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五要(精选8篇)
1.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五要 篇一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是关键。
每次写作文,我总会发现有的学生愁眉苦脸,半天都动不了笔。细问一下学生,总会有这样一个答案:“没有内容可写。”因此,教师在课前时,首先要明确同学们应该具备哪些写作素材。这样事先可以让学生积极准备,从生活中、书本中找活生生的材料。但由于学生普遍受着时间、空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人不可能任何生活都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还是要从书本中获得的。
或许有人会说,我也很喜欢看书,可为什么写文章的时候依然无话可说呢?我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犯了只看不记的错误,只是把看书作为一种消遣,一种消磨时间的手段,并没有用心去阅读、去思考,以致印象不深,甚至看后就忘,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依然“无米下锅”。另外,学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看书上,平时我在要求学生看书时经常强调以下几点:
1.看什么书?
我一直鼓励学生看教育部推荐给中学生必读科目的书。通过看这些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感,更可以为写作文积累素材。尤其是名著。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思想才有深度,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同时,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多思考,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心里沉淀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2.什么时候看书?
只利用每周课表上安排的一节阅读课时间来看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可利用每天饭后睡前的边角料时间看书。在多年以前,我就在每堂语文课前三分钟尝试着,让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且说明推荐理由,几学期下来效果不错,这样做既拓展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又训练了他们口头表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3.怎么看书?
看书不能以消遣、消磨时间为目的,而应该一句一句、一篇一篇、一本一本地看。看的时候要写写画画,要思考,遇到不认识或不懂意思的字词一定要查字典弄清楚。学生在看书时,不应注重看了多少,而要注重记了多少、能用多少。与其一节课看了十几篇文章,看后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还不如认认真真只看一两篇,力求能记住一些事例,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提到看书,很多同学存在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这里的“书”往往在学生心里指的是课外书。而实际上,我们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在学习了教材上课文的写作技法、特点后,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作:学习《一面》,可让学生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方法;学习了《松鼠》,我们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学习了抒情性诗歌,可以把它改写成描述性的语言。通过这种写作训练,既结合了教材,又跳出了教材的框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看了就完?
如果想将阅读过的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最好还要做摘录或写随感。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将自己的感想随即写下,不求字数多少,只求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又可以训练了他们的笔头表达能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薪火相传的载体,重视阅读,做好阅读,说到底有两条:一是选好阅读材料,二是强化阅读效果。相信做好这些,我们的学生自然也就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活水”。
二、拓宽思维空间,明确语文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念经,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从知识角度来讲,教材只是一个点,一个引子而己。要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所以,老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思维的闸门才会冲开。尤其在教小说这一类课文时,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故事,进行拓展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景再现学习。那么生活活水从何而来?
1.教师在写作指导时,要运用技巧,触发学生的“情感点”,做教师的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找准他们的心里“情结”、“动情点”,然后,据此点拨、引发。这样,好像一湾清水被掘开口子,学生写的作文自然是真情实感,如溪流般脉脉流出。像亲情、友情、、明星崇拜问题、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体育新闻等,都是引发学生情动的切入点、动情点。只要学生情动而作,一定能写出好东西。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描写生活,提倡作文“三真”原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脱离生活的写作只能是胡编乱造。多数学生到写作文的时候,急得抓挠挠腮,这儿抄一句,那儿扒一句,拼凑痕迹明显,写出的作文空洞无物,言之不详。其原因就是没能留心观察生活,眼中无“物”,心中无“情”。改变此状况的途径那就是要求学生对生活作全景式的扫描,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又因为学生不全具备文学虚构、反映生活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应按“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的“三真”原则去写,写身边之真事,抒心中之真情。其实,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写得真实是可以的而对于稍大点的孩子不一定要求他们的作文绝对真实,要允许他们进行适当的虚构。通过作文让他们努力提高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写作能力。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要表现一位慈母,“下雨,她撑着黑色的伞,呵护着身边的小女孩”,我启发学生能不能把黑色改成蓝色,这样整个作品的氛围也许会变得更祥和、宁静,符合生活的真实。我经常跟学生讲,写文章的手法要智慧,你的文章总是平淡无奇,别人就没有兴趣看的。
三、不断探究教法,重视学法指导。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里有两个“法”,前一个“法”,指的是教学的法则、规律;后一个“法”,指的则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素质,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况选择教法。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小说《故乡》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以拿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可以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品味分析。
2.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深浅度不同,选择教法也就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不可千篇 一律”的道理。
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所运用的方法。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记得在教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时,让学生先模拟画面进行绘画,这样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感悟精彩语段,培养审美情趣,学习起来轻松,兴趣浓厚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所教内容或特定情况灵活、客观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和盘托出。
四、了解学生实际,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是组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值,根据学生实际去设计问题,即使是一份不完整的教案,一节课只分析一个问题,也要使学生学有所获。例如:面对一个感悟能力不是很好的学生,读完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如果你对他马上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我 想,这问题提得是不合时的。
1.了解学生爱好,开展赏识教育。
其实学生的需求,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点切入课堂,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生的爱美、好胜、好奇、求善、自尊等心理特别强烈,教学中要好好利用这些心理。我们语文书也是按照学生的心理进行编排设计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语文教学是一种美的教学,应该要给予学生爱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时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
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
记得我看过的有一篇阅读文章里有这样一位星子老师,在上课时问她的学生:月亮像什么?有的说像小船,有的说像镰刀,还有的学生说像豆角,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像老师弯弯的眉毛,星子老师给了这位孩子赞赏与肯定。这样,学生有了成功感,就会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会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一个能奇思妙想的学生。
2.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初中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不仅能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而且更有利于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价值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能真正与老师保持良好关系的恰恰是那些曾经不敢说、不敢交流、不愿做作业的所谓的后进学生,其实,正是那些孩子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引导,他们才是我们提高语文效率的有效份额。
总之,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勇于创新。语文是生活的真实体现,是生活的教科书。教学是一种反思自省行为,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找多方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增长点,才能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良心,无愧于做一名语文老师。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五要 篇二
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下,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不得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知识的记忆,必须要完成大量的练习题来提高自己的答题质量和效率。这种机械无脑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负担,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减轻学生的负担,并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学观念,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换言之,教师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感到压力和负担,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学习知识,并且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并让学生获得乐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而不再是做好知识的灌输工作。
例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生字表进行单纯的讲述,其所取得的教学结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到发挥,学生所获得的认知只是感性的,还未上升到理性认识。此时,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生字,并查找字典去查找生字,完成对生字的认识,能对生字的意思有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主动的查找,学生就是在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学生就不用进行机械化的记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后作业
另一方面,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用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主要手段。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后作业的认识并不到位,通常利用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换言之,大部分教师习惯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获得提升。
而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并不科学,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后作业,极大的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负担,既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因此,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要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必须要让课后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和质量的学习。
首先,教师不能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因此,教师即使要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但也应该减少题目的量、提高习题的质量。其次,教师应该改变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资源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如在《诚实与信任》这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挑选一定的课后习题使学生巩固在课文中学会的生字生词。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诚实与信任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课后作业,学生就能够对诚实与信任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美好的品质和道德,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助益。
三、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早已在实践中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小学语文课堂缺乏生动性,不利于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草原的早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意识到学生对草原的认知并不清晰,导致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景象,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草原早晨的风光,让学生能够对课文中描述的景色有直观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小组交流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3.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五要”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一节好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小学语文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究竟一节好的小学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呢?对此,百家争鸣,众说纷纭。全国优秀教研员吴琳老师说:“理想的语文课应体现学科本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名家之见让我深受启发。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经验,我觉得一节好课应该是轻松自然,兴趣盎然,读写结合,文道合一的。那么,该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五要”。
一、导入要激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够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景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应用于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春晓》这首古诗时,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视频,并配上儿童化的语言旁白,快速创设了春天的意境。如此导入,亲切、自然,使学生的兴趣盎然。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忆江南》时,我仍然采用了情景导入法。在做法上我稍作改动,播放了配乐江南春景图,但没有配以旁白,而是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然后直奔主题朗读古诗,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万能使用,教师只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好时间的科学性,知识的准确性,方法的趣味性,就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二、讲解要精简
讲解法堪称传统教育的“宝典”,然而,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讲解慢慢被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的自主学习取代,课堂上渐渐忽视了教师的讲解。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过早、过多、过细、过深的讲解都不利于课堂教学,只有恰到好处的精简讲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精简的讲解要做到“两个不讲,一个要讲”,即:学生看得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要讲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习需要的话题。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进行质疑。有的学生问:“怎么会像五线谱呢?”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说‘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还有一位学生问:“燕子落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被电击死呢?”针对学生提出的前两个问题,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景象,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意境,领悟“打比方”的写法,并从中品味文本美和意境美。而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也很感兴趣,但这不是这堂语文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讲解了他们也听不懂,于是我选择不讲,只是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科学方面的问题,引导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明白。如此恰当的讲解,让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要扎实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动眼、动嘴、动耳、动手、动脑、动情,从而训练能力,唤起情感。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字形,动嘴读准字音,动耳听准读音,动手写好生字,动脑理解字义,动情喜爱文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则需训练学生动眼阅读课文,动嘴读好课文,动耳听好评论,动手做好笔记,动脑感悟文意,动情升华情感。这样的教学,讲练结合,频繁实践,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们应去其浮华,追求扎实,回归本质。
四、点拨要及时
新课改以来,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学生自主化的课堂,错误地摒弃传统教育的精华,盲从现代教学的时尚,往往出现了“形式多、实质少、收效低”的课堂教学。传统教育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现代教育则倡导自主性学习。但在现代教育中,课堂上教师的适时点拨仍然非常重要。
如何实现及时点拨呢?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善于观察学情是前提,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怎样学”“学得怎样”等问题进行学情观察。“怎样学”是看学生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研究其学习过程,发现好的方法及时推广,走了弯道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得怎样”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成效,包括预定教学目标中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情感的内化等等。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教师才能发现哪些该“点”,哪些不该“点”。因此,观察学情是及时点拨的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有生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活体,教师不能机械、僵化地实施教学预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面对这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如果能及时点拨,课堂将生机勃勃,否则,将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在语文课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调整策略,及时点拨,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高潮迭起。
五、评价要细致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需华丽堂皇,也不需长篇大论,只要细致入微,评价到位,多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学生、评价学生,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表情或小小的动作,也一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说:“孩子,你读得真好听!声音是那么响亮,发音是那么准确,值得大家学习。来,老师奖你一朵小红花。”受表扬的学生会兴奋地来到教师跟前,把额头往前倾,希望教师把红花贴在额头上。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如果也如此评价,学生就会觉得很幼稚,因此教师应改变方法。如教师可对学生说:“你学得挺认真,读得也很好,不仅把课文的句子读得通顺、流利,还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读出来了,老师奖给你一朵小红花。”然后,把小红花贴在课室里“我进步,我自豪”的评比栏中,学生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所以,只要教师用心评价,细致评价,就能让学生从每一节语文课的小表扬、小评论、小提示、小改进中积累成大智慧。
对于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每位教师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见仁见智。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只要不摒弃传统教育的精华,不盲从现代教学的时尚,胸怀语文教学的理想,用心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就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文森,林高明,许玉兰.名师怎样观察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之我见 篇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渠道。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中进行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就如何科学有效的落实这一过程,将有待于语文教学者的深思,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这一问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创新需要灵性,创新的欲望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呵护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无顾忌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发展、张扬个性,激发创新意识,1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课堂的效率。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与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小学语文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学校正在积极加入整合的实验探索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课堂教学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包括幻灯、摄影、电脑等多种现代化设备,用它们创设丰富的色彩、声音、图像、文字,生动、科学地传递大量信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健身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多媒体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展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使内容生动、直观,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的摆布。
“现代信息技与语文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它为现代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我们应使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敢于实践,善于反思,扬长避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但是,处于农村地段的学校,在信息技术的处理上还欠缺方法,硬件设备不够达标,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5.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五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 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6.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五要 篇六
我以为,要想提高语文一轮复习的课堂效率,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并且其中一些做法也经过实践检验,效果不错。
一、精心备课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仍然要讲,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传统的备课观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现在又加上预设与生成。只有备课充分,才会在课堂上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且能够对此巧妙引导,形成教学过程中引燃学生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参与热情的动人乐章。
二、饱含激情,上出热情
我们都知道,燃放的烟花非常漂亮,成为漆黑的夜空一道别样的风景。可是如果堆积在那里呢?只是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普普通通的易燃物品。学生就如同烟花,思维需要老师引燃。老师的智慧犹如“一夜春风”,学生的思维才会如“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老师如果情绪不高,疲于应付,或者上课时带着满腹心事,这样的课节就会气氛沉闷,学生失语。久而久之,学生对该科的学习热情就会锐减,教学效率也可想而知。可是,还是同一个班,换了一位执教者,情况却迥然不同。整堂课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不知不觉,课已结束,而听课者还沉浸在讲课者营造的具体氛围中。再看学生,人人都似刚刚过了一把瘾,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满足与兴奋。为何?前一位老师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不够,他的职业倦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或课堂表现。后一位老师则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脸上始终挂着能融化冰层的微笑。感染力,亲合力极强。课讲得深入浅出,启发点拨,师生互动,其乐融融。可见,老师的作用有多大。
三、深研教材,充分运用教材
教材复习要有两个规划:一是对部分篇目、板块、专题要学会取舍,做到该突出的要突出,该舍弃的要大胆舍弃,不再平均用力。注意复习教材和新授课的区别:既要突出某一专题、板块和课文在模块中的特殊性;又要前钩后连,建立每一专题、板块和课文的前后联系,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同一专题内,几个板块间的内在关联性。
以必修二为例,复习时就可以舍弃专题
二、专题一和专题三的第三个板块。这样就提高了速度,上出了效率。专题一标题是“珍爱生命”,主题内涵是赞美生命,礼赞生命。下辖三个板块“强者之歌”、“精神支点”、“生灵的礼赞”,又遵循了这样一个发展脉络:赞美生命中的强者——赞美那些成为别人精神支柱的亲人或奉献者——由讴歌人类到礼赞一切自然界的生灵。这样就能整体驾驭这一个专题以及文本内容。
二是要在教材复习与专题复习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既要在一轮复习教材时,适当穿插二轮小专题的复习;又要明确,复习教材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梳理,而是深研教材,从中挖掘、提炼、归纳语言运用训练点、语段阅读训练点和写作训练点。
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1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中的这段文字可用来训练考查逗号、分号的停顿层次和冒号先分后总的运用方法。
《祖国山川颂》与《肖邦故园》中均有一段歌咏自然四季的文字,可设计成如下习题:“补写出下列横线上的语句。要求:(1)写一个单句,长短不限;(2)运用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更高一级的训练形式是把训练与理解文意结合起来。
复习《品质》时,我曾经设计过如下两个仿写题。小说中格斯拉先生的店面曾有过如下变化:先是两间店面打通合成一间,后来失掉了其中一间店面,再到后来店转人死。对此,我出了上句:“坚守理想而倒闭”。让学生对出下句。有学生对出:“追求品质却死亡”。我说对得很好,只是这是正对,能否再换一个角度来对。接着学生对出:(1)“背弃诚信却开张”。(2)“恪守道德却死亡”。等等。显然,对我的教学意图与设计,学生心领神会,然后对出如此工整的句子,也反映出学生已深深地很好地理解了作品主题。讲到第26段时,格斯拉面临生意上的抉择:两种选择,两种命运。对此,我从假设的角度,出了一组短语:改换门庭———刊登广告 ———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抬高价格——产品畅销——生意兴隆。指出作品中的主人公本可以丢弃诚信等道德品质,学习当时工业垄断社会中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靴子坑害消费者的错误做法,但是他并没有这样,而是仍旧恪守职业尊严,把制作靴子这件事做得尽善尽美,直至饿死。并请学生选择能够揭示主人公正确抉择与悲剧命运的合适短语,依照例子一一对应写出来。师生讨论,最后写出接近完美的答案:坚守店铺——恪守原则——精挑细选——精工细作——货真价实——生意萧条——穷困潦倒。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掌握了仿写这一专题知识,尤其达到了深化理解主题的重要作用,可谓事半功倍。
四、少讲精练,优化环节
我们说,最省事的、老师易偷懒的教学方法就是从头讲到尾。好多语文老师习惯于讲,浪费时效,还浑然不觉。“讲”只代表着老师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并不代表着学生已经掌握。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没有掌握。另外,语文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在课堂上扮演愤世嫉俗的角色,话匣子打开了就像开闸放水,滔滔不绝,殊不知把宝贵的复习时间浪费了。
讲课时,要遵循教科院制定的“三讲三不讲”原则,做到少讲精练。尤其是要加强针对性、跟踪性训练。测试后针对错题率较多的题目,明确是哪一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针对这些知识点,要精心拟题,组织二次过关测试,直至学生彻底掌握。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上课时,充分利用黑板,组织多种形式的训练。也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课前预习和课后布置作业时,不要布置一些抽象的、不具操作性的作业。比如回去背书,回去读几篇美文,积累素材等等,这些不需要学生动笔的作业,都打了水漂,不具任何效力。另外,布置了作业就要检查,就要批阅,就要反馈。有些作业如作文,还要面批。
语文有效的学习策略就是每天坚持学一点。做到无课不训练。学好语文就是这么简单。只要留心观察或者听课就会发现,理科学科和我们语文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上课大部分时间用于训练,老师点拨到位,很少夸夸其谈。那么,只要我们上课也做到这一点,我们语文的成绩就会上去,我们语文老师就会找到属于
我们的自信。
五、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清高,以为只要我课讲完了,学不学、掌握没掌握是学生自己的事。这样想就错了。因为我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们要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好老师标准之一就是要负责任。
还有些老师,上课只管教学,不抓管理,尤其是一些教平行班的班级。学生在课上都闹翻了天,老师还我行我素,处变不惊,照讲不误。这也不是教师的修行极好,而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需知,我的课堂我做主,要切实履行职责。
高三一年,学生心理压力很大,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付出爱心,陪伴他们走好人生路。学生会对你满含感激。要经常和学生谈谈心,让学生感觉到你在关心他,让他们释放内心的焦虑。做学生心理工作,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长处。学生会因为你的关心,而萌发学好语文的念头,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有些理科老师会经常叫着学生谈谈心。其实,理科老师的谈心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学科的学习,但是往往效果很好。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也要放下架子,牺牲一点休息、备课时间,多和学生交流一番。
六、学生参与是课堂高效的重要保证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有些老师为了赶进度,满足于满堂灌,学生只扮演了一个听众。这样的课堂看上去是争分夺秒,效果不错。可忽视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成绩很难提高。
每堂课都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激发潜能,鼓舞斗志。为了他们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充分训练他们的思维,增长他们的智慧,我们应该做到如下两点:一是先做后讲,不做不讲。做了再讲,听课就有针对性。没做就讲,学生全然不知授课内容,就会懵懂无知,如坠入云雾中。二是在提出问题时,我们老师可以先站到台前,告诉学生问题。在学生探讨阶段,我们语文老师就要甘心退居幕后,同学生一道寻找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当学生们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时,我们老师才会出现,精心点拨。
7.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五要 篇七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想是从发问开始的。恰如其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知识, 使其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学从根本上说, 是教师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 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互动过程中, 问题是最好的催化剂, 教师的思考和问题意识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却存在不少的误区, 主要是———
1.问题过于泛化。上海某区教育学院调查6所中小学:教师每堂课平均提问30次以上, 最多者在45分钟内提了98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提2.2个问题, 事实、记忆、理解类的问题占80%左右。过于泛化的提问会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 影响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一堂课时间有限, 大胆舍弃, 化繁为简, 不让枝枝叶叶掩盖主干, 是教好课的本领。
2.问题过于肤浅。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你觉得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最让你感动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很好, 但具体操作起来就有问题, 是从写作手法回答?还是从内容本身来回答呢?由此可见, 太过笼统肤浅的问题, 以及缺乏目的性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无言以对, 等于没有提问。
二、优化语文课堂设计问题的策略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讲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一问三不知的问题必然是失败的, 而人人皆知的问题必然又是无效的。所以优化问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问题。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学生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获取果实, 难易适中是优化问题设计的核心原则。如何优化问题设计, 具体有以下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创设开放情境。问题是情境的焦点, 情境因问题而存在, 问题因情境而有效。基于问题的情境是有效情境, 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有效问题。问题是对话的焦点, 开放性、启发性是对话的本质。如《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上册) 的主问题设计:请在“中国石拱桥”前加一些修饰语, 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结构坚固的、形式优美的、还在发挥作用的、废弃不用的、数量庞大的……这样的回答无疑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设计, 学生的参与度高, 从而能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 是很贴切的问题。
2.问题设计要抓住文章主干。生动活泼的动态课堂讨论始终有一条鲜明的“讨论线索”。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主干问题, 也称其为“核心问题”, 将其作为对话的联系线索。核心问题的设计要着眼于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品读, 着眼于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课堂学习讨论。所以, “核心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主干问题, 能起到“一问抵多问”的作用。设计主问题的方法: (1) 围绕文本主旨设计主问题; (2) 根据内容层次设计主问题; (3) 联系人物遭遇设计主问题; (4) 针对关键语句设计主问题; (5) 结合写作特色设计主问题。
3.问题设计要拓宽思维路径。教师应善于把知识“问题化”, 让提问既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积累有关, 又属于认知缺失或空白的区域。在“老师的哪种提问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卷调查结果中, 紧扣课文内容———46人 (7%) , 联系作者生活———107人 (17%) , 联系老师生活———88人 (14%) , 联系学生生活———392人 (62%) 。如杭州惠兴中学吴雪梅老师针对《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这样设计的———
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1:死了, “我”长久没有看到他来喝酒了。
生2:我也认为死了, 因为掌柜把“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念叨了一年多, 也没见孔乙己来还。
生3:课文对孔乙己最后进酒店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暗示他活不长了。
生4:不一定, 他腿断了, 但两只手还可以替人家抄书, 养活自己。
师:假如你是作者,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生5:我会安排他死, 因为文中写“他脸上黑而且瘦, 已经不成样子”, 说明他的身体已很差了。
生6:我安排他死, 因为他好吃懒做, 靠偷窃度日, 是没有好结局的。
生7:我也安排他死, 因为在这样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下, 他是活不长的。
很明显, 这种提问要回答好, 首先要充分理解文本, 还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 更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体验,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大大地得到了拓展延伸。
5.问题设计要注重后续提问。课堂问题设计要关注后续性问题的生成。后续提问主要有两种:衍生问题 (后续再生问题) ———在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 是教学流程的衍生物;加工性问题———将学生的质疑加工成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 进行深入探究。
摘要:发问是引导教学对话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问题是对话的焦点,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 加强问题引导是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一环。文章主要从创设开放情境、抓住文章主干、拓宽思维路径、注重后续提问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8.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八
一、营造活跃、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同时,老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平等地交流,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我在讲曹操的《观沧海》时,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为课文配一幅画,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然后又开展了“我眼中的曹操”演讲比赛,从准备资料到实际演讲,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对所讲内容有非常透彻的把握,且博览群书、触类旁通。我们在讲作文做法时,常说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说开头要漂亮引人入胜,下笔就要吸引人,中段要丰满充实,结尾要简洁有力。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也能讲得跌宕起伏、幽默风趣,那么,又怎么会抓不住学生呢?
三、结合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境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还可以运用讲故事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3.注重美读,以声传情。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
总之,通过以上办法,我做了一点尝试,初步感到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当然,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还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多积累。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五要】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提高课堂效率07-09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10-30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之我见07-18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语文教学新的模式 ──协同教学初探06-29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07-02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07-31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论文06-29
为什么要提高课堂效率07-28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10-2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要素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