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

2024-07-18

学习《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学习《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一

几年前学过《学前心理学》这本书后就再也没有碰过,最近拿来仔细阅读,发现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将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幼儿园实际相结合的一本书,在阅读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介绍了在实践中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园新老师的指导和老教师的提高。

这本书共有十一章,分别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想象、语言和思维、情绪和情感、意志、社会性、个性和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本书的阅读中,我对于几个对我教学帮助较大的章节做了详细的阅读,并在阅读中结合实际生活,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首先,对于学前儿童的注意这个章节我做了详细阅读,在阅读中了解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自己的注意发展的特点,因为我现在带的班是小班幼儿,因此我特别注意了小班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发现小班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中应该准备一些色彩鲜明和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要注意出示的物品不能太多,这样会扰乱幼儿的注意,可以有层次的出示,不断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受,增强幼儿的喜好程度,延长幼儿的注意时间;在关于幼儿记忆力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的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我的教学活动,同时注意课后的延伸和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死板的去背诵为了复习而复习,虽然幼儿的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但是机械记忆也可以有许多花样帮助幼儿记忆,让幼儿在玩中记忆是让幼儿保持记忆深刻的方法,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方法;在学前儿童想象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想象的发展,记得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在公务员的考试中有一道题目,孩子的爸爸左思右想都没有想出答案,却让儿子一口说了出来,难道是爸爸的学识还没有儿子的高?显然不是,是因为幼儿的想象力没有被扼杀,而许多成人的想象力早在童年的时候就是被扼杀了,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往往过于死板,可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时应该注意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为幼儿的想象发展创造条件,幼儿的任何想象只要是自己能说出缘由都是正确的,不要用一些否定的语言扼杀幼儿的想象力。

在这本书中对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这一章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一章,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做什么事都会以自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会用哭闹、打人、咬人等手段来解决,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想要让幼儿表现出亲社会性的行为,如:分享、安慰他人、合作等,那么父母必须率先垂范,为幼儿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尊重与友爱的关系。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培养,除了以身作则外,我们还可以在讲故事、念儿歌中加强幼儿这方面的意识,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优秀的品质。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也得到许多收获,我想一名优秀的幼儿园老师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产生的,为此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2.浅谈学前心理学教育教学策略 篇二

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知觉规则―知觉选择性”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记录生活周围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为我们知觉对象,通过观察使学生们了解到:凡是与背景差别较大的、运动变化的、排列有规则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们的知觉。又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心不能二用”、“酸葡萄效应”、“及时复习是抗遗忘的良药”等等心理现象。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

二、结合心理现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在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影响及儿童早期发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通常这些案例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如“狼孩”“野生儿”“儿童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特例”,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这些特殊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原因,明白儿童早期一些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某些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错过这些时期极易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早期身心健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王熙凤;《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围城》中的方鸿建、李梅亭等各类人物,他们都具有独特而典型的人格特征,针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更直观的、更生动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格的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和层次理论;同样,针对《阿甘正传》、《雨人》、《海伦•凯特》等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内容,最终学生通过讨论,对人的智能结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正理解了人的八种智能潜力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以及每个人在智能优势方面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四、结合自我心理现象和心理感受分析

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

3.学习《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三

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pck”则是: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方法的知识,教谁—教育对象知识。这个词则让我理解到,在开展一节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我们做出充实的准备,首先要选择教学内容分,然后在想出要采用的怎样的教学手段适合于幼儿,其次对班级幼儿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结合活动看看本次活动是否使用与班级幼儿。所以开展一次教学活动不是随便的,而是需要教师仔细思考,修改在实践的过程。

绪论中提到什么是核心经验?核心经验就是幼儿掌握或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所以在开展活动前我们要想清楚本次活动我们想让幼儿掌握什么技能,理解什么概念。

该书将数学认知分成了: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集合与模式中分为集合与分类模式;数概念与运算中则包括计数、数符号、数运算;比较与测量中分为量的比较、测量;几何与空间中则分为图形、空间方位,有了这些精细的分类让我直白的了解到自己的教学内容到底属于哪个点。

每个小版块中则进行核心经验的阐述、介绍了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有了这本书给老师提供了很多提示,阅读这本书以后可以让我们能更科学的对幼儿进行教学教育。

本书一直都在围绕着教什么?教谁?怎么教?进行阐述,我觉得在开展一次集教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先了解本次活动的教学要点是什么既书中提到的核心经验,确立教学点以后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轨迹;随后在结合办既幼儿的实际水平,后才知道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提升,最后在设计适合班级幼儿的教学活动。

同时我们在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的时候还要利用好幼儿在园的一切时间,因为日常生活与数学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适时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发现数学。

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尽量提供实物火具体教具,方便幼儿学习及理解知识要点。例如在计数活动中可以利用豆子、纽扣、小石子等材料。

4.学前教育国培学习心得精选 篇四

培训中我的收获还来自同班的学员们。这次来到广西师大培训的老师们,来自云南、贵州、广西、海南、湖南、湖北等地,她们让我领略了各地的幼儿教师风采,当专家的问题抛出来,学员们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做出回应,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而且发言紧扣主题,层层推进,逻辑性很强,随口说出的话就像我经过深思熟虑写出的文章一样有条理,她们对幼儿园指导纲要,工作规程更是烂熟于胸,对幼教界前辈们的观点和理念也非常熟悉。

这些在我脑海中仅仅是我国幼儿教育并不太发达的地方,老师们的专业素质一点也不差,那么像上海,南京,江苏等幼教发展前沿地区的老师会有多么专业,我自己和她们的差距有又多么大呢?她们扎实的专业素养,深厚的理论知识,敬业精神又让我感动,在教育沙龙,讲到教师成长的问题时,有个园长提出这样的观点:每个教师的成长都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孩子的成长却是不可待的,怎样才能加速老师的成长,让每个孩子受益,这个是我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当讲到怎样提高理论素养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她的方法就是读书——记录——实践——反思。当讨论到怎样做一位好老师时,有位老师这样谈到:心中始终装着孩子,脑中永远盛满童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老师就是一位好老师。这些言论,这些做法,无一不是以幼儿的成长为中心,深深地感动着我,每一天的讨论都能让我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都让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我做地远远不够,真的该认真学习,不然一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5.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心理养生的四大要素

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

6.学习《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六

关键词: 中职校 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心理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幼儿心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幼师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战场,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有效性越高,学生学习的收益性就越大,教学质量越高。然而,现实中中职校幼儿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却不尽如人意,这必将影响学生将来在幼儿教师这一重要工作岗位上的胜任度。积极探索中职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影响中职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

(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保守

在中职校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常常以教定学,把教学过程看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照本宣科现象依旧存在,教学没有创意;过于偏重知识目标,忽略情感态度目标;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大部分采用的是讲授法,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等等。

(二)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普通高校扩招热持续升温,进入中职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下降,学习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低。由于缺乏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幼儿心理学,总觉得心理学深奥又抽象,教材看不懂,普遍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三)师生互动不强,课堂氛围不活跃

课堂上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师“一堂言”,学生一堂无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强,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职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直接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要认清新形势,与时俱进,转变旧观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者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等态度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教学素质,深厚教学基本功,努力使教学语言更富艺术性、教学方法更有灵活性、教学过程更有情感性、教育手段更具策略性,最终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运用事例法、案例分析法,“盘”活教材。幼儿心理学内容科学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初次接触,觉得深奥又抽象,难懂难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把抽象的心理现象概念、原理等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际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心理学概念、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既“盘”活了教材,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运用游戏法、实验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相关心理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心理小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知识。通过游戏法和实验法,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抽象的幼儿心理理论知识内容更形象化,易于为学生理解、接受、掌握。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为了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材料,教师应充分整合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并运用于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这种手段的使用,一方面使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笼统的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获取更深刻的求知探索体验。信息技术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4.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通过创设兴趣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创设激励情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进而有效提高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率。

5.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学定教”,科学安排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之下,充分发挥主体性、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长期的教与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和理解为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真诚主动地接触、关爱学生,采取情感投入、民主教学手段,对学生尊重信任,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实现积极的师生互动,为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打下牢固基础。

2.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等,结合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特点,恰当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如上述提到的事例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等等),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他们的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同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交给学生,把想和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做好引导者,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3.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师德修养、知识层面的扩展、专业技术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切实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使得学生“敬师乐学”。另一方面,教师要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自身情绪的调控,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自身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从而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甘素冰.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2010(06).

[2]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

[3]吴安琪.谈谈幼儿心理学教学策略的优化[J].现代教师与教,2011(02).

[4]刘懿,徐旭荣.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巧用[J].中等职业教,2010(20).

7.心理学学习感想心得体会 篇七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克服自卑 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 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拥有胆汁质的人,在恋爱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胸怀坦荡之长,不犹豫地向你真正所爱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应注意方式。另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适当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心理问题............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8.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篇八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班级:

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实践服务,它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人走上正途。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对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在这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

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9.学习《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九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45-04

一、引言

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曾经长期集中在“儿童如何认识外部物理世界”的探讨上,如研究儿童关于客体、时间、空间、因果推理等概念的发生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家对“儿童如何认识心理世界”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儿童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从而开辟了“儿童心理理论”这一研究领域。〔1〕随着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心理理论逐渐成为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热门话题,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当前,不仅仅是发展心理学家,哲学、精神病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也都对研究儿童心理理论产生兴趣。

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需要儿童经历复杂的认知判断过程,拥有较为高级的认知能力。因为在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儿童不仅仅需要了解自己,而且必须发展对他人角色、性格和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最初表现就是从视觉等角度了解父母、同伴与自己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儿童心理理论是联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交往的重要桥梁,对于儿童今后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极为重要。〔2〕

对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是心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心理理论能力属于不同于其他认知能力的特定领域,即具有领域特殊性,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理论论、模块论和拟化论等(Carruthers & Smith,1996; Flavell & Miller,1998; Gopnik & Wellman,1994; Moore,1996);〔3〕另一类认为心理理论能力可以像一般的认知能力一样去解释,如执行功能、心理表征等(Carlson,Mandell&Williams,2004)。〔4〕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研究,迄今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作为特定领域能力的儿童心理理论

一部分研究者将心理理论能力视为一种独立于其他发展领域的特定能力,认为其发展特征具有领域特殊性。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研究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

1.理论的理论(Theory Theory)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我们关于心理的知识包含的不是实际的科学理论,而是某种日常的“框架”或“基础的”理论。研究者发现,儿童心理理论向成人发展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重要阶段:首先是大约2岁时,儿童获得某种“愿望心理学”理论,以愿望来解释行为;其次是大约3岁时,儿童获得“愿望—信念心理学”理论,开始有了信念和想法,但是仍然以愿望来解释行为,信念只是处于辅助地位;最后一个阶段是大约4岁时,儿童获得类似于成人的“信念—愿望心理学”理论,由自身的想法和信念来影响自己的行为。在儿童心理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经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方式类似于皮亚杰的平衡化作用机制,即经验引发不平衡并由此达成某种新的较高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心理理论)。

2.模块理论(Modularity Theory)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Leslie A.M.。他的许多研究是在自闭症儿童中进行的。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三个特殊领域模块化机制的连续神经成熟而获得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必需的。这三个机制分别是身体理论机制(Theory of Body mechanism,ToBM)和两个心理理论机制(Theory of Mind mechanism,ToMM)。其中ToBM发展于婴儿出生的第一年早期;ToMM1在第一年后期起作用,ToMM2在第二年开始发展。这些机制的发展决定了儿童不同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3.匹配理论(Matching Theories)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是婴幼儿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对心理活动情境的不断观察和再认,儿童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不断发展,逐渐获得系统的心理理论知识。

4.拟化理论(Simulation Theory)

这一理论由Harris等研究者提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并不赞同理论论,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认识并不具有理论的性质。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具有某种内省性觉知,能够通过一种角色拟化过程来推论他人的心理状态,即儿童可以通过想象和在心理上拟化其他人所处的情境来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儿童发展的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越来越准确的拟化能力。尽管人们在预测和解释行为时求助于理论,但心理拟化理论在社会认知和技能获得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不同理论的倡导者不乏支持自己观点及反对其他理论的依据,而不同的理论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开展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研究。虽然理论论仍是当前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但是无论哪种理论都只是解释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方面。我们在解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时需要选择各种观点的合理成分,以便对实际的情况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三、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心理理论

另一种观点将心理理论视为一种认知能力,并从执行功能和心理表征等方面对其发展机制进行研究。

1.执行功能和抑制性控制的研究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指那些对个体的意识和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各种操作过程,例如自我调节、认知的灵活性、反应抑制、计划等等。它主要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性控制以及认知转换三个要素。其中抑制性控制(inhibitory control)作为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Hughes,1998)。〔5〕

由于学前期是儿童心理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而以抑制性控制为核心的执行功能近年来被认定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研究学前儿童抑制性控制能力的发展及其特征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

抑制性控制是指在完成某项认知任务、达到认知表征目标时,对无关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进行控制的能力。抑制性控制在决定多种心理过程如何协同工作以成功完成一项任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执行功能的发展有助于解释个体的认知能力(智力、注意、记忆、阅读理解)和个体在多种皮亚杰式任务上的表现。此外,它也涉及儿童情绪、道德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根据执行功能研究者的观点,抑制性控制可能从两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即:影响心理理论的发生或者影响心理理论的表达。因此关于抑制性控制的理论又可以分为发生说(emergence account)和表达说(expression account)两种观点。

发生说认为,儿童在能够建构复杂的心理概念之前,首先要具有一定水平的执行功能。如果没有使自己从当前刺激中分离出来的能力的话,儿童是不能在这个当前刺激的表征水平上作出反应的。因此,根据发生说的观点,儿童只有具备正常的执行功能,才能获得某些关键性概念,进而顺利完成心理理论任务。

而表达说则认为,儿童已经拥有某些关键性的概念,只是在心理理论任务中不能正确地将它们表达出来,因为他们不能抑制关于事件真实状态的认知。许多心理理论任务的完成需要儿童克服具有优势反应倾向或习惯性倾向的认知活动,避免说出事件的真实情况。而这些都需要具备正常的执行功能才能完成。根据表达说的观点,儿童在错误信念、外表与事实、欺骗等心理理论任务的标准测量中失败,可能不是因为纯粹缺乏某种概念,而是在将这些概念性知识成功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只有具备正常的执行功能,已有的心理理论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魏勇刚,2004)。〔6〕

心理理论研究者之所以认为心理理论与抑制性控制相关,主要因为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1)两者的发展关键期相近。学前期既是儿童心理理论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期。(2)来自脑成像研究的证据。对执行功能的研究最初源于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对前额叶损伤病人的分析;而前额叶也是控制心理理论的生理基础。(3)来自自闭症患者的证据。大量研究表明了自闭症与心理理论发展相关,而自闭症患者在诸如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等经典的执行功能任务中也表现出异常。(4)根据执行功能的表达说,成功完成心理理论任务可能需要得到发展得很好的抑制性功能的协助(Carlson,1998;Russell,1994)。〔7〕

近几年来,研究者运用各种心理理论任务和抑制性控制任务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执行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性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尚无定论。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解释,可以概括为四种观点(Perner & Lang,2002)〔8〕:(1)心理理论能力是执行功能的先决条件。(2)执行功能是心理理论能力的先决条件。(3)心理理论能力与执行功能有某些共同的心理成分,两者并行发展。(4)心理理论能力作为执行功能的一个整合部分,后者包含前者。

2.抑制性控制的生理基础研究

抑制性控制的重要发展期是人生的前六年,而3~6岁是其发生显著性变化的时期。来自生理和行为发展两方面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对脑损伤成人患者的研究表明,大脑前额叶(frontal lobes)是参与抑制过程和更普遍意义上的执行功能的重要生理基础。另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前额叶损伤导致抑制发展的停滞和缺损(Dennis,1991)。尽管在婴儿期前额叶发展十分迅速,但在4~7岁之间它经历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发展冲刺期(Luria,1973;Thatcher,1992)。因此,抑制性控制发展的迟缓,很可能与前额叶皮质成熟较晚有关(Stuss,1992)。抑制性控制功能获得显著发展是在学前期。在这一时期,当一项任务要求儿童延迟作出某种反应时,他们开始能够按要求压制自己对某些事物不作出反应(Diamond & Taylor,1996;Gerstade,et al,1994)。

3.抑制性控制研究的几种范式

目前,用来评估学前期儿童抑制性控制能力发展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手游戏(hand game)范式。首先,让儿童重复实验者演示的两种手势(如握拳或平伸手掌),即“拳、拳—掌、掌”,然后要求儿童做与实验者相反的手势,即“拳、掌—掌、拳”。

白天黑夜任务(the day-night stroop task)范式。当呈现画有月亮的黑夜图片时,儿童得说“白天”,当呈现明亮的、阳光普照的图片时,儿童得说“黑夜”。

形状任务(shape stroop)范式。五种不同大小的卡片交叉放置,让儿童把其中的小卡片一一指出来。

卡片排列(card sorting)任务范式。让儿童先按一个维度(如形状)对一系列卡片进行排序,再按另一个不同的维度(如颜色)对同一批卡片进行排序。

耳语(whisper)任务范式。要求儿童自愿地低声说出10个卡通形象的名字(王江洋,2003)。〔9〕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对心理理论发展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其发展机制的研究,研究者均认为学前期是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将其与幼儿教育实践相结合,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加以落实,将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邓赐平,桑标,缪小春.儿童早期“心理理论”发展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心理科学,2000,(23):399-403.

〔2〕〔8〕PERNER J,LANG B,KLOO D.Theory of mind and self-control:More than a common problem of inhibition〔J〕.Child Development,2002,73:752-767.

〔3〕LILLARD AS. Ethnopsychologies: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oeries of mind〔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3(1):3-32.

〔4〕CARLSON S M,MANDELL D J,WILLIAMS L.Executive function and theory of mind:Stability and prediction from ages 2 to 3〔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40(6):1105-1122.

〔5〕HUGHES C.Executive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 Links with theory of mind and verbal ability〔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16):233-253.

〔6〕魏永刚.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7〕RUSSELL J, MAUTIMER N ,SHARPE S,et al.The “windows task” as a measure of strategic deception in preschoolers and autistic subjects〔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4,(9):331-491.

10.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对我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催眠术的蔡老师,使我终于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带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想去了解和领悟。如前,开始有点小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11.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十一

男人愈失恋心理愈健康

一直以来,失恋被认为是对人感情最大的伤害,不论男女,都会让人痛不欲生,而实际生活中,因失恋而产生心理问题,选择极端方式来解决痛苦的男人也大有人在。然而最近英国一所大学的研究课题却有可能推翻这一共识,他们认为,对于男性来讲,失恋次数越多,心态反而更健康。

男性心理健康程度与分手次数成正比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分手对男女双方心理健康影响”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在只考虑两性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情况下,在同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女方更容易感到缺乏金钱和财产上的安全感,而男性更关心的则是会不会一辈子都被拴牢。

双方分手后,情绪低沉和沮丧本属正常现象,但女性从感情伤害中恢复的时间比男性长得多,而且女性的心理健康会随分手次数的增多而不断恶化。而男性却恰恰相反,曾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分手经历的男子,心理状态极佳,甚至比其他男士还要健康。

两性关系稳定的情侣心态都健康

虽然研究结果显示,分手对男性和女性心理健康影响截然不同,然而对于情侣两人的心理健康同时达到最佳状态时的标准,还是与传统认识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两性关系稳定或家庭幸福的人,其心理健康往往处于最佳状态;相反,令人痛苦的分手则是导致心理不健康的罪魁祸首,尤其对女性的伤害更大。”

12.学习《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十二

【关键词】儿童学前;教育;培养良好;行为

在建立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人能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融入社会,这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一个人从小心理健康,他会很乐观地去面对现实,去享受生活,成為对社会有用的人。相反,如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不但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而且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那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成为我们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了。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儿童在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等方面得到协调全面地发展,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适应生活的能力。这些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面

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正常的饮食起居习惯,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所以,成人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以及个人卫生习惯,既有利于儿童自身的身体健康,又有利于儿童自身道德情操的培养。让儿童知道身体需要多种营养,这些营养来自于我们吃的食物。要给儿童足够的睡眠时间,而且养成按时起居的好习惯及正确的睡眠姿势。

2.情感方面

儿童保持活拨、愉快、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情绪是正常的、稳定的,尤其是我们老师或家长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对孩子大发雷霆,以免使他们在性格上产生惧怕、抑郁、易怒等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心理因素。因此,作为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儿童的心声,平等交谈,互相信任,幼儿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

3.学习方面

儿童用轻松偷快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二。儿童的求知欲较强,感到外面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总想问个为什么。如:最早的人是哪里来的?月亮为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天上为什么总有下不完的雨?……这些需要成人耐心地一一解答,以满足他们的好奇愿望。

4.劳动方面

儿童热爱劳动,积极地参与劳动,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三。儿童劳动是一种不以生产物质财富为目的的教育性活动。让他们亲眼看到劳动后事物的变化,看到劳动成果,能使他们体验到劳动的愉快,对劳动产生兴趣,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劳动中需要克制自己,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完成任务。从而懂得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进一步尊敬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

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是协调发展的。成人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并教给儿童一些有效的交往技巧,促进儿童之间的和睦相处。如:告诉他们不能抢占或损坏别人的玩具,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时归还;又如发生偷盗现象,首先不要批评孩子,先要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从小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人喜欢的好孩子,长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能实现美好理想。

1.家长的模范作用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社会,所以父母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盘变到质变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如果得到母亲的爱抚,对他的心理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满足。在以后的成长生活当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对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儿童新的权威人。我们必须科学地管理好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区别对待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和行为过失,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爱护幼儿的角度出发,为幼儿发展着想。

3.同伴的交往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同伴交往对儿童获得社交能力要大于成人的作用。因为儿童与大人的交往由、于角色地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同伴交往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如儿童在玩“过家家”游戏时扮演爸爸、妈妈、老师、孩子、医生、顾客等各种角色,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游戏活动,使他们体会和了解真实的社会角色,从中学会社交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孩子的同伴交往。儿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无论在家或是学校都应让他们找同伴玩,他们在一起既能锻炼口语,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促其发展。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与人相处,互相帮助,体会到社会角色的差别,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3.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选修这门课程可以说是机缘巧合,当时恰逢一些琐事,心里十分烦闷,暴躁,虽然现在已经连是什么事都不记得了,但那种愤世嫉俗的感情却无法忘怀,是一种自己的言谈举止都被情绪控制,不能自理的感觉,一切都很失控。也就是在这时,在选修公选课时,看到了这门课,当时只是想也许这门课对于我即将到来的毕业季有帮助,至少可以在事情纷杂的时候可以保持清醒,不被情绪控制了理性。

初遇:

第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门课好像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以为这里只是寻求心理安慰的地方,可是这场初遇,并不像我认为的那样,我以为这里是温暖的城堡,有高高的城墙,可以隔绝外界的纷扰。初见却让我明白,这座城堡还有打败敌人的利器。

同行:

随着课程的进程,从一开始的不信,到后来的不适,到后来的愉悦,老师告诉我们要积极向上,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要学会放松,要学会解压,要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老师告诉我们,没人都会有烦恼,我们都不是一个人,记下开心的事,回头我们就会知道,一路上,我们有这么多的快乐。老师告诉我们,要善待自己,要学会帮助别人,当我们给予别人的时候,自己会得到更多的欢愉。老师告诉了我们很多,一路走下来,没有疲惫,只余轻松。

回首:

似乎只是眨眼间就走到了曲终人散,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感谢,是期待。感谢老师教了我们这么多,期待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和道理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帮助。回首看去,在这里我收获了志趣相同的朋友,收获了曾经求之不得的秘密,收获了老师一个学期以来的关爱……

前行:

14.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老师第一节课,让我们把自己上这门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己想改变的东西写下来。让我感觉很新鲜,不像专业课那样,死板,纯属填鸭式的教学,无聊,让人厌烦。而这门课是完全可以自己参与的,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可以大胆的去想去说。

对待自信心的问题,老师说的话让我记忆深刻:怎样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多做,多做到,多因做到而感到骄傲!对自己要求低一点,你会发现你可以做到很多事情。简单的话,却又十分受用。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比其他华而不实的东西要好很多。

《实用心理学》让我感兴趣的最大之处是,老师的重点是引导我们,加强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想象。让我们的思想占据主动。比如,老师让我们把自己的计划、人生观和价值观写下来,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思考。而不是其他课那样,被动的学习。还有,课堂上,老师会用类似于游戏的性质的,在调动我们积极性的同时,把要教的知识传达给我们,对我们的一些性格做出改变。所以课堂的气氛很好,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活跃。

就拿我自己来说,还记得老师第一节课,让我们写下自己的不足。我写的是“遇事不够淡定,容易情绪化。”当时第一反应是有点不解。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是在通过这一方式了解我们的同时,又对我们进行一定的心理暗示,让我们自己意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改变。这也是心理学神奇的地方。

15.学习《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十五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策略

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教师作为教育幼儿的重要引导者和教育者,在整个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大,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即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素养。物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应受到学前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视。下面,学前专业物理教学从培养兴趣和教学原则两个方面提出探讨。

一、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竞争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竞争意识教育,增加学生的紧迫感。

任课老师要有意识地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教育,让学生切实意识到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学前专业生不再是幼儿教师的唯一来源,就业不易,自己一定要有与人竞争的资本。合格的幼儿教师应是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幼儿教师还需要将自己所积累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与科学态度转化成幼儿易理解的形式,并以适当的方式逐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教师本身的科学课程知识则是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紧迫感。

(2)加强目标意识教育,激发间接兴趣。

从序言课开始就及时对学生进行目标意识教育:学前专业生未来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经常会向周围的人(老师、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凉湿衣服时衣服上的水为什么往下滴?翻滚过山车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晒毛毯时为什么要用小棍子敲打?……学前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学前儿童工作者,将来肩负着“引导学前儿童认识生活环境和常见的自然现象”的重任,将来在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时,承担着激发学前儿童对自然、科学、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的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目标意识,坚定学好物理的信心。平时作业布置除课堂内容外也可结合幼儿园科学活动课进行,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3)利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学生不太明白物理学的知识与幼儿教育的关系,甚至认为学前专业学物理是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有助于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其创造意识,并能为其成为优秀教师助一臂之力。

实例:在重庆市幼儿教师创新教育活动大赛中,幼儿教师组织的幼儿活动很少涉及科学领域,即便是科学领域的活动,教师的科学知识也不够准确。

2.注重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直接兴趣

(1)利用序言课的积极影响。

新教材在序言课里向同学们展示了多姿多彩实实在在又浩瀚无边的物理世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图片视频录象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到这一点尤其要确保几个惊险刺激的小实验的成功,“先人为主”,充分唤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要以游戏、操作活动为主,学前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偌的特点,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所幸物理是实验科学,实验可谓贯穿教学始终。教学中除做好演示实验外,宜穿插些简单易做效果直观明显趣味性强的小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前,先让一位身高力大的同学去拉一位瘦弱娇小的同学,结果显而易见:大同学轻易的拉动了小同学。大同学拉小同学的力和小同学拉大同学的离哪个大?学生七嘴八舌,好奇心被充分激发。还要尽可能增加些器材简单操作方便的随堂实验,如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一种探索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幻灯、电脑等多种媒体,如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展示“蹦极”、“翻过山车”的视频,加强对感官的刺激,满足学生对听觉,视觉的需求,从而维持较高的兴趣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3)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

玩具既是幼儿园儿童活动的主要器具,也深受各年龄层次的孩子们的喜爱。如果玩具出现在物理课堂上,不仅会让学生们回想起天真浪漫的童年时光,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重心”后展示学生们制作的“不倒翁”,帮助学生理解“重心越低,稳度越大”。学习惯性之前让学生玩一下“惯性”小车,回答小车离手后继续前进的原因;学习“能的转化和受恒”前玩一下“溜溜球”……既让学生感知了各种能量的转化,又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儿童玩具的密切关系。课后布置学生寻找(实物、照片或文字资料)利用对应原理的工作的玩具,不仅可以巩固学习内容,也可加深学生对玩具的了解,提高他们将来指导幼儿进行科技活动的能力。

(4)增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故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可信,进而喜欢老师,并“爱屋及乌”而喜欢物理这门课,一般可以通过上课时的默契配合,课间的交流,课代表作为中介,借助作业本上的评语和作业本上的对话框作为媒介及课外辅导等形式来加强师生间沟通。

二、遵循教学原则,着眼全体学生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面对不能内容较能理解的高中高一教材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前学生,教学中忌一步到位,而是要通过新授、习题和复习三步曲让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达到预定的要求。

2.因材施教,尝试分层作业

大学一年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布置作业时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分A、B两类作业或分必做题和选做题(较高难度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3.加强个别辅导,解决实际困难

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仅靠自己的努力不足以达到中等水平,教师应真诚地给予关心,耐心地给予辅导,①给予鼓励和信心;②给予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上的指导,切实解决其学习上的困难,以全面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上一篇:庆五一职工运动会活动方案下一篇:如何进行投资理财规划论文答辩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