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2024-07-25

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精选12篇)

1.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一

重视课程设计 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电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

合肥市金融学校 董林

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位专业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作习题、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虽然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我认为课程设计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来说,效果明显。在此笔者仅以电专业为例,对此加以探讨。

一、开展课程设计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课程设计教学是指学生在学完某一门或几门相关专业课的最后阶段,教师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运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电路的设计、装接和调试工作。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电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学完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的最后阶段进行一个课题的课程设计,既可进一步加深对电路基本知识的理解,又可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课程设计能将学生从理论学习的轨道上逐步引向工程实际方面来,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程序和实施方法,受到工程技术方面的初步训练。

二、课程设计教学是其它实践性教学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

前面我已提到,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与课程设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却不能替代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分析你将发现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在中等职业学校电专业实践性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作习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课堂所讲解知识的理解。一般地说,习题的题目内容较窄,训练目标单一,题目往往经过了抽象地加工,给出理想化条件,一般不难得到标准答案。但是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实际的电路或电子装置,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需要综合运用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必须从实际出发,查找有关资料,拟定多个设计计算环节,从不同方案的比较中得到较好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装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实际电路,所以要求通过实际电路的安装,实验调试,使理论设计逐步完善,使之达到实际要求。

2、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点放在验证基本定律和电路性能上。学生只能从其中初步了解实验的步骤和基本方法,却很难使学生动手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多的训练和提高。而课程设计为学生创造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独立开展实际电路的机会。学生既可运用实验手段检验理论设计中的问题所在,又可运用学过的知识指导电路调试工作,使电路更加完善,从而使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实际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智慧和技能的转化。通过这种综合训练,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组织实验的基本能力。

3、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虽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它也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这是因为从题目的广度和深度上讲,毕业设计比课程设计的难度大得多。课程设计的题目虽然选自实际电路,但比较简单、定型,一般不是真实的生产、科研任务、所以学生基本上有章可循,完成起来并不困难。但由于毕业设计的难度较大,加之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完成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电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更应重视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4、下厂实习虽然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学的一个好的教学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生产,对书本知识有个直观认识的机会,但是由于多数职业学校没有校办工厂,加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有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口实习的原则被打破。职业学校的学生,下厂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必将难以实现。但据我所知,多数有电专业的职业学校都建有电工电子实验室,基本能够担负电专业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所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电专业实践性教学,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设备,做好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三、怎样实施课程设计教学

1、选择合适的题目。课程设计题目选择的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它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认真又慎重地选择好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课题应依据教学大纲,符合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本课程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技能方面地训练。(2)课题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学生在相应学科中所学过的知识。如果需要对某些知识进行深化或扩展,则要补充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3)题目大小要适当。课题指标宜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有所收获和提高。(4)题目的内容应当能够反映当前科学技术的新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精心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安排应包括设计时间的安排和设计过程的安排。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应在本专业学完一门或几门相关专业课的最后阶段,大约30-40学时,并集中在2-3周内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安排通常分三个阶段:(1)、设计计算阶段(约占总学时的30%)。在这一阶段,首先教师应向学生布置设计任务书,规定设计技术指标和其它要求;其次教师应讲授必要的电路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明确任务,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2)、安装调试阶段(约占总学时的50%)。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应介绍实验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工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组装电路,进行调试实验。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布置、安装、焊接各电路元器件;运用仪器设备检查,测量电路的工作状态;排除电路故障;调整元器件,改进电路性能;掌握电路的一般调试方法和规律,提高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3)、总结报告阶段(约占总学时的20%)。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计算、安装调试任务后应对设计的全过程作系统的总结报告,按统一格式写出设计说明书。

3、认真做好考评工作。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后,教师应认真通过设计答辩或经验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设计水平。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电路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电路装接工艺和动手调试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等来综合评定设计成绩。

通过几届学生的实践,笔者发现课程设计教学在电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教学效果最好。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后,对基本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基本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应该端正对课程设计教学的认识,掌握课程设计教学的基本模式。运用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效果。

2.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二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从教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英语”多年, 在教学中发现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高度类同, 但却分成两门独立学科进行教学, 甚至分不同学期开课, 造成学科教学不衔接等诸多弊端, 教学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重复, 学生没兴趣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一般是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 而“计算机专业英语”则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 学科教学顺序不一致, 教学衔接不好。例如,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学期学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第二个学期计算机英语又用英文版本再学一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学生总觉得他们会了, 就不想学了, 这对计算机英语的教学非常不利。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与教学方法、进度的矛盾

由于学生来源不同, 少部分学生来自城市, 来自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教学条件稍差的学校, 所以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英语”时存在很大的水平差距。在教学中, 常有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差距, 对所有的学生采用同一方法同一进度授课, 导致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愿意听、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加深, 学生就会感觉学习枯燥乏味,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3.教学课时不足, 教学效果欠佳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因特网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总共设置了108课时。但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 每周只有4节课, 教学内容多, 课时减少, 很多教师都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多太快, 练习时间不足, 无法很好进行吸收消化。

“计算机专业英语”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内容。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任务展开, 内容包括专业词汇、课文、注解、练习和计算机屏幕英语等。目前, 在我校专业英语教学中, 一般是在教室内上课 (每周2节) , 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手段单一, 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 绝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学习专业英语无用, 干脆不学。

改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对策

1.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 教科书只是教学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教学质量, 寻求课程的生存空间, 教师不能只为了上完教材内容而进行教学, 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 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 精选和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 充实教学内容。为解决教学问题, 笔者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 应该向职业化倾斜, 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以满足就业需要, 真正做到辅助专业学习、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

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整合过程中, 将两门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选取、整合成一门综合课程进行同步教学。教学模块共6个, 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因特网基础知识、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应用。每个模块都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 算机专业英语”应掌握的理论教学目标和实训目标, 以英语教师兼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来授课, 进行同步教学, 将会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2.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了解深浅不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尝试着将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融入实践操作训练中, 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定目标、分层练习及指导等, 尽量做到有效满足学生想获取知识的不同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同步教学。整合后的课程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练为主, 指导为辅”的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模块教学以“计算机专业英语”为基础,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实训内容检验学生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根据教改方案, 教师要融会贯通两门课程, 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 以掌握必要的语言应用技能、操作技能为目的, 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进行教学。每个模块教学都在网络实训室进行授课, 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 教师在教师机上进行课堂讲解、操作演示, 学生跟着学, 全面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巡回引导学生理解在章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屏幕英语信息,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基本操作技巧,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每个模块的教学完成后, 教师都要布置一个综合的任务, 如使用Word设计一个中英文电子板报, 使用Excel做一个班级成绩总表等, 考核学生完成模块任务的情况并评出成绩。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创新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在网络平台上, 教师将一个个实训任务做成样本, 提供学习参考资料,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极大地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在网络平台上设置实时答疑、批改作业、在线测试和在线讨论等,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人人参与活动的学习,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在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 既要拥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又要具备相邻、交叉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正确处理课程教学资源,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课程整合,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海波.计算机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王明佳.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初探[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1 (11) .

[4]黄荣怀, 沙景平, 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探讨 篇三

[目的]通过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进行探讨,促进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完善,推动网络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本文为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阶段性论文。

随着21世纪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过程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学机构之间,学生于学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和工具。网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革,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多元性、自主性、交互性、多样性及共享性等特点。可是,如何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标准,笔者就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供大家进行探讨。

一、多元性

网络教学模式没有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教学中的学生可以来自任何一个角落,只要网络所及的地方,就是教学能够延伸的地方;网络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内容个别化、个性化,从而尽可能达到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同时网络教学也为那些无法在校接受教育的人们所用。所以,网络教学模式服务对象具有多元性、非确定性的特点。

既然服务对象具有多元性、非确定性,这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服务对象就有很大差别。传统教育方式服务对象,同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整体水平差别不是很大,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已经给予关注。教学过程中我们用的有本科教材,专科教材等。而网络教育服务对象具有多元性、非确定性,要求我们也要做到多元化的服务,做的教学材料要进行分级,使不同的学生层次能够很容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

二、自主性

网络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关系,其课程内容体系、学习方法、教学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资源,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时间、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学结构,它营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环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行自我建构,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而网络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行自我建构。这就对网络资料的构建提出很高要求。好的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等,不再受时空限制,更利于学生个人的快速发展。

三、交互性

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不仅来源于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来源是分布在网络世界的信息资源,它为学生创造了虚拟课堂气氛和解决问题的条件,为互动式教学创造了可能。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电子邮箱、BBS及在线讨论等形式实施教学及信息反馈和交流。人机交互使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相互支持关系,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

网络教学模式的交互性,就要考虑交流的速度。是否能够快捷的沟通,咨询问题可以很快得到答复,甚至实时解答等。

四、多样性

网络具有教学优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用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网络提供文本与超文本,具体与抽象的知识通过模拟与虚拟等技术手段表达与真实情况一直或利用现实条件无法表达的事实与经验,可综合利用视觉、听觉效果,以非线性方式进行揭示与传递,便于实现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量的信息内容,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从而发挥了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料应该具有多样性,包含各种学习方式的选择,比如看,听,做等,使多元性的学习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特定学习环境的学习方式。

五、共享性

网络教育使教育资源突破了校园围墙的局限,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适用不同需求和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及时反映各学科最新成果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终身教育的实施,社会化学习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料要有深度和广度,并且能把自己的东西和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吸收别人的优点,做到资源的共享。

针对以上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特提出以下评价项目及其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问题 ,其评价过程和结果会反馈到教学活动中,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正面的和负面的许多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更多地从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特点、方式进行评价,而很少关注网络教学模式特点。本文从网络教学模式特点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可行的评价指标,希望能引起大家对此问题更进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妍.问题探究式网络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

[2]胡民勤.PBL在高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4.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四

目录

一、课程教学特点分析.......................2

二、计算机教学的一些措施...............3

1.化难为易、分小段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3

2.多将学生引入学习上的竞争...............3

3.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4

4.课堂教学和考核要明确,以日常考核为主............5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根据当前职业中专的学生特点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列问题,采取化整为零、分段教学的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他们逐步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不断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

近年来,招生制度发生改革,由于普高招生的影响和职校招生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高,态度不端正,主动性不够,加上年龄较小,家长不放心其外出打工,不期望能学到什么知识,只希望能在学校多呆几年,因此造成只求过关混张文凭混日子的学生不在少数,逐渐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素质明显滑坡。此外,网吧的兴起、游戏世界的虚幻飘渺迷住了部分学生的眼睛,大部分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就是只对游戏感兴趣,以为计算机课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而一遇到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会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这一些都给我们中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是对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一大挑战,我相信每一位中职的计算机教师在这方面都会深有同感。

我校是一所职业中专中技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初、中级技能人才。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如何改善和提高职业中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这些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意识,是摆在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校计算机教研组近几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职业中专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其本身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并以实践性为主的特点。对初中阶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对于每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是从零开始学起,并且由于计算机教学本身具有教学手段丰富的优势,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师生能够进行实时交流,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操作要靠平时不断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和熟练,不像其它一些课程只要死记烂背就能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特点。另外,针对学生

课后对计算机接触的时间比较少,课后练习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要求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而且可以逐步改变他们以往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带动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教学的一些措施

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了激励和赏识的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具体做法如下:

1.化难为易、分小段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

中职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又杂又多,除了要学一些最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而涉及到技能训练的课程也相对比较多,每部分涉及的范围又比较广,知识点比较散,对中职这些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在课程的“新鲜感”过去后,一般难以保持较好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课堂纪律也就难以保证。对此,我们应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可以有意识的将每部分的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实施分段教学,分段考试,使中职学生能够较容易的掌握每一小段的内容,循序渐进直到大考都能取得好的成绩,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使他们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增强了信心,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每一阶段的“成功”的学习,学生们逐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树立了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信,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逐步的提高。

2.多将学生引入学习上的竞争

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大多处于“劣势”,在学习方面比较懒散,缺少竞争的意识、好胜的劲头。对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意识的引入和组织学生们的良性竞争,激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好胜心”。在具体形式和方法上,我们主要结合计算机操作的练习,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先从简单的练习竞赛开始,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开展“中英文打字”、“word排版”等技能比赛,c++程序设计课程则可以进行 “简单的程序编写”等比赛,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和竞

争,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组织多轮比赛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在同学们逐步树立了学习竞争意识后,再结合课程的学习,不断增加比赛的难度和要求,将学习上的“竞争”经常化和深入化,因为在竞争过程中,脑、手、眼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并且注意力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对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为了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对各种竞赛活动也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使之充满趣味性,以吸引同学们的广泛参与。例如:在设计精神奖励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实物奖励,由学生自行担当比赛评委、自行组织比赛,分组练习谁做得最好,谁当“老师”指导别人等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竞赛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逐步树立起来良好的学习竞赛氛围,也使得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3.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整体素质较差,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更大,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给教学过程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在方法和措施外,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有的放矢地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的基本任务。否则,如果个别学生跟不上班级教学的进度,达不到基本的要求,不仅自己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拖整个班级的后腿,影响学习氛围和各种激励、竞赛手段的运用效果。在整个教学和实施激励、竞赛手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学,也是我们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要求,分别采取了同等水平的分组教学、以好带坏的一对一的课堂学习方式、个别重点指导等多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内容的学习、上机操作练习及一些制作比赛,就注意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与学习一般的学生分在一起,以“好”的带“差”的,使后进学生能够得到较好帮助和辅导,跟上学习的进度和要求,而好的学生也得到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深化,更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对一些熟练性的操作练习和竞争,则将水平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使好学生之间相互激烈竞争,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而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有“获胜”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重点的指导,耐心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特别是要利用学生自身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绩,教育和激励学生本人,以减少对学习的畏难心理,树立赶上其他同学的信心。

4.课堂教学和考核要明确,以日常考核为主

中职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差,甚至态度也很不端正,这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他们仍与一般的学生一样,很看重自己的分数。我们抓住他们这个特点,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都对学生提出量化的具体要求和考核目标,并将平时考核成绩作为整体课程考察成绩的主要部分,引导学生注重每一节课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使得学生自己明白如果达到每节课的要求后,就可以取得一个良好的平时成绩,为通过全部课程的考试或考核打下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5.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五

《国际货运代理》是我校物流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货代业务的操作与处理能力,培养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和业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笔者应用了项目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基于此,在国际货运代理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实施项目教学法是课程性质决定的

《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国际货运代理的综合知识、掌握从事国际货运代理工作和进出口业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职业能力。我们所采用的教材主要以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按照实际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内容,以每个工作环节为一个模块,又将各环节工作细分为各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安排不同的活动,每个活动都是工作中的一个知识点,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思想。所以,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

2.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中职学生性质决定的

中职物流专业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钻研精神,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是他们智力素质并不差,动手操作能力并不弱。应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工作情景,自我收集信息,自我制定实施方案,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解决货运代理的具体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好地调动起来。

二、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过程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特点,笔者把它分成了解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报价、货运信息、订舱业务、装箱业务、进出口通关作业、运输单据缮制等项目。下面以“了解货运信息”作为案例,运用项目教学法展开具体教学过程。

项目任务:了解货运信息。这个任务的训练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海陆空的相关货运信息,重点了解海港、空港、海运航线和空运航线,能够为不同种类的货物按不同货运要求选择合理的货运形式,并提供货运资料。

(一)项目准备阶段

1.成立项目小组,学生自由组合,4~5人为一组。

2.教师作活动介绍,布置任务。

活动内容:了解货运信息。

任务布置:各小组负责收集海陆空运输的相关资料,并根据所给背景,为客户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和提供详细的货运信息。各小组把资料汇总,制作PPT演示文稿,并以模拟情境的方式提供给客户,解答客户的提问。

背景1:深圳某进出口公司急需出口一批新鲜鲍鱼至新加坡,请为其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并尝试提供详细的货运信息。背景2:河北保定市某公司出口一批皮毛至德国汉堡,请为其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并尝试提供详细的货运信息。

3.教师针对任务提出注意事项。

(1)提供的海运、空运港口等要具备代表性,应在国际或国内比较著名。(2)公路、铁路线路信息应是国内货运量密集的线路。(3)要针对不同货物及不同公司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要注意货运信息的成本问题。(4)资料时限要力求在本年度或上一年度内,不允许过于陈旧。(5)信息要准确,要有真实性,图片应对应。

(二)项目实施阶段

各小组在教师的指??下或借助外界帮助展开工作。

1.各小组自主分析项目,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分工协作,明确职责,完成相关任务。

3.各小组到计算机房、图书阅览室或到车站、码头、机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4.资料收集完毕,各小组进行讨论、检查,把资料汇总,制作PPT演示文稿。

5.情境模拟,邀请几个老师扮演客户,各小组作为货代公司为客户服务,帮助客户选择最佳运输方式和线路。

(三)项目评价阶段

1.成果展示。各小组通过PPT面向全班学生和模拟客户进行陈述,并与客户讨论所介绍的结果。

2.评估:检查、评价和讨论。(1)自我评价:按照预先确定的评定标准,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如是否完成任务、达到工作标准、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价。(2)组间评价:按照预先确定的评定标准,各小组成员对其他小组的学习过程、项目结果、成果展示进行讨论和评估。(3)客户评价:客户对各小组的陈述以及提供的详细货运信息,是否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作出评价。(4)教师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成果阐述作出评价及给出补充性的信息,并根据客户是否满意,客户的建议改善项目计划。

三、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笔者以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项目任务展开课堂教学,把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实训为中心的教学,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真实业务来创设教学情境,把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真实业务背景下进行操作和训练,人人都能体验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乐趣。在上述“了解货运信息”项目教学案例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运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然后汇总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模拟货代公司为客户服务,解答客户的疑问,为客户选择最佳运输方式和线路。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有的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有的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来合作解决,有的通过与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协助来解决。这样,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项目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项目任务设计的内容和范围远远超出了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仅凭教材的那些知识已经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职业实践,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如我校采用的《国际货运代理》教材是围绕国际货运代理工作过程系统阐述了国际货运代理应该掌握的业务受理、单证处理、运输承担、报关报检、费用结算、业务操作等主要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授课教师要熟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物流地理》《国际物流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所以,一方面,笔者不断加强学习,认真钻研相关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见习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双管齐下,确保胜任教学工作,使得项目教学目标直接与企业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准职业人。

6.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六

摘 要: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基本的技能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能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将在文中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已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这门课是一门基本技能课,它的实践性很强,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图像处理软件、Internet的基本知识等等。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只是对计算机上的游戏、歌曲、上网的功能的爱好,并不是对这门课程的真正爱好,该如何上好这门课,怎样才能提高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钻研教材备好课

作为教师,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前提和关键所在。首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备好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并参考有关资料,科学的处理教材,有重点的写好教案,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年龄等等),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教学分析、综合和适当的增删或改进。

其次,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好教案。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提纲和指针,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所进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技术处理和加工,是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之后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教学特色源于教案特色,是特色的教案,要教学方法和实例,结合不同的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重点和示例应有相应的突出和不同程度的侧重。

二、抓好课堂教学的安排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根本途径,是落实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因为无论你如何处理好教材、写好教案,终究处在纸上谈兵阶段,还有待于课堂教学这一实践活动的检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较其它课程,更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检验。

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应妥善地处理好教材与教案的关系,对待教材要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既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又不能死抱教材不放。对待教材中已有的某些内容,例如:word中字体格式的设置,可以讲授的“粗”一些,学生即使一时掌握不好,也可以依靠教材自行解决;对教材中没涉及到或说明不详的知识,例如:excel中常用函数的应用,则要尽量讲授的“细”一些,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这也是教师的信任度,促进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也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度,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也可以高效率的理解、吸收和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以旧带新。每次授课都应力求做到由复习旧课而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这样,既弥补了学生记忆不牢的缺欠,又能有效地体现出前后知识的贯通。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即时演示示范,解决学生在学习练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力求做到当堂理解、当堂练习、当堂掌握。

三、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

首先,要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力求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先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突出教学的重点,让难点迎刃而解,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

其次,在授课中可以把一些知识点、重点或难点巧妙设计一下,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比如:在学习WaveCN软件的复制时,可以让学生以制作手机铃声的任务来引起他们的兴趣,通过练习,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还启发他们学会动脑、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求异思维,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

再次,在练习上,由于学生在兴趣、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会存在差异性,所以在设计练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后,学生才能有更饱满的热情来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提高中职网络教学效果探析 篇七

关键词:网络教学,现代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模式下上课的地点不再是集中固定的班级而是灵活的网络系统平台,实现的手段也变成了视频广播、视频会议、多媒体课件、WEB教材等,网络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探究学习的平台。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有其明显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效率比较高,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些年,网络教学模式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如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重理论轻实践 ;教材与网络教学模式不匹配 ;学生课堂管理难等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是年龄小,学习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差,那么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1 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

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理论课堂向现代的技能课堂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际操作技能传授。网络教学应引入更多的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展示、加强实际技能操作方法和过程演示等内容,设置每个技能训练点学生及时反馈环节,加强技能训练实效性,增加实操训练内容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网络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提高网络教学效果,从而使网络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出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2 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网络教学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角色由“教”变为“导”,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要随之变化,网络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模拟仿真、游戏互动等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教学法,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组探究,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中的任务或项目,培养学习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利用、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从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 根据实际需求编写适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本好的教材对教学质量提高起着实质性作用,但目前中职的教材仍存在知识内容单一、滞后,适应性、灵活性差的缺点。网络教学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教材有效性会降低,教师们可以依据所讲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环节、相关知识、拓展训练、实操训练、课程作业等方面,结合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实际需求编写适用于网络教学的新型教材。这样的教材是教师随时更新、扩充内容,学生也可以实时看到新内容,教材不再是刻板的厚厚一本书,变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了灵活性、互动性的“电子书”。教材形式的转变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4加强师生互动与学生管理

“教书育人”教师除了对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实时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实现效果不理想,网络教学在这方面的功能相对薄弱 ;另外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的特点,网络教学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聊天,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在设计网络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保证学生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态度和效果,利用BBS论坛、E-Mail等方式为学生和教师思想交流开设通道,便于教师从中发现学生思想和学习状态的变化,并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情感目标进行调整,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心理,同时将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远离网络不良影响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与学生管理提高网络教学效果。

8.关于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 篇八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 难度 组织方式 考核办法

专业课课程设计是学员在完成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方案构思或方案设计计算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为学员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了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直以来,由于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为学员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学员对课程设计都比较重视,完成设计任务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的调整,使得某些理论课程的深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学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都有所下降,因此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设计成果中佳作较少,而且常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针对学员的现状,应考虑从课程设计的难度、课程设计的辅导、课程设计的组织以及课程设计的考核方面进行调整,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学员的整体水平和授课主要内容,调整课程设计的难度和计算量

课程设计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课程设计要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其次课程设计的难度和计算量要适当。难度过低或计算量过少达不到促进学员巩固课程内容、发挥学习潜力的目的;难度过高或计算量过大会使多数学员产生畏惧心理。确定课程设计目标时不可一成不变,一定要在学员理论课程学习基本完成时,再根据多数学员的掌握情况对课程设计的难度和计算量作适当调整,做到让学员既有一定压力,又不至于无从下手。如果学员感觉课程设计难度适中,完成设计的积极性将较高,也有信心克服设计过程中的困难。

二、教员充分发挥辅导作用,加大辅导力度,分解设计难度

一般在本科教学中,由于学员基础好,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比较深入,教员在指导课程设计时,采用的是不坐班的方式,在下发了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后,只需针对学员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即可。这种方式不适应我院的学员状况,学员在设计过程中问题较多,离开了教员的辅导,设计过程往往就会暂时中断,因此,就是要求指导教员加大辅导力度。课程设计辅导中,可以采用分段辅导的方法,即将课程任务分解为几个阶段,将每一阶段的任务、难点进行分析,要求学员跟着教员的思路,逐段完成任务。这样学员每一阶段的任务明确,难点集中,完成起来目标更具体。对于超前完成的学员,教员可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走在前面。另外,教员还必须改变以前只动嘴、不动手的状况,计算、画图时多作示范。总之,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不能只作旁观者,而要和学员一起投入其中。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程设计,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设计总是全班学员采用相同的或较少几个设计题目,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每人提交一份设计成果。采用这种方式,如每个学员都能真正独立完成任务,当然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但事实上有一部分学员不能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设计过程中不积极,等到要交成果时再抄袭其他同学的成果。更有个别学员,连抄都嫌麻烦,干脆通过各种手段请人代做。有时抄袭者的“成果”更为干净整洁,教员如果仅根据设计成果评分,自己做的学员反而得不到高分。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我在组织课程设计时尝试让学员们三五个人分为一组,每组一名组长掌握设计进度,几位同学分工完成一份设计成果,而各个小组的设计题目在数据上作了一些改动。经过分组后,每组学员相互之间既合作,又相互督促;各组之间只能相互讨论商量,不能完全抄袭;组与组无形中展开了竞赛,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考核,督促学员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以往的课程设计考核常常根据学员提交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表现确定等级,如前所述,常被有些不自觉的学员钻空子,起不到督促学员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目的,即使分组完成,个别学员还是会想办法偷懒。另外,如分组完成任务,一组学员提交的设计成果相同,教员还必须在这几个学员中评定不同的等级。装甲车维修教研组的教员很多都采用了设计成果答辩的考核办法,即在完成设计任务后,每个学员简单总结自己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并回答教员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方面给学员一定压力,促使学员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另一方面帮助教员判断学员对设计要求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口头总结和回答提问,也给学员提供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装甲车维修专业这几年课程设计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形式、设计成果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能够反映学员的真实情况,而且学员对于成绩评定没有疑义。

总之,课程设计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对课程设计进行组织和指导时,应尽可能地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等译.面向21世纪成人后续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9.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九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各国贸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国际贸易发展态势引人注目。《国际贸易》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以及进出口实务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贸易地位的提升,对高校涉外经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然而,由于《国际贸易》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方式重讲授轻互动、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问题。为了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培养运用型的专业国际贸易人才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将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的探索和体会出发,浅议高等院校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二、当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当今,国际经贸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本应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国际贸易形势的新变化要求。然而,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就数据和内容来看,都明显滞后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化以及新趋势,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结合社会需求,理论和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例如,讲到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时候,欧洲债务危机是当前的热点,但是课本上并没有相关的内容可以讲授;当讲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章节的时候,目前欧盟成员国已增加到28个,但课本上欧盟的成员国数量仍然是25个。可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时补充教材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避免照本宣科,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最新贸易现象的敏感度。

(二)教学方式重讲授轻互动

当前,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填鸭式”教学、“一言堂”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提问和讨论环节,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受到压制,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课堂上没有学而仅有教。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高效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如多媒体技术,但大多时候只是粉笔的替代品,教学课件中文字性描述多、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运用偏少。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信息量非常大,很多时候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加上讲课老师为了方便使用电脑,很少到学生之间进行走动开展互动教学,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厌学情绪明显。

(三)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笔试为主,大多按照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方法计算得出总评成绩。试题类型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题型,主观题型少、客观题型多,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的特点,考核试卷甚至出现连续多年使用一套卷子的现象,考试内容滞后。通过单纯的理论考试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全面反映出来,特别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的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导致学生缺乏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前突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三、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补充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顺应、跟踪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首要条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目前市场上的国际贸易教材种类繁多,层次各异,应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另外,作为任课老师,应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发展动态,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使国际贸易课程的时效性、现实性充分体现。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实际贸易问题分析提前“预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所教授的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本省,毕业后大多回到自己家乡的经贸部门工作。结合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了云南省的边境贸易情况、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及所遭受的贸易壁垒、中国D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设对云南的影响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状况等相关内容。既提升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对家乡贸易状况的.了解,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一堂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力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有利于讨论和质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根据国际贸易课程不同章节的侧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提问启发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讨论式教学法等方式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由于案例多为贸易热点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可以避免学生精力不集中的局面;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挑选合适的视频文件等多媒体资料开展教学,配合教师的讲解以及总结,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比如,当讲到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结合《大国崛起》纪录片中的视频一并讲授,多样化的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改革考试方式,增加实践能力考核

鉴于目前国际贸易课程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重记忆、轻能力”以及“重理论、轻实践”引发的诸多弊端,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由原来的期末考试一考定乾坤向教学全过程考量综合反应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的技能水平方式转变:即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的比重,期末卷面成绩由70%下降到50%的比重,采取全程化、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辩论赛和讨论情况以及分小组进行国际贸易案例学习的效果情况等方面。上课考勤主要根据上课有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考量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约束性;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效果;小组案例学习效果评价,可根据PPT成果展示和汇报情况来评价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相互沟通和交流。教师在课前布置案例收集的资料范围,课后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共同讨论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PPT成果展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完善,进一步强化重点的教学内容。该方式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国际贸易的脉搏和现实情况;期末成绩通过闭卷笔试方式考核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全程化、多元化的考试形式为全面、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下不同个性、特点各异的学生成绩的合理评定。这一考核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上课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加强。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热情,坚定了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总结

10.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篇十

新民小学田淑云

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诵读与背诵竞赛,孩子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写作能力也着实有了长足发展,现对校本课总结如下:

一、总动员调动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

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之前,我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动员,教师谈感受,孩子谈想法,亲身的经历,更具有感染力。古诗名句,在文章中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更能显示出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底功。

二、赏名句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为培养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师生一起搜集了引用古诗文名句的文章,重点朗读,体会作者的妙用之处,来引发孩子诵读古诗文,引用古诗文的兴趣。

三、觅方法加强孩子诵读古诗文的指导

首先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诵,终生受益”的思想,引导孩子多读,即可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让孩子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完全适合孩子古诗文的诵读方法。

其次采用了同类连块诵读法,也就是把描写同一类事物或情感的古诗文归类加以比较,再进行分块记忆,这样不但孩子记得快而且记得准,不混淆。比如:描写思念亲人的有王勃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描写具有个性植物的有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青松》;描写朋友间友谊的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描写珍惜时间的有《长歌行》;还有描写春、夏、秋、冬、爱国将领等等。人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是完全适合儿童诵读经典的好方法。

最后,亲身感受法,诵读古诗,一方面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在体验中感悟一些东西,如:《草》、《锄禾》。

四、多步骤引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针对校本课程,为能有效持续地开展,我班分三步走:①背诵;②讲解;③引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发孩子诵古诗文的热情。

首先按照《学校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计划》进行诵读竞赛活动,通过小组、个人层层竞赛,从面到点,从点到面,从量到质,从质到量都有显著的变化,各种评比和评价激励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们要把它贯穿于我们教育教学的始终,真正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为熏陶和感染新一代的少年,让我们携着孩子的双手沉下心来——读经诵典吧!

11.深入课程改革优化化学教学效果 篇十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一、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一种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人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其具体的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人们的时间活动中,兴趣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理,同时集中注意力。具体来说,球迷看到球赛时,津津乐道、意犹未尽、喜悦兴奋的情绪,就是兴趣之体现,是球迷对球类体育项目的兴趣;还有一些人听到歌声、音乐声,便会在情绪上发生变化,这就是音乐兴趣的体现。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以实验情景模拟的方式。举例说明,在给学生讲解氧气的收集和制作实验时,教师可以先正确的示范实验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去仔细的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实验后的反应,让学生根据目前初步掌握的化学知识,却结合所观察到的内容列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与反应,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情景中,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列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再比如可以采取生活联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对化学课产生时时刻刻的好奇心理,进而培养兴趣。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可能与化学相关的内容,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初级的化学现象和知识,解释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而后也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带到课程当中,通过讲解、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讨论相关问题。当学生的心理感觉化学就在身边,那么就不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就会全身性的通过兴趣的牵引而投入到化学学习当中。

二、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实验教学,把合作探究引进课堂

新课改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助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到食醋酸中,然后再把干燥、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分别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虽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国,但解放前连煤油、火柴、烧碱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应介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此外,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学中还要结合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的本质等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四、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了单一的必修课程,只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地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结果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12.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总结 篇十二

1 实现正确的学科定位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前提

人们常常听说,研究古猿人头盖骨的是历史学中的考古学;研究蚂蚁、蚊子、臭虫和草履虫的是生物学中的动物学;研究人类说话的是语言学。无论是考古学、动物学、语言学,还是别的什么学,统称为科学。然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课程的《形势与政策》是不是一门学问,是不是科学?对此,可能许多人都没有准确的定位。而对本课程的科学定位,将直接决定大家对该课程的态度,从而也就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学科定位。

《形势与政策》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观察分析形势、制定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理解、拥护、执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树立讲政治的意识,养成讲政治的习惯,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正确分析判断国内外时事政治的能力、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能力、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因此,《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求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时政,同时达到一个独特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目的。

另外,由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2],“政策又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3]。而且,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如果我们忘记了党的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时,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4]。甚至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施好政,就必须要有“兵足、粮足、老百姓相信政府”这三个条件,而老百姓相信政府就是要相信政府制定的政策。所以政策的政治性很强,这也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比较强,铸就了其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

所以,我们对待政策和策略的教育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并且要不断探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事实上,早在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要加强“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其后,国家教委等部门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列为“两课”内容之一,从制度上确立了《形势与政策》的学科地位。对此,我们要毫不懈怠地贯彻执行,千万不可对该课程的定位产生丝毫的偏差,否则就会失去设置该课程的意义,那也就更不用谈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了。

2 形成科学的教学管理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正是由于目前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定位偏差,导致了现实中对该课程的教学管理不规范,比如不将其列入课表,或是列入课表而不上课,或是随便放个电影了事等。然而,在实现正确的学科定位前提下,对该课程的教学管理就需要严格、规范了。《形势与政策》是高校课程体系中最具特殊性的课程,它是“最不像课”的一门课[5]。它所讲述的内容既处于相对静态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具体表现为政策是相对稳定的,形势是变化发展的;而且授课对象是不同层次的,教育要考虑连续性和系统性,又要考虑针对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则更显必要。

2.1 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领导管理

国家教委于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中将《形势与政策》规定为大学生必修课,同时规定该课程应当“由学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和教务部门共同领导,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负责组织实施”。所以,高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思想品德教研室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明确分工、功能互补,从而形成管理合力。如果各部门互相扯皮推诿,这门课就要落空。因此,校党委应该树立课程观念,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党委宣传部是学校意识形态和形势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负责对全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做出规划,提出教学要点和有关要求,并不定期举办大型形势报告会。此外,还要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尽最大可能帮助解决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困难。“两课”教学部门负责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排课、成绩管理,学工处负责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等。总之,应该形成上下畅通、左右协调、有分工、有协作、责任明确的领导管理机制。

2.2 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教务管理

《形势与政策》既然是一门课,就要以课的形式在制度上予以保证,将其纳入教务管理。只有在教学管理体系中,才能使这门课程正式而规范,才能深入对教学体系的重点、难点进行研究。所以,需要将该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计学分,并进行考核。

2.3 加强教学行政管理

由于《形势与政策》有其特殊性,所以对其管理要和其他课程相区别;但它仍然是一门课,所以对该课程的教学行政管理也要和其他课程一样注重其规范性和一致性。因此,在将其纳入教务管理体系后,就要解决好课程的具体管理问题。在此,需要做好“集中与分散”的工作。所谓集中,就是大学生在四年中每学期集中一段时间(约20学时),开展国际国内形势的重点问题、基本格局,我国外交的政策及对形势走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这门课程的稳定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度和量化上解决教学工作的一致性。所谓分散,就是面对不同年级全体同学的教学,是抓热点问题的及时性教学,是集中教学的补充、扩展和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时,又保证教学效果。

3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当前,课程的高要求与教师素质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要求任课教师在政治上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业务上有较深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础,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创新意识;在能力上,对新事物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然而,从目前的队伍看,教这门课的多数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尽管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比较熟悉,其中也有一些辅导员的理论水平还不错,但是也有很多人在理论水平上有所欠缺,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程教学上,需要有一支稳定的教学队伍。这个队伍可以由“两课”专职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宣传部有关人员和热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组成。“两课”教师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党政领导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知识面广,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比较丰富;宣传部是学校党的“喉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该部门应尽的义务;专业课教员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员的有益补充,他们可以以专业知识为切入点,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

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分期分批的培训,不断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由于当今世界风云激荡,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一些问题并无现成的研究成果供教师使用和参考。因此,教师应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独立研究形势与政策问题的能力,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形势与政策》课涉及面广,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外,还应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上方能感受到教师的知识面和魅力,教学效果方能由此得到保证。

4 改革教学方法是增强教学效果的生命力所在

教育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者主动向受教育者传输一定理论、观点的教育过程,二是受教育者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认可、吸纳的接受活动。离开教育就谈不上接受,但有教育没有接受,一切教育活动都将成为无效劳动而失去意义。因为作为外因的教育活动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条件,而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才能完成和体现。因此,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开设这门课的预期目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而动机又产生于一定的需要。接受既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就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没有需要,就没有主动地接受活动的发生。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将作为一种驱动力,调节主体的自身状态,形成对客体接受的欲求倾向——接受动机,从而引起接受活动的发生。作为动力要素,主体的需要意识将直接影响接受过程的效率。需要意识越强烈,动机越端正,主体的接受活动就越积极、越认真,反之则会出现消极应付或表面接受。这就是著名的“需要——动机——接受”三步曲接受理论。基于这一理论,我们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形成内在需要,进而产生接受的动机,并最终接受,以达到增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便是增强教学效果的生命力所在。

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因学科、课程不同而异。《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为了让广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内外局势、政策等内容,另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观察形势、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定科学理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向学生提供“黄金”的同时,还要教会其“点金术”。这样的教学目的就为该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确立了指导思想,为教学效果的增强指明了方向。

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时,需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要遵循接受理论的规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一点教学艺术。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介绍当前形势与政策后,对此政策进行分析前可以用一些其他相关的事例作一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便可以进行分析,教会其分析的方法,也就是“点金术”。在学生有兴趣的情况下,大家的注意力一定很集中,教学效果当然就比较好。当然,具体的教学方法很多,只要遵循该指导思想和规律便可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加强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社会实践环节的教育更具有直观性、可靠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党团组织生活,特别是寒暑假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论文评比、交流感想等加深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地理解和认识,提高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5 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形势和政策环境中,没有人可以离开一定的形势与政策环境。《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认识形势与政策的能力,而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增强则有赖于对该课程正确的学科定位。在正确的学科定位的指导下,将其纳入教务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此来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肩负着向大学生宣传政策和介绍形势的任务,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目前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不佳,很多人不重视。综合分析之后,发现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正确的学科定位,并将其纳入教务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师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便可以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乃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2(3):60.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296.

[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284.

[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314.

上一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九年级英语全册Unit1Howdoyoustudyforatest?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