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的传统习俗及由来传说(共10篇)
1.谷雨的传统习俗及由来传说 篇一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 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谗去职, 被赶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初五,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 认为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粽子。
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是纪念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 楚国人,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子胥奔向吴国, 助吴代楚,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 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百战百胜, 越国大败, 越王勾践请和, 夫差许之。子胥建议, 应彻底灭越, 夫差不听, 吴国大宰受越贿赂, 谗言陷害子胥, 夫差信之, 赐子胥宝剑, 子胥以此死。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眼睛挖出悬于吴京之东门上,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 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初五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令度尚为之立碑,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2.关于谷雨的传统习俗介绍 篇二
赏牡丹,开牡丹会。
种植花卉的出售各种牡丹。
试尝新茗。
女子人山采茶,唱采茶歌。采摘后妙藏新茶,用以招待客人,称之为谷雨茶。
谷雨除五毒
谷雨前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避免害虫对作物及人的伤害,人们一边下田灭虫,一边张贴用黄表纸制作的、酷似年画的“谷雨贴”。上面刻绘有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等文字,以“震慑五毒”。谷雨节除五毒(五毒通常指蛇、蝎、娱蚁、壁虎、蟾蛛)的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民间非常盛行。
《西游记》第五十五回讲道:孙悟空猪八戒敌不过蝎子精,观音也自知近他不得,只好让孙悟空去请卯日星官,结果马到成功。卯日星官本是一只双冠子大公鸡。书中描写,卯日星官现出本相—大公鸡,大公鸡对着蝎子精大叫一声,蝎子精即时现了原形,是个琵琶大小的蝎子。大公鸡再叫一声,蝎子精浑身酥软,死在山坡。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除五毒”的民俗寄托人们查杀害虫及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禁蝎
谷雨之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人高繁殖期。“禁蝎”的民俗反应了人们驱凶纳吉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流行。古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日“禁蝎”。陕西凤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足见其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叼一嘴,毒虫化为水……”画面当中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画上还有咒符。雄鸡治蝎的说法久在民间流传。《西游记》第五十五回:孙悟空、猪八戒敌不过蝎子精,观音也自知近他不得。只好让孙悟空去请晶日星官,结果马到成功。晶日星官本是一只双冠子大公鸡。书中描写晶日星官现出本相一大公鸡,然后对着蝎子精叫一声,蝎子精立刻现了原形,是个琵琶大小的蝎子。大公鸡再叫一声,蝎子精浑身酥软,死在山坡。山东也有禁蝎民俗。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谷雨当日用朱砂在黄表纸上画出禁蝎符,贴在蝎穴或墙壁处,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祈盼丰收与安宁的心理。
赏牡丹
牡丹花的故乡在河南洛阳,每到谷雨时正值牡丹花盛开,因此牡丹花又被人们称为“谷雨花”,并衍生出“谷雨赏牡丹”的习俗。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的习俗,各地纷纷举办“牡丹花会”,人们徜徉在花海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
牡丹种类
牡丹是我国的特产,种类很多,它们或以地名,或以人名,或以花色。或以彰显与众不同的特质而命名,不下三十多种。古时候的牡丹,统称为芍药。自从唐代以来,方始有所区分,将那些花如芍药而枝干为木本的,称作木芍药,以花色正红者为上品,而虽然结籽,却在根上生苗,这种便称之为牡丹。
竞赏牡丹
牡丹在花中最为美艳,素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因此古人每逢暮春,常成群结队,观赏牡丹,其风雅韵事,著于简册,久为流传。
赏牡丹之风,始自大唐,而盛极于宋。唐时,长安赏牡丹的活动最为隆盛,宫廷、民间皆趋之若鹜。唐李肇《国史补》载:“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观为耻。人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南部新书》中也有记载:“长安三月五日看牡丹,奔走车马。”白居易《牡丹芳》一诗写得更是生动:“秾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库车软攀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其盛况从诗中可以想见。
皇室之中如唐高宗、玄宗、穆宗、文宗、敬宗,无不雅好牡丹,而仙春馆中,沉香亭畔,美人一捻,脂粉而生痕;学士三章,拂花笺而染翰,更为后世所艳羡。
到了宋代,洛阳、成都以及越中(今浙江绍兴),上自太守,下至黎民,大摆筵宴,竞赏牡丹,直至花落之后这样的盛事方罢。洛阳人尤其喜爱牡丹,看重牡丹。春天花开时节,无论贵残都插牡丹,直接将其称为花,意思是天下的真花唯有牡丹,而花也以洛阳城中的为第一,其他地方的不敢与之相比。宋人李利砚洛阳名园记)载:“洛阳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凡园皆植牡丹,而独名此。曰花园子。盖无他,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凡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开时,张模握,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过花时,则复为丘墟破垣,遗灶相望矣。今牡丹岁益滋,而姚黄魏紫,一枝千钱,姚黄无卖者。”(详见宋欧阳修《风俗记》、陆游《天彭风俗记》以及僧仲殊《越中牡丹花品序》。)近代像南京的灵谷寺、北平的枣花寺也都以牡丹著称。
牡丹,一般在谷雨节气方始开放,俗称谷雨花。《牡丹谱》称洛阳把谷雨作为牡丹开放的时节。吴地有谚语道:“谷雨三朝看牡丹。”
古人宴赏牡丹,有花会、万花会、牡丹会等美称。谷雨时节,偕同家人,或者约集亲友,进行共赏牡丹的活动,有益身心,增进情谊,也是人生乐事。
牡丹的栽植,自福建以北,处处都有,而山东、河南更多。《坤雅》中载:“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与荆棘无别,士人皆伐以为薪。”这大概是极言牡丹之多而不足珍贵了。《清嘉录》称无论豪门望族、法寺琳宫还是神祠别馆,无不种植牡丹。即使小小的书斋,也一定种上一两株,以随时观赏。可见人们对牡丹的喜爱。
谷雨开海
谷雨时节,沿海的渔民就要出海打鱼了,这是一年中的第一次出海,俗称开海。开海是渔民一年中的大事。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每逢开海这一天,渔民都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海祭活动,祈求海神保护。
人们祭祀的海神主要是龙王、海神娘娘以及赶鱼郎大叔。以前,沿海的渔村都建有龙王庙,庙里供奉着打鱼人崇拜的海龙王。海龙王在渔民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不仅能行云布雨,还能降风息浪,执掌着管理海域的大权。海神娘娘是打鱼人的保护神,她大慈大悲,功德无量。每当打鱼人遇到风浪天气,她总是穿云破雾赶来送灯,搭救遇险的打鱼人。赶鱼郎大叔是打鱼人的财神,他善良勤劳,在大海里默默地劳作,把满海的鱼群赶到打鱼人的网里。所以每逢开海前,打鱼人都要到龙王庙进行祭拜。
祭祀的时候,渔民们手提着猪头、鱼、鸡、大悖悖、果品等供品,恭恭敬敬地在供桌上摆好。更有甚者,他们抬着宰好的一口全猪,摆在龙王庙的院子里。猪的全身用猪血涂成红色,特别是猪头涂得很红。猪头上披红挂彩,鲜红的绸布从头上沿着两个耳朵垂下来,有的还在猪头上挂红花。据当地人介绍,通体涂成红色的全猪,寓意着今年的海市红红火火,而且红色还有避邪驱鬼的作用,保佑打鱼人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在龙王庙祭拜结束后,人们又来到海边,把供品摆在海滩上,祭拜天、祭拜海,祈求天神、海神保佑。待大家磕完头后,渔民们还在渔船的福头上挂起了一串串鞭炮,口中念叨着祝辞,然后点放鞭炮,霎时间,整个沙滩上鞭炮齐鸣,欢笑声和鞭炮声此起彼伏,在天海之间久久回荡,把祭天祭海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如今,渔业生产发展迅速,设备先进,渔民的人身安全有了很好的保障,然而老一辈传下来谷雨开海的习俗,被一代代渔民传承下来,成为了一个隆重的节日。每逢谷雨节,渔民们除了祭拜龙王、祭天祭海、祈求保佑外,还会载歌载舞,耍狮子、舞长龙、踩高跷、跑早船、敲大鼓、扭秧歌,场面非常热闹。古时,有 “壮行节”。这一习俗在今天胶东荣城一带还很流行。以前,渔家由渔行统一管理,海祭活动往往由渔行组织。祭品为去毛烙皮的肥猪一头,用腔血抹红,白面大悖悖十个,除此,还准备鞭炮、香纸等。渔民合伙举行的海祭没有整猪的,会用猪头或蒸制的猪形悖悖代替。旧时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每到祭祀时间,渔民便抬着供品去海神庙、娘娘庙前摆供祭祀。还有的将供品抬到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极为隆重。
谷雨时节,对于渔民而言是祭海的时候。此时海水变暖,鱼儿开始到浅海地带活动,是渔民下海捕鱼的好日子。
渔民为了可以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过去,渔民由渔行统一管理,海祭活动一般由渔行组织。祭品为肥猪一头。用腔血抹红,白面大悖悖十个。另外。还准备鞭炮、香纸等。渔民自行组织的海祭没有整猪的。则用猪头或蒸制的猪形悖悖代替。旧时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这一习俗在今天山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
祭仓颉
大约在四千年前,轩辕黄帝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他命仓颉为左史官。任职期间,仓颉用不同类型的贝壳和绳节的大小、横竖为标记记载事物。后来,随着主管的事务日益增多,此办法已不能满足要求了。
有一天,仓颉随一个老人外出打猎,走到一个岔口,老人指着地上留下的各种野兽的踪迹,向他讲述野兽的去向。仓颉心想,一个足印可以代表一种野兽,那能不能用一个符号代表一种事物呢?回到家里,仓颉收拾好东西出外访查。路途上,仓颉虚心请教,把所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按其特征表示出来。一年后,仓颉回到家里,之后闭门三年,他把收集到的图形,在院内用树枝都画了出来。这就是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造字成功,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事感动了玉皇大帝,当时正遭灾荒,许多人家无法糊口,他便命天兵天将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人们才免受饥饿。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白水县史官镇北,与桥山黄帝陵遥遥相对,墓门上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人们把祭祀仓颉的日子定为下谷雨的那天,也就是现在的谷雨节。
自此之后,每年谷雨节,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庙会,会期长达7-10天。年复一年,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此地,举行隆重热烈的迎仓颉进庙和盛大庄严的祭奠仪式,缅怀和祭祀文字始祖仓颉。人们扭秧歌、跑竹马、耍社火、演大戏、表演武术、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表达对仓颉的崇敬和怀念。仓颉庙会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隆重节日。甚至当地人入学拜师、敬惜字、爱喝红豆稀饭、喜住窑洞、祈雨、祈子、祈福攘灾等习俗也都与仓颉有关。陕西白水县有谷雨祭祀文祖仓颉的传统,“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
祭圣母
谷雨期间比如三月十六、十八、二十几天,各地还会进行祭祀圣母的活动。在山西具城一带,农历三月十六这天会举行后土圣母庙大会。在陕西同官、绥德,十八这天,男男女女出城到后土庙中祭祀祈嗣。在山西浮山、永和,二十这天,圣母庙唱戏设礁,祈保婴孩平安。在台湾云林,人们认为二十是主司怀孕、生产的注生娘娘的生日。
食香椿
食香椿是全国各地谷雨节的习俗。谷雨前后正是香椿的市场,此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的说法。香椿具有提高机体抵抗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无论炒食、凉拌、油炸、干制、腌渍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桃花水洗浴
在西北地区,旧时的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相传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因而谷雨的河水是十分珍贵的。谷雨节人们以“桃花水”洗浴,举行射猎、跳舞等庆祝活动。
谷雨摘茶
3.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篇三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
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的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
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
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点击查看清明节养生食谱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今天,在清明节风俗中,沿袭下来的似乎只有扫墓了,其实,清明节还有一些“老
讲究”呢。
戴柳
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戴柳。“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的柳文化,有插柳于坟的,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试想,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年年清明,不知道要染绿多
少荒山。
“烧包袱”
所谓“包袱”,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在南纸店买来所谓“包袱皮”,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烧香秉烛,行礼后在门外焚化。试想,现在的人们如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认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旧俗,可能就会大大缓解每年扫墓路上的拥堵,节约大量的社
会资源。
吟诗
曲水流觞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动。觞就是杯,让杯子从水的上游顺水漂流,流过宾客面前时,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历史上王羲之、谢安等人曾有一次著名的兰亭修禊
活动,《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诗词写的序言。试想,每年清明,在民众中
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必然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
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
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
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
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
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4.小年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篇四
小年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小年是相对于春节大年而言,因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小年具体的日子也略不相同:大部分省份,特别是广大的北方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一带部分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而国内为数不少的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也有的地方把冬至叫小年。不过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最为广泛的小年节,指的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节。小年节是整个春节活动的开端,是春节前一系列准备活动的初始。其主要活动有两项:祭灶和扫尘,所以小年节又称祭灶节、灶王节、谢灶、祭灶。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均有与祭灶相关的歌谣。比如以下这两首在晋东南和豫北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蒸团子;
二十六,割下肉;
二十七,擦锡器;
二十八,沤邋遢;
二十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打酒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杀只鸭;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灶神信仰在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由于家家有灶台,而且人人离不开,因此民间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遣了一位监督员,就是灶神,又称灶王、灶王爷、灶君,他会监督考察每家每年的所作所为,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天就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正如南宋范成大《祭灶》诗里说的:“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来决定对这家的奖罚。处罚的手段就是减少人的寿命。按照晋代葛洪的说法,罪恶大的要罚去三百天的寿命,小错误要罚两天。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让人畏惧。另外,天帝还可以根据灶神的汇报,不定在你生活的哪一处对你施展惩罚,令人防不胜防。第二年新年,灶神就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由于灶神掌握着自家的命运,怕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因此百姓对灶神恭恭敬敬,平日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如不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祭灶就是为恭送灶神升天言事而举行的仪式。祭灶节就是民众在腊月二十三为欢送灶神升天举行的一系列活动。至于为什么要在二十三这天祭灶,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日久天长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这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左邻右舍有了事都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他走了,而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于是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媳妇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代代相传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逐渐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则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把儿子当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平日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吩咐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走路的人,两人越说越熟,闲谈之中,老汉得知此人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他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的人慷慨应允,嘱咐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假装得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惊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见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的人,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就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江淮一带的传说则说灶王爷不是神,只是个好吃懒做的野鬼,白天藏在野地里,一到晚上就跑到百姓家偷吃东西。“土地”和“门神”都奈何不了他,只得想了个办法,让他到百姓家当灶王爷,在锅台上吃些残羹冷饭。可是没过多久,这野鬼就不满足了,便放出话来吓唬老百姓说:“我要在腊月二十三上天奏事,谁好谁坏,全凭我说了算。”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不说自己坏话,就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在锅台上供两块豆腐、一块麻糖,让他吃了嘴软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其实祭灶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已有相关记载。据说灶神在夏朝时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大神,祭灶位列“五祀”之一。春秋时流行“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谚语,就是说与其祭祀奥神向他献媚,不如祭祀灶神。孔子给他的弟子们的解释是“不那样,就会得罪老天爷。”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汉代人还用黄羊祭灶。清代的枟敬灶全书枠上说:“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灾殃。”可见,古人早已熟知恭敬灶神可获富贵,取悦灶神大有裨益,所以人们对祭灶极为重视,唯恐得罪了灶神而给自家带来灾难。
5.除夕守岁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篇五
除夕守岁的由来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6.芒种的由来及习俗介绍 篇六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习俗介绍
芒种煮梅习俗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安苗习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送花神习俗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提及。
芒种打泥巴仗习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芒种嫁树习俗
芒种是农忙季节,在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节气,妇女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而在河北盐山则是在“忙中”这天有“嫁树”的习俗。就是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24节气中芒种的含义解释
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民间也称其为“忙种”,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农历书》中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此时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正南偏东),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
7.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篇七
端午节,为第五个农历月的第五天。根据Jing楚年纪录,由于仲夏高,顺阳,五月是仲夏,其第一个下午是登山天气好的日子,所以五月五日也称为剖面。此外,端午节也被称为下午节,五月节,端午节,沐浴节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和汉字文化圈。
端午节源于中国,最初是为了古代白岳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南部地区)崇拜龙图腾部落举行图腾节,白云在春秋之前的第五天第五个月以龙舟竞赛部落的形式图腾崇拜的习俗。战国时期之后,朱(当今湖北)诗人曲元在当天抱石跳跃琉璃河自杀,统治者建立忠诚爱国标记端午节纪念曲元的节日;有些地区还要纪念吴子旭,曹禾等声称。
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个传统节日。由于端午节会有龙舟和食品饺子和其他节日。自2008年以来,端午节已被列为国家法定 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了包括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被选中的世界非遗产节日。
●节日名称
端午节字面上有侧五,重五,下午等名字。结束古汉语有开始,初始意义,称为边五也称为第五天。记住土壤,说:每月有三个五天,前五天是结束五。古人曾经在五月到结束前几天,元代陈元良年的心灵在云中:首都的尘埃到五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结束了两个,以及五个五个结束。
根据地上的分支,根据地上的分支,天地历月的第一天开始了一个月,根据地球分支丑陋的茅茂陈陈没有申请单位许海序列预测,第五个月是下午,下午,杨晨,所以端午节也 被称为太阳的结束。下午,古人和五将军,所以端午节和结束五个同义词。而且因为天数相同,人们也被称为端午节重的五节或节日。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字叫二十多个,如五结束,节日结束,重五,节日,五个洪水季节,夏季节,夏季节,Po节,端午节,沐浴节,曲元节,下午节,女儿节,蜡节,诗节,龙日,下午,光节,五蛋节等。
●端午节起源与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开始于中国春秋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起源和传说很多,这里只有以下四个:
纪念曲元
根据历史记录曲元嘉生传记,曲元,是春秋时期的楚怀王的部长。他主张征服富有,富有和强大的士兵,反抗秦的主力,是贵族的儿童等强烈反对,屈元 诽谤工作,被赶出首都,流亡到元,湘流域。在他的流放,他写了Sadao,天堂,九歌和其他不朽的诗,这是独特和有影响力的(因此端午节)。公元前278年,秦先生击败楚国京都。屈原看到他的祖国被入侵,心像刀一样,但永远不能忍受放弃自己的国家,5月5日,在为淮沙写了一支钢笔后,抱石江蒋蒋死了,用自己的生活组成了一个宏伟爱国运动。
传说奇Yuan在人民死后奇怪的悲伤,纷纷奔向琉璃河向屈原致敬。渔民拿起船只,在河上来回扔他的身体。一个渔夫拿出了Qu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ump ump,ump throw入河里,就是让龙虾蟹吃,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后跟随。一个老医生被带到一个雄鹿的河上,说是光龙龙龙,以免伤害曲大福。后来,由于害怕米饭球为龙食,人们以为用楝叶包裹饭,裹在丝带上,发展出棕色的孩子。
后来,在每年五月的第五天,会有龙舟赛,吃饺子,喝男性 葡萄酒风俗;以纪念爱国诗人曲元。
从纪念吴子旭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传播在江苏和浙江地区非常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220年)孝道曹父的拯救河。曹E是东汉上虞,他的父亲淹死在河里,几天没有尸体,当孝道曹E年只有十四岁,白天黑夜沿着河边哭泣。七天后,5月5日也死了一条河,五天后父亲死了。这传球的神话,然后根据传说到县长,使命令仍然为纪念碑,使他的门徒Hand an春竹赞美。
孝道曹E的坟墓,在这个浙江绍兴,后曹纪念碑为金王毅的书。后人为纪念孝道,曹河在河里修建曹e寺,在那里她居住的村庄改名为曹E镇,曹爱杀了父亲曹江江。
从古老的国家图腾节的潮流
现代大量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阔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文化遗产的陶瓷几何图案。根据专家的推断,部落的遗骸,龙的崇拜的图腾部落----被称为白岳。在装饰和历史传说的未出土的瓦器显示他们破坏了纹身风俗,生活在水中,从龙的后裔。它的生产工具,大量的石工具,也是 铲,凿等小件青铜。作为坛坛的日常用品,烹饪食品印制的陶瓷三脚架是他们独一无二的,是其民族群体的迹象之一。直到秦汉有数百人,端午节是他们为祖传节创造的。在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历史中,大部分白云人已经融入汉族,其余的许多少数民族在南方的演变,所以端午节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定制:
中国民间端午节更加庄严,活动庆典活动多种多样,活动形式多样:
龙舟赛:
端午节,端午节是主要的海关。根据传说,起源于古代楚族人民不能等待曲元成的儿子死亡,许多人划船赶上救恩。他们赶紧赶上洞庭湖没有痕迹。每年后,5月5日画龙舟纪念。由龙舟把鱼分散在河里,让鱼吃曲原的身体。比赛的研究,流行在吴,岳,楚。
其实,龙舟竞赛 在战国时代,在鼓的角落里有一个独木舟,娱乐和音乐家进行娱乐游戏,提供半宗教和半娱乐节目。
后来,龙舟除了纪念曲元,周围的人们也付出了不同的意义。
江苏和浙江地区指定龙舟,都是为了纪念当代女性民主革命的丘金意的诞生。夜龙船,灯结,从班车,水下水,现场移动,独特的乐趣。贵州苗族在农历5月25日至28日举行端午节庆祝种子的胜利,并祝愿粮食丰收。云南ai同志在飞溅的水节日龙舟,纪念古英雄岩红色巢。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龙舟的传说是不同的。直到今天,在南方许多河滨的河流和湖泊的区域,节日的年底应该充满自己的龙舟赛的特点。
清皇帝干隆二十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赛。当时,台湾省长江元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举办了友谊赛。台湾现在每年5月5日举行龙舟赛。在香港,也举行了一个十字架。
此外,龙舟也被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和英国 国家。1980年,龙舟赛被列入中国全国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办,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第五个农历月的第五天),在屈原第二个故乡Y阳市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龙舟节。在比赛之前,举行了一个保持传统仪式和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水龙头。领先的进入Quzi寺,运动员到领先的红色(红色带),主要牧师读仪式,和领先的光(即,清楚)。然后,参加龙的所有三个弓,领导被带到琉璃河,朝龙舟体育场。比赛,贸易展览会和节日多达6000万人,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后来,湖南将定期举办国际端午节。龙舟将传闻给世界。
端午节饺子
端午节吃饺子,这是另一种中国传统习俗。饺子,也被称为粟子,管饺子。它长期存在,很多技巧。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野生叶(野生稻叶)将小米包裹成喇叭,称为玉米小米;用竹装米密封烤制,称为管饺。在东汉后期,用灰和水浸泡 米,由于含水含碱,与玉米叶叶成四边形,煮熟,作为广东碱性水饺。金代,饺子正式被指定为端午节美食。这时,包饺子除了糯米原料外,还增加了中药的益智,煮熟的饺子称为饺子饺子。当月岳阳风格记录:荞麦玉米叶包裹小米粟,...煮沸,进入熟,在5月5日到夏天味道,一个饺子,一个小米。北方和南方,有各种饺子。米与动物肉,板栗,红枣,红豆等混合,增加品种。饺子也用作通信的礼物。
到唐代,粽子饭用白Ying茹,其形状呈圆锥形,菱形。日本文学记录在大唐饺子。宋代,有糖浆饺子,就是水果倒入饺子里。诗人东坡在饺子里看到杨梅诗句。此时还出现了饺子堆放在亭子,木制车马广告,表明宋代吃饺子非常时尚。袁明时期,包装材料的饺子已从竹叶叶改变,后来出现与芦苇叶包装饺子,额外材料已出现豆浆,猪肉,松子,枣子,核桃等,品种更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 家庭名称应浸泡糯米,清洗宗,包粽,其品种多样多。从馅料看,北方多袋枣北京饺子;南方有豆酱,鲜肉,火腿,蛋黄等填料,其中浙江嘉兴饺子为代表。吃饺子海关,数千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皮肤:
端午节儿童患有香囊,邪恶的灵魂的传说邪恶的意思,实际上用于翻领装饰点缀。香囊用cin子,雄蕊,香,外包到丝布,香料溢出,然后再用有色丝线夹夹成电缆,用于各种不同形状,形成一串,各种色彩,精致可爱。
龙舟鸭子
高邮端午节比较特别,有数百套西装,贴五种药,贴纸,放黄色烟,吃十二红等风俗,儿童ing挂鸭蛋的孩子,是选择好鸭蛋安装在彩线上网络的形成,挂在胸部。Ophiopogon japonicus 闵彦说:清明刘刘,端午节爱。在端午节,人们将插入爱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每个家庭都在扫荡法院,为了菖蒲,艾灸插入眉毛,挂在教会 使用菖蒲,叶,大蒜,大蒜,龙舟花,人形或虎形,被称为爱,艾虎;制作花圈,饰品,美丽的香水,妇女竞争穿,驱动mi。
艾,又称家族艾,艾蒿。它的茎和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产生奇怪的香气,可以驱蚊,昆虫蚂蚁,清洁空气。中医对艾医,理性气血,温暖子宫,治湿寒湿功能。艾叶加工成艾灸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
菖蒲是一种多年生水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清凉,清醒,杀虫杀菌的药物。
可以看出,古代插入Ai和菖蒲在疾病预防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端午节也是从古时候,健康节,人们在这一天扫花,挂爱之,悬挂虹膜,洒男水,喝男饭,浑浊除腐,灭菌病预防。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山药,是我国普遍的民俗风情。
●端午节诗:
端午节
(唐)文秀
节日端午节自那以来,万元 古代传闻是曲元;苍晓楚江空荡的人,不能洗直陈陈不义。
齐鲁
(唐)尹耀凡
青少年的欢乐时光更加深情,老人知道健康的感觉;不要犹豫遵守习俗,但祈祷的话。
寺庙在一天的一天,成千上万的ian Yu与眼睛的闪烁,几个人消灭了几个着名的。
赛车歌曲(摘录)
(唐)张建峰 5月5日晴,所以君不出县禁食,河听到和声的声音;所以当君准确的时候,马云在红旗前被引用了;罗莹鼻孔两侧,银色发夹根据天,如霜刃;桶三个红旗打开,两条龙跳出水面;赵英燕飞剑,鼓分裂波的tweets;鼓逐渐接近标准,两条龙看起来像一个时刻;在呼喊的人的倾斜,在船抓住水被标记之前,船失去了空的挥舞。
节日门
(清)李静山
樱桃桑树和菖蒲,买一罐欧洲葡萄酒。
外面悬挂的黄纸柱子,但嫌疑人害怕的性格精神
齐鲁
老挝
端午节部分风雨,村子里还有老衣服;邀请爱携带米莉李,敢于泥深的小屋;游客集中肉体和鲜血,没有钱买酒卖物品;当鱼会三英尺时,不像当前的豆味。
相关谚语
不吃五月饺子,床上用品不松松。不吃五月饺子,打破邱不愿放。没有食物在五月饺子,破烂不愿意放。不吃May饺,冷衣不进栊。不吃May饺,冷衣不进栊。吃在五月饺子,冷收入吧,不吃五月饺子,冷衣不能送。不吃五月饺子,冷衣不进栊,吃五月饺子,不要数百天再风。
清明刘刘,端午节爱。(北)
蟾蜍在5月5日躲藏。(北京)
蟾蜍螃蟹隐藏端午节(北)
端午节不穿Ai,死怪。(西北)
中午喝水的嘴,更好的补品吃三年。(山东)
喝醉酒,所有疾病远 远失(山西)
钱难买5月5日干旱(山西)
不吃午饭和饺子,冷衣不能送;吃端午节饺子,也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炎热的天气;五毒尾,不安。(江苏和浙江)
端午节佛,六发鱿鱼的结束。(江苏和浙江)
好的五天,用旧的愿望一千年。(江苏)
8.七夕节的由来及习俗 篇八
乞巧活动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摆上些瓜果,赛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此时如有蜘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太乞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乞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拿来面、菜,一块儿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饺子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饺子,据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的斗巧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饽饽,烙果子,有些地方还有做巧芽汤的习俗,即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儿童吃巧芽,聪明伶俐;后来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则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是牛郎织女相会时哭泣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相传这天喜鹊极少,它们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如今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成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为“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赐以巧技,或者捉一只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后如已结网,则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少女,独自一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倘若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位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如意郎君。
为了祈盼牛郎织女能在天庭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不分离。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若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曰“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七夕节到来之前,姑娘们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再用水浸泡,使之发芽,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之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空跪拜,称为“迎仙”。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鼻,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鼻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鼻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自己制作的这些小工艺品及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姑娘们还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在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有乞盼儿子、乞盼长寿、乞盼美丽和乞盼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者称“输巧”,“输巧”者要将自己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有诗为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9.秋分节气由来及历史传说 篇九
秋分节气由来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后转入干季。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秋分养生保健方法
保护胃肠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胃肠疾病的多发季节。因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因此,腰腹部保暖很重要。容易腹泻的人可以选用肚脐贴、暖宝,每天晚上用热水烫脚、按摩足心都有一定作用。
调整情绪
秋分以后,日照时间明显变短,气温下降,秋风萧瑟,人们见景生情,容易产生一些抑郁的情绪,尤其是病人、老年人,周围的人要尽可能多的给他们些关爱,多鼓励他们出门,多跟他们交流。
上班族要尽可能在午休时间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学会转移工作压力,避免负面情绪影响生活。
运动最当时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无论是散步、慢跑、登山、打球、游泳,还是打太极拳、练五禽戏、做八段锦、练健身操都能起到增强体质、抗病消灾的目的。在运动的同时,要配合呼吸训练,尤其是在室外多做深呼吸,既能提高肺活量、还能让呼吸道尽早适应冷空气,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最佳时蔬
秋分之后,也是根茎类蔬菜收获的季节,这些蔬菜大多有滋阴润燥、清肺和胃之功,大家可以酌情选择。
茭白
茭白主要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微量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其中的豆甾醇能清除体内活性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阻止黑色素生成,它还能软化皮肤表面的角质层,使皮肤润滑细腻,是美容佳品啊!
中医认为茭白能清湿热、解毒、催乳汁、美容生肌,炒食、做汤均可。
秋分的历史传说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10.春节的由来及习俗 篇十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习俗有哪些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春节要做什么事
(1)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3)年夜饭
【谷雨的传统习俗及由来传说】推荐阅读:
秋分节气的由来及传统习俗07-30
清明节的由来及各地传统06-14
白露的传统习俗及农事活动11-04
谷雨诗词及赏析10-27
小年夜的传统习俗07-08
冬至节气的传统习俗2009-18
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作文11-16
寒露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09-26
元宵节的传统民间习俗10-06
2022年除夕的禁忌和传统习俗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