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

2024-06-13

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15篇)

1.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 篇一

试论创新环境的功能及其优化

创新环境是创新人才培育与发挥才能的.温床,但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存在不利创新环境打造的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优化社会、教育和工作环境是根本出路,同时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是核心内容。

作 者:王坚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9刊 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23(4)分类号:B804.4关键词:创新 环境 功能 学习型组织 优化

2.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 篇二

山海关的城池约4公里, 以城为关。城高14米, 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 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 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

“天下第一关”匾额, 长5米多, 高1.5米, 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 字为楷书, 笔力苍劲浑厚, 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 堪称古今巨作。相传, 最后的“一”字, 不是一起写上去的, 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山海关景区内名胜古迹荟萃、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山海关旅游以长城为主线, 形成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长寿山”“燕塞湖”六大风景区。其中, 山海关长城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万里长城老龙头, 长城与大海交汇, 碧海金沙, 天开海岳, 气势磅礴, 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雄关高耸, 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角山长城蜿蜒, 烽台险峻、风景如画, 这里“榆关八景”中的“山寺雨晴, 瑞莲捧日”及奇妙的“栖贤佛光”, 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孟姜女庙, 演绎着中国民间传说——姜女寻夫的动人故事。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岗岩石洞——悬阳洞, 奇窟异石, 泉水潺潺, 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 美不胜收。

碧水绕城:雄关古城添灵秀

水, 是城市的血脉,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水的滋养, 就不会拥有灵动和生机。山海关充分利用石河、潮河水资源, 加强城市水系景观建设, 构筑起“河海相连、城水相依、人水和谐”、“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景观。

石河是山海关的母亲河, 已经竣工的石河生态防洪综合整治一期工程, 不仅建成11.6公里堤防、可蓄水195万立方米, 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国家防洪标准, 而且建成70万平方米石河湿地、石河北岛桥等30余处景观, 增加80万平方米乔木林带、湿生植物等绿植面积, 5000平方米休闲美食广场等等, 使百姓家门口成了“水、堤、路、岛、桥、绿、景、居”交相辉映的生态风景区。

位于老龙头路和潮河的交叉点, 依河而建的潮河公园, 蜿蜒曲折的自然河岸, 配上“乔灌花草结合”的园林绿化, 以及廊架、园路、广场, 为人们提供了又一个绿色滨水休闲空间。一条水系, 就是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和一道风景线。

文化润城:砖石草木亦关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穿行在山海关大街小巷, 不经意间, 你就会发现,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融合碰撞, 携带并激发出山海关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2003年山海关实施古城保护开发以来, 一座明清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已展现在世人眼前。

——改扩建后的长城博物馆被誉为“中国长城百科全书”, 近4000平米的陈列, 诠释着长城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博大与精深;

——修缮一新的民俗博物馆:王家大院, 还原着山海关明清至今各个时期的民间社会风貌, 让人抚今追昔;

——新建的甲申史鉴馆, 将廉政文化与历史文化相结合, 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史为鉴, 居安思危”主题教育展馆;

——河北省第一家方志馆又在古城内落成开放;

——6000米古城墙保护工程已经竣工;

——山海关总兵府成为新亮点。

一系列富有历史人文气息建筑的相继修缮落成, 勾勒出古城灵魂, 辉映出古城风韵。赋予临渝县衙、六国饭店、总兵府驿站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新的时代意义, 给百姓和游人创造环境优美的文化休闲体验场所。

古色古香的游廊, 宫灯造型的路灯, “萧显写匾”油饰彩绘, “榆关八景”仿古围墙, 将一关路、关城南路、站前街等精品特色街区修葺一新。闯关东、起航等主题风格各异的雕塑小品, 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画龙点睛”之笔。古城内上百块牌匾、石碑、楹联, 让南来北往的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古城悠久浓郁的文化气息。

恬静美城:曾闲山海古榆关

关城东路城墙脚下, 城西绿地北段片林等, 大面积播种野花组合、栽植宿根花卉, 营造了鲜花成海、绿草成茵的景观效果。投资140万元, 在石河东路、港山路、正合街、机场路4条道路进行路灯杆挂花, 在老龙头路、关城南路设置高低组合、花箱组合, 在望洋广场、南园路口、莲花湖公园与正合街等12处城市重要节点部位摆放花卉。形成生动活泼、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

“樱桃沟”绿道项目是2012年山海关区建设的集生态、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生态绿道全长3787米, 连接城市北部万亩大樱桃沟内的10余个村庄, 涉及大樱桃种植面积近5000亩, 直接受益的樱桃园有100多个。徜徉其间, 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绿野气息, 身心惬意, 舒适放松。

遍布城区的威远公园、老龙头游园、潮河公园等69个大小公园、健身广场也为城区群众和暂住游客提供了晨昏寒暑, 茶余饭后, 或打球、健身, 或唱歌、跳舞, 抒发美好心情, 放松一天劳累的惬意的文化休闲场所。

3.试论诗教的人文启蒙与创新奠基 篇三

从中学语文教学责任上看。中学阶段教育,说到底就是围绕“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人文基础——而施加全面的奠基与影响。各个学科都有人文启蒙与创新奠基的功能,而语文,尤其是文学,特别是诗歌教育更具有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在所谓的教育管治下麻木凝滞。当代中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这个生命的季节竟然始终没有诗,可见语文的荒漠与教育的冷漠。

从我国教育传统上看。我们的民族本是崇尚诗教的。孔子教《诗》,诗教之始。孔子教诗最光辉的地方就是站在学诗者——少年——本性的立场上。他之推重“二南”,就是重本性唤醒,重人文滋养,今合之曰“启蒙”者也。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尤正墙面而立也与!”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如不读“二南”,就一步也迈不开。“二南”是什么方面的作品呢?“风”也,言男女之事也。人的男女之事与猪狗的公母之事异也。这个“异”,就是“二南”对于后代的教育与开化。后人称之曰“王化之基”,也就是人伦关系之基。孔子如此重视诗教,本是对中华精神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我们的祖先原是最富有诗性的。诗由歌起,歌由性生。所谓“诗性”,在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样一些充满神奇想象,洋溢丰富联想,激荡瑰丽夸张的神话故事中得以充分展现。豪放、浪漫、追求,我以为是我们民族诗性的生命特征。豪迈,指胸襟的博大与广阔;浪漫,指气质的热烈而奔放;追求,指志向的坚定与进取。从神话始,到《诗》、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以至于现代新诗……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不断改制与创新,始终都在表达着我们民族诗性的本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所提倡的诗性延续,说到底就是对于优质民族性的高扬。正如我们不能否定我们的民族劣根性一样,我们也不能否定我们的民族优根性。优根性,就是民族诗性,就是祖先人格遗传基因,也就是豪迈的、浪漫的、追求的中华民族生命本性。通过教育的途径来促进一代一代后人弘扬民族优根性,必须选择诗教。

总之,有了文学,有了诗,才有生命觉醒。觉醒也者,就是指人萌发与形成体察宇宙与人生流转不息的理趣,萌发与形成思想自由与进化创造的乐趣,萌发与形成立足生命本位与人生理想的志趣。这三者,既是人的人文性自觉,也是人的创新性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的人文自觉与思想创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觉醒过程也就是探索过程、创造过程。我们的先人最早提出了人文的教化思想。《易·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化”,就是“教”,就是指“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命,征乎人文”,人文犹人事也。是人的自觉。13世纪末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更是突出了以人生意义、价值及修养为探讨本源的人生哲学思想,在倡导以复兴古代文明进行精神建构为路径的同时,又倡导以健全的自由思想为面向未来、刻刻进化、刻刻创造的人生主旨。这一点,更强化了我们人文启蒙的哲学立意。

本文无力对人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全面论述,只选取诗教对于人文启蒙、对于创新奠基的作用与方式这一角度,结合教学重点,略加阐述。

1、从人的内心诗性上启蒙,使学生生成跃动的想象与联想的浪漫情怀。

诗言志,思无邪,诗是最诚实而又坦率的内心诉求。这不仅指诗的内容,也指诗的语言形式。优秀的诗人总是创造出代表时代、引领时代的“时代句子”。因此,引导学生读诗,既是从内容上吸取个性思想的滋养,又是从形式上学习时代句子的创新。读诗的境界应是:个性思想与时代句子在完成了对少年心灵的滋养之后,少年心灵开出了自我的花朵,这就是浪漫情怀的构建与生成。

浪漫情怀为什么重要?一言以蔽之,就是具有了重要的“向往性心理倾向”。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保持美好的向往,是人的心灵上最圣洁的光辉,是人的生命最动人的华章。在世俗看来,浪漫是一种幼稚与随性,但是在对青少年进行因材施教者看来,浪漫,在人的言行表现上是对庸俗社会现实环境的冷视,是对自我内心的心理肯定与自信,也是思想认识上对少年老成的坚决对立。要指出的是,心理学上,浪漫没有优劣之分,不是人格内涵,更不是道德外延。作为一种气质和情绪,其特点在于:不稳定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意味着有探险倾向与质疑易变心理;冲动性,意味着有强烈的敏锐性反应和激动情绪。这样的气质与性情,正是创新品质的心理基础。认为只有诗人是浪漫者,以为浪漫与理性对立,这完全是片面之见。人类中无论是何种职业的最富创造力者,都具有浪漫特质。

浪漫情怀的培养抓手就是“联想”与“想象”。所有的创造论者都强调“联想”与“想象”的极端重要;而“联想”与“想象”又只能是通过后天培养而得以强化的。后天培养的途径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尤其是读诗和写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最早的把游子的感情与外物的状态融为一体的开创性名句。钱钟书先生由此对“依依”之学用略作了一个疏理,说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怅然有作》一诗“远树依依如送客”,“于此二语如齐一变至于鲁,尚著迹留痕也。”钱指李商隐写得好。李商隐《赠柳》:“隄远意相随。”钱引《随园诗话》之评“真写柳之魂魄”而赞之;引之不足,又说“于此二语遗貌存神,庶几鲁一变至于道矣。‘相随即‘依依如送耳。”(引自《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1版)。

从“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的必要途径和特别效能上讲,这个例子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其一,物我一体,开放心灵。把我放置于大宇宙中,或是把天地万物移于几上,这是最重要的内外沟通、借物抒怀的创造性思考活力和内心诉求意向。由此及彼联想,无中生有想象,不仅仅是技巧上学习,识其“小”;更要从心灵开放上学习,通其“大”。无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是“远树依依如送客”,再是“隄远意相随”,都体现了物我一体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长期体会这样的作品意趣,不只是得到了审美,更是促进了心灵世界的洞开与拓展。其二,意在神通,创无止境。《诗经》的贡献是:把“我”心之缠绵与树态之“依依”联系起来,用“我之心”来推断柳之意,明写柳,暗写“我”。“远树依依如送客”的贡献是:沿用旧句,改创新意。一个“送”字,既可说失在欠含蓄,也可说得在更分明,突出树对“我”的百般依恋,也就更强烈表达了我内心的千般难舍。“隄远意相随”,妙在“随”字简省、含蓄、有神。从学习“联想”与“想象”的一般技法上讲,只要举一句为例即可;而要从学习“联想”与“想象”的精神讲,则必须尽可能地追根索源,类比纂编,从而得其意趣与神髓也。若是求技法知识,一节课足矣;若是求培养联想与想象心性,则要注意例句联通并加以串讲,甚至构建诗教课程,从而可持续地促进和引导学生长期积累,内化于心,反复揣摩,经常应用。

内心具有了诗性,就形成了联想与想象的习惯,由此,人就有了创新冲动。观物而不孤,触类而旁通,此认识事物之境界,亦认识者胸中有丘壑之心境也。这样的内心世界,是时时跃动着的,向往着的,如此,眼中的世界也就必然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可见,向往之心境是创新行动之前提。

2、从人的观察敏感上启蒙,从而生成广阔的追寻与发现的探索视野。

视野的广阔性说到底是由无数的视点与观察细节构成的。登楼一望,远山近水,天光草色,呈现出若干细节与特写,从而形成认识的多维空间,这,才是观察与思考的视野。思想的视野更是如此。多元的思想颗粒熠熠生辉,才使思想空间广阔无限。2011年诺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写得少,写得好是他的信条。因此,他的每首诗都是通过词语的“炼金术”而成为一流作品的。正是这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为他戴上“用凝练透彻意象打开通往现实新径”的桂冠。他擅长用精准巧妙的描述让读者进入具象空间,然后突然更换镜头,放大细节,变成特写,让飞逝的瞬间发出光彩。比如他的名句“蟋蟀疯狂地踩着缝纫机”“蓝天的马达声是强大的”等等,激烈的情感在节制冷静的词语间奔流。(转引自《文汇报》,2015年3月30日)其实,这也是其他杰出作家笔下共同的词语特征。著名作家陈忠实说“要写出时代的句子”,就是指有个性化的揭示时代特征的别人超越不了的句子。而这样的句子,来自于内心对现实的敏感,来自于眼睛对现实的敏锐观察,来自于观察中的独特思索。读文学作品,说到底就是通过这些句子,来揣摩作家诗人的思考与发现。不同诗作,不同作家的这样的时代名句积累得越多,认识世界的视角就越多样,视野就越广阔。这些句子,既是表达的凭借,思考的跳板,也是创新的火种与酵母。

追寻与发现,有赖于观察的敏感。发现是结果;观察是过程;而敏感,则是求取“过程”所必须依赖的心智“条件”。诗句的独特性,源于诗人感觉的敏锐与别致。由词句的独特性评价升华为对诗人感觉敏锐性的鉴赏,我认为,这是我们通过诗教来培养学生具有追寻心理和发现能力的教学重点。有一种意见认为,新诗不如古诗,过于追求技巧,失去自然。于是热衷于教古诗,废弃新诗。这种选择,实质上对于当代学生构成了强制放弃揣摩当代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戕害。古诗可以活在今天,新诗则独有其当代风貌。还有一种做法,教新诗只求其大意,而放弃揣测语句及其形式,从而导致教的是新诗,读时则当作记叙文或议论文。教诗,一旦放弃其语言的独特魅力,也就放弃了诗教的启蒙意义与创新价值。“诗歌的‘自然从来不是可以随意‘流露出来的,而永远是艰苦奋争的结果,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人通过卓越的技艺开辟出来的一块空地(Lichtung)。”(引自一行著《词的伦理》,上海书店2007年4月出版)这里所讲的“艰苦奋争”,是指诗人用生命的代价对自然状态的艰难回应,然后再用诗的技巧转化为揭示自然本质的句子。这个“句子”,显然是我们进行诗教的“核心”。探讨“句子”,实为探寻心理、智慧与思想。钱钟书讲“重章叠句”,举《桃夭》由“华”而“叶”而“实”为例而后说“语虽异而情相类,此重章之易词申意(varied iteration)者”,又指出:“先秦说理散文中好重章叠节,或易词申意,或循环渐进者,《墨子》是也。”(参见《管维编》第一册第76页)由此可见,重章叠句这一形式的特效在于“申意”;而“申意”,又是表达思想特性的需要;不单是诗,文也如此,可见其是共同所用之表达智慧。教诗,倘若放弃句子,则诗性必然无存。

教诗之“句子”,关键是研究“称物”的特殊性。我们常常称道“东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的不可替代性,其实,孤立地赞赏也未必能以理服人,综合考察才能见其真谛。用“绿”并非王之首创;形容词用作动词也不过是用词技巧。只有把“绿”的文化意义与王的人生意义,把该句与末句打通,如此综合体味,才能认识到“绿”的“称物”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王湾有五言诗《江南意》:“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这首诗后来又改为《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在,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方回《瀛奎律髓》选《次北固山下》,评曰:“《江南意》似不如此篇之浑全。”周伯弼《三体唐诗》、沈德潜《唐诗别裁》也选用此篇。而《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则选《江南意》文本。以《江南意》为佳者,认为颔颈二联,描写江南独有的早春气息,词句尽称“江南春”之物态。以《次北固山》为佳者,认为全诗以游子心思为主旨,颔颈二联词句尽称游子对江南早春的心理上的独特敏感,意境更加绵邈。顾小谢《唐律消夏录》之评深得施蛰存赞赏,顾曰:“三、四句潮平岸失,风正帆悬,寻常之景。五、六句因海天空阔,见日出恁早,故曰‘生残夜;江树青葱,觉春来亦恁早,故曰‘入旧年。句法虽佳,意亦浅近。妙在是北人初到江南,处处从生眼看出新意,所以中间两联,便成奇景妙语。”显然,这是从北人之“生眼”角度而揣摩词句称物之理趣也。不仅全诗评价大异其趣,即便“潮平两岸失(阔)”一句也起争端。沈德潜以为“失”好;“两岸失,言潮平而不见两岸也。别本作‘两岸阔,少味。”施蛰存则认为“‘阔字好得多,若‘失,则潮水泛滥成灾了。如果从‘平的情景去体会,我以‘阔是作者的改定本”(以上参见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以上争议孰是孰非,无法定于一评,而这,恰恰是我们诗教的极好材料。词句“称物”极为复杂,从“北人”视角,尽显“春”之新意;从“游子”视角,则尽显“心”之旧意也。诗句的特殊性,就特殊在“自然”——“心境”——“词句”三者之间的互为表里的熔铸上。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熔铸的成果。而引导少年学生揣摩这番机趣,好就好在能磨亮机敏视线的亮度。观察,是一种心智技能。观察的敏锐性训练,主要途径在于对范例所揭示的角度、动因、情境等相关要素的认知与仿照,这就是诗句教学的任务。观察,既要观物,也要察心;既要观事,也要察理;既要观诗之前创,也要察诗人此时之匠心。否则,失去认知前提与仿照样板,虽置身于实景之中也目中无物矣。观察敏锐性训练的最高境界正如疱丁解牛,眼前无牛而心有全牛。眼前虽无物,而心中物之特性存也。见“柳”有“依依”之意;见“河”有远上白云之势,如此则胸中存有万境也。这“万境”便是创新求异的沃土。虫书叶字古,风织浪纹轻,即是观察者敏锐感受的“自然”表达,也是极易敏感的观察习惯。

3、从人的思考理性上启蒙,从而生成坚实的类化与推断的思想逻辑。

诗是感性的产物,更是理性的结晶。诗教培养的不仅是激情与泪水,更在于思想以及思想组织与表达的逻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之词论揭示了词格的区分标准,也揭示了诗教的教育核心。由于外物的感召,情绪、情感是动态而感性的;这番感性又与词句磨炼,生成人生的认识,感性便又哲学化。这样的理性提炼恰恰是诗的神来之笔。通过这样的神来之笔来把握体会、洞察一个时代的人生幽深,这便是诗给予读者的觉醒过程。这样的觉醒,往往是创造者的精神动力。因此从根本上说,古往今来所有的创新都是激情的产物,都是诗性的凝聚。

蒋浩《小圆石》:雨后空气干净。/树下的小圆石也干净地/杂了雨痕。也许我/又会在上面坐半小时/另外时间是小鸟、蜥蜴、壁虎/甚至松鼠也在上面习静观海。/它的确越来越圆/石肤光滑可腻,像蛋/浮在落叶和细沙上/——这棵树下的蛋是这棵树下的蛋/还有待于这棵树来孵化/——我这样想。一枚细枝斜搭上面/像刚从蛋里爬出来的一条幼蛇?/它微微摆动的细腿,像要/把这空空的石头踢回海里?我们先从“净与杂”的关联上入读;继之从“静与动”的辩证统一上来认识“我”的静坐以及与小鸟它们的静坐分享。小圆石作为观看的位置,现在被置于静观之下,静观于是成为对静观的静观。接着开始转折表达,揭示“盈与空”“静观与生命”的哲理意蕴。小圆石经历着改变,越来越圆,不断充盈,孕含生命。最后完成生命的出窍与新生。(参见上海书店一行著《词的伦理》176—178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不仅仅是告诉了我们相关的哲理,更重要的是演示了由静到动的想象中的生命孕育与再生过程,这个过程也十分鲜明地揭示了从无到有的人类共同的意识与经验,这个意识与经验显然是对于现象行为的高度概括,而这样一种“概括”本身也就是一种认识的升华。这些,都是对内心潜藏着的创造动机的反复吁请与唤醒。因此,读这样的诗,就是读思想激励。

推断,掩映在诗句的青枝绿叶之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宿鸟,时鸣春涧中。”这样一首写景小诗,竟然充溢着五层推断理趣:一是因“闲”而能眼察花之“落”;二是因“静”而能心感山之“空”;三是“闲”又是一二句的总按纽,由于“闲”,所以物我一体,处于超越物“静”而升为心“空”的意境。果然如此吗?非也。月之“出”导致鸟之“惊”;鸟之“惊”导致涧有“声”。这个“动”,使得刚刚完成的静而空的意境彻底瓦解了。果真瓦解了吗?非也。这个“鸣”字实则使静空之境又增其一倍之感受矣!这就是我国写景小诗的情景因果与情理推断。宏大的思想质疑,代表作无疑是屈原的《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全诗一千五百余字,无句不问;凡问,均置思考于绝地而无解。凡问又结合各类天文地理人事等相关知识,引人走向思考的浩宇。文论家王瑶说:“《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比较奇特的一篇,形式用的是像《诗经》一样的四言句,内容全是问语的口气,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疑问。其中有对天体构造、古代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人生观念等各方面的问题。这里表现出了诗人想象力的丰富、对自然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关心以及对传统信仰的怀疑精神”。(《文艺学习》1954年7月号)朱自清把奇特处讲得更具体:“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经典常谈》)思维之跳跃,想象之开放,追问之广阔,求思之不得……这些,都建立在诗人对现实的确定性认知基础之上,也正是对现实有确定认知,所以才生发出对现实的种种质疑。“知”和“疑”构成了辩证统一,也是屈原的精神传统。读屈原,无疑是读他的这一精神逻辑。后人也有模仿的,如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对此,词家王国维评曰:“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辛弃疾虽不明月轮绕地之理,但他的“问月”,显然不同于苏轼问月以兼怀子由,而是学习屈原之“天问”,来渲泄内心的积郁,借用“问天”,指向“问我”;“问我”不得,转向化为词而问人。无独有偶,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辽阔与思想的浩渺。辛弃疾之“问月”,凡六问,均无解,虽不及屈子之问浩翰汪洋,但也搭起了探问高梯,多少能够引导我们放眼天涯。

余秀华诗:“穿行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是“时代句子”,揭示了当代的内心由饥荒与焦虑而转化为放逐与亢奋的幽深的痛苦。这,仅仅是诗的标志。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则要通过这样一些撼人心魄的词句,让青少年的心灵丰富、复杂、痛苦、忧思并跃动起来。这,便是觉醒。如此,才有创新的世界。

4.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创新发展 篇四

——大连保税区跨越发展系列报道(中)

目前正值国家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发展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努力推动大连保税区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进而实现由综合经济区向现代化新城区的跨越,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大连保税区如何在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纷纷为大连保税区建言献策。建设东北亚 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孟炜中: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大连保税区已经成为全国最为开放和独特的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政策叠加的特殊经济区域,在带动辽宁和东北腹地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他任何区域无法替代的作用。面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发展和开放的新形势,大连保税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腹地形成互惠互动机制,在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水平、拉动东北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当前可以考虑形成三个方面的合作机制,一是口岸物流合作机制。以海铁联运、海陆联运等形式推动东北地区港口群的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构筑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加强腹地的跨省物流、跨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税区可以同腹地各省、市及周边国家的口岸城市协商成立跨省、跨国物流协会,可在现行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收”的基础上,实施外贸商品在启运港退税,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通关模式,减少企业申报、放行次数,缩短物流时间、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二是基础设施合作开发机制。保税区应同腹地各省尽快衔接近期与中长期的交通、物流、国际贸易等发展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现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国内其他区域和国际上的大企业、战略投资者参与保税区新一轮开发建设,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合作;三是优惠政策和利益共享机制。在未来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让广大腹地享受保税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使保税区同腹地成为利益共同体,可以按照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东北腹地城市的顺序延伸和放大保税区政策,保税区与腹地在合作中进行利益整合,用定期或不定期协商的办法寻找相互之间共同感兴趣的合作方式、寻找利益共同点,形成各方满意的利益分配办法。大连保税区要建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要形成三个层次的互动发展,即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发展;与东北腹地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各个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与东北地区各边境口岸的互动发展,以保税区为核心编织和打造出东北亚地区最便捷的国际物流网,利用保税港区的双向辐射作用及服务功能,为 1

腹地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开拓畅通无阻的国际物流通道。同时保税区还要搭建东北亚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寻求增量发展 实现新的跨越

大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标:保税区过去19年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益于保税区特有的优惠政策功能,大连保税区在促进大连经济发展上,相比于其他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大连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大背景下,大连保税区已经具备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充足条件,这个观点可以用以下几点作为佐证。

第一是保税区现在确定的发展思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视野和创新思维,把实现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来推进,并打造综合经济区和生态新城区,这些举措都是高瞻远瞩的;第二是保税区的区域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二十里堡划归保税区后,将建立以出口为主导、以新能源为方向的大连汽车物流城,同时也是生态型宜居城,是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支撑;第三是保税区聚集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在港航、油品,汽车产业,以及欧姆龙医疗健康总部等大项目牵引下,更多的同类产业不断地落户保税区,形成了良性的聚集效应;第四是保税区的开放先导区的作用更加突出,去年一年大连保税区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量的13.6%,引进内资占全市的16.7%,自营出口占全市的9.1%。区域面积不大的保税区,在这三个方面能在全市占到如此高的份额,不得不说开放先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五是保税区产业低碳化、国际化特征非常明显,包括物流产业、航运产业、新能源汽车、离岸金融等,都是着眼于世界未来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具有光明的前景。以上几点都说明了,大连保税区已经迈入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新的历史时期。

19年来,大连保税区的累积固定资产投资400多亿元,存量还是略显不足,保税区的下一步发展应该寻求增量,随着体制的创新,保税区区域面积有可能更大,如果没有增量,经济总量就做不大。保税区应该走一条在增量调整中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目前,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的区域转型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战略、区区联动战略、功能拓展战略等,都是非常有见地的。随着这些发展战略成为现实,保税区必将成为大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示范区,成为大连经济和国际经济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成为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载体,成为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以“物联网”建设 促进产业升级

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新兴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立:作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连市科学地描绘出“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宏伟蓝图,保税区与之关系密切。因为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就在保税区,而保税区正积极筹划争取设立的离岸金融中心,也是大连打造东北亚金融中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在,大连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有了向北迁移的趋势,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大连要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也就是说,围绕着新市区,大连谋求制造产业升级,以期成为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和核心区,从产业能级上成为推进东北振兴的带动区。作为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保税区有两个重要功能不可替代,首先就是政策功能,保税物流港的功能是辐射整个东北的;其次是保税区从纯粹的政策功能向产业区和综合城区转型,与大连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的目标相契合。

大连保税区产业升级特征非常明显。二十里堡汽车物流城的打造,表明了保税区正由物流和港航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向贸易多元化、产业集群化建设升级。保税区不但要多引进整车生产厂,还要进一步考虑汽车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化,比如在汽车测试、汽车认证、高端汽车产品等产业上要寻求突破。

新能源汽车是大连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该和大连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大连市低碳城市的打造有机结合起来。资料显示,我们大连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量是很大的,这对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推动。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发展得比较快,保税区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尽早涉足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包括电池电极电动控制系统等,这对保税区丰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意义重大。

目前,大连保税区在能源产业上正在从单纯的油品转运口岸向仓储服务等功能多元化发展。下一步,包括石油的交易、大宗物资贸易以及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都是保税区应该推行的,这些产业可以充分完善能源港的功能。

大连保税区应该尽早进行物联网的建设,以此提高保税区经济增量。物联网是战略性产业,前景极其远大。所谓“物联网”,简单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产业要素同保税区物流中心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保税区如果能结合国际航运中心的打造、国际物流中心的打造以及海关监管方式的变化,大力发展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则前景不可估量。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正逢其时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丁永健:经过19年的发展,大连保税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要的投资聚集区之一,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要迎来下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2006年,国家批准保税区建设6.88平方公里的大窑湾保税港区,大大提高了保税区及大窑湾港的国际化功能,扩大了大连在东北亚的影响。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原来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特殊优惠政策的整合和叠加,已经具有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特殊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政策优势。大连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优势,按照国际惯例,其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运作离岸金融市场的障碍较小;其二,封闭优势。封闭指标是用以衡量特定离岸金融市场在地缘与业务上与东道国或所在城市之间的隔离程度,这也是涉及到东道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管理难易及效率的一项指标。大连保税区作为全封闭区域,设置有专门的海关和边检站,使金融管理机关能有效监督离岸资金的转移、运用,可以减少离岸银行业务对境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开展,从而为有形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容量与地域载体,可以使区内贸易金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其三,客源优势。大连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发展,为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离岸金融账户在性质上属于境外账户,因此在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均可开设离岸账户,从而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便利。

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关键是其功能的转型,应该实行区港一体,在保税区内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样才能引进更多的外资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大连。保税区应该以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功能,发展贸易、海运、货代、仓储、商展、信息、金融等业务,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5.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 篇五

试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对刘备人格的渗透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儒学的.人文精神为参照体系来观照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120回毛本)中的人物刘备,把刘备的理想伦理人格的本体理解定位为儒学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心理及其现实意义.

作 者:马济萍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连云港 22 刊 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文化   人文精神   刘备   理想人格  

6.亚洲的人文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六

亚洲的人文环境是属于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本学期学生初次接触区域地理,学习地理的方法要求有较大转变。怎样学习区域地理,老师应该在方法上多给学生以指导。一般地讲,综合性与差异性是区域地理的两大主题,要完整的理解掌握该区域的特征,就得一方面要归纳出该区域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这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出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显然,教师只把这些抽象的方法说教给学生,学生肯定越来越糊涂。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集体研究亚洲某一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当中既要归纳共性又要突出个性,学生们实际上已经在按照综合性与差异性两方面来研究区域地理了,但是学生在进行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是体会不到的。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出这种研究方法,最后又安排了小组汇报活动,这个汇报活动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研究区域地理方法的演示,因为把这些成果集中放在一起的时候,同学们就会明白要想全面整体理解亚洲的人文环境,就得从诸如人口、文化、经济等这些方面归纳出共性,同时也知道这些共性是在比较各个国家不同的人文环境基础之上得出的。这样学生既实践了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又锻炼了地理信息资源收集、处理与总结的能力,同时集体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发展了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突出了学生之间学习品质的差异性,让他们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作好学生的勤务员、服务生,关心各组的研究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在成果汇报活动中,要控制好各小组汇报的时间,尽量让每组同学都有汇报的时间和机会,以保护好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亲临到个小组,询问他们的讨论情况,以便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评价时,做到多元化、多标准、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把态度与成绩、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小组内外、成员之间、师生之间结合起来进行立体评价。

7.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 篇七

关键词:现代环境,服务创新,理念

书籍,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是人类精神文明精华的凝聚,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给予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我们个人向事业高峰攀登的强力支撑。它可以让我们站在先祖前辈的肩头, 瞭望更为广阔的天地。而图书馆, 是由各科书籍的涓涓支流汇集而成的汪洋大海, 服务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 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就是稳健图书馆可持续化发展的根基。

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品格服务理念

所谓职业道德, 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 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既是对本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 馆员的自身道德素质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馆员的思想职业道德, 并非仅仅表现在用语文明、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等具体行为上, 确切地说, 素质才是一种实力, 拥有实力的馆员才能成功地适应读者的各种需求。素质也是一种潜力, 有了它就可以在岗位上作出有价值的创新。素质是品格的充分再现, 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的, 是人的内在品质, 包括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法制观念、文化程度、科学知识、审美趣味、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内涵。一个合格的馆员, 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勇于冲破陈旧的思想禁锢、狭隘的思维方式, 自足的心理障碍, 求稳的精神状态, 增强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 懂得现代化管理, 提升品格服务理念。否则, 何以谈接待社会各类层次的读者群。

二、强化“人文关怀”的形象服务理念

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 从封闭到局部开放再到全面开放, 经历了漫长的渐变过程。开放服务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开放是服务的前提, 没有开放便无服务可言。人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也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依据。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都可以让人到馆, 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 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教育程度。”这一宣言, 它具体而又旗帜鲜明地表明, 图书馆作为面向公众的最具人文特点和最具人性化管理的服务机构, 人文现象是其根本属性, 由人文现象衍生而来的人文价值观念, 就成为具有一种精神支柱性质和指导意义的人文理念。这种理念要求图书馆服务要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 就是要在图书馆中营造人文氛围, 倾注人文情素, 弘扬人文精神, 具体而言, 就是要了解读者、尊重读者、爱护读者, 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 对读者坦诚相助。提高服务意识,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是我们进一步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的必由之路。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 诸如图书馆网点布局, 开放时间和开放程度上照顾读者的需求, 为读者营造更为人性化的阅读环境, 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等。发现读者, 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文化是需要交流与沟通, 服务工作同样也需要交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下, 图书馆员工和读者抛开一切界限, 平等地交流与沟通, 从中了解读者的需求, 为更好地服务读者提供保障。如此达到共同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争取营造出一种良性的满意循环, 打造出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三、“一切为了读者”方便的服务理念

1.要贴近读者

深入社区或街区设立分馆, 是图书馆贴近读者、方便读者的有效服务方式。国外的图书馆大都非常重视分馆建设, 如美国纽约皇后区图书馆设有62个分馆, 近50%的居民有借书证;洛杉矶市除中央图书馆在市中心外, 另设有66个分馆散布于全市, 服务于400万人口;丹麦日德兰半岛北部中心城市奥尔博市人口只有16万, 就有中央图书馆及14个分馆, 各个分馆的流动汽车图书馆巡回服务于医院、托儿所和残疾、孤老家庭。

关注并满足个别读者的个别需求, 也是图书馆贴近读者、方便读者的有效形式。如在日本, 许多图书馆提供有“个人研究室”、“小组学习室”之类的场所, 这种场所可容纳几个人至十几个人, 使用这些场所是免费的。著名的日本筑波大学中央图书馆就有59个个人研究室和9个小组研究室。千方百计减少对读者的限制, 是方便读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日本, 任何人不凭证件可以自由出入、随意阅览图书馆的书刊资料, 读者在阅览图书、报刊、视听资料时, 无需任何手续, 只有外借时才需办借阅卡;任何人可凭任何证件免费办理借书证。

2.服务设施要方便读者

服务设施要方便读者, 首先应在建筑格局和家具摆设上考虑读者利用的方便。日本的公共图书馆建筑, 在服务设施的方便性上考虑得非常周到, 大都采用了模数式建筑, 即大开间、灵活隔断的开放式建筑模式, 各阅览分区都是用低矮的家具进行隔断, 走进图书馆的大门, 各主题分区一目了然, 非常通透, 充分显示了书中有人、人置书海的意境。在服务设施的方便性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专为弱势群体提供方便。还是以日本为例, 所有儿童阅览室一律配备低矮的阅览桌椅, 以方便于儿童坐阅;本着“无障碍设计”的思想, 对盲人、残疾人专门设置特别的设施, 提供特别的服务, 有的图书馆甚至还从楼梯扶手上为盲人读者设计了特殊的触摸符号, 使他们知道该到何处转弯。这样的服务设施, 让人感觉到方便无处不在。

3.从细微处入手方便读者

从细微处方便读者, 让读者感到方便无处不在。在美国洛杉矶市立图书馆简介中, 有这样一段文字:“图书馆满足您家中每一分子之需要, 无论您是青年或老年, 您可以在洛杉矶图书馆找到知识、情报、娱乐及休闲。洛杉矶图书馆也对日常生活之疑难提供解答。您开公司、找工作需要协助吗?您想知道您住的社区环境及服务吗?您想学习语言吗?图书馆可以帮助您, 如您在找工作, 图书馆有书籍及电脑程式帮助您写履历表, 如您想继续进修, 图书馆有各种专科学校目录及入学申请表格。如您想知道家乡之近况, 图书馆也有世界各地之报纸”。

总之, 在图书馆的服务中, 群众满意是宗旨;加强馆员素质是宏观的大势所趋;“人文关怀”体现的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方向;方便群众是体现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内在品质;服务创新理念则体现的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动力;满意原则体现的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裕学.谈图书馆人的道德建设.图书馆论坛, 1997, (1) .

[2]周武华.人文精神与图书馆员素质教育.图书馆学刊, 2004, (4) .

[3]蒋永福等.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图书馆杂志, 2003, (1) .

8.试论环境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篇八

关键词:环境艺术 教育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76—02

环境艺术教育的关键点是进行艺术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存领域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生活环境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对物质需要提高的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精神需求,对环境的艺术设计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和观念的更新。环境艺术教育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一 环境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理性的思维和全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才算是一位合格的艺术设计学生。环境艺术专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室内界面和空间以及内含物等各个要素设计的内容。此外,还有对景观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室外空间和广场以及街道的设计等,对所在环境中的建筑和雕塑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由于环境艺术涉及的内容较多,从而使其相关艺术专业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增设了环境艺术的内容。例如建筑的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等好多艺术设计都包含了美学的内容。随着这种设计领域的逐渐拓展,一些跨界设计也将环境艺术设计囊括其中,例如舞台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设计等。从所有的设计领域可以得到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特点,此外,还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环境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设计的专业,其自身和其他的艺术专业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能体现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

二 环境艺术教育的具体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本身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也涵盖了多个领域的专业设计,但是在教学中还存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其次是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国一些院校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相同点,一般将环境艺术教学的模式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学习,首先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紧接着是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最后是毕业设计的创作,其中公共基础所涉及的课程有三个不同的部分构成,主要是美术类的基础课程,分别是素描、速写和色彩。第二部分是对环境设计的原理进行学习,包括设计的概述、建筑制图、表现手法和室内设计等,此外,还要对相应的设计软件进行学习。专业设计课程主要以室内设计为主要设计阶段,将建筑设计和主干设计作为主干设计,根据这些设计内容对学生进行设计训练,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设计的方法和具体的设计过程。最后的毕业设计创作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和检验,总结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但是就环境艺术的学习综合进行考察,我国一些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一是课时的安排没有合理的时间点,一些专业课程的设计大部分在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在进行安排的,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够平衡。其二是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纳入了实践课程的设置,但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培训,最终使得他们难以全面系统的认识设计过程。环境艺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学习,而是更多的将学生留在学校,没有在理论和实践当中找到应有的平衡点,最终使得学生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在环境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获得更多的经验,最终会导致学习失业。现在环境艺术专业存在着许多失业的学生,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体系的建设只是单纯的注重理论教学的部分,对于实践教学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严重的脱离实践,学生对设计流程和设计环节不也够了解,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不是特别的清楚。一些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将实践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计划过程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这项计划很好的进行实施。部分高校对艺术专业的认识不够到位,虽然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但在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设置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投入,导致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设备也缺乏合理的规划和领导。还有一些学校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盲目的为学校引进大量的毕业大学生或是研究生进行教学,由于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实际对环境进行设计的经验,因而对学生也是很难进行指导。最终使得师资队伍也存在严重的缺陷。

三 环境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环境艺术教育实践和创新的关系分析

在环境艺术教学过程中,学校主要是对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也会增加一些艺术创造和艺术设计进行培养的课程,虽然具有全面的基础教育,但是没有对学生的技术进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技术层面的知识。学校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实践和创新的关系。实践和创新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避免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确保他们的设计更加合理,在设计的过程中不缺乏创意。设计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技术和生产的基础上具有市场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基础层面的课程体系设置,将技术知识的培养和创新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还应该开展一些研究性的课程,加大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全面的认识一些新型的装饰材料,运用新的工艺对专门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解,学习一些具体的设计手艺,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寻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nlc202309040926

(二)在环境技术教育中实施开放式的教学

开方式的教学方式是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社会化和学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让学生和社会实现密切的交流。主要是促进学校的教学和教师的科研走向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促使家教育和社会产生能动性的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设计教育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为了能够使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顺利实施,学校应该投入资金成立教学实验室,环境艺术实践基地和材料的考察中心,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环境艺术专业的工作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发展的基地和平台。此外,学校应该面向社会承接设计和工程的具体任务,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地基,还可以通过实训让老师和学校了解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工作任务,加强对学生专项技能的培训和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引导

为7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引导的实践工作室,组织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科的带头人,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工作项目和环境设计竞赛的项目。在开始设计之前,学校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设计材料进行观察,通过对设计材料的研究和设计工艺的了解预测设计的效果和最终的成果,从而更好的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多动手的习惯,多做草图的模型,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各年级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使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设计,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四)对教学实践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环境艺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寻找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一般学校进行教学都是将实践教学放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后很少有其他的机会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践学习之后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认识到学习设计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往往这时已经没有机会再次进行学习。最终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原因在于学生对学习本身不够重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学校需要对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的实践,具体的安排情况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根据课程设置的重点在相应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加大实践环节,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

(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

环境艺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高的学历和教学水平。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较多的机会让他们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培训班以及不同的考察活动使得教师积累更多的设计经验。此外,还应该将教师分批的送到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培训,让教师在技术领先的单位进行实习,与一些高技术的人才进行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准得以提高,能够带动整个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学习的成果提高最重要的是有老师进行指导,只有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才能为学生的设计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同时锻炼教师的能力,还应该在教学中不定时的开展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让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在学校开展讲座,将自己学习到的一些新型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式传授给学生,为环境设计教育注入新的设计理念。

结束语

环境艺术教育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面对不同的设计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他们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但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相应的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更好的理解设计的理念和内容,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做好创新工作,才能为社会服务。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但是没有设计经验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出设计好的学生,所以为了提高教育的创新性和实践性,首先应该从教师的培养入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才能为教育奠定较好的基础。

9.论人文环境下的作文教学 篇九

促进人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在新课程体系中,作文教学如何调转科学主义的倾向回归人文精神的本质,理应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人文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应以尊重作文教学的主体--学生为前提,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将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命题到批改整个作文教学过程都要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参与度等因素出发,围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相应改善策略。结合目前作文教学的情况,人文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及其改善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最本质的问题--写作主体错位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从命题到批改整个过程都是老师掌握着主动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疲于应付。这是背离作文的本质的。新课程标准将作文视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视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就是说,作文是主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个性表达过程,具有原创性。原创者具有作文的主动权,有创作的自由,这些都不是外人可以强加的。当前,为了应试,中学作文一味追求“向45分钟要作文”,要求在课内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长期这样训练作文,只能逼着学生为完成任务去写空话、套话和假话,难以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比如,八股式的议论文写作方法,让学生积累舍己救人、艰苦朴素的事例去考试中运用,生硬地把一些哲理嵌入文章,生拉硬扯地挖掘某一事物并不存在的意义,习惯于大量堆砌引证来掩盖空虚本质,这些做法几乎在引导学生放弃独立思考,丧失原创者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失败。

对策--还原主体。还原主体就是把写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是写作的本质决定的。

1.把写作的时空还原给学生。平常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45分钟完成800字,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抱着为完成任务而硬着头皮敷衍几百字了事的态度,没有作文的责任感,即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也很难产生内心与他人交流后的喜悦,没有创作之后的兴奋感和成就感。由于每个写作主体的个性、思维习惯各不相同,写作的状态、速度以及产生灵感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平时作文训练除了少量的课内作文外,要以自由作文为主;即使是课内布置的作文,也应允许学生课外去完成,甚至可以留一周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去与现实生活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去构思,去创作,去修改。有写作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为了一篇文章的开头、某个细节和结尾而茶饭不思,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可当你看到了一簇花、一个人、一件物品,突然触发了你的灵感,你就会文思如泉涌。这时不需别人逼着你去写,而是你自己要写,而且非写完不可,否则你心里就有一种欠缺感。这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畅快感,只有在自由写作的时空下才能产生。其实把写作自由还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将作文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还是增强学生写作责任感的过程,可谓一石三鸟。

2.把修改的权力还原给学生。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恐怕是改作文了。老师花了三五天或一两周改完了一次作文,发给学生时,学生只看那全班五分之一几乎雷同的三五句评语或评分,对于自己那几乎淡忘的作文根本不关心,对老师的旁批或指出的问题也不想深究,因为那些问题他写的时候就心知肚明,是“老师太傻”,而把为完成任务所写的作文当了真。总之,这种作文批改方式是“两败俱伤”,效果极差。早就有人对这种评改作文的方法提出了批评,并摸索出了抽改、师生互改的新的作文批改方法。这些方法未尝不可。不过从写作的本体来讲,解铃还需系铃人,作文的批改还是要由作者自己做主。很多作家在谈到写作时都说过作文是自己改出来的道理。一般情况下,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好坏作文的标准并不需要老师去详细讲解,即使作文写的不好的学生,也能一眼看出作文的好坏来。因此,学生自改是没有很大的困难的,关键是我们老师要敢于放弃手中作文批改的霸权,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批改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之间互改的同时自改,这种自我修改的习惯从改错别字、改标点、改句子,到调整结构,经过3 年左右时间的逐步训练就不难养成了。在这个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还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责任感。尤其是在当下,为了应试,作文训练中形成了少打草稿、少修改,或为了怕影响卷面根本不做修改的浮躁风气,培养学生这种自改的习惯,有了更现实的意义。并且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将终身受益。

二、最关键的问题--写作心理障碍

作文教学中常出现学生“见了作文就头疼”的厌烦心理,其外在表现为:每逢作文课,学生就会出现浮躁不安、心烦意乱、无从下笔,更有甚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浑身乏力、高度紧张的恐惧心理,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受到作文的创伤,产生了对作文冷漠、对教师敌视的不健康心理。这些写作前的心理障碍,是阻碍学生进入写作状态的一把“铁将军”,如果找不到金钥匙,作文教学是很难收到好效果的。

对策--唤醒写作欲望。写作是一个由“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谁召唤写作的主体进入写作的心境?老师的召唤,只是一种外加的命令,对于生动活泼而又富有个性的当代中学生来说,这种命令是霸权,是缺乏召唤力的。只有来自于写作的“物”或“意”的召唤,才是最有力的召唤,才能唤醒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

1.唤醒自信心

学生怕写作文,从自身的心理素质看,主要是自信心的缺失。自信心是一切活动的内驱力。国外的研究表明:儿童6-7岁刚入学时,他们个个都认为自己会写作,自信力十足。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要求他们写作,他们拿过白纸,就在纸上不停地写着、画着,虽然乱七八糟,但他们对自己的“作品”都十分满意,且充满了信心,没有一个交白卷。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信心就越来越差,到了高中,很多学生几乎失掉了写作的自信心,突出表现在:不愿把自己的作文给他人看,不愿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总觉得自己作文写得太差,拿不出手。

召唤学生写作自信心的策略很多。从教师这个角度讲,首先要赏识学生的写作,在拟题中发现学生的新颖别致之处,在行文中发现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亮点、标新立异的体验,在批改时发现学生不同凡响的立意、别出心裁的构思、准确生动的遣词、妙手偶得的佳句、一笔不苟的卷面,敢打高分,敢打满分。一句话,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赏识学生微不足道的创造。要有这种意识,即使再差的作文,也是学生的创造,也有它的长处。老师千万别说刺耳的话伤学生的自信心,不写嘲弄的评语打击学生。时时处处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其次,尽量给学生提供能激起他们写作灵感、唤醒他们写作自信心的作文命题、形式、主题、题材、立意和自由表达、自由批改的多种途径,寻找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人或事,作为写作的对象去训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学生的角度讲,增强写作自信心,首先要抛弃“作文法则”“作文秘诀”之类的作文拐杖,独立进入作文时空,全身心投入写作。不用担心你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写不出开头句,就写第二句,那第二句就是最好的开头句;写不出结尾句,那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那才是最精彩的结尾。其次,要调试好自己的心态。当你看到别人的作文写得快时,心里就对自己说“肯定不如我的好”;当你看到别人作文都已完成时,就在心里对自己说“笑在最后的往往笑得最好”。或许这些是唯心的,但人生在最关键的时刻往往是靠这些“唯心”的东西支撑着前进,从失败到达成功的。

2.找到学生的“动感地带”

“为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克服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现象,就是要找准那些曾经令学生感动过的人、事、物、情去写。在“动感地带”写作文,不愁没话写,不愁写不出好文章。要找准学生的“动感地带”,语文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熟悉他们的生活圈子,并不是以长者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朋友、对话者的身份,与他们交流,甚至于爱他们之所爱,恨他们之所恨,这样的语文教师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动感地带”,命的作文题学生就一定喜欢。有了生活基础的作文,就有说不尽的话诉不完的情,下笔为文,情动于衷,肯定会佳作自成。

三、最值得反思的问题--始于观察的.作文观

写作的“双重转化”的过程,首先是由“物”到“意”的内化--使“客观外物”内化为“主观情意”,客观外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地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第二个“转化”是由“意”到“文”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文章载体”的转化,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文字表达转化,是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关键。在这“二重转化”中,以往我们国内的语文教学往往过分强调了第一种转化,即由“物”到“意”的“内化”过程,重观察,小学开始作文训练,就要求学生观察某事物后再写。初中也如此,到高中学生还是在观察,可就是不会观察,或无观察之趣,不愿观察。即使很多“听话”的学生“使劲”观察,到动笔时,还是无从下笔,下笔者中不少也是说不上来观察到了什么,于是就翻出什么优秀作文选找类似的文章作“参考”,因此,作文就出现了生拉硬扯的教条式主题。

由此看来,观察后动笔的作文教学思路应该颠覆一下,观察并非作文的首选路径。平常教学中很多“激扬文字”的学生往往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会说故事、能说会道。他们看过许多爱看的书,或诗或小说(包括通俗文学),没有按教师的训练程式写作训练,却能出高手,原因何在?上世纪末,美国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语文教学,以提高国民的语文能力。美国从实用出发,强调以交流运用为手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从小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编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了丰富学生讲故事的材料,美国政府特别强调早期阅读训练教学。布什认为:“由于阅读技能的培养早已在上学之前就开始了,我们将强化‘头脑’计划。入学前最重要的是开始前阅读和前识数教学,为上学作准备。”这一阅读优先计划的实施较早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这恐怕就是美国人普遍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的原因之一。

对策--交流、想象。

1.学会交流

新课标把作文归入“表达与交流”部分,而且始终强调“写作是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每册都有口头表达的要求和训练内容。从各地教学实际情况看,口头交流和表达的训练被应试的笔试形式驱逐出了高中语文课堂,这是违背人类语言学习规律的。任何民族、任何人,都是从学说话开始的。口头表达,能让人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而且口头交流的方式容易找到语感,激发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写作只是将口头的表达记录在案。尤其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口头表达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只要到人才招聘会上走一遭,你就不应轻视口语交际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交流的机会,如课堂问答、辩论、演讲等,让学生在演讲中学会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表达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演说技巧;在讨论和辩论中学会恰当应对和辩驳,训练敏捷思维;在对话中学会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养成个性风度。这些活动其实都是作文的全真训练。用口头表达刺激书面表达(写作),将口头交流表达的训练与书面交流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不愁作文能力不能快速提高。

2.培养想象力

10.人文与环境作文 篇十

《易经》中有言:“关乎人文,以化传天下。”何为人文?人文便是社会人伦及文化。它如同明媚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生活;又如同和煦的微风,使人心感到温暖,得到升华;更如同深远的天空,辽阔无垠而悠远美丽。它是多姿多彩的。一座古朴华丽的建筑,一幅深邃淡雅的图画,一本优美经典的书籍,一件独特有趣的手工艺品,都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们不仅象征着人类的物质文化,更是人类的精神文化所在。人类文明是人类进化史上的瑰宝,它更是各民族、各地区在不断交往过程中的结晶。这不仅仅是中华人民的宝藏,更是全人类、全世界的珍贵财富。

人类文明缤纷多彩,历史便是文化的通道。纵观中华50文明:至圣先师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孜孜不倦,诲人不厌”。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离骚》,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道路。司马迁忍受身心摧残,创作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了文字的书写和典籍的流传。书圣王羲之创作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笔下所出《行路难》《将进酒》为世人所称道。清代李毓秀编撰的《弟子规》,为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成长指明方向。他们有谁没有为文化在天下的传承做出贡献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去担当传承文明的使命。传播和交流是人文发展的驱动器。我们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尊重人文,保护人文,发扬人文,在历史长河中点亮人文的明灯。

11.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 篇十一

[关键词] 企业创新 企业生态

一、企业管理与创新理论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的20年里,西方上百年形成的各种流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被介绍到中国。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经济人”观点,到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到梅奥的霍桑试验;从二战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而产生的管理理论丛林,到近年来信息革命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上引起的巨大变化;直至当今流行的虚拟企业和知识管理,令人目不暇接。众多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既是理论成熟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合作,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优化环境。纵观世界500强企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百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向成功,之所以能够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他们不断的创新,归功于强大的企业生态。

二、新形势下的企业创新与企业生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从组织生态的视角对企业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经济界学者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体。在新的世纪里,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企业要看清生态形势,顺势而为,通过适时调整战略,以赢得最大的生存权,并为生态的繁荣做出贡献。随着传统行业边界日益模糊,如何构筑新的生态系统,混合编排不同的能力和意向,发现新的增值链也将成为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将不断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的领域和模式。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普及对传统商业路径的改变和冲击,还有更深层面的影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将网络带来的信息革命提升到新的高度。在他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在商业界引发了剧烈的震动。他发现一个几乎一切都将数字化、虚拟化和自动化的新时代来临了。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广泛运用,全世界的货物和服务贸易体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一个高低层极分明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层次扁平的世界,以前处于低端位置的个体如个人和中小企业将获得空前的像处于更高层级的大公司竞争的能力,同时这种竞争会扩展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样,地理位置的因素将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在这种传统企业被颠覆的发展情况下,就需要企业为自己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一扁平的商业世界中寻求创新。在这种商业竞争中,中国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与发达国家的高手同台竞技。无论是多么小的企业,都有可能和跨国大企业平起平坐,与以前提倡的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不同,企业能否快速实现多方面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关键。

三、企业生态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制定创新性的经营战略,建立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创新性的经营战略的关键是具有创新性,如何能保证企业脱颖而出而被植被集体的噪音所吞没,关键就在于谁最先看穿游戏规则的改变、谁最会通过创新的商业思维来运用新科技、谁最快找到较之脸上的独特位置、谁最能与世界各段的工作伙伴火速联手,谁能做到这些,谁就是赢家。

在这其中,企业就要从适应环境向创造环境转变。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环境的变化虽然给企业带来制约和威胁,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企业经营战略创新,应密切注视与本企业相关的国内外产业的发展动向,积极寻找企业可以利用的成长机会,就能够把新事业的创立、新技术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等战略课题引入企业的整体战略中,作为管理的重点,为企业适应未来的环境创造良好条件,为企业创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扬洁:《企业创新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李启明:《现代企业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魏杰:《企业战略选择》[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李义超:《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赵增耀等:《企业集团治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杜胜利:《CF0管理前沿:价值管理系统框架模型》[M].中信出版社,2003

[7]张灵莹:《电子商务视角:企业战略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贺小刚:《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与企业绩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个人学习、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0]何志毅:《管理的交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1]余来文:《管理竞争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2]程偉杰.《凝聚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3]余来文:《战略决定成败》[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14]徐建党余来文:企业培训转化机制及其改进模式[J].现代管理科学,2006

[15](美) 加雷恩·琼斯, 珍妮弗·乔治(英)琼斯G.R.(琼斯,加雷思.):《管理学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2.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 篇十二

1 房屋建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1 污染问题严重

在实际的房屋建筑施工中, 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即为严重。这些主要主要是由以下集中状况造成的;第一建筑施工中工具设备运作时造成的大量噪声;第二, 施工时现场造成的粉尘污染;第三, 施工过程中和结束后出现的大量的固体垃圾。这些污染物都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环, 同时也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

1.2 存在安全隐患

在如今的建筑环境中, 出现了许多的建筑施工安全问题, 不合格的建筑工程比比皆是,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这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隐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违法违章作业经常出现; (2) 一些一线的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3) 个别单位不报建; (4) 为节省成本, 一些施工单位选择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

1.3 管理不合理

房屋建筑施工中常常出现施工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在实际施工中对现场的管理时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合理的施工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常常出项一些管理者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这些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于整个工程来说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此外,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管理, 进行安全设施保障。

2 技术创新的现状

对于放我施工技术的创新,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于房屋建成后质量和功能的需求。在当下, 我国的部分领导人员思想落后, 缺乏创新意识, 对于技术创新工作往往不是十分重视。另外, 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低, 往往对于创新的积极性不够, 这对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我国在建筑施工工程技术的创新方面, 和其他国家相比起步晚, 发展薄弱, 国家在自方面也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和培训机制, 在施工技术上比较落后, 不能够满足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 施工技术创新的工作存在着市场脱节的问题, 很多技术都到政治等原因的影响, 不能得到应用, 造成技术浪费。在房屋的设计方面, 由于房屋的设计部门的设计观念落后, 对新技术新方法不是很了解。而设计图纸是施工总的主要参考物, 这使得新技术新方法不能顺利的应用。

3 施工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

3.1 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早施工的前、中、后三个过程中施行质量控制。

3.1.1 施工前质量控制

在建筑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包括下面环节:技术控制、组织准备, 物料准备及现场准备等。施工前质量控制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质量控制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

3.1.2 施工中质量控制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主要工作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全范围的质量监控工作, 它在施工质量方面处于中间环节, 也是整个施工工程中的连接纽带, 和过渡阶段。

3.1.3 在施工之后的质量控制

在建筑物施工完成之后, 进行的质量监控主要可以分成下面几个方面试水、通电、材料验收、竣工准备、检验等。这个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质量检验标准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工作。

3.2 提高房创新水平

在房屋技术的重新工作中企业应该提高穿心速度, 让使得新技术新方法能够得到切实的应用,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企业要为施工人员创造创新平台, 使其可以在平台上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和才能, 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在进行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时, 要实现制定方案, 进行成本预算, 严格控制创新成本, 使新技术新设备在赢哟就能够的同时可以坚守成本投入, 使其创造更大的价值。技术创新工作的基础是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 所以, 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加强人员的素质建设, 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员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发明创造, 总结出新技术新方法。公司要建立创新奖励机制, 鼓励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创新, 增加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3.3 项目质量控制

在施工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排列图法。找出去全部项目监管工作进行排序, 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探讨。

(2) 直方图法。使用直方图的方法将工作进行排序。

(3) 相关图法。这样的方法的使用可以把两个连续的变量在一个坐标中表示出来, 再次基础上进行施工工作。

(4) 因果分析图法。这种方法对施工质量问题的研究上面比较适合。

(5) 管理图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对一些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开展实际工作。

4 结语

随着, 经济的发展, 我国建筑行业一定要加强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的限制, 技术创新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为了保障房屋建筑完成后的功能性和安全性要求, 企业, 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要不断加强对技术长信的要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们对房屋施工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施工人员不断的创新技术。本文从房屋建筑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出发, 探讨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建筑施工技术。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富裕.浅谈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4 (15) :192-193.

[2]张素来.小议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22 (25) :103-105.

[3]冯丹丹, 杨永钦.浅谈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J].门窗, 2013, 15 (20) :181-182.

13.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篇十三

消费者科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的宽度和深度,影响着其对社会、自然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深刻影响着低碳消费,较之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

1.较高的科学素养可以推动低碳消费。

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是通过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消费安全意识等几方面表现出来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低碳消费的能力也越强。王兆峰(2008)通过对武汉市民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平时非常关注商品的节能知识,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他们分析认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平时越关注商品节能知识方面的状况。何志毅等(2004)研究也发现,绿色消费者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并会主动寻求有关绿色产品精确的信息。他们愿意尝试新产品,对价格敏感,且消费比较理性,愿意付出更多的价格进行绿色消费。国外学者 Balderjahn 认为,具有较佳内在意志控制力的消费者,能表现出具备环保意识的购买决策及消费行为。因而,依靠高学历者的力量传播低碳消费的有意信息,对于在群众中普及低碳消费知识,推广低碳消费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消费者的知识结构也将影响低碳消费。消费者拥有不同专业知识,其对于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就不同。台湾学者黄乾全(1989)通过对台北市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后认为,垃圾分类收集知识越高,其垃圾分类表现行为越好。车参贤(1995)以高中生为样本,对其资源回收行为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资源回收知识能有效预测学生资源回收行为,资源回收知识越高,越会去从事资源回收行为。国外学者 Schlegelmilch(1996)对此也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普通公众群体中,环境知识对一般绿色购买行为和再生纸购买行为能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环保清洁剂、有机蔬菜和水果、无氟产品及非动物测试产品等 4 类产品的购买无影响;在学生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保清洁剂、有机水果和蔬菜的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而对其他 3 类产品的购买和一般绿色购买行为无影响。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弱也将影响低碳消费的程度。有学者研究 (沈建华,2009;黄铁苗、颜世辉,2009) 认为,消费安全意识越强的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愿越强烈,从而其低碳消费的需求与行为也越频繁。另外,消费者对政府在消费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越满意,他们对当前消费品市场上安全形势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其低碳消费的行为就越强。立足当前,政府在消费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仍无可替代,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消费安全工作,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心理程度,以有效促进低碳消费。

2.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现状不能令人乐观,低碳消费更需时日。

一是消费者存在浓厚的等级意识。对大部分人来说,社会等级不仅意味着成就,而且是一个人及其家庭、亲属乃至宗族地位的确定标志(Hsu,1981)。Richins(1994)的调查发现,中国非常重视等级观念,以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作为个人成功的标志。通常,高等级观念者更易于重视昂贵的东西、可以代表特权身份的品牌、强化其所有人个人形象的商品。因而,低碳消费之于等级消费,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

二是消费者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所谓消费效用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在支出相同情况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或在一定消费效用下的支出最小化。事实上,在缺乏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很难放弃原有消费行为下的“好处”,如“省时”、“省力”、“省钱”,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因为自来水太廉价,造成白色污染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因为塑料袋、塑料快餐盒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成本低廉,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费时、费力去完成看似不“值得”的小事,在这些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低碳消费行为就显得动力不足。

三是愚昧性消费。有些人不是用积极的进取和奋斗去获取财富,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的扶助。在我国,许多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办得非常火,为了盼发财、保平安、求升官,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抽签算卦,去烧香拜佛,做道场,请神汉巫婆。

尤其在农村,这样的愚昧型消费更为严重,它耗费了大量的生产资金,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阻碍低碳消费的因素之一。愚昧性消费还包括吸烟、追逐低级趣味音乐、网瘾等,尽管它们还不是我国社会消费方式的主流,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和危害却不可低估。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1) 确保消费对象的安全、可靠和节约。必须要组织和激励科技人员大力开发研制并在全社会推广节材、节能、节水型产品。

(2) 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各种消费都应合理、适度,逐步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和减少消耗资源的消费。

(3) 提高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性。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把垃圾生产、回收和处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

(4) 营造消费文化氛围。要开展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低碳消费宣传活动,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沉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 论低碳消费方式 [J].新华文摘,2009(13)。

[2] 张一鹏。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J].中外能源,2009(4)。

[3] 李胜,陈晓春。 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4] 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5] 冯之浚,牛文元。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 [J].中国软科学,2009(8)。

[6] 朱杏珍。 人文环境对企业集群的作用机理分析 [J].经济管理,2006(2)。

[7] 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 Gutman,Jonathan. AMeans- end chain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J].Journal ofMarketing,1982(2):60- 72.

[9] Richins,M.L. Special possessions and the expression of material values [J].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1994(21):522- 533.

[10] 傅正华。 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 [J].科学学研究,1999(1)。

[11] 胡鞍钢。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2] Dubois,B.& Duquesne,P. The market for Luxury Goods:Income versusCulture [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1992(1),27:35- 44.

[13] 吴晓青。 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J].环境保护,2008(3)。

[14] 王兆峰。 湘鄂渝黔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互动研究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

[15] 何志毅,杨少琼。 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4(3)。

[16] 沈建华。 构建绿色消费安全网 [J].江苏农村经济,2009(4)。

14.高三复习教案--亚洲人文环境 篇十四

[课程标准]:1.运用有关资料说出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2.通过实例说明亚洲内部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教学重点难点]:亚洲人口的数量和增长,亚洲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

[教学准备]亚洲人文环境资料。[教学方法]:讨论活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进入到亚洲人文环境的学习[板书] 第二节 人文环境

[讲述] 首先我们从人口角度来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亚洲不仅地广而且人多。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

[提问]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 [板书]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讲述]2000年,在世界60.55亿人口中,约有36.8亿人生活在亚洲。[提问] 让学生回忆在第一册书中学习世界上的国家时提到的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结合图6.14 [提问] 这些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有几个在亚洲?集中分布于亚洲的什么地方? [活动] 课本P10-11活动1 [承转]亚洲有如此之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学生活动]课本P11活动2 [承转] 我们简单概括亚洲的人口状况,是地广人多,是人口最多的大洲。而亚洲的文化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多样。

[板书]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讲述] 亚洲是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而亚洲多样的文化与其民族的众多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阅读图6.16及阅读材料。[提问] 亚洲的民族状况如何? [学生回答](民族构成复杂等)[讲述] 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学生活动]读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并完成课本P14活动1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们交流自己课外收集的亚洲不同国家有特色的文化风情的资料。

[提问] 我的一个朋友要去新、马、泰这三个国家游玩,在旅行的开始,导游小姐就向他和同行的游客介绍了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这是为什么?有这个必要吗? [学生讨论] [承转]在上学期,我们曾一起讨论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划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请大家回忆下,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举例说明

[讲述]由此看来,亚洲的国家中经济发展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板书]

三、经济发展差异

[学生活动]读图6.18,“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图,完成课本P15活动1。[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学生活动]课本P16活动2 [反馈练习]:

1、收集有关亚洲各地区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资料举办一次手抄报展览。

15.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 篇十五

1 基础与现状

海关情报资料中心 (Customs Information Center, 以下简称中心) 隶属于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 其工作核心是以海关类专业特色资源的搜、藏、用、研于一体,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参考咨询服务为重点, 充分整合、开发、优化海关情报资源, 为全国海关和海关高等教育的教学、培训和科研, 乃至行业和社会咨询服务, 提供便捷、有效、优质的智力支持。中心从1994年创建伊始就得到海关总署、海关学会以及学院等上级部门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 利用自身优势, 在“海关”二字上做足文章, 经过多年的经营, 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纸质和电子资源, 为学院、海关职能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了特色文献, 同时开展了海关情报咨询服务。在这一领域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从传统方面来看, 海关情报资料中心现馆藏海关业务书籍20个大类千余种近万册纸质资料, 其中多为内部刊物、孤本资料、民国史料等, 并专设国别海关资料专栏, 有欧共体、美、英、韩、日及WCO组织等十多个国别海关的资料。内容涉及海关业务领域的各个方面, 如统计、稽查、缉私、征税、估价、原产地规则、边境贸易、海关法、海关国际问题研究等多个方面[2]。从资源保障来看, 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实物基础, 构筑了这一领域的特色亮点。

在此基础上, 我们着手开发、建设各类专题数据库, 使用户能够便利地检索和获取, 从而实现突破时空的知识资源利用方式。已经建成上线的自建数据库有: (1) 海关视频库; (2) 海关论文库; (3) 海关资讯信息库; (4) 海关学位论文库; (5) 全球海关法律法规库以及自建数据库管理与共享平台, “海关情报资料中心”正在打造以自建专业数据库为主, 其他公共数据库为辅的具有海关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见表1) 。

2 存在问题

2.1 学科资源体系化构建不足

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情报服务机构, 理应是这个专业的信息制高点, 应该承担起为学科建设、院系教学、科研服务、专业培训以及指导实践等多维任务。需要依托于结构合理的馆藏、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资源、信息组织有序的文献资源体系[3]。传统资源的数字化, 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信息资源的直接数字化和二次开发 (即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浓缩加工, 制成书目数据) , 更重要的是三次开发, 是侧重信息的分析与研究, 形成增值了的情报资源, 并将生成的信息产品数字化。中心目前的突出问题是“长于资源积累, 短于开发增值”。

2.2 整合现有资源的力度不够

利用本馆独具优势的海关文献信息资源, 加以深入分析与研究, 形成情报资源, 并将产品数字化, 该过程应注重对用户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并兼顾可能的潜在用户的需求) ;同时网络资源的整合及其他资源的补充均是不可或缺的。形成系统性、实用性、特色化、标准化、发展性、权威性、合法性相统一的知识体系后, 信息流的有序化、易检性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3 开放共享的机制建设不力

海关长期以来在情报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建设和使用上自成体系, 封闭式运行, 海关数字化情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与外部的数字化情报信息系统, 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运营水平上都不能很好地兼容和对接, 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海关数字化情报资源的建设及共享水平。有必要从我国海关数字化情报资源建设管理的现状和海关数字化情报共建共享整体优化的高度出发, 科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 合理整合现有资源, 在提出海关数字化情报资源体系概念的基础上, 对海关数字化情报资源体系建设的内容、功能、结构及其共享机制、管理模式等问题做深入研究。

3 建设目标

3.1 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资源体系

除了利用好现有的馆藏资源, 更要拓宽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 广泛征集, 充分利用, 形成一个便捷、稳定、规范、客观、科学、有影响力的海关情报资源体系。应注重对现有馆藏资源的甄选, 注重内容的发现、调研、评价, 可以参考CALIS导航库资源选择标准, 设置恰当的甄选条件, 并校验和整合全部内容。这一信息提炼增值的过程应包含非纸质文献和原生数字资源, 而且必须面向动态发展的信息与知识, 过滤出有价值的精粹信息知识并以各种便利、迅捷的方式传递给用户, 使用户能准确、及时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产品[4]。对这些资源的结构化整序主要是根据海关专业资源分布的情况, 针对教学、科研和培训的需要, 有重点有质量地开发有关资源 (如图1所示) 。

3.2 形成有效整合海关特色数字化情报资源的知 识导航体系

知识导航体系 (如图2所示) , 通常以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高稳定性的数据库组织方式为主, 利用数据模型对资源进行规范化处理, 运用关系代数理论进行查询优化。通过Web技术、数据库技术、RSS技术、搜索引擎等, 将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整理, 在图书馆网站中构建学科知识导航, 建立专题网络信息服务和导航系统。通过检索型搜索引擎和目录型搜索引擎两种方式引导用户快速有效地查找海关类专题资源网址和来源。同时知识导航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 资产, 设专人负责长期跟踪, 进行有效的管理。

3.3 构建多系统合作共享的海关情报推送服务体系

在普通海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运用元数据技术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整序、提炼和浓缩而形成一种条理化的信息密集型海关文献情报资源;通过对大量各类目标用户的需求分析,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数据仓库中提取出极具针对性的情报资源, 信息的增值主要体现在根据用户的需求提取最有价值、最相关的情报;并以频道式推送技术 (或邮件式推送技术) 和智能技术 (即:用户的需求可以被智能地推理与理解) 为支持主动地将情报资源服务于海关业务与实践;这是一个多系统共享的过程 (如图3所示) , 从获取信息到提炼挖掘再到主动推送, 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合作支持和成果共享。可以说, 推送是一种为信息找用户的服务, 是一种主动式的共享方式。这种服务不但可以节省用户大量的信息检索时间, 主动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 更能够保证动态信息的及时更新。需要指出的是, 在推送技术中, 信息的订制、代理、传播、获取等各个方面都是由学科馆员与用户共同商讨完成的[5]。

4 建设路径

数字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计划分三步走, 首先是现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结构化;其次是异构资源的整合、挖掘和分析;再次是提供读者全方位的创新优质服务,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4.1 数字化加工

目前, 馆藏独有的特色纸本资源, 涉及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料、海关总署及各类海关 (包括港、澳、世界海关组织等) 赠阅的内部文献。对这些资源的数字化加工, 有利于妥善保存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将为广大师生的研究提供详尽而丰富的一手材料。中心正在采取措施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添置或升级能提高数字化效率和质量的专业化软硬件, 迅速提升馆藏数字资源的质和量。

4.2 异构资源整合及发现系统

资源发现系统是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代表, 以数十亿海量元数据为基础, 利用数据仓储、资源整合、知识挖掘、数据分析、文献计量学模型等相关技术, 实现复杂异构数据库群的集成整合和高效、精准、统一的学术资源搜索, 进而通过分面聚类、引文分析、知识关联分析等实现学术文献发现、深度知识挖掘和全方位的知识关联。作为中心面向读者的统一服务窗口, 资源发现系统包括异构资源的统一检索、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和树形目录资源导航门户三个部分, 通过内容聚合和导航, 为用户提供学科和各种分类的信息内容和应用服务。

4.3 开放式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 它是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的新型实体空间和虚拟环境。通过配备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内容丰富的信息与知识库资源, 配置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幽雅、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 在训练有素的学科馆员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把图书馆融入读者学习、教育、研究和生活的整个过程[6]。基于这样的考虑, 中心的信息共享空间突出开放性特色, 在现有阅览空间基础上添加模块化功能, 涵盖了传统阅览区、网络浏览区、影音欣赏区、技能培训区、讨论交流区、休闲服务区等多项功能, 打造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实体开放空间。同时, 在数字化的网络虚拟空间中开设跨时空服务的专业通道。

4.4 其他环境保障

上述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 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更离不开先进信息化设备的保障。首先, 目前图书馆的网络带宽无法适应新兴媒体、移动阅读的发展;其次, 海量数字资源的数据仓储需要足够大和可扩展的存储空间;再次, 全时在线要求服务器冗余、灾备系统和不间断电源等保障;最后, 对于校园区域之外的服务需要提供安全可靠的硬件级VPN支持。这些设施并非直接面对师生的高层应用, 但提供了基本的底层保障,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 结论与展望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归纳了数字环境中海关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分析了困扰海关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的问题;阐述了数字化海关情报资源体系, 知识导航体系以及开放式共享服务体系3项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积累和开发, 海关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若能完善, 势必会迅速、高效地提升中心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的质与量, 将更好更快地服务于教学、科研, 为特色办学提供丰富、厚实的信息资源, 对于推动师生的科研创新, 服务社会, 乃至国家的建设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 对中心的各类资源整合, 优化业务管理流程, 并通过实体场馆、网站、移动服务点等多种渠道为读者提供创新服务, 提升中心的智能化水平, 拓展为教学、科研的服务空间, 突破传统管理存在的瓶颈, 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开辟新的途径, 带来巨大的持续性发展动力。

摘要:结合工作实际, 归纳数字环境中海关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分析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数字化海关情报资源体系的内涵, 知识导航体系框架, 开放式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和工作展望。

关键词:数字环境,资源保障体系,海关情报资料中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科技名词定义之数字环境[EB/OL].[2013-07-31].http://baike.baidu.com/view/3447244.htm.

[2]赵雨田.浅析海关情报资料中心资源建设[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2 (4) :54-57.

[3]周琴.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群文天地, 2012 (10) :156.

[4]庞孝梅.高校图书馆与知识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5) :164-166.

[5]王强.学科馆员与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10.

上一篇:原材料采购的管理办法下一篇:街道平安建设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