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责任”

2024-09-20

理解“责任”(13篇)

1.理解“责任” 篇一

对责任心的理解和感悟

在公司会议上,经过董事长在会议上对责任心名词的进解及亲自写的一篇关于责任心文章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如何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没有对错,只有选择的路不同,结局就不同。一个人富有责任的人应该对单位,对同事,对家人,对朋友,都有一份责任,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懂得人性自然的一面。更要懂得如何自我成长自我改变,才能改善现在的一切!

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臵,责任胜于能力,责任越大,提升能力的空间才能越大,责任更是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责任造就魅力,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的的才能有成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饰演不同的角色。无论一个人担任何种职务,做什么样的工作,他都对他人负有责任,这是社会法则,这是道德法则,这还是心灵法则。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生活总是会给每个人回报的,无论是荣誉还是财富,条件是你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努力培养自己勇于负责的工作精神。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才会产生改变一切的力量,人可以不伟大,人也可以清贫,但我们不可以没有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肩上的责任,扛着它,就是扛着自己生命的信念。责任让人坚强,责任让人勇敢,责任也让人知道关怀和理解。因为当我们对别人负有责任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承担责任。敢于担当,发自肺腑的去执行,尽全力去做。一个人的责任心如何,决定着他在工作中的态度,决定着其工作的好坏和成败。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即使他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绩来。有了责任心,才会认真地思考,勤奋地工作,细致踏实,实事求是;才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圆满解决问题;才能主动处理好分内与分外的相关工作,从事业出发,以工作为重,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都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推卸责任;就一家企业来说,不论你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一般员工,还是大权在握的领导者,都应有责任心,凡事尽心尽力而为,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积极投身到企业建设中去。

2.理解“责任” 篇二

政治文化理论在二战后兴起, 用以探讨人类的行为根源, 它曾受到以经济变量为基础的理性选择理论的贬斥, 指责它主观臆断, 忽视了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作用, 不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 使其一度退回到政治科学的边缘地带。但随着文明间冲突的不断发生, 文化因素在政治生活领域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政治文化理论重新复兴, 各国都开始重新肯定和加强自身的文化价值。因此, 这要求人们在政治分析中必须重视政治文化变量的作用。

对“政治文化”最有影响的界说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阿尔蒙德提出的, 1956年他在《政治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比较政治学》的文章, 指出“政治文化”是社会继承或传递下来的关于政府和政治行为模式的积累。阿尔蒙德认为, 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研究人们在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过度, 而人类的行为一定会受思想意识即引导与驱动人们政治行为动因的指导, 所以必须深入研究, 找到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此后,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政治公民》一书中对“政治文化”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并将其定义为针对政治客体的“取向性模式”, 这些客体包括政党、法院、宪法、国家历史等。一种政治文化既是社会历史经验的产物, 也是社会化的每个人经验的产物, 它赋予政治过程以意义和规范, 为政治行为提供基本前提和准则。因此, 每一种政治文化都能在其历史传统中找到其合理性根源。

美国的政治文化是在拓殖和西进运动的过程中培植起来的。哥伦布发现的这块荒凉的美洲新大陆, 让殖民者大失所望, 此时英国的圈地运动将失去土地的穷苦农民逼上了逃往北美之路。在这片新土地上, 他们没有主人可以依靠, 没有传统的土地可以耕种, 一切都要靠自己来开拓。他们开原垦荒获得了土地, 他们从欧洲中古的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由,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必须依恃自己的力量和机警来谋取自足的经济活动。这种早年殖民时代所养成的性格即“信任自己经验, 向自己判断负责的精神就是民主的基本要义。”同时, 这种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的性格也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美国开花结果埋下了种子。在来到美洲的人中除了自由农民外, 还有当时在宗教改革中受到迫害的清教徒, 他们最早将基督教带到了新大陆, 基督教的教义与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相互渗透、一脉相承, 形成了实质上的宗教与自由的关系。“宗教认为, 公民自由是人的权利的高尚行使。”“自由认为, 宗教是自己的战友和胜利伙伴, 是自己婴儿时期的摇篮和后来各项权利的神赐依据。自由视宗教为民情的保卫者, 而民情则是法律的保障和持久自由的保证。”这些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后来被美国独立时期的思想家广泛传播, 并将其在《独立宣言》中阐述为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能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这崇尚个人判断、向往自由的精神的影响下, 美国人在独立行事时更加看重的是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 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指导他们脚踏实地的做事, “它好比在这出拯救世界的戏剧中给每一个人都安排一个主角, 让他们在实现自己认为有效的活动中作出努力并承担责任。它否认人可以从无条件地依赖上帝和大自然中得到安慰, 它认为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它强调个人的特立独行而不是百般屈从, 并鼓励他将自己的信仰付诸检验。”

二、政治文化与责任意识

美国的政治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典型的美国个人主义突出强调的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追求个人利益的理性选择, 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 它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广泛强调自我控制、自我支配, 不受外来约束。这种精神虽然对摆脱强权制度, 从封建桎梏中解放自己是必要的, 但过度的自主极易产生闭锁在自我心灵里独处的危险, 并且个人主义者厌恶权力和干涉, 主张把社会对私人行为的干预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认为“最好的政府是最不管事的政府”, 强调竞争原则支配之下的民主秩序和个人利益的不容侵犯。这种自我意识极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为了避免走向事物的反面, 就必须用新的责任心和社会感去制衡分离化和个体化倾向。美国的历史进程表明, 在这个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社会里, 其社会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 整个国家也在短短三百多年的进程中就由一个荒凉之地一跃成为超强的世界大国,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的政治文化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责任意识。这一意识有效地弥补了个人主义利益观念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有效地制约和平衡着美国这个复杂的大熔炉。

责任意识可以分为个人责任和公共责任。个人的责任意识可以说是在个人主义自身中产生的, 个人主义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经验, 因此也就要为自己的判断负责, 美国的家庭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从而形成一种传统意识。公共责任通常是指“使社会整体受益……包括运用一切公共设施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和友谊, 使公共生活充满乐趣, 而不是恐惧。”美国的公共责任意识同样有其传统渊源, 这一文化特质可以在早期移民的清教徒身上体现。约翰·温斯罗普是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批清教徒中的一个, 1630年他在塞勒姆港舍舟登岸之际, 宣读了一篇题为《基督教仁爱之楷》的布道书, 以之为建立“山巅之城”的原则, “吾辈必须团结如一人, 我们必须建立兄弟般的感情……”, “吾辈务须互悦互爱, 为他人设身处地, 有愉同欢, 有哀同举, 同劳作, 共患难, 视他人为手足待全民如一体。”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这对看似对立矛盾的观念, 在宗教的宽容释意下变得和谐统一起来, 正是这种矛盾与宽容的互动才形成了美国政治的良性发展状态。此外, 公共责任也意味着一种权利, 美国的传统精神是厌恶权力和干涉, 大的方面的表现就是“层层钳制”的政府, 政府的责任是要保障个人能自由施展其才能和别人竞争, “而政府的正当权力, 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到一种形式的政府变得损害这些目的的, 那么, 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 以建立新的政府。”因此, 为了这种权利的有效贯彻, 人们纷纷建立小选区, 在每个选区内人们都是公共事务活跃的管理人, 亲自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种环境培养了人们关心公共利益的心态, 潜在的责任意识由此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三、荣誉是对责任的最高褒奖

人类学认为, 人类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是通过他人的认可来实现的, 荣誉作为一种对他人行为价值肯定的表现, 有时比信仰更能支配人们的意志, 规范人们的行为。“荣誉”一词, 在法语中有两层意思。首先, 它表示人获得他人的尊重、赞美和尊敬。比如, 在使用这个词时人们常说:“赢得了荣誉。”其次, 它表示人们赖以获得这种尊重、这种赞美和这种尊敬的整个行为规范。比如, 在用这个词是人们常说:“一个人总要严格地符合荣誉对他的要求”;“他不顾荣誉”等等。) 在这里我们探讨的荣誉同时具有这两层含义。举一例说明,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毕业于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的精神是:责任、荣誉、国家。其荣誉准则是教育每一个学员决不说谎、盗窃、欺骗, 也决不容忍此类行为者, 这种荣誉观扎根于每一个学员的心中。在二战爆发时, 艾森豪威尔只不过是麦克阿瑟手下的一名中校参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由于参谋本部迫切需要一名熟悉菲律宾群岛目前形势的人, 马歇尔电召艾森豪威尔速回华盛顿, 对他委以重任, 这时的艾森豪威尔虽然还没有资格参加那些关于同盟国大战略方面的高层会议, 但他却能站在最高统帅的角度, 代表美国利益来思考全球性的战略行动。这种品德又恰是担任美国驻欧洲部队的统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此后他一路攀升:1944年2月, 被任命为盟军最高统帅, 12月晋升为五星上将;1945年6月, 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参谋长。他成功指挥的北非战役、诺曼底登陆也为他积奠了终身受益的政治资本。荣誉观指导了艾森豪威尔的行为, 同时他的行为又使他获得了荣誉的最高褒奖。

在美国, “凡是能够使社会正常发展和有助于工商业的安然稳妥的德行, 都在这个国家受到特别的尊重”, 在这些德行中以勇敢为首, 这种勇敢在经营工商业企业中则表现为大胆的冒险精神, 因为美国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尚未开发的财富, 使他的人民有一股无穷的力量去追逐一切需求和欲望。勇敢经营工业的精神, 便受到这个国家人民的青睐和尊重。”这种精神也是美国迅速发展崛起, 国力强盛和国威四扬的主要原因, 因此, 美国对破产倒闭的商人特别宽容, 他们的荣誉不会由于这样的意外而受到损害。

在美国的传统中, 所有的人都劳动, 劳动使人们获得一切, 可以说美国的全部历史就是美国人民不辞劳苦, 勇敢开拓、劳作的奋斗史。因此, 美国的荣誉观最厌恶的就是游手好闲的人。在美国即便是家产殷实的年轻人, 他们虽然心里不愿劳累, 但也不得不谋一职业, 因为美国的荣誉观决不允许他们好逸恶劳、清闲自在, 他们也必须得服从这种荣誉观。

在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到处都充斥着矛盾, 宽容使得矛盾得以存在, 而矛盾的存在使得宽容成为一种必要;人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使人们产生了荣誉观, 这种荣誉观赋予责任以最高褒奖, 最终平衡着美国这个多元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崔斌箴、王海青:《论美国的个人主义政治文化和公共责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 (5) .

[2]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 (英文版主编) 、邓正来 (中文版主编)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3]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1985.

[4]刘建飞:《美国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及其对国民行为的影响》[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3, (5) .

[5]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 (下册) [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9.

[6][美]H·S·康马杰著、南木等译:《美国精神》[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7]崔斌箴、王海青:《论美国的个人主义政治文化和公共责任》[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5) .

[8]崔斌箴、王海青:《论美国的个人主义政治文化和公共责任》[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5) .

[9]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 (下册) [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9.

3.理解“责任” 篇三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网络侵权;侵权责任

一、网络侵权概述

网络侵权是指应用互联网的方式侵害他人民事侵益的行为。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为网络侵权案例责任划分的法律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描述:“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法侵权责任。”该法律条款详细的描述了网络用户侵权行为的界定、网络服务者侵权行为的界定,以及两种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除了《侵权责任法》中说明了网络侵权责任问题以外,其它的法律法规对这一问题也有描述。比如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定义了“网络服务提供”者这一概念,并侵该类对象进行细划,该法律条款中定义了传输服务提供者、网络缓存服务者、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这三种服务者,这条法律法规为《侵权责任法》的补充,如果要讨论网络侵权问题,就要从网络用户、不同类型的网络服务者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二、 《侵权责任法》关于网络侵权的规定

目前我国的部分学者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界定提出质疑,这是由于该法规的定位还过于粗放的缘故,比如目前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要包含有基础服务提供者、接入服务提供者、搜索服务提供者、链接服务提供者、存储服务提供者,如果不能详细的划分,未来侵权责任的界定将出现困难。

我国《侵权责任法》关于网络侵权的制定主要借鉴了美国1998年《数字著作权法案》中的条款。美国的《数字著作权法案》中把网络服务者划分为两种,一种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即Internet Service Providcr.ISP)与网络内容提供者(即nternet Contcnt Providcr.ICP)那时的网络环境没有现在复杂,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要准确的界定两种网络服务商可能会存在岐义。

实际上,我国目前的很多网络服务商已经为综合型的服务商,在提出侵权责任诉送时,必须准确的划分该服务商目前提供的服务内容,只有根据当前提供的服务划分网络侵权的责任,才能令网络侵权的责任明晰。

三、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

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划分,目前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应用“通知与取下”规则,与“知道规则”进行描述。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当网络用户实施了侵权行为时,被侵权人有权力告知网絡服务商侵权的事实。让网络服务商作出中止侵权的处理。这就是“通知与取下”的条款。同时,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当网络服务商知道了网络用户正实施侵权行为,却未即时取下侵权商品或中断服务,以至于侵权行为依然进行时,网络服务上要承担侵权的连带责任,这就是“知道”问题的法律描述。这两项内容从被侵害者、网络用户、网络服务商这三个角度界定了网络侵权的责任,从三个角度的界定是《侵权责任法》关于网络侵权问题处理的核心。

四、网络侵权责任的解释

(一)被侵权者责任的界定

当被侵权者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时,必须用电话或书面通知的方式向网络服务商说明网络侵权的问题。该书面通知书必须明确的描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权利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地址,让网络服务商可以确认网络侵权问题的真实性;描述涉及到清权问题的内容,描述的内容必须非常清晰,不存在理解性岐义,令网络服务商可迅速的、定向的处理网络侵权问题;描述关于侵权问题的处理方法,比如要求删除涉及侵权问题的网络数据、删除服务商提供的链接地址等;提供涉及侵权问题的初步证明材料,让网络服务商可初步判定被侵害人所描述的问题是否属于侵权问题。如果被侵权者没有向网络服务商提供书面通知,则在处理该网络侵权问题时,网络服务商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二)服务商责任的界定

《侵权责任法》中“知道”这一行为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为被侵害人告知了网络服务商,令网络服务商知道;第二种理解为被侵害者认为服务商“应该知道”。就第二种理解来说,这种理解方法主观性太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服务商难以一一确认网络数据的内容,法律也很难从主观意识上判定网络服务商是否知道是否正在实施侵权行为。于是关于网络服务商是否“知道”正在实施侵权行为,应以被侵害人是否实施了“告知”这一行为作为判断标准。如果被侵害人已经“告知”,而网络服务商还未做出中止网络侵害的行为,网络服务商就要联担连带的责任,否则网络服务商只应负疏于管理的责任。

(三)服务商行为的界定

虽然我国的网络服务商种类很多,但是目前可将之划分为ISP服务商与ICP服务商。当网络服务商获得通知以后,两类服务商均要中止侵权数据的传播。《侵权责任法》中“通知与取下”这一内容的规定说明了当网络服务商接受了被侵权者的通知以后,ICP固定要迅速清理正在传播的侵权数据,ISP也不能因其它的理由推卸侵权责任。以BT传播为例,网络用户应用BT的方式制作了一颗含有侵权内容的“种子”,该种子一旦传播,数据就分布在用户者的存储空间中、ICP商的存储空间中、ISP商的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用户要承担侵权责任,ICP商如果不能迅速处理正在传播的数据碎片,也应负连带的责任,ISP商则要令网络链接无效、令种子数据传输无效,否则也应当负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中规范了所有网络服务商的行为。

五、小结

《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责任的划分作出规定,其它的法律法规也对《侵权责任法》的条款进行补充。虽然《侵权责任法》的条款还不够完善,但是目前已经能明析被侵权人、网络用户、网络服务商之间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罗斌. 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形态研究[J]. 法律适用. 2013(08)

[2] 梅夏英,刘明. 网络侵权中通知规则的适用标准及效果解释[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3] 李颖,宋鱼水. 论网络存储空间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以韩寒诉百度文库案判决为切入点[J]. 知识产权. 2013(06)

4.理解“责任” 篇四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已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它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文中用一个字“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D.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C(“刑法不知礼的约束力大”说法错误,文中说“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文中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方法,并没有力度大小的区别。)

2.B (“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有误,文中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社会性。)

5.理解“责任” 篇五

教师的责任就是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那么,如何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呢?

首先,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第斯多惠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言谈举止,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其次,是教师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只要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満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我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再次,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事了教师职业,也就注定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做教师要自尊更要自爱!同时也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能更好的成长。

6.理解“责任” 篇六

大家好!

生命,是脆弱的,哪怕一碰就支离破碎,也要绽放出耀人的光彩;生命,是渺小的,哪怕是微不足道,也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力量;生命,是短暂的,哪怕是转瞬即逝,也要完美地画上句号。

“哇!哇!哇!……”,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医院的寂静,焦急的爸爸眼睛随之一亮,冲向了那紧闭的房门——一个新生命降临了!整个医院都充满了喜庆,灯火通明。

爸爸将你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上,轻轻地放在柔软的摇篮里,爱不释手。你不再啼哭,静静地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亲爱的弟弟,当妈妈带着疲倦温柔地看着你时,你紧闭双眼,静静地入睡了,却不缺那份可爱宁静。

当你长大了一点,开始了牙牙学语。学会了叫“爸爸”、“妈妈”,看着爸妈激动又欣慰的抱着你,你也兴奋地撞在他们怀里撒着娇,却没有人发现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在心里翻滚,心像刀割一样,难受极了。

当你一岁时,开始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爸妈更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总是叮嘱我要注意这、注意那,生怕你摔着了,受伤了,当宝贝似的呵护着。那时,你开始学习走路,我牵着你的手,在公园里一步一步地围着花坛转圈。正走得起劲时,你突然甩开我的手,摇摇晃晃地扶着台阶走起来,两只小脚像鼓槌一样在大地上无节奏地敲打着鼓点。很快,你放弃了台阶,独自迈步。当你享受走路的自由时,你跌倒了,额头上擦破了皮,渗出了丝丝血珠。你愣了一下,终于哭起来。爸妈一边责备我没有照顾好你,一边心疼地把你搂在怀里。这一幕看得我鼻尖酸酸地,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却怎么也涌不出来。亲爱的弟弟,你在温暖的怀抱中瞟了我一眼,眼神里既有后悔,又有愤怒,似乎也在责怪我,想把我孤立起来似的。

7.理解“责任” 篇七

人是需要理解的, 正如狄尔泰所言:“自然需要说明, 而人需要理解。”人正是在理解中确证了人之为人的存在。同样, 语文教学也需要理解。中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正处在迅速提高、日臻完善的阶段。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

一、在生活中理解

长期以来有一种理性的语文教学观往往误导我们把“理解”理解为某种具体的认知过程, 称之为“懂得”“学会”“掌握”等, 或者把理解等同于情感上的沟通和一致。其实这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 遮蔽了真正的言语世界, 营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枯涩的言语世界。我们认为言语要与生活同构, 理解一定要在生活中进行, 言语意义是从生活, 从世界中体会理解出来的, 理解表达的是我们与世界交互作用的关系, 绝不可能孤立理解。比如《诗经·式微》, 不同时代、不同生活, 就有不同的理解。《诗序》认为是黎候流亡卫国时随行臣子劝其回国之作, 因而古人常以之作游子思归的典故, 如王维《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近人则多以为是表现征戎劳役之苦, 抒发征夫或劳役者对君主的抱怨。而今则有人将其理解为一首对话式爱情诗:“天快黑了, 为何还不回?”“要不是为了你, 怎么会在露水里?”“天快黑了, 为何还不回?”“要不是为了你, 怎么会在泥泞中?”其实语文理解从来不存在什么关于普遍法则的知识。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语文教育的方法论, 获得精确的、客观的、可检验的知识体系, 如“语文知识树”等, 而把不能实证化的价值问题等排斥在外,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还能是整体发展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吗?

二、在对话中理解

语文理解是有别于解释的对话。狄尔泰认为“理解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流过程。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开放, 便是向他说的话开放”。因此, 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过去的世界是一个他人的世界, 独立的他人在其各种产品中表达的世界。他们用象征来揭示自己的意向、感情、心绪、洞见与欲望。而解释者则希望在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眼界, 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知识。语文学科思维与自然学科的思维不同, 自然学科的思维, 是单一主体的思维, 它的对象就是客体, 意识的工作主要在于解释客体, 其方式偏重于独语, 而达于认识。语文学科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 它探讨的文本, 是主体的一种表达, 它进入交流, 面向另一个主体, 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 进入对话的语境, 它需要的是理解。

巴赫金指出:“在解释的时候, 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 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对客体不可能有对话关系, 所以解释不含有对话因素……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对话性的。”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 主体与主体、意识与意识的交锋, “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 两个主体, 互揭短长, 去芜存精, 共同发现, 揭示真理因素。在共同的探讨中, 可能主体的真理因素多寡有别, 但都自有价值, 即使一方意识全是谬误, 也应在对话、批判中被揭示, 而不是在另一方面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抑中被否定与消灭。即使是谬误本身, 也有其认识的价值的。当然, 在一定时候, 解释有时也是难以避免的。理解要求一定的价值判断, 其中包含了一定的解释。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俨然就是绝对真理的化身, 甚至连学生参与论争的资格都会受到置疑与嘲弄, 以致在价值判断中随意性的、情绪化的成分较多。至于说到尊重对方、进行对话, 承认在对方的阐述中存在某种真理, 这种情况更加凤毛麟角。这种你错我对、你输我赢、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都是长期以来形而上学猖獗的结果。没有相互丰富的愿望, 缺乏共同建设的气氛, 更无双赢的气度。这是标举“解释”, 而忽视“理解”造成的。

三、在争鸣中理解

8.理解“责任” 篇八

关键词:缺陷责任期;质量保修期;辨析

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借鉴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惯例,在通用条款第15条中规定了缺陷责任期制度,该条款的引入明确了工程缺陷责任期、工程保修期和质量保证金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减少矛盾纷争,提高合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保修期的概念及法律依据

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其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征总和,即建设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建设工程质量保修期是工程项目承包商对其完成的存在质量缺陷的工程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保修的期限。

我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确立并规定了质量保修期限。《建筑法》第62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具体的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由国务院规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①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②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③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④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第41条规定: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二、缺陷责任期的概念及法律依据

工程质量缺陷是指将设工程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以及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约定。

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是指承包人承诺由于工程质量缺陷出现的问题负责维修并承担维修费用和损害赔偿责任的期限。质量缺陷责任期一般为六个月、十二个月或二十四个月,具体可由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缺陷责任期的概念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中提出,最新的《標准文件》(九部委令56号)的合同通用条件和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通用条款中再次使用。在缺陷责任期内,承包人承担缺陷担保责任,因承包人的过错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就要承担建设工程质量缺陷的修复责任,并承担质量缺陷修复费用、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

三、缺陷责任期与保修期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一般工程项目而言,其工程质量保修期内,包含着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短于工程质量保修期,并不是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结束以后再进入工程保修期。假如说工程质量保修期分成前后两段,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就是前一段。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解决的是质量保证金返还的问题,缺陷责任期内有质量保证金担保其维修义务的履行,质量缺陷责任期届满,质量保证金按照合同约定予以退还;保修期解决的是合同约定的质量保修义务,在质量缺陷责任期届满退还质保金后,承包商仍然要履行法定或约定的质量保修义务,此时承包商承担的是合同的履约义务,如果不履行工程质量保修义务,就要承担合同违约责任,按照《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承担修理、更换、重做、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缺陷责任期和工程保修期的区别还在于:工程质量缺陷期内,承发包双方不需要出具书面承诺书,不需要单独签定《工程质量缺陷保修书》,招标文件和施《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中已经包含工程质量缺陷的修复工作。

四、正确理解质量保证金与缺陷责任期、保修期的关系

质量保证金是指发包人与承包人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从应付的工程款中预留,用以保证承包人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建设工程出现的缺陷进行维修的资金。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预留质量保证金的期限对应的是缺陷责任期;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也对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修期进行了明确界定,明确了承包人缺陷责任期内的缺陷维修义务和质量保修期内的保修义务。通用条款约定:在工程移交发包人后,因承包人原因产生的质量缺陷,承包人应承担质量缺陷责任和保修义务。

缺陷责任期内,由于承包人原因造成的缺陷,由承包人负责维修,并承担相关费用和赔偿损失;如果承包人不维修也不承担费用,发包人可以雇人维修,发生的费用直接从质保金中扣除。

缺陷责任期届满,承包人仍应按合同约定的工程各部位保修年限承担保修义务。缺陷责任期是发包方预留质保金的一个期限,而保修期是承包人对工程承担保修责任的一个期限。

我们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履行与管理中,要正确区分质量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修期的概念,不要发生混淆,按照法律和法规规定,质量保修期一般均长于质量缺陷责任期,有的伴随建设工程终生,时间跨度较长,如果错把质量保修期当成缺陷责任期,超期扣留质量保修金,会增加承包人的负担,对承包人不公平。

参考文献:

[1]赵康.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法律问题[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范殷伟,沈杰 .辨析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修期[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7(6)

9.理解“责任” 篇九

7.C(“凸显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鉴赏有误,小说整体基调是温情的,未触及人性层面的冷漠,小厮的欣喜是出于苦寻多日终于有果的喜悦)

8.酒被劫查访多日丝毫没有线索,却在老妇人家寻食时意外发现;苦苦探查到劫酒的那伙人,回到酒庄,老爷却拒绝报官反而设粥厂济民;放弃报官并设粥厂济民几日后,却惊喜发现酒被送回,至此运酒路过秦岭山不再被劫。(一点1分,三点4分)

10.企业文化理解 篇十

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企业文化,尤其是在公司安排下,参与了烟草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项目,个人感觉企业文化过于抽象,概念颇多,理解都成问题,做起来就更不会得心应手了。在参与初期就详细的想了想这个事情该怎么去做,感觉从概念理解,从之前的一些烟草企业做过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中去学习,可能会有所收获,于是翻阅了大量的烟草行业企业文化案例,也看了不少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构思、建议及过程,脑海中渐渐地似乎有了那么一些概念,这两天亲身参与了阜阳烟草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总算是有了一些体会,今天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谈一下我自己理解的企业文化的概念,个人感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是指导企业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的统领,是带领企业员工沿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指导!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和员工的行为准则,在企业中在员工心目中都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企业缺少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于三魂离了七魄,人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企业也不是一个完整地企业,可以想象一个企业如果缺少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于缺少了企业的行为准则,等于无法承担起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的企业也无法长期的存活下去。对外无法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的严格竞争,对内无法使企业员工明确自己的使命,员工会觉得企业都没有明确的使命感,我们哪里还懂得个人的使命感呢?

其次,从大的方面可以阐述企业文化的内涵,可以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抽象的、具有较高层面的文化概念,企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员工精神等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企业缺少精神文化,等于没有了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绝对的劣势,成长性企业尤为严重,成长型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资本积累,吃饭已经不是什么问题,这个时候企业家只能依靠顽强的拼搏精神带领自己的企业超更高更巩固的方向发展,随之企业也将从社会、领导、员工身上吸取精神养料,成为自己的精神意志,自己的企业灵魂。行为文化是企业的行动准则,是一种标准化行动纲要,建立合适的符合常规的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长期保持清晰战略目标的必要点,行为文化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风格、精神面貌和领导员工的办事作风,是企业中个体、集体行动的领路者,是有赖于标准化的约束和长期的习惯养成。制度文化是一种刚性文化,包含了企业的治理结构、人事结构、战略结构、行政管理结构及企业品牌结构等;企业缺少刚性的制度文化,等于是一支涣散的队伍,一盘四处流走的散沙,无法形成一个拳头去市场竞争,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产

品结构,无法形成自己的特有企业风貌,可以说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和企业的命脉、员工的凝聚力、员工的职业道德都有很直接的关系。物质文化是企业的标识性文化,是企业对外宣传的有效手段,物质文化的建设标志着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形象、发展历程及开拓方向等,是企业统一思想、统一基调及统一形象的必要手段。

建立文化导向型企业文化是烟草行业目前的重中之重,建立一元型母子文化体系又是目前烟草行业的显著特点,就是建立一种集中了核心理念、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为一身的文化共享体系。随着母文化向子公司的输出,子文化的构建成为必须。在母公司文化管理的确定模式基础上,针对子公司(工厂)的职能定位与现实情况对文化进行提炼,以充实和丰富子文化,完善和延展公司母文化。另外,母文化会对子文化管理的原则加以界定,这决定了子文化建设的方向。子文化在建设方向上要和企业现实工作相连接,充分体现了文化要干预现实的这一理论基础。现实企业工作中,员工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企业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只有文化体系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相结合,利用行为文化来使自己的本职工作规范化,利用制度文化来确定自己本职工作的职责、范围,利用物质文化来标识自己本职工作的性质和作用,才能让每个员工严格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来操作,让每个员工严格按照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去稳步提升,实现自身的进步,达到技能进步、思想进步、观念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相适应,增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勤奋努力的拼搏,最终实现企业和企业全员的进步,为社会的和谐、社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曹辉

11.理解设计,更要理解商业 篇十一

诺曼认为,尽管设计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和技术之间的互动。“要做好这件事,你必须同时了解这两个方面。你要把它变得很有趣、有吸引力,但同时也要便于理解。”

2013年11月底,诺曼作为演讲嘉宾出现在UPA中国举办的用户体验大会上,和过去25年任何一场演讲一样,这个地方挤满了拿着他的书要求签名和拍照留念的粉丝。这套书刚刚再版,除了使用的案例和谈及的技术,最大的变化可能来自于作者本身。他希望增加一个叫做“诺曼法则”的理论:如今公司里的所有人都希望立即开始干活,工程师都想立即开始写代码,没有时间再留给设计师做详细的消费者调研了。因此设计师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招更多人,第二,提前工作,在任务没下达之前就开始你的工作。

这是一个有趣的变化,因为诺曼的主题不再是设计原则,而是设计师的工作法则。大多数人对于诺曼的了解都基于《设计心理学》,希望他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进程里给出普适的设计原则,但就理论而言,诺曼并没有开发出太多新东西,反之,他对一个设计师应该在公司里扮演什么角色有很多话说。

当被问到25年以来他主要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沉思良久,然后回答:“我了解了商业究竟是什么样 子。”

时间应该回到1993年,唐纳德·诺曼进入了史蒂夫·乔布斯刚刚离开的苹果工作,他的老板是从百事可乐来的约翰·斯考利。用诺曼的话说,他是一个永远有想法的人:“他总是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去,‘停下你手里的活,我又有了一个新主意。’”诺曼在苹果的职位是先进技术部门(Advance Technology Group)的副总裁,这个部门的任务是研究未来趋势,然后实现它。在早期,这个部门的年预算超过2亿美元。

和这笔预算一样庞大的是它的开发项目,“我们设计了Quick Time,还对计算机在教室中的应用做了研究,是一个名叫Apple Classroom Tomorrow的项目,还有语音识别、图形技术等等现在苹果产品中已经包含的功能,我们当时其实就开始尝试了。我们这个团队配备非常齐全,有用户界面设计师、很棒的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等等,我们几乎拥有一切。”不过正如你所知,苹果很快陷入了困境,当乔布斯回归之后,诺曼的项目被叫停,就此离开了苹果。

他随后创立了一家叫做Neilson Norman的公司,并开始担任宝马、日产和一些工业工程类公司的设计管理顾问。曾经有传言说他被三星聘请,并在韩国拥有了一间办公室─不过他澄清说事实上是他在韩国科学技术学院(KAIST)每年教2个月书,且客户名单上从未出现过三星、苹果这样的公司。

“经常有很多公司邀请我去帮它们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我的经验是,不要解决它们要求的问题,而是应该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然后再去解决它。相反,很多设计学院在教学生们发现问题,然后创造一个新东西,这很有趣,很让人兴奋,但也是完全浪费时间。”诺曼解释说,许多人把创新理解成设计师、工程师或者是某个车库里的天才的奇思妙想,但他们没意识到,这些激进的创新大部分都失败了。

“手势的应用在iPhone诞生之前20年就有了,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我在苹果的时候也曾经发布过一个失败的新产品,那是一款数码相机,没有显示屏,只能存储8张照片,这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很难把这些照片存到电脑上,当时的网速每秒只有30比特,要传输很长时间,而且不是人人都有电脑,即便你传到电脑上,又能做什么呢?”

如果套用诺曼自己的理论,这些拥有奇思妙想的天才们可能狂喜于技术和发明本身,而忘了这些技术和发明是否能帮助人们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就照相而言,问题并不在于介质如何,而在于是否利于分享。

要实现这个理论必须把诺曼25年前的设计心理学和25年之后的设计管理结合到一起。可惜就他本人所言,他并没有看到太多鼓舞人心的案例。“昨天我看到一篇有关英菲尼迪的报道,关于它们最新的情感化汽车(Emotional Car)设计,它们所说的情感化指的是内饰设计,比如皮革等等,真是有趣的说法─人们谈起自己的汽车往往都是在抱怨,尤其是中控系统,往往让人难以理解。”

在所有这些语境之下,我们和诺曼谈起他25年来总结的公司管理和设计管理的心得、设计师对商业的认知以及他为何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变化,设计的本质始终有效。

C=CBNweekly N=Donald Norman

C:你如何评价自己早期在苹果的工作?

N:我学到了非常多,包括怎么管理一个团队,怎么安排组织架构,还包括不能做什么。乔布斯是个很复杂的人,我不会评价他,除了以下观点:我认为除了乔布斯,没有人能拯救苹果。他非常特别,他不是一个能让人感到愉快的合作伙伴,但他有远见,如果你和他有共同的远见,那是很好的,如果你有不同意见,那就糟糕了。过去的苹果,尽管一些好的意见总能被接纳,但这对苹果并不是件好事。乔布斯来了之后,他告诉公司要专注。即便有人有很好的点子,他还是会很生气,因为他不想因此分散了公司的专注度。这是我在苹果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

今天有人在谈论精益创业(Leaning Start-up),它的基本理论是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当你创业的时候,不要太分散,什么都想做。推出第一个产品往往会非常困难,你不知道人们到底要什么,所以应该做一个最小化的产品,但同时能起到作用。

C:当一个学者和当一个商业顾问的最大区别是什 么?

N:理论上来说,任何设计的第一步应该是消费者调研,但在任何一家公司做设计师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一个新项目启动的时候,你常常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预算去做消费者调研了。我之后20年的时间都在努力帮助一些公司去平衡这之间的矛盾。

C:过去20年你参与设计或者改进的产品当中,哪一个是你自己认为最棒的?

N:有些我不能说,但大部分我做的事情其实不是针对具体的产品或者设计,而是公司管理架构。很多公司常常让我进入内部去帮助它们,我去发现问题,然后审视有哪些专业人才可以帮助公司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时候我发现公司往往已经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但它们并没有好好利用。

就拿整个汽车行业来说,越是昂贵的车,人们对它的体验越失望。豪华汽车品牌的设计师们考虑的都是那些所谓的“驾驶体验”,那些所谓的稳定性、摄像头、前后显示屏,光温度控制就分驾驶员、副驾驶、后排等等,整个就是一团糟,人们永远没办法弄清楚要怎么操作车内这些复杂的系统。豪华车品牌的设计师总的来说就是一群热爱“驾驶”的工程师。“能体验驾驶乐趣的高性能汽车”?得了吧,你觉得在上海你有可能体验到开车的“乐趣”吗?在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里,你可能只能达到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所以真正应该考虑的是乘客的需求,可是它们(汽车品牌)并不理解这件事。它们只想着在测试专用道上体验驾驶的乐趣,而普通消费者却成天在糟糕的交通拥堵中过每一天。

C:你自己开什么车?

N:这并不是某个品牌的问题,是整个汽车行业的问题。有一个有趣的调查:美国有一本很有名的杂志叫Consumer Research,它们会对一些产品的普通用户进行调研然后统计。很多年前,BMW率先推出了名为iDrive的新操作系统,人们对它的反馈很差,之后,另外一个汽车品牌又推出了一个新系统,然后你会看到人们抱怨,“没有比这更差的了”;再然后凯迪拉克又出了一款新车,人们会继续说,“这简直是我用过的最差的系统了”。而自此之后宝马再也没有被人提起过。

C:所以汽车行业应该做些什么?

N:它们需要重新思考它们的消费者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不是一群热爱驾驶,享受速度带来的快感的人,他们是一个家庭,他们需要在车里得到好的体验。如今汽车内部的设计师思考的第一反应还是我该运用什么材料,皮革或者碳纤维还是什么其他的。这些很棒,但你最先考虑的应该是人们都在车里做什么,如何便利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C:你提到设计师们常常认为不被他们的老板理解,这意味着公司应该给予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吗?

N:不,我也要反问他们,“你们真的理解公司究竟想要什么吗?”大部分设计师,或者大部分企业员工,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所在公司的真正需求。

12.理解“责任” 篇十二

要想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就必须准确地理解语言。不仅理解字面意思,还要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言之语;不仅要理解文字表达的思想,还要理解表达形式的妙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每课的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地理解语言之义、运用之妙。那么,究竟该理解些什么,怎样理解?下面谨结合自身教学教研经历,谈谈肤浅看法。

一、词语

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是语言理解的重点。学生没学过的词语,已接触但理解、使用不正确的词语,体现课文中心的关键词语,使用贴切、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多义词、近义词、成语,都是教学中应该理解的重点,低年级更是如此。如第一册第六课《小小的船》中的叠词“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第八课《树叶》中的动词“长”“落”“漂”“飞”;第二册第五课《春天的色彩》中表颜色的ABB式叠词“蓝湛湛”“碧澄澄”“绿茵茵”;第三册第十三课《征友启事》中的“同”“跟”“陪”“和”“一起”与“或者”;第八册二十二课《语言的魅力》中的四字词语“衣衫褴褛”“头发斑白”“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

究竟怎样理解?一要体会情意,二要体会表达妙处。

先说体会情意,既要理解字面意义(即王建华教授所说的语言意义),又要体会背后的深层意义(即王建华教授所说的语用意义)。如第一册《小小的船》中“月儿”“船儿”,表面是指月亮、小船,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浓浓的喜爱之情。第十二册《穷人》中的“熬”一词,本义是指用微火煎炒至干,在文中指艰难地度过,体现了渔夫的坚忍。

再说表达妙处,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当、形象、生动。精当,是指言论、文章精确恰当,用词造句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指语言意义准确,《少年闰土》“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中“挂”与“轮”,《锡林郭勒大草原》中的“嵌”,《邮票上的齿孔》中的“发现”“发明”与“发生”。另一方面指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恰当,如《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中的褒义词与贬义词,《花边饺子里的爱》与《秋天的怀念》中“妈妈”“母亲”两个词语的语体差别。

形象,是指运用语言所描绘的人、物、场景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语言的魅力》中“衣衫褴褛”“头发斑白”的形态感,《山村的早晨》中“揉着”“舒展”的动态感,《火烧云》中“葡萄灰”“茄子紫”“梨黄”带来的色彩感,《江畔独步寻花》中“流连”“自在”“恰恰”的音韵感。

生动,就是指语言运用力求新鲜、活泼、富有变化,让“死”的东西“活”起来,让“静”的事物“动”起来。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中的“铺”,《雨后的森林》中的“爬”“枕”“滴”,《笋芽儿》中的“钻”“挺”。

理解词语意义,通常采用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图画、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学过的词语、利用字典词典、反复诵读、语素分析的方法。如联系生活理解“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中“挂”与“轮”的准确,联系图画中的蓝天理解“蓝湛湛”;联系上下文理解《詹天佑》的“杰出”“要挟”,《狼牙山五壮士》的“战士”“壮士”;联系已学过的词语理解《掌声》的“骤然”;运用语素分析理解《九色鹿》中“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无忧无虑”;运用反复诵读、细细揣摩的方法理解《暮江吟》中的“铺”……

体会表达妙处,通常采用比较法,因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常用的比较方式有去词比较、换词比较。如《心中那盏灯》中描写父亲磨制冰灯细节的“捂”字能否换成“摸”、父亲用冰冷的双手为“我”“掖”被子的“掖”能否换成“盖”“铺”,进而体会用词的精确。

二、句子

句子是话语交流的基本单位,准确理解句子是语用的基础与前提。正因为如此重要,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二、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第三条阐述的都是理解词句的要求。具体说来,第一学段着重理解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语意,第二、三学段着重理解结构突现的、含义深刻的、富有表现力、表现中心的、地位重要的句子,尤其对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异构变式句,含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反复修辞格的句子要给予充分关注。对重点句子,通常采用句式比较方法,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体会句中蕴含的情意,最后领悟表达妙处。

比如,声音时刻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因为其抽象性,稍纵即逝,所以很难描写,但六年级上册的《怒吼吧,黄河》一课中的声音描写却很出色。究其原因,一是运用比喻修辞,二是采用“声音+时而+特点(四字短语)+心理感受+好像+事物(生活场景)”的句式。如何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奥秘呢?笔者曾设计了“读-画-品-悟”的教学过程。读,是指自由地朗读描写光未然朗诵声的句子;画,是指分别用“_”“△”画出描写声音特点、心理感受的词语,用“”画出联想到的事物或场景;品,是指边读边思考,作者分别把朗读声比作成什么?为什么这样打比方?悟,是指领悟表达秘妙,让学生明白:用熟悉的事物或场景来比喻朗读声,使得抽象的声音变得可视、可触,语言自然就会形象、生动。

又如,六年级下册《船长》一课广泛地使用短句描写“玛丽”号巨轮遇险时的场景、船长的命令以及他与大副的对话,突现人们的惊慌与船长的沉着与果断,课文最后两句话用长句叙述船长的因公殉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长句短句的妙处,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默读课文,画一画,船长哪些命令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船长的哪一道命令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A.品味船长下达的第一道命令。

①船长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这一道命令的?PPT出示课文片段,学生齐读。

②这样的场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虽只有四十二个字,却字字让人惊心。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停留文字上,数数每句话字数,你们发现了什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④点拨:人们紧张、激动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说话会短促,因此作者所写的话也应短促。这里大量使用短句,就非常逼真地再现了“玛丽”号遇险时可怕、紧张的场面。

B.交流后几次命令。

①第二道命令之前也有对话,老师把这段对话已作了改动(出示PPT),读一读,可以吗?

②点拨:人物的对话要符合当时情景。此时时间万分紧迫,情况万分危急。只有运用短句,才能再现情况的危急、船长的果断与魅力。

(3)一段对话,两次命令,船长就将一场可能船毁人亡的大灾难控制住了。可他却随着轮船徐徐沉入大海。“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能改成“透过薄雾,人们看到,雕像沉入大海”吗?

(4)点拨:船长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人们敬佩他但又万分悲痛,此时气氛凝重,所以不再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是四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中的一句话。从语法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病句。但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它缺少谓语是一个异构突现的句子,是作者巴金看到独木成林、生机勃勃的大榕树时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话语,表达的是自己的惊喜、赞叹之情。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它的妙处的:①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②既是病句,我们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是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③读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想想哪一句好?为什么?④点拨写法:说话、写话时可采用不同普通句子的结构来强调语意,突出情感。

三、段落

积句成段,积段成篇。段是由句迈向篇的一级语言组织形式。段是中年级阅读、习作教学的重点,三年级侧重于自然段,四年级侧重片段。掌握常用的总分式、顺承式、并列式、因果式、转折式构段方法,是三、四年级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基本的构段方式,体会其妙处,进而灵活迁移。

在三年级上册《吹泡泡》第三自然段里,作者冰心按照顺承关系运用准确的动词描写了儿时吹泡泡的欢乐情景,其顺承关系的构段方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表达技巧。如何理解这一构段方式并体会其妙处呢?一位老师设计了基础而实在的过程:①数数:这段话共几句?②说说:每句话写什么?③想想:这四句话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④画画:画出第一句里表动作的词语。⑤换换:这些表动作的词语可调换顺序吗,为什么?⑥点拨写法:事情发展、活动进展、自然现象、动植物生长都有自己的顺序,如果我们按照事情、事物本来的顺序来组句成段,条理就会很清楚。

再如,《鲸》的4~7自然段分别从吃食、呼吸、睡觉、繁衍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这是非常明显的并列式片段。笔者曾这样引导学生体会:①4~7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②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四个自然段的内容。③四个自然段的顺序可以打乱吗?如先说呼吸,再写吃食,然后写睡觉,最后写繁衍?④点拨写法:一个意思可以用多个自然段来表述,内容如果没有主次之分,谁先写谁后写都可以。

四、篇章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与人口头交流要求“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书面交际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一言概之,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能运用语言文字说、写简单的文章(话语)。要会写文章,就必须掌握基本的选材组材、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表达顺序、表达方法等技巧,了解各种文体基本的表达特点,而这些技巧就应从作为“例子”的课文中、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获取。

《孔明借箭》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最突出的写作特色就是运用语言描写与精当的神情描写来刻画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写作技巧,一位老师设计了步步踩实的教学过程。

(1)课文主要讲周瑜和孔明之间的博弈,语言描写特别多,共有四十三处,其中很多对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这一句(PPT出示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齐读之后,发问:除了语言描写,它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板书:神态描写)

(2)对周瑜的语言描写在文中共有十二处,还有几处的提示语中也有神态描写,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3)交流:

A(PPT出示)

①周瑜为什么“大惊”?联系上下文说一说。②有感情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③点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瑜———心胸狭窄。

B(PPT出示)

①这里“大喜”是喜笑颜开的意思吗?②此时他会想什么?我们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活动(PPT出示说话句式)。

③引读:奸计得逞,于是暗喜———(全班接读原句)。④点拨:从这可见周瑜———嫉贤妒能。

C(PPT出示)

①运用“一读二品三谈”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②全班交流。

(4)点拨:“大惊、大喜、大疑”是文中对周瑜的神态描写,仅仅六个字就把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骄傲自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事序、时序、空序、物序、逻辑顺序是常见的五种表达顺序。相对于外显的事序、时序、空序、物序而言,文章的逻辑顺序非常隐蔽,难以发现,但它又是使用广泛的表达顺序,学生必须要掌握。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体会表达上的逻辑顺序及它的妙处呢?一位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就处理得很巧妙。

(1)同学们,读懂了课文内容,我们再来探究文章的语言形式,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先找出两个小孩各自所说的话,再想想他们说话的思路怎样,最后想想这样说话有什么好处。

(2)学习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观点+理由,说话有理有据)

(4)(PPT先后出示两个小孩所说的话)全班分两大组朗读,指导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

(5)师小结:在平常的交流中,如果要对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应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再陈述自己的理由。这样说话,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理解要紧扣语言形式,重点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吸引读者,要“坚决与那种深挖人文主题的语意型理解说拜拜”。唯有这样,语文教学才可能真正实现“阅读学写法,习作用写法”的理想,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高效”的目的。

13.文化概念的理解 篇十三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摘要:郭培,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化为在服装上的演绎而享誉全球。在她眼里,诞生于自己手中的一件件衣服,见证了我们经济的繁荣,生活方式的改变。她说,“我们穿出了一个国家的崛起。” Abstract: GuoPei, the native of Beijing girl, will their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lothing into the deductive and all over the world.In her eyes, was born in the hands of one of the pieces clothes, witnessed the prosperity of our economy, the change of lifestyle.She said, “we wear out a rise of nations.”

关键词:郭培,文化概念,理解,定制,奥运,中国风

Keywords: GuoPei, cultural concept, understanding, custom, the Olympic Games, China wind

郭培,第一个创立中国高级定制服装品牌,第一个在中国举办设计概念服装秀,第一个将中国服装设计带到全世界。她感谢时代赋予的礼物——自信,而自信,一向是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

中国人从满大街穿同样的衣服,到人人都有自己的时尚观念;从中国设计师疯狂追赶国际化,到全世界爱上中国元素;中国T台从缺乏专业模特,到诞生“世界小姐”……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一名时装设计师而言,是一整个青春年华,但对一个国家而言,实在是太快了。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间,随着财富的积累,审美的释放,中国不仅诞生了自己的高级定制服装品牌,还征服了世界时尚之都意大利、巴黎、纽约、伦敦的设计师们。

郭培,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化为在服装上的演绎而享誉全球。在她眼里,诞生于自己手中的一件件衣服,见证了我们经济的繁荣,生活方式的改变。她说,“我们穿出了一个国家的崛起。”

郭培,第一个创立中国高级定制服装品牌,第一个在中国举办设计概念服装秀,第一个将中国服装设计带到全世界。她感谢时代赋予的礼物——自信,而自信,一向是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

释放被压抑的审美

上世纪90年代末,改革开放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令中国人压抑良久的审美被释放,纺织服装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高级定制时装随之诞生。

从1986年,郭培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服装设计师从北京第二轻工业学校毕业,并加入知名服装公司开始,她的才华迅速被饥渴的市场所认同。电影《二子开店》里陈佩斯穿着她设计的花衬衫,三里屯和女人街精品店里都卖她用旧面料设计的“阿婆裤”。那些请她设计改造旧面料的批发商们,成了北京第一批开上菲亚特126P小轿车的有钱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造就的一批富裕人群,开始对自己不同场合的着装,有了立体化、多元化的需求。

1996年,中国香港回归的前一年,郭培与同为服装设计师的孙俭携手举办了一场名为“走进一九九七”的时装秀。这个举动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服装业。在此之前,服装走秀仅仅发生在每年的服装批发订货会上,是服装公司为了促进销售而安排的。真正倡导流行趋势与艺术表现的,不以穿和销售为目的的时装秀出现

了。

1997年,郭培离开了服装公司的设计师岗位,创立自己的服装定制工作室——玫瑰坊。这是中国最早的高级定制时装品牌。在创业的最初三年,她做的主要工作是不厌其烦地向人解释什么叫高级定制,为什么做的衣服比买的还贵。

曾有一位“个体户”老板娘身穿GUCCI套装来到玫瑰坊做衣服。听到设计报价是5000元后,她惊叫起来:“什么!5000块?做衣服比买的还贵?好吧,我倒要看看你能做件什么衣服给我。”吓得郭培把还需单独支付布料费的话给咽了回去。当这位顾客经历了三次试穿样衣、依据体型修改细节,最终拿到精美的套装后,说了一个字:“值!”这让郭培松了一口气,也让她对中国高级定制服装的前景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开放的时代到来,频繁的信息交换,丰富的资源整合,为中国服装业带来了机会与财富。同期,世界奢侈品品牌也悄然迈入中国大门。在此之前,瑞士名表江诗丹顿在王府井大街新东安市场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专卖店;范思哲也正式落户中国;2001年蒂芙尼进入中国;2004年,阿玛尼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店……

郭培的顾客们,既穿GUCCI、CHANEL,也穿玫瑰坊的衣服——中国式的高级定制。玫瑰坊以其细致的做工、更适合他们性格与偏好的设计,赢得了一个高端又小众的市场。

郭培的设计则从一类衣服卖5万件,到一件衣服卖5万元。

奥运造就时代宠儿

举办奥运会,为中国向世界接轨创造了机会。服装,作为能直观地展现一个国家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的事物,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2001年7月,申奥大使杨澜身穿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红白相间的礼服出现在莫斯科大剧院的申奥陈述台前。那一夜,举国欢庆。中国代表队的礼服正是出自郭培之手。回国后,杨澜找到玫瑰坊做自己的衣服,到了之后,她才发现这个品牌原来是好朋友郭培的。这令郭培非常高兴,因为是衣服先打动了杨澜,而不是她个人的面子。“服装设计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传达许多东西,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郭培说。

北京筹备奥运会期间,作为全国十佳设计师,郭培与其他知名设计师、服装艺术委员会委员、各大服装院校的负责人一起投入到奥运会颁奖礼服的设计工作中。在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召集大家召开动员大会之前,郭培已经做好了青花蓝礼服的样衣,并最终以青花蓝、国槐绿、玉脂白三个系列在全国305份设计稿件中脱颖而出。

最初,她设计了一件有着金色的、很宽腰封的礼服,希望中国人以一种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陆昊意味深长地问了她一句话:“你真的不愿意改窄这个威武的腰封吗?”郭培突然觉得自己从一个服装设计师的角色中跳脱出来,她理解了中华民族在世界面前应有的一种大国风范与形象气质,她理解了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之时,一个和谐的谦恭的国家形象何其重要。“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层次提高了,我更懂我的祖国了。”她说。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颁奖典礼上,中国女人系着真丝缎的、色泽柔和飘逸的、搭配着优雅玉佩的腰封,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电视屏幕上。人们通过这些礼服看到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不仅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也为全球时装界的“中国风”现象埋下了伏笔。随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令全世界关注中国市场。郭培,则再一次成为时代的宠儿。

全球时装界刮起“中国风”

作为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必争之地”。各种奢侈大牌挤进来和中国设计师走出去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受到牵连,出口受到重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启动内需,才能保证稳定的经济增长,并迅速启动了庞大的内需计划。内需的苏醒也引来全世界商品的涌入。

在服装行业,内需拉动经济的作用非常明显。仅2008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就达到21303.24亿元,占总体销售产值比重超过76%,产销率则稳定在97%以上。200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8%,高于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家具业与汽车业的行业。由此,在全球经济危机所致的出口萎缩中,服装业成为首先走出危机阴影的行业。20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同比增幅超过20%,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1%。

服装产业的繁荣,给郭培带来更多“国际化”的机会。2009年,郭培在杂志上看到美国国宝级白发模特卡门·戴尔·奥利菲斯。她想,一定要请这位80岁的模特为中国品牌走秀。于是,她给卡门寄了一封附带设计手稿的邀请信。卡门接到信后说:“我还没有去过中国,我要去看看。”于是,卡门在2010年来到中国,出现在郭培的“一千零二夜”系列高级时装秀的现场。

中国的时尚秀场,从缺乏专业服装模特,到能够请到全球顶级模特出演,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中国面孔更在国际时尚舞台崭露头角,2011年,中国女孩张梓琳作为首位获得“世界小姐”称号的中国模特,出现在美国时代广场大屏幕滚动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与章子怡、周迅一起传递着“东方美”。

除了中国文化更广泛的传播,一系列诱人的数字揭示了中国财富与审美的发展趋势——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增至94亿美元,仅次于列首位的日本;中国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人数已从2006年的14人增至2010年的126人……

于是,全球奢侈品牌开始了“中国风”的洗礼。Prada、Loewe、Balenciaga等奢侈品牌不约而同地在服装上展现中式立领、水墨画、丝绸和京剧脸谱。奢侈品牌加快扩张中国,以期挽救业绩的颓势。甚至有奢侈品品牌负责人高调宣称:“中国市场是必争之地。”

有人认为,未来,中国时尚产业将有可能像意大利、法国那样,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这时,如何与全球知名奢侈品牌相竞争,并激发中国人乃至世界人们对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热爱,成为摆在中国时装设计师面前的课题。

上一篇:小学生暑假读后感作文下一篇:我是一粒种子小学生周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