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浅见(精选8篇)
1.语文教学浅见 篇一
朗读教学浅见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04-0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之一,是被实践证明了学习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音,而且对学生语感的全面提高也大有裨益。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只有着力于语感训练,才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由文而入情,理解其寓于字里行间的内在含义,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理解力,发展认知水平,并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趋于自觉。
1.诵读诗文,品味语言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根,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古诗更是汉语中的精华。教材选编者要求小学生?W习古诗的数量是不少的,古诗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从语言文字看,古诗篇幅短小精悍,词句优美,语言含蓄,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从结构上看,古诗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具有韵律美。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编排非常新颖,是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内容囊括了唐诗、宋词、元曲和现代诗,韵文居多,韵律感强,可在诵读中让学生品味优美的语音和深刻的蕴意。
在古诗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有效地读,充分地读,要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在诵读中品情,在诵读中悟意。要把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格读得朗朗上口,借助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来吸引学生,让他们体会诗句中具有的丰富内涵。教师每次范读,都尽量配上音乐。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描绘的是初春时节的景色:好雨润物,锦城花重。诗的节奏轻快活泼。我在范读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犹如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这样,便将学生带入情境,丰富他们的美感。学生感情一旦升华,对其诗句理解便会更加深刻。
2.表情朗读,丰富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常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想什么?想文字叙述的一人、一事,想语言描绘的一物、一景。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对夏天草地盛景是这样描述的:“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学生读着,想着,“绿油油的草地,盛开的野花,美丽的颜色”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花坛,甚至还可以“闻到”芬芳的香味呢!讲到秋天,说“落叶在林间飞舞。”“飞舞”一词,使我们想到落叶就像那纷飞的彩蝶。丰富的联想将唤起特定的情感,情感的升华又将使学生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怎样才能把握住课文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呢?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引导学生回忆周总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借助低沉、悲哀的语调进行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也置身于1975年1月的长安街,天色阴沉、寒冷,满眼是黑纱、白花,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男女老少――人们满面泪痕,望着灵车缓缓驶来,周总理静静地躺在车里,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笑意,灵车渐渐远去,所有的人心在痛,追着灵车奔跑――借助一系列想象,让学生也亲临“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悲壮感人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注意由点到面的扩散:由十里长街想到整个北京城,由北京城想到全中国,进而想到全世界人民无不为总理的逝世而悲痛,从而更加真切地触及学生的情绪。
3.把握主线,以读代讲
在语言教学中,贯穿的主线是精讲多读、寓讲于读,在读中创新,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文字知识,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读促讲,通过学生多读,边想边读边勾画,从阅读中获得感知,千万不要以讲代读,把教师对课文的理解硬灌输给学生。读有种种,范读、齐读、抽读、跟读、引读、自读……因此,对文章的重点部分不能一律齐读,而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读出情趣,读出意旨。例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已经爱上了聪明可爱、动作灵活的小松鼠,在指导学生读时,一定要注意以一颗童真的心,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以读引思,把学生置于课文情境之中,让他们通过朗读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体会、去想象、去思考,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
4.感情朗读,领会主旨
每一篇教材都会体现一种思想:或赞扬,或批评,或表现,或揭露,或歌颂,或抨击。学生不仅从老师循循善诱、娓娓动听的叙述中理解思想,还要从不同的感情朗读中来领会思想。《月光曲》一课: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经过思考,会提出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学生用激动的语气来读,就能体会到,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她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样,就能在学生面前勾画出一个酷爱音乐,又懂音乐的具体形象,如果感情愈丰富,感受将愈深。
2.语文教学浅见 篇二
一、多媒体的使用,能够让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到极致
语文的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达到理解艺术与创造美的过程。观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的开始。教学受到的限制很多,课堂教学不具备各种有利的条件,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们观察到大千世界,认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语文是工具,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们畅游名山大川,观察万事万物,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解说,必然空洞枯燥,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所有的学习中,兴趣是学习优良的一个条件,也可以说兴趣就是专业化的教师,只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才能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达到学习上的成功。多媒体的使用恰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个视频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多媒体就是一个无限的认识源,课堂的容量无限扩大,信息得到无限的丰富,各种学习素材多种多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加视觉的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欢声笑语。
学习《变色龙》时,我找来一个拍摄效果十分完美的动画片《变色龙》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娱乐中求知,动画片精彩纷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复杂的人性。这样的教学制造了温馨的学习气氛,教师单纯的说教与之相比相形见绌、望尘莫及。
二、语文教学要知机识变,勇于创新
创新者,认识能力提高之源根,实践能力增强之领袖,民族进步之法要,社会发展之道本,人类前进之金绳,语文教学工作之指南;创新,其超万有而独尊,历百代而超然;有了创新思想,即可抬高觉悟、提升素质;有了创新思想,即能义海涌胸臆、智岳凝于耳目。创新,不可或缺;创新,至关重要。创新使工作增加了意义,让语文学习饶有趣味,创新让课堂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语文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与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教学要设身处地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人才,培养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后进生,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于每一个教学工作中的细小的环节,扩大教师的凝聚力,增强陶冶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遇到问题迎头赶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提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让语文工作的创新日臻完善。
三、学习诗词作者的手法,尝试练笔
诗词写作,最重修辞;懂得修辞,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够加深。修辞方法很多,兴起、比喻、通感、衬托、顿挫、层递、复叠、点染、对偶、互文等等不胜枚举,引导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极其夸张,愁思无绝,非常形象,作者之忧恼尽在读者面前; (2) 《行路难》中有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山喻路,形容自己前路艰险,人生坎坷,心境毕露; (3) 《书湖阴先生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拟人手法,山水亦有情,化静为动,纵目四望,生机勃勃; (4) 《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多少人希望?其通感的修辞手法,深入浅出;简单的文字,富有哲理。细心学习古人的修辞,认真练笔,慢慢就可以让笔端灵动,达到境近而意远、景新而情殊的意趣。
3.小学语文教学浅见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创设认知矛盾情境,促使学生探究学习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看似与生活常识有所矛盾,但是细究却非常精彩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矛盾”找出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才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后,启发他们谈一下自己在等车时的心情,有的学生说:“如果时间太长就不等了”。此时教师继续追问:“那么文中的老奶奶为什么会‘内心十分焦急,却又十分耐心的等待’?”通过这一问题的引导,学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这些方法不但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达到以理动情、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要充满感情,引导学生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文章,用心感受文章的内在含义;还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利用鲜明的色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画面以及悠扬动听的旋律,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刻画的艺术形象,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以美育情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把握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内容,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切实落实创新思想,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必要时应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后,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虽然乌鸦想到的喝水的方法很好,你们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有的学生说:“可以找一根空心的管子來喝水。”还有的学生说:“还可以将水倒入塑料袋中。”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拓展,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有遵循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3.
4.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浅见 篇四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低幼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是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汉语拼音也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在一个月内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我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想象力丰富,喜动好奇,喜欢模仿,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随着兴趣的波动而变化的特点,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一、通过开放的学习环境,时时处处学拼音。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觉悟和学习行为。为了给学生创造强烈的学习拼音的氛围,我把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室,布置成“拼音的世界”,让每个孩子做一块拼音姓名牌,贴在墙上,让孩子们用拼音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认识同伴。又把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贴在墙上,随时可以见到,防止遗忘;给教室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贴上“拼音标签”。学生一进教室,目及之处便是各种拼音语句,仿佛融进了拼音的海洋,可以自由地获取。贴满拼音的教室既使孩子们学得有趣,又不 增加课业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通过开放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1、重视教材中的插图。
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具体直观、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在教学
中,教师应根据编者意图,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发现插图跟字母音形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声母k时,先让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生:图上有小蝌蚪和水草)你们喜欢小蝌蚪吗?(生:喜欢)这些可爱的小蝌蚪在那干什么?(生:小蝌蚪在水草边玩)接着板书k让学生看,这个字母像什么?(生:它像两只小蝌蚪靠在水草边玩)这样结合看图,启发学生想象,不仅增加了儿童情趣,而且能帮助学生记忆字母的音和形。
2、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
古人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方为终生受用。”因此,教学应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终生受用。例如:在教学拼音c时,我先结合看图,启发学生想象。学了书上的识记方法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你还有更好的办法记住这些字母吗?”有的同学弯下腰说:“同学们看我现在像不像c?”还有的伸出左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摆成c状,说:“我这才叫像呢!”学生们兴趣高涨,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有的说:“c好像是一个月饼,被人咬了一口。”还有的用手摆成弯月状,说:“老师,这不是一个月牙吗?”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想出了许多方法,竞相发言。学生的创造之门由此被打开。如果再把孩子们的顺口溜打印出来贴在墙上,邀请家长来学校看看孩子的作品,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歌诀记忆法。
儿童的感知具有模糊性,对音形相近的字母容易混淆,若采用编写儿歌、口诀来辨别巩固字母的音和形,学生学后会印象深刻。例如:上两点的省写规则可以编成: “小ü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
或者“小ü见到j、q、x,去掉两点还叫ü”。再如:“b b b听广播,p p p把水泼,小马快跑d d d,气球上升q q q,拐棍加横f f f,小伞把儿t t t,小鸽子g g g,水草蝌蚪k k k,像把椅子h h h”;“右下半圆b b b,右上半圆p p p,左下半圆d d d,左上半圆q q q等。这些儿歌突出了字母形体的特点,形象生动,学生便于记忆。
4、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插图、演示教具、表情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方法。比如我在教u的四声时,运用教具演示,边演示边模拟汽车开动的声音发u的四声,学生们看到后感到很有趣,也跟着我做手握方向盘的姿势,并且边开车边发音。随后,我就向学生总结规律:“一声道路平又直,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这样让学生的脑、眼、手、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化难为易,学生学得特别轻松愉快。
5、趣味故事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最容易接受一些生动具体又有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讲一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故事趣谈,创造一个愉快而紧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我在教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时,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天,i u 三个小孩要到公园去玩,可是他们三个年纪太小了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大y和大w带路,大y带着小i一块走了,就成音节yi,(领读)大w带着小u走了就成了音节wu,(领读)只有小ü没人带,他急得哭了,两滴眼泪直往外流。大y听到哭声转过身来,来到ü身边,摸
摸它的头说:“好吧,我带你,可是你得把眼泪擦干净,不许哭。”小ü高兴极了,边走边唱着歌:“i u 单独走,大y大w来带路,ü小眼泪擦干净,大家齐步向前进。”这样把知识化为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对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接受快,记忆牢,还能使学生对ü跟大y后面去掉两点引起注意。
6、游戏学习法。
游戏学习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寓教于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在活动中,孩子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游戏学习法,让学生在玩中思,玩中学,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如: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后,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出示图:图上画的是一棵大树,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写着整体认读音节)。师:秋天到了,果园丰收了,我们一起去果园帮农民伯伯摘苹果好吗?(生:好极了)农民伯伯还说了,如果你能带领全班同学读一读苹果上的音节,他就把这个大苹果送给你,你们想不想要?学生很兴奋,有的同学甚至说:“老师,我最爱吃苹果了,我肯定能读对。”这样紧密结合课文,针对儿童年龄特征安排一些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中有趣、趣中有知,使认知活动与师生情感交织在一起。
7、“手拉手”活动。
“手拉手”活动即请高年级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帮助一年级学生学习拼音。这样,不仅帮一年级学生巩固了新知,也让高年级学生复习了拼音,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一石双鸟”的效果。
三、通过科学练习,巩固新知
科学练习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正确引导学生练习,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方法为中心、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1.优化整体练习,即着眼于集体练习。我采取的形式是自由“大合唱”,通过全班的自由练习读拼音,学生可赢得一个适应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这种“大合唱”中积极进行准备,养成大声朗读,大声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优化练习方式,即练习形式要活、多、新。在自由“大合唱”练习后,接着进行学生的“小合唱”(八人)、“男女二重唱”(全班男女各半)练习。为“独唱”练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优化练习反馈。“大合唱”、“小合唱”、“二重唱”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却不能反馈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便于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最后让每个学生进行“独唱”,即个别练习(开火车读拼音)。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控,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予以补缺。
4、乐写
书写拼音是汉语拼音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中进一步巩固字母和音节,必须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练习。初学写拼音的学生,为鼓励他们写得正确,写得规范,写得漂亮,我在每节课中设立“今天我最棒”评比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5.正弦函数图像教学之浅见 篇五
正弦函数图像教学之浅见
对于正弦函数图像,学生容易记错.为使学生记住图像并能熟练地运用,教师还要形象化地帮助学生记忆.
作 者:许桂珍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南京,211135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712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 正弦函数图像 教学 记忆6.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之浅见 篇六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之浅见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 陈月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情境教学是作文课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作出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加深体验,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一般说来,我们可以运用音像、图片、语言、游戏、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此外,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习作的情境,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7.信息技术教学之浅见 篇七
一、更新观念, 明确目标任务
(一)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 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 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思想, 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二)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 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 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三)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 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 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 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 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 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 教师应确立“教即学, 学即教”的观念。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以探索问题来引入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应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八
那么,我们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以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生只有在语文的学习中真正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受益终身。这句话为我们教师的阅读教学指点迷津,即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提高阅读效率。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会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朗读训练。每拿到一篇课文,都会先让学生朗读。首先是简单读。在初读的过程中,了解文本的大意,扫清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其次是正确读。在初步理解了文本内容大意之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里提到的“正确”,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读出符合文本情境的正确语气、节奏和情感。再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文的基础上,流利地读。这里的“流利”是指学生能够字词连贯,通顺自然地进行朗读,不读破词句。最后是有感而读。在以上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本的情景或人物的对话,调整语气的轻重缓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此外,以读为本。以读为本并非简单的一遍遍机械朗读,而是带着目标,有目的地进行朗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所收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掌握语言点点滴滴的精妙。
二、读中感悟,注重读思结合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即读中有思考;还要做到“读出来”,即读中有感悟。小学阶段的课文都是经过编撰者精挑细选出来的佳作,每一遍都有启智育人的教学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像传统阅读教学中那样,一味地进行文本内容的解剖和讲解,而应以读代讲,尽量减少对于文本烦琐零碎的分析,将更多的读书时间留给学生。其间,教师还应特别注重对文本中的教学精华语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诱导学生有效地将读书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学生只有边读边想,对文本有所领悟,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逐渐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多形式读,放飞学生心灵
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长期、细致、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和重复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探索和创新出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分角色朗读,单人有感情地朗读等;针对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范读、赛读或评读等;针对阅读人数的不同,可以选择单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针对阅读速度的不同,可以选择快读、慢读、跳读等;针对阅读意图的不同,可以选择精读、略读、浏览……无论是哪一种阅读方法,教师都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和空间,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类型,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自讀自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沉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浅见】推荐阅读: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07-11
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之浅见08-0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09-16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叙事10-19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11-11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10-13
语文教学常用教学方法07-13
语文教学心得09-26
快乐语文教学11-17
《掌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