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2024-12-17

《猜一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精选4篇)

1.《猜一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一

第九课 猜一猜

授课年级:一年级 【教学内容】

聆听《喜鹊串梅》《猜花》 演唱《猜一猜》《天上有么》 【教材分析】

1.《猜一猜》

《猜一猜》是美玉、吴瑕作词,李嘉评作曲,它是一个谜语,通过学生歌唱猜出谜底。2.《天上有么》

《天上有么》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创作歌曲,2/4拍、中速。是一首山东陵县民歌,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

3.《喜鹊串梅》、《猜花》

《喜鹊串梅》、《猜花》是一首山东民间乐曲,让孩子们继续感受山东地方民族民间的音乐风格。【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表演和创编,突出“猜一猜”的主题,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的能力。2.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象力编创动作表演。3.选择能适应当地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4.能运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歌曲伴奏。【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唱好歌曲。【教学难点】

选择能适应当地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用具】

教学磁带、多媒体课件、钢琴,若干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音乐。常规训练

二、聆听《喜鹊串梅》

1.初听乐曲,体会乐曲中运用了哪几种打击乐器?你感受到乐曲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2.复听乐曲,可以用选择好的打击乐器随音乐演奏。

三、表演《猜一猜》 1.反复聆听歌曲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小组讨论,每组选两名同学做表演准备 4.分小组边唱边演 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

四、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表演《天上有么》

1.初听歌曲,用打击乐器合着节拍哼唱,体会2/4拍的强弱特点,以及山东陵县民歌的特征。

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用听唱法学会歌曲。3.分组进行创编活动。4.交流

四、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复习歌曲

三、聆听《猜花》

1.初听歌曲,你学到了什么? 2.跟着音乐和教师一起哼唱。

3.复听音乐,用2/4指挥手势边打边唱。4.分小组讨论,猜一猜,画一画。5.交流

四、节奏编创

1.分组用四分,八分音符编创节奏,用编创的节奏说说猜一猜那八句话 2.交流汇报

五、师小结

2.《猜一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二

《炮手》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为了革命,亲手炸掉了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感人故事。全文以对话形式为主,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为辅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字5个,写字9个。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3、情感目标:受到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的感染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执行什么任务?你还发现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老师相信只要聪明的你用心去读课文,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翻到99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给每段标出序号。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画出生字词(不认识)。

3、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连读,齐读。(重点提示:黎、瞄、垮、煞、颤)

4、齐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三、合作交流,具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什么问题。

2、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自己有什么想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

4、梳理小组同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准备提出全班解决。

5、全班反馈,集中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6、教师点拨,深入理解。问题:课文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炮手不同时刻的神态?几次使用有什么不同?找出来反复读一读(苍白--煞白--惨白),用心品味一下炮手神态的变化。

7、联系上下理解词语:凛冽、喝彩、仅有。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突出重点,精心品读。

1、师:同学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也有两个问题请大家解答,可以吗?

①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副官冻得浑身打颤,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②敌军驻地--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悲伤的热泪。

2、读一读:找出这两处多读几遍,再联系前后内容,想一想。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想:为什么炮手的神态截然相反?假如你是炮手,当时会怎么样呢?

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写,你读了之后印象如何?

5、议一议(交流刚才的问题)。

6、读一读:有感情地读这两组句子,认真体会炮手的内心活动。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开炮把他击毁?

7、分角色朗读全文。

8、说一说,这时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五、续写课文,拓展延伸。

战争带来的总是不幸和灾难,所以我们拥护和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愿我们的世界远离战争;愿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家园;愿我们永远享有宁静温馨的和平生活!请同学们想象战争胜利了,炮手回到亲爱的家乡,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续写。

3.《猜一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

汇报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生:能。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师出示课件: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样列的?

生1:3.2+11.5=

生2:11.5+3.2=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

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生3:也可以直接列小数加法竖式。

3.2

+11.5

14.7

……

(4)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学生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6)学生试着将小数加法竖式写一遍,师巡视指导

2、师出示课件: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师:你能试着解答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算法。

汇报计算结果,师小结。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生回答。

师:你能给我们学习的内容起个名字吗?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森林医生。

3.512.627.9

+4+3.2-1.2

3.944.6267

2、用竖式计算。

2.5+0.23.9-2.96.5+3.1

3、小小文具店。

师播放课件: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评价小结,全面发展

师: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你的表现怎样?

师评。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

3.2+11.5=14.7(元)

(1)3.2元=32角(2)3元2角(3)3.2

11.5元=115角+11元5角+11.5

32角+115角=147角14元7角14.7

也就是14.7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答:淘气一共花了14.7元。

案例6

〈买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景,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退位、进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的过程。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中的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

教学过程:

一、训练导入:

1、出示练习题:1元+2角3吨+1克1米+1千克

1米+18分米3千克+500克3厘米-8毫米

这些题在计算过程中,能否直接相减?为什么?

3、在这之前我们学过了那些数的加减法?它们都有那些特点?(学生可能会说:整数加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今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买书)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1)通过读题,你明白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3.2元=()元()角

11.5元=()元()角

共有()元()角,或者等于()元。

(3)14.7元中14是怎么得来的?小数点和7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3和5(11和2)不能相加呢?

(3)共同研讨个人提出的不同做法。

2、解决问题。

(1)汇报交流。

方法一: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14.7元

方法二: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方法三:元角

3.2

+11.5

14.7

(2)分析自己的解题方法,并说出自己做法的注意事项。

(3)相互学习,相互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拓展自己的思路。

(4)归纳解题关键:竖式加减法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相同的数位一定要对齐)。

3、根据上题已知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童话故事》贵多少元?自己试着做。

三、巩固训练

1、第6页第2题。学生板演完成,集体订正。

2、第6页第3题。

3、第7页第3题森林医生。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板书设计:

买书

4.2+11.5=14.7(元)

3.2元=32角3元2角元角

11.5元=115角+11元5角3.2

32角+115角=147角=14.714元7角+11.5

14.7

4.《猜一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四

本文讲了和氏璧名字的由来。楚国的卞和两次献璧,都被定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两只脚。在文王登位后,他的痛哭引起了文王的注意,并最终确认所献是块儿宝玉。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2.通过读这个故事,明白做人要忠贞为本,体会卞和的忠贞之心。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教学准备:

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相关知识网址。(www.jxcyz.com)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故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你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嘛?(指名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小组内互相指读生字,全班检查,纠正字的发音。

3.指名读课文,随即出示生字,正音。

三、指导书写

就本文出现的比较容易错得字个别指导,大部分交由学生自学。

“鉴”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牢呢?

在诱导字帖上将生字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之后有针对性的在全班进行指导。

四、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分组讨论

你认为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从哪儿知道的?

讨论后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抓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

出示原文与课文中重点句进行对照,感受古今文字的不同: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六、作业

查找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交流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谁能给我们讲讲“和氏献璧”这个故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

你认为卞和是一个怎样的人?(分组讨论,也可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多媒体教学

老师也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有关和氏璧的网上资料,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好嘛?

上一篇:暑假教师集训班总结下一篇:2022年又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