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与文言文论文

2024-07-13

古诗文与文言文论文(共8篇)(共8篇)

1.古诗文与文言文论文 篇一

意 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变无情为有情。意象的构思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鉴赏古典诗词的重点。

1、“柳”

(1)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以折柳表惜别。

2、“燕”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水”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4、“月”

对月思亲——(1)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5、“菊”:

作为傲霜之花,经常喻(1)坚强的品格,(2)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梅”:

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1)严寒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松”: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傲霜斗雪喻正直、坚贞、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8、“莲”:

(1)“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谐音双关,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2)“莲”与“恋”音同,借以对爱人的思恋(如“藕断丝连”)

9、“梧桐”:

(1)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2)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0、“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1、“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喻旅途艰险和离愁别绪(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2、“寒蝉”: 秋后的蝉命折旦夕,寒蝉象征悲凉(唐人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1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每年秋季南迁,喻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唐人赵嘏gǔ《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2)鸿雁传书的典故,以鸿雁来指代书信,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李商隐《离思》“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5、酒

(1)浓浓的酒香表现纯朴自然生活情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忝,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酒能传达友情、爱情间深厚、亲密的感情(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王维的《谓城曲》:“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酒香中也免不了带着点苦涩,故借以消愁,或失意的悲愤慷慨(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顺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独”字,道出了李白的孤寂,引出的便是他饮酒的情节,酒便是诗的一个线索,酒因、酒前、酒时、酒后,一个个片断似被“酒”字串成了一串珠;李白《将近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干,玉盘珍馐值万钱。”

(4)忧国忧民之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忧民之情,酒中自现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6、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17、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18、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19、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20、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1、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22、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23、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24、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25、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26、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27、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8、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9、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古诗文与文言文论文 篇二

文言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文言诗文, 由于其词汇、语法及其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汉语、现代生活差别较大, 语言晦涩难懂, 学生难以理解, 和现代文相比,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其次,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文言诗文距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我们应该看到, 在如今以网络、影视为代表的电子传媒方兴未艾的信息时代, 文言诗文在现代社会中已渐渐丧失了实用的价值, 除了那些古文学专家们, 大多数人很少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看、听、说、写文言诗文了。实用价值的缺失, 也导致中学文言诗文教学举步维艰。

同时, 缺乏文言知识积累也常常让初中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困境。笔者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材上文言短文进行统计, 发现五年级下册开始出现成篇的文言短文, 至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教材共有4篇文言短文。而初中语文教材, 共有44篇文言文。篇目剧增, 篇幅也加长, 难度加大。缺乏足够的文言积累不仅让学生望而生畏, 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此外,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的僵化和在新课改面前的无所适从, 也让初中文言诗文教学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走进了教师照本宣科译课文、学生文白对照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教师基本上每篇文言文力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这种教法面面俱到, 费时费力, 极易使学生昏昏欲睡。新课改实施后, 许多教师也在文言诗文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但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种是重言轻文, 重视语言, 只见言不见文, 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丧失殆尽, 文化精髓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熏陶作用丧失殆尽;另一种是重文轻言, 离开言而谈文, 只见文不见言, 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 但一碰到实际的文言文却怎么也看不明白, 听得懂和学得会完全分家。

面对目前这样的现状, 初中文言诗文教学该何去何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7-9年级文言诗文教学目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如何改变传统文言诗文教学的模式, 去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诗文教学, 更好地在新课改理念下, 加强文言诗文课堂教学, 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关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管是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还是近期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都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课程中重要内容的文言诗文教学也必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那么, 在初中文言诗文教学中如何平衡二者关系, 是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文言诗文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表明: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守护者”———文言诗文, 以其语言的含蓄、严谨和精致, 在“保卫汉语、纯化语言”的建设中被委以重任, 自然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一块必须坚守的阵地。而且初中语文新教材课本中文言诗文的选篇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历代的文化典籍精髓尽显其中, 凝结了我国五千年来前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思考的结晶。通过文言诗文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走进文言诗文与古人“对话”, 在精神的交流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从而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

初中文言诗文教学衔接着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和高中文言诗文教学。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严格地说是古代诗歌教学, 文言文教学几乎是空白。高中现行教材所选的课文, 无论从文言课文本身数量、篇幅、难易, 还是从课时安排来看, 客观上要求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因此,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就成为新课标对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但是, 在现代社会中文言几乎没有交际的使用价值, 而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就排除了文言在听、说和写方面的要求, 只有读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因此, 文言诗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既不要浅尝辄止, 也不要好高骛远, 只要培养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初步的基础就可以了。

因此, 初中文言诗文教学必须把“人文性”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坚持文化本位, 同时以“工具性”为重点, 对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工具价值恰当定位, 使之不仅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也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征。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策略选择

1.凸显诵读教学, 培养语感

诵读是眼、口、耳、心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诵读的过程中, 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了活动, 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 领悟、把握文章的内容, 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增进语感的生成和发展。古人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好书不厌百回读, 其中滋味子自知”等,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 培养语感。”

初中阶段的诵读教学, 主要是“美读”。以经典文言语料为凭借, 大量诵读, 积累典范正宗的文言章句, 积淀文言语感。动情的朗读能够渲染浓厚的气氛, 能帮助学生真切地体验字里行间作者心声的流淌。创设“古典”情境, 才能读出文言味道;尽量把握一个意群, 才能得“意”忘“言”。这样, 通过大量的诵读, 通过常见字词的反复再现, 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知识, 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文言句式和表达习惯也会在不经意间了然于心。这是在用一种文言思维进行文言文阅读, 同时也符合中学生模糊性的思维特点。

2.文言字词教学和发掘文言词语的文化意义结合起来

在语言的诸要素中, 词语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词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份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注重对词语文化意义的开掘, 是使语文教育保持活泼生动、富有人文气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既可以增加教学情趣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状态, 又可以深化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加深对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等的认识,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文化的视角来进行文言词语教学, 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没有必要对一篇文言文中所有的文言词语进行文化涵义的分析, 否则只会漫无边际, 繁琐而不实用;二是要把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整部作品主题思想的文化意蕴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 不可架空作品孤立、静止地去阐释词语的文化内涵。

3.文言诗文教学生活化

关于语文生活化, 李海林先生认为, 生活化不同于把语文课堂搬到社会, 也不同于在社会开辟“第三课堂地”, 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 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 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这种引入可以分为“事件性引入”和“功能性引入”。所谓事件性引入, 就是直接将社会生活即时发生的事件与课堂内的语文教学事件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课堂成为社会环境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赋予语文教学课堂以社会真实环境的性质。所谓功能性引入, 就是根据言语交际的功能要求, 转变课堂教学事件的功能性质, 使课堂教学事件变成言语交际事件, 从而创造出一种言语交际环境。

文言诗文与现代生活差距比较大, 与现代生活难以融合, 这一特点给文言诗文教学生活化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开拓思路不断创新, 就可以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第一, 将影视剧引入文言诗文课堂。例如, 在进行《隆中对》和《出师表》教学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 让学生对诸葛亮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评价, 并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相关片段进行比较, 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第二, 将社会生活即时发生的事件与所学文言文结合起来, 可以采用辩论赛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 将文言诗文与时代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文言诗文课堂异彩纷呈。第三, 将课本剧引入文言诗文课堂。例如, 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通过不同版本课本剧的比较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4.引入探究式学习, 变革文言诗文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曾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文言诗文教学中,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体验阅读过程, 培养一种主动思索、独立探究和建构文本意义及学科知识、掌握阅读技能的态度和精神, 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观念等, 这是探究性学习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取向, 也符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3.古诗文与文言文论文 篇三

关键词:古诗词;文言文;语文教学;现代思想

我国在职业院校中的语文教学中缺乏现代思想的融入性,特别是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教学,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古诗词和文言文其本身看似虚无缥缈或者毫无方向,如果在教学当中不能贴近生活实际,将不能给学生带来培养性教学效果。其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应该敢于冲破传统束缚,融入现代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一、语文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当中的现代思想

语文新课标教改明确提出,要为学生创造阅读反思、阅读期待和阅读批判等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等等,对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古诗词和文言文方面,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诗词和文言文句词的基本含义,能够在阅读实践当中举一反三。根据语文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现代思想内容,对学生有三个基本层次要求。第一个层次,通过古诗词和文言文的阅读,培养出阅读语感;第二个层次,理解古诗词和文言文基本内容和思想,包括文章中的字词句的理解,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句式;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了解古诗词和文言文当中的文化常识以及文化精髓,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陶冶情操。这三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第一二个层次是基本要求,第三个层次建立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之上。除此之外,在教学当中还应实现教学主体的根本性改变。以往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将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翻译和基本内容一一讲解透彻,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要将教学主体转化到学生身上,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之,现代教学思想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教学当中的应用十分紧迫,且意义重大。

二、在古诗词、文言文教学中融入现代思想的探讨

(一)巧设情境

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教学当中创设情境的最大好处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拓展空间。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古诗词或者文言文的内容实际,充分利用音乐、图片、动画等效果进行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真实的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思维拓展。比如在古诗词《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播放出《春江花月夜》同名琵琶曲,让学生进入思想情境,并进行想象,或者可以在放曲目的同时,让学生跟着吟诵课文原文,培养语感和语境,充分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再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一文时,可以利用ppt播放出赤壁赋的模拟场景,营造一幅苏轼与友人泛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赋诗的场景,并随着播放出萧的乐曲,模拟原文中余音袅袅的吹箫声。或者,可以将苏轼所书写的《前赤壁赋》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阅读的同时品位其书法特点,拓展学生知识培养。

(二)精运方法

现代教学思想要求学生学习课文时,不止停留在课文的死记硬背上,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力度,探析其思想内涵,并得到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加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教学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新方法:

1、表演法

进行表演法的前提是学生对原文内容先作一个基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课堂现场模拟表演的方式演绎古文内容当中的场景,既能够使古文中的场景重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增加学生对内容的深刻理解,熟悉古文当中的语言技巧以及态势技巧等等。比如在杜甫的《石壕吏》一文中,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演绎,一位同学扮演老妇,两位同学演士兵,再加一位同学读旁白。使同学们迅速进入情境,模仿剧中的语言和神态,同时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表达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融入自己的情感模仿剧中人文的思想情感,使课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增加学习的立体感,增加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图画法

所谓图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优美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语句面前,进行文章中事物的基本绘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理解能力。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中的事物十分丰富,描绘的场景壮观,令人无限向往。根据这句诗古诗,可以要求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将画面绘画出来。在这个要求下,学生充满了新鲜感和极高的兴趣,表现兴奋,并认真投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3、写作法

古诗词以及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是精练,可谓字字珠玑,毫无累赘。学生要想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就必须先理解文章字面意思,即首先对文章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课文的翻译是枯燥无味的,单一的翻译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散文的写作手法,对课文进行散文诗的描写,将精练的古诗文或者文言文变成一篇优美的散文。比如在《如梦令》中,学生可以将这首词改编成一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优美散文,将情景通俗化,易于理解,有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到教学内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我国古代文化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人文思想,要将优秀的人文思想在教学当中完好地呈现出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另外,要加大课外优秀作品的导入学习,发掘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工作目前来说还比较枯燥,教学模式上还没有突破传统束缚,还要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使用新的教学思想进行实践。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理解,发掘其思想内涵,增加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岚.强化古诗词教学拓展学生的文言文知识[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Z1:52.

[2]欧干英.兴趣教学在古文教学应用分析[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1:155-156.

4.古诗文与文言文论文 篇四

【原文】杨万里1为人刚而偏。韩侂胄2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3。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4之日也。侂胄专僭5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6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7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8,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翻译】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7.华佗

【原文】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视脉,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人云“在左”,於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即愈。县吏尹世苦四支烦,口中乾,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佗曰:“试作热食,得汗则愈;不汗,后三日死。”即作热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气已绝於内,当啼泣而绝。”果如佗言。

【译文】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一说他名叫敷。他到徐州地区去求学,通晓几种经书。华佗通晓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近百岁却面貌年轻。沛国的相陈硅举荐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任用,华佗都不去就任。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疗疾病,配合汤药不过只用数种药物,心里明了药物的分量比例,不用再去称量,煮熟便喝,告诉病人服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华佗离开后,病人的 病就好了。如果应当灸治,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温灸七八次,病也就应手消除。如果应当用针治,也不过一两处,下针时说:“感觉到针刺延伸到了某处,就告诉我。”病者说“已到”,于是华佗应声就拔出针,病也很快好了。如果病集结在身体的内部,针药都不能到达,应当剖开割除的,就饮用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像醉死,失去知觉,于是开刀切除患处。病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的患病部分,清洗肠子,缝合腹部用膏药敷上,四五日,病愈,不痛,病人自己也不觉得,一月之内,伤口就愈合复原了。

原来的甘陵(诸侯国名)相的夫人有孕六个月了,腹痛不安,华佗诊察脉象,说:“胎儿死了。”派人用手摸知道所在位置,在左边则为男婴,在右边则为女婴。人说“在左边”,于是喂汤药流产它,果然产下男婴形状,随即痊愈。

县吏尹世苦手和脚燥热,口中干燥,不想听到人声,小便不顺畅。华佗说:“试着做吃热食,出汗则痊愈;不出汗,此后三日内死亡。”立即做吃热食而不出汗,华佗说:“五脏的元气已断绝在体内,当哭泣而死。”果然如华佗所言。8.信陵君救赵论

【原文】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译文】信陵君,不过是一名公子而已。魏国还有国王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反复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用婚姻关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内心也因为婚姻关系,想尽快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不知道有魏王啊。信陵君的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啊,也不是为了六国啊,只是为了赵国啊。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不过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如灾祸不发生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即使是撤除魏国的屏障,撤除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不会去救援。又假如赵国没有平原君,或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被灭亡,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这样看来,赵王与赵国的重要,还抵不上一个公子平原君,而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只用来供信陵君一个姻亲使用。幸亏作战胜利了,还可以过得去;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这是毁坏魏国几百年江山去为姻亲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拿什么向魏王谢罪啊!

9.刘君良兄弟

【原文】刘君良,瀛州饶阳人也。累代义居,兄弟虽至四从,皆如同气,尺布斗粟,人无私焉。大业末,天下饥馑,君良妻劝其分析,乃窃取庭树上鸟雏?,交置诸巢中,令群鸟斗竞。举家怪之,其妻曰:“方今天下大乱,争斗之秋,禽鸟尚不能相容,况于人乎!”君良从之。

分别后月余,方知其计。中夜,遂揽妻发大呼曰:“此即破家贼耳!”召诸昆弟,哭以告之。是夜弃其妻,更与诸兄弟同居处,情契如初。属盗起,闾里依之为堡者数百家,因名为义成堡。武德七年,深州别驾杨弘业造其第,见有六院,唯一饲,子弟数十人,皆有礼节,咨嗟而去。

【译文】刘君良,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世代聚居,他的兄弟们虽然多达四从(亲叔伯兄弟关系叫做从,四从表示四代血缘关系),都像亲兄弟一样,一尺布、一斗粟,都不私存。大业(隋炀帝年号)末年,国家发生饥荒,刘君良的妻子劝他分家,就偷偷地取来树上小鸟,交叉放置在众多的鸟窝中,让群鸟发生争斗。全家都感到奇怪,刘君良的妻子说:“现在天下大乱,到处都是战争的时刻,鸟类尚且不能相容,更何况人呢!”刘君良就听从了她。

分家后一个多月,才知道了妻子的计谋。半夜,揪住妻子的头发大声说:“这就是败家的贱人!”把兄弟们都召来,哭着告诉他们实情。当天晚上就抛弃了妻子,又和兄弟们住到一起,情谊和从前一样。赶上盗贼群起,乡里依靠他建造了堡垒几百处,并起名叫做义成堡。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深州别驾(官职名)杨弘业到了他家,发现有六座院子,但是只有一个厨房,他的子弟好几十人,都懂礼节,杨弘业非常感叹的离开了。5.高帝求贤诏

【原文】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②。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③?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④?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⑤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⑥。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⑦。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⑧。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⑨。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⑩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题解】

本文是刘邦征集人材的文告。他以王霸自许,从长远统治出发,把选才任人作为帝王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文章很有气魄,显示出高瞻远瞩、今人不让古人的进取精神。

【注释】

①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②莫:没有什么人,代词。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伯:通“霸”,春秋时诸侯的盟主。齐桓: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国强兵,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③岂特:岂独,难道只。

④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奚由:由奚,从哪里。疑问代词作宾语,用在介词前面。奚,何,哪里。

⑤灵:威灵,有保佑的意思。以为一家:以天下为一家。以,介词。“以”后省宾语“之”(天下)。

⑥宗庙:奉祀祖先的庙堂。古时把帝王的宗庙当作国家的象征。亡绝:无穷。亡,通“无”。

⑦游:交游,这里有共事的意思。

⑧朕(zhèn):我,我的。古时君臣都可称“朕”,自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⑨御史大夫:汉朝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之一。协助相国,掌管机要文书和监察事务。昌:周昌,高祖功臣。下:下达。相国: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国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酂侯(zàn—):指萧何。御史中执法:又称御史中丞,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这里指诸侯国掌管监察、执法职务的长官。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

⑩其有:如有。其,不确定之词。意:美好的名声。称(chèn):相符。明德:美德。身劝:亲自往劝出仕。诣(yì):前往。署:题写。行、义、年:事迹、状貌、年龄。义,通“仪”。

觉免:发觉后受免职处分。癃(1óng):腰部弯曲、背部隆起。这里泛指残疾。

【译文】

5.文言文古诗阅读及答案解析 篇五

黄盖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 。武陵变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节)

注释:①擐:hun,穿。②擿:tī,挑出,揭发。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察孝廉,辟公府 辟:征召

B. 诸山越不宾 宾:成为宾客

C. 初皆怖威,夙夜恭职 夙:早

D. 自春讫夏,冠乱尽平讫:通“迄”,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 两掾所署,事入诺出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 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0.下列用“/”给下面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A.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B.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C.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D.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11.下列各句对原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黄盖治理石城县,对官吏要求严格,先礼后兵,言出必行,处罚有据,收到奇效。

B. 黄盖外表虽严肃刚毅,但他善于关心照顾士兵,因此每次征战,士兵都奋勇争先。

C. 武陵蛮夷叛乱时,黄盖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巧用妙计而取胜,体现了他有勇有谋。

D.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建议周瑜采取火攻,并利用苦肉计,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3分)

(2)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4分)

(3)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3分)

参考答案:

8. B/宾:服从,归顺

9.C/因:连词,于是,就。A.助词,与“署”构成“所”字结构;助词,表被动。B.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代词,指代事情。D.介词,在;介词,比。

10. C

11.D/“利用苦肉计”文中并未提及

12.(1)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记分点:“南、北”“走”“拜”)

(2)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记分点:“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6.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知识点 篇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古诗文与文言文论文 篇七

【摘要】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因初中学生自身特点而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这些都凸显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研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并研究该问题,对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更好地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初、高中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而新课改下的初、高中文言诗文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断层,造成初、高中语文文言诗文教学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

一、初、高中语文文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不同,课程评价标准也不同

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能力型的很少。

仔细分析初、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评价建议,发现初中课标明确规定淡化语法知识,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这样,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学习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而久在高中的教师却觉得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不知所云,造成了前后不衔接的局面。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

(二)中考、高考的命题因缺乏沟通,文言诗文考试导向不尽相同

鉴于现行国情,新课改并没有实施到位,多年来教师和学生们都不得不随着中高考两根指挥棒而舞。因缺少沟通与交流,中、高考命题方向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两重天。中考的文言诗文阅读立足于课内,高考则摒弃课内,选择课外。中考只考实词,不考虚词,而且实词解释一般源于课文下面注解,句子翻译也不外乎课下注解中出现的几个重点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无须在枯燥的文言文语法知识与句式上大费周章,即便平常掌握不好,中考总复习时跟随老师们“临阵磨枪”亦为时未晚。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试题灵活,涉及知识点繁多,这样不统一的命题导向往往会给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走向迷茫,不知该如何学习文言文。

(三)文言诗文教材缺少循序渐进的编写,编排设计各异

初中文言诗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多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为主,较为浅显易懂。而高中尤其是高一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课文篇目增多,难度加大,知识点较多,其中不乏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虽然高中课标也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但这里的“浅易”不是初中的“浅易”了。如果按照知识积累的循序渐进性,在编排初中教材时能适当地考虑与高中课程和谐衔接,让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逐步内化部分文言特殊现象,那进入高中进行文言文学习就容易多了。

二、寻找行之有效的衔接方法

初、高中文言诗文教学出现断层,学生接受效果差,并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和疏离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助新课改之风,寻找行之有效的初、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并把两者有机衔接、结合,是当务之急。那什么是“初、高中文言文的衔接”?即指在保持、强化学生初中已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进一步寻找符合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或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一)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相继补充语法知识

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他们的语法概念不清。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学生比比皆是,更不用说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了。而高中的文言诗文学习如果没有语法知识作为依托,那么,文言虚词、词类活用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学习根本无从谈起。为了让学生能顺利过渡到文言文语法学习,我们课题组老师经过讨论研究,大都认为在高一的文言诗文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应给学生补充词的分类、句子成分这些语法知识。实践证明,在了解词性、弄清了主谓宾定状补这些知识点后,学生对文言诗文中的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这样的衔接教学为学生进行系统的高中文言文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归纳整理初中文言诗文语法知识点,做到温故知新

高中语文学习是初中阶段的延伸和提升,文言文的学习也这样。引导学生将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按照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类型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让已学的文言文内容与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和谐衔接,可温故知新。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重获新知,帮助学生从初中所学自然过渡到高中所需。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在涉及一些语法知识时,学生也不会感到生疏突兀了。

(三)要加强文言文学习的学法指导,及时总结

初、高中的文言诗文学习同中有异,初中强调知识的记诵积累和整体感知,是粗线条的。而高中的学习是系统化的,它要求学生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就强调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做好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

(四)教师要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实际操作中,感到教学中需衔接的不仅是初、高中的文言诗文,我们应在大语文观的理念引导下,把初中与高中的整体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推及开来。

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不拘一格的勇气,敢于突破框架,走出课堂,采用如文学知识竞赛、情境教学法、排演课本剧等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其次,初高中教师要多相互沟通、合作,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地过渡与提升。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有计划地组织初、高中教师的联谊或相互观摩学习活动,组织并形成广泛的课程资源反思与交流、分析与提高,这既是尽快适应新课改,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衔接教育要求,也是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并实现人民教育意志的必然要求。

8.八上古诗文言文考点 篇八

1、远望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望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明愿望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春望》(杜甫)

1、借物抒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描绘自我形象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名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借花鸟抒发感时伤世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杜甫的《春望》中,写战火不断,家书难觅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石壕吏》(杜甫)1.《石壕吏》中表现战争之惨烈(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3.诗中用对比手法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5.《石壕吏》中,表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语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6.《石壕吏》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7.《石壕吏》中,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8.《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四)《归田园居》(陶渊明)

1.诗中道出以归隐而自豪且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或画龙点睛)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诗中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3.诗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五)《使至塞上》(王维)

1.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六)《渡荆门送别》(李白)1.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诗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登岳阳楼》(陈与义)

1.诗中描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的句子是:洞庭之东江水西。2.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的句子:帘旌不动夕阳迟。

3.加入厚重的历史感,融入惆怅之情的句子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4.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5.诗中顾影自怜,饱含无限悲凉身世之慨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课外古诗词 

(一)《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1、诗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劝君惜取少年时”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描绘春天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两句诗: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3、诗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的完整诗句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二)《野望》(王绩)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3.描绘萧瑟恬静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4.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三)《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1.诗中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的句子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2、叙写诗人站在江边遥望云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3、写诗人看到孤帆,勾起乘船返乡的念头的诗句是: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写诗人欲归不得之的郁积,以景色来衬托诗人迷茫惘然的心绪,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的句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诗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诗中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本诗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出求仕之心(急于求官、服务社会)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4.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见,为自己生在太平盛世却闲居家中感到羞耻的两句诗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5.形容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五)《黄鹤楼》(崔颢)

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登楼远眺,引起无限乡愁的景象)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之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六)《送友人》(李白)

1.诗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诗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七)《秋词》(刘禹锡)

1.刘禹锡在《秋词》中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且表达出了高远爽朗的情境,毫无悲秋之意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白鹤形象抒发豪迈乐观之情)2.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或直接赞颂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诗人与众不同的看法)

(八)《鲁山山行》(梅尧臣)

1.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采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写山行所见动景,表现诗人内心非常闲适的诗句是: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2.诗中写出了山峰的千姿百态和诗人游兴之浓的诗句是: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3.表现诗人山径两旁的山峰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化多端的诗句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4.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的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九)《浣溪沙》(苏轼)

1.苏轼的《浣溪沙》中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的诗句是: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明了年少时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与这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诗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诗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情怀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3.诗中具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气概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老人小孩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1. 描绘桃花林美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 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与“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出自本文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与 世隔绝、老死不相往来。

(二)《陋室铭》(刘禹锡)

1、文中用类比起兴,引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居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作者交往对象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生活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互文见义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8、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睛句是:何陋之有?

3.文中描写“陋室”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现了他的高尚情趣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6.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爱莲说》(周敦颐)

1、作者描绘的莲花的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全文的纲领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2.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8.文题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用菊花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正面衬托他自己,用世人甚爱牡丹反衬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9.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表明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四)《大道之行也》(《礼记》)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课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即:“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男有分,女有归;(即“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即“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6.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7.《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8、反映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是不满于当前社会的句子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本文中选择人才的标准用一个成语概括是 德才兼备 “故外户而不闭,”用成语概括是 夜不闭户

(一)《三峡》(郦道元)

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夏: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2.《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描写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三峡》中扣“素、绿、清、影”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山河秀丽句)描写泉水瀑布句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5.表现秋景萧瑟凄凉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与“两岸猿声啼不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此句与唐朝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句诗一致的。

9.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二)《记承天寺夜游》

1、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色,“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三)《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中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山川美景的感受。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答谢中书书》中的描写景观之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上一篇:花凤鸡科学养殖的好处下一篇:高一级组工作总结(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