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10-17

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XXX

尊敬的县人大赵主任、视察组各位领导:

砚山县的农村公路建设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紧紧围绕国家交通部提出的“三个服务”(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和我州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及“三纵三横”路网规划,全面组织实施了砚山县通畅和通达工程。提高了公路等级和路面等级,改善了我县农村公路的通行条件,完善和提升了我县农村公路的档次和水平。根据《关于对我县乡村公路建设情况进行视察的通知》(砚人办发〔〕24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农村公路基本情况

至底,我县境内共拥有各类公路2385.1公里,公路密度为62.3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为2061.0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6.41%,等外公路1296.24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62.89%,无路面公路1276.84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61.95%)。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通油路率为63.64%,在93个行政村中,有46个行政村通等级路,等级化率为49.46%。农村公路结构不合理,路面质量差,抗灾能力弱,晴通雨阻的问题十分突出,影响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二)20项目计划投资情况

1.2007年我县实施通达工程21条段共155公里,总投资31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550万元,地方自筹1550万元)。具体项目是:①年初下达的计划有17条段114公里,即:铳卡至舍木那8公里,阿舍至坝心15公里,迷法至小各大7公里,狮子山至木瓜铺3公里,平文线至拖嘎5公里,白泥洞至大尼尼3公里,维摩至普底5公里,窑上至路德4公里, G323线至芦柴冲2公里,新干河至碧云至红舍克17公里,城土线岔至老龙2公里,夸溪至羊革8公里,羊革至布那4公里,蚌峨至科麻12公里,安代丫口至板榔12公里,G323线至迷法2公里,倮基黑至租那5公里。②10月份追加的道路4条段共41公里,即:者腊至夸溪9公里,布那至明德14公里,明德至子马9公里,蒲草至落太邑9公里。

2.2007年我县共实施通乡油路1条。即:砚山-八嘎油路工程,建设规模33公里,计划总投资23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320万元,地方自筹980万元)。

3.2007年我县共实施路网改造项目1个。即:砚山城北过境线5公里,计划投资2812万元(其中:省安排补助资金400万元,地方自筹2412万元)。

4.2007年我县共实施农村客运站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1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0万元,八嘎客运站、阿舍客运站各补助30万元;企业和地方自筹40万元,八嘎客运站、阿舍客运站各补助20万元)。

5.2007年我县共实施农村渡口项目2个。即:听湖渡口和小青龙渡口,计划总投资8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30万元,企业和地方自筹50万元)。

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1.在2007年实施的21个通达工程项目中,年初下达的建设计划17个,于 6月底完成了外业测量、施工图设计文件上报审批,至9月10日止全部开工,目前路基土石方已完成,正在进行路面铺筑。目前,已完成80%的工程量,共投入建设资金2480万元(其中:完成地方配套资金1550万元,完成上级补助资金930万元,支付项目资金570万元),按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完工。10月份追加的建设计划4条共41公里,目前已完成勘察设计,待报批后开工建设。

2.砚山-八嘎通乡油路工程项目。目前已开展招标, 计划于12月15日进场,12月20日开工建设,工期一年。

3.砚山城北过境线路网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工程造价分析等前期,预算总投资2812万元(其中:省安排补助资金400万元,已到位资金300万元,准备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100万元,力争早日落实缺口资金,及早开工建设)。

4.农村客运站项目2个(即:八嘎客运站、阿舍客运站建设项目),现八嘎客运站已完成征地,阿舍客运站已完成选址。

5.农村渡口项目2个(即:听湖渡口和小青龙渡口),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上报,待批准后实施。20下达的.稼依水库码头改造项目已向州局请示变更为进村道路建设项目,待批准后立即组织实施。

6.八嘎至红坎公路(砚山段)续建项目,目前已完工待验。

(

二) 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我县在年初就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深入调研,使我县深刻认识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扎扎实实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二是坚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我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把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形势和我县将要开展的充分宣传到各乡(镇)、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若要富,先修路,不修公路没出路”的共识,为农村公路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我县在年初就成立了由李县长任组长,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陈副县长任指挥长,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并严格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到位。最后,为了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县及时制定了目标、职责和奖惩措施,并于今年3月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了砚山县2007年农村公路建设责任书,确保了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

四是深入调查研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经过深入各乡(镇)调查研究,我县在年初制定出台了《砚山县“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和各部门职责。同时,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奖惩措施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了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是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根据《招投标法》和(交通部第7号令),我县在组织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对达到招投标条件的项目,严格按国家、省、州的有关规定组织进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对达不到招投标条件的项目,组织人员对意向指定的施工单位的资质、资信、技术、设备、资金、管理和信誉进行全面考查,并将考查报告提交县交通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后指定施工单位。最后,我县为保证进度、质量、费用“三大指标”的有效控制,又制定出台了《砚山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砚山县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处罚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并同时成立了质量监督站和监理组,严格工程开工审批制度,从而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有效控制了工程投资。

六是实行挂钩负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县严格按照“四项制度”和“三合同”进行管理,对工程项目实行挂钩捆绑负责制。成立了由县交通局局长为项目行政总管,分管副局长为项目技术质量总监,相关技术人员作为成员的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对交通局全体干部职工均实行挂钩责任制,并列入个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奖罚,严格考核,确保了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七是明确职责任务,开展督促检查。在年初召开的砚山县2007年农村公路建设会议上,各乡(镇)均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砚山县2007年农村公路建设责任书》。会后,各乡(镇)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职责任务和奖惩措施;并认真配合县有关部门开展好宣传发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协调服务,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由于工程项目多,施工任务重,县级技术人员相对不足,给施工管理及竣工资料编制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由于县交通局的人员编制数较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现有人员17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致使施工管理难度很大,竣工资料编制跟不上。

(三)由于项目建设计划下达较晚,加之雨水偏多,影响了工程进度。

(四)由于11月份以来柴油紧缺,爆炸物品实行统一配送,运费较高,人工工资增加等因素影响,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五)由于农村公路建设涉及的土地占用、林地占用、建筑物拆迁量大,群众在部分地区难于开展,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

四、下步打算

一是全力以赴,加大力度,确保年底完成所有通达工程建设任务;

二是力争把G323线岔听湖、界牌~拉白冲、三叉河~龙潭寨、贾家桥~差黑、大漆树~阿三龙、稼依农场~店房、西北冲~阿吉、维摩~阿伍、黑善丫口~顶w、阿基~五家寨、八嘎~半夜寨~梅子箐、半夜寨~湖广箐、砚西线K12+500~翁达~牛落洞、牛落洞~龙所、蚌峨~六掌、岔路口至幕菲勒、平远~平鲁线岔口共17条段158公里的通达工程项目上报列为建设计划实施;

三是继续组织实施好砚山至八嘎通乡油路工程项目。

四是力争把八嘎―西畴通乡油路工程项目上报列为度建设计划组织实施;

五是在20初完成计划建设项目的测量设计,待设计文件批准后,及时组织实施。

二OO七年十二月 日

二) 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我县在年初就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深入调研,使我县深刻认识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扎扎实实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二是坚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我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把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形势和我县将要开展的充分宣传到各乡(镇)、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若要富,先修路,不修公路没出路”的共识,为农村公路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我县在年初就成立了由李县长任组长,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陈副县长任指挥长,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并严格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到位。最后,为了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县及时制定了目标、职责和奖惩措施,并于今年3月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了砚山县2007年农村公路建设责任书,确保了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

四是深入调查研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经过深入各乡(镇)调查研究,我县在年初制定出台了《砚山县“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和各部门职责。同时,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奖惩措施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了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是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根据《招投标法》和(交通部第7号令),我县在组织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对达到招投标条件的项目,严格按国家、省、州的有关规定组织进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对达不到招投标条件的项目,组织人员对意向指定的施工单位的资质、资信、技术、设备、资金、管理和信誉进行全面考查,并将考查报告提交县交通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后指定施工单位。最后,我县为保证进度、质量、费用“三大指标”的有效控制,又制定出台了《砚山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砚山县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处罚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并同时成立了质量监督站和监理组,严格工程开工审批制度,从而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有效控制了工程投资。

六是实行挂钩负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县严格按照“四项制度”和“三合同”进行管理,对工程项目实行挂钩捆绑负责制。成立了由县交通局局长为项目行政总管,分管副局长为项目技术质量总监,相关技术人员作为成员的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对交通局全体干部职工均实行挂钩责任制,并列入个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奖罚,严格考核,确保了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七是明确职责任务,开展督促检查。在年初召开的砚山县2007年农村公路建设会议上,各乡(镇)均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砚山县2007年农村公路建设责任书》。会后,各乡(镇)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职责任务和奖惩措施;并认真配合县有关部门开展好宣传发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协调服务,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由于工程项目多,施工任务重,县级技术人员相对不足,给施工管理及竣工资料编制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由于县交通局的人员编制数较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现有人员17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致使施工管理难度很大,竣工资料编制跟不上。

(三)由于项目建设计划下达较晚,加之雨水偏多,影响了工程进度。

(四)由于11月份以来柴油紧缺,爆炸物品实行统一配送,运费较高,人工工资增加等因素影响,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五)由于农村公路建设涉及的土地占用、林地占用、建筑物拆迁量大,群众在部分地区难于开展,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

四、下步打算

一是全力以赴,加大力度,确保年底完成20所有通达工程建设任务;

二是力争把G323线岔听湖、界牌~拉白冲、三叉河~龙潭寨、贾家桥~差黑、大漆树~阿三龙、稼依农场~店房、西北冲~阿吉、维摩~阿伍、黑善丫口~顶w、阿基~五家寨、八嘎~半夜寨~梅子箐、半夜寨~湖广箐、砚西线K12+500~翁达~牛落洞、牛落洞~龙所、蚌峨~六掌、岔路口至幕菲勒、平远~平鲁线岔口共17条段158公里的通达工程项目上报列为20建设计划实施;

三是继续组织实施好砚山至八嘎通乡油路工程项目。

四是力争把八嘎―西畴通乡油路工程项目上报列为年度建设计划组织实施;

五是在2008年初完成计划建设项目的测量设计,待设计文件批准后,及时组织实施。

二OO七年十二月 日

2.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使用情况,建议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县级自查, 在自查过程中, 龙里县按照《贵州省农村沼气工程调查工作方案》的要求, 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调查组, 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 对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重点调查了农村户用沼气进村入户情况、小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和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建设情况等。

二、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

龙里县经过一、二、三、四、五、七期省沼及05、06、07、09国债沼气项目建设, 已在全县14个乡镇完成沼气建池10860口, 占全县农户数的26.5%, 其中农业局承担的国家农村沼气建设项目8780口, (一期工程750口、二期工程900口、三期工程530口, 四期工程700口、五期工程2200口、七期工程200口、2005年度国债工程1500口、2006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7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9年度新增国债800口) , 占全县建池的80.8%;其他相关单位承担的项目建设为2080口, 占全县建池的19.2%。在全县建成烂田湾、羊昌、大坡、栋青树、新场、旧司等沼气生态农业示范点, 切实带动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原项目的实施单位多, 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存在;后续服务体系不健全, 建设设和和管管理理经经费费不不配配套套;;培培训训力力度度不不够够, , 农农户户管管理理使使用用维维护护意意识识不不高高, , 沼沼气气池池使使用用知知识识普普及及率率低低, , 农农户户自自筹筹能能力力差差等等诸诸多多问问题题, , 造造成成农农村村沼沼气气项项目目使使用用率率低低, , 效效益益发发挥效果差等现象。

三、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查了5个乡 (镇) 7个村25个村民组, 重点调查了沼气建设后使用情况。调查农户数447户, 调查沼气池450口。

(一) 户用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建设任务数为7660户,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500户;“三改”建设情况:改厕431户、改圈430户、改厨410户;原料情况:原料自有418户、以粪便为主的421户;使用情况:正常使用的有210户, 间歇使用的有153户, 弃用的有77户, 报废的有4户;沼肥施用的有312户。调查农户满意度, 觉得好的有222户, 觉得一般的有197户。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 户用沼气的使用率为81.21%。

(二) 小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8个,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个, 被调查工程数量6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 平均年出栏数为17头;建设情况:均完成“一池三建”, 发酵池平均容积50立方米, 贮气柜平均容积5立方米, 沼肥利用设施6个, 计划供气总户数6户;运行情况:正常使用的有5个。受过服务的有6个, 沼肥施用6个。

(三) 大中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个, 被调查工程数量1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 平均年出栏数为100头;建设情况:完成“一池三建”工程, 发酵装置容积为200立方米, 总投资20万元;沼气使用情况:企业自用;沼肥利用情况:沼液、沼渣用于蔬菜和果树施肥。

(四) 服务网点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4个,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2个, 被调查网点数量3个, 平均计划覆盖农户数300户, 平均实际覆盖农户数200户;建设情况:山区或农户分散区有17个, 有服务场所的网点17个, 有进出料设备的网点7个, 有检测设备的网点有17个, 有维修工具的网点17个, 有沼气配件的网点17个, 平均每个网点服务人员数量为1人;运营情况:正常运营的网点数量有17个;网点效益情况:年运营成本870元, 年收入300元。

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

(一) 改变了农村生活用能方式,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能源紧缺, 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的生活用能方式,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廉价能源, 一次投资, 长期使用, 减少农户煤、电等生活用能支出。二是沼气使用方便、快捷。使用沼气省去了上山砍柴、捣炭做饭之劳, 将妇女从繁重的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 腾出手来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增加农户收入。三是沼气清洁卫生, 无烟熏火燎, 不会形成污染。

(二)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增加了农民收入

沼气发酵系统生产的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沼液和沼渣, 能有效地维持和培育土壤肥力,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沼液不仅可作为农作物的全面营养液和牲畜饲料添加剂, 而且也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抗生素。将沼气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 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而且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

(三) 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 农村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已成为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重大污染源, 极易造成疫病的传染。农村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阻断了疫病传染源, 使农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增进了农民身体健康。

(四) 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了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协调发展

发展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 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循环高效利用, 配套进行改厕、改厨、改圈, 能把农村的“三废” (秸秆、粪便、垃圾) 变成“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 , 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沼气项目建设

主要是专项资金补助标准较低, 配套资金不到位, 农户自筹比重较大, 难以调动沼气建设的积极性, 影响沼气池“三改”配套建设比例。一口“三改”配套沼气池, 建设资金需6000元左右, 而项目补助仅为1300元-2000元。

(二) 国家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加大, 农户的依赖思想较重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增加,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 也滋长了农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虽然每口沼气池的补助标准都在逐年提高, 但是, 许多农户依然是嫌补助太少, 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 由于农户的思想意识认识不到位, 沼气池出现问题、配件需要更换、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一切都想依靠政府出钱来办。由于这些依赖思想的存在, 使得一些农户对已建的沼气池不去认真地管理, 沼气的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 农村劳动力外出, 影响沼气池建设进度和正常使用

全县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且外出务工人员都是有文化的青壮年, 留在家里的则是老人、小孩、病残者, 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养殖业下滑。由此一来, 对沼气建设的直接影响是两个减少:一是由于建池劳动力和沼气池发酵原料的缺乏, 造成建池农户的减少。二是因不懂沼气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导致家中已建的沼气池闲置或废弃, 建后正常使用的农户减少。

(四) 技工队伍不稳定, 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龙里县沼气池已实施1万余口, 占全县农户数的四分之一, 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已基本实施完成, 目前实施的区域多数是边远偏僻的村寨, 条件艰苦, 有的甚至未通公路, 靠人挑马驮。建池农户较零星分散, 导致沼气技工工作效率不高, 工资收入较低, 因而, 许多技工改作其他行业或外出打工, 造成沼气池建设技工严重不足, 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五) 工作经费严重缺乏, 后续服务难以保证

自2008年开始, 虽然国家加大了沼气后续服务体系方面的投入, 但是资金和网点个数都很有限。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 全县建立了17乡村服务网点, 并配置了检测设备、进出料设备、沼气配件和维修工具等, 但是由于农户对沼气的管理意识不强, 不愿意提供沼气后续服务费用, 网点服务人员开展的有偿服务无法维持生计, 再加上没有后续服务经费补助, 使网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六) 农户管理意识不强, 严重影响沼气使用效果

沼气池建设是“三分建, 七分管”, 许多沼气池用一段时间就不能使用了, 其原因就是没有认真管理和维护, 这就无形地缩短了沼气池使用寿命。一是没有及时进出料, 影响产气效果;二是沼气配件损坏, 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三是养殖数量减少或不养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沼气建设效益的正常发挥和沼气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推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 鼓励农户建池

资金投入问题是制约沼气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沼气资金的投入应由各级政府占主导地位, 否则沼气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始终不会得到解决。沼气投入就像城市的天然气管道投入一样, 政府应该占主导地位。再加上我国近年来城乡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沼气建设的投入更应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承担。要保证国债资金供给的连续性, 长远性和及时性。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政治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除上级项目资金发展沼气外, 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投资。二是配足项目建设工作经费, 加大培训指导力度, 达到建成一口, 发挥效益一口, 让群众满意。三是改变目前单一的政府行为, 变成农户自主申请、自主建设。对完成任务好的农户予以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 使沼气建设中的先进分子得到激励, 更加促进沼气建设。四是结合农户的需求申报项目。

(二) 加快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建设, 以解农户后顾之忧

为了巩固沼气建设的成果,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户用沼气池的日常管护、故障排除、综合利用以及服务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等知识, 广泛开展“一专多能”的活动, 进一步培养服务人员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水平, 保证其服务质量。

二要加大服务投入力度。为了方便农户长期受益,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配套资金、工作经费, 多建服务网点, 让用户足不出村就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

三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培养树立本地先进典型, 学习借鉴外地典型经验, 积极探索沼气服务模式, 推进服务向纵深发展。根据养殖方式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推广新型服务, 解除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农民对沼气建设的认识

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沼气建设优越性的宣传, 使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增强新型能源意识、循环经济意识、生态发展意识、便民惠民意识和发展机遇意识, 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视, 把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把政府的良好意愿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达到社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世南, 彭玉荣.沼气生态农业实用技术[M].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7.

3.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4.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为了解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县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举措,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安排,2006年12月13日━━15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两个调研组,分别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志和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同志带队,对我县五乡三镇和三个农业企业的19个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专题调研。

调研组在乡镇党政领导的陪同参与下,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在全县的19个示范村分别召开了18场座谈会,与乡村570多名村两委班子成员、老党员、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按照调研提纲详细了解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并就了解到的问题及时向农牧民作了解释,积极宣传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重点宣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红枣产业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引导农牧民群众自觉支持政府工作,积极投身到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

一、基本情况

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次新农村示范村调研工作,专门召开主任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安排,在县农办及相关部门协助下制作了19个示范村初步情况表,组织调研组人员学习了阿地党办发【2006】42号文件《关于印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办公室〈阿克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一阶段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并按《通知》的有关内容,制定了19条调研提纲,为圆满完成这次调研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调研结束后,两个调研组的成员又召开了碰头会,比较全面的掌握了19个示范村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19个示范村的主要情况

耕地 人均纯收入 机械耕作水平村庄集中程度 水电路齐全度 医疗卫生配置 运用科技能力 两委班子建设 乡镇重视程度 农民参与程度 社会稳定情况

总数 人均

750 2 2850 中 集中 中 中 低 中 重视 中 中

2058 4.2 3150 中 集中 中 中 低 中 重视 中 中

1725 4.28 4133 高 集中 好 中 中 强 重视 中 好

中 集中 中 中 中 中 重视 中 好

3100 6.6 3971 中 集中 中 好 中 中 重视 中 好

704 2.13580 高 集中 中 好 中 强 重视 高 好

1360 4.06 3500 高 集中 中 好 中 中 重视 高 好

2000 8.2 5330 高 集中 中 好 高 强 重视 高 好

1887 5.55 5503 高 集中 中 好 高 强 重视 高 好

3700 7.1 4538 高 集中 好 好 高 强 重视 中 好

680 3.7 4567 高 集中 中 好 高 强 重视 中 好

680 3.2 4600 高 集中 中 好 高 中 重视 中 好

7.1 高 集中 好 中 高 强 重视 中 好

700 2.6 3000 高 集中 中 中 中 中 重视 中 好

1018 4.1 3608 高 集中 好 中 中 中 重视 中 好

5016 11.1 3000 高 集中 好 中 高 中 不重视 中 好

7920 20.3 5974 高 集中 中 中 高 强 不重视 高 好

8270 3.1 4200 高 集中 好 中 高 强 重视 高 好

5064 6.7 5398 高 集中 好 中 高 强 重视 高 好

从此表可以看出,我县所选定的19个示范村的各项条件基本上是符合新农村示范村标准的。各乡镇都能高度重视,人均纯收入基本上达到了42号文件规定的4000元纯收入的标准,村庄集中连片,机械耕作水平普遍高,两委班子还是比较坚强有力,特别是社会稳定情况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但是,从此表也明显地发现,不少村庄人均土地较少,农民运用科技能力普遍偏低,特别是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还是令人担忧。

二、新农村示范村取得的成绩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县人民政府能够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上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突出重点、抓好示范,整治村貌、美化家园,逐步推进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一)领导组织机构健全。各乡(镇)和农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领导机构,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全面负责各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和实施。

(二)思想认识初步到位。各乡镇和农业企业对新农村建设均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了宣传讨论,大部分农牧民群众懂得建设新农村是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将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实惠,愿意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支持政府的工作,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初步发挥。如在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认识上,××××乡农牧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生产发展的35%,生活水平提高的占30%,村容整洁的占16.7%,乡风文明的占11.7%,管理民主的占6.7%,说明该乡农牧民在今后的生产发展中思维趋向理性,显示较为长远的发展理念。

(三)建设信心比较充足。在调研中,我们将县委、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构建8000-10000元的收入”这一框架作为重点调研内容,仔细询问了村两委班子对实现这一目标有没有作具体的规划的措施,农牧民群众有没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调研中发现,村两委班子和农牧民群众对此还是有一定的信心。为实现这一框架目标,大部分新农村示范村的两委班子已从单元经济观念转变到多元经济观念上来,主要措施是通过科学技术(如膜下滴灌、配方施肥)提高棉花单产,发展畜牧业和其它产业。

(四)村容村貌变化较大。大部分示范村对村庄整治工作重视,下派工作组和干部负责拆迁道路两旁违章栅栏、伐杂树木、修挖渠道和整治道路。通过整治,各村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乡已对辖区村庄内的道路以6米宽的标准进行平整和铺垫,道路边绿化带以2米宽的标准进行清理和改造,种植的风景树木整齐划一。

(五)科学建设抗震安居。各乡镇能够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在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中,均能长远考虑、整体规划。能够严格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抗震安居房选址的要求,统一进行村庄规划;通盘考虑今后农村道路、水、电、电视、通讯管网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用集中连片建房和在原宅基地上拆除重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

(六)全面实施村民自治。示范村普遍成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机构,普遍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委会工作制度等。建立健全了农村财务监督制度,以财务公开作为重点,逐步规范了集体财务收支的审批程序。村务公开已成为我县农村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发展。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存在的普遍困难和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1、上报数据与实际数据有误差。调研前,县人大常委会以表格的形式收集整理了各示范村的基本情况。调研中,我们将了解到的实际数据与表格中上报的数据对比后发现,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出入。由于统计方式的不一,人均收入这一栏误差较大。如×××镇的××××村,上报数据为4358元,而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反映为3580元。

2、农牧民群众对新农村认识还有模糊现象。在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到,农牧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理解是不够全面,许多群众仅仅简单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条好路、盖个好房而已,没有对这五句话进行全面而联系的认识。还有有认为新农村建设是阶段性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当多的群众甚至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达到的目标、任务不清。更有甚者,新农村这一概念在相当多的农民群众头脑中还是一个笼统的印象,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可以概括为:理性认识不全,感性认识模糊。

3、农牧民对红枣种植积极性不高。此次调研,我们亦将“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种植红枣的态度有没有新的转变,认识有没有新的提高,目前红枣种植进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调研内容。从调研的实际效果来看,我县各乡镇的农民对地县两级人民政府的这项战略决策认识还不统一。近三年我县发展林果业的进度不快,农牧民不理解,种植红枣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各乡镇场已经种植的红枣都存在管理不善、死亡较为严重的问题。例如××公司2004年种植的500亩红枣至今无一亩存活;×××镇×××村2005年种植的200亩红枣今年也全部死亡。这与×××市、××、××等县(市)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认识还不完全到位,受棉花效益的利益驱动的影响,部分农牧民认为两级人民政府安排种植林果业是违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7条规定。国家对农业生产经营完全放开,政府为什么还强行安排我们种这种那。在调查中农牧民都讲,种长绒棉每亩土地收入平均2000元,纯收入800-1000元。种植红枣五年后才能真正见到效益,好的品种至少也得三年。当年见效的事我们放着不去挣钱,而非要等五年后的收入吗。有这样思想认识的村干部和农牧民占多数。同时,对销售市场的担心是农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农牧民都问: 我们种棉花有棉花加工厂收购,红枣成熟后由谁来收购,如果卖不出去,谁来包销售,谁给我们赔损失。又说:前几年政府安排我们种西瓜,而西瓜卖不出去就没人管了。农民认为,相比较而言,种植核桃可靠,市场较好,保管时期长。

4、对新的科学技术接受不快。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农牧民群众盼望科学种田,对科学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有热情,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农牧民群众不配合工作。如发展膜下滴灌技术,××××和塔木××××的农民就不如××××乡的农民,存在用砍土镘将管线砍断的现象,导致所有管线全部报废。这充分说明,我县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众对节水灌溉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位。只有少部分农民愿搞这项技术。

5、部分已改造的抗震安居户同村庄规划发生矛盾。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个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部分已改造的抗震安居房同现在的村庄规划发生矛盾,需要将一部分已建的新房子拆掉。对此,被折掉新房的农民是极其想不通的。要求县乡政府在安排建设时能结合实际,全面考虑,拿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其次,还有部分示范村没有一个具体的村庄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再次,部分抗震安居房的补助费没有给农民群众足额按时兑现。

6、部分示范村的水、电、路问题急需解决。此次调研,农牧民普遍反映需要把路修好,自己出工平整森带,需要政府协助解决沙石、柏油问题;有的新建连片区的房子至今还没有通电、通水。

7、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还是不容乐观的。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距新农村建设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8、部分棉花的售棉款至今没有兑现。调研中,据××××的农民反映,该公司今年收购他们的棉花款至今没有兑现,棉农意见极大。这是违背棉花收购政策的,希望能够引起政府的关注,帮助农民讨回售棉款。

9、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村干部对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如种植红枣、核桃等问题,如何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就是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项难题。固定集体收入来源大都来自于绿色企业地的承包收入,没有其它额外的收入来源。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二)各示范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村庄 需要解决的问题

1、需要修一条6KM的道路

2、解决新建居民区的用电问题

1、需要解决村庄规划问题

1、需要解决村庄规划问题

1、丰收大渠周围50亩土地补助问题

1、增设防渗渠口问题

1、帮助解决12户居民的用电问题

1、需要修建道路

1、需要修建扬水站

1、需要改善道路,农民自己平整林带,沙石、柏油需要上级政府帮助解决

2、帮助解决饮用水问题,主管道需要政府解决

1、需要修建道路

2、希望上级政府对新建房用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3、建议调整县草原站负责人,原因是支持其亲戚随意开荒

1、需要改善1200米道路,沙石、柏油需要上级政府帮助解决

2、解决农民饮用水

3、帮助3组20户解决用电问题

1、解决果园用水问题

2、希望为每家解决15000元低利息贷款

1、修建柏油路

2、作为葡萄村,建议只发展葡萄,不种其它果树

3、帮助农民解决低利息贷款

4、为每个村民小组打一眼机井,方便葡萄灌溉

5、希望在本村建一个冷库

1、需要修建1250米道路

2、解决贫困户自来水入户费1500元

3、解决标准用电问题,至今还是五六家人用一个电表

1、修建柏油路

1、急需解决兑现2006年出售棉花款问题(第公斤现只发了1.2元)

2、自来水收费太贵,每立方3元,不合理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

1、要求与场部统一规划建设。

1、帮助安排6000亩滴灌计划

2、需要解决7户困难户的危房改造问题

四、几点建议

此次调研,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一个‘新’字,突破一个‘难’字,解决一个‘实’字,结合我县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搞好新农村建设。针对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建设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必须将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没有广泛、持久而深入的宣传,就无法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要像抓计划生育宣传那样,把42号文件作为主要宣传内容,让19个示范村的两委班子和群众了解地县两级人民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标准、方法、措施,真正做到思想先行、舆论先行。

(二)加强领导,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各乡镇要把建设新农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选好用好两委班子是关键,对于群众反映两委班子的问题,各乡镇要认真调查,及时处理,确保领导坚强有力,基层组织巩固。

(三)要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要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克服依赖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如果群众不主动参与,光靠政府引导,那么这项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

(四)要组织农民外出考察学习,提高感性认识。鉴于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建议尽可能的组织农民到地区新农村建设好的乡如××××学习考察,提高感性认识,调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五)要尽快落实对口帮扶措施,帮助示范村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县上要协调、督促各对口扶贫单位,落实好扶贫措施,落实对口帮扶责任制,把扶贫资金、扶贫物品以及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示范村建设尽快见到实效。特别是道路的问题,19个示范村都不同程度地提出需要解决这项问题。村庄再好,如果没有真正解决好水、电、路问题,就会很大程度影响农牧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六)乡镇示范村的建设建议采用“乡管村建”和村管村建两种方式进行。对于两委班子强,集体经济积累较多的村,在乡镇的指导下自管自建,充分发挥村民自主积极性。对两委班子较弱,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则由乡管村建好,以保证建设规划的落实。同时,防止完全包办代替。

(七)农业企业示范村的建设则宜采取由“政府制定标准,农业企业管理,农民自己出资建设”的方式进行。××××一分厂示范村与场部相连接的建设要与今后的拆场设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应由政府和公司出资帮助。因为企业不是一级政府,管理行政村还存在许多弊端。

(八)要做好村庄规划,发展庭院经济。新农村建设要做到规划在前,建设在后,不能本末倒置。要引导农民、督促农民按照要求落实好村庄规划,实现人、畜、生产三分离。要引导农民群众发挥好妇女的主体作用,发展好庭院经济,动员群众办农家乐,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创收的渠道。

(九)要以发展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出发点。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种植、养殖观念,方能帮助农牧民收到最大效益。如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我县的棉花种植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大科学投入力度,再提高单产和综合水平就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所以,县上要引导农民发展滴灌、测土配方技等先进技术,并给以技术上的指导。要引导农民摒弃单元经济观念,只要头脑中树立起,行动上落实多元经济的模式,帮助农民实现收入8000-10000元收入的框架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十)加大抗震安居建设力度,妥善解决建房方式。在科学规划村庄的同时,尽可能达到整齐划一,但应避免大拆现象。应广泛征求农民的意愿,政府引导,帮助农民选择的建房方式。如果农民愿意自己同建房商协议,那么,必须在签建房合同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限内保证建房质量,并经县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十一)要克服一切困难,搞好红枣种植。要按照地委、县委要求各乡镇要深入认真贯彻地学习阿地党发(2006)26号及阿地党办(2006)55号通知精神,象过去发展棉花生产那样去指导红枣的生产发展,在安排红枣种植上要以乡镇村集体土地、承包大户、土地开发大户为主体,对土地较少的村民口粮地应少安排或者不安排。要在各乡镇建设示范基地,以示范带动全县的红枣发展。要与地区××、××县等建立技术协作,以指导有关科技技术。特别要注意选好品种,做好规划,连片种植发展,加强管理,要认真研究解决今后的红枣销售市场及加工储存问题,以解决农民种植红枣的后顾之忧。

(十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要注重量力而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防止盲目跟进、过度负债建设,给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负担。这是农民反映最多,也是最担心的问题。要注重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千篇一律,不宜大拆大建,要突出农村特色和民族风格。要征求群众的意见,遵循群众的意愿选择“乡管村建、村管村建”。

(十三)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兑现各项补助费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最担心的就是在建设工程结束后,各项补助费用上级政府不按时兑现,使村集体和农牧民背上沉重负担,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例如,×××公司×××村反映:在2000年建设小康示范村时,上级当时承诺补贴140万元,至今没有拿到补贴,使该村负债280万元,经过五年的偿还,至今还有130万元欠款。×××乡×××村反映:村级阵地建设投资140万元,村集体投入40万元,现在集体资金也没有了,上级补贴也没有到位,村负债80万元。还有在县委鼓励发展畜牧业暖棚建设上等有关优惠政策没有完全兑现问题,这些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时应该总结的经验教训。

(十四)要建立目标管理考核责任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县上应把把各部门和驻点包村单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服务工作列入年度考核范围,把新农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各部门班子执政能力、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工作进展和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奖优罚劣、行之有效的考评验收机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这次新农村示范村调研,由于调研内容多而杂,而时间较短,一些实质性的,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探讨解决。所提的建议仅供县委在新农村建设中决策参考,以期共同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民群众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县人大常委会

2006年12月20日

文 章来源 莲

5.县农办农村的工作情况报告 篇五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于2月3日至4日召开后,2月13日常委会决定我县的农村工作会议并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并于2月14日在县行政中心第一报告厅召开,参加大会人员有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各局、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各村负责人和部分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通过闭路电视收看现场直播。

县今年的.“三农”工作在政策保障方面更加完善,全年的投入大幅增加。目前由农办牵头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定农业农村扶持政策,目前已完成讨论稿,预计能在4月份由县委县政府发文。该奖励政策从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村发展机制等4个方面入手,加大扶植和奖励力度,全面推动我县的新农村建设。

县今年的“三农”工作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载体,达到“五个提升”,即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综合整治水平;加大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加强农民素质工程建设,提升农民发展能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提升“三农”服务质量。操作过程中的特色、重点是:

一是抓美丽乡村特色、精品建设。结合我县的“小县大城”规划,站在全县城乡统筹的高度,因地制宜,对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都作出详细规划。积极做好项目包装,全力争取世界银行贷款。争取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对全县597个行政村都进行分类,按照“一村一品”定位,融入“山水神秀”生态资源,挖掘“佛宗道源”文化底蕴,打造一大批山水名村、农家乐特色村、农房改造村和文化特色村,20重点打造20个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沿路、沿溪、沿景区挑选3-5条精品线路,启动5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乡镇,完成2个。

二是抓统筹融合。县在吃饭财政的情况下,逐年增加“三农”资金预算,今年整合相关部门资源投入超过2亿元。坚持“以人为本”,配套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整乡镇整治和连片整治。把交通建设、水利建设、教育布局、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商贸建设、土地整治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发展农村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培训等公共服务。

三是抓扶贫基地建设。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培育10-20个扶贫基地。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对新发展集中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参与农户在50户以上,村班子团结且有较强能力带动村民兴业致富的,根据产业特点,在种植、培育、贮藏、加工、包装、营销等环节连续扶持3-5年,直至扶出成效。

6.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近一年多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基本情况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全国一样由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三种形式组成,发展分为能人领办型、企业带动型、政府创办型三种模式。至今全县有1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会员300余人,社员467人,其中专业技术协会5个,专业合作社7个,综合服务社1个,主要发展产业有五倍、黄牛、茶叶、乌鸡产业,主要经营茶叶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流通、农资供应、商品黄牛、商品乌鸡、鸡苗供应等。这些合法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我县部分农民、能人、加工企业渴求致富的新门路,寻求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寻求先进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抵御市场风险的新模式。因此,我县出现了自发、自主、自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良好态势。早在10年前牛寨新华成立过五倍子专业协会,也是全县2003年前唯一的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因市场等各种因素,现已名存实亡。在2004年盐津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组建了“**乌鸡专业协会”,重新拉开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序幕,紧接着县供销社创办了“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今年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自发、自愿要求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区进行指导和帮助,建立了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是:兴隆乡蒿芝村创办的“养牛专业协会”;兴隆乡远江黄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大田村养牛专业协会”;普洱供销社茶厂带动型“串丝乡龙溪茶叶专业社”;盐津乌鸡协会和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6个乌鸡专业合作社,即:牛寨胡家湾、牛寨包谷厂、兴隆灯草田、盐井田坝、庙坝大坝专业合作社;滩头乡能人领办型“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县13个合作经济组织也有部分初见成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今年,盐津县乌骨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帮助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格局发展乌骨鸡产业。在9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成立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乌骨鸡专业合作社分社6个,申请入社会员600人,通过讨论,批准入社会员280多人;培养小鸡孵化户6户,每户年可孵化小鸡3至6万只;建立盐津生态乌骨鸡县外销售点4个,分别是重庆、昆明、宜宾、昭通。通过盐津乌骨鸡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引导,盐津乌骨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全县年养鸡38.46万只,今年1—9月,全县养鸡65万多只,比去年全年养鸡增加20多万只。乌骨鸡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以来,成立农村养牛专业技术协会2个,起到了发展农村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丰富的草资源和大量被浪费的植株桔梗,促进了黄牛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3月蒿芝村“养牛协会”成立以来,发展会员194名,产生了《协会章程》。成为盐津县第一个真正由农户自发组织的养牛协会,该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一个冻精改良站,现已配种79头,有的已经产仔,且效果明显。通过该协会的引导,已有19个会员从大田中心牛场引进西门塔尔牛55头,一部分会员与大田中心牛场实行利益分成饲养良种牛,该种牛长势喜人且肉质优良,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目前,蒿芝村黄牛存栏达1450头,产值近300万元,年增长24%,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串丝农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使近1000亩失去管理的高标准良种茶园得到科学的管理,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解决了该村农资难的问题,社员和农民十分满意;其他协会目前正在发展中。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生产的产品不愁销路,利益有了保障。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方式

今年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促进产业化,推动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上初见成效。在我县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产业不强不大、农民市场组织程度低,导致农业增效不高,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下,探索到一条创新农业的有效途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协会+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联为一体,整合企业与农户,集中力量面对大市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有希望。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用制度引进先进的使用技术,达到农业产业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发展,走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利益双赢、共受益。

(一)规范管理。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具备一的基础条件,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1、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鼓励机关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带头创办和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活动。均可以发起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凡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经营者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都可志愿加入

研究、明确职责、形成科协、农业、供销、民政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引导不领导,帮办不包办,扶持不干预,推动不强迫。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再提升的原则,使我县各类农技协会数量上、规模上、质量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环境。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尽快研究制定出一个鼓励扶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凡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的,可否享受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推广、乡(镇)企业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征用、产品物资流通、信贷等方面尽可能降低了门槛,放宽条件限制。在税收上,对围绕会员的生产和销售从事的服务活动,享受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技术力度。适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等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费、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三项”费、科普专项费上应给予一定支持,让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服务的社会功能。并鼓励社会工商企业参与农民合作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形成多元化支持合作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三是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农村合作经济及会员的合法权益。

3、强化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管理和引导。一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入会、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原则,帮助农村合作经济建立健全以章程为中心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费收取及使用制度、理事会议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领导职能和责任;二是要完善协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农村合作经济与会员、与公司、与公司个人所办实体等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

4、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协会会长及会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办会能力及会员素质。农村合作经济要发展,潜力在科技,优势也在科技,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是农村专业协会的立足之本。针对目前我县农技协会中技术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的实际,加强对会长、协会带头人、经纪人和广大会员的教育培训。

7.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一、总体情况

㈠后续服务工作和政策扶持情况

为了提高沼气使用率, 解决全省后续服务功能缺失、没有服务平台的问题, 国家于2007年启动了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项目, 甘肃省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快速发展, 紧抓发展项目有利时机, 把开展农村能源后续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以建设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网络, 按照农业部“六个一”的建设要求, 使甘肃省服务网点实现了有一处服务场所、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台秸秆粉碎机、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的建设标准。截至2013年9月底, 全省已建成村级沼气服务网点4800多个, 成立县、乡、村级农村沼气协会3000多个, 组建区域化农村沼气服务中心 (站) 近百个、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43个, 培训持有农业部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工近万名, 搭建起了以服务沼气用户为核心的农村能源后续服务平台, 基本实现了农村能源后续服务网络在全省适宜地区的全覆盖, 为开展沼气后续服务工作提供了物质和人员支撑。

为了加强项目管理, 促进沼气后续服务工作和沼气建设协调发展, 省上制定了扶持政策, 出台了《甘肃省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办法》和《甘肃省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项目 (省级预算) 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省、市、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县完善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和开展后续服务工作;各地要按照已建每口沼气池市级财政5元、县级财政10元的额度,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后续服务人员报酬, 维修维护、技术培训和综合利用补贴等”, 以推动全省农村能源后续服务工作有效开展。部分地区根据《甘肃省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办法》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 具体是:定西市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 明确要求“各县 (区) 要把管护人员报酬按照每户每年12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 各乡镇也要设立乡 (镇) 能源管理工作站, 配备两三名能源专干, 专职从事农村沼气建设、管理和服务, 达到县有办、乡有站、村有管护员的后续服务管理机构要求”;天水市政府于2012年出台《天水市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办法》, 明确提出“县区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 解决工作经费, 落实专职管护员的工作报酬, 要按照每户每年10元的标准拨付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经费, 并列入财政预算, 今后随着沼气建设数量的增加逐步追加财政补贴”;白银市2012年在财政非常紧张情况下, 每年每口沼气池列支5元~10元作为维管人员后续服务补助资金。

总体来看, 随着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项目建设的不断进行和部分地区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 对保证后续服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稳定后续服务队伍、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

㈡运行管理情况

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各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在网点管理中, 按照《甘肃省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尝试, 由于服务类项目建设属于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运行模式, 项目县基本采取了多元发展的管理方式, 不同网点管理方式各不相同, 可以归纳为三种管理方式。

1. 个人承包。

由个人与农村能源管理部门签订承包合同, 承担沼气户进出料、维修维护、技术培训和综合利用等工作并收取相应服务费用, 运行中实行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目前全省约57%网点管理属于这种方式。

2. 协会领办。

由当地农村沼气服务协会负责 (沼气合作社) , 为协会会员提供沼气户进出料、维修维护、技术培训和综合利用等服务, 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加入协会, 并交纳每年10元~12元会费, 这种管理方式占全部网点数量的28%。

3. 村委会代管。

由村委会选派干部作为管护员, 无偿为村民提供沼气户进出料、维修维护、技术培训和综合利用等服务, 这种管理的网点约占总数的15%。

从运行效果看, 网点三种管理方式运行情况均不理想, 尤其是村委会代管问题较多, 网点设备基本被书记或村长占有, 致使网点基本没有运行, 而个人承包与协会领办网点设备虽处于公共管理状态, 但是由于管护员收入微薄、工资无法落实, 停用网点为数众多。据统计, 全省实际运行的服务网点不足20%, 即使是运行网点各自工作进展也不平衡, 服务效果有高有低, 整体运行效率较差。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㈠网点设置不合理

国家对服务网点建设, 要求平原区每300户~500户建设一处网点, 山区每150户~200户建一处网点, 而甘肃省地形复杂、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差别较大, 因此有的项目县在建设中, 没有考虑当地实际情况, 以至于许多网点服务半径大, 人口稠密地区网点建设数量偏多, 造成了服务成本过高, 此外建设网点统一按照“六个一”配置设备浪费较大, 比如:陇南市、舟曲县等地区山高路陡, 网点配备抽吸车基本无法使用, 河西等地区地广人稀, 网点配备抽吸车吨位太小, 造成了极大的投资浪费。

㈡后续维管人员收入无稳定来源, 缺乏责任心强、踏实肯干的服务人员

一是许多基层维管员反映, 后续服务工作量大面宽, 工作又脏又累, 除了配件更换、进出料这两项服务能够收到部分报酬外, 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由于难以维持生计, 改行打工者众多;二是责任心强且踏实肯干的人员严重不足, 从业人员对后续服务工作认识不高, 导致参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目前从事后续服务工作具有责任心强且踏实肯干的人员严重不足, 制约了后续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㈢设施维护、人员培训和考核管理跟不上

首先是设施维护跟不上, 多年前建设的网点设施设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运行故障, 由于缺乏维修经费只能“带病”运转, 部分网点因设备故障已经停止运行;其次没有对维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使得服务人员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影响了服务质量;第三是对维管人员无法进行考核, 由于没有落实维管人员待遇, 农村能源管理部门缺乏对维管人员服务情况进行考核的有效手段, 导致制定的管理制度完全无法落实, 考核制度成为摆设。

㈣农户“花钱买服务”观念不强

沼气服务网点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是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但是牵扯到收费就无人问津, 主要是农民的观念比较传统, 很多事情宁愿自己解决, 也不愿花钱解决, 因此农民“花钱买服务”的意识十分淡薄;此外甘肃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消费能力也十分有限, 许多农民觉得交纳服务费负担太重, 这也成为制约服务收费的重要因素。

㈤缺少扶持政策

全省多数地方政府没有出台后续服务扶持政策, 部分地区制定的扶持政策也并未完全落实, 个别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的项目县 (区) , 由于财政资金紧张政府也要叫停, 这些问题使得网点正常运行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

三、提高网点运行成效的对策建议

㈠转变管理方式

转变管理方式根本就是要加强服务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要针对后续服务中的存在问题从网点设置、人员待遇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 合理设置网点布局, 按照当地农村交通条件、农民生活习惯、农户需求等实际情况对网点建设地点进行提前谋划, 充分考虑区位特点, 该集中的集中、该整合的整合, 实行区域管理, 山区等人员分散无法集中地区, 也要合理安排统筹规划, 在网点设备配置上, 要根据需要进行采购, 提高项目资金利用效率。近期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安徽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在政府花钱买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服务网点部分运行费用和人员工资, 总结出了一条政府补贴为主、农户自筹为辅的购买公共服务做法, 使沼气用户享受进出料、维修维护等“全托式”服务, 保证了沼气正常使用和发挥效益。甘肃省部分市 (州) 农村能源管理部门也开展了政府购买后续服务相关工作,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已经证明了在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中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是行之有效的。甘肃省完全可以依托农村沼气服务网点、服务公司 (中心) 、农村沼气协会 (专业合作社) 、沼气集中供气站、沼气生产工 (沼气物管员) 等社会力量, 为广大沼气用户进行后续服务相关工作。

㈡创新服务保障机制

有效的后续服务管理机制是农村沼气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 如何建立便捷实用、高效运转、有效监督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成为关键环节, 为此我们在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公开政府购买后续服务内容。

要将农村沼气用户进出料 (不包括原料成本、运输成本) 、配件更换 (不包括配件成本) 、维修维护等作为购买内容, 对于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内容, 由服务对象自筹解决。

2. 设立购买主体的必要条件。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工作属于特殊服务行业, 购买主体需设三个必要条件:一是硬件要求, 必须要求企业或个人拥有开展服务的场地、设备和维修工具等;二是专业技术要求, 必须要求服务人员持有农业部颁发的农村沼气生产工或沼气物管员证书;三是资质要求, 必须要求购买服务的主体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 企业或组织要有良好的社会和商业信誉, 具有依法纳税和社会保险的良好记录, 并符合登记管理部门依法认定的其他条件。

3. 进行市场化运作并实行合同制管理。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能够平等参与竞争, 由公开招标确定购买主体, 管理中实行合同制管理, 要求政府与购买主体签订购买合同, 明确所购买的范围、标的、数量、质量要求以及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 并按照合同要求支付资金。

4. 建立绩效管理机制。

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和第三方组成的综合评审组, 通过日常抽查、半年督查、年终检查等方式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并作为以后年度编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后续服务预算和选择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

5. 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政府部门要根据综合评审组考核评价结果和入户回访过程中掌握的服务情况,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投诉率高、服务不力或是不承担服务义务、不履行岗位职责的坚决辞退或替换。

只有通过建立以上服务保障机制才能确保政府购买农村沼气后续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㈢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8.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摘要: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三级教育网络机制是培育新农民的主要方式。通过对首都郊区农业大县延庆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的调研,摸清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现状,探索三级教育网络机制的优势与特点,总结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三级教育网络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三级教育网络 建设现状 优势特点 存在问题 管理建议

实现中国梦,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首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决定都市农业建设的成败,决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成败、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一、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现状

延庆县是京郊农业和旅游大县,全县有376个行政村。28万常住人口中,有17万农业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学历。由政府主导,教委牵头,本着构建大职教体系的工作思路,2011年延庆县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县、乡镇、村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的工作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要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办学体系,进而大力开展农民培训的工作要求。该意见实施两年来,产生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一)三级教育网络初步形成,新型农民培养步伐明显加快

延庆县教委在三级网络体系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在设备设施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全县从事农民教育的教师有160人,现已在全县设立了15所乡镇成人学校,在200多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成人学校。在管理机制上,县教委明确了延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地位,构建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纽带、村级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培训网络。

(二)学历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农民学历+技能需求得到满足

为满足农民“技能+学历”的双需求,切实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农民中等学历教育培训。专业全部围绕各乡镇、各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实际需要开设,目前中专班开设果树、蔬菜和药材、养殖、大田、花卉、文艺、综合七大类13个专业,各村开设的专业都各不相同,一村一个样。全县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

(三)开办农民文艺中专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农民在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同时,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追求。2010年我们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在全市第一个开办了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简称文艺班),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文艺知识和文艺技能学历培训。2012年为满足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让更多的村、更多的农民受益,我们和文委合作,对每村一名的群众文化组织员进行系统的中专学历教育培训,让他们把各村的文化活动组织起来。现已在15个乡镇开办了48个文艺中专班,注册学员2152人,跟班学习的农民有1500多人,其中群众文化组织员中专班有15个,学员涉及全县376个行政村。

(四)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明显提升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内,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有田间学校24所,共有学员856人;有大专学历教育10个批次,学员286人;每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这个规模在北京市是最大的。

办学效益显著提升。首先是帮助农民致富,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的挣上了工资;在家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田间学习,他们的农业管理技术得到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同时生产的盲目性得到改善,实现了增收。其次,培训提高了农民文化水平和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我们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百姓对教育的认知度、信任度、满意度,在北京市对各区县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延庆县连续四年排名第一,我们认为这里面有我们的功劳。

办学影响力明显增强。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信赖,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几年来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延庆职教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中国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等市级以上荣誉30多项。先后有联合国发展中国家中的9个人口大国教育专家、新疆农广校、吉林农广校等到我县考察学习。我们延庆的农民成人教育的办学情况,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上过新闻联播。

二、三级教育网络机制的优势与特点

开展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两年来,我们充分的感受到,这个机制有着旺盛的的生命力。

(一)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有效联动,优势互补

在三级网络教育体系中,各级学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职教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业务指导、师资培训与提供、学籍注册与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技能取证及办理毕业手续等工作,既要依托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校,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又要负责统筹、指导、安排乡镇、村校培训工作,对乡镇、村校的管理和师资队伍有培训和指导职责。乡镇成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进村了解需求,帮助职教中心招收学员,负责协调提供教学场地,负责组织村校的教学组织,上对职教中心负责,下对村校起指导作用。村校一般由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负责管理,上对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负责,下对村民负责,主要职责是了解村民教育需求,收集整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及时向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反馈,协助上课教学组织、教学场地提供和后勤保障。三级网络中的每一级学校都缺一不可,有分工,更多的是密切合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教育机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较之以前显著增强。

(二)在教育范围上,实现了充分辐射,覆盖全县

延庆县下辖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现在我们的农民教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绝大多数村都有培训班,每个村都有学员参加学习。

(三)在学习形式上,实现了工学交替,双轨同步

三级教育网络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充分考虑了农民实际。在办学模式上,采取“两校合一”模式开展农民培训,该模式把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面较广、专业理论内容丰富的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优势和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田间学校教育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农民教育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教学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实现了“教学——实践——再教学”的循环互动,成功地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为使农民不出门就能学到知识,农闲时间或晚上在村校上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农忙时围绕动植物生长周期上专业实操棵,所以很多课堂就在田间地头。这种办学形式和学习形式,帮助农民学员解决了工学矛盾,使农民学员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操技能。

(四)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了专兼教学,双师施教

现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和教学组织的专职教师有160人,另有100多人的外聘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双师合作”教学模式,所谓双师合作培训模式就是每节课都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两位教师一位叫资源人,一位叫辅导员,二人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培训模式在保障机制要求上课前必须有学员需求调研和分析,在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求依据农民现有起点,台阶要小,以绝大多数学员努力能会为目标,内容以有用、实用、好用、能用为标准,教学中让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业评价方式上注重多种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这些模式和方法为农民学员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提供了有效保证,学员享受了更多的学习乐趣,教师也体验到了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五)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模块教学,双纲并举

现已开设的13个专业都建立了“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素质提升模块+职业资格取证”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课程都同时制定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制了相应的专业实操课程教学计划。为解决教材问题,由职教中心牵头,开展校本教材编写,现在每年都有10来本校本教材面世,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民教育教材体系初步建立。

(六)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了学历能力,双证齐备

对学员来说,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取得一种技能证书,就增加了就业、增收的机会与可能。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职教中心的龙头作用得已充分发挥,通过协调劳动、财政、教育考试等部门,帮助学员在进行学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技能证书考证学习。“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学员的职业竞争力。

三、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级教育网络的机制建设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已经走在北京市的前列。但通过实践与调研,我们发现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很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联动机制建立问题

现在的农民培训工作中很多部门都参与其中,比如文化部门负责文化类的培训,农口负责技术推广类的培训,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监督和安全监督部门负责转岗技能培训等等,各个部门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部门,由于缺乏质量监控,培训质量没有保证。

(二)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多数是从普教转过来的,既没有涉农专业知识,又缺乏给农民授课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因此很多教师只能是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不能任课。

为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师资,职教中心一方面依托大专院校对本校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另一方面把区域内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行业能手组织起来,成立了100多人的外聘教师师资库,为农民的培训工作提供师资和智力支持。外聘教师多一方面涉及到大量的课时费,增加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乡镇成人学校教师不能任课,出现资源浪费。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调动成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胜任农民教育的课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一直没有固定经费给予保障。由于现在开展的各种培训全部是无偿的,所以公用经费根本就不够,职教中心能够确保培训工作正常开展,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申请项目争取的资金。各个乡镇成人学校由于没有固定经费支持,又缺乏项目资金支持,所以培训所需费用只能靠乡镇政府支持,乡镇政府领导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坏。

(四)乡镇、村级成人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教育需求问题

虽然这几年成人学校建设的速度在加快,但是和基础教育还是有很大差距,现在的乡镇、村成人学校依然存在场地不固定,甚至没有场地的现象,培训设备设施也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教育需求。

(五)乡镇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管理问题

对乡镇成人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管理在机制上存在问题,因为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干部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成人学校的教育职能发挥不足。各乡镇成人学校虽然针对乡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基本没有针对性地制定长远的农民培训规划和教学(开班)计划,对于乡镇范围内的所有培训工作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有一定局限性,教育职能的发挥还存在很大空间。

(六)农民教育培训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问题

目前的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安排和设置主要是围绕农民实际需求进行的,围绕着乡镇、村的主导产业进行的,已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农民素质综合提升的课程比重不足。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来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上,为将来农民成为市民做准备,目前这方面的课程非常缺乏,也没有这方面的教材。

四、进一步完善三级教育网络管理机制的建议

解决以上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破管理瓶颈,才能实现农村成人教育可持续、内涵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建立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培训联动机制

延庆县委、县政府要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把每年农民成人教育的培训任务都要纳入政府的折子工程,要对各乡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要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联动机制,要确定一个牵头部门,建立一个培训组织管理、质量监督体系,把各种培训资源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把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技术能手组织起来,为农民培训提高师资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机制,提高资金支持,对现有成人学校教师大力开展专业培训,要为每位教师确定2~3个专业发展方向,要依托农职院等大专院校对教师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要为每位教师专业实操训练提高支持,要让他们拜外聘教师为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训练。力争用3~5年使所有专任教师成为专业的技术能手,能够独立开展实践教学。

(三)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保障

建议政府能够对农民教育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人均教育经费不低于5元/年,是一个最低标准,建议政府要对成人学校给予办公经费支持,乡镇政府每年也应拿出固定经费支持培训工作。

(四)加大成人学校的硬件建设投入力度

建议按照北京市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开展成人学校建设。

(五)加大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力度

把乡镇成人学校的人、财、物进行整合,实现统筹管理。

1.人力资源的统筹。将现有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的人事关系调整到职教中心,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或兼课,纳入教师管理系列。

2.管理运行的统筹。由职教中心根据乡镇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研究办学方向,统一制定规划、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

3.硬件设施的统筹,乡镇成人学校资产变更到职教中心,由职教中心负责财产的调配和管理。

乡镇成人学校要主动发展,要积极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使自己成为乡镇成人教育的主阵地,使乡镇成人学校成为当地的社区教育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科技示范与推广中心。

(六)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比重

要对现有培训课程模块进行调整,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的课程比重,要逐步加大现代市民的意识、市民文明要求、城市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等内容的培训。要组织人员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课程研发力度,为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延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延庆县“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课题类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新型农民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课题批准号:AEA12077

上一篇:高三英语背诵材料下一篇:电子商务平台的营销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