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被就业”期待破解

2024-08-05

高校“被就业”期待破解(3篇)

1.高校“被就业”期待破解 篇一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朱洪斌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充分认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地方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必须认清地方院校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把握问题的根源。文章提出从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就业素质和拓宽就业渠道等三个方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地方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地方院校对策

近年来,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这和地方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不多,制度不全,渠道不宽有关。地方院校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对薄弱,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发展尚不协调,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地方院校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就业指导仍处在初级水平。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与当下的社会形势还不适应,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破解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的问题已成为当前政府、院校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找准突破口。

一、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建立健全就业制度。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与毕业生就业相适应的人事、用工、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如落实企业自主用人规定,废除地方保护的就业政策。建立能发挥劳动力价格市场调节,保证公平竞聘工作的长效机制,解决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户口、档案、人事关系、职称评审、劳动保障等瓶颈问题,按照新《劳动法》规定,规范单位用人制度,监督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住房公积金,办理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高校毕业生得以合理流动和配置。根据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向用人单位发放就业补贴券,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补贴制度和就业难学生导师制度,推进大学生就业。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应依据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利用信息服务、政策导向、经济杠杆等手段引导和调控,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保持人才供需、结构、配置总体平衡。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提升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就业的贡献,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两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就业为先”的理念,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环境,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毕业生流向调配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公司企业 1

要加强与地方院校合作,实施定向培养,通过政府补贴、减免学费、提供贷款、设立冠名奖学金等形式,培养毕业即用的优秀大学生,实现校地共赢。

3.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家及地方有关大学生就业政策关系就业工作成效。高校要借助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等载体,畅通政策信息流通渠道,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明确个人努力方向,为就业做好准备。高校要提高搜集、分析和预测信息的能力,把真实可靠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帮助其确定求职方向和目标。高校应主动把毕业生信息向社会发布,让用人单位提前了解学校人才资源。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核实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真实性,确保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体实现双向选择。

4.完善见习实习制度。见习实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地方院校大学生见习实习的制度还不健全。绝大多数地方院校见习实习时间偏短,学生对岗位认知不清楚;院校对大学生见习实习采取放羊式管理,过程管理松懈,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高校对大学生见习实习的考评也不够科学,大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当数量的见习实习基地,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基地建好后,校企要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学校既要尊重企业的需求,根据工作类别和岗位设置,推荐合适的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保护好企业选人用人的积极性。学校又要考虑大学生学业与见习实习的关系,实行灵活的见习实习制度,帮助大学生合理选择见习实习岗位,让学生专业学习和锻炼能力两不误。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观,与企业协调好大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问题,并尽可能地提供必要的培训,让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长才干。高校要尝试建立大学生危机教育制度、见习实习述职制度、技能展示制度、优秀见习生实习生评选制度等,引导大学生提高对见习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大学生将见习实习作为检验专业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5.规范地方人才市场。地方人才市场缺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地方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尚未成形,人才市场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地位还未确立,人才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机制的作用也未真正发挥,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行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推动人才市场健康发展。要消除人才流动中城乡、区域和行业等方面的限制,引导公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动进入市场挑选人才,激发人才市场的活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大力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要把职业中介机构纳入人才市场建设体系,加强监管,整合资源,发挥积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就业素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强化就业择业教育。当下,大学生薪资期望高,怕吃苦,优先考虑物质生活条件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是大学生就业的直接管理者,要

通过网络调查、发放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市场需求定位,并向广大学生公布。大学生也要主动融入社会,走进工厂企业,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及时调整在校期间的目标定位,为就业做准备。高校应适时举办就业讲座、报告会,广泛开展就业择业观教育,指导大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直面就业难问题。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根据办学定位,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本着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的原则设置课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跃升。高校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对社会影响大,特色明显的学科予以重点建设。在培养目标方面,高校应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大力引进“双师”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突出面向基层的实践技能培训,形成独有的人才培养特色。

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地方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设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导,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活动载体为辅助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课程教学队伍,因材施教,帮助大学生谋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好以后的职业。要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从众、攀比、自负、自卑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加以疏导,研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放下思想包袱,大胆走进社会,锻炼才干。

三、拓宽就业渠道,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路径。政府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如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拿出一定的名额用于选拔录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在选拔考试中给予加分甚至免笔试等;高校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可以对有基层服务经历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加分。通过类似机制的建立,把大学生就业大军逐渐引向基层。2.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人才,特别是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任职、就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政策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健全了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如继续深入实施 “欠发达地区志愿服务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等。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引导,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立足校情,制定工作方案,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高校负责就业的部门和工作

人员也要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通过国情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村官校友联谊会等形式向大学生阐明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方针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农村现状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树立起投身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

3.引导大学生面向西部就业。国家自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1]。这项计划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工作,引导更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截止2010年,全国已有近6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在服务期满的志愿者中,逾20000名大学生有意向或选择留在服务地继续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七年来的实践证明,西部计划已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就业的一面旗帜。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新高潮。各高校借助横幅、海报、校园媒介和互联网宣传西部计划,利用政策咨询会传达中央、省的新政策,让大学生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西部计划。各高校深入挖掘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先进典型,召开座谈会,组成西部计划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团作报告,并将先进事迹制作成宣传展板展出等,再现志愿者服务西部的先进事迹,让在校大学生感受服务西部的光荣使命,着力营造良好氛围,感召大学生踊跃投身西部计划,为西部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4.引导大学生投身军营。近年来,随着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高学历兵员的需求日益增长,军队和地方双方对征兵政策也相继作了调整。2001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了修订后的《征兵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依法可以缓征的全日制高校大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2003年起,军队试行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试点时间持续5年。2005年10月底,国务院、中央军委冬季征兵命令宣布全面开展征集在校大学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9年以来,军地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8项大学毕业生入伍优惠政策,包括自2009年起,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大学生,每人可获得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最高可达24000多元;服役后表现优秀,可以直接提拔为军官、选定士官;退役后可优先录取到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投身军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要认真学习国家《征[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

[2] 根据2003-2009年国家西部计划招募计划文件统计

兵工作条例》,明确大学生入伍须具备的条件,向大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和信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军营报效祖国 [1]。

5.引导大学生继续深造。面对成千上万的就业大军,引导大学生继续深造是缓解就业难的又一途径。地方院校历来参加考研的学生不多,要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考研。比如为考研学生配备考研导师,开设考研辅导班,设立考研自习室,协调日常学习和考研复习的矛盾问题,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激发学生考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院校要探索建立考研激励机制,对报考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对录取的学生给予学费资助,对考研导师计算工作量、给付一定报酬等,从制度、人员、环境等三个方面共同推进学生考研工作。

6.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尝试把自身所学的应用于社会,应用于实践,迈出自主创业的步伐。一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并规划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案,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创业课程,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地方、高校有关创业的政策、规定、流程等,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二是建立并实施创业导师制度。现在部分重点高校已经建立并实施了创业导师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地方高校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要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在校内培养一批精于创业指导的骨干教师,在校外要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公司企业负责人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三是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专门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的场所。高校也要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面向广大学生开放。为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在相关政策上也要给与支持,例如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担保贷款、一定期限的免税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予以资助、引进风投公司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真的难,而是没有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不论是知名高校还是普通地方院校,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大学生未能就业的现象,这就充分说明了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单纯看学校好坏,也不能单纯看地区形势,关键要看学生个体表现。所以,政府、社会、个体必须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海,符星.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3-166

[2]林武萍,王铁梅.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55-57

[3]陈志宏.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环节[J].陕西教育·高教.2011(1):158-159

[4 ]周元洪.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88-89

[5 ]蒋嵘涛,吴梅.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维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4 [1] 香港文汇报2009年11月14日解放军征兵发生历史性变革

(作者简介:朱洪斌,1982年10月出生,四川自贡人,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电子邮件:zhhb@hutc.zj.cn,联系电话: ***)

2.高校“被就业”期待破解 篇二

又一届大学生即将毕业, 湖南坚决杜绝“被就业”现象发生。省教育厅下发文件, 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核查工作, 安排专人负责, 对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作假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

省教育厅表示, 各类人才机构不得在毕业生离校前入校开展人事代理宣传, 学校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诱使毕业生办理虚假人事代理。各高校要加强实习实训管理, 建立专门台账, 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资质审核, 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 严禁未经审核同意的用人单位进校开展招聘活动。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要确保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落实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职数, 确保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 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不少于全校年度总学费的1%。

3.期待原料难题早日破解 篇三

国内外棉价差的居高不下,化纤原料价格的持续低迷且走势难料,以及毛、麻、丝绸等天然纤维的日益减少,成为压在纺织工业身上的又一座大山。很显然,纺织原料已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并成为行业发展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外事办公室、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上海办事处等多个单位共同参与的2013年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将于6月3~4日在南京召开。

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为行业企业把握当前市场形势,了解原料供需关系,更高效地使用多种纺织原料,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并开拓新兴消费市场。

半壁江山

“2012年虽然还没有详细的数据,我个人估计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约4500万~46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高勇说。

“50%以上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全世界其他所有的国家纤维加工量加起来都没有中国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说。

事实上,近些年来中国纺织纤维加工量飞速增长,并占据了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半壁江山。据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为4130万吨,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为4310万吨,而在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的数字将变为4500万吨左右。

在纤维加工总量中,3/4是化纤,1/4是天然纤维。其中天然纤维中的棉花大约占900万吨,毛纤维大约占44万吨,麻纤维大约占到90万吨,丝绸占到10万吨左右。其余剩下的全部都是化学纤维,目前化学纤维产量已达到3700万吨。

在这3700万吨化纤纤维中,合成纤维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在合成纤维中最主要的是涤纶,涤纶占到化纤原料的73%,剩下的合成纤维则主要为腈纶、丙纶以及维纶。除了合成纤维之外,在化纤中还有一部分人造纤维,人造纤维目前是以粘胶纤维为主。

“除了天然原料外,化纤的增长为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高勇介绍说。

在化纤强有力的支持下,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纤维生产国和加工国。

但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数字不会停留在此。据相关业内人士分析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也可能将达到5150万吨,年均增长4.5%。

原料之困

中国纺织工业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无疑是值得肯定,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纺织纤维原料问题正面临着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棉花原料问题。

棉花,作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品,其经济地位也十分显著,它影响着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生产与贸易,甚至关系到全球工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费国。2011/2012年度,全球共计消费棉花2424.3万吨,其中,中国的消耗量约占全球的40%。但中国棉花却受到了种植面积、人工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棉花这些年单产不断提高,但是总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小,国家给棉花划了一个红线,种植面积在8000万亩以内,再加上国家的农业政策上偏向于粮食,种粮食农民每亩地有100多元的补贴,种棉花的棉农每亩地只有15元的棉种补贴,而种棉的成本也高于种粮食的成本。”高勇指出,农民种棉的积极性在不断下降,植棉的面积也在不断缩小,今年种棉面积将小于7000万亩。

棉农的劳动生产率太低也制约着中国棉花的发展。高勇介绍,中国棉农劳动生产率和美国相比要低得多。美国一个棉农能够生产出70~80吨棉花,有些甚至达到了100吨棉花,而中国内地一个棉农生产出不到1吨的棉花。“两者相差100倍。”

为了保护棉农的利益,国家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造成了这两年以来,国内外棉花巨大的差价。为了满足纺织企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棉花几百万吨。与此同时,棉纱的进口量也逐年攀升,2012年,我国进口棉纱153万吨,而出口仅为45万吨。

与棉花原料相比,尽管化纤原料撑起了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但化纤原料一直以来对国外依赖度高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据行业人士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化纤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种快速发展迅速增加了对原料的需求,但由于我国原油资源短缺,以及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化纤原料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化纤工业发展。与此同时,再加上原料供应商过于集中,采购商过于分散,这就给投机和炒作提供了空间,导致原料市场价格频繁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

可喜的是,随着行业对化纤原料的重视,目前化纤原料对国外依赖的比重正在逐渐减少。

“如合成纤维中的PTA,过去进口依赖比较大,但近年来加大了对PTA的投资,一批企业开始生产PTA,现在PTA进口降下来,进口约30%多一点。”高勇说。

除了棉花和化纤外,羊毛、麻纤维以及丝绸等一些用量少的天然纤维原料同样面临着瓶颈。

“40万吨羊毛原料,30万吨靠进口,国内已经不足10万吨。麻纤维和棉花一样,都碰到原料种植问题和产量问题。而在丝绸方面,现在近80%的产量在中国,但是每年产量也不过在10万吨,而且10万吨里面很大比例是用于出口。”高勇说,“这样下去天然纤维价格会越来越贵,像羊毛、羊绒、丝绸今后可能会变成奢侈品,成为纺织工业的‘味精’。”

nlc202309020209

探讨破解之道

“在这种情况下,纺织工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需要原料的支持。”高勇表示。在此背景下,以“全球视野 全球布局 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13年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应运而生。

“本次会议,我们将邀请国内外工业、农业、金融等与纺织原料产业链相关的专家,就当前纺织行业市场形势及发展趋势进行专题演讲,内容涵盖国内外纺织原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外事办主任袁红萍表示说。

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6月3日举办贸易洽谈活动。在洽谈期间将特邀部分国际棉花、棉纺织及下游纺织企业及贸易商参会,国内外企业、商家可直接一对一、面对面洽谈。

考虑到当前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较为复杂,把握棉花及棉纱进口时机,深入了解进口操作流程,谨慎选择进口代理商及贸易伙伴,对于纺织企业经营战略至关重要。鉴于此,主办方在贸易洽谈期间,还将特邀部分国内外业内权威人士、专家及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棉花期现货贸易商代表为与会代表进行现场讲解并解答疑问。

据了解,讲解和交流范围包括:如何选择恰当时机使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棉花进口配额;棉花、棉纱进口操作实务及策略探讨;海外采购的合同签署、履约等注意事项;信用证结算中的风险与防范;棉花套期保值的相关操作;针对有关进出口贸易进行现场提问与解答等。

会议的第二部分为6月3日下午和6月4日上午,主办方将邀请多位来自政府、企业、分析机构的专家作为嘉宾进行主题发言。

会议将邀请国内外农业、工业、金融等相关领域的纺织原料(棉花、化纤)产业链的专家就市场形势及发展趋势做专题演讲。

在宏观政策方面,会议将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朱宏任进行题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的政策解读;农业部种植业司有关领导将就“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种棉生产效率”做精彩演讲;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胜先生应邀出席会议并就《气象因素对我国棉花种植影响分析》做精彩演讲。

在纺织行业形势方面,高勇将做题为《纺织行业运行及发展形势分析》的报告,另外还将邀请有关业内人士及专家就纺织行业运行数据、化纤市场总体形势、原料期货市场走势等做相关分析。

而在国际方面,主办方邀请了美国棉花协会、印度棉纺织出口促进委员会、澳大利亚羊毛发展有限公司、澳大利亚纺织服装协会等机构的专家向与会代表介绍最新的权威信息。

会议的第三部分在6月4日下午,将邀请国内外业内嘉宾分别就棉花、非棉原料两大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主要就如何利用好原料实现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和使用非棉原料的过程中,如何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更高效地结合各种原料,探讨非棉纤维的开发及应用前景等当前行业热点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让行业内外知道我们纺织原料总体格局是什么,怎样使我们这么大的产业链保持综合平衡,从前到后稳定发展,避免原料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有利于整体原料产业链的发展。”杨世滨说。

高勇也强调说,目前在纺织原料的产业链上,管理的部门太多,并且又相对独立,想通过这样的原料会议,把纺织原料产业链上中下游,包括纺织相关原料的主管部门都请来,看能不能促使在整个产业链上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并形成合力来发展原料市场。

上一篇:烈日下的快递员作文下一篇:企业补贴发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