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2024-10-01

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精选11篇)

1.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篇一

浅谈消防部队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创新

增效

消防部队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是消防部队处臵重大灾害事故、担负重大安保任务时的思想组织工作,是实现党对消防部队绝对领导的根本要求,是巩固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和完成作战任务的重要保证,是战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推动战时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创新增效的快车道,确保在遂行重大任务过程中,部队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忠诚可靠,有效履行消防部队职责使命,是消防部队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战时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消防部队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受客观条件制约较大, 无固定的活动场地, 无相对确定的活动时间,执行任务艰巨,需要在高风险条件下连续作战。活动对象即参战人员经受的考验更为特殊, 更为严峻, 这就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调剂和疏导, 所以说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比平时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难度更大, 条件更艰苦,任务更重, 思想鼓动性更强, 组织方法上更为灵活多样。

近年来,消防部队在重大抢险救灾期间消防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战斗一线,切实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由于重大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和缺乏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应急机制,有时出现工作预见性不

强、准备不够充分,人员、组织、措施等跟进不够及时,有突击性、补救性的现象;二是由于缺乏特别重大应急救援思想政治工作实战经验,应对措施不够科学合理,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比如思想发动注重全员、但忽视个别特殊,典型宣传注重全面开花、但个别宣传火力不够集中,思想工作注重骨干作用、但群众性力量发挥不够等;三是由于一些长期性问题特别是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制约,客观上影响了战时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比如政工干部力量建设薄弱,心理疏导、政工宣传专业力量不足,与承担的任务不适应;表彰奖励、等权限限制,在政策上影响了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等。

二、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增效途径探索

(一)建立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应急机制,增强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效能。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应急机制是消防部队在大型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指挥、战前准备、组织建设、宣传鼓动、典型宣传、表彰奖励、心理疏导、战场纪律、群众工作等方面形成的规范有序的工作保障运行机制。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行平战结合,从实战中反映出,平时惯用的能够派上战场的措施,就能够在实战中有效实施并发挥重大作用;反之平时没有预演的临机性措施,实施起来效果就不理想,作用有限。这充分说明,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战时与平时“同频共振”,特别是建立平时预警性的应急准备机制和常态化的预演机制至关重要。

在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按照“打什么仗、仗怎么打,政治工作就

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保证”的要求,根据实战需要,抓紧研究制定重特大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行动思想政治工作总体预案和类型预案,明确重特大灭火救援行动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组织开展针对性演练,切实提高战时思想政治工作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及时介入、紧逼跟进、灵机应变能力,做好应对重大困难和风险的充分准备。

(二)做好日常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战效能。消防部队的特点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只有强化平时训练中政治工作的实效,才能增强重大抢险救灾等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战能力。消防部队日常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为灭火救援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的实践活动,是推进岗位练兵创新发展、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提高训练中政治工作的实效,必须在具体、经常上下功夫,在结合、渗透上找办法。

一是坚持以具体求实效。训练中政治工作要真正做到扎实有效,必须在具体化上下功夫。开展活动要具体面向基层,大力开展争当“训练标兵”、“四会教员”、“岗位能手”等活动,结合训练任务,组织好小动员、小讲评、小比赛、小广播、小演讲等官兵喜闻乐见的活动。要在训练任务重、困难多、强度大的情况下,立足官兵需求实际,把训练器材、教材送到基层,巡诊送药到一线,解决思想问题到训练场,提高服务工作质量。同时要加强指导,机关干部要加强跟班作业,经常深入训练场,加强面对面的指导帮带,坚决克服靠发通知、听汇报、搞教育来指导训练中政治工作的现象。

二是坚持以经常求实效。做到“四个经常”:动员教育要经常。结合开训动员、训练阶段转换、组织重大演练活动等时机,政治机关及时制定动员教育计划和提纲,把思想发动贯穿训练全过程;分析形势要经常。至少每季度对训练中政治工作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检查督促要经常。结合工作检查,了解掌握训练中政治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抓好落实;总结讲评要经常。对训练中政治工作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讲评,大力总结推广经验,不能等半年或年终时才“回头看”。

三是坚持以渗透求实效。围绕训练做、跟着训练走,这是训练中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有些单位训练中政治工作之所以涣散无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工作与业务训练没能同步合拍,缺乏渗透力。要有效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应做到“三个清楚”、“五个同步”,即:对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清楚,对训练情况清楚,对官兵思想状况清楚;政治工作与岗位练兵同步计划部署、同步组织实施、同步分析形势、同步检查指导、同步总结讲评。要围绕训练重点、紧贴训练任务,做到部队训什么,就围绕什么去开展工作;训练到什么阶段,就跟踪服务到什么阶段段;官兵在训练中产生什么问题,就研究解决什么问题,切实增强训练中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战时做到快速灵活、深入扎实,增强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效能。灾情往往很难预测,一旦发生,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迅速反应、及时应对,才能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实战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各个阶段的政治工作服务保

障效能,突出其特点。

一是灾情突发性强,而一旦发生,情况又特别紧急,准备时间比较少。政治工作必须做到快速反应、简捷高效,从容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因此,政治工作必须突出一个“快”字。首先要迅速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要最大限度减少工作指导上的中间环节,要在第一时间内召集人员,以简洁明快的教育形式,把指示精神传达到每一个人,及时把官兵思想统一到上级指示上来;其次是要迅速健全组织。据战时工作任务的需要,区分出动和留守人员,成立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组。同时,成立好战时党、团组织的准备工作,确保在战时第一时间成立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作用,确保在战斗任务最危险、最艰巨、最困难的时候,部队不松懈、战斗力不松弛、战斗任务拿的下;然后是迅速完善政治工作预案。修改和完善政治工作预案,结合重大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的制定组织指挥、思想教育、宣传鼓动、器材保障等内容的政治工作方案,确保救灾中的政治工作有案可循,有据可依,忙而不乱;最后是迅速作好物资准备。战时部队极其需要战旗、党(团)旗、彩旗、高音喇叭等宣传用品, 特别是横幅、标语牌、锦旗的用量较大。战时器材保障中心也要多做准备, 以备无患。

二是灾情如同敌情,要求消防部队要及时掌握情况,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掌握好各方情况,切实把政治工作做细致、做深入。因此,政治工作必须突出一个”深”字。首先要全面了解灾情。把灾情看成是敌情,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报纸等媒体,掌握好相关资料。根

据气候、地理情况进行小范围预测,推测灾情的变化程度对任务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准确掌握官兵思想。官兵思想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把深入掌握官兵思想贯穿整个任务始终,充分发挥思想骨干作用,结合平时每名官兵的思想表现,切实把官兵想什么、干什么、对执行任务的态度和心理情况摸清楚;然后是深入进行思想发动。在命令下达后和任务开展前,要根据时间条件,能够集中的统一进行,不能集中就利用行程间隙,进一步开展思想发动,用人民军队的使命和宗旨引导官兵,用新时期消防精神和部队的优良传统以及过硬作风激励官兵,切实形成官兵一心、上下一致的合力;最后是深入开展文化服务。作战中要善于见缝插针, 因地制宜组织战地文化活动。成立战地文化服务小分队,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将战地文化活动随战斗形势变化及时跟进,做到文化活动上火线,舒缓官兵战斗压力。抓住部队行军、机动、休息、驻守阵地等战斗间隙,开展小广播、快板书、唱革命歌曲、讲英雄故事等形式活泼的小活动。

三是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强度大,官兵疲劳程度会加重,心理压力会增大,这就要求政治工作要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活跃,保持官兵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政治工作必须突出一个“活”字。首先是要不间断的搞好宣传鼓动。坚持用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激发官兵斗志,根据任务的不同时节,适时提出简短有力的口号,倡导和发扬当先锋、打头阵、挑重担的精神,及时转达首长慰问和阶段性胜利的消息,通过围绕职责表决心、围绕任务挑应战、围绕要求立军令状等活动,把官兵参加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的光荣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激发

出来;然后是要及时实施战地激励。积极开展“火线入团入党”、“火线立功”活动,适当调整和下放批准权限,迅速对表现突出的官兵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战地快报、电话通报等方式,大力宣传英雄事迹,激励官兵英勇果敢地投入到抢险救灾任务中去;最后要充分发挥干部、党员骨干的模范作用。根据抢险救灾任务的需要,组织干部、党员突击队,哪里最危险、最艰巨,哪里就有干部和党员,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官兵,确保圆满完成各项救灾任务。

四是灾情过后,各种情况还比较复杂,人员管理容易出现漏洞,要求必须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有条不紊的做好善后工作。因此政治工作必须突出一个“实”字。首先是要安全工作要做实。要及时建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把工作重点放在消除安全隐患上来,选派得力骨干负责各项工作,落实好责任制,并根据上级需要开展帮助灾区重建的各项工作;然后是要及时解决参战官兵特别是伤病员的创伤疾患。由于作战任务的繁重性、灾害救援现场的惨烈性,势必对参战官兵的心灵和身体留下创伤和疾患,战后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官兵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要组织指导参战官兵进行心理抚慰和干预,及早解决官兵心理强烈应急障碍,避免形成创伤后心理疾患。要重点做好伤病员的思想心理工作,开展思想和心理疏导服务,慰问伤病员的家属,想方设法抚平伤病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生理创伤,缓解伤病员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 坚定战胜伤残的信心和勇气;最后是工作总结要扎实。进一步做好宣扬典型的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个人要做好记录,战士在入党、学驾驶、考学、选改士官等方面优先照顾、优先考虑。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总结抢险救灾中的各项任务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及时收集整理,上报备案,作为部队的宝贵财富。

总之,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是战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消防部队的战斗力,是关系到我们在灭火救援中能否争取主动,能否夺取胜利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中做好官兵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在日常执勤训练、灭火演练中探索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增效,切实其提高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巩固提升消防部队战斗力,践行总书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重要保证。

2.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篇二

《技巧》一书中指出, 美军战争宣传工作有四个主要目标:煽动对敌人的仇恨、保持与盟国的友好关系、保持与中立国的友谊、瓦解敌人的斗志。以此为逻辑线索, 美军战时宣传工作的内容及做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战争罪行与战争目的宣传

“在现代战争中, 人民对战争的抵触情绪是如此强烈, 以致每一场战争都必须以抵御危险和残忍的侵略者为借口。确保敌人为战争负完全责任, 应是宣传的核心思想 (《技巧》) ”。

回顾二战以来美军或以美军为主发动的军事行动, 无不谋求师出有名, 以赢得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对战争的认可和支持。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找到恰当的战争借口, 并通过宣传让人们理解和接受。

(一) 战争罪行宣传

即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宣扬敌人的罪恶行径, 引发民众及国际社会的仇视心理和战争欲望。要形成这种舆论环境, 美军需要以消息、谣言、报道、图片和其他各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的形成。进行片面的、充足的“战争罪行”宣传是美军的首选和一贯做法。一是妖魔化宣传, 美军进行妖魔化宣传的具体标志是以敌对国家军政要人、宗教领袖或某一政党、宗教团体等为主要对象, 将其描绘得思想腐朽、品德败坏、凶残贪婪、暴力极权等, 凡此种种, 总之就是战争罪人的形象。二是威胁论宣传, 即通过对未来可能的危险性进行预测, 通过制造恐慌心理, 增强对敌人的敌视。三是突发事件宣传, 即在与敌对方的接触、冲突当中, 通过炮制或控诉对方的不当行为, 渲染敌方蓄意挑衅, 营造“是可忍, 孰不可忍”国内、国际气候, 引发公众支持美军以战争方式维护人类社会的所谓“道德底线”的做法。

(二) 战争目标宣传

美军认为, 战争目标是主宰战争策略和确认胜利目标的政治目的。美军进行战争目标宣传是在丑化敌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丑化敌方, 并美化战争目的, 宣扬自己的正义与合法性, 从而激发官兵的战斗士气, 增进盟国间的团结, 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美军素以“维护世界秩序”这一“崇高”目标掩盖其战争私利, 海湾战争的目标是“解放科威特”, 伊拉克战争的目标是“在中东建立民主社会的样板”。正所谓:“宣传家必须要时刻注意捕捉这样神圣的语言:它能使公众对自己的渴望定型 (《技巧》) 。”

二、胜利信念宣传

“除了把敌人描述为危险、起妨碍作用的形象, 把自己描述得起保护作用、有益且正直外, 还必须对最终胜利充满信心 (《技巧》) 。”

胜利信念宣传即宣扬美军必胜, 并不断用战场上的每个具体胜利支持和重申这一宣传主题。美军始终认为:赢得胜利的愿望是同取胜的机会密切相关的。在美军的宣传中, “美军必胜”是不言而喻的, 只是时间问题。而“时间问题”往往是美军决定战争是否进行的关键, 必须丰富这段时间过程让民众和军队有足够的耐心接受持久的战争, 除力争速战速决外, 最佳的方法就是让民众和军队对胜利充满信心, 不断地用胜利的讯息缓解压力、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 报喜不报忧

战时, 美军特别重视对新闻报道的管控, 尤其是对有关美军作战失利的报道加以严格限制。他们认为对战争惨烈、美军失利等不利于美军的报道未加有效限制, 是造成军方及决策层被动的重要原因。

(二) 无中生有

当需要胜利的消息来鼓舞士气或打击敌人, 却又无力为之时, 美军经常采用“制造”的办法。

(三) 借题发挥

以“拯救女兵林奇”为例, 美军事前对事件的潜在影响力已有充分认识, 不但有跟踪的实时报道, 而且进行大肆美化和神化宣传, 将迷路被俘一枪未发的林奇, 塑造成美国英雄, 以示美国发动战争的“解放”, 将对毫无防备的后方医院采取行动, 渲染敌后突袭的紧张、精确、神速, 以示美军战斗力之强, 更为彰显战争无情人有情, 所谓美国式的尊重生命, 大大激发了参战官兵的士气。

三、瓦解斗志宣传

瓦解宣传的实质就是用新仇恨代替旧仇恨, 通过消除或转移敌人对一个交战国的仇恨, 宣传很有可能成为直接瓦解敌人斗志的武器 (《技巧》) 。

历次战争表明, 美军在强大自身力量的同时, 尽一切可能打击、分解、弱化敌方力量, 以形成作战中的“绝对优势”。通过宣传方式瓦解敌方阵营是形成这种态势的重要手段。从美军瓦解宣传的具体实践分析, 其瓦解宣传的核心就是要转移仇恨, 实现转移需要特定的时机、特定的宣传及特定的方法技巧, 在美军的宣传中, 瓦解宣传最具有谋略性。

(一) 进行“胜利无望”论宣传

通过不断向敌方宣传:“胜利没有希望, 抵抗毫无意义”等主题, 在敌方阵营培植悲观情绪, 为瓦解敌方创设适宜氛围。其实, 这种宣传某种程度上与美军的胜利幻想宣传在主旨上是一致的, 只是对象和语境有所区别而已。

(二) 进行反爱国主义宣传

战争期间的爱国主义情感直接而现实的表现就是对敌人的仇恨, 战争双方相互的仇视心理是参战人员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也是推进暴力行动的主要燃料。基于此, 瓦解宣传中最重要的前提也是最难做到的, 就是要首先削弱对方基于爱国主义情怀的仇视心理, 美军通常是在敌人陷入疲惫不堪, 和平主义的意识形态抬头时, 对敌进行反爱国主义宣传。而通过战争罪行宣传、胜利幻想等宣传, 美军已然貌似占有道德优势, 战争由对方而起, 由此形成美军对敌进行反爱国主义宣传的思维逻辑。

(三) 进行反政府、反国家宣传

即通过诋毁敌方政府公信力、挑拨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瓦解宣传, 将民众对敌人的仇视转移到对政府的怀疑, 直至形成民众与政府脱离、对立的局面。通过支持分裂势力, 制衡和分化甚至消灭敌国的抵抗力量。

四、维系友谊宣传

“形成坚固的对敌阵线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与盟友之间保持真诚的友谊关系, 对中立意见的争取贯穿了整个冲突的始终 (《技巧》) ”。

美国在战后历次局部战争和国际危机中, 总是扛着联盟战略的大旗, 力邀盟国助战, 构建战时政治外交同盟, 争取国际道义和舆论支持, 力争广泛的军事参与和支持。

(一) 构建军事战略同盟, 营造互信的舆论环境

“宣传者能够依靠非常原始而强大的同盟者煽动起宣传对象对敌人的仇恨” (《技巧》) 。从美国历史上看, 除早期国内战争外, 美军在世界其他地区所发动的战争, 都离不开盟国的支持和参与, 形成“得道多助”的道德优势, 显现出巨大的宣传效果。

(二) 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 畅通和延伸宣传管道

主要通过平时互访、演习的方式, 促进交流与互信, 建立畅通的对话平台。

(三) 开展战时宣传, 赢得广泛支持和参与

在平时构建和运作的基础上, 美军战时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宣传, 使盟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或价值观即将受到敌人的威胁或破坏, 以争取同盟国内部同仇敌忾。

与此同时, 美军还注重争取中立方的意见。“尽管维持盟友之间的友好关系很重要, 但对战争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经常是中立国的态度 (《技巧》) ”, 美军对中立方的宣传主题是“引导中立国认识到他可以在击败我们的敌人这件事中获益 (《技巧》) ”。其次, 是在中立国进行和平主义思想宣传, 使他们意识到美军发动战争是为了长久和平, 是美军的敌人导致了战争并妄图引发更大的灾难。美军还常常采用在中立国之间制造矛盾的办法, 降低中立国态度行为滑向敌方的概率。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现代传播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空前发展。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 美军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宣传体系日益完备, 战时宣传能力及影响力空前增强, 可以说美军战时心理战力量建设已相当成熟。《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 在实践中, 我们还须拓宽视野, 多维度地分析研究美军战时宣传工作, 以增强我军战时宣传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 充分发挥新时期我军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参考文献

[1]哈德罗·D·拉斯韦尔 (美)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 等, 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30-257.

[2]池田德真 (日) .宣传战史[M].朴世俣, 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15-123.

3.战时圣诞逸事 篇三

本文生词较多,大家听此文章前不妨先熟悉一下注释,这样更有助于理解文章具体内容。

Christmas provided the greatest challenge of all. Turkeys were scarce and expensive throughout the war, and for an Oldham schoolgirl the 1)privations of wartime were summed up in her family’s Christmas dinner in 1944: mutton pie followed by wartime Christmas pudding made with 2)grated carrots. The official recipes also suggested grated apples and chopped 3)prunes and dried 4)elderberries to replace the missing dried fruit. The results were rarely very 5)palatable to those old enough to remember the real thing.

One Manchester woman had even more reason than most to remember the great 6)blitz of December 1940, for “my mother’s house in Didsbury had had a direct hit and my mother-in-law’s house in Chilton, and they all 7)descended on me in my little flat. Our Christmas dinner consisted of corned beef 8)hash and wartime Christmas pudding, but we listened to the wireless, sang, played cards and generally had a good time.”

One might, if fortunate, find a Christmas tree, though one mother still remembers with regret that her child “never had the joy of seeing a Christmas tree decorated with electric lights.” But decorations of some kind could be 9)improvised, and one Essex woman’s happiest memory is of “sitting for hours with my small son making flowers and stars from silver paper to put on an otherwise empty Christmas tree.” Painted egg shells and fur cones and fragments of silver paper from processed cheese packets were also used as decorations. Angels and fairy dolls were made from stiff paper and the blue packets in which cotton wool was sold were opened out and cut in to strips for paper chains. Crackers were usually missing, but one East Ham family even succeeded in producing a version of their own from the cardboard centres of toilet rolls wrapped in 10)crepe paper with, inside each, a homemade paper hat and a firecracker left over from Home Guard exercises.

Few Christmas stockings were left unfilled despite the war. A Sheffield girl—two when the war began; eight when it finished—remembers asking in her letter to Santa Claus for “any little thing you can spare.” “This touched my mother, but at the time I couldn’t see why. It just seems logical.”

A Surrey girl, six in 1939, remembers being put to bed one Christmas Eve in the shelter in the cellar and leaving detailed instructions on the dining room table to Santa Claus lest he fail to locate this unconventional bedroom.

A Liverpool woman remembers how another little girl was made happy that year despite the war. “Christmas, 1941: The men were away except my elder brother, which [who] served in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was in the Home Guard. My daughter had asked Father Christmas for a doll’s house. We looked at each other in dismay. Then my brother found an old bird cage. During the 11)raids, he worked on it, found bits of cardboard for the walls. The office wastepaper basket provided an old file, which made the roof, and he painted the floors. We hunted for all kinds of bits and pieces and the miracle was achieved. A piece of 12)hessian dyed red, fringed, made an elegant carpet. Oh, never will I forget her face that dark Christmas morning and her childish voice piping ’13)There’ll be bluebirds over 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 as she saw those tables and chairs, tiny pictures made out of cigarette cards, her cries of joy as she discovered each new thing.”

On the whole, very small children probably came off best. Rag dolls with button eyes could fairly readily be made from old stockings. Old coats could be converted into stuffed animals. Sea boot stockings,14)unraveled, could be re-knitted as teddy bears. And in one family in Somerset, an old pair of gray 15)flannel trousers proved the basis for a pull-along elephant. Keen toy-makers 16)hoarded every scrap of material, if not for sewing outside then for stuffing within. One family even saved the small plugs of cotton wool in the tops of Aspirin bottles. And in one Yorkshire factory, toy-hungry fathers discovered that its basic product, round doorknobs, could serve a new use as yoyos. A Birmingham builder, posted to London to help in repairs during the flying bomb raids, remembers that his workmates and himself [him] “made 17)kaleidoscopes in our spare time using bits of 18)tinfoil, chips of coloured broken glass, etc. And perhaps an orange.”

Despite all their parents’ effort, many children did miss some of the customary pleasures during the war. One mother still feels sad that her daughter’s only dolls were of the cardboard type with cutout clothes. The normal china type were simply 19)beyond her means.

Inevitably too, the war deprived children of the pleasure of spending their pocket money as they wished. A woman from Hawick in Roxburyshire witnessed its effects on one small boy in 1944. He had called into the village post office to buy a comic but was told, “They haven’t come in this week.” He then asked for sweets and was told, “No sweeters either.” And after further questioning, “Mmm, not even chewing gum.” At this he asked for a penny stamp, walked out and stuck it on the pillar box outside, remarking, “That Hitler!”

在所有的挑战中,圣诞节是最大的一个挑战。在战争时期,火鸡罕见又昂贵,而对于一个奥尔德姆市的女学生来说,战时的物资匮乏情况可以用1944年她家的圣诞节晚餐来概括:羊肉派,以及用碾碎的胡萝卜所做的战时圣诞布丁。官方的食谱也建议用苹果碎、碎西梅干和干接骨木果来代替所缺的果脯。但对于那些已经年长到足以记得真实美味的人来说,这些代替品基本上是得不到认同的。

有一个曼彻斯特市的女人甚至比大多数人更有理由记得发生在1940年12月的大规模空袭,因为“我母亲在迪兹伯里区的房子被直接击中,同样遭难的还有我婆婆在奇尔顿的房子,于是他们全都突然大驾光临我那间小公寓。我们的圣诞大餐只有咸牛肉土豆泥和战时圣诞布丁,但我们在一起听收音机、唱歌、打牌,基本上玩得还挺开心。”

如果走运的话,说不定还能找到一棵圣诞树,虽然一位母亲仍然满心遗憾地记得,她的孩子“从没体验过那种看见一棵装饰着电灯的圣诞树的快乐。”但是某些装饰还是能够临时拼凑的。一位埃塞克斯郡的女人最快乐的记忆就是“和我的小儿子一起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用银纸做花和星星,挂在一棵原来空荡荡的圣诞树上。”涂上颜色的蛋壳和毛球,还有从加工乳酪的包装上弄来的银纸碎片也都被用来做装饰。天使和精灵娃娃都是用硬纸做的,而卖棉绒用的蓝色外包装也被拆开并剪成条状做成纸链。一般说来是买不到爆竹的,不过一个东哈姆区的家庭甚至成功自制了一个他们自家版本的爆竹,他们用绉纸包住厕纸卷中间的硬纸圈,然后在每个爆竹中间塞进一顶自制的纸帽子和一个国民自卫军训练时剩下的鞭炮。

尽管正处于战争时期,但几乎没有哪家的圣诞袜里是空空如也的。一个谢菲尔德市的女孩——当战争开始时她只有两岁,而战争结束时已经八岁了——还记得在她写给圣诞老人的信里请求得到“任何你能够匀出来的小东西。”“这让我母亲非常感动,但在那时候我却不明白为什么。因为会这样做似乎是挺自然的事。”

一个萨里郡的女孩,1939年时还只有六岁,依然记得在某个圣诞节的前夜虽然被安顿在地下庇护所中睡觉,却还不忘在饭厅的桌子上给圣诞老人留下了详细的路线指示,唯恐他找不到这个非传统的卧室。

一个利物浦市的女人还记得那年虽然正值战时,有一个小女孩被逗得开心不已。“1941年圣诞节:除了我哥哥以外,所有男人都不在,我哥哥曾参加过一战,那时加入了国民自卫军。我女儿曾向圣诞老人许愿要一间娃娃屋。我们沮丧地彼此相望。后来我哥哥找到了一个旧鸟笼。在敌机突袭期间,他也忙着做娃娃屋,找到了一些硬纸板做娃娃屋的墙壁。从办公室的废纸篓里找到了一个旧文件夹,用它做成了屋顶,然后他还给地板上了色。我们竭力搜寻各种零碎玩意,最后奇迹实现了。一块粗麻布被染红、缝上流苏,做成了一块雅致的地毯。噢,我永远都忘不了——在那个漆黑的圣诞节凌晨,当我女儿看到那些用香烟卡做的桌椅和小画时,她那张笑脸和她用稚嫩的嗓音尖声唱着‘蓝鸟飞过多佛白崖’的情景,还有每发现一个新物件时那一阵阵惊喜的叫声。”

总体来说,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得到满足。用旧长袜很容易就能做出带纽扣眼睛的碎布娃娃。旧大衣可以转变成填充动物玩偶。水手靴长袜拆开了就可以被重新编结成泰迪熊。而一个在萨默塞特郡的家庭甚至用一条旧法兰绒裤子为基础做了一个能拖着走的大象。热心的玩具制造者们积存每一点材料,不是用来缝外皮就是做填充物。有个家庭甚至将塞在阿司匹林瓶子顶部的小块棉絮都存了下来。而在约克郡的一间工厂,缺乏玩具的父亲们发现,那里最基本的产品——球形门把手——有个新用途,可以被做成悠悠球。一位伯明翰市的建筑工在飞弹空袭期间被委派到伦敦以帮助进行修缮工作,他还记得他的工友们和他自己“在我们的空余时间里用一些锡纸、彩色的碎玻璃片,或者甚至用桔子什么的,做成万花筒。”

虽然父母们都已竭尽全力,但许多孩子在战争时期还是错过了一些寻常的欢乐。一位母亲至今仍然觉得难过,因为她女儿仅有的娃娃都是用剪碎的衣服和硬纸板做的。那种平常的瓷娃娃她实在是买不起。

战争也不可避免地剥夺了孩子们随心所欲地支配零花钱的乐趣。一个罗克斯勃洛郡霍伊克镇的女人在1944年亲眼目睹了战争对一个小男孩的影响。他来到村里的邮局想要买一本连环画杂志,却被告知:“它们这个星期还没到。”然后他想要买糖果,却又被告知:“也没有糖果了。”接着他又问下去,“嗯,甚至连口香糖也没有了。”这样的话,他只好要了一张一便士的邮票,走出门去,把它贴在外面的邮筒上,说道:“都怪那个希特勒!”

4.xxxx人防通风战时工程合同 篇四

施工合同

项目名称:XXXXXXX项目人防战时安装工程

甲方:XXXXXXXXXX公司

乙方:

1.工程概述

XXXXXXXXX项目人防战时通风安装工程,委托(乙方)施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有关要求及本工程施工范围的有关条

款,经甲乙双方代表友好协商签订本合同。

2.承包范围

2.1本合同承包范围:

2.1.1人防战时通风工程:包含战时各类通风风机风管、风口、风阀、过滤器

等一切设备均需安装到位。具体详见解放军理工大学人防工程设计研究院人防

通风施工图战时部分工程量。

2.1.2平战时转换接口需安装到位,不好安装的位臵,需制作好摆放在现场。

2.1.3所有人防设备型号规格,若图纸设计要求与现行验收标准有偏差的,最终以现行验收标准为准。

2.1.4负责整个人防战时工程(给排水工程、战时通风工程、战时电气工程、人防卷帘门)与当地人防部门协调工作。

3.合同工期

3.1开工日期: 2013年5月6日。

3.2交工日期: 2013年6月15日。

3.3本工程合同绝对工期为41天,工期以日历日为准,因气候影响工期概不顺

延,为此请乙方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突出抢工期的具体有力措施。

4.工程质量标准

符合现行江苏省人防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标准要求,并满足当地人防部门

验收标准以及建设单位、甲方的竣工验收。

5.合同总价

5.1本工程的合同总价为人民币XX 万元(大写人币: XX整)。合同总价包括完成承包范围内工程项目的全部费用,包括全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等;根据施工图纸、技术标准或政府(包括主管职能部门)文件规定应当由乙方负责实施的所有检验、检测、试验费,已综合测算后包括在合同总价中。

5.2本合同总价包括从投标开始到完成本项目承包范围内所有内容直至保修结束为止所需的所有费用,一次包定。

6.合同价款的支付方式

本工程无预付款,乙方根据甲方工程进度采购人防通风设备及材料。风阀、双连杆手电动密闭阀、超压排气活门、油网过滤器、过滤吸收器、插板阀等人防通风设备到场后即付清设备款;风管管材、风机等风管及附件到场后付清材料款的50%;完工后通过甲方、建设单位及泰兴人防部门初验后付至合同总价的85%,所有资料原件交至泰兴人防办、复印件交至甲方,在人防办出具竣工验收单的同时付清尾款。

7.甲、乙双方的职责

7.1甲方责任:

7.1.1配合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7.1.2施工现场配合协调工作;

7.1.3按合同付款要求拨付工程款;如未能按时支付,按10%利息计算,延误工期由甲方负责。

7.1.4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理;

7.1.5组织工程竣工验收。

7.2乙方责任:

7.2.1 严格按设计文件,现行国家、行业和江苏省人防工程最新版本的规范、标准、规程、管理规定及甲方相关项目建设管理制度规定组织施工,当相互要求不一致的,由甲方明确或按最严格的条款执行。乙方应与其它施工单位相互配合,服从甲方及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和监理单位的协调与管理。

7.2.2乙方必须严格遵守江XXXXXXXXX有限公司及项目指挥部制定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告知书》、《项目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项目建设安全管理考核规定》、《项目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制度》、《新、改、扩建项目安全管理规定》、《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协作单位安全管理规定》、《项目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规定》等涉及项目建设管理的各项规定,如有违反、自愿接收这些管理制度的处罚。

7.2.3 乙方所用的人防材料必须是江苏人防网备案的优质合格产品,并附有该产品的说明、检测报告、质量证明书等保证资料。甲方发现乙方所购建材,不符合设计要求或存在产品质量问题,有权终止使用,由此发生的一切损失均由乙方承担。

7.2.4配合甲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跟踪监理工作,提供工作方便。

7.2.5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及安全保卫工作并负责人身设备事故的协调处理工作。

7.2.6严格按甲方认可的施工组织设计布臵施工现场,施工区域内道路通畅,秩序井然。不得擅自修改经甲方认可的施工组织设计,不得任意到处堆放建筑材料和更改大临设施位臵。施工现场附近的主要交通干道,应保持整洁干净,必须每日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7.2.7乙方项目经理应当在开工前5天到位,如不能按投标承诺到位或中途撤换,乙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7.2.8乙方项目经理主要工作时间应当在施工现场,离开项目所在地范围的,应向甲方合同执行部门主要负责人请假;施工期间,乙方项目经理手机必须确保畅通。

7.2.9乙方开工前应根据合同总工期要求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施工总进度计划中每月应明确2-4个主要进度节点,经甲方审批后作为进度考核的依据;应向甲方提交本周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周工作计划安排及本周未完成计划的主要原因;甲方每周主持召开由乙方项目经理等相关人员参加的工程例会对乙方所报的下周工作计划进行审定,甲方在审定时有权增加或修改乙方周工作计划,乙方应当接受。

7.2.10隐蔽工程验收、材料设备进场验收乙方均应留下验收过程的原始图片,做好隐蔽工程验收和材料设备进场验收台帐,每天应把台帐和图片报甲方合同执行部门(星期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与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合并报送)。

7.2.11施工中出现的任何非甲方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质量和设备事故等,甲方不承担因此造成的任何责任和经济损失,由此造成的甲方一切损失由乙方承担。

7.2.12乙方必须严格按合同约定进行施工、按时竣工。

8、验收条款

乙方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内容,整理齐全主要质量保证资料,初验后乙方应完成交工验收中甲方及当地人防办提出的整改项目,全面负责整理并提交完整的人防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满足当地人防部门资料移交手续。

9.违约、索赔和争议

9.1违约责任

9.1.1 工程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乙方应负责整改或返工,由此延误的工期由乙方承担工期延误的违约责任;达不到合格标准,甲方有权拒绝接收工程,由乙方承担一切责任和赔偿甲方的一切损失。

9.1.2乙方在施工中违反合同规定和国家相关标准,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不合格产品,违反强制性条文规定等严重质量违约行为的,甲方将对乙方处以不少于合同总价2-4%的质量扣款。如造成甲方损失的,乙方还应承担甲方相应的损失。

9.1.3如乙方拒不执行合同,乙方须向甲方支付合同总价的5%作为违约补偿,并承担对甲方造成的损失。

9.2争议的解决

9.3.1 甲方乙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争议,可以和解或者要求有关主管部门调解,双方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则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9.3.2发生争议后,除非出现下列情况,双方都应继续履行合同,保持施工连续,保护好已完工程,乙方无权以争议没有及时解决而单方面停工或减慢施工进度,否则乙方应承担工期延误的全部责任:

9.3.2.1单方违约导致合同确已无法履行,双方协议停止施工。

9.3.2.2调解要求停止施工,且为双方接受。

9.3.2.3法院要求停止施工。

10.转包、分包

本工程不允许转包、违法分包。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次分包。

11.其它

11.1本工程乙方项目经理为:,全权代表乙方负责本合同的履行。

11.2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乙方现场项目部盖章或项目经理签字的任何书面文件均视为得到乙方法定代表人和法人的授权。

11.3乙方授权本工程项目部可以直接参加甲方厂区内其它所有项目的投标,盖有乙方本工程项目部印章或乙方本工程项目经理签字的投标文件或签订的合同,均视为得到乙方法定代表人和法人的授权。

11.4本合同一式四份,甲方执两份,乙方执两份。

11.5本合同未尽事宜,经甲、乙方决定需要补充或修改后,书写《合同修改意见书》一式四份(经甲、乙双方盖章签字),视为本合同的补充。

11.8任何一方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尽早(最迟不超过两周)告知对方并提供有效证明,双方协商解决。

11.9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签约双方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切实执行合同条款。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

项目负责人:

日期:

电话:

传真:

开户银行:

账号:

住所:

5.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时表现 篇五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歪曲它的最好办法便是只讲一面。改革开放前有些读物讲到抗战时的国民党当局,只讲其“不抵抗”政策和一溃千里,这就不能解释为何毕竟还坚持了八年抗战。改革开放后通过思想解放广开言路,有人又只谈正面战场战果如何辉煌,这也不能解释为何屡战屡败。何况抗战初期国民党军战败尚可用武器落后辩解,抗战后期中美联合空军已掌握制空权,国民党军得到美援后装备也较日军为优,兵力更一直居于绝对优势,为什么在直至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至 1945年初仍出现豫、湘、桂大溃败?为何直至日本投降前也未能展开反攻,最终依靠他国攻日而坐等胜利呢?

提到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时表现,不可避免地提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实行“不抵抗政策”。这种政府下令“不抵抗”丢失8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3000万同胞的行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行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后割地,毕竟还是抵抗后败而失地,面对日军突袭东北南京政府却不敢抵抗而撤军弃地,这不仅引来全国民众的怒骂,还引来国民党内一些实权派在要求抗日的旗帜下发动“福建事变”、“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以示强烈反对。

为了掩饰“九一八”时弃地的屈辱,国民党政府在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直至逃台后都声称那时军力 “未准备好”,只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才有力量抵抗,近些一些网站上也发文重新鼓吹这种无耻的卖国谬论。且不说缺乏准备根本不能成为将国土恭手让人的理由,就是看一下1931年至1937年间中日两国实力量的消长对比便可知道,“不抵抗”而失地的结果只是造成日本实力大增,中国的国力反而削弱。尤其是日本轻易侵占富庶的中国东北后,其国内经济危机马上得到化解,工业产值在五年内增长了一倍。此间中国内地经济力量虽有增强,却也远抵不上不战而失最大的工业区东三省的损失,那些为“不抵抗”政策辩解的言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站不脚。

近些年有人在网上和某些刊物上发文,要“公正评价国民党抗战史”,并片面引用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和当台湾后的观点和吹嘘史料作为根据。例如许多网站还根据台湾战史所列的名录,登载抗战时死亡的将级军官数目超过200人,想以此来表功。客观看待历史的人们,当然承认国民党军有众多高级军官牺牲的事实,不过若认真考证,台湾战史的这一数字却包括了阵亡后追赠军衔者,还有当时在国共“磨擦”中死亡者,真正阵亡于对日作战的在任将官在 110人左右(因个别人死因还难判定)。不过,当年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抗战时投降日军充当伪军头目的国民党将级军官,至1943年时即达58人之多,在他们率领下成建制投敌的军队也达50万,成为日本占领区伪军的主要来源。追随副总裁汪精卫降日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居然也有20人,以此构成了南京伪 “国民政府”的基础。那些讲 “公正”的人却这些铁的史实患有选择性失明,故意避而不谈,其“公正”“全面”又在哪里?

如果以抗战意志的坚定性来对照,更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没有一个投降日军的高级将领或中央委员。在作战中确存在单个被俘的八路军、新四军干部战士在日军威逼下投降当汉奸的事例,却找不到一个营、一个连成建制投敌当伪军的中共领导的部队。哪个党、哪支军队的抗战意志坚决,这不是最好的说明吗?至于有人对比国共双方在抗战中伤亡数目,看到国民党军共伤亡320万人而中共部队共伤亡60万人,便以此吹嘘前者,从军事知识上看也属强词夺理。哪一方伤亡多并不等于作战贡献大,在某些情况还只能说明指挥笨拙,何况抗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在初期要比中共领导的部队多30倍,在后期也多4倍。

如果看一下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损失,开小差和内部折磨减员者还远远大于作战。1944年11月兵役部部长鹿钟麟在国民政府纪念周上报告,抗战七年来前后征壮丁共 1100 万人(其中会有重复统计),实际到达战场者不及500万人,其余都逃亡或病故。这里所说“病故”实际多指抓捕捆绑时虐待至死,至于多数壮丁的损失还是开小差。国民党军队形成一个士兵 “抓-逃-再抓”的恶性循环(远征印缅的军队无法开小差除外),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国军队中是罕见的,恰是其政治军事腐败的突出表现。

国民党军当年在战争中败多胜少,重要原因是欺上瞒下盛行,战果吹嘘经常达到无人相信的地步。如其“剿共”作战公布的“歼匪”战果累计,便超过解放区人口总和,抗战时的战报也因虚假充斥而为国际史学界轻视,一般都不屑引用。事过几十年后,现在有人却把尘封的吹嘘品当成“发现新史料”,在网上一再发贴以蒙骗缺乏历史知识的新一代人。

以当年国民政府的战报对照战场情况,有军事常识者便到处看到离谱之处。如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保卫战期间,国民党军称杀伤日军20万人,包括在万家岭“歼灭日军第106师团”。其实日军进攻武汉的兵力为九个师团25万人,若真有此损失早就接近全军覆没,怎么能攻占武汉?按日方统计,“武汉攻略战”时伤亡3万多人,这里会存在一些隐漏。不过按战场情形推算,战斗伤亡再同因气候炎热生病减员相加,日军总损失不会超过10万人。

对“万家岭大捷”及此战中团长张灵甫的表现,当年国民党报刊曾大肆吹嘘,近年也有一些网站引用。其实中国在抗战期间没有“歼灭”过任何日军师团,除了远征军在反攻滇西时由美国航空兵支援在腾冲歼灭过日军一个联队(团)外,此外在国内战场上也未成建制歼灭过日军一个联队,至多是给某部敌军以重大杀伤。1938年10月上旬日军第106师团突入万家岭时,薛岳指挥的18个师攻其进行包围试图予以歼灭,激战半个月后,被围日军得到第17师团增援,国民党军随即解围撤退。这一仗还算是国民党军在武汉保卫战中打得最好的一仗,按国民党军战后较准确的统计也只是毙敌3000 人,伤敌5000人,俘敌300人,对拥有1.6万兵员的第106师团而言可算损失半数,按军语概念也远算不上“歼灭”。

近年有的网站上一再发出所谓1944年“桂林保卫战”的所谓“辉煌战绩”是击毙日军1.2万、打伤1.9万人,其中还“击毙9个联队长”。事实是日军进攻桂林的部队为两个师团全部加一个师团一部共7个联队,总兵力不过3万人,仅三天便攻占全城,其伤亡轻微。如果真有毙伤敌共3.1万的战果,攻城日军岂不被全部消灭(而且有的联队长还不止被打死了一次),怎么又会有桂林的迅速失陷和守军弃城而逃呢?

国民党逃台后所出版的抗战史,多少收敛了一些吹嘘战果后,所列战果仍严重不实,如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时仍声称“国军”共毙伤日军276万人。实际上经查日军在战后的资料统计,在中国战场上的伤亡共计为133万人(此外缅甸方面军对华作战还伤亡4万多人),还是对国共两军和民众游击队作战的总和。国民党当局对战争统计的严重不实,除虚报外还由于当时政权机构无效能,其政府对国内人口都从未普查过,声称“四万万同胞”只是根据卖盐数量推算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进行首次人口普查时,才知道全国人口已超过6亿。

客观评价历史的人,承认国民党政权在 1937年至1945年还坚持了抗战,其军队的许多官兵还曾做过英勇奋战。不过由于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抗战不力、残民有余的事例在当年举不胜举,成为国民政府失去人心的重要原因,也是谈及抗战史时所不可讳言的内容。

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据估算中国因战事死伤共3500万人(其中死亡 2100万,负伤1400万),除日军屠杀外,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因本国败类和腐朽无能的当权者作孽。例如1938年徐州会战失败后,蒋介石去阻拦日军西进下令在河南花园口掘开黄河堤防,此事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时一直推说为日机轰炸造成决口。退至台湾后国民党当局在史书上才承认此事为本军所做,却又胡说什么 “抗战八年,黄泛阻敌西进,保障西北,功不可没。”无情的历史却早就证实,这些“功不可没”的谬说早已被“水”没矣!据花园口决堤后粗略统计,淹死百姓达 89万(淹没日军仅其第14师团一小部千数人),丧失家园沦为难民者近1000万。此举虽使进攻武汉的日军一度改道,四个月后还是攻陷了当地,受到最大损失的只是黄河下游的人民。这样残害百万人民用以自保的政府和军队,又怎么可能不遭到民众的仇恨?抗日战争期间长期主管第五战区的李宗仁到美国后写回忆录便称,当时说河南民众恨国军(尤其是汤恩伯部)甚于恨日军的说法,“据我所知,不是过分污蔑之辞”。

自古来作恶必有恶报。果然,1944年春日军以12万人发起“一号作战”进攻中原的40万国民党军时,汤恩伯指挥各部在一个月内便溃不成军。在危急时刻,河南许多民众竟群起攻击败逃的国民党军,将其数万人缴械,这更加剧了中原崩溃。花园口决堤十年后,当年黄泛区附近爆发了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当地几百万民众用双腿和手推车更清楚表达了自己对蒋介石抗战时作为的看法──那就是全力支援解放军打倒他们切齿痛恨的国民党政权!

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共有22次会战,除了为取得外援反攻滇缅是主动进攻,其余都是被动防御。到了抗战后期,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党国要人在大后方发国难财,孔宋两家将包括美援在内的大量财富搜入私囊,民怨沸腾已不可遏制。国民党军装备好的部队又多数放在后方,明显是保存实力准备内战,对此国民党政权的主要支持者美国都不讳言。1949年7月美国国务院公布的白皮书便解释说:“美国参战后,国民党显然就认定日本最后必将战败,以为可以有机会来改进它的地位,和中共作最后的决斗。……战争后期中国抵抗力的部分瘫痪,主要就是这种争权造成的。”

6.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篇六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通信装备战时保障系统建模初探

介绍了通信装备战时技术保障系统的运作体系和保障体制的.设计.通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利用DYNAMO来建立并分析模型,直观简洁,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分析系统行为的变化,从而可以对决策提供帮助.

作 者:黄小军 王宣刚 HUANG Xiao-jun WANG Xuan-gang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西安,710077 刊 名:电光与控制  ISTIC PKU英文刊名:ELECTRONICS OPTICS & CONTROL 年,卷(期): 13(5) 分类号:V24 关键词:通信装备   战时保障系统   系统动力学   DYNAMO  

7.日军钢盔的战时故事 篇七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根据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开始让士兵装备钢盔,但一直没有正式使用。“九·一八”事变,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用上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部作战时。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了一系列激战。

日军使用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让钢盔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这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

钢盔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日军的伤亡。但是日军发现,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由于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本士兵出汗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如果强行摘取,还会连皮带肉扯下来。

面对这种古怪的情况,日军不知如何处理,有人采用热水浇钢盔的办法,结果将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宿营的时候,头皮和钢盔被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经常发出阵阵哀号。日军攻占齐齐哈尔,阵亡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减员近2000人,其中不少是这种钢盔带来的“头伤”。

为此,日本士兵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样子虽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

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因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彈片,保护头部。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击中钢盔,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原理。

诺门罕之战时,头部中弹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钢盔正面被命中,钢盔被洞穿,脑袋当然难保。苏军的枪法为何这样准?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方才真相大白。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五角星。红色最醒目,苏军很远就能发现,瞄着小红五角星开火,一击必中。

诺门罕之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军,被迫取消了钢盔正面的小红五角星。

1945年的一天,一支日本军队出炮楼扫荡,晚上找了个山村宿营。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很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八路军悄无声息地溜到打谷场,埋伏下来。

吃完晚饭,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村里唯一平坦的地方。

这时,一个日本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日军条令规定,晚上点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沉甸甸的钢盔前来点名,引起众人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炸响,电光四射——八路军战士扔出了手榴弹。

这个小队的日军没有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戴着钢盔前来点名的新兵。钢盔挡住了大多数弹片,他只是肩部负了伤。

(摘自《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图/网易博客)

8.战时负面新闻传播的防范 篇八

加强教育,提高官兵心理防护水平

首先,强化理想信念和爱国牺牲教育。一个理想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心理素质稳定的人,通常不容易受到负面新闻的影响。综观古今中外的战争史,无数军中杰出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在战争中做到意志坚强,信念坚定,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始终保持一个军人的革命气节,保持乐观主义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无不是把国家荣誉、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无不是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政治成熟的人。因此,提高官兵的战场心理防护水平,必须大力强化参战官兵的爱国牺牲精神。

其次,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对敌攻心战的警戒能力。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预防敌人利用舆论宣传对己的攻心夺志,并在心理较量的战场上占据主动,就必须熟悉、掌握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战争过程中,及时对己方官兵进行舆论宣传、媒介传播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己方官兵能对敌方实施的舆论攻心负面信息做出有效的识别,使敌方阴谋无法得逞,是提高参战官兵心理防护水平的重要举措。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每一个美军士兵手中都有一本名叫《士兵手册》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就有专门教导士兵如何拒绝敌对国发出的心理战信息,如何识别敌方的心理攻击信息以及对敌方宣传品的处理方式等。可见,加强参战官兵新闻传播相关知识的教育,对于提高官兵警戒敌人的攻心宣传,始终保持稳定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此外,对敌方的谎言和虚伪报道,要及时运用新闻媒体进行系统的揭批,戳穿其谎言骗局;对耳闻过负面新闻和目睹过负面新闻宣传品的重点人员,要及时进行专门的“消毒”教育,这些对于加强己方的心理防护也具有重要作用。

实行新闻管制,防止负面信息入侵

新闻管制是现代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赢得战争的主动和胜利,各国军方都非常重视对新闻媒体的管控。事实证明,国家政府对新闻媒体控制得好,就能使新闻媒体的宣传与军事行动相得益彰,为军事行动提供巨大的支援。而新闻媒体一旦失控则必定会给己方作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一般而言,新闻管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管制媒体的信息内容。新闻管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管制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充分的认识,没有及时对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的控制,任由新闻媒体随意进行报道。如当时有一个著名的电视节目叫“五点的时事讽刺剧”,大量报道了美军在越南的暴行以及不断上升的伤亡人数,在美国民众中造成了巨大的震撼,致使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战浪潮。后来,美国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越战的失败与新闻媒体对越战真相的揭露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后,美国吸取了越战的教训,1980年美国国防部专门建立了全军广播电视机构国防视听局,编制人数678人,国防部直接控制着300家广播电视台,严格控制着媒体的信息内容。在世界各地凡美军驻扎比较集中的地方均设有广播电台和电视转播台,它是官兵了解外界信息,接受军方、官方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除了直接控制国防部下属广播电视台的信息内容之外,美国政府对地方广播电视台也采取了强有力的管控措施。在伊拉克战争中,“半岛”电视台新闻频道曾经播出了被俘美国士兵和5名战死士兵的录像带,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转播了这一消息,美国政府马上采取强硬手段,严禁美国电视新闻网播放该录像带。此后,包括哥伦比亚电视台在内的所有美国广播电视台都没有再播放美军战俘的录像带。

二是间接控制媒体的信息内容。间接控制媒体的信息内容,指的是政府或军队通过对信息内容的选择来实现新闻管制的方式。在战争状态下,最常用的间接新闻管制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新闻发布会,二是“记者团”制度。所谓新闻发布会指的是由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专职新闻发言人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发布相关新闻、阐明本部门的观点立场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于普通媒体对于战争消息来源主要依赖交战国的军事指挥机关和政府部门,因此,当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可以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等方式,以主动发布消息的方式来控制消息来源,宣传对己有利的消息,对战时新闻事件做出符合己方利益的解释,从而达到控制新闻舆论的目的。“记者团”制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国家在战时限制记者自由采访的一种新闻管制方式。其核心内容是封闭战场敏感区域,给记者发放基本規则表和准则表,并要求严加遵守,控制记者活动范围,严禁自由采访,所有的新闻稿件发表前必须接受严格的保密审查。随着时代的发展,“记者团”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并未改变,它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闻管控手段。

压制甚至摧毁敌方新闻传播媒体和设施

为了更好地进行反宣传、反渗透工作,除对敌方的新闻进行过滤、屏蔽、干扰和破坏之外,必要时还必须对敌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体坚决予以摧毁。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在不断加大对南联盟军事打击的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打压南联盟的传媒设施,限制其舆论报道,力图实现对南联盟的新闻封锁。北约国家各种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和网络,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对南联盟进行了压制性的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公司、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英国空中广播公司、德国之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都加大了对科索沃战争的报道量和报道时间。其中美国之音还特别播出了阿尔巴尼亚语和塞尔维亚语的电视节目。此外,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所属空军第193特种作战联队的六架EC—130E/RR广播电视飞机也轮番升空,开设空中广播电视台,将频率锁定在与南联盟国家广播电视台相同的频率上,每天向南联盟传送4个小时的广播电视节目,并直接用塞尔维亚语向南联盟军民展开宣传攻势,以瓦解南联盟军民的士气。美国国际开发署还提供资金在南联盟周边国家建立调频发射台,加上美国在这些国家原有的调幅和短波广播,对南联盟形成了一个电波包围圈。

美国一方面对南联盟实行压制性的报道,另一方面把来自南联盟的声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据北约的统计数字,在战争期间,南联盟39%的广播电视转播站陷入瘫痪和严重损坏。在网络方面,根据北约国家的提议,欧洲卫星通信组织大会及其理事会停止为南联盟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提供卫星服务。为了控制互联网这一南联盟向世界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克林顿下令中断了对南斯拉夫地区的商业网络服务,美国国防部又进一步采用技术手段阻塞南联盟的互联网通道。此外,北约还对南联盟的计算机网络实施了黑客攻击,将大量病毒和欺骗性信息输入南联盟的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系统,以阻塞南联盟信息传播的渠道。

严格战场纪律,活跃战时生活

战场充满着各种艰辛、危险和突发、意外情况,即使是平时受过严格系统的心理训练的人,在面对战争的紧张、残酷及各种意外时,仍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调现象。这种心理失调和紧张,加上战争环境中消息不通、情况不明等情况,使得负面新闻非常容易得到流传,如不严格控制,就会给部队带来恐慌和不安,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因此,为了避免各种负面新闻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首先应严格战场纪律来控制负面新闻的蔓延,使官兵做到对敌人的宣传不听、不看、不藏、不信、不传,同时,对于战争中敌方所散布的负面新闻不宜采取一律回避的态度,而应做出积极的解释,剖析敌方的险恶用心,及时通过广播、简报等途径说明事实真相,使敌方的谣言不攻自破。其次,为了防止因缺乏消息和不明情况而造成负面新闻流传的条件,应充分提供官兵所欲了解的消息,及时报道前方战况和后方支前情况,保证有充足的消息来源。此外,运用广播为官兵播放一些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歌曲,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利于鼓舞士气的电影、录像,保证官兵闲暇和战斗间隙文化娱乐生活的多样性,活跃部队的战时生活,力戒生活闲散、单调和枯燥无味。这不仅可以消除紧张、残酷的战场环境对官兵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使官兵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始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战斗,同时也是增强军人抵制负面新闻入侵和防止谣言扩散流传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9.抗战时日军曾多次轰炸延安 篇九

此次披露的史料中,一张由日军朝日新闻社随军记者1939年10月拍摄的日本佐濑航空部队轰炸延安图格外引人注意。图片清楚地显示,延安城区浓烟滚滚,数处火光冲天。

日军为什么轰炸延安?北碚区档案馆馆长冯琰认为,日本政府一直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方面拥有巨大影响力,因此,其领导的敌后抗日中心延安就成了日军意图重创的目标。

史料中,与日本轰炸延安的图片形成呼应的,还有一篇日本朝日新闻社采写的1939年10月15日轰炸延安的报道:“‘佐濑’、‘铃木’、‘松山’各部队从早上起对红色抗日根据点延安进行了空袭。数处军需品仓库燃起大火,延安市街道大部分覆盖在黑烟中……下午也进行了连续大型轰炸。”

这一天还只是日军轰炸延安的一个缩影。据1946年3月10日《解放日报》统计,抗战期间,日机共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伤亡398人,毁坏房屋近两万间,毁坏粮食34.4万斤。

纵然日军攻势猛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却是越战越勇。在此次公开的1938年9月至10月日军分兵25路进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宣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日军在晋察冀边区腹地五台、阜平、涞源等地周围拉起封锁线,设置了集结堡垒,意图彻底打击抗日武装力量。

“当时,日军调集了5万多人,且武器装备强大,但经过48天激战,却反被歼灭5000多人,围攻被粉碎。”冯琰说,晋察冀边区军民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游击战、地雷战等,到1943年6月,日本华北派遣军在综合战果报道中哀叹:“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但与此相比较,收容的7.5万名俘虏中,中共军只占一成五,说明了中共军交战意识的昂扬。”

从日军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中共在临汾设立的抗日学生游击队学校、八路军抗击日军的累累战果;也可以看到日军对被敌后“地雷战”炸毁的汽车束手无策、对敌后战场四处可见的抗日宣传目瞪口呆。

“中共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冯琰表示,据统计,八年抗战中,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力量与日军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堪称抗战的中流砥柱。

(据《重庆日报》)

10.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篇十

满意度最大条件下的战时保障补给站选址问题研究

设施选址是装备保障系统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决策步骤.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战争中装备保障设施尤其是终端补给站选址问题对形成装备保障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以作战区域内所有作战单位的保障满意度最大为目标的.有限补给站选址优化模型,作战单位对选址方案的保障满意度是从所需的资源数量和保障反应及时性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的.之后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设计了模型的启发式求解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

作 者:王文峰 谭林 郭波 WANG Wen-feng TAN Lin GUO Bo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湖南,长沙,410073刊 名:运筹与管理 ISTIC PKU英文刊名: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年,卷(期):16(5)分类号:O224关键词:装备保障 选址-分配问题 部分覆盖 拉格朗日松弛

11.参观战时广东省委机关旧址 篇十一

日前,在粤北,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韶关市始兴县,我看到了过去一直渴望看到的客家围楼,并了解到一段与围楼息息相关的革命战争年代腥风血雨的历史。

11月15日下午,天气晴朗,记者和始兴老促会秘书长林海养一路驱车,直奔“红围”。“红围”位于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距县城只有4公里,出了县城,在一条村道上兜上几个弯便到了。“看,那便是‘红围’。”汽车还没停下来,林海养便介绍了起来。沿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座高大雄伟的围楼耸立在眼前。尽管围楼看起来稍显沧桑,墙壁到处是子弹孔,并且,围楼的墙壁上已经长出了野草和青苔,然而,其坚固的外表及其庞大的结构,还是让我惊诧不已。穿过草甸,走到围楼下,顿时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抬起头往上看去,十几米的高墙,显得十分威严。可以想象,战争年代,这个庞大的围楼是个多么坚固的“碉堡”,老百姓住在里面,可以轻松的避免土匪偷抢和日本侵略者的掠杀。

推开两扇小小的木门,我们走进了这个经历了近两百年风风雨雨的“城堡”,眼前场景,顿时让我惊呆了,如此高大的围楼怎么就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呢?只见屋内已经没有了楼层,四面高墙仍然较为完好,厚厚的墙壁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枪眼”;地上,由门口进去不到三米处,两边分成了两排大小一致的房间,左右两边各9间,共18间;两排房间的中间是“天井”,“天井”中有一口废弃的水井;门口的左右两旁,都有一个一米半左右的楼梯通往二楼……“太可惜啦,当年日本侵略者一把火把围屋烧成了这样,五层楼基本上没留下什么东西。”看着眼前的景象,林海养感叹道。尽管围楼内部已经断壁残垣,破烂不堪,围屋的楼层也不复存在了,但先辈们别具匠心的构思仍能一览无遗,让人叹服。

“红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林海养给我介绍起“红围”的前世今生。

原来,“红围”实际上叫“奠安围”,之所以叫“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红坭石灰和糯米、蜜糖浆的混凝土、鹅卵石和部份青砖砌成,长年日洒雨淋,风雨侵蚀,墙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它为指挥广东的抗日斗争作出过贡献。始兴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解放以后就把它叫“红围”。

红围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春至1941年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的所在地,广东省委和抗战军民的堡垒和根据地。194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从南雄迁入红围,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在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电台负责人黎百松,译电员李汉,机务员李扬,司徒明以老板娘身份掩护。常住红围的还有省委组织部长李大林、青年部长吴华、妇女部长张越霞等同志。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在红围,原省委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仍然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活动,作出过许多重大决策。红围,在中共广东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5年2月1日,始兴沦陷,15日红围被日军烧毁。2000年始兴县委、县政府将红围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在原省委书记汪洋的关心和支持下,红围得到了维修和保护,并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林海养说,2010年5月,红围旧址修复保护工程正式落成。现在红围已成为始兴县广大党员和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已逐步成为始兴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2011年4月,红围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红围还是电影《战时省委》的拍摄地呢。”林海养很是为家乡宝贵的革命历史资源骄傲。

沿着红围二楼的平台慢慢地走上一圈,我们细细品味着关于红围的光辉历史,那一刻,我们仿佛回到了烽烟四起的年代,似乎自己正和老百姓们一起在围屋抵御外敌的入侵……

红围展现给我们的,不止是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更让我们从侧面感受到客家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上一篇:超市后勤工作自我鉴定下一篇:初中毕业典礼发言稿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