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2024-06-22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精选9篇)

1.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16人。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课堂上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高,思维开阔,在知识的运用上,能灵活运用并根据实际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乐于帮助其他同学,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新知识接受的较慢,记忆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由于受农村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不光。本学期教师将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制定相应的教学和措施。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册课本着眼于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课本共安排了7个单元。课文分精读、略读两种。右上角有△者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范围。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7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7个。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读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继续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字,让显示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习作教材每课均包括例文、习作要点讨论和作业三部分。例文一般根据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改写,十分贴近生活实际。习作要点讨论的内容包括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和写作要点。作业包括学生习作题目与要求,有的习作教材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综合练习包括拼音识

字、词句训练、熟记成语、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及写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三、教学目标

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6继续学习预习和复习,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能力知识目标

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07个生字。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33个。能按写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

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作文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利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背诵200篇左右的诗文佳作,能写500字左右的文从字顺的短文,以及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强调学生对具体语境的感悟和规范语言的积累,安排了50%左右的篇目让学生背诵全文或片断;在单元训练中,继续安排了“熟记成语”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增加文化底蕴。

3注重潜移默化,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

五、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词、句训练。重视词、句训练。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词句和精彩语段。

2、加强学生写字训练,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从练习中揣摩、领会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特点,把字写端正、匀称、整洁。

3、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4、加强写作指导.激发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为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努力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着重从学生生活的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

六、课时安排及进度:

共70课时,其它时间机动安排。

2.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二

一、设计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 “找规律”主要是寻找数、式、形的变化规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现行苏教版小学教材, 一方面在四、五年级设立单元, 以主题单元式编排“找规律”内容, 把探索规律的教学作为培养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在其他各个学习领域的教学中, 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以分散渗透式穿插编排有关数学规律的探索性内容, 从而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1.主题单元式

四、五年级是小学中高年级,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该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 此时加强“找规律”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 苏教版教材中单独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单元。具体设计如表1:

(1) 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 “找规律”是首次以单元形式出现, 内容分两段安排: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个数之间的关系, 以及类似现象中的一些简单规律;在获得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经历规律的再认识, 感受规律的应用。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 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找出这样的规律:“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成一排, 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 两端的物体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在探索与运用上述规律后, 可以进一步研究“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成一圈, 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也即“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成一排, 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 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

(2) 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这部分教材主要设计了两个内容, 一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搭配两种事物的过程, 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二是让学生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 探索并发现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如, 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数量间的规律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也遇到一些简单的搭配和排列问题, 但隐含的规律学生很难注意。本单元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具有一定挑战性。教材提供的活动线索是:选配或排列实物——用符号表示实物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在讨论与反思中获得规律。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有助于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让学生在研究常见的搭配或排列的现象中, 初步学会搭配或排列方法的计算, 为今后学习更加复杂的规律打下基础, 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排列的规律, 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以及让学生根据周期规律, 确定某个物体或图形有多少个。教材精选了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 创设了小兔跳高的有趣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进行计算。在探索盆花的排列规律中, 为了让学生逐步进入探索的状态,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物体的排列顺序, 再提出“照这样摆下去, 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一重点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中把握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本质规律。“试一试”的问题来源于例题的情境, 有利于学生利用例题中掌握的方法进一步探索规律, 解决问题。“练一练”共安排了三道题, 前两题帮助学生巩固用除法计算找出答案的方法;第3题让学生根据排列的规律画出指定序号上的图形。不过这里的“找规律”与四上的“找规律”同属周期性问题, 并且在难度上也不存在太大跨度, 如果安排在一起, 似乎有助于增加教材的系统性。

(4) 框数中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 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计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找规律”的重点在于“找”, 使学生主动经历:在操作中找规律——丰富动作思维、积累感性经验、体会有序思考;在表象中找规律——发展形象思维、逼近规律本质、初步上升理性;在抽象中找规律——在比较中抽象、在理解中概括、在抽象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 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2.分散渗透式

通过整理苏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12册教材, 发现其他学习领域的教材中, 穿插编排了许多有关“找规律”的内容, 经分析、疏理大体上包含以下八个方面:

(1) 数列中找规律。这种形式的找规律在低年级出现较多。1~3年级中均有涉及。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更多地了解数的意义, 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推理等能力, 为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做准备。

如:一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 (二) (第79页) 练习十第10题。

找规律填数:

6, 12, 18, 24, ( ) , ( ) , ( )

8, 16, 24, 32, ( ) , ( ) , ( )

9, 18, 27, 36, ( ) , ( ) , ( )

另外, 在学习新数时也会安排找规律的内容, 比如六年级 (上册) 学习分数乘法时就设计了此类题目。

(2) 图形中找规律。在图形中找规律主要出现在一、二年级中, 通过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不同图形的排列, 发现其排列的规律, 从而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这样的找规律主要在低年级教材中, 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找规律的思想方法, 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如:一年级 (上册) 第八单元——加和减 (一) (第49页) 练习三第7题。

你知道每个盒子里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吗?

(3) 算式中找规律。这一类“找规律”也是在低年级阶段出现较多。通过一组或多组相似的式子, 让学生从中发现式子与式子之间有规律性的变化。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填算式或写出算式的答案。

如:三年级 (上册) 第四单元——加和减 (第48页) 练习五的思考题。

下面两组算式各有什么规律?你能按照规律接着写下去吗?

① 99-18=81 99-27=72

99-36=63 ……

② 981-189=792 972-279=693

963-369=594 ……

(4) 运算中找规律。这种形式在二、四、五年级中出现的较多, 通过学生自己计算题目发现规律, 并应用到接下来的计算里。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合情推理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也能帮助学生学会简便计算的方法。

如:二年级 (下册) 第八单元——乘法 (第89页) 复习的第9题。

计算下面两组题:

① 45×9 ② 63×9

450-45 630-63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下面各题可以怎样计算?

27×9 56×9 9×78 9×49

(5) 画图中找规律。画图中找规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通过手脑并用,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涉及。

如:四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角 (第21页) 想想做做的思考题。

经过纸上的2个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经过3个点中的每两个点画直线, 最多可以画3条;经过4点中的每两个点呢 5个点、6个点呢?……填写表2。

画一画, 数一数, 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 (任意3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经过画图和推算, 可归纳总结出规律, 体验通过实际操作探索规律的过程。

(6)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方面,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 (下册) 设置了一个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单元先通过填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这一个数。然后探索“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0除外) , 商不变。另一方面, 四年级 (上册) 和五年级 (上册) 的有关练习题也涉及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些变化规律在前面的教材里有过渗透, 现在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 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 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 为了不把大量教学时间消耗在计算上, 所以可用计算器作为工具。

(7) 在实验中寻找变化规律。在六年级 (上册) 的综合实践活动单元中, 让学生用两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看看表面积有没有变化?用3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表面积有什么变化?用4个, 5个, 6个拼成一排呢……将实验结果填入表中。通过实验, 学生发现:“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等于“正方体的个数减1的差, 再乘2”, 即“正方体的个数”为2时,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就为 (2-1) ×2;“正方体的个数”为3时,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就为 (3-1) ×2;“正方体的个数”为4时,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就为 (4-1) ×2;……

(8) 通过找规律学习公式、法则、定律。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公式、法则、定律等规律性知识, 这些知识是培养合情推理和论证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 从而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如此课堂就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例如,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 可组织学生观察下列式子:

(48+51) +49=48+ (51+49)

(13+25) +15=13+ (25+15)

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再讨论交流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讨论, 学生认识到两式存在的共同特点是:三个数相加,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后结果相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 得到加法结合律。

二、设计特点

“找规律”作为独立的学习领域进入到小学数学教材, 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苏教版教材对此进行了精心设计, 除采取上述设计方法外, 在素材选取、结构安排、呈现方式等方面还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素材选取生活化

数学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 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基本素材和学习活动的线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 设计了许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使教材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更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 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 四年级 (下册) 的“找规律”, 商店里有三种木偶娃娃, 两种帽子, 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 再配上一顶帽子, 问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做主处理问题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最感兴趣的事, 所以学生学习时会觉得熟悉, 也乐意接受。当然, 生活化是一种手段, 它可以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但不能由此而忽略甚至丢失素材选取的数学性。

2.情境设置趣味化

美国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科学发现离不开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仔细阅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 发现书中许多探索规律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 积极的探究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而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发现的基础。因此, 苏教版教材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这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

3.呈现方式多样化

“教材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1]。综观现行苏教版教材, 在呈现形式上丰富多彩, 有表格、图形、漫画、文字等。学生探索规律时需要从题干、表格、人物之间的对话等中获取信息, 有时信息多余, 需要学生去选择, 有时信息不足, 需要学生设法间接获取。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2]的探索过程。教材不仅设置了例题、“试一试”, 还设置了“想想做做”“练习”“复习”。例题一般采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形式呈现, “想想做做”一般是当堂完成的即时练习, “练习”和“复习”是进行综合性数学活动和知识整理。教材以务实的态度落实新的教学理念, 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 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也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行创造性教学留下了空间。

4.知识建构合理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编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以主题单元和问题渗透的形式, 将之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在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 总是先从产生“想法”和出现“问题”开始, 然后对他们进行思考并加以归纳整理, 发现规律, 将其逻辑化、形式化和一般化, 最终达到数学知识的体系化。其中四、五年级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 利于教师系统地讲解, 确保学生有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机会, 从而牢固地掌握这些规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每册教材中分散编排的“找规律”内容, 有的以例题的形式出现, 有的则以练习题、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找规律”思想的启迪和方法的训练,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化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制建议

苏教版“找规律”的内容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 能促进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等能力的发展。但通过仔细整理分析, 根据教材编排的一般要求以及与其他版本小学数学“找规律”的设计比较, 仍有值得商榷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为此, 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设计“找规律”主题单元的前置性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常被运用在合情推理中, 因此低年级阶段就可以设置专门的单元或活动板块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这样一方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另一方面, 有助于引起教师对于探索规律教学的重视。因此苏教版教材可以在低中年级适当设置一些简单的“找规律”单元或活动版块, 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力度。例如, 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在一年级 (下册) 就专门设置了“找规律”单元——按规律填图;二年级 (上册) 设置了“数学广角”单元——搭配和排列组合;三年级 (上册) 设置了“数学广角”单元——搭配的规律。这样可以突出找规律的方法训练, 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探索规律。

2.增强“找规律”单元设计的层次性

教材内容的设计应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教学实践使人们感觉到, 现行苏教版的“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安排在五年级 (上册) 显得较浅, 与学生知识发展程度不相匹配。因为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苏教版二年级 (下册) 第一单元就安排了“有余数的除法”, 三年级 (下册) 安排了“被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 这时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学习“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的基础, 因而安排在五年级 (上册) 显得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要求。这套教材中“找规律”这类教学内容共有4个独立单元, 但在设计编排上却缺少一定的难度递进性和层次性, 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习题安排上的精心设计、充实和整合书上的习题来弥补这一缺憾, 进一步挖掘习题内在的智力价值, 提高习题的思维含量。

3.增加“找规律”问题的发散性

在收集、整理苏教版教材中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时发现, 教材中设计的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 发散性的题目不多,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训练题, 通过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

① 横线上该填什么数?

4, 5, 7, 10,

② 在横线上填适合的数, 你有哪些不同的填法?

, , 12, ,

第①题, 学生可以根据相邻数之间的递增关系:4-5-7-10在横线上填14;也可以运用相邻两数之和比第三个大2的规律, 在横线上填15.同样的问题, 由于学生观察规律的角度不同, 解题策略也各不相同,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②题, 由于题目只给出了1个数, 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对数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自己构建一个规律。有学者曾经就类似的题目在一年级学生中做过测试, “所测试的总人数中有86.2%的学生能构建5种及5种以上的规律, 共得出37种不同的方法, 解题策略呈多样性。”[3]这充分说明了“探索规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4.注重“找规律”过程的探索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找规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找规律应为学生提供独立操作的机会,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思考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性知识。这样的过程必须蕴含一定的思维质量, 体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例如, 表3的加法表:

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的数都是加数, 其他格子中填写所在行列两个加数的和。虽然这里只用到20以内的加法, 但由于填写时必须首先考察从何填起, 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出现矛盾。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 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找规律”这一学习领域的出现, 必然带来相应的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加强教材、教学研究, 才能探索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教科书。

参考文献

[1]汪甜, 崔鸿, 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9) :68-70.

[2]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47-48.

3.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三

小练笔,因课而练,让学生在练笔的实践中习得书面表达的方法,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我们还不能忘记,对于小学生而言,练笔最重要的目标是激发和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因此,在读写结合中,读是写的基础。读,要读出感情,要读出氛围,读得身临其境,读得由此及彼,放飞心灵,使学生装满一肚子话语,直到不吐不快。至此练笔,方能水到渠成。

以下就第九册语文教材的小练笔设计,谈一构想。供老师们参考。

1.《师恩难忘》

课文第8自然段写了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田老师的情景。这部分内容几笔带过,写得简洁。此处可进行练笔: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叙写40年以后,“我”与田老师在村边见面的情景。

例文:

回乡

那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见了田老师。老师已年过六旬,身子略显佝偻,拄着拐杖。他两鬓染白,一道道皱纹早已爬上了那宽阔突出的额头。他还是那么慈祥,双目依旧像当年那样炯灼,那里面似乎饱含着无数有趣的故事。

我一见田老师,立刻上前行礼,田老师慈祥地望着我,仿佛不是在看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而是在看一个孩童,但他记不起我是谁了。他慈爱地问我:“你是……?”我连忙上前一步:“怎么,您记不起我了?我是刘绍棠,那时,还经常听您讲故事,听得入迷呢!”“哦,是绍棠!”老师激动得紧紧握住我的手,“你现在是大文学家啦!我能有你这样一个学生,知足啦!”田老师无不自豪地对我夸赞。“想那时,我只不过才7岁,是您,是您用那汩汩的文学泉水浇灌了我,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我深情地对老师说。田老师和蔼地看着我,微笑着听我说,仿佛在欣赏一件艺术珍品……

渐渐,天色晚了,我伴着老师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落日的余晖照耀着老师,也照耀着我的心房。

2.《陶校长的演讲》

课文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这4个方面谈了“每天4问”。“4问”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也反映了青少年人生道路“必修”的内容。

“4问”结构类似,都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理清这样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成长”的理解,模仿课文“4问”的写法,续写“第五问”。

例文:

第五问

第五问,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友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财富。有了友谊,就能更好地和别人交流,就能得到别人的支持。有了友谊,就有团结,就有力量,就有和谐,就有欢乐。要想得到友谊,我们就要学会欣赏人,无私地帮助人。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我们要珍惜友谊,在美满的大家庭中,与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3.《古诗两首》

《所见》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全诗以乡村儿童生活为题材,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动静结合,生动活泼。其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情景更是儿童喜闻乐见。本课的练笔,可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发挥想象,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写具体。

例文:

捕蝉乐

牧童蹑手蹑脚地来到树下,随着蝉儿的鸣声,在婆娑的枝叶丛里搜寻着蝉儿。看,那只蝉儿正趴在树干上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呢!它肥肥的,通身发着金灿灿的亮光。透明的翅膀折叠着,像两把长长的扇子覆在身上。牧童伸出两个指尖,想轻轻地捏住蝉儿,可蝉儿一振翅膀,“呼”的一下,逃走了。牧童顿时慌了神,四处张望搜寻着蝉儿的踪影。一会儿,又一只金色的蝉儿映入牧童的眼帘。他会心地笑了,小声嘀咕着:“嘿嘿。小东西!”他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走到蝉儿身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蝉儿。他踮起了脚,一秒,两秒,三秒……一瞬间,他伸出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罩住了蝉。他细心地摘下一片绿油油的树叶,扯下叶茎,小心地绕往蝉儿,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似的,柔柔地抚摸着蝉背,轻轻絮语:“蝉儿,蝉儿,外面太热了,我带你回家吧!”说完便放进了衣兜。

夕阳西下,炊烟四起,牧童又骑着黄牛。哼着小曲儿,消失在绿树丛里。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文激情昂扬,意韵生动,令人遐想。教学要引导学生口念心诵,回忆大自然美好画面,回忆自身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收获和情趣。在情融融、意切切的状态里,让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再写若干个自然段,体验诗歌的写作,表达在大自然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例文:

蓝天说:翱翔吧,

饱览壮丽的山河,实现伟大的理想!

大地说:奔跑吧,

驰向辽阔的草原。敞开宽广的胸怀!

去吧,春风会吹拂万物生灵,

让你们享受自然的恩泽。

去吧,雨露会滋润花草树木,

向你们奉献绿色的芬芳。

5.《装满昆虫的衣袋》

儿童少年与动物有天然的缘分,《装满昆虫的衣袋》更能激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唤醒对动物的情趣。读课文,学生沉浸在法布尔对小动物的迷恋之中,定能引起与小动物打交道的那些情景的回忆:或观察,或捕捉,或饲养,或逗弄;或喜爱,或害怕,或委屈,或伤心……本课的练笔,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将印象深刻的一个情景写下来。

例文:(略)

6.《变色龙》

课文第9自然段抓住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按照“全身——头部——身躯”的顺序,刻画细致,形象鲜明。练笔的设计,可让学生模仿第9自然段的写法,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一个熟悉的动物的外形。

例文:

小狗

我慢慢地靠近那只狗,只见它小巧玲珑,全身雪白雪白的,没有一丝杂色,远远望去,活像一团雪球在滚来滚去。它那一双透着灵性的大眼睛用警惕的眼神看着我,它的嘴一咧,那洁白的牙齿就露了出来,好像在说:“你可别来惹我,别看我年龄小,牙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哦,要不来试试?”

7.《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虽然短小,却情节生动,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学生熟读课文后,可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改写这一寓言故事。这样,可以激活南郭先生这一形象,进一步认识南郭先生不懂装懂、自作聪明的滑稽、有趣,增加语文学习的乐趣。

例文:

滥竽充数

近来,没有工作,只能在街上转悠。来到茶楼,忽然听到有一个人说:“齐宣王特别喜欢听吹竽,我的一个

朋友会吹,一到宫里,俸禄可观呀!三百人齐吹,那场面真是壮观!”我听了,眼珠骨碌一转,一条妙计涌上心头:何不为齐宣王“吹”竽?

就这样,我买通官员,混进了宫。吹竽时,我将腮帮胀得鼓鼓的,按按竽孔,却不吹气。别人吹得身子摆起来,我也跟着摆起来。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就这样装模作样,摆出很费力很投入的样子,谁也不晓得我不会吹竽。太棒了,每月一百两银子!当皇上满意地微笑时,我得意之感油然而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齐宣王突然驾崩,他的儿子齐(泯日)王继位。一天,齐(泯日)王突然说:“朕想听你们一个一个地独奏!拿出你们的看家本领,吹得好,朕有赏!”“天哪!怎么办?怎么办?学已经来不及了,不学,就落个欺君之罪!”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每天,我夜不能寐,一闭上眼,齐(泯日)王就向我走来,提着我的领子,要治我欺君之罪!“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

一天夜里,月黑风高,我偷偷地逃出了戒备森严的皇宫。

8.《推敲》

汉语言词汇中的一些词语来自某个典故,“推敲”就是典型的一例。了解这样的典故或来历,是语文学习中非常有趣的事情。借助《推敲》的学习,可引出其他词语或说法的来历。让学生搜一搜,说一说,写一写,也是一大乐事。

例文:(略)

9.《嫦娥奔月》

后羿、嫦娥,为民着想,为民办事,深受百姓爱戴。百般无奈之下,嫦娥吞下仙药,升天成仙。遥居月宫,嫦娥定是无限思念人间。熟读故事,发挥想象,叙写嫦娥在月宫遥望人间的内心活动。

例文:

嫦娥的思念

中秋之夜的广寒宫,清冷清冷的。嫦娥只能与玉兔、月桂相伴。

守着窗儿,她遥望人间,脑海中一片思念。“乡亲们没有我的接济,会生活得怎么样?”“后羿没有我的照料,定是孤寂难熬!我们生活得幸福美满,只羡鸳鸯不羡仙。这一切竟被蓬蒙这奸诈小人化为乌有,与后羿天各一方。唉!……过去的都过去了,再怎么怨恨都没用了,还是祈祷乡亲们与后羿生活幸福吧!”想着想着,嫦娥双手合十,为乡亲们祈祷……

10.《伊索寓言》

小学生到了五年级,已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懂得了许多“道理”。如果让学生借助动物形象,以编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这些“体验”、“道理”,那么学生就写出了自己的寓言故事。

例文:

老虎和小白兔

一天,老虎遏上了出来玩的小白兔,他对小白兔说:“我要吃了你来填饱我的肚子。”小白兔听了,心想:“我何不哄哄他?”小白兔就满脸堆笑地吹捧起了老虎:“老虎大人,您力大无穷,想吃我还不是易如反掌?我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了,一直敬仰万分……”就这样,老虎听得如痴如醉,而小白兔却悄悄地把他引到了陷阱旁,在老虎不经意间跃过了陷阱。小白兔又往前走,老虎紧紧地跟着,还想听小白兔的赞美,突然“轰”地掉进了陷阱。

爱听吹捧话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1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课文第3自然段对高尔基的儿子栽种花草的情景写得简洁。此处,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儿子的内心想法,想象他栽种花草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

例文:

儿子的礼物

高尔基的儿子上了小岛。他左看看,右看看,心想,要是在这院子里种上一些花草,爸爸不出门就可看到绿草,闻到花香,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买来了一些花草种子。他先用小铲子在地上画了一个长方形,然后举起镢头,使劲松土。一下、二下、三下……看着泥土好似听他的话,一块块地翻卷过来,他开心地笑了。他拣掉了土里的碎砖杂石,又均匀地施上肥料。他找来一个瓶子,将花草种子装在瓶子里,在盖子上钻了几个小眼。他倒捧着瓶子,将花草种子均匀地撒在了泥土里。最后,他用水壶把晶莹的水珠洒向了泥土。他挥汗如雨,红彤彤的小脸上露出了微笑,他仿佛看到,爸爸正坐在院子里,欣赏满院五颜六色的鲜花。

12.《艾滋病小斗士》

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反映恩科西在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发言,向世界呼吁的情景。恩科西,无论外表,还是内在精神品质,都是一个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的练笔,可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描写恩科西的外貌。

例文:

艾滋病小斗士

恩科西骨瘦如柴,一头棕褐色的卷发,两道浓密的眉毛,一对棕色的大眼球深陷在眼窝里,淡红色的嘴唇失去了光泽,洁白的牙齿也显得那么粗糙,

他右手拿着话筒,左手握着拳头,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希望,仿佛在向艾滋病宣战!

13,《莫高窟》

《莫高窟》第2、第3自然段在表达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条理清晰,叙述具体,形象生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想象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体会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好处,

再模仿这一写法,描写熟悉的一个花圃的花草。

例文:

公园里的花朵数不胜数。这些花朵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有香气袭人的郁金香,有冰清玉洁的君子兰,还有黄中透绿的月季花。有一棵大红色的植物吸引了我,它叫红掌。掌叶中间有一个白色小棒子,也就是它的花蕾。远远看去,它好似一个红色的手掌,怪不得叫“红掌”呢!

14.《诺贝尔》

第六组课文各篇表达的主题十分接近,反映了先贤们勇于探索、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本组课文的练笔可以围绕这样的主题,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叙写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小故事。

例文:(略)

15.《滴水穿石的启示》

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在表达上与记叙文有所不同。课文第3自然段一连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用心钻研、持之以恒、成就事业的例子。本文的练笔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再续写一个“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例子。

例文:(略)

16.《林冲棒打洪教头》

课文第3大段描写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精彩场面。文章语言明快洗练,笔力透纸,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比武场面的紧张激烈,体会作者描写语言的精彩。以“林冲再打洪教头”为题,展开想象,描写两人第2次比武的一个场面。

例文:(略)

17.《少年王冕》

文章最后写道:“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本文的练笔,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七泖湖春光明媚的景象,想象王冕母子俩相依相亲的情景,依据课文末句进行扩写。

例文:

孝顺的王冕

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一路上,母子有说有笑,十分开心。

母亲说:“冕儿,你已经长大了,为何不去做官,为百姓造福,为皇上效力呢!”

王冕会心一笑,说:“娘,我不想做官,只想留在您身边照顾您,我要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

母亲听了,开心地笑了。

来到了湖边,只见湖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里面自由自在地嬉戏着。水边的柳树把长长的枝条伸进湖水里,在水面荡起阵阵涟漪。岸边,小草茵茵,点缀着簇簇野花,十分美丽。母子俩找了块地方坐下来谈心,

王冕摘了几根长长的柳条,编了一个花环。又摘了几朵色彩鲜艳的花朵插在上面,戴到母亲头上,对母亲说:“娘,您真漂亮,简直年轻了20岁!”母亲笑呵呵地说:“真淘气!”

4.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四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黄山奇松》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情有独钟的意思吗?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出示投影)同学们看图,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这样的?(指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其实,岂只是黄山的象征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啊!你能用读来表现它的奇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生读)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吗?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不写又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教后记: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读书成了重头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引导学生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美。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文章之情动学生之心,使学生在动情、动心、入情、入境的状态下受到感染,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在教学一开始提出主问题“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提出学习要求,要求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画出关键词,并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重点品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要求学生不断捡拾关键的字、词、句,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学习,并以一“迎”字概括出迎客松的奇特之处。继而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并相继总结出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孩子在小组交流、注重朗读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体会松树的“奇”之所在。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黄山奇石的照片,让学生模仿给出的句式,看图写作。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的同时,拓宽了语文的教学维度、丰富了教学内涵。

课后习题中要求背诵和用词语造句等,这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得到体现,学生思维活跃,教学过程顺畅流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主问题进行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条主线进行开展,教学脉络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词句来品悟课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主次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来表达阅读中产生的见解或思想,

5.苏教版第九册作文教案 篇五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自读例文,想一想: 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分小组讨论、交流。

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入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 1(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拟题,完成初稿。组织修改。

习作2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1.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习作3 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课前准备

1.组织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枫叶、冬青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叶片)(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3)叶脉有什么作用?(4)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

4(5)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3.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5.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顷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4.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5.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五、修改评议,完成习作

1.把刚才已写好的片断加上开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连接,还可以再介绍一两种与刚才写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树叶。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表扬。4.誊写。

习作四

教学目标:

1.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方便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2.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言要得当。教学重点:

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方便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言要得当。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最近在与部分同学的聊天中,老师了解到有的同学有一些心事,有很多话想对别人说,可是又不方便当面讲,憋在心里却又挺难受。这该如何是好呢?请大家帮忙想想主意。(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想办法交给他,进行书面交流)

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读读赵洁同学写给老师的这篇文章。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赵洁在文中对老师说了什么?(2)从哪些词句中能够体会作者的感受?(3)想一想,当赵洁写完这篇文章,并把它交给老师后,她的心情如何?(4)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说什么?做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思考问题。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4.大组交流、汇报。

三、指导习作

1.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想轻易说出口的“小秘密”,这些心里话可能是想说给妈妈听的,也可能是想说给老师或好朋友听的。可能是为了某件事表示歉意,可能是传达最真的问候,也可能是诉说委屈或提些建议„„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问一问自己,今天你最想跟谁说说心里话,说点什么呢? 2.学生自己进行心灵独白。

3.可以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交流,也可以不说给任何人听,直接写下来。4.愿意在大组交流的同学发言,师生共提补充、修改意见。

四、学生练写 1.学生练写草稿。

2.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修改草稿。1.学生誊写作文。板书设计:

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 心中的话

习作5

教学目标

1、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懂四幅图片,体会面部表情中的含义。

2、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体会情感写一篇叙事作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四幅图片,体会激发情感。教学难点

注意叙事的写法,把事情写具体、完整、有层次。课前准备

1、请学生回顾自己的事情,找寻照片,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先说一说。

2、课件准备。

3、四幅面部表情图示。教学过程

一、激活情感,激发表达欲望。

1、以课件出示四个表情,激发兴趣。

2、请学生在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下自己看到这些表情的感受。

3、指名回答,全班讨论。

二、引导回顾,捕捉“细腻”的感受。

1、结合自己的照片,在小组里或是跟学生的好朋友之间讲讲自己照片中的表情,以及这个表情背后的故事。

2、请学生上台把自己的照片分类,贴在四幅面部表情的下方。

3、全班交流:一起来看看这些照片分别是怎么样的?

4、请学生上台,讲讲自己的故事,每种表情挑选一幅照片。

5、小结:师生共同归纳这些故事。

三、学习例文,感悟如何写出“细腻”的情感。

1、出示一篇写的比较好的写事情的文章。

2、七嘴八舌夸一夸:

学生仔细的自读文章,说一说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3、火眼金睛话细节:

学生自己说说在文章中的哪些细节描写写得好,值得借鉴。

4、小结:为什么别人的作文写的好?怎样才能写好叙事的作文? 师生共同讨论。

四、拟订提纲,写作文草稿。

五、反复修改:

千金难买回头望,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三分写、七分改!

(鼓励学生自改、互改。)

六、誊抄作文。

习作6 【教学目标】

⒈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画,准确地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⒉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重点难点】

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出示挂图激趣 同学们,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⒉聊一聊,说一说。看到图上内容,你们能猜出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看图各自练习说话。

二、启发点拨,情感互动

⒈瞧一瞧,说一说。大家看到这两幅图,一定非常感兴趣。愿意把你看到的图画内容说给大家听吗?

⒉猜一猜,议一议。眼看着这只大花猫就要捉到燕子了,情况十分紧急。你们能猜出事情的结果吗? 学生讨论事情的结果。

三、拓宽思路,体验实践

⒈想一想,说一说。大家根据课本上两幅图的内容,大胆地想象一下,后来会发生什么情况?最后会怎么样呢? ⒉议一议,比一比。小组讨论,说说这个故事的发展和结果,比比哪个小组说得好。(要求内容具体,叙事详略得当)

四、总结升华,放飞情感 ⒈评一评,比一比。

组织学生小组自评,比一比谁写的故事最出色。⒉总结升华。

五、各自写作,表达体验

学生各人按照自己对两幅画面的理解和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的想象,把整个故事完整地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评讲作文

⒈指名读习作。⒉提出修改意见。

⒊学生修改。

习作7习作目标:

1、认真读读“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有趣的一次实验”、“冬天”、“盼春节”等作文题目。

2、选一个你喜欢的作文题目,练习写作。

3、也可以自己命题写作文,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4、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重难点:

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意思的作文题,你们想读读吗?

2、出示相关作文题目及习作要求。

我喜欢的一篇课文 有趣的一次实验 冬天 盼春节„„

师生共同品读、赏析。

3、看到这些作文题目,我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件件往事,有趣的生活令人回味。

二、确定内容,自主表达

1、在这些作文题目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为什么喜欢它?

2、选择、确定自己打算写的作文题目。

3、小组讨论,确定作文题目,讨论写作方法,把握作文的重点部分。

4、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说自己的作文内容。

5、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三、自由命题,相机辅导

1、把你想写的作文题目写下来。

2、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

四、朗读赏析,交流激励

1、自读自改。

2、同座互读互改。

3、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五、板书设计;

习作7

6.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六

(一)综合分析水墨游戏园林

本课水墨游戏园林“园林”和前一课“山水”同属于水墨游戏,是前一课的继续和提高。当“游戏”玩到一定程度就应该生成某些“游戏规则”厂。艺术提炼就是一条规则。水墨游戏园林本课题虽名为“园林”,但其落脚点却是“提炼”。这可以从两幅《皆趣园》对比图、提示文字和“学习建议”中领会。两幅《揩趣园》相对比,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那幅对景写生图的,水墨游戏园林因为它写实,画画俱到,满足了他们在画面上不断游移的日光的需要。而那幅创作图就不易引起这个年龄人的普遍兴趣了。这就需要引导:去粗取精是必要的艺术加工,通过简练的笔墨,更集中凝炼地表达作者的感受。由此体会出作品的凝炼之美,意蕴之美。除名家作品外,教材还选取了三幅儿童水墨园林。都反映出园林的一般特征:亭阁、长廊、秀石、花木等,也都不同程度运用厂提炼手法:简约、单纯、洒满童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水墨游戏中尝试对园林的表现,理解“提炼”。难点是:①村景写生时画面的组织:②水墨表现时意象的提炼。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验水墨游戏的趣味,尝试对园林的水墨画法。

.练习把园林写生稿提炼成意象集中的水墨画。

.对水墨园林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方案:

.导入:展评铅笔写生作业一一园林(或校园一角)。

.尝试:如果大家把各自的园林写生画用水墨表现会怎样呢?学生尝试(进行水墨游戏),体现园林特点。评述笔墨,落脚于提炼。

.欣赏:由学生水墨园林想起著名画家李町染的两幅画,出示对比图〈皆趣园〉先让学生自由评述两幅《谐趣园》,再引导学生欣赏,懂得提炼。对景写生图显得细腻、真切;创作图气氛浓郁,更有水墨韵味。

7.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七

《师恩难忘》是作家刘绍棠对自己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课文中的田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老师。1.本文作者是谁?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绍棠)(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我对文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这颗文学的种子后来生根、长叶、开花,并已结出累累硕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的理解是从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十年时间,培养一个人才需要百年时间。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大计,也说明培养人才不容易。2.请你积累赞颂老师的词句。

词:春风化雨 勤勤恳恳 默默无闻 循循善诱 为人师表

和蔼可亲、诲人不倦、孜孜不倦、呕心沥血; 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3、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 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博古通今 八字成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词语解释: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临(lín):来到。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引人入胜:胜,胜境,美好的境地。把人带到美妙的境界。文中指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

5、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陶校长的演讲》知识点

《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教育学家陶行知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要求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充分体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1. 陶校长是指谁?(陶行知)

2. 陶校长演讲的主题是什么?(谈“每天四问”)

分别是哪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自己有没有进步。)3.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请你背诵他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4.关联词

(1)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2)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

《古诗两首》知识点

一、《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1)寻:寻访。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言:说。此:这。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2)全诗解释为:

寻访隐居的人却没有遇见

贾岛在松树下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云雾浓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二、《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1)振:震荡。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意欲:心想。闭口立:停止行走,不再唱歌。(2)全诗解释为: 所见到的景象

牧童骑着黄牛,歌声在林中回荡。大概是想要捕捉那鸣叫的蝉吧,牧童忽然停止行走,不再唱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两句是因果关系。

三、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练习1》

一、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蓑:蓑衣。扁(piān)舟:小船。丝纶:钓鱼用的丝线。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竿,渔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

二、背背带“风”字的诗句。(至少5句)

8.苏教语文第九册教学计划 篇八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按主题划分为7个单元,为“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故事集锦”、“无私奉献”、“祖国各地”、“百折不挠”、“走进名著”等。

2、教材选文力求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选文力求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视野开阔,尽可能吸纳多种文化。课文体现以下特点:(1)提供丰盛的情感大餐,(2)充盈厚重的文化气息,(3)洋溢独特的语言魅力,(4)飘溢浓郁的语文味儿,(5)传递深切的人文关怀。

3、阅读教学训练重点根据《课标》的阶段性目标确定,采用“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反复,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本阶段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4、“习作”7篇,每个单元安排1篇。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习作教材内容为:(1).写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2).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作文;(3).向大家推荐自己难忘的经历(一本书、一个地方、一种游戏、一道菜等),再写下来;(4).(对亲人、老师或朋友)写自己的心里话;(5).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6).想象事情结果,把连环画补充完整,再写下来;(7).从提供的内容中选择一个或自命题写一篇作文。

5、“练习”7个,每个单元安排1个。每个练习分成“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欣赏”或“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几个板块。另外,教材开篇安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安排一个“学和做”(语文综合性学习)——“说名道姓”,向课外拓展,与生活结合。

(二)、教材编写特点。

1.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围绕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单元练习中的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

2.向课外拓展,与生活结合。《课标》要求我们“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本册安排了有关阅读指导的文章《读书莫放“拦路虎”》,“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给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要求学生课外认真阅读,“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让语文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建议

根据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要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1、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语文是实践性的课程,要让学生获得语文实践的能力,其根本途径就是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主要是在识、写、读、背、作、说、习等七个字上做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节课: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做到了单纯、明确;二是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否激发起来了;三是是否做到了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四是语文教学情境是否做到了相对稳定;五是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都落实了。

2、要认真钻研文本,吃透文本精神,精心进行教学预设。阅读教学,应强化初读,学生课文不读熟不开讲;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多媒体助读,以表演助读。不能以学生的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个人的阅读。要进行整体感悟,扣读导悟。不要将课文掰得过碎,重走繁琐分析的老路。

3、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要力求上得真实、朴实、扎实。要精讲、多读、多练,既要让学生“动口”,又要让学生“动手”。

4、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学和做”两个板块,是教科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教学中认真对待,予以落实。既要加强领导,又要大胆放手。实施“我读书 我快乐”,要充分利用该单元的相关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和做”是专题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5、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提倡“单元教学”,要认真研究单元的组合、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6、习作教学时,其一,要创设表达情境。其二,留有自由空间。要处理好“个性发展”与“统一指导”、“自由表达”与“规范训练”的关系。

三、教学要求

(一)、双基教学要求

1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 准确认读283个生字。能够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184个。继续练习用钢笔、毛笔写字,能按字的结构写得正确、端正、匀称。

3 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4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生活实际、语言环境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的大意。

5 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通顺的短文。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情意教学要求

1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 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勤查字典的习惯。

3 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4 培养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四、教学进度(另附)

9.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10个一是1个十”,通过数数掌握11-20个数的顺序及读法;第二段,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学习写数;第三段,应用11-20各数的组成,探索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此外,教材还安排了练习十。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数经验;注重操作活动在认数中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已经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第一次出现计数单位“一(个)”和“十”,第一次提出“10个一是1个十”,并初步接触计数器上的个位、十位。这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书乃至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初步认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或两个十)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能正确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

五、教学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写11-20各数。

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小棒数数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1-20各数,了解它们的组成;能用11-20各数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认识2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相互间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中初步体会数的十进制,感受由具体数数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数数、认数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数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十2数出来的,感受生活里的数及数在生活里的应用;能和同学交流数数的经验,了解数与数的联系。教学重点:11-20的数数和认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和认识数的组成。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数数用的小棒。教学过程:

一、数数导入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

我们一起来数数,从1数到10。

再往下还能数吗?一起试试看。(让学生数到20)

小朋友刚才是从几数到几呀?

这些数都是接着10后面数出来的。11-20这些数到底是多少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板书课题)

二、数数认数 1.认识十。

数数:小朋友们,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能数出10根排成一排吗?

师生同时数出10根小棒排成一排。

提问:这里有几个一根,是几根?(板书:10个一)

让学生说一说:10个一根是10根。

引导: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10根小棒捆成1捆(操作)。

追问:这一捆是几根?是几个十?(板书:1个十)

小朋友回想一下,我们是把几个一根捆成了1个十根,也就是几个一是1个十?

指出:满10个一根就要捆成1捆,是1个十根,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让学生先看课本上的小棒图再填空,并集体说一说:10个一是1个十。2.数出12。

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1个十。现在让你摆小棒,要能一眼就看出是12根,你想怎样摆?自己摆一摆,和同桌交流摆法。

学生摆小棒,同桌交流或改进摆法。

交流:你是怎样摆的?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是12 根?

指出:为了一眼看出摆的是12根,就要先摆1捆是一个十,再添2根就是12根。(教师边说明边摆出12根)请小朋友都用这样的方法摆出12根。

引导:请大家看小棒说一说,这里几个十添上几个一是12?

指导学生说: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3.认识十几。

(1)引导:现在要数出11根小棒,你准备怎样摆?请小朋友摆一摆。

指名板演摆11根小棒。

交流: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是11根?

指出:1个十再添上1个一是11(在小棒下面板书:11),也就是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学生说一说: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领学生读数:十一。

追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1?

(2)引导:小朋友现在摆的是11根(教师另摆出11根),我们接着一根一根地再数2根,看看是多少根。(师生共同摆小棒数数)

追问:现在数出了多少根?看小棒想一想: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3?(在小棒下面板书:13)

学生说一说: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学生读数:十三。(3)教师另摆出13根小棒。

引导:我们现在摆出的都是多少?你能接下去数小棒,摆出19根吗? 师生共同接着数出19根小棒。

提问:这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板书:19)

学生说一说;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19;学生读数:十九。

(4)回顾归纳:回过来看看我们数出的数,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19)。从这里可以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学生说一说: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4.认识20。

引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摆的小棒,从11数到19。(集体数数)

现在有19根,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再添1根,数出是多少。

提问:现在数出了多少?

说明:19再添上1是20。让学生说一说:19再添上1是20。

启发;现在右边又满10个一,你想到要怎么办吗?

要求学生跟教师一起,把10根再捆成1个十,把2个十放在一起,说明这是20。(板书:20)

领学生读数:二十。

追问:看小棒,几个十是二十?(板书:2个十是20)再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完整。

学生说一说:2个十是20。5.读数、数数。

读一读黑板上的4个数,强调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2个十是20。

让学生直接数数,从11数到20,再从7数到17。

三、练习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抓一把小棒数一数,看有多少根。

提问:你数出的是十几根?怎样摆能让同桌一眼可以看出是十几?

请你摆一摆,让你的同桌说出你摆的是多少根,是1个十和几个一。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今天学过的数,在我们的直尺上就能找到。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

要求学生看着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再从20倒着读到0。

让学生(不看尺子)按顺序从0数到20。

提问:直尺上的数从左往右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指出:直尺上的数从左往右越来越大,排在左边的数总比它右边的小,排在右边的数总比它左边的大。

提问;比10大的数在10的哪边,比10小的数在10的哪边?

比10小1的数是几,比10大1的数是几?

比19小1的数是几,比19大1的数是几?

在尺子上,12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前面一个呢?

说明:11和13分别排在12的前面和后面一个,是和12相邻的两个数。(领说:相邻的两个数)

和16的相邻的是哪两个数?

让学生看直尺上的数,从0起两个两个地读一读,再五个五个读一读。3.做“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先猜一猜草莓、雨伞大约各有多少。

数一数是多少,看谁猜得准。

指导数数:这么多草莓,要按照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上往下;数一个就在这个草莓上画一笔做一个记号,做到不重复数。(适当示范)

启发:数满10个的时候你打算怎样做,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颗草莓了?

指出:数满10个就圈起来,可以看出有1个十和几个一,就是十几。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数草莓、雨伞,看各有多少,谁猜得准一些。

小结:要知道是十几,可以数满10个圈一圈,看有1个十和几个一,就是 十几。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看题,说说这里的数是在哪里看到的。

由学生分别读一渎这些数。

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11-20这些数。5.做“想想做做”第6题。

提出要求:比赛翻书,老师说一个页数,看谁最先找到。

在课本上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要求:小朋友用手比画一下,10张纸有多厚,20张纸有多厚。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数说一句话吗? 课题:11-20各数的组成和写数 课时: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演示、操作和思考,初步认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会正确的读、写11-20各数,进一步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2.使学生经历“用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用数字表示数—理解数的组成”的过程,体会数学抽象过程,发展直观思维和简单的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获得独立思考和与人交流的体验,培养认真读数、写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111-20各数的写法和组成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数。

谈话: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这些数,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数字卡片,学生齐读:

14 15 20 19 11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地研究这些数,进一步明确数的组成,并学会写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11的组成和写法。

提问:小朋友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又对又快地摆出11根小棒的吗? 黑板出示:

提问:这里1捆表示——(1个十),1根表示——(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说明:除了可以用小棒表示数以外,你知道还有别的方法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学数学的新朋友(出示计数器),它的名字叫计数器。(让学生说:计数器)计数器上有很多数位,今天我们先认识其中的两个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个数位是个位,第二个数位是十位。

追问:谁能看着计数器连着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

引导:在相应的数位拨上数珠就可以表示数了,那么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11呢?现在看黑板上的计数器。(黑板画出计数器图,在引导中相机画出数珠)

对照小棒图看,1捆小棒表示(1个十),在十位上拨颗数珠,就表就表示1个十。(表示出数珠)

追问:谁听明白了,十位上的1颗数珠表示什么?

启发:1根小棒表示——(1个一)。猜猜看,1个一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说明:在个位上拨1颗数珠,就表示1个一。(表示出数珠)追问: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上都是1颗数珠,它们表示的数量一样吗?各表示多少? 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板书: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并让学生读一读。

讲解:怎样对照计数器来写11呢?先看十位,十位上1颗数珠,就在十位上写1表示一个十;再看个位,个位上也有1颗数珠,就在个位上写1表示1个一。(板书:11)

这个数就读作——

(十一)。大家一起读一读“十一”。

追问:我们是怎样写出11的?11的十位和个位上都是1,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各表示什么?

2.教学16的组成和写法。

课件出示:

提问:小朋友来看一看,这里有多少根小棒?16里面有几个

十、几个一?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16呢?自己拿出计数器来拨一拨。(同桌合作、交流)全班交流,课件相机显示小棒和拨珠。

提问: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谁来说说怎样写出16?(课件显示写出的16)追问:这里的1和6分别表示什么? 要求大家一起读一读。3.自主学习19的组成和写法。

要求:小朋友看图说说有多少根小棒,同桌讨论怎么在计数器上表示,然后自己动手拨数珠。

追问:有19根小棒,你在计数器上怎样拨数珠表示的?

引导:请小朋友看计数器上的数珠,在书上填空并写出19。

学生交流怎样写的,说说十位上1表示什么,个位上9表示什么,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让学生读一读19。

追问:(指19)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反过来,1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1?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数器上表示11、16和19,都是先在十位上拨几颗数珠表示什么,然后在个位上拨几颗数珠表示什么?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对着计数器怎样写出十几呢? 4.教学20的组成和写法。

刚才我们知道了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19,如果在19根小棒后面再添1根就是多少?右边的10根小棒要怎么做?

课件出示:

讨论;现在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19,个位上再添1颗数珠,现在个位上表示几个一?10个一就是——(1个十),又满1个十,计数器上怎么办?(教师在计数器上“进一”拨成“2个十”)

追问:20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说明:20里面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拨2颗数珠表示。20没有单独的几个一,所以个位上空着不拨数珠。让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出20。2个十是20,怎么看计数器写出20呢?指名回答。(课件显示写数)

追问:个位上为什么写0?可以不写吗?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第一幅计数器图,教师指名说怎样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以及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课件显示)

第二、三幅图学生自主完成,先在括号里填数,再在下面填写数的组成。

全班交流反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从13写到20,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的格式,再让学生独立写数。

交流反馈,让学生读一读。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刚才我们是看着计数器写数,现在我们反过来,给你一个数,看你会不会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请你照第一幅图的样子,根据计数器下面的数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评讲,重点突出20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看完成的题,依次先看数再看数珠说一说十几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如14 里面有1个十和4个一。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小朋友,不看计数器,你还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动脑筋想一想。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先审题,明白题目要求,再在方框里写数。

交流写的数,集体按顺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读一读10-20各数。

(2)让学生说说13、16、19前面和后面的数分别是多少,并说明分别是与它们相邻的数。

说明:从直线上表示的数可以知道,13比12大1,比14小1,你还能像老师这样比一比吗?

追问:你觉得在直线上表示的数,越往哪边数越大?

(3)说一说:18接近10还是接近20?你是怎样想的?13呢?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5、9、10、18、20,介绍什么是一位数、两位数。

引导:刚才知道了直线上的数,越往右边数就——(越大)。现在你能按照数在直线上的位置,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让学生比较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

交流练习结果,最后2题让学生重点说说怎样想的。7.做“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观察图形,说说小动物房间一共有几层,房间是按怎样的顺序和规律编号的。

要求给小动物房间编号,再回答下面的问题,并填写完整。组织交流反馈,评讲。8.做“想想做做”第8题。

同桌合作对口令,一人说出1个十和几个一,另一人报出所表示的数;或一人报数,另一人说说它的组成。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谈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体会。

课题: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课时: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情境图主动列式计算,学会用数的组成口算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得数,能正确口算相关加减计算;能正确列式解决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相应算式间的联系,能说明解决问题列式的想法,进一步理解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思路。教学过程:

一、激活基础 1.小棒数数。

让学生分别摆小棒:13根、16根,要求一眼就能看清楚是13根或16根。

每次摆出后,让学生看小捧说说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

指出:从摆小棒里我们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要知道是十几,只要看有1个十和几个一。2.口答。

(1)17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2)()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5。(3)12可以分成()个十和()个一。

二、学习新知 1.学生看图列式。

出示例题苹果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根据图里苹果的个数,你能写怎样的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自己列出的算式,教师板书。

说明:这四道算式是10加5和相应的减法。2.引导思考。提问:这里的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两道减法算式呢?

你能看图说说算10加5可以怎样想吗?(引导用数的组成想: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

从图上看,算15减5、15减10又可以怎样想呢?(15里去掉5个一得1个十,是10;15里去掉1个十得5个一,是5。)

让学生用数的组成说一说这里的口算方法。

学生在课本上填写得数,再集体读一读四道算式。3.小结。

指出:算10加5和相应的减法,可以用十几的组成想: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15里去掉5个一是10,去掉1个十是5。

三、巩固熟练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图,列出四道算式。

交流算式,看图说说计算时怎样想得数的。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得数,选择第一组说说算法。

让学生读一读两组算式。

指出;从前面例题和练习可以知道,10和几相加就得十几;十几减10就得几、减几就得10。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3.学生列式。

板书4、14、10三个数,让学生说出四道加减算式。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互相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再独立列出算式。

交流:第一幅图是什么意思?你怎样列式的?为什么用加法算?

第二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的?为什么用减法算?

小结: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算,从一共的数里去掉一些要用减法算。

四、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指出:今天学习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进一步明确了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从一共的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在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用十几的组成算,10加几就得十几,十几减几就得

10、减10就得几。2.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课时: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能正确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熟练掌握和是10的加法。

2.使学生在数数、认数活动中进一步培养数感,体会加法里相加的数与得数、减法里被减的数与得数之间的关系,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准备:数数用的小棒20根。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 1.回顾内容。

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认识11-20各数。小朋友回想一下,在这个单元里,具体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2.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数出并认识了11-20各数,知道了它们的组成,学会了读写,还学习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这节课就来练习这些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更加熟悉这些内容,提高我们数数、认数和计算的能力。

二、练习认数 1.数数练习。(1)数小棒。

引导:你会数出十几根小捧吗?现在你想数十几根就数十几根,看谁能数对,还要摆得很清楚,让同学一看就知道摆了多少根。

交流:你数了十几根?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能很快看出是十几根?

小结:要能很快看出是十几,就要摆成1个十和几个一。(2)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看图里各是什么。

提问:要知道各有多少只,数的时候可以怎样做呢?

要求先数出10只圈起来,再在□里写出一共有多少只。

交流数法和结果。

追问: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5里面呢?(3)计数器上数数。

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说一说数位。

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十几和20,并说说所拨的数的组成。(1)()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3)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1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15里面有()个一和()个十。3.数的顺序。(1)数数。

请小朋友从11数到20,再从20 倒着数到11。在11-20这些数里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2)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填写空格里的数。

交流填数结果,集体订正。

提问:左边一列数是按怎样的顺序排的?右边一列呢?

让学生按顺序分别读一读。

提问:在左边一列数里,比19多1的数是几?和18相邻的两个数各是几?

这列数里,比18小的数有哪些?比16大的呢?(3)数生活里的数。

小朋友能数出你周围数量是十几的物体或人吗?试着数数看。

谁能用十几或者20说一句话?说给大家听一听。4.做练习十第3题。(1)师生互动。

教师先把写在卡片上的数合在黑板上,告诉学生是11-20之间的数,再按教材形式组织学生猜数,猜对为止。(2)生生互动。

同桌做猜数游戏:一人先在练习本上写出11-20中的一个数,另一人猜猜数。猜对后两人交换猜数。

三、练习计算 1.计算练习。

出示算式:10+3= 6+10=

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上面算式得数,并分别写出一组有联系的算式。学生交流得数和写出的两组有联系的算式,教师板书。让学生说说这里的加法和减法各是怎样算的。

提问: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一组算式吗?看谁能和大家分享。

指出:10和几加,可以写出有联系的减法算式。计算这样的算式,要根据数的组成想,10和几合起来就是十几,十几减几得

10、减10就得几。2.做练习十第4题。

谈话:我们已经会算上面这样的算式,真不错!你还能不计算就比出算式和数的大小吗?现在看第4题。

小朋友可以把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数比一比,看看能不能自己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练习结果,重点交流怎样想的。

提问:从这道题的练习中,你有什么体会和小朋友分享吗?

说明:一个数加几,得数会比原来大;减去几,得数会比原来小。3.做练习十第5题。

让学生计算得数,完成后交流得数。4.做练习十第6题。

学生练习,交流练习结果。

提问:求这几道加法算式里的未知数是怎样想的?(几和几合成10)你能记住几和几合成10吗?同桌说一说、记一记。

要求:小朋友要能记住几和几合成10,以后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个知识。

四、练习小结

上一篇:交换机家庭组网实例下一篇:增强依法行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