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2024-12-31

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概况分析(共10篇)

1.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篇一

XX县酒类流通管理实施方案

根据XX部2005年11月7日发布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XX省XX厅关于贯彻〈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通知》及全省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为了规范全县酒类流通秩序,建立酒类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保证消费者饮酒安全,结合我县目前酒类流通市场的现状,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深入贯彻落实《办法》和酒类批发、零售经营管理规范为核心,通过开展对全县酒类流通实行备案登记制和溯源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酒类市场,保证消费安全,促进产业发展。

二、时间安排

(一)2006年4月20日—4月30日,为酒类市场管理宣传学习、动员部署和调摸底阶段。对所有酒类批发、零售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酒类流通管理宣传活动。

(二)5月8日—5月15日,对所有酒类经营企业开展备案登记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在我县经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酒类经营者进行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和核发酒类经营随附单。

(三)5月16日—6月1日,总结检查验收。对酒类流通企业备案登记和核发酒类经营随附单发放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查漏补缺,确保收到实效。

(四)从6月1日起,全县正式全面实施《办法》。

三、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

(一)县XX局负责全县酒类流通的监管工作,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实施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和溯源制度,受理有关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和溯源制度的投诉、举报和行政复议,查处全县范围内违反酒类经营登记和溯源制度的违规行为。

(二)县XX局负责对全县酒类经营者实行备案登记和对酒类经营溯源制的管理,并向省XX厅报送备案登记信息。

(三)备案登记。全县所有从事酒类批发、零售的单位或个人(含酒类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餐饮、酒巴以及夜总会、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以下统称酒类经营者)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60日内,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登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XX主管部门办理备案登记。在XX工商局注册的企业在县XX局备案,现有酒类经营者必须在XX年5月15日前办理完毕备案登记。备案登记程序如下:

1.向县XX局领取领取《登记表》,了解填表事项和所需提供的其他材料;

2.填写《登记表》。酒类经营者按《登记表》规定要求完整、准确、真实地填写《登记表》,并由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签字、盖章。

3.向县XX局提交以下备案登记材料:

(1)填写完整的《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返还给经营者,一份由备案机关留存;

(2)由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签字、盖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3)总经销商、总代理商需提供加盖公章的相关授权书;

(4)法人代表履历表及身份证复印件。

登记表上的任何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酒类经营者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属于工商登记事项的自工商登记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县XX局办理变更手续,原登记表注销。

非业主本人亲自办理的,受托人应当提供业主身份证复印件,业主授权委托书和受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4.经审查后符合规定要求的,在备案登记表上加盖县XX局印章。

县XX局不予受理备案登记或经审查后不予备案登记的,应当向经营者说明原因。

(三)建立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县XX局将对所有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和随附单的核发、管理来实现对酒类流通的全过程监管。

各酒类经营者(供货方)在批发酒类商品时应填制《酒类流通随附单》,详细记录酒类流通信息。随附单于酒类流通的全过程,单随货走,单货相符,实现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可追溯性。酒类经营者应建立酒类经营购销台帐并保留3年。

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并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由省XX厅监制的警示牌。

(四)开展对酒类流通经营者达标验收工作。县XX局成立酒类流通经营者管理达标评审组,负责对全县酒类达标经营者的评审工作,为了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四、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全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副县长XXX担任,副组长由XXX(县XX局局长)担任,成员为:XXX,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XX局,办公室主任由XXX兼任,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酒类流通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开展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

五、几点要求

(一)积极开展酒类经营者的达标活动,充分认识达标经营者对于推进整个酒类流通管理的示范带头作用,选择1-2个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管理规范的经营者开展达标试点工作,对条件成熟的要积极推荐上报。

(二)县XXXXX等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建立长期的互通情况的联席会议制度,采取集中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核对酒类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

(三)高度重视酒类经营管理备案登记信息和登记材料档案的管理工作,安排特定人员负责酒类流通管理信息工作,做好我县酒

类流通管理的信息上报工作。

(四)县XX部门要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和举报。

主题词:商业酒类管理通知

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XX年X月X日印发

(共印10份)

2.水城2011年酒类流通专项整治 篇二

工作总结

2011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按照2011年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要求,积极做好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以规范酒类市场秩序为重点,着力打造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酒类市场监管体系,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酒类市场环境,为繁荣、稳定、发展我县酒类市场,促进我县“放心酒”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使我县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并认真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参加2011年8月份国际酒博会任务。

一、完善制度创规范,依法工作促成效。

经信局陈幼学局长亲自主持召开了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会议,部署工作。副局长雷跃文分管酒类管理工作,亲自指挥各项工作,健全机构,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了我县酒类零售许可证的发放、监管等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我县酒类流通管理执法行为,保证我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依法高效有序地进行,实现我县酒类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二、广泛宣传造氛围,树立典型促竞争

通过印发《贵州省酒类生产流通管理条例》及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挂横幅、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依法治酒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我县酒类专项整治工作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酒类经营人员的依法经营意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严密监管保安全,文明执法促发展

酒质安全是食品安全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影响面广,牵涉面多,酒类流通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作为酒类流通管理人员,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半点不能马虎。为此,我局对酒类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

一是畅通信息渠道,发动社会群众监督,公布举报投诉电话(0858-8932833),起到很好的监管效果。

二是全面核查,完善档案。对辖区内各市场酒类经营商店进行全面的核查,造册登记各店的店名、法人、地址、电话号码。对有证经营的商店要求诚信经营,做好台帐;对无证经营商店的发放办证通知。截止2011年12月12日,双水城区共发放酒类零售许可证79家,换证 1家。建立好各店的详细档案,为酒管工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资料,确保了酒管工作程序规范化。

三是规范办证程序,依法办证。办理酒类销售许可证,必须具备相关的办证条件、资料,经申请后,由领导核准签

批,再颁发许可证。不符条件,坚决不发证。办理酒类批发许可证符合相关条件,具备相关资料,经申请后,由领导审核后审批。

四是加强巡查,规范市场。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并把随附单的使用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进行检查。对违法售假或无证经营分子形成高压态势,使假冒伪劣酒类产品无立足的市场,进一步规范了辖区的酒类市场。

五是严格执法,净化市场。对假冒伪劣酒,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违法经营户发现一家,查处一家。采取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节日期间酒类市场执法检查,特别是重点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实行联合执法行动。并把双水城区酒类市场作为重点整治的对象,每次检查必到,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每次执法检查,经摸底掌握情况后,制定好执法行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方法恰当,效果好。

今年,全县共出动执法车辆16车次,出动执法人员42人次,重点整治了我县的酒类市场,保证了我县酒管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

四、内强素质保质量,外树形象促诚信

1、加强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努力培养自身素质。通过自学、集体讨论等形式

学习;通过联合执法等形式学习;实现了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有效地提高了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的质量及形象。

2、加强酒类经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酒类经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诚信形象。通过印发《贵州省酒类生产流通管理条例》及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让经营人员自学的形式,指导如何诚信经营、管理台帐等形式,提高酒类经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诚信形象。

五、酒类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酒类市场的管理正在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乡镇大部分地区酒类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认为经营酒类不用办证。

2、散装酒,加工配制酒难以监管。

3、个别酒类经营商店未能向供货方索取盖有印章的随附单或没有实行台帐登记。

4、没有检验依据和标准,仪器对市场假酒无法确认。

5、市场流通领域仍存在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现象。

6、县里工作人员较少,执法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六、对酒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对酒类经营者业务及诚信的培训工作。

2、确保酒类执法经费和人员,以促进酒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3.贵州实施酒类生产流通管理办法 篇三

7月1日起,《贵州省酒类生产流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在三个方面实行了较严格的规定,包括禁止预包装饮料酒标签误导消费者、酒类销售实行许可制度、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无酒类生产、销售许可证的经营者采购或销售酒类,更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

近年来,贵州省提出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巩固提升“国酒茅台”世界品牌地位,塑造“贵州白酒”品牌。到,力争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达到28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但是,贵州白酒产业发展仍然不平衡,整体优势不明显,中高档白酒品牌发展相对滞后,多数白酒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因此,该《办法》的出台对促进贵州省酒类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美誉度,保护消费者、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4.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篇四

酒类流通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了生猪屠宰、酒类等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阳谷县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切实保障了人民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我县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生猪定点屠宰方面:

近年以来,我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文件精神,切实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狠抓“放心肉”体系建设,加大生猪定点屠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病死猪及病害猪肉交易,严防含瘦肉精等禁用物质生猪进入屠宰环节。确保了我县人民群众吃上了“放心肉”。

一、主要做的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为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县里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为组长,商贸办、畜牧、工商、卫生、公安等单位为成员的县猪肉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年初县商贸办召开了全县生猪屠宰企业会议,传达了省、市关于加强生猪屠宰管理的文件精神,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生猪屠宰规程进行屠宰,严防含瘦肉精等禁用物质的生猪进入屠宰环节。

2、加强管理,健全制度

为深入扎实地开展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每年年初,县商贸办与各屠宰厂(点)签订了猪肉质量安全责任书及猪肉质量安全承诺书,加强各定点屠宰企业猪肉质量责任意识。在屠宰场设立了生猪进(出)场登记台帐、肉品品质检验登记台帐、猪肉无公害化处理登记台帐四本台帐,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登记,并不定时进行督导检查。认真履行了“两证两章”管理工作,严格定点屠宰企业生产条件,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宰杀生猪,杜绝没有检疫证、耳标等合法标志的生猪进厂屠宰,杜绝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检验不合格,未加盖检疫检验印章的肉品出厂销售,确保上市销售的肉品做到“宰前检疫、宰后检验”,并加盖肉品质检合格印章。实现有害肉品实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不屠宰注水猪、病害猪,不对猪注水和注入其他物质,确保出厂肉品质量合格率达100%。按照省政府统一安排,4家屠宰企业都安装了视频监控终端,对企业生猪收购、屠宰、检疫检验、无害化处理、生猪产品出厂等环节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有力保障了上市猪肉品质安全。认真做好了定点屠宰厂(场)清理换证工作,规范了屠宰行为,完善了制度体系建设。

3、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部门协作

今年商贸办加大了与畜牧、工商、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大了检查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屠宰病死猪等违法行为,共出动执法人员280余人次,车辆70余车次,查处销售病害肉、注水肉,索证、索票不全,台帐建立不完整,卫生条件不合格等违法违规案件十余起,查获病害肉、注水肉、私宰肉130余公斤,有效地规范了生猪肉食品市场秩序,净化了市场环境。

4、严防含瘦肉精等禁用物质生猪进入我县屠宰环节 今年三月二十一日以来,县商贸办组织精干力量对我县4家屠宰企业和17家屠宰点进行了拉网式检查,要求企业加强对是否含瘦肉精的生猪进行检验,4家屠宰企业配备瘦肉精检验试纸,加强对瘦肉精等禁用物质的检验。督促定点屠宰厂狠抓肉品质量管理严把生猪进厂关,杜绝含瘦肉精等禁用物质的猪肉从定点屠宰厂流出。

酒类流通管理方面: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是我国酒类流通法制化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大进展。加强酒类流通管理,既是保障广大消费者权益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和谐文明社会关系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酒类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2007年以来,我县通过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稽查措施,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酒类流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009年7月28日县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会议,宣布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为组长,商务、工商、公安、供销社等单位为成员的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商贸办,山东景阳冈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继文、县金园商贸有限公司经理布占坤分别代表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做了典型发言;县政府党组成员、经济开发区书记马涛同志代表县政府作了重要讲话。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的成立为酒类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为使《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做到家喻户晓,进一步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商贸办分三次共计印刷了1万余份《阳谷县关于加强酒类流通管理的通知》、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及明白张贴纸等宣传材料,并在县电视台进行了滚动字幕宣传,酒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07年首先利用烟草送货网络将宣传资料送到了全县所有酒类经销户手中,09年又充分利用县供销社点多面广的优势,由各基层社将相关的政策材料再次进行发放。使广大业户充分认识到实行酒类商品备案登记和实施酒类商品溯源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酒类经营者合法经营,消费者明白消费,为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实施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为方便经销户,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分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由各基层社上门办理备案登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是开展酒类流通管理的关健。我们按照《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要求各生产厂家、专业批发商在购进酒类产品时,必须索要《酒类流通随附单》,对外批发时,必须对下级经营业户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单随货走,单货相符,确保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可追溯性,保证酒类商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截至目前,全县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累计已达1750余家,发放酒类流通随附单300余本。

(四)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管理,做好酒类市场的监管工作

在做好备案登记和随附单培训发放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酒类市场的执法检查。对没有履行备案登记手续,未执行随

附单溯源制度的,依据《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规定进行严重处罚。对发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利用酒类流通随附单进行追根溯源,切断假冒伪劣商品的供应链,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2010年“中秋”、“国庆”期间县商贸办对我县酒类流通市场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检查。为搞好这次酒类执法检查,县贸易办联合了景阳冈酒厂打假办,配备执法车2部、抽调精干人员10余名,深入到城区内所有的生产厂家批发商及超市,从《酒类流通随附单》入手,采取听、看、查的方式实地检查了酒厂生产线及成品库,超市的进货台账、上柜销售的各个酒类商品。对发现的问题县商贸办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限期整改、登记保存、扣押没收等处罚,共扣押各种酒类商品52箱,涉及金额1.5万元,尤其是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舍得”等名酒造假问题,县商贸办联合“舍得”酒厂进行了一次“舍得”酒专项打假活动,经“舍得”酒厂专业技术人员鉴定,我县市场流通的“舍得”品牌酒类商品90%以上均属假冒伪劣商品,执法人员共查扣涉嫌假酒10余箱,并由“舍得”酒厂出具了酒类鉴定报告书,有力的打击了名酒造假行为。“元旦”“春节”期间商贸办再次联合景阳冈酒厂打假办继续在县内开展酒类专项整治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400余人次,车辆80余车次,查处违法案件数36件,查获假冒伪劣酒80余箱,涉及金额2.7万元。在执法中,严格执法程序,持证上岗,人性化执法,努力做到程序合法,依据充分,处罚得当,酒类市场监管工作得到了顺利健康发展。

二、下步工作打算

抓好生猪定点屠宰和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屠宰和检疫证章标志的清理整顿,建立和完善屠宰和检疫证章标

志及台帐管理制度,进一步搞好定点企业年审工作,加强猪肉销售环节的索证、索票管理及监督,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注水肉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酒类流通管理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大《酒类流通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在县城区内及办事处、乡镇驻地开展酒类备案登记。三是织协同有关部门,加大稽查执法力度,共同把这项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5.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篇五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各市商务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商务部《关于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的通知》(商运字[2011]6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山东省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山东省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按照商务部《关于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为确保我省酒类流通整治工作顺利实施,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酒类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食品,加强酒类流通管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酒安全,促进我省酒类流通行业健康发展。

二、整治工作重点

各市商务主管部门要以《食品安全法》、《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依据,按照 标本兼治、着力治本 的工作方针,对酒类流通领域进行全面检查,不留盲区。整治范围是从事酒类经营的批发和零售单位或个人(以下简称酒类经营者)、白酒和葡萄酒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检查重点要以城市、乡镇的消费集中地,农村、城乡结合部、偏远地区等作为检查区域;把各类酒类批发市场、名酒专卖店、城乡集贸市场、小超市、社区(街道)小买部、酒店等作为重点检查对象;把各类白酒、葡萄酒作为重点检查品种,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严格落实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各市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办法》规定,开展对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检查酒类经营者是否按要求办理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表(证);已办理的是否存在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买卖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表(证)等情况。对未办理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表(证)的要依法严肃查处。要通过此次专项整治,加强酒类流通管理基础工作,全面掌握酒类经营从业人员、经营类型等基本情况,并将备案登记信息按要求上传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信息系统。

(二)进一步推进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各市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办法》规定,加强对酒类经营者和酒类商品的检查,进一步推进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

1、要全面检查酒类批发经营者购进和批发销售酒类商品时是否索取和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以下简称《随附单》)。

2、白酒和葡萄酒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在批发酒类产品时,是否按规定填写《随附单》。

3、酒类经营者对每批购进的酒类商品是否索取加盖酒类经营者印章的《随附单》,是否存在重复使用、转借、代开、伪造和买卖《随附单》的行为;填写《随附单》是否真实,是否妥善保管《随附单》,建立台账,严格管理。

4、对未按要求执行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的酒类经营者,要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并记录在案,对未在规定期限内整改的要依法予以处罚。对没有《随附单》的酒类商品,要在补办《随附单》手续后方可上市销售。

(三)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加强酒类流通企业的管理和规范,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对各类餐饮服务单位的管理。要以检查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表(证)、《随附单》为切入点,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对未执行有关规定的酒类经营者要依法严肃查处;对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要依法及时移交公安机关。

(四)完善酒类流通管理长效监管机制。各市商务主管部门在做好整治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建立酒类流通管理长效机制。已制定酒类流通管理法规和规章的地区,要加以修改完善;未制定酒类流通管理法规和规章的地区,要积极推进地方酒类流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组织形式在酒类流通行业中的应用;加强酒类经营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发挥酒类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酒类流通信用体系和 放心酒 示范店建设,建立健全酒类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三、时间安排

全省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从2011年5月开始,至12月底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5月31日至6月10日)。各市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商务部和省厅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整治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于6月10日前,将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报省商务厅。

(二)组织实施阶段(6月10日至11月15日)。各市商务主管部门要针对本地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按照方案要求,全面开展整治工作。

(三)集中整改阶段(11月15日至11月30日)。各市商务主管部门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酒类流通企业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对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按照《办法》等规定予以处罚。

(四)检查总结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

12月1日-15日各市商务主管部门组织对本地区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总结。12月16日-25日省商务厅组织对各市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做好全省酒类流通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和指导。酒类专项整治工作要坚持 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司其责、企业负第一责任 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各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责任落实到人;周密组织,扎实推进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舆论宣传。各市商务主管部门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情况,以及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好典型。大力宣传和报道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规范企业,增强酒类经营者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从合法、正规的渠道购进酒类商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酒类流入市场。

(三)严格依法整治。要进一步加强商务行政执法力度,不断提高流通行业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的衔接配合,全力配合相关执法机关查处案件。坚决杜绝以检查为名的乱罚款、乱收费、限制酒类流通等行为。

(四)加强信息报送。各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做好专项整治信息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编发工作简报,报送有关工作信息。从即日起至6月20日每周五上午11:30前填报2011年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报表(附件1);从6月20日至12月20日,每月20日上午11:30前填报2011年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报表(附件1)和2011年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市场情况报表(附件2),以传真和电子邮件形式报商务厅。6月18日前将本地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阶段性工作小结、12月15日前将本地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包括本地酒类流通市场基本情况、专项行动基本情况、执法检查情况、案件查处情况、主要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典型案例、工作意见和建议等),以传真和电子邮件形式报省商务厅。

联系人:申得时 刘慧云

电 话:0531-89013865 0531-89013821(传真)

6.东亚合作发展概况及成果分析 篇六

马燕冰

2013-2-17 9:40:48 来源:《国际资料信息》(京)2007年3期

今年1月13-15日,东盟系列峰会(东盟、“10+3”、“10+1”、中日韩首脑会议)及第二届东亚峰会在菲律宾中部城市宿务举行。该系列峰会本应在2006年12月中旬举行,但因台风等因素的干扰被推迟。本届系列峰会是在地区国家关系缓和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大趋势的推动下召开的,取得了显著成果,进一步凸显地区经济与安全合作的新趋势。

一、东亚合作的发展演变

东亚区域主要是指涵盖东北亚和东南亚在内的诸国与经济体,具体包括东北亚的中国(包括港澳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东盟10国。与欧洲以及非洲、拉美、北美等地区的区域合作动向相比,东亚区域的合作发展较为缓慢。1967年成立的东盟(ASEAN),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东亚地区唯一的政府级的地区合作机制。直到1989年成立、1993年召开首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脑会议,才将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领导人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太平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一起,构成东亚国家与太平洋国家合作的重要框架。

东亚地区合作机制实际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提出,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为促进东亚国家合作,抗衡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提议建立“东亚经济集团”(EAEG),遭到美国的反对。随后,东盟国家又提出集团化概念相对淡化的“东亚经济论坛”(EAEG),仍被美国视为一个分割太平洋的构想,并予以否决。而日本当时正与美国发生激烈的贸易摩擦,担心日美关系恶化,也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由于新加坡等国担心影响与美国的关系,该构想在东盟内部也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但此后,由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1994年提议、1996年召开的亚欧会议(ASEM),以另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亚国家的合作。1997年,真正的东亚合作机制诞生。当年1月,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访问东南亚,照例提议举办东盟和日本首脑会晤。东盟担心引起其他国家猜忌,提议邀请中国与韩国的首脑共同参加,得到日本同意。1997年中,泰国发生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多数东南亚国家,日本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设想,中国表示不使人民币贬值,以避免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相反,美国没有帮助泰国,而且反对日本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建议,引起东南亚国家愤慨,更加激发了他们促进东亚合作的决心。1998年金融危机在东南亚深化,东盟国家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日、韩的合作,以摆脱金融危机。日本新首相小渊惠三对“10+3”提案积极支持,中国也积极参加地区多边合作。1998年第二届“10+3”首脑会议召开,并在会议上将其确定为定期会议。1999年第三届“10+3”会议发表了正式文件“有关东亚合作的共同声明”。从2000年开始,转入具体领域的合作。到目前为止,“10+3”已经举行几十次多种类型的政府级会议。

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经济实力的壮大以及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东亚各国的贸易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各有关国家的地区主义意识普遍增强,地区认同正在逐渐形成,有关国家建立东亚经济圈、东亚共同体等概念与构想不断涌现。(2)中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对地区合作采取积极态度,成为地区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在1999年的“10+3”会议上,中国提议加强地区金融合作,被会议采纳并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中国提议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被东盟接受,双方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而日本在地区合作方面的态度也日趋积极。但日本担心中国主导东亚合作进程,加强了与中国竞争的姿态。(3)各个层次和领域的经济合作进展迅速。2000年5月,发表了有关实现外汇通融协定的“清迈协定”;韩国、中国、日本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将分别于2009、2010、1012年建成,印度与东盟在2003年签署了经济合作协议;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各种双边合作机制相继启动。(4)“10+3”框架推动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2003年10月,三国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10+3”会议期间,正式发表《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在14个具体领域确定了合作意向,进一步明确了三方推进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方向和目标。

二、“东亚峰会”及“东亚共同体”的提出

2001年秋,韩国“东亚合作展望小组”(EAVG)在为东亚地区设计的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报告中向“10+3”首脑建议:“希望建立一个能使地区内所有国家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和平、繁荣、进步的东亚共同体”,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50多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动议包括建立东亚自贸区,确立地区金融支援体系,建立更有效的外汇调整框架,逐渐改组“10+3”首脑会议,使之发展成为“东亚峰会”等。2002年,东亚研究小组的报告再次提及东亚共同体,并强调建立东亚共同体符合各国的利益和愿望,同时也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该报告在当年“10+3”领导人会议上通过。2003年,在“10+3”的旗帜下,设立了东亚各国各地区研究网,目的是探索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

根据《东亚展望报告》阐述,东亚峰会是东亚国家在进行地区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向东亚共同体迈出的第一步,目的是与欧盟和北美自贸协定相抗衡。但最初的东亚峰会的构想提出后却遭到日本和东盟一些国家的猜疑。日本一方面不愿意向东盟国家开放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对在钢铁、汽车、造船等传统产业领域,以及在微电子、光纤通讯、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材料领域同具优势的韩国相当不信任,故对韩国东亚峰会的提议不表态。东盟因担心东亚峰会提议中的国家平等性原则将使其失去东亚合作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也表现得十分谨慎。而马来西亚作为翌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积极推动东亚峰会的召开。在2004年万象东盟峰会上,东盟提议并获得参加会议的中日韩三国同意,决定于2005年12月在吉隆坡由东盟主导召开首届东亚峰会。①

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决定举办首届东亚峰会的决定,引起国际社会的兴趣与关注。舆论认为,如果把中国、日本、韩国、东盟10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组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其人口总数达3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半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远超欧元区,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足以与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分庭抗礼;在市场规模、资金能力等方面,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空间。但也有许多舆论担心,东亚国家历史文化不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在政治问题上有严重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十几个国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尚有许多疑问。

关于东亚峰会的性质、范围,乃至未来的东亚共同体的主体,在“10+3”范围内一开始就存在较大分歧。中国和一些东盟国家认为,东亚峰会是“10+3”合作机制的进一步提升,应该是未来东亚共同体的主体。日本、印尼和新加坡等国则积极强调论坛的“开放性”,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引入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将论坛从“10+3”扩大为“10+6”,作为抗衡中国扩大影响的力量。

2005年12月在吉隆坡召开的首届东亚峰会对许多问题表明了立场,如明确东亚峰会的性质是一个“开放、包容、透明的外向型论坛”;政治安全问题是东亚峰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东盟将在东亚峰会中发挥主导作用等。日本一直竭力提议在《吉隆坡宣言》中加入“建立东亚共同体”字样的意图没有实现,消除了一些国家的疑虑。但东亚峰会出现了一些“非东亚化”势头——东盟、中、日、韩和澳、印、新西兰等16国首脑出席会议,加之日本背后还有美国的影响等,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认为这个会议无异于一个“小APEC”,将会使会议的结果大打折扣。

2006届东亚峰会使其作为16国首脑“论坛”的性质更加明确,“10+3”将成为东亚共同体的主体。本届峰会将讨论重点放在能源、朝核问题等地区的具体课题上,使其“首脑对话场所”色彩进一步增强,从而与由“10+3”组成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保持了距离。在本届“10+3”会议中,讨论了在13国框架内实现人才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制度化;而在16国的东亚峰会中,则就地区政治和经济课题交换了意见,其明显成为一个16国首脑参与的“论坛”。把讨论建立共同体的重点放在“10+3”上,也正在成为主导会议的东盟的共识。在东盟首脑会议的主席声明中,明确指出,“我们再次确认10+3是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主要手段”。“10+3”预定在今年11月于新加坡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发表该机制创建10周年的共同声明。预计声明将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方向,将“13国”作为讨论共同体的潮流将进一步加强。②

三、第二届峰会各方合作成果

在第二届东亚峰会上,各方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一)东盟一体化进程即将驶入“快车道”。在本届首脑会议上,东盟签署了6项联合宣言和一项加强反恐合作的公约。这些宣言包括:起草东盟宪章、加快东盟共同体建设、保护海外劳工权益等。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东盟领导人确认了东盟名人小组提出的关于制定东盟宪章蓝图的计划,并签署了有关宣言。东盟国家领导人还同意成立一个高级特别小组,负责起草东盟宪章,并拟提交年底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上讨论。根据东盟名人小组的建议,将在东盟宪章中写上:东盟首脑可以对不遵守协定的成员国采取制裁行动,如暂时中止会籍、甚至逐出东盟;针对一些议题实行投票表决制;设立强制性的调停机制;每年举行两次峰会;设立三个部长级理事会,推动成立东盟经济共同体、政治与安全共同体,以及社会与文化共同体。这是东盟成立40年以来非常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意味着该区域组织将从松散状态向规章化、制度化过渡。如东盟名人小组的建议被写入宪章,并获得东盟峰会通过,东盟实行多年的“不干涉内政”、“不能开除会籍”、“协商一致”等原则将成为过去。③

(二)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本届“10+1”首脑会议中,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拟将自由贸易协定扩大到服务领域,允许对方国家企业在本国内设立独立的当地法人,提高合资企业的出资上限。签订协议后,中国将推进建设、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26个分部门的市场开放,东盟方面将放宽参与金融、通信、教育、旅游、医疗等领域的限制。该协定是中国在自贸区框架下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服务贸易协定,是东盟和中国在建立自贸区问题上所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为如期全面建设成自贸区奠定了基础”(温家宝总理语)④。中国与东盟的自贸谈判主要有三个阶段,现已完成了货品贸易、服务贸易两份协定,尽管还有投资协议尚未完成,但就目前进展来看,双方要在2010年建立起人口超过16亿的世界最大自贸区,完全能按期实现。服务业是判断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与东盟进一步推进在该领域的合作意义重大,不仅在财货数量上将会迅猛增进,而且本地区的人文景观也极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此外,中国还在恢复与朝鲜的核问题谈判上赢得了东盟的支持。东盟在会议声明中重申“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国际社会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朝鲜必须以‘可验证的方式’放弃核武器,并尽快重新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国和东盟还就南沙群岛问题交换了意见。

(三)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中断一年多后重开。在本届会议中,中日韩三方同意建立外交高官定期磋商制度,就三国间重大的政治、外交课题以及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间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首次会议将于年内在中国举行。三国领导人还批准了《2005-2006中日韩合作进展报告》,对三方在众多领域,特别是经贸、信息产业、环保、人力资源开发和文化合作等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表示满意;决定继续增设财金、科技、物流、卫生、旅游、青少年交流等6个重点合作领域,将2007年确定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决定进一步推进三方的能源对话。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媒体纷纷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评论,认为东亚国家找到了“消除发展两国关系障碍的办法”。东盟国家认为,未来东亚合作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因此也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顺利举行当作本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国总理温家宝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接受今春访问日本的邀请,更是让日本媒体兴奋不已,各大通讯社纷纷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四)印度与东盟的合作得到提升。印度总理辛格对本次菲律宾之行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进一步推行“向东看”政策,提高印度在亚洲地区的地位,加强与亚洲环太平洋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辛格在峰会中非常活跃,与东盟首脑就2007年7月争取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一事达成一致意见。印度提出,将排除在自由化之外的品种减少到490个,对象品种的关税从2015年起分阶段下调;被列为特别自由化的品种的棕榈油、胡椒、茶从2012年以后,用10年时间把关税税率降低到50%(精制棕榈油削减到60%)。此外,印度还与泰国、越南等湄公河流域5国就加强合作、促进交流等问题达成一致。

(五)亚洲领导人就推动自由贸易,保证该地区能源供应达成共识。会议签署并发表了《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提出了东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拟把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开发能源市场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为目标;重申本地区国家将共同努力,确保地区能源安全。

四、主导权之争

(一)日本大打“能源安全牌”。在安倍调整外交政策、重视中韩的情况下,日本在此次峰会上的大动作就是利用其先进技术以及雄厚资金,紧紧抓住峰会最主要的议题之一能源安全,宣布在未来3年内向东亚提供20亿美元的政府开发援助,未来5年在节能、生物能源等领域为亚洲分别培训1000名和500名专家,并帮助亚洲国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日本希望借此提高自己在东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进而为其重建政治大国地位打下基础。此外,日本还决定在未来5年内,每年邀请6000名亚洲国家的青年学生访问日本。对于日本的承诺,菲律宾等东盟国家表示热烈欢迎。

(二)印度提议建立更广泛的亚洲自贸区。印度总理辛格在此次菲律宾之行中对东亚峰会看得更为重要。他一方面迫切希望借此机会加强印度与东亚各国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想影响东亚合作进程。他认为:“这个共同体建成后,亚洲自贸区(印度首倡)也就指日可待了。”此外,他还想借机说服东亚各国首脑,支持印度在2007年9月召开的APEC会议上能够成为该组织正式成员,以表明印度更加积极“向东看”的外交政策。

(三)新加坡积极推动东盟与美国的关系。美国一直对东亚国家加强合作具有高度的警惕性。近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引起美国警觉,认为中国正企图取代美国在东南亚的地位,加强在区域内的影响力。首届东亚峰会,被认为是“分化间离”美国与该地区结盟关系的举措。因此2006年美国向菲律宾寻求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东亚峰会的努力未见成效后,又想在11月于越南召开的APEC会议上提出一个包含东盟在内、由亚太21个国家和地区成员参与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构想。虽然该计划还未正式提出便因遭到许多反对而被迫搁浅,但美国这个大胆的自贸区构想,实际上是其积极参与亚洲经济事务的一次宣言。

为使美国达到迂回参与东亚合作的目的,由今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新加坡提议,年内美国—东盟峰会将有可能召开。它将是东盟与美国举办的第一个峰会,预料将在东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新加坡提出此建议的主要考虑,是进一步密切东盟与美国的关系,保持中、日、印等周边大国与东盟的力量平衡。

注释:

①周双庆、岳小春:“浅析东亚峰会扩大的原因及我国应对策略建议”,《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8期,第32页。

②藤田悟:“16国体制退后”,日本《每日新闻》2007年1月16日。

③“东盟急需因应地缘政经新格局”,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年1月15日。

7.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概况分析 篇七

1.市场规模汽车市场可以分为前市场和后市场。所谓前市场,主要是指汽车制造业和汽车的整车销售业;而后市场,则主要是指汽车的维修保养、配件供应、美容养护和汽车改装等服务。这两个市场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量均十分庞大。

(1)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共有4657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业总产值达4717亿元人民币,较2005年上升33%。据业内人士估计,到2010年全国零部件市场规模将扩大到14000亿元。

(2)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资料,2006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720万辆,分别达到728万辆和7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和25%。汽车市场良好的产销状况无疑推动了零部件市场的发展。

(3)2006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为3900万辆,2010年有望达到7700万辆。2006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90.59万辆,同比增长31.5%。二手车市场对零部件市场的需求旺盛,其持续繁荣有力带动了零部件市场的进一步壮大。

(4)根据相关统计,成熟汽车市场中,整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商约占20%,剩下60%的利润在服务市场中产生。随着整车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从其中分得一杯羹的零部件产业获利也必将随之增长。

(5)零部件行业在汽车工业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高,我国零部件产业在汽车工业中约占35%的比重,相比于国际60%~70%水准仍然较低,表明其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6)2003年,我国零部件行业毛利率为19.87%,之后有所回落,2005年降至14.99%,2006年零部件行业毛利率为14.64%,其行业收入、利润增速比整车分别高出7.85、2.62个百分点。

(7)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企业主要生产机械件,塑胶和电子件很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30.8%。

(8)进口汽车零部件中主要种类是车身用零件和变速箱,主要进口国家是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

(9)中国内地已经成为香港地区汽车零部件最大的出口市场。2006年香港汽车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零部件有四分之一都是出口到内地,出口金额达15.6亿美元。

2.销售渠道

(1)目前内地汽配经营模式大体有几种:一种是进入汽配市场扎堆经营,一种是传统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一种是代理制经营。此外,也有加盟连锁的经营方式,还有做营销体系经营的。

(2)汽车配件交易市场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汽车零配件销售渠道。据了解,汽车维修用零部件60%来自汽车配件城。目前内地有大大小小的汽配城300多家,其中已形成规模的汽配城有上海东方汽配城、武汉万国汽配城、天津汽车配件城等。

(3)近年来,各地汽配市场(城)从传统的招商方式,转变为根据市场经营品种是否配套,有侧重地引进名优厂商到市场设点经营;利用品牌店、专卖店等形式,逐步淘汰原有“杂货店”式的商户。例如实施品牌战略较早的上海东方汽配城,现已成为内地较有影响力的知名汽配市场。目前,已有几十家国内外著名汽配名牌生产企业入驻上海东方汽配城的“名牌产品展销中心”。

(4)由全国汽配市场联合会的主要理事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中联汽配,使内地首次引发了进口汽配行业的深刻变革:摒弃传统的批发分销方式,率先在汽配界实行特许经销专卖体制。

(5)目前,内地已呈现出新的汽车配件服务模式,以汽修连锁、配件大卖场为代表的售后服务市场正在兴起,将成为以整车厂为主导的4S店模式的强有力竞争者和补充。

(6)近年来,各大品牌汽车开始有意识地建立销售和售后服务站,不但展示品种齐全的汽车,还提供整车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咨询等一体化服务,成为零部件销售的另一个主要渠道。

3.竞争形势

(1)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资讯,2004年列入统计范畴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有4171家,实现销售收入3300亿元。销售额前100家企业2004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966亿元,占零部件行业收入的59.6%。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家,依次为:万向集团公司、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潍坊柴油机厂、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从企业性质分析,100家企业中内资企业占60家,中外合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地区投资企业)占40家,内资60家企业中私营与集体企业有13家。从企业所属地域来看,100家企业中东部企业占78家,企业按数量排序依次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东北、珠三角、湖北、重庆等区域,由此也反映出当前内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总体布局。

(2)内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数依赖整车生产厂,处于被动、服务的地位,自主研2汽车市场分析发能力弱,虽然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但在关键零部件

方面的开发能力基本空白,主要依赖进口。

(3)目前,内地汽车零部件经销商已开始积极与国际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提高自身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大丰集团,利用其全国庞大的经营网络相继与德尔福、萨克斯、法雷奥、伊顿、辉门等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丰集团在全国已有13家加盟连锁店和23家直营快修连锁店。内地经营比较成功的汽车零部件经销商还有中联汽配、上海亚旺机械实业有限公司、大唐汽配公司等。

8.经济危机对酒类行业的影响 篇八

中国GDP以低于30年来的平均增幅收尾,增长率连续七个季度下降,由于20第4季度6.8%的GDP增长低于7%的悲观预期,各机构纷纷下调20中国GDP增幅预期,摩根士丹利下调至5.5%,高盛下调为6%,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年第一季度很可能进一步疲软。

2009年CPI将现负增长,很可能引起消费疲软、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减少、社会消费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危机正向全球纵深发展,欧美经济的衰退超出预期。

资料显示,目前已有约多达万的农民工因失业或找不到工作而返乡,隐性的全民失业人数更为庞大,与此对应的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放缓。当前无论沿海省区、中西部地区还是资源能源省区,都出现经济下滑。年初25省两会发布信息中,有22个省年GDP增速下滑,平均下滑2.02个百分点,2009年没有一个省的增长目标超过2008年。

未来国内消费持续强劲增长的动力不足,尼尔森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57%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将余钱放入银行储蓄,六成左右的消费者对就业前景不乐观、消费意愿消极,近四成消费者对个人财政状况持悲观预期。

春节七天,华东零售业表现平淡,杭州11家超市销售下降1.2%,宁波20家商超零增长,上海超市业增长仅4.8%,无锡重点百货增长仅8.1%,

为刺激消费,沃尔玛2月份在全国64个城市117家商场启动大规模降价促销,大部分商品折扣可达20%。同时,家乐福、易买得、易初莲花、华润万家等零售商也相继多轮次开展降价促销活动。

由于居民显著减少了外出娱乐活动和外出就餐次数,餐饮业遭受沉重打击。从30市场酒类经销商的访谈中也获悉,多数市场年后餐饮业明显萧条,营业额显著低于去年同期。

二、酒类行业面临的冲击

通过电话访谈和二手资料收集的方式开展研究,对31名酒类经销商和150名酒类消费者进行了电话访谈。

1、经济危机对酒类市场的整体影响

经济下行对我国酒类行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宏观经济对包括酒类在内的消费行业影响需要经过一个传导过程,且对不同酒类品牌影响不同。一是不同区域受宏观经济影响程度不同,而各品牌销售区域的不同导致宏观经济下滑对不同品牌影响程度;二是产品一般需要经过从成长到成熟到衰退的成长阶段,产品所处的成长阶段不同导致宏观经济下滑对其影响不同;三是不同的公司销售团队以及营销能力具有差异。

2、酒类主销区决定业绩影响程度

酒类产品主销区分布决定其业绩受经济下滑程度。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外向型较明显,外需放缓对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小,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另外,房地产价格领跌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主要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相对比较坚挺,因此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财富缩水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所受影响程度较小。

9.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篇九

【摘要】我国医药流通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加入到医药流通领域的企业也越来越多,那么物流企业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竞争能力、发挥竞争优势,就是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探索出一条高效的、科学的物流运作模式就成为医药流通领域各相关企业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物流 医药流通

一、医药流通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一)运作手段现阶段

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多数还是采用普通仓库进行物资储存,非专业运输车辆进行物流运输,而且物流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甚至是以人工为主的商品储运,效率低下,方法落后。在面对日益增多的商品吞吐,以及越来越复杂的配送作业时,这种运作模式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导致物流费用不合理,同时出现较高的差错率。

(二)管理模式问题

现在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具体的业务操作是其中的主要方法,对于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有所忽略,缺乏必要的管理人才,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此外,医药物流过于侧重药品经营的质量管理,而在操作方面,却与现代专业物流管理的要求相去甚远。现在只有少数有规模的企业建立相关的物流信息管理和业务支持系统,大多数企业与信息化的物流管理还有较大差距。

(三)信息化问题

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药品编码库,各个领域的物流编码自成一派,因此很多时候如果领域不同,其情报传递就存在一定障碍,无法实现电脑联网管理。并且医药流通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以及医院的药房等单位的沟通方式还比较落后,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及时的网络信息平台,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还远远不足。

(四)重复建设问题

一些投资者普遍存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受其影响,一些医药流通企业认为,只需拥有自己独立的物流体系即可,而不愿和其它企业进行协作、重组,对于物流项目的投资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现在,以省为单位、以地区为单位设置几十、几十个医药物流中心的现象还非常多见,这些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太小,边际分摊成本居高不下,要想实现规模效益就非常困难。此外,由于医药物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市场需求十分有限,很多时候会造成资源闲置,设备利用率下降,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行业的恶性竞争等问题。

二、加快物流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管理观念

态度决定一切,药品流通企业只有彻底的改变自身的管理理念,才可以进一步的实现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树立现代的`物流管理理念。

同时,不但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还要依靠多方面力量的引导,比如政府的扶持或者行业协会的帮助等等。药品流通企业的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对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突破陈旧观念的局限。这里要注意的是,物流企业拥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不代表实现了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只有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配置,使得各项资源转化为企业效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物流企业要对自身的内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对物流管理的含义进一步深入理解,才能真正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现阶段我国的医药物流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其健全性还有所欠缺,所以相关的法制、法规等政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建立医药物流市场准入制,对该行业的无序竞争加以控制;扫清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消除条块分割。其它的政策性文件也要配套建立、执行。在药品监管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时,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对药品的物流产业加以扶持,比如对药品连琐企业的配送权限适当放宽;允许药品连琐企业寻求社会配送,以及允许企业进行其它的社会配送等等。

(三)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可以在医药流通领域形成一个物流产业链,加强上下流企业的合作。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和药品生产企业的合作,这就要求药品流通企业要对自身在物流产业链中的定位进行重新认识,变传统被动的“等客上门”为“主动开发客源”,按照各药品生产企业的类型与产品的不同,主动利用自身的物流信息资源,为生产企业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帮助生产企业对当地的市场情况以及主要的竞争品种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与生产企业一起建立起本地的销售网络。这种作法不仅增加了药品生产企业的销量,而且药品流通企业自身的收益也有大幅提升,使得药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持续的深度合作关系,也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和下游客户的合作,通常药店或者医疗机构就是药品流通企业的下游合作伙伴。企业要利用科学的物流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与下游客户的业务支持是分不开的。其实与下游客户的合作没有任何技巧或者策略可谈,以优质的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是唯一途径。因此,医药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与上、下游企业保持长久的、和谐的合作关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将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作用充分的体现出来。

(四)实现规模化经营

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第一,发展第三方物流,通过专业化的运作、集中采购等模式获得规模经济,不过药品流通企业要想发展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实力,比如提供物流计划的能力、物流信息可以实现全程、实时管理、对药品的特殊需求等。第二,实现区域内的共同配送,同一区域的各中、小药品流通企业要抓住行业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特点,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沟通,制定共同的配送目标及实施方案,抓住新形势、新机遇,通过共同配送实现药品流通物流管理的规模化经营。第三,推进药品流通企业的并购,现阶段一家药品流通企业要靠自身的力量扩大经营规模,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进一步实现,但是通过企业的收购与兼并,不仅可以将自身的规模迅速扩大,而且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药品流通企业要对自身的战略资源以及核心能力等做出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基础选择可以并购的企业,并确定与自身发展相符的并购模式。

(五)加强医药流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0.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篇十

固原市商务局:

现将《**县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总结》随文呈上,请审示。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主题词:酒类 专项整治 工作 总结 抄报:区商务厅、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抄送:县领导

打印20份 存档2份

**县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酒类流通市场经营秩序,加强酒类市场安全监管,保护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广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关于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

项整治的通知》(宁商运发[2011]163号)文件精神,我县从2011年7月开始,在我县开展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现将酒类流通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酒类流通市场基本情况

**县辖13个乡镇(其中回族乡镇2个),现有118个行政村,18.6万人。全县共有酒类经营(生产)企业(个体经营户)591户,其中白酒生产企业2户,批发25户,零售564户;酒类生产、流通从业人员约988人。截止2011年10月底,我局完成县域酒类经营企业(商户)备案登记工作的有325户,其中白酒生产企业2户,批发25户,零售298户,尚有266户没有备案登记,们将其作为下一阶段备案登记和整治的重点对象。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确保我县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由政府县长主持召开了2次专题协调会议,研究部署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工作,制定并下发了《**县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政府副县长杨银梅任组长,商务和工业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公安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县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商务和工业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酒类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研究

解决整治过程中遇到的有关事宜,办公室负责工作查处和督察以及业务指导、信息报送等工作,领导高度重视和机构的成立为**县酒类流通领域备案登记工作和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县充分利用信息报送、网络发布、横幅标语及传单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本次活动注重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宣传形式上采取多样化,活动开展以来**县商务和工业局印制了5000多份《**县关于实施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管理的公告》(下称《公告》)宣传单,《公告》内容不但在**县有线电视台上连续播放两周外还抽调工作人员和车辆在城乡酒类经营户逐一发放。县城悬挂横幅50条、主要街道及农贸市场张贴标语680副,编写信息12期。通过一系列的广泛宣传,使整治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活动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联合执法,集中整治。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以白酒、葡萄酒为重点,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方法。一是严格落实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工商、公安、商务等成员单位抽调专人专车,对全县酒类经营户进行检查和督促办理酒类备案登记工作。集中对县城及所辖的11个乡镇(回族乡镇除外)的主要街道开展对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按照“一店一证,证照相符” 的要求,检查酒类经营者是否按要求办理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证;已办理的是否存在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买卖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证等情况。对未办理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证的开具限期办理酒类备案登记通知书,共开具通知书98份,截止目前全县共办理酒类备案登记的325户。二是进一步推进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按照《办法》规定,加强对酒类经营者和酒类商品的检查,进一步推进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为全面检查酒类批发经营者购进和批发销售酒类商品时是否索取和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以下简称《随附单》)、酒类零售经营者购进酒类商品时是否索取《随附单》、酒类经营者是否存在重复使用、转借、代开、伪造和买卖《随附单》的行为、酒类经营者填写《随附单》是否真实、酒类经营者是否妥善保管《随附单》和是否建立台账等,对县城及所辖的9个乡镇(回族乡镇除外)的主要街道的酒类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检查,在检查中发现,90%的酒类经营户对酒类流通随附单并未索取,而且大部分酒类批发户未按要求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针对批发户未开具《酒类随附单》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所有酒类批发户经营业主会议,强调了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的重要性,使酒类批发户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自发的索取、领取和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通过再次检查 针对不索取、领取和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所存在的问题,检查小组分

别情况给予了警告和开具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各业主在规定期限内备案登记、领取开具索取《酒类流通随附单》。对未执行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的酒类经营者,开具了限期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检查小组还对2011年7月份以前直至跨所购进的酒类商品,因时间过长无法索取《随附单》这一客观事实,要求酒类经营者要予以备案登记,7月份以后购进的酒类商品必须限期索取《随附单》,在补办《随附单》手续后方可上市销售。

三、整治成效

1、通过酒类专项整治,使县城和乡镇主要街道90%以上的经营户办理了酒类备案登记,为下一步开展各行政村的酒类备案登记起到推动作用。

2、通过酒类专项整治,使广大酒类经营户主动索取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3、通过酒类专项整治,彻底杜绝了酒类流通的管理死角,全面掌握我县酒类流通行业企业数量、规模、从业人员数、经营类型等基本情况。

4、通过酒类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了酒类经营秩序,切实保障了县城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为今后各行政村实施酒类备案登记和实行酒类流通溯源制度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5、这次酒类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307人(次),检

查生产单位2家、销售单位281家、餐饮单位42家,没收假冒伪劣商品,罚款元 元,批评教育 人次。为今后酒类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和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虽然我县酒类流通秩序逐步走向了规范化渠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个别酒类批发商思想认识不高,存在嫌麻烦不开、少开、填写不规范和单货不相符现象,有的干脆就是应付,检查到了临时补开;少数酒类零售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索《随附单》、不建立进销台账。

二是经费短缺,没有工作车辆。目前商务和工业局兼全县酒类管理职能,在开展酒类流通领域执法检查和处罚时,工作经费来源仅靠商务和工业局在办公经费中挤出一点,工作车辆也只能从其他单位借用,酒类管理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酒类流通管理工作。

五、今后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加强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酒类经营者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自觉性,确保酒类流通市场的健康和安全

2、全面开展备案登记,完成各行政村的酒类备案登记。

严格执行酒类零售许可证管理和溯源制度,指导商家不断完善和规范经营管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

3、要进一步加强散装白酒的销售管理,严格依照“加封密闭包装,粘贴标签标识,固定店铺零售”的原则实施监管,并将散装白酒的购进、销售作为此次专项整治的一项重点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质量监控,确保散装白酒销售市场规范运行和产品质量安全。

4、全面检查酒类经营企业,特别是酒吧、娱乐场所要全面落实不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的规定,并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明示,对违反规定的酒类经营企业,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查处,以消费者喝上放心酒为目的。

上一篇:牧草饲料栽培总结下一篇:大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花瓶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