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2024-08-06

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共15篇)(共15篇)

1.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一

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王启明处长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1年,广西南宁,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经过2天的会议,石鹏建副司长作了重要讲话,5位专家就论证工作进行了全方位、高水准、精彩的报告。刚才5个小组的主持人向大会通报了小组讨论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就认证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借此机会,我想向大家详细讲解《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将很快下文联合推动此项改革计划。石鹏建副司长的讲话中已进行了一些说明。我想从另一个视角让大家更加理解为什么教育部积极推动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第二,我想结合这次会议就论证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第三,就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直接回答的,在此作相关解释和说明。不能回答的,我们在会后再进行研究和讨论。

首先,我想简明扼要的向大家通报即将实施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我个人认为,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期。原因是面临着两项重大的改革计划。一是教育规划纲要,二是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即“教改”和“医改”。而且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从中央领导和教育部领导对医学教育的改革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中央领导和部领导多次批示,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的推进医学教育的系统改革。在充分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加强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如卫生部、财政部和发改委的沟通和协调,应该说形成了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的改革方案。这项改革的基本思路分为3部分。

改革的主线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各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把临床改革的关键点放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或者说职业道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上。这两个方面是目前影响医学教育质量的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另外,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促进医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我们需要在3项制度机制上提供保障。一是建立科学调控医学教育规模和结构的有效机制;二是需要建立有利于医学教育主体系统性发展的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三是要构建以临床医学教育标准为导向的,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在全面总结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方面,我们准备在五大重点领域推进改革。一是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规模,解决宏观发展的问题;二是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包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质量,解决医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三是推进临床实践能力的建设,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解决医学教育中与投入和质量相关的重要问题;四是综合性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五是建立认证制度和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准备在改革方案中推动5项改革和12项举措。第一项大的改革是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主要想解决总体规模偏大,区域规模不合理,部分专业点招生规模过大的问题。在优化结构方面,逐步规范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学位体系。近年来,我国的学制学位在做减法。具体改革的举措包括2项:一是调控专业招生规模;二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各国都有适应本国需要的学制学位体系。在考虑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医学教育的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三个适应,三个人才培养”。一是适应医学教育培养竞争和合作的需要,培养一批“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拔尖人才。我们认为这样的人才培养靠五年制很难达到。所以还是要进行长学制改革的试点。目前来看,主要是八年制。二是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实际需要,即“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培养一批合格的医生或医师。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将来我们的医学教育的主体会逐步过渡到“5+3”模式,培养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途径上来。三是适应国家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培养一批适应基层要求的实用型的全科医生。目前主体定位在3年制的专科。赵士斌教授提出医学教育是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应该是公平的。但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3年制不合理但很无赖。现阶段,还需适当进行3年制医学人才的培养。

第二项大的改革是石司长在开幕式讲话中谈到的实施卓越医生教育计划。开展4个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5+3”模式,特别强调“三个结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结合,硕士专业学位出口的标准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的结合,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准入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准入的结合。从明年开始,所有培养全科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将转变为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人才培养。卫生部正在制定专科医生的培养制度。教育部也正跟卫生部协商,想把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专科医生的培养转化为“5+3”模式。三是选择一批开展八年制教育的高校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项改革基本形成的共识是作为拔尖人才的培养,至少包括四个要素的改革:①加强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增强学生宽厚的发展基础,特别强调后劲足;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医学临床综合思维能力;③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医疗的创新培养潜质;④准备建设一批项目来支持教师和学生国际互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目前,卫生界对长学制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我们国家有一批高校要参与国际竞争,要引领中国未来的医疗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要坚持八年制的培养。另外,八年制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的定位在专业学位教育,但出口标准不是说毕业后就能当医生。真正检验八年制医学生培养质量的应该是在他们毕业后的5-8年。还有就是要开展课程整合。我感觉,医学生很苦很累,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因此,医学教育拔尖人才的培养减少学时刻不容缓。怎么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现有课程设置都想培养全科医生。过多的强调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最好的思维培养阶段固化到知识记忆的能力培养。这个应该是要有所改变的。现在一些专家提出了很好的办法,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PBL教学等。在这方面我们要进行比较彻底的、深入的工作。四是改革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把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按照初级全科医生的方向培养,强调“六位一体”。有了3年的医学基础再加上2年的类似于全科的培训,能够到基层直接从事基本的医疗服务。这是过渡期的一种举措。从医改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来讲确实非常迫切的需要一批这样类型的人才。他们是按照乡镇卫生院的骨干来进行培养的。第三项大的改革是推进临床能力的建设。有2项举措:一是加强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实际上是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目前教育部已跟发改委初步达成共识,依托高校的附属医院建设一批临床技能综合训练中心。今年会启动部分项目,优先支持51所承担免费医学生教育的高校。另外,也想争取发改委的支持,依托高水平的大学建设一些全科师资培训基地,推进全科医学学科的建设。

第四项大的改革是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2项举措:一是推动软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加强附属医院的管理和建设。刚才小组讨论时,大家也谈到这方面的问题。教育部准备出台直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我个人认为,有几个核心的问题必须要厘清。第一,医学院管理体制定位的问题。大家逐渐形成的共识是,要给医学院一定的管理职能,包括在教学和科研上。第二,附属医院的定位问题。形成的共识是,附属医院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大学管理中过多的一条龙式的管理对医学教育来讲是某种程度的割裂。加强医学院的功能定位一定要强化保障医学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明确的保障机制和制度。

第五项大的改革是加强临床医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有2项举措:一是着手建立具有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性的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二是跟卫生部共同推动开展执业医师资格的分段考试。现有的一次性考试的方式效益比较低,特别是医学毕业生需要经过一年试用期之后,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学生要准备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严重冲击了医学生在试用期的实习。因此,应该尊重医学教育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考试,适时的对有些不能学医的学生进行分流。《执业医师法》出台之后,医学生在临床实习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我们也想通过分段考试探索一种实习执业医师执照的制度,也向社会说明医学生经过了前阶段的考试已经具备了在带教教师指导下从事临床诊疗活动的能力。同时也是建立分段的医学质量监控机制。拟在医学生第四年进行考试,明年开展改革试点。在这里简单跟大家通报改革方案,希望各个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着手开展相关改革的研究,教育部会遴选一些学校进行综合改革的试点。

其次,关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5位专家的报告已经对认证的背景、目的和程序等进行了说明。我想强调为什么要做,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为什么要做?这次会议大家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第一,认证是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规定动作,不是自选动作。汪青教授已经跟大家通报了国际医学教育认证工作。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特别是想要建立医学教育强国,如果不作认证的话或者进展不够快的话,对于医学教育未来的竞争包括提升国际影响力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第二,认证是职业准入的客观要求。从国际上的认证来看,任何国家都把教育认证作为职业准入的基础性工作,这是一个国际惯例。第三,认证是医学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刚才小组讨论大家反映了医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靠什么?光靠内力肯定不行,很多要借助外力。对于政府来讲,外力不足,不能直接取缔学校,核心应该是保持其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但学校有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需要通过认证来解决的。第四,认证是学校校内改革的一个内在要求。本科教学评估在推动学校凝聚力和学校整体改革、管理等各方面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医学专业认证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所期盼的。

关于做什么?刚才在通报综合改革方案时也说到了,作为政府来讲,就是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对于学校来讲,通过认证建立校内的质量监控体系。关于怎么做?几位专家已经把认证理念说的非常清楚。认证应该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际化的趋势;认证也是注重目标实现,保证质量的重要机制,这是不容置疑的;认证是深化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外部专家的评价,特别是诊断出的问题,对后续的谋划科学发展是一个有效手段。从理念上来讲,认证是医学院校交流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也包括培训了大批的专家。通过认证来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进校认证的三天,专家的诊断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另外,关于大家关注的政策导向问题。有2种,一种是激励机制,一种是约束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实际上教育部也在研究,在认证结果方面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目前来讲,通过认证可以加大政府投入,提升医学教育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在进行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的改革。56所公立的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没有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我们也想通过认证能够督促地方政府尊重医学教育规律,加大投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能够让学校达到举办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从长远来看,以“5+3”为主体培养模式将全科和专科的医师培养制度相衔接。约束机制体现在以条件来控制规模。在医学教育中我们担心的一点是各个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们医学院校校长都是学医的,都懂医学教育规律,是因为投入的不足,为生存而扩招。在这点上,约束机制是双向的。我们曾经想设定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上限。但目前来讲,不准备实施。通过认证能够保证在不减少学校生均拨款投入的前提下,能够适度减少招生规模。有些学校已经在进行调整。从整个医学类来讲,还有很多专业需要人才。不一定把眼光放到临床医学专业上。临床医学是一个高质量标准的专业,是人命关天的,直接服务于人的学科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准入和临床专业硕士学位准入的制度,属于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另外,我们还想按照国际惯例,研究经费拨款机制。但是我国经费拨款渠道不一样,这个是后续有待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教育部已经作了2012-2016年的五年认证规划,总体体现自愿性和指令性。其总目标已经明确下来,即到2020年完成所有的127所举办临床医学专业学校的专业认证。到2016年完成56所没有临床专业硕士授予权的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给学校一个自愿的时间,到时间截点上,是要完成的。这次会议既是宣讲的会,研讨的会,也是动员的会。希望各个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能够尽早准备临床医学的认证工作。

最后,我想针对大家提的几个问题进行解释说明。有些问题是需要会后进一步研究的。第一,关于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问题。在刚才的讲话里面已经作了解释。教育部非常重视准备出台相关文件。第二,关于附属医院的问题。附属医院有两种,一种是党政关系在高校的直属附属医院,另一种是非直属附属医院。国家正在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其中有一条指出,国家和省举办从事临床疑难病症,具有教学、科研功能的医学教育中心。这定义的就是高校的附属医院。大家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附属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管和主要负责人的任免”有所疑惑。各地相继成立了医管局。“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研究高校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际上说明了附属医院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公立医院。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直属附属医院不纳入医管局。在认证工作中,对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如何界定,如何保证临床教学问题,会后认证工作委员会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门研究。但不管怎样核心是用政策、制度保证临床实践的实效性。第三,关于认证长效机制问题。教育部已经非常明确将医学专业认证作为长效的制度来建设,有长效的机构。从目前来讲,可能主要依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和行业的结合。其终极目标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之转入以行业中介评价为主。第四,关于认证专业的问题。教育部在开展认证工作中,明确提出只搞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教育认证和医学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认证明确只搞与职业准入要求密切结合的专业,目前来讲就是五个: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和药学。其它专业不搞任何形式的认证。第五,关于认证与评估的关系问题。教学评估与认证要相互衔接,以不增加学校负担为出发点,评估涉及到专业检查问题,通过认证的是免检的。评估与认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从国际上来看,有学校的整体认证、分专业的认证和课程的评估等。第六,关于临床能力标准的问题。目前教育部正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立了教育部临床教学研究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其研究的一项任务就是研究临床能力标准。教育部在今年年底将会颁布标准。通过成立专家组,研制标准化、规范化的能力标准。通过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反映了学生临床技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甚至是硬伤。第七,关于下一步搞好认证工作的建议。包括专家队伍建设、对认证学校的培训、认证结果等,这些将作为认证工作委员会后续研究的重点问题来进一步研究。实际上,秘书处已经做了相应的培训规划。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通报了一些情况,也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感谢各位专家,特别感谢广西医科大学为会议做了非常好的服务。最后衷心感谢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在人员很少的情况下,做的大量工作。

谢谢大家。

2.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二

1 主题教育开展原则的确定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本, 坚持这一原则, 才能够使得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是全员育人原则。整合体制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 形成培养学生的合力, 并充分发挥全员育人作用, 全方位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做到齐抓共管, 保障教育活动的持续有效发展。三是自我教育原则。主题教育过程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要发挥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要让学生在主题教育所引导的教育氛围和思想舆论环境下, 主动去学习、思考和感受, 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和思想意识, 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从而形成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 教育主题的确定

主题教育活动的特点是内容突出、目标集中、主题鲜明。因此, 在确定教育主题的过程中, 应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必须关注和研究学生实际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 提高主题教育的实效性。近些年来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相关主题实践活动, 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将主题教育进一步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科学的确立和选取教育主题无疑是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 应当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来确立主题教育方案, 并根据专业教师座谈、以往主题教育的教育效果反馈及面向学生的大规模的调研和座谈、专家论证等方式科学地确立教育主题, 因此, 农林高校也应当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育主题。

3 主题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3.1 准确定位、分类指导的教育工作方法

高校开展主题教育, 要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细化教育对象, 从而对学生能够准确定位, 分类指导和教育。要注重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年级特点、学科专业特点等等, 例如在农林高校中, 经济困难学生相对一般高校来说人数更多, 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准确定位和分类指导。总之, 要从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出发, 准确定位、分类指导, 确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能力的有效提高。

3.2 营造氛围, 创新教育模式

主题教育活动着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农林高校为例, 在开展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主题教育时, 除了对大学生服务基层就业创业典型的进行宣传报道。在主题教育所引导的校园氛围和环境下, 学生将会加强对于主题教育内容的学习和思考,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将教育引向深入, 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3.3 主题实践

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实践活动是辅助。主题教育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的灌输和口头的号召上, 而应更多地让学生落实到实践行动中去。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设计服务于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 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以农林高校为例, 可以针对农林高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等。

4 主题教育的评价与反馈

主题教育的评价和反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主题教育的实施效果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不仅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也对主题教育活动模式进行了有效修正,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总结规律、探索创新。

摘要:主题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工作方式, 本文以农林高校为例, 研究主题教育开展的具体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等, 认为主题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员育人、自我教育的原则, 要使用准确定位、分类指导教育的工作方法, 营造主题教育氛围, 创新教育模式, 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注重主题教育的评价与反馈。

3.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生 思想教育 措施和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逐步实行了交费上学制,而随着高校收费措施的普遍推广,相比之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贫困现象日益凸显,并成上升趋势。近年来,贫困生的问题成为国家和政府极度关注的问题,因为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据统计,我国高校中困难生的比例达到在校生的30%左右。其中特困生占困难生的5%左右。这一数据说明我国有一部分学生群体的生活水平达不到社会和学校要求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所需的必需品,生活处于困境中。其中,绝大多数的困难生人穷志不穷、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好学上进。但也有一些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有的贫困生在拿着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同时花钱大手大脚,对学院、班级的工作不闻不问,认为拿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个别困难生存在心理问题,他们仇视社会,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一些困难生自尊心强,爱面子,对待事情过于敏感,在强烈的自尊与现实的刺激下产生心理冲突,内心变得扭曲,逐渐形成了自尊与自卑交替的心理状态。这些现象说明困难生不仅在经济上贫困,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同样贫困。目前,高校资助体制正在逐渐完善,已建立了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学杂费减免等制度帮助困难生减轻经济负担。但是,对困难生的思想教育也同样不能忽视,必须引起重视。

1. 困难生思想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责任心

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中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与责任,其中责任包括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个人责任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社会责任则是为社会做贡献,尽自己的全力建设自己的祖国。一些困难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生活困扰,导致困难生长期处在内心冲突的状态中,他们变得冷漠,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仇视社会,出现反常或是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言语攻击和人身攻击的行为,他们只关注社会在对自己的不公却忽视了社会各界对其进行的培养,也没有想着如何好好学习成为栋梁之才后报效祖国,這些都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1.2 缺乏感恩之心

经调查发现,有些困难生认为自己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受到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并没有因受到资助后心存感激而更加努力学习,也没有本着一颗成才后回报社会的心去接受资助,却是把受资助得到的钱用在人际交往和谈恋爱中。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抱怨资助的金额太少、不公平等。而这些资助补助并没使困难生更加感激生活。

1.3缺乏自强自立之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入和改革,由原来的公费制度改为自费制度,这一改革给很多困难生带来了严峻的经济考验,使他们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更大的心理依赖,很多时候他们不愿意用劳动换取资助,认为资助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就是应该给予的补助,是可以不劳而获的。久而久之,使困难生养成了懒惰、等待资助的习惯,甚至一些学生把贫困当成了自己主动要求获取某些资助的资本,这一现象表明困难生缺乏自立自强谋求生存的奋斗精神。

1.4存在不良情绪

部分困难生被现实生活压迫的出现了心理冲突,不能正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况,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情绪长期处于低落的状态,意志力逐渐减退,虚荣心与自尊心交替着占据情绪的主导地位,长此以往常常会出现“自卑、消极”的想法。因此变得被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对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的恐惧感,逐渐变得自我封闭,甚至自甘堕落。

2. 困难生存在问题分析

2.1依赖心理普遍存在

一些困难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不是自己的错,国家和社会理所应当给与适当的补助,他们欣然接受来自社会和学校的资助,面对如此容易就得到的资助,一些困难生不愿意艰苦奋斗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

2.2悲观情绪影响严重

由于经济上的暂时拮据使很多困难生在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负担,他们经常想努力改变现状,同时又受到现实残酷的打击,这是他们内心更加痛苦甚至失去了鼓足勇气奋斗的信息,他们认为自己无依无靠,开始厌倦世事,心理不平衡而导致行为失常。

2.3高校对困难生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

高校应该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是帮助困难生摆脱思想困扰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所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困难群体思想道德观呈现许多特点,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进行有创新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高效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3. 困难生脱贫的措施与对策

3.1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一个人的责任感培养应该从小开始,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核心体现,一个责任感强的人对人对事一丝不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在工作中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在集体中能发挥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相反,责任心不强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比较冷漠,做事经常草草了事,个人发展收到负面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责任感教育迫在眉睫,为了加大困难生的就业竞争力,责任意识教育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而对困难生的教育要分层次、有方向。要把责任意识教育蕴含在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比如:开设责任意识培养的选修课、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等,开设为困难生服务的窗口,让困难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心,从而培养困难生的责任感。

3.2增强自立自强意识

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家庭背景是无法选择的,但是他们的明天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应该在困难生中展开自立自强教育,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创造美好的明天。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鼓励困难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锻炼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总之,仅仅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要在精神上使他们真正强大,让他们正视现实,转变观念,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挑战。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困难生的性格敏感、多疑、悲观、内向,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常常憋在心里不能及时解决,长期堆积在心中无法释怀,这容易导致情绪失调,心理不平衡。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确疏导,及时发现有心理问的学生。比如设立专门为困难生开放的心理咨询站,以匿名形式为学生排忧解难;制定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层层监控学生出现的问题;实施心理状况月报制度等。心理问题是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3.4引导困难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

困难生群体在班级是弱势群体,容易受同学和老师的忽视和冷落。加之一些不良习惯,使困难生对学校和社会产生失望感,他们变得冷漠、孤僻、自暴自弃。另外,学校的资助使得一些困难生养成了挥霍金钱的坏习惯。高校应该注重引导困难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消费观,把着眼点放在现实满足和个人价值实现上。把对社会做贡献大小当成个人价值实现的衡量尺度。

参考文献:

[1] 李献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8(21):850-852.

[2] 潘勇.重视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教育.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8(2):31-32.

[3] 黄昀.高校贫困生思想贫困探因与思想脱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11(176-182).

4.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四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从顶层设计、构建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活动化课程开发及加强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考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纵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说不重视,各高职院校采取了很多措施,也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离中央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一是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不够明确,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只满足于把政治思想理论教育课上好就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站位不高,缺乏明确的目标,只满足于开展一般性的常规德育活动,满足于学生在校不出事,立德树人仍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二是教育队伍较薄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从理论上说比较强大,有学院党政干部、学工处与共青团干部、班主任与专兼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很薄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政干部较少,没有专干,专职辅导员配备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配备专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依靠共青团组织开展,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主要是班主任。但班主任大都年轻,缺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只是起到一个日常管理的作用,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还很欠缺。至于任课教师如何结合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要求更少。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理论教育效果不容乐观。不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满足于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离开好课程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还不够重视,认为进入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学习技术,只要把专业技术学好就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上课不愿意听,也不愿意思考,加上而有些教师教学方法较陈旧,只满足于把教学知识点讲完,至于学生在不在听,能不能理解接受,能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不管,教育效果不佳。

四是日常教育活动缺乏统筹规划。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政部门、学工处、思政部、团委、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开展日常教育活动过程中,多从各自的工作要求出发,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是应急型、被动型、随意型的。没有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学生的实际,统筹规划设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开展活动,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五是开展研究少。不少高职院校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还是日常教育,开展研究较少。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比较,不仅在文化素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没有认真研究与分析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实施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实效。

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改进的工作很多,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顶层规划设计教育内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缺乏针对性,学生不易接受等情况,应根据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特点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自卑心理较强,部分学生对西文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辨认不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现念淡薄,组织纪律性差,缺乏拼搏精神,对人生理想和就业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等特点,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确保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系列若干教育主题,每个主题设置若干教育模块。采取项目化管理,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以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化,教育活动应急型、被动型、随意性,力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满学生的认知要求。

(二)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职能部门负责、全员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其一切实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教研室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交流、教学研究、优质课竞赛等活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应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等各学科教师要结合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二是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建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制度,纳入岗位目标考核,规范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行为,把育人贯穿于学院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始终。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有利于“育人”这一核心目标。依靠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管理,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后勤服务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文明服务和热情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三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管理。学院要建立每月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分院负责人例会制度,各分院要建立每周辅导员、班主任例会制度,定期调度与总结工作经验,互通情报,及时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使学院各项教育措施落地、落细。四是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教育作用。共青团、学生会组织是学院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切实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的重要保证。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班主任既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所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劣的重要因素。一是要配齐配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选派德才兼备、具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二要加强对辅导员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技能的培训,采取以老带新传帮带、专家培训、专题研修等方式,对班主任班级管理、主题教育的构建与开展、对学生的教育艺术等进行培训,建立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机制,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使班主任既当好传授知识的良师,又成为塑造学生心灵的巧匠。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理念教育与实践相会合的桥梁。其一是挖掘学院的教育资源,建立校内教育基地,如挖掘学校的发展历史,建立校史馆;挖掘学校的德育资源,建立德育馆,如我院建立的德廉教育馆,开设廉政音像、廉政法规、廉政书画、勤廉先进、国学经典等教育专题,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廉洁修身教育。其二是挖掘当地思想性较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辟为学院的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陵园建立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利用敬老院建立爱心教育基地;利用部队驻地建立国防教育基地等。其三,依托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建立综合素质体验教育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特定的氛围中获得体验,接受教育,提高能力。

(五)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化课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基本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根据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规划设计和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等,开发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化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践行十分重要。如利用校史馆构建入校课程。新生入校,组织学生参观校史文化,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怀,立志学好专业本领。根据学院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主题构建班会课程。围绕教育主题,通过讲座、讨论、辩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利用各种节日构建节日课程。如结合建党、建国、“五四”等重要纪念日,构建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活动课程;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构建以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课程;结合学院自主创设的文化、体育、艺术、科技节或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构建以专业理想教育等为核心的教育课程。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文体表演、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为依托,构建基地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利用寒暑假构建社会实践课程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让学生深入社区,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激?l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勤奋学习。

(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研究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加大研究的力度,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常做常新,因材施教,因人施策,起得实效。在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各学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的研究,构建切合学院实际、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学化、系统化;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现状的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奠定基础;要加强活动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

[3]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泰山出版社(2010年1月)

5.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五

12012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课题指南

1.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研究

2.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3.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及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4.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关系研究

5.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研究

6.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7.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变化特点研究

8.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9.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10.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

12.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14.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

15.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16.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研究

17.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8.高校班集体建设、优秀学生骨干在大学生自主管理中的 1

作用及工作机制研究

19.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20.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有效性研究

21.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2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23.高校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研究

24.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方法与路

径研究

2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6.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团队建设研究

27.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28.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2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3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3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33.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34.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35.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36.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现状分析与监控制度研究

37.大学校史校训校风总结凝炼以及大学精神培育凝练研究

38.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39.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40.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4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42.大学生网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43.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研究

44.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45.新媒体与高校形象建设研究

46.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

47.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

4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49.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探索研究

6.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六

学院党委: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是在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由广东省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教师为团体会员,并自愿结成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组织,每届任期四年。

我院也是上届研究会的理事单位,前任理事是时任党办主任傅浪波。去年,研究会进行了换届选举,理事主要由各高校的思政部主任担任。由于傅浪波主任已经退休,我院的理事也需要重新调整,特向学院党委呈此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7.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七

(一)缺乏民主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采用课堂上学习政治理论、班会上宣传方针政策等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习惯性地把受教育者置于完全被动的环境,往往是要求和规定成为教育的基本定理,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传播和灌输,具有封闭、僵化、单向灌输和专制的特点。面对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和独立的特征,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明显缺乏科学合理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教育特征,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横向层面上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却忽视了学生人的发展纵向过程中思想的动态转变。对于三年制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适应期(一年级)、发展期(二年级)和成熟期(三年级)。适应期是学生由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转变过程,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都需要缓冲和逐步的调整,也是一个迷茫的时期,迫切需要引导。发展期是大学生思维上活跃,业务学习上进步,思想上走向成熟的最佳阶段。他们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自立感、自信心明显增强。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他们不仅是最热情的参加者,而且是主力军。但是,他们还不十分成熟,思想容易波动,看问题往往片面武断,好走极端。成熟期是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临走向社会的阶段。他们对社会更加关心,更注重实际,对一些重大问题已经形成比较确定的看法,一般能冷静地观察和处理问题,但面对就业压力,其思想也应备受关注。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教育方式。

(三)社会物质利益观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障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了经济就是一切的观点,把经济的发展程度与经济收入作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全部体现,强化了物质意识,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失衡,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尤为突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和注重实践的教育环节容易造成学生一切以赚钱为目的的误解,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物质至上”靠拢,出现了学生逃课打工,甚至辍学打工的现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保持价值观念的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策略

(一)建立开放有效的双向交流表达机制,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

应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向灌输的模式,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把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敢于表达意愿、善于表达意见,以调动学生参与政治学习和校务管理、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于有自卑心理的高职学生,双向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度和自信心。

双向交流表达机制可以从两方面建立:一是教育方面,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比如建立和完善校(院)长接待日制度、开展心理健康的咨询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放下架子,在平等的基础上,采取“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通过交流,互相了解沟通,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二是技术方面,以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为主。比如辅导员博客、学生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畅谈学习、评论时事、讨论重大热点问题。网上交流还可以减轻学生面对教师时的紧张感,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使思想工作者更易于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

(二)与时俱进,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时代性很强的工作,有走向开放、多样的民主化趋势。它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亲和力和影响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社会时事的引导方式多样化。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时事的引导大多采用海报、学习等枯燥的宣传方式。如果使学生本身参与到时事中去,其影响和效果将事半功倍。

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突出个性化。当代高职大学生具有追求个性和独立的特点,个性化的思想教育活动能够更吸引他们。因此应开展主题讨论、辩论或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长。

(三)以人为本,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以学生为本,要求注重学生自身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主体培育。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四年大学生活相比具有教育时间短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高职三年大学生活中学生“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别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关键阶段,对学生成长成才进行引导,培育学生完善道德人格,促进学生人性的健全发展。

1.占领入学教育阵地,做好“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大学中“人的发展”的起点即作为新生进入大学生活。新生的特点决定了入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性位置。新生的身份与其应有的内涵形成了一对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抓住这一矛盾的解决。

(1)解决学业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偏低,从普通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面对的是现实中学校和专业的反差、自卑与失落的情绪、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此时应针对其思想迷茫、情绪不稳定的特点,进行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进行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对职业竞争力的认识;进行目标教育,给学生指明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业或升本。

(2)解决生活中独立与适应的矛盾。进入大学,大多数学生脱离了家庭的束缚,觉得进入了独立自由的生活,却没有发现大学生活中纪律、集体、学习方法、生活能力等适应问题。入学教育中的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学习方式教育、生活常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解决学校与社会转换时期的思想问题。处于毕业阶段的大学生,经过大学生活的洗礼而成熟,开始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和处理社会问题。对学校及其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从主人公的姿态去干预,情感丰富,有着友谊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在这一阶段发现思想问题要及时帮助、引导他们正视自己、正视社会和周围的一切。

(2)做好价值观引导工作。针对高职学生中“物质至上”价值观引起的打工热问题,首先应肯定其参与社会劳动获得实践经验的初衷是好的,但要注意引导其从长远考虑,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认识到忽视专业学习而打工弊多利少。鼓励他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摘要:文章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高职院校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8.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农林院校 贫困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21-01农林院校的贫困生作为农业人才,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知识。一方面他们中很多人都来自农村,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很深的认识,强烈希望改变目前农业增产困难、农民增收乏力等现象;因此,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逐步成为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维护高校生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如何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其生存发展能力,是现代高校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1 我系贫困生受资助情况

2011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奖补政府专项资金80.7万元,其中1人获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38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203人获国家助学金(助学金分三等,一等4000元/人、二等3000元/年、三等2000元/年,平均3000元/人),获资助学生共242名,占贫困生总数64.02%;23名同学获得学费减免(1000元/人),占贫困生总数的6.08%;获秋季补贴资助同学201人(300元/人),占贫困生总数的53.17%;47名同学申请并成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贷款最高6000元,占贫困生比例12.43%。我系有38名同学成功应聘学校提供的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每人每月工资200~300元不等(根据工作内容决定),占贫困生总数的10.05%。

2 我系学生对贫困资助工作的满意情况

为了是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更顺利的开展,我们开展了有关贫困资助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占有率达94.5%,我们通过这些问卷能够了解到我校学生资助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通过努力,我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的原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资助工作比较认可。问卷调查统计表明,94.6%的学生认为有关学校资助工作的信息传达比较及时,得到的通知和信息较快,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各项资助政策;89.4%的学生认为我校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资助工作是公平且公开的;85%左右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对学校的资助工作是非常重视的。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中各项资助所占比例很大,对他们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 农林院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的资助方式包括“奖、贷、助、补、减、勤”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提高和高校学费制度的全面改革,目前一名普通在校大学生一年花费大约为1.5万元左右,甚至更高,这笔费用对于一般家庭而言都是很有压力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无疑更是难以负担[2]。而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中,奖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等标准均偏低,这些资助政策在现代已经很难形成一个协调、完整、合理的整体,所有资助项目加起来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仍然相差很远。由于资助经费不足,资助力度和数量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还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名额分配平均化,即资助的名额平均分到系和班级;第二,资助评选标准不统一,依据学习成绩或是以班级投票为准。这两种情况下得到的评选结果有时候会发生偏差。

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最有效途径,但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只有1/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得到国家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可见,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现在还不能惠及全体贫困学生。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学生贷款风险大,个人信用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学生不愿意贷款;另一方面,我们农林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农业工作,收入并不是太高,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所需要的时间和其他专业相比要更长,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已经成为农林院校部分贫困生放弃申请助学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林院校贫困生有85%以上都是来自农村,他们父母受教育的水平普遍都不太高,基本不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必要的疏导,同时,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力度有限,使得许多农林院校的贫困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障碍,他们害怕困难,害怕别人的同情,对于各种资助途径显得非常冷漠。

4 解决农林院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助学体系

农林院校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而农林院校在解决农村生产等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农林院校的贫困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能力以及不同家庭情况,将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助学金)、免(减免学费)、补(困难补助)、勤(勤工助学)等资助形式相结合,各有侧重,互相弥补,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助学体系。

4.2 根据物价水平和贫困生切实需求确定资助标准

贫困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基本上变化不大,但是生活费用却会随着物价水平的波动而发生变化。2010年我国CPI连续几个月维持在6%以上,而对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却没有同比例上涨,造成部分贫困生生活越来越困难[3]。调查显示,有80%以上贫困生觉得物价上涨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在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有时会忽视贫困生的切实需求。有学生表示:“画图、制表等都需要用到电脑,电脑是学习的必需品,但在进行贫困生认定时,有电脑的学生不能被认定为贫困生。”对贫困生资助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切实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资助的标准。

4.3 拓宽校园勤工助学岗位

高校许多服务岗位是勤工助学的基础体现,他代表着学校资助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学校可以利用学生食堂经理助理,学生食堂劳动服务岗位,图书馆学生管理员,实验室学生助理,保卫处学生保安,教室學生保洁员,基地生产学生助理等服务岗位吸引大批学生直接参与,拓宽勤工助学岗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5 结语

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农林院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对农林院校贫困生的资助还是围绕着基本的“奖、勤、贷、补、减”展开,而农林院校的贫困生群体较其他专业的贫困生群体又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点,需要政府、银行、高校等资助主体在这些差异性上多加考虑。本文在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的贫困生群体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希望未来有更多机构和学者来关注农林院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逐步改善农林院校贫困生群体面临的各种困境,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刘皓宇.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双线资助”模式的构建[J].大家,2012,1:230-231.

[2]张峰.辽宁省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4:116-118.

9.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九

浅析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良好心态的培养

朱佳[1]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

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的就业不良心态也日趋增多;尤其对于农林院校毕业生,不良心态的学生人数更多。本文从分析当前农林院校毕业生不良就业心态的表现及原因入手,探讨培养和提升农林院校大学毕业生良好心态的途径和方法,以期能为农林院校的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农林院校毕业生;心态;培养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各大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毕业生心理压力大,就业心态不稳甚至不良的情况。尤其是农林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就业行业可选择范围不广,加之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心理压力更大,不良心态更多。如何让农林院校大学毕业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安全离校并能顺利就业,这,值得我们农林院校每一位就业工作者思考和研究。

一、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不良心态的主要表现

(一)不愿意从事农林类专业工作,自我期望不切实际

近年来,农林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自我期望不切实际的不良心态,主要表现为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却不愿意从事学了四年专业知识的农林类工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普遍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城市和单位去就业,他们认为自己出生于农村,好不容易寒窗苦读考上了大学,跳出农门,毕业后为什么还要再与“农”打交道,在此心态下,造成了很多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二)认为学校名称限制了找工作的范围,忽略自身素质和能力

有部分在农林院校读书的城市大学生,从入校一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种不良心态,认为考入“农林”院校让他们脸上很没有面子。为此,一部分城市学生在入学后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学习,性格从此消沉;一部分城市学生虽然没有消沉但却让自己“得过且过”。毕业来临的时候,这些存在着认知偏差的学生就出现“是学校名称不好,限制了我们找工作的范围”等不良心态,忽略了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由此引发的就业心理问题很多。

(三)觉得社会太现实,希望依赖,缺乏自信,不敢放手一搏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择业竞争的愈加激烈,很多农林院校学生面对就业不敢放手一搏。一方面,改革开放一些不良因素,让农林院校学生觉得社会关系复杂,竞争环境是不公平的,从而产生一种希望自己父母能有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威,自己能依赖他们找到工作的不良心态;另一方面导致缺乏自信,认为社会太现实,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出现对就业持消极态度的心态。

(四)就业目标随大流,没有职业规划和独立思考

农林类院校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就业时也有其专业方向的就业领

域,但农林类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甚乐观,有些学生在毕业一年后还在漂泊,有些学生找到工作了却对工作抱怨不满。其实,引发这种现象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随大流”不良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同学们就业往往拿身边同学的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刻板效应所左右,忽视自己的特长和所学专业特点,没有自我职业规划,缺乏独立思考。

二、导致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和影响

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每一所高校都面临着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一方面,由于农业行业体制改革还不完善,国家吸纳农林院校高科技人才的能力很弱,导致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毕业生内心充满焦虑、不安,心态日趋不稳;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推动下的一些不良社会就业风气,一些人对农业行业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认知偏差,导致农林院校毕业生产生了消极、埋怨、不满社会现状的不良就业心态。

(二)部分农林院校就业部门服务职能尚未健全,服务没有深入普及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农林院校把就业工作当作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加快速度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不断补充完善就业服务内容。可仍有一部分学校因为经费等各种客观原因在推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进程中出现了滞后的现象,不仅没能有规划地对学校各个年级、不同层次、不同读书目标的学生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辅导;也没能普及、深入地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全面地就业求职指导,这造成了大学生从就业意识上到求职行为中都出现认知偏差,从而形成不良心态。

(三)家庭期望对毕业生心态的影响

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期望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笔者调查发现,农林院校几乎70%以上的学生(其中有来自农村,也有来自城市的)父母都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从事安稳、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行业,比如考取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工作、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工作等,这些期望会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就业遇到挫折后,容易转变成不良的就业心态。

三、对培养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良好心态的几点建议

(一)社会应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给予更多关注和关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业蕴涵着巨大的潜力,而这种潜力的开发,需要大量合格、高素质的农业专门人才。在目前农业产业还未完全开发,农业市场建立尚不完善导致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状下,社会各界都有责任给予农林院校毕业生更多关注和关怀。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农林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更多地给农林院校毕业生提供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其次,各省政府业应该在研究生招生、学制、奖励等方面给予农科学生更多的倾斜。同时,调整农林类专业结构,使专业更具有社会适应性。

(二)各农林院校应责成就业部门与心理部门一起,建立就业心理教育长效机制。

随着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日渐凸显,建立对学生实施就业心理教育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农林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各农林高校应责成本校就业中心与心理部门联合,从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刻开始,就逐步地、系统地、全面地对学生实施就业心理教育,让他们在四年的意识教育中一点点累积和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为将来求职谋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就业中心应与心理中心一起,为学生四年的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制定完整、系统的培养计划。一方面,可以定期面向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举行一些职业规划、职业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主、自信、乐观、自谦等心理品质,掌握心理调控,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心理学的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法,对不同需求,不同目标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就业压力,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为自己的就业准确定位。

(三)各农林院校就业中心应加强与毕业生父母之间的联系。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对就业的认知、态度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和选择。当父母的就业认知和孩子的就业认知、学校的就业指导出现偏差时,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也容易使学校的就业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各农林院校就业中心应加大与毕业生父母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传递一些必要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给家长;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结合学生本人特点和家长需求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在就业中的彷徨、迷茫心理,避免由此导致的不良心态。

(四)农林院校毕业生要主动培养自己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状态。

尽管社会就业竞争存在不良的一面;尽管农林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但是,这仅仅都只是影响社会就业的极小部分的客观因素。作为农林院校的毕业生,如果只知道自怨自艾,看不到自我主观能动的力量,不能学会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应对就业,那即使机会就在身边,他也抓不住。

农林院校的毕业生,面对就业的一些困难,应该积极培养自己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状态: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大量的参加社会锻炼,大胆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求职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逐步地学习和锻炼中,战胜心理压力,克服不良心态,获取就业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陈泮成,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改善与提高[J],当代教育论坛,2005.21

[2]常振山,景琴玲,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3]毛文学,加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6

[4]侯平, 关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9.2

[5]朱友岗,探讨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6.27

10.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

邀请函

尊敬的用人单位:

为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中国农业人才网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将隆重举办“2012届全国农林院校毕业生公益网络招聘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

第一阶段:2011年11月14日至2011年12月29日

第二阶段: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4月15日

二、举办网站

中国农业人才网http://

三、宣传媒体

安徽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集美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西大学 贵州大学 海南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西南大学 各省(市)大学生就业信息网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四、参会单位

各涉农企事业单位

五、参会人员

农、林、渔、牧专业人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研究生

六、活动内容

本次网络招聘会涵盖了涉农行业包括畜牧兽医(饲料、兽药、养殖、水产),农资(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种植(园艺花卉、果蔬、农作物)等多个子行业。招聘活动期间,企业招聘信息将在中国农业人才网()上免费发布,供求职者浏览、查询和在线联系。

七、参会流程

毕业生参会流程:登录-->注册简历-->查看感兴趣的企业和岗位-->在线网申,毕业生简历将直接发送到企业邮箱

企事业单位参会流程:登录-->注册企业资料-->传真营业执照-->审核通过后发布职位-->免费接收毕业生投递的简历-->筛选简历、电话沟通-->面试-->签约

八、联系方式

中国农业人才网

联系人:陈小姐 严小姐

电话:025-84303815

传真:025-58671189

11.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45-02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现、文明冲突加剧,导致高职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深入探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引导高职学生对社会现实与发展高度关注,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用生态发展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有信心和能力去解决问题。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依据与必然性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理论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主要依据与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结构中的精神因素,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地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能动反作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属意识形态的教育。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局面,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注重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进行理论创新,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思想轨迹。长期以来,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始终以不同的内容和要义贯穿于不同的时期与时代背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同样,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该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发展完善和求实创新。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强调全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可见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作为全体社会工作和各项具体工作的核心,发挥着主导作用,必然要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目标决定内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前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投入生产一线。所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与社会发展接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完善,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二、对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审视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亟需完善

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本科院校有着较明显区别,应该体现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普遍滞后于国际与国内的發展形势,缺少相应的针对性与必要的前瞻性,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相脱节。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90后”大学生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精神生活的失调相对严重,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生态道德缺失等,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现实生活根基,难以做到“以生为本”,让教育流于形式,变成了被动说教。而只靠“大道理”的说教往往达不到效果,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容易让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假、大、空”的误解。唯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解决他们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内容设计理想化,缺乏层次性,一般说来,对于不同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目标不相同,其要求应该不同,内容设计要有差别,做到因材施教。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院校无论是教材还是其它的日常生活教育,基本上没有区别,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存在过高、过急的理想化要求,外加片面强调政治功能,这些都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没有达到最优化状态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构成了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了相应的体系结构。而这些结构关系中,不同的内容又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在不同时期与时代背景下,有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道德主导型等。结构的不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效果不尽相同,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必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进行最优化,且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从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没有达到最优化,虽然突出了其核心内容—— 政治教育,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其它内容在体系结构中相应地位却不明确,主次关系显得不清楚,尤其是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相应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回应。

三、建构适应当前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目标:以生为本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人才在道德品性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围绕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目标与要求来展开,是目标的具体细化;同时,充分考虑高职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二者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统一系统,主要受当前社会要求的特殊与综合性、教育环境的复杂与多变性、教育对象的层次与差异性所决定。教育目标决定着教育内容,具体的内容又体现着教育的目标。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思想的涌入、生态危机的爆发等,这些都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到核心位置,在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和设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尊重和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教育目标的设定要充分结合现实社会背景与学生的实际,切莫过于理想化和模式化。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如果内容选择适当,方法注重多样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具有实效。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理论为指导,通过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思想。说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其本质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务必用马克思生态思想主导高职学生思想阵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夯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中增加生态观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逐步转变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自然观;改变传统的思维、生产和消费方式,明确生态德道准则,更好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与生态文明理念,将祖国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的保障。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领域:生态伦理教育

把生态伦理教育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既是社会环境不断恶化的迫切需要,更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管何时,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必须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另外,让生态伦理理论与意识、基本规范等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中,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尊崇自然、敬畏生命,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關注现实问题,提升时效性,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锐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辩证关系[J].理论与实践,2002(2)

【基金项目】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校级教改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研究”(XJJG201501)

【作者简介】刘胜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2.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性意义。首先, 新媒体的应用, 能拓宽该工作的覆盖面, 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学生中,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也合理地弥补了传统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其次, 应用新媒体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诸多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分别是引导式与灌输式, 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却忽略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新媒体的应用却打破了这一局限,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及开放性等特点, 让学生之间共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以这样的方式开展工作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次, 利用新媒体能快速及时地传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要传达的思想理念及相关事实, 保持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相连, 有利于将来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 “90后”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尝试与探索等, “90后”的个性特点较为鲜明。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 诸多大学生开始尝试各种新媒体技术及信息资源。据调查了解所知, 学生通过网络主要是进行网购、阅读新闻、微博、交友聊天及搜索资料等相关操作, 这些操作对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与全面开展, 应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体相关功能,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1. 建立专门的新媒体管理制度

上文已阐明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新媒体的功能性及其作用, 高职院校领导应给予新媒体高度重视, 建立专门的新媒体管理制度, 并将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与考核中, 只有院校领导予以重视, 相关实施者才会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并形成良好的新媒体管理制度, 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 确保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确运用。

2. 组建新媒体监督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 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辅导员,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高职院校内部应通过培训、选拔及交流会等方式选拔出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骨干教师, 组建成新媒体监督队伍, 督促教师与大学生运用网络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 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对不良思想进行及时引导,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从而从根本上监督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另外, 高职院校应做好与公安部门的配合工作, 严厉打击非法网站及黄色网站等, 为学生及教师创建良好安全的信息交流环境。

3. 运用网络技术,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

新媒体中包含了诸多技术, 在应用中应结合院校自身的特色, 进行合理化引导, 建立具有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使该工作有条有理地施展开来, 利用新媒体能实现社会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工作的有效融合, 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的关注度。

4. 整合思想教育资源, 建立新媒体思想教育长效机制

整合是利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将有效资源整理在一起, 对思想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能使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功能性融入在一起, 收到“1+1>2”的效果。另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非一朝一夕, 因此应建立新媒体思想教育长效机制, 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到底。

四总结

我国新媒体技术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正确运用新媒体, 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网络互动, 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推进,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势在必行, 这是教育紧跟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基于新媒体的功能性, 它的应用将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崭新的面貌, 本文重点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劳家仁、刘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3)

13.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三

洪梅刘晓明

(上海交通大学200240)

摘要: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心理特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当前国内一些创新性的思路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创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跨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群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此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一、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心理特点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的一般特点是:年龄跨度较大,面临个人问题较多;考生来源不同,各人社会经历不一;自我意识较强,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知识水平较高,有较高层次的需求;人员相对分散,集中管理较为困难等等。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全社会范围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思想趋于成熟稳定、思维方式多样化、价值判断偏重务实、人际交往复杂深刻,社会意识增强。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她并非是研究生教育的附加,而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构成,这是由我国的相关法律所规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国民教育中的基本要求。

同时,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研究生群体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群体的主流是健康的,他们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但研究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分散性、参加集体活动的时间比较少、学习比较紧张、科研压力较大,因而在研究生当中,就容易出现偏重业务而忽视政治的倾向。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风气,一些消极因素的传播,都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1

因此,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广大研究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人才战略和民族昌盛的大问题。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据飞速发展的客观环境不断改进和提出创新性的思路,加强实践力度,全面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研究生思想特点及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众多大学、科研院所等更是纷纷创新思路、出台措施,力争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更高的高度、落实到更细的深处。

在中国科学院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院长路甬祥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作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不断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其他院校也纷纷召开会议、部署措施,全面落实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湖南省委高校工委、省学位委员会联合召开了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成立了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讨论并通过了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章程,选举并产生了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以及首任会长、秘书长等。

上海交通大学也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积极研讨,不断开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路与实践,以下是针对研究生群体的两个创新思路的案例。

案例一:上海交通大学实施研究生生活导师制。

上海交通大学学指委积极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考虑到生活园区在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所占的重要比重,除了加大院系研究生工作队伍建设外,还将生活园区作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以生活园区为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学期开学伊始,学生工作党委和研究生工作办制定了《关于加强生活园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实施研究生生活导师制,选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水平高的老师担任研究生生活导师,入住研究生楼栋,他们将与研究生同吃、同住、同生活,通过对研究生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直接交流、关心、指导和帮助,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些研究生生活导师当中,有德高望重的专业教师、院系和机关部门的党政领导,也有优秀的青年教师、硕士和博士等。

案例二: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首届研究生“UTJS巅峰训练营”

上海交通大学学指委将体验式培训的理念和做法引入校园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次大规模尝试。由于研究生学程短、独立意识强,思想活跃,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等活动相对分散,且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并存等原因,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独特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学指委经过长期实践发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追求新目标。而借鉴和引入体验式培训的理念和做法,就是新形势下我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全新的探索。

体验式培训是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训方式,属于理念培训。通过研究生体验式教育,学指委着力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载体,对传统的课堂教育工作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有力补充,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精英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要搞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快速多变、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既要坚持长抓不懈,努力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备机制,培训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要开拓思路、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创新性的思路和做法,才能适应中央人才战略的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张利民等研究生德育社会化问题探讨江苏科技大学 蓝色航线思政理论 理论前沿http://hbd.ecsi.edu.cn/article2/article.php?aid=10423、明确地位、正视问题,形成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中山大学校报(新)第62期(2004年2月27日)

4、中国科学院网页http:///html/Dir/2004/07/19/6124.htm5、上海交大报http://jd.sjtu.edu.cn/news/period/book.jsp?id=2334&no=203#

6、刘晓明,洪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理论学习2004年第12期

14.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四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工作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关键,是形成良好学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学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了加强我院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研究生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保障研究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据商学院研究生的情况,学院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参加政治时事学习、公益劳动和体育锻炼等活动。为各届研究生配备了辅导员,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导师能经常听取研究生的思想汇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时事政治学习,倡导学生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比赛等各项活动。近年来,我院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多项文体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院具体的工作如下:

第一、把不折不扣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作为工作原则。我院虽然历来十分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离其中一些指标的要求还有差距。通过学习文件,大家统一了认识,对文件各项指标性规定必须不折不扣、逐条逐项地贯彻执行,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职数、编制、人员、经费等落到实处。

第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作为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中之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联系本校实际,积极探索并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马列部的组织下实行集体备课、听课制度,实现人员专业化,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把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活动优势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学院党总支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对入党积极分子坚持注重培养,严格要求,层层把关,按照发展党员程序,把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重视发挥学生党员在全校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联系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积极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德育理念,支持帮助团员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组织活动。

第四、把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结合起来。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院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我院注重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这项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年终逐项、逐部门进行考核检查。

第五、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依托党团组织,发挥学生党员、共青团员的表率作用。以党校、团校、第二课堂、宣传栏、校报校刊等为载体,利用知名人士作报告、座谈、社会实践、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成为固本强基的亮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六、坚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兼顾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向纵深扩展。极大地推动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同时,学院还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要求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遵守教育教学纪律。

同时,在学校的各种赛事中都能见到我院学生的身影。这些都是我院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精神文明及行为规范的建设中的闪光点,都充分体现了在党中央和院团委的领导下,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光辉成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院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有的学生仍然心理素质不高、承受能力不足等。接下来我们也一定会改正近年来工作过程中的不妥和缺陷,努力吸取经验和教训,积极贯彻党的号召和院团委的指示,将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真真正正地提高我院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5.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五

关键词:农林教育,新农村建设,生态型人才

一、高等农林教育生态化是培养“生态型人才”的重要前提

现代大学教育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生态系统存在着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一样, 大学生态系统也存在着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开放、民主的高校运行机制首先具有体现和谐的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框架, 使行政与学术、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相互协调、互为促进。构建秉承学术自由理念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 明晰行政与学术关系, 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发挥行政的有限作用, 做到校务公开透明, 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重视政府、社会和学校师生的评价。其次, 具有突出竞争运行机制, 建立和谐基础上的有序竞争环境。以人为本, 尊重、爱惜和包容各类人才, 科学合理地调配对每个人有较大适合度的专业工作岗位或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管理工作岗位,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效能。三要倡导服务重于领导、协调重于控制、合作重于竞争、观念重于方法的思想, 探索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关系。四要营造弘扬生态文化的育人环境, 大力培育生态精神。生态精神是一种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是一种正确的竞争观, 一种和谐、宽容的精神, 是讲究效益和默默奉献的精神[1] 。树立创造精神是培育生态精神的要求。在校园内培育、弘扬生态精神, 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精华, 是实现生态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构建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能陶冶师生情操, 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能很好地传播生态文化。生态校园的建设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 要突显环保和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 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模式。这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倡导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主线的教育, 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生存为核心的教育目标, 以创造个性多样性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 积极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尊重同伴, 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以教学相长, 师生互动, 探索性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其次, 要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是通识与专业并行, 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 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 实现科技与人文融合, 大力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是农林高校在办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应自觉把握的当务之急。第三, 大胆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树立整体的科学观, 使生态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生态文化教育, 整体部署, 科学实施。建立环境生态教育模块, 将环境生态学系列课程列为农林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要系统全面地安排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 要举办生态文化的系列讲座, 开展生态文化社会调查, 要针对本校学科特点设立关于小型研究课题, 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 学习大自然的智慧, 强化应用生态技术, 创造生态产业的思想,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科技意识。

二、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农林高等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培养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新型农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是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有助于农民思想观念转变, 增强农民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助于唤醒农民的危机意识, 建立起生态意识。有助于制止与约束那些在经济开发中损人利己、祸及后代的不道德的行为, 以保持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助于使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态关系, 改善投资环境和生存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 送教育下乡和送科技下乡, 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培训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带头人。高等农林院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创新成人教育模式, 科学安排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积极探索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 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拓宽新的途径。

努力创新农林高等成人教育办学形式。高等农林院校要改变过去的封闭式办学为走向社会、走向农村的开放式办学。以前成人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中等专科学校校内授课, 随着形势的发展, 要积极稳妥地将农林成人教育推向农村地区, 重点开办到区县, 辐射到各乡镇。尤其是岗位培训点要下沉到基层。要改变农林高校与农村地方是培养与接受培养的陈旧观念, 与农村基层单位实行联合办学, 除与市、县的农林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外, 还要与区、县、乡镇的成人学校联合办学, 在办学规模、培养目标、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协作, 在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办学层次等方面相互补充。

科学安排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加强国情教育, 使农民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人多物薄”是我国自然资源的突出特点。人口膨胀必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很大压力, 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约有1/4用于供养新增加的人口;同时, 人口过快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如中国的耕地面积、草原面积和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 矿产资源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 森林资源为l/6[2] 。而且,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水平将持续下降。因此, 要转变农民的生育观, 提高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要把单纯追求人口数量增长的传统生育观, 转变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新生育价值观。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道德以生态观念为基础, 生态观念则奠定在生态、环境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生态道德的教育, 实际上也是普及生态科学知识的过程。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绝大多数是出于对生态和环境的无知。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和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这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要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防治示范教育, 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 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教育, 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

探索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方式。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要注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注重与“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相结合, 注重与乡村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相结合。农民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依赖于基础雄厚的物质保证, 依赖于农民生存环境的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因此, 改善农村面貌, 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 较为宽裕的生活条件是根本, 是基础。只有把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基础”密切结合起来, 协调发展, 使农民在摆脱了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的生活中陶冶情操, 从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的快乐中分享实惠, 农村社会才能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南京林业大学开展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 所研制出的中密度秸秆人造板质量达到木质中密度纤维板标准, 创造了绿色环保新产品。高新技术“点草成金”, 农作物秸秆过去是废料, 是广大农民的包袱, 绝大部分农民采用放火焚烧, 不仅浪费了有用的资源, 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现在已成为替代部分木材资源的工业原料。农民在学习掌握这些“绿色科技”成果的同时能真正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 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乡村文化建设形成生态伦理意识和情感, 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根据乡村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合理规划住房布局, 充分绿化美化家园,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从一般人居环境优化为育人功能的生态德育环境。农民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还须辅之以法制。只有把自律和他律, 提倡和禁止, 软性约束和硬性规定结合起来, 才能有助于广大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参考文献

[1]洪世梅.教育生态学与大学教育生态化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6) :50-52.

上一篇:公共安全技术防范下一篇:音乐世家苏珊范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