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精选14篇)
1.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一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以《摩擦力》教学为例
肃南一中
陈
鹏
邮编734400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教学设计 摩擦力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大部分的模块可以以探究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科学规律为主,并强调,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正 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里,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内容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中,列出了“科学探究要素”和“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突出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大部分的模块可以以探究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科学规律为主,并强调,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注意:其一,是探究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其二,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课堂控制问题。
要完成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没有对“科学探究”的概念和含义作出明确的说明,只是列出了科学探究的要素、能力的基本要求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我们看到了多种对“科学探究”不同的解读,物理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确实有一些困惑。
“科学课程”中,推行“依据证据的解释”,在初中关于摩擦现象的学习就是这样的。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科学解释要求运用定律、定理、理论、模型等更多的科学知识、逻辑证据、深入的分析,并更加清楚的展示逻辑、证据及物理规律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例如:用摩擦定律解释和计算有关问题,用摩擦机理解释滑动摩擦的规律。这就是说,在物理课程中,对科学解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物理现象及过程、定律的解释和对物理规律的模型解释。
因此,高中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包含两个不同的探究方向,一是指向事实,即由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为解释(或者规律)提供事实证据;另一个是指向理论或者概念框架体系。一方面,物理规律具有普遍性,他覆盖了一些相关事实,并可以对这些事实作出解释;另一方面,物理规律具有真理性,这些事实是对物理规律的证实或检验。进一步,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物理定理是由理论演绎推理的结果,需要由事实证据来检验,实验定律来自事实的概括和归纳,它既要由事实来对其检验,也要由理论模型对其解释,这样物理规律就具有了必然性和真理性。只有这样,物理科学探究才能展示逻辑、证据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基于上述观点,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并不能简单的看做是“把验证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的问题,也不能以实验结果作为探究的最后一步。而是应该把实验结果和数据看做证据,并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推理和交流,从而获得物理规律,进而对问题进行解释。
滑动摩擦力实验探究具体应当怎么设计呢? 第一应该明确学习任务和实验探究的目标。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滑动摩擦力并且也做过有关滑动摩擦力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高中教学实验探究任务是找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学习动摩擦因数以及物理意义。1.明确学习任务和实验探究的目标 滑动摩擦力实验探究目标:
找到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之间的定量关系,学习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
第二,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有能力完成用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在固定测力计的情况下,用拉木板代替拉木块,解决了实验中只有匀速运动前提下才能用测出的拉力代替测量滑动摩擦力的问题。
一般课上实验方案都是教师为学生的设计好的,如果有几种不同方案的话可以给学生机会选择。如果课上让学生改进实验仪器这基本上是不可行的,如果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给学生动手改进的机会。
因此课前,老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验能力水平的前提下,设计完善的实验方案。
2.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验技能水平并完善实验方案
第三,在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规律之前,首先学生要明确一些问题,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不能给学生一些实验仪器和任务去探究吧,也不能说教师就不敢指导了,怕教师指导了学生,就不是学生探究了。实验前要学生明确的问题又分成两类,一类是实验技能方面的,如:怎么测量这些物理量,测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操作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设计表格等等。另一类应该是实验探究思想方法类的问题,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实验中怎样控制变量的问题。
3.学生实验之前需解决的问题分为两类:
⑴.实验技能方面的问题
怎么测量这些物理量,测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操作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设计表格等等。
⑵.运用实验探究实验思想方法类问题
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实验中怎样控制变量。
另外,在收集实验数据之后,怎样分析实验数据、在分析论证实验结论前要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数据之后,做出一定的猜想,在分析论证阶段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最终怎样得出实验结果并描述和解释实验结论。
4.学生实验之后需解决的问题
⑴.怎样分析实验数据
⑵.在分析论证实验结论前要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一定的猜想 ⑶.在分析论证阶段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方法
⑷.最终怎样得出实验结果并描述和解释实验结论
经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老师们对规律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在实践中有了自己的体会,也有困惑。
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滑动摩擦力实验是学生初中做过的,就实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数据不是很困难,困难的是在实验前制定实验探究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取得证据以后如何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若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教师怎样给予学生指导,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尺度不知道该怎样把握。这一部分处理不好,课上的确占用了不少的时间,学生实验探究的结果也会打折扣。设计教学方案、确定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几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对学生做出一定的指导。但,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可以通过导学案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记录数据的表格发给学生,这样做可以减少很多的赘述,集中时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究方法的思考上。
这两类问题的确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比较难处理的地方,因为头绪多,处理不好,主要内容不突出,或者学生实验目的性不强,实验探究部分不知道该怎么做。第二部分:摩擦力机理的探究及静摩擦力教学情景的创设 上面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了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规律之后,我们是这样设计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通过摩擦力产生的机理部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这个环节这样设计的理由有三个:一是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静摩擦力,而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与滑动摩擦力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学会滑动摩擦力产生机理以后,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摩擦力的机理自己去分析物体没有被拉动时产生静摩擦力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探究分析出静摩擦产生的原因、方向及大小。这样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及分析能力。
另一个考虑是:学生在定量了解了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及接触面的关系以后,再进一步探究静摩擦力的定量关系时,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静摩擦力大小是通过二力平衡分析出来的,而且也没有静摩擦力的测量实验。象这样,学生在分组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并了解其机理的基础上,再学习静摩擦力,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更容易些。
摩擦力机理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高中学生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理解他,只是初步探究,认可这个事实即可。让学生介绍摩擦力机理的有关课外知识,老师点到为止,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较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关系。
静摩擦力部分的教学设计有如下五部分。
静摩擦力探究的教学设计
1.静摩擦力的存在、大小、方向的理论分析 2.测静摩擦力实验方案的理论推导 3.拉力与静摩擦力等大反向的实验验证 4.静摩擦力的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实验中最大静摩擦力问题情景的创设 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探究过程的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大小、方向探究过程的教学环节是怎样设计的?
有了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学生用推理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得出静摩擦力的存在、大小及方向是很容易的。
第二个环节,静摩擦力的实验测量。一般课堂教学中理论分析二力平衡得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后,一般没有实验测量。我们在这里设计了让学生使用刚才用过的测力计和木块动手测测试试,学生们在实验中能够发现并生成了一系列有关静摩擦的探究问题,如:静摩擦力是变化的、静摩擦力存在着一个最大值、最大静摩擦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在静摩擦力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系列问题。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这些问题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里,我们介绍了一个用传感器测量静摩擦力的实验,该实验可以测出静摩擦力,同时对比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等大反向。这个演示实验能起到试验论证的作用,也使得有关静摩擦力的探究教学更加完整。
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种方式探究静摩擦力。演示实验利用传感器显示水平拉力和水平切向力的大小,得到水平拉力和静摩擦力的定量关系。再结合二力平衡,进一步得到静摩擦力大小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这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教学方式。
上面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两部分内容是分别探究和学习的,当然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实例多是由静止到运动,或者由运动到静止的,那么应该设计一个教学环节,把两个摩擦放到一起,于是,就有了第四部分的教学设计内容。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全过程探究的教学设计
物体从静止到运动全过程实时记录摩擦力图线意义的探究
这时用传感器实验得出来了一条由静止到运动的摩擦力的图线,让学生分析并理解图线的含义。
这是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测量结果、解释现象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这条图线可以看出来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前面发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问题也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如果学生能够分析清楚,由静止到运动的摩擦力的图线,那末她就掌握了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的规律,这个教学环节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第五部分。用学到的规律解释现象、巩固理解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要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测量一个无法用测力计直接测重力小球的重量,目的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这个实验的设计正好用上了学生实验中测出来的滑动摩擦系数,不过把已知量和待测的物理量换了一下。
课堂上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段的教学录像。在这个课的教学设计中既然前面已经安排了学生分组实验也已经得出了结论,后面再做传感器的精确实验,这组传感器的实验是不是一定有这个必要?
本节课从探究滑动摩擦力分组实验、静摩擦力的分组实验、静摩擦力的传感器精确实验、又到最后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全过程中实时摩擦力曲线的实验,还有学生测小球重量实验,一节课能完成这么多的实验吗?
总结摩擦力各个阶段实验的作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设计的教学实验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滑动摩擦力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与接触面材料的关系。2.传感器静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测量------是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的证据。3.静摩擦力学生测量实验-----收集证据,4.全过程实时记录摩擦力图线意义的实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实验得到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5.测量小球重力的学生实验------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我们分析的课例,是试图把摩擦力这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得出都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探究,并不是要求老师每一个实验都必须做。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实验水平和实验器材的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探究实验方案。
有的学校只能采用弹簧测力计等实验仪器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有的学校已经建立了数字化实验室,有条件让全体学生利用传感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比如: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先把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摩擦力的图线先做出来,用探究的方式一段段的通过探究,也就是用问题驱动方式设计这节课,这时,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关系、在做出图线以后学生就生成了问题并提出了猜想、实验测量的方法、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两部分的研究顺序要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进行了,实验探究的设计就全变了。
总之,仪器不同,精确度不同,但是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到结论的思想是一致的。学生实验能力不同、学校条件不同、采用的实验设备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应该都是不同的,我们只是提出了一种教学设计方案。
其实,各种版本教材的安排顺序是不一样的,这两部分内容先讲哪一部分老师各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安排顺序变化了,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也要相应的变化。总之,我们提倡不是教教材,而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好教材。这节课设计的所有实验不外乎有两个目的:一是介绍每一个知识点的得出是怎样通过实验完成的,了解规律教学是怎样通过实验探究实现的。二是介绍不同精度的实验在整个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物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概括为:1.创设情境
2.形成问题
3.提供证据
4.促进理解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3 2.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
]姓名:陈
鹏
地址: 张掖市肃南一中
邮编:734400
电话:***
邮箱:1124144390@qq.com
2.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二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老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更形象具体透彻地掌握知识点。实验教学是实现物理知识形象具体化的基础。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动手实践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科学态度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1]。所以,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过程具体有三个教学步骤,第一是教师演讲,第二是学生模仿,第三是师生协作。同时记忆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实验教学的三个特点。
二、目前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验设备 不完备 。
实验设备配备不完备是我国许多高中学校在物理教学中出现的现象。阻碍物理教学进一步发展。其中实验设备不完备原因大概有两点, 第一是学校教学资金不足致使学校实验设备配备不足。第二是很多学校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对物理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虽然有学校实验设备不足,但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具体参与到物理这门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制造实验器材,而自制实验器材由于实用性和精确度不够, 导致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不够理想[2]。实验设备的不完备使学生对很多实验参与不进来, 对物理理论知识只能依靠书本获取不能通过亲自实践具体形象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样对学生物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 )对实 验 教学不 看 重 ,沉溺 于 旧 的教学 模 式 。
以往物理教学模式是非常传统的, 对很多学校和老师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上将书本理论知识当做重点, 不重视物理实验探究, 很多学生由于懈怠、懒散的心理个性导致动手实践操作缺乏积极性,习惯坐着听课接受知识[3]。学校、学生和老师三者都是对物理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致使物理实验教学正常进行受到阻碍。
(三 )在 物 理教学 过 程中 用 于 理 论 知识学习和实 践 的 时 间分配不均匀。
以往教学模式是传统的, 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以往教学模式。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领暂时掌握不了。所以仍然有很多物理老师把以往教学模式运用于物理实验教学中[4]。在学习物理的时间上教师把很多时间都放在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上,实验教学仅限于快下课的几分钟时间。由于实验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学生根本来不及参与物理实验和认真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
(四 )学生动手实 践 能 力 不 强 。
很多高中学生是比较懈怠、懒散的,不喜欢动手实践的实验课程。时间一长动手实践能力慢慢弱化。也有一部分对实验课程感兴趣的学生,由于对实验设备的基本用途缺乏了解,对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好,进而使实验过程滥竽充数,没能具体理解和掌握物理理论知识的规律和实验要领。
三、为发展物理实验教学提几点建议
(一 )配备充足的实 验设备 。
由于实验设备缺乏, 很多高中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都是学生和老师自制的,虽然可以用来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但是对很多实验来说,这些自制的实验器材满足不了实验对实用性和精确度的要求。为了更方便地教学,学校应该根据实验教学内容配备实验器材。这样老师和学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才会更方便。学校配备自己的物理实验设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方面,学校根据自己具体实力情况配备实验设备;第二个方面, 学校与本地教育性质企业和社会组织一起合作,为学校实验器材进行购置配置;第三个方面,学校可以和本地研究院和高校沟通,为学校实验设备配置提供更专业的设施。
(二 )加 强 重 视高中 物 理实 验 教学 。
实验和理论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 实验室对发生的现象求证, 而理论是对发生的现象发表观点, 如果观点被证实的话,实验和理论就是统一的。否则,实验和理论就是相互对立的。所以,实验和理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二者是一样缺不得的。物理老师重视书本理论教学时更要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和理论相比更具体、更形象、更有说服力。所以老师更重视实验教学才能实现物理教学意义和目标。学生参与实验得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深化对物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三 )丰富 实 验 教学 模 式 。
旧的物理教学模式以黑板和教材为主,比较单一,老师不停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老师不得而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强实验过程的趣味性,物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比赛、游戏或者演讲实验结论等方法。这些趣味性实验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四 )注意 加 强 学生动手 操 作 能 力 。
把生活作为载体,将学生作为主体,把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是在新课标新型教学模式下提出的。物理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科目。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老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和努力。 从物理老师的角度看,物理老师要注意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参与实验的实践过程来说,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实验,亲自动手实践将课堂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才能深化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提供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能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把实验教学看得更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的意识,增强物理教学效果。
摘要:生活是和物理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科目。在新课标下让学生动手的实验教学已成为高中物理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针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建议丰富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3.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3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热爱物理这门学科。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物理中的相关概念和规律是怎么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小组团队合作的意识;物理实验还能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方法,逐步掌握物理研究中的基本科学方法。
鉴于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物理教学是离不开实验的。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还在逐步地深入进行,物理学科的实验改革也应该迎合潮流,下面我们主要讲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观念、原则和实验内容。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观念
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过程与结论并重”的观念。在以往的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知识的获取上,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知识,但是如果没有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怀疑、判断以及相应的实验、分析、概括等活动,学生就缺乏一个思维认知的过程,即使被教师告知了结论,也很难真正的理解和巩固。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就有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的目标,新课标把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摆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学理念,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改变实验设计过分强调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而是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己通过做实验,培养他们的认识观,即过程与知识是并重的。改变过去以知识为第一位的实验目的,强调实验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感受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平时的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实验,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操作和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实验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要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包括科学性原则、符合培养目标的原则、注重探究性合作学习的原则等。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应该立足于物理这一学科的科学体系,符合科学体系内在的逻辑结构,让学生能够相对系统的掌握物理课程的学科结构体系。所要进行的实验都应该是经过科学检验的,符合客观规律,对于那些有研究性的科学性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轻易地就下结论,改革后的内容要及时反应当前物理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程都是模块教学,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选修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构建的,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就有所差异,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必须符合新课标下的培养目标。比如,选修1侧重于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因此实验方面应该强调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方面的影响;选修2侧重于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体现物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验内容应该强调科学技术所起到的作用。
新课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探究性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进行学习,物理实验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之一,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探究都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为解决问题而进行一系列的假设、动手操作、判断、证明和结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适时地给予学生引导,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尽可能提供一种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将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的新课程标准没有对实验的内容和数量做具体的规定,因而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并加强了学生的随堂实验和课后的探究性实验。物理的随堂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抽象知识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和掌握随堂知识。物理学有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抽象的,学生不好理解和消化,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材料,加大对教材的挖掘,精心挑选一些最能反映物理现象本质的典型事例,运用实验的手段,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和创设一定的情境,尽可能让所要研究的内容具体鲜明,以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思维能力。总结发现,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些他们认为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感兴趣,想弄明白这些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时,就会有一种好奇心推动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索,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会带给他们成就感。因而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的内容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倾向,选择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将实验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物理现象的发现都源于一定的现实生活,因此物理实验的内容选取可以从现实生活着手,将实验内容生活化,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就会有效开展,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让知识得到了迁移应用,一举两得。
4.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四
“探究”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本人就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在高中年级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淡几点实践中的体会
一、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耍注意的两个问题
1.实验设计要具有探宄性
考察我们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浸人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如果把物体排开的液体收集起来称一下,就会发现它的重量刚好等于浮力的大小.这样的结果无疑可以作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事实基础。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人们一开始怎么会想到要设法去收集那一部分刚好由于物体的浸入而被排挤开的液体呢?楞次定律的发现为什么会想到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变化的关系呢?因此,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
2.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要在内容上把握主干,形式上注重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将束手无策。应当看到,虽然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少花时间用于反复巩固而补回。当然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上,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现针对本人在高中进行的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从两种基本实验形式来谈实施的具体方法。
1.演示实验。
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接受物理知识,为理解提供直观材料。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先讲解、再演示,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总结出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在演示实验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比如:“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机械能守恒定律”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掌握了学生实验的内容。
2.学生分组实验。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就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及处理办法清清楚楚地讲一遍,然后学生实验,教学时间一般为两课时。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难以激发他们的实验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完了事。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通过增加实验的未知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某些实验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这类实验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比如:“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在教学“力的合成”一节内容加入作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得出合成法则。
三、实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
在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位同学所说:“这样的实验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是否正确,这种方法既促使我们动脑又锻炼了勇于猜想、大胆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
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实验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的物理概念表象得以更为有效地与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物理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而过去的常规实验方法,教师常常在草草做完一遍实验后,紧接着进行分析,以引出概念。而没有注意实验过程、现象是否给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头脑中还是残缺的表象时,教师却根据自己头脑中早已存在的表象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得不机械背诵概念定义的现象,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在以后的逐步练习、运用中获取。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便是在于使学生在还没有抓住物理概念本质时,就会主动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增强迁移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5.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五
我国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所谓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做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新课改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了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并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录像),看实验(录像)不如讲实验”,很少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心理教育理论依据
1.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特点表现为:精力充沛、热情高涨;想象力较丰富,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知欲强,具有质疑思想;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迫切希望能有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自我意识觉醒,主动性、自尊心增强,渴望与人交往;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由于高中生身体正开始走向成熟,而心智发展明显滞后,所以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如滥用精力与蛮干,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过分凭借想象力或凭空想象,不善于将精力集中,容易气馁等等。
2.高中物理的特点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高中物理又有以下几个特征:
基础性:高中物理不但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一切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其他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普遍使用的方法。
实践性:高中物理特别重视与实践相联系,重视用实验去验证相关理论,重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前沿性:新版高中物理现在也要求扣紧物理前沿知识,如激光、超导、电磁流、反物质等。
探索性:探索的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有机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传统物理实验的不同
传统的物理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思考,而教师也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试验操作也是学生按照课本事先写好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直接操作,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没有新意、没有悬念,学生很难成为知识的创新者。
探究性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建构手段,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一般的验证实验。探究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接触探索、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他们的发现、探究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发生认知冲突,这要求探究性实验设计首先要足够“新颖”。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索 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相对立,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比如,我们设计的“测定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得出数据,并求出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这体现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实验的“新颖”。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立足教材,以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实验,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方法与艺术,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讨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将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必须由教师亲自做的演示实验,使用探究法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将易操作、易成功,没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
比如:在学“超重和失重”时,将可乐瓶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可乐瓶装满水,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演示水的完全失重现象。演示这个实验时,教师往往只演示了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水从小孔中喷出;再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从而说明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a=g。
这样做的后遗症是,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失重的本质,往往还认为水不能流出是因为水失去了重力,这样不仅起不到巩固知识反而起反作用。因此将此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探究性实验: 1.将底部四周戳上小孔,可以让各个方向的学生看清楚现象。
2.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反复几次用手指堵住,放开瓶盖上的小孔使学生清楚水的流动情形,理解水不能流出不是由于没有重力,而是压力不够(大气压)。
3.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将手指堵住瓶盖上的小孔,用另外一只手挤压瓶身,看到水流出,说明了水的流出是由于水的压力作用, 并不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
4.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领会,物体的超重(失重)是由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于(小于)物体的重力.2.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原教材基于安全、规范等因素考虑,所安排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方案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这种程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建构。为此,根据客观条件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一部分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比如:新教材第三个学生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让学生完成已设计好的表格,计算得出结论。这样重在结论的得出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实验设计思想,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重复教师的演示,他们自身的思维活动被严重压制,不会考虑如何使用实验所给的器材去做实验,更不会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寻找其它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将探究性实验渗入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如下的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砝码,滑板,刻度尺。利用所给器材设计测加速度的实验。
教学设计如下:
(1)提出问题: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加速度,它是个间接测量值,那么根据什么原理可以间接测量呢?(2)学生讨论:
甲:根据Vt2=2as,可以测出a 乙:根据S=V0t+1/2at2
丙:根据Vt=V0+at,可以测出a 丁:如果让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测S=1/2at2可以测出a 戊:用V-t图线的斜率可以测出a(3)方案论证
学生实验原则上要求器材简单,便于操作。学生们在讨论中发现甲、乙、丙这三个方案的关键在于测出速度,实验器材需要测速计,而由于实验器材
的限制,无法直接测出速度。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速度?学生讨论后回答:
利用上次学生实验测速度的实验结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可求出某时刻的速度。所以,甲、乙、丙、戊这四个方案也是可行的,而对丁的方案都觉得很好,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就可以知道S、t,测a比课本中方法简单多了。
(4)教师提示
小车水平拖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是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第1个点速度为零,但纸带上的第1、2点间的时间间隔不一定是0.02s,而原理中取t的平方,误差相对太大。所以用ΔS= at2,测a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至此也就理解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个原理来测a。
(5)学生实验操作完毕后,得到点迹清晰的纸带(6)数据分析与处理(7)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我们学生做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实验的结论,更在于实验本身。学生们的积极讨论、奇思妙想,无不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人类了解自然规律的一般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一次探究性实验的成功体验将印象深刻。
3.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不是直接告知学生问题在何处,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学术讨论加以解决。教材中安排学生实验,方法都只有一种,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都由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都进行一下实验,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也许有的不够准确,但只要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的观点,懂得取舍,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分析、综合,这样的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例如:在做“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时,课本上要求同时利用伏特表和安培表的测量值来算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来测量呢?如果能,还需要哪些辅助器 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画出电路图,并实际操作,分析比较这几种实验结果有何异同?为什么?如果你的实验失败找出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学术讨论加以解决。
这样,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实验原理和相关知识,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同时学会处理一些实验问题,使学生的“方法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4.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在教学时进行学生探究实验: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将超重失重规律学以致用:如何将夹在两块砖之间的餐巾纸完好无损地抽出来?
又比如:在学摩擦力(第一课时)时, 摩擦力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对此仍含糊不清,因此,给学生以下器材:小车,细线, 砝码,平板弹簧秤,软毛刷。
(学生探究实验一)将一软毛刷放在水平桌面上,对软毛刷施加一水平拉力但软毛刷始终静止,通过改变水平拉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软毛刷的毛的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轻而易举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变化规律。(学生探究实验三)首先用弹簧秤测量空车的重量,一个砝码的重量.按照下表条件进行如下操作:将物理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秤拉动小车匀速运动,稳定时候记录读数。改变小车重量,重复操作,将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探究实验二)将物理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将装有四个砝码的小车放在书上。用平板弹簧秤对小车施加从零逐渐增大的拉力,观察物理书随小车运动状态变化、弹簧秤拉力大小变化。
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在新环境下,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索问题,避免因教师先讲或预习教材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影响,要让学生人人有自己的猜想、观点、看法,并努力形成各自的实验设计。依据教学时间安排 和具体课堂教学进展,必要时教师以学生身份发表自己的实验设计(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设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部分),之后再开始具体的实验操作。
四、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1.使学生体验富于乐趣的挑战:探究性物理实验因为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 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用自己的手做一做,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死记硬背更有意义。正如学习游泳,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下水,在学的过程中感悟、总结,才能掌握游泳技术。如同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一样,探究性物理实验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实验,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物理实验通常围绕一个需要 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能帮助学 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 的基本素质。探究性物理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实验为主开展实验,学生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 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通过社 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使教师失去了决定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和垄断性,学生研究的很多问题超出了课堂教学、学科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转向多 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指导学生时,心中可能没底,有一种紧张感。教师如果自身知识结构失衡,如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窄、漠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科研能力缺乏等,就难以胜任。为了能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
武汉市第十七中学物理组
6.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六
徐银仙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
一 剖析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课堂教学标准、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新教材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基础性较强,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都可以完成和掌握。但是高中阶段的教材知识综合性和弹性都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把握讲的尺度。同时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较强,课堂教学中教材上现有的内容有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优化的环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删减增略,还需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添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
二 优化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精心设计导学思考题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将涵盖本节内容的思考导学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参照思考题自学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同时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并总结问题的答案和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新旧知识充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设计的导学思考题既不能太深,也不能过于简单,同一个问题怎么问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定位。建议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放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思考题,然后针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此时教师要大胆放心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其自己去探究、讨论,切忌不停地询问和点评。学生有探究、实践、感悟、思考的能力,只有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让他们切实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3.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就是考察学生自主学习中如何解决问题和总结出什么样的问题结论。而检查过程中常采用的方式就是提问,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提问也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当然提问检查过程中要切实把握两个问题:(1)学生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2)解决的方法是否得当,得到的答案是否合理。
4.教师点拨讲解,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应当熟练把握整节课教学的主题内容,把全部教学内容以及思考题有条理地建立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熟记于心,以一个知识框架的形式有层次的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的同时穿插提问和点拨,做到学中有问、问中有学,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精心设计课堂检测练习
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教师要给予一定量的练习进行检测和训练,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收益的检验,教师可根据检测的情况决定是否能够通过或给予更多的训练,以及课后给予练习的多少及时地进行巩固训练,同时思考准备下一节的教学计划和安排。
三 结合实际条件,优化学习形式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增加了大量的物理实验和插图,这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何种形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因为有些实验活动在学校现有的环境、器材不足的条件下是不能够实现的;有些实验探究的难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学中形式要科学化、多样化,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无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定理、死记某些概念,不加以理解。比如可用实物模型的尽量用实物做,可用模型或者画图代替的用模型代替,尽可能地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合理地把握时间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巧妙、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好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地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新的教学形式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优化学习方式,讲究探究和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两个纬度的落实,使学生具有终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帮助学生整理听课笔记的学习方式;相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探究和思考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知识点及问题,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学习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优化课堂总结,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理论
一节课要有始有终,每位老师都知道课堂总结不能省略,但是课堂总结是否真正发挥其实际作用呢?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总结时都是在最后几分钟里简单地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知识罗列,或者至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这时学生一般是照着黑板上的内容提要直接读一遍),实际上这种做法只会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或者说充其量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流于形式、应付差事,不具备实际意义。
要想好好利用最后几分钟时间总结一堂物理课,这也需要精心准备,比如可以分层次提问学生,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总结本堂课掌握了哪些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这些方法对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在板书擦去的前提下让他们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考题,是否可以就
7.新课标下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究 篇七
一、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勇敢
我记得一次听课时,一位老师让几位学生体验了千人震实验,就是用一节电动势为1.5v的干电池,几根导线,外加一个自感系数很大的线圈,串联。突然断开时好,会有很大的电压加载短点之间使学生体验电击的感觉,从而加深对电的理解。人们遇到新事物,总是对新事物的力量产生恐惧心理,这好比《黔之驴》中的老虎一样,贵州这地方本来没有驴,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了神奇的东西,躲在树林中偷偷观察。驴大叫一声,老虎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开了,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慌。即使很勇猛的老虎也会对新事物驴恐惧,不敢进攻攫取。我们这些体验千人震实验的学生比老虎更加勇敢,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勇敢。其实在高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实验,比如跳环实验,电动机模型等。经历过体验过,便不再害怕,学生变得更加勇敢,这应当是物理教师的责任吧。
二、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所有的学生都对会新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记得光的色散这一节课,我演示了光的色散现象,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变成彩色光带的一瞬间,学生们一片惊呼。当我要结束演示时,学生们都说:“老师,再看一会儿吧?”“老师,你把三棱镜给我吧?”那节课我只好到学生观察完毕后,再讲解。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即使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很差,这节课他也学得很好。我留了一些时间供学生提问题商量,他们商量着、提问着,直到这节课结束。我想这样的课堂,很可能有的学生不会解物理题,但他一定知道什么是光的色散。比如双缝干涉实验、薄膜干涉、激光、全息照相、多普勒效应、共振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新事物,如科学漫步中提到的GPS定位器,钳式电流表,还有课本中提到的火灾报警器,二极管等。我们所教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物理科学家,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物理知识的人,我们可以让他们了解物理,了解自然现象。
三、实验教学可以提高物理成绩
我们学校的学生,有很多是艺术生,他们在学习物理时经常感到很困难,尽管他们所需要的物理分数并不多,但他们仍然感到困难。其中有一些困难来自空间想象能力,我们可以通過做模型的方法来克服思维障碍。比如磁场中斜面上的通电直导线问题,有很多学生不能直接画出导线受力分析图,主要原因是空间想象能力差,无法把立体图转变为侧视图,这种情况下我就用泡沫塑料和牙签,还有铅笔,做出立体图,学生马上就高兴了。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尽管反复强调点表示垂直纸面向外,叉表示垂直纸面向里。有一些学生还是无法想象,我们就用泡沫塑料(或硬纸板)和牙签(或糖葫芦棒)做出磁场,牙签一端削尖,另一端削平来演示磁场变化,克服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提高了学习成绩。
有一些题目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答案,从而提高物理成绩。
例1:在观察光的偏振实验后很容易做下面题目如图1,P是偏振片,P的透振方向(用图中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哪几种照射P时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
■
A.太阳光
B.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
C.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
D.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
答案:ABD
或变化题目两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一束自然光垂直入射其上时没有光线通过。当其中一偏振片慢慢转动180°时,透射光强度发生的变化为( )
A.光强单调增加
B.光强单调减小
C.光强先增加,后又减小至零
D.光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
E.光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再减小至零
答:透过两偏振片的光强 ,故选(C)。其实这些题目可以不比通过公式计算,因为见过,所以知道。
例2:高一物理课本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一节中,演示了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的实验,并得出摩擦力随拉力的变化关系后下面这一题就非常好理解了。
一个重为G的物体,用一水平推力F=kt(k为常量,t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面上,如图2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是选项中的哪一个( )
■
■
上题中的重力好比拉力,推力F就是正压力,F较小时,物体沿墙下滑,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当物体停止滑动后所受的静摩擦力总等于重力。物体刚停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这一正压力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物体要到达这一状态时,由于向下减速,所以向上的摩擦力大于向下的重力所以选B。
例3:在没有月光的夜间,一个池面较大的水池底部有一盏灯(可看做点光源),小鱼在水中游动,小鸟在水面上方飞翔,设水中无杂志且水面平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鱼向上方水面看去,看到水面到处都是亮的,但中部较暗
B.小鱼向上方水面看去,看到的是一个亮点,它的位置与鱼的位置无关
C.小鸟向下方水面看去。看到水面中部有一个圆形区域是亮的,周围是暗的。
D.小鸟向下方水面看去,看到的是一个亮点,它的位置和鸟的位置有关
我提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的像就可以得出B的答案,一下子就是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降低了试题难度。
例4:如图3所示,重球系于线DC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线BA,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CD线拉断
B.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AB线拉断
C.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AB线拉断
D.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CD线拉断
在讲解这一题目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一条细线拴住矿泉水瓶的上端,另一条相同的线拴住矿泉水瓶的中间,缓慢拉一次CD断,猛拉一下AB断,然后在引导学生思考。在事实面前,学生首先认同了结果,同时也想知道原因,因此努力听课。
总之,在今天的每一位学生都很重要,在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落实实验教学。
8.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八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省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怎样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课标,新理念”指导我们要人人参与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有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观,通过新型的物理教学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下面我就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物理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非常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并且把这些实验安排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之中穿插进行,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亲历一些探究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案例1:光的衍射现象由于条件限止很难做出来,我就设计了学生实验,学生根据桌上的器材,边做实验,边思考探究。等学生做完了实验后我就提问。师:在红色纸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在红色纸上打着从大到小的小孔。
师:透过小孔,观察距离小孔2米左右的单色点光源,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透过孔径较大的孔,只看到一个圆的亮点。而透过孔径较小的孔,在孔的周围看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光通过孔径很小的孔时,光离开直线路径,发生衍射现象,证明刚才的推理 是正确的。
评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了解物理知识,这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于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的思考、研究的源头,从而获取物理思想的营养,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法行不行?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多思多动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案例2:测定重力加速度这一实验,在做实验的前一天我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告诉他们家庭作业就是思考如何用学过的知识来测定重力加速度。第二天,四个组的同学讨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推选出组长上台讲解自己组两个最好的设计方案,学生们情绪高涨,各种方案纷涌而出,有的学生通过单摆来测定,有的通过G=mg 来测定,有的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物体下落时所拖动的纸带来测定,有的通过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用光电门测出物体通过某两点速度来测定,有的用电学原理来测定等等,学生们讲解得非常认真。然后我要求学生对刚才提出的每个设计方案讲出优点、缺点、可行性、正确性等等,让学生在多种设计方案中选出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评析:人人都有创造力,但发明家、科学家都是凤毛麟角,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了萌芽中。传统教学把知识的传授看作教学的目的,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而新课程则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生看作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还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心和惊讶感,对科学创造和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动机。学生在思维打开之后,能说出你想要说的,甚至比你想说的还要精彩,那么你的课堂就是灵动与夯实相结合的课堂。
二、注重情感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新教材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践,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要求培养学生大胆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坚定的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案例3:在证明光的波动性的物理学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有名的“泊松亮斑”的历史故事,我就设计了下面一段教学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经学生讨论后,我启发学生思考。
师:著名的数学家泊松根据物理学家菲涅耳提出的波动理论推算出圆板阴影的中心应该出现一个亮斑,企图驳倒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与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战,反复实验发现圆板中心确有一个亮斑。反过来泊松亮斑实验却成了波动理论极其精彩的实证。请同 学们想一想: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理论和实验各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在这个故事中理论起了指导作用,实验起到了检验理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通过实验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师:我们还应该向菲涅耳等科学家学习什么?
生:这些科学家思想大胆,敢于提出新的理论,有坚定的自信心,并用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去验证理论的可行性。这些好品质、好作风都值得我们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
评析: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的体验科学家当时的心情,迫不及待的与科学家对话,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障碍,使人的当下存在与过往岁月相遇,那么这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才能体现课堂的生命灵动。才能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培养情操,提高科学素质。
三、注重方法教育,训练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历来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新教材在知识点的落实上,采取平缓过渡,分段推进的原则,化解、分散知识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妄想一步到位,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例如:新教材对“极限思想”内容的渗透,课文中虽没有明确提出“极限”这一概念,而用“微元法”代替,但也渗透了这一内容,从第一章第三节瞬时速度概念的教学开始,经历了推导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和第二册中如何利用图像求变力做功和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种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真实状况的思维方式多次在教材中出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掌握问题处理的方法。
评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比单纯教给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可能忘掉,可能老化,也可能并不直接用到,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却可以终身受益。因此,寓科学方法教育于每一教学活动中,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履行物理教师职责的需要,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夯实精神。
四、强调物理与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新教材每一章都有前言,有物理学家的一段话和这一章内容的概况。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富有哲理,回味无穷,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内容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用物理原理分析我们习以为常的物体运动、现代科技产品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2010年高考理综选择15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判断:A.电工穿绝缘衣是否比穿金属衣安全。B.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C.小鸟停在单根高压输电线上是否会被电死。D.打雷时,呆在汽车里比呆在木屋里要危险。此题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去分析判断。
评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是不注意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而是一味地让学生死做题的话,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就只能猜答案了。传统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的练习常常是针对理想化模型而设计的,学生学习物理就是学习一些干巴巴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学生始终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大世界联系起来,所以会出现让学生测一个灯泡的体积,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而新课标则要求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物理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让物理学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面对的世界,走进学生认为高深莫测的高新技术。雨后彩虹、日全食现象、汽车追尾事件、我国在上海建造磁悬浮列车、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等等,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由物理现象组成的世界的时候,他才会对学习物理知识和利用物理知识产生极大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灵动的。
9.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九
金川区宁远中学 王正梅
摘要: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 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按照这一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 德育 教材 物理
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 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按照这一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献身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业,这些优秀感人的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例如讲简单机械时,介绍《天工开物》中我国劳动人民对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介绍《墨经》中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的记载。讲声音的传播及声音发生的现象时,介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的三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能够产生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等。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努力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对物理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学习物理就必须接受它内涵的思想与观念,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
物理学的理论是在持续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并修正自身,不断完善并丰富自身。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充满着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落后和先进的尖锐斗争。充满着新旧理论观点的激烈碰撞,历经了对世界认知的否定与再否定的曲折历程。物理学研究的物质及其运动,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从实物到场,无不证实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力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电与磁的统一等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因此,通过向学生揭露物理现象的过程和本来面目,阐述物理知识本身内在的辨证关系,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这样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不可分割的属性,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的发展变化有它本身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是可以逐渐被认识的,人们正是通过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去能动地改造自然
三、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通过物理教学,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中要培养的科学态度主要是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要培养的科学精神主要是勇于探索和创新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培养的途径:一是,用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科学家的典型事例不同于空洞的口号和简单的说教,他们的事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和认同的感情。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则可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自学,经历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会起到良好作用。二是,靠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行为感染学生。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行为是搞好教育的巨大动力,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日常生活或物理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摸棱两可的疑难问题,学生的观点不统一,这时让事实来回答问题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比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开始学生对“在真空中,羽毛和铜钱同时落下”,感到不可思义、将信将疑,此时要学生立刻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进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 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是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又如在教学“天然放射现象”时,介绍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贝克勒耳,他在病危之际也不舍得离开实验室,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对科学的痴迷,对真理的追求,造就了一代代令人瞩目的科学家。在活动和实验中若有学生打退堂鼓,可用“爱迪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勇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五、进行审美教育。
物理学以其丰富的知识、深奥的原理、和谐的形式、奇异的现象、多彩的变化、简洁的公式、巧妙的构思、精美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统一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物理规律美在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牛顿运动定律,把力和运动统一了起来;万有引力定律使天上人间成为一统天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纵横于客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呈现出美丽的七色光带,这七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又统一为白光,真是集和谐、奇异、简洁为一体。对称也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学物理中的对称比比皆是,力学中的运动对称例如简谐振动、力的对称例如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对称电路、对称定则例如左、右手定则;热学中的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光学中的镜像对称;原子物理中的裂变与聚变等等。运用对称原理,还可以使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应用美学观点,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述,辅之精巧美妙的实验和直观形象的图画,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内在的美学特征:简洁、奇异、和谐、对称、统一、守恒等;展示物理现象本身的自然美和物理理论实验的科学美。使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与获取中,逐步感受到美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10.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十
一.物理探究实验的设计
通过物理探究实验的设计,达到良好的观察效果和实验效果。
1、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是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它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的关系,得出结论,同理再研究该物理量与其它因素的关系,然后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在高一物理实验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都设计运用了这种方法。
2、放大法设计实验:物理探究实验中会常常遇到一些实验效果不易观察或观察不明显的情况,为此常利用其他实验器材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放大,实现可观察或观察效果明显的目的。例如:用激光镜面反射演示桌面微小形变等。
3、对比法设计实验:人们通过对照比较,区别不同事物,来认识事物,掌握它们的特点,通过对比达到辨异求同,或同中求异的目的,从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探究摩擦力时,设计了对比试验来研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设计了对比两个相同的小车在不同个数的钩码拉动下运动等。
4、留迹法设计实验:有些物理现象瞬间即逝,如运动物体所处的位置,轨迹或图像等,设法记录下来,以便从容地测量、比较和研究。例如: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等实验中,就是通过纸带上打出的点记录下小车(或重物)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位移)及所對应的时刻,从而可从容计算小车在各个位置或时刻的速度并求出加速度;又如利用频闪照相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等实验。都采用了留迹法。
二、物理探究实验的数学知识
将数学知识用于物理探究实验中,使物理探究实验简明、实验步骤一目了然、数据易得、关系明了、结果准确。
1、几何图象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实验要用到几何作图知识;而图象可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在探究打点计时器测量加速度,弹簧伸长与弹力的关系等实验时都运用了图象法。这样把数形结合、图象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
2、求平均值法: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少偶然误差。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测定,最后求出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加速度的大小。
3、列表法:如探究滑动摩擦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需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和分析数据。
4、解析法:物理学中有许多公式如速度定义式:v =x/t 、胡克定律:F =kx等都是用解析式表示,关系明了,学生易记易理解。
三、物理探究实验的思维方法
进行科学探究离不开思维,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打好思维基础,构建思维结构、掌握思维方法、体现思维层次,倡导发散思维。
1、逻辑分析法:人们思维的过程就是分析加工的过程,物理探究实验时要
多观察多动手,又要多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和总结。如伽利略反证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把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绑在一起下落推导出亚里士多德观点自相矛盾。又如伽利略对其著名的斜槽试验“外推”到自由落体运动和学生利用悬挂法找薄板的重心?怎样减少测量的误差等都需要思维加工,逻辑分析。
2、理想实验法:理想化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它是人们在真实的科学实验基础上以科学实验为依据,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际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进而来揭示自然现象本质的假象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就是伽利略理想实验得出来的一条重要物理规律。探究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计都是理想实验。
11.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十一
以前,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这样的教学体验较差,教学成效较低,课堂氛围凝重。在新课标的要求和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行双主原则,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领头人”为学生把好方向。另外需要教师很好的理解学生,一视同仁的与学生交往和交换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帮助学生寻找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合适的学习方式方法,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启迪与激励。在此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可以对自我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和进步的目的,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二、重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在以往的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往往不置可否,唯考试成绩和学习过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素质教育提倡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其他天赋都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面对这样的情况,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对于每个有特长、兴趣爱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引起重视,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未完成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可挖掘的潜能,给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的环境机会,力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个性魅力的个体。
三、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粗狂和简单的以成绩为中心和核心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过程往往不能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无法充分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高中学生的学后评价,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等有机的与考试成绩等结合起来,科学统一的进行考核和评价工作,推动新时代学生评价和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教师的自我培养和终身教育
随着时代教育的发展,现代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成为制约高中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应该积极的鼓励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用时代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作为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此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形成不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推动高中教学师资队伍的长效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每个教师需要去长期的坚持和培养的。实践证明,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和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个教师自身来说,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对于高中教育成效的提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教与学的基础。在高中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在地位上处于不对称的状态,很多时候教师在其身上表现为“官本位”的思想,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对教师的“惧怕”和畏惧,而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常常受到教师的训诫,对于教师常常比较忌惮,即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敢与教师分享和请教。有时候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堂教学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应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畅,也无法做到沟通。所以,想要提高高中教育的成效,就必须切实的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工作,让学生在师生的情感教育与沟通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每个教师的关爱和呵护,让学生不再惧怕与教师沟通和交流,有利于让每个教师充分的了解和倾听到每个学生的心声,也有利于学生向教师阐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全方位的提高学习成效,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一起成长和发展。
12.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十二
【摘 要】音乐教育是高中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部分,但事实上,音乐对于人格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标要求下,如何改进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成为当下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流行歌曲;方法与策略;心理特点
音乐,是教化人心,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手段,罗曼罗兰说过,只有音乐才能穿越历史的时空,保存着艺术生命的鲜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人高尚优雅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如今高中的学生背负着高考压力,有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很容易忽略掉其他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相关方法与策略的研究与改革,提升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兴趣,也会对其今后的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学生学习音乐时的心理特征
想要对于高中的音乐教学进行改进,首先要了解所教对象即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高中学生处于最有活力,经历最旺盛的青少年时期,此时的他们已经告别了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冲动的感性时期,而进入能够独立思考,对于所接触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理性判断的时期。在婴幼儿到高中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很大程度地进步,生活的经历,老师家长的教育,通过外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知识,让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于音乐的独属于自己的欣赏态度,也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更加丰富深刻的情感反应,想要表达个性,表达自我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所以在音乐欣赏的时候,他们也更倾向于通俗流行的、感情强烈、具有强烈个性化标签的音乐作品,以往那些古典的、民俗的、表现宏大叙事主题等较为严肃传统的音乐逐渐离开了他们的视线。
二、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中音乐教学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一方面,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高考的竞争压力,繁重的作业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不足,在课堂上走神,甚至许多学生会在音乐课上写其他学科的作业;一方面,由于高考成绩不包括对音乐素质的考察,所以高中音乐老师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对于学生的音乐教学只是敷衍了事,不会去专心钻研。此外,高中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也存在很大缺陷,不仅教学方式单一僵化,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所教音乐也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脱离,无法满足学生们对于音乐的需求。形成高中学生既喜欢听音乐,又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悖论。
三、音乐教学的课程特点
高中学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时,想要更加合理有效,应当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1.给高中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空间
以往的高中音乐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力束缚在一本音乐教科书里,没有给学生太大的想象空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不要千篇一律,应当进行差异化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大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音乐特长和兴趣爱好。
2.学生应当有一定的音乐鉴别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应当是开放性的,吸纳性的接受表达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而不拘泥于某几种音乐,这样学生才能欣赏到不同的音乐作品,并通过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比较,鉴别出好的,能够净化人心的音乐。
3.音乐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期,已经具备能够独立思考,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所以高中的音乐课程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拓展性能力的提升,即提升他们的音乐文化修养。
4.音乐课程要多元化,国际化
高中音乐课程在设置的时候,不要只选择国内的音乐作品,而应当接触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经典音乐。音乐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风俗,了解了不同地域的音乐,就能够加深对于这个地区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能让学生有更全面的国际视野,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的音乐在世界音乐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能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改进策略与方法
新课标要求中提到,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审美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并注重音乐在实践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时,应该依照此要求进行方法与策略的改进。
1.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以往,学生普遍反映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对比法、讨论法、启发法等方法,同时辅以各种新兴的多媒体高科技教学手段,以此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习惯,并且不要只进行音乐方面的教学,还可以联合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音乐资源更加丰富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发达的媒介技术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球村”,各种信息,各种资源都唾手可得,音乐资源也比以前要丰富许多。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便捷快速的媒介技术,在教学时展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域的音乐作品,音乐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脑、手机、互联网等媒介进行音乐的自主性学习,拓展与音乐相关的知识。
3.建立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音乐教学通常采取的是单向的传播方式,老师一直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这样不仅会打消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会使师生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尊重学生的想法,建立起一种平等平和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师应当以新课标的标准来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音乐欣赏、音乐素养方面更好的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祖旭东.改变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用音乐净化学生心灵[J].新课程,2013(8):144
[2]王燕.有关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探讨[J].华夏教师,2013(1):87
13.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十三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没有给学生空出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就连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面面俱到。实验时教师怕学生损坏器材,还要花相当的时间讲实验,然后学生依样画葫芦,记录几个数据了事。
农村学校由于器材不足,老师不得已只能讲实验,尽力把实验描述清楚;而有些老师嫌做实验麻烦,加上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便有“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说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些教师迷恋多媒体模拟实验的清楚、有趣,愿意花很多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总之,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严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实验方法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适合农村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对学生的看法,针对农村中学生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从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彻底改变那种教师实验一讲到底或靠学生死记硬背带来分数的陈旧方法。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即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重视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安排的《探究摆的奥秘》,我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步骤,然后介绍如何寻找器材、如何操作、同桌的同学如何配合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再把全班分成两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别探究控制了变量后的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活动后,可适当要求学生写出探究报告或总结,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主动完成实验
农村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这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为此,要多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如:在开学上第一堂物理启蒙课时,做很多小实验,提出许多他们熟悉的生产常识问题,这样能让整堂课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还要经常性地开展丰富的活动。如:研究楼梯的双联开关,开展制作竞赛,组建兴趣小组等。由于开展课外活动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实用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完成实验的热情。
4.增强教师素质,互动地进行探究实验
为适应实验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一方面应从学生入手,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把农村生活生产实际同实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以特有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例如:可以改探究实验为“参与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探究实验中,以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5.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当前,农村学校的实验室设施跟不上新课改探究实验的步伐,存在着设施简陋、器材不足等诸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如:自制电阻,可以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收集许多常见小物体再加以分类,就可以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还可以自制其它一些教具,使实验教学顺利地进行。
6.适当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加强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可见度较低、或者实验器材难找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通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也同样形象生动,学生又有新鲜感,教学效果也很好,但注意不要一味追求,不能代替实际操作。
14.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 篇十四
目前,我省正在进行课程改革,都在提倡走进新课程,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高中生物教育普遍存在的重讲解轻实验,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启发的现象。致使实验的探究性、学生的创造性无法体现,也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视探究。
高度重视生物学中的实验成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物的实质性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尽量多做实验,并适当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学习氛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能根据探究需要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探究方法。作为教师可这样给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或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批评,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以形成自信、自强的个性,探索活动是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但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卷入”科学的发现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就是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之下,尽量放手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要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教师角色就是要重视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09-01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07-01
对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方法研究12-24
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7-12
新课标下高三地理教学研究论文07-31
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01-17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8-24
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难题论文08-17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