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风险评估程序

2024-08-27

幼儿园风险评估程序(共9篇)(共9篇)

1.幼儿园风险评估程序 篇一

管理资源吧,海量企业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员工工作评估原则及评估程序

1.评估原则

(1)评估是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考核的方式。(2)评估必须公平、公正、客观。

(3)在评估过程中,应对员工以往的工作表现及效果进行客观评估。(4)每项评估内容应有具体的事实为依据。

(5)为达到更客观和更全面,评估前,评估负责人应征询其它部门的经理、主管、员工对被评估员工的意见,作为参考依据。

(6)在评估的同时,应对被评估的员工提出更高的目标及要求。

(7)对评估总分低于60分以下的员工,应进行指导;低于标准分(总分50分以下)的员工,可以辞退.2.评估方式

(1)评估分为书面评估及面谈两个步骤。

(2)评估逐级进行,即总经理评估总监,总监评估部门经理,部门经理评估部门主管,部门主管评估员工。

(3)进行书面评估时,应先由其直接上司进行,填写《员工工作评估表》,然后报上一级审批。如:部门主管在评估普通员工时,先由主管对员工进行书面评估,填写评估表格,报送部门经理及总监审批o(4)当进行评估面谈时,应有部门主管、部门经理、人事部评估员及员工4人参与。

3.评估类型

(1)试用期评估:适用于试用期新员工。(2)年度评估:适用于工作满一年的员工。(3)晋升评估:适用于拟晋升的员工。

4.评估程序

第一步:人事部发出评估通知单。

人事部将会提前1个月给各部门负责人(总监、经理)列出名部门需评估的员工名单及最后评估期限。

第二步:部门评估负责人进行书面评估,并填写《员工考核鉴定表》。各部门评估负责人应在员工评估期满前15天内完成《员工考核鉴定表》,并报更高一级领导审核。

第三步:人事部核查《员工考核鉴定表》。

各部门评估负责人将审核后的《员工考核鉴定表》交人事部核查。人事部如发现评估的分数低于标准或工资、职位调整超出额定的范围时,人事评估员将在紧接着的l周内与部门负责

更多免费下载,敬请登陆: 管理资源吧,海量企业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人讨论评估内容及其合理性。如果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则由执行总经理或总经理做最后决定。

第四步:副总经理或总经理最后审核《员工考核鉴定表》。人事部将评估表交总经理批核。总经理应在接到评估表后5

天内作出批复,并将评估表返还人事部。如未通过,则由人事部与部门负责人进行重新评估。

第五步:部门评估负责人安排评估面谈。

人事部将总经理批复后的《员工考核鉴定表》交还部门评估负责人,由其与员工安排评估面谈的日期,并告知人事部和员工。同时,部门评估负责人要求员工在评估面谈之前完成《自我鉴定表》。

第六步:评估面谈。

在员工评估期满后l周内,评估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人事部评估员与员工一起进行评估面谈。告知员工评估的结果及工资、岗位调整情况,征询员工对评估的意见和员工的奋斗目标,并要求员工签署确认。

第七步:工资、岗位调整及存档

人事部将员工签署后的《员工考核鉴定表》存档,对员工工资或职位进行调整,并将工资变更情况交财务部。

更多免费下载,敬请登陆:

2.幼儿园风险评估程序 篇二

1 生态风险评价概述

生态风险评价是建立在生态学、生态毒理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分支学科。一般来说生态风险评价是指确定人为活动或不利事件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或对生物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的分析过程[2]。

目前, 世界上很多国家、组织或者实验室都开展了有关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美国国家环保局 (USEPA) 、欧盟环境署 (EEA)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国际化学安全计划、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ORNL) 、经合组织 (OECD) 等[3]。

美国的生态风险评价从两个不同层面上发展。一个是科学研究层面, 另一个是与环境管理密切关联的技术应用层面[4]。

欧盟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是在新化学品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为了避免生态目标受到不可接受的危害, 它对工业活动的生态危害评价法律规定了一系列基本数据提交的要求。欧盟国家在应用上集中发展更实用的污染物排放估计方法。针对评价数据参差不齐的现状, 研究开发专业、简便的数据判断方法。同时, 逐步发展亚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对高残留、高生物有效性的物质予以特别关注。

2 国外生态风险评价

2.1 美国国家环保局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美国国家环保局于1998年发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指南》, 它不仅叙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一般原理、方法和程序, 而且大大地扩展了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向。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多种化学品对生物影响的风险评估等。其主体部分将生态风险评价分为问题形成、分析、风险表征3个阶段, 其评价过程如图1所示[5]。

2.1.1 问题形成

问题表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评价者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的生态系统, 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这个阶段包括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风险识别3个步骤及从3个方面评价终点、概念模型和分析方案。

2.1.2 分析

分析是检验风险、暴露和影响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系统特性的过程, 是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部分。目标是确定和预测组分在暴露条件下对胁迫因子的生态反应。不确定性的评价贯通于整个分析阶段, 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描述和量化系统中一些已知的和未知的暴露和影响。不确定性的分析使得评价更可靠, 为收集有效数据或应用精确方法提供了基础。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可变性参数值的估算及数量的真实值, 包括数量、位置或出现的次数;数据差异;模型的开发和应用等, 还包括过程模型结构和经验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1.3 风险表征

风险表征是风险评价的最后一步, 是计划编制、问题阐述以及分析预测或观测到的有害生态效应和评价终点之间联系的总结。

2.2 欧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欧盟关于风险评价的定义[6]是指一个化学污染物对人群和生态系统产生的潜在危害认定、表征和定量的过程。按照欧盟要求, 对于所有新出现的化合物都要开展风险评价。在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上, 欧盟对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存在一定的争议。图2和图3分别显示了英国风险评价、管理框架和荷兰风险管理框架[7]。其中英国的环境风险评价框架要求即使目前的科学证据不充分, 也必须采取行动预防和减缓潜在危害的行为;荷兰风险评价框架的核心部分是应用阈值 (决策标准) 来判断特定的风险水平是否能够接受。该框架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不同的生命组建水平的风险指标, 如死亡率或其他临界响应值, 用数值明确表达最大可接受或可忽略的风险水平。

尽管在生态风险的评价程序上, 欧盟国家有很多模式, 但一般认为生态风险评价步骤主要分为3步 (其中, 风险识别和剂量——效应关系评价合并于影响评价阶段) : (1) 影响评价, 主要包括基于物质理化性质、毒性数据、用途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在这个阶段, 需要根据毒性数据评估无影响浓度水平 (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 PNEC) ; (2) 暴露评价, 根据监测数据研究预测建模技术, 计算预期环境浓度 (PEC) ; (3) 风险表征, 计算PEC/PNEC的商。

3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程序

生态风险评价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 在方法和技术上还不成熟。目前, 我国开展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均以区域为研究范围, 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来评价区域生态风险[8,9,10]。

在评价程序和方法方面,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颁布了《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并同时发布了《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导则中关于化学品的危害评估包括了人体健康危害评估和生态环境危害评估两部分内容, 其中生态危害评估基本按照理化特性评价、生态毒理学评估、环境暴露评估、生态环境危害表征的程序进行。

4 结论

综上所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风险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1]。从研究方法而言, 对于化学物品的生态风险多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 生物和物理生态风险的研究正处于摸索阶段, 还未形成具体的评价方法。生态风险评价的各种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各种环境化合物的基准值和参考剂量数据库以及事故风险概率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尽管国内已经开展区域范围的生态风险评价, 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 但各种评价指标繁杂, 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

此外, 我国和欧盟生态风险评价侧重于新化学品的管理, 对于建设项目或者规划等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风险, 在管理体系上, 尚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开发建设活动带来的生态风险也将逐渐显现。因此, 在环境管理制度上立法, 遏制生态风险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上述评价框架中, 美国环保局《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由于其有较高的概括性而被多数学者采用, 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纳的风险评价技术框架, 也将为我国生态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永春, 林玉锁, 孙勤芳, 等.有害废物生态风险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3]文君.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4.

[4]殷浩文.生态风险评价[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5]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Guidelinesfor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R].EPA/630/R-95/002F, 1998.

[6]EuropeanCommunity.TheEuropeanUnionsystemfortheevaluation ofsubstances (EUSES) [R].Brussels:CommissionoftheEuropean Communities, 2004.

[7]沈珍瑶, 牛军峰, 齐珺, 等.长江中游典型段水体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8]付在毅, 许学工, 林辉平.辽河三角洲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 2001, 21 (3) :365-373.

[9]卢宏玮, 曾光明, 谢更新.洞庭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 2003, 23 (12) :2520-2530.

[10]马德毅, 王菊英.中国主要河口沉积物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 2003, 23 (5) :521-525.

3.浅谈护理程序中的评估 篇三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148-01

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层次的需要,解决病人的问题,给予病人身心全面的个体化护理,促进病人身心健康是我们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要给予病人身心全面的个体化护理必须用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论应用到护理程序中。而护理程序中的评估又是尤为关键的步骤。护理程序一词是在1955年由Hall首先提出的,从那时起,有很多护理工作者对护理程序进行研究,并用于护理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73年美国护理学会和1982年美国州护士注册委员会全国协会将护理程序用护理行为定义描述为五个步骤的护理过程: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它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各个步骤按逻辑顺序进行,没有前面的步骤就没有后面的步骤,五个步骤不但不能截然分开,而且环环相扣,承上启下。评估是护理程序中的第一步骤,是护理程序的奠基,是指收集、整理、核实、记录有关病人健康状况的资料过程。所搜集资料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发育、智力、精神等方面内容,完成这一步骤需要掌握观察、交流、体格检查等技巧。这些资料是确定护理诊断的依据。护理的功能是满足病人各种层次的需要,需要是指人们对机体内部缺乏状态自动平衡和对缺乏物择取的倾向,是形成动机的前提。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为五大类,并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向高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满足病人所需,首先要了解病人所缺,因此,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进行评估病人,以便按照病人的轻、重、缓、急逐步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1 评估病人的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凡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物质方面的需要,如食物、水、空气、排泄、睡眠、性、解除痛苦等。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即维持病人生命的需要:如呼吸,需评估病人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型态是否正常、气体交换有否受损、病人需氧是否得到满足即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循环,依据BP、P、HR肢端皮肤温度、神志等,评估病人血溶量是否充足,循环是否良好;体温、饮食,不但要了解每日的进食量,还要了解其营养成分,性状,是否符合疾病饮食,能否满足其病人的需要;排泄,大小便情况、是否失禁、便秘、腹泻、尿潴留以及尿多或尿少,即水电解质是否平衡,能否满足病人需要;睡眠型态是否正常,睡眠时间是否足够,能否满足机体需要;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不适、疲倦、活动减少或受限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的满足,因此要找出问题所在。才能解决问题。

2 评估病人的安全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喜欢一个安全、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有组织的世界3。住院病人需要一个整洁、安静、舒适、优美、安全的环境,担心疾病的预后以及医疗费用,顾虑医源性损害,恐惧医院内感染。针对这些,评估患者所处环境如何。是否安全,用物、设备是否安全、功能是否正常,评估患者对所患疾病的检查、治疗、用药、护理知识的了解,对主管医生护士的信赖程度,以及病人与医护之间的关系如何。

3 评估归属和爱的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要产生。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并参与群体的活动和交往,渴望在群体和家庭中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也渴望与人们有着深情的关系,患病时尤其渴望与亲人、朋友、同事交往,需要情与爱的精神营养的滋润,此时需要评估情绪状态、婚姻状况、就业状况、家庭情况、社交等人际关系。患者住院期间,鼓励患者家属让其亲人、朋友、同事等探望患者,增强其自信。

4 评估自尊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牢固的和较高的评价,尤其是病人。自尊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的承认,它导致威望、地位、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赞赏的欲望;另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它导致实力、成就、优胜、胜任、自足、自信、独立、自由的欲望。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使人觉得自己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位置、有作用,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受挫)就使人产生自卑、弱小和无能的感觉,这种心态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从而导致身心疾患,此时需评估病人的人格类型、精神状况、语言表达、知识、能力、职业、职称、职务、荣誉、威望、经济收入,了解患者的失落心理,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现实的需要是指促进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实现的欲望,也就是人能尽其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得到满足,因为人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依赖社会的进步,只有社会高度发展,个人努力进取,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运用护理程序时必须懂得,才能指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从下而上,一般来说,人们常常在当低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就再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但护理对象除了具有普遍性外还有特殊性,因此评估时应有主次,且有的放矢。对于自卑,嫉妒者应给予正确引导,让其有“知足者常乐”的心理。

4.3 风险管理程序 篇四

3.1 范围与评价方法

3.1.1要素规定:企业应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和准则。

评审方法

查文件:各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与任务。

问:1.企业负责人组织开展风险评价工作的情况;2.从业人员是否了解风险评价制度的有关内容。达标标准

1.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并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频次、准则及工作程序;

2.明确各部门及有关人员在开展风险评价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3.1.2要素规定:企业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8)企业周围环境;(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评审方法

查文件 :1.风险评价记录;2.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达标标准

风险评价范围满足标准要求。

3.1.3要素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科学、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1)工作危害分析(JHA);(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3)预危险性分析(PHA);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6)故障树分析(FTA);

(7)事件树分析(ETA);

(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评审方法

查文件:1.风险管理制度;2.风险评价记录;3.选用的风险评价方法。询

问:有关人员对风险评价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达标标准

1.可选用JHA法对作业活动、SCL法对设备设施(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2.可选用HAZOP法对危险性工艺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3.选用其他方法对相关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3.1.4 要素规定:企业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价准则:(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评审方法

查文件:风险评价准则和相关取值标准的内容。达标标准

1.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2.评价准则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3.评价准则应包括事件发生可能性、严重性的取值标准以及风险等级的评定标准。

3.2风险评价

3.2.1 要素规定: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评审方法 查文件:1.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2.风险评价报告。现场检查:从业人员参与风险评价活动的情况。达标标准

1.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

2.根据规定的频次和时机,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 3.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价。3.2.2 要素规定: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评审方法

查文件:1.各级机构组织开展风险评价的有关文件;2.风险分析记录; 3.风险评价有关会议记录或纪要。

询 问:有关企业负责人及从业人员是否参与风险评价工作。

达标标准

1.厂级评价组织应有企业负责人参加; 2.车间级评价组织应有车间负责人参加; 3.所有从业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3风险控制

3.3.1 要素规定: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1)应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2)应包括:⑴工程技术措施;⑵管理措施;⑶培训教育措施;⑷个体防护措施。评审方法

查文件:1.重大风险清单;2.风险控制措施;3.风险评价记录,风险评价报告。

现场检查:重大风险控制措施现场落实情况。达标标准

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建立重大风险清单;

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优先顺序,制定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3.风险控制措施符合标准要求。

3.3.2 要素规定: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评审方法

查文件:1.风险管理培训教育计划;2.风险管理培训教育记录。

询 问:从业人员是否知道本岗位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应采取的控制措施。达标标准

1.制定风险管理培训计划; 2.按计划开展宣传、培训 3.4隐患排查与治理

3.4.1 要素规定:1.企业应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评审方法

查文件:1.隐患治理制度;2.隐患治理台账;3.隐患治理记录;4.重大隐患治理工作“五到位”落实情况

查现场:隐患治理在规定期限内的落实情况。达标标准

1.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2.对查出的每个隐患都下达隐患治理通知,明确责任人、治理时限; 3.重大隐患项目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4.按期完成隐患治理。

3.4.2 要素规定: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2)评审意见;(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5)竣工验收报告;(6)备案文件。评审方法

查文件:重大隐患项目档案 达标标准

建立重大隐患项目档案,包括隐患名称、标准要求内容及“五到位”等内容。

3.4.3 要素规定: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外,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评审方法

查文件:1.重大事故隐患的防范措施;2.书面报告。达标标准

1.暂时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制定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2.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无力解决的原因和采取的防范措施。

3.4.4 要素规定: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评审方法

查文件:1.重大事故隐患的防范措施;2.隐患整改计划 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否存在重大隐患。

达标标准

1.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 2.纳入隐患整改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3.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原因、整改计划和防范措施等。(此项为否决项,二级企业不得存在重大隐患)3.5重大危险源(无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可以轻松一下啦)

3.5.1 要素规定:企业应按照GB18218辨识并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评审方法

查文件:1.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2.安全评价报告或安全评估报告;3.重大危险源档案。达标标准

1.按照GB18218辨识并确定重大危险源; 2.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包括:辨识、分级记录;

3.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表;区域位置图、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和主要设备一览表;

4.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5.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措施说明;事故应急预案; 6.安全评价报告或安全评估报告。

(未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或未辨识、确定重大危险源 为否决项)

3.5.2 要素规定: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设置安全监控报警系统。评审方法

查文件:安全监控报警设施台账。现场检查 1.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报警系统,重要参数远传和连续记录、视频监控系统

2.毒性气体、剧毒液体和易燃气体等重点设施紧急切断装置; 3.毒性气体泄漏物紧急处置装置及安全仪表系统。达标标准

1.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重要参数的测量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

2.对毒性气体、剧毒液体和易燃气体等重点设施应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3.毒性气体应设置泄漏物紧急处置装置,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4.设置必要的视频监控系统。

3.5.3 要素规定: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评审方法

查文件:1.重大危险源定期评估制;2.定期安全评估报告。

达标标准

1.建立、明确定期评估的时限和要求等; 2.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3.5.4 要素规定: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查、检验,并做好记录。评审方法

查文件:1.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查记录;2.设备、设施的检验报告或检验合格证。

现场检查: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达标标准

1.定期检查、维护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包括检测仪表、附属设备及配件;

2.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定期检测、检验,取得检验合格证。(重大危险源有重大事故隐患,且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为否决项)

3.5.5 要素规定: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至少进行1次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评审方法

查文件:1.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2.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演练记录;3.应急救援器材台账。

询 问:抽查有关人员对应急救援预案的掌握情况、对应急援救器材、装备使用情况。

现场检查:应急救援器材、装备的现场状况。达标标准

1.按要求编制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

2.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特性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 3.涉及吸入性有毒、有害气体的重大危险源,应配备便携式浓度检测设备、空气呼吸器、化学防护服、堵漏器材等;

4.涉及剧毒气体的的重大危险源,应配备两套以上气密性化学防护服;

5.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按规定频次进行。

3.5.6 要素规定: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评审方法

查文件:备案资料。达标标准

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形成报告,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3.5.7 要素规定: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评审方法

查文件:1.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2.重大危险源防护距离存在问题的整改计划、措施,包括防范措施。

现场检查:1.重大危险源现场测量防护距离;2.重大危险源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达标标准

1.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规定要求;

2.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说明:整个3.5B级要素二级企业不能失分,否决项。

3.6变更

3.6.1 要素规定:企业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下列变更程序:(1)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2)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

管领导审批;

(3)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4)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评审方法

查文件:1.变更管理制度;2.变更管理记录。现场检查:查看变更实施现场。达标标准

严格履行以下变更程序及要求:

1.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2.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3.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4.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3.6.2 要素规定:企业应对变更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评审方法

查文件:1.变更的风险分析记录;2.变更风险的控制措施;3.变更实施验收报告。达标标准

1.对每项变更过程产生的风险都进行分析,制定控制措施; 2.变更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3.7风险信息更新

3.7.1 要素规定: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评审方法

查文件:1.作业许可证。达标标准

非常规活动及危险性作业实施前,应识别危险、有害因素,排查隐患。3.7.2 要素规定: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评审方法

查文件:年度评审或检查报告,或者评审记录。

达标标准

每年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3.7.3 要素规定: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技术改造项目;

4)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评审方法

查文件:风险评价报告、记录。达标标准

在标准规定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3.8供应商

3.8.1 要素规定:企业应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资格预审、选用和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并定期识别与采购有关的风险。评审方法

查文件:1.供应商管理制度;2.合格供应商名录、档案;3.供应商选用、续用、评价记录;4.与采购有关的风险信息。达标标准

5.《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管理程序》 篇五

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0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

2.1

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2

产品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3

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4

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5

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6

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7

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8

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9

当适用时,也可适用于对公司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0职责

3.1

管理代表

3.1.1

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

3.1.2

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方针的确定,并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管理的评审。

3.1.3

负责按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

3.1.4

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3.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课室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3

业务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0相关文件

4.1《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0定义

5.1

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5.2

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5.3

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5.4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5.5

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5.6

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5.7

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

5.8

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

险等。

5.9

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5.10

风险发生频率: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

5.11

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程度x

风险发生频率。

.0程序内容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策划

6.1.1

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表》。

6.1.2

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a.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b.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c.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d.产品售后的风险。

e.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失效风险。

f.过程失效的风险。

注:设计失效和过程失效可参考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

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

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方法对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结果应按要求得到控制。

6.2

建立风险和机遇管理团队

6.2.1

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6.2.1.1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的,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管理代表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a.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

b.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c.编制风险管理计划。

d.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6.2.1.2

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管理者代表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

6.2.2

风险管理团队人员的任职要求:为确保参与风险和机遇识别和评估的人员,其人员资质符合要求,能够胜任并且参与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制定应对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a.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b.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c.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6.3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率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率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

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6.3.1

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

6.3.1.1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

a.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

b.风险发生时导致的人身伤害。

c.财产损失的多少;

d.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

e.对企业形象的损害程度。

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

6.3.1.2

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

分为以下五类:

a.非常严重

b.严重

c.较严重

d.一般

e.轻微

6.3.1.3

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

6.3.1.4

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程度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表》中。

6.3.2

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

6.3.2.1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

级,如下所示:

a.极少发生。

b.很少发生。

c.偶尔发生。

d.有时发生。

e.经常发生。

6.3.2.2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6.3.2.3

发生频率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率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频率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发生频率后,将发生频率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表》中。

6.3.3

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6.3.3.1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

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

6.3.3.2

风险系数的大小决定是否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如下表要求:

6.3.3.3

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

6.3.3.4

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当尚无可行方案进行规避风险时,应采取有效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下表为识别风险系数后,对风险等级的判定应急应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对照表:

6.3.3.5

在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保持风险措施的方案和实施结果的跟进应记录,记录的保持依据《文件及记录控制程序》执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详细内容应记录在《风险/机遇评价和控制措施记录表》中,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跟进。

6.4

风险应对

6.4.1

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

6.4.1.1

风险接受。

6.4.1.2

风险降低。

6.4.1.3

风险规避。

6.4.2

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6.4.3

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

6.4.3.1

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6.4.3.2

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

6.4.3.3

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

6.4.3.4

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5的低风险。

6.4.4

风险降低: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应制定的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

6.4.4.1

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6.4.4.2

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

6.4.4.3

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5

至15

之间的一般性风险。

6.4.5

风险规避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6.4.6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风险识别和评估活动是用于识别风险并综合考虑对风险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风险系数过高时应采取风险进行规避或者降低风险,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部门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措施并予以执行,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6.4.6.1

制定的措施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

6.4.6.2

制定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应得到明确。

6.4.6.3

应指派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

有效的落实。

6.5

风险和机遇的评审:

管理者代表应按制定的周期组织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a.风险和机遇的识别是否有效且完善。

b.风险应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进度。

c.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

6.5.1

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至少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6.5.1.1

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6.5.1.2

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

6.5.1.3

发生重大品质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

6.5.1.4

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

6.5.1.5

其他情况需要时。

6.5.2

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

6.5.2.1

实施前的准备: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资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

6.5.2.2

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的实施:管理者代表按策划的要求组织个部门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管理者代表应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议,包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形成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

a.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表。

b.持续改进的机会。

c.剩余风险分析及改进措施。

7.0

记录表单

7.1《风险/机遇评价和控制措施记录表》

END

6.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处理程序 篇六

一、目的

医疗技术不确定因素较多,为达到及早发现各类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及处理,预防医疗事故发生,确保医疗活动安全开展,制定本预警机制及处理程序。

二、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 失误或过失而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 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 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三、原则

预警工作将“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查找医疗质量 和安全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隐患并警示责 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四、要求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 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做好预警工作。

五、技术风险预警分级

根据日常医疗工作和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 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预警项目

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 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1、违反工作纪律

(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工作时间饮酒影响正常工作;(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故意透露或散布有关患者的信 息;

(4)不负责任地任意解释医院规定和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方误会或不满;

(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有关规定;(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吃拿卡要,收受红包。2、违反诊疗规范

(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 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三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 师诊治;

(4)门急诊或病区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患 者而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5)门急医师不见患者即开具“住院通知单”;(6)病区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医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及时、不 规范;

(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 导;

(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

(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 迟;

(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或术后 24小时内未随访;(14)手术科室未按手术分级管理履行报批手续;

(15)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术后 3日内无上级医师 查房;

(16)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或未引起患者投诉;(17)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未按医院要求上 午8 :30准时开展手术;

(18)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不良 后果;

(19)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

(20)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21)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 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

(22)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 上报;

(23)患者转科治疗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 故拒绝或拖延转入。3、医疗保障缺陷

(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 时,账物不符;

(2)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3)医技科室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项目或检查部位;(5)遗失检查检验标本;

(6)特殊标本、病理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上级规定;

(7)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矛盾资料或意外阳性结果时,未进行 复核、未主动报告或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8)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用药不当、用法错误、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等风险;

(9)调配中药处方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 未单包注明;

(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

(11)营养餐内有异物或其质量、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12)划价收费错误,导致患方投诉;

(13)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工作。4、诊疗记录缺陷(1)门急诊医师未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

(2)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 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 及规定应当记录的其他资料;

(4)对转科、转院患者,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5)对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报告科主任、医务科或总值班;(6)未按手术分级管理规定进行相关手术术前讨论并完成讨论记录;(7)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未及时、规范、严密地签订知情同 意书;

(8)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 患;

(9)出具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

(10)诊疗记录和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签名不正规、越权签 名或未进行审签;

(11)以刮、涂、擦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

(12)诊疗科室、病案室保管不周,造成病历丢失、损坏或被违规复 制。

(二)二级预警项目

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

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一级风险预警项目;

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 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低于 5000元人民币。

(三)三级预警项目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

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 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超过5000元人民币;

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 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医院声誉;

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 较坏的社会影响。

六、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

(一)各级各类查房: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 长行政查房、纪检部门医德医风查房等;

(二)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等;

(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

(四)行风监督员提供;

(五)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领导机关监督检查提示或通报;

(六)患方反映、投诉、举报;

(七)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启示等。

七、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立案

1、自查立案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 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 义务立案处理。

2、投诉立案 院党办、纪检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医患关系沟 通办公室等职能管理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应 24小时内立案。

(二)处理程序

1、自查立案的,查经属实,则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

2、投诉立案的,在受理投诉后2小时之内与被投诉人或科室联系,如实调查,查经属实,对责任人按照医院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责任 科室限期整改。责任人或责任科室均需书面形式上报调查部门。

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责任人或责任科室,接到通 知后24小时内必须主动作出情况说明或检讨。、经依法鉴定为医疗事故的医疗事件,按照处理医疗事故的相关规 定以及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处罚

1、根据警示等级、情节轻重与后果,参照调查中的态度和一贯表现,确定处罚力度。

2、做出处罚决定时,要区别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 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3、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个人和科室,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 则;对于及时发现风险、努力补救、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工作人员,应当给予积极的奖励。

7.程序化交易及其风险解析 篇七

一、程序化交易概述以及与传统人工交易相比的优势

所谓程序化交易(Program Trading)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方式中的一个重大创新,也被称为篮子交易(Basket Trading)。对于传统的证券交易方式来说,投资者在进行一次交易时,只能买卖一只证券,而程序化交易的出现,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系统,在一次交易活动当中同时买卖多个证券。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迁,程序化交易也逐渐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但到现今为止,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还并没有为程序化交易来制定一个统一并明确的定义。对于国内来说,程序化交易一般意义比较等同于自动化交易(Automated Trading)或是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主要是指将预先设定好的策略模型和交易规则,将其编译成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内容,在随着交易标的物价格及其他因素改变,进而自动执行相应交易操作手段,进而保障交易过程的完成。

通过将程序化与传统的人工交易进行比较,程序化交易比传统人工交易更加快速,也有效的提升了交易效率,并且能够保障在最快的时间内对其行情进行研究和判定,之后在发出相应的下单命令,完成交易的整个过程。通过对程序化交易与传统的人工交易形式进行对比,程序化交易能够最大程度的克服人性的弱点问题,有效避免因情绪而对实盘操作所产生的非理性影响问题。并且程序化交易中比较方便与交易风险的控制和对交易成本的管理工作,而且程序化交易能够有效把握市场机会,促进金融企业良好发展。

二、程序化交易所面临的风险问题

在国内程序化交易的良好发展,主要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良好发展、报价方式的改变、对冲基金的兴起三个方面的发展所形成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保证程序化交易技术方面的内容。借助计算机快速运算的优势,投资者能够对复杂的股票组合进行良好的分析研究;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让投资者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情信息,并通过其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在决定是否进行买入、卖出等操作。虽然程序化交易比较受投资者欢迎,但其程序化交易中的风险问题也时不可以被忽视的。下面就对程序化交易所面临的非系统风险问题和系统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非系统风险问题内容

非系统风险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为主观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操作性的风险问题。通过利用新巴塞尔协议推荐的风险度量模型进行研究,非系统分析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高级计量法进行度量。

其公式当中i为操作形式的第i种形式,而j为风险事件的第j类事件,在预期时间内的损失转化成资本配置要求的转换因子则是用γ表示,EI是风险所暴露的规模与资金,其中损失事件的发生概率由PE所代表,而LGE则是事件的损失程度,通过这样计算公式能够有效得到非系统风险的度量,其中非系统风险问题也包括以下风险形式:

首先,策略风险问题。程序化交易与传统人工交易相比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程序化交易具有完整性和客观性执行的交易策略,而交易策略的安全与否则是决定投资成败的关键部分,通过对层面的不同进行分析,交易策略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可以分为策略产生的风险与策略执行的风险两种类型。其中策略产生的风险,主要是指交易策略在进行过程制定时所形成的风险问题。对于程序化交易策略来说,主要就是投资者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和对未来趋势所预测的构建数学模型的具体策略,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投资策略,之后在根据其策略进行相应的参数优化工作,而在其中也具有很大的概率可能性,但是对于数学模型来说,并不保证不具有潜在的风险问题,而且模型的不同,在不同市场情况下也会出现不同的风险特征。而且即使是同一个模型,如果投资者对模型的理解存在不同偏差或是使用上有偏差的话,也会给投资者带来不同的效果。在投资过程当中程序化交易也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并不能清除投资中的风险问题,无法良好保障投资的盈利,所以投资者必须要正确认识程序化交易。另外策略执行风险,是交易策略在执行当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拥有良好的计划,也必须要有准确的执行,如果在执行中出现问题或无法执行到位,那么计划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并无任何用处。在程序化交易中决策执行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算法模型对交易订单执行过程进行优化。并且也要通过网络传输服务器来完成交易指令的形成和发出,如果在工作环境中遇到突发事件(停电、计算机死机或互联网故障等问题)的话,都会给交易策略的执行带来严重影响。

其次,运作风险问题。程序化交易虽然能够执行自动交易策略,但实际其主体还是离不开人工的干预。而运作风险主要是指,交易员在进行系统操作时所出现的风险问题,其中主要分为技术风险问题和纪律风险问题。技术风险问题,现今的期货交易策略的编写中主要是通过基本分析法与技术分析法进行预测走势的,而多数程序化交易系统也都是为了追随趋势而进行编写的,其相对比较注重技术分析,但是对于技术分析来说,是相对滞后于价格变化的,而依靠技术指标所编写的模型,所发出的交易信号也会落后于趋势起点,如果交易员处理图表不当或者过分偏重技术分析而忽视基础分析的平衡时都有可以对出现交易指令错误的问题。纪律风险问题,主要就是交易员违背规定、投机操作、在交易是作弊、使用欺诈行为等所造成的交易风险问题。

2、系统风险问题内容

系统风险主要指由于相关客观因素而造成系统软件或硬件故障,所给系统带来相关问题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问题,其中分为响应风险问题、时滞风险问题、故障风险问题以及信息安全风险问题。

三、程序化交易策略的创新思路

1、创新交易哲学

程序化交易本质上主要体现了交易者的交易思想,而程序化则是一种控制手段或方法。交易哲学是什么样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交易策略,因此在进行程序化交易前,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对自己的交易哲学的逻辑性进行审视。对于优秀的创新交易策略是源于交易哲学的突破和革新而来,要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让交易者对世界、自然、市场有一种深厚的洞察力,也要能够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市场语言,这样才能保障程序化交易形式有效进行。比如,将市场按照形态分为单边和震荡的形式,那么在单边市中趋势性模型下就可以进行良好的交易,而如果趋势性模型在震荡市中形成来回止损,这会产生比较大的回撤问题。但是震荡模型策略则与其表现正好是相反的,因此用什么样的模型不是关键问题,而判断时段性的单边行情还是震荡行情则成为交易策略能否提高胜率的关键部分。而选择用什么样的模型来进行判断单边和震荡是通过多年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其准确性是相对比较高的。

2、尝试从全自动到半自动形式

交易策略形式不易于太过死板、单一,而很多程序化交易策略坚持不下去的具体因素,是由于全自动形式所带来的众多劣质交易所形成的问题,而如果可以利用半自动化交易形式能够有效提高胜率以及盈亏比,对于何时开启程序化、何时关闭程序化背后的规则和逻辑也必须要进行严密、科学的研究,比如在背后规则市场进入单边市时则需要开启程序,而市场重归震荡市时则需要关闭程序,在金融产品交易市场中没有一个自动化交易策略能够一如既往地战胜市场,而半自动化交易程序策略则能够在资本市场中获得更好的业绩,降低相关风险问题的出现。

3、对交易技术指标进行创新

在金融交易市场中运用独创的交易技术指标设计交易系统,能够在金融市场上有效的提升交易胜率和盈亏比,而对于其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创新的交易技术指标得以有效保密,没有从众性的特点,而这一点就会给投资者带来出其不意的优势,进而提升投资者交易胜率。比如在交易系统中,很多人认为均线的趋势跟踪指标比较好,但其缺点也是相对比较突出的,不仅具有其他趋势跟踪指标一样的滞后性,还具有对付慢涨急跌或慢跌急涨的行情弱点,因此,有些人创造了适应自己的均线对付这种行情,而这样能够创新交易指标,进而提高投资者交易胜算。创新和改良指标的方法和技术是开发者要具有良好的耐心和细心等优点,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交易技术指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成熟和发展,程序化交易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我国交易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夏丙英,蒋文保.程序化交易安全风险及其分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11:31-34.

[2]熊熊,袁海亮,张维,张永杰.程序化交易及其风险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3:32-39.

[3]王申寅.程序化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4]李邸.程序化交易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4.

8.幼儿园风险评估程序 篇八

关键词:社区矫正 调查评估 前置程序 研究 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由此可见,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以下简称调查评估)不是适用社区矫正的必经程序,而是由有关职能机关根据“需要”决定。但什么情况下属“需要”,《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未作进一步明确。

如果委托调查评估的弹性较大,不仅会给检察机关正常有效开展对有关行为是否合法的监督带来极大难度;另外实践中一旦出现办案时间紧、管理不严或者办案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情况,很容易导致是否委托调查评估的随意,不仅为腐败提供了温床,还会产生应当经过调查评估而没有经过调查评估的大量案件存在,使一些主观恶性较大的罪犯被适用社区矫正后置于社区服刑,进而给社会带来潜在或者现实的危害。因此,笔者认为,分析研究引入前置程序,探索适用社区矫正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的可行性及补救措施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立调查评估前置程序的重要意义

建立调查评估前置程序,首先可以避免是否调查评估的随意而为。另外,在适用社区矫正前进行调查评估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使刑事裁判的理由更加充分、更有说服力,有利于提高量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为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供条件,严把社区矫正的“入口关”,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社会治安隐患和重新违法犯罪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提升群众对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满意度、接受度以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四是帮助委托机关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居住地,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同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降低因居住地存在争议等原因造成脱漏管现象发生;五是为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督、教育和帮助措施奠定基础,有利于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

二、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的个性化分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8条的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四种罪犯。既然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存在诸多优势,那么对上述四种对象是不是在适用前都应当进行调查评估。笔者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后作出适当的选择。

(一)适用缓刑、假释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

第一,适用缓刑、假释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是正确执行《刑法》规定的必然要求。根据《刑法》第72条、第81条的有关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时,应当将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作为适用条件;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如何界定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程度,属于办案人员自由心证的内容,为防止办案人员主观臆断,应当以事实为根据,那么应当以哪些事实为根据判断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程度,《刑法》未作具体规定,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2款规定:“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由此可见,该规定可以作为判断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程度应当调查内容的依据,而刑事侦查所形成的案卷材料和根据犯罪分子在监狱、看守所服刑期间的表现形成的材料不可能涵盖上述应当调查了解的所有信息,必须结合专门的调查评估程序收集的相关材料,才能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假释会不会对其所居住社区的安全、秩序和稳定带来不良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判断。

第二,适用假释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已得到体现。根据该解释第450条第1款的规定,“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是执行机关提请人民法院对罪犯裁定假释时应当移送审查的材料之一。由于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假释时均应当考虑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既然人民法院审理假释案件应当审查“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那么对拟适用缓刑的被告人,人民法院也应当审查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这样才能相互协调、体现公平。又由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应当审查上述调查评估报告,当然形成该报告的调查评估就必不可少,故该解释第450条第1款的有关规定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的有关规定不相协调,前者更加符合《刑法》关于适用假释的立法精神,为避免冲突,有必要对后者进行修改。

(二)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能否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的探索

1.对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不宜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刑法》、《刑事诉讼法》未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考虑其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也就是说对是否要考虑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没有作出硬性规定。如果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时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就相当于对法律进行了扩充解释。在我国,扩充解释不是也不能任意扩大法律的内容,它是为更好地实现法律条文文字未能包含的立法意图而设定的解释方法。[1]管制属于轻刑,一般来说被判处管制的罪犯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小,其中部分犯罪情节轻微的罪犯适用社区矫正后明显不会对所居住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而暂予监外执行适用于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且不能被宣告缓刑的罪犯,一般来说社会危害性大,但其中包括确有严重疾病、短期内有死亡危险且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病危罪犯,如果对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势必对其中那些明显不会对所居住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拟适用管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那些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上述病危罪犯也应当进行调查评估,很显然,这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降低刑事诉讼的效率。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并不符合立法意图。

2.排除管制、暂予监外执行情形适用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后应当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考虑到被判处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毕竟是被置于“社区”这一相对开放的环境里进行教育改造,且不同罪犯在犯罪情节的轻重、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适用不当仍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为减少是否委托调查评估的随意性,提高可操作性和适用社区矫正的效果等,笔者认为,应当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中的“需要”予以进一步明确或者作出细化规定,并制定岗位职责促使有关执法司法人员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例如:区分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形态、犯罪性质的不同以及有无赔偿被害人损失和悔改表现,是否初犯、偶犯,身体状况等情形采取量化评分的方法确定是否需要委托调查评估,对应当启动调查评估程序而不启动的情况如何处理,等等。

三、建立调查评估前置程序规范有序开展调查评估工作的建议

为使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确保调查评估在量刑建议、刑罚执行方式选择和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不仅需要在立法层面对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并建立健全有关配套制度,还需要有关国家机关在工作中正确履行职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需要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调查评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共同为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制度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对此,笔者以适用缓刑、假释的情况为例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严格规范适用缓刑前的调查评估和审查程序。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前,对可能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拟向人民法院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时,应当委托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且无论是否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均应当将收到的调查评估材料在提起公诉时作为量刑依据移送人民法院审查,如果人民检察院未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且未委托调查评估,但人民法院拟对被告人适用缓刑的,应当委托调查评估,并允许控辩双方针对调查评估材料的内容发表意见,以便于查明事实和判断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程度。

第二,做好提请假释及审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监狱、看守所对被判处有期徒刑且已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罪犯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且已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的罪犯,除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假释的情况外,如果认为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在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前,应当委托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如果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应当将收到的调查评估材料提交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应当将调查评估材料中可以公开的内容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认真履行调查评估职责。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看守所的委托,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报告同时附相关调查材料复印件,若在调查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居住地不属于本县(市、区)的,应当立即告知委托机关,并退回委托函件,同时说明理由,委托机关应当酌情重新核实其居住地,并向核实后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出委托函件,若受委托机关认为其居住地存在争议的,应当尽快层报共同的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决定,由决定后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与委托机关协商办理变更委托手续,并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第四,切实解决审理期限较短与调查评估需要时间的矛盾。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可能对被告人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并拟适用社区矫正的案件时,存在审理期限较短与委托调查评估需要时间的矛盾,如果出现案情变化、调查评估工作复杂等因素,极易造成调查评估材料未到可审理期限已届满等情况发生,使调查评估流于形式,也严重影响审判的公正性和司法公信力。针对该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人民法院应当认真审查案件材料,在遵循《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有关调查事项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已经掌握的情况和案件特征,梳理出需要调查了解的内容,提出明确具体的调查事项和要求,并在委托函件中注明,以便于调查人员在进行社区影响调查评估时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其次,要严格规范调查评估的期限,对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调查评估的期限应当缩短,各地可以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或者会签文件的形式对期限等予以明确或者在已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其予以细化,如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调查评估的时限分别为10日和7日,等等;最后,由于邮寄委托函件和调查评估材料需要一定的在途时间,如果在发件、收件环节发生差错,还有可能导致其不能在正常时间内送达,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对决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尽快决定是否委托调查评估,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具备派专人快速送达的条件,为节省时间委托机关和受委托机关可以先行采取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对方发送委托事项和反馈意见,并通过电话加强沟通联系。

第五,完善调查评估制度和强化法律监督。一是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关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者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条款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调查评估的法律地位、适用范围、启动程序、工作衔接以及违反规定的责任后果等内容,增强调查评估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和实效性。二是人民检察院应当积极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主动介入和加强对调查评估以及适用社区矫正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同步监督,包括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对公诉部门委托调查评估工作以及行使适用缓刑量刑建议权的内部监督,对法律监督工作中发现的不按规定委托调查评估或者不委托调查评估明显不合理等问题,要区别情况提出检察建议或者纠正意见并督促整改纠正,对人民法院适用缓刑错误的,要及时提出抗诉等,保证调查评估和适用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

注释:

9.物业公司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程序 篇九

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程序

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程序 目的

为了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对公司经营、服务全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发生的各种损失。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分公司。3 职责

3.1质量管理部为风险防控的归口管理部门;

3.2 各部门、分公司负责对各自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和控制。4 程序

4.1 风险的分类 4.1.1劳动劳务风险; 4.1.2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 4.1.3财务风险; 4.1.4管理风险; 4.1.5法律风险; 4.1.6其它风险。

4.2风险的识别

4.2.1劳动劳务风险:因违反国家劳动、劳务相关法律法规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纠纷。主要涉及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员工社保和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的办理、员工岗前岗位安全及业务知识培训等风险。

4.2.2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因违反行业规范、标准或公司规章制度及作业规程而产生的服务、安全等重大质量问题。主要涉及员工的岗位作业培训、现场安全管理,共有设备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共有部位的消防安防管理等风险。

4.2.3财务风险:因违反财务管理规定而产生的风险。主要涉及物业管理行业费用收缴风险,替公用事业费用代收代缴存在的风险、财务管理及资金安全管理风险。

4.2.4管理风险: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资产、财产类损失,或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投诉等事件。只要涉及物业违规装饰装修带来的风险,物业使用带来的风险,管理项目外包存在的风险,物业管理员工服务存在的风险,公共媒体在宣传报道中的舆论风险。

4.2.5法律风险:因法律概念不清导致的风险。主要是指在公共安全、人身财产的保险和财产保管方面,有业主因对物业管理安全防范主体的责任认识不清,误将本应由公安机关或业主自身承担的安全防范责任强加给物业管理公司,导致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纠纷增加,从而承担为此而产生的额外责任。

4.2.6其它风险:因重要指标偏离预算计划,如成本费用超出计划、收入利润下降)等原因发生的风险;对业主或者第三人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所承担的风险。

4.3风险的防范

4.3.1 劳动劳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按照国家《劳动法》规定的必备条款完善员工劳动合同内容,并于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2)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按时给员工办理社保并缴纳保险费用。3)对入职员工做好入职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向员工详细讲解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并由员工签字确认后存入个人档案,以便在后期发生违规事件或劳动争议后进行妥善处理。

4)员工到达工作岗位后部门应做好岗前业务知识培训并安排入职引导人进行一对一培训。

4.3.2 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1)特种设备、特殊作业人员应持国家认可的上岗证方可作业。2)部门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按照作业文件按时做好共用设备设施的日常运行、监视、维修、保养,同时做好书面和现场施工记录,并对特种设备、压力容器按照国家规定做好校验、监测。4.3.3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妥善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2)妥善处理好与市政公用事业单位及专业公司的管理。

3)提高财务人员及收费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做好日常资金的管理。

4.3.4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装饰装修管理法规知识的宣传,监管业主装修的整个过程; 2)对于使用中容易发生损害的设施设备的区域,应建有相应的监控设备,对现场进行监控和录像,定期存储。

3)通过业主规约、宣传栏等形式向业主宣传物业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帮助业主树立正确的物业管理责任意识。

4)加强员工培训,建设一支尽职尽责、服务优良的员工队伍。5)在劳动合同中,应明确员工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从而加强员工的责任感。4.3.5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1)在管理区域内通过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业主进行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强业主对物业管理安全防范主体责任的认识。

2)合同签订时,应注意合同生效要件、条款是否违法、权利义务约定是否明确,是否最大程度保障我方的利益应由各业务部门对所签合同的履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对发现有违约风险的应及时反馈质量管理部进行处理或通过诉讼途径及时解决,以免延误诉讼时效,导致合法权利的丧失。

4.3.6其它风险的防范措施:

1)购买相关的商业保险,以分担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聘请企业的法律顾问,对企业运作中的种种法律问题及时解决。

2)做好现场的管理,同时提高员工积极面对突发事件和损害的问题,做好应对措施。

公司各部门、分公司根据本部门在物业服务全过程中所承接的职能、职责,对其中各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点,并提出防控措施(见附件)。各部门应不断完善控制和防范本部门各类风险的质量体系文件。4.4事故的处置

4.4.1质量管理部应结合各项检查工作,每月对各部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记录并纳入月检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汇报,督促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纠偏,降低风险,减少和避免各类损失的发生。4.4.2发生以下风险事故按4.5处罚

A:预计发生的风险可能会造成20万元以上损失的(但还未实际造成损失的):

1、合同违规、违约;

2、工作自检中发现产品或服务问题;

3、发现重大安全隐患;

4、发生劳动劳务纠纷;

5、可能会逾期还贷;

6、因资金问题不能正常支付;

7、各部门“风险防控汇总表”所列其它风险等。

B:发生损失或严重违反有关规定的:

1、出现赔偿,承担违约责任的;

2、资产、财产等出现管理原因损坏、损失等;

3、劳动纠纷赔偿;

4、安全事故责任(财产等出现被盗、被抢,生产事故、交通事故、消防事故、大型群体性活动安全责任事故等;

5、逾期还贷造成罚息;

6、管理不负责任造成损失的;

7、出现重大投诉及群体事件;

8、对地产公司、物业公司造名誉等造成损失;

9、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司相关管理规定;

10、其它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管理规定的事件。

4.5处罚规定

4.5.1 各部门出现风险事故,发生损失时,应及时向分管领导和质量管理部报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如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或未及时报备,在检查中发现一项,扣除部门负责人当月绩效考核分20分,在本部门计划任务书考核时扣除5分,可累计计算。4.5.2 已造成损失的部门,按以下办法处罚:

1)损失金额在2万元(含2万元)以上,5万元以内,扣部门负责人当月绩效考核分20分,扣除部门考核分5分;

2)损失金额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上,10万元以内,扣部门负责人当月绩效考核分50分,扣除部门考核分10分;

3)损失金额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内,或发生1-2人责任重伤,扣部门负责人三个月绩效考核分,扣除部门考核分50分;

对于给公司造成30万元(含30万元)以上损失,或出 现其它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司相关规定的,除扣除部门当年计划任务书考核分数处,视具体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罚,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决定由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即可责令责任人赔偿相应损失,给予免职,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理。

必要时将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4.5.3必要时,对在各项检查中发现的、或各部门预计会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风险类型、严重程度、处理方案不确定时,公司可组成临时风险评价小组,共同对发现的风险进行讨论、评价和确认,临时风险评价小组成员为风险发现部门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相关责任人和质量管理部。必要时包括公司总经理。

4.5.4 风险检查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是每年管理评审的输入。5支持性文件

5.1经发物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担当之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