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哀江南》说课稿(共10篇)(共10篇)
1.语文《哀江南》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文是著名的传奇剧作《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组成,前六曲铺写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整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二、教学目的与重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曲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体会作品表现的兴亡之感
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2.语文《哀江南》说课稿 篇二
从教材上说, 《江南的冬景》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本专题分为“谛听山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并分别侧重了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三部分。
本课是第一板块第一篇, 大纲对本板块的要求是感受鉴赏, 把握文章本身的审美韵味, 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江南的冬景》一文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即“行文如行云流水, 自然有致, 笔随意转”。本课用美丽的江南冬景激发学生在亲近自然中陶冶性情, 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并为后面两个板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思考, 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
从知识与能力上说, 引导学生掌握本文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从过程与方法上说, 让学生通过品味散文语言, 感受和欣赏散文意境之美。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说, 使学生学会感受和表达自然之美, 提高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境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难点:学会虚实结合、引用诗句、营造意境这些艺术技巧。
二.说学情
从学生方面看, 我们北方人没见过江南冬景, 但此陌生感带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上个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学习, 学生已具备欣赏品味散文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教法上说, 本课将采用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用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品读完成教学目标。
从学法上说, 本课将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采用分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模式,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鉴赏、写作探究、拓展延伸五个过程。
(1) 情境导入: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冬景图, 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冬景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 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 (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本课, 并快速介绍作者, 处理预习字词。
(2) 整体感知: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描写了江南哪些冬景, 并给每幅画加个标题”, 要求学生先读5分钟课文, 之后展开小组讨论。此处要注意分组方法:一要明确分组人数;二要选个组长, 让他负责组织讨论、组织展示讨论结果。
等小组讨论之后, 老师示意各小组积极主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若在一小组展示成果时, 其它小组有疑问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老师注意引导点拨, 多表扬学生。
经过讨论会形成以下内容:
曝背谈天图、冬郊植物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闲步图五幅画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从整体上感知文章,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下一步品味鉴赏作好铺垫。
(3) 品味赏析: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你们组最喜欢哪幅画, 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继续品读课文。之后进行小组内部讨论。
此时在屏幕上展示欣赏提示:从品味语言、写作技巧、感受意境三个角度欣赏段落。这样就给学生鉴赏本文指明了方向, 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形成小组讨论成果之后, 各组选一人把他们的赏析分享给全班同学。当这一组的成果不全面时, 请另外一组补充, 当其它小组有疑问时就让全体小组讨论研究。当学生不会时, 老师适当引导点拨, 注意调动积极性。
这样就可以完成本文教学重点, 提高了鉴赏散文能力。
(4) 写作探究: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所写之景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为什么引用诗句”问题, 让组内同学展开讨论, 稍后展示讨论成果。
本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5) 拓展延伸:
用本文所学写作手法, 描写自己家乡之景。写完之后读给全体同学。
3.忆江南说课稿 篇三
沭阳县实验小学 王铸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忆江南》。
一、说教材:
歌曲《忆江南》的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所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戴于吾先生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美,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情感目标:通过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与赞美。
3、创新目标:在欣赏、体验、合作、探究、等音乐活动中感悟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对江南文化有感性的认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教学难点是:
1、指导学生准确地演唱一字多音,并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如画般的甜甜的江南。
2、了解中国五声调式及民间常用手法:“鱼咬尾”。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舞蹈激趣法、听唱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 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看江南舞——赏江南景——诵江南诗——唱江南曲,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江南的音乐,了解江南文化。
五、说课前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舞蹈用具油纸伞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音舞激趣
首先我给学生带来一段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典舞——《梦忆江南》,一下子就让学生感受到江南的优美、委婉,清澈与灵动,接着让学生赏江南景,品江南诗,感受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设计意图:民族的舞蹈表演不仅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直接导入本课的学习,点明了蕴含其中的江南文化。】
二、初赏歌曲,借“境”生情
本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走进江南,了解他们的文化特色,完整地欣赏歌曲《忆江南》,并说说对歌曲的感受? 【设计意图:用美的意境去初步认知歌曲的美,让学生从歌曲的文化背景中,感受江南浓郁的特色。】
三、学唱歌曲,细“味”感受
1、首先,我通过范唱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韵味儿。然后采用引导、对比,来解决本课的一字多音,音断气不断等教学难点。
2、在歌曲处理方面通过对歌曲的力度对比、强弱变化,让学生充分体验江南音乐语言的柔美。并把《忆江南》的其他两首词也加上旋律,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有感情的去演唱。
3、通过唱歌谱,了解中国的五声调式及民间常用手法:“鱼咬尾”。这也是我解决本课教学难点的措施之一。
4、教师总结:《忆江南》的词写得太美了,这么美的词让很多的作曲家都为它倾倒,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首不同版本的《忆江南》,听一听,想一想: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曲调,带给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引入下一环节
四、欣赏探究,融入艺术
本环节首先我让学生听赏不同版本的《忆江南》,接着让学生带着问 题欣赏音乐电视《忆江南》,然后小组讨论:江南音乐如此之美,这与哪些元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欣赏、讨论、探究中感悟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总结: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音乐如此之美,这与它们的人物性格、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使歌曲的演唱更新颖、更丰富,老师还特别编写了另一段旋律,引入下一个环节 五、二度创编,集体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我对歌曲的深入理解,创编了简单的二部和声,并与学生合作展示,这样设计不仅可以挖掘歌曲的内涵,在保留歌曲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让学生有了不同的体验,这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感和审美上的升华】
六、课堂小结
4.《江南的冬景》说课稿 篇四
太谷中学语文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中的第四个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该专题是按照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的思维顺序循序渐进编排的,它分为三个板块: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本专题编排的意图在于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说教材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总体安排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说教法
一 课前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着用画面概括。
(2)作者仅仅写了江南的冬景吗?还写了哪些地方的冬景?对本文主题和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二 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可以从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导入。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又是一番什么景象,由此带着学生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或者以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话语导入,他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2、解题
从文题上方板块的标题入手。“谛听天籁”!“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谛听天籁”?
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说明:此处主要目的为交待学习目标。)
3、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区域界定在哪里?
明确:江浙一带,而非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第六段)
(2)找出描绘江南美景的段落,或问作者选取了几幅画来描绘江南冬天的美景。
明确: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曝背谈天图(2段)午后冬郊图(5段)农村冬雨图(7段)江南雪景图(8段)旱冬闲步图(9段)
(说明:此为对江南美景的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具体分析作好铺垫。)
4、品味赏析
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天之景? 是如何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任选一幅,进行分析(这里主要选取5、7、8段)。
午后冬郊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明丽而有生气。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B、教师总结:
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一般来说,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几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农村冬雨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长桥、杂木树林、乌蓬小船、酒客、细雨、灯晕。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B、教师总结:
前面说过,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而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又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过渡: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
江南雪景图
A、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段落进行比较(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B、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可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C、明确: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引用诗句、避实就虚。丰富的意象给人以美的想象与联想。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另可投影举例郁达夫的《雨》,加深体会。)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 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写景总结:
明确:无论是哪一个写景段落其实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
5、简要分析第一至四段、第六段
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6、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你认为此时作者心境如何?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此文写于郁达夫移家杭州,营造“风雨茅庐”,准备过起名士般隐居生活的时候。
7、文章最后总结:
写好一篇写景文的秘诀是什么?
5.《江南》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篇五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古《一去二三里》,谁能给大家背一下这首古诗?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江南》
3、看长江流域的地图:这就是长江,在长江的南岸被称为江南,长江的北边,被称为江北。
4、过度: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鱼虾鲜美,稻谷飘香,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之乡”。
古代有一首民歌就赞美了我们江南的荷花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 江南(指导读课题)
出示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这首民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来帮助一下。
2、指名读,(请同学帮助他纠正)
3、现在我们请来了一个叔叔,听听他是怎样读这首古诗的。(听录音朗读)
4、这位叔叔读得好不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学这个叔叔。
5、同桌自由读
6、检查,(指名读)请同学来评一评。
三、细读课文
1、读了这首古诗,我们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贴荷花图)和可爱的-----(画小鱼)
2、介绍“荷花”又叫“莲花”,果实叫“莲蓬”,(贴莲蓬图),长在泥土里的叫“藕”。每年到了莲蓬成熟的时候,美丽的姑娘们(贴姑娘的采莲图)就会唱着歌儿,划着小船,在荷花塘采莲蓬。江南可真是个采莲的好地方!谁来读第一行,夸夸我们的江南。
3、指导朗读第一句
4、继续看图:这里的荷叶长得怎么样?(碧绿碧绿的、层层叠叠、挨挨挤挤)(荷叶很多很多)师画层层叠叠的荷叶,这么多的荷叶,第二句中有个词语就写了荷叶的多,猜一猜是哪个词?指导读:田田
5、指导朗读第二句
6、在这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可爱的小鱼在干什么呢?它们快乐吗?为什么这么快乐?(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师画小鱼。(师:它们一会儿游到中间、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玩得可真开心啊。)
7、表演:谁愿意也变成一条在莲叶下游戏、玩耍的?请生表演,体会小鱼的快乐。
8、指导开心地朗读下面的5句诗。
9、小结:美丽的江南水乡有多姿的荷花,诱人的莲子,嬉戏的鱼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1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拓展延伸
1、美丽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老师,于是老师就收集了很多美丽的图片,现在我们就来开个荷花展。出示:荷花的图片
2、正因为荷花的美丽,让许多诗人写下了赞美它们的诗篇,老师找来了一首,(投影)指导读一读。
3、荷花是美丽的,我们江南还有很多更美丽的景色,下课后,小朋友去收集一下赞美江南的图片或者诗歌。
五、写字
我们的家乡就是美丽的江南,作为一个江南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所以现在我们就把这个江南的“江”字搬到田字格里,让“江”字也和我们江南一样美丽。
六、指导背诵
1、学生集体、个别背诵 2、轻声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三、资料展示:江南物产丰富,景色优美,上节课让学生收集的材料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七、指导书写:可
叶
西
鱼 1、书空笔顺
(出示笔顺)2、指导学生按笔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
《江南》说课稿 一年级 齐梦鸽
一、说教材
《江南》是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课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这一课 分为两课时,我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1、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说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其中也安排了游戏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和小伙伴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通过背诵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也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2、出示江南图片,感受江南的美丽,过渡新课,板书《江南》,学生齐读标题。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
(二)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2)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3)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1)a、教师与学生对读;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3、背读课文,演背古诗(1)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用手指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三)趣味识字
1、游戏——摘荷叶
出示生字图片,让学生上台来采摘自己喜欢的荷叶,荷叶背面有本课的生字,该生读对了生字才能摘下荷叶。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2、巩固生字
出示课件,荷叶上有生字,请学生依次读生字,课件发出掌声表示鼓励。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五、拓展、结课
《忆江南》朗读,同一主题,都是描写江南的景色。六 指导书写
西:注意新笔画,竖弯。描一写二在书上。七 总结
6.哀江南.. 篇六
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二、学习重点
1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背诵全篇曲词。
三、学习难点
1.理解文中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描写所抒发的感情。
2 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学习方法
点拨、解析、鉴赏
五、学习过程
【一】讨论、确定《哀江南》主题思想
《哀江南》套曲,描写了沦陷后的南京城郭萧条、皇陵破败、故宫坍塌荒芜、旧院冷落寂寥的景象,并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二】讨论、确定《哀江南》写作特色
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曲辞优美,情调深沉。
【三】释疑解难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作者孔尚任非常注意语言的典雅,读来觉情文并茂。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这句,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陵墓的荒凉破败,抒发了内心的哀痛之情。对偶,句式整齐,读来有一种音韵美,反问语气强烈,引人思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如最后一曲中,运用对偶句“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眼看南明王朝由兴而亡,语言工丽,由此结束全剧,点明主旨,造成浓郁的悲伤气氛,读来备觉沉痛。然而,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典雅有余,通俗不足;谨严有余,生动不足。这实际是许多文人传奇戏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
【四】课堂练习
阅读: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砌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 , , ,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1.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原句。
2.写出下面两句的意思。
残山梦最真: 不信这舆图换稿:
3.文中运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中哪些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请写在下面。
7.语文《哀江南》说课稿 篇七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诵读并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情感。
(二)能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三)能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鉴赏语言,深入理解曲词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难点:理解尾曲
【教学设想】
紧抓“辨析”与“诵读两环节,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梁启超说:“《哀江南》是哭声泪痕之书。”通过辨“词”析“字”,将隐含在曲词中的“哭声”与“泪痕”揭示出来。
示范性地重点分析一曲,余下曲子交由学生,细细品读后全班交流,揣摩其精髓。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
课型:以鉴赏情感为主的课。
课时:1课时
教具: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细读课文注释和印发的有关字词、背景、作者及《桃花扇》的资料,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课文曲词大意。2.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曲,加以品味。)
一、导入:
1、“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留下过无数繁华而又温馨的记忆,承载过一段段辉煌而又悲怆的历史。在这里,各路英雄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政权的更替带给遗民的往往是破坏,是伤痛,是伤痛之后的深沉感悟!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三百多年前明亡之初的秦淮河畔,去聆听一曲《哀江南》(板书:哀江南)
2、抓文眼解题(板书:亡国之痛)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预习印发资料中大家已经了解了有关作家情况和故事梗概(以桃花扇为信物,赠扇画扇撕扇),这节课就着力于通过诵读辨“词”析“字”来感悟曲词中深挚强烈的情感(将目标明确)
1.检查诵读,学生分组各朗读一曲,另抽学生评价。
2、教师明确诵读要领,读《离亭宴带拍煞》。
情感:凄凉悲怆,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节奏:按语法关系朗读。如:俺曾见/……!韵脚:读得圆润而有韵味,适当延音(句间稍短,曲间稍长)。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腰”适当延长半拍。意韵: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如:“牧儿打碎龙碑帽”,象征三百年王业基础完全坍塌,令遗民痛不欲生。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鉴赏语言
(1)分析情节结构
1、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总的感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板书:景郊--陵--宫--河-桥--院--破败)
2、据此可分为几部分?主旨句在哪里?
(引出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抒情方式及其好处)(板书: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2)分组学生交流预习中的学习收获: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同学们。
提示:鉴赏应着重把握什么呢?①语言形式:注意某些形容词、副词、动词和数词。②景与情:附着感情色彩的景即为意象;景和情的完美结合即为意境,它是以情感为线索将若干景(物象)连缀而成(以“线”串“珠”),为课后练习准备。
(3)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师引导点拨一曲让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沉醉东风】可以用对对联形式体味。出上联: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
学生有可能点到的词句例析:
1、“……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且陡然一转,表现了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亡前和亡后,往昔与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目睹下文之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沉郁、悲怆。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这是苏昆生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四个修饰词“残、废、瘦、空”非常形象,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躺在空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战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师引导)
2、埋葬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却成了牧场,山羊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吃草。“群”字说明了不是一只偶尔来此,而是经常有许多羊来,可见这里荒凉。“抛”字说明鸟儿根本没有忌讳,胆子很大;还有“罩”字,说明枯枝败叶积聚得很厚:见出这里冷落凄凉、无人照管。“……谁祭扫?”这句,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读来有一种音韵美,反问语气强烈,引人思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更显陵墓的荒凉破败,抒发了内心的哀痛之情。(可以改写使其体验更深)
3、“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横”一“倒”,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横”字提前,更觉触目惊心。加之“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舞……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宫廷今日极端衰败的景象。
“直……”苏昆生一路行来,早又到宫院门前,此时的苏昆生虽是樵夫打扮,直入宫门,再也不会有禁军前来喝问,一个“直”字写出了苏昆生当时的行状,更写出了国家的兴替。再用“一路蒿”衬之,更显出今日的空阔、凄清已非一日。当年的六宫粉黛,莺莺燕燕,如今躺卧香榻、龙床的却是几个乞丐,是讽刺,是痛恨?免不了有对权奸误国的责恨,但更多的是“草木无主,家亡国破”的感慨。
4、“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秦淮河是“物非人也非”!“罢……收”,说的是现在生意没法做了,当年逢年过节的喜庆活动也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以前的秦淮河,一定是热闹非凡。
“嫩……”黄花遍地,红叶凝技,正应是游人摩肩接踵,到处莺歌燕舞,笙笛齐奏之时,而眼前却只有几只冷蝶翻飞,冷清清、凄惨惨,越是写花之嫩,叶之新,越是显出“无个人瞧”的凄冷。尤其是“有些”一词,用得极妙,有没有?“有”,有多少?“些”,无心去数,无心去瞧,寥寥黄蝶,索然翻飞,虽有生气,却更显冷凄,几笔淡淡勾勒,却道出了无限的伤古吊今之情。(可用改词法体味,让学生试把这句话改来表现以前繁华时的景象,如“灯船端阳闹,酒旗重九飘”。)
5、“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不仅只有一株,孤独,且是昔日众中残存、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这个字饱含无限凄凉,贴切地表达了故国情怀。
小结:这6支曲子,以游踪为线索,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
于是,有了这6支曲子的铺垫和蓄势,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四、分析尾曲
〔离亭宴带歇拍煞]是全曲结尾,也是全剧的收束,是苏昆生总吊南京。在前几支曲的写景基础上,直抒胸臆,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并点明主旨。
我们就一起来放声朗读第七支曲子,如何?请同学们读后:
(1)、找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2)、这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
学生可能会提到以下句子(如未提到师巧加引导深入感受其深沉之处):
1、“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师提示:这是“谁”在“看”?在看谁?看他们在干嘛?这说明了什么?)
看统治者忙着醉生梦死,忙着大兴土木,忙着穷奢极欲,挥霍享乐,当然,也看到了他们的灭亡。这说明南明这个短命王朝的灭亡是统治者的腐朽造成的,是一种必然,是他们自掘坟墓!
苏好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他以这样一个局外人(三人称)的语气来表达,说明他对南明王朝的极端愤恨和失望。而排比句又给人一种很急促的感觉,好像历史盛衰在一瞬间发生。
(师:看到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他还是如此不动声色吗?)
2、“这青苔碧瓦,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看到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他却不能不动情。过去的碧瓦华屋,现今化做长满青苔的废墟,它已透出人物对败落的伤感。人物是在第二句正面出现的,一个“曾”字更带进无限悲伤,这里装着他多少欢情和繁华的记忆呵,当美好和幸福永远逝去时,记忆就成了最珍贵的财富,那么,还有什么比目睹装载记忆的物证化为乌有更让人伤感呢?于是就有了第三句,唱曲人强使自己从个人遭遇的切肤之痛中挣扎出来,纵览国家大事,历史的变迁,并唱出“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三句,道尽人间沧桑!让人想起了刘禹锡的古诗《乌衣巷》,这时,唱曲人已不再是一个目击者,而是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向后世人传达出一种浸透血泪能够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悟:即千古兴亡之悲!
3、“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师提示:“残山梦”指?即故国梦、故国情怀)主旨句一个“梦”字,直抒胸臆,写出了像他一样亡国破家者的惟一选择,,“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这已不仅仅是对故国的凭吊,更有对统治者误国、误天下苍生的不堪回首和一腔怨愤!南明灭亡,江山易主,对那些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欢乐过的人来说,往事还历历在目,记忆还如此鲜活,怎么可能相信这一切!所以苏唱“不信这舆图换稿”就尤其来得沉痛!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五、归纳主题思想
《哀江南》套曲,描写了沦陷后的南京城郭萧条、皇陵破败、故宫坍塌荒芜、旧院冷落寂寥的景象,并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兴亡之感,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六、课堂总结
一个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让我们再次用心灵去感悟苏昆生这泣血带泪的末世哀歌吧!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时代哀音!
我想,南明王朝昏君权奸的短视行为和《红楼梦》中贾府当权者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结果也一样:国破家亡人心散!那就让我们在“红楼十二曲”之《聪明误》的末世哀音中去回味、思考吧!
《红楼梦》曲响起,结束本文
七、课后作业设计
1、完成印发试卷上近年高考对诗词用词之妙的考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红杏枝头春意闹”“玉阶空伫立,宿鸟归分急”“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2、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一曲。
3、试比较刘禹锡诗《乌衣巷》与孔尚任戏曲《哀江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写景:《哀》全景描写,《乌》以小见大;《哀》与《乌》都写现在景象,但《哀》比《乌》对更鲜明。《哀》在主描现景,也有对过去繁华的描述(“俺曾见)《乌》只描现在凄凉,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予景物描写之中。
【板书设计】今昔对比景(寓情于景):郊--陵--宫--河-桥--院
哀江南
8.语文《哀江南》说课稿 篇八
1. 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的内涵。
2. 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引用,类比,对比等手法深化主题的写法。
3.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引用、类比等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居里夫人的事迹)
二、 解决重点。(解读居里——居里夫人的美丽)
1、 请找出文中描写居里夫人的美丽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2、 品析重点语句。
3、 你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最好用四字短语)”的句式来表达。
4、 用“跨越百年”来修饰“美丽”好在哪里?
三、 突破难点。(再现居里——居里夫人与世人)
1、 毫无疑问,本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可文中却插入大量别人的言语或事例,这是作者在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学识广博么?这是否偏离了主题?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2、 请在文中找出这些材料,看看哪些材料是同一类的,哪些是另一类。使用这两类材料有何好处?
3、 小结:运用联想,引用,类比,对比等手法,突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深化了主题。
四、 引申拓展。(探究居里——居里夫人与我们)
有人说,居里夫人以自己的美貌和青春乃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她的事业,固然令人敬佩,但她不懂得享受人生,品味生活,这样做并不值得;也有人说,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把那么多的奖金捐赠出去,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如果她能有这些本属于她的财产,既能改善贫困的生活,又能添置实验设备等等,说不定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呢!你认为呢?
五、 练习设计。
各小组以“.....______的居里夫人”为题,选取不同的侧面,对居里夫人作简单的介绍。看哪个小组写得又多又不重复。
说课稿
一、 课文说明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但它与很多同类型的文章有所不同,这篇文章抓住“美丽”大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简单的一点就是能超越天生美丽的容貌,而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而且,这篇课文跨度大,内容多,篇幅长,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启迪学生都要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这当然应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在材料运用上与其它同类文章也有很大的不同:丰富的联想,大量的引用,多处的类比和对比。既扩展了文章的取材范围,也使居里夫人在各种比较中更为丰满,更为美丽。但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掌握,因此将此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 教学思路及教学过程说明。
本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对此文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全部流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分为四大部分:走近居里——解读居里——再现居里——探究居里。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自我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节课中始终都处于激活的状态,得到思维的锻炼,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依次的说明:
1、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居里夫人的事迹)
没有对居里夫人的初步了解,是很难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因此,我将居里夫人的事迹提炼出十条,在课件中,用竞猜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学生不知道的,课件中也可展示出来。再辅以图片,形象地让学生对居里夫人有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她的美丽、伟大、崇高。
2、解决重点。(解读居里——居里夫人的美丽)
主要让学生理解“美丽”的多层内涵。要求学生先在文中去寻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对重点语句进行品析,领会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对“美丽”的理解。这时再让学生对所有这些描写美丽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并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最好用四字短语)”的句式来表达。这一步骤锻炼学生在文中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一步,使学生意识到居里夫人的美丽大致是从两大方面体现出来的,即外表美、内在美;重点在“内在美”,即:坚强执著,信念坚定,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超越自我,超凡脱俗……
9.语文说课稿 篇九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敬畏自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敬畏自然》一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意在向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存,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3.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4.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方法手段:根据本文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顺势导入: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大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类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大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字词。重点由教师点拔(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2请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文章最后一段。
3.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反问、比喻。4品味语言,互动探究: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3)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行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体会本文作者的观点)
三、探究活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若学生提到人类不应破坏自然,或当学生提及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话题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自然 带出:人类有哪些做法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惩罚?请举例说明。并同时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共同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
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洪灾、海啸、泥石流、臭氧层的破坏等)
(通过这一环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
四、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人类应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做起,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共同保护我们人类的地球家园。
五、布置作业: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大约300字左右。
六、板书:
〈岳阳楼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宋代范仲淹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以记为名,借描写岳阳楼的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的政治抱负。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富情于景,情景交融。
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3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手段:本文我采用以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示范读、小组读、个别读、齐读、背诵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岳阳楼的秀美的图片,并顺势导入。
同学们,岳阳楼名扬天下,宋代的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一文更为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泉泉心语吧?(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课文的范读,并配以画面,纠正字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字词。(这样做,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然后教师对本文的字音、句义、词义进行检测,重点进行点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3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示范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读此类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停顿、语气和重音等。(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的能力)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文章叙述了腾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也暗示着“不以已悲”的意思,说明了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下文的“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作铺垫,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们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不同,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已”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2)作者写《岳阳楼记》和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是重申了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是作者勉励、规劝老朋友。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在天下的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的人快乐之后快乐,这种忧君思想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但那种吃苦在前,享受乐在后,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远大抱负,值得我们有借鉴和教育意识。(4)“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幕之情。(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课文,为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结合画面展示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背诵课文。采用小组背、齐背、个别背等方式,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的描述这一情节,学生对照文章中的语句,朗读、记忆。(通过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各抒已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小结:《岳阳楼记》是宋代范仲淹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周围景物,抒发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做一个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人。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 作记缘由
二 雄伟景象 三 览物之情 四 远大抱负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富春江秀美的景色,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抒发作者对政治失意的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朗读和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我采用以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示范读、小组读、齐读、背诵等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分析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三教学过程:
1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富春江秀美的图片,顺势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富春江吗?它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撰文赞盛过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饶览富春江那雄奇秀美的景色吧!(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进课文)
2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课文的范读,配以画面,纠正字音,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教师对字音、词义、句义进行检测,重点进行点播。(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4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小组读、齐读等,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此类的文章,语调要舒缓,要注意重音、停顿等。(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5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写了哪些景色?
本文写了奇山异水,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的。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文中的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是一篇骈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音律。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为学生的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6结合画面,背诵课文
利用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背诵课文,采用小组背、齐背、个别背等
例如:在引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时,选择一幅山水画面,一叶小船飘荡在江中,任意飘流,想象作者坐在船中饱览“天下独绝”的画面,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学生对照文章中语句,朗读、记忆。(通过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小结:山川景色,古来共赏。当我们手捧着书卷,领略着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同学们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美好风景。五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
与朱元思书 一总述:奇山异水
二分述:异水 奇山
〈海燕〉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海燕》 它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对比、象征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来迎接光明的炙热的感情,朗读课文是本节课的教学手段,也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很快走入课文的情境,并同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海燕那高傲飞翔的形象,从而对本文进行整体把握。
另外本文写于特定的年代,跟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相距甚远,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海燕》的教学环节设计上,我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通过朗读品味句子,分析海燕的形象,从而讨论本文的教学重点,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乌云密布,波浪滔天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课文的范读,使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朗读的情境中,在指导学生的第一段朗读时,使学生初步了解朗读时应注意的重音、语气等,之后其它语段则由学生自主、探讨、领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通过示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不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领悟到文学之美,海燕形象之美和精神之美。
在热爱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这一深刻含义的前提,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意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品偿到集体智慧的甘甜。
一个多世纪以来,海燕的发表,曾被人认为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激励俄国乃是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淡化了本文的政治色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讨论海燕象征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争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我的母亲》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我的母亲》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胡适写的一篇回忆录,是作者中年时对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作者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的要求和深切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3.关爱母亲,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关爱母亲,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手段:本文我采用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配以以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方法。三教学过程:
1利用屏幕展示有关母爱的格言,并顺势导入。
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又是永恒的,作为学者的胡适在他的笔下是如何写他的母亲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体会作者那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人间至情吧。
2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生字词,重点教师进行点拔。(通过学生的初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格?
(2)文章写了母亲是我恩师,为什么除了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了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3)评价作者母亲的为人,和教子方式。
(4)作者的语言质朴,本文的哪些语句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四比较母亲: 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剪辑,与本文我的母亲的形象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以“母亲或母爱”为题写一段话,要求:语言质朴。
(通过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升华了学生对母亲的认识,达到了思维上共振)五关爱母亲:
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永恒的。你关爱过你的母亲吗?平日里你帮你的母亲做过家务吗?你愿意将你的秘密说给你的母亲听吗?你为你的母亲冼过一次脚吗?等等(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将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成功,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六小结:母爱是伟大的又是永恒的,作为学者的胡适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他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的人生多许多人生的启迪。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真正了解、理解、关爱我们的母亲。
七作业:以“母亲或母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语言质朴。八板书:
我的母亲 胡适 一对我的管教。二与家人相处。三受人格侮辱。
《端午的鸭蛋》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各地民生和民间文化。《端午的鸭蛋》一文,通过对作者家乡的端午节的叙述——吃咸鸭蛋,挂鸭蛋络子,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基于对本课的理解,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了解端午的风俗,感受鸭蛋所饱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3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4引导学生自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重点:1了解端午的风俗,感受鸭蛋所饱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二教学方法手段:根据本文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电教手段,采用讨论法,分析法,提问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三教学过程:
1利用多媒体播放几种食物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几种食物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并顺序导入。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地民俗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乐趣,倘若没有一种故乡的情节,倘若没有一种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端午的鸭蛋》。(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进课文)
2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生字词,重点由教师点拔。(通过初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3请学生们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本文的结构。(2)本文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风俗?(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4)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感受鸭蛋所饱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即平淡而有趣,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四分享体验,拓展探究: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
联系学生的自身,积累经验,介绍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难忘的一件事。要求:学生诉说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各抒已见,在合作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五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生活中发现乐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品偿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魅丽所在,也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六作业: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文章,要求:诉说出真情实感。七板书: 《端午的鸭蛋》
10.语文《山雨》说课稿 篇十
一、说教材
《山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写景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再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林雨景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时也乐于朗读。因此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二类字,结合课文理解轻盈、奇妙、轻捷、余韵等词
2、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优美语句的感悟清楚地表达出来,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山雨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如诗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然后利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想像读、男女分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一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感受,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为学生构建了“初读感知,默读体会,品读回味,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增强合作意识,又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设计了“三读”教学,读中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读”: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深入体会;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一)片段欣赏,激趣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采用片段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先欣赏一段课文中的句子,导入课文。我设计这种导入方式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课文后,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一篇如诗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中雨景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读准字音。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子。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深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认为采用的默读的方式更利于学生专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标(5—6年级阶段)中也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让学生们采用默读的方式再读全文,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完成自学提示。我会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么样将山雨的美表现出来的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刚刚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分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四)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学生经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理清课文的顺序体会文章思想之后,对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接着,通过品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沟通,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山雨的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品读要求练习朗读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2、美读展示。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3、阅读感受交流。能联系上下文,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享受文字。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通过小组读的形式,感受雨实实在在由远而近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作者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的方式来读,然后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让学生通过对“融化”“耀眼”“透明”这几个词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丁—东—丁—东”
(这是山雨的余韵,首先通过让学生理解“余韵”一词,感受山雨后山林中余音缭绕之美。然后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这一句。)
接着,在学生的情感充分被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心中的情感。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达自己对山雨的喜爱。可以用文字,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也可以画画,甚至是唱歌、跳舞。
这个环节抓住了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五)拓展文本,走向生活
最后,回顾在《华山的魅力》一课中所学的一句话“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只要你去发现。”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体会。让我们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吧!接着课件出示课外作业:1、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2、搜集并阅读描写雨景的文章。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设计了“拓展文本,走向生活”这一环节。拓展课程时空,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又能让语文更加贴近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必须紧扣课文主要内容,我在设计这节课文的板书时,反复揣摩课文的字词句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板书:
27 山 雨
雨前 悄悄的来了
雨中 声音神奇 颜色 绿
雨后 山林幽静
这样的板书不仅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使板书比较有条理。而且还紧扣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让山雨的特点一目了然。
【语文《哀江南》说课稿】推荐阅读:
哀江南教案设计07-17
忆江南说课稿范文07-26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06-08
六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春》精选教案12-23
小学语文《浪花》说课稿06-20
语文鸟语说课稿10-16
《雷雨》语文说课稿10-29
高中语文必修2说课稿07-16
初中语文获奖说课稿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