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2024-09-21

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9篇)

1.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篇一

传统二十四孝,今日仍有学习意义!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产生限于其当时所处时代,有些虽有迷信和封建思想,但其所传达的孝为先的意识还是值得今人所学习的!

没有例外,世间所有的人都想无忧无虑、活的快乐!

然而、说实在的,真正能一辈子没有烦恼,一生都快快乐乐的的,恐怕、古往今来、一个也没有!而且、大概今后也不会有……

庄子为人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至乐!

不仅要快乐,还要最大的快乐!

那么、人世间有没有至乐呢?

有、但庄子的至乐和一般人以为的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那么、一般的人们以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

且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快乐。世人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痛苦。

庄子认为:一般人所羡慕的富有的人、高贵的人、长寿的人、刚烈之士,其实、是没有快乐的: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

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

那么、庄子以为,什么是快乐呢?

还是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也就是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所以、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

庄子给出的结论是: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而使自己好好活着的最好办法是:无为!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想、这、才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对“至乐、至誉”的解读吧!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追寻和谐文化传统,以期古为今用。传统儒家的“和谐”文化资源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因此探讨孔子的和谐思想对今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精神是“和而不同”,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就抓住了和谐社会发展的精髓。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宴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历代的注释家都把孔子的话理解为“要和不要纯粹的同”,或“要和不仅仅要同”,其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异元素的相容。实现“和而不同”的途径是“礼”。它通过“正名”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司其职,正是有这种“礼”的存在,使“和”得以可能。同时“和”并非无原则的折衷、调和,它有个度的限制,这个度的衡量就是中庸。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思想方面有董仲舒、张载、王夫之等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在实践方面有统一战线、政党制度等的运用。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从理论上来讲,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从现实来讲,我国目前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和“矛盾凸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增强,诉讼和上访事件居高不下且有升高趋势,群体性事件大幅攀升,使得矛盾数量陡增,贫富差距扩大使得矛盾的利益性增强。所以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和谐思维。其次必须有一个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机制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这种矛盾解决机制具体包括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也具有重要价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而不同”理念在现代的运用,而“和谐世界”理念继承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核与精髓,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代国际政治背景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体现了“和而不同”思想。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一项重要内容。文明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树立“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社会发展模式多样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我认为:传统文化几千年不断,说明它有一定的存在的价值,虽然有糟粕但它都在不断的淘汰中进行了自我的选择,能存下来的大部分应该是精华。即使有的不适合了现代的环境,但若干年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又会重新适应。而西方的文明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文明,实际上是中国过去淘汰的文化。现在又适应了新的环境,于是又变成了我们的老师,连他们自已也承认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来的。只不过中国人不用了,他们又用了。

就如同一些落后地区被淘汰的文化风俗一样,他们已经忘记了,城里的人却开始热衷起来,反而成了新的潮流。这就是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聪明得人人自卫的地步,聪明得政府无法管理的地步,而外国人则还在我们的周朝时期。他们恨我们聪明,说我们不规范,不法制,实际上要我们都退到古代的愚民时期。

也可能文明是要循环的,中国文化文明已经到了高峰颠峰期,那么也就只有跌下来,重新开始了。

否则无路可走。学习洋人文化就是一种解决的方法,但只不过是倒退,没能什么新意。

道家讲的是出世的哲学,是强调个人的修为。那时的国家和现在的国家根本就是两码事,不能套用到现在。如果治国和做鱼这么简单的话了,那人类的发展史不会这么曲折的。那道家的理论岂不成了世界大同的法宝了吗?

: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1]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後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编辑本段词语出处

“仁”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这个“仁”跟道家的“道”,佛家的“真如”,还有西方哲学中的“本体”,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其实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说法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仁”被孔子作为人在社会领域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仁者爱人”这跟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境界的不同。孔子的“仁者爱人”更多的是站在治世的角度来阐述的;而基督教的“博爱”是站在了个人的角度来入世的;道家的“道”是站在了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来展开的;佛家的“真如”是站在人的精神领域展开的;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也是停留在人的精神领域,但更强调人心对真主安拉的信力。

“仁”作为儒家的理论核心,其旨归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层面说,“仁”是社会的最高准则,社会的发展达到这个准则就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仁爱,并和谐相处。“仁”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遵循“仁”的规律,社会就会和谐发展。

二、从人的层面说,“仁”是人的生命自我的最高体现。达于“仁”的境界,则人才会“仁”者爱人,才会“仁”者无敌。孔子把“仁”上升到了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人甚至可以为达到“仁”的境界而“杀身成仁”。

三、从本体层面说,人“仁”是世界的本源在社会层面的最高体现。《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从古人的述说中可以知道,“仁”跟老子的“道”是一致的,老子的“道”是从人和自然层面讲的。而孔子的“仁”是从人和社会层面讲的。只不过是一体的两个面而已。

“仁”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虽为一家之言,但在社会的层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仁”的学说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治”“德治“人治”。三个方面入手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a}

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 提问者评价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

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 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一切顺应自然才是最高的境界。若能遵守自然而然的规律,一切随缘,心必定能得大自在,心得大自在身必安详。我们心态坦然、思想平和,人生自然也就会一切随缘了,唯有随缘的态度才能让我们远离比较和嗔恨的苦恼,思想不被焦虑和忧愁牵制,才会在佛教智慧的观照中得以解脱。也唯有在这样的人生里,我们才会以真诚的心赞赏他人的成功而不自卑渺小;在苦难加身之时勇敢承担而不懦弱地逃避;在诸多误解和打击面前没有怨言;在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中依然有一颗深沉慈悲的爱心。

《宝积经》上云:不分别过去,不执著未来,不戏论现在。意即生命就在当下这一时刻。对于我们这些世俗众生来说,当下大多数人拥有的都只能是一份平常的生活。如果我们已经为自己创造美好人生尽了全力,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再没有选择的余地,恨天怨地也不能扭转乾坤。我们不妨就以一颗平常的心,随缘而快乐地活在当下吧:像蜜蜂那样辛勤地采蜜,像青蛙那样欢愉地歌唱,像玫瑰那样自然地开放„„尽量让心自在而舒展

泽雉”,就是江河边旷野里的野鸡。野鸡走几步路,脖子就伸一伸,往地上啄一啄,找虫子找东西吃,走几百步,走得更远一些,看到有水就喝一点。你看野鸡挺可怜的,为了一点饮食,为了吃饱,一天到晚到处跑。虽然如此啊,它活得很快活很高兴,“不蕲畜乎樊中。”“蕲”就是乞求,它不乞求关在笼子里。关在笼子里好啊,野鸡如果被人关在笼子里,天天有米吃,现在还有各种配好的饲料,又有水喝。但是,被关在笼子里不舒服呀,它宁肯饿肚子,也要自己在外面找吃的,这才自由啊!这才舒服啊!所以它的生命并不希望关在动物园的笼子里。为什么?

“神虽王,不善也。”“王”通旺。你看关在笼子里的动物,譬如我们去动物园看孔雀,它把脖子一伸,头一弯,再把羽毛一张开,那是孔雀王,很了不起的样子。可是再了不起,它还不是被人关在笼子里,它自己也觉得不自在。它的“神”,那个精神虽然看起来像王一样,可是“不善也”,不好。

其实,我们大家也都关在笼子里,这个宇宙就是个大笼子。譬如我们住在房子里,从外面看进来,就好象混凝土建成的笼子里关了我们这些人,但自己还翘头翘脑,自己称王,这不好。生命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人,有时候觉得自己顶天立地,功成名就,或者了发大财,当了大老板,出来那个肚子挺得特别大,表示有钱,可仍然是被关在笼子里。照庄子的说法,“不善也”。

我认为是没有构成挑战的,相反,民贵君轻的思想本身就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提出来的。民本思想只是意在提醒统治者注重人民的力量,重视大众的价值,这和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君民舟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样的,尊重人民只是一种怀柔政策,用以缓和阶级矛盾,使天下人民能够服从统治,使统治者能够更好的驾驭国家和人民。孟子本身就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他的思想也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跳不出这个局限,而后来的封建统治也证明了他的民本思想是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

针对人心的难以驾驭和控制,孟子还提出了“存心”、“养心”的著名说法。“存”是保存,有意识地把握、不使丢失。“存心”指有意识地保存自己的良心,不使之被人事淹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经常是麻木的。我们学会了太多的做人技巧和法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应用这些技巧。但是这些技巧不能让我们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气势如虹,在关键的考验时义无反顾,做人的法术不能给我们的人格以力量、生命以底气。因此,“存心”的“存”不能理解为封存,而是指有意识地保护和保存良心,别让它迷失。有时候,我们只有在夜深人静、独自

静坐的时候,才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心的存在。但是一回到现实,我们的本心立即消失得无踪无影。所以,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时时体会自己心的存在,感受良心的呼唤,聆听良知的声音。

“存心”之外,孟子还提出了“养心”。所谓“养心”,我的理解是,人的习惯是多年养成的,不可能一下子戒除所有毛病,需要日积月累地调整,逐渐把多年养成的坏习惯消除。因此,人心本身也需要“养”,我们要学习把自己的心当作一棵树、一株盆景来养育(你会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如果把我们的心比作一株植物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清除贪心和私欲,保持净心,发展自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就好比是在给自己的心浇水、施肥,保证心的健全生长。孟子还强调,“养心”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和“一曝十寒”这两个今天无人不晓的成语,就是孟子针对养心专门发明出来的。虽然孟子所提出的“存心”和“养心”,都是针对“心”而发,但含义略有不同。“存心”是就具体的心理活动而言,强调抓住良心不放;“养心”则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存心”从短期行为着眼,“养心”从长远效果着眼;“存心”需要毅力和决心,“养心”需要细心和体验。故宫里有一个“养心殿”,这是帝王养心的地方。可见孟子的养心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很大。

但是,“存心”和“养心”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培育健全的人格,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养其性”。“性”这个字从词源上看由“生”与“心”两部分构成,在先秦典籍中常常就是“生命”的意思。加上一个“心”,意在强调它是一个身心交融的生命整体。因而“性”字有两层衍伸义:从行为方式上看它表现为人的性格,从本质上看它体现了人的本性。“养性”,就是要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身心交融的整体来培育,通过“存心”、“养心”给生命的幼苗阳光、雨露和营养,使之健康、茁壮地成长。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意思是,用心做人,凭良心做事,养育身心,涵养性情,才是对老天最好的交待(即“事天”)。这个过程被后世儒者简称为“存养”。孟子并没有把“天”当成“上帝”来崇拜,但他认为“天”是我们一切良好禀赋的源头,并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孟子还指出,人高贵于禽兽的地方不在别的,在于人有良知、良心。为什么我们在做了坏事以后心中会感到不安呢?为什么有时会对他人有愧疚之感呢?这种天然产生的感觉,如果说是人的一种本性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是老天赋予人的天性。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自己的良心、良知,就对不起老天了,也就是不能“事天”。孟子并不是要人们去盲目崇拜天,而是强调学会尊重自己的天性。

孟子接着又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意思是说,我们一辈子只能活一个岁数,我们不可能既长寿、又短命。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活多大岁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不得癌症或夭折。这些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取决于天意。从这个角度说,命运是无常的,人不能自己左右,谁也无法逃脱命运的主宰。但是有一件事是人可以主宰而且应该主宰的,如果做不好,那可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这件事就是:存心、养心与养性,简而言之就是修身。能修身才能“安身”。“立命”,即“立于命中”,就是指面对命运的无常,人还能够站起来,不为它的神秘力量所打倒。如果你能在无常的命运面前坚强地站立起来,你就无惧于死亡的威胁了,你的生命由此获得了牢不可破的根基,这就叫做“安身立命”。后世经常使用的“安身立命”一词,源头在此。

2.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篇二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概况而言就是“一专多能”, 指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 和谐健康的个性心理, 强健的体魄, 以及较高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当问到是否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原因时, 我院2004级新生基本素质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显示, 大约有56%的同学回答“随大流”和“不愿回答”, 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新生没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也显示一些新生缺乏自信。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所以,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 大学生也对文学、历史等学科表现出了强烈的深厚的学习兴趣, 希望培养自身素质的全方面发展。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我开设了公选课《世界古代文化史》, 共有学生100余人参加了本课程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贯彻学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授课内容及方法等方面作了很多努力。

一、设定课程特点

《世界古代文化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但是考虑到面对的学生主要是理工科类, 所以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现文理兼容的特征, 在开课之初, 我给课程设定了以下几个特点:

1.素质教育, 高校的宗旨是培养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成就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设人才。开设跨学科选修课, 其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大学生首先是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文化人, 除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外, 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了解历史和文化以拓宽视野, 也就是要具有宽厚的基础, 丰富的知识, 良好的素质。

2.实用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同人文社会科学互相交叉的融合化趋势。这要求人们接受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教育, 社会不仅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也需要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实际出发, 以理论为依托, 以世界历史发展为脉络, 重点讲叙各个时期文化发展特点, 增长学生历史文化常识,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3.创新性, 开设非专业选修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中的问题,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二、授课原则———坚持三个统一

即坚持理论与实例相统一,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教学效果与考核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以保障授课内容的准确性, 课堂形式的多样性, 以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1.理论与实例相统一, 历史课往往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课程开展的框架, 比如历史时代背景, 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等, 具有指导性和总揽性, 在实际教学中应与实例相结合, 如讲到文艺复兴初期美术史时, 在课堂上放映大量的名家作品, 由灌输式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参与式的互动教学, 增强理论感染力;或把有关历史案例事件先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通过分析研读案例, 得出事件的实质, 由此上升为史学理论。这种模式打破了原教学模式中教师先讲解理论, 然后举例分析谁的传统模式。对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起了很大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授课内容是课程的基础和根本, 要保证授课内容的充实性和针对性, 同时又要重视课堂形式的新颖性和活泼性, 在课堂上采取小组研究, 自由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真正起到开设了人文类选修课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3.教学效果与考核方式相统一, 把教学效果与课程论文基础知识的考核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期末上交一篇课程论文, 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自由答辩,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论文, 教师进行综合评审, 以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论文成绩与考勤结合起来, 共同记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使学生考试成绩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选修课是主修课的延续与发展,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等各种原因, 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出勤率难以到保证, 作为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 不能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等, 所以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 在保障《世界古代文化史》教学特色, 坚持三个统一的授课原则的基础上, 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提出教学质量。

1.以科研论文专题为基础, 我在备课中意识到, 要把最新的知识、观念传授给学生,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就必须对所教内容的深刻研究, 否则所讲授的内容是肤浅的, 所传播的知识是陈旧的。本课程讲授虽然仅仅30个课时, 但授课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教材书本知识, 而学习了大量的专题研究, 比如在结论中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了中外文化特点及对比, 并以此为基础概括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为学生构建了历史知识构架。

2.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一定要有渊博的学识, 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 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 熟悉教学方法, 懂得教育规律。通过教学实践学会驾御、调节课堂学习气氛的本领, 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和情感, 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 及时调节教学环节, 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营造自由的课堂学习气氛, 将同学们自觉吸引到课堂上来, 努力做到:学术研讨, 实现“授人之‘渔’”。针对本课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提出相关的讨论题, 以增强学生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堂上注意提问交流, 例如“文化概论”中提问“什么是文化”切入到主题, 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不断改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跨专业选修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专业课的延伸和拓宽。在理工类院校开设《世界古代文化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应掌握其自身特点, 探索改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大学的素质教育中强调和弘扬优秀人文精神, 使人文类选取修课更好地体现出大学教育中知识和价值、学问和情操、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全翠珍.加强办共选修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3.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篇三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高校校园文化;促进作用;有效措施

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简单而言,与自然世界内人类一切活动不相关的都是文化。要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涵养和整体水平,并不是仅仅观察他的社会身份、学历高低和个人财富,而是要看他的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这才是决定一个人品行是否高尚的关键因素。结合中西方研究学家对文化的不同定义,从文化构建条件和人实际需求的角度看来,人文历史、社会哲学都是构成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选修课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高等院校是和谐社会的组成内容,是向和谐社会提供高素质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所以,和谐社会主义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要与高校教学理念相对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要体现出校园发展、课程建设的文化,还要体现出校园管理方面的文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推动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公共选修课的开展既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可以说公共选修课的开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二、公共选修课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公共选修课程规范化体系,建设校园文化

为了促进课程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相一致,就必须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内容和结构,构建统一的教学体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规范课程教学、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高校校园文化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开展文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表现出文化知识和教学理念的相结合、科学文化与人文知识的向统一。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住公共选修课这一有效路径,促进公共选修课的规范化发展,坚持学生兴趣爱好与学校知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推动学生积极向上发展。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高等院校要进行分层教学,将文化教育合理的分为基础知识教学、文化素养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三个部分,分别占公共选修课程的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四十。同时,公共选修课程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主要以基础知识教学结合文化素养培养为主,二年级及其以上则以职业素养教育为主,以此来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校园文化

将网络资源看作是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此来拓宽公共选修课的实施路径。网络资源库的建立不仅表现出新阶段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能够将公共选修课从教学资源不足的困扰中摆脱出来,方便学生学习。与此同时,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资源库与公共选修课的体系要保持一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相结合,网络资源库包含的教学内容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它所提供的内容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一致;其次,要注重优质性和丰富性的相结合。网络教学资源不仅仅包含了基本的知识理论(诸如网络教学视频、网络教材、网络教案等),还要及时的更新教学资源库,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内容,保证教学资源库的优质性。最后,是统一性和创新性的相结合。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初步建立公共选修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还要注意公共选修课与教学资源的衔接,避免网络资源成为一个形式。

(三)重视校园文化,加强选课指导

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教师加强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指导,针对学生选课的不足,结合校园文化的发展,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选择公共选修课。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学生逃课的盲目性,教师可以给与学生选修方面的指导,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公共选修课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相应的选修课,以此来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选修课多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构建公共选修课程规范化体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徐佩红,翁礼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

[2]何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

[3]赵鉴军.新时期良好社会风气建设浅议[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简介】

徐小雅,女,1987年5月,山东临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工作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硕士,助教。

4.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篇四

()(4分)A.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边界。.B.故令有所属

属:依从。.C.见素抱朴

见:看见。.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解析 C项,见:显露、表现。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4分)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 .解析 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A.道可道,非常道 ..B.有,名万物之母 ..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解析 A项,“非常”在文中的意思是“不是永恒”。C项,“音声”在文中是两个词,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叫做音;简单的发音叫做声。D项,“坚强”在文中的意思是“坚固”。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分)①无,名天地之始 ②同谓之玄 ③玄之又玄 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⑤行不言之教 ⑥莫.....之能胜 ⑦弱之胜强 ⑧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⑧/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⑦/③④/⑧

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解析 ①⑤助词,的;②⑥代词,它;③④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助词,无实在意义。答案 A 5.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4分)A.名可名,非常名 B.有,名万物之母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解析 D项,为省略句,应补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其余三项为判断句。答案 D 6.默写出下列名句。(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答案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是以圣人云

是以:因此。..B.受国之垢

垢:污垢。.C.是谓社稷主

社稷:指国家。..D.受国不祥

不祥:灾祸。..解析 B项,垢:耻辱。答案 B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分)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③其无以易之 .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代指水柔弱的本性;④结构助词,的。答案 A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这一章,老子以水为例,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B.老子赞美水具有强大的能量,却甘愿居卑处下的品德。C.老子希望执政者能尚柔、居下,而且能受垢、受不祥,这样做才能有国、有天下。D.本章中,老子感叹大道之不行,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柔能克刚的道理。

解析 D项,文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人皆知此理,只是无人肯施行罢了。答案 D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却没有人照此去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其用不弊

弊:衰败。.B.大盈若冲

冲:空虚,不完满。.C.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恃:依仗,依赖。.D.损不足以奉有余

奉:供养。.解析 C项,“恃”应为“居功”的意思。答案 C 12.下列语句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A.其用不穷

其犹张弓欤 ..B.损不足以奉有余

欲以观其妙 ..C.功成而不处

生而不有 ..D.天之道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分别为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B项分别为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凭借。D项分别为助词,的;代词,它。答案 C 13.下列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B.老子认为清净中和是天下的正道。这体现了老子与世无争的思想。C.在老子看来,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打比方,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解析 D项,“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说法错误。原文说“人之道,则不然”。答案 D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注意关键词 “躁”、“清静”、“正”的翻译,第(2)句重在“孰”“唯”句式的翻译。

答案(1)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2)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参考译文】

最完善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有缺憾,但它的效用却不会破败。最圆满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是不完满的,但它的效用却是无穷竭的。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好像口笨的样子。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

5.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篇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2.品味《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

3.辩证认识“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历史撰述原则。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对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钻研讨论。2.学生自主研读,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客观评价“春秋笔法”这一历史记述原则,积极联系实际,掌握研读史书的方法,同时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同时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精神,获得历史智慧。【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依据课文注释阅读史书的能力,尤其基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对《左传》高超叙事艺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本单元重点“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史家撰述原则和表现方式未必理解。【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

学习难点:客观评价“春秋笔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同时能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并获得历史智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致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一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创造了晋国霸业。那么,几十年之后,到了晋文公之孙——晋灵公,他还会延续或创造如此的霸业么。不急,学了本课,自有分晓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三)预习检测,自主展示(1)读准字音

胹()蹯()寘()畚()溜()衮()阙()鉏麑()饮()嗾()

獒()(2)解释词义

1.晋灵公不君 2.厚敛以雕墙 3.而观其辟丸也 4.问其故,而患之

5.三进及溜 6.衮职有阙 7.宣子骤谏 8.使鉏麑贼之 9.寝门辟矣 10.坐而假寐

11.晋侯饮赵盾酒 12.公嗾夫獒焉 13.斗且出 14.提弥明死之(3)翻译句子(关键字词、特殊句式、补充主语)1.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4)补充文言文翻译要领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单音节字变双音节词;

2.关注重要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并补充成分;

3.遇到不会的,把句子放到文中,观察上下语境,找有效信息,加以推测; 4.做到句子完整,通顺。

(四)课后作业

预习课本内容; 并思考我们如何看待“春秋笔法”这种中国历史记叙方法?

第二课时

1.教学导入:

大家请看大屏幕:《春秋》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请同学们进行解释。(乙丑,为古代天干记日,具体指鲁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夷皋也就是晋灵公,为其名。)

《春秋》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仅此而已。但我们看完后会产生一系列疑问:晋灵公、赵盾何许人?赵盾为何弑其君?而《春秋》都再未赘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传》中《晋灵公不君》,解开《春秋经》中的谜团。2.梳理文章

题目为“晋灵公不君”,那么文中晋灵公“不君”体现在哪些方面? 正面描写:

1)、“厚敛以雕墙”——表现他的贪婪骄奢。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变态。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表现晋灵公之凶狠残暴。侧面描写:

1)、士季进谏,晋灵公假装看不见躲起来,等到无可躲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堵他人之口——狡猾。

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公嗾夫獒焉”。——不听大臣劝谏,反而想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鉏麑受命刺杀,最终舍生取义触槐而死——昏庸无道。

3)、提弥明机智解救,最终奋勇搏杀——蔑视礼法。

4)、灵辄在赵盾危难关头倒戟相救——不得人心,千夫所指之独夫。3.晋灵公既然不君,那赵盾是否为不臣之人?为什么?

通览文章可以总结赵盾以下事迹:

1)鉏麑行刺时,赵盾盛服将朝——居心恭敬 2)宣子骤谏——忠于职守

3)灵辄倒戟相救——通过侧面印证赵盾的确忠厚为人、体恤下情 4)董狐直书,赵盾虽然“为法受戒”,尊重史官的记载——尊于礼法

总结:赵盾能够敬职、敬上、敬下、敬礼 可见赵盾绝不仅不是不臣,更是良臣。

3.既然如此,而事实上晋灵公不行君道,同时又是赵穿弑君,那为何史官董狐要让赵盾背负弑君之名?

(——通过认真研读课文最后一段,从中找出相关答案)

董狐认为赵盾身为经过正卿,掌管晋国军政大权,同时为赵氏宗族长,身上有双重责任,在未逃出国境前作为臣子应该履行身上护佑的责任,听说晋灵公被弑杀就往回返,同时还不讨伐赵穿。赵盾未尽其职责,所以赵盾为不臣之臣,故需背负弑君之名。

三、激趣设疑、洞悉主旨.1.经过孔子编订的《春秋》保留了史官董狐的记载“赵盾弑其君”,这也说明孔子赞成董狐的观点,同时孔子对赵盾又有评价“古之良大夫”。孔子对赵盾的认识是否存在矛盾?

明确:赵盾能够忠于职守,做到恭敬仁厚,所以称之为“良大夫”

但即使这样,赵盾未能按照礼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责,亡不越境,反不讨贼,所以在进行历史书写时,仍旧要将赵盾未尽臣子之道写入历史,即“书法不隐”。

可见孔子评判历史的标准就是“礼”。《礼记》有言:“礼者,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又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礼之所废,众之所乱。”礼乃立国之大端也。只有长幼尊卑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社会才能上下有序。所以纵使是赵穿弑君,但最终为了维护礼法,仍旧要记载为:《春秋》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可见《春秋》中将这种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曲折而意含褒贬 的历史记叙方法称为“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正所谓“微言大义”。2.补充材料,迁移拓展

在《春秋》中类似“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样“非礼”的记载在《春秋》还有很多,如:《春秋》昭公十九年——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

(许国国君买生病了,他的儿子徐世子,名止,给父亲侍奉汤药,徐世子自己没尝药,就让父亲喝了,最后父亲喝了药就死了。)

依照宗法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徐世子违悖“礼”,应该承担弑君之罪名。

3.总结归纳,提炼观点 《左传》发微探幽,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总结

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

小结:春秋笔法中通过“微言”寓含“大义”,寄托褒贬,最终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此谓之“经法”;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原则以及书法不隐的实录精神,实则为“史法”;春秋笔法中含蓄而婉曲的书写风格,谓之“文法”。春秋笔法即兼具“经”、“史”、“文”三法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书写和记载。

四、发散讨论、拓展探究.提问:如今我们如何看待“春秋笔法”这种中国历史记叙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回答。

支持方:孔子在编订《春秋》时是有着强烈的道德评判的,而这与孔子所处时代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之时,周室衰微而礼乐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以私人的身份修订《春秋》,其间寄托了他的善恶褒贬,构建了他的王道理想。“《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所以“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拓展: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优秀的历史学家应该具备“史德、史识、史才”,以德为先,同时在《直书》中指出,“奋笔直书、彰善惩恶,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华儿女,在研读中国历史典籍时,不仅要洞悉历史变迁,更应该看到历史记录背后的光辉人格。正是于此,才逐渐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护佑着古老文明绵延不绝,这种精神总能在关键时候召唤有史德之人扛起道义的旗帜,让这条正义之河奔腾不息。

反对方:当然也会有人对孔子这样编订历史的标准存有怀疑。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历史的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解释,那我们所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因为孔子有着强烈的经邦济世理想,为了维护礼法,通过微言寄托褒贬也会对历史真相也有所混淆,同时将历史重大罪过加诸于个人,未免言过。礼法过于严苛之余也透出“吃人”的一面。

6.数学文化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六

因为选修课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的课,这样,我们就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地学习这门课也就是说,我们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选修课的,从而近一个学期下来,我们能从选修课获得不少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对我们拓宽视野和培养技能都有较大的帮助。

例如我参加的生活中的嘉兴,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和颇具幽默的讲课风格,使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同时也能与书本知识相联系,以便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嘉兴这门课使我们对自己身后的这片热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个嘉兴人,我认为这还是十分必要的,当我们离开了这里,在外求学的时候,应该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可爱的家乡。

再者,我还参加了创业课程,老师运用简单事例和模拟游戏告诉我们一些创业者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以及创业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并通过分组合作,使我们懂得了创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也会碰到种种问题。虽然大部分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但我相信这对我们踏上社会后的发展有了初步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学校大力开展的社团活动,也使我们受益匪浅,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想,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许多优秀的社团不仅可以拓展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在大大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们演讲的自信,锻炼了口才;嘉中TV和广播站为有才华的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7.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篇七

一、英语电影教学选修课开设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Treidler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人们一般可记住自己看到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由此可见, 人类获取的知识来自多个方面,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英语电影教学选修课的教学正是利用了图像、感情、声音等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刺激反应”, 使外界的信息通过视觉、听觉等传给大脑中枢, 建立起信号联系并诱发人脑迅速做出反应和加速记忆, 达到记忆痕迹的长期储存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影视以其直观的手段, 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给学生提供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和运用情景, 促使学生对不同国家的习俗、文化、社会及历史概况进行了解。

二、英语电影教学选修课教学的实践原则

要上好电影赏析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有别于学生自己欣赏影片, 教师需要对影片剪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整合, 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入手, 从而达到听说能力的提高并促进其读写能力的发展。

1、循序渐进原则。

选择什么样的电影对开展英语电影教学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中学生的语言储存量还非常有限, 听力也远远没有达到原版影片的要求。假如材料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那么他们的“专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起始阶段, 电影方面不妨选用迪斯尼动画片《冰河世纪》Ice Age、《花木兰》Mulan或《史努比的故事》Snoopy's Story、《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等。《阿甘正传》〈Forest Gump〉、《飘》 (Gone With the Wind) 等影片则可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使用。

2、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 在有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之后, 才会努力去学习一门课程。面对学生们使用的教材, 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影视欣赏, 拓展和延伸教材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与英语1《Unit 4 Unforgettable Films》有关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观看电影后, 我们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朗读、模仿表演、角色配音、问题讨论、知识竞赛和话题辩论等形式,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与三峡红叶特色学校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的高校选拔人才仍主要是以分数定夺, 一分之差就会拒之门外。学生很容易放弃选修课程的学习, 因而要很好地发挥选修课评价的各方面功能。为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选修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各自的特长达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我校制定了“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发展目标, 对学生在校期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特长评价与各种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三、英语电影教学选修课与红叶特色学校结合的具体实践

新课标在吸收国外理论并结合目前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下, 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最核心的理念是转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从2013年开始, 重庆市高考英语采用新的评价体系, 把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起来, 实现评价主体、对象和形式的多元化, 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英语电影选修课的教学, 我们具体操作如下:

1、教材编选多元化。

电影是一部百科全书, 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 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艺术。作为面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由于选修课程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各异, 必将导致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的差异, 因此允许教材编选的多元化。

教师对影片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 注意五要: (1) 选用的影片应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 (2) 选用的影片应语言、语音纯正, 易于学习及模仿; (3) 选用的影片应情节简单, 人物形象生动; (4) 选用的影片应对话简洁, 能吸引学生, 最好是国际上获奖的优秀影片。 (5) 选用的影片应选择题材轻松、内容简单、长度适中并且画面对语言说明作用强的影片, 这样看英文电影比较容易, 比如《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史密斯夫妇》Mr.&Mrs.Smith、《公主日记》THE PRINCESS DIARIES、《大话王》Liar Liar、《勇敢的心》Braveheart、《雨人》Rain Man、《阿甘正传》FORREST GUMP等。

注意四不要: (1) 不要选用过于曲折离奇的情节, 会使学生过多关注电影情节, 而不注意学习知识。 (2) 不要选专业术语较多或逻辑推理较强的影视材料, 如科幻、法律、医学、刑侦、悬疑等。 (3) 不要选情景剧, 因为情景剧一般固定在一、两个场景中, 故事情节不足, 有碍学习者对剧情的理解;另一方面情景剧对话多、信息量大且密集度高, 加之丰富的俚语、流行语和文化背景知识, 更增加了理解的困难。 (4) 不要选择卡通片, 因为卡通片中的角色的语音和语调极其夸张, 不易理解。

学生在选择电影时还是以中文电影为主, 即使选择国外电影, 也一般都是国语配音, 很少主动去看英文原音电影。为调动每个学生参与选修课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提前一周让学生知道他们即将要观看的影片, 要求他们分头查找相关资料, 上课时以讨论或单独发言的形式完成对电影内容、时代背景以及获奖情况的介绍。在介绍影片内容的同时, 给学生们播放它的预告片, 从而使他们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技能。

2、教学方式灵活化。

从以往的“语法翻译法”到后来的“交际法”再到后来的“任务型教学”, 英语学科的教材教法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但始终没有一种教学法可以让老师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师生交融”。我们在上英语电影教学选修课时, 充分利用英语电影资源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课堂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多样化,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发展, 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外国电影中的英语歌曲, 有很多经典。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 利用中午休息或课间休息时间。循环播放要教学的曲目,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熟悉歌曲的旋律和部分歌词; (2) 介绍歌曲的词、曲作者、乐队成员主唱、乐曲风格、歌曲背景和外界评价等。在进行一段之后, 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主要是网络) , 主动地去搜集相关资料, 效果相当不错; (3) 跟唱。学生们在熟悉歌词和旋律后, 跟着唱, 直到可以脱离原唱自己清唱或和着背景乐唱。老师们往往在较难处进行多次反复讲解、播放、领唱, 一直到学生掌握。

3、营造良好的英语校园环境。

我校生源属重庆市重点中学中下的水平, 很多学生高中阶段不喜欢英语学习。我们开设的英语电影教学选修课,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受到校内所有学生的欢迎。

选修课程是针对学生的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方式设置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举办英语晚会、收听英语广播、观看英文录像、演唱英文歌曲和制作英文网页等活动。学生还可以组织“英语背诵比赛”、“英语演讲大赛”、“英语小品大赛”和“英语电影对白大赛”等一系列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活动。

我们充分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拓展学习和运用了渠道, 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组织学生办英语黑板报、英语手抄报, 看英语刊物、写英语日记等。开设三峡红叶校园英语广播, 定期播出, 让学生天天能听到英语。建立三峡红叶校园英语标识牌, 教室布置英语化, 让学生睁开眼就能看到英语。开设三峡红叶英语会话角, 创造语言环境, 让学生经常开口说英语。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与前来巫山旅游的外宾交流,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摘要:在英语选修Ⅱ系列的三大类十四种中, 我校选择开设了“英语电影教学选修课”, 因为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于视觉, 影视教学利用了图像、感情、声音等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在实践中遵循循序渐进、兴趣性、与三峡红叶特色学校相结合的原则, 体现在教材编选多元化、教学方式灵活化、营造良好的英语校园环境等方面。总之, 使校园更具特色。

关键词:电影,选修课,红叶特色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舒其惠.钟友循.1994.影视学教程[T].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英语教学中开设英语电影选修课的实践探索和思考农一师高级中学, 唐麟.

[4]让英文电影欣赏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助推剂, 仪征市第二中学, 林会平.

8.美丽中国的休闲必修课 篇八

如果谈到一个国家对世界休闲研究和发展的贡献,专家学者们往往首先想到美国。鲜为人知的是,在著名美国学者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有闲阶级论》之前,美国的乔治卡林就于1832年创立了国家公园概念。当时他因为关注美国西部开发对印第安人文明、野生动物和荒野的冲击而前往达科他州旅行,期间产生了建立国家公园的想法。40年之后的1872年,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在美国诞生了。随后美国在1916年设立了国家公园署,现在掌管着392个国家公园级别单位,包括58个国家公园。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成立对美国的形象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国家公园优美的环境给美国人提供了无限的休闲空间。因为高速路的发达,可以开车到绝大多数国家公园,多数公园不收门票或价钱很低,比如黄石公园对16岁以上的游客只收12美元的门票。即使是普通美国人也可以享用国家公园;同时国家公园重视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据美国国家公园署2013年的统计表明,2011年大约2亿8千万人次访问国家公园,对当地经济(离国家公园100公里范围内地区)贡献了130亿美元。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成立对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韩国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效仿了美国的做法。

在东亚,日本首先成立了国家公园系统,日本国家公园法立法于1931年。3年以后,濑户内海、云以天草和雾岛屋久成为日本第一批设立的三个国家公园。随后日本的邻国韩国在1967年设立了第一个国家公园智异山,20年以后韩国又成立了对国家公园进行专业管理的国家公园署。日本和韩国都是我们的邻国,我认为学习这两个国家在持续性发展、游客体验、环境保护、资源保育四个方面管理国家公园的先进经验,将对中国休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日本公众的“健康、休闲与享受”

自从日本国家公园法通过之后,全国总共设立了29个国家公园,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5%。日本对国家公园的定位非常独特,和我国把自然景区定位为“国家自然风景区”不同,日本把国家公园定义为“景色美丽和重要生态系统的地方,值得定为国家级的景点或者是日本杰出的生态系统场所”,因此国家公园的使命就是保护自然资源让公众利用以增进其健康、休闲与享受。日本国家公园包含私有与公有土地,因此有许多人居住在国家公园内,以农业或者林业为生。正因为如此,日本才有了独特的国家公园管理的系统和方式。

在持续性发展方面,日本政府非常清楚私有地地主保护其土地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制定了景观保护协议,目的是要处理地主、环境部、地方政府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间的冲突。协议规定国家可以替地主管理与保护土地,其主要职责包括植栽复育、公园设施维护、资讯传播等。私有地地主如果愿意让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代为管理,则可获得减免税的优惠。譬如阿苏九重国家公园,就是由阿苏绿色树干基金担任公园管理机构,替私有地地主管理与保护土地。

在游客体验方面,和美国国家公园相同,游客中心是日本国家公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功能在于对游客提供各种休闲信息。国家公园内的游客中心负责发放与自然相关的资讯并普及自然常识,同时,游客中心服务人员也举办各式各样的田野活动。为了引导游客了解亲近大自然,日本设立了“绿色周”(4月23日-29日)、“全国享受自然运动月”(7月21日至8月20日)和“全国步道月”(10月1日-31日),这期间,所有国家公园同时举办多样的休闲活动。为了保证游客有足够的空间享受休闲,国家公园控制在公园内的私有车辆使用。

在环境保护方面,为避免人类排泄物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与水资源产生过大的冲击,国家公园采用锯末、厕所焚化和厕所空气补给技术来打造“生态厕所”,大雪山国家公园甚至采用个人如厕信封袋来减少人类排泄物。为了减低山屋经营者的财务负担,环境部明文规定当地政府必须支付一半人类排泄物的处理费用,以保证所有山屋有完善的环境清洁设施。另外,垃圾也是日本国家公园必须面对的问题,环境部指定八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国家公园清洁日”,这是一个由当地政府与志工支持的全国性国家公园清洁运动,在国外做义工也是一种休闲活动。环境部为了更好的管理公园,自2001年开始推动“绿色劳工计划”,雇用熟悉当地自然资源的居民来筹备、举办各种活动。

在资源保育方面,环境部对国家公园内的建筑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考虑到风力发电可能会破坏景观与伤害野生动物,环境部还制定了国家公园内风力发电的建筑法令与规范。吸取美国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因环境破坏而无法修复其自然环境的教训,日本在2003年制定了自然复育计划立法,其目的是要复育过去遭到破坏的自然。

代表韩国的“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

韩国国家公园署定义国家公园为“代表大韩民国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地区”。自1967年第一个智异山国家公园成立至今,共设立有20个国家公园,占韩国总面积的3.7%。

1987年,韩国国家公园署由建设部授权成立,1991年转由内政部授权。目前,韩国国家公园署由环境部授权,管理19个国家公园。韩国国家公园有三种类型,包括15个高山型国家公园、4个海洋与海岸国家公园及1个历史国家公园。

与日本相同的是,韩国国家公园土地所有权分布非常多样,保括政府土地、公有土地与私有土地,并且有些土地是佛教寺庙所拥有。韩国国家公园的游客非常多。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布与公共交通的便利性,韩国国家公园大多坐落于住宅区与上班场所附近。如此便利性使韩国国家公园在2009年的游客量高达3千8百万人次。

在持续性发展方面,为了达到世界级的公园管理水准,韩国国家公园署不断加强国际交流。韩国国家公园与美国国家公园署于2006年开始展开双方工作人员交换计划,通过参与或主办国际和国内研讨会,韩国国家公园署与世界各国分享公园资源保育资讯并建立国际合作研究。韩国成为亚洲第一个与国际自然保育联盟合作执行管理效能评估的国家。韩国国家公园署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社区参与及合作机制,鼓励当地居民与一般大众主动参与,并设立了政策制定咨询委员会。韩国国家公园署以雇用当地低收入与弱势家庭的居民为主,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通过韩国国家公园署网站来为当地企业行销,并为当地青少年设立课后辅导计划。

nlc202309011908

在游客体验方面,为了提高游客休闲满意度,韩国的每个国家公园都有各式各样的公园资源特色解说节目,总共有284个解说节目,将近25万游客参与这些节目。为了加强游客满意管理,国家公园巡视员随身摧带“顾客满意袋”,内含紧急医疗用品及工具,其他服务包括移动办公室、倾听现场游客投诉与建议、提供手机充电器、婴儿车和轮椅等。韩国国家公园署建立顾客满意监测系统,2007年,以游客为本的国家公园管理原则生效,韩国国家公园署停止门票收入,游客量大幅增长。韩国国家公园署用高科技积极改进游客资讯,创造了“网路三度空间引导服务”顾客资讯系统。

在环境保护方面,由于私有土地占韩国国家公园总面积将近40%,并且公园入口处、主要山谷和一些公园内部属于私人所有,他们在其土地上经营产业。韩国国家公园署认识到这些商业行为已经破坏了环境,因此,这些企业被迁移到别的地方以保护环境。此外公园的公共卫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公园署出台了“不乱丢垃圾”、“带走垃圾”、“清洁时间”等一系列废弃物管理措施。同时,为了加强管理,韩国国家公园署将非法活动与不当行为分类为环境破坏、野火预防、假日场所秩序、非法设施、其他非法和不当行为。此外,住在国家公园的当地居民成立公民资源保护队,在国家公园内进行打击野生盗猎、野生植物摘取等活动。

在资源保育方面,韩国的18个国家公园都有各自的“指标性物种”,也就是“那些所具生态、文化及社会特色的代表性动植物,除了可作为当地民众认同国家公园价值的媒介以外,也有助于民众和政府双方合作达成保育的目的”。“指标性物种”并不是政府或者专家指定的,而是根据对约20000名当地居民与游客意见调查的结果,在18个国家公园内,共找出35个“指标性物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智异山国家公园复育计划中的亚洲黑熊,共野放了26只小熊。韩国国家公园的生态复育小组还在2007年开始执行“一个公园一项复育计划”,启动长期的自然生态复育任务。

韩国国家公园将文化景观列为重点保护项目,国家公园内共有645处被中央及地方政府指定为文化遗产,韩国国家公园有各种推展文化遗产的方案,同时也借以保护这些资源使其免于自然及人为的灾害。

中国、日本和韩国同属东亚地区。该地区人口将近16亿,尤其是中国快速经济成长与都市化的加快,人们需要更多的休憩空间与活动机会。日本与韩国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了具有其本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给两国人民提供了无限美好的休闲场所和机会。这对于中国休闲资源的管理和发展有很好的借鉴。在中国,各个著名景区拥挤不堪,休闲服务机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国民还要面对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和忍受空气混浊。在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如何提高我们的休闲品质,让我们子子孙孙都有美好舒适休闲的家园。

(作者系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健康体育与休闲系副教授、博士)

9.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我国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C)A.三四千年 B.四五千年 C.五千年 D.六七千年 2.商、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C)。

A.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3.我国铁器开始应用于农业是在(A)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晚期 D.西汉时期

4.公元前342年,孙膑攻魏救韩,置魏大将庞涓于死地的著名战役是(C)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5.康熙帝率兵粉碎了噶尔丹分裂祖国的活动后,清朝控制了(A)。A、漠北蒙古 B、漠南蒙古 C、漠西蒙古 D、新疆地区 6.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的是(C)。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7. 713年,被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的是(D)。A、骨力裴罗 B、皮罗阁 C、尺带珠丹 D、大柞荣 8.南朝末年,士族势力衰弱的根本原因是(D)。

A、皇帝起用庶族 B、皇帝利用佛教 C、士族庶族通婚 D、士族极端腐朽 9.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是(C)。

A、涿郡 B、余杭 C、洛阳 D、江都 10.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政权,国号是(D)。

A、大蜀 B、大顺 C、张楚 D、大齐

11. 1856年,英国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A)A.亚罗号事件 B.马嘉理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曹州教案

12. 1895年2月,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全军覆没,自杀殉国的北洋水师提督是:(C)A.邓世昌 B.刘步蟾 C.丁汝昌 D.林永升

13.在《辛丑条约》中被划为外国使馆区,由列强派所驻守的地方是北京的:(D)A.西什库 B.紫禁城 C.宣武区 D.东交民巷

1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直、皖、奉三派,其中直系军阀的首领是:(C)A.黎元洪 B.段祺瑞 C.冯国璋 D.张作霖

15. 1926年蒋介石为篡夺军权,制造了(A)A.中山舰事件 B.马日事变 C.整理党务案 D.“四一二”政变 16.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完全跳出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的壮举是(B)A.飞夺泸定桥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越夹金山 17.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解放军部队是(A)A.刘邓大军 B.陈谢大军 C.陈粟大军 D.陕北部队 18. 1953年7月,中朝两军代表与“联合国军”代表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的地点是(C)A.仁川 B.平壤 C.板门店 D.汉城

19.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在(A)A.1965年11月 B.1966年5月 C.1967年1月 D.1968年10月 20.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理论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B)A.以阶段斗争为纲 B.四项基本原则 C.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D.走群众路线 1.我国奴隶制鼎盛时期是(D)

A、春秋 B、商朝 C、夏朝 D、西周

2.南朝时在数学方面为世界科学作出伟大贡献的数学家是(C)。A、商高 B、张衡 C、祖冲之 D、郭守敬 3.唐期科举中最受重视,容易取得做官资格的是(C)。A、秀才科 B、明统科 C、进士科 D、明法科 4北宋前期出现“交子”的地区是(C)。A、浙江 B、河南 C、四川 D、江苏

5.我国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是(B)。

A、《农桑辑要》 B、《农书》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6.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C)。

A、抵抗东胡 B、扬名后世 C、防御匈奴 D、炫耀强大 7.从汉武帝开始,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C)。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8.《九章算术》成书于(D)。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9.北朝末年,(B)统一了中国北方。

A、北齐 B、北周 C、东魏 D、西魏

10.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的皇帝是(C)。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1. 1866年在福州创立船政学堂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是(C)。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胡林翼

12. 翻译《天演论》,阐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的维新派人士是(C)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刘光第 13.辛亥革命时期,曾写作《警世钟》、《猛回头》的革命家是:(A)A.陈天华 B.廖仲恺 C.胡汉民 D.黄兴 14.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在(C)A.1911年 B.1913年 C.1915年 D.1919年 15.共产党领导的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A)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16.抗战时期在缅甸抗击日军,为国损躯的中国远征军师长是(D)A.史迪威 B.张自忠 C.佟麟阁 D.戴安澜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周恩来为:(C)A.内阁总理 B.国务总理 C.政务院总理 D.国务院总理 18. 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新式炸弹是(A)A.原子弹 B.氢弹 C.中子弹 D.洲际导弹

19. 1966年8月初,给清华附中红卫兵复信,对他们的行动表示热烈支持的是(A)A.毛泽东 B.周恩来 C.陈伯达 D.张春桥 20.1986年6月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教育的重要法规是(B)A.《教师法》 B.《义务教育法》 C.《高等教育法》 D.《中等教育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流求

隋朝时称今台湾为流求。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张镇周等到流求。从此,流求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2.《史通》

我国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专著。唐代杰出史学家刘知几撰。该书对过去的史书从体例、史料、文字到人物评价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批判,强调直笔,认为史学家须兼才、学、识三长。该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3.兴中会

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反清革命组织。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在会员入会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次年,设总部于香港。筹划广州起义,事泄未遂。1900年又在惠州三洲田起义,再遭失败。1903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905年8月,与华兴会、光复会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4.百团大战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一个大规模的全线出击战,即百团大战。先后有一百多个团几十万兵力参加了战役。这次战役总计大小战斗一千八百余次,歼灭敌军2万余人,伪军陷入一片混乱。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威信。

5.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16日,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 一六通知》)。通知撤消原文革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设文化小组并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撤消同年2月批转的《文化大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要求全党夺取文化领域的领导权;批判混进党政军及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五·一六通知》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左”倾错误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1.甲骨文

2.张骞通西域 3.虎门硝烟 4.百日维新 5.改土归流

1.商代的文字。现在已发现的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又因内容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2.西汉武帝时,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及其副使先后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把这些国家的情况介绍到国内,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3.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烟贩走私输入中国的鸦片迅速递增,烟毒泛滥成灾,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祸害。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后,采取各种措施收缴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收缴获的2万多箱,共200多万斤鸦片全部当众销毁。此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开端.4.1898年6月,光绪帝在维新派帮助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戊戌维新运动至此达到高潮。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了新政诏书和谕旨100多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各方面的改革。这些新政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国家危亡的强烈愿望。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百日维新结束。5.明清时代在少数民族废除世袭土司,改为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元、明、清时,在云贵、两广地区推 行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的土司治理地方的制度。明政府在平定一些地区的土司叛乱后,把土司废掉,改为“流官”,称为“改土归流”。清雍正时,云贵、广西总督 鄂尔泰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同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由于土司的反抗以及封建官吏的粗暴蛮横,也出现过流血事件。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隋朝的府兵制

答: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原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隋文帝对府兵制做了 重大改革。军人仍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其家属一起编为民户,隶属于州县;有了固定的住处,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同时还要按规定轮番到京城 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为兵农合—、寓兵于农的制度。2.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1)明朝的建立和富强,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证。(2)我国自秦汉以来就与南洋有密切的关系,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航海人员。(3)造船技术的发达。(4)过去曾有人根据自己在海外的见闻写成书示之于众。如汪大渊的《岛夷志略》。3.长征胜利的意义 答:(1)宣告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消灭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长征变失败的退却为胜利的进军,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2)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3)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气概和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4)在途经的十一个省传播马列主义,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在全国的影响。

4.简述“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教训

答:“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留下的历史教训是:(1)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问题,决不能把它扩大化和绝对化。(2)必须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表机地结合起来,防止犯教条主义错误。(3)必须支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4)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1.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答:(1)建立“中朝”,做为决策机构,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的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2)设置“刺史”,以监察地方。(3)颁行《推恩令》和《附益法》,用众建列侯的办法分割诸侯王国的疆土,不许诸侯王招纳宾客,限制诸侯王政治势力的发展。(4)严刑峻法,重用酷吏。

2.略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答:(1)整顿吏治,始班俸禄,惩治贪污。(2)实行均田制。(3)实行三长制,以其作为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治制度。(4)实行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5)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统治。(6)改易习俗。改穿汉服,在朝廷上使用汉语,以洛阳为籍贯,重定门第等级。3.析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在1842年8月29日签订(亦称《江宁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此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内容是:(1)五口通商。准先英国人及家眷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并允许英人在五口地区贸易通商。(2)割让香港。自此以后,香港成了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军事和商业基地。(3)勒索赔款。赔偿英国的款项总数为二千一百万元。(4)关税协定。中国海关如要增减进出口货物税率,需经双方同意。(5)废除公行。英国商人可以通商口岸与中国商人进行自由贸易。4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者。(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3)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道路。(5)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四、论述题(20分)简评洋务运动

答: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官僚,在外国入侵与国内农民起义双重打击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维护和 巩固封建制度的一种自救运动。其内容以练兵和兴办军用、民用工业为中心,包括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及外交 等各方面的活动。洋务派没有脱离封建地主阶级本性,仍代表腐朽落后的地主阶级和封建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进行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决定了洋务运动 不可避免地归于破产。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便利了清王朝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维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秩序。由于洋务派 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人对外妥协投降,以及洋务派所办近代工业自身的各种严重弊端,军用工业、新式海军都没有真正起到抵抗侵略的作用,民用工业也没有真 正抵制外国的商品倾销。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生产,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答:(1)社会背景:

①文化教育开始普及于民间。

②人们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

③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并“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成为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而各国的封建君主对各家亦是“兼而礼之”。由于不主一家,并允许各家之间展开相互的批判和论战,便出现了“百家急鸣”的局面。

④礼贤下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遇。(2)当时主要的派别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儒家:春秋时代表人物是孔子,其主要言论被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战国时代表人物为孟子,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

《孟子》一书中,荀子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荀子》一书中。

道家:春秋时代表人物是老子。相传其写了《道德经》,但该书约成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著有《庄子》一书。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基本上保存了他的思想。

上一篇:股权投资公司市场前景下一篇:常用细胞凋亡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