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季度工作报告(共8篇)
1.酒店季度工作报告 篇一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xx年年9月-3月,我在上海吉臣酒店进行为其6个月的专业实习,实习岗位分别为前台接待、餐饮服务和客房管理。通过实习,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了酒店管理的基本职责和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了酒店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在实践中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点。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工作虽然劳累,但同时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一、上海吉臣酒店简介
上海吉臣酒店座落于静安区、长宁区和普陀区三区交汇的中心点--曹家渡商圈,与中山公园商业圈、静安寺商业圈毗邻。距南京西路商务区、上海展览中心仅2公里车程,周边高档餐饮、购物、娱乐、休闲设施完善,是高品质商旅人士的理想选择。
酒店拥有设计时尚、高雅的各式客房,并特别设有高级楼层、商务楼层、日式楼层、无烟楼层、行政楼层。高速因特网接口,国际卫星多频道、液晶挂壁式宽屏电视,国际国内长途直播电话,客房内保险箱,迷你酒吧,全套豪华洗浴用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为您的商旅平添一份温馨、舒适。
位于酒店一楼的欧式咖啡西餐厅,其优雅的氛围,可为客户提供融合多样饮食文化并广受欢迎的各国料理,有自助式早餐、全天候的餐点、主题式自助餐,维多利亚及法式零点美食,并适合举办如生日派对、欧式温馨婚礼或团队聚餐等各式活动。舒适的环境、美味的餐点将带给顾客难忘的体验。
由香港顶级餐饮品牌--皇上皇餐饮集团奉上正宗港式粤菜及东北经典名菜,知名港厨的精湛厨艺更是非同凡响,精致美味的日式料理可让客户领略到东瀛风情。
二、实习岗位与内容
(一)酒店前台接待
1、早班工作流程化妆,签到-了解住宿情况及重要事项--交接-班(了解房态、清点帐目及小卖部商品,仔细阅读交-班本)--接待宾客(办理入住、退房、续房、换房、预订、问讯、查询、行李寄存、处理基本投诉等各种手续,给客人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随时与楼层保持联系,掌握房态变化,合理分配房间)--配合收银向询问客人是否续住,关注客人消费情况,保证房间帐户有足够押金,帮助客人办理续房手续--接待宾客(以退房为主)--工作午餐--检查、更新房态,确保房态准确,接待宾客(重点催收房费)--做交接-班准备。
2、中班工作流程交接-班,清点帐目,了解白天住宿情况以及预订情况,掌握押金余额不足的房间,跟进上班未进事宜--接待宾客(重点催收房费)--工作晚餐--协助前台收银催房费,并跟进餐券发放事宜--检查、更新房态,确保房态准确,整理预订--接待宾客(办理入住、退房、续房、换房、预订、问讯、查询、行李寄存、处理基本投诉等各种手续,给客人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随时与楼层保持联系,掌握房态变化,合理分配房间),18:00以前完成押金催收工作--做交接-班准备。
3、夜班工作流程交接-班,清点帐目,了解白天住宿情况,掌握押金余额不足的房间--接待宾客(办理入住、退房、续房、换房、预订、问讯、查询、行李寄存、处理基本投诉等各种手续,给客人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随时与楼层保持联系,掌握房态变化,合理分配房间)跟进上班未进事宜--检查、更新房态,确保房态准确。提取房费、注明余额,处理手工帐目,按类别填写缴款单,保证一天的营业收入全部上交财务。电脑过帐,打印制做报表--对前台日常单据及表格进行整理、归档和补充,整理和补充小卖部商品,做好话务监控和相关记录,打扫前台内部及大厅的卫生--检查叫醒服务记录,为当日预订进行排房并及时与楼层沟通--检查、更新房态,确保房态正确,并做好交接-班准备。
(二)酒店餐饮服务
1、迎宾、问候客人:当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要在预订前的15-30分钟站在包房门口迎接宾客的到来。当客人来到时,要微笑地问候客人,知道客人名字的要用姓名去称呼客人。
2、拉椅让座:当客人进入房间后,要主动为客人拉椅让座。不用为全部的客人都拉椅让座,但一定要为女士或者是被邀请的贵宾服务。有小孩子的,要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婴儿椅。
3、派送香巾:将已折好的香巾放入香巾托,服务于客人的左手边。并说:“对不起打扰一下。…请用香巾”。如知道客人姓名,要说:“王总,请用香巾!”
4、服务茶水:将口布折成正方形放于一骨碟中,将茶壶放到口布上,拇指扣于壶把上,其它四指接于骨碟盘底,站在客人右手边一只手为客人倒茶,并说:“对不起打扰一下。…请用茶”。如知道客人的姓名,要说:“王总,请用茶”。在倒茶之前一定要先说“对不起打扰一下”来引起客人的注意,否则客人不小心会碰到茶壶造成烫伤。
5、呈递菜单并点菜及酒水:询问客人是否可以点菜,并将菜单交于主人。向客人主动推荐特色菜或者是当天的厨师精选。推销各种酒水及向女士儿童推荐软饮。询问是否可以起菜:对于集团内部宴请或者是常客,可能会早已通过电话预订的形式提前制订了宴会菜单,所以可以直接向主人询问是否可以通知厨房开始做菜,如有vvvip,同时要问主人是否要求分餐;如要求,有果盘的话,要通知厨房按人数准备“个吃”。同样要向主人推荐各种酒水及饮品。
6、下点菜单及酒水单:将客人所点的菜品和酒水项目分别开在点菜单上(酒水一份,菜品一份)。每份一式四联,一联交厨房或者吧台(菜品交厨房,酒水交吧台),一联交前台,一联交传菜,一联自己留底备查。
7、服务酒水:如客人有特殊要求的话,按照客人的意思分先后顺序斟倒。如客人没有要求,则按照先女士儿童、主宾、后主人的顺序顺时针斟倒。倒酒时酒瓶要有余底,不要全部连底倒完。
8、上菜服务(分餐):上菜时,要在客人比较稀疏的地方上菜,或者选择不重要客人的位置;上汤时,将汤上到桌上后,要向主人询问是否需要分汤;对于分餐的客人,每次要将菜品上桌后报菜名,给客人做一个展示,按人数将其用骨碟分餐。给每人上菜时再次报菜名,并请客人慢用。所有菜品全部出完后,要向客人说明:“您的菜已经全部上齐了,请慢用!”
9、餐间服务(更换烟缸、骨碟、倒酒):烟缸里每两个烟头就更换一次;及时续倒茶水;客人吃完带骨或皮壳较多的食物后就更换一次骨碟;上果盘之前更换一次;客人举杯喝酒时,要马上手持酒瓶准备续斟;有vip客人且人数较多的时候,包间至少要有两个服务员在服务;如果所点的酒水已喝完或马上喝完,要马上问主人是否要再加。
10、结帐:集团内部高层可到前台签单,但要注意提醒;正常客人结帐,到前台拿帐单到主人面前,不要当着众人面大声报价格。寻找适当的机会向客人询问用餐满意度,将客人意见及时反馈给服务经理。
11、拉椅送客:客人起身要离开时,要马上上前帮女士或贵宾拉椅,然后到包间门口送别客人,并感谢客人的光临。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检查一遍桌面上是否有客人落下的物品。
12.餐后整理工作:归整坐椅,清洁地面卫生;收台:先收口布、香巾等布草制品,再收酒杯等玻璃制品,最后收瓷器制品,将垃圾各脏餐具运送至洗碗间,将玻璃转盘从桌上搬下清洁,收掉脏台布。
(三)酒店客房服务
1、客房部楼层服务员:领取做房表→备车→推车至房门口→敲门→开门
2.酒店季度工作报告 篇二
1~9月, 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在多年的最低收购价连续提高的政策累积效应之下稳步走高。新季小麦上市之后, 市场看涨预期强烈, 小麦收购价格快速上涨。之后, 在国家不断加大的调控下, 新麦收购价格涨幅趋缓, 目前保持了高位强势震荡走势。
2010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在减产、需求、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大幅上涨走势。6月开始, 国家开始加大对玉米市场的调控力度, 国内玉米市场开始高位震荡, 9月末受新季玉米上市的压力, 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有所回落。
2010年以来, 国内稻米价格总体保持上扬态势。受最低收购价水平上调的拉动, 籼稻米价格持续保持缓慢趋升态势。粳稻米价格受最低收购价大幅提高及供需偏紧, 市场看好支撑等影响, 1~5月价格屡创新高, 之后, 开始小幅震荡;9月末在新粮上市的压力下, 价格稳中略有回调。
受临时收储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双重影响, 2010年1~4月份国内主产区大豆价格总体在临时收储价格附近平稳运行。5月之后, 随着临时收储期限结束, 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在外围市场的压力之下明显下跌;7月下旬至8月末, 在外盘强势上涨及国内需求回暖带动下, 国内大豆现货价格温和反弹;进入9月份后, 随着新豆收获上市期的逐渐临近, 成交趋于停滞, 延续了有价无市状况。
2010年上半年, 国内食用油市场供给充足、需求较为清淡, 价格承压下行。进入第3季度后, 油脂进入季节性消费旺季, 加上前期油厂停工严重, 油脂进口受阻, 去库存化过程消耗了一部分油脂库存, 油脂市场快速反弹, 步入量价齐升通道。9月份, 为中秋和国庆“双节”备货, 油脂市场继续走强。
小麦市场
一、生产情况
3季度是夏粮丰收与市场收购的季节。占全国夏粮产量90%以上的小麦产量仍保持继续增加势头, 全国夏收小麦产量超过2009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0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继续稳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4.11亿亩, 比上年扩大58万亩, 增长0.1%。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60万亩, 增长0.8%, 西北地区春小麦播种面积有所减少。
二、供求平衡分析
据中华粮网9月份供需平衡表显示, 受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的影响, 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预计2010年全国小麦产量2 280亿斤, 比上年减少22亿斤, 减幅1.0%。预计2010/2011年度国内小麦消费量2 145亿斤, 较上年度增加50亿斤。其中, 口粮消费约1 620亿斤, 饲料用粮约190亿斤, 工业用粮约210亿斤, 其他约125亿斤。口粮方面, 预计人均消费略有下降, 总体消费略增。
三、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及市场特点
1.3季度小麦市场整体呈现震荡后平稳的态势
6月新麦上市后, 价格迅速被拉高, 波动较为明显。由于新麦上涨速度过快, 6月底及7月份, 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及措施, 稳定小麦市场价格, 在政策的调控下, 8月份小麦价格上涨势头减弱, 局部小幅回调。9月份, 随着天气转凉, 双节临近, 在国内外市场环境向好的背景下, 小麦市场保持高位震荡态势。截止到9月28日, 三等白麦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交易均价1 995元/t, 较6月底上涨39元/t, 季度涨幅1.99%, 较2009年同期上涨105元/t, 年涨幅5.56%。
2.新麦收购市场火爆, 收购形势复杂
新麦上市以来, 收购形势非常复杂, 新麦上市量较往年滞后, 收购价较2009年高开, 市场流通量有限, 而农民惜售心理强, 小麦售价期望值高。另外, 市场收购主体较多, 相互之间竞争激烈, 高价抢粮不断上演, 新麦价格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快速拉高, 多个地区迅速突破1元/斤。新麦价格的快速上涨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7月中旬之后, 在政策的调控下上涨势头渐弱。
3.托市麦成交低迷, 价格普遍上涨
第3季度正值夏粮收购阶段, 市场主体多忙于新麦收购, 加之面粉销售不旺, 陈麦市场需求相对减弱, 托市麦成交量明显下降, 据统计7~9月份, 国家共举行托市小麦交易会11场 (至9月15日) , 累计投放托市小麦4 951.8万t, 实际成交436.6万t, 成交率8.82%, 成交均价在1 871~1 925元/t之间。2009年3季度共投放托市麦2 093万t, 成交607万t, 成交均价在1 761~1 833元/t之间。对比来看, 2010年3季度托市麦成交明显低于2009年, 而成交价格普遍上涨100元/t左右。
单位:元/t
4.面粉市场价格上涨, 销售有望好转
3季度不是面粉旺季, 但是在麦价上涨、企业采购成本增加的影响下, 加工企业也不断调高面粉价格。据中华粮网数据中心数据, 截止到9月27日,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特一粉交易均价2697元/t, 较6月上涨78元/t, 季度涨幅2.99%, 较2009年同期上涨214元/t, 年涨幅8.63%。9月份以来, 受学校开学、“双节”效应的影响, 面粉市场采购需求增加, 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提升。
5.期货市场新高后平稳
7月份以来强麦期货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9月份维持高位震荡走势。主力WS1105合约9月最高价2 580元/t, 最低价2 523元/t, 9月28日, 收盘2 563元/t, 较6月25日上涨240元/t, 季度涨幅10.33%。从技术面看, WS1105合约月K线重心继续上移, 震荡幅度减小。9月和10月是传统意义上的面粉销售旺季,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高校开学以及国庆中秋双节的到来, 国内面粉市场需求逐渐回暖。预计第4季度郑州强麦期货仍将在农产品牛市浪潮中维持高位震荡的走势, 短期调整难改中长期稳步上行趋势。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农产品整体向好, 市场涨价预期较强
8~9月份, 国内及国外市场行情不断推动小麦价格上涨。据统计局数据, 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企稳回暖迹象。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 (CPI) 同比上涨3.5%, 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我国CPI已经连续两个月超出3%的温和警戒线水平, 且8月份涨幅创出连续22个月以来的新高。农产品整体涨价预期较强, 部分品种炒作不断, 据国内主要食品、农产品的价格总体上扬趋势非常明显, 这也给小麦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2.多项政策出台, 维护新麦价格稳定
新麦上市之后的快速走高, 快速波动的价格对市场多方面都造成不利影响, 国家也相应出台政策, 防止新粮价格继续过快上涨, 相关政策包括对最低收购价小麦进行价格检查, 停止托市收购, 举行专场小麦销售会, 增加市场投放量, 对小麦出库进行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 目的是维护粮食价格稳定, 保持市场合理上涨。从9月份政策导向来看, 当前形势下, 国家农产品市场的主导政策变化不大, 维护粮食市场价格稳定仍是第一目的。
3.2011年托市收购底价仍将提高
9月14日, 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表示, 发改委不久就将公布2011年的小麦收购价, “肯定还会比2010年有所提高。”2009年托市收购底价是提升幅度最大的一年, 白麦三等由0.77元/斤提升到0.87元/斤, 2010年的托市价格较2009年只小幅提升0.03元/斤, 白麦三等提升到0.9元/斤。从国家一系列对农产品政策来看, 其导向是长期平稳趋涨, 防止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在当前通货膨胀预期较强的情况下, 因此, 作为重要的小麦收购价格将不会大幅提高, 预计将是“小幅提高”以免继续增加农产品市场涨价预期。
4.秋粮市场高企, 对小麦市场形成支撑
农业部农情调度, 预计2010年我国秋粮面积11.49亿亩, 比2009年增加1 300万亩。其中, 玉米预计比上年增加1 200万亩, 北方一季稻、南方中稻预计与上年持平。9月份来看, 占全年粮食产量70%以上的秋粮生产形势良好, 如后期不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 全年有望获得好收成。近年来, 国家通过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连续3年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 对玉米、大豆实行临时收储措施, 加强粮食市场调控, 使粮价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秋粮的丰收及价格的坚挺, 对后期小麦市场价格将形成良好的支撑作用。
5.供需面宽松, 后期或呈现缓慢上涨态势
在我国粮食已连续6年丰收, 库存充裕的情况下, 目前国内粮食库存消费比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水平, 粮食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在国家政策调控下, 国内粮食价格会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小麦连年的丰收, 加上充足的储备和国家快速调配的能力, 可以确保小麦基本不会大幅波动, 小麦价格的平稳上涨, 既能保证种粮农民利益, 也能避免价格过快上涨对经济造成冲击。
五、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从3季度来看, 整体环境对小麦市场利好。短期来看, 预计麦价平稳波动, 涨幅有限, 长期来看, 麦价将稳步趋涨。在小麦市场后期影响因素中, 利空因素匮乏。当前经济有所活跃, 农产品整体涨价预期较强, 部分品种炒作不断, 自然灾害频发也增加粮食涨价预期。粮食连年丰收对粮价的压力被政策所减轻, 当然, 政策面稳定粮价的态度不会改变, 小麦现货期货价格波动仍需关注后期政策导向。
综合分析来看, 我国小麦市场供需相对宽松, 在维护粮食价格稳定的政策下, 市场大幅波动难现。但在市场自身成本较高, 整体经济环境及国内外农产品涨价预期的影响下, 预计后期小麦现货“易涨难跌”, 整体市场呈现平稳上涨态势。建议关注经济及农产品市场形势, 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及秋粮市场行情。
玉米市场
一、生产情况
2010年天气比较异常, 先是受北方玉米产区春季低温天气影响, 玉米春播推迟。7月以来包括东北部分地区在内的各地又出现暴雨洪水。由于从5月份开始东北地区温度上升较快, 气温接近常年同期, 玉米出苗转化加快, 一定程度弥补了春播的延迟。7月和8月份东北局部地区等地出现的暴雨天气虽然对玉米总体影响不大, 但仍然对遭受较强暴雨的局部地区的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8月份至9月份, 玉米主产区温热条件充足, 对处于灌浆期的玉米生长较为有利。虽然9月下旬, 黑龙江等地的降温一度引发人们对于早霜的担心, 但由于玉米几乎都已进入成熟期, 早霜对玉米的影响不大, 东北产区玉米丰收已成定局。
从黄淮产区来看, 一部分地区的玉米在授粉和灌浆时期一度受到了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 一部分地区的玉米前期还曾遭受了暴雨的侵袭, 从而对这些地区的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了不利的影响。部分地区玉米有倒伏、缺粒及瞎尖子的现象, 将会对单产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黄淮产区玉米播种面积普遍呈现增加的态势, 其总产量仍将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二、供求平衡分析
由于玉米市场价格较高, 2010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2009年东北大豆种植收益低于玉米, 导致更多耕地种植玉米。黄淮海小麦播种面积扩大, 也为2010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打下了基础。预计2010年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7 650万亩, 同比增加700万亩, 增幅4.1%;黄淮海4个主产省 (晋、冀、鲁、豫) 玉米播种面积15 600万亩, 同比增加200万亩, 增幅1.3%。预计全国玉米播种面积4.71亿亩, 同比增加1 200万亩, 增幅2.2%。从目前情况看, 虽然全国玉米播种延迟, 但总体播种、出苗和生长情况较好, 玉米丰收在即。预计2010年玉米产量3 300亿斤, 较上年增产190亿斤, 增幅4.8%。
国内玉米消费主要是饲料和工业消费, 相对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 宏观经济形势对玉米消费影响较大。随着经济复苏, 2010/2011年度国内饲料和深加工玉米需求明显增长。预计2010/2011年度国内玉米消费量3 120亿斤, 比上年度增加65亿斤, 增幅2.1%。
三、玉米市场走势综述及市场特点
1.现货
2010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总体呈现出不断上涨走势。3月份至5月份, 玉米价格出现了较快速度的上涨, 为了稳定国内玉米市场价格, 从5月下旬开始, 国家开始加大对玉米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 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一度小幅走弱。但由于支持玉米价格的利多因素依然存在, 玉米价格跌幅有限。7月中旬之后, 国内玉米价格再度开始上涨, 并且突破了前期的高点。9月开始, 随着新季玉米上市的临近, 季节性压力显现, 国内玉米价格开始出现回落。据中华粮网价格监测显示, 2010年9月26日当周, 全国中等玉米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均价为2 008元/t, 较上月底下跌16元/t, 较2009年底上涨260元/t, 较2009年同期上涨145元/t。
单位:元/t
2.期货
2010年以来大商所玉米期货合约价格走出了大幅上涨的走势, 玉米现货价格的持续上涨为期货合约价格提供了坚强的支撑。5月中旬至6月中旬, 在国家调控压力之下, 国内玉米期货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调。7月份开始, 受国内养殖业复苏的影响和国内部分地区遭受灾害性天气的提振以及小麦等品种上涨的带动, 玉米现货价格止跌反弹, 推动了玉米期货价格再度上涨, 而美盘玉米的大幅上涨也为国内玉米期货价格形成了较强的提振, 大商所玉米期货合约在外盘的带动下不断刷新历史高点。9月28日, 大商所玉米指数收盘报2 072元/t, 较8月底上涨77元/t, 较2009年底上涨229元/t, 较2009年同期上涨363元/t。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玉米种植成本上升推动玉米价格走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 与2000年以来同期相比, 2010年的洪涝灾害损失各项指标均偏多。灾害性天气导致用种用肥用药量增多, 抗灾救灾投工投劳、抢收抢种机械作业费用增加, 种粮成本的增加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一个主要因素。
2.2009年度东北玉米减产提升市场看涨预期
据中华粮网数据, 2009年全国玉米产量约为15 550万t, 较上年度减少约1 040万t, 减幅约6.3%。玉米减产引发了市场强烈的看涨情续, 虽然玉米总体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但在减产背景下, 农民惜售严重, 多元主体收购积极, 增加库存愿望普遍强烈。特别是随着本年度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用量增幅的扩大, 加剧了玉米实际供求的偏紧格局, 成为推动玉米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3.玉米收购补贴政策引发多元主体竞争加剧
2009年度, 国家继续在东北产区执行了临储玉米收购政策, 并且对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进行调整, 规定南方16省的符合要求的饲料及养殖企业到东北产区收购玉米并运回所在省份的给以费用补贴, 从而形成了东北收购市场多元主体竞购的局面, 成为前期推动东北产区玉米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元主体的竞购, 导致本年度国家掌握的玉米数量减少。据统计, 截至4月30日, 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10个玉米主产省 (区) 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9年产玉米4 312.4万t, 比上年同期减少2 353.9万t, 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 113.5万t, 占收购总量的26%, 比上年同期减少3 149.8万t。截至4月30日, 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3省 (区) 累计收购国家临时存储玉米60.9万t。
4.政策性玉米拍卖持续进行保证了国内玉米市场供应
2010年以来, 国家继续对东北临储玉米和跨省移库玉米实行定期拍卖政策, 以增加玉米供应, 稳定市场价格。截至9月末, 2010年以来国家累计通过拍卖投放临储玉米约4 256万t, 累计成交量达到2 245万t。政策性玉米拍卖增加了国内玉米市场供应, 稳定了国内玉米市场价格, 对抑制国内玉米价格的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
5.国家5次启动冻猪肉收储, 生猪养殖效益转好
2010年8月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4 180头, 是2010年以来连续第2个月出现增加态势。生猪养殖业的回暖提升了饲料玉米消费需求, 饲用玉米消费近段时期呈增加态势。
6.深加工产品价格维持高位, 深加工玉米需求增加
2010年以来, 受经济回升带动, 玉米深加工企业产品市场销售向好, 深加工企业开工率持续提高, 产能利用率处于高水平运行, 深加工玉米消费持续上升。目前, 包括酒精和淀粉在内的玉米深加工产品仍然保持高位运行, 深加工玉米需求保持较好状态。2010年9月27日, 吉林地区玉米淀粉出厂均价为2 750元/t, 较上月底下跌70元/t, 较2009年年底上涨200元/t, 较2009年同期上涨350元/t。2010年9月25日, 东北地区普通食用酒精出厂均价为5 900元/t, 较上月底下跌50元/t, 较2009年底上涨150元/t, 较2009年同期上涨550元/t。
7.国家不断加大玉米市场调控力度
9月初,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下发“关于严肃纪律切实做好政策性粮食出库工作的通知”。针对一些地方和企业反映部分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承储企业在销售出库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要求严格遵守政策性粮食的销售出库的各项规定;严格落实政策性粮食出库责任制;严格执行政策性粮食出库质量标准;加大处罚和监管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出库难问题, 确保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和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
8.国际玉米市场价格高位牵引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向上
随着国内进口玉米数量的增加, 国内玉米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较之过去更加紧密, 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变化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本次因为黑海地区干旱引起的国际市场小麦价格的上涨很快传导至大豆及玉米品种, 对包括小麦、玉米和大豆在内的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涨推波助澜。目前, CBOT玉米市场价格高位运行, 按近期的市场价格计算, 进口玉米价格已经远超国内玉米市场价格, 国内外玉米价差发生逆转, 这对欲通过进口玉米来调剂国内余缺的国内市场玉米价格将会产生向上的牵引作用, 后期如果CBOT玉米市场价格继续维持高位, 国内玉米进口将受到一定的抑制。
五、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9月份, 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受新玉米上市的影响趋弱运行, 季节性压力开始出现, 从已上市的玉米收购情况来看, 普遍出现了高开的走势, 在外围商品涨价的大背景下, 新季度玉米市场价格后期仍应看好, 在经过短暂的季节性压力之后, 预计玉米市场价格将会继续走高。
新季玉米上市后, 较陈玉米价格上的优势比较明显。预计新季玉米收购市场将会继续活跃。建议各用粮企业在玉米大量上市之后利用季节性的低点积极参与收购。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9月份在外盘的带动下小幅上涨, 但受季节性压力, 涨幅明显小于外盘, 预计短线将会维持震荡走势, 中长线投资者可等待价格回落之后把握做多的机会。
稻米市场
一、生产情况
早稻。据统计局公布, 2010年全国早稻总产626亿斤, 同比减41亿斤, 减幅6.1%;播种面积在8 691万亩, 同比减114.1万亩, 减幅1.3%。
中晚籼稻。据中华粮网实地考察及电话调查, 2010年全国一季中籼稻播种面积小幅下降, 双季晚稻略增。预计2010年中晚籼稻播种面积2.4亿亩, 同比增10万亩。产量约2 100亿斤, 同比减8亿斤。中籼稻面积下降的原因:一是受干旱影响, 西南地区“水改旱”较多;二是苏皖地区, 因粳籼稻价差较大, 籼稻种植效益下降, “籼改粳”增加;三是受近几年来国家补贴政策支持及宣传导向, 长江流域“单改双”增多。
粳稻。据本网实地考察, 因种稻比较效益高, 2010年东北粳稻播种面积小幅增加, 丰收已成定局;苏皖粳稻播种面积稳中有增, 云南因“水改旱”小幅下降, 目前长势基本能达到2009年水平, 南方粳稻产量预计下降。预计2010年全国粳稻播种面积1.25亿亩, 同比增350万亩;产量约1 180亿斤, 同比增85.5亿斤。其中, 东北粳稻产量541亿斤, 同比增107.7亿斤;江苏307.4亿斤, 同比减0.6亿斤;安徽55.6亿斤, 同比增0.4亿斤;云南68亿斤, 同比减7.6亿斤。
二、供求平衡分析
从目前生产形势来看, 早稻小幅减产, 粳稻增产较明显, 中籼稻面积稳中略减, 预计将小幅减产, 后期全年稻谷总产量主要关注双季晚稻的长势。据中华粮网调查, 湖南、江西双季晚稻播种面积增加明显, 农业厅预计全国双季晚稻播种面积约9 526万亩, 同比增180万亩, 目前主产区长势良好, 如后期不出现“寒露风”等自然灾害, 丰产希望较大。综合预计2010年全国稻谷产量3 926亿斤 (早籼稻626亿斤, 中晚籼稻2 100亿斤, 粳稻1 180亿斤) , 同比增24亿斤, 较上期预测减16亿斤。
单位:元/t
近年来, 国内大米市场需求总量平稳, 变化不大。2010年国内稻谷市场仍维持总量平衡有余格局, 但区域平衡和粳稻供求偏紧的矛盾仍然存在。预计2010年国内稻谷消费量3 730亿斤, 其中口粮消费3 125亿斤, 饲料用粮330亿斤, 工业用粮190亿斤, 其他用粮85亿斤。从进出口情况看, 1~8月国内大米出口量同比下降20.7%, 预计在国际粮价波动较大的形势下, 为保证国内供应, 2010年大米出口量将低于2009年, 本月稻谷出口量下调5亿~15亿斤 (稻谷与大米按70%来折算) ;因国内稻米供应充足, 国际市场价格较高, 进口仍保持较低水平。
预计本年度稻谷总供应量约3 936亿斤, 需求量3 745亿斤, 年度结余191亿斤, 全年稻米供需形势仍然较好, 处于近几年较高水平。
三、稻米市场价格走势综述及市场特点
1.走势综述。2010年以来, 国内稻米价格总体保持上扬态势, 且高于2009年同期水平运行。其中1~9月, 受最低收购价水平上调及其他农产品涨价的拉动, 籼稻米价格持续保持缓慢趋升态势, 且新季早稻、中晚籼稻均保持了高开并温和趋升格局。1~5月, 粳稻米价格受最低收购价大幅提高及供需偏紧市场看好支撑, 价格屡创新高;6~7月, 因国家加大对粳稻拍卖市场调控力度, 加之大米销售进入淡季, 粳稻米价格持续趋弱运行;8月粳稻米受大米需求回升, 价格略有反弹;但9月后在新粮上市的压力下, 价格又稳中略有回调。
据中华粮网监测, 9月底国内2等粳稻收购价2 568元/t, 较8月下跌54元/t;3等晚籼稻收购价2 092元/t, 较8月上涨5元/t;3等早籼稻收购价1 980元/t, 较8月上涨45元/t;标一东北米批发价4 130元/t, 较8月上涨205元/t;标一晚粳米批发价3 637元/t, 较8月下跌83元/t;标一晚籼米批发价3 149元/t;标一早籼米批发价2 963元/t, 较8月下跌48元/t。据中华粮网监测, 2010年9月23日第36期中储粮全国稻谷收购价格指数为118.23, 较8月末上涨0.2%, 较年初上涨12.9%, 同比上涨16.4%。
2.早稻期货。9月份, 因新季中晚稻开始收获, 早稻现货供应足, 价格走势较稳, 期货市场缺乏天气炒作等因素, 主力合约籼稻1105总体维持震荡走弱态势。9月28日早稻期货收盘价2 165元/t, 较月初下跌40元/t。
3.收购进度。由于收购双方僵持及早稻有所减产, 2010年早籼稻收购量同比大幅下降, 其中主要是国有粮企收购量下降。同时, 因价格高位, 2010年托市收购未启动。据统计, 截至9月15日, 8个早籼稻主产区社会各类粮企累计收购2010年产早籼稻598万t, 同比减142.3万t。其中国有粮企累计收购384.6万t, 同比减164.3万t。
4.销售情况。2010年来, 国家持续向市场投放政策性稻谷, 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 并有效平抑了粳稻价格的上涨势头。据统计, 截至9月29日, 2010年国家累计向市场投放早籼稻约364万t, 成交93万t, 成交率25.5%, 成交均价1 886元/t;投放中晚籼稻约5 859万t, 成交410万t, 成交率7.0%, 成交均价1 961元/t;投放粳稻约407万t, 成交309万t, 成交率76.1%, 成交均价2 244元/t。
9月份, 国家每周定量向市场投放临储定向销售粳稻约10万t, 临储及最低收购价籼稻约200万t。因新季中晚稻陆续上市, 市场有粮主体出货积极, 大米需求相对平稳, 稻米整体供应充足, 9月籼稻成交率依旧依迷, 与8月变化不大, 中晚籼稻成交价略跌, 早稻因市场价格稳中走高而略有上涨;因新季粳稻普遍高开, 9月粳稻成交率逐步回升, 定向销售成交价运行平稳。
5.加工利润。9月份, 受新粮上市压力, 且坏粮较多, 有粮主体急于销售库存, 江苏稻价下跌幅度较大;中大型大米加工企业大米出厂价稳中略调, 变化幅度小于稻谷。不过, 虽然加工利润小幅上升, 但大米走货量下降, 总收益不如8月。
单位:元/t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政策
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难以启动。由于最低收购价低于市场预期价格, 且与目前市场价格有一定差距, 预计2010年各品种稻谷均难以托动托市收购。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继续提高只是在总体上抬升了2010年稻谷价格的底部, 支撑稻米市场价格高于2009年整体水平趋涨运行。
拍卖持续进行具有保供稳价作用。目前, 国家每周定量定时向市场投放粳稻10万t, 籼稻200万t。虽然成交率较低, 但拍卖底价明显低于目前市场价, 且供应量大, 对市场具有保供稳价作用, 也将抑制新季中晚稻特别是中晚籼稻价格的上涨空间。
国家调控方向不支撑粮价大涨。保证市场的有效供给和粮食价格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方针, 同时“防通胀”又是2010年国家的经济工作重点, 预计国家对秋粮的宏观调控力度将会继续加强, 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向不支持稻米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另据统计, 截至9月末, 国家仍掌握最低收购价及临储籼稻约1 179万t, 对稻米市场特别是籼稻米市场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
2.供需
近年来, 国内稻谷消费量总体变化不大, 口粮、饲料及工业用料需求均相对较平稳。从全年稻谷来看, 据中华粮网供需平衡表显示, 2010年年度产需节余191亿斤, 供需形势较好。从中晚稻来看,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 2009年国内中晚稻消费量约2 034亿斤, 较2010年国家粮食局预计的3 232亿斤低1 198亿斤, 年度产需略有节余, 且在近年来连续丰产, 稻谷库存较足的基础上, 预计本年度全国稻谷库存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供需较宽松。不过, 后期如果双季晚稻出现减产, 可能会在心理上加重市场对中晚籼稻供需偏紧的预期, 从而导致价格大幅走高。但预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市场向供需基本面回归的要求下, 如果因心理因素导致价格走高, 反而会增加其回落风险。
3.企业对新季中晚稻价格看好
近几年, 国内稻米加工产能迅速提升, 大型外资企业、国有粮企纷纷进驻产区, 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产能。据悉, 2010年北大荒控股的黑龙江省北大荒米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收购原料水稻239万t, 同比增59万t, 增幅32.8%;计划新稻收购平均价格1.3元/斤, 同比上涨0.3元/斤, 增幅30%。益海、中粮2010年也分别在建三江、大连继续扩张大米加工产能, 目前正积极筹备收购资金及仓容等待入市。同时, 继在江西抚州收购一家企业后, 益海2010年又在南昌县新建一个日加工大米600t的大米加工厂, 年加工大米20万t, 预计在11月份投入生产, 主要收购和加工中晚籼稻, 项目远期要达到40万t大米的年加工能力。近年来, 南方民营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发展, 对籼稻的需求大幅提升。据统计, 2009年湖南大米年加工能力达到约1 000万t, 江西2 350万t, 湖北2 370万t。2010年, 因粳稻需求旺盛, 社会各类粮企在早稻收购市场遇冷, 因而对中晚稻的关注程度增强, 资金及仓容均十分充足, 入市态度较积极, 预计中晚稻收购竞争将较激烈。
4.“稻强米弱”对企业收购成本有限制
虽然市场收购积极性较高, 但我国大米产能逐年提高, 特别是主产区稻米加工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市场对原粮的需求量大幅上升, 而大米需求持续保持平稳略升态势, 造成了我国稻米市场长期存在“稻强米弱”现象, 较大程度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考虑到成品粮难以上涨的制约, 企业风险意识增强, 不会盲目抢购。湖北荆州市江陵鸿宇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洪介绍, 2010年当地新中稻上市前陈中稻的出库价是1.15元/斤, 加工成大米再加上相关费用后, 米价至少要1.8元/斤才行, 但从销区反馈回来的结果看, 经销商认为这一米价有所偏高, 这样算来, 新粮收购价就不能太高, 否则就有亏损风险。他认为收购价能在1.05元/斤左右较为理想。黑龙江米厂普遍认为, 当稻谷收购价达到1.3元/斤时, 大米出厂价将在1.9元/斤左右, 如果2010年没有运费补贴, 粳米在南方的销售优势大大下降, 将影响米厂的加工利润。
5.农户惜售, 心理预期价较高
2010年来, 受种植成本增加, 陈稻价格高位运行影响, 加之部分地区早籼稻或中晚稻减产, 农户惜售心理依旧较强, 对新粮价格预期较高。湖南益阳粒粒晶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考察团介绍说, 近年来, 随着农户经济状况的改变, 农户售粮观念在不断更新, 参与市场、掌控手中余粮的能力提高, 农民不急于售粮筹钱, 而是选择待价而沽。湖北荆州粮食企业表示, 当地农民基本成本原因及政策支撑, 希望收购价达到1.15~1.2元/斤, 甚至越高越好, 高于陈粮价格0.01~0.05元/斤, 明显高于加工企业对新粮1.05元/斤的理想收购价格。黑龙江农户对2010年新季圆粒粳稻收购价的期望值大部分在1.2~1.3元/斤, 个别甚至高至1.4~1.5元/斤。
6.市场形成较强的看涨心理预期
目前支撑市场主体对粮价形成看涨心理的因素仍然较多。一是2010年, 全国夏粮同比减产8亿斤, 出现2004年以来减产, 同时早稻也同比减产41亿斤, 加之中籼稻局部出现减产, 双季晚稻后期生长仍具有不确定性, 市场主体对粮价存有较高预期;二是粳籼稻价差大幅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在粳稻价格高位的支撑下, 市场主体认为中晚籼稻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三是8月CPI同比上涨3.5%, 同时猪肉价格连续13周上涨, 且猪粮比价持续超过6∶1, 市场认为猪肉价格已进入了新一轮的上涨周期, 受物价整体上涨的带动, 市场对粮价的看涨预期也随之增强。
五、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1.籼稻。在市场主体对中晚籼稻价格预期较高, 且加工企业入市较积极的支撑下, 2010年南方中晚籼稻价格预计普遍高开, 其中普通中晚籼稻开秤价1.0元/斤左右, 优质稻开秤价在1.05~1.2元/斤, 托市预案启动的可能性极小。但由于受成品粮需求平稳, 价格难涨的限制, 企业收购风险意思较强, 加之国家对中晚籼稻调控有资源有能力、农民售惜, 预计中晚籼稻收购高峰将不明显, 因购销双方存在对峙, 价格将以高开并缓幅趋升态势为主, 但上涨空间受拍卖粮源价低量足、企业收购成本限制而有限。优质稻因粮源紧俏, 加工企业看好且需求大, 预计上涨空间大于常规稻。同时, 早籼稻在中晚稻价格高位趋涨运行的支撑下, 仍将继续维持坚挺趋涨态势。建议企业控制收购风险, 勿追涨收购, 但需抢抓优质粮源, 对普通粮源中小型企业可随购随销。
2.粳稻。预计受市场主体对粳稻价格预期较高, 且收购主体入市较积极, 各类粮企粳稻库存普遍偏低影响, 2010年国内粳稻价格将在1.2元/斤以上开秤, 托市预案难以启动, 市场收购竞争预计激烈。但受国家“防通胀”调控目标、东北粳稻明显增产、国内稻米供需宽松、粳籼稻米价差过高等制约, 国内粳稻米价格难以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建议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勿盲目提价收购, 应以销定购为主, 以防大米销售价难涨出现亏损。但从中长期看, 粳稻供需偏紧仍将存在, 各类企业的补库压力将支撑粳稻价格趋升。建议有资金、仓容并主要是用于后期加工储备的中大型企业在粳稻价格低于1.3元/斤以下时提前入市收购, 高于此价时可放缓收购进度, 重点关注后期国家的秋粮收购政策及东北粳稻运输补贴是否实施, 再作计划。
3.大米。中晚稻上市量逐渐放大, 预计大米在10~12月将面临传统的季节性供应压力时期, 大米总体将呈现供应充足, 需求平稳, 价格随原粮的上涨而上涨, 但上涨幅度小于原粮, “稻强米弱”表现较明显。建议批发商随购随销。
大豆市场
一、生产情况
由于种植收益较粳稻、玉米存在一定差距, 2010年国内主产区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继续减弱。来自黑龙江统计局的数字显示, 2010年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约6 718.4万亩, 比上年减少575.6万亩, 减幅约7.9%。另据中华油脂网近期考察了解, 吉林省大豆播种面积约600万亩, 比上年减少96万亩, 减幅约13.79%;辽宁省大豆播种面积约115.1万亩, 比上年减少41.8万亩, 减幅约26.64%。
受商情较好及播种后持续高温天气影响, 尽管播种期推迟了10~15天, 2010年主产区大豆作物长势仍整体良好。其中, 头号产区黑龙江省大豆结荚数量明显高于2009年, 单产预计在300斤/亩左右, 部分地区长势较好的或能达到350斤/亩。相比之下, 2009年该省平均单产约在200斤/亩。
进入9月份国内主产区大豆作物开始收获。由于作物成熟度高且普遍实行机械化收割, 2010年秋收高潮出现时间较往年提前5天。据农业部农情调度, 截至9月27日, 全国已收获大豆作物6 070万亩, 完成应收面积的46.5%。同期, 头号产区黑龙江省的收获完成率达57%, 高于2009年同期, 预计国庆节前后该省大豆收获工作将基本结束。
二、供求平衡分析
预计2010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2亿亩, 较上年度减少600万亩, 减幅4.8%。预计2010年全国大豆产量300亿斤, 较上年略增 (受干旱影响, 东北地区2009年大豆单产降幅较大) 。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复苏, 2010/2011年度国内大豆消费量继续增长。预计2010/2011年度全国大豆消费量1 260亿斤, 同比增加60亿斤, 增幅5.0%。其中, 压榨量980亿斤, 同比增加30亿斤, 增幅3.2%。从进口情况看, 随着国内需求上升, 进口量将继续增加。
三、大豆市场情况
单位:元/t
1.购销情况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 2010年1~8月份, 国内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大豆863.9万t, 较2009年同期增加36.4万t;2010年1~8月份, 国有粮食企业累计销售大豆1 000.7万t, 较2009年同期减少415.3万t。
另据中华油脂网估算, 9月末, 国家临时收储大豆库存量约在615万t, 国家可调控政策性大豆资源充足。
2.价格情况
进入9月份后, 随着新豆收获上市期的逐渐临近, 大豆价格也结束近一个半月的涨势, 市场各方等待新豆上市, 成交趋于停滞。接近月末, 产区陈豆价格出现上涨, 有价无市状况仍然延续。港口方面, 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国际大豆供应偏松影响, 上半年进口大豆分销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7月下旬至今, 在外盘强势及海运费反弹带动下, 价格出现回升。根据中华油脂网监测, 截至9月末, 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油厂国产大豆收购价约3 520~3 660元/t, 较上月末上涨100元/t, 较年初下跌120元/t;国内港口进口大豆分销价约3 700~3750元/t, 较上月上涨150元/t, 较年初下跌200元/t。
据中华粮网监测:2010年第36期全国大豆收购价格指数为96.75, 较年初下跌5.04%。
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强势上涨及下游需求预期较好等因素带动, 3季度国内大豆期货市场整体呈现震荡向上行情。至9月末, 在美豆强劲上涨带动下, 连豆突破前期震荡区间并创出4 254元/t年内新高, 期价上行通道被打开。截至9月末, 大商所大豆主力合约1105收盘4 120元/t, 较上月末上涨130元/t, 较年初上涨93元/t。
3.加工利润
9月份国内大豆加工领域盈利状况基本正常, 进口、国产大豆压榨利润均在百元以上。据“中华油脂网”监测, 截至9月末, 国产大豆理论加工利润约为172元/t, 较上月末上涨13元/t, 较年初上涨171元/t;进口大豆理论加工利润约361元/t, 较上月末上涨143元/t, 较年初上涨160元/t。
4.港存及海运费情况
根据监测, 截至9月末, 国内主要港口大豆库存约601.0万t, 较上月末增加12.8万t, 较年初增加255.5万t。
据监测, 截至9月末, 美湾至中国港口国际粮船运费为58.55美元/t, 较上月末下跌1.74美元/t, 较年初下跌10.92美元/t;南美至中国港口国际粮船运费为55.07美元/t, 较上月末下跌5.43美元/t, 较年初下跌18.83美元/t。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单产明显提升, 新豆预期价格较高
随着东北主产区大豆进入成熟收割期, 本年度秋粮单产质量和收成引发市场各方密切关注。据中华油脂网考察了解, 2010年黑龙江主产区土壤积温较高, 大豆作物虽然晚播但整体成熟度要好于往年, 降温和霜冻天气对于多数处于完熟期的大豆来说已无大碍。受种植成本增加、整体品质较好以及国内外农产品集体上涨势头影响, 2010年农民对新季大豆的销售价格存在较高预期, 心理价位普遍达到3.80元/kg。
2.港口库存庞大, 进口大豆供应充裕
目前国内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库存仍处600万t左右的相对高位。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8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环比下降3.6%至477万t。尽管这是继2010年6月份进口大豆量达到620万t顶峰后的连续第2个月下滑, 但仍处于400万t以上高水平, 同比增幅达到52%。相关分析机构表示, 进口利润稳定提振了国内买家的采购积极性, 预计4季度平均月度进口水平仍可能在400万t左右, 全年进口量将超过5 000万t。进口大豆供应十分充裕。
3.养殖业利润快速回升, 豆粕需求持续转暖
从2010年7月份开始, 全国猪肉价格触底回升, 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截至9月上旬, 全国育肥猪出栏均价为12.74元/kg, 较上一旬上涨1.7%, 较2009年同期上涨5.7%, 创2009年春节来新高;鲜猪肉批发价17.27元/kg, 上涨0.4%。同期, 鸡蛋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 养殖业整体盈利能力快速回升, 补栏积极性持续提高。受此影响, 国内豆粕需求保持良好上升势头, 进而支撑了大豆市场价格。
4.国际市场强势有效提振国内大豆价格
6月以来, 在全球粮食主产国面临灾害天气威胁的背景下, CBOT农产品轮番上阵, 上涨之势此起彼伏。其中, 美豆期价自7月下旬开始在出口强劲以及天气方面忧虑下持续震荡上扬, 于9月份下旬一举突破1 100美元/蒲式耳大关。受美盘大豆强势上涨提振, 国内市场大豆期、现价格齐涨, 不过受制于供应面压力, 整体涨势弱于外盘。虽然新年度全球大豆供应充足, 但因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和大豆/玉米比价偏低的支撑, 加之南美大豆即将播种, 在天气炒作下, 美豆后期易涨难跌。美豆上涨行情的启动有望继续提振国内大豆市场。
5.国家调控政策将继续影响市场走向
为保护农民收益、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政府在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年度对国产大豆实施政策性收储。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2010年8月份曾公开表示将继续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由此推断, 国家2010年将继续实施临时大豆收储, 收购价格也将高于2009年水平。市场价格有望获得有力支撑;另外, 新年度大豆上市在即, 从保护豆农利益的角度来看, 前期国储大豆抛储的传言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但有高达600多万t的库存在手, 政府可调控政策性大豆资源充足。所以无论抛、储, 国家调控政策都是影响大豆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
五、国际市场及进出口情况
1.国际市场
生产情况, 美国大豆作物收获进度加快。美国农业部最新周度作物生长报告显示, 截至9月26日当周, 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为63%, 落后2009年同期3个百分点;收割率为17%, 高于2009年同期的5%和5年平均值的13%。
供需情况:根据美国农业部2009年9月供需报告预测, 2010/2011年度世界大豆产量2.548 9亿t, 较上年度减少500万t;消费量2.525 5亿t, 较上年度增加1 524万t;2010/2011年度世界大豆期末库存为6 361万t, 较上年度增加76万t;库存消费比25.19%, 低于2009/2010年度的26.48%。总体来看, 全球大豆供需基本平衡。
市场情况:受邻池谷物大涨、天气炒作、出口需求强劲及周边商品市场走强等利好因素提振, 3季度CBOT大豆市场整体呈现震荡上涨态势。美豆主力11月合约于9月下旬成功突破1 100美分整数关口, 创下年度新高。据监测, 9月末美黄豆主力11月合约收1 110美分/蒲式耳, 较上月末上涨87.5美分/蒲式耳, 较年初上涨43美分/蒲式耳;9月末美湾11月交货的2号黄大豆FOB报价450美元/t, 较上月末上涨28.4美元/t, 较年初上涨28.9美元/t。
2.前8个月国内进口大豆同比增长19.98%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 2010年8月份国内大豆进口量为476.73万t, 较2009年同期增加52.21%;但较7月份下滑3.6%。这是继6月份国内大豆进口数量创历史高位后连续第二个月下滑;进口额20.58亿美元, 平价单价431.63美元/t。1~8月份累计进口大豆3 552.67万t, 较2009年同期的增长了19.98%。
从出口市场来看, 2010年8月份国内大豆出口量为5 901.5t, 较2009年同期减少46.3%;出口额423.45万美元, 平均单价717.53美元/t。1~8月份的出口总量约125 388t, 同比减少55.75%。
六、后市预测
2010年东北新豆收获工作正顺利推进中, 新的市场年度也即将到来。分析认为, 现阶段市场基本面多空因素并存、不确定因素较大。其中, 种植成本提升、外盘强势、托市收购预期、大豆/玉米比价偏低、终端需求回暖等因素支持大豆行情上涨, 而国产新豆即将上市、进口大豆库存居高不下、国家可调控政策性大豆资源充足等利空因素则制约了行情的上涨趋势。与此同时, 美豆丰产与中国需求的炒作、南美大豆播种情况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又构成了影响市场的几个重要变量。从当前形势来看, 支持价格上涨的因素暂居上风。
初步预计, 在新豆上市后, 由于产区农户看涨惜售心理严重, 油厂因成本及政策未明而谨慎观望, 双方僵持局面将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新年度大豆收储政策的明朗、下游产品需求预期趋旺以及通胀压力下物价整体上涨的拉动, 4季度国内市场大豆价格或将偏强运行。另外需要关注的是, 我国东北大豆压榨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减少, 其产量变化对中国大豆市场供需形势的影响力也在持续下降, 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影响力却在大幅度攀升。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 该趋势在新年度仍难以改变。
食用油市场
一、生产情况
据相关数据统计, 2010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整体缩减, 菜籽总产量可能降至1 000万t以下, 较上1年度的1 133万t减产12.54%。其中减产较严重的地区集中在安徽、贵州和江西地区, 同比下降3成左右, 江苏减产接近15%。低等级菜籽数量增多, 优质菜籽数量偏少, 菜籽出油率降低, 普遍达到33%~35%, 比往年低1~2个百分点。
当前菜籽收购工作已经结束, 据统计2010年国储托市收购约508万t菜籽, 其中中储收购230万t、中粮收购60万t、中纺约收购18万t、地方粮食局收购100万t。当前菜籽市场价格维持在1.98~2.2元/斤, 由于农民惜售、部分中间商囤积, 菜籽收购量普遍低于2009年, 部分油企难收足量, 只得停产待料。
受种植效益低下影响, 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 “扩麦缩油”策略逐渐扩大。尽管油菜籽的收购价格高于小麦, 但油菜种植费工费时, 主要依靠人工收割, 致使油菜籽的价格达到2.3~2.5元/斤才能与粮食效益持平。按2010年的市场行情, 每亩油菜的收益比小麦低300元左右, 目前种植油菜的补贴仅有10元/亩的良种补贴, 远远低于种粮补贴, 难以有效刺激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只有提高油菜种植补贴, 将补贴直接发放到户, 才能大大提高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加快油菜繁育、制种基地建设, 加大对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扶持力度, 倡导规模化经营, 才能降低油菜籽的生产成本。
二、供求平衡分析
我国的植物油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 由于国内油料作物增产潜力有限, 部分植物油消费依赖进口, 尤其是棕榈油几乎100%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口。由于大豆播种面积减少缘故, 近年来豆油进口数量也呈增加趋势。据中华油脂网供需平衡表显示, 2010年度食用植物油产量380亿斤, 进口170亿斤, 总供给达到550亿斤, 同比增加47亿斤, 总需求540亿斤, 年度结余仍有10亿斤。
进入9月份后, 随着节日效应的凸显, 国内植物油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由于国内供给数量有限, 因此后期进口数量或将进一步增加。
三、食用油市场价格走势综述及市场特点
9月份, 为中秋和国庆“双节”备货, 油脂市场继续走强, 据中华油脂网监测, 大连一级豆油出厂价8 550元/t, 较上月增550元/t, 湖北四级菜油出厂价8 900元/t, 较上月增200元/t;广州24度棕榈油港口分销价7 720元/t, 较上月增420元/t, 油脂市场整体趋涨。后期随着国庆节日的到来, 节日效应凸显, 油脂市场在10月份将或面临一波新的上涨行情。
9月份, 在天气炒作而强劲飙升的美盘引领下, 国内油脂期货行情全面走强。在中秋节假日期间, CBOT油脂期货连续走高, 9月24日12月豆油合约涨至两年高点, BMD棕榈油和ICE油菜籽期货也急剧走高。外盘的强劲走势拉动国内油脂期货走强。后期受美盘回落影响, 国内市场受累外盘调整出现回落。
四、影响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油脂市场
一段时期以来, 国内对房市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控制手段, “国十条”的执行越来越严格, 这样在金融、地产板块缺少上涨动力、其他产业面临成本上升的环境下, 国内股市难以向上突破, 因此大宗商品成为最好的投资手段, 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8月CPI指数环比上升的主因, 国家为实现2010年CPI增速控制在3%的目标, 宏观调控需求加强, 油脂价格成为主要被调控对象。
2.商业库存消化不足
9月份, 油脂港口商业库存开始加速出库, 然而库存消化并不理想。据中华油脂网监测, 目前港口棕榈油和豆油库存约有150万t, 部分品种甚至要高于上月的库存水平。由于终端消费未能放大, 现货市场成交不理想, 不能对期货形成支撑。港口出库更多的属于“库存转移”, 这也抑制了商业库存的进一步消化, 导致当前的油脂港口库存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3.油脂拍卖新政影响市场
9月29日, 国家粮食局网站消息称为保证市场供应, 稳定食用植物油市场价格, 经国家有关部门研究, 近期将在有关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销售部分国家临时存储食用植物油, 竞价销售的品种、数量等具体安排将由有关批发市场提前公告。由于储备油以豆油、菜油为主, 因此拍卖短期内会对油脂市场形成一定的利空压力, 其中菜油由于受国内政策影响较大, 压力或更为明显。
五、国际市场及进出口情况
美国农业部9月份供需报告显示, 2010/2011年度全球油籽产量预计为4.406亿t, 较上月上调了90万t。主要因为加拿大的产量增幅抵消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产量降幅。其他方面的调整包括, 中国花生和棉籽产量数据下调, 巴基斯坦棉籽产量数据下调, 澳大利亚棉籽产量数据上调, 印尼棕榈油及棕榈仁产量数据下调。2010/2011年度全球油籽贸易数据上调了380万t, 为1.087亿t。全球油籽期末库存数据下调了71万t, 为0.73亿t, 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和南美大豆期末库存数据下调。
2010/2011年度全球植物油产量预计为1.45亿t, 较上年度增加629万t, 需求量将增加638万t至1.44亿t, 期末库存为0.1亿t, 较上年度减少106万t。从全球2010/2011年度的油脂供需变化可以看出, 随着消费量的显著增长, 上一年度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格局正逐步转向供需平衡, 而期末库存的进一步下降将利多油脂价格。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2010年8月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53万t, 环比减少14.5%, 较上年同期减少33%;8月份油菜籽进口量为14.35万t, 环比减少16.76%。1~8月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为432万t, 较上年同期减少16.3%。
六、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3.电子政务季度研究报告摘要 篇三
经过几年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上网工程基本完成,绝大部分地级市拥有电子政务网站,发达地区政务上网做到区和乡镇一级。内网系统建设开始深入,十二金字工程继续投入,金关和金税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其他金字系列工程也在准备之中,纵向系统的建设是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路径,纵强横弱依然显著。电子政务的接入问题提到日程,公众接入提速,电话与网络的结合以及公共服务管理系统(PSM)将在为企业、公众的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互联互通成为重点话题,许多部门开始考虑协同工作和数据共享问题,互联互通涌现如北京、广州等典型案例。整合集成成为主流趋势,对以往构建的应用系统整合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并由部门、行业内部发展、扩散到地区。
电子政务的外部环境建设将有较大进展。信息公开条例、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都在日程之上,可能在2004年出台。与此同时,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电子网络状态的行政程序、流程的调整,也会被提到重要议程。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将受到高度重视,更多的有资质、会监管的电子政务项目监管机构将出现。
电子政务了建设的产业链开始成型,规划、实施和监理制度开始建立,这样相对降低了电子政务的风险。
电子政务的培训将全面展开,各方面将更加重视对广大党政干部、事业单位等相关人员的电子政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电子政务的人力资源建设被提到日程。
国内政府动态 北京市政府上网工程已经全面完成,目前本市约90%的政务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8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一台计算机,有70%的政务部门实现了50%的业务无纸化办公。广州市提出“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大力推荐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广州市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和“广州市外商投资管理平台”影响巨大。
济南市城市公用信息平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推动城市网络资源互联、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目前已有30多个部门通过平台统一出口接入了互联网,有9个部门依托平台开展了对外服务。
云南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互联互通到县”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云南省电子政务二期和三期电子政务工程开始,目的实现网上办公和“一站式”服务。贵州省建立省政府网站,带头推荐电子政务,实现公文上网和网络流转。
上海市电子政务建设提速,“电子人大”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上海市“市人大公众信息网”的顺利开通,对于进一步推进人大工作的信息化,公开化和民主化,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全国政协系统电子政务研讨会在昆明举行,讨论了全国政协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及目前的建设情况。
国外政府动态
IDC的一份报告显示,瑞典是欧洲电子政务实施项目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预计瑞典电子政务市场将从2003年的17亿瑞典币上升到2007年的28亿瑞典币,进行更大的集成。WM-Data和TietoEnator的市场份额约为15%,其他市场份额被许多小供应商瓜分了。 法国电子政务曰益成为法国政府“好帮手”,新的服务项目包括通过因特网向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企业人士和自由职业者提供咨询、表格、财务申报、相关地址和社会服务等。到目前为止,法国超过9 0%的行政表格已经电子化,预计会提前实现这个目标。
意大利电子政务普及率逐步提高,2003年意大利国内电子政务用户比例比去年增加了4%,增幅明显高于加拿大、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意大利的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仅次于瑞典、丹麦和比利时之后发展速度最快的欧盟国家。
行业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提速,成为商用PC的争夺焦点。据有关数据表明,电子政务和教育行业是pc巨大采购市场。据赛迪顾问预计: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市场空间2004年将达300亿,2005年为400多亿。
人事部发布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将在全国使用。11月19日,国家人事部在北京亮马河大厦发布了《中国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这套软件将在全国各级人事部门使用。
金税工程不断推进。乌鲁木齐市国税局成功运行中国税征信息系统;BEA携手深圳国税,改造新一代税收征管系统;广州市地税信息系统大集中工程开始。
土地管理系统提速。2003年年底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全面展开,包括东软在内的21家国内IT企业将参与此次建设。上海启动“土地交易系统”掌门经营,进一步规范本市土地交易行为,使上海的土地市场更加公开透明。
辽宁省公安厅展示“金盾工程”。近日辽宁省公安厅召开全省公安机关实施“金盾工程”、打造“数字公安”新闻发布会,展示该厅的信息化工程平台。
金关工程的不断深入,传来喜讯。“北京电子口岸信息平台”2003年12月8日,正式挂接互联网并开始正式运行。兰州海关业务信息化今年一季度完成H2000通关系统切换。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加快信息化。今年年底我国检验检疫系统全部电子申报放行,全面实施出口货物快速核放和进口货物快速查验。
国内市场动态
中国网通集团投资10亿,进攻电子政务。重点进行数百万线的ADSL扩容行动和重点推出的视讯业务“可视通”。
用友公司合并安易公司,成立新的用友安易政务软件公司。随后,用友安易改名为用友电子政务公司,试图独霸中国电子政务市场。
神州数码公司收购北京国信北方网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新公司更名为北京神州数码国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中标多个电子政务系统。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带“金”字头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工程,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中最具实力的群体之一。公司独立开发研究的防伪税控系统获得国家专利保护,在该领域拥有绝对垄断地位。
联想助力北京电子政务审批二期工程开通。该工程涉及2个委办的128项行政审批业务上网办理,其余20个委办局业务明年3月底开始试运行,连同一期工程中的15个委办局58项业务,到明年6月底将有300项左右业务上网办理。
数据
2003年增长趋势趋缓,下半年投资迅速回升。2003年中国电子政务应用市场的增长率达到18.8%,全年IT投资总额达332.11乙元。2003年电子政务应用市场增长率低于2002年的21.7%和2001年的20.8%。
在整个电子政务市场中,硬件产品采购依然是重头。电子政务市场增长最快的是信息服务市场,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增长也非常迅速。
据相关研究预测,2004年到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将会以平稳的方式增长,增长率将稳定保持在18%~20%之间。
电子政务采购
根据国匙网的监测与研究,2003年政府采购的IT类订单比2002年明显增长,网上公布的招标信息更加丰富,约比2002年增长100%左右。此外,大量地级市、县(包括县级市)以及相关机构的订单量明显增长。分析指出,IT类采购份额将继续增虽;采购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软件产品成为新采购热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整个市场将逐渐规范。
2003年中国国际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美格科技提出:分离采购为电子政务减负,未来5年可节约18亿。
新的采购模式开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备受关注。
广东拒绝微软百亿电子政务市场用Linux平台。趋势显示,中国政府选择了“跨平台”、“国产化”、“产业化”作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加以明确。中科红旗、金蝶中间件Apusic和办公套件金山WPS2003及永中Office列入其中。
国内外发展趋势
行政体制改革将会伴随电子政务继续推进,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将取得新的进展。构建统一门户网站将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应用系统集成和整合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的外部环境建设将有较大进展,电子政务的培训将全面展开。
4.酒店第二季度工作总结 篇四
一、在卫生方面
严格执行查房制度,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做好卫生补差工作。规范各部位物品摆放标准及数量,并随查房检查物品摆放位置。实行客房清洁责任制,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实效。规范各项操作规程,稳步提高工作效率。
二、物品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
控制物资、开源节流,做好物品回收,强化员工节约意识,提倡控制水、电等能源浪费的同时,实施物资管理责任制,设立易耗品台帐,控制成本费用。
三、设备设施方面
由于设施设备使用时间较长,已显老化,所以要求各岗位有针对性的进行维护和保养,提高客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加强家具维护,地毯的去渍,合理安排地毯洗涤。
四、培训方面
制定月培训计划,落实到个人。对不同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各种标准上也制定了明文规定,如查房时间、工作量,卫生标准、清洁时间、清洁标准等等,让员工切实的感受到培训对日常工作的重要性及实用性。
五、人员管理方面
秉公办事,坚持原则,坚信“服务无小事”,对于有损于酒店名义及利益的人及时上报部门经理,按部门制度处理,决不手软;关爱员工,把员工当成自已的亲人,拉近部门与员工的距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身作则,律人律己,明确自己的职位,起到表率作用。
六、工作不足
房间卫生有待进一步提高,岗位的服务用语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技能、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需进一步加强。楼层布草管理比较混乱。楼层局部地毯经常出现整体、局部较脏且无人处理。
针对以上的不足,本人需要继续加强对各岗位的培训工作,强化员工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意识。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季度考核、年中评比制度,优胜劣汰。加强布草监管力度,实行实名保管制度,每月进行盘点,对出现的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加强与PA的沟通协调,加大客房地毯、地板的维护保养工作,另由于PA机器过大,对地毯局部较脏进行处理时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对各岗人员进行局部去污除渍的相关培训。
5.酒店第四季度工作计划 篇五
此刻有一个需要自己去解决的事情就是如何将酒店员工整合起来,在这方面我可以看得出并非是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有着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只不过是因为无法形成足够的凝聚力才让大家看起来有种颇为懒散的感觉,或许也是自己平时没能起到监督作用所造成的恶果之一吧,因此在第四季度中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产生还是应该要召开几次会议专门提到此事才行,让他们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以后才能够逐步开展接下来的酒店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自己在制定大致的方向以后一定要确保能够全部落实下去才行。
还有一点需要自己注意的便是需要时刻在酒店大厅进行巡视才行,除了监督酒店员工的工作以外也是为了给客户提供一个直接反馈的机会,因为有些时候在酒店中也会出现客户遇到问题但是前台人员权限不够的状况,因此自己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是为了减少客户对酒店的差评率,为了完成这样一个目标还是应该不断进行摸索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有一点应该注意的便是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应该要有着一定的规划性才行。
在将来的旅途之中自己还是应该要及时看清平静海面中隐藏的威胁,实际上只有具备危机意识才能够时刻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为此在第四季度中我应该尽快完成当前还未完成的.工作任务才能够腾出手来进行思考,尤其是当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以管理者的身份及时站出来进行承担才行,只不过有些时候如何增加酒店人流量还是一个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因此在这一季度还是要加强宣传方面的工作才行,尤其是老客户那边应该要表示酒店真挚的祝福才能够逐渐形成一定的优势。
6.酒店季度工作报告 篇六
第一季度结束的有些仓促,第一季度我们酒店工作成绩一般,身为财务经理我做的并不好,在第二季前我就开始准备,到了第二季结束之时我完成了自己的责任。现在总结第二季度的工作。
由于事先我做了准备,对于每个员工,都有了安排,没有如第一季度那么随意工作,在第二季度中,我们财务部纪律严谨,每个员工的严格的做到了制定的任务,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平时上班期间,都没有犯错。为了不影响工作,破坏公司的工作环境,我禁止员工在部门内吸烟喝酒等,禁止在上班期间吃零食,讲话,一切从严,约束员工,避免他们在岗位上分神。毕竟我们财务讲究的就是严谨有序,如果犯了什么错不能够做好,就极有可能再犯错,我从平常工作生活中就开始给员工规划好了路,从而让我们部门第二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然为了约束员工,作为部门里面的领队。我既然担任了经理就必须要和他们一样,一视同仁,也包括了我自己,所以我在工作中没有出现什么纰漏,都很好的解决了。有我带头,所有的人都没有了过去散漫的工作风气,一旦有这些苗头出现,第一时间严厉打击,禁止有人破坏。这也让其他部门感受到了我们部门对于工作的严谨,在很多人眼中,我管得太严了,如果不严就会向第一季度一样。大错不犯,但是小错误几乎从来就没有断过。
对于员工的能力我通过一个季度的工作有了了解,所以在第二季度期间,我除了给我们财务部门的人员制定了苛刻的工作规则,也给员工做出了培养规划。培养人才,这才能够让我们财务部完成公司繁重的财务任务。负责培训的人,是我和部门主管两人负责,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方向,对于所有的员工,都采取培训,光培训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我还会考察他们在工作中运用情况,如果多次培训都没有什么成果,属于那种不知进取的人,也不会让他们继续在公司里面敲骨吸髓。尽早的踢出这些人,给公司减轻一些负担,给公司更多的新人。
我比较喜欢有活力的人,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在岗位上做出成绩的人,对于可以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还能够帮助他人的人会得到我的赞扬,因为公司需要这样的员工,点燃其他员工,给部门带来活力,不断的提升竞争力,为部门带来动力,这就是不断开拓的意志。培养每一个员工的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奋斗的精神,我也鼓励工作敢于付出,愿意做事的人才。
7.酒店季度工作报告 篇七
2007年以来, 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夺取粮食生产连续四年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四年较快增长的好成绩, 为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全年全国粮食面积15.91亿亩, 粮食总产10059亿斤。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去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 同比增加314元, 实际增长13.3%, 增收来源呈现多元化格局。三是生猪生产开始全面恢复, 农村各业协调发展。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五是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 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 除个别品种存在一定产需缺口外, 其它主要农产品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六是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贸易逆差缩小。七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 素质进一步提高。此外, 全国乡镇企业总体发展平稳,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 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提高, 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劳动者报酬较快增长。
第一部分 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延续了前三季度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 各行业协调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为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
去年粮食生产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 在上年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再获丰收。总产超过10000亿斤, 实现连续4年总产增加, 单产创纪录。打破了“两增一平一减”的传统周期, 粮食超过10000亿斤, 成为去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农业各行业平稳协调发展
经济作物稳定增长, 棉花产量首次突破700万吨, 糖料、蔬菜、水果等再创历史新高。畜牧业生产克服成本上升、周期波动、疫病等影响, 总体保持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8130万吨, 禽蛋3030万吨, 奶类3650万吨, 分别增长1.0%、2.9%、10.5%。特别是生猪生产扭转去年下半年以来一度下滑的趋势, 从去年9月份开始逐步得到恢复, 生猪存栏、出栏和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增长。奶业生产从第四季度开始出现转机。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水产品产量5475万吨, 增长3.5%。农垦经济平稳发展,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92亿元, 增长12%。乡镇企业较快发展, 全年完成增加值6.8万亿元, 增长14%,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长17.5%。农机化保持快速发展, 全国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 已跨入发展的中级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三、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四年较快增长, 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 实际增长9.5%, 实现连续四年增幅超过6%, 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 家庭经营收入2194元, 增加262元, 增长13.6%;工资性收入1596元, 增加221元, 增长16.1%;转移性收入222元, 增加41元, 增长23%;财产性收入128元, 增加28元, 增长27.6%。农民增收的特点, 一是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 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二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继续增加, 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三是国家大幅度增加生产性补贴, 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实施, 质量追溯、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不断完善, 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 全年新发布行业标准600项, 全国已创建220个标准化示范县 (农场) 和一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规划启动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普遍建立, 全国大中城市67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进一步提高, 蔬菜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污染、水产品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 分别达到95.3%、98.4%和99.8%。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确定的12个100%的目标全部实现, 共查处案件14517起, 取缔无证照企业360家, 吊销证照企业128家。
五、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
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新的成效。去年全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3起, 比上年减少7起。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去年10月以来, 疫情大幅度下降, 从前年12月到目前为止仅发生3起。去年口蹄疫疫情发生8起, 比上年减少9起。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特别是成功研制出高致病猪蓝耳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 为迅速控制疫情、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暴发危害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实现了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
六、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续加大, 农业部落实中央农业建设投资124.1亿元, 比上年增长42.9%。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和渔政渔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迈出新步伐, 农业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加快推广。全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450万户, 新建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500多处, 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00多个, 示范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2007年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 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 毫不动摇地抓住粮食稳定发展这个关键, 千方百计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 组织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 创新发展思路, 大力转变作风, 加大工作力度, 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是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 安排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规模达到513.63亿元, 增幅达66%。测土配方施肥、动物防疫、农民培训和产粮大县奖励等补贴资金规模和范围继续扩大。特别是针对农产品供给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深入调查研究, 加强部门协调, 积极提出政策建议, 中央及时制定出台了扶持生猪、奶业、油料生产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财政补贴项目操作办法, 加快了资金拨付进度, 适时启动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稳定了农民种粮预期。强化支农资金全程监管和专项检查, 加强政策落实督导, 确保了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
二是集中力量抓好生猪、油料、奶业生产。为有效应对生猪生产波动、油料生产下滑、奶业养殖效益下降等突出问题, 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推动生产恢复和发展。以落实国务院生猪生产发展政策为切入点, 组织制定实施办法, 加强动态监测, 及时召开现场会和开展督导检查, 切实保护和增加母猪, 加快仔猪补栏, 促进规模化养殖。认真分析油料供求形势, 落实国家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抓住农时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油料生产, 努力恢复油料种植面积。去年秋冬种油料播种面积达到1.01亿亩, 比上年增加1050万亩。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采取措施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 落实奶牛良种补贴和后备母牛补贴, 联合有关部门下发通知, 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 维护奶农利益。
三是大力抓好农业抗灾救灾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2007年气候异常、多灾并发、点多面广, 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农业部门立足抗灾夺丰收, 切实加大抗灾救灾力度, 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强化救灾指导和生产恢复, 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切实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力度, 强化疫情监测报告, 完善应急防控机制, 严防境外疫情传入,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果断处置突发疫情, 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动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 加大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力度, 积极推进专业防治和群防群治, 强化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 狠抓阻截带建设。加强农机、渔业安全生产和草原防火的指导监督,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四是着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已启动水稻、生猪等10个大宗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编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实施方案, 组织实施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提高引进国际农业先进技术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基因安全管理。隆重表彰农业科技推广标兵,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加快超级稻协作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渔船安全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全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350万人, 专业农民培训100万人。
五是大力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法制建设。农村改革继续深化, 农业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力度不断加大。稳步推进兽医、农技、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深化农垦税费改革, 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组织开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 深入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供求、农业组织制度、农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节能减排等农业农村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规划编制工作, 研究编制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不断加强农业法制建设, 贯彻实施新的《动物防疫法》, 抓紧制定有关配套规章, 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颁布实施农药管理的6个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对农药的名称、标签、登记、标准等进行了规范。加强农业综合执法, 完成农业法规、规章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土地纠纷仲裁试点, 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加强耕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部 分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
一、粮食产品
受国家调控政策和粮价回升等因素影响, 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91亿亩, 同比增加900多万亩, 增幅0.5%。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约3.99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早籼稻播种面积较上年减少, 秋粮播种面积约11.1亿亩, 增幅约0.9%。分品种看、小麦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稻谷和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 大豆播种面积下降较多。2007年夏粮和早稻获得丰收, 产量均高于上年。2007年夏季, 东北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天气, 秋粮生产受到影响, 但从全国情况看, 仍然获得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50265万吨, 比上年增加520万吨, 增幅1.0%。价格方面, 自2006年四季度粮价明显上涨以来, 2007年总体呈继续走高态势。去年12月, 三种粮食价格 (小麦、玉米、稻谷, 每百斤, 集市价, 下同) 为83.03元, 环比上涨1.37%, 同比上涨8.65%;全年平均79.42元, 同比上涨8.52%。分品种看:
小麦:市场价格先降后升。去年10月份市场价为75.53元, 与上月相比, 下跌1.55%, 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7.03%;11月份市场价为79.18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4.83%, 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9.21%;12月份市场价为79.83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0.82%, 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7.24%。全年平均76.49元, 同比上涨7.51%。
早籼稻:市场价格先降后升。10月份市场价为83.59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1.03%;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2.13%;11月份市场价为83.52元, 与上月相比, 基本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2.23%;12月份市场价为84.80元, 与上月相比, 基本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1.48%。
中籼稻: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10月份市场价为83.84元, 与上月相比, 下跌0.77%;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1.83%;11月份市场价为85.01元, 与上月相比上涨1.40%;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2.52%;12月份市场价为86.69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1.98%;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1.14%。
晚籼稻:市场价格先跌后涨。10月份市场价为87.93元, 与上月相比, 下跌0.96%;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0.65%;11月份市场价为90.01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2.37%;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2.99%;12月份市场价为91.22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1.34%;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0.54%。
粳稻:市场价格先跌后涨再跌。10月份市场价为91.62元, 与上月相比, 下跌0.85%;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0.13%;11月份市场价为92.36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0.81%;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2.21%;12月份市场价为90.75元, 与上月相比, 下跌1.74%;与上年同期相比, 下降2.56%。
玉米:市场价格先跌后涨。10月份市场价为76.40元, 与上月相比, 下跌0.96%;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6.04%;11月份市场价为77.26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1.13%;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7.72%;12月份市场价为80.09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3.66%;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16.43%。全年平均74.47元, 同比上涨16.08%。
大豆:市场价一直在上涨。10月份市场价为205.82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5.07%;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26.60%;11月份市场价为224.64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9.14%;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37.87%;12月份市场价为244.13元, 与上月相比, 上涨8.68%;与上年同期相比, 上升45.45%。 (见图表1)
二、油料
2007年由于油料 (不含大豆) 种植面积下降, 油料产量连续两年减产, 菜籽连续第三年减产。2007年油菜籽收购价格大幅上涨, 加上单产提高, 油菜种植收益明显增加。此外, 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 实施了油菜良种补贴、生产大县奖励等政策措施, 调动了农民种植油料的积极性, 2007年主要油料作物如油菜等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油菜籽价格从年初的每百斤149.9元上涨至年底的207.41元, 累计上涨38.37%;全年平均为171.12元, 同比上涨32.38%。
三、畜产品
(一) 生猪产品
去年10月份, 全国仔猪、活猪、猪肉平均价格分别为22.62元/公斤、13.21元/公斤和21.15元/公斤, 环比分别下降4.6%、2.9%、3.9%。生猪产品价格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 但活猪和猪肉价格环比跌幅有所减小, 较上月分别减少1.8和0.2个百分点。从各省情况看, 全国80%的省份仔猪和活猪价格出现下降;除四川外, 全国其他省份猪肉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从价格变化情况看, 本月生猪产品价格延续了上月“东跌西涨”的格局。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生猪产品价格降幅较大, 其中吉林、黑龙江、天津和河北等地仔猪价格降幅超过10%, 广西、海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活猪价格降幅在8%以上, 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猪肉价格降幅最大, 超过9%。而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和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生猪产品继续呈稳中上涨态势, 但区域范围较上月有所缩小, 云南、重庆和陕西等地部分生猪产品价格加入下跌行列, 四川省成为生猪产品价格全部上涨的唯一省份。从价格水平看, 辽宁省仔猪价格连续2个月保持全国最高, 为32.00元/公斤;江苏省仔猪价格最低, 仅为14.79元/公斤。青海省活猪价格全国最高, 达15.77元/公斤, 其次是南方各生猪主产省。上海市猪肉价格继续维持全国最高, 为24元/公斤;黑龙江猪肉价格则较低, 为19.74元/公斤。与上年同期相比, 仔猪、活猪和猪肉价格分别上涨129.9%、66.4%和62.8%。
去年11月份, 全国仔猪、活猪、猪肉平均价格分别为23.84元/公斤、14.13元/公斤、22.35元/公斤。与上月相比, 仔猪、活猪、猪肉价格分别上涨5.4%、7.0%、5.7%, 反弹后的价格接近8月份时的最高价格。全国30个省份中90%的省份价格上涨, 尤其是东北三省涨幅较大。从各省看, 仔猪价格涨幅超过10%的省市有上海、福建、江苏、吉林、天津;活猪价格涨幅超过10%的有吉林等9个省份, 其中东北三省涨幅超过14%;猪肉价格涨幅超过10%的有北京、河北、山东、青海、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从价格水平看, 辽宁省仔猪价格仍为全国最高, 为32.91元/公斤, 山东价格最低, 为14.84元/公斤。青海省活猪价格最高, 为17.33元/公斤, 新疆区价格最低, 为12.33元/公斤。上海猪肉价格最高, 为24.75元/公斤, 福建猪肉价格最低, 为20.25元/公斤。与上年同期相比, 仔猪、活猪、猪肉价格分别上涨132.6%、69.4%、67.4%。 (见图表2)
(二) 家禽产品
去年10月份全国鸡蛋平均价格为8.14元/公斤, 环比下降2.0%。从价格变化情况看, 除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南部的海南等地外, 全国大部分地区鸡蛋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华东的山东、江苏、上海和华北的河
图表1 2007年12月份我国主要原粮品种价格单位:元, %北、北京、山西等地降幅较大, 超过4%。从价格水平看, 山东、辽宁、河北、黑龙江、河南、吉林和江苏等主产区鸡蛋价格较低, 在7元/公斤以下, 其中山东价格最低, 为6.38元/公斤;西南及南方各省价格较高, 在9元/公斤以上, 其中贵州价格最高, 为11.56元/公斤。活鸡和西装鸡价格分别为13.73元/公斤和13.60元/公斤, 环比分别下降4.3%和2.9%, 连续2个月出现下滑。蛋雏鸡和肉雏鸡价格分别为3.11元/只和3.35元/只, 环比下降分别4.0%和10.9%。与上年同期相比, 鸡蛋、活鸡和西装鸡价格分别上涨16.5%、22.2%和21.9%。蛋雏鸡和肉雏鸡价格分别上涨38.8%和46.9%。
单位:元, %
注:据农业部160个县级物价网点算术平均统计。
去年11月份, 全国鸡蛋平均价格为7.98元/公斤, 环比下降2.0%。从价格变化情况看, 除南方省份的江西、湖南、海南、重庆、贵州等地外, 全国大部分地区鸡蛋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华北的北京、天津、河北, 华东的江苏、河南, 东北的黑龙江和西北的陕西、新疆等地降幅较大, 超过4%。从价格水平看, 主产区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等鸡蛋价格较低, 在7元/公斤以下, 其中河南省价格最低, 为6.23元/公斤;西南及南方各省价格较高, 在9元/公斤以上, 其中贵州省价格最高, 为11.62元/公斤。活鸡、西装鸡价格分别为13.46元/公斤和13.23元/公斤, 环比分别下降2.0%和2.7%。蛋雏鸡价格2.90元/只, 环比下降6.8%, 肉雏鸡价格为2.84元/只, 环比下降15.2%。与上年同期相比, 鸡蛋、活鸡和西装鸡价格分别上涨15.0%、18.5%和17.1%。
2007年我国鸡蛋平均零售价格为7.76元/千克, 比上年上涨了24.43%。但从10月开始, 鸡蛋价格持续3个月下跌, 每千克下跌了0.37元, 跌幅达到4.45%。从主产区看, 2007年我国鸡蛋主产省 (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辽宁、安徽、四川和湖北) 平均价格为7.12元/千克, 比上年上涨了24.1%, 其中辽宁涨幅最大, 为30.16%。从10月份开始鸡蛋价格下跌, 12月份每千克下跌了0.59元, 幅度达到7.66%。
从主销区看, 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和广东鸡蛋平均价格为每千克7.57元, 同比提高了26.64%;其中北京涨幅最大, 为30.56%。从10月份开始价格下跌, 到12月份下跌了0.65元, 幅度达到8.65%。 (见图表3)
从总体情况看, 2007年我国禽肉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007年我国西装鸡平均价格为12.92元/千克, 比上年上涨25.87%。其中, 2个省市的涨幅超过40%。活鸡价格涨幅大于西装鸡, 活鸡平均价格为13.15元/千克, 比上年上涨28.48%。其中, 5个省市的涨幅超过38%。
从分月情况看, 价格连续上涨后呈现跌势。从去年4月起西装鸡和活鸡价格开始一路走高, 8月份, 价格创历史新高, 西装鸡达到14.14元/千克, 同比上涨34.67%, 活鸡价格达到14.51元/千克, 同比上涨39.25%;去年9月~11月底, 价格回落, 12月份价格略有回升。 (见图表4)
西装鸡产区价格涨幅大于销区。2007年, 主产区西装鸡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6.37%, 依次为:江苏上涨29.94%、河北上涨27.72%、四川上涨27.34%、山东上涨19.84%。主销区西装鸡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5.96%, 依次为:上海上涨44.59%、福建上涨22.40%、天津上涨22.07%、北京上涨12.05%。活鸡销区价格涨幅大于产区。2007年主产区活鸡平均价格为12.39元/千克, 同比上涨27.08%;主销区活鸡平均价格为12.33元/千克, 同比上涨31.43%。
(三) 牛羊肉
去年10月份全国牛肉和羊肉平均价格分别为24.36元/公斤和25.73元/公斤, 环比分别上涨2.8%和3.6%。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等牛肉主产省区平均价格为23.93元/公斤, 环比上涨4.6%。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主要消费省市牛肉平均价格为27.96元/公斤, 环比上涨0.7%。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新疆等羊肉主产省平均价格为24.73元/公斤, 环比上涨3.2%。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主要消费省市羊肉平均价格为29.45元/公斤, 环比分别上涨2.5%。与上年同期相比, 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31.1%和38.2%。
去年11月份, 全国牛肉和羊肉平均价格分别为25.27元/公斤和26.91元/公斤, 环比分别上涨3.7%和4.6%。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等牛肉主产省区平均价格为25.57元/公斤, 环比上涨6.9%。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主要消费省市牛肉平均价格为28.75元/公斤, 环比上涨2.8%。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新疆等羊肉主产省平均价格为26.13元/公斤, 环比上涨5.7%。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主要消费省市羊肉平均价格为30.71元/公斤, 环比分别上涨4.3%。与上年同期相比, 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33.7%和40.3%。 (见图表5)
(四) 牛奶
去年10月份, 主产区原料奶价格上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个主产省市的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16元/公斤, 环比上涨6.9%, 同比增长14.3%。6个省市原料奶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其中北京价格为2.2元/公斤, 环比涨幅最大, 达12.1%;天津和河北价格较高, 分别为2.44元/公斤和2.35元/公斤, 环比分别上涨9.9%和3.1%;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价格分别为2.19元/公斤、1.83元/公斤和1.93元/公斤, 环比分别上涨6.3%、3.4%和6.6%。
去年11月份, 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个主产省市的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28元/公斤, 环比上涨5.6%, 同比增长19.4%。6省市原料奶价格均上涨, 其中北京价格为2.48元/公斤, 上涨幅度最大, 为11.2%。天津和河北价格较高, 均为2.54元/公斤, 环比分别上涨4.1%、8.1%。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价格分别为2.25元/公斤、1.92元/公斤和2.12元/公斤, 环比分别上涨2.7%、4.9%和9.8%。
四、水产品
2007年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同比增幅达到4.30%。水产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 农村市场上涨幅度超过城市。批发市场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57%, 其中海水产品价格上涨4.2%, 淡水产品价格上涨2.78%。水产品进出口较快增长, 进口增幅大于出口, 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一) 产量情况
2007年1~11月份全国水产品产量4538.0万吨, 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淡水产品产量2024.25万吨, 增长7.47%;海洋捕捞产品产量1302.53万吨, 增长1.30%;海水养殖产品产量1211.23万吨, 增长3.25%, 全年总产量将高于上年。
(二)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比上年小幅上涨
根据中国渔业政府网的72家水产批发市场49种水产品的价格监测数据, 2007年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比上年上涨4.37%, 其中海水产品上涨4.14%, 淡水产品上涨4.67%。
1.海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五类监测产品的批发市场价格与上年相比均上涨。其中海藻类产品涨幅最大 (13.61%) ;贝类、头足类、海水鱼类和甲壳类产品上涨幅度在3%~5%。
分品种看:多数海水鱼类产品价格上涨。在监测的10种海水鱼类产品中, 除了黄鱼、带鱼和牙鲆外, 其他产品的价格都上涨, 上涨幅度较大的是鲐鱼和海鳗, 分别上涨40.32%和22.46%。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牙鲆, 同比下降21.21%。对虾和青蟹价格下降, 其他海水甲壳类产品价格上涨。中国对虾和青蟹的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40.67%和1.31%, 其他产品都有所上涨, 其中日本对虾和梭子蟹上涨幅度较大, 分别为16%和12.03%。海水头足类产品价格高于上年。但鱿鱼和墨鱼的价格同比均小幅下降, 海蜇价格比上年上涨19.91%。大多数海水贝类产品价格上涨。监测的7种海水贝类产品中, 除了扇贝和牡蛎外, 其他产品价格均上涨, 涨幅较大的是杂色蛤和贻贝, 价格分别上涨15.58%和9.4%。
从月度变化看, 去年1~2月海水产品价格涨幅较快, 3、4月价格回落。5、6月比较平稳。进入9月份, 随着各海域禁渔期结束, 各种海产品大量上市, 大部分海水产品价格出现回落。10月节日拉动, 价格普遍上扬。进入12月份, 海上作业难度加大, 大部分海水产品价格上涨。 (见图表6)
2.淡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上涨。监测的三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与上年相比都出现了上涨。其他类产品、淡水甲壳类产品、淡水鱼类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7.18%、4.85%、3.94%。淡水鱼类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在监测的12种淡水鱼类中, 鳜鱼和罗非鱼价格同比略有下降, 其他产品都上涨。其中黄颡鱼、鲤鱼和鳊鲂价格涨幅较大, 分别上涨了11.71%、9.92%和6.92%。
注:定基指数, 以2000年为100计算
注:上年当季=100
淡水甲壳类产品市场价格小幅上升。监测的3种淡水甲壳类产品中罗氏沼虾、青虾和中华绒螯蟹价格分别上涨3.95%、4.05%和5.07%。其他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较大。3种监测产品中, 甲鱼和蛙的价格涨幅较大, 分别上涨17.76%和17.04%;田螺价格略有上涨。从各月价格变化来看, 去年1~6月, 淡水鱼类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进入7月份以后, 市场供应量增加, 价格开始回落。10月份由于节日拉动价格上涨。11、12月份以后, 由于养殖户集中出塘, 产品供应充足, 价格开始回落。
2007年水产品市场较为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7年11月我国水产品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5%, 远低于肉禽制品及禽蛋消费价格指数。主要原因:一是水产品市场自我调控能力较强。二是我国水产品供给保持稳定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6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90.4万吨, 比1998年增长3.86%,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0.25公斤,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水产品消费基本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2~2006年,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分别为13.2、13.4、12.5、12.6、13.0公斤, 消费基本稳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小幅增长, 从4.4公斤增长至5.0公斤, 年均增长3.25%。 (见图表7)
五、蔬菜
2007年我国蔬菜批发价格指数 (年平均值) 124.83, 较上年上涨4.73%, 为2004年以来同比涨幅最小的一年。 (见图表8)
分省 (市、区) 看, 各地蔬菜批发价格有涨有跌, 与上年同期相比, 涨幅超过5%的有四川、内蒙古、新疆、陕西、云南、江苏和安徽, 跌幅超过5%的有吉林、上海、甘肃、广东、黑龙江、贵州和天津。分品种看, 各蔬菜品种批发价格涨跌不一。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10%的蔬菜品种有元白菜、油菜、香菇、平菇、菠菜、大白菜和南瓜, 跌幅超过5%的品种有胡萝卜、冬瓜、大葱、莴笋、西红柿和韭菜。 (见图表9)
六、水果
(一) 水果价格变化情况
单位:元/公斤, %
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 2007年我国水果批发价格总体水平略高于上年同期。分品种看, 柑橘类、梨类和热带水果价格同比下降;瓜类、桃类、葡萄类和苹果类水果价格同比上涨。分省 (市) 看, 与上年同期相比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的有山西、湖北、宁夏、黑龙江和新疆;上升幅度较大的有内蒙古、陕西、湖南、四川和河南。 (见图表10)
我国水果批发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成本增加推动了水果价格上涨。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资价格上涨, 水果生产成本也呈增加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格上涨。据国家发改委成本调查, 2006年全国苹果生产成本达到1488元/亩, 较上年增加27.84%, 同期苹果批发价格上涨了37.54%。2007年我国农资价格较2006年又有所上涨, 水果生产成本继续提高。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仓储运输费用的上涨是部分水果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城乡居民需求增加拉动了部分品种价格。2006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水果购买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6.14%和11.12%, 是2000年以来同比涨幅最高的一年。2007年城乡居民的购买量, 继续保持稳中趋升的态势。
(二) 城镇居民水果消费情况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对食物营养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水果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性支出中的份额也在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水果消费支出达到240.15元/人, 占食品消费性支出的7.72%, 较1995年增长1.37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居民水果消费支出, 占食品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 (见表11)
七、天然橡胶
根据农业部农垦局监测, 2007年12月泰国3号烟片胶和印尼20号标准胶价格止跌回升, 全月呈单上扬的态势。国内产销两地国产5号标准胶现货价格也追随国外现货走势, 全月呈振荡上行的态势, 但成交清淡, 成交量与上月基本持平。国内主产区:
去年11月份, 国产5号标准胶海口平均成交价格为21492元/吨, 比上月上涨545元/吨, 最高价为21782元/吨, 最低价为21117元/吨, 全月共成交5580吨;云南平均成交价为21731元/吨, 比上月上涨701元/吨, 最高价为21945元/吨, 最低价为20860元/吨, 全月共成交3328吨。
去年12月, SCR5海口平均成交价格为21541元/吨, 比上月平均价上涨49元/吨, 最高价为22354元/吨, 最低价为20600元/吨, 全月共成交8375吨;云南平均成交价为21847元/吨, 比上月平均价上涨116元/吨, 最高价为22066元/吨, 最低价为21308元/吨, 全月共成交1294吨。
国内主销区:去年11月份, 上海市场国产5号标准胶 (SCR5) 平均价格为21450元/吨, 比上月上涨206元/吨, 最高价为22100元/吨, 最低价为20800元/吨;青岛市场平均价格为21363元/吨, 比上月上涨166元/吨, 最高价为22000元/吨, 最低价为20700元/吨;天津市场平均价格为21454元/吨, 比上月上涨168元/吨, 最高价为22200元/吨, 最低价为20900元/吨。
去年12月, 上海市场SCR5平均价格为21970元/吨, 比上月上涨520元/吨, 最高价为22900元/吨, 最低价为21100元/吨;青岛市场平均价格为21905元/吨, 比上月上涨542元/吨, 最高价为22800元/吨, 最低价为21100元/吨;天津市场平均价格为22000元/吨, 比上月上涨455元/吨, 最高价为22800元/吨, 最低价为2 1 2 0 0元/吨。 (见图表12)
进入去年12月以后, 东南亚主产区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出现强降雨天气, 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泰国南部地区遭遇严重的洪水侵袭和持续的雷阵雨天气, 割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完全停顿, 橡胶原料供应大幅减少。受其影响, 国外天然橡胶价格强势上涨, 国内产、销两地价格也大幅上扬。预计进入2008年以后, 随着东南亚主产区天气好转, 生产逐步恢复, 国内外天然橡胶资源供应量将有所增加:而国内春节期间, 橡胶逐步进入需求淡季, 处在高位的国内外天然橡胶价格将震荡下行, 逐步回落。
八、棉花
(一) 生产情况
2007年, 中央财政拿出5亿元实施了棉花良种补贴政策, 对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和提高棉花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 2007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8300万亩, 比上年增加1.72%, 总产超过700万吨, 创历史最好水平。根据中国棉花生长指数分析, 各地棉花单产提高, 长江和黄河流域籽棉产量约430公斤/亩, 新疆约650公斤/亩, 好于前5年平均水平。
(二) 价格走势
进入去年12月份, 国内籽棉采摘进入尾声, 后期籽棉质量下降, 收购价出现回落。全月均价3.06元/斤, 环比下跌0.97%, 同比上涨14.7%。9~12月籽棉收购均价3.02元/斤, 同比上涨14.7%, 为2004年以来最高价。受国内油料油脂价格调整影响, 本月棉籽价格相应下跌, 月均价1.1元/斤, 环比下跌2.2%。受下游产品市场不旺及资金压力影响, 纺织企业随用随买, 棉花销售略显疲软。12月328级棉花月均销售价13530元/吨, 环比略跌0.03%, 同比上涨5.7%。2007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呈波动上行-下行走势, 最低价为1月的12922元/吨, 最高价为8月的14438元/吨, 全年均价13424元/吨, 同比下跌2.6%。12月国际棉价小幅波动, 当月CotlookA指数平均价为69.46美分/磅, 环比下跌0.3%, 同比上涨16.9%。全年国际棉价整体呈波动上行走势, 最低为5月的55.6美分/磅, 最高为11月的69.68美分/磅, 全年均价63.28美分/磅, 同比上涨10.2%, 为2004年以来最高价。12月份国际棉价折到岸税后价 (按滑准税计算) 约13739元/吨, 比国内价格仅高20多元 (上月为520元/吨) , 国内外价差大幅缩小。
九、糖料
(一) 生产情况
目前, 各地食糖生产进展顺利。截至2007年11月末, 2007/2008榨季已累计产糖106.99万吨, 同比增加9.91万吨, 为近四年最高。这主要是由于甘蔗增产, 广西、云南部分糖厂提前开榨, 甘蔗出糖率高于上榨季。截至2007年11月末, 本榨季全国累计销糖63.35万吨, 同比减少0.41万吨, 制糖企业既要销售上年结转糖, 又面临新糖增产的现实, 销售压力较大。由于糖料种植面积扩大, 预计本榨季糖料产量将增长。食糖产量有望超过1300万吨;加上期初库存及进口糖, 本榨季我国食糖总供给量为1512万吨, 同比增加130万吨。由于含糖食品工业的持续增长以及奥运会对食糖消费的推动作用, 预计本榨季食糖总消费量为1350万吨。食糖总体上供应充裕。
(二) 价格走势
去年12月, 国内糖价继续小幅下跌, 月平均价格为每吨3520元, 环比下降1.6%, 同比下降12.7%。这主要是由于本榨季结转糖较多, 加之新糖大量上市, 致使糖价缓慢下跌。
第三部分 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 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 同比增长23.0%。其中, 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 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 同比增长28.1%。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 同比增长5.1倍。
一、粮食作物
2007年, 我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 同比增长62.5%;进口155.7万吨, 同比下降56.7%;谷物净出口835.4万吨, 同比增长2.3倍。稻谷产品:2007年出口134.3万吨, 同比增长7.2%;进口48.7万吨, 同比下降33.2%;净出口85.6万吨, 同比增长63.6%。在稻谷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 大米的进出口占绝大部分, 具体比重分别是出口占97.1%, 进口占95.8%。
玉米产品:2007年出口491.8万吨, 同比增长58.7%;进口3.54万吨;净出口488.3万吨, 同比增长61.0%。
小麦产品:2007年出口307.3万吨, 同比增长1.04倍;进口10.1万吨, 同比下降83.6%;净出口297.2万吨, 同比增长4.7倍。
大麦产品:2007年进口91.3万吨, 同比下降57.3%。
二、食用油籽及食用植物油
食用油籽:2007年出口127.1万吨, 同比增长4.7%;进口3185.8万吨, 同比增长8.8%。其中, 大豆出口47.5万吨, 同比增长20.2%;进口3082.1万吨, 同比增长9.0%。
食用植物油:2007年出口16.8万吨, 同比下降58.1%;进口839.7万吨, 同比增长25.0%。其中, 豆油出口6.6万吨, 同比下降44.2%;进口282.3万吨, 同比增长83.0%。菜籽油出口2.2万吨, 同比下降85.0%;进口37.5万吨, 同比增长7.5倍。棕榈油进口509.5万吨, 同比增长0.3%。
三、棉花及食糖
棉花:2007年出口2.4万吨, 同比增长51.6%;进口261.5万吨, 同比下降31.3%。
食糖:2007年出口11.1万吨, 同比下降28.4%;进口119.3万吨, 同比下降12.6%。
四、畜产品
(一) 家禽产品
2007年1~11月份, 我国蛋产品出口量为10.63亿枚, 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65%;出口额为8004.63万美元, 增加了14.15%。蛋产品进口量为16.3万枚, 减少了23.31%;进口额为13.08万美元, 减少了88.91%。贸易顺差为7991.55万美元。其中, 鲜蛋出口量占蛋产品出口量的83.94%, 出口额占蛋产品出口额的63.93%;加工蛋出口量 (包括皮蛋、咸蛋等) 占蛋产品出口量的16.03%, 出口额占蛋产品出口额的35.79%。
1.鲜蛋出口增加。去年1~11月份, 我国鲜蛋出口量为8.92亿枚,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15%;出口额为5117.35万美元, 增加了30.39%。主要出口到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 其中对香港出口额占鲜蛋出口总额的89.26%。鲜蛋主要出口省份是湖北、山东和山西, 出口额占75.58%。
2.加工蛋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去年1~11月份, 我国加工蛋出口量为1.7亿枚, 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9.27%;出口额为2864.75万美元, 减少了6.95%。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香港地区、日本和美国, 出口额占加工蛋出口总额的61.5%。主要是从辽宁、福建、广东、湖北和天津等省市出口。
(二) 牛羊肉
牛产品出口大于进口, 呈现贸易顺差。2007年1~11月份, 我国牛产品出口额为1.71亿美元, 同比增长5.09%。其中, 牛肉占牛产品出口总额的39.87%, 加工牛肉占39.55%, 活牛 (种牛除外) 占20.13%。牛产品进口额为5559.18万美元, 同比增长32.4%。其中, 牛肉占牛产品进口总额的22.18%, 加工牛肉占7.09%, 牛杂碎占18.6%, 种牛占52.13%。我国牛产品出口大于进口, 贸易顺差为1.15亿美元。 (见图表13)
——牛肉进出口均增加, 出口远大于进口。2007年1~11月, 牛肉进口量为3151.39吨, 同比增加2.04倍;进口额为1232.82万美元, 增长67.79%。进口牛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 进口量为1966.57吨, 占我国牛肉进口总量的62.4%。1~11月, 我国牛肉出口量为2.52万吨, 同比增长3.08%;出口额为6821.45万美元, 增长19.36%。牛肉主要出口到我国香港地区、约旦和科威特, 合计占牛肉出口总额的68.53%。主要出口省市为:吉林、黑龙江、河南、辽宁和北京, 出口额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83%。
——加工牛肉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去年1~11月份, 我国加工牛肉出口量为2.74万吨, 同比减少7.24%;出口额为6766.27万美元, 减少6.22%。加工牛肉主要出口至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 出口额合计占加工牛肉出口总额的87.29%。出口省市主要为河北、山东、广东、天津和辽宁, 出口额合计占加工牛肉出口总额的81.43%。加工牛肉进口量为274.84吨, 同比增长39.5%;进口额为394.4万美元, 增长32.73%。进口加工牛肉主要来自于新西兰, 主要进口省份是山东。
——牛杂碎进出口均增加。牛杂碎进口量为7050.13吨, 同比增长75.69%;进口额为1033.83万美元, 增长41.22%。进口牛杂碎主要来自于乌拉圭和澳大利亚, 主要进口省份是广东和辽宁。1~11月份, 牛杂碎出口量为343.96吨, 同比增加1.16倍;出口额为20.43万美元, 增加1.93倍。牛杂碎主要出口至泰国和我国台湾省, 全部由吉林和上海出口。
——活牛出口增加, 种牛进口增加。去年1~11月, 我国活牛 (种牛除外) 出口额为3444.11万美元, 同比增长3.25%;出口量为4.67万头, 减少5.76%。活牛出口目的地主要是我国香港地区, 出口额为3088.38万美元, 同比增长5.7%, 占我国活牛出口总额的89.67%。主要出口省份为河北、广东、内蒙古、北京和陕西, 出口额合计占活牛出口总额的75.18%。同期, 我国种牛进口额为2898.12万美元, 同比增长19.26%;进口量为1.47万头, 减少2.14%。种牛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 进口额为2135.86万美元, 占种牛进口总额的73.7%。主要进口省份是山东, 进口额为725.07万美元, 占种牛进口总额的25.02%。羊产品出口小于进口, 呈现贸易逆差。2007年1~11月, 我国羊产品出口额为4649.59万美元, 同比减少26.25%;进口额为6929.48万美元, 同比增长47.24%。进口大于出口, 贸易逆差2279.89万美元。 (见图表14)
——羊肉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去年1~11月份, 我国羊肉出口额为4606.32万美元, 同比减少22.52%;进口额为6915.53万美元, 增加47.68%;贸易逆差为2309.21万美元。羊肉出口目的地主要是我国香港地区、约旦和科威特, 出口额合计占我国羊肉出口总额60.8%。主要出口省份为山东、内蒙古、河北、北京和湖南, 出口额合计占羊肉出口总额的92.16%。羊肉进口来源国, 主要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进口额合计占羊肉进口总额的99.63%。
——活羊出口减少。去年1~11月, 我国活羊 (种羊除外) 出口额为43.27万美元, 同比减少87.95%;出口量为1.46万只, 减少82.09%。活羊主要出口到我国香港地区, 出口额为25.16万美元, 占活羊出口总额的58.15%。
五、水果
2000年以来, 我国水果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已由2000年的3.5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14亿美元, 增长3.8倍。2007年1~11月, 全国累计出口水果 (含鲜冷冻水果、水果汁、水果罐头和其它加工水果等, 下同) 422.38万吨, 同比增长30.98%, 出口金额32.44亿美元, 同比增长51.20%;进口122.99万吨, 同比增长6.30%, 进口金额8.63亿美元, 同比增长24.71%。我国水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23.81亿美元, 同比增长63.81%。
一是从出口结构看, 鲜冷冻水果和加工制品各占一半。去年1~11月, 鲜冷冻水果214.16万吨, 同比增长24.81%, 占水果出口总量的50.70%;水果罐头59.26万吨, 增长23.57%, 占14.03%;水果汁99.73万吨, 增长58.05%, 占23.61%;其它加工水果49.24万吨, 增长23.60%, 占11.66%。 (见图表15)
二是从进口结构看, 我国进口的水果主要是柑橘汁、香蕉、猕猴桃、柑桔等品种1~11月, 我国累计进口香蕉29.89万吨、猕猴桃11.55万吨、柑桔7.15万吨、柑橘汁5.68万吨、葡萄4.19万吨, 与上年同期相比, 增长幅度在10%以上。
三是分地区看, 山东、陕西、浙江、福建和广东是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省份。去年1~11月, 上述五省水果出口金额, 分别达到11.06亿美元、5.01亿美元、2.42亿美元、1.95亿美元和1.69亿美元, 均高于上年同期。 (见图表16)
四是从出口目的国看, 美国、日本、俄罗斯、荷兰和德国是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国家1~11月, 对美国、日本、俄罗斯、荷兰和德国的水果出口量分别为65.70万吨、38.00万吨、50.74万吨、25.00万吨和19.10万吨, 均高于上年同期。出口金额分别占同期水果出口总额的21.41%、14.06%、9.97%、7.62%和6.04%。 (见图表17)
五是从进口来源国看, 我国水果进口, 主要来自于泰国、美国、菲律宾、越南、巴西和智利等国1~11月, 我国从泰国进口水果29.60万吨, 同比增长21.91%;从美国进口9.76万吨, 同比下降15.21%;从菲律宾进口水果28.52万吨, 同比下降9.16%;从越南进口30.92万吨, 同比增长5.00%;从巴西进口4.23万吨, 同比增长11.49%;从智利进口5.36万吨, 同比增长22.55%。 (见图表18)
六是与东盟贸易增长较快。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早期收获”计划, 从2004年起中国与东盟国家对包括水果、蔬菜在内的约600个种类的农产品开始下调关税, 并于2006年取消这些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受此影响, 2006年我国与东盟的水果贸易总额达到8.39亿美元, 较2003年增长了68.5%。2007年1~11月, 我国出口到东盟的水果为99.56万吨, 占出口总量23.57%, 同比增长16.62%;出口金额4.83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14.88%, 同比增长24.44%。1~11月, 我国从东盟进口水果90.75万吨, 占进口总量73.78%, 同比增长4.58%;进口金额4.30亿美元, 占进口总额的49.77%, 同比增长20.34%。我国与东盟的水果贸易以品种互补为主, 进口的水果主要是龙眼、榴莲、荔枝、香蕉和莲雾等, 出口的水果主要是苹果、梨、柑桔、桃罐头和枣类等。 (见图表19)
六、蔬菜
去年1~11月, 全国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及干蔬菜的出口数量和金额, 均呈稳步增长态势。
一是出口以加工保藏和鲜冷冻蔬菜为主。据海关统计, 截止2007年11月我国累计出口蔬菜 (含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 下同) 736.66万吨, 同比增长10.23%, 出口额55.78亿美元, 同比增长13.49%。其中:鲜冷冻蔬菜出口额21.44亿美元, 增长2.9%, 占蔬菜出口金额的38.45%;加工保藏蔬菜出口24.31亿美元, 增长25.6%, 占蔬菜出口金额的43.59%;干蔬菜出口10.02亿美元, 同比增长11.93%, 占蔬菜出口金额的17.97%。 (见图表20)
二是山东、福建蔬菜出口额居全国前列。分地区看, 山东、福建、新疆、浙江、江苏和广东是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省区。其中, 1~11月山东省出口金额为19.94亿美元, 同比增长9.38%, 出口额居全国第一;福建出口8.85亿美元, 增长18.94%;浙江、新疆、江苏和广东出口额均呈增长态势。 (见图表21)
三是日本、东盟仍是我国蔬菜出口的最主要目的地。去年1~11月, 对日本出口创汇14.51亿美元, 同比下降8.57%, 占全国蔬菜出口总额的26.02%。1~11月, 对东盟出口金额8.35亿美元, 同比增长13.65%, 占全国蔬菜出口总额的14.98%, 在东盟各成员国中, 我国蔬菜主要输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对美国、韩国、俄罗斯和德国的蔬菜出口增长迅速。其中, 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22.27%, 对德国出口增长28.27%, 对俄罗斯出口增长25.72%, 对韩国出口增长13.01%。 (见图表22)
七、水产品
据海关统计, 2007年1~11月, 我国水产品进口额43.94亿美元, 增长11.20%;出口额87.24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97%;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 贸易顺差同比下降2.52%。
(一) 对日、美出口同比下降
日本仍然是最大的出口市场, 对日出口占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30.47%, 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位是美国, 占17.63%, 第三位是欧盟, 占16.32%, 第四位是韩国, 占11.48%。
单位:亿美元, %
单位:亿美元, %
2007年1~11月, 我国水产品对日本出口额同比下降4.33%, 这是多年来首次下降。由于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6月份宣布对我国五种海水养殖产品加强检查, 影响了随后几个月对美国的出口, 2007年1~11月, 我国水产品对美国出口额同比下降1.98%。对欧盟和韩国出口额分别增长8.64%和0.49%, 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 (见图表23)
(二) 俄罗斯是我国水产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我国水产品进口来源地也较为集中。俄罗斯、秘鲁、美国和智利是我国水产品主要进口来源地。2007年1~11月份, 从这四个国家的进口额占我国水产品进口总额的61.64%。其中, 俄罗斯位居第一, 进口13.02亿美元, 同比增长14.18%, 占进口总额的29.62%。从秘鲁的进口额同比下降, 从美国和智利的进口额均快速增长。 (见图表24)
(三) 鲜冷冻鱼片、制作保藏的甲壳动物和制作保藏的鱼 (烤鳗) , 是主要的出口产品类别
从出口额来看, 鲜冷冻鱼片位居第一, 出口额同比增长6.46%, 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5.23%。制作和保藏的甲壳动物位居第二, 出口额下降2.46%, 占出口总额的23.95%。制作或保藏的鱼 (主要是烤鳗) 位居第三, 出口额增长19.24%, 占出口总额的22.08%。
与上年同期相比, 鲜冷鱼、甲壳动物、活鱼、冻鱼、软体动物、制作或保藏的甲壳动物出口额下降, 下降幅度分别为21.65%、9.69%、8.73%、6.66%、6.21%、2.46%。其他产品的出口额均增长, 其中制作保藏的鱼出口额增幅最大, 为19.24%。各类产品出口金额和增幅如下表所示: (见图表25)
从具体出口品种来看, 制作或保藏的小虾及对虾是第一大出口品种, 去年1~11月, 共出口9.23亿美元, 同比下降6.15%, 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0.58%。2006年以来, 由于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 一直是第一大出口品种的烤鳗在水产品出口中的地位下降, 由第一位降至第二位, 去年1~11月, 共出口5.31亿美元, 同比下降0.69%, 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6.09%。冻小虾仁出口额大幅增长, 增幅为75.07%;鱿鱼及墨鱼出口额下降9.08%。
八、分省份进出口情况
我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地区为主。2007年, 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284.0亿美元, 同比增长14.7%, 占我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76.7%;进口额为388.0亿美元, 同比增长28.7%, 占我国农产品进口份额的94.4%。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53.9亿美元, 同比增长26.0%, 占我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4.6%;进口额为15.1亿美元, 同比增长17.8%, 占我国农产品进口份额的3.7%。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32.1亿美元, 同比增长36.0%, 占我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8.7%;进口额为7.8亿美元, 同比增长22.7%, 占我国农产品进口份额的1.9%。
单位:万美元, %
2007年, 出口额居第一位的仍是山东省, 出口额99.0亿美元, 同比增长15.8%;第二位是广东省, 出口额41.0亿美元, 同比增长4.8%;第三位是辽宁省, 出口额30.2亿美元, 同比增长26.4%。2007年, 进口额居第一位的是江苏省, 进口额78.6亿美元, 同比增长49.5%;第二位是广东省, 进口额76.1亿美元, 同比增长40.8%;第三位是山东省, 进口额71.3亿美元, 同比增长11.3%。
九、分国别进出口情况
对亚洲进出口双增长。亚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 2007年, 对亚洲出口223.2亿美元, 同比增长15.5%, 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3%, 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
2007年, 亚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三大进口市场, 从亚洲进口101.3亿美元, 同比增长27.4%, 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4.7%, 减少0.1个百分点。对欧洲进出口双增长。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 2007年, 对欧洲出口70.6亿美元, 同比增长26.4%, 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19.1%, 增加1.3个百分点。
2007年, 欧洲是我国第四大进口市场, 从欧洲进口45.1亿美元, 同比增长22.5%, 占我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11.0%, 减少0.5个百分点。对北美洲进出口双增长。北美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 2007年, 对北美洲出口49.8亿美元, 同比增长15.8%, 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13.5%, 减少0.2个百分点。
2007年, 北美洲是我国第二大进口市场, 从北美洲进口104.2亿美元, 同比增长23.6%, 占我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25.3%, 减少0.9个百分点。日本、美国分别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2007年, 日本仍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国, 其次是美国和韩国, 出口额分别是83.7亿美元、44.2亿美元和36.1亿美元。
2007年, 美国仍是我国的第一大进口国, 其次是阿根廷和巴西, 进口额分别是91.3亿美元、51.8亿美元和48.2亿美元。
第四部分 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7年, 全国乡镇企业经济平稳发展, 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对“三农”的贡献作用更加突出, 总量规模、结构调整、素质提升和经济效益都在稳步推进, 总体上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 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 运行质量总体良好
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8000亿元, 同比增长14.06%, 完成工业增加值47800亿元, 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35%, 同比增长14.17%;完成工业总产值220000亿元, 销售产值208000亿元, 产销率达94.70%,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0000亿元, 同比增长14.08%;利润总额17000亿元, 增长14.56%;上交税金7200亿元, 增长14.73%;从各月经济运行轨迹看, 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平稳, 月度间没有明显起伏, 并且反映经济效益的利润、税金等指标的增长幅度, 始终快于生产性指标。
(二) 规模工业对乡镇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
规模以上工业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 实现增加值33700亿元, 同比增长16.72%, 比规模以下工业增幅快6.73个百分点, 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62%。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46000亿元, 销售产值140500亿元, 产销率达96.24%;实现利润7450亿元, 同比增长15.69%;上交税金3200亿元, 同比增长16.70%;出口交货值23830亿元, 同比增长20.12%, 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的78.90%。
(三) 农产品加工业继续稳定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 虽然受出口减少和国内市场准入门槛提高的影响, 下半年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但全年总体仍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全国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可完成增加值10600亿元, 同比增长16.42%;其中食品工业 (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 增加值3300亿元, 同比增长16.49%, 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1.48%。数据表明,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
(四) 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
自2006年以来, 乡镇企业出口虽然面临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 乡镇企业的外贸环境剧烈变化, 出口形势较为严峻, 部分省市出口增幅较低, 少数省甚至出现负增长, 但出口大省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出口一直保持较快而又稳定的增长, 带动了全国乡镇企业出口的较快增长。目前, 全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企业有近16万家, 比上年增加5000多家, 完成出口交货值30200亿元, 同比增长18.88%, 增幅比上年下降近两个百分点。
(五)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成为各地党委政府引导发展的重点和投资发展的热点。乡镇企业投资第三产业特别是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力度加大, 以观光、旅游、度假和农村流通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服务业方兴未艾, 发展迅速, 城市居民利用周末和“黄金周”到郊区及周边地区农村“吃农家饭, 住农家院, 观自然景, 享田园乐”, 成为许多市民喜爱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村, 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的超市和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农村商业空前繁荣。北京市通州区已有农村超市 (便利店) 413家, 普及率达92%, 安置了上千名农民就业。全国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000亿元, 同比增长14.09%, 比乡镇工业增幅高出0.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97%上升到22.19%, 提高0.22个百分点。
(六) 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 劳动者报酬和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根据去年前9个月月报数据预测, 全年乡镇企业新增就业400~410万人左右, 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净增个体工商户65万个, 吸收就业110多万人;新建投产企业20多万个, 大约安排300万人就业。到年底, 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突破1.5亿人。全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预计达13700亿元, 同比增长11.35%。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收入 (包括个体二、三产业) 1420元, 同比增长11.5%, 增加180元, 根据前三季度农民收入构成比例测算, 2007年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34.8%, 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七) 顺应“两个趋向”, 反哺农业和支援新农村建设成为乡镇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由于我国决心使建设用地不能突破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 使得耕地较少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用地受到限制。江苏、浙江、北京、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市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开始投资高效农业, 不少地方每亩土地 (水面) 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已不算新鲜事。在产粮大省吉林和畜牧大省内蒙古, 通过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在浙江、江苏、山东等省, 很多县市的乡镇企业都设立了公益事业基金, 成千上万的企业踊跃慷慨解囊, 在捐资助学、扶危济困、支农补农和支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全年全国乡镇企业用于上述几方面的支农补农资金突破200亿元, 乡镇企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
二、支撑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析2007年乡镇企业较快平稳发展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一系列战略任务的实施, 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近两年, 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鼓励扩大就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加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实施中部崛起、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城市带发展以及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等重大战略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持续平稳增长。浙江省实施了“万家培育千家成长”的小企业培育计划和小企业成长计划;山东省实施了围绕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一条主线”, 实施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三项计划”的发展战略;江苏、山东、广东、河南、湖北、河北、辽宁、吉林等省组织开展了以促进企业成长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江苏、浙江、湖北、吉林等省推进财政“省管县”措施, 极大地调动了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性, 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稳定增长积蓄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乡镇企业立足自身, 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融资, 已使2005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万亿元, 两年间新增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50多万个。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为乡镇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增强了发展后劲。16万家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 出口额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 成为拉动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提升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水平。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专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提升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 全国乡镇各类园区和产业聚集区有5660个, 入园企业近百万家, 园区实现增加值已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近四分之一。经济园区化, 园区产业化, 产业集群化成为经济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 江苏共有各类园区和产业聚集区800多个, 入园企业近10万家, 全年实现增加值占全省42%以上。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 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 100亿元以上的37个, 这些产业集群涵盖28个工业行业, 实现产值占全省乡镇企业产值的45%以上。河北省有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185个, 产业集群实现的增加值、实缴税金占全省乡镇企业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山东沿海以水产品加工、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已具有相当规模, 成为我国对日、韩等国农产品出口的基地。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沿海地区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园区化、集群化。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乡镇企业整合利用资源, 调整优化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产业聚集的过程中, 加快了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四是企业职工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乡镇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两年, 全国乡镇企业系统实施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并将职工素质的提高与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机结合, 收到了良好效果。2007年, 全国各省区市通过各种途径用于乡镇企业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突破20亿元, 有30万乡镇企业员工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蓝色证书”, 6万乡镇企业员工获得了国家承认的职业技能证书, 共306万乡镇企业员工接受了蓝色证书、银河工程、阳光工程的培训。浙江省自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来, 各地采取多条腿走路, 菜单式选课的培训方式, 三年来已有近250万名务工农民接受了岗位技能培训。职工素质的提升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全国目前有近26000个乡镇企业研发、检测和质量保障机构 (多为企业自办) , 新产品不断涌现, 众多知名品牌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浙江省乡镇企业今年新增95个中国名牌产品, 名牌产品总数达290个, 居全国前列;中国驰名商标已达186个, 其中万向钱潮QC牌万向节还获得浙江省首个“世界名牌产品”称号, 成为中国6个世界名牌产品之一。科技创新正使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很多乡镇企业产品已实现由仿造、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转变。
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2006年农业部出台《关于加快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后, 各地结合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普遍开展了以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创业辅导、科技对接、行业协会、信息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 取得了良好成果。目前, 全国有23个省市成立了信用担保协会, 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超过3000家,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全国各省区市以“蓝色证书工程”为突破口, 建立了106个乡镇企业培训中心, 50%以上的乡镇企业职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训。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湖北、河南等省都建立了100个以上的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 同时, 乡镇企业行业协会、信息网络等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为促进乡镇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增强创新能力, 提升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部分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几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作出了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 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 连续下发了四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 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虽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
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流动, 一些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纯粹的农产品消费者, 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高, 稳定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产量面临诸多困难, 保证供给, 实现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从世界供求形势看, 近年来全球粮食、油料、奶制品等农产品产量徘徊不前甚至减产, 库存下降, 一些国家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 全球农产品供求关系持续偏紧, 价格全面上扬, 对我国农产品供求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虽然近几年农民收入走出低谷, 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已从2003年的3.23:1, 扩大到2007年的3.33:1, 绝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增收来源看, 一方面, 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 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将受到影响, 同时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还不完全适应二三产业发展需要, 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 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潜力也有限。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8%左右, 比发达国家低约30个百分点。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 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不高, 科技推广能力弱,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 与发达国家相比低约40个百分点。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低, 结构不合理, 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全国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1%, 尚处于发展的中级阶段。此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四、农业投入不足
2007年,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为4318亿元, 比2006, 年增加801亿元, 重点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 有力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但近两年来中央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2006年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4.47%, 低于2005年15.13%的水平。同时, 直接投入农业的资金仍然不足, 资金比较分散, 金融信贷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持仍需进一步加强。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的逐步转移, 一些地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 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 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的难度,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难以提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倾向开始显现, 大量农民甚至退出传统生产领域, 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还没有实现以物质装备对传统手工劳动的真正替代, 农业社会化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分散经营的需要, 规模化经营水平仍不高, 致使一些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有所下降。
六、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与十年前相比, 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1.39亩, 全国已有666个县 (区) 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耕地质量下降, 中低产田占2/3, 土壤退化和土地沙化严重, 据10个省的调查分析, 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水资源紧缺, 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面积的严重季节性干旱, 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病险水库占1/3, 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污染严重, 工业企业排污和城乡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造成水体污染, 化肥和农药利用率较低, 农业面源污染不可忽视,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七、当前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
2008年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狠抓政策措施落实, 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十大行动”, 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我们要切实做到粮食安全的警钟长鸣, 巩固农业基础的弦始终绷紧, 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要求始终坚持, 扎实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努力增加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2008年关键是要抓好粮食、油料和生猪生产三件大事。种植业方面, 粮食要稳定面积, 提高单产, 改善品质。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巩固粮食主产区, 建设一批核心产区, 开发一批后备产区, 建设农垦大型粮食生产基地, 力争播种面积稳定在15.9亿亩以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年活动, 依托良种推广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重大项目, 提高单产水平, 力争四大粮食作物综合优质率达到65%。油料生产要加强冬季油菜田间管理, 及早谋划春季大豆和油菜生产, 认真执行相关扶持政策, 努力恢复扩大油料、大豆面积, 力争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棉花、糖料、蔬菜、水果、热带作物等产品要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畜牧业方面, 生猪生产要下大力气抓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 下大力气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认真落实良种补贴、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规模化养殖等各项政策, 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增长, 力争猪肉产量超过5300万吨。密切关注供求形势变化, 强化预警监测分析, 抓紧研究应对市场波动的对策措施。奶业生产要落实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 科学指导合理安排生产, 着力提高单产水平, 全面推行液态奶标识,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促进健康发展。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促进牧区生态建设。渔业方面, 要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 (场) 建设, 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 继续做好休渔和禁渔工作。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渔政渔港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远洋渔业扶持政策, 提高远洋渔业的综合实力。
二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重点要做好一“增”一“减”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 要在“增”上花大力气。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加强优势产业带建设, 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规模效益,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 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促进城镇发展, 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 维护农民工权益, 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各项补贴政策, 保护好被征地农民利益,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 要在“减”上做文章。推广节本增效技术, 提高投入品利用率,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完善一事一议制度, 开展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 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
三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以巩固和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为抓手, 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综合服务、健全长效机制, 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体系网络, 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 积极发展名牌农产品, 加强认证监管, 健全淘汰机制, 推行农产品地理标识制度。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项目力度, 通过多种方式加快重点标准的修订, 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饲料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扩大检测品种和范围, 推动工作向基层延伸。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 强化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药监管, 积极开展“农药登记管理年”活动。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 重点加强部级专业性和地方综合性质检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 是强化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要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为突破口, 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确定的10种农产品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要加快实施, 务必取得实效。启动转基因重大专项, 实施好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推进948计划、跨越计划和超级稻研究示范推广等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 紧密结合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实施,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和交流力度,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按照党中央要求, 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要完善机制, 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农民培训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农科教结合, 促进产学研协作。要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调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力量, 加快形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合力。
五是扎实做好农业抗灾救灾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要积极应对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给农业生产和草原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强灾变规律研究, 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 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要毫不松懈地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强制免疫, 加强疫情监测, 完善应急机制,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继续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和动物标识与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 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大兽药质量监管和残留监控力度。加强对重大病虫及植物疫情的防控和监测, 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和专业化防治, 强化稻水象甲、苹果蠹蛾等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 加强重大疫情阻截带和优势作物非疫区建设。加强边境防疫带建设, 防堵境外疫情和病虫害传入。切实做好农机、渔业和草原防火等农业安全生产工作。
六是大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要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重点抓好技术指导、农机作业、信息服务和产品营销等工作。推动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种协会积极作用。开展种子统供、肥料统测统配和统一技术指导, 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8年国家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扩大范围, 增加种类, 提高标准, 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区, 我们一定要落实好政策。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大力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装备水平, 加大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研发推广力度, 扩大农机跨区作业规模。加快实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加强农业信息发布, 强化农业统计基础工作, 做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跟踪分析,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推进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加大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力度, 继续办好农交会, 推动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现代市场体系。
七是积极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要组织好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 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 大力推广秸秆利用、耕作制度节能、农业主要投入品节约等农业农村十大节能减排技术,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引导农民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等生产资料, 积极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积极参与和配合有关部门加强重点区域的专项治理, 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沼气技术研发, 逐步普及农村户用沼气, 加快推进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 提高沼气管护的服务水平。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原则, 适度发展非粮能源作物, 走中国特色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加大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技术及设备, 更新淘汰高能耗农业机械、老旧渔船和装备, 加快乡镇企业节能减排技改步伐。
8.酒店季度工作报告 篇八
中国烹饪协会延续重点餐饮企业统计调查机制,在发布《2013年上半年餐饮市场分析及下半年预测》报告之后,于10月底又继续发布了三季度餐饮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三季度,餐饮市场在波动中缓慢回升,大众化餐饮发展势头强劲,整个行业景气好转,且餐饮企业经营状况向好,利润下滑幅度收窄,企业转型升级仍需时间缓冲和市场检验。
报告显示,在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宏观环境下,三季度餐饮市场逐渐回缓。2013年1-9月全国餐饮收入18178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比今年上半年略微收窄。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5842亿元,仍处于负增长状态,下降幅度1.8个百分点,但降幅也比上半年有所减缓。
从单月来看,餐饮市场继5、6月份逐步向好以后,7月份陷入了一个小低谷,8月份餐饮收入增幅又回升至9.7%,出现了前三季度增长的峰值,且限额以上餐饮收入距离正增长仅有0.5个百分点的差距。但9月份餐饮市场又一度萎缩,接近上半年的水平。可见在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冲击下餐饮运行的波动性和敏感性。
目前已公布数据的大部分省市中,只有上海市、海南省等少数省市1-8月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上升,其他大部分省市增速均同比下降,且很多省市降幅都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
不过,与今年上半年相比,少部分省市餐饮业在大众化餐饮的强劲势头下显现出稳步回升的态势,增速或多或少都有所提高。相比大众化餐饮,大部分省市高端餐饮依然持续低迷,限上餐饮收入仍为负增长。
进入2013年后,住宿和餐饮业一直是所有行业中唯一处于不景气状态的行业。但二、三季度,住宿和餐饮业景气指数持续小幅上升,三季度达到88.3。重点餐饮企业也对四季度发展形势看好,大多都认为环比将继续回升,但对恢复到去年增速水平还信心不足。此外,三季度餐饮业用工需求延续2012年以来的下降态势,与去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住宿和餐饮业的用人需求分别降低12%和3%。
总体来看,三季度餐饮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重点餐饮企业中,营收同比下滑和环比下滑的企业数量都减少,且经营状况明显好于二季度。企业亏损面也有所收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的平均下滑幅度也均有所减缓。不过高端餐饮仍处在寒冬,个别高端餐饮企业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同比下降都在45%以上。
面对市场需求变化,餐饮企业进行了战略调整,但效果不尽相同。
高端餐饮以下调人均消费、提高总体收益为目的的转型措施效果不佳,三季度人均消费水平同比下调15-25%,但收益同比去年依然下滑,营收环比上季度基本持平。再加上中秋国庆严禁公款送月饼,企业推出的月饼礼盒销售遇冷,降价亲民举措倍感尴尬。
餐饮企业还竞相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推出外卖外送业务,外卖外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40%,具有一定的发展市场。
此外,不管是中高端餐饮还是大众餐饮企业都尝试推出了团购活动,取得的宣传和增收效果也很明显,有的企业三季度团购收入甚至同比增长了100%。但是,被认为前景无限的微博微信、企业APP在宣传和增收方面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重点餐饮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都认为微博微信取得的宣传增收效果一般,而且目前仅有27%的企业推出了APP服务。
由此看出,餐饮行业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历经时间缓冲和市场检验。
餐饮行业传统的“金九银十”今年却风光不在。报告显示,中秋国庆期间只有44%的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加,其余都是与去年同期减少或持平。
大众化餐饮逐渐升温,高端餐饮虽然也积极改变经营策略转向家宴、聚会、婚宴等大众化市场,并推出低价位的菜品及酒饮,人均消费也相应有所下降,但在黄金周期间寒流依旧,有的高端企业营业额甚至同比降低70%以上。
【酒店季度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一季度及二季度工作计划10-25
季度纪检工作报告09-09
第三季度工作总结与第四季度工作计划08-23
养老保险一季度工作总结和二季度工作安排10-15
入党季度报告范文09-24
采购工作季度总结报告07-31
生态纺织园区2021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及第二季度工作思路08-02
街道第三季度工作总结和第四季度工作计划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