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

2024-08-10

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9篇)

1.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 篇一

摘要:教学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技能。文章以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为例,探讨了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策略,旨在提高小教专业学生的执教水平与能力。

关键词:教学技能;小学教育;教师教学技能训练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与教学有关的教学理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可描述、可观察、可培训的具体教学行为。教学技能训练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学行为技术的训练,突出了操作性、实践性特点,因此是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的核心课程,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技术性行为训练,有效提高师范生实际执教水平和能力,体现师范性特色,是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是于2008年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专业课。当时通过教师带队实习所接触到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观察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反思得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最大的弊病在于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技能训练课程,实习学校反映一些学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比如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不到位,教学节奏缺少变化,不善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等。因此学院决定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把它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加强管理,保证正式的学习时间及训练质量。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重视练习和掌握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基本教学技能的类型、操作程序和要点,能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同时带实习的教师经过讨论,确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首先,要构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案,完善教师技能分步训练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考虑。其次,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充实教学实录库,为学生的观摩学习提供条件。

一、精选教学内容,自编教材

选择好教学内容,经过集思广益的筛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教师口语”、“书法”、“班级管理”,所以确定教学重点是进行课堂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在使用过四本教材后,教师感到所用教材不够理想,于是自编教材《新编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教程》,主编、副主编及编写者均为本院一线教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5月出版,后来该教材被评为2013年云南省优秀教材。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课程标准解读,目的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师角色及教学行为的转变。第二,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目的是掌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够设计规范的教案。第三,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训练,目的是掌握导入、提问、讲解、板书、结课、课堂管理的基本技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工作。第四,说课、听课、评课技能,目前说课技能是考核教师常用的方法。第五,教学媒体的选用技能训练。第六,学习方法指导的技能训练。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实际训练

本课程在理论上,要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技能的构成、特点、结构、类型、应用原则、主要适用范围。操作上,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去进一步体验、领悟、提高应用教学技能的自觉性和熟练性。在教学中我们综合采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观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有1/4的课时用于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保证学生教学技能的掌握,真正促进学生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通过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试讲、教学评价等活动,切实训练学生的从教技能。

1。案例教学法。其优点在于它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技能提供了最直接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用教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程序是:首先由教师收集教学案例,从中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师生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注意所选案例既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优秀案例,也要有因违背教学原理而导致不良后果的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吸取优秀经验,避免不良表现,防止走弯路。

2。练习法。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课堂上采取书面作业或口头问答方式进行练习,比如对一篇课文进行板书设计,判断某教师在讲解“果实”时运用了哪一种讲解方法等,此外布置课外作业对一些教学技能进行巩固,如评价某一节课的教案撰写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其中有一项练习是模拟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模拟中小学课堂情境,练习某一个环节的教学技能,比如,导入环节、提问环节、讲解环节、结课环节等等。教师随堂抽取几名学生上讲台模拟讲解个别知识点,或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微格教室里进行教学。在模拟教学中,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感受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亲身体验教学技能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3。观摩教学。观摩的形式主要有视频教学观摩和中小学实地教学观摩两种。基本程序:学生观摩教学视频或实际教学,做好听课记录,然后开展小组讨论,最后写出评课稿。通过观摩学习,引发学生的教学反思,在对他人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过程中,提升对教学的全面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向不同风格的优秀教师模仿学习,较快提高教学技能。比如看了窦桂梅教师的教学录像后,小学教育文科班的同学深受启发,感到语文教学特别需要教师情感的投入,增强感染力,这样才能使一篇课文鲜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目前。在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积累教学的感性经验,它是师范生教学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采用单项与综合技能训练结合的程序

如果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是以一堂完整的课为单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点评和指导的技能点比较多,容易使学生顾此失彼。针对这种情况,本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采用了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的教学程序,使训练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每一个教学具体的行为。具体分三步:首先观摩一节完整的课,初步理解教学的基本过程;其次将一堂课程中教师的基本技能进行分解,分成导入、提问、讲解、板书、体态语言等单项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最后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讲完整的一节课,将单项技能综合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这种教学程序具体到教学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教学行为的缺陷,使他们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四、开发课程资源,创设观摩学习的平台

学习、观摩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成长的基础,学院应为学生自发地进行观摩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我们购买了小学全套教材、相关教学书籍和两套中小学优秀教学录像,以及“云南高校教师教育联盟首届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的录像,建立了教学实录库,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外让学生观看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带,进行观摩学习和评价,撰写心得体会,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特别是在观看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的视频时,由于录像上的参赛者就是同年龄的在校学生,因此学生常常发出会心的笑声,效果很好。此外,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人教网、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优酷网、土豆网等,查找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借鉴,尽量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的平台。

五、改进学生学业评价方式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及课程目标,学生学习的平时成绩占20%,主要是对学生单项技能练习的态度、表现方面的评价,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中考试的方式是播放一堂小学教学录像,让学生看后写一篇评价,期末考试的方式是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讲课,并相互评价,然后教师抽取小组中的一个学生为代表面对全班讲课,再把教师评分、全班学生评分进行综合,得到小组成员的综合分数。这样考查的目的是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突出实践性特点。由于每位学生都要在其他同学面前讲课,因此自尊心会驱使他们自觉地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全班听课的过程是一种观摩学习,有强烈的现场感,气氛很好。此外,为了使教师技能训练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开辟训练园地,每年举办各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普通话比赛、板书比赛、讲课比赛等,激发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师意识和教学基本功。几年的实践使对学生的培训取得一定成效,今后需要在以下方面改进:一是如何保证学生分小组练习时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尽力而为,防止走过场,敷衍了事。虽然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但的确有少数学生不认真对待,其他同学碍于面子也不好批评他们。二是如何激发和管理学生课外时间的教学技能练习,如自己上网观看教学视频,练习板书、普通话等,毕竟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周两节课,所以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强练习。三是学院的优秀教学录像还不够丰富,主要是购买渠道很少,网上购买,几乎没有满意的资料。在此呼吁相关教育部门多组织出版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让师范学校能够用于对学生的训练,做到高起点,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廖圣河。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4)。

[2]赵春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张家口教育学院为例[D]。延吉:延边大学,2010。

[3]王明军。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王孝红。师范生中学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方法[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 篇二

1 加快推进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改革的必要性

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是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为掌握和运用各类自动消防设施而进行的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操作人员了解各类自动消防设施系统的基本技术性能、用途和组成,正确识别消防控制室各类设备,熟悉掌握自动消防设施系统操作规程和信号处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以适应火灾防控和灭火救援作战的需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但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通过鉴定持证从业人员数量少与社会单位需求量大不适应;二是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水平低与实操实战能力不适应;三是社会培训机构消防训练设施配置严重不足与保障练习数量、练习时间、练习强度不适应。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岗位不稳定,责任心不强,操作不熟练,不会管理,不会维护,致使自动消防设施长期损坏或处于瘫痪状态,甚至发生火灾后惊慌失措逃离现场,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改革滞后、训练组织教学不规范、科学施训水平低、训管机制不完善,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操作能力远不能适应实战的需求。因此,转变训练理念,加大技能训练改革力度,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符合实战要求的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操法,对于破解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实操实战水平低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瓶颈性问题,实现人与设备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自动消防设施应有作用,保障建筑消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2 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操法架构和特点

建筑消防设施系统以火灾探测报警为先导,以报警控制器和联动控制设备为中心,对各类自动灭火系统实施有效联动和监控,具有不间断探测、早期报警、引导疏散、有效排烟和快速灭火等功能。在消防职业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上,“大纲”对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规定了火灾报警控制器、自动灭火系统控制装置、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装置、防烟排烟系统及空调通风系统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防火卷帘控制装置、电梯回降控制装置、火灾应急广播控制装置、火灾警报装置控制装置、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控制装置操作等内容。针对建筑自动消防设施操作的技术性、专业性特点,结合传统训练方法,按照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实战化要求,遵循人体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编制了由操练目的、场地设备、操练内容、操练程序、操练时间、操练要求和成绩评定等七个部分内容构成的消防职业技能训练科目操法。以湖北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训练课目操法为例,如表1所示。

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操法的主要特点:坚持和贯彻“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牢牢把握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科学规范和固化训练科目操作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明确规定和制定了操作动作判定量分标准,体现了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有别于运动训练、体能训练差异的特殊性,通过科学、正规、有序、面向实战的训练,使消防控制室持证上岗人员达到“一懂五会一能”,即:懂基本原理功能,会讲解、会操作、会管理、会协同、会维护保养,发生火灾时能快速操作、高效处置。

3 提高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质量的对策

伴随着经济建设和建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要尽快改变当前的训练状况,在实施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操法过程中,重点要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转变训练理念,提高实操实战能力。

训练理念决定着训练改革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大纲”规定的训练科目,就是要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施训,面向实战,贴近实际,务求实用,强化第一时间优先利用并发挥建筑消防设施的作用。坚持按纲施训,进一步转变训练理念,增强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能力危机”和“本领恐慌”意识,在训练理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培训以学习消防安全基本知识为主向注重消防基本能力训练的转变,以培训现场操作训练为主向模拟实战操作训练的转变,以消防控制室单兵训练为主向与消防部队协同合成训练转变,以注重检查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向持证后日常监督定期复考转变,不断推进消防职业技能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实战化。

(2)进一步创新训练方法,提高科学施训水平。

训练方法决定训练效果。创新是训练改革的动力,提高训练的时效性,必须针对培训对象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科学组训,采用分解练习、连贯练习、持续练习、模拟练习、技能竞赛、视频教学、实操演练、战例启示、对比体验等形式和方法,激发训练热情,拉近练与战的距离。在培养与提高快速反应、快速操作、快速处置能力上,平时要注重做好“四个结合”,一是要与加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相结合;二是要与落实消防控制室“256”规范化管理制度相结合;三是与推动单位“户籍化”管理相结合;四是与深化消防部队“大熟悉大演练”相结合,形成“教、学、练、战”一体化,确保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使我国消防职业技能训练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和质的飞跃。

(3)进一步加大训练设施投入,夯实训练保障基础。

适应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的客观要求,强化训练质量,必备的训练条件是需要配备配齐消防训练设施。现阶段必须按照“边培训,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以操法训练牵引训练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消防职业培训机构,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训练设施教学,利用建筑物消防控制室训练、利用模拟训练设施训练、利用计算机软件训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固移结合,功能优化的培训网络,也要重视以各种投资方式和渠道加大训练设施经费的投入,鼓励新技术训练设施研究开发应用,大力推进运用各种训练软件在模拟火灾情景下进行实操实训,尽快“补齐”消防训练设施不足“短板”,解决瓶颈问题,走出训练困境,提高训练设施配置覆盖面,为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4)进一步创新训练质量管理体系,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消防职业技能操法训练是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的核心内容,要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要进一步明确训练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训练组织、训练计划、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经费保障、训练质量考核评价,构建“消防安全基本知识+消防法规基本常识+消防工作基本要求+消防基本能力训练”教学训练内容体系,培养和提高以实操实战能力为核心的“消防控制室实训+模拟实战平台实训”训练模式,建立持证上岗、证后监督、实战检验、跟踪问效、等级升降、业绩考核、责任追究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选拔、培养、使用、保留新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其在火灾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我国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庆平,邱欢庆.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调查与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1):83-86.

[2]刘咏梅,陈广明.社会消防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5):446-448.

3.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篇三

关键词 职业素质 训练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情况

(1)课程开设。由于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通用职业素质训练(基础阶段)》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本学期四个班级共计76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为便于教学,将四个班的学生分为2个教学班,即一个为大教学班,共58名学生,该部分学生均未经过顶岗实习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个为小教学班,共18名学生,该部分学生经过顶岗实习。两个班均每周各1次课,每次课程2课时。

(2)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发现了两个问题较突出:一是学生对职业素质认识尚处于入门阶段。尤其是在未经过顶岗实习或无其他从业经验的学生中反映比较突出,对这类课程不够重视,教学内容不容易接受;而小教学班的学生普遍经过顶岗实习,对课程较重视且教学内容较易接受。二是两个教学班对于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有差异。两个教学班普遍较喜欢体验式活动性教学内容,在人数较多的大教学班中,气氛尤其热烈;而对于思辨性或理论认知性教学内容,人数较少的教学班级中开展较顺利,学生较容易接受。

(3)课程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感受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增进了职业素质的认识,学习积极性在逐渐提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思、议、训、考”的体验式教学方式逐渐接受。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活动体验分享当中去,一些原本不愿学、混课程、坐后排的学生,能逐步坐到前排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学生能对一些职场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和寻找破解途径,并能掌握一些关于工作心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三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逐渐减小。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由“要我回答问题”,逐步转变为“我要回答问题”,由“要我参加训练”,逐步转变为“我要参加训练”。四是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显著增强。尤其在团队合作训练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相互帮助,群策群力;一些小组出现了一人受“罚”全组接受,“我是组长,我应当承担责任”等的感人现象。通过实践证明,该课程能与学生取得良好互动,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方面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主要做法

(1)课前调研。一是企业招聘调研。收集整理2010年以来,深圳企业公开发布的招聘技工信息100份。经分析,深圳企业普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实践专家调研。根据现代物流专业实践专家座谈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情况,在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突出强调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教学专家调研。通过向教学专家、优秀教师等学习和请教,对教学场地的选取、课堂组织、教学内容解析等进行了设计。四是学生课堂调研。观察了部分班级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生对于互动性教学内容兴趣较高。

(2)内容设计。在调研基础上,参见人社部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发布的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教材和理论书籍,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设计了三个模块:工作态度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能力训练。每个模块涵盖6个训练任务,共计18个训练任务,每个训练任务2学时,共计36学时。

(3)教学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训练中体验职业素质。二是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成既定任务目标,使学生自主思考、相互沟通、积极行动等,在训练中提升职业素质。三是以团队为平台,适应学生班级教学的需要,选取适用于班级教学的训练任务。四是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基本面,具体训练项目均为综合性训练(包括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但教师侧重于突出某方面职业素质的具体授课。

(4)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讲授、讨论、训练、作业四个环节。其中,讲授设计,以案例教学为主;讨论设计,小组讨论,分组陈述,计入成绩;训练设计,设计试训、训练、竞赛、分享四个环节;作业设计,以课后回顾与总结为主。

(5)成绩考核。根据课程探索需要,学期初设计了过程化考核方案,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进行了尝试。基本做法是:①总成绩 = 作业(20%) + 考勤(20%) + 过程考核成绩(60%)。②过程考核成绩 = 模块测评成绩 €?50% + 课堂项目训练成绩 €?50%。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性地制作了考勤表、作业成绩表、过程记录表和项目测试,作为成绩记录依据。通过成绩分析,基本能够反映学生间职业素质的个体差异。

3 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与培养对象的把握。本课程目标原设定与专业技能人才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设定上侧重于方法的认知与培养;实践中,学生尚处于职业素质认知的入门阶段,对于基本概念与职业情境尚缺乏认知,因此,学生在方法领会方面,显得较生涩。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是原教学章次内容的设计较注重全面性与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章次内容的典型性,不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二是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过程安排上,注重以知识为主体,能力训练服从知识学习的思路,即能力训练是为了知识学习,有悖于知识学习为能力提升服务的规律。三是教学活动设计未能充分考虑课堂组织问题,较易出现某些教学活动安排过于简单或过于繁复的问题,如出现个别学生课堂纪律性不强,或对活动规则不熟悉,或参与不积极等情况,教学活动进行不顺利,阻碍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模块(单元)教学目标与考核标准的设计。原模块教学目标的设定较抽象和笼统,一方面,未能清晰区分知识与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部分目标设定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目标设定高于学生可达到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因此,在考核标准设定上,出现了部分考核指标设定无效的情况。

4 几点思考

(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设定。一是课程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定位于基础阶段的通用职业素质的训练。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典型情景的认知以及简单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二是教学目标设定。根据课程目标定位,设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单元教学目标区分为知识认知目标与能力提升目标。具体目标设定力求学生可达到和可操作。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定。一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具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认知,力求将知识点模型化和图表化,让学生有兴趣、容易记、易理解;另一部分为能力训练,力求在学生自我能力认知和活动训练提升两方面下工夫。二是教学过程设定。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讲授,服务能力训练。

4.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 篇四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道的内容包括哪些?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广泛与特殊性。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

(2)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

(3)教师的语言道德。

(4)教师的交际道德。

(5)教师的个人生活道德。

3.新时期中小学教育在道德建设方面面临哪些新挑战?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2)国际间激烈竞争的挑战;

(3)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挑战。

4.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

(2)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3)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每个人都可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很突出;

(5)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5.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对应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的继续教育。

6.什么是教师专业自我?

5.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 篇五

谈到培养优秀青年教师, 我想到了一个著名的“活力曲线”理论。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中, 必有20%的人是最好的, 70%的人是中间状态的, 10%的人是差的。这是一个动态曲线, 即每个部分所包含的具体人一定是不断变化的, 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必须随时掌握那20%优秀者的动向, 并制定相应的机制, 在70%的“中间者”中, 发掘出有特长的人才, 从而不断补充与更新20%的优秀者, 这样, 才能保证组织的持续发展。那么, 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师团队呢?我认为, 先进的理念是引领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

一、让刚性制度在教师队伍中“软着陆”

制度在人们的感觉中只是严肃和被动的东西。其实,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文本, 它也在约束人和规范人的同时调动人、教育人。“软着陆”就是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 使制度在规范人、约束人、调动人、教育人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关系, 取得平衡。

例如, 新课程理念大力提倡要做反思型教师, 于是, 我们每个学期在实施理论培训的同时进行实践反思。此外, 学校启动了教学反思制度, 发给教师人手一本“反思录”。要求教师结合新课程理念, 随时记录自己对教育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反思。主管教学的领导定期批改, 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在解决个性问题的同时, 针对共性问题在教研时进行专题研讨。让教师感觉到自己的行为随时都受到领导的关注, 自己时刻都在参与理论学习, 都在更新教学理念。作为学校, 既落实了理论培训制度, 又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 从而实现了制度的“软着陆”。

这些年, 我们陆续建立和完善了案例培训制度、作业展览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 它们体现了人性化的运行机制, 把原本生硬的条文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人、培养人的平台, 变成了教师互动和互促的过程, 这就活化了制度的内涵, 提高了制度执行的效率。

二、根据教师类型, 实施分类管理

现在的教师大致可分为顺从型、激进型、追星型、保守型、反思型。而顺从型及保守型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教师群体之中, 我校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8岁, 大多属于激进型、追星型和反思型, 所以我们主要针对这3种类型教师采取了相应策略。

(一) 激进型教师

激进型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进取精神。他们率先担起了教学的重任, 率先在课堂上引进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但物极必反, “激进”是他们最大的优点, 也是他们最大的缺点: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 却忽视了内容, 流于形式, 他们注重即时性的人性评价, 轻视试卷式的量化评价, 使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增强……

对策:读书反思。我们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 将读书进行到底”的口号。经过筛选, 学校最终确定推荐10本书给教师阅读, 要求精读一本, 其余泛读。我们把图书室建在办公楼里, 把书送到教师手中;把图书放在楼道里, 建立“阅读超市”。这些活动激活了学校的图书资源, 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 促进教师, 特别是激进型教师进行反思, 加深他们对理论的感悟。

(二) 追星型教师

参加工作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是追星型教师的主要群体。自“新课标”颁布以来, 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贯彻落实“课标”精神, 相继推出了一批跨世纪“新生代”名优教师, 把他们当做新课改的“形象大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这些“形象大使”已经被包装得完美无瑕, 他们就成了广大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明星”。青年教师听着“明星”的课、模仿着“明星”的做法, 于是形成了一种在娱乐圈才能看到的追星现象。但是, 你要问什么是课改、什么是“课标”的核心理念, 许多青年教师却可能会无从应答。

对策:跟踪培训。为使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教导处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年级组的集体备课, 手写详细的教案, 并通过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优秀论文评选等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

(三) 反思型教师

反思型教师大多为骨干教师, 他们有自己的教学思想, 不随波逐流, 对教学、包括对新课改持一种审慎态度。他们认为, 对传统教学要进行扬弃;首先是要继承, 其次是要改进, 第三是要改良, 第四是要创新。

美中不足的是, 反思型教师常常关注的是“过去”和“现在”, 很少去思考和创造“未来”, 而且有时他们还会钻牛角尖。

对策:推上舞台。我们把反思型教师作为名优教师的培养对象, 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培训活动, 鼓励他们开讲座, 上展示课、汇报课、移植课。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和成长的舞台, 让他们尽快成名成家, 使一批骨干教师由小讲台登上大舞台。

三、以名师课例, 引领教师成长

我校的教研活动主要限于校内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 由于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引领, 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限于同等水平的反复, 因此, 教师的教研热情很快就冷了下来。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我们决定以名师课例研究为突破口, 开展“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 让名师课例成为引领教师成长的专业力量。

“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名师课例的比较研究, 二是名师课例与自己课例的比较研究。为了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我们在活动中遵循三个原则。

(一) 循序渐进原则

起初, 我们一个学期学习一个课例, 力求一研一得, 把课例学深学透, 以后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课例数量。

(二) 分层分类原则

在课例研究中,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新教师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却无实践经验, 他们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模仿、借鉴, 因此, 研究的重点是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方式方法, 比如:教学目标如何设计等。中年骨干教师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 因此他们大多会以批判审视的眼光看待名师课例, 他们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是如何协调的, 教师是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 课例学习主要是为了转变观念, 把自己一贯运用的常规模式作个革新, 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 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集中学习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持人, 分散学习以自学、自研、自悟为主。

作为领导, 一定要爱才如命, 惜才如金, 要经常进行人才“盘点”, 一个都不能少, 并在纷纷扰扰中“辨秀识苗”。针对青年教师, 我们的体会是:对有德有才的人, 放心使用;对有德无才的人, 培养使用;对有才无德的人, 适度使用;对无德无才的人, 坚决不用。管理者应该为教师创设一个团结、温馨的工作氛围, 让教师在自己的学校里有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并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

摘要:先进的理念是引领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首先, 要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 让刚性制度“软着陆”;其次, 要根据教师类型, 实施分类管理;最后, 要以名师课例研究为突破口, 引领教师成长。

6.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 篇六

【关键词】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身心和谐;体能训练;西北农村

运动技能是运动专业人员在运动学习的主动目的性导向与规范基础上,立足生物机体初始状态水平,以训练负荷为信息输入载体,以强度与时间矢量值为参照系,最终以人体自身机能与结构的协同适应效应,使泛脑网络产生的新的有序模式。西北农村学校由于受到地域条件的制约和师资力量的制约,学生的运动技能素质处于盲目发展的境地。中学生在生理的发展上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外形剧变,体内机能增强,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立过程,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处于体育教学之间的体育老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两大兼顾,既处理好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初中学生运动技能多途径掌握,有要兼顾到课标对于校园体育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化操作。

一、立足课程目标对体育运动技能的要求,理性思考运动技能的发展规律,构建运动技能训练的新思路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确实有很多“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之说,要实现更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领域目标。体育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存在着运动技能教学无效无味的问题,应当进行改革,新体育课程理念,运动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等目标领域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學习领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兼顾不同学短的具体目标,精心设计运动技能训练方案

首先,要明确课标学段要求和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合理地构建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需求的技术体系,删繁就简,对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淡出学习的范畴。其次,运动技能训练还是要兼顾竞技性,发挥运动竞技的特点,加快运动技能的固化和提高。再者,体育教学要优化运动技能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将运动技能提升达到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在运动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关注个体差异形成活动技能分层目标,开展技能分层教学,同时运用发展性评价,激励运动技能掌握差的学生超越自己;激励运动技能掌握好的学生进一步超越自己,进而,逐渐提高不同学生运动的能力,达成运动技能学习的目标;同时,要在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意识、锻炼品质、陶治情操,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运动技能训练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生命发展成为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真正目标。

三、运动技能教学要采用各种符合学校设施和体育条件的教学方法,注重本土性和灵活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室外活动的特殊性,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练习方法有效,运动技能提高最大化,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身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能训练和技术掌握,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体育运动当成是一种“乐趣”。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运动技能的训练理念,与时俱进,注重实效

在农村学校的体育活动中,要突出“体育活动课”活动为主,渗透技能的特点,让学生身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让学生快乐体育,展示自我,快乐地参与到运动技能的提高活动中来,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能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挖掘教材内涵,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步形成运动爱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7.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 篇七

关键词:专业技能训练,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知识型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推进,社会对创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欧盟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增强国家的创新竞争力[1]。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多次指出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和国家第四代领导人之一温家宝同志在中科院视察时指出:“科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高科技对科技能力的提升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中国当代大学生,其中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获得普遍的社会认知, 甚至已经成为人才取舍的标准之一。当代大学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觅得一个理想的职位,培养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之一。

二、专业技能训练的含义与意义

专业技能训练是一种实践教学课程,其重点是“技能”。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能力,并如何将这些能力应用在就业、深造等各个方面。当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是“训练”体现的含义。专业技能训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发挥创造性的重要平台,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专业技能训练不仅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而且是连接知识与实践、实践与创新,并使理论知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桥梁。

三、专业技能训练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目前很多高校积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改革, 从素质教育入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试验、教学基地实训等一系列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2,4]。

我校生命科技学院植物生产类专业是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的总称,在第1-3学期,学生不分专业,第4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分流。我院的专业技能训练是从第2学期至第4学期,共三个学期,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跨越2个合班学期,1个分流后的学期。经过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的教师集体讨论,并参考其他院校成功经验, 进行植物生产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改革, 初步探索能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形式和方法。

(一 )增设和扩大创新性教学内容和比例 。

由于在当今农业机械化条件下, 传统的田间手工操作基本被淘汰(除落后地区和小面积科研需要),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将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以现代农业机械的选用与调试取代传统手工农具的操作与使用。简化栽培是当今种植农业的主流,因此删除田间管理中中耕、除草等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内容,如作物成熟度鉴定、测产及生产效能分析,节水种植技术设计与评价。一些项目虽然名称没变,但改变了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后有具体组织形式的详述)。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现代农业之中, 如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 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十个系统。教师和学生应与时俱进, 了解甚至掌握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增设现代农业模式及先进管理技术相关内容的实践或观摩,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二 )改革教学方法 ,实施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的自主式教学。

创新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创新”是无法教授的,创新教育不过是培养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一种活动。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5]。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自主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我校植物生产类学生来源于职业高中,在高中时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因此,我们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并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方式,实施“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自主式教学。现以 “主要作物种子识别及真伪鉴定方法”为例进行详述,首先学生根据先前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种子识别和真伪鉴定, 识别和真伪鉴定方法可自由选择,也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改良或创新方法。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指导和启发,并不断对具有创新意识的同学进行鼓励和表扬。自主过程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 对所有具有创新的学生再次进行表扬。通过这种自主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和方法 。

先前的专业技能训练考核和评价全部由教师完成; 由于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性课程, 其标准是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认真程度(0.2)(括号内为权重,以下同)、实际操作能力(0.4)、完成情况 (0.1)、工作态度 (0.2)和出勤情况 (0.1)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考核评价形式使学生比较被动,而且教师的主观性较强,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有时无法非常客观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因此,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改革原有评价形式,采用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尤其对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在综合评价基础上,学生进行自我打分。在考核内容和标准上进行改革,增加自主性识别或操作过程及创新能力的评分,具体内容及标准如下表。

四、专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效果

经过一届学生三个学期完整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专业技能训练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通过调查发现,80%的大学生认为终于挤过独木桥,进入大学,不用再认真学习,这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而且绝大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茫然,甚至大四学生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尤其我校植物生类学生80%来自农村,对农村和农业有一种歧视和偏见,虽然选择该专业,但只想获得学历和学位,而不愿从事本专业,他们学习非常消极和被动。通过改革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发现学生对高新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和求知欲,对农业和农学有一些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与他们分享一些在农业上成功创业的例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式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二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为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6]。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通过“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自主式教学形式的实施,发现学生有求知和创新的欲望。在教师完全放开且对学生充满信任、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慢慢地活跃起来,从最初羞涩提出先前所学相关方法,到各抒己见,最后积极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地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通过一年半这种教学形式的专业技能训练, 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现代农业机械的选用与调试”内容进行时,学生提出能不能让拖拉机也能升降, 在进行套作时不会影响前茬作物。对此,教师给出了极高的表扬和鼓励,目前我国已研制出底盘较高且能升降的拖拉机。

(三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8.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 篇八

一、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关系

根据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意见, 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交际工具, 是社会化的一种规范的信息系统, 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 是个人心理现象。语言和言语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两者掌握的途径不同。语言可以通过直觉 (例如儿童掌握本族语) 或理论学习来掌握, 而言语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来逐渐掌握, 听、说、读、写等每一种言语技能都是在大量接触现实的言语条件下反复实践练习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 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关系。知识的特点是可以理解和记忆。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包括心智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是可以模仿和练习。以驾驶汽车为例, 懂得交通规则、了解汽车上各个部件和开关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仅仅掌握这些知识还不能驾驶汽车, 还必须通过经久的练习才能掌握驾驶技能。由此可见, 知识与技能有密切联系, 但不能等同。对培养技能来说, 知识只能起促进作用, 不能以掌握知识代替技能, 言语技能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实际训练才能获得。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内容, 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四种。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新课标) 明确指出, 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言语技能的重要基础;言语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由此可知, 英语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掌握语言知识和单纯强调重复操练各种言语技能, 同样是不适当的。

二、课例分析

现以选自陈琳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 (基础模块) 学生用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则对话 (略) 为例, 对教师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技能训练意识进行简单的分析。该对话的题材为校园生活, 包含六个新单词和短语, 语法项目为一般现在时。

教学设计一:

1.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eacher.

3.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usage and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used in the dialogue.

4. Ask the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 dialogue into Chinese.

5.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6. Check a few pairs’reading.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when it occurs.

7. Have the students do some written exercise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教学设计二:

1.The teacher prepares a gapped dialogue wit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missing.

2.Introduce the topic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dialogue.

3.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fill in the mis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4.Check the missing parts and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5.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repeat.

6.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gain and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omitted) are true or false.

7.Answer the question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8.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The teacher walks around to 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or offer help if necessary.

9. Get a few pairs to role-play the dialogue.

10. Pair work:Talk about your school life.

分析:

教学设计一重视语音、词汇与语法的教学, 教学活动以朗读、讲解、翻译、笔头练习为主, 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技能训练, 属于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说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 但缺乏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教学设计二中, 教学活动以听、说为主, 突出技能训练, 学生有较多的语言练习和实践机会,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 说明教师有较强的言语技能训练意识。同时也重视词汇教学与语音教学, 显示教师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但对功能意念、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

三、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 处理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两者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单纯讲解与传授语言知识, 防止教学活动学术化

外语教学最忌烦琐的讲解或满堂灌。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过多的讲解不仅收效甚微,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因此, 英语教学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 坚持交际性原则。

(1) 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 而不是单纯传授英语知识。

(2) 精讲多练, 融语言知识教学于听、说、读、写活动之中。听、说、读、写既是语言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也是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 直接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则不需要讲授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而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 就有需要和可能讲授语言知识, 但对语言知识必须精练地讲解,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实践活动,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3) 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语言知识。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 如果脱离了材料和语境进行孤立的教学, 学习者要么容易遗忘, 要么难以理解, 从而难以形成明确的概念和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语言知识最好结合语言材料进行教学, 并创造必要的语境进行练习和运用。

(4) 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避免满堂灌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发现性的学习。教师可采用提示、注意、观察、发现、猜测、分析、归纳、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 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 把发现规律、总结规则的过程也变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2. 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语言学家根据儿童轻而易举习得母语的现象提出了“习得”理论。简单地说, 习得就是无意中获得, 亦即在自然的交际情境中通过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习得理论的出现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起到了无可置疑的作用。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习得的环境, 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 使英语学习中的“聋哑”现象大为改观。

然而, 我们的教学毕竟不是在英语国家进行, 没有所学语言的客观环境,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毕竟有限, 单凭课堂教学, 学习者难以完全正确习得语言规则。甚至提倡自然法的克拉申 (Stephen D.Krashen) 在强调习得语言的同时, 也还是认为自觉学习语言规则能够产生监控作用, 能对习得系统的输出进行检验和改正。通俗地说, 语言知识的教学是“会不会”与“对不对”的训练, 而言语技能的训练是即席反应训练, 亦即熟练度的训练。教授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 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记忆、对比和监控, 有利于加速言语技能的内化过程。因此, 教师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盲目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3. 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现象, 把握好纠错时机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心理学上的不同学派, 对待学习中错误的态度从来就是不同的。行为主义者强调有错必改;认知论者却不主张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多加纠正。因此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两种现象:要么见错就纠, 强调语言训练的精确性;要么对错误无限宽容, 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两者都有道理, 但对不同的错误还是应该区别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语言基础知识教学阶段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accuracy) , 包括基本的发音技能、词汇的基本用法和基本的句法结构等。这一阶段应该重视纠正错误, 发现错误立即纠正。因为错误的习惯一旦形成, 要改正就比较困难。而且, 这样的纠正并不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虽然在情绪上会有一些影响, 但只要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他会理解教师的纠错对他改正错误有利而表示欢迎。相反, 在技能训练阶段, 尤其是在训练学习者连贯说话、强调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fluency) 的时候, 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就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即使语言中有些错误也不宜打断予以纠正, 必要时可在事后指出。这样是为了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同时也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鼓励学生积极开口, 主动参与。因此, 教师对学生在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加以分析判断, 正确把握纠错时机, 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 英语教师要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讲”和“练”的矛盾, 才能搞清楚“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摘要:掌握外语并非掌握关于外语的知识, 而是要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同时, 熟练掌握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各种技能。要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教师首先要具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教学,言语技能训练,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兴.外语学习与教学[M].西安出版社, 2011.

[2]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黄剑平.辅以语料库的新认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9.最新论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探索 篇九

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 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 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 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 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项目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 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精心选择项目内容。我们以高职英语第一册unit15 Reading First Aid为例。通过讨论急救方法和许多常见的受伤事故, 学习急救的知识和掌握急救知识的意义。学生对此有强烈的接受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2.1 项目设计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每一组选出本组所要讨论的常见的创伤和健康问题。

并对该项目进行如下任务设计。

(1) 了解创伤的英语名词, 如cuts, burns and scalds, animal bites, bleeding, difficulty breathing等。

(2) 了解处理创伤的动词, 如p l a c e, burn, put, clean, bite, bleed, wash, breathe等。

(3) 了解常用的句式。Place…in…, put….over, put…on…, as soon as possible, do no harm, by (通过…的方式) …, be able to…等。

各组学生之间充分进行交流讨论, 归纳制定自己的计划, 教师多鼓励学生认真思考, 积极讨论, 大胆发言, 敢说敢言, 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2.2 执行项目任务

由教师向各小组分配任务, 针对几种常见的事故和健康问题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中, 一个小组具体负责一个项目, 如小组A针对cuts这种常见的刀子割伤的事故是如何处理的, For example:For a simple cut, it is only necessary to wash the area of the cut, dry it and cover it with a piece of dry clean cloth.A little bleeding does no harm.It washes dirt from the wound.But if the bleeding continues, try to stop it by placing a clean cloth firmly over the wound until t he bleeding stops or unt il help arrives.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归纳分析、共同学习、团结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2.3 小组总结、教师总结

每一位学生针对分配的项目任务逐一发言, 结合项目设计中准备的词、句组织语言, 进行口语练习, 对提出的不一致的意见和建议在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小组负责人对本组每位同学进行点评, 充分肯定同学的成绩, 提出不足, 对疑难问题统一记录反馈给教师。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检查测评, 对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指导, 逐一解决, 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分析、归纳和启发。

3 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与效果鉴定

项目评价是一项过程评价,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判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全面考核,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作出全面评价。通过评价既能检查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项目课程评价包括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 运用多方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机制能够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自评中, 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总结与反思的习惯,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敢于展现自身优点并坦露缺点;小组互评使小组成员合作精神, 项目任务的表现、角色等方面的表现提高, 同时培养其集体荣誉和团队精神;教师评价是对学生在整个项目任务完成中所起作用和表现作客观全面的把握, 给学生一个较为定性的评价。

4 结语

要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 而不是知识目标;能力是通过项目和任务训练;课程的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 探索、构建与新的课程体系向适应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建立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更好地进行项目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 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项目教学,英语,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需要与被需要高二作文下一篇:2022读《巴黎圣母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