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2024-08-27

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13篇)

1.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一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命题的基础。在命题过程中将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实现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的合格考查与选拔功能。为此,制定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数学命题的基本原则。

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数学命题的基本原则是:初中数学学了什么,高中数学需要什么,将会考什么。具体而言,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必须有利于初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遵循以《课标》为纲,用好《初中学业考试指导丛书?数学》的命题原则。

1.题型与题量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应用题、探索题、实践操作题等共计25题。

2.试卷的难度

全卷难度系数为0.60~0.75之间。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约为7?1.5?1.5。即容易题约为全卷的70%,中档题约为全卷的15%,较难题约为全卷的15%。容易题涉及的知识主要是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内容。

中档题将知识适当地综合,涉及的知识有升学的内容。

较难题将知识综合运用,在知识点的交汇处设计试题,涉及的知识主要是升学内容,考查综合运用初中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试题的设计过程中,实行分级把关,即中档题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均会出现,较难题心要设计在压轴题中。

3.重点考查的内容

概括地讲是三基四能。

三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和技巧。

四能是指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平面几何的证明来体现。

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数、式的恒等变形来体现。

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来体现。

创新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探索题、实践操作题来体现。

4.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

考查的主要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统计思想、化归思想等。

考查的主要数学方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综合法、分析法、图象法、消元法等。

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如代数式与方程、函数关系及其性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用心良苦三角形的特例)的圆中的有关知识等内容的考查都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而且函数等重要内容在选择题、解答题中都会作重点考查,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位置。

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命题总是从初中数学整体意义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以检验考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有效、灵活地解题。知识的综合性则是从初中数学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初中数学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的横向联系。因此,对初中数学知识的考查,要注意试题的综合性,注重初中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2.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二

一、初中英语的学科特点

1.记忆性。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相对于小学接触的英语而言, 初中英语就开始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是在词汇方面, 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词汇短语和各种写作句式, 同时记忆单词的固定搭配、语法规则、时态句型。为了写好英语作文, 还要记忆各类优秀的文章及好的表达方式。有一点也很重要, 就是初中英语是学习英语的基础环节, 大量的记忆对于后期更复杂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差异性。

英语科学本身与我们所熟知的汉语在说话方式上就已经有了很大差异, 而且, 二者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差异也更明显。英语和汉语在发音、语调、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例如英语的动词有时态变化, 汉语就没有。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能够体会到截然不同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 这就会使得英语学习增加一定的难度[1]。

3.应用性。

英语是当今世界最流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是交际工具, 掌握了英语就多了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的途径。初中英语对于熟练应用口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今, 在大街小巷, 时不时会遇到外国人, 日常交际时有发生。同时,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英语也在各类载体上出现, 熟练掌握英语将会给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4.人文性。

通过对初中英语不断深入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一种语言, 其中包含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 无所不有。通过对英语的学习, 我们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风土人情、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英语的普及可以向世界传递多元的文化和多彩的生活。

二、初中英语的学习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虽然大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为了学英语而死记硬背、毫无兴趣、没有激情的现象。只有爱学习, 才会想学, 才能学到想学的知识。在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可以将教材中的语言情景利用一些直观的手段表现出来, 如情景表演、实物演示等,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娱乐性[2]。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扬,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提高学习英语兴趣。

2.熟记英语词汇和短语。

词汇和短语是英语的基本构成, 将词汇和短语牢记于心是学好英语的关键。熟记词汇和短语的最好方法莫过于重复记忆。 学习词汇要从词汇的形、音、义三个方面把握, 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的用法, 同时要学会一些单词的构词形式, 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充词汇量[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 我们可以得知, 记忆总会有遗忘, 但是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所以, 在日常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要熟练掌握自身记忆的方式方法, 多看, 重复看, 短时的理解总会转变成长久的记忆。

3.大量阅读英语文章, 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实现[4]。词汇量的积累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丰富同样需要依靠大量阅读。大量 阅读不仅能够提高词汇量, 认识更多不懂的单词短语, 同时能够提高口语水平。在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可以坚持每天阅读几篇优秀的英文短文, 或者查阅一些国外的英语报纸杂志。对于一些不懂的单词短语, 我们可以翻阅词典, 搞懂句意, 同时要准备一个本子, 把生词记录在案, 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阅读一番,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单词短语, 就能掌握其中含义, 这对于把握文章的深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阅读英语文章对于提升阅读水平有很大帮助。

4.多动笔, 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体现[5]。刚开始锻炼写作的时候, 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英语作文, 记忆其中的典型句型句式, 进行模仿写作。每天坚持写一两篇英语短文, 有意识地将平时记忆的好的句式应用于文章中。做到学以致用, 就能写出精彩而有亮点的英语作文。当然, 写作要写有其意, 写有内容, 不能只是为了应用典型句型, 更要有所表述, 阐述作者的思想。

5.不断努力, 坚持不懈。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英语学得好的人, 并不一定非常聪明, 但一定是个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的人。学习英语不可能像某些广告鼓吹的那样在很短时间内就说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 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花费更多时间、付出辛勤的汗水, 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在心理上给自己加油鼓劲, 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坚持一定可以成功。

三、结语

初中英语相对来说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 学好初中英语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更复杂、更有深度的英语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学好, 才能为将来学习与应用英语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春芬.关注初中英语学科的“潜在课程”[J].海外英语, 2013 (24) :15.

[2]程燕琴.浅谈初中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4) :20.

[3]华茵.浅论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研究[J].改革于开放, 2011 (06) :19.

[4]李显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创新之浅析[J].才智, 2013 (05) :30.

3.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三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技能特点;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点就在实践性,而其实践性又渗透于发展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特点中。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从信息技术科学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文章就结合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而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

一、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软硬结合”的学科,在经历了大型计算机到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从硬件到软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性学科,其综合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其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也极大地刺激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当然,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考虑到人文性特点,将其和工具性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1.发展性特点

以语言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迄今35000年~50000年了,随之文字的创造,印刷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从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起,人类和信息技术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到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让人类真正地步入信息社会。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捷。

纵观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其发展方向基本是严重微电子与光电子向着高效能方向、现代通信技术向着网络化、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将会促使遥感技术方向发展,具有高速大容量、综合集成、网络化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学科,就是要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2.综合性特点

信息技术并非独立的学科,相反,其综合性较强,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如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物理、工程、控制论……我们甚至可以说,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计算机学科,而是兼备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并不孤立于任何一个学科,而是和其他学科紧密相连的。如,在平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经常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再如,在信息技术课堂的Word编辑教学中,教师就经常会讲到文章的美化等,在Excel的学习中,数学公式就常被用到。

3.应用性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不是一门以计算机学习而学习的学科,而是以计算机技术学习而促进学习效率提高的学科,因此,信息技术学科自然就具有其应用性。从最常见的文字编辑到复杂的工程图纸、从简单的成绩统计到图文制作,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特点。从学生角度来说,学习信息技术,就是要以“技术”为指导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如初中阶段所涉及的基本文字处理,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来实现网络写作,而常见的网络知识学习则是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去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从而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4.工具性特点

从应用性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正因为这一点,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课就容易演变为打字课堂和纯粹的信息技术理论课这两个极端。所谓的工具性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来进行学习、生活。同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如果将信息技术课看作是单纯的理论课或技术课,那么,信息技术背后所掩盖的人文性就会被淹没,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就容易变成要么是“知识丰富、手脚笨”或是“手脚灵活而无知识”的极端。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强调其工具性时还要注意突出其人文性,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分析,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这也是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

新课改后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内容更广,难度更大。想学好这门课,一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应付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二要养成喜好动手的习惯,动手会使你变成技术高超的“问题杀手”;三要善于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交流;四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1.注重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是理论加实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只是学生的引路人,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果学生不能自主地去动手实践,那么,信息技术学习就只能成为“纸上谈兵”,无法获得真正的技术。当然,要想获得真正的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基础。既然信息技术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操作前就需将理论知识掌握好,如此才能正确操作,形成技能。

2.注重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信息技术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高深莫测的高科技,很多学生不敢动,而有的则乱动,于是学习就变得较为困难。笔者所说的动手操作的习惯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动手操作。以PowerPoint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在理论阶段指导了如何去截图,如何抓取,但当真正进行操作时,又不知道“工具”在哪里,动手操作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熟悉,让指导形成一种技能。如,在Word的学习中,对剪贴、复制等,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从工具栏中一一寻找,然后操作,速度慢而效率低,而当学生熟悉后,利用右键或快捷键,不但速度能加快,编辑起文本来也称手顺心。

3.注重合作交流的习惯养成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模式,尤其是刚接触信息技术时,很多学生连双击、单击、左键、右键都难以分清楚,更不用说利用软件来进行图文之类的处理。而通过合作交流,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里所指的交流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上的交流。如在学习中对哪一知识点不理解,通过合作交流来相互探讨。而在操作技法上的交流,信息技术虽然存在固定的程序模式,但同是一种模式可获得不同的效果。如,在文本中插入图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插入后还能对图片进行一定的编辑,在位置上也有选择,通过交流,学生不同的意见得到综合,对解决问题和优化操作程序都大有裨益。此外,学会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反思也是学习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方法。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发展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攻击性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走基础化、综合化和工具化道路。同时,教学中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找到“渔”后去捕获更多的“鱼”。

参考文献:

[1]张斌.试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8(26).

[2]李效庆.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漫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01).

[3]姚爱姬.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03).

4.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四

承德县第二小学 宋小荣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数学学科,具有如下性质: 1.生活性

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这已经成为了当今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2.现实性

儿童的数学是他们的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这种现实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的构成之中,存在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的时间活动之中。这些“现实”是小学数学课程的起点,也是儿童获得数学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时间的节点。课程的任务是构建抽象与现实的连续体。3.应验性

数学教育应当成为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不要总是将详细整理好的证明(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而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进行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超越局部的、非单纯接受的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能力和情感。

1.培养公民数学素养是基本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就像今天的识字、阅读一样,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了时代的要求。2.培养数学思维是实现数学素养发展的基本点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活动。具体来说,数学思维就是一数和形及其结构关系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

数学逻辑思维是以数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完全)归纳、演绎为主要方法,并能用词语或符号加以逻辑地表达的思维方式。

数学形象思维是以数学的表象、直感、现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比较、分类、类比、联想、(不完全)归纳、猜想为主要方法,并主要通过对形象材料的意识加工而得到领会的思维方式。它以形象性和想象性为主要特征,其思维过程带有整体的思考、模糊判别的合情推理的倾向。

数学直觉思维是包括数学直觉和数学灵感两种独立表现形式,能够迅速直接地洞察或领悟对象性质的思维方式。它们以思维的跳跃性或突发性为主要特征。3.提高将数学应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是发展数学素养的基本目标

数学教育目标是为了拓展人的空间,包括数学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拓展数学空间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拓展人的一般生活空间,使人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显然,数学对每一个普通公民来说都有价值。

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目前我正在大力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请大家了解一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有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可谓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二、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交流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教师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好的前置性作业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效课堂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智慧各放异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我的教学流程是: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所谓分工就是当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会不知所措。比如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上台汇报时每个同学的发言任务等。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协调是指在分工的过程中,有的任务不能充分发挥某个同学的特长,他有要求承担其它任务的愿望时,这时组长要协调,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须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所以隔一段时间我会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小组面向全班发言的任务一般有:1.我的例子是什么?2.我的解题方法是什么?3.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4.我不懂的问题是什么?

四、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放”“引”的作用。

五、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任何的极端运用都会导致教学生态的破坏与教学的低率。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也提到了: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口述式: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式: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我们特做的魔术棒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

3、评“星”式:我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会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并把那些孩子的照片作为桌面放在电脑上。

4、称号式:另外,还可以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学生,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

评价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除了以上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主动评价,如他们常说的:谁来和我们交流、谁有问题想问、谁有不同意见、谁要补充、谁来评评我等等,从这些日常的用语中就能体会学生之间这种互评互学的氛围是多么的浓厚。总而言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自由的评价中爱上你的课堂。

六、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5.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常规 篇五

一、备课

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制订教学计划

通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是要领会课程标准中对本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标准对本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做好教材分析及学期数学教学目标分析;

2.情况分析。数学尖子生、学困生及中等生的人数、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3.目标要求。理解并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阶段目标;

4.教学进度。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包括课题学习、复习、检测等时间安排(要写明具体日期和周)。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最好由学校统一设计)。

(二)教学设计

数学课教学要精心设计,注重知识的落实,必须超前备课1~2课时,并做到:

1.钻研教材。研究并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思想、特点、体例、呈现方式,例、习题的编排意图,难易度、层次;

2.了解学情。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基础,学习态度与方法;明确学生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难在哪里?为什么难?怎样破难?

3.熟悉课型。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三类课程的备课,即基础性课程(包括新学课,复习课、评讲课)、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等课型的备课; 4.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

①教案要求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明确;

②数学活动过程设计(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明晰;

③学习活动方式设计得当,评价调控处理适度;

④教学内容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5.媒体与教具使用,根据教材内容、课型和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前备好上课必须的学习用品。媒体的使用要适度,知识的过程展示要详尽。6.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在黑板或展示板(屏)上的以图文呈现式的设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7.编写教案

在思考上述几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智能水平,把课堂教学程序及方法步骤等写成文本(即所谓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以便于教学的应用和调整。一般数学教案规范格式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教案序号,授课日期、节次。①课题:指教学课题

②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及本课教学的创造性或拓展性目标。

③重点、难点:指教学思考的要点和关键所在,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④教学过程:写出教学程序的具体设计与安排。对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要有一定的层次,突出形成性练习,注重学生板演等形式的知识反馈与纠错。

⑤作业布置:精选习题(在课本与作业本范围内选),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关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⑥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有利于巩固和反馈。⑦教学反思: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教学反思字数不限。

8.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取以个人思考为基础,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不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常规

一、备课

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制订教学计划

通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是要领会课程标准中对本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标准对本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做好教材分析及学期数学教学目标分析; 2.情况分析。数学尖子生、学困生及中等生的人数、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3.目标要求。理解并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阶段目标;

4.教学进度。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包括课题学习、复习、检测等时间安排(要写明具体日期和周)。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最好由学校统一设计)。

(二)教学设计

数学课教学要精心设计,注重知识的落实,必须超前备课1~2课时,并做到:

1.钻研教材。研究并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思想、特点、体例、呈现方式,例、习题的编排意图,难易度、层次;

2.了解学情。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基础,学习态度与方法;明确学生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难在哪里?为什么难?怎样破难?

3.熟悉课型。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三类课程的备课,即基础性课程(包括新学课,复习课、评讲课)、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等课型的备课;

4.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

①教案要求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明确;

②数学活动过程设计(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明晰; ③学习活动方式设计得当,评价调控处理适度;

④教学内容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5.媒体与教具使用,根据教材内容、课型和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前备好上课必须的学习用品。媒体的使用要适度,知识的过程展示要详尽。

6.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在黑板或展示板(屏)上的以图文呈现式的设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7.编写教案

在思考上述几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智能水平,把课堂教学程序及方法步骤等写成文本(即所谓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以便于教学的应用和调整。一般数学教案规范格式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教案序号,授课日期、节次。①课题:指教学课题

②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及本课教学的创造性或拓展性目标。③重点、难点:指教学思考的要点和关键所在,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④教学过程:写出教学程序的具体设计与安排。对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要有一定的层次,突出形成性练习,注重学生板演等形式的知识反馈与纠错。⑤作业布置:精选习题(在课本与作业本范围内选),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关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⑥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⑦教学反思: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教学反思字数不限。

8.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取以个人思考为基础,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不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附:初中数学教案参考格式一

课题: 《XXXXX》 教案序号、授课时间、节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表现目标;

3、情感目标;4拓展目标

二、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引入(创设情境体验)2.新课

①例题分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②课内练习(注重反馈与纠错)③拓展提高(知识的应用与提高)④板书设计(利于知识巩固)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反思:(教学活动结束后再写)。初中数学教案参考格式二 课题 设计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上课

1.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材、教具等,准时进入课堂,不空堂、不拖课,不以任何理由拒绝学生进课堂。

2.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用普通话讲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生动、准确;板书工整、规范、有序;合理适当使用媒体辅助教学。

3.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遵循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数学理解、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5.有效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问要有思考价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活动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6.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结构科学。留有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间。认真组织好课堂的练习与反馈,及时调节,练习要有梯度、层次,适应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设置。要求:①从课本作业题、作业本中精选习题;②作业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作业要求。除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课型外,每节课后留3-4道作业题(解答题),选择题、填空题每3道折算成一道解答题作业。初三总复习教学阶段,每周至少批改2次单元或综合检测题。

2.作业辅导。辅导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要求:

①针对学生水平,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要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关注尖子生的发展和提高,提倡多作个别辅导,多作学习方法上的辅导;

②辅导要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指导学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③辅导学生应耐心,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3.作业批改。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了解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渠道。①作业全批全改,批改须及时,重视反馈; ②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作业评定; ③登记学生平时作业成绩;

④批改既要严格,更要正面鼓励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态度和习惯。4.作业讲评

①讲评及时,时间安排适当;

②对学生作业中有创见的解答或典型错误,要做好摘录,作为教学资源备用。对错误原因要适时作出综合分析,提出应对的措施和办法;

③讲评形式多样,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采取面批辅导、学生互助等多种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错误,可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以讲解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纠正;

④有计划地进行优秀作业或数学实践成果的展评(每学期1-2次)。

四、质量测评

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评,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数学教学质量测评应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测评体系。应积极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成长记录和综合表现等多种方式,质量测评的内容应全面。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评价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和科学性。

2.对数学学习的测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质量测评的试题编制应以教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参考所选用的教材。注重对数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考查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并突出重点。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适度加强对数学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考查,适当体现对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应有层次性,但容易题(难度系数0.8以上)应占70%,试题表述力求科学、规范、简洁、无歧义。

4.科学选择测评方式和方法,恰当安排单元检测和期末考试。认真做好单元检测,期末考试的组织、批改、成绩记载,以及试卷分析等各项工作。每学期单元形成性检测不少于6次,要全批全改,并有讲评与订正。及时对检测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反思与反馈,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5.建立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质量测评体系,让学生、教师能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利于反思、调整,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6.市直初中数学学科课改教研会感悟 篇六

讨会的几点感悟

肥城龙山中学数学组杨华

3月15日下午,市教研室在实验中学召开了市直初中数学学科现代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会议由教研室刘庆老师主持,会上大家先集体观摩了实验中学韩英老师执教的《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一课。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课堂改革新理念,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展示,和谐高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随后参会教师分别从导学案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作用、课堂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对韩老师的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三处学校的教研组长就本校教研组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做法作了汇报交流。最后刘庆老师强调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改革的重心,然后就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下面我谈一下我的几点感悟和体会: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会上,各学校都交流了开学以来的一些成型的做法和取得的一些初步的成效。因此,我们应乘着这次改革的东风,继续加强对课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达标”的课改新理念,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二、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导学案。

学案中学习目标要简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要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预习案中要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设计成有梯度和层次性的思考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给学生提供能思考、值得交流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探究案设计时要注意对教材内容的改造、整合与拓展,使教学内容更符合数学认知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分配学习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如性别差异、个体差异、家庭背景等。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组织作用和检查督促作用,并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优生拓宽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自己的书写和思维习惯,中等生能面对面的学习优生的长处,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学困生在和其他学生面对面的交往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逐步提升自己的成绩。

7.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七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很多教师都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尝试,有效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提高。但同时,在具体整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数学课堂,出现了严重的为整合而整合的现象,有的为了体现整合,甚至以牺牲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归纳一下,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的效果流于形式

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切实选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点,尤其是没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和创设情境等方面的功能,使整合流于形式。例如,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只是机械地把课上所有要说和要讲的内容全部转移到幻灯片上,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播放。很显然,这种做法,教师只是扮演了点击者和“放映员”的角色,学生呢,只是被动观看放映的“观众”,至于信息技术对课程目标实现的支持和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则根本没实现。

2. 整合的目标与操作脱节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一回事,而操作又是一回事。笔者曾看到有一节数学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设定了一个整合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通过大量地播放视频和录像资料进行实施。对于这样一种现象,暂且不说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如何,单就目标和过程的相关性而言,明显是风马牛不相及,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理解整合的内涵,是为了整合而整合所致。

3.教学评价指向不明

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型,在这种课堂中,最终的目标达成就不仅仅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还有对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相应的即时评价,有效引领学生达成这一目标。但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却有很多操作是旧瓶装新酒,大部分评价仍然只是局限于对课程目标实现的指引,而没有切实用整合课的新型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4.教师角色的定位模糊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注重教师控制的现象,即教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加快了课堂的“灌输”速度,变“人灌”为“机灌”,使得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无法有效内化“信息量过大”的数学课程知识;另一种是片面追求学生自主,强调对学生“放飞”,如一味注重增大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的比例等,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发生学生“在堂上热热闹闹,在堂下无动于衷”的情况,实质上学生在学科知识和能力上都没有得到提升和发展。

●相应的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切实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促进作用,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充分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两者的有机融合,即只有通过两者的结合,才能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真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必须要提高两个认识:一是,切实明确技术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定位。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课程目标是主,信息技术是辅,也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为主,信息技术只是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工具,两者分别有各自的角色定位。二是,把整合的着力点放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上。

2.注重利用技术营造合理的教学环境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生活实际情境相联系的,这种情境有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再现。为此,就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营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通过情境呈现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能始终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笔者曾在讲授苏科版九年级(上)数学《圆锥》一课时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圆锥的母线长为6,底面半径是1,现有一只蚂蚁从底面圆的A点出发,绕侧面一圈后回到点A,则这只蚂蚁爬过的最短距离是多少?笔者首先借助动画课件,将现有的圆锥沿着母线展开,动态的模型展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将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平面图形,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就能求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在这类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法有机结合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要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还应把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可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教师事先预设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当每个学生都对预设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之后,再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协作学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4. 应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

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课程实施最终的衡量标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合理采用相应的与整合目标相匹配的新型评价机制,是促进整合进程、取得整合成绩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时,就应该注重评价学习者利用信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基于过程的评价,注重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行为和参与程度;结合绩效评估技术,利用电子学档等记录评价学生的学习作品;制定结构化评价工具,如信息化评价量规等,使教学评价工作有据可依,也可便于学生的互评、自评。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教学实践中,要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形式直观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开拓教学思路,为素质教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吴疆.现代教育技术与综合学科课程整合方法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8.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德育教育 欣赏学生个性发展 树立坚强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2-01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需要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德育教育。拨其心灵,教书育人,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教学中用简短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

数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存在在数学的每一个角落里。数学里,充斥着简单具体的美,和谐统一的美,奇异梦幻的美。我在讲初一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时,课前我播放了一个有关团队精神的小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悟出道理:团结就是力量。道理得出,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扬团队精神来学习本节的学习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兵教兵,兵带兵,气氛特别和谐。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二、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德育教育的过程既是训练说理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和陶冶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多说鼓励,赞许的话,学生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兴趣上来了,学困生就会减少,优生就会增加,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他们心中的老师就是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他们心中的老师是高尚而富有魅力的。老师的个人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良好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许多公式、公理、定理都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真理,或者就是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从而产生推导和归纳,推广与概括,发展与拓宽的应用目的。如在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探究1结束时告诉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热爱生活,解题就会轻而易举。

四、用光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中,杰出的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数学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无数的中国数学家致力于发明创造并探索事物的真理,他们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中国的一些伟大数学成就更是一部使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在情感上爱国的好教材。如秦九韶公式、祖冲之的圆周率以及九章算术,等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且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从现在看来,至少要比欧州人的帕斯卡三角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五、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系统性与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数学推导的依据中要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的格式、步骤的安排、书写的整齐、清洁和美观,努力探索合理简洁的解题策略,并且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努力寻找错误的原因,要克服困难,追求真理,主动进行补救和改正等。这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创新精神。

9.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九

通过这次网上远程学习,聆听专家讲座,与学员们的交流,积累了很多经典的教学案例,拓展了我的思维,开阔了眼界,也学会了从多种角度看问题。通过培训,在《学习日志》这一版块,我意识到了老师要提高本身人格素质、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在《学习总结》这一版块我学到了课堂教学的多种方式、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老师讲课,写日志,努力学习,边学边应用,提升了自己的课堂效果,对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针对本学期我的学习情况,我总结的学习情况如下:

1、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及学习过程经历化,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提高学生表达、理解和接受能力。

3、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的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

4、数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课堂。讲数学史及数学思想,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学习数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

5、数学课堂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高度树立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帮助自身提高

10.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十

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人才,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育和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务之急;认真做好培优扶困,也就成为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三年来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育和教学质量,我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明确培优扶困的意义和作用

培优扶困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数学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措施,它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又不是上课的继续和简单的重复;培优就是对学有余力的、学习成绩比较突出或有数学天赋和潜质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辅导和培训,使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加优秀、专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扶困就是对学习数学有困难且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偏差或个人身心、品德、行为较差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较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通过培优扶困,我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培养有数学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同时通过培优扶困,我还从多种渠道获得了各类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反馈教育和教学中优势与不足,并及时不断地加以改进、不断地提高,这对于自身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副很好的催化剂。

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培优扶困工作的润滑剂

数学教学工作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比较复杂的工作。虽然它与相邻学科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数学教学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和理论体系。因此,开学初,我根据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数学成绩及思想表现情况,精心选择确定好培优扶困的对象,并制定出具体的培优扶困计划和措施。

我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方面的培扶教育,我十分注重与学生交朋友,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洞察学生的生理、心理,尤其是思想上的变化及波动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抑制了学生思想上的一些不良观念;让他们从内心中感觉到老师一直像自己的亲生父母在一样关心和爱护着他们,从而从心理上接受、信任和佩服我,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学好各门文化科学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们谈心,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有进步就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我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困生、做好学情分析,对学困的不同原因,采取多样的转化策略,协助他们共同分析、查找落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再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把比较差的功课补上去,并认真做好课后的思想沟通及跟踪辅导工作;鼓励他们鼓起勇气,笑着面对人生,找准人生的目标,实践表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做好培优扶困工作起着润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三、将培优扶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端正教学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客观而又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既关注优秀生,更关注学困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既保护中等的学生、又兼顾两头的学生,对待优生及学困生,特别给予关注,多提问、多督促,让他们多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做课堂练习时,及时发现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使他们各自尽情发挥、各得其所,优生能够更上一层楼,向更高峰迈进!学困生也能够循序渐进、将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和掌握,以鼓励、欣赏、激励的方法,肯定他们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勇气和力量。

四、家、校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培优扶困

为了做好学生的培优扶困工作,我觉得要使得工作真正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除了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之外,学生家庭的大力支持、通力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与沟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与生活状况,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力争与家长达成共识,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实践表明,搭建学校、家庭、教师之间的桥梁,对于做好培优扶困工作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举办数学讲座,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同学互助,共同进步

我经常组织班级数学成绩优异或对数学兴趣浓厚的学生,举办数学讲座或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例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的“最大值问题””、“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视图与投影》中的“太阳光与影子””等;还通过办好数学墙报、板报,举办数学竞赛、趣味数学游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优扶困。

认真做好优生及班干的思想发动工作,在班级开展“一帮一”或者“几帮一”的帮扶大行动,同学们齐心帮扶、互相支持、相互鼓励,班级的班风、学风明显改观,数学成绩都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整个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学习上你追我赶,携手并进。

河北省临城县第二中学 张爱芬(054300)

11.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十一

[关键词] 学科理解;学生一般心理;认知心理规律;结合;兴趣点;知识特点

学生可能对每一章的数学知识倒背如流,但很难说出“数学是什么”;教师每天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但总是绕过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 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也就有可能把握不住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 可以说,数学知识是客观形成的,学习方式类似一项挖掘工具,决定主观对客观存在汲取、探索的程度. 而学习方式的应用又要以数学知识客观存在的方式特点为依据. 简而言之,就是数学知识是怎样的特点,学习方式就是怎样的.

学习方式不仅仅要符合数学知识的特点,还要兼顾学生心理的特点. 方枘圆凿的数学教学是要不得的. 教师的教学法式必须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这样,灌注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的数学知识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被学生掌握. 也就是说,“教师一人讲,学生必须听”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是“针对教学”,兼顾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教学.

教师要围绕两个核心要素理解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初中数学

贝尔斯曾说:“随着教育与娱乐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人欣赏音乐与绘画. 但是,能够真正欣赏数学的人数是很少的. ”这句话并不是用欣赏人数的多少来比对评判各学科的好坏,而是针对各自的特点,分析出喜好的人群. 可以说,数学学科不像艺术和人文学科那样有很多极易觉察的美的东西,正如赫尔曼外尔说的那样,“数学是无穷的科学”,它是纯知识性的,具有实用性、逻辑性,不以人的情感倾向为转移.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也是如此,它的学科特点都包含在“初中”“数学”这两个词中,这两个词亦是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要素. 其中“初中”所指向内容为初中数学的内容特点,即初中学习的数学,抽象的程度要稍低于高等数学,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可以在习题或例题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追求广度,但不必追求深度. 初中数学还是代数和几何知识的一个结合,包括数和形这两个大系统. 数主要侧重计算,几何主要侧重证明,但如果教师不对这一点进行说明,学生很可能会把握不好它们之间的区别,将代数几何化,将几何代数解. 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展开之前,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什么是“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不是高山,让学生难以攀爬,它有自己的一套解法和技巧,这种解法和技巧是在题海中获得的,所以必须多练. 而且一题多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在一个解法上从一而终. 一些数学题目是烦琐的,但又类似脑筋急转弯,许多条件是“烟雾弹”,学生想解题必须要冲破这一层. 虽然数学看起来很难而又乏味,但是却有曲径通幽处,让学生兴趣盎然. 对于这些特点,教师可以一一举例说明,克服学生对初中数学惧怕的心理. 例如,在“互为余角”的定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万变不离其宗”的思维特点,从而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解题和证明能力. 互为余角可用正向及逆向的两种方式表示:

正向:因为∠A+∠B=90°,所以∠A,∠B互为余角;

逆向:因为∠A,∠B互为余角,所以∠A+∠B=90°.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它们自身存在一定的辩证规律,如掌握这些,学生便能对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运用轻车熟路了. 当然,数学知识需要科学严谨的呈现,教师在说明其特点,及对这些特点进行举例的时候,要科学、严谨,使概括的特点具有科学性,使总结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一般心理及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

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人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注意也是教学艺术的光亮”.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注意的对象是学生,更具体一点说应是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这一点也是因材施教中提到的. 由于生活环境、认知结构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呈现着不同的特点,有学生悉心受教,有学生顽劣调皮;有学生理论基础好,有学生实践能力强;有学生求知欲浓,有学生容易受挫,失去学习信心. 这都需要教师熟知,并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对号入座. 这是学生的一般心理,甚至比学生学习中呈现的心理规律更为重要,决定着学习是否继续,及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关于学生学习中呈现的,或遵循的心理规律,它是一种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大的方向来说,首先要从易到难地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定义、定理、性质,这是记忆和理解层面的,较容易. 当然还要向难点过渡,这需要教师提供与这些相对应的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又要上一台阶. 其次是实践,这一点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来说的,实践也分两个等级,即难、易. 难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易的只需动手操作验证理论定义,比如“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 虽然,在这里,数学理论知识被置于首要地位,但是,在学生遵循的认知心理规律上,实践更能帮助其理解、消化理论知识. 因此二者缺一不可,教师既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也要兼顾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例如,在以学生的一般心理规律为基础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让学生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在短处丧失的信心,以自己的长处帮助其他学生的短处,让学生之间长短互补,或在保持长处的同时,加大时间量在自己的短处之上. 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避免对任何一类知识形式的偏倚,改变学生只喜欢代数,不喜欢几何,或只喜欢几何,不喜欢代数的学习状态. 当然,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思敏感,想问题容易偏激,极易受到挫败,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特有的性情改变评价方式,该用激励法用激励法,该用鼓励法用鼓励法,避免一刀切. 另外,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呈现一定的心理规律,教师在教学时,要深谙这种规律,让学生由易到难地认知,在进行理论学习之后,也要进行实践研究.

nlc202309082258

教师要结合学科及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教材及学生主体是初中数学课堂的两个立足点,缺少任何一个,课堂都变成了“蹩脚”走路的人,不稳,且滞后. 所以,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科及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心理规律,有针对性地,且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 数学学科的特点主要以某个知识点的特点状态为依据,例如一些知识点需要借助多媒体渗入大量的生活实践实例,像概率、统计等这样的知识;还有一些知识则需要画图分析,如图形变化、一次函数的图像、平行、垂直等;还有一些知识则需要思维逻辑的介入,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等. 面对这些知识,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向可以不变,但方式可变. 其变化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点而设计.

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向”,知识蕴含无限的趣味性,学生才能被兴趣带动,进行学习. 尤其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兴趣决定着注意力和听讲效率. 所以,教师要挖掘某一数学知识点的独特点,将其附形在适合初中学生兴趣点的教学形式之上,放大知识点的丰富多彩性,让学生既饱眼福,又能兴趣盎然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拥抱学习.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的时候,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进行该知识定义解说,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唤醒学生的亲近欲望. 学生在视频的介绍中,看到建筑、艺术、人体上所存在的“黄金分割”之美,以这些美切入,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深刻认知. 在这里,教师就将数学知识点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点做了一次统一,这一统一可使课堂教学流畅,一气呵成. 在此情况下,学生也能跟紧教师的教学步调,全面且深刻地认识该知识点. 又如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点,如轴对称图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在探索中,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轴对称图形图案,乐此不疲,这不仅丰富了课堂,使本来乏味、呆板的数学课堂转为动态的,具有色彩的数学课堂,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任意而为的,它有它的限制,这一限制也可被看作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即教材与学生主体.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时不得不考虑教材的特点,也不得不考虑学生的一般心理规律,在学习中呈现的认知心理规律以及兴趣点. 相反,应将这些需要挖掘才能呈现的东西重视起来,并相互结合,一起支撑整个数学教学过程.

12.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十二

一、紧扣教材内涵整体特征,创新教学思路,有效掌控数学知识整体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互为条件、互为补充.数学学科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及品质有效锻炼的基础性学科,其严密性、整体性作为其自身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广大教师在复习课、巩固课以及习题课的教学中深刻认识到,数学学科知识点内容在各小节知识之间、在各章节体系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数学各知识点的“涓涓细流”汇集成了浩瀚无边的数学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首先树立整体性教学理念,运用发展和联系的思维方式,深挖教材内容之间的深刻联系,运用创新理念,对教学过程进行“二次加工”,设计出更加具有条理性、层次性和阶梯性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感知和接受知识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点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能有全面、深刻、广泛的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对整体数学知识的掌握.

如,在进行“圆的切线”知识教学时,教师结合知识内容,改变过去直接导入的方法,而是根据圆的切线的特点,联系链球运动员抛链球的运动轨迹,借助多媒体教学画面,使学生受到形象、直观的认识和感知,从而实现学生对圆与切线之间的关系、圆的切线性质等方面有比较理性的认知,为学生对圆的切线章节知识的整体掌握奠定基础.

二、紧扣问题外延丰富特征,注重综合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是知识点内容高度概括和提炼,在为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内容,认清知识内在联系,形成创新思维能力上,提供了有效地平台和载体.特别是综合性问题的教学,其特征和效能更为明显,能够起到提升学习能力的“跳板”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囊括多个知识点要素的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问题探究活动中,找寻出这一问题所隐含或关联的其他数学知识要点,并能从解题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有效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深刻关系,促进和提升学生辩证思维和综合解题能力.

例如图1,正方形ABCD边长是4,E、F分别在BC、CD上,设△AEF面积是y,EC=x,如果CE=CF,试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取值范围,并判断y是x的什么函数?

这是教师在二次函数知图1识综合运用课堂教学中所引用的一道综合性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发现这一问题隐含了正方形、三角形以及二次函数等数学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紧扣数学活动动态特征,进行探究活动,有效巩固学生良好学习教学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即成.同时,探究问题内涵,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所具有的良好学习品质和重要表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学生学习知识主体特性的有效发挥,将具有探究特性的数学问题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探究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地激发和释放,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通过思考、分析、辨析、反思等手段的运用,达到学生在“探究”中感知知识,在思维中形成能力,在解题中养成习惯,在反思中形成知识体系.

13.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篇十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课1—2分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课堂就想学。如:教学九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垂直于弦的直径”一节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幅精美的赵洲桥的画面,并播放事先录制好的问题:你知道赵洲桥吗?它是1300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赵州桥的主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米,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米,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相、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展现过程,深化认知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利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两圆做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相对运动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两个圆在运动的过程中有哪些位置关系?并注意观察其公共点的个数。待学生观察完后,试着让学生说出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它们各有几个公共点,然后再让学生类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给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下定义,这样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架起了桥梁,这样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2. 变静为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变静为动,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提高认知水平。如讲解圆一节中的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的?”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车子的运动情况,学生一看就会说方形车轮的车子颠覆大,圆形车轮的车子非常平稳,人坐在上面感觉舒服多了。接着教师再解释: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加深了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虽然多媒体教学优越性很大,但其优越性的发挥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并不是说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

三、有的放矢,灵活运用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媒体与教材的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媒体使用不再于多而在于精,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可用可不用则不用。使用多媒体教学需要考虑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如何使用;另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点适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来展示。从教学内容上看,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都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求根公式法的推导时,用多媒体演示推理过程远没有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边板书的效果好。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就谈不上比传统教学的新与优。因此,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学习的对象和主体。

四、注重效果,防喧宾夺主

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重知识的讲解而不是重如何使课件精美。记得我们数学组有位老师上公开课,课件做得非常精美,从封面到主页再到每个主题页制作得美不胜收。在课堂上 2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展示时,给学生的感觉是漂亮精美,耳目一新。整个课堂显得十分热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整堂课下来,学生印象最深的是课件中漂亮的画面,而知识点却掌握得很不理想。评课时,很多老师都认为课件过于“花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更多的注意都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所以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紧抓教学的主题,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喧宾夺主。

五、交互使用,避免 “机灌”

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制几张幻灯片,将黑板板书换成幻灯片。制作课件时如果没有一个用于交互的按钮,从第一页开始一直放映到最后一页,中间没有任何页面的跳转和交互,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就形成了由教师操作、计算机演示、学生“洗耳恭听”的新的“填鸭式”模式。由过去的“人灌”模式变为现在的“机灌”模式,这样更加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多媒体的优越性根本毫无体现。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做出正确的响应,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文明宿舍心得体会作文下一篇:施工防暑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