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共14篇)
1.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 篇一
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能源管理标准
GB∕T23331-2009Q∕FKJ-XLT-NY-201
1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工作
记录
2011年1月1日
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露天矿
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记录
Q∕FKJ-XLT-NY-2011 负 责 人:英士伟
工作时间: 2011年4月工作地点:坑口油厂电站 参与人员:高波、徐福双、苏银锁、程克宏、英士伟、孙长海 工作主题:增加油厂发电量
工作内容:
针对2011年一季度电力消耗与去年同期对比增加450.19万度,增幅14.24%的情况,按照矿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西露天弥补因电力消耗过大,增加资金支出的情况。
常务副矿长高波、副矿长徐福双、苏银锁、内燃科科长英士伟及能源具体管理人员一行7人来到坑口油厂电站,就如何增加发电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具体要求如下:
1、矿内燃科和坑口油厂必须保证每天的发电机组完好台数控制在42台/天、实动台数保证在35.5台/天;
2、企管科要将发电机组完好率和出动率纳入矿考核范围。对发电机完好、实动均实行按日考核。标准是减少1台,扣综合奖500元;减少2台扣综合奖1000元;减少3台以上(含3台)按故障认定标准处罚;
3、日发电量由内燃科进行考核,当日未完成发电量计划时对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罚,扣综合奖500元/次,分析不出原因时扣油厂综合奖1000元/次。
审批意见:
考核要自2011年4月1日起执行,解释权归企管科。
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记录
Q∕FKJ-XLT-NY-2011 负 责 人:刘永波
工作时间: 2011年7月工作地点:全矿各车间及用水岗点 参与人员:高波、徐福双、程克宏、刘永波、孙长海 工作主题:节约自来水消耗
工作内容:
针对今年上半年自来水与去年同期对比增加1.23万立方米,增幅8.57%的情况,按照矿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西露天矿矿长段学英的指示,节约自来水消耗是现阶段节支降耗的首要任务。为此,矿常务副矿长高波、副矿长徐福双、企管科科长程克宏、行政科科长刘永波以及能源管理专人员共计5人,深入车间及用水岗点,查找自来水增大的原因,寻求节约办法。
调查结论与要求:
1、据了解,矿自今年4月起为矿属8个生产车间增加了为一线工人清洗工作服8个洗衣房,同时成立南部员工洗浴池,使得自来水消耗量增大;
2、要对所有车间的供水管线进行改造,将坑下水引入办公楼和作业场点,利用坑下水代替自来水,促进自来水节约;
3、由企管科和行政科共同起草一份自来水节约管理办法,办法要有可执行性、可约束性,细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凡发现浪费自来水的人员,要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并对分管领导进行株连处罚。
审批意见:
考核办法要自2011年8月1日前起草完,行政科制定上水管线改造方案。
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记录
Q∕FKJ-XLT-NY-2011 负 责 人:秦志强
工作时间: 2011年10月工作地点:南机电厂受煤坑锅炉房 参与人员:高波、徐福双、苏银锁、程克宏、秦志强、崔启娟 工作主题:节约自用煤消耗
工作内容:
针对今年第三季度自耗煤与去年同期对比增加57吨,增幅
4.42%的情况,按照矿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西露天矿矿长段学英的指示,调查并解决自用煤超标的问题。为此,矿常务副矿长高波、副矿长徐福双、苏银锁、企管科科长程克宏、机电科科长秦志强以及能源管理专人员共计6人,到南机电厂受煤坑锅炉房,查找自用煤增大的原因,寻求节约办法。
调查结论与要求:
1、据了解,自用煤同比超标的原因是由于坑口油厂大干三季度,狠抓产油率,原煤产量与去年同期对比增加3.26万吨, 增幅
7.47%,使得生产原油所需要的热量增加,所以自用煤消耗有所上升。
2、企管科和机电科要加大对南机电厂自用煤消耗及其它作业参数进行严格考核,设定油厂产量单耗指标,使考核更科学。
3、南机电厂要控制好锅炉压力和煤炭消耗,油厂扫线供暖压力要控制在冬季0.3Mpa,夏季0.15Mpa,炉渣含炭量达12%以内。审批意见:
企管科要从严考核,纳入到目标责任状中。
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记录
Q∕FKJ-XLT-NY-2011 负 责 人:张浩
工作时间: 2011年12月工作地点:矿南二楼会议室 参与人员:领导小组所有成员
工作主题:2011年节能工作总结及2012年节能工作安排 工作内容:
小组成员要对2011年节能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2012年节能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概况一下总结里的内容和安排)
(收尾语)
(结束)
审批意见:
2012年要将所有能源消耗、定额指标纳入矿目标考核责任状中进行严格考核,采用节奖、超罚的方式,激励能源节约。
2.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 篇二
5月10日,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 车载信息安全接口工作会议召开。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刁石京副司长、信息通讯产品处候建仁处长、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庞春霖秘书长以及来自整车、电子、软件、电信、服务集成领域的自主企业和科研机构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详细地介绍了车辆和车载信息服务各种信息接口技术、应用情况, 并对存在的各种信息安全隐患的成因、特征和解决措施进行了充分研讨。
经过讨论决定, 以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标准委员会现有组织结构为基础, 以一汽集团为技术组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为标准组长, 上汽、奇瑞、比亚迪、东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启明信息、上海航盛、德赛西威、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中标软件、中标普华、华为技术、电子科技大学等骨干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车载信息安全接口工作小组同时成立, 该小组将在完成有关国家任务的基础上, 组织车联成员和产业资源, 开展相应的技术、产品、标准、知识产权、服务、应用等工作。
3.小组工作中的游戏设置 篇三
关键词:小组工作 游戏 设置原则
游戏不同于游玩,“游戏”是有规则的“游玩”。这句话表明,游戏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同时,小组工作中游戏的选择又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开展小组工作中,游戏是一种工具,藉以愉悦身心,释放情绪,也可以提升组员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训练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能提升组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组工作中的游戏设置要遵循哪些规则呢?
一、小组工作中的游戏设置原则
(一)认清游戏设置的目的
不同游戏的设置具有不同的目的。游戏不仅是要引领出小组聚会的主题,同时还能够起到发展和治疗的目的。比如,低层次的游戏的目的是营造轻松热闹的气氛,改变场面;使组员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活动;高层次的游戏则能够促进人际交往,促进组员的社会化成长,如沟通游戏,信任训练游戏;小组工作者开展小组游戏之前,要认清小组游戏设置的目的。
(二)游戏设置要与小组目标紧密贴合
小组游戏的设置要符合小组主题,能够对小组成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围绕小组主题选择小组游戏,深刻了解,仔细分析小组活动的目的、内容、需求、逻辑体系,以此做为出发点选择游戏,游戏设计紧贴服务内容并为之服务,避免内容与形式脱节,失去小组活动的本身目的;小组游戏还要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使得游戏设计与辅导内容相得益彰,自然结合,合理联接,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游戏设计与整个活动安排。
(三)在游戏中适当创造竞争机会,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小组游戏要尊重组员意愿,不做强制性的参与;游戏的设置要能激发组员的兴趣爱好,同时游戏最好要有一定的难度阶梯,追求变化性;必要时,适当增加游戏难度,更具有挑战性;同时还要请请组员参与制定规则和改变玩法,创造选择和修改游戏。
(四)恰当运用小组游戏的解说功能
讲解,带领和解说(甘炳光,2009)是小组工作游戏中的三种基本方法,使经验学习得以有效发生,是体验教育到历奇辅导的一个重要历程。小组游戏也是借助游戏经验以促进参与及带出聚会主题,本身已具经验学习元素,引入游戏解说实有助促进从游戏中学习。从游戏前的提醒与关注,游戏中处理突发事件以及改善更正的介入,到游戏后期引导从游戏经验中学习、促进小组发展、提升个人能力及处理关键事件等引导组员思考学习到了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此经验是否可以复制等。
二、小组不同发展阶段的游戏设置
(一)小组开始阶段的游戏设置
小组开始阶段是组员的认识阶段,主要设置一些破冰游戏,但是破冰游戏的设置最好要契合小组目标,结合小组游戏活动,社会工作者也要观察小组成员的各种表现,藉以了解小组成员的基本特征,作为小组活动的“前测”基础。
(二)小组开展过程中游戏的设置
可以协助社会工作者对小组运作情况以及小组成员表现进行观察,主要包括:(1)观察小组结构。即小组成员在游戏中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即谁是领导者,谁是追随者,谁表现活跃,谁相对沉默;(2)观察小组动力因素。小组成员如何理解并执行小组规则,小组游戏过程中如何做决策,如何解决小组冲突,小组领导如何带领小组成员进展,小组沟通是否能进行顺畅的沟通,小组凝聚力如何;(3)观察组员之间的人际互动状态。比如,小组游戏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小组成员的性格,情绪状态以及心理状态等;在沟通过程中小组活动会折射出小组成员的心理状态,内心未解决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恰恰都会成为我们治疗的切入点;我们说社会工作者在游戏开展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各种“语言”以及“非语言”的全方位“倾听”,小组游戏中会有很多小组成员肢体上的接触,肢体语言可以表达情意,传递思想;此外,“潜语言”中还包括组员的眼神,语气,表情,脸色等;而小组游戏过程都有利于捕捉组员的这些基本信息。
(三)小组开展后期的游戏设置
小组后期主要目标在于检测小组目标的达成,以及确定小组成员的成长。所以,小组后期游戏的设置要结合小组目标设定一个情境,便于检验小组成员的目标达成情况;也可以设置与小组开始之初的游戏,作为小组的“后测”。
三、小组游戏要依据群体特性而设置
游戏设置要根据不同的群体特性而定,迎合群体特性设置游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功效。对于儿童而言,活动安排要新颖有趣,符合儿童好动活泼的性格,但要注意安全;多利用示范来讲述活动的安排和小组规则;避免空泛的道理和讲述过于复杂与抽象的问题;工作者的态度是亲切和蔼的,应该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善于与儿童交往;工作者无论是在空间位置还是在心理距离方面,都应该带给小组中的儿童一种平起平坐,舒适安全的感觉。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小组游戏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所以可以根据小组内容确定选择问题与治疗取向的小组游戏还是辅导与发展取向的治疗游戏;而青少年正处于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阶段,应该设置一些稍具挑战性的游戏,有利于青少年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成长取向的青少年辅导则注重青少年能力的成长,所以则是设置一些新鲜刺激具有挑战性的团体游戏,利于其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方面的成长;另外,治疗取向的青少年辅导则需要设置一些具有治疗效果的游戏;而思维型强,难度高的适合成年人;老年人则需要选择一些谈话类的,叙事类的游戏,而避免选择活动量大,过于新奇的游戏。综上,小组游戏的设置要依据不同群体的特性而定,根据群体需要设置不同游戏。
游戏是小组的工具。小组游戏的设置具有目的性,因此小组游戏的选择,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根据小组开展规律以及群体特设置小组游戏,才能充分发挥小组游戏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儿童游戏治疗[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甘炳光.小组游戏带领技巧——从概念到实践[M].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9.
[3]苏珊·卡罗尔.青少年小组游戏治疗师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外科护理小组护理小组工作计划 篇四
一、目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外科护理质量,有计划的提高我院医疗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外科专科医疗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掌握多项具有专科特色的实践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二、工作目标
1规范术前备皮方法,减少切口感染发生。
2规范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3规范疼痛管理,提高患者舒适度。
4严格体液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稳定。5关注高危手术患者,减低手术风险。
6提高留置管道安全性,减低非计划拔管率。7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康复。8预防手术后低体温的发生。
9术后早期锻炼,减少DVT及肺栓塞发生。
10加强围手术期卧床患者皮肤护理,减少压疮发生。
三、具体工作职责
1.不断强化护理安全教育,由专科护士负责定期培训各科室联络护士,对全院外科患者护理进行质量干预,协助制定医院专业护士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掌握外科患者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
2.参加护理部领导的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参与相应专科护理工作小组的工作。
3.组织、参与本院本专科领域的业务技术工作,组织制定本专科护理工作指引,协助制定所在专科各项护理工作标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等。
4.参加医疗查房,外科患病例、疑难病例讨论,分析病人的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组织院内护理会诊,实施循证护理,解决护理疑难问题导临床护士工作,确保本专科护理质量。
5.掌握本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组织本专科的学术活动,根据本专科发
展的需要,确定本专科工作和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高质量地推广和应用
专科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2.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相关人员,并有监督检查记录。
3.加强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实行责任组包干,新老搭档,保证每时段都有责任护士,减少交接班的频次,让患者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及护理,减少工作中的漏洞,同时年资老护士要带头作用,注意培养护士慎独精神。
4.加强重点管理:如病重病人交接、压疮预防、输血、特殊用药、病人管道管理以及病人现存和潜在风险的评估等。
5.加强重点病人的护理:如手术病人、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在早会或交接班时对上述病人做为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作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6.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护士、轮转护士、新入科护士以及低年资护士等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或监督下才能对病人实施护理。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士资格的护士做带教老师,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临床操作技能等。
7.进一步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记录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错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使护理文书标准化和规范化。
8.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如输血、输液反应、特殊液体、药物渗漏、突发停电等,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二.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主管护士真诚接待病人,把病人送到床前,主动做入出院病人健康宣教。
2.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各个班次随时做好教育指导及安全防范措施。
3.建立健康教育处方,发放护患联系卡,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对服务质量好与坏的护士进行表扬和批评教育。
三.建立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可追溯制度,护士长及质控小组,经常深入病室检查、督促、考评。考评方式以现场考评护士及查看病人、查看记录、听取医生意见,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整改措施。
四.加强“三基”培训计划,提高在职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每周晨间提问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
2.每月进行各种技能操作培训及考核,要求全员过关,熟悉掌握急救器材仪器及抢救药品的使用。
3.每周一早晨会为护理药理知识小课堂,由治疗班搜集本科现用药说明书,并给大家讲解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并提问医院核心制度,使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认真落实。
4.经常复习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并进行模拟演示,提高护士应急能力。护理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
5.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篇五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校建设和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是学校实行依法治校的管理机构,负责开展依法治校的各项工作,其工作职责如下:
一、充分认识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依法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正确处理学校与部门、集体与人个的关系,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加强对依法治校工作的领导
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等上级部门有关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文件精神,全方位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三、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行政。
1、根据形势发展,提出建章立制要求。
2、加强干部任免和管理工作,推进廉政建设,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
四、负责统筹和组织依法治校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组织职能部门采用多种形式在师生中开展依法治校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使依法治校的观念深入到每位师生员工的思想当中,自觉依法办事。
五、推进学校的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族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
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保证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财务收支情况、学生管理、收费项目与标准、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重要事项,及时准确地按规定公示。
六、加强执法监督。
6.《小组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篇六
二、本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小组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小组社会工作基于一种小组哲学,和其他社会工作方法一样,帮助个人通过不同的小组经验,来加强其社会功能,以促进个人、小组及社会的发展。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围绕“什么是小组社会工作”和“什么是小组”这两个问题来展开。介绍了小组社会工作的意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它所凭借的理论基础;说明了小组的结构、过程和发展。第二部分论及小组社会工作的整个工作过程。介绍了小组工作的实施模型、整体筹划,以及各个不同实施阶段的原则和特点。第三部分具体介绍了小组社会工作实施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小组社会工作十分强调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习实践的比重,一般采取的是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机构实习三者并重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多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实验室教学是课堂教学到机构实习的适应阶段,它能及时弥补老师和学生的不足,为机构实习奠定基础。机构实习与课堂教学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四、教科书与参考书目
教材:《小组工作》刘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参考书:
《心理咨询与治疗》 江光荣
安徽人民出版社
《社会工作概论》 王思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社会工作定义过程中的各种界定,小组的力量、小组工作的功能、小组工作焦点;熟悉小组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小组社会工作与非社会工作取向的小组的区别,适于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类型;掌握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小组社会工作各要素间的关系,小组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小组的力量、小组工作的功能、小组工作焦点
(三)小组社会工作的要素与原则:小组社会工作的要素、小组社会工作各要素间的关系
(四)小组社会工作的地位:小组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小组社会工作与非社会工作取向的小组的区别、小组娱乐活动、小组心理治疗、小组咨商、小组辅导、邂逅小组、适于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类型、小组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四、本章重点 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
五、本章难点
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
六、思考题及作业
1.小组的概念
2.小组与小组工作的区别
第二章 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和起源,小组社会工作的成 长背景;掌握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和方法发展,掌握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发展。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起源(1850-1926):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小组社会 工作的起源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成长(1926-1963):成长背景、专业成长、方法发展
(三)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1964-):领域扩大、方法的进展、志愿工作者
(四)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发展、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
第三章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类行为发展理论、生态学观点、符号互动论与互动分析、场论与小组动力、小组过程理论、人类价值观念理论。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人类行为发展理论:心理学观点、社会学理论
(二)生态学观点
(三)交换主义与互动分析:交换主义观点、互动分析、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互动论与小组社会工作
(四)场论与小组动力学:场论、小组动力学
(五)小组过程理论:小组对个人的影响、小组变化过
第四章 小组结构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小组目标产生的三个要素,小组工作契约的发展脉络,对小组社会工作中小组的研究;熟悉小组社会工作中成员的因素分析;掌握小组目标的定义,小组规模、决定小组规模的原则,小组空间、小组空间的三个分析角度,小组时间、小组时间因素的四个层面,小组的意义、影响、特征,工作者的角色、功能,工作者的技能,有效的小组工作者的特征,机构的功能,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的目标与契约:小组目标的定义、小组目标的产生的三个要素、小组工作契约的发展脉络
(二)小组的外部结构:小组规模、决定小组规模的原则,小组空间、小组空间 的三个分析角度,小组时间、小组时间因素的四个层面
(三)小组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小组的意义、影响、特征,小组的研究
(四)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成员: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成员的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成员问题的性质、成员行为
(五)小组社会工作中的工作者:工作者的角色、工作者的功能、工作者与小组、工作者的技能、有效的小组工作者的特征
(六)小组社会工作中的机构:机构的功能、小组与机构的运作、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
第五章 小组过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角色的几种分类及反小组角色,小组文化中小组 规范的功能和形式,小组冲突的形态、类型,小组领导产生、小组领导与服从、小组领导模式、双人领导与同辈领导;掌握小组互动的内容,小组角色的分类,小组文化的定义,重点掌握小组凝聚力的内容。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互动:互动过程的内容、人际关系的模式、沟通的定义、沟通网络内容、小组中的沟通模式
(二)小组角色:小组角色的分类、小组任务角色、小组建构与维系角色、个人角色的分类、常见的反小组的角色
(三)小组文化:小组文化的定义、小组文化的四个基本信息形态、小组规范的功能、小组规范的形式
(四)小组凝聚力:小组凝聚力的定义、凝聚力实现的条件、决定小组凝聚力的尺度、小组凝聚力对小组的影响
(五)次团体:次团体对小组的意义、次小组形成的原因、冲突的功能、小组冲突的形态、类型、解决冲突的方法、替罪机制的内容
(六)小组决策:小组决策过程、小组领导产生、小组领导与服从、小组领导模式、双人领导与同辈领导、小组决策的方式
第六章 小组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发展的四、五、六、七阶段模型,掌握社会工作 小组的前期、开始、形成、冲突、维持、结束的内容。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发展的模型:小组发展的四阶段模型、五阶段模型、六阶段模型、七阶段模型
(二)社会工作小组的发展阶段:小组前期、开始、形成、冲突、维持、结束的内容
第七章 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模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其 他类型的小组工作模型及比较;掌握实施模型建构的功能,如何用模型界定小组工作的功能,社会目标模型、治疗模型、互动模型的内容。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模型建构:实施模型建构的功能、如何用模型界定小组工作的功能、模型 建立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三大模型:社会目标模型、治疗模型、互动模型的内容
(三)其他类型的小组工作模型及比较 第八章 小组前的准备工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规划程序,小组的目标与目的,小组的组成,各种组织小组;掌握小组聚会的外在环境选择。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规划程序
(二)小组的目标与目的
(三)小组的组成:选择成员的基本要素
(四)组织小组:同质性与异质性小组、大小组与小小组、开放与封闭小组、小 组的时限与持续性小组、小组聚会的外在环境选择
第九章 小组初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动力,与成员的关系及契约形态,掌握小组工 作者的角色与位置,小组工作者的态度与信任感的建立。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初次聚会
(二)小组动力:关于自己产生的疑问、成员对小组工作者产生的疑问、成员对 其他成员可能产生的疑问、初次探索的内容、联结角色
(三)与成员的关系及契约形态:强调相似性、缩短与成员的距离、小组契约
(四)小组工作者的角色与位置
(五)小组工作者的态度与信任感的建立 第十章 小组活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并掌握小组活动的目的与层面,小组领导者在活动中 的作用,活动对成员的教导训练,特殊的几种方案活动,小组活动的设计标准与评估。
二、计划学时数:9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活动的目的与层面分析:小组活动的层面、Shulman提出的适用于分享活动的情况
(二)小组领导者在活动中的作用
(三)活动对成员的教导训练
(四)打破僵局的方案活动
(五)结构性活动
(六)小组形成期的活动方案
(七)小组冲突时的活动方案
(八)小组维持的活动方案
(九)小组结束的活动方案
(十)小组活动的设计标准与评估
第十一章 小组中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阻碍人际间信息沟通的主要环节,小组中的沉默、不 对等参与;熟悉小组态度、行为及组织结构中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策略,角色知觉、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评价的定义,态度及态度的特质;掌握小组内信息沟通的目的,处理小组冲突的观念与方案,角色知觉在实务上的考虑,态度的转变条件。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沟通:小组内信息沟通的目的、阻碍人际间信息沟通的主要环节、小 组中的沉默、不对等参与
(二)冲突的处理:小组态度、行为及组织结构中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策略、处 理小组冲突的观念与方案
(三)小组内角色知觉:角色知觉、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评价 的定义、角色知觉在实务上的考虑
(四)小组内的态度转变:态度及态度的特质、态度的转变条件
第十二章 小组后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评价中的实验法及单一系统设计法;熟悉和掌握小组结束的原因,小组结束的动力,小组工作记录的功能、形式与结构。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结束的原因分析
(二)小组结束的动力分析:小组领导者的反应、小组成员的反应
(三)小组的评价:实验法及四类要素、单一系统设计法的步骤、设计结构
(四)小组工作记录:小组工作记录的功能、小组工作记录的形式与结构、注意 事项
第十三章 小组的领导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小组领导者的功能及任务,小组领导的方法,小组的 管理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领导的概念与本质:小组领导者的功能、具体任务
(二)小组领导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小组领导者与成员相结合 的方法环节、正确运用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方法
(三)小组管理方法
第十四章 小组会议与讨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会议成功的条件,解决问题的会议应注意的问题,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如何主持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成效评价的测量;掌握小组讨论的功能,会议有效性的方法与步骤,讨论性小组会议的形式。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会议的职能:小组讨论的功能、小组会议成功的条件
(二)会议有效性的方法与步骤
(三)讨论性小组会议的形式
(四)主持会议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会议应注意的问题、小组讨论的事前准 备、如何主持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成效评价的测量
第十五章 小组评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为了证明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者有必要对小组工作进行评估。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评估概述:评估的概念、评估的类型、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二)评估的设计:单一个案设计、多个案例设计
(三)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测量工具的选择、收集资料、资料分析
7.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 篇七
( 一) 独居老人的问题和需求分析
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突出, 老年疾病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是心理问题, 长期的独居使老人内心更加孤独, 最后是经济问题得不到改善, 使老人的生活得不到保证。所以老人需要健康维护, 生活得到照顾, 老人也需要心理健康辅导, 给他们心理更多的安慰, 同时也需要经济保障。
( 二) 小组工作对于独居老人的优势
小组工作首先是影响个人发生转变, 通过小组过程, 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其次是社会控制, 通过小组过程使独居老人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担当积极有用的社会角色。再次, 小组工作可以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最后是再社会化, 小组工作通过帮助这些独居老人建立适应社会, 来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
( 三) 小组工作方法在独居老人群体的应用
老人的需求评估和目标确定, 这样更能了解老人的状况, 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组员筛选, 一般要求小组中的老人具有蕾丝的个人目标和特征。制定小组契约, 契约一旦制定就对所有组员具有约束力, 必须得到遵守。社会工作者要有同理心, 设身处地的理解老年案主; 有主动性, 积极拉近与组员之间的关系; 有耐心, 与老人的沟通要缓慢。
二、小组工作在独居老人互助中的应用过程
( 一) 活动背景
根据对安徽省老年人口中独居老人的调查, 发现独居老人群体存在很多问题, 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下面是抽取了A区的部分独居老人组成小组来进行研究。
( 二) 组员招募
社工从该区委员会取得一些独居老人的材料, 按照资料分别走访了这些老人, 从中选取了适合这次小组活动的老人。
( 三) 小组活动目标
通过这次小组活动, 给独居老人提供更多交往和沟通的机会, 缓解独居老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增强其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安享晚年。
第一节: 相互认识。
1. 目标: 互相介绍与认识, 建立和谐小组关系与氛围, 促进工作者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信任。
2. 活动: 工作者自我介绍, 说明小组活动的性质、意义等。组员逐一自我介绍, 然后工作者以游戏的形式要求每位组员介绍自己旁边的两位组员。
第二节: 分享自己。
1. 目标: 了解组员的生活状态, 加强互助小组之间的关系, 建立小组的信任感。
2. 活动: 以提问和自主发言的方式问每个成员的爱好和左右组员的家庭基本情况。分享生活状态, 组员介绍自己日常生活安排, 讨论对独居的认知。
第三节: 重新认识自我。
1. 目标: 让组员深入认识自我, 挖掘有点, 增强自信心, 同时进一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建立组员之间的互助关系。
2. 活动: 合唱歌曲《夕阳红》, 社工讲解积极意义, 组员自我剖析, 分享活动感受。V第四节: 关注周围的支持。
1. 目标: 让组员了解身边的资源, 增强组员互助信心, 巩固组员之间的互助关系。
2.活动:了解身边的爱, 游戏大转盘, 分享活动感受。
第五节:活动总结。
1. 目标: 总结小组活动, 强化小组目标, 巩固经验, 评估活动效果,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2. 活动: 组员表达对彼此的感激之情, 工作者对组员询问评估, 展望未来。
三、小组工作在独居老人互助建构应用中的评估
( 一) 小组活动的评估内容
在实际参与情况中, 有8 个老人参加; 在目标达成情况中, 每个老人都有参与和发言, 老人遇到的问题通过大家和社工的回应给予帮助, 在最后老人们都能互相认识, 变得开朗很多, 独立自主性也提高不少。
( 二) 小组的活动效果及组员反应
从活动效果来看, 组员都成长了很多, 刚来的时候他们都基本沉默不语, 后来结束的时候大家不仅熟悉, 而且都成为了好朋友, 在小组活动中组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从组员的反应上看, 组员能够接纳社工, 在活动过程中积极配合社工, 而且还不断提出建设性意见。
( 三) 小组工作的反思
一是小组工作评估的方式有待完善, 老人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 单靠五次小组活动就看到小组成员的改变不具有说服力。二是社工的实务能力有待提升, 与各个领域这件多交流, 提升专业素养。三是与组员要处好关系, 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活动, 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小组工作在独居老人群体运用中有一定优势, 建立互助小组, 给他们精神的慰籍, 解决问题。在独居老人互助建构的长期发展中, 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的支持, 完善养老保障相关制度体系, 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鼓励民间组织和机构的发展, 只有这样独居老人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独居老人的问题也日趋严峻, 本文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支撑, 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小组工作方法, 分析了小组工作在独居老人互助建构中的运用, 目的是为老人提供更多交往和沟通的机会。
关键词:独居老人,互助,小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洪英主编.小组工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1.
[2]李小英.小组工作在亲子教育中的运用[D].兰州大学, 2013.
8.医务小组工作坊模式探索与建构 篇八
【关键词】小组工作坊 医护工作者 舒缓压力
一、小组工作坊背景
1.小组工作坊模式
小组工作是指以团体为对象,通过小组活动为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来使得参与者者找到归属感,从而更好的发挥个人和团体的功能。小组工作坊作为小组工作的升级版,相当于一次小组活动的缩影,与小组工作相比时间更短、效率更高。
本次活动针对S市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以如何减轻医护工作者工作压力主题,成立“舒欣吧”医护减压小组工作坊,让医护人员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快乐,调节身心,维系情感,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和谐。
2.小组工作坊目标
如今,医生受社会、家庭和个人身心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现代生活速度的加快、人际关系的紧张,工作强度大,神经处于紧绷状态,容易疲劳和产生挫败感。加之,医疗问题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医生负担加重,导致医生群体中间也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开展此次“舒心吧”工作坊,目的在于帮助医护工作者远离快节奏的工作,舒缓每日面对病人以及家属们的痛苦所带来的压力,放松身心;释放自我,体验快乐。
二、小组工作坊过程
1.环节一:问题导入
内容:由指导老师介绍小组工作坊的主题和目的以及工作者的身份;工作者与参与者分别进行自我介绍。
成员反应:小组共有14个人,其中一位为男士。小组成员围成一个开放的弧形,积极配合工作者,依次进行自我介绍,成员表现出对小组的极大兴趣。
工作小结:小组成员围成开放的弧形,避免了封闭的圆型带来的紧张和压迫感;工作者信心比较饱满,与小组成员的眼神交流较多,自我介绍以及关于志愿者的介绍很具体;但是环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工作者由于紧张并没有记住每个成员的自然特征。
2.环节二:排序分组
内容:工作者组织小组成员依据年龄大小进行排序,要求年龄小的在排头,年龄大的在排尾,具体要精确到年月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话,只能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时间为3分钟。大家站好队后进行1-2报数,数1的成员为一个小组、数2的成员为另一小组。两个小组各自围城一个小圈。
成员反应:由于不能说话,所有成员在听到游戏规则时都很诧异,但是大家都非常聪明,他们先是根据外貌特征大致判断出年龄段,再用手语比划出自己的具体年月(在此过程中,年龄最大的和年龄最小的成员比较自觉的站到了队伍的两端,大大节省了排序时间)。在工作者问了两遍“是否确定了”以后,成员按照顺序相应坐下,最终发现有两位女生站错了位置。之后工作者要求在场各位进行“1-2报数”,第一轮排在第三位的男生直接报出了“3”,于是又进行了第二轮报数,随后根据各自的数字成员被分成了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
工作小结:在环节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比较单纯的小错误,引起了成员的阵阵笑声,起到了热身和调节气氛的效果。但工作者切入主题比较慢,说话不够干净利落,导致分组的过程太拖沓,游戏规则介绍的不够清楚,这对小组成员的反应可能有一定的误导,工作者的话语若能够进一步起到有引导、鼓动和督促的作用会更好。
3.环节三:捉虫游戏
内容:请小组成员每人向左右伸出手,左手握拳竖起拇指,右手拇指食指连成一个圆圈,套在右方组员的拇指上,即左手为虫,右手是捉虫的工具。工作者数“1、2、3”,当数到“3”时开始捉虫,即右手要握住虫同时左手逃脱的人为胜利,失败多的人要接受惩罚。
成员反应:成员觉得捉虫的游戏很有意思,玩得比较开心,游戏过程中既紧张又收获了很多乐趣。捉虫游戏共进行了5轮,每一次都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最终有一位年龄较大的女士两轮都被“捉到”,工作者对她进行了“惩罚”——女士抽签得到的惩罚是“与在场的一位异性深情对唱”,但由于女士的腼腆此处耽误了较长时间,最终改成了“深情对望10秒钟”,这个过程使得在场成员笑得前仰后合。
工作小结:由于在场只有一位男士,若他不能配合“惩罚”,则会导致工作坊的失败,工作者在安排“惩罚措施”时考虑欠佳,但他的绅士风度避免了这一尴尬。同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工作者比较机智,能够调动起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工作者的表情比较到位,很注重与小组成员的眼神交流;但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工作者的紧张表现的很明显,说话有些语无伦次,口头语较多。
4.环节四:同心协力,坐地起身
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先派出两名成员,背靠背坐在地上;之后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双方一同站起;以此类推,每组每次增加一人,如果尝试失败需再来一次,直到成功才可再加一人,人数最多且用时最少的一组为优胜,最多为6个人。
成员反应:工作者一开始就注意到现场有一位怀孕的女士,因此将每一小组参与游戏的上限人数定位了6人。第一小组因为有一名男生,所以最先完成了游戏;在该环节中,第二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比第一小组稍差,但第二小组最终也在志愿者和第一小组成员的鼓励下,6位女士成功站起。游戏结束时,成员分别分享了成功和失败的心得。
工作小结:本环节是整个工作坊的高潮部分,成员的参与情况由于人数较多,工作者不能够兼顾两个小组,因此需要志愿者的有力配合,但有部分志愿者只是在一旁观察,并没有参与进来,必要时志愿者可以代替工作者行使角色,工作者也可以指派小组内的某个人做小组领导者。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工作者能够注重不断鼓励成员积极参与,但是游戏结束时的总结比较简单,有一些话语太过幼稚,不太适合对成年人,因此工作者对成员的启发程度不够,没有很好的抓住成员的特点和小组的高潮。
5.环节五:舒心练习
内容:所有成员站成一个竖排,面朝同一方向,由工作者喊口令,后面的成员帮助前一个成员放按摩头部、肩部放松,再转向相反方向,重复前一组动作。
成员反应:成员回到了最初的一个半弧形的状态,又站在了一条线上,并按照工作者的口令帮助前面的人按摩头部和肩部,同时向其询问“你舒服吗?”,然后前面的人回过头去向后面的人真诚的说声“谢谢你”,大家很喜欢这个放松的环节。队伍中那位男士的后边站的是一位身高较矮的女士,男士主动半蹲下来以使得女士能够适应他的高度,从而完成动作,成员能够照顾其他成员,这是小组凝聚力和团体合作精神的体现。
工作小结:这是小组工作坊的结束阶段,放松环节中成员能够完全放松下来,不仅在身体得到了放松,还体验了队友间互相帮助的快乐,体验了感恩的快乐,小组工作坊目标基本达成。
三、总结与反思
本次工作坊活动是在医护工作者们参加完一个半小时的培训会议结束以后开展的,成员此时的状态比较疲惫,且年龄跨度较大,在短短35分中的小组工作坊活动中,成员们能够配合工作者完成每一个环节,并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其中,这是非常难得的。
本次工作坊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小组工作坊的模式开展活动,既保留了小组工作模式利用团体力量来解决问题的高效性,又有着工作坊模式时间短的特点;二是本次工作坊将专业知识搬出课堂,走进医护工作第一线,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三是指导教师亲临现场督导学生工作者,并及时修正错误、规避风险,打破了以往社会工作实践的模式单一和死板。
但本次工作坊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一是本次工作坊是学生第一次带领的陌生群体小组,工作者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临场的掌控能力不够,多次出现语无伦次和语言空挡的现象,这还需要工作者加强实践训练;二是由于成员被分成两个小组,仅凭工作者一人不能兼顾所有成员,因此需要志愿者的辅助。但现场出现了工作者与志愿者配合不默契的现象,这需要工作者与志愿者事先做好沟通,互相熟悉彼此、熟悉环节设计;三是环节设计有一定缺陷,由于工作者措词不够精炼和精确,导致了环节与环节之间过度与衔接的不太好,使得整个小组工作坊活动较松散。
虽然存在一定不足,但总体来说,本次工作坊的开展增进了不同科室的医护工作者们相互认识,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整场活动中,成员反应很热烈,现场笑声不断,确实达到了放松身心、缓解工作压力的目标。在工作坊结束时成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小组工作坊,有利于医护工作者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使个人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达到了自我与工作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翁嘉慧,女,1990年4月生,辽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
9.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 篇九
工
作
职
责
1、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地方性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工作实行指导。
2、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协助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须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选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及时撤换不称职或不能胜任工作的调解委员;组织调解委员会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以不断提高调解委员会的政治、业务水平,提高工作能力。
3、支持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依法予以支持,对于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调解协议,及时予以纠正。
4、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的调解,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5、结合工作实际,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6、开展调查研究,针对辖区民间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提出对策,做好预防工作。
10.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 篇十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工作;游戏治疗;小组工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59-04
游戏治疗是指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青少年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游戏治疗的基本理论观点认为,游戏是青少年处于本能的活动,他们通过游戏认识世界和自己,游戏是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疏导内心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一种手段。[1]游戏之于青少年相当于语言之于成人,成人通过语言来表达感情,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而游戏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正如美国著名游戏治疗专家Garry所说,玩具是孩子们的词汇,游戏是孩子们的语言。[2]
近20年来,游戏治疗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大陆地区游戏治疗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且国内有关游戏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社会工作关于游戏治疗的专门研究很少。本文旨在对青少年小组游戏治疗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即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开展青少年游戏治疗),并对小组游戏的治疗过程和应用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为何要开展小组游戏治疗
青少年阶段始于8-12岁(青少年早期),终于20-22岁(青少年晚期)。
开展青少年小组治疗的挑战在于如何使其参与其中。绝大多数成年人参加小组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完全出于自愿的;而青少年则不同,有些青少年的父母、学校、法庭都认为他们需要参加小组治疗,但这些青少年通常不情愿参加。因此,工作者需要想些办法,抓住这些不情愿的青少年,吸引他们真正参与到小组当中来。
人类的本性是以群体的方式生存的,对青少年来讲,组成自己的团体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抓住青少年参加小组游戏治疗的一个关键。跟同龄人的关系是青少年关注的重点。青少年们将自己大量的时间、注意力、兴趣和精力都放在与同龄人关系有关的活动上,而小组游戏治疗正是利用了这个发展原则,从青少年最希望而又最担心的角度入手——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出于很多原因,在小组中与青少年一起工作,比提供个别辅导要有效得多。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他们的乐群性。小组是青春期的伙伴,在青少年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小组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载体。社会工作者通过富有实践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小组游戏,来激发参与者的各种热情,可以帮助青少年多方获益。而通过小组游戏来传递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法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榜样示范、行为锻炼、情景感染、竞赛激励、角色模拟等。
(二)青年人通常会认为自己的感受别人无法理解,但如果发现在小组中其他组员也有同样的感受时,特别是当他们发现同龄人有同样的感受和想法时,他们的思想会发生变化,从而能实现经验一般化的治疗。
(三)小组降低了在个案工作过程中成人与孩子之间不自在的感觉。在个案中,一对一的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令很多青少年感到不自在,尤其是问题青少年,他们与成年人,包括与自己的老师、工作者、法官之间的关系,常常不令人满意。在他们看来,成年人就是自己的“敌人”。而小组中出现的权力平衡减少了青少年在个案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和担心。
(四)小组工作对质了青少年的自恋心态。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或多或少有点自我专注,有问题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看法,排斥他人的观点。而在小组中,这种自我中心的视角会受到对质。比如当某个组员表达自己的自恋心态时,其他组员的回应方式可能就是不关注,甚至是轻蔑,这种态度对自恋的组员来讲,有可能会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要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可,首先要尊重和关注别人。[3]
(五)小组治疗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社交技巧的场所。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所能运用的方法和扮演的角色都会有很多限制,而在小组中,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组员们之间的互动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必要时进行及时干预。组员们可以在小组中反复练习一些技巧,比如:如何恰当地参与小组讨论;怎样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权力;在小组中如何处理厌倦、愤怒和悲伤的情绪;如何表达同理和接纳;如何共同制定小组的工作目标和策略。
二、理想小组的必需条件
开展青少年小组游戏治疗,有几个条件是组成理想小组的必备条件。当然,现实和理想之间可能会有一些差距,但它们依然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一)小组领导者必须仔细挑选组员。理论上最理想的做法是,工作者本人先进行组员招募,然后进行组前访谈,选择那些符合小组主题,能够从小组活动中真正受益的人,或者是对小组发展能有贡献的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和新组员进行访谈时,要就小组治疗主题进行一定的交代和沟通,要向他们介绍小组治疗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组治疗有意义,每次活动将会有些什么变化,组员们应该做些什么等。比如,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自己接待的个案中选择组员来参加小组活动,而任课老师也是向工作者推荐学生参加小组的最佳人选。
但我们常常碰到的情况是,工作者无法选择组员。比如相关机构给我们安排过来的病人、案主和学生,如特别问题小组(受到性侵犯的女孩)、药品依赖青少年小组,或者是离婚家庭子女小组等。这种情况就需要工作者在开展小组活动前和组员做好充分的沟通和规则的制定,以防止部分组员过早退出小组。endprint
(二)在性别安排上,年纪较小的青少年适宜同性别小组,而年纪稍大的青少年最好安排在混合性别小组。11-13岁的青少年比较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在这个年龄段,不同性别的青少年虽然会对异性产生一定的好奇感,但双方仍然倾向于远距离地评价和沟通,基本上男女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约会都是在同性别中策划和行动的。所以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开展混合性别的小组,组员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性别建立同性别的次小组,降低小组治疗的效果。而14、15岁以上的青少年较多会把注意力放在异性身上,女孩关注自己在男生眼里是怎样的,男孩会去解读来自女孩的反应,男女生在互动过程中出现担心、沮丧、期待和伤心等情况,此时,我们举办的小组就成为探索男女性别差异、实现青少年正向积极交往的一个舞台。
(三)小组规模最好在6至10人。从组员的人数来看,太大或太小都不适宜。两三个人组成的小组无法产生小组动力,且有成员缺席时会影响小组的进程;而15个人组成的小组肯定会出现茶馆式的噪音,且不利于工作者关注每一个成员。
(四)小组成员需要固定、封闭,尤其是治疗性小组,一旦小组构成就不允许新成员加入,这有助于成员关系的稳定和活动进展的连贯。但在医院等机构开展的小组常因成员出院退出而需补充新成员,这种小组要考虑运用更为固定的程序,每次活动不要太依赖上一次的参与情况。
三、小组游戏的活动设计
不同的小组由于组员的结构、小组的互动与小组目标不同,各自的发展步调与路径也不一样。但一般情况下,小组的发展还是有大致的脉络可依循,有一个从开始形成到彼此适应、成熟、转折并结束的过程,会经历一个有生命的发展周期。在小组发展的不同周期,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比如:在小组前期,可设计“破冰”类游戏以进行自我介绍;在权利和控制期宜设计沟通类游戏;在亲密期要设计一些能让小组成员扬长避短的游戏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差异期,可组织一些自我探索类、自我表达类的游戏;在分离期则适宜设计一些类似能“重生”、“复活”的游戏。根据小组目标的不同,工作者可以选择的游戏也有很多。在“与同伴相处”主题方面,可以安排的游戏有“结对子”、“信任行走”、“友谊之石”等;在“处理身份认同”主题上,可以安排的游戏有“垂钓想法”、“流行歌曲大比拼”、“运动衫”等;在“与家人相处”主题上,可以安排“家庭雕塑”、“家庭记忆”、“家庭中的幸存者”;在“性问题”主题上,可以安排“透过鱼缸看男孩—女孩关系”;在“处理情绪”主题上,可以组织“羞愧游戏”、“爱的信笺”、“失落循环”;在“药品问题”主题上,可以安排“药品依赖”、“青少年剧场:一个好人的起落”等。工作者可参照各游戏手册来计划和组织,也可自行创造设计新的游戏活动以更好地贴近小组的宗旨。
四、规则在小组游戏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小组是一个让青少年自由表达自己的平台,但我们仍然需要同小组成员讨论小组的规则。自由表达和规则看起来似乎水火不相容,但实际上他们是密不可分的。在小组开始阶段的几次活动中,工作者需要介绍成员,简述小组目标,澄清工作者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鼓励成员互动,另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讨论和制定规则;因为青少年小组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青少年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我意识。工作者必须有效地制定规则,并让组员们明白规则是什么,反复练习这些规则,同时得到彼此之间的反馈。比如工作者事先制定小组规则或与组员共同讨论制定规则,在每一次活动的开始,都可以给组员宣读小组宣言,要让组员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出现的。这个方法可以明确界定规则,提醒组员去遵守规则,并能培养组员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咱们的小组,它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表现!”[4]
小组宣言中应指出两个不可接受的行为,一是不友好,一是小团体。不管是组员之间的不友好,还是组员同工作者之间的不友好,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如果这种行为一再出现,就一定要采取干预行动。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将肇事者请出小组。有问题的青少年时常会在小组中捣乱或闹事,他们会试探工作者的底线在哪里,我们有必要让青少年明白有一些东西比自己更强大更有力。不断强调规则就是向组员表明一切都在工作者的控制之中,小组结构就像是给组员编织的一张安全网,青少年可以在网中自由活动,但是行为会受到必要的限制。
小团体也是青少年小组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小团体的标志就是拉帮结派坐在一起,窃窃私语,这成为组员将自己与其他成员区分开来的主要方法,而这背后则隐含了“高人一等,我很特别”的优越感,它对小组的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文化是具有破坏性的。此时,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简单的三步措施:(1)提醒。提醒肇事的两人小组或三人小组,拉帮结派在小组中是不允许的。(2)移位。如果继续讲话,可以让其中一人与其他组员调换位置,以将小团体分开。(3)请出小组。如果他们坚持只与某几个人交谈,将他们请出小组。在做出这样的决定后,工作者应该强调自己要把优先权让给小组整体的利益而非个人利益。但即使这样,在下一次小组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还需要与被请出小组的成员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要请他们回来,并坚持要签订一个遵守小组宣言的书面或口头的协议。另外,工作者在强调规则的同时也要关注组员的尊严,需要将某些组员请出小组,并不代表我们可以让组员受辱。
五、成功带领小组的治疗性要素
青少年游戏治疗小组成功的主要秘诀在于工作者的态度,态度反映了工作者对治疗关系的基本立场和工作投入的程度。关于助人关系中的治疗性要素,我们认为有必要注意以下几项:
(一)建立关系。青少年对成年人的权威非常敏感,他们能在瞬间察觉出你是否真正关心他们。因此,在小组游戏开始前,工作者要与每位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会谈,澄清双方对彼此的期待、权利和义务,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二)一致性。小组工作者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假如工作者鼓励自我坦露,并认为这是情感恢复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又对大家的分享进行批评,小组成员就会认为他是言行不一的人;假如工作者一方面提倡人人平等,但是在对待男孩和女孩时明显表现出重女轻男,他的可信度也将下降。主动承认自己的偏见和不一致,能够帮助工作者找回自己的可信度。endprint
(三)倾听和同理。每个组员都有权利、也需要表达自己,因此工作者要承认青少年有自由表达情感尤其是负面情绪的需求;要专注倾听而不加责难或批判,以尊重、温暖的态度引导组员将积压许久且未被允许或未能充分表达的情绪抒发出来,因为这些情绪可能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另外,在回应组员的情感表达时,多运用同理心告诉他们“我理解你”。运用同理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发现和认识自己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非批判态度。工作者必须以非批判的态度来了解青少年的境况,暂时搁置自己的参考框架,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内,投入其内心世界,并从对方的观点与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和了解其主观感受。同时,也不能迷失自我和过分认同对方,需要保持客观理智,协助组员分析情况和解决问题。[5]
(五)接纳。将每位青少年视为有价值,有独特的性格、气质、思想、观念和背景的独立个体。接纳不等于赞同,接纳是承认其独特性,不带任何批判性。[6]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改变就是通过接纳来实现的。
(六)适度的感情介入。一方面,工作者要对组员抒发的情绪给予适度支持和同理,以增强其安全感;另一方面,也要能掌握整个小组进程,适时适地地回应组员,必要时需做适度的自我表露,亦有感情的投入和流露。如何巧妙地运用自我表露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艺术。青少年需要了解工作者作为普通个体的一面,但是,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界限仍要十分清晰,工作者可能与他们同行,但未必一定要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
游戏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应用到社会工作领域,对于工作者来说在应用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比如游戏的专业性不足、活动时间有限、后续工作难以开展等,但实践也证明了小组游戏治疗很受青少年的青睐。青少年通过游戏表达自己的内心,将真实的自己在活动中展现出来;社工也通过游戏深入接触了案主的内心世界,发现案主的问题,并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解决案主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小组游戏治疗本身的治疗价值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小组游戏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实践检验,获得更多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峻岭.游戏治疗心理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
[2]Garry LL. Play Therapy——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M]. P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1991.10-11.
[3][4]苏珊·卡罗尔.青少年小组游戏治疗师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29.
[5][6]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113.112.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Adolescents social work is a service process and activity, during which social workers take full advantage of professional theory, methods and skills to coach adolescents according to his or her physical and mental feature, interest and hobby, motivation and need, and family backgrou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value, so as to help adolescents solve their problems, recover their function and achie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eam work using play therapy gives consideration to social work, adolescents age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It contains the concept of role play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Also, it is an effective and magic method when applied properly. The premise of the achievement of its therapeutic value is that our work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rules, design the games which can bring out the theme, employ a variety of leadership skills and apply all the therapeutic factors.
11.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 篇十一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目前, 青少年出现自杀, 校园暴力, 沉溺网络, 性格自闭, 暴躁易怒, 抑郁厌学等诸多棘手问题,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学校社会工作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 更或者说是起步阶段。在观念上, 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学校社会工作的极其重要性, 或者有很多学校将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者混淆不清, 更或者与政教部门做学生思想工作者混为一谈;在专业人员上, 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缺乏, 各大高校在近年来才开设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另外, 现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普遍较低, 更多是空有一腔热血, 却没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在现实情况上, “一校一社工”目前在国内, 各方面均不尽完善, 大部分还是学习或者参照临近香港等地的社工模式, 缺乏本土化的创新, 不能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根本上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便需要一个有弹性, 普及性高, 覆盖面广, 且能够迅速回应社会发展挑战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 这便是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中的应用和探析之必要性所在!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学校学生活动和教育过程中, 可以采用面谈式的辅导、小组工作以及多元化的活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 有助于帮助学校青少年在成长过程遇到的诸多困难和困境。
社会工作常用的服务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而本文主要以学校小组社会工作为主要手段, 通过小组的建设, 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助,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相互激励, 相互监督,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使小组中的个人在此过程中获得情感归属感, 小组归属感, 集体归属感, 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 通过小组在建设过程中, 小组成员获得个人成就感,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从开始的他助变为自助的一个蜕变, 完成个人心理的成长!在小组建设中, 将小组工作方法渗透其中, 产生从行为乃至心理的一个改变!因此, 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青少年教育方面及其重要!
三、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可行性
1.趣味性
小组社会工作的要求首先是针对一个群体, 加之团体活动又各式各样, 形式不拘一格, 花样繁多, 可以迎合不同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不会使其在活动中产生孤独感, 有浓重的集体氛围感, 趣味性也极强, 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小组工作更易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同。
学校社工在实施服务时, 可以根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设计相应的, 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在一个轻松而又愉悦的条件下, 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进来, 在活动中消除焦虑,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激励性
青少年踏入学校的第一步, 即是踏入了一个大的群体,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不同的小团体中, 心理难免会或多或少将自己和圈子内的他人做比较, 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有些优越感极高, 或者有些自卑感很深的孩子, 无论是哪一种, 都是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面对这样的现状, 需要借助小组工作方法, 通过团体活动, 使他们意识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发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增强其自信心, 看到他人不同的闪光面, 学会欣赏他人而又不会轻视自己, 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成长, 小组工作方法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补缺型
从现代升学压力和制度上看, 学生平日的文化课课业较重, 作业较多, 升学压力较大, 面对种种压力而来,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以及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而各大学校传统的心理辅导老师经常性是选择在全年级更或者全校进行心理宣讲等活动, 没有针对个体性, 更没有针对问题性。而若是选择个案辅导, 也就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却面临着没有如此多的专业教师资源。面对此两难境地, 小组工作方法为这一困境的解决提出了更多可行性的方式方法, 可以覆盖面较广, 却又照顾到问题针对性的辅导, 对于当下学生问题日益增多的局面, 是十分可行的, 也是十分可操作性的。
四、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功能
1.为学生提供群体归属感。校园即是一个小社会, 就会存在小群体, 而对于那些因为自身各种原因而落单的学生, 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从而导致行为隐患。小组体工作方法打破了这一个僵局, 很好的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一个群体活动的机会, 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 渐渐感悟到协作, 团结, 共进, 分享的乐趣和意义, 这对于他们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是非常有意义和帮助的!
2.赋予学生自我认可的平台。处于青少年期间的孩子, 或多或少会因为学习问题, 性格原因, 更甚是外貌因素产生自卑心理, 长此以往, 封闭自己。而小组工作方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当孩子们在不同的游戏或者活动中, 获得老师和同辈团体的鼓励, 欣赏和肯定, 使他们从新获得自信心, 自我认可感。这对于中学时代的孩子们来说, 是极其重要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 可以充分的利用小组工作方法, 在组员互动中增进彼此了解、互相支持、充分利用组建资源, 从而引导学生向健康、积极和阳光的方向发展。学会利用组员之间的互动性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促进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的运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俊.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表现[J].法制与社会, 2011, (20) .
[3]张莹.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法制与社会, 2011, (20) .
[4]王韬高岩.浅析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介入模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12.中央工作领导小组 篇十二
中央工作领导小组
马场全体职工对马场的领导工作有异议
一马场的土地领导私自卖掉,马场的各种设备和固定资产都被曲福田厂长卖掉,他个人取利。
二曲福田与别人勾结变卖马场土地,以及低价格他与别人私自买下,现场在亮衣门自己耕种,变成自己农场,不管工人死活。
三马场的土地外卖不卖给工人,工人让他迫害的家破人亡,请工作小组给我们工人做主。给道通人一个活路,希望工作小组明查。
13.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 篇十三
2013年1月10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传达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38次会议和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 研究部署2013年人才工作。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会上强调, 要全面落实十八大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
尹蔚民指出, 今年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实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 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继续配合实施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 统筹推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等政府人才项目。二是以重大人才政策创新为根本, 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专家培养选拔、发挥作用和联系服务政策, 完善博士后培养、管理服务政策, 完善支持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政策。三是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加快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全面推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推动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推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务院表彰奖励工作条例出台。四是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为目标, 不断健全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内容,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 (刘祖华) ■
编辑冯玺玲
14.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 篇十四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新生;适应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16-02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环境适应性问题、学习问题、自我认知的矛盾、人际交往的困难、对未来期待的困惑。经调查发现,“有16.8%的大学新生认为最烦恼的问题是对环境不适应,感到孤独和寂寞;54.4%的新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学习上不适应,心理压力大;还有28.8%的新生认为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不适应,感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没有中学里那么融洽”。这些问题使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一、文献回顾
经查阅文献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的研究非常丰富,可见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是针对问题的类型、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比较早的研究是湖北大学的吕素珍和程斯辉于2003年3月发表的一篇论文《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他们认为“大学新生在适应这一转变过程中会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学生管理方式适应、心理适应等方面产生诸多困难和问题”;而费卫在适应性问题的分类上加进了新的内容,即“上网时间的侵占和晚上睡眠时间的减少使得学生们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宅男宅女增多,体能下降、‘郁闷和‘迷茫情绪增多”,这一现象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出现的新的适应问题,在原因上费卫归结为“高考制度和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成人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就业压力”三点;2009年12月,刘猛发表了文章《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对策》,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心理的重要性,他主张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目前,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还是一个新名词,由于观念的局限和知识的不完备,在实际应用领域存在很大的空白。因此,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论证小组工作在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希望通过实验研究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希望为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更加积极有效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问题,陈述研究假设
本文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小组工作对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作用”。根据已经确定的研究问题将自变量定义为“小组活动”,则将因变量设定为“大学新生适应”,所以因果关系假设就是“小组工作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解决有积极影响”。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
以天津师范大学2011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从该班级中随即抽取30名学生,然后再从中随机抽取15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剩余的15名学生作为控制组。
在实验组的15名学生中,男生占3名、女生占12名;其中有8名来自市区(天津市3名、哈尔滨市1名、呼和浩特市1名、太原市1名、成都市1名、重庆市1名),7名来自郊县(天津郊县4名、山东省郊县1名、贵州郊县2名);并且在这15名学生中独生子女9名,非独生子女6名。而在控制组的15名学生中,男生占4名、女生占11名;其中有9名来自市区(天津市4名、哈尔滨市1名、沈阳市1名、包头市1名、郑州市1名、贵阳市1名),6名来自郊县(天津郊县4名,福建省郊县1名,新疆郊县1名);同时在这15名学生中独生子女9名、非独生子女6名。通过被实验者的基本资料发现,两个组的学生在性别和籍贯上的差别不大,并且在独生子女比例分配上完全相同,因此所选的这两个组的学生具有可对比性,符合实验要求。
(三)实验的实施进程
实验共选取了五个不同的主题,然后根据每个主题开展了一次小组活动,每次活动持续两个小时左右。整个实验为期两周,即每两天进行一次,目的是中间空出一天供案主思考和消化。
在实验活动最后的评估总结环节,发给每位成员四张笑脸卡片,让他们围绕着“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心理适应”这四个方面写下自己通过参加这两周的小组活动而发生的改变或得到的启示。
三、实验结果的测量和分析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主要是应用了公式“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F=(实验组后测成绩A1—实验组前测成绩A2)—(控制组后测成绩B1—控制组前测成绩B2)”。当得数为正数时,证明小组工作对新生适应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当得数为零时,证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产生作用;当得数为负数时,说明实验产生了负向作用。
(一)小组工作对大学新生“生活适应”方面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关于“生活适应”题目的调查中,实验组前测的平均成绩A11=14.2,后测的平均成绩A12=17.4;控制组前测的平均成绩B11=13.7,控制组后测的平均成绩B12=14.9,可得F1=2,可见小组工作对改善大学新生在生活上的适应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对调查资料的进一步详细了解中还发现,实验组在进行实验后对生活环境、集体生活、作息时间上的平均满意度都有所提高,可以进一步得出小组工作在加强大学新生的生活独立能力、适应集体生活方式和对大学作息时间的掌握和适应上是有帮助的。
(二)小组工作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方面的影响
在关于“学习适应”的调查中,实验组前测的平均成绩A21=12,后测的平均成绩A22=15;控制组前测的平均成绩B21=13.1,控制组后测的平均成绩B22=14.3,则F2=1.8,说明小组活动的开展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适应也是有作用的。其中在实验组,有84.37%的学生在经历了该小组活动后表示他们的学习规划比参加活动以前更加明确了,有65.46%的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提升了对专业的兴趣,有43.50%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以前有所增加。
(三)小组工作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方面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实验组前测的平均成绩A31=10.1,后测的平均成绩A32=19.7;控制组前测的平均成绩B31=11.3,控制组后测的平均成绩B32=15.3,所以F3=5.6。由此可见,小组工作在提高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其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社会学理论通常认为“个人的就是关系的”,小组工作正是一种利用小组成员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相互支持来达到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的的,其本身就给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建立关系的空间,再加上活动内容上的一些针对性,比如如何融洽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主动与人交流等等,使得小组工作在这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
(四)小组工作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方面的影响
在最后关于“心理适应”的调查中,实验组前测的平均成绩A41=11.2,后测的平均成绩A42=16.4;控制组前测的平均成绩B41=11.1,控制组后测的平均成绩B42=10.9,因此F4=5.4。结果证明,小组活动在改善大学新生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方面也是较为有效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经过了两周的时间之后,实验组学生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评价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而控制组学生的评价值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这反映出了心理适应的独特之处,在上述中的“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这三个方面,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地或多或少地提高其适应性,更确切说是一种习惯性和对接触人群的亲密性;但是心理状况与之不同,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调整,就很有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体验了第五单元的关于“自我认知”和第六单元关于“减压”的活动后,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有了一个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认识,其中87.8%的同学提升了对自信心,正如学生王某在活动结束都分享说:“上大学以后,我发现身边同学都非常有才,有的会唱歌,有的会乐器,有的会书法,而我一样都不会,有一段时间里很失落、很自卑。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了一个一直被我忽视的自己,我看过很多书,我喜欢运动,而且还有你们这么多人说喜欢我,我很激动,顿时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66.4%的同学对未来的信心值上升,这也说明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今后发展方向的确立是很有必要的;此外,还有90.7%的同学表示在这次小组活动中学习到的减压技巧在缓减心理压力上是很实用的。
四、小结
总结以上的分析,得出小组活动对提高新生适应能力的总值F=F1+F2+F3+F4=14.8,说明实验的原假设成立,即小组工作在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上是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的。小组工作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强调的是相互作用和案主自身的发展能力,在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中找到更加适合案主自身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小组工作不单单是心理治疗,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都要进行一次心理问卷调查,然后对个别同学展开心理咨询服务,并且在以往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是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心理咨询是一种“医生——病人”的关系,一方面使得接受治疗的同学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一种恐惧感,另一方面医生的权威地位往往使得案主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此外,对心理问题的单一性关注,就会使得很大一批存在适应障碍的同学被忽略掉,从而不能及时地得到有效的帮助。小组工作中不存在身份上的权威,强调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潜能的,这样就很容易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小组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案主的自身情况来灵活地设计方案。在解决大学新生适应的问题上,小组工作从不同的方面着手来设计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并有效地调动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费卫.大学新生进校初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2).
【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推荐阅读:
老年社会工作小组07-19
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1-16
社会工作之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要求07-21
“创卫”工作小组07-24
小组工作汇报12-07
防汛工作领导小组07-21
节能工作领导小组08-23
小组工作游戏集09-25
卫生工作领导小组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