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9篇)
1.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篇一
贵定县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贺万荣
(贵州省贵定师范学校,贵州省贵定县,邮编:551300)
内容提要: 本文从贵定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这一目标出发,具体分析了贵定旅游业发展所具有的旅游资源、交通区位、气候条件、旅游特产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贵定旅游所面临的限制性因素的分析,提出加快贵定旅游业发展的五点基本措施。
关键词:
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贵定县 贵定县概况
贵定县位于贵阳以东黔南腹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059/——107021/,北纬20005/——26046/之间。全县面积1631.1km2,东西宽38km,南北长76km,贵定地处贵州省的交通要冲,是云南、四川、重庆等地与东部地区相联系的重要通道。黔桂、湘黔铁路和株六复线在此交汇,距贵阳60公里,距龙洞堡机场58公里。区内人口27.3万,县城人口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8.24%。
2贵定旅游资源优势
2.1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贵定地处贵阳以东黔中腹地,区内有湘黔、黔桂、株六复线等铁路干线从县城经过,现正在改造和黔桂铁路贵州段从贵定昌明镇经过。有320、321国道和两条省道从境内通过,贵新高速公路也从贵定县城经过,从县城驱车到达贵阳只需一小时,到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都匀市也仅需一个小时。贵定已形成一个由铁路干线和公路干线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是西南地区与东部地区联系重要通道,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是进入滇、川、渝、黔旅游的主要入口。为游客进入贵定旅游奠定了基础,也是贵定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基础条件,2.2 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贵定位于贵高原东部,地处苗岭北坡,苗岭山脉中段横跨县境南部,平均海拔1000——1300米。区内谷岭相间,群山林立,自然资源景观丰富。海拔1961米的黔南最高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斗蓬山就位于贵定、都匀与麻江的交界处,其主峰及天池在贵定县境内。斗蓬山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保存着原始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神秘探奇性。主要景观有:原始森林,莽莽苍苍,规模宏大;天池宝鉴,生于项峰,婉若明镜,如临仙境,应是稀世国宝;瞒天幽径,迂回曲折;绝岩峭壁,刀削斧劈;怪谷野花,称为“六月雪”,十分壮丽。斗蓬杜鹃,品种繁多,别具一格;宝石寨古树参天,浓荫密布,巧石怪木,一路花瀑;
风景秀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洛北河漂流区,上起贵定盘江镇,下至贵定洛北河镇,漂流全程18公里,惊浪、险滩、急流、幽谷相间其中,有黔中第一漂之称。河水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放舟河上,顺流漂下,置身山水之间,幽然自得,别有一番情趣;
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小花溪——音寨民族风情村,春天有满山遍野的洁白如雪的李花,浓香阵阵的金黄的油菜花,“金海雪山”的别样风景,伴着孱孱流水,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心情;慢慢品味纯朴的民族歌舞,再来上几样农家小菜,不失为为都市人休闲放松的绝妙去处。此外,还有闻名遐迩的云雾茶山,山中有湖,湖外环山,山上是满山遍野的茶园;鼎耳山天然竹院;杨家寨神秘莫测的梦幻景观等;燕子洞、牟珠洞、穿心洞等岩溶洞穴景观等。
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阳宝山,明清时期与云南鸡足山、四川峨眉山并称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曾有宏大的寺庙建筑群,现今遗址尚存,山上尚有江南罕见西南一绝贵定独有的和尚坟塔林百余座;有贵定城内的城隍庙古建筑群;吴三桂皇城堡;有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如贵定苖族的长衫龙芦笙舞,曾参加“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节”和“2004西部十二省(市区)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被有关专家学者誉为“东方探戈”; 定东民族风情跑马场;云雾湖民族风情度假村;还有苗族服饰、刺绣;布依族山歌等。此外在岩下乡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人工养殖基地。
2.3气候宜人——旅游休闲好去处
贵定地处中低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高气温32摄氏度,最低气温-4摄氏度,年均温14.9摄氏度。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131mm。无霜期长,达295天。日照时数短,太阳辐射弱,旅游舒适度高,非常适合休闲旅游。
2.4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土特产品
贵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县境内有除汉族外,主要还有布依族和苗族,约占全县人口的一半。除此之外还有水族、壮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这些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在旅游商品方面,贵定有远近闻名的盘江狗肉,是前来贵定旅游游客首选食品;还有久负胜名的贵定云雾贡茶,历来为上贡朝廷的贡品;此外还有贵定特产野百合粉、薇菜、盘江和音寨的酥李等都是游客自己享用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理想礼物。
3贵定县旅游开发现状
3.1旅游资源级别低,贵定县的旅游旅游比较丰富,但旅游资源整体水平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在贵定境内,目前只有斗蓬山是级别最高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且现在尚在开发中。还有贵定洛北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阳宝山),除此之外,其他的景区级别较低,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较弱,从而导致旅游客源市场较小。区内景区相对比较孤立,景区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相距较远,在旅游线路设计时重复较多。从旅游业布局方案来看,贵定旅游属于混合型旅游业,介于资源型和客源型之间。
3.2景点交通通达性差
贵定境内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组成的交通网络,但这些干线公路和铁路主要集中于贵定中部,呈东西向分布,在贵定境内线路较短。县内旅游交通线路主要为县道,级别较低,路面质量低劣,通过能力弱,导致从县城内到各景区极不方便。比如,贵定到洛北河景区距离不远,但路面坑坑洼洼,汽车向扭秧歌一般巅簸在山间小道上,对游客来说就是一次心理考验;贵定到斗蓬山到现在还没有一条较为平整的公路,需要游览斗蓬山的游客多选择从都匀出发。通往县境内各地的交通车辆班次相对较少,尤其直达旅游景点的车辆少,导致景区与县城间的联系减弱。由于旅游交通的限制,使得贵定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
3.3接待能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旅游宾馆的数量少,档次较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的住宿需求。贵定现有环岛酒店、星辰酒店、贵定宾馆、阳光宾馆、飞龙酒店、贵储招待所等少数几家宾馆和一些家庭旅社。宾馆档次总体偏低,规模较小,接待能力有限。二是旅游交通接待能力有限,旅游接待用车数量少,级别低,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旅游接待车辆,使游客的出行造成极大的不方便。
三、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缺乏专业导游人员,现有导游人员景区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知识水平、文化修养还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要。四是景点开发程度不高,景点环境容量较小。
3.4旅游客源市场较小
由于贵定旅游资源的级别低,集群状况不佳,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对省外、国外游客的吸引力更小,所以贵定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以黔南、黔东南和贵阳地区为主,以近距离的短期短线旅游为主。省外游客到贵定的较少。导致贵定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贵定县旅游开发措施分析
4.1加强旅游宣传,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贵定旅游要加在对外宣传力度,动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宣传贵定,推销贵定。让外界最大限度地知道贵定了解贵定,从而产生深入了解贵定的冲动和欲望,形成旅游动机。同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和综合整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增加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投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服务意识,树立贵定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4.2加快贵定交通运输的发展
旅游地的通达性往往对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有较大的限制作用。交通通达性差的地区,旅游经济距离长,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也是发展旅游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黄果树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在八十年代末在全省率先建设贵黄高等级公路,进入21世纪又重修贵黄高速公路,目的就是要带动黄果树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贵定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应放在首位。尤其是从县城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要道,要优先得到投资和建设。
4.3加大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力度
贵定旅游资源相对级别较低,因此应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下功夫。在对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开发的基础上,也可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要加强对斗蓬山的综合开发;要对洛北河景区进行大范围绿化,提高漂流途中的观赏性;要加强对贵定特产——云雾贡茶的开发,除把它作为旅游纪念品开发外,也可把茶山茶园、茶叶生产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开发,让游客亲自体验采茶,做茶到品茶整个生产的乐趣。在人文旅游景观方面,要对县域内的文物古迹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和完善,使之恢复历史原貌;要深入挖掘各人文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提高其艺术品位,重点放大其特异之处;在旅游纪念品开发方面,要加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品的开发,做到物美价廉,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纪念意义收藏价值。
4.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环境卫生建设
贵定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质量不高,城市环境卫生差,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要在生态环境好的区域内开展旅游活动;二是旅游活动要体现生态特征,在享受自然的美的同时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贵定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需要与林业部门协同作战,在全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尤其是对旅游景区景点绿化。同时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和城市卫生建设,减少境内的大气环境、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尤其要加强穿城而过的麦溪河的治理,要使它成为县城内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贵定县城的名片。
4.5全面规划,正确定位
贵定旅游部门应对贵定旅游业的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景发展目标做出全面而详实的规划,使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同时要对旅游客源市场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使旅游业各部门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旅游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如针对不同级别的客源市场,对旅游宾馆档次的要求会有所差别。
5.结论与讨论
贵定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在贵州旅游区位上有承接南北东西的桥梁作用。贵定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贵定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和内部综合治理力度,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深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发展个性化旅游,提高旅游服务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扩大旅游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吴若丁 《可爱的家乡——贵定》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张广海等《旅游管理综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年
3、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篇二
古镇是一种历史遗存,距今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古镇泛指所有目前仍然保存有比较完整的古建筑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乡镇、古村,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1]。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而是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落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吸引着来自都市的旅游者前去观赏、感受,成为他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因此,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古镇的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味古镇的“古韵”美;鉴赏古镇文化艺术美,观赏古镇自然美,体验古代农耕文明及从容闲适的生活节奏。
中国现代的古镇旅游起步较晚,大概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纳入遗产保护范围。1982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从此,古镇旅游渐渐兴起,首先是江南古镇周庄率先在国内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旗号;随后江浙一带的古镇,如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在全国掀起古镇旅游热。
就四川而言,近年来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古镇,引起了旅游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尤其是我国节假日调整后,更多省内旅游者选择到城市近郊的古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四川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四川的古镇旅游起步较晚,但在众多同类型经验教训的指导下发展得比较顺利。四川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是少见的农村聚落地区,乡土建筑集中展示的地方便是场镇;而场镇又是这些地区自然经济和小手工业比较发达的一个表现,传统的集市贸易促成了场镇发展,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人口密度决定着场镇的分布与大小;场镇的历史就是由场到镇的发展史,能称得上“古镇”的必定有悠久的历史,又具备相当的规模[3]。据粗略统计,四川拥有4000多座古城镇,集聚街市、场镇、商埠、水陆码头、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一体,人文内涵极其丰富,其中佼佼者作为该地区的传统生活形态和建筑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研究及观赏价值。
随着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因此四川省内的古镇旅游日趋火爆。四川省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公布了若干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人故居文物保护系列;2002年,“四川十大古镇之旅”正式开启;四川省旅游局根据“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否具有相对成熟的旅游开发条件、规模”等,推出了双流黄龙溪、宜宾李庄、阆中古城、雅安上里、合江佛宝、理县桃坪羌寨、丹巴嘉绒藏寨、广元昭化、大邑安仁、盐源泸沽湖镇“十大古镇之旅”,并展开了宣传促销推介工作。有关古镇的书籍、画册的出版,媒体的推波助澜,更使得古镇旅游市场前景看好。
2 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2.1 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古镇相比,四川的古镇拥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既有巴蜀千年传统的遗风,又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更为难得的是四川古镇在不断的发展建设之中包容了多民族、异地域的差别文化于其中[4]。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美的风光,构成了古镇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价值。
建筑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四川地质地貌复杂多变,很多古镇在建设之时并未严格依据城镇建设的规制,而是遵循“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巧妙地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多样的地形和多样的生物系统构成了古镇所处的大环境,游览古镇就能欣赏到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四川古镇建筑保存较好,融民族特色于其中,吸各地民居精华在其内,结合当地情况将四川的民风民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四川民居中,随处可见的建筑“封山火墙”,源于徽派建筑,但如今却已成为了巴蜀古镇的典型建筑标志之一。在四川各地的古镇建筑中,古老的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和公共建筑相连成片。从它们的建筑外形来看,迥异于现代民居建筑,如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民居宽大的廊檐,整齐的廊柱,幽深的四合院,造型奇特的封火墙,斑驳的古桥等,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其依山傍水而建,古桥、古牌坊、古寺庙、古民居、四合院等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构成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静寂的田园情调[5]。
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古镇旅游资源的存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但包括建筑、众多的文物遗存等物质形态的表现形式,而且还包括隐含于内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等非物质形态的表现形式。它们蕴涵着不同地域人们的传统民风民俗、建筑理念、历史源流、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多种含义,并反映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6]。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省。特殊的历史地理,使其成为了西南与中原、西北的过渡地带,东西南北各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四川的古镇因多建在便利的水路或险要之地使其成为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汇聚之地。在四川古镇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有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三国文化、保路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诸多反映中国历史事件的遗迹以及名人故地等,为古镇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如宜宾李庄古镇,早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曾是重要的人口、货物集散地,抗战期间“中国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一些古镇还有不少移民文化的产物,除会馆宗祠外也体现在民俗活动中,如龙泉洛带古镇与黄龙溪古镇都有“耍火龙”的习俗,却体现了不同的源流。洛带古镇的“耍火龙”是移民文化的产物,原本是来自江西赣南客家地区,是其舞龙前崇拜土地神习俗的保留;而黄龙溪古镇的“耍火龙”则起源于南宋,先民们根据“龙现武阳赤水”和民间流传的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及“龙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龙”这个图腾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
2.2 四川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足
一提到四川古镇,对游客而言,不管是外地游客还是四川本地游客,大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形象,远不像江南古镇,一提起便让人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中国画,联想到“梦里水乡”的浪漫画面。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色不够鲜明,无法形成自我品牌;二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四川古镇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古镇风格千篇一律,景观雷同。四川古镇,以成都为例,周边古镇的主要建筑均按照川西民居风格来打造,用青石板铺设道路,街道两边商业店铺林立,装饰皆为灯笼和古朴风格的招牌,新修的仿古建筑与修缮后的木质建筑参差交错[7]。不但建筑风格雷同,而且游乐活动、旅游商品、食品风格都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毫无个性,无法给旅游者带来新鲜感,给古镇旅游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②古镇旅游策划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目前,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展示参观,旅游活动单一,娱乐方式单调,游客花十几分钟便能“走马观花”似地游览完整个古镇,然后便是喝茶、打牌、品小吃,整个参观过程时间短暂,游客缺少与古镇之间的互动体验,无法真切体会民风民俗,更缺少对文化的感知和认识。因此,游客对于古镇文化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并没有留下印象,严重削弱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利于古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③不重视古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四川的古镇一般都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其建筑无不彰显着古镇的古色古香。它们是古镇的基础,见证了古镇的历史和古镇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镇中的一些较有特色的建筑物,如楼阁、牌坊等逐渐被湮没在现代化建筑中。对传统建筑的重建修缮,没有严格要求,致使重新修葺的古建筑变得不伦不类、古今难辨。四川古镇多年来积淀的人文传统不断遭到破坏,许多古镇、古街、古建筑至今仍难逃被无情拆毁的厄运。古镇旅游应以古为主,以古为魂,保护、传承古镇文化。④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开发商、当地居民对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古镇的旅游环境承载量与环境保护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镇的原生性,阻碍了古镇的发展。随着古镇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游客数量剧增,游客的频繁出入,破坏、干扰和冲击着古镇的生态与人文环境,一旦超过其承载量,就会使游客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有的古镇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以黄龙溪为例,2004年以前黄龙溪古镇连接周围景点的交通工具是依靠人工摇橹的木筏船和人力三轮车,既符合古镇的文化氛围,又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可惜的是,后来开发商在利益的驱动下,用机器代替了原来的人力,破坏了古镇的宁静,得不偿失。此外,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旅游接待设施不齐全,旅游服务质量差等不足。总体而言,四川古镇缺乏交通、卫生等相关配套设施,各档次餐饮、住宿接待设施贫乏,不能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且普遍缺少较好的绿化景观和公共休憩场所,对配套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也不到位。
3 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议
3.1 准确定位,形成自我风格
要想古镇旅游资源得到长远发展,首先必须改变四川古镇“千镇一面”的现状。在规划设计之时,应凸显个性,准确定位。文化内涵是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各个古镇的资源禀赋不同,应抓住其亮点,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重组,使其形成自我风格。如洛带古镇历史悠久,地势复杂,造就了洛带古镇特有的客家文化和风貌。因此,针对洛带古镇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应当把洛带古镇定位于客家古镇,并将客家文化进行适当延伸和扩展。又如黄龙溪古镇环境优雅,景色多姿,兼有古街、古牌坊、古居民建筑、古庙、古码头、古墓、古树、古战场和古民俗,成为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田园古镇的典型代表。平乐古镇则应抓住古意盎然的历史传说和史料,着重突出其作为古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独特历史地位。
3.2 丰富旅游方式,提高游客参与度
众所周知,由于四川地区特有的生活文化,喝茶、打麻将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方式,而古镇是传承、传播巴蜀文化的一种媒介,如果古镇仅仅成为人们喝茶、打麻将的又一休闲去处,那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我们在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考虑到游客的心理需求,增强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策划,提高游客的参与度,调动其积极性,增加游客与古镇文化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一味处于参观者的被动地位。比如街子古镇的手工木雕作坊和打铁作坊别有风味,可考虑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木雕和打铁;罗泉古镇的特色美食为豆腐筵席,可让游客参与豆腐的石磨磨制过程。
在身体力行的互动过程中,游客对古镇文化将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与体会,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洛带古镇每年七月一般都会举行客家“水龙节”,场面热闹,极具客家特色,这给游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互动体验过程。与此同时,游客停留时间越长,也就意味着潜在消费的可能性越大,从而更好地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3 开发与保护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都会涉及到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的冲突,小而言之即是当地居民需求与游客需求之间的矛盾。对游客而言,他们是希望借古镇的环境与氛围返璞归真,使疲惫的身心在古朴的氛围中能够得到放松。而对于当地居民来讲,有别于游客的“古老”体验需求,他们所追求的是“现代”,希望借助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获得经济利益,从而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各自需求不同,于是两者之间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相互依存的,应做到开发与保护并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应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增强环境教育,使其意识到古镇资源的保护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前提。没有古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便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其自觉主动地保护古镇旅游资源。同时,通过当地居民的支持,游客也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从而促进古镇旅游的发展,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良性循环。除了要提高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之外,应注意古镇的日常维护,古镇的维护人员应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对古镇采取切实可行的维修和保护,确保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3.4 商业区和文化景区适当分隔,及时完备配套设施
目前,四川地区的古镇大多商业、文化不分家,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招揽声此起彼伏,无异于闹市,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与古镇的古朴氛围显得格格不入。以罗城古镇为例,这座生长在山顶上的船形古镇,曾被誉为四川文化的“扛鼎之作”,如今古镇的典雅被各种改装后的百货店、日杂店、饭馆、旅馆、茶馆等商业化建筑物“破相”,挡住了原本是船形建筑的视线与风貌,与川西乡镇集市相差无几,街道两边店外随处可见摆起门板的小摊,摩托车、自行车肆意穿行,一片杂乱无章,古镇文化在商业化发展下正逐渐丧失其原有韵味。
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商业区和文化景区适当分隔,商业区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去处,而文化景区则以体验人文风情、民风民俗为重点,前者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后者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同时也为解决游客需求和当地居民需求的矛盾提供了又一途径。维持文化景区的宁静氛围,让游客能够以平和的心境,更深刻地体会、思考、理解古镇的深厚文化内涵。在商业区应及时完备交通、卫生等配套设施,开放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馆和旅馆,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同时,在满足古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扩大绿地率,“见缝插绿”,尽最大努力改善古镇的生态环境。
3.5 收取适当费用,用以古镇维护
古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实现古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对古镇资源进行维护,资金短缺往往是制约古镇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商业区和文化景区分离,时机成熟之时,建议对文化景区可考虑采取门票方式,向游客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古镇维护。以周庄为例,他们采取“边发展边维护”的策略,最先创下收门票的先例,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1/3用于古镇的维修和保护,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由此也可以控制游客数量,增强掌控力,保护生境,一举两得。
3.6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古镇旅游营销
走市场化的运作道路就决定了古镇旅游开发必须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作为对投资主体的回报,而营销是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如李庄古镇,具有1400年的悠久历史,多年来却被外界遗忘,直至作家岱峻《发现李庄》一书的出版,才使李庄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其后中央电视台举办了2005年《中国魅力古镇》评选,李庄作为四川省唯一入围的古镇,从此名声大振,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从李庄古镇的兴起过程,无疑可看出营销对古镇旅游资源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古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古镇旅游营销,可与旅游杂志合作,定期撰稿描绘古镇风情风貌及近况动态,与新闻媒体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制作旅游画册、拍摄电视形象宣传片等,还可邀请专业的词曲作者量身定做反应古镇风情的歌曲并拍摄成MTV,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等等[8]。不仅要大规模运用电视、广播、印刷、网络等传统媒介,还要加大对手机媒介的利用,对来到古镇所在地区的外地手机用户发送图文并茂的手机广告,积极推广古镇旅游。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手机媒体的优势在于到达率高、目标受众明确、广而告之的效果好[9]。以此扩大宣传,倚重优势资源,促成四川古镇的整体包装和推广,提高古镇的知名度,树立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4 结语
四川省古镇旅游正日益成为四川旅游业中的一个热点,吸引了众多旅游者,但是主要游客还集中在四川本省内,应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川外游客,扩大影响。目前在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应牢记,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是互相依存的,既要有人文的热情,也要有实实在在的保护、开发的动作,形成上下意识的统一,既不能单纯强调古镇资源的保护,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古镇旅游资源,以古镇保护、环境改造提升和旅游接待服务改善为切入点,打造旅游品牌,让文化与经济互动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传承发扬巴蜀文化的同时,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随着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川省内的古镇旅游日趋火爆。目前四川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如风格千篇一律、旅游策划单一、保护意识淡薄等。针对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坚持开发与保护并行,合理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古镇旅游,文化内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紫图.中国古镇图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4)∶377.
[3]话说古镇:巴蜀古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张世艳.浅谈四川古镇旅游开发[J].科教文汇,2006(6)∶161-162.
[5]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31(5)∶116-121.
[6]王雪梅.论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保护与利用[J].中华文化论坛,2004,(3)∶37-41.
[7]张哲乐.浅析成都古镇旅游的雷同性[J].商业时代,2007,6∶109-110.
[8]朱松节.洛带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6,(2)∶107-109.
3.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篇三
【关键词】广西贺州;竹子;资源;开发;利用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和能源的限制,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的使用是一对矛盾,我们的社会高速发展,但是却不得不面临环境的退化和资源的短缺。所以,对于“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推进自然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的重要课题,需要深度的实践和有效的行动。
一、贺州市竹子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竹子资源过剩。就目前的情况,贺州市的竹子资源过剩,但是这种过剩是一种相对的过剩,是因为对竹子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的一种过剩。在县城和村镇的土地上,随处可以看见茂密的竹林,但是对这些竹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很不充分,竹子属与速生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根据竹子的品种不同,慢时每昼夜高生长20-30cm,快时每昼夜高生长达150-200cm,2-3年的时间就可以成材,竹子生长超过五年没有砍伐,就会烧蔸或萎死。而贺州市的很多竹林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出现了资源过剩的情况。
(二)资源开发不足。目前,贺州市将竹子作为造纸的原材料被大量消耗,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保政策的实施,二万吨以下规模的小造纸厂已经关闭和转产,这使得竹子的使用量被大幅削减。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被造纸和其他行业消耗的竹子,只占全是可采伐量的20%不到。
(三)产业化程度低。当地农民将竹子作为农副产品,往往在农闲的时候用竹子材料编制各种竹席、箕箩、筐,或者制作竹椅、竹凳和其他竹制品,这种基础的民间加工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但是规模比较小,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很多塑料和其他材料的替代品出现,竹制品逐渐退出了日常生活,竹工艺品在市场上也很少了。这就足见竹产品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四)科技管理水平较低。当地种植竹子的历史也比较久远,但是与其他地区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比,竹产业的组织规模较小,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和系统的管理,尤其反映在农业科技水平上,竹产业的科技管理与技术培训水平较低,更加缺乏科技与产业化经营管理、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方面的人才,技术科技和产业管理方式较为粗放。
二、贺州市发展竹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贺州市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具备了竹子种植的基础。全市竹林面积广阔,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快贺州市竹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根据贺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对竹产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索适合贺州市发展的道路,明确提出贺州市竹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突出重点领域,制定促进竹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把竹子种植业的发展与当地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竹子种植业的发展与当地造林工程、沙化治理工程、江河防护林建设工程和低附加值农作物改造工程等紧密联系,探索一条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
(二)制定竹业扶持政策。地方政府要尽快出台促进当地竹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发展竹产业,积极建设种植基地,设立竹产业专项基金。要对竹子种植业进行有效的直接补贴,专项资金要用于种苗、化肥和机器设备等竹农最需求的方面。积极争取当地金融部门的支持,对竹子种植基地和竹农给予资金贷款方面的优惠。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向竹产业投资。政府部门要有目的加大对竹子种植基地的公共投入,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优先建设竹子种植基的地道路和水利等工程,优化基础设施的条件。
(三)积极推广种植经验。在进行某品种竹子大面积推广之前,建议先由积极性高的竹农进行示范种植,在交通便利的村屯建立竹子种植示范田,便于其他竹农的参观和交流,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示范点的竹农提供免费的竹子种苗,并划拨专项的资金和经费进行支持。通过示范点的成功案例,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竹农进行竹子种植,稳步扩大竹子的种植面积。
(四)建立企业与竹农的良好互动。引导地方有实力的企业与竹农进行产销合作,企业与竹户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企业与商户协商制定竹子的最低保护价。这种模式不仅适应了市场体制的要求和变化,更是对现有机制的创新,共同保障了企业和竹农双方的利益,企业按照现代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了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农户也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可以放心去发展竹子产业。
(五)大力发展竹产品加工业。竹子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应用在运输、食品、造纸、建材、轻工、医药、旅游和生物能源等多个方面。利用竹子为原材料,可以加工和生产各种竹产品,传统的竹子加工和竹制品业包括:竹家具和工艺品制造业、竹浆造纸和纸制品业、竹化学产品制造业和竹笋食品加工业等。市场上比较成熟的竹产品有:竹胶合板、纤维板、竹碎料板、竹材复合板、工艺品和竹家具等。竹筷、竹签对木筷、木签具有替代作用,在强调绿色生活的今天,这将成为市场大量需求的产品;竹材人造板是以竹子为原材料的各种人造板的总称,可以代替现有的木质板材,其产品系列非常多,是建筑和装修行业所需的重要产品;竹胶板是良好的工程材料,刚度和强度都符合建筑的要求,性质优于一些常用的木质胶合板,也被应用在汽车工业领域,是竹产业中产值最大的;竹子的集成材料可以制作竹家具和竹制品,也可以用作室内装修中,也重要的经济价值;竹木地板在装修行业中已经比较流行,价格也普遍高于其他材料的地板。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实际情况,引导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六)重视农业人才建设。重视农业人才建设,一方面,培养和建立竹子种植和推广的技术员队伍,作为专职农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选择具有丰富种植和农业管理经验的竹农作为农业科技指导员,作为兼职的农业技术人员。通过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对竹农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提高全地区竹子种植的技术水平,地方政府要积极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的生活待遇和薪酬保证,并对兼职农业技术人员给予必要的补贴,以保证和激励这些技术人员的生活和工作。
三、结束语
4.临沂市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开发保护 篇四
关键字:临沂市旅游资源分类整理开发利用资源效益
Key words
Travel orientatio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veling;countermeasure;tourist resource;local characteristics
一、临沂市旅游业优势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素以沂蒙山区而著称的山东省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辖三区九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临沂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上,东靠日照港、岚山港和连云港,属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范畴,处于山东和江苏两个经济大省的交界处,南北交汇,海陆兼济,发展空间广阔。
1、交通条件
临沂飞机场通达全国十几个城市,京沪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新亚欧大陆桥铁路、沿海铁路大通道在临沂市境内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非常便捷的陆海空立体交通主干网,2、地理条件
临沂市地貌类型多样,融北国的粗犷风光与南国的鱼米之乡风韵于一体,钟灵毓秀,仪态万方。北部是绵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养生长寿”而闻名,横亘数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险、奥、幽、旷、奇、雄、秀于一体,遥对泰山,雄奇壮美。蜿蜒的沂河,如镶嵌的玉带,纵贯全境,充满灵气。南部的临郯苍平原,沃野万顷,稻花飘香。
3、历史条件
临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在这里,拥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汉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博物馆存有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300余件。临沂还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乡。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二、临沂的旅游资源分类及其特色简介
1、自然资源
1)、山东地下大峡谷
山东地下大峡谷:国家4A级旅游区。位于沂水县城西南8公里龙岗山下,是一座风貌奇特的溶洞王国。规划占地32平方公里。该景区是集休闲、游憩、娱乐、度假、溶洞漂流
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洞体长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长洞,中国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景观特点一是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洞内常年温度在17/18摄氏度,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接待游客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旅游区先后被山东省旅游局确定为全省重点探险项目,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东龙岗省级地质公园”。
2)、蒙山旅游区
蒙山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之一。蒙山为泰沂山脉系的一个分支,跨临沂市平邑、蒙阴、费县和沂南四县,西北东南走向,绵亘75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因状如巨龟而名)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距泰山120公里,与之遥相呼应,堪称伯仲,素有“岱宗之亚”的美誉;另有较大山峰300余座,深谷陡涧300余条,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蒙山亦是历史文化名山。2,000余年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孔子曾多次登临蒙山,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说。楚国老莱子、战国纵横家鬼谷子、汉朝史学家蔡邕等曾隐居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结伴游蒙山,杜甫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佳句。唐玄宗曾率群臣登临蒙山;北宋文学家苏轼登蒙山写有“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名句,清帝康熙的《蒙阴晓雪》和乾隆的《望蒙山雪色》等诗篇,都对蒙山颂扬备至。
蒙山亦是养生长寿胜地,空气极佳,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220万个单位,具全国之最,被专家誉为“天然氧吧”、“世界养生长寿圣地”。蒙山旅游区分为龟蒙、云蒙、天蒙和彩蒙四个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万寿宫、承天宫、朝天宫、慈宁宫、观音殿、玉皇庙、南天门、桃花峪、龟蒙顶、大洼、孔子小鲁处、明广寺、海螺寺、鬼谷子讲堂、蒙山叠翠、林海花潮、雨王庙、水帘洞、望海楼、云霞洞、百花峪、观峰台、云蒙峰、云蒙湖等。
3)、莒南天佛旅游区
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莒南县城北,真山、真水、真大佛是其主要特色,天然大佛全长3800米,头枕西南青山,脚抵东北明湖;大雄宝殿、卧佛殿,藏经楼、钟楼、鼓楼、舍利宝塔等相继建成,气象万千。
莲花湖面积700亩,像一面明镜镶嵌在景区中央。镜台观佛、菱榭晚照、静海慈航、菩提晓月、般若悠然等景观是莲花湖著名景点。九顶莲花山,观音阁,山东麓,山西麓,栗园大观亭、凤凰亭,一线洞天、鳄鱼出水、猿人沉思、金鳌听禅等景点情趣盎然。观佛台位于天佛景区中央,是观佛拜佛的圣坛。
4)、“沂水天然地下画廊”旅游风景区
“沂水天然地下画廊”旅游风景区,位于沂蒙生态第一乡、“红嫂故里”--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乡留虎峪。景区规划面积6平方千米,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2600万元。景区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百万年绘就的“天然地下画廊”;按三星级标准规划建设的度假村--“怡然居”;有“沂蒙第一生态谷”之称的生态山林。是一处集地下奇观、休闲娱乐、会议、餐饮、居住、商务、科普、健身等为一体的休闲游乐中心。
5)、沂蒙石林
沂蒙石林号称“北国石林”,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费县城南玉环山麓、温凉河畔,是集奇石异岩、梨园风光、佛教文化与一体的绝景。沂蒙石林占地面积1500亩,以文韬武略为主线,安装精品石4000余块,再现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九龙广
场——龙生九子栩栩如生,好汉歌——梁山好汉沙场点兵,火炬林——沂蒙革命圣火经久不息,地下石林、石海——再现了宏达的海底化石奇观,生肖园——人类生命观感天人合一,石林湖——绿波万顷,以及石林山庄、石林采摘园等。以其独特的造型、宏大的规模、雄壮的气势,被誉为世纪之交中国北方发现的最伟大的自然奇迹。
6)、马陵山地质公园
马陵山地质公园是郯庐断裂带出露最好、各种构造形迹齐全的地段,规模壮观,内容丰富;马陵山上发育国内少见的第四纪活断层,断裂两侧地层年代相差超过亿年,可使您实现“一步亿年”的跨越。
2、人文资源
1)、诸葛亮故里
沂南县秦、汉、三国以至两晋时期称阳都县,是一代贤相诸葛亮的诞生地,也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和后裔居住地。诸葛亮文化旅游区,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沂南县城区西侧。从京沪高速沂南县出口下,沿迎宾大道北行25公里可达。距临沂市60公里。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为了弘扬诸葛亮文化,于1993年,在卧龙山东侧建诸葛亮公园,2005年景区进行了扩建、质量提升,正式对外宣传推介并开放。
诸葛亮文化旅游区占据着卧龙山整个东部山体,上半部分山翠水清,风光秀美,整个山体遍布奇石,形态各异。下半部分以一代智圣诸葛亮的生平为主线,仿汉代的建筑风格,建设了诸葛亮铜像、回音壁、汉街思古、武侯双阕、智慧桥、圣贤路、乾隆御碑亭、诸葛宗祠、诸葛茅庐、八卦迷宫等景点。可以让游客充分领略到一代智圣的丰功伟绩、汉代的文化气息以及阳都的人杰地灵。
2)、王羲之故居
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临沂市区洗砚池街中段,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为纪念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而建。2003年,为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投资6700万元对故居进行了扩建,整修后的王羲之故居占地面积80亩,除了保持原有风貌,又新辟了一些景点。故居四面青墙环绕,绿树如荫,园内溪水潺潺,垂柳依依,翠竹滴翠,锦鱼游泳,目前,故居内有砚池怀古、鹅池水暖、曲水流觞、圣光普照、晒书台、五贤祠等景区、景点。各类旅游设施齐全完备,服务质量一流,是中国书法寻根之旅的绝佳去处。
3)、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临沂城内,是我国第一座遗址性汉墓竹简博物馆。该馆以1972年在银雀山汉墓同时发掘《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而驰名中外,先后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该馆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1981年2月动工兴建,1989年09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4)、罗庄宝泉寺公园
国家2A级旅游区。宝泉寺地理位置优越,南涑河横贯东西,沿河群泉密布,蔚为壮观。寺址周围怪石嶙峋,形成天然石林。寺前分布着成片古生物化石群,经省考古鉴定,为几亿年前奥陶纪海洋古生物化石。据元代(公元1318年)《重修宝泉寺院记》碑文记载,古寺创建
于唐代佛教盛兴之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后经各代历次增修,使之庙宇恢宏,规模壮阔,香火鼎盛,闻名遐迩。1999年10月山东美华集团并购了宝泉寺旧址,进行了扩大重修,并更名为宝泉寺旅游区。
宝泉寺旅游区重建以来,先后投资2500多万元,对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并开发了新的旅游景点。宝泉寺的十大景点有名泉花去荟萃、奇石惊天、皇莹宾馆、古寺晨钟、秘藏林区、在水一方、圣贤云集、老年乐园、树林区、园艺区。
5.中国矿产资源及开发经营管理现状 篇五
中国矿产资源及开发管理现状
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副司长吕征
一、矿产资源基本情况
全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7种,其中能源矿产9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水气矿产3种,矿产地两万多处。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
二、矿产开发利用及引进外资情况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矿山企业15万多个,其中内资矿山企业占99.7%,港、澳、台商投资矿山企业225个,外商投资矿山企业164个。
2000年各类矿山开发利用的矿种数(按矿种用途分)为182种,采掘矿石总量(原矿量)50.34亿吨,其中石油1.63亿吨,年开采天然气272亿立方米,煤成气0.67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气0.4674亿立方米。
2000年,经审批转让采矿权435个,其中非金属建材矿319个,煤矿40个,金矿11个,有色金属矿19个,铁矿4个,化工非金属39个。确认采矿权评估结果146个,其中上市公司61个,确认采矿权价款22.04亿元;同时,批复了8家单位15个矿转增国家资本金2.5亿元。
近年来,矿产品进出口额一直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19%。目前,利用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389个矿山企业中,主要集中在建材非金属矿、矿泉水和煤这三类矿产。
三、矿业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管理制度
1、矿业权依法取得制度
2、矿业权审批管理制度
3、矿业权人资质认证制度
4、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
5、矿业权依法转让制度
6、矿业权的排他性规定
7、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四、现行矿产资源管理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2、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
3、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
4、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
6、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7、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8、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已经修改即将出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已经修改即将出台)
1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13、外资企业法
五、对外开放与合作
境内石油天然气合资合作勘查开发稳步发展。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36个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合同和协议,建成了年产10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17个油气田已投产,海上石油产量达1600多万吨。同时,陆上油气勘查开发的对外合作也取得一定进展,30家外国公司先后参与了20个陆上合作区块的石油风险勘查。但是中外合作勘查开发我国固体矿产资源进展缓慢。
六、希望合作开发的领域及资源、政策条件
1、我国有十余种矿产探明储量可观,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但铁、锰、铝、铜、锌、硫、磷等矿产勘查开发投入不足,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2、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投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为了吸引和鼓励外资进入矿业领域,出台了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国际惯例,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的合作方式。例如:允许外国投资者以非法人合作组织的形式进行矿产资源勘查;1996年4月以来,多次下调进口关税税率,目前平均关税已调至3%;在西部投资勘查开发非油气矿产,还享受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优惠。
3、我国西部地区有全球非常独特的三大成矿带和若干盆地,在有探明储量的130种矿产中,有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2种,非金属矿产68种,水气矿产2种。在45种主要矿产中,西部地区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占全国51%。同时,勘查程度不高,找矿潜力巨大,合作机会众多。西部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支持和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
4、在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1)废气、废液粉尘及废渣的排放引起大气污染和酸雨的治理。全国煤炭采选业中工业废气排放量达3954亿立方米/年,有害物排放量73.13万吨/年,多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矿业及相关行业排放的废渣累计约58亿吨,占全国废渣贮存量的89%。(2)新疆、山西等部分地区的大面积煤田自燃问题也需要技术支持与合作。
5、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需要引进。我国开发利用的155种矿产中,有87种属共伴生矿产,占50%。
七、矿业发展的政策趋向
1、实施集约型和科技引推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以不断扩大资源开
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为目标,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替代能源和替代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二次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2、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正确处理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协调发展、绿色矿业的道路,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政策,建立资源的责任制度,完善我国资源管理中的产权制度,以产权管理为手段,对资源使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行全面管理;建立资源使用的经济约束机制,完善补偿机制,调整现行经济和财政鼓励措施,制定环境与资源奖惩和税收政策;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取消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价格政策;进一步引导和促进中小型矿山企业联合办矿、规模经营、集约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等。
4、加强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工作力度,重点开展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和国家急缺矿产调查评价和勘查工作,力争实现重大突破。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提高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起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新机制。切实加强石油、天然气、优质煤炭、有色和稀有金属、钾盐、磷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篇六
面临的问题
一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传统化,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浓重的“人治”色彩与市场经济的公开性、开放性严重不符。干部权力过分集中、公开民主机制不完善,导致干部选用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神秘化和封闭状态。信息不畅,视野不宽,透明度差,渠道狭窄,“在少数人中选人,少数人甚至是‘一把手’拍板选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另外,在传统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壁垒,特别是城乡壁垒仍然存在,对劳动力的歧视,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份歧视等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行业的行政垄断使人才不能公平地进入这些行业进行竞争,限制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种条块管理、部门所有、“官本位”、论资排辈、中庸保守、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以及压制新人成长、排斥优秀人才等弊端仍制约着本来就十分有限的人才能力和潜力的发挥。
还有,人才资源开发投资强度低。一是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目前企业大、中专文化程度以上者比例相当低,很多企业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挖掘,而是把大量资金用于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中,没有和人力资本做有效地配合,致使资金运转效率低、资金成本高。二是人才闲置,甚至被扼杀。一些企业中本来人才济济,可是企业不为这些人才以释才能的机会,而是为其企业装饰门面,将之束之高阁,更有甚者,排挤、遏制其才能的发挥,造成人才浪费。
再者,各种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法律、规章还不健全;与不同人才的特点、成长规律相一致的现代人才管理制度还没有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还很不完善,还未形成鼓励创新的机制;仍然缺乏多样化的有效激励手段,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还不能真正实现等等。因此,新世纪,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真正使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起到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利用的对策
(一)深化人事和劳动用工制度,营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首先,必须努力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要从制度上消除各种用人腐败的基础,使各种人才都能凭自身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作到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其次,要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市场化。人才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入,形成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投入是与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价值继而与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成正比的。政府必须以法规的形式保证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有自主的用人权。企业作为法人主体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必然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实现对劳动力的最优配置。这样,劳动者在失业风险和职业竞争压力下,就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力资本配置、投资与回报机制。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员工配置、人才引进都将依据市场法则,通过市场调节来决定最终取向,否则,与市场惯例的脱节必然会弱化管理的效能。市场经济的竞争本质决定了企业要成功必须引入竞争,让员工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二)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体系。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基础条件,必须承认和推动人力资本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价值化,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是劳动力产权明晰化、劳动行为的主体化。劳动力产权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劳动者的流动是寻求“私有财产”投资的行为。因此,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必须要以保护这种投资行为为出发点,使其通过市场这个中介体得以寻找最佳归宿,达到人才合理流动、资源有效配置。
首先,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和管理法规,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真正给企业经营者以用工自主权,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其次,要加快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努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中介体制。实现人才市场企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努力形成国有、私营、中外合资、外资及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竞争并存的格局。第三,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盘活人才存量,实现以存量促增量。人才可以原地不动将技术发明、专利项目加盟或嫁接到其他企业;也可以户口不动、关系不转,通过人才互借、单位之间开展项目合作,实现人才的技术交流、互补、双赢,达到资源共享。
(三)加大人才资本投资,认真实施人才工程。加大人才资本投资,大力培养人才是构筑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实践证明,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人才投资也是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企业对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应采取集约式发展,注重“四高”、“三强”,即人才资本高投资、人才总量高增长、人才素质高提升、人才结构高协调,凝聚力强、辐射力强、竞争力强,快速构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可操作的方法:一是建立人才投资基金制度,企业每年将利润中的3%用于人才培养、项目科研和提供人才成长的环境;二是政府将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人才开发专项经费为企业输送专业人员;三是个人自费,个人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自费进修各学术专业、科研创作;四是树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新观念,从机制上促进对人才的开发利用,激发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出处:新人资)
浅谈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
2004-9-22 11:11:00
市文化局纪委书记杨弘
近几年来,为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推动沈阳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市文化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才的培养、使用、吸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尽管如此,通过境内外的系统培训,使我对人力资源管理又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就市文化局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才资源的基本现状
截止2003年底,我局正式职工总数为2641人,具有各类专业人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在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包括公务员)1659人。
专业技术人员状况:高级职称244人(正高51人,副高193人),占人才总量的15%,占职工总数的9%; 中级职称542人,占人才总量的33%,占职工总数的21%;初级职称536,占人才总量的32%,占职工总数的20%;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相对合理。
学历状况:各类人才中研究生27人,占人才总量的2%;本科学历329人,占人才总量的20%;专科710人,占人才总量的43%;中专362人,占人才总量的22%;高中及以下231人,占人才总量的14%。
年龄状况:各类人才中35岁以下占336%,36一45岁占30%;46岁以上占34%,总体上年龄结构相对合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
才短缺
从学历结构上看,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极少;本科学历虽占人才总量的20%,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图书、文博等单位;艺术人才的学历总体偏低,局系统616名艺术专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只有22人。占艺术人员的4%。艺术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有219人,占艺术专业人员的36%,约占1/3强,艺术人才文化程度的提高是我局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人才的专业结构看,专业技术人员中文史哲类文科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及职称的人员占绝大多数,经济、计算机、外语、法律等专业的人才占极少的一部分,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各类管理人员中政工类人才多,而受过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系统教育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少。专业结构失衡一方面导致长线人才积压,没有充分发挥才能机会,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急需的特殊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又极为短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
(二)人才进出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人员流动不畅
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围绕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事业发展的目标,在人才的引进上应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身份等限制,使人才自由流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策滞后,各部门衔接不畅,人才引进阻力重重。比如,沈阳歌舞团想引进一名洋民唱法的歌唱演员,但因为是农村户口,在公安局那里就通不过。部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改革还没真正到位,人员并未实现由固定身份向合同身份的转变,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与企业和其他所有制单位现行人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离职人员社会无法承接,致使事业单位富余人员难以剥离。
(三)人才保障制度不完善,难以吸引人才,人才外流、短缺情况严重
近几年来,我局所属几个剧院团外流人才约150人,约占目前艺术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4%,其中以艺术团和杂技团尤为突出。在这些流失的艺术人才中具备高级职称的约有22人,占我局现有高级艺术人才的16%。流失国外的有近60人,约占流失人才的1/3强。虽然艺术人员总量较大,实际上行当不齐、中青年尖子人才匾乏也是院团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京剧院青衣、老生、花脸、琴师等行当,艺术团的曲艺队、舞蹈队、舞美队都急需专业人才。一些剧目从创编、舞台设计到主要演员都靠外请。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图书、文博单位几年来硕士学位的人才请不来,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引不进。艺术院团接收的大都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及周边城市的艺术人才。在省内和国内处于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更不愿到市属文化单位工作。受经费制约,对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慢,影响了各类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懂得应用现代新技术、新知识的智能型人才少。
三、人才资源开发与配置的总体设想
(一)、以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1、不拘一格,积极引进各类人才
既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又要发掘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开辟吸引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采取多种形式如调动、聘请、兼职、咨询、讲学、投资入股等方式积极吸纳外来人才。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至2005年全局计划引进和培养通晓文化产业运作、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本科以上人才1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名。力争全局每个基层单位都有一名懂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引进和培养通用型人才。全局计划每年引进培养外语、法律、计算机、经济等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通用型人才8名,充实到各个单位。
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图书馆将侧重引进和培养信息工程、计算机、图书情报、外语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名,同时引进省内乃至国内学科带头人1名。同时,在编制内,引进本科生4名。
文博单位引进考古、历史、法律、美术设计等专业的硕士生,各单位每年引进2名。引进省内乃至国内专家、学者等学科带头人1人。
群众文化单位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名,主要是声乐、舞蹈、表演、美术等相关专业。
艺术团体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二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艺术学校中专毕业好的苗子看准了也要适当引进加以培养,原则上每年引进2名专科以上艺术专业人才,同时艺术团体还要培养、引进尖子人才,建设一流队伍。
引进培养文化行政管理人才。采取通过市政府统一招录,直接引进高学历人才,从系统内选拔高水平专业人才等多渠道充实局机关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2、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加强继续教育,鼓励职工终身学习
通过职工在职学习、带薪进修、单位委培等方式不断提高在职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对于取得学位的职工可给予报销部分学费等优惠政策。选送有潜质的职工到高等学府深造。单位和进修职工双方签订协议,确保职工学成后服务于单位。经费较紧张的单位,采取请专家讲学、指导,观摩等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并把培养人才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责任状中,严格考核、兑现奖罚。
人才引进和培养要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对人才引进培养的经费投入。
(二)、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1.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
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业分类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沈阳市文化局岗位职责规范》,明确不同类型干部考
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党政人才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企业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业绩;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2、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全面实行人员岗位聘用制度。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工作人员竟聘上岗,将聘用制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受聘人员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并经市人事仲裁部门鉴证。除国家统配人员首聘期不少于三年外,其他人员原则上一年一聘,对尖子演员、业务骨干,可确定相对较长的聘用期,也可实行无固定期聘用。在选人用人上,要突出实际水平和能力,打破“三个界限”,即:干部工人界限、职务界限、职称界限,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通过实行岗位聘用制,解决职务能上能下问题。
扩大文化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单位自主聘用中层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中层干部实行竟聘上岗,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退事转企”的单位可实行企业人事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自主聘用各类工作人员。
建立岗位管理制度。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工作任务、发展规划、人才结构等多种因素,合理设定岗位,明确岗位责任、任职条件、聘用期限,做到职责明确、权限清晰、条件合理、待遇透明。对基础性、骨干性岗位和工勤等辅助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对自由从业程度高的岗位,以及导演、编剧、指挥等特殊岗位试行项目(剧目)聘任管理。艺术表演团体试行剧目制作人制、演出经纪人制和演员签约制。
实行解聘、辞聘制度。文化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聘用合同约定解聘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聘。通过解聘、辞聘,疏通人员出口,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试行人事代理制度。文化事业单位将人员的行政隶属关系与用人单位剥离,委托政府人才中介机构管理。代理事项包括保存和传递人事档案关系、档案工资晋升、职称评定、工龄计算、因公出国审查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原则上对新聘用人员都要实行人事代理;对原有职工,要按照自主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逐步实行。通过人事代理和人才托管方式,推进人才管理的社会化。
试行考试录用制。除安置国家统配人员和局统筹进行人才储备外,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要公布缺员岗位的用人条件和职责,公开招考,择优聘用。
(三)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
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企事业单位薪酬制度。
1.全面推行岗位工资制度。在全局事业单位推行岗位工资制,将岗位工资制作为基本分配制度。将档案工资封存,根据岗位责任、风险、技术含量等因素,确定各岗位的工资标准,实行一岗一薪,岗动薪变,薪随岗变。将收入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报酬,彻底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充分发挥收入杠杆的激励作用。
2.实行分类管理制度。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根据不同类型文化事业单位的特点,实行灵活多样的内部分配形式,扩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
公益性单位,可实行结构工资制。采取基础工资正常发放,政策性补贴、奖金捆在一起,按岗定额的分配形式。有条件的,可采取档案工资封存,按岗取酬的分配方式。同时,可采取项目承包工资、课题承包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作为补充。
准公益性单位,封存档案工资,按岗确定基础工资、演出补贴、奖金的分配方式,同时积极探索剧目承包、个人组团承包等多种分配形式。事业法人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可实行年薪制。专业技术人员可兼职兼薪。
转企单位,实行企业工资制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管理人员试行年薪制、期权、股权制。实行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多种分配制度。
3.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努力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沈委发[2002]19号),努力争取对引进的人才兑现有关政策。并积极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妥善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对各类人才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
从战略高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
落实人才兴国战略,发掘人力资源潜能。我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的潜在优势就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素质,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要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持续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和本领。建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
拔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最佳结合,增强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后备领导人才建设。鼓励与支持政府和企业建立各自需要的胜任能力模型,通过继续教育、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各类人才的履职能力。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重要培训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针对学员的岗位需要和自身能力结构特点,采取个性化、互动式培训。加强干部多岗位实践锻炼,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到基层一线、艰苦地方和关键岗位锻炼。
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公务员制度体系。发达国家实施公务员制度时间较早,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公务员管理制度,这对我们协调推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恰当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调配、激励等政策,逐步建立起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公务员制度体系。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各类人才成长。把教育发展作为立国之本,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兴邦之策。进一步改革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开辟多样性的人才成长通道,以产业聚集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逐步形成重才、爱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支持。进一步完善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各类人才能够自由流动、平等竞争,在成就事业中增长才干,在平等竞争中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努力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积极探索组织调配与市场选聘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组织调配的作用,注重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之间合理流动的平台,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的合理流动。逐步提高人力评价激励的社会化程度,确定类别、行业、地区差异化的人力评价标准,突出实绩贡献这一衡量尺度,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创新激励手段,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7.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篇七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 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档案资源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等特点, 广泛地存在于档案馆、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中。一个城市的档案是对城市历史、文化、地理、人口、风俗、经济、艺术等的全面记录, 是时代的缩影和重现, 是文明的传承和体现, 对现代社会生活有很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档案资源是一种丰富的文化资源, 与旅游业有很密切的联系。
首先, 档案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凭借。不管是城市旅游地、古镇, 还是古典园林、历史文化遗址,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都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档案为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原始依据, 为丰富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 提升其文化品位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佐证。同时, 档案还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发掘, 文物古迹修复与重建提供详细的一手资料, 档案本身也是很好的宣传资料, 丰富了旅游营销的素材。
其次, 档案资源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进行开发和利用。档案的表现形式有文字、图表和声像等, 其载体也十分多样, 人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甲骨、金石、帛书、竹简等其实都是档案资源的载体, 这些非纸质的档案资源很早就被旅游业所采用, 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档案资源, 特别是纸质档案资源的旅游价值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也常常受到忽视。博物馆、纪念馆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常去旅游参观之地, 而档案馆却鲜有游人踏足。
二、档案资源的旅游价值分析
旅游资源是能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其核心是吸引力。要开发档案旅游资源, 就是要挖掘其对游客的吸引力, 档案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真实性, 怀旧, 寻根, 休闲等方面, 这也是档案资源的旅游价值。
1、真实性。
“真实性”一词最早来源于博物馆, 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展品是否真实, 其价值是否与价格相符。后来被引入旅游研究, 成为旅游动机和旅游遗产研究最经久不衰的议题之一。学者麦坎内尔 (Mac Cannell) 认为, 游客之所以到其他地方去旅游, 是因为对日常生活中一成不变的非真实感受厌倦了, 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寻求真实。瓦利 (Val lee) 认为“真实性是旅游者渴望得到, 并积极追求的一种经历, 这种经历被认为是反映真实的, 不掺假的目的地的日常生活, 或者能够让旅游者接触的这种生活”。对真实性的寻求被认为是旅游者出游的普遍动因之一, 档案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对真实性的寻求。真实性是档案的生命, 相比图书、资料等其他文献, 档案更具有真实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是评定世界遗产的两大标尺。遗产的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 材料与实质, 利用与作用, 传统与技术, 位置与环境, 精神与感受”等, 很多内容档案都可以提供支撑和佐证。
2、怀旧。
怀旧就是缅怀过去, 怀念往事或故人。怀旧常常伴生于一种对现实不满或迷失的情感状态, 是一种渴望重新体验过去的愿望和需求。怀旧也是游客外出旅游的主要动因之一, 怀旧作为一种时尚, 现在广泛运用于古镇古村落、工业遗产、主题公园等旅游开发中。档案馆、博物馆是人们怀旧的好去处之一, 许多过去的遗存物及其图文声像资料只有在那里才可以看到, 老照片、旧报纸可以唤起人们遗失的记忆和对过去的回忆, 并短暂的回到过去, 起到停滞时空, 缅怀过去, 铭记历史, 展望未来的作用。如果能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博物馆和档案馆的古老气息能够吸引有怀旧情结的各类游客。
3、寻根。
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落叶归根的民族, 寻根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宗敬祖”的乡土意识和“家国同构”的宗法思想产生了“根祖情结”。寻根文化的核心是寻找血脉归宿和情感依靠, 包括始祖寻根、文化寻根、民族寻根、家族寻根、姓氏寻根等。寻得归宿、回归故里的思想推动很多华人和华侨来到国内寻根, 黄帝陵、伏羲陵也因为寻根旅游成为著名景点。档案馆中的很多珍贵文献, 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为后人探寻根源提供了线索和媒介。档案馆保留的家谱、族谱等档案, 对于想了解自己祖辈的过去, 知晓家族的历史的人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
4、休闲。
在国外, 档案馆既是利用档案的地方, 也是访客休闲的场所。在英国档案馆里, 设有书店、咖啡厅、网吧, 游客可以随意查阅档案资料, 观看档案展览, 休息聊天, 还可以购买到档案馆编撰出版的图书。档案馆是具有文化休闲价值的富矿, 充分挖掘和利用, 能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带给人们探索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
档案类资源虽然具有真实性、怀旧、寻根、休闲等旅游价值, 但长期以来却没有被旅游业有效的利用,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公众对档案馆缺乏认知, 认为档案馆只是存放档案的地方, 没有将档案资源与文化休闲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档案馆一直以“政府机构”、“保密单位”的身份示人, 居庙堂之高自然被大众拒之千里之外。档案馆收集并保存着人类历史各时期的档案材料, 卷帙浩繁, 包罗万象, 是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三、档案资源旅游开发的途径
1、与文博旅游整合
文博旅游是以文物、遗址、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等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文博旅游以厚重的历史感、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很多文化旅游爱好者。意大利亚里斯奥有一个旅游留言档案馆, 深受游客欢迎, 档案馆原为一座海神庙, 保存了从16世纪中期以来的4000多万张游客留言卡, 几经改扩建, 现已成为可以用计算机检索留言卡的特色档案馆, 游客在电脑上点击国籍、年代、姓名等分类项, 便可顺利地找到自己曾经的留言卡。这座独具特色的档案馆每年吸引国内外数十万游客, 为当地政府创造了5000万美元的旅游收入。档案馆可以借鉴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开展文博旅游的经验, 借助“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中国旅游日”适时对外开放, 开展研讨、展览、档案之友等活动。同时, 档案单位应加强信息化建设, 运用科技手段, 改变沉闷死板的传统陈列展示方式, 增强信息传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比如建立网上档案和虚拟体验区, 让游客自己动手查阅档案, 创建家族和家庭档案等。
2、与红色旅游整合
档案资源可以与红色旅游整合开发。红色旅游是以参观革命遗址、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档案资源可以助力红色旅游, 各地修复的革命遗址、纪念地、纪念馆都建立在对档案和历史的整理、挖掘和再现上, 许多档案馆馆藏的档案也有再开发利用的空间。以重庆为例, 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有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所形成的、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档案的40余万卷“陪都档案”, 档案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研究、历史考证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整理并推出反映红岩精神的史料。比如解密抗战档案, 策划红岩魂展览, 根据档案寻访遗址故居, 走访革命前辈、烈士遗属、专家学者抢救和征集抗战文史档案等。重庆档案馆珍藏的《挺进报》, 可以在不影响保密性的情况下实时进行展出, 充分利用和挖掘档案资源, 可以丰富重庆红色旅游的内容, 促进重庆红色旅游的宣传和品牌塑造。
3、与遗产旅游整合
遗产旅游是近期世界旅游市场上的热点产品, 档案的本质就是遗产, 和遗产旅游有天然的联系。西班牙塞维利亚的西印度群岛档案馆馆内珍藏有对美洲进行征服和殖民统治的宝贵文献, 1987年进入世界遗产, 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国国家档案局现在正在推广实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 已有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清代大金榜、纳西东巴古籍文献“样式雷”建筑图档等进入了《世界记忆名录》。档案馆可以借助遗产旅游发展的契机, 推出有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活动, 打造记忆遗产工程, 出版发行关于遗产的档案图书, 制作档案复制品为载体的各类特色纪念品, 充分发挥档案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作用。
4、与寻根旅游整合
档案馆可以直接开展的活动就是开放档案, 供游人查阅。每个人都有追寻祖辈遗迹, 了解自己祖辈的过去, 知晓家族的历史的愿望。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就开放有公众寻根之旅, 可以通过姓名等关键词检索家族历史, 不仅有文字材料, 还有照片和实物档案, 还可以请求获得复印件材料, 档案馆的服务宗旨和宣传口号是:“Your story, our history” (你的故事, 我们的历史) 。我国南京档案馆、重庆档案馆也开放有此类项目, 吸引了很多华人华侨和市民来寻根问祖。
除了与文博旅游、红色旅游、遗产旅游、寻根旅游等整合外, 档案资源还可以与历史旅游、民族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等整合, 开发成特色旅游线路或特色旅游产品, 档案资源单位应该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定位, 主动适应休闲旅游市场的需要, 真正承担起“服务公众”的社会职能, 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记忆宝库和文化宝库。档案资源正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其丰富的底蕴正等待旅游者去发现。
摘要:本文分析了档案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关系, 提出档案资源具有真实性、怀旧、寻根、休闲等旅游价值, 并对档案资源与文博旅游、红色旅游、遗产旅游、寻根旅游整合开发的途径提出构想。
关键词:档案资源,旅游价值,开发途径
参考文献
[1]、唐跃工.档案的旅游资源效用及开发途径探析[J].档案时空, 2006 (4)
[2]、聂云霞, 韩亚兰.档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以江西为例[J].兰台世界, 2008 (5)
8.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篇八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科技开发 ;问题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24
Status and Sugges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t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G Xiaodong QIU Meihuan LIN Minxia ZHANG Hongyi WANG Zhunian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model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ork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were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TRGRI), the resolved methods were proposed. In addi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ivate brand; attention to marke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acting with the market closely; encouragement and attachment importanc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notice to the market ac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ducts on four aspects of giving suggestions for TRGRI.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problem ; countermeasure ; suggestion
农业科研院所是国家及地方农业科学院的基本构成,主要负责一定区域或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为中国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1]。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收入是科研院所单位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和保证[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逐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越来越重视科技开发工作。近年来,科技开发工作已成为评价科研院所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地位逐渐与科研工作并重[1,3]。因此,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开发,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开发水平是农业科研院所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4-5]。笔者通过介绍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的内容和模式,并且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品资所”)的科技开发管理进行研究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的内容和模式
科技开发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一种有偿服务和生产经营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是科研工作的延伸和价值的体现。根据科技开发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4种模式:①开发研究。对市场进行分析,根据需要,开拓性地对人们尚未掌握的工艺、设备、材料、产品等进行研究。②技术咨询。主要有2种模式,一种为具有一般专业知识的人就可解答的一般性问题的咨询;另一种是对某些特定的专业问题或技术项目进行的咨询,包括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评估、项目设计和规划、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技术方案的论证等。③技术服务。主要是涉及技术培训、产品中试、技术中介、技术攻关、技术支撑和指导、技术推广、技术信息检索等服务。技术服务是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过程中的关键,普遍存在于农业科技开发中,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推广新品种、提高产能、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④技术转让。技术拥有者将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等的使用权转让给受让方。科技成果包含的内容较广,一般包括科技论文、专利、材料、产品、工艺等[6]。
2 品资所科技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制定和完善配套的科技开发政策
一直以来,科研单位普遍重视科研,而对科技开发工作不重视[7]。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一般分为2类,一类是专门从事科技开发工作,但由于科技开发面临市场风险,无法用论文等成果体现,因此,对晋升职称、业务考核等造成很大影响。另一类是科技人员,目前大多数科技人员还不敢从事专门的科技开发工作,一边进行科研工作,一边进行科技开发,导致科技人员患得患失,不敢放手去做。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品资所制定和完善了配套的科技开发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开发人员的后顾之忧。针对科技开发人员,品资所修改了职称晋升的评审条件,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有一套专业的职称评审办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帮助。对同时从事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的科技人员给予了优先晋升的资格。
nlc202309011613
2.2 管理体制上突出科技开发的建设
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规律和模式,品资所探索出符合本单位的科技开发体系,并且在管理体制上突出对科技开发的建设。品资所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开发办公室),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综合管理与服务,负责建立与科技开发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探索改革科技管理的行政化模式,协调资源综合配置,负责品资所科技开发的运营、对外合作、开发创收、成果转化、招商引资等监督工作[8]。
2.3 吸引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市场竞争的根本,没有一流的开发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开发效益和产出[1]。因此,品资所领导重视科技开发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工商管理学硕士及专业从事蔬菜、果树、南药、木薯等方面的种植、提取加工、产品开发等相关领域的博士或硕士,在政策上给予开发管理的优惠。同时,品资所注重培养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沟通能力强、市场敏锐度高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掌握农业基本知识是前提,通过实践或有目的的选择培养一些骨干跨专业学习,如计算机、外语、产品策划、管理、经营、市场营销等公共知识和技能,让其承担综合性技术研究项目和开发性农业产业化项目,并且鼓励和奖励复合型人才从事科技开发工作。逐步促进科技开发人才队伍结构与比例的合理化,为品资所的科技开发提供了基础保证。
2.4 加强基础性研究和中试工作
品资所加强基础性研究,不盲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及良好市场前景的基础研究进行中试试验研究和验证,中试成功后,再进行科技开发和推广。如品资所根据多年来对艾纳香的前期基础性研究,以已申请的多项专利和论文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艾纳香冰片加工中试车间,为艾纳香科技成果的转化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同时也为艾纳香科技产品的开发提供物质保证。
3 品资所科技开发工作的建议
3.1 创建品资所自有品牌
利用品资所的信誉和知名度,创立品资所的专有商标,以品资所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根本,供所内企业或者实体有偿使用。尽快完成品资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成果转化,配套手续齐备,尽快完成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3.2 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关注,密切联系市场
任何产业的开发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对市场信息和流通的了解,再进行研究和转化。因此,信息和流通是科技开发产品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及得到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科技开发信息建设涉及2个方面,一方面要做好市场调查,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有前景、能赚钱的项目,这样可尽量避免盲目上马项目带来的产品滞销等问题。另一方面,为已开发的产品寻找市场,对产品准确定位,实现科技开发产品的流通和价值的体现[9]。
3.3 重视和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开发
科技创新是科技开发的根本和源泉,而科技开发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没有科技开发,科技创新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科技创新的缺乏直接导致科技开发的滞后。相反,科技创新的进步和成果的取得满足社会的需要,经过科技开发,最终形成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产品、技术等。可充分利用地域、科研优势,发展和开发成果熟化的项目。注重产学研的发展,专业性发展与横向联合,共同发展[8,10-11]。
3.4 注意科技开发产品的市场准入要求
无论是一般产品还是科技开发产品,要进入市场,就必须是合格的产品,具有各种相关的审批手续和合格的证件等,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合法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的产品多与农业相关,一般以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农用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为主,根据市场需要,近年来,品种不断扩充,增加了食品、保健品、茶、药酒、化妆品等多方面的产品。如种子进入市场,将需提供检验检疫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肥料、农药等除需上述材料外,还需登记证和执行标准;化妆品需有质量检测报告、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产品备案等。因此,科技产品从实验室进入市场,必须按照市场对相关产品的要求,完善各种手续,做到证件齐全[10]。
4 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开发对研究单位提高综合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从科技开发政策、管理制度、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创新、市场需求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切实、高效、真正地实现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 邵 媛,刘 奎,唐 超,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科技开发管理研究[J]. 热带农业工程,2011,35(5):77-79.
[2] 陈世海. 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开发收入管理研究[J]. 热带农业工程,2013,37(5):40-42.
[3] 马朝宏.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与企业薪酬管理浅议[J]. 贵州农业科学,2010,39(1):184-186.
[4] 谷 维. 加强农业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2(1):122-123.
[5] 唐 超. 对科研院所科技开发工作的思考[J]. 热带农业工程,2013,37(4):36-38.
[6] 葛正焱. 浅谈科技开发的概念及农业科技开发的主要内涵和特点[J]. 农业科技管理,1999,18(3):37-38.
[7] 田 斌.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思路与对策[J]. 福建稻麦科技,1997,15(3):49-51.
[8] 吴 波,邱美欢.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体系建设思路及构想[J]. 现代农业科技,2010,39(23):339-340.
[9] 王继印,赵献林.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意义及策略[J]. 河南农业科学,2004,33(8):47-49.
[10] 吴志霖.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51(33):20 776-20 777.
[11] 夏文胜,肖扬书,高 山,等.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科院为例[J]. 农业与技术,2006,27(3):36-38.
9.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九
专业:自动化
学号:B13050203 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提要: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暴涨,城市扩大,环境污染,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在长期处于闹市的广大居民脑海中悄然兴起。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迫切需要远离拥挤、压抑的 高楼,远离噪音、充满废气的城市,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去放松,去享受;锻炼 身体,陶冶情操。农村、森林、山区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最佳去处,从而使旅游业出现了一 场新的变革,与人们生活相协调的特色旅游,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农业旅 游等旅游形式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 农业旅游,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旅游资源的内涵
农业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被认为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但在实际中,农业不仅是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也是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场所,具有景观作用。从古至今,诗人、画家经常深入农村,创作出很多具有田园风景的诗画。这些作品作为艺术,被读者 欣赏后,就产生了去作品原地进行体验的心情,即产生了旅游动机,在条件成熟时,他们就到那里去旅游,这种旅游就是农业旅游。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很多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农业资源是人们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旅游资源是以农业为媒介, 由生物、土地、水、大气以及农事活动与民俗资源等构成的农业景观资源, 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 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二、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
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 又有物质成分、非物质成分;既有农、林、牧、渔等不同的农业景观, 村落、集镇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 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既有多种技术层农业并存, 还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类型。总之, 农业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业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也有不同的特征, 形成相应的农业带。而社会环境如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民俗风情, 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庆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形成了农业有资源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农业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既表现人们一年内有规律的生产、生活上, 也表现在随季节变化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因此, 在不同的季节, 就有不同的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农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形式由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农业社会资源的可继承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的。旅游者所购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 而不是资源本身。因此, 如果开发合理, 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可以长期甚至永远重复使用下去。同时, 我国将从传统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农业文明, 农业社会资源还会不断丰富。
三、我国旅游资源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的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农业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把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去, 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同一区域内开发类型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 发展多种农业旅游项目, 促进农业旅游的多样化发展, 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功能和服务。
此外,区域内各种农业旅游项目应合理布局, 力求相互促进和补充, 避免单调雷同。这样, 整个农业旅游区能发挥整体优势, 使游客能观赏到多种农业景观, 享受到多种旅游服务。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 要立足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 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产品和项目, 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发掘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以增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草原地区应突出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化草场, 建设蒙古包等接待设施, 按当地习俗接待游客, 开展赛马、狩猎等旅游活动。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管理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管理既包括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包括了行业协会组织的间接服务和管理,只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走上有序发展之路。从直接管理的角度看,开展农业旅游项目必须取得旅游、工商、卫生、安全等相关部门的许可,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接待游客;间接管理则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并通过业务指导、会员培训、活动安排等工作,达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旅游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比较单一,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四、开发的对策
旅游业既是具有较强文化性的经济产业,也是具有较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大农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对其充分保护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将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体现到旅游活动中、编排到旅游线路中。在追求旅游服务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坚持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在接待设施的完善、旅游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要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在旅游活动的安排、旅游项目的创新等方面要突出个性化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不同于旅游产品,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不一定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了环境、服务等所含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一系列项目安排,每一个接待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旅游产品质量的降低。发展农业旅游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中央1号文件下发的契机,切实研究和制定支持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我国大部分农业旅游项目内容单
一、配套要素发展不均衡,亟需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旅游项目与其他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如通过与当地交通、住宿单位的衔接和与周围旅游景点的联姻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共同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各农业旅游项目之间也要考虑如何互为补充、形成规模、共塑品牌、协同发展。我国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关键在于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方式,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增加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和科技含量, 最终提高农业旅游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王海燕 中国农业大学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冯佳珺 2012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推荐阅读: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10-15
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分析07-31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11-17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09-04
南梁红色旅游资源与产业开发策划书08-22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09-04
浅析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08-05
关于丹霞山旅游开发现状的调查10-01
旅游资源开发教案01-12
景区管理中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解决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