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

2024-11-30

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11篇)

1.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 篇一

五里堆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

总结回顾2010年上半年我区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对下半年工作要点进行全面部署。各街道社区办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大家就上半年我区各街道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推进情况、工作特色以及主要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交流发言。区社会办副主任李军同志就以下几方面做出工作部署:一是明确目标,强力推进,着力研究解决制约社区规范化建设发展的硬件建设、职能划分、人员调配等瓶颈问题;二是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继续抓好下半年规范化品牌创建、制度梳理、协管员整合试点等工作;三是落实政策,加强管理,明确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带薪休假问题,落实对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各项关爱措施,进一步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各项工作。会议要求各街道社区在深入总结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成果,突破难点,完善措施,做实做细基础工作,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圆满地完成今年我区的社区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2.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 篇二

实体建设,讲究社区学校有形有样;规范建设,是为了把社区学校办得像模像样。“加强街道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的建设”是指立足区域内各街道社区学校实际,在学校建制、经费投入、人员配置、校舍设施、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方面不断强化落实,做到“学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形成“时时能学、处处皆学、学想所学、想学就学”的良好局面。

1立足调研,构筑社区学校发展的总体框架

为了深入全面了解“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开展了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调研工作,围绕社区教育发展目标、阵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对社区学校(含社区居民学校)进行深度摸底。

1.1社区学校建设现状调查

1.1.1虽然江宁区建有社区教育培训学院(开放大学)1所、社区教育中心10所(内含成人学校22所)、社区居民学校198所,构建了以培训学院(开放大学)为龙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含成人学校)为骨干, 社区居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教育的全覆盖,但其实体化、 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不高,社区学校因场地、设备、师资等因素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1.1.2在区划调整中,我区将原先22所成人学校的校舍、建制予以保留,从而使得我区社区教育资源较之于其他区县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对照省厅提出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编制、校园、办学、经费“四独立”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同普通教育和幼儿教育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存在诸多不足。

(1)普遍存在校舍简陋、面积不足的问题,基本靠使用中小学易地新建后腾出的旧校舍,教育教学设备落后、老化,还在使用中小学淘汰下来的电脑和办公用品。

(2)学校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没有社区教育职称序列,教师的配备还不足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离国家示范区的要求(万分之一点五至万分之二)仍有较大差距,且年龄老化。

(3)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虽然基本保障到位,但由于社区教育培训任务逐年提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愈来愈多,经费仍显不足。

(4)因校园建设以街道投入为主,少数街道缺乏教育规划,建设经费依然困难重重。

通过调研,我区社区学校在软硬件现状、管理体制、资源整合、财政投入、队伍建设、培训活动等各方面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梳理,掌握了“加强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的第一手材料,为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1.2社区学校发展总体框架

(1)在全市率先建成3500平米以上“高标准、现代化”的社区教育中心且数量达半数以上;全区居民学校达省标率为80℅以上、优秀率达50℅以上;社区教育参与率达60℅以上;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常驻人口的万分之一,教师培训率达90℅以上等。

(2)努力构筑以特色为塔基、品牌为塔身、经典为塔尖的“特色—品牌—经典”金字塔式的社区教育活动体系。培植居民学校活动特色,促进“一社区一特色”甚至“一社区多特色”的形成,让江宁社区教育特色活动遍地开花;打造社区教育中心活动品牌,催生出“一中心一品牌”或“一中心多品牌”,让更多响当当的品牌走出江宁,成为江宁社区教育的活动经典。

2履行职责,不断加大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保障力度

2.1加大投入,力求阵地建设高标准

“办社区学校,不能停留在拼拼凑凑的老路子上, 也不能满足于一般开办培训班的低水平上”。社区学校是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骨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对“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必须在建设规范上夯实基础。

区委、区政府把用于统筹社区教育发展的专项经费,区、街两级分别由原来的人均1元,提高到按人均2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足额拨付;自2010年起,教育局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在全市率先创建“高标准、现代化”社区教育中心,每建成一所学校, 区教育局补助街道500万元建设和技术装备经费;另外,区教育局与街道按2:1的资金配比进行技装投入。从2012年,每年投入100万元,推动居民学校达标创建。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是社区学校实体化和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2多元整合,确保教育队伍优质化

一是打造社区教育团队。从教育局管理指导层面来看,设立专门办事机构职社科,编制4人,还专门配备社区教育研究员1人;从街道层面来看,除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专管人员外,社区教育中心按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以上比例配备教师;从社区层面看,居民学校均设立校长、教务主任及信息员各一名;从教师队伍来看,社区教育中心成立了以市级讲师团成员为主导,社区教育中心教师为主干,社区教育志愿者为主体的讲师团。通过立体组建,形成了多元的教师队伍结构。

二是提高队伍专业能力。我区在队伍能力建设上,主要是提高社区教育领导者的决策力、社区学院的指导力和各社区教育中心的执行力。通过培训、联席会议等形式,着力提高管理队伍对社区教育的理解水平和专业水平。

三是发挥教师教学特长。教师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中人才济济、各有专长,是社区教育的宝贵财富。近两年来,我们挖掘具有个性的人才资源,注重发挥一线教师特长,使社区教育特色活动普遍开展,如母亲工程、红楼学堂、市民讲坛、诗书画苑等,都是社区教育一线教师创立,他们教有所长,居民学有所得。

四是加快教师体外循环。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局有计划地从系统内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校级领导担任社区教育中心主任, 选派有专长的中小学老师担任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同时,以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为对象,组成质量较高、数量稳定的兼职社区教育教师和志愿者队伍。

2.3开发课程,满足人民群众学习需求

(1)我区自2010年起就开始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然后在《江宁区成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办学效能评估细则》中,对课程进行了初步规范,为我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2013年初,在开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编印了《江宁区职业农民系列培训教材》;2014年,又编印了《走进江宁》,由此我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2)我区社区教育课程形成了区层面、区街合作层面和街道层面一体化多层级发展模式。区层面课程指能够代表我区特色、能够满足大多数学习者需求、在全区范围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课程,如《江宁区职业农民系列培训教材》《走进江宁》等;区街合作课程指在街镇社区学校或社区居民学校已积累了一定学员基础的课程,这类课程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建设主体,由区社区培训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在课程开设上同时向其它街道延伸,如《茶经》《中式烹饪》《老年健康》等;独立开发课程主要是指各街道根据自身发展和社区教育需求建设的特色课程,如《魅力谷里》 《朱门农家》等。

(3)全面开发打造课程区域特色。2012年以来, 我区课程建设进入了全面开发、特色发展的新阶段。 教育局将课程建设作为社区学校规范化建设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各街道社区学校都制定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计划,并充分根据街道特征,打造课程特色。

通过研究探索,我们总结出“课程的关键在教师, 活力在需求,载体在教材,推动在评选”的基本经验; 通过研究探索,我区社区教育课程已从“自由无序”到 “深化内涵”阶段,创立了成熟的区本和校本共同推进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2.4注重培训,培植社区学校教育特色

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深入开展新市民教育和弱势群体培训,把新市民教育作为加强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老年教育;不断开设市民讲坛,通过开办各类“讲坛”, 提升居民综合素养。“谷里讲坛”已成为谷里的名片, 列入市级特色活动品牌、“宁井郎康和堂”备受社会关注、“禄口市民学堂”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良好口碑……

3创新机制,加快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进程

3.1考核评估,推动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

为了使社区学校管理规范、运行有序,教育局注重考核评估的引领与促动。区委、区政府把社区教育纳入对各街道的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把居民学校工作也列入了社区千分考核体系, 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对照年初制定的考核方案,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2009年,区教育局出台了《江宁区社区教育中心办学效能评估方案》,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员发展等方面,每年对各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社区教育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

2014年,教育局对《江宁区成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办学效能评估细则》作了重大修改,使其更贴实际,更接地气,更具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更趋公平合理。《江宁区社区教育中心办学效能评估方案》标志着江宁的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已进入社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3.2教育督导,建立社区学校长效规范化管理机制

社区教育督导工作是促进社区教育区域发展的有效举措。区委、区政府已将社区教育督导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配备好社区教育专职督导员,明确社区教育督导的主要内容与任务,规定社区教育督导的形式与程序,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指导作用,切实保证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使督导工作步入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有效地促进区域社区教育的发展。

4反思

江宁的社区教育正处在迅猛发展阶段,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态势。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1)发展不平衡,社区学校间差距较大,尤其是社区居民学校。极少数的居民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培训室都没有,更谈不上电脑室或多功能室。

(2)目前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仍由政府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参与和推动,居民被动接受,致使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不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学习成果缺乏具体的认证制度。

(4)学校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教师的配备仅能达到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离国家示范区的要求(万分之一点五至万分之二)还有较大差距,且年龄老化;还没有社区教育职称序列。

(5)缺乏社会奖励激励机制,社会参与热情不高,只有政府投入,几乎没有社会捐助。

(6)农村居民参与率相对较低,值得重视与提高。

4.1问题思考

(1)突出教育特点。目前,在社区教育主体多元, 资源更大限度开发的大前提下,社区教育应突出教育目标明确、教育计划务实,成人教育为主、全民教育共进,思想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重,组织机构灵活、内容方法多样,内部资源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适度开发的特点。

(2)更新教育理念。一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即尊重学习主体推动,社区教育参与性发展,依照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二是和谐发展的理念,即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分工的和谐及内部环境的和谐等新型的社会关系;三是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互动理念,伴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推进社区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4.2几点建议

(1)对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成独立法人单位,建议要加大推进力度;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明确的要求。

(2)对创建工作,建议市局要加大对社区教育创建等项目经费投入,对重大创建项目要设立配比资金和奖补资金。

3.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研究进展 篇三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规范化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等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随之进步,人类疾病谱发生改变,不再以传染性疾病为主,以高血压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急剧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社区医院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对社区居民健康负有重要责任。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的高血压防范意识,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

1高血压社区规范化干预方法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之一,占美国死亡总人数的66%,吸烟、肥胖和高胆固醇是其首要原因。高血压实行社区化管理有助于确定其无法识别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通过改变行为等可以减少高血压风险,从而减少医疗资源浪费[1]。高血压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通过有效监控管理,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健康干预等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吸烟、饮食、饮酒等),减少并发症发生。

1.1契约管理模式契约管理模式是指以健康合同形式规定医患责任义务,每个签约患者都有各自家庭医生,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对其进行随访。对高血压患者实行契约管理,可以改善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社区干预指对居民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有计划活动[2],曾静等利用社区契约式管理发现其可主动提高城市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且对控制血压作用积极[3]。社区契约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患者血压水平,且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2分级管理模式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优势及其街道主导、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进行全面检查,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按照居民一般情况及体检结果将信息录入,对于确诊高血压病患者,实行分级管理。高血压分级管理是先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普查、问卷、家访及查阅社区医院信息等获取社区人群的基本健康信息内容,在规范化测量血压基础上,根据分级标准筛选高血压患者,并对其进行归档管理[4]。

1.3自我管理模式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是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一部分,行为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及控制高血压,系统的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有效控制病情。

1.4信息化管理模式全科医生将辖区内现有高血压患者按照年龄、健康状况、居住类别等进行分类管理,将患者信息详细输入电脑,实行电脑化管理。目前应用的微机管理系统有罡正系统,集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于一身,含有健康档案管理、周期性体检、全科诊疗、专案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模块[5]。王琼瑛等应用信息化对社区高血压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设计的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软件使高血压社区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效[6]。

2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成效

基于社区层面,对高血压患者实行规范化管理,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是目前高血压研究领域热点。在基层医务人员中推广及普及规范化高血压管理方案,可以显著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7]。江苏宿迁市豫区在对该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卫生部疾控局的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减少[8]。云南昆机社区在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1年后发现,其血压控制率得到明显提升[9]。成都市武侯区通过中英UHPP项目开发并使用的高血压控制手册为指导,对社区内居民进行规范化管理,结果发现血压控制明显,控制率达85.84%,药物依从率达99.70%[10]。

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Ferdinand KC, Patterson KP, Taylor C,et al. Community-Based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Clinical Hypertension,2012,14(5):336~343

[2]韓彦彬,董柏青.高血压人群健康干预常见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40~543

[3]曾静,周亚萍,彭淑梅,等.社区契约式管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491~492

[4]卢海霞,何炜,钱湘云,等.我国社区高血压人群分级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10~4012

[5]余信固,李静,赵鹏.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1378~1380

[6]王琼瑛,韩琤琤,赵亚利,等.信息化支撑下的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407~410

[7]王增武,王馨,张林峰,等.社区高血压控制:血压管理效果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4

[8]冒春华,张雯.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做法与结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4):54~55

[9]杨雪琴,刘洁,董泽涛,等.社区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134~135

4.社区个体诊所规范化建设标准 篇四

社区个体诊所规范化建设标准

2012年版

社区个体诊所必须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规范,坚持预防为主的办医方向,全心全意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一、从业人员

至少有一名具有执业医师以上资格的医生; 至少有 1 名执业 护士。从业人员执业期间必须统一着装(白大挂),配戴统一格式的胸卡。(两人均需执业注册)

二、业务用房

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 60平方米,诊室、治疗室、药房、消毒供应室、处置室五室必须各自相对独立,诊室应位于前排,五室布局合理,并有统一规格的醒目标志牌。五室应与家庭生活区分开独立设置,各室的地面、内墙要硬化防潮、保持卫生,消毒供应室应保持密闭无菌。

三、基本设备

1、诊室:至少有检查床 1 张、诊断桌椅 1 套、资料柜 1 个、候诊椅 2 张、听诊器 1 付、血压计 1 台、身高体重计 1 个、出诊 箱 1 个、有盖污物桶 1 个、紫外线消毒灯 1 台,以及满足需要的 体温计、压舌板。

2、治疗室:至少有紫外线消毒灯 1 台、注射台 1 张、注射凳 1 条、敷料碗 2 只、敷料槽 1 个、敷料镊 2 把、止血钳 1 把、手术剪 1 把、有盖方盘 2 只、有盖污物桶 1 个,及满足需要的冷 藏设施、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器械物品。

3、药房:中、西药品柜(橱)至少 1 个(不得沿街设置透 明药柜)。

4、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锅 1 台、密闭式无菌物品存放柜 1 个、紫外线消毒灯 1 台。

5、处置室:有满足需要的有盖医疗垃圾存放桶、紫外线消 毒灯 1 台。

6、配有灭火器、固定电话,以及其它与开展诊疗科目相应 的其它设备。

四、药品管理

在依法核定的诊疗范围配备药品,进药渠道合法,药品明码标价,无过期、淘汰、变质等假劣药品。

五、门面装饰

1、室外: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名称、执业科别,制作风格统一、式样一致,内容规范的个体诊所招牌和灯箱标示。

2、诊室:配有统一规格的卫生宣传栏和收费公开栏,悬挂高度适中,便于群众查阅;卫生宣传栏内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张贴 整齐美观,每月至少更新一次;收费公开栏内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字迹应工整清晰,收费标准符合规定;统一制作的有关制度牌应上墙,且张贴整齐美观。

六、规章制度

统一汇编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国家制定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汇编成册后,统一下发各诊所。各诊所同时应配有统一格式的处方、门诊日志等医疗及药品管理文书资料。

(一)基本制度

1、个体诊所任务

2、个体诊所医德规范

3、个体诊所医疗管理制度

4、个体诊所药品管理制度

5、个体诊所消防安全制度。

(二)卫生防疫专项制度及表、簿、卡 :

1、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流程图。

2、表、簿、卡: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簿、疫情报告单;健 康教育处方、健康宣传栏本底资料。

(三)医疗管理专项制度及相关资料 :

1、制度:门诊登记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消毒 工作制度。

2、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操作规程、清创缝合操作规程、无菌操作规程、常用试敏药物操作规程表、急诊抢救示意图。

3、相关资料:门诊日志、出诊登记本、门诊病历、处方、紫外

线消毒登记本。

(四)药品(药械)管理专项制度及相关资料 :

1、制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重大质量问题与质 量事故的报告与处理制度、药品购进管理制度、药品采购员责任、药品储存管理制度、质量信息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2、相关资料:药品购进质量验收登记本、临近有效期药品 验收情况登记本、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一次性使用无菌 医疗器械验收记录本、医疗废物处置登记本、医疗废物消毒记录、医疗废物回收登记本。

七、卫生环境

环境美化,地面平整无垃圾杂物,墙壁清洁无乱贴乱画,门 窗洁净无蛛网浮尘,诊具整齐无灰尘,器械干净整洁,物品摆放 有序,所内有卫生间。

八、注册资金

5.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 篇五

枣树坡社区位于攀枝花市大黑山脚下的城乡结合部,是攀钢和十九冶最早的生活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总人口7894人、3016户,居民小组9个,社区党支部党员49人(男26人、女23人),60岁以上党员18人,大专文化以上党员26人,流动党员15人。社区一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关心、帮助、指导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从求安、求实、求和、求融四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抓好党组织基层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服务群众、教育群众为理念,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宗旨,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的新型社区。

一、健全机制

提升社区规范化建设水平

为了不断巩固提高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实行社区规范化管理,我社区党支部积极健全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自治运行四项机制,一是核心领导机制,社区党支部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支部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社区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依法支持和保障社区信法开展自治知动,行使民主权利。同时,引导组建以社区为主导,以民居成为主体的社会团体,如“夕阳关爱团、邻里互助团、民情咨询团”协商议 事会、金晚霞文艺队、外来人员“新家园”管理会等团体参与社区服务,促进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升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制度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务、居务的决策、管理、监督等项制度(如: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居民评议制、民情恳谈等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来和约束社区组织在居务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居务工作秩序。三是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教育培训。四是考核评议机制。由社区居民群每年对社区干部及网格管理员进行考核评议。四项机制的健立,加强了社区管理,理顺了社区组织之间的关系,规范社区组织的工作,促进了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二、关注民生

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新领域

“群众的呼声就是第一信号,群众的需求就是第一选择,群众的满意就是第一标准。为此,我社区以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以社区居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积极创新服务载体。想发挥社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员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就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我们以开展“三到位”(思想工作做到位、群众需求想到位、为民服务干到位)“三满意”(辖区单位满意、社区党员满意、社区居民满意)为活动载体,不断探索有效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新载体、新途径。在社区党员中广泛开展“关爱进万2 家 服务民生行活动”活动。一是组织党员志愿者每周开展1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强化党员责任,发挥带头作用。二是组织社区党员开展理发、裁剪、磨刀、修车、法律咨询、修理电器等多项便民服务,从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入手,发动党员为群众办实事。近年来,有20余名在职党员认领定植、补植城市风景树100余棵、近600平方米绿化面积,5名团员青年和居民认领了环境卫生面积1000多平方米。3名党员承包了66栋、72栋、38栋的邻里和谐区,促进邻里和睦相处,为居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50多件;三是针对辖区老龄化情况,组织党员开展“关爱老年人”活动,其中免费为老人义诊达150余人次、为独居老人开展每天敲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并不定期的为他们提供人性化服务,长期为老年人提供免费送货上门服务。

此外,社区党支部建立了以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无偿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与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从思想和生活上使他们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以社区警务室为依托,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建立了社区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网络,为辖区单位和居民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

(二)针社区居民休闲娱乐场地和设施匮乏等问题。一是成立了社区“幸福驿站”。该驿站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分为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居民学校、未成 年人培训基地等五大功能区。二是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听取居民建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优势,整合社区资源,社区对现有活动场所的软件进行了升级。购置了投影,电脑2台等科教必需品,充实电子阅览室,以方便居民自我“充电”。社区心愿聊吧-心理咨询室,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请了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为心理辅导员,不定期的为居民提供心理测试和结果分析,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掘潜能,为个别心理困扰的居民进行疏导、调整。三是引进社会资金15万元,打造了社区橡皮园休闲吧,解决了社区活动场地拥挤的现象。社区还将社区阅览室搬到了休闲吧,在此居民可以看书、看报方便了居民的学习和娱乐。同时,根据休闲吧人员集中的特点,社区将远程教育与及未成年人等教育与休闲吧相结合,将社区室内教育搬到了室外,深得居民好评。

三、突出创新

努力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

在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以来,努力探索和把握社会管理工作规律,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总结提炼以往社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了以组织网格化,服务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11866”管理服务方式。

(一)结合社区实际,强化居民自治意识。一是组建了社区民情咨询顾问团。社区将五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有较强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名人”作为自己的智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依靠居民自身的智慧与力量创新社会管理。为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增强社区4 基层组织工作活力。二是每月开展一次“居民说事日”活动,搭建平台,健全居民利益诉求和协调机制。社区大力推行“面对面”交流活动,搭建了社区与居民的对话平台,建立了社区与群众的沟通渠道。听取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当场解答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名嘴对民嘴”等活动,听民声、办实事、谋发展,受到了居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开展居民评议制、居民议事制,实行社区的事务居民说了算。如:对社区低保户新增、停发,廉租房补贴等实行居民评议过半以上方能通过;对社区的大事进行居民议事制,如:社区修建休闲吧,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进行多次讨论,过半以上的居民同意方能实施。三是丰富社区文化,引导居民自治。根据社区实际在社区党支部引导下成立了“社区文化协会”,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广场,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居民自治,增强社区凝聚力。分别组建了“金晚霞、乐滔滔等五支文艺队伍,队员280人,春节期间在各区县演出30多场,对居民影响很大,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共享、共创美好家园社区新风尚的形成。四是充分利用社区QQ服务群,民情微博。11866服务热线等信息平台。建立背对背的信息沟通和需求传达机制,推广虚拟楼长,筹建模拟公司、搭建短信平台等,为居民送平安、送祝福、送服务,不仅拓宽了我们“零距离”掌握社情民意的渠道,也为我们打开了为民服务的“双通道”。使社区在与居民的交流中不断增强居民 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促使社区和谐发展。同时,构建居民需求与服务对接机制,开通了3311866等三条服务热线。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库,建立覆盖社区的服务人才网络以及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站信息库,实现人才提供服务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建立社区服务虚拟公司,并逐步向实体过渡,在对社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探索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对居民的便捷服务与社区造血功能的同步。

(二)实行网格化管理。我们在总结和提炼楼院长管理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推行了网格管理“321”模式(即街道、社区、单元网格3级管理,拓展社区服务内涵,共享服务资源为2项核心工作;构建1人网格化管理综合平台)。社区为使这项全新的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根据社区实际科学的把辖区划分为地缘型;楼院型、小区型三种类型的10个网格。二是建立网格管理队伍,实行一格一员,由4名社区委员和6名楼院长担任网格管理员,明确了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要求,每位网格管理员人手一包一档(辖区居民情况,比如那个网格内有多少残疾人,有多少独居老人等)一册一卡一会。我们还在网格管理员中开展活动如:五比(比入户、比解决问题、比方法点子、比群众满意、比业绩考核等活动。同时,我们探索开展了“党员网格化管理”,将各类党员如社区党员在职党员等,准确地划分在相应网格,每格定人,定责,构建起以社区党支部为主导,网格化党小组为主体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形成6 网格化联动,实现大党建合力、党组织全面覆盖和党员精细化管理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当,由于社区的业务工作忙,影响了集中学习的效果,组织党员业余时间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有时还存在只知道为学习而学习,只知道提高技能忽略了武装思想,工作上有时还存在“畏难怕烦”的情绪,只知道埋头苦干忽略了用心思考。

(二)党员归属感不强,思想淡化。社区党员中,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军转退役士兵和大中专毕业生未就业党员占了大多数。这些党员中,有的思想上还未从“单位人”转变过来,不乐意融入社区党支部,有的存在个人情绪,不愿意参加党支部的活动,还有的忙于生计,长时间不与党组织联系,党员身份意识比较淡薄,履行义务不够理想,不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和交纳党费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也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党员先进性体现得不够明显。

(三)服务意识不够浓厚,工作作风有待改进和转变。

五、整改措施

(一)组织党员学习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真学、真会、真信、真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将远大理想和岗位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正确领会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

(二)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要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甘当人民公仆,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廉洁奉公。将为人民服务融入到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引导与教育并重,着力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健全完善党组织定期联系党员工作制度,加强与党员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党员思想状况。主动关心他们工作与生活,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沟通协调作用,积极为下岗失业党员、军转退役士兵党员和大中专毕业未就业党员实现就业牵线搭桥;努力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为党员自主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帮助他们以创业实现就业。建立健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帮扶机制,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促进党员身份意识的提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及时向党员传达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号召广大党员为社区各项事业发展多作贡献。广泛宣传我们党为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以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富裕新生活所做出的卓著贡献,增强党员自豪感,引导他们永葆先进性。以开展纪律教育活动月等形式,加强党员纪律教育,提高党员纪律观念,督促党员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履行义务。

枣树坡社区党支部

6.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 篇六

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粤发„2011‟17号)精神,加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区居委会)建设,提高社区居委会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规范社区居委会职能定位

(一)规范社区居委会设置。按照地域性、认同感等构成要素和便于居民自治、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城市社区,社区人口规模一般为2000—3000户常住居民。相对独立、设施完善的住宅小区可单独设为社区。一个社区原则上设立一个社区居委会。加强城乡结合部、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和流动人口聚居地等重点区域的社区居委会组建工作。

(二)明确社区居委会性质和职责。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城市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社区居委会依法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协助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监督活动,维护居民合

法权益。

(三)健全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下属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公共福利、计划生育、群众文体等各类专业委员会。推行居民代表与业主代表、社区居委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积极开展楼院居民自治。

(四)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相关组织的工作关系。街道(镇)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居委会依法协助街道(镇)开展工作。社区党组织支持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社区居委会主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监督。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内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及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指导监督,引导其参与社区建设;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及社区社会组织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能。

(五)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要按照“一居一站”标准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作为基层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社区公共服务站的设立、调整和撤销,由街道(镇)提出申请,经区(县、市)民政、财政和编制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社区公共服务站统一名称、标识、章程和办事流程。社区公共服务站接受街道(镇)和民政部门的指导,接受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和监督。

二、加强社区民主制度建设

(六)健全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稳步提高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推动社区居委会成员属地化。力争到2015年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达到40%,居委会成员属地化比例达到50%;到2020年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属地化比例均达到70%。本地户籍居民原则上在居住地社区登记参加社区居委会选举。鼓励外来人员集中的社区安排适当比例的居民代表名额专门选举外来人员,扩大外来人员对社区管理服务的参与面,保障其民主权益。

(七)健全社区民主决策制度。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社区重大事务实行社区党组织提议、社区“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会议决议,实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健全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以及社区党员代表议事制度,引导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广泛参与,对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社区重要公共事务进行议事协商、民主听证,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民主表决,保障社区居民的决策权。

(八)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以居民公约、社区居民自治章程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社区公共事务由利益相关的居民群众进行集体协商。探索推广以网上论坛、民情恳谈会、社区居民聊天群、居民议事日等方便居民参与的有效形式,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以及公职人员联系社区、接待社区居民的制度。

(九)健全社区民主监督制度。健全社区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明确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方法。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到2015年,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社区达标率达到70%。组织居民有序开展各类公共服务工作监督评价活动,重点对城市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政府购买服务单位提供社区服务情况、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对供水、供电、供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在社区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保障社区居民的监督权。

三、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十)优化社区居委会工作队伍结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由社区居委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组成,原则上按照每300户常住人口配备1名专职人员。社区居委会一般设置5至9人,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民主选举产生,其中女性成员应占有一定比例;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体办法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确定。鼓励引导本社区内的党政机关、工青妇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职党员干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通过民主选举兼任社区居委会成员;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等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

(十一)加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培训。定期培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每年至少对社区居委会主任

培训一次,其他成员和专职工作者每两年至少培训一次。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应资格、学历。建立健全工作奖惩机制,定期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工作绩效考核。

(十二)增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队伍生机活力。积极将优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培养发展成为党员,适当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优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比例。建立和完善从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中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街道(乡镇)领导干部的制度。宣传报道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好人好事,表彰奖励优秀的工作人员。

四、推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推进“六个一”工程建设。制订社区办公及服务活动设施建设标准,打造社区服务“15分钟服务圈”。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建设,力争到2015年,有条件的社区建有一个公共服务站、文体活动中心、健康计生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小广场或公园,中心城区管辖范围较小的社区可以街道为单位建设。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社区办公用房和室内服务设施面积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面积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规范商业开发项目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移交管理。

(十四)规范设置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按照资源节约、便民

利民的原则,科学合理设计、使用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提倡“一室多用”,提高利用率。推进社区办公用房标准化建设,实施机构门牌、工作制度、办事流程、宣传公告、服务窗口“五统一”标准。

(十五)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改善社区居委会信息技术装备条件,积极推进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逐步实现“一网式”、“一号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建设管理规范、内容丰富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网,为居民提供社区政务服务、居民互动、生活资讯、电子商务等信息。鼓励社区居委会积极利用博客、微博、网上社区等新渠道,加强与社区居民沟通联系。

五、创新社区工作机制

(十六)厘清社区工作职责。坚持依法行政,保障社区居委会应有的法律地位。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得强加于社区居委会。推行行政管理事项社区准入制度,确属社区居委会协办协管的工作,须经所在区(县、市)社会工作机构批准同意,实行权随责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减少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居委会的考核评比,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

(十七)建立便民利民工作机制。社区办理公共事务,实行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办理依据、办理期限和收费标准“六公开”。社区受理事项实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

办结、承诺办理。完善网格化管理、上门服务、挂钩联系住户等工作机制。在不减少总体工作时间、不增加工作强度的前提下,鼓励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站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上下班,方便居民办事。

(十八)推动社区共驻共建。强化驻区单位的社区建设责任,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居委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推动社区共驻共建。社区居委会要主动听取驻区单位的意见建议,营造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幸福社区的良好氛围。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机制,有关部门在评先表彰时要主动听取社区居委会对驻区单位的意见。

六、落实社区工作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社区居委会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区(县、市)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街道(镇)党工委书记直接责任人的领导责任制,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支持配合的工作局面。

(二十)加大经费投入。要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人员薪酬待遇、社区公益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区(县、市)级以上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薪酬待遇标准原则上不低于上

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按照社区常住人口户数核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每千户不少于6万元,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于3万元。

7.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规范化探讨 篇七

一、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型

在社区的建设工作中, 档案管理承担了许多的服务兴致的工作, 其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所针对的内容及对象, 而其工作方向从社区行政管理工作逐渐覆盖到关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 其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相关信息来组织活动, 从而其到推动人民群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

(二)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自主性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自主性是由国家当前行政体制改革来决定的, 行政管理机构将责任明确到各个部门, 以此来提升部门的工作自主性与积极性。而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属于社区居民委员会所有, 在责任权利等到明确以后, 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

(三)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超前性

传统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通常是在活动结束以后, 针对该次活动相关的记录行材料进行整理, 这属于一种事后的整理。而新时期社区开展各种活动是以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为基础的, 所以新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则要求具备超前性。

二、目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 各地社区档案部门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与部署,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 并通过整合社区档案资料及对社区建档等各种方式, 主动积极的进行社区档案管理工作,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因为受到许多相关体制、实际条件以及传统观念的约束,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及相对薄弱的地方。首先是思想上认知不够, 对社区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许多社区根本没有将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 在实际工作的安排上, 过于偏重处理繁杂事情及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往往忽略了收集整理档案资料的相关实物及图像以及积累档案管理的资源;其次基础设施落后, 档案散失严重。由于社区办公经费紧张, 基础条件不到位, 缺乏专人统一管理, 档案资料分散保存问题突出, 造成档案材料散失甚至损坏;最后是档案业务不熟, 管理缺失。由于社区整体工作起步迟, 工作人员由街乡基层单位选派, 多为新手, 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特别是对档案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了解不够, 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不甚规范, 许多有价值的文件材料不能及时归档, 档案收交、查阅、利用等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约束力。

三、社区档案管理规范化措施

(一) 强化宣传, 加强档案意识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种种工作的开展, 仅仅依靠档案部门来工作是不够的, 必须应用多种多样的方式, 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学习与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档案观念, 将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与领导责任挂钩, 以此来保证社区档案的完整。

(二) 健全档案管理, 建设合理的社区档案管理制度

根据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制定并健全社区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 促进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加强对档案管理办公用品的投资, 完善社区档案管理条例, 要将制约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因素一一解决。

(三) 加大对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

积极组织各个社区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关于档案的培训, 让其了解档案整理与立卷等规范的工作形式, 同时还需要对社区工作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有熟练掌握社区档案工作的详细步骤以及了解社区工作的相关职能与性质, 才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社区档案管理工作。

(四) 加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要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就必须加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当今世界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国内计算机档案管理的网络程度也在持续强化。而档案人员必须要通过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观念来强化社区档案管理工作, 并改善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那些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要落实好电子企业档案的网络安全工作, 针对一些十分重要的档案文件, 需要应用非常严格的保密方式, 实施重点保护。另外, 要尽量保障一些关系到商业机密及知识产权的档案文件的完整。与此同时, 社区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 拓宽知识面, 掌握工作所相关的知识以及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应用现代化的科学装备与技术, 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指导及改善档案工作, 这样才能做好社区档案的管理工作。

(五) 明确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 加大监督力度

将要将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社区日常工作的会议中去, 在会议中明确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因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内容相对也比较繁杂, 所以必须要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到社区档案管理部门中去, 要将社区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并且通过应用社区档案部门自查、人民群众监督与相关职能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方针, 同时应用经济、法律及行政的手段, 将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社区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日常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中也要发挥其职能效应,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促进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摘要:做好社区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特别重要。要实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就要采取加强档案意识、健全档案管理、加强对档案人员的培训工作与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等措施。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殷华丽.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J].中国船检, 2012 (04) .

[2]詹少成, 汪畅.档案服务与利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8.社区信息化亟需标准规范 篇八

4月2日,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开展社区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起草小组的组长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和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联合出任,各地方民政部门、地方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下属研究机构、科技院校和企业等40家单位成为成员单位。

陈伟表示,制订社区信息化标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只有统一了标准,才能破除信息孤岛、打破信息烟囱、发挥信息化最关键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社区信息化悄然兴起

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道的700余户居民,如今只需在家中按动按钮,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终端服务器上的电子地图就会直观地显示出该用户的位置。15分钟之内,居民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家政、卫生和警务服务。这是社区信息化以后带给社区居民的便利。

目前全国有近8万个社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像大连西岗区北京街道这样进行了信息化建设。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介绍,我国社区建设工作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东部发达城区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试验,把信息手段、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引入社区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于2003年底完成建设,目前建有覆盖市、区、街175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400个社区居委会的网站群,并将实现光纤宽带进入社区,建有全市统一的96156社区服务呼叫热线和街道级小呼叫等系统设施。

各地建立的信息化社区,在服务内容与技术应用方面可谓各有特色。北京市东城区采用了网格化管理,使遍布社区的城市公共设施部件都有一个“身份证”,标明部件所在单元网格,部件识别码、部件标准名称、主管部门、责任单位、详细的位置描述、部件状态、部件在网格地形图的顺序编号、部件定位坐标等。

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则建起了北京市首个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在社区的几个胡同入口处都安装了一个旋转探头,进行24小时监控。该社区民警通过义达里警务站信息平台,可详细了解常住、暂住、人户分离、工作对象、精神病人等方面的情况,这些信息的整合,可加强对外来暂住人口的管理,有效地保障了社区治安。

而“拨一拨就灵”是宁波市民求助热线“81890”的谐音,是宁波老百姓记得最牢、用得最多的号码。据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相关人士介绍,“宁波模式”的信息平台,不仅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还能让居民查询信息,获得帮助。天津、扬州、太原等几个城市都按照宁波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信息平台。

“信息孤岛”若隐若现

社区信息化的悄然兴起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相谐调的。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上讲,社区信息化是“十一五”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在民政部的“十一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构建社会安全运行预警系统和民政公共服务平台两大重点工程的信息来源、工作基础和落脚点都在社区。“和谐社区”的定义是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社区信息化工作。

陈伟司长也表示,在今年推进信息化的工作中,推进社区信息化是重中之重。“今年我们会完善城市、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管理办法,选择基础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试点,并在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的地区设立示范点。”

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社区信息化蓬勃发展是好事。然而,“社区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出现新的信息孤岛,未来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就会比便利还要多。”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目前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存在着五大特点:

第一是基础设施的接入方式五花八门,有电信系统的,也有广电系统的。而有些社区的接入方式在居民入住前就已经确定了,用户没有选择权。

第二是终端设备多种多样。有电视、电话、电脑,还有IPTV“电视机+机顶盒”的新形式,这些设备要共享社区信息化数据,给社区信息化提出了很大挑战。

第三是技术应用尤其是利用社区开展各种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

第四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开发,难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第五是人才培训不到位,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这五个特点,社区信息化目前存在着各干各、互不相通的问题,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目标是不一致的。如果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出来,“信息孤岛”难以避免,社区信息化的最终效果将大打折扣。

标准如何制订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地描述了社区工作的难度,制订标准正是为了能让千条线不乱成一团麻,协调有序、相互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使这根针能提供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基础性的服务。

陈伟表示,社区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是怎样更好地为社区的管理和公众服务,相关标准必须围绕应用,与基层建设相关才能成功。

詹成付则认为,社区工作运用信息化作为载体,旨在服务方便百姓,因此需要一个指导性方案,尽可能是开放式的标准,令每个社区的不同特点都有体现的空间。

“城市的信息化能力,首先在于规范和标准,然后才有应用环境。”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表示,在制订标准前首先要目标明确,才能在资源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他认为,社区信息化标准应该有两方面的作用,即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和自上而下的服务项目。

据介绍,目前我国进行的社区信息化标准制订工作包括5个方面内容,成立了5个专题组分别展开研究。

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牵头负责的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制定专题组,主要制订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人口数据库建设规范;由深圳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标准制订专题组,负责制订所有有关社区管理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由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牵头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标准制订专题组,制订包括所有有关社区服务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由杭州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的社区管理标准制订专题组,制订标准的实施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和运营服务规范;社区安全标准制订专题组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北京鼎天公司任组长,负责制订安全标准、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和信息资源分类代码,信息交换标准。

其中,深圳、宁波和杭州都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陈伟认为,先行城市更应该积极参与到标准制订工作中来,把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入其中。他说,区域经验既是基础,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标准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实践基础和成功经验之上,先行城市如果在标准制订中滞后的话,极有可能变成“信息孤岛”。

据了解,目前,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已与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达成共识,2007年务必在这5个方面推进相关标准制订,并在各地试点社区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两部委还将商讨试点选择的衡量办法和标准。

点评:切忌成为“忽悠”工程

9.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 篇九

(一)阵地建设规范

1、有一栋办公楼(悬挂四块匾牌,即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匾牌分别悬挂于办公活动场所大门口)。

2、有一面国旗。在办公活动场所显著位置设置旗杆,升挂国旗。

3、有一个党员群众服务大厅(室):室内墙壁应张帖以 “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值班人员”为主要内容的公示栏,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认真开展“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做好服务记录和建档工作。

4、有一个党员活动室(党员电化教育室):室内墙壁上应悬挂一面党旗、入党誓词,张贴村党组织设置网络图、村党员彩色照片和设置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栏、荣誉栏,开通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配备必要的学习、议事、电教设备(电视机、投影仪等),张贴相关制度、活动规划(计划)等。有条件的村可单独设立“广播室”。

5、有一个维稳联动室(说事室):有条件的村(社区)可单独设立“村民说事室”和“治安调解室”,配备必备的服务设施。也可与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加挂相应门牌。

6、有一个图书室(农家书屋、阅览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图书、报刊和电子音像制品,室内墙壁上应张贴相关制度,明确专人管理,做好借阅登记。

7、有一个卫生室(计划生育辅导室):每个村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规范建成一个卫生室。村卫生室一般应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设置;或设置在村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点,以方便村民就近就医。

8、有一个综合服务社(农资超市):一般应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设置;或设置在村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点,以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9、有一个宣传公开栏。公开栏要求设置在显著位置,有防雨设施,包括六大块内容,要求经常更新:⑴党务公开:主要公开“三三制”模式、“五个基本”和“七大体系”建设标准、村“两委”干部分工、发展党员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民主评议党员情况以及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⑵政务公开:主要公开党和政府有关政策规定、村级组织

管理有关法律条文和相关制度,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实施情况,新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政策。⑶事务公开:主要公开计划生育情况,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信息,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情况、“一事一议”筹资酬劳情况。⑷财务公开:主要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干部待遇发放情况、“三老”人员补贴发放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惠农资金落实等情况。⑸服务公开:主要公开党员干部服务承诺事项、村级为民服务代理事项、服务事项办理情况、远程教育播放内容以及有关通知。(6)点题公开: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内容应及时答复或公开。

要根据办公活动场所建筑(使用)面积和结构,合理安排办公、活动房间,标明门牌,完善配套功能。办公活动场所面积较大的,可以单独设立各类功能的办公室;面积较小的,可以按照功能相近原则进行整合,合署办公,但要标示清楚。

(二)制度建设规范

1、制度的内容规范。主要分为四大类:

(1)村党组织的基本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党组织任期目标责任制、党组织工作制度、党组织书记工作职责、“三会一课”制度、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员学习教育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制度等内容。

(2)自治组织的基本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村规民约、村(居)委会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主任工作职责、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代表会议、“三会治事”、民主评议村(居)干部、村(居)务公开、精神文明创建、科普宣传教育、治安调解、计划生育、“三资”管理制度等内容。

(3)集体经济组织或社会服务组织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各自章程、运行机制、财务管理等内容。

(4)群团和武装组织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妇代会工作职责、妇代会主任工作职责;团支部工作职责、团支部书记工作职责;民兵连工作职责、民兵连长工作职责、民兵活动制度、民兵政治教育制度等内容。

此外,地方创新工作和特色工作制度也应汇编成册或悬挂在适当位置。

2、制度的制作和悬挂规范。

所有制度按照类别归并,全部汇编成册。对需要上墙的内容进行精减、统一、规范。需要上墙的制度要少而精,要管用,对省市重点工作部署的相关制度要确保上墙。制度悬挂与各办公室、活动室的功能相一致,与室内整体布局相协调。村(社区)党组织办公室一般应悬挂的基本制度有:党组织工作职责、党组织书记工作职责、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村(居)委会办公室一般应悬挂的基本制度有:村(居)委会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村委会主任工作职责等。党员活动室的布局一般应考虑:正前方中央悬挂党旗,党旗左边悬挂入党誓词,党旗右边悬挂党员先进性标准;活动室的正后方一般悬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活动室的左右面应分别悬挂党员形象公示栏和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党员电化教育制度以及村规民约等制度。

集体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和群团组织的基本制度要悬挂在相应办公室。

图书室、说事室、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有关制度分门别类,各归其位。

(三)档案资料规范

按照七大类进行归类整理。

1、文件类。包括上级及本级制定的所有文件。

2、制度类。本单位制定出台的所有制度。

3、记录类。包括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及其它组织的工作记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承诺服务、“三会治事”、“五议五公开”、远程教育播放收看、党内帮扶和“双建双带”活动、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社区共驻共建、社区志愿者及地方特色活动记录等。要规范活动记录,要有会议记录簿(活动记录簿)、说事及信访调解记录簿(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记录簿)、民主决策记录簿、远程教育记录簿等,每个基层单位记录簿不多于5个,全市统一印制。

4、台帐类。包括基本组织的相关台帐,即:“三位一体”组织设置网络图,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连、工会等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名册;基本队伍的相关台帐,即:党员、流动党

员、入党积极分子、村(居)民代表、后备干部、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和社区志愿者队伍花名册;基本保障的相关台帐,即工作和活动经费、村(社区)“两委”干部工作报酬、农村党组织书记生活补贴(市、县两级财政)、主职干部养老保险、离任村主职干部省财政生活补贴、离任干部生活补贴、“三老”人员生活补贴等落实情况等。

5、人事类。包括干部(后备干部)档案、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农村(社区)实用人才档案,逐步建立村(居)民信息档案。

10.社区街道村党支部建设工作规范 篇十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及中央、省委、市委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范。

1.支部设置。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社区,应当成立党支部。探索建立地缘、趣缘、业缘等特色党支部,及时在村改社区、新建小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等设置区域性党支部,依托社区管理网格建立网格党支部。每年对支部设置情况进行1次集中摸底,做到调整及时、设置规范。

2.班子职数。党员人数不足7名的党支部,可不设立支部委员会,设书记1人;党员在7名以上不足50名的党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3至5人,设书记1人。提倡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每个社区党组织配备1名专抓党建工作的副书记。

3.组织生活。坚持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1次,党课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党支部每年按照规定从严从实开好组织生活会,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4.党员教育管理。推行党员“全链条”管理机制。从进、管、出三个环节入手,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进”的环节上,严格按照5个阶段、25道程序发展党员,实行全程纪实。社区党支部至少每半年专题研究一次发展党员工作,每年培养一定数量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至少确定1名发展对象。“管”的环节上,实行分类量化考核,将党员划分为不同群体,分别设置考核指标,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组织评定—亮分公示—评档定级”六个步骤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奖励先进、处置后进。“出”的环节上,充分运用分类量化考核结果,采取限期整改、劝退、除名等方式审慎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畅通党员“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日常管理。①民主管理机制。完善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和监督制度。借鉴“四议两公开”做法,规范社区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通畅党员、居民参与社区重大事项决策渠道。②考核评价机制。深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工作,采取“一社一策”整顿相对后进社区党组织。每年开展1次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③志愿服务机制。全面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制度,推行设岗定责、服务承诺制度,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要结对帮扶困难群众。④便民服务机制。在街道、社区建立党员服务站,在集贸市场、居民楼和商务楼宇建设布局合理的党员服务点。⑤党员经常性教育培育机制。依托社区党校、“道德大讲堂”和网络平台,对党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培训,每年轮训1次以上。突出抓好社区党支部书记培训,市级每年至少举办1期示范培训班,市县区要对社区党支部书记普遍轮训。⑥组织关系排查机制。每季度开展1次流入、流出党员情况排查,每年对党员组织关系进行1次集中排查,落实好流动党员专人联系、双重管理等制度。

6.活动载体。推行城镇社区“1+N”区域化党建模式。①组织设置。社区建立“1+N”区域化联合党委。“1”即社区党组织,“N”即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等党组织,市县区四大班子机关和纪检、组织、宣传、统战等常委部门为牵头单位。②工作职责。联合党委设第一书记、轮值书记和常务书记。第一书记由共建牵头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联合党委对外协调和内部运行;轮值书记由共建单位按月分组轮值担任,主要负责轮值月内共建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常务书记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主要负责为共建活动搭建平台、提供场所、组织群众等。③运行机制。建立共助共建责任、群众监督评议、联述联考等工作机制,落实签订共建项目责任书、双向述职等措施。

7.阵地建设。①建设布局。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新建或改造社区,居民1000户以下的,办公活动用房面积不能低于500平方米;居民1000户以上的,按每百户不低于50平方米标准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②标识和制度。以市县区为单位统一社区活动场所标识和制度。场所对外统一悬挂党组织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标牌以及“中国社区”标识,无其他标牌。室内上墙制度一般为议事规则、行为规范、便民服务、党内生活等基本制度。具体标准要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推进社区办公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的意见(试行)》执行。③基本设施。党务、居务、财务公开栏及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栏等设置规范,公开内容符合规定,更新及时。便民服务大厅窗口设置合理,服务事项、办事流程、作息时间、联系电话等具体明确。有条件的社区,在醒目位置设置旗杆并升挂国旗。

11.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效果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日渐复杂, 患者的发病情况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对高血压进行适当的预防、控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以及发病率[1,2]。我中心于2011年在辖区内5个社区中随机抽取20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建立健康档案, 规范管理, 在1年后进行系统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桂林市叠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体检过程中确诊为高血压的2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8例 (占48.27%) , 女105例 (占51.73%) 。

1.2 方法

(1) 建立档案: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规范 (2011版) 》标准建立个人档案, 每3个月进行1次面对面随访, 然后对随访的结果进行汇总, 对患者原有的质量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并对患者给予用药、咨询、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项服务。 (2) 健康教育:对每位高血压患者进行专题宣传, 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干预, 为了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就必须反复对患者的不良行为进行规范, 引导患者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 药物治疗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采用利尿剂、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联合用药方案进行系统治疗, 定期观察随访, 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1.3 评价标准

依据2009年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按1年内血压控制情况分为优良、尚可、不良三级, 高血压的控制标准如下: (1) 优良:全年血压记录在140/90mm Hg以下的时间至少有9个月; (2) 尚可:全年血压记录在140/90mm Hg以下的时间至少有6个月; (3) 不良:全年血压记录在140/90mm Hg以上的时间为6个月或6个月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社区医师进行专业培训, 根据患者高血压的分级情况对本社区的居民给予综合干预、转诊、随访、治疗、健康知识宣传等综合化规范管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 203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在优良范围者72例 (35.47%) 、尚可10例 (4.93%) 、不良121例 (59.61%)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 203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在优良范围者179例 (88.1%) 、尚可13例 (6.4%) 、不良11例 (5.4%)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规范管理后, 本研究患者的血压正常率、血压控制率、规范化管理后的超重、高盐饮食、饮酒、吸烟等危险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再加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生活习惯及饮食上的不注意, 这就使得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呈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不仅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且它是到引发肾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3]。高血压属于终生疾病中的一种, 一旦患上此类疾病就必须终生服药[4]。

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其关键内容就是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合理的控制, 以此来降低患者的靶器官受到损害的程度, 避免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5]。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通过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地控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一般情况下, 在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时, 不仅要对患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而且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健康教育

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 社区工作人员一定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 并对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进行仔细的观察,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以便给予让患者在主观上对高血压的治疗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纠正, 从而减轻高血压对患者的危害。对高血压的治疗起到更好的疗效。

3.2 建档管理

在对高血压进行社区控制时, 最为快捷有效地方式就是建立健康档案[6]。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的变化以及治疗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而且还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力的证据。

3.3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在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在, 一定要尽可能地将治疗方案简化, 推荐长效、控释片剂及药性平稳的药物, 以避免或减少老年患者因多种疾病用药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和心理畏惧情绪, 以提高长期治疗的主动配合性, 有效地控制血压, 预防并发症。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利用社区规范化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管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琼力, 张丹萍, 向燕萍, 等.社区控制高血压五年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6) :501.

[2]尹俊, 赵宝龙.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干预研究及防治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 9 (5) :221.

[3]李立明.中国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的进展[J].中华流行病杂志, 2010, 21 (4) :298.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基层版) [S].2009.

[5]Kay W, Klymk O, Nancy T, et al.Lichtenberg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on in older African-Americans with hypertension[J].JNBNA, 2011, 22 (2) :1-10.

上一篇:最新小学校园广播稿下一篇:预算员应该知道的大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