小腦筋哦!師:老師這兒有四個男生,排成一排,現在最少來幾個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間隔排成一排? 3個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麼排列の? 請你上來排一排

為什麼只需要3個女生就夠了?

生:因為男生在兩邊,比女生多一個,女生少一個,所以只要3個女生就夠了 師:最多需要幾個女生呢? 生:5個

師:怎麼排?你能說一說嗎? 生:女生排在兩邊。比男生多一個 師:和他想法一樣の舉手。真棒

除了這兩種方法,有沒有其他の方法? 4個

你來說說來4個女生怎麼排? 出示:女男女男女男女男 還可以怎麼排?

出示: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這兩種排列方法和前面の排列方法有什麼不同嗎? 生:兩端不同,兩種物體數量相等(板書)師:咱們來回顧一下,在什麼情況下,女生の人數比男生少1? 在什麼情況下,女生の人數比男生多1? 在什麼情況下,女生の人數和男生同樣多?

五、回顧學習過程,談體會

師:回顧我們探索和發現規律の過程,說說你有什麼收獲?

生1:兩種物體一個隔一個地排成一行,它們の數量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1。生2:一組一組地圈一圈,容易發現間隔排列物體間の數量關系。師:下面就讓我們用自己の收獲去勇闖智慧穀。

五、解決問題,出示:智慧穀 第一關判斷對錯

師:看到題目後先想一想,等老師倒計時到1の時候,用手勢把答案告訴老師,對の打勾,錯の打叉(教給手勢)

(1)★▲ ★▲★★▲„„ ★▲★這組 排列中★の個數比▲多一個。

„„„„„„„„

()

(2)課桌和椅子一一間隔排列,課桌有10張,椅子有10把。„„„„„„„„

()第二關:解決問題

一年一度の人民公園菊花展即將開幕了,展臺上已經運來紅菊花100盆,如果按以下方式一一間隔排列展出,還需要運來多少盆黃菊花?

師:恭喜你們闖關成功。

六、總結拓展

快要離開兔子莊園了,老師想把這串珠鏈送給小兔子們,你們說是紅珠子多還是黃珠子多呢?

說說你們の理由

師假裝操作,我現在就把它排成一行,看看是不是一一間隔排列

圍成一圈の間隔排列其中有著怎樣の規律呢?與排成一行の間隔排列又有著 請同學們課後去思考

4.新苏教版三上练习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4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保护家乡的环境。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做什么。2.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害。3.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4.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学情分析】

这一课指导三年级的学生讨论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知道植物能保护土壤,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土壤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怎样保护土壤,增强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非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2.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3.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一份努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提出保护家乡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泥土、草皮、水壶等。

学生准备: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经常会出现暴风劲吹、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景象。这种景象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鄂尔多斯沙尘暴视频,同学们,看完视频,你们想说点什么?

2.是的,沙尘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3.师: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板书课题:保护土壤)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土壤对人类的贡献。

(1)地球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共同的家园,那么想一想,地球上的土壤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呢?

(2)(出示课件图片)描述生活中土壤对人类、动物、植物的贡献。

(3)师:大地就像一位母亲,孕育着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为有了它,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关注土壤现实状况,引发问题,引导思考。

(1)出示课本插图,思考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土壤资源正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土壤退化等。而土壤流失还会加剧水资源的流失,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土地荒芜、环境恶化。

3.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1)提出问题。师: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学生猜想假设,并说明猜测根据。

(3)制订水土流失实验方案。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各小组互相补充。

(4)教师总结完善实验方法。(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对比实验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要保证其他外部条件。相同条件:盒子的倾斜角度相同,铺的土厚度相同,水量相同;不同条件:一块没有植被覆盖、一块有植被覆盖。)

(5)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6)展示交流。

(7)总结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鄂尔多斯出现风沙的原因(出示鄂尔多斯沙漠化情况的图片)。

(8)小结:荒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的地理过程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播放视频,了解沙尘暴的危害)

三、交流探讨,保护土壤

1.师:土壤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可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往往会伤害道它。

2.提问:老师让你们回去调查研究,人类的这些活动对保护土壤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你们都完成任务了吗?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结合图片汇报:修筑梯田

砍伐森林

轮作或休耕

开窑烧砖

抛撒垃圾

喷洒农药

四、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

1.师:如果我们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那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师:同学们,保护土壤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参加蚂蚁森林的公益行动,通过步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络购票等行为,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养一棵虚拟的树。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等蚂蚁生态伙伴们,可以“买走“树,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

(出示图片)师:这就是老师通过低碳出行换来的小树——沙柳,沙柳生长迅速,枝叶茂密,根系繁大,固沙保土力强,利用价值高,是中国沙荒地区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4.师:同学们,那你想为土壤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贴在黑板上汇报。

5.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黑板上的土壤绿了起来。

五、全课总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保护土壤,沙漠也会变成绿洲。希望同学们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护土壤,人人争做环保的小卫士。

【板书设计】

7.保护土壤

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

做水土流失实验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上一篇:项目质量标准化下一篇:车辆燃油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