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2024-11-24

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共13篇)(共13篇)

1.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一

南岳学校2012年上学期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发扬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新课程改革,认真做好教育科研工作。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新课程改革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增长点。

二、工作重点:

加大新课程研究的力度,以教研组为载体,以塑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先导性和高效率为宗旨,以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为中心,行之有效的开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研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优化活动课程与环境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研究中谋发展,在研究中求创新。通过教育科研的指导,努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切实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实施机构:

为加强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立学校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尹华亮

副组长:付政石

成员:付力才、袁均军、谢梅芳

四、实施要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

⑴ 加大“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宣传力度,通过集中学习和考察等活动,宣传“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全校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良好舆论氛围。

⑵ 抓好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每周利用教职工例会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信息动态,课程改革有关信息以及教育教学形势分析,积极传播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信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全体教职工的科研兴校意识。

⑶切实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新教师,注重以实践任务为主线;对于3至5年的初级教师要突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经验的反思,旨在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中高级教师要以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实现“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过渡”。探索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科研兴校进程。

2、强化常规,夯实基础,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加强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确实做好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科研水平的基础,我校将进一步规范常规管理。

⑴ 继续完善教师公开教学交流制度,及时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全校每位教师都必须上一堂公开课,做到课前有准备、课后有评价,切实把教研抓到实处。

⑵ 定期举行新教师指导课、骨干教师观摩课,做到有个案研究,有教学讨论与小结。每次活动由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由主讲教师在全校讲课,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⑶ 加强备课组建设,落实备课组“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切实抓好集体备课制度。

⑷ 加强与兄弟学校教研交流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⑸继续开展校级优秀教案(课件)、优秀课、优秀论文教学“三优”的评选工作,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常规展览、评选优秀备课组等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⑹积极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3、以老带新,注重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⑴ 继续推行“新教师——指导教师制”,以老带新,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⑵ 鼓励教师、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师资学习或培训,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机会。

⑶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组织他们在本校开展举办讲座,上示范课等活动,并且不断培养校级学科带头人。

⑷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属师范专业与教师所教学科紧密相关的提高学历层次和第二学历教育的学习。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⑸组织优秀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4、加强领导,建立制度,提高“科研兴校”成效

⑴ 定期召开“科研兴校”领导组会议,研究和探讨教科研阶段情况。

⑵ 建立激励机制,把是否参与教科研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

称评聘、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⑶ 对课改、教改、教研有成效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⑷ 学期末做好教科研总结,做好课题小结,健全档案资料,实行规范管理。

五、活动安排:

二月:

制定教学改革计划,布置工作;健全教研机构,充实教研力

量。

三月:

1、组织教师研讨《国家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做好教研常规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月:

1、各教研组研究新课程教学公开课;

2、组织开展新课堂教学案例评比活动;

3、做好教研常规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五月:

1、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作;

2、做好教研常规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六月:

1、参加上级教研机构组织的中考讲座;

2、做好教研常规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3、组织教师撰写新课程改革的论文;

4、做好教科研工作检查、评比、整理教科研档案;

5、对教师教科研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6、撰写教研工作总结。

2012年2月4日

2.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二

目前, 农村初中生, 仍然存在着众多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和缺陷, 如心中无德, 唯我独尊;柔弱无助, 意志脆弱;自卑闭锁, 封闭心灵, 行为怪诞;知行背离, 屡教不改;坏习惯很多, 好习惯甚少, 如, 早退、迟到、缺课、逃学、厌学、打架等违纪现象严重, 品德较差, 德育现状堪忧, 学校的德育工作非常艰难。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农村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为此, 我们始终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作为重点。本人认为,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要做好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法制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保障

(一)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

1. 在平时, 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为教育重点, 制定学生日常规、周常规、课堂常规、班规公约等, 通过政治课或班会课和班主任的常规强化训练、各科任教师的思想教育以及学生值周岗的检查督促, 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纪律熏陶, 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2. 在后进生转化教育中, 对纪律表现差的后进生, 可

给他们加开法制课, 组织他们观看《青少年犯罪警示录》录像, 并组织他们讨论、谈体会、定计划、表决心, 形成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 促使他们改掉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 明确学习目的。

3. 注重团队的自主性教育的特点, 把法规教育寓于

团队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 使法制教育生动活泼, 易于被学生接受, 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板报宣传等形式, 加强对学生法制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法规宣传活动等形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法规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 在农村, 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靠教师在课堂

上传授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社会力量鼎力相助。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学校每个学期至少要举办两次全校性的法律知识专题讲座, 邀请司法部门的同志定期给学校师生进行法制教育, 讲授有关法律知识。

(二)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加强师德建设

1. 学校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 组织教职工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规;学校党支部把学习各种法规知识列入党员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

2. 对照法律条文, 建立、健全、完善学校及各部门的

各项规章制度, 如“教职工考勤与奖罚制度”“师德规范”“教师教学与教研常规”“学生课堂常规”“学生考试条例”“升旗制度”“安全防范措施”等。

3. 改革学校的管理工作, 建立一系列管理机制, 实行

校长负责制与实行教代会民主监督制,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保证监督作用, 制定各职能部门岗位职责, 各部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做到责任到人、层层包干、奖勤罚懒、优胜劣汰, 各种量化成绩都列为年终评优的依据, 并建立个人、部门考核档案。教代会对各职能部门实行民主监督, 定期向各部门检查, 各部门应向教代会作出真实的汇报。使学法与用法产生实效, 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程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系统工程, 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 必须有政治素质高的教师。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在新课改的浪潮中, 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对农村中学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一) 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据, 认真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为核心, 以培养、稳定、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学人才为重点, 以充实队伍, 提升层次, 改善结构,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能力为关键,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依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相结合, 坚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加快建设、提高水平的工作方针;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 素质优良, 结构合理, 水平较高, 创新能力强, 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二)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1.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

学校领导班子是一个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首先, 学校决策者要统筹全局, 具有科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艺术, 领导班子要爱岗敬业、精诚团结、严谨笃学, 领导作风要以身作则, 垂先表率。凡事从领导带头做且要认真做好, 给教师和学生起模范作用。其次,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件事一件事的积累, 因此, 学校领导班子要领导好各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 督促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并不厌其烦地教育好学生, 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德育工作的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 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目前,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亟待提高。学生是“人”, 有自己的思想, 由于年龄的原因, 他们极易接受新事物, 新观念, 也极易受不良现象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者, 一定要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适应变化中的德育形势。目前, 在农村学校, 教师们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依然把教育的目的放到如何搞好学习上, 等到出了问题才找学生, 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仍用过去的老观念看当今学生, 只能是失败。我们广大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 认真学习教育法规和教育理论,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责任, 志存高远、爱岗敬业,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加速知识更新, 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大力开展教育创新活动。农村教育起点本来就低, 远远不如城市, 如不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就谈不上提高全民素质。因此, 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

3. 加强班主任的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主导者。班主任良好的素质是开展班级教育活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因为, 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技术技能的习得有着特殊的影响。可以这么说,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的确反映了在班级授课制下班主任地位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过程中, 学校领导班子是一所学校的决策者, 而班主任才是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因此, 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1) 班主任应该对学生、班级有一个合理的、积极的期望目标和要求, 发挥自身表率作用, 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班主任老师往往是中学生心中的偶像,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校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爱岗敬业, 严守职业道德, 用爱心去滋润学生, 用语言去感化学生, 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

(2) 班主任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自我教育,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与强烈的自我要求。班主任时刻以一颗慈母般的心爱着每一个学生;始终以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一个学生, 从不因学生学习成绩差而歧视学生。教师应该做到既为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感到高兴, 也能谅解学生学习中的失误, 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班主任既是他们学习上的好帮手, 又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由此感到温暖, 就能够处处为班主任着想, 为班级贡献。在教学工作中, 班主任还要认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认真钻研业务, 不但精通自己所教学科, 而且认真钻研其他学科, 让所教的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生活中和学习上的问题请教我, 并且教师也乐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争取成为学生们真正的知心朋友。

(3) 班主任注重培养积极分子, 选拔好班干部。好班干部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 是班上的积极分子, 是班主任的助手, 能及时沟通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中具有特殊的号召力和影响作用。只有选拔好班干部, 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才能有力地带动全班去共同努力, 团结奋斗。班主任要从学生中选出品学兼优、作风正派、关心集体、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由学生干部组织, 先进带动后进, 这样就形成全民动手、全班共同进步、团结奋斗的良好的班集体。

(三) 渊博知识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才高八斗”是人们对教师 (先生) 的尊称。目前, 存在着教师学历不达标, 文化水平不全面, 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 工作随意性大、迟到、早退、旷工、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现象。由于受到农村工资待遇低和生活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 学历高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往县城跑, 造成农村中学的师资水平没有达到要求 (国家规定中学教师要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 几乎都是中师、高中学历。这些因素给农村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1.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

才, 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 认为教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 教师应珍惜它, 要满足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 和学生打成一片, 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 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 不断开拓, 更新自己的知识。

2. 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只有

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才能鼓励学生运用好在校的学习时间, 为将来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提倡厚积薄发。因为, 具备较高知识水平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他们知道如何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现实, 在教育的过程中大量引进新的信息, 有意识地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动态, 促进学生发现、选择、批判、吸收, 树立起现代的教育理念。同时, 还会体现出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精神, 不断研究、探索、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观念, 进而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著.中小学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教育探究 篇三

关键词:学校德育 理念 科学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促进了新德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一步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当从原来的“教书的”转变为“教育研究者”、“学生品德养成指导者、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学校德育工作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常规管理,而是要坚持德育行动研究工作,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反思、分析、再实践、再研究,通过定期的交流座谈、共同学习等方式,逐渐学会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用发展、开放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德育的现状,思考和研究新的德育课程。

一、树立现代德育理念,深刻反思现状

社会的变革、未来的挑战、个性的解放、教育的民主,越来越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现行的学校德育模式。现行的德育之所以实效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德育理念的拘囿。传统德育的理念是一种单向的、强制的、封闭的教育模式,是与现代开放社会和现代德育理论背道而驰的。因此,现行德育在理念上还存在着“道德约束论”、“德育模式论”、“地位从属论”、“学生低估论”等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落后理论,使广大教师长期实施“灌输式”的品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它必然显示出不适应性。不同生活方式的呈现,对立价值观念的碰撞,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都迫使学校德育确立起现代的德育理念。

1.开放的德育(拓宽德育范畴)。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德育不能再走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之路,而应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渐向社会化、生活化、个性化转型。教育者不能再按照“理想模式”去塑造学生,而应当针对社区、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家庭层次,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构建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学校开放德育实施系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化、社会化、创新型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互动的德育(实施德育多主体)。德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不能只看到道德的约束性、规范性,而忽略道德的主体性、发展性特征,忽视人的理性和创造性,不能排除个人的理性在道德中的参与。因此,德育要发挥其实效性必须使德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德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包括它与智育等其它各育之间应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

教师在德育中应明确自己的角色是辅助者和指导者,而不是指令者和领导者,这样才能在德育系统中成为互动的桥梁和催化剂。

3.科学的德育(改进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德育方法应具有科学性,这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改变了以前的事务性德育的方式,而形成科研带常规,常规促科研的德育工作格局。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必须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及方法论等系列教育理论。一方面,学校建立学习制度,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才能不断上台阶,尤其是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都较缺乏,但有创造精神和一定的创造能力,为了增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尤其应抓紧学习理论与勇于实践,在学习中创新。

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不同形式进行合作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常规工作中围绕课题,大胆尝试,深人钻研,将经验与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寻找科学的德育方法,改进自己的德育工作,形成科学的德育体系。各课题可从不同的切人点人手,全面投人研究工作,不断优化德育方式,使德育研究走向合作性互动的良性轨道。

二、科学管理出特色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协调多种关系,发挥各方面优势,才能取得最优的系统功效。管理是一个使组织成员一道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学校管理者都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本校的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找到不同的切人口,制定不同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管理的办法,实施学校特有的管理模式,一是以常规管理为重点;也可以科研管理为重点,或侧重德育师资管理;或侧重班级、年级纵横管理;或侧重深人研究并实施“三结合”的立体管理网络;或侧重研究目标管理等,不管是怎样的管理模式,还是将几种管理有机结合,只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它就是科学的。以科学的特色管理就能创出学校德育特色。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T 三、开展活动出效益

活动是德育的最优化载体,是增进品德教育与儿童生活和社会实践最佳途径。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是人类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研究德育问题就是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在活动中偷快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前提。活动作为品德培养的载体,可以使人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交往认识自己,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力,也会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体验道德情感,感悟人生真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实实在在地开展活动,一定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如针对学校实际开展的各种家校互动和谐活动,就是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身边的道德社区,让更多孩子在正面的道德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健全自己的人格。如:在运动会中设立亲子项目,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为建立良好的家校人际氛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孩子们得到的是可贵的亲情体验,对他们的人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或将家庭、社区纳人到传统的艺术节中,请家长、派出所的替官等与教师、学生同台演出,增进亲子之间、社会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洽关系,加强教育的整体性。可开展学习型家庭的构建活动、家庭文化节活动等,促进家长、学校共同创建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使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活动中丰富文化底蕴,提高素质修养。

德育活动是多彩纷呈的,但每个活动之间不是完全分离的,只要我们抓住德育的“魂”,并用一条可以体现“魂”的主线将这些活动有机的串起来,这条主线越清晰,这些活动的效益就越突出。而教师在品德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感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在生动的活动中强化道德行为,同时,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全面评价促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评价功能在于促进。日本的教育家桥本重治把教育评价的功能归纳为指导、学习、管理、研究。fzl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是: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达到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评价学生的品德、智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重视评价者评价,而且重视自我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学,而且评价教师的教、课程及教育的各个方面。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全面的,才能发挥出评价的促进功能。我们越来越重视评价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开始研究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4.高中学校校长如何直面新课程改革 篇四

换个视角看教育

当今中国,从小孩到老人,哪个社会群体最辛苦?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读书的孩子。他们真的不容易,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不管是在校内、校外还是在家里,整天没完没了地学啊,考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如此。中国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课业负担重吗?我认为还不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不付出艰辛就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把考试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过于看重教育的标准化,一个大纲、一套教材、一份试卷、一种答案、一个评分标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共性化的教育模式中培养、选拔出来的人才,考得再好,也是重复别人的东西。世界上的100项现代发明,没有一项是中国人发明的,500个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没有一个是在中国本土培养的。这难道不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吗?

会考试只是工业化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是那么重要了。然而,中国中小学培养的多为基础扎实,能够应对各种标准化考试,并且能够取得高分的人才,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针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缺憾,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是对现行教育的一次简单的改良,而是对中国基础教育采取的一场革命。它是由过去排斥一部分人、选拔一部分人,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核心是通过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以往高中课程方案相比较,本次课程方案最大的特点是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的转变,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课程的空间。学生在每个学年、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学生管理实行走班制,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促进学生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学业评价方面推行学分管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定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等。

校长必须“专业”

校长大部分都是教书出身,因为书教得好,才被提为中层干部,提为副校长、校长。按说校长整天就在学校里摸爬滚打,对学校里教育教学这点儿事应该很熟悉。但是细想想,当了校长之后,整天忙里忙外,忙的都是琐事,都是可以让别人做的事,而自己该做的事反而没有时间去做。作为校长应该做什么?我认为,校长应该经常多想想对学校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这就逼着校长必须要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政策。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理论功底和政策基础支撑的校长,能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做出一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思考,他只能够模仿别人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现今的校长最缺少的就是理论功底,如果我们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了,理念和观念发生了变化,我们就会敏锐地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就会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说,校长发现问题的过程,并非只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一个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的过程。校长的理论思维水平提高了,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有时候,我们有一种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什么时候才有这种感觉?就是当你的观念、理念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一通百通,感觉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面对高中新课改,校长对专业化问题需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谓专业化就是指专业性很强,其他人不能替代的,如医生、律师、教师都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过去中小学校的课程都是由国家统一设置的,校长没有权力增加或减少课程。所以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派一个不懂教育的行政官员去中学当校长,似乎也能过得去。而这次高中新课改之后,课程设置与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校长不懂教育教学,就不可能对本校的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课程领导。

高中新课改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学校提供了选择课程发展,构建学校特色的空间。过去的课程设置完全是国家行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基本面对的是“一本大纲”、“一套教材”、“一份试卷”,政府评价学校也是使用“一把尺子”。各学校之间除了在生源、师资、场地、经费、硬件设施及考高考成绩存在着差异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而这次课程改革,对课程开发与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就为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为一些学校在某一领域优于别人,处于领先地位,塑造一种品牌、一种特色创造了机会。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使用好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关键是要制定出一个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能够适应学生发展需要、能够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课程方案。

校长必须回到课堂

在中国当校长很不容易,校长承担了许多不应该承担的东西,进课堂的时间和机会也就越来越少。课程改革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出现在课堂,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还是在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细胞”,课改理念的“内化”,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校长必须沉下身子,深入课堂与老师们一起来研究教学、研究课改。

中小学的教育研究应该是以校为本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的研究;二是在学校中研究;三是基于学校的研究。“为了学校的研究”就是校长和教师的研究要以改进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本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在学校中研究”就是对自己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研究的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基于学校的研究”就是从本学校目前面临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依靠本学校的干部教师,挖掘学校内部现有的具备研究能力的人力资源,使问题得以解决。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任何一所学校内部都蕴藏着一线干部教师教育教学的丰富经验,这是新课改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最宝贵、最鲜活、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但是对于多数学校来说,这一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合理地利用。

每个干部和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经验,这是干部教师学习和提高最便利、最独特、最具活力的教育资源。高中新课改绝不是一个简单地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全体干部教师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改革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课程改革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没有教师积极而有创造性地工作,新课改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更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校长要作一个有研究视角和有研究能力的校长;教师要作一个具有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在给本校发展永久性的“造血”,而不是临时性的“输血”。新课改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校长必须主动研究课堂教学,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积极引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是时代赋予校长的历史使命。

高中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新课改的实践,才能把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和行为,校长对新课程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就成了“必然”和“必须”。校长必须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去影响和引领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作者 北京一五六中学校长 朱建民)

5.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五

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保障,为了让新课改的目标能全面落实,更好地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名师化,结合我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岳阳县教育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顺应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我校决定在肄业班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培养创新的学生,快乐的学生,打造幸福的老师,创建和谐的校园。

二、新课改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努力培养学生,争取使学生能达到身心健康、个性分明、学创俱能的目标。

2、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争取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上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并逐步推广。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发展性评价,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三、健全组织,强化责任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付彩凡

副组长:邓岳华吴宇新张安

成员: 各教研组长各班班主任

2、确定课改试点班级,明确责任,分工到人

经学校集体研究,确定初期以七、八年级为课改试点班级,校长是课堂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教研室主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负责人,各教研组长是各学科教学改革的具体责任人。

四、科学部署,整体推进

课堂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分四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3月 学校大力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制定方案。

2、试点阶段。2012年9月确定八年级进行试点教学。

3、分析总结与逐步推广阶段。2013年3月 学校对试点班级的新课改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扩大试验学科的范围。

4、全面推广阶段。2013年9月 学校全面实施新的课堂模式,将我校的教育改革全面铺开。

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措施

1、提出课改口号,张贴在宣传栏中,使教师从思想上去认识课改,了解课改到底是改什么,并且邀请县局领导来校作课改动员报告,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改意识.

2、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首先在语言上,要以鼓励为主.比如说“试试你的身手,你一定行的”“做一做,你一定可以的”“你语言表达得不是特别好,但意思我明白了,你的思维非常特别”“回答得不太对,没关系,下次努力,你一定行的”等等.这样首先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不会从心理上去害怕回答错了问题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起点拔的作用,而且在点拔时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再者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成长.对学生表情语言语调形体动作都要关注,这样可以和学生更加贴近一些,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关注中更加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

3、改进常规教学要求,提高集体备课的标准,使教研组年级组成为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阵地.实行集体集中备课和个人具体备课相结合,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对每一个教师的教案都有决定权和审查权.每周一次年级组集体大备课,轮流主备,每一个教师都要对本周出现的问题进行展示,并且大家一起进行探讨和落实,每一个教师都要做好集体备课的记录,会后都要进行反思,由教研组长收集交至教研室存档,作为年度考评的依据.另外,集体备课还要加强讨论加强学习,要形成学习型的教研活动,不能流于形势,内容要更加充实,可以包括课前预习内容的讨论,学生准备情况的讨论,课堂重难点及需要讨论的问题,课堂训练巩固和课后强化作业问题的讨论.4、转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数是教师一言堂,不能体现“学生为主体,快乐地学习”的课改理念.本期我校决定先从课堂教学着手,规范课堂,创新模式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是我校提出的第一个想法.主要是把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化整为零,变成五分钟的左右的小单元环节,在每一个五分钟里都要有师生互动甚至是只有学生在动,这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第二个想法就是提倡“自学 点拔 检测”的三个阶段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语文学科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和灵活的课堂流程.数学、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分为学生自学,自学检测,教师点拔,当堂检测,特别提醒的环节,细化流程,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明确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任务.其他学科,英语、政治、历史、生物、地理五个学科在遵循“自学 点拔 检测”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大家共同探索,形成一个好的教学流程,充分体现各自学科的不同特点.

为了很好地实施这一措施,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导学案.由于本校的条件限制,不能把导学案提前复印好分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做更多的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每篇备课笔记后面都要有一个预习导学的内容,然后就是在每一节课后抄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地做好课前预习,有利于第二天课堂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也将作为备批改检查中的一项依据.再有就是因为各学科的特点不同,所以以上措施在实行过程中视具体情况可以作些灵活的变动.5、教学开放。本学期要多开展教学开放活动.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度中至少上一次校级或校级以上的公开课,观摩课等,并且每位教师每学年度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十次,这也将作为年度考评的一项依据.除了校内同行交流外,我们力争多走出去,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多请兄弟学校来我校来指导教学教研工作.相思乡中心学校

6.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六

彭奋强

(湘潭市第一中学,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现行学校制度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主动变革现行学校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四项原则和和九项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现行学校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12-0001-03

7.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教学管理 篇七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 教师教的管理

1. 重视教学思想和方法的管理。

在现阶段, 教师无论是敬业精神还是业务能力或是其他素养, 都难以达到教育现实的需要。教学管理需要激励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更需要帮助他们更新教学思想观念, 指导他们改革教学方法。具有先进教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才能事半功倍, 产生教学的高效益。现实的教学管理表现为过多的行政性的激励性管理, 缺少的是专业性的指导性管理。

2. 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管理。

结果管理是最简单轻松的懒汉管理, 只要能比较数据的大小多少就能知道高低优劣。教学结果虽然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 但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对教学结果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扎实的教学过程必然产生良好的教学结果。对教学的管理, 我们既要关注教师教学的成绩, 更要把管理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关注教师以怎样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

3. 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

提高质量要防止片面以教学成绩的评价量化结果对教师实施奖惩, 会不同程度地诱发下列问题:一是教师不得不以知识为本位, 采取最保守的教学, 即选择最安全最省力的“防御性”教学, 而且尽可能回避教学改革和创新, 想方设法以不变应万变, 以习惯了的比较顺手的方式来教易于检测的事实性知识, 而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往往窄化为无思维价值的解题与应试技巧, 更顾不上情感熏陶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把“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曲解为“分数”。二是教师为维护自身利益, 相互之间必然由一种常态教学衍生为恶性竞争, 形成各自为政的“围城式”教学。

(二) 学生学的管理

学生会不会学习、怎样学习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新的课程理念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特别注重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归纳起来讲, 就是采取三种方式, 发挥两个作用, 一个分类指导。

1. 三种方式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 自主学习, 就是要求学习者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提出,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 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而进行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 探究学习, 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参与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2. 两个作用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特别强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 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3. 分类指导。

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 分类指导。但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严”, 要严而不厉、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情、严而有别, 因材施教, 分类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优化学校教学管理的保证

制度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履行职责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目标指向, 是实施管理的依据。备课管理从严。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备足课、备好课;尊重学生的实际备学生、备教法;切合学科特点备教材, 不能机械用《教师备课手册》;要求集体备课, 做到有教案, 有学案, 有练案。课堂管理有效。课堂开放, 实行“推门听课”, 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述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作业管理求精。教师布置作业原则上要“少而精”, 避免“题海战术”。特别要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 根据学生认知实际进行精选。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必须精心记录好作业中出现错误的性质、种类及原因, 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评、纠错。课后反思从实。教师要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师的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包括自己的职业道德, 写在教案中, 贴在教室里, 接受全体师生监督。

三、运用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为了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决策、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 形成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管理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 梳理出科学、合理、清晰的思想和方案, 并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目标, 及时确立和完善保证教学有序运行的管理机制。

首先, 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观念。其次, 明确教学管理目标, 加强质量控制, 严格质量把关, 创造最优质量。为此, 要做到“四全”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实现质量标准全面化;全员参与管理, 实现组织体制合理化;全过程管理, 实现管理过程科学化;全要素管理, 实现管理要素最优化。再次, 努力实现校园设施建设、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主要方面是:校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以服务于教学为目的;零干扰教学评估系统;教学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

8.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课程标准;传承

一、前言

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回族“踏脚”、回族木球、 回族方棋等。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代表性强、能集竞技性、游艺性、娱乐性于一体、能较好传达文化信号等特点。 另一方面代表了回族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如何把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学校教育融合起来,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指导大纲的框架下,就回族传统体育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等进行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学校体育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优秀的回族传统体育,使之与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相适应,与大众体育发展相接轨,把回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办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就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年7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第三十五条规定: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教学内容。这个“保护条例”给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来源于回族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多以游戏娱乐的形式开展,在全区回族聚居区乃至周边省区(甘肃省、陕西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观赏性和浓郁的回族特色。在我区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回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学目的,而且使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在学校教育得到传承与发展。

當前我区回族聚居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都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活泼、缺乏时代气息和传统文化底蕴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缺少相应的运动器材,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性不大,兴趣附属于动作练习,阻碍了学生愉快的体验。相反,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游戏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动作发展全面,学生易学喜玩,而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易于普及。由于有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在课外,家长与亲朋好友也会参与指导,有利于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持久开展。同时,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组织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便于放手让学生自由结伴活动,不受时间、场地、人数和器材的限制,弥补了体育器材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缺陷。

三、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广大回族人民的喜爱,自1958年宁夏解放以来,尤其本世纪,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体育部门十分重视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研究,通过举办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和传统节庆活动,使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由于回族非遗中传统体育项目多以健身、游戏和娱乐为主,相对缺乏竞技性,使得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大部分依靠民间,有少一部分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种有效形式加以传承。

通过对宁夏回族聚居区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区各级各类学校中,有 67%的各级学校领导、24%的体育教师、82%的中小学学生普遍认为体育就是乒乓球、田径、体操、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现代竞技体育,对于回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对其具有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回族传统体育只是游戏和娱乐活动而已。因此,在制定学校体育教学计划时仍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回族传统体育课,如泾源县有5所中小学开设的“踏脚”,固原回中开设的回族木球,固原回族聚居区中小学开设的方琪,但是课时量少,没有引起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和传承作用。

如何将有价值的、反映回族特色的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引进学校体育课堂,是需要教育界、文化界和体育界必须引起重视的课题。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具有浓郁的回族特色和健身娱乐价值,简单易行,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深受广大回族青少年的喜爱。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回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可以充分认识和理解优秀的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把它内化成自己的文化素质,以指导自己亲身参与其中进行回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活动。对于传承与发展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区回族聚居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回族传统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加快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能够补充宁夏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它还有利于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的整理、挖掘和推广,能造就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促使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传承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对策

(1)体育类“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使得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1991年至2012年,参加第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开幕式上,有回族群众和学生组织的踏脚表演队获得表演金奖四次,银奖两次的佳绩。还有回族木球项目在宁夏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由中小学学生组织的队伍经常获得比较好的名次。

(2)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有踏脚、回族木球、方棋、惯牛、拔腰、回族武术等,适应范围较大,教学中可选择的余地也较大,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更适应地处西北高原环境的回族聚居区农村学校的实际,回族聚居区农村学校开展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教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简便易行。在进行回族传统体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和爱好安排回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制成教学光盘,使用多媒体方式加以演播,可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

(3)将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回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校教育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认真实践,提高对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把回族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学校体育将为继承、发扬、传播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中有的项目符合学校体育课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可在回族聚居区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加大回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各民族学生系统地了解、学习、掌握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并通过他们实现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2]谭细龙.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宁夏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NXYDCG21)

9.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九

2011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艺术专业课教师新课程培训总结

---------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

吴平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通知》(苏职教【2011】14号)精神,2011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艺术专业课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由江苏省戏剧学校组织实施,我受到学校推荐自2011年7月21日起在南京东八区大酒店接受了为期10天的新课程改革、专业素质和“五课”教研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不仅了解到江苏职业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困惑,更为重要的是我对中职的艺术教育有了一个全新模式的概念,对职业学校艺术专业新课程的研发与发展方向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在培训过程中,多次聆听各位职教专家精彩的讲座,和各中专学校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了我们在创办职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热点及难点问题,探讨了当今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等等。为进一步吸收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推进我校的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作如下小结:

一、重新认识艺术专业职业教育的形势与任务。

由于长期处于基层教学,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不多,而艺术学科恰恰是紧密联系实践的课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实际的教学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在新课程的开发方面,如何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方面,以及如何上好示范课和说课等。目前职业教育在中国成为一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职业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二、主要培训成果

1、课程改革模块:了解项目课程研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马所长和蒯校长两位专家在前两天的讲座中对项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进行全方位的诠释。也使我认识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项目课程改革力求调整和改革原有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现在看来,我过去所学的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丰富,但这些与市场需求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技能单一,学非所用。本次培训使我们感觉到项目课程研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专业素质模块: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建华教授的讲座,使我对艺术学科的分类,音乐表演的学科性质、发展嬗变、施教结构形式、教学原则方法和评价,还有对今后在音乐论文的选题原则和途径、材料的搜集与处理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所以我会在回校后对本校艺术专业老师进行一个这样的专题讲座,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对我个人和学校其他老师在专业素质的提高上树立了全新的标准,确定了更加专业的指导思想。

3、“五课”教研模块:对“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27号一天的两次讲座,于黔勋和吴永军两位专家教授引经论典、深入浅出,对“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精彩诠释,尤其是于黔勋教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教材不过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使我茅塞顿开,因此为什么我用这句话来作为我总结的课题,我感觉到这是对现代化教育最精准的定位和总结。用它来指导所有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于让我们的教学方向有失偏颇。所以我也会和于教授一样把这句话当作我的教学座右铭,同时我也会把这句话分享给我的同事,用它来指导和监督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结交新朋友,开拓新思路

在这十天的学习中,不仅从专家的讲座中对职业学校艺术专业新课程的研发与发展方向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还结交了许多兄弟学校的老师朋友,在课余时间的交流分享之中,一些兄弟学校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开拓了我对今后教学的新思路,一些老师的经验交流使我深受触动,受益匪浅。四、一点遗憾和一点建议

我个人最希望了解和学习的三单招考试和技能大赛方面的情况,但遗憾的是在本次培训中唯独音乐专业缺乏这方面的学习内容。我建议在学员邮件回执表中增加一项内容:就是学员最希望培训的内容。这样也可以使艺术中心组在培训课程的安排上有个前期的了解。

10.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

以课堂为主阵地 走向课改新天地

——沙市新世纪实验学校课改工作小结

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着时代的节拍,我校的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这次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形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课程内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特点。三年来,我们从走近新课程到体验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路同行、一起成长,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从转变观念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没有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只能虚有其表,为此,我们把通过师资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到全员参与适度超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注意校本培训和即时即地培训,使教师边实践、边培训、边转变。

(一)集中培训

所有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在课改实施前都参加沙市区教育局组织的课改培训,并全额支负培训费、资料费;在校由教导处调好课,支持教师参加培训;不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上都给以了大力支持。这三年里,主动给教师传递培训信息,让各科教师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课改培训。通过集体培训,打造共同的教育新理念,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产生思想、理念、情绪上的认同感和投身于课改实践的积极性。

(二)有计划的校本培训

1、省教育专家王钧、李文衡两位老师每学期4次对老师分学科作课改讲座;听课并指导,进行课改培训。使教师受益非浅,更新观念的同时也改进了教学的方式。

2、每学期开学前,校长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学期学习培训资料”。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新世纪人”工作中的必要元素,更是我们课改工作中的催化剂。

3、照例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要求各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纲要》,各科“课程标准”及解读等课改理论文章。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及评价观。

(三)即时即地的案例培训

1.召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会议、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制定符合本班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2.召开一至三年级任课老师座谈会,研讨新教材实验中新课程理念落实的体会和困惑。

3.通过向家长开放日活动,听取家长对学校课改实验课的反馈意见,不断提升教师教改水平。

4.邀请各科省竞赛课获奖教师来我校上示范课,开展“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5.行政班子人员为期每周的课改调研随堂听课5节。6.每年级组的4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年级组教研赛课活动。7.青年教师的“我与课改同行”的专题汇报会等等。

通过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来促进教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化。通过点拨式的即时即地的培训,促使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不断提升新课程理念。

二、坚持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带动新课程的实施。

成为研究型教师,是当代教师之必然和必须。课改实验并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机械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研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课改呼唤着科研,为科研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课题和广阔的用武之地,另一面,课改也只有贴近科研,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推进措施。为此,我们遵循“边实验、边研究、边培训”的原则,确立了“科研带动”为抓手,全力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思路。

在学校总课题“积极开发大脑功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统领下,各实验老师按照一定的维度,确立易操作、周期短、富有实践意义的专题,从而形成了健全的学科科研网络。这样,教师人人有了研究阵地,个个带着课题实践研究。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真正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服务,我们扎扎实实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每月由一位实验老师围绕自己研究课题上好课题研究实验课、年级组的公开教学活动课、沙市公开教学活动课等。听课后,围绕“本课教学中反映了课题的哪些思想?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进行研讨。对教学中不到位或不够成熟的地方,一起讨论改进方案,然后再按议定的教学方案再次上课„„使老师们逐步积累了成功的做法。科研,提高了教师课程研究的素养,不断探索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所谓“课改促科研,科研推课改”。

三、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

相同的教学理念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再加上新课程理念给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开放度,教育教学设计没有了固定化的模式,怎样实施教育教学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探索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不断追求“超越”,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教学理念,提高实验能力。

(一)加强随堂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课改动态

哪些教师与时俱进,与课改同行;哪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仍习惯于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用的虽是“新”教材,走的仍是老“路”。随堂听课,使我们及时了解了教师的课改动态。欣喜地看到了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一些教师教学行为的各种变化。

1、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程强调要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因为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2、重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按照这样的理念,我校的各科教师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3、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建立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而且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二)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探索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 我校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加课程改革的新机制,落实“家长三知道”:

1、知道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2、知道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3、知道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规范家长行为,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的合力。

2004年春我校举行了一次全校家长学习、观摩教学的开发日活动,通过活动,旨在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评价观,探索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参加本次家校研讨活动的家长有二百八十多名,认真听了各年级语文、数学、艺术课共32节。他们反映,老师上课教学方法灵活,图文并茂,并能开展学生喜爱的游戏等活动,把枯燥的数学、识字教学寓于快乐的童趣中,充分调动了小朋友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同时,不忘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听课满意率达95.9%。本次活动在座谈研讨中,家长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他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举办“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 这几年,我校举行了“实施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请来了省兄弟学校同行共同探讨新课程改革的话题。每次活动都要展示了几节课,这些课均力求围绕“知道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即怎样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充分肯定。

(四)进行年级组之间的公开教学赛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分别以年级组为单位,在集体磨课的基础上推出四至五节研讨课,进行全校的公开教学赛课活动,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来审视课堂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与评价观。通过活动,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感悟了课改的核心。

四、增强“管理即服务”意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此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因无确定的教学内容、无固定的教学模式,更担心孩子尚小,无“研究”能力。面对这种全新的课程,教师感到困惑、迷茫,学校管理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觉得,科学的课程管理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而管理的重点应侧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者的支持、鼓励、帮助和指导。即课程的管理应体现在服务之中。

(一)组织培训,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启动以后,我们教导处每二周组织每一位 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有关培训,学习新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涉及的四大领域和具有的五个特性,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大意义。一是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二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组织者、帮助者。商讨并制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二)提供范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是全新的课程,毫无经验可借鉴,我们及时在平行班中选择“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的个案进行示范,组织“上课——说课、评课”的研讨活动,进行面上的指导,通过相互交流,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

1、以《我在长江边长大》为题材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搜集家乡各方面的资料、素材,深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家乡,锻炼了自身能力。

2、以各学科相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平时丰富的积累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的数学 „„从而锻炼了综合学习能力。

几学期来的实施,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明晰、由肤浅走向深刻。“综合实践活动”最终归结为师生的“活动”。师生将活动什么,怎样活动,为什么这么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而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五、以艺术教学课改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发展艺术特色

课程改革把单一的音乐、美术课程融为一体,形成了综合性的课程——艺术课。我校每周二、周四下午两节课法定为艺术课,虽然在校外聘请了一批专业教师,但是还是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艺术课程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等内容。它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认知空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分的选择空间。每学年的艺术展示活动中,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一块块让人留连的艺术展板博得了领导、专家、家长以及同行们的啧啧称赞。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尝试校本艺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使我校的艺术教育再铸辉煌。

六、课改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教育观念有所更新

进入课改的教师和学校行政成员,经过培训、研讨和实验的砺练,已基本接受课改的理念,愿意投身课改实践,积极实践课改,努力体现课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他们在课改工作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与学生是伙伴及朋友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是问题的探究者,是解决问题的构建者和实施者。

(三)教学方法有所改进

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步更新,各学科相互观摩、借鉴,围绕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展广泛的研讨、评比,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成为校园的热门话题。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艺术课中音乐美术整合形式新颖,学生兴趣浓厚,小学语文课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以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引入课堂拓展教学,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我校举办的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与以往学习中难于享受的成功乐趣,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长。这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学生乐学愿学,发展势头良好

通过问卷调查,94%以上的学生愿上课改学科的课,在学习中兴趣高,愿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的信心增强。课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实验研究成绩喜人.1、语文的“大量识字,快速阅读,快乐作文”实验效果显著:(1)一二年级识字量达2427个,超“课标”要求627个。

(2)低年段阅读量达7万字左右,中年段阅读量达 50 万字左右,高年段阅读量达120万字左右。

(3)三年连续参加省“我们爱作文”作文邀请赛两次团体一等奖,一次团体特等奖;个人一等奖 9 人次;个人二等奖 12 人次;个人三等奖9 人次。上半年参加省”小学生天地杯”作文比赛金奖1 人;银奖2 人;优秀奖2人。

2、数学的“脑心算”实验,很大层度上提高了低年段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三年参加区教研室语数两科的质量转项调研,所调研的各年级三次均获得“五星级”。

4、近两年,各科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比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国家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省级一等奖两人;市级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两人;区级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一人。

5、各科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论文、案例等比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国家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省级一等奖两人;市级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两人;区极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一人。

6、艺术教育成果显著:(1)书画教学成绩喜人,国家级特等奖2人、一等奖3人、二等奖35人、三等奖60人;省级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市级一等奖9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8人;区级一等奖10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0人。

(2)在文化部、中国青少年促进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4年“蒲公英”艺术新人选拔赛中,我校张伟、何苗同学分别获少年A组、少年B组金奖。其中张伟获本次大赛总分第一。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真正转变还有一个过程

整体上看,传统的教育教学观,旧的教学模式及考试 评价方法严重地影响着学校领导与教师,部分学校领导在课改工作的组织实施上行动缓慢,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依然沿续陈旧的模式,未能将课改精神积极贯彻到教学实践之中,对课改实验持观望的态度,缺乏探索的激情,使该工作未能达到预期的推进效果。

(二)教师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深感教师素质普遍跟不上课改工作的发展要求。许多教师面对课程改革感到无从下手。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缺陷、跨学科的知识及技能不足,教学设计特别是活动设计无新意、无特色,个别教师甚至存在新课标执行困难,新教材应用不能适应的问题。

(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妥善处理

新课程倡导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随之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少教师一味地穿插故事情景,练习形式一味地采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看上去轻松、活泼,但训练的面不够,训练的量达不到要求,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随之产生。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为迎合教改,不善于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取舍,不善于结合不同的知识层次、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吸取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去追求教学创新而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

(四)教学的方法还有待研究、改进

现在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这说明老师有意识地将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小组讨论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课堂都非常活跃,但是否真正认真思考过,课堂活跃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进行思考,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发展。

八、今后应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我们必须以小平同志教育必须坚持的“三个面向”、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已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为动力,不断促进和发展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为了使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我们还需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干部和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课改精神。要加强政策导向,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并

(二)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协调发展

针对各科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们要下功夫,努力促进课程改革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一是抓点带面。采取“帮扶”、“结对子”等形式,促进共同发展;骨干教师带一般教师,形成教师群体共同进步的合作氛围;重点学科带动一般学科,形成各学科教学的不同亮点。

二是抓过程指导。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深入各教研组,为课改的不断发展排忧解难。针对实际,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及研究活动,改进传统的教研工作方式,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抓课题研究。针对课改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和支持学校立项研究课改课题,让教研科研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并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

(三)大力促进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思路是:理论导向、因地制宜、广泛发动、重点突破。首先应加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拓展课程改革发展的空间,切实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驾护。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培训,确立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建立校本课程建设基本的理念框架。其次,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小班化教学的特色校本课程。

(四)积极围绕课改加强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我校独立承担的国家级及市级总课题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教育科研提高广大参研人员的课改能力。组织课改论文评比,以此进一步总结、提炼、推广课程改革中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

(五)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争取市内外教育科研机构和省教育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大力开展课改科研课题的研究;积极开展专题研讨会、现场观摩、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以此推进全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六)深入抓好课改评价的研究及实施工作

由各学校分管领导牵头,第一线教师、教研组负责人、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对评价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使其导向性、可操作性及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七)努力争取加大对课改工作的投入

采取多种形式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保障。特别要确保各种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的经费。使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既有政策导航,又有物质基础,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校课程改革工作要遵循“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措施”的精神,努力开创我区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执笔:沙市新世纪实验学校 沈佩

11.新课程改革与班主任工作 篇十一

一、新课改要求班主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往往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因而工作往往被动服从,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曾经断言: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所以新课改呼唤终身学习型、创造型的班主任,在新的条件下班主任应不仅是上级命令决策的执行者,更要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班主任的以往经验固然很重要,但“荀日新,日日新”,班主任不能再对过去陈旧方法,权威型管理予以迷信,在新课改下班主任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走终身学习的路子。因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学问和研究,指导学生的发展需要学问和研究,促进班主任的自身成长也需要学问和研究。没有学问,无从指导学生和提升自我;没有研究,无从产生自主的认识。总之,在新课改条件下,班主任必须将学习变成他们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终身享用的福利。

二、在新课改条件下,班主任应实行民主管理模式,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班主任为主的管理模式,施行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为主的“自主化班级管理”的教育管理模式。这一切都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只有给学生以民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虽说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采取的方法措施也应不一样,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班级体的认可,所以,要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班主任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加入到班级体的管理工作中来。使每位同学既是班级重大问题的参与者、决策者,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样才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更有利于他们在参与实践中增长才干,学会管理。

三、在新课改条件下,班主任仍要关爱学生,要对学生有舐犊之情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重要表现。班主任热爱学生必然得到学生的反馈,这就有利于在班级形成尊师爱生的风气,有利于将班主任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行动。同时,班主任热爱学生还会使学生感受到这是学校、社会对他们的信任。他们不仅会为此受到鼓舞,感到温暖,而且会对前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绝不意味着迁就学生。迁就会使学生失去严格的要求,没有要求也就没有教育。只有班主任把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的时候,才会发挥教育的作用。

四、新课改要求班主任实施发展性评价观,不以分数论英雄

关于课程评价的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强调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育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扭曲了“考试”作为教育评价手段之一的作用,从而影响到班主任的学生观,班主任总是以分数论英雄。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个学生的智力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也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考100分,那些成绩平平,但有特长的学生,仍然是一名好学生。所以在新课改条件下,作为班主任,千万不能以单一的分数论英雄,而要用心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健全。

总之,在新课改条件下,作为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以上谈的就是我对新课改条件下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具体如何管理班级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深化。

12.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二

1 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校不同于高中学校,这类学校学生文化成绩相对比较差、一些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较差,由此造成学生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等等。其次,从学生心理上分析,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时期,其心理健康以及对谈恋爱的认识和理解,个人生长环境以及家庭背景,有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有些则优越感太强等等,中职学校学生均是未成年,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原因,又使得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一种不良习惯。

2 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特殊性

体育课教学与专业理论课相比有其特殊性,这不仅体现在教材的编制与内容的安排上,而且体现在体育教学独特的方式、方法上,把握好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是将德育教育用到体育教学中的关键。

2.1 体育教材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

根据体育教材这个特点,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队列练习能培养学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以及遵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优良品质。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队列教学时,除了本身做出规范化的标准示范外,还要求学生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地进行操练,这样做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教材本身的德育思想要求。再如跑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在接力跑的教学中,还能很好地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相互协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因此在跑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情况,严格要求认真指导。通过练习,体现出跑的教材内在的德育思想。

2.2 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体育课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宣讲、个别谈话等语言形式为主的教育,而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生的具体实践与身心活动中。为此,体育教师要先抓好常规教学,充分利用体育课规范、严密、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地进行动作练习。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课前、课上、课后的各个环节。为此,首先坚持每节课实行上、下课师生问好仪式,增加师生的亲切感,养成尊师爱生风气,培养礼貌待人的好习惯。严格考勤制度,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违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按有关规定扣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和组织管理制度,有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这对于提高学生文明礼貌的优良品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更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

3 体育教育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对策

3.1 体育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对德育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它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德育情感体验。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如果德育过程中过多的赋予了功利色彩、灌输和压服、控制与强化,就会使德育完全背离了原旨。体育对德育的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要想德育取得好的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德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激发兴趣法、增强信心法、个别谈心法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满足学生很多情感需求,既能让学生接受德育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又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3.2 以学校体育社团为德育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社团作为学校德育载体,以体育活动为抓手,不断拓宽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领域和新载体。体育社团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有效载体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有利于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挫折教育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缓解了学习压力,使学生身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利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无疑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起到推进作用。

3.3 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结合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德育融于生活。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将对德育融于生活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不断地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只要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使得德育教育生活化,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德育教育。

3.4 利用体育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理论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通过“体育价值与功能”的讲授,能使学生了解体育所具有的活动性、技艺性、竞争性、国际性和礼仪性等特点。并能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心、集体观念、民族意识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比如,当我国乒乓球队在世界大赛中屡屡夺冠后,全国人民无不为他们的胜利而欢欣鼓舞,是人们想没想到这胜利来之不易,它是运动员及教练员们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以此教育学生不畏艰辛,积极进取。又如,我国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昂,人们那种为祖国荣誉而期盼的精神不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强和自信,而且能够教育学生树立讲科学、求实效、快节奏、高效率等现代意识。

4 结论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立足于体育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内容对学生是“随风潜入夜”式的渗透和“润物细无声”式的感染,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从而开出绚丽的花朵!思想道德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大力开展将给我们中职学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必将对我们中职生的素质提高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喻小林,蒋小春.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2009,(6).

[2]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涂伟仕.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影响力[J].学习导报,2001,(6).

[4]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12).

13.小学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三

20XX年秋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我校领导以满腔的热情,科学 的态度,引领全校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扮演角色,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 断实践,并结合校情制定了具体的课改方案,调动精干力量,在一年级和七年级 全面实施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学。今年又有两个 年级加入其中。一年多来,在教研室精心指导下,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稳步发展、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施过程中,我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学校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对进入实验的一年级和七年级教师和其他非 课改实验教师都作了全面动员,广泛宣传了课改的目的和课改实验的意义,以形 成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成立了课改实验领导小组,以赖群雄校长为组长组成课 程改革实验小组。校长抓课务的决策和协调,教师抓课改的治理和实施,明确各 向职能,有效发挥组织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评估功能,为课改实 验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展。

二、师资培训,转变观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 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 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 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 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 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 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 异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 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 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 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教师在教学 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他 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交 流学习

在首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我校把抓教师新观念培训、1、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我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 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人每学期要自学课改文章,积极探索新 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还组织教师集 体备课学习,积极撰写反思。

2、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1)全校教师上探讨课并说课和提出自己的迷惑,大家积极评课,共同探 讨、共同前进。

(2)充分发挥新一年样本班带头作用。举行新一年学科新教材、新教法展 示课,各学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探究,取得良好的成绩。以点 带面推动学校新课改的步伐。

(3)开展教研活动,宣传新课改的精神。我校举行主题为“放飞吧,让我 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教研活动。出色的表演使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气氛更加 浓烈,真正起到师生互动的学习效果,实践了新课改的精神。

(4)新一年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学生之间进行评选交流评选,家 长和学校进行评估,激励学生的学习爱好,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带领学生以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三、转变观念提高质量

新课程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只有经过钻研教材,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思维的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 法,转换角色,更新观念,全面提高课堂质量,才能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的最强音。这里仅就我 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质量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出的人才需要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就要求 作为学习的个体要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素。然而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 笼罩下的灌输式教学,在考试的指挥棒的统一指挥下,学生用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进度进行统一的学习,要求达到统一的标准。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分数 而学,“千课一面、模式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高投入、低产出;这 样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难免会“举目四望心茫然”,自 己希望的工作找不到,找到以后发现学的用不上,用上的没有学,想学又没处学, 对工作疲于应付。同时,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思想品德和 心理品质的培养,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忽视了占多数的“中差生”,忽视 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学生怎么能适应未来社会呢?要使学生适应 未来社会,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返还给学生,将学习的 权力交还给学生。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把握方法比把握知识更重要”,使学生把握学习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这样就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而 且在学生个体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就具备不断索取无限增长的新知识的能力。使 学生把握了创造的方法,也就是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成为 不断创造的根基。

(二)激发学习爱好,提高课堂质量。

目前,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如《科学》中己渗透到诸如生命科学、医学、农业科学、现境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质科学等许多科学领域,并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科 学课的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挖掘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知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 处处有化学。发挥实验科学的优势,设计趣味实验,如“喷泉实验”、“滤纸自 燃”、“滴水生火”等,通过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的求知欲望,向学生介绍一些闻名化学家的创业史,典型事迹等,促进学生由爱好向有趣、乐 趣向志趣的方面发展。

(三)教会学习方法、提高课堂质量。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尚主的学、主动的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教给 学生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阅读。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长期性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 指导,使学生学会通读、精读、选读等阅读方法。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 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 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判定和分析获 得知识。

2、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碰到 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 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 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问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 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 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使学生 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4、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把握 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 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四、新课程教学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理念,我们在考试中进行改革。如 数学组的考试试卷出现A/B卷任学生选做。规定做A卷分值乘以系数1,做B卷 分值乘以系数0.9。

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改进,可以选择A/B卷中的题号相同的题目来做。A卷 乘以1,B卷乘以0.9,以得分高的计算总分,不累计加分。考试结果有百分之 九十五的学生成绩在及格以上,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分数在八十以上,极大的鼓 舞了学生信心。

语文组在作文写作上进行创新。教师们认为,作文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所以 在写作上,主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 己的感想。课堂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科技农业园区,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如一(1)班学生,在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带领下来到学校四周的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参观蔬菜种植基 地,受到很大教育,回来后学生写出了许多有关种植方面的知识。

社会组老师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査,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如学生深入到工厂调 查烟尘污染问题,上网查找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学生们写出的调查报告中,以所 见所闻和所查的资料为根据,告诫人们重视环境问题。

科学组在教学中能根据生活中的现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 养。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科学论文。如学生对 放养鸡蛋和圈养鸡蛋哪一钟更有营养进行研究,写出了许多小论文。

数学组开展数学与信心技术整合研究。使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进行独立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计算机交流(学生与网络交流)达 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和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

五、注重发展,科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 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 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实,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 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 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 工具。假如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 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六、积极开展新课程教科研工作。

教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后盾,没有教科研的教学是不会有大发展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教学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大,教师搞教科研的空间很大。学 校抓住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倡导教师加大教科研力度,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

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进行研究。新课程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只有通 过认真学习和研究,才能够在新课程教学中把握主动。

在学校教科组的指导下,教师们教科研热情很高。他们能够根据01己的教学 实际,用教学中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新课程理念,认真开展研讨。各备课组都能 每周进行一次交流,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畅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体会。在教师们的相互交流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并能够认真想办法解决工作中碰到的 困难。如在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反映配套练习与课本内容有很大出入,教师们就 认真讨论解决办法。最后,决定对配套练习进行大量的删除,凡是与新课程标准 不一致的内容大胆的放弃,不能因练习题的问题加重学生负担,也不能因为练习题的内容而改变教学内容。大家在讨论中认为,教学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教 师只有认真学习标准,准确把握标准,才能把新课程教好。若瞻前顾后,忧郁不 定,受制于课外练习,就会重新回到老路上。在这方面,社会组老师充分利用课 外练习,他们把一些与新课程思想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自主 探究,提出了 “探究性考试”的思想,使学生在探究试题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

语文组利用小记者活动,对参加者进行写作培训。主要通过培训使学生喜欢 写作、学会写作。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科老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在网络技术运用上下功 夫,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的利用网络这个工具进行熟悉世界、开拓视野。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我们各科都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 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关注国计民生的爱好和习惯。

七、教学治理的改变(一)课堂纪律治理。各校都有严格的纪律治理制度,加强纪律教育,对保 证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校的治理上,对纪律的要求过于严格,会 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上课不能讲话的纪律要求,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要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上课时学生会忽然有所启发,而想与 同学交换意见,就免不了讲话。学生在脑子里有了好的想法,也想说出来,以感 受一种成功的喜悦,释放0己内心的自豪感,想与同学分享一种学习的快乐,也 会讲话。可以设想,剥夺学生讲话的权利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二)自修治理。5见在很多学校在自修时都要求“静”,并以此作为评价一 个班级纪律的标准。事实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假如学生在自修 时碰到问题(这时很普遍地)需要问同学,由于不能在自修时发出声音,问题就 无法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自修时,学生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取长 补短。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假如问题在学校不能得到解决,回到家里就没有人能 够帮助,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知识断层,影响以后的学习。

(三)课外活动治理。新课程对学生活动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在实施中,教 师总是尽量让学生活动少一点。事实上,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灵感,活动过程对 学生智力开发很有帮助。而且,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得到性情的调节,能够放松 身心。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四)考试分数治理。虽然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考试分数仍 是学校、学生和教师非常关注的。分数的重要性在中考、高考和其他招考中始终 显示着,它的地位具有不可撼动性。但是,对于平时教学中,若太看重分数,就 会带来许多反面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五)对教师的评价。新课程要有宽松的教育环境。评价的“短期效应”与 “培养的是将来的人才”的新课程评价理念相矛盾。怎样评价一个教师的成绩,这是一个难题,许多从事研究的专家都没有解决。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这是 一种最简单也是最轻易实施的一种方法,但它却是极其不科学、不公正的。众所 周知,考试分数不能代表学生能力,考试分数也不只是教师教学行为所致,它取 决于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

(六)作息时间治理。虽然教育局规定早上8: 00分上课,但事实上,早晨 匆匆赶路的多数是中小学生。科学实验证实,睡眠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不利 于学习。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睡眠不足 还会使人感到生活质量不高,使人情绪不稳定,轻易使人感到疲惫,工作效率低 下。现在,很多地方和部门都在调整作息时间。笔者认为,中小学生早上8: 00 上课,同时缩短午间时间,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又能缩短学生 在校时间,减轻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学习、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把师生从疲惫的 状态中拯救出来。

校做为基层学校,在课改方面目前只能不断深入地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探究 新课程各方面的新意和要求。还可以做一些不影响教学大局的教学尝试,逐步将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目前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尚不 具备,我校在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改进措施:

一、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

在我校,新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具,不能购买。例如,数学一年级教学中需要 色笔涂色,学生家长部分不理解,不给自己的孩子购买,并且有的学生把钱花在 吃零食上,没有购买。学校没有资金为学生购买。这只是小例子。新课程的新教 案中,媒体平台中,有使用CAI部分,并且有些知识需要上网查询,FLASH演示,将起到几课时的效果。可是无论如何,这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行。

二、考试仍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新课程实施中,考试仍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不利于 教师放心大胆的开展新课程。领导仍然是喊口号,表示在改革面前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新课程改革对我校来说,目前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课程改革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个学校想改就改的事,更不是短期内就能大见成效的事。我把此问题提出 来讨论讨论,想想办法。

三、家长对课程改革质疑,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之一,家长也是 新课程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学校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实施新课 程的重要保证。但是,新课程改革对于我校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谈!他们 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年级数学课要学生带色笔,更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课桌椅分 成小组形式学习,刚开始,很多家长反对,认为这样会使学生分神讲话,影响学习,降低学习成绩。对于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选,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的 居多。因此,为了让实验班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有所了解,支持学校的课改实验,我校在一年级中开展家长听课咨询活动,家长逐渐表示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支持。

上一篇:过劳动节下一篇:高二作文,创造生活中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