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哪些节日(共11篇)(共11篇)
1.广州有哪些节日 篇一
节日诗句有哪些
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2、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3、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5、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6、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王安石《壬辰寒食》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寒食》
8、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0、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1、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2、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王建《七夕曲》
13、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4、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5、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6、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7、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8、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19、尘香明日城南陌。——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20、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1、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22、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3、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25、总不解、将春系住。——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26、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27、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8、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29、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3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31、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32、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34、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35、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36、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蒋春霖《浪淘沙·云气压虚栏》
37、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38、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39、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40、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1、朔风万里入衣多,嘹呖寒空一雁过。——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2、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43、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4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5、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46、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8、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49、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0、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51、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52、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53、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54、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55、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56、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57、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58、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N《洞仙歌·中秋》
59、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6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古人都过哪些节日? 篇二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即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汉族民间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开门爆竹是指吉日,出自《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
人日 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的习俗,魏晋后开始得到重视。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预示着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清明节 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夜或七月初六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中元也是重要的“八节”之一。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农历三月初三的“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冬至 中国农历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等。早在2 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的时间,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腊八节 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也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除夕 农历每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夕这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篇三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除夕
1、春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3、端午节: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4、七夕: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5、中元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6、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7、重阳节: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曾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吴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8、腊八: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这一天,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并以”腊八粥“供佛飨众。
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其缘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泊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渐渐地太子觉悟到:世间的人追逐物欲,沈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如果执着于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证悟菩提,最好是舍弃苦乐二边,过着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才能进趋解脱大道。
太子有了这一番体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但因太子的形体瘦弱,竟疲乏无力的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树枝方站起来,走不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
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门横卧在河岸旁,好像毫无气力似的,她立时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来供养太子。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实在无法譬喻。饮后,五体通畅,渐渐的恢复了气力。于是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开悟证道,成就正等正觉。
由于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当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相沿至今,此风气渐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也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之一。
9、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4.家乡的节日有哪些.doc 篇四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节日文化。
2.引导学生发现节日文化习俗中的低俗文化、封建迷信,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活动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家乡各种节日的故事、传说、来历、诗歌、习俗及过节的照片等。
2.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知识台历、挂历、农历通书或其他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书籍。活动过程
(一)日历上面找节日
1.学生在日历上找节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2.学生把日历上找到的节日写在黑板上,或用其他形式展示出来。
3.教师:除了这些节日,我们还知道哪些节日?
4.学生汇报自己知道但日历上找不到的节日,家乡特有的节日,如尝新节、三月三等。
(二)了解节日文化、习俗
1.教师:我们知道的家乡节日可真多。有日历上找得到的,有日历上找不到的;有传统的佳节,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生节日。这么多节日,你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呢?说说你最难忘的一次过节经历吧。
2.学生自由谈。
3.教师:大家有的喜欢过中秋节,有的喜欢过端午节;有的难忘这个节,有的忘不了那个节。课外我们收集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节日的资料。现在我们就让喜欢同一个节日的同学组成一组,把资料整理好,把自己喜欢的节日介绍给大家。
4.学生自由组合,按教材提供的作品范例把收集的节日传说、来历、习俗、故事、歌谣、照片等资料整理成一份小册子。设计好封面、图案等。
5.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组的资料。
(1)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的习俗来历。
(2)讲一讲节日的故事传说。
(3)朗诵一些有关节日的诗歌。
(4)唱一唱有关节日的歌谣。
(5)展示过节时的一些图片、照片等。
6.教师:大家对节日的了解真多,把收集的资料汇在一起,都成一本厚厚的书了。课后我们把彼此整理的资料交换看看,对节日的了解就更丰富了。
(三)让节日过得更有意义
1.学生回忆寻找过节时的不良习俗。
2.学生提出家乡过节时存在的不良习惯,教师随机引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如过节时大吃大喝、大量燃放鞭炮、过年时收压岁钱等,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师生讨论:怎样才能让节日过得有意义、有新意?
4.将讨论的结果整理好,完成教材上的表格。
节日名称 以前我们这样过节 现在我们打算这样过
(四)制订下个节日的过节计划
5.描写节日的古诗诗句有哪些 篇五
1、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3、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文森《九日》
4、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寒食》
6、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7、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8、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9、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0、流水L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11、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12、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3、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1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6、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7、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8、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9、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20、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1、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22、琅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3、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24、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5、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6、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倦寻芳慢·露向晚》
27、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8、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寒食》
29、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30、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1、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夜深》
32、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杨万里《寒食上冢》
3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36、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7、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38、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9、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40、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E《小重山·端午》
41、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蒋春霖《浪淘沙·云气压虚栏》
42、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4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44、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45、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46、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47、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8、羽书万里飞来处。——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49、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50、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51、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52、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53、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54、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55、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56、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57、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58、五更风雨断遥岑。——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59、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60、朔风万里入衣多,嘹呖寒空一雁过。——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61、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6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63、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6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65、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66、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67、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8、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邵谒《长安寒食》
69、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70、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71、少年自负凌云笔。——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72、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73、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74、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75、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76、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77、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78、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79、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6.中秋节有哪些节日愿望呢 篇六
1
我愿父母
身康体建,安度晚年!
作为子女,父母的健康总是我们最挂念的。因为父母一生操劳,难免会留下一些病患。时常打个电话,询问一下;有空就要回家,看望一下。父母能吃得好,睡得着,走得动,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2
我愿爱人
真心不变,一生相伴!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多少夫妻离散,多少家庭破碎。不能给父母一个安心的老年,不能给孩子一个开心的童年。不管钱多钱少,只要夫妻同心,家就是圆满;不管多累多难,只要夫妻共担,家就是幸福!
3
我愿孩子
健康快乐,乐观积极!
不在乎孩子飞得多高,只关心他飞得累不累,什么样的年龄,干什么样的事情。做父母的当然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只要你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永远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
4
我愿亲人
不分高低,不分贵贱!
这个世道,有钱了就瞧不起人的,大有人在;得势了就忘了出身的,比比皆是。人这一辈子,有辉煌就有衰败,有顶峰就有谷底。因为:水满则溢,月圆则亏,人满则败!做人,千万别丢根,别忘亲,别失真!
5
我愿朋友
相识是缘,相知永远!
缘是天意,份是人为。别轻易说离开,一个转身,谁也找不见谁;别轻易就再见,一句再见,就要等到下个轮回。人心会伤,感情会碎,缘分经不起几番折腾。若有情,一辈子同行;若有意,一辈子珍惜!
6
我愿自己
随心随缘,随遇而安!
半辈子走过来了,能看淡的要看淡,能想开的要想开。有些事不必心烦,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些人不必留恋,太过执着苦了自己;有些话不必解释,真心真诚做好自己!
第七愿
愿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永远快乐,永远平安,
永远健康,永远幸福!
中秋节简介
7.广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篇七
旧时,广州人过冬至,有自己的一套。敬神明、拜祖先、饲耗、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劏鸡杀鸭炖八珍。冬至所食汤圆要是咸的,叫“咸汤圆”,以沙葛、猪肉、虾米做馅,配鸡汤,味道“有得弹”。在乡下,还要给耕牛吃一顿糯米糕,以及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
广州冬至吃吃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广东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广州冬至吃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号,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一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想起广州冬至吃什么,联想到汤圆也是我国传统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可口;温州县前汤圆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驰名的.美味食品。如今在广东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汤圆。
广州人开化,也传统,言语到习俗,古风尚存。在冬至,人们为何粘糯米丸喂老鼠(饲耗)呢?相传,最初的谷种,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送来的,因此,人们约定每年镰禾时,要留下一些稻谷给老鼠食。但在神话中,耗是虚耗。
古籍记载的虚耗,是恶鬼。其“所至之处,令人损失财物,库藏空竭”。所以,随着钟馗的故事在唐代传播,民间就有了驱除虚耗的照虚耗(用灯照)、打耗(击鼓吓)、饲耗(给食物)的习俗。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饲耗”也极为少见。
8.腊八节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篇八
在上古时期,我国人们大多选择在年底,也就是农历十二月祭祀祖先和神灵,这种祭祀活动被称为“腊祭”,因此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也被人们称为“腊月”,而其后这种祭祀活动逐渐的被定在了农历十二月初八,因此也称其为“腊八节”。故此,祭祀不但是腊八节出现的根源,更是腊八节的主旋律,人们大多会选择在腊八节祭祀自家的祖先和神灵。
二、喝腊八粥。
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信是各位朋友最了解的一个习俗了。毕竟,在某部著名的小说里,侠客岛每年都会邀请武林人士前往喝腊八粥、参悟高深武学。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起源于我国宋代,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腊八节这一天,不论是官府、寺院还是普通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喝腊八粥,而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习俗更是盛行。
三、吃腊八豆。
腊八豆是湖南汉族传统小吃,属腊八节节日食俗,距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民间大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初八这天开始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腊八豆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
四、泡腊八蒜。
腊八蒜主要流行于北方,是华北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属腊八节节日食俗。人们大多选择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来泡制大蒜,也因此而称为“腊八蒜”。腊八蒜湛青翠绿,香浓诱人,很受人们的欢迎。
腊八节的传说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传说当年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尽苦痛,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无奈之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等很多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用水煮了煮熬成了一大碗“五谷粥”,恰好那天又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五谷粥”为“腊八粥”。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艰苦有特殊的日子,于是他把那一天定为“腊八节”,又把自己那天吃的“五谷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也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后经历代演变,才逐渐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相传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六年毫无收获,静思太过,饿晕在菩提树下。一个牧羊女路过看到,便以乳糜给他吃。释迦牟尼吃完乳糜后气力恢复,继续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后,终于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表达像佛祖那样艰苦修行的决心,各地佛寺在腊月初八举行浴佛会诵经,并用谷物果实等熬粥供佛,赠予门徒和信众以纪念佛祖。这就是腊八节由来的另一种传说。
腊八粥选料有讲究
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类是腊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黄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种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赤小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中医认为本品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不可小看腊八粥中果仁的食疗作用,花生和核桃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
9.传统节日春节都有哪些民间习俗 篇九
1、贴对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扫尘的意义在于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希望来年的生活过得更加的美好。
3、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4、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5、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客家人春节习俗
除夕
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接财神
年三十临晨要接财神,每年有具体财神来的时辰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春节过年禁忌
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动针线;不能打孩子等。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节期间,不能说“死”、“病”等不祥的话语。
10.广州有哪些节日 篇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端午节的节日习俗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下面我为大家细细盘点端午节习俗,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习俗介绍佩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下面我为大家细细盘点端午节习俗,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习俗介绍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
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
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
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躲端午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跳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端午节来源
1.纪念屈原。公元前 278 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 14 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 17 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端午节的相关历史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 229 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11.广州有哪些大学 篇十一
广州市
本科
16
广州航海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本科
17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本科
18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本科
19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本科
20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省
广州市
本科
2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省
广州市
本科
22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23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省
广州市
本科
24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25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26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2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28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29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3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31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32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33
广州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34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35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民办
36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本科
37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38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39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40
民办南华工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41
私立华联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42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运输部
广州市
专科
43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44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45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46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47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48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49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50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51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52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53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54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55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56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57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58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59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60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61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62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63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64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65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66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67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68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69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70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71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72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73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74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75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76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77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78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79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专科
民办
80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81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82
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
公安部
广州市
专科
83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专科
以上就是广州所有大学名单,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对广大高考生填报志愿有所帮助。
延伸阅读:
广州简介: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古称任嚣城、楚庭、番禺,广东省省会,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西江、北江交汇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中国南海。
【广州有哪些节日】推荐阅读:
2022年愚人节节日风俗有哪些11-21
广州集体户口和个人户口有什么区别07-22
广州4号台风妮妲通知:今晚或有暴雨06-13
文体有哪些01-22
春节有哪些禁忌06-09
中国名著有哪些07-01
奇葩证明有哪些07-13
有哪些名人故事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