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计划(精选8篇)
1.《荷花》教学计划 篇一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六、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七、测试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用箭头表示文章的思路。它体现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思路。
2.《荷花》教学计划 篇二
上课铃响了。
师:同学们, 我们说文学源于生活, 一个没有生活积淀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的。这一点, 作家孙犁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播放图片:抗战时青年孙犁) 孙犁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 而且, 对当年的孙犁来说, 写小说也是他战斗生活的一部分, 他是用笔用生命在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我们国家的一段历史。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荷花淀》是不是描写刀光剑影、硝烟弥漫、鲜血淋漓的抗日战争呢?
生 (齐声) :不是。
师:哦, 那你们读这篇小说有何感受?能否结合具体的语句或段落来谈? (早自习已经让学生预习过课文了)
(学生都低头看书, 我知道他们在思索, 整理自己的思绪, 所以我决定给他们时间思考。终于, 大约五六分钟后有学生开始举手了)
曾文帝:我想说的是课文32——37段, 这段写的是女人想自己的丈夫可又找借口掩饰, 表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
师:哦?表现了怎样的人物个性?下面我们请5位同学来表演这段对话。
(表演)
师:我们再请曾文帝同学给我们概括一下。
曾文帝:宛转含蓄、心直口快、持重谨慎、泼辣明快、忸怩羞涩。
师:很好!这段对话极为传神。女人们既要探夫, 又不直说, 找一些天真的借口来掩饰, 真是“欲盖弥彰”, 而且闻其声, 知其人, 活灵活现。文中还有一些对话片段也很精彩, 同学们课后可以品读品读。
周依君:我也觉得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可以用“魅力”来概括, 表面看来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 都是一些生活化的语言, 可是这些语言却反映出了女人的可爱、朴实, 没有大话, 性格爽朗。比如课文结尾77——84段, 也是要杀敌抗战, 可是却不像“我们要冲锋杀敌、保家卫国”那样假。
陈盼:我觉得15段、17段、21段很细腻、逼真地表现了水生嫂的心理。
师:那你说说看。
陈盼:比如第17段“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 表面看来是埋怨, 但实际上是自豪。
师:那你们觉得如果将它改成“就你积极”如何?
生 (大多数) :不好不好。
师:为什么呢?
生 (1) :“就你积极”是责备水生的, 不符合水生嫂这个人物的性格。
师: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 (1) :多情, 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 但不拖丈夫后腿。
师:分析得好!言为心声, 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 要能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活动。“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明责备, 实赞美, 埋怨之中带几分自豪的感情。话到人到, 孙犁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
这一部分是水生夫妻话别, 通过对话刻画水生嫂的性格特征。那么如果我将他们的对话“女人没有说话……打走了鬼子, 我回来谢你”改动一下, 大家看如何?
(播放幻灯片)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 她才说:“你走, 我不拦你。小华, 你带去;爹, 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又不是去走亲戚!”“你替我想过没有?上有老, 下有小, 我一个女人我这是何苦呢?”
生 (齐声, 笑) :不行不行。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罗雨鸥:改写后是一个泼辣而不通情理的水生嫂, 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
师:这样改不行, 那下面这种呢?
(播放幻灯片)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 她才说:“你走, 我不拦你, 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 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 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 我不同意, 队上也不答应!”“不嘛!”
生哄堂大笑。
师:这个水生嫂不泼辣, 用这段对话换可不可以?
生 (2) :还是不行, 这是一个娇滴滴的水生嫂, 是一个拖尾巴的水生嫂。
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课文中对话语言的那情, 那调, 那种分寸感与和谐感, 正是塑造人物形象, 刻画与小说主题相符合的人物性格的一种有力手段。在这里, 多一句不行, 少一点也不能淋漓地表现人物个性, 大家在写文章刻画人物时一定要注意恰到好处。
蒲明芳:我想说的是65段和73段的一个细节, 当他们胜利后打捞战利品装上船, 水生却去追赶一盒饼干并将饼干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看似随意, 却反映出水生爱妻子, 平淡朴实中的一种夫妻之爱, 很温馨。
师:是吗? (在备课过程中, 我曾经看到过李镇西老师讲《荷花淀》的课堂实录, 提到过他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关于水生的评论, 本来我没在意, 既然有学生提到这一点, 我想套用一下李老师的这一步) 可是我曾看到有人评论说孙犁这篇小说不讲人性, 将人性给完全抹杀了。你想啊, 水生女人一直盼着丈夫回家, 结果他回来一点温存都没有, 一点不顾妻子的内心感受。水生说了些什么?他只是炫耀自己的先进 (第一个举手报名) ;不动声色的怀柔 (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些) ;干巴巴的许诺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打走了鬼子, 我回来谢你) ;粗暴的嘱咐 (没有什么话了, 我走了,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乃至冷酷无情的命令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水生女人苦等来的是什么呢?是死亡通牒啊。这些话语折射出的水生是一个全然不懂夫妻之情不解人性欲求的人。而从夫妻对话中, 可以感受水生女人对情感的渴望, 但这种正常的人性需求却始终隐忍着, 被所谓民族国家大义给压迫着, 甚至有可能被取消生命。孙犁以这样诗化的语言暴力将战争彻底诗化了, 也将所有的人性给删刈了, 取得胜利的是漠视人性和生命的家国利益、民族气节……
(看得出来, 大家都非常激动, 跃跃欲试想反驳。)
生 (1) :这是战争时期, 连家都快没了, 还谈什么情爱啊?只有先保卫住了国家, 才能有自己的生活, 如果生活在一种被侵略的情况下, 是不会幸福的, 也谈不上人情。
生 (2) :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忠诚上, 爱不一定要表现在“你爱我”、“我爱你”的语言上, 作为妻子, 就表现在不要让敌人活捉,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生 (3) :这时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坚强, 所以如果水生越是儿女情长, 妻子就越觉难舍。
……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 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我只想告诉大家一首诗, 作者是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 这是奴隶!”是啊, 生命都没有了, 哪里去讲“人性”?
(学生都沉默了, 我告诉他们, 还可以继续谈感受)
刘家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3段劳动的场景, “这女人编着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尽管是写劳动, 却写得非常诗化, 而且还写出了水生嫂的心理……
师 (我打断了他的答话) :这里明明只有水生嫂的动作, 怎么会写出了心理?
刘家懋:“望”的确是动作。可它传达了水生嫂的心理, 正是因为对水生的担心, 她才会“望”。
(本来我想可以就此引出环境描写, 可是学生讨论到此就都停下了, 尽管我也启发了, 可是他们还在思索。看看时间差不多了, 我只好自己抛出环境的作用, 而且此时还有一学生突然提出一问:第40段“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中第一个句号很奇怪, 为何要这样用?因为已经下课了, 所以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课下思考。)
反思:小说赏析重在情节、人物、环境, 从这堂课来看, 基本上完成了这个任务, 只是课后反思, 觉得还有许多缺憾, 比如环境的赏析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在这一块认识还不够, 而且时间上的安排也没有把握好;再者, 套用李老师的那一部分, 我在备课时没有在意, 以为不用讲, 而且学生也不会有异议;还有最后一学生的提问使我措手不及, 因为备课时我完全未关注到这里, 如果不是下课铃为我解围, 我想我会很尴尬。自以为再次讲这一课, 会比较得心应手……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科学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这种预设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预设, 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教师在预设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3.《荷花》解读及教学建议 篇三
文章的语言浅易得近乎直白,却描绘出了优美的画卷,表达出了真切的感情,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和真情的表达,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而这一点似乎也是作者想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感悟的。
词句解读:
第1自然段:“一进门”、“就”,说明荷花的清香飘得很远,借清香浓郁写出荷花开得好,开得艳;“赶紧”是说“我”由闻到清香想到了荷花一定开得很艳很美,迫不及待想看到它。未见其花,先闻其香,为美丽的荷花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也让读者感悟嗅觉观察的作用。
第2自然段:“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联系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大圆盘”,所以白荷花要“冒”,才能长出来,说明白荷花充满生命力;“冒”字还写出了白荷花穿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往上长的样子:一是长得快,像突然长出来一样;二是白色的花朵衬着绿叶显得格外耀眼;三是花朵高出荷叶,亭亭玉立,卓尔不群。在孩子们看来,“冒”还可以说明白荷花活泼、顽皮,很可爱。后面三句写出了白荷花的三种姿态:半开的、全开的、快要开的。“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出了花骨朵的动态美,是传神之笔。
第3自然段:“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一句如果和“这么多的白荷花姿态各异,朵朵美丽”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妙处:前一句写出了荷花美得让“我”看不过来的感觉,情景相连,十分生动,而用词却平易自然;后一句词句整饬,却只见景美不见情动。这一段的末尾句,以活的画作比,写出了一池荷花的美丽动人。
第4自然段:以“我”的想象带出对荷花的动态描写,写出了微风吹拂时荷花婀娜多姿的动态美。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一朵荷花?蜻蜓为什么会快乐?小鱼为什么能做好梦?全是因为这池荷花太美了。实际上,这段话是在借“我”的感觉、蜻蜓的快乐、小鱼的好梦间接描写荷花的美。
第5自然段:“过了一会儿”,是说刚才“我”被荷花的美深深迷住了。
基于以上的解读,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课文语言美,培养语感。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句子长短起伏,有韵律美,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十分适合儿童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材料。如果过多地讲解,理性地认识这些语言特点,有悖于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教学时要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课文的语言特点,丰富感性积累,增强语感。引导朗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郾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老师普通话好且朗读水平高的,可自己范读;学生平时朗读训练有素的,也可请学生范读,也可放录音代替范读。范读的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朗读和表达感情的规范,让学生感知正确的语感,感知正确的表达方法。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这一点和个性化阅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据笔者了解,不正确的朗读、不协调的语调、不恰当的抒情在许多班级普遍存在,这不利于学生正确语感的形成。发挥范读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本,让学生正确的朗读能力和良好语感能力的形成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阅读。
2?郾让学生自主朗读全文。这是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以自己的方式感悟课文的基本方法。注意读前有要求,如,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说一说自己觉得哪里写得最好,或找出写荷花美丽的样子的句子,或边读边想象荷池的美景等等。也可以读前不作要求,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由其喜好自己发挥,给学生流连于字里行间的自由。往往在这种时候,你不要求学生想象,学生会更自由地想象,想象更有个性;你不要求学生感悟,学生会更无束缚地感悟,感悟更为深切。
3?郾含意丰富的词句,要适当作解读指导。举例如下:
例一:指导解读“赶紧”。
师:请同学起来读第1自然段,看谁读得好。
多位学生读,直到把“赶紧”读突出了,老师才说:“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为什么把‘赶紧读重一点就读得好呢?”(引导学生说出“我”刚进公园门口,一闻到清香,就想到荷花一定开得很艳,想赶快看到荷花。)
这个过程意在由读导悟,立足语感能力的培养,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例二:指导解读“冒”,可多种方法并用来突破这个难点。
(1)让学生把“冒”换成“钻”比较一下,理解“冒”有“一下子”、“突然”的含义。
(2)设问:“为什么你觉得‘冒字用得好呢?”启发学生理解:“冒”字写出了白荷花颜色显眼、高出荷叶、非常美丽的样子。
(3)设问:“白荷花为什么在‘冒呢?”启发学生联系上文“荷叶挨挨挤挤”、“大圆盘”的描写,理解:又大又密的荷叶挡住了它,所以要“冒”,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习惯。
(4)设问:“白荷花冒出层层荷叶之上,如果你是白荷花,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卓尔不群的美。
(5)让学生读读句子,看谁能把“冒”的感觉读出来,一旦学生读出“冒”的感觉,接着进行全班齐读、自由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加深感悟。
例三:指导解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以后设问:“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一朵荷花?蜻蜓为什么快乐?小鱼为什么会做好梦?让学生读文、思考、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理解:都是因为这池荷花太美了,不仅人们看了会入神,就是小动物们生活在这里也无比快乐。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对课文前后联系的理解,加深对课文情感内涵的感悟,丰富语感积累。
例四:指导解读第3自然段末尾句。
设问: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先让学生自由说说,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白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嫩黄的小莲蓬、清清的池水,可以看出这池荷花色彩美;从挨挨挤挤、圆盘、冒、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全开、还是花骨朵等描写,可以看出荷花荷叶的姿态美和形状美;从翩翩起舞、蜻蜓飞、小鱼游,可以看出这池荷花的动态美,所以,“我”说这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应当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否则,学生读得再多也只是“平面滑行”,理解能力难以提高,但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应当以启发感悟为主,不要满堂讲解、满堂问,讲不到不放心,讲不透不放心,学生偏离老师的预设答案不放心。也要防止做脱离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拓展延伸,应给学生留出个性化理解的空间和个性化感悟的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
二、培养想象能力。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比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素材,要给予重视。比如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把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想象自己是荷花写荷花的动态美等等,可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说说自己读时看到的景象等形式来感受想象的美妙,从而培养想象能力。
作者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教科所
4.《荷花》教学反思 篇四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归纳出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一种是才开,一种是全开了,还有一种是花骨朵儿,接着,我让学生看着板书,把荷花的三种姿态进行复述,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熟读的基础,现在又有板书的提醒,让他们复述下来轻而易举,这样既体会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就积累了好词佳句,课后背诵课文时就比较轻松了。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这三种姿态,还会有哪些姿态?
有的说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说低头不语,像害羞的小姑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写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类,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花,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如果有一点困难,可以采用大家刚才讨论过的,如果还是不会写,可以利用荷花这一课中的第三自然段。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了。
《荷花》教学反思2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叶圣陶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审美的目的。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态之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
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3.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解读不到位。不光是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表演,这样做对文字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读。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再者,可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冒出来之后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并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写完后交流。
《荷花》教学反思3
《荷花》是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课文写了我在公园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如痴如醉,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景。
我充分利用了101PPT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想象,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感悟到荷花之美,体悟写法之妙。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去实施。
一借助101PPT,加强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本课时,借助101PPT的批注、视频播放、图片上传、手机跟拍等功能,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荷花的姿势之美,同时习得作者的写作方法。借助音频播放功能,创设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美美地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借助聚光灯、画笔、图片上传等功能,鼓励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同时体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扎实推进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本课教学中,利用101PPT的各项功能,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整体感知课文后,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交流感悟。在表现荷花不同姿态时,我圈画出重点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荷花的不同姿态,既训练了组织语言的能力,又积累了文中优美词句。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荷花的美景,使学生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抓住“冒”字教学,通过换词法让学生理解“冒”的意思。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作者的想象时,我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并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做到了读写结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与灵气。
《荷花》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抒情的写景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荷花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荷花的美丽。在教学中我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又回到看荷花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荷花,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其口语表达能力。
2、抓住重点词来体味——重点词“冒” 《荷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阅读,并且学生可以利用这篇文章进行仿写,其中有许多好词佳句,适合学生积累,运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单单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三个特点——多、绿、圆。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体会,就是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体会,对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研讨。在这段话中,虽然有许多好词佳句,但是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须有详有略,所以,在这段话中,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来体会这个字用得真好!一开始,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段话中,那个词语或那个字你觉得用得特别好?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冒”这个字。接着我问:怎么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呢?
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应该会非常活跃,答案也会丰富多彩,例如:高兴地长出来,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但是另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学生都没什么反应,一看这个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么预设,也没想到学生会是这样的反应。因此,我只能换一个问题:荷花冒出来是想干什么呢?这下,学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说因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了,有的说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快速地长出来了,还有的说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来打招呼,很高兴地长了出来……没想到,问题一更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体会句子中重点词把握。
3、学习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来仿写其他的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归纳出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一种是才开,一种是全开了,还有一种是花骨朵儿,接着,我让学生看着板书,把荷花的三种姿态进行复述,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熟读的基础,现在又有板书的提醒,让他们复述下来轻而易举,这样既体会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就积累了好词佳句,课后背诵课文时就比较轻松了。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这三种姿态,还会有哪些姿态?有的说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说低头不语,像害羞的小姑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写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类,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
一种花,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如果有一点困难,可以采用大家刚才讨论过的,如果还是不会写,可以利用荷花这一课中的第三自然段。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了。
《荷花》教学反思5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程就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程式化。
本文仅就以现代作家孙犁的《荷花淀》一课为例(课堂实录节选),着重探讨课堂中如何互动。
首先,导入新课有实感,激发学生的互动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独到的导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思维的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积淀和生活阅历,激发起他们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这样就给以后的课堂互动提供了基础。
[教学案例实录]:
师:同学们,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恐惧。读了作家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他笔下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荷花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谈初读感受。
生甲:景色真美。那生长着茂密芦苇的无边无际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真令人神往。
生乙:除了景美,人更美。那群白洋淀的青年妇女们,水生嫂们,温柔多情,太可爱了。
师:很好,看来《荷花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同学读出了景美、人美,有的同学读出了人情美、人性美;还有的同学读出了人物对话的语言美。孙犁的小说真是别有风味啊!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战争是残酷的。这是他们的正常思维,而教师的导课中传达出了本文对战争的描写与我们的常规想象不一样,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习读课文。)
其次,教学活动有发散,鼓动学生的互动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课堂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还是主动,完全取决于课堂的驾驭者、课堂的“导演”──教师。过去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是“主演”,只是一味的讲,完全是“填鸭式”的,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动学生说,自主地说,大胆地说。
[教学案例实录]:
(一)比较阅读
(改写原文对话,比较阅读)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女人低着头说:“就你积极。”
师:能用老师改写的句子换掉原文中水生嫂说的话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就你积极”是责备水生的,不符合水生嫂这个人物的性格。
师: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多情,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不拖丈夫后腿。
师:分析得好!言为心生,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要能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活动。“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明责备,实赞美,埋怨之中带几分自豪的感情。
(教师在驾驭课堂时,运用了常规的“语言替换法”。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了作家对语言的锤炼;另一方面,学生在比较中容易发言,说出自己的所想,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学习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的互动气氛。)
(二)合作探究
(对“助夫杀敌”一节,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讨论,争论。)
以下是课堂讨论的问题,现录下。
1、“撅着小嘴”的是谁?
生:是新媳妇。年轻,尚未成熟,委屈。
2、“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这是谁讲的?
生:是“心直口快”的那位,因为她说出这句话就感觉失言了,大家也笑了。
3、附带一下人物的情态。后面写到妇女们的生气。她们为何生气?
生:丈夫爱搭不理,一个不大声吆喝,说她们是“落后分子”。
4、水生们真的生气吗?
生:没有。文中有水生(及其他青年)吆喝“出来吧,你们!”――课文注解是“好像很生气”。“扔饼干”细节表明他不是真生气。他是装的,妻子来看他,他觉得路上危险,也有些害羞,丢人。
(教师运用“问题导引法”组织课堂,有的放矢,学生便于回答,也乐于回答,很好地配合了教学,体现了课堂的“主人翁”角色。)
(三)授之以渔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体会水生嫂的形象特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先以水生嫂勤劳善良的特点为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语段,体会她的这个性格特点。对于后两个特点,就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按照刚才的分析方法去归纳、提炼。即使学生的归纳与标准的表述有差距,我采取了存疑的态度,然后把标准的表述写出来,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这样就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对于课堂中的互动,教师要不时地去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互动的空间。)
再次,总结扩展有艺术,活跃学生的互动欲。
如果没有好的总结,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难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艺术的总结就是可以激发学生心中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细胞的东西。所以,艺术的总结是学生知识的回笼,能力的聚焦!
[教学案例实录]:
这篇小说仿佛是一篇散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只是选取了生活的几个场景,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简洁传神,富有特色,表达了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
(这样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人物语言与人物心理的关系,课后他就会去细细品咂文本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无形当中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了与文本的互动。)
最后,布置作业有探究,诱导学生的互动欲。
作业是课堂内容的在课外的延伸,它既是衡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传达量和传达度的“标尺”,也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量与理解度的“砝码”。所以,对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课后对文章的探究及学生与文本的互动问题。
[教学案例实录]:
作业:散文如少妇,诗歌似少女,读《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妇之韵,赏少女之花,使人围裹在诗的氛围之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篇小说的“诗化”特色呢?
对于作业的设计,作为教师应心中有数,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外与文本的互动问题,如果问题设计得太过宽泛,就会使得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问题设计的价值,达不到课外互动的效果;如果设计得过于浅显,课后学生不用翻阅资料或探究就能作答,同样也就失去了问题设计的意义。所以,对于作业地布置,应站在“学生课后与文本互动”的基础上去考虑设计。
综上所述,互动是“导入新课——教学活动——总结扩展——作业布置”课堂教学环节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笔者仅就此做一点摸索与探究,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荷花》教学反思6
一.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二)、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瞧他们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三.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如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他们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或“___________的荷花。”例如有学生说:“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姿态是那样的动人!”有学生说:“亭亭玉立的荷花。”有学生说:“千姿百态的荷花。”
《荷花》教学反思7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刚刚接触,还不太熟练,所以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是作者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平时虽然已经大量地接触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但是作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所以我想通过分析探究《荷花》修辞手法的运用来深化它们地运用。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荷花》教学反思8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艺术立足于世界之林的资本。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内涵,是我们国家的瑰宝。要想使中国画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欣赏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创造力。本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中国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方法,体验和感受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尝试运用笔墨表现荷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
一、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也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二、 设计理念
本课教材共有两个页面。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这就要求我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材。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谈话法的教学方法较多,通过问答的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到建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各种智能得到发展。第18页上部分是中国画家潘天寿的作品《映日》。在欣赏分析环节中对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画家作品,了解笔墨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明确学习目的。此处,我在教学设计中以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体会画面所产生的意境,以及画家创作作品时用到的各种表现技能,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看与展示荷花图片,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荷花的自然之美,理解花、叶、茎的生长形态及色彩特点。同时在课堂之中,边做示范边让学生观察,理解我是如何掌握荷花的画法。再做到讲解,“荷花的色彩丰富,有红色、白色、蓝色、黄色等;花瓣上尖下圆,荷花像一把大蒲扇。”书中第19页,文字提示创作荷花作品,应注意焦、浓、重、淡、淡清等墨色变化,用中锋画荷花花头、花梗,侧缝画荷叶。最后,再用两位大师作品做对比,陈大羽《清荷》与潘天寿《映日》,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不同画家表现同一题材时,所运用的手法也不尽相同,为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地展现个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 教学目标
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创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⑵ 知识与技能:①知识: 了解荷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欣赏与荷花有关的艺术作品,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②技能:尝试用中锋、侧缝的用笔方法及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表现一幅荷花小品。
⑶ 过程和方法:在体验探究中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创作有意趣的荷花作品的方法,感受艺术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四、 课堂不足之处
对于画荷花来说,学生的绘画国画兴趣依然很高涨,创作中非常积极、主动,也很认真,但在艺术实践环节中,课上纪律不够好,学生比较散漫。
五、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探究体验的学习过程,教师力求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本课我所使用的教学原则多为直观性原则与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方法多为谈话法与练习法。
2、关注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以便于学生对于毛笔的运用、掌握。
3、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学习资料,如展示的图片,视频,以及名家作品图片与我的创作作品、现场示范。
4、教师在课上做到现场示范,为学生解决教学重点及难点,体现学科特点。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我们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从教人员,也是美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创造力,不断增强个人技能,使得教师与学生达到双赢。
《荷花》教学反思9
本来早上并未打算讲《荷花》的,想着周五了,把第4课的阅读课讲了吧。回办公室途中,看到师傅再讲第3课,遂决定走进去仔细听一节。
本是自己设计了板书的,看了程姐的板书就改用程姐的,因为师傅的板书条理清晰,内容涵盖丰富。真真的好极了。第一节课听完,第三节课乘着热乎劲回班就讲。
“想到春天就想到燕子,看到池塘就会想到什么植物?”生:“荷花”“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我,走,去荷花池那游一游。”
找生读第一段后再找生读第二段,“读完这一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生:“叶子很多“,”哪看出来的?生:“挨挨挤挤的”“还有圆、大。他说是碧绿的大圆盘。“荷花还很美。黄色的、花骨朵、小莲蓬。”“同学生说的都对。第二段分别从荷花的样子、姿态描写出荷花的多和美。(板书)“同学们看,泡泡里说冒字用得好。哪好?体会出什么了?”生:“冒说明荷花出现的突然,而且叶子很多,荷花从叶子中长出来。”第二段讲了荷花的静态美,第四段荷花随风起舞了,那是“动态美。”
为什么一池荷花成了一大幅活的画?孩子们的答案更是出奇,“因为荷花很美,而且荷花还具有动态美。非常有生命力,所以说他像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段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他把自己当成了荷花。”如果你是荷花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会和谁聊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大胆假设。
最后,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自己的感想。为什么我忘记了自己在看荷花?生“因为我陶醉在荷花里了,荷花太美了。”
一节课学生思维很活跃,各种我以为比较难的点,在他们看来都成了小菜一碟了。只是“冒”这个字孩子们体会出了生长的突然,并未感受到荷叶的多,这是花与叶对比而来的。看起来稍复杂一点。课后练笔处理的仓促,下次改进,调节时间。整篇文章先从荷花的样子、姿态。描写出荷花的静态、动态美。然后加入想象与感想。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荷花》教学反思10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课文中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看”的部分,我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一理作者观察荷花的顺序,学生一看就了解了作者是先总的观察,再细致观察,先观察荷叶,再观察荷花。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作了详细分析。我让他们说说荷叶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相机板书:荷叶:多(挨挨挤挤、一个个)、美(“碧绿”是写颜色美、“大圆盘”是写形状美。接着,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相机板书:荷花:半开或蓓蕾初绽(才展开两三篇花瓣儿)、全开或含苞怒放(全展开了)、将开或含苞欲放(花骨朵儿)
教学“想”的部分,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的原因和过程,交流作者是如何放慢镜头表达自己的想象过程的,以此体会到写作过程中也应放慢镜头细致描写。
《荷花》教学反思11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笔下一篇精美的写景散文,让我们领略到荷花婀娜多姿的神韵,感悟到大自然力量的神奇。文章语句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注重朗读感悟,增强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通过口诵心记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文章的第二、三段写出了生机勃勃的荷叶及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展示了荷花茂盛的生命力。通过“挨挨挤挤、碧绿的大圆盘、冒、有的… …有的… …有的.… …”让学生在解词、析句、悟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使学生认识逐渐深化,感情逐渐深入。我采用了绘图的方法,在学生解说的同时把一幅亭亭玉立的荷花图形象直观的展现在眼前。
第四、五段是作者想象的部分,我采用了配乐朗读与舞蹈表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如果你就是这荷花池中的那朵白荷花。你觉得自己美吗?”我热情满怀的说。“美!”学生异口同声。我抓住时机,“好!那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池荷花中的一朵,让我们一起来释放自己美的感受吧!”音乐响起,我们大声诵读,翩翩起舞又姿态不一,一时间教室似乎就是一个舞台,把“我”看到荷花展开的美妙想象再现得淋漓尽致。
课外延伸部分,多媒体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鲜花图片,按照《荷花》的方法口头作文,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本节教学我最满意的是学生学会了写景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
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细心观察+丰富想象+细致描写=精美的文章。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把这种从文本学习到挖掘文本外资源重新生成的方法加以斟酌、使用,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学以致用。不知之处是,在展现荷花美时,荷花图应该让学生上台画出学生自己文中笔下的荷花,这样就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
《荷花》教学反思12
1.今天讲课内容忘记录音,基本上回忆的内容差不多。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感觉还是不够完美,首先是PPT,已经讲到了荷花,但是忘记播放前面荷叶的PPT,只能再返回,做一个回顾。
2.第二个是在讲“冒”这个字,之前在四班试讲的时候,因为四班的课提前讲过这篇课文,所以在四班讲课的时候这个字的讲解比较顺畅。因为五班的孩子没有提前讲过,所以在这个字的讲解中需要多一些的引导。
3.最重要的这几课的讲解没有完全讲完。后面设置的内容是古诗词积累、配乐朗诵。总结是在第二自然段的讲读中过多。随文识字,讲了一个“蓬”这个字,不够细致。
4.总而言之,在讲公开课的过程中,课堂的生成非常的重要,虽然在备课的过程中,已经设想到学生的部分内容,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还是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说备课十分的重要。对于教材的解读也是十分重要,解读教材对教材的熟悉度了如指掌,学生的任何一个意外的回答,都能够不漏痕迹的处理化解,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5.他人反馈:瑞琴老师说,这节课比上节课成功,虽然结尾没有讲完,但自然结束,不突兀。准备明天再去向她请教;文娟是同事了两年的同事,她觉得我这节课设计的很完整,讲的也比较出彩,和之前的课堂上讲的内容相比,进步很大。三个新老师肯定了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同时肯定了班里学生的纪律。俊会老师说这节课特别稳。
下周还有可能讲区里的示范课,我觉得自己还得再备一备课,做到更完美。同时我也觉得明天要去问一问其他老师听完我的课的内容,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13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盛开的情形,以及“我”沉浸其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朗读感受、想象感悟等手段使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闻着荷香,走进课文
课前,我布置学生们去了解荷花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课上,出示荷花的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视觉享受,苍翠欲滴的荷叶、含苞待放的荷花??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心情也是非常愉快的,仿佛已经闻到了那一阵阵淡淡的荷叶香,悠悠的荷花味。
但是,由于农村的孩子课外知识比较贫乏,也没有电脑网络等途径去了解信息,因此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资料的收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是,在配乐欣赏完荷花之后,学生们似乎进入了状态,也缓解了之前的尴尬。
二、赏着荷花,心灵旅行
叶圣陶笔下的荷花千姿百态,各有各有的风采。当讲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由于已经理解了荷叶碧绿如圆盘,因此,对于“冒”字的理解,学生们各抒已见:“冒”字把荷花当作人来写了,真形象;在那么多荷叶中白荷花“冒”出来,真是特别??一个“冒”字,学生们已经读出了荷花的美丽,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文中描写各种荷花开放时的姿态采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使学生体会到了不同荷花绽放时的状态,既形象又生动。但是,一池荷花又怎么会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于是,我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们也学着课文的写法来说一说还会有哪些荷花开放的姿态,由于欣赏图片时有了一定的印象,因此交流的时候,学生们也有内容可说。
但是课堂上,一个学生基本上只能说出一种,于是我就设计了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也丰富了说话的内容。
三、想着荷花,流连忘返
我们说,语文学习能够让心灵旅行,应该说,本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们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但是,一堂如此美好的语文课又怎么能够以一节课的结束为终点呢?
于是,在学完了荷花的各种姿态之后,我以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小结:“是啊,今天我们领略的是荷花的别样美,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池中的一朵荷花,你是怎么样的心情呢?下节课,就请你来谈谈你的感受吧!”让学生们带着一种对下节课的期待走出课堂,走出这一池荷花,但是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那淡淡的荷香,以及难以忘怀的荷花。
另外,在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语言较为贫乏,而我也没有做到及时点评,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而且没有把握好时间,生字教学花费了较多时间,因此最后的写字环节只剩下短短5分钟,较为可惜。
《荷花》教学反思14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本文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达到审美的目的。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边读句子,边找出相对应的图,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荷花的姿态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多元解读,让他们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有的说说“长”太平常了,让人感觉不到荷花竞相开放、亭亭玉立的姿态。有的说“冲”字少合适,感觉花儿开得太快了。也有的说“钻”字一般用在比较结实、坚硬的地方,因此用“冒”字让人感觉白荷花生机勃勃、喜气洋洋、亭亭玉立的样子。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展开想像,对文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让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
《荷花》教学反思15
《荷花》一课,作者把荷花写活了,教者当然也应该把荷花教活。我在教学本课时,就利用荷花课件力争把《荷花》一课教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每个学生当作一朵荷花,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千方百计带学生走进课文,让他们也陶醉在荷花丛中。
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朗读,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来欣赏课文,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情;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诵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5.《荷花》教学设计 篇五
小学语文 教 案
(人教版)
三年级 下 册
教师:陶文燕
《荷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2.难点: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2)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3)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4)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5)蜻蜓:一种在水面飞行的飞禽。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②荷花美丽 ③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1.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
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册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六、提导书写生字。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6.《荷花》教学设计 篇六
清油河希望小学 叶宝林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板书:看到荷花)2.学习第二小节。(l)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设问:“已经开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挨挨挤挤”这个词中的“挨”和“挤”是一组近义词。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比一比,看谁查字典又快又准确)
教师讲述:“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面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在学生指明的同时,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
设问: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教师讲述:“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自学后交流。)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先自由读,再指名读。设问:第三句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冒”字,进行想像,可采用换字法,用“长”、“露”等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冒”字最能反映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7.《荷花》教学计划 篇七
一、“主问题”内涵及特征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1]它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1993年第一次提出。[2]2007年, 余老师指出:“‘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 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3]2008年, 余老师再次指出:所谓“主问题”, 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提问少、精、实、活, 能有效地消除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 遏制教师过多的讲析,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4]
余映潮老师在18年的研究中, 反复指出了“主问题”是“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这个意思就是说“主问题”是主要的疑难、矛盾, 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其内涵是“主问题”的设计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 数量要少, 质量要精。其目的是通过“主问题”教学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其表述方式可以是疑问句, 也可以是陈述句。其具体特征说明如下。
1.“以一抵十”
“以一抵十”指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概括性很强, “一问能抵多问”。即这个“主问题”实际可以分解为多个“子问题”, “子问题”中还可能含有更小的问题, 学生要解决这个“主问题”就必须全面地思考探讨, 逐一解决各个“子问题”, 最终才能解决“主问题”。例如, 在《荷花淀》阅读教学中, 设计“主问题”为“女人是怎样成长的”, 就可以分成若干子问题来探讨 (下文有详述) 。当我们引导学生探讨“主问题”中的子问题“女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时, 又可以分解为若干更小的问题来讨论, 如“怎样的人文环境里”“怎样的社会环境里”“怎样的自然环境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反差”以及“这样的环境为女人的成长埋下怎样的伏笔”, 等等。而这些“子问题”被击破了, “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 变“无序”为“有序”
新课改更加强调师生互动, 有很多教师片面理解了这一提法, 认为“互动好就是问题多”, 于是为了互动在一堂课中就提出大量的简单问题。2002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金莉娟、邻强在所观察的八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发现, 教师平均每节课所提问题大约为50个。[5]由于问题太多, 就容易导致问得杂乱, 问得零碎, 问得无序,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平常所说的“碎问碎答”。而“主问题”教学就能够避免这种倾向, 因为所提出的“主问题”数量少, 只有三四个或者一二个问题, 问题之间或者是并列关系, 或者是递进关系, 教师容易驾驭。
3. 变“问答”为“探究”
上文已提到由于许多课堂教学中提了太多的简单问题, 结果是教师一味提问, 学生忙于回答, 这样学生就少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 只能是边问边答, 随口问随口答。这种回答往往是浅层次的、低效的。而“主问题”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性, 学生不可能轻易回答, 更不容易全面回答, 因此就需要“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等活动, 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参与教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主问题”设计策略
怎样在短的时间内找到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下面介绍一些有效方法与策略, 反复运用它们便能熟练生巧。
1. 设计“主问题”的常规策略
由于文体、语体、内容不同等原因, 针对不同的文本所设计的“主问题”肯定有很大的差异, 但大凡阅读教学总有它共同的基本特征, 因此我们总能找到一些设计“主问题”的常规策略。
(1) 根据体裁特征设计“主问题”。体裁是文本间在形式上所体现的显著差异, 抓住体裁特征实施阅读教学很容易抓住学习重点, 所以, “主问题”自然就能够因体裁的要素或特点而提出。诗歌的意象、意境, 小说的三要素, 散文的“形散神聚”, 戏剧的矛盾冲突, 记叙文的四要素, 说明文的对象、顺序、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等, 对这些体裁要素或特点稍加提炼就成了阅读教学中要探究的“主问题”, 因此根据体裁特征设计“主问题”省时省力。如《荷花淀》是小说, 根据其要素特点, 可以设计五个“主问题”:一理情节、二析人物、三研环境、四揭主题、五赏写法。当然, 凡是小说也都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
(2) 根据三种国际阅读评价体系所提出的阅读能力的三要素来设计“主问题”。这三个要素是:获取信息 (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 、解释文本 (包括整体感知和形成解释) 、反思与评价 (包括形式和内容) , [6]就是说, 不管对什么样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我们都是要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据此, 对任何一个文本, 我们都能够设计出具有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的“主问题”, 如《荷花淀》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主问题”:荷花淀人民是如何抗日的?“女人”在抗日战争中是如何成长的?作者为了突出主题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 根据文章的标题设计“主问题”。依据文章标题设计“主问题”具有快速、简单的特点,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可以获得文本重要而关键的信息。例如, 有的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 有的标题是文章的观点, 有的标题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有的标题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总之, 标题对文章内容具有解释、说明、描述、补充等方面的作用。以标题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是一条捷径, 它能引导学生开门见山地对文章的重要内容进行探讨。如《荷花淀》, 教师就可以根据题目设计“主问题”为:风景美丽的荷花淀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实际上这里是以地点“荷花淀”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讲故事, 学生要把这个故事说清楚, 自然得弄清楚故事的情节、人物、环境等, 从而也就逐步切入了故事的主题。
2. 设计“主问题”的特殊策略
根据常规策略设计“主问题”容易导致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实际上, 每篇文本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即每篇文本的重点、特点和疑点都会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抓重点”“抓特点”和“抓疑点”的方法进行“主问题”设计。
(1) 抓重点。教学重点就是指一篇教材在教学时要求解决的主要矛盾、关键问题, 重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必须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重点与“主问题”似乎有着天然的对应的关系, 因此也是我们首选的“主问题”设计方法。如《荷花淀》的重点就是作者塑造的“女人”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主问题“女人是怎样成长为战士的”, 这个问题解决了, 人物的形象、小说的情节、成长的环境、文章的主题等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2) 抓特点。特点主要是指文章在写作构思方面的独到之处, 课文文体不同、篇目不同则特点不同。对中小学生来说, 由于大多数教师教学的功利性所致, 对文章特点的教学常常是点到为止, 因此, 文章构思方面的特点往往也就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抓住特点设计“主问题”既能达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 又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一箭双雕。如在《荷花淀》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主问题:“作者为何不交代文中女人的姓名?”严格来说, 这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主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有特色, 能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探讨, 因为学生必须理解“女人”的泛指意义, 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抓疑点。疑点是指引起学生怀疑与好奇的地方, 这种怀疑与好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者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 [7]因此抓住疑点来设计“主问题”往往能“吹皱一池春水”。在文本中寻找学生的疑点要基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 如新颖奇特之处、引起悬念之处等。《荷花淀》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战场往往是男人的世界, 但是本文为何基本抛开男人而主要写女人成长为英勇抗日战士的经历?”这个“主问题”实际上是从“战争与男人”这个常识作为切入点, 引出“女人”的故事, 落脚点还是“女人”的成长经历, 而引入“男人与战争”的话题又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总之, 设计“主问题”有很多策略, 不能穷尽, 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成为“主问题”。设计“主问题”要依据教学设计系统从整体上来考虑, 这个教学设计系统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等, 同时还要注意协调这几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起着定向的作用, 根据目标、学情来选择内容及方法,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主问题”。
三、《荷花淀》“主问题”设计及其解析
在《荷花淀》阅读教学中“主问题”可以设计为:探讨《荷花淀》中“女人”的成长经历。
这样设计至少有三个主要依据。第一, 《荷花淀》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的形象;赏析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白洋淀人民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二, 本文是小说, 其特点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 要理解作者怎样塑造人物, 反映怎样的生活, 还是要弄清楚小说的基本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所要表达的主题及表现手法等。第三, 高中生对小说的相关知识都有一定的基础。就《荷花淀》来说, “女人”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她们的成长有特定的环境, 她们的成长经历既是作者的写作构思, 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作者对她们成长经历中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体现了她们的精神风貌。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也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可见“女人”的成长经历这个“主问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这实际上也就是从情节的梳理来牵动整体教学内容的策略。
然而, “主问题”的提出还只是预设, 关键在于我们要能揭示出“主问题”背后的广阔天地, 即围绕“主问题”开展充分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愈走愈远, 愈走愈深。我们根据这个“主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在课堂中对如下子问题进行探讨。
1.“女人”成长的起点是什么?“女人”是普通的农村妇女, 她们勤劳、善良, 她们相夫教子, 孝敬老
人, 她们春种秋收, 还料理家务, 过着平静而温馨的生活。
2.“女人”成长的终点是什么?
她们成立了队伍, 学会了射击, 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 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就这样, 军人的妻子, 觉醒的女性, 她们由送夫参军的贤妻良母成长为与夫并肩作战的抗日战士。
3.“扣其两端而知之”, “女
人”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 她们成长的过程如何呢?
对这个子问题又可以分成若干更小的问题来探讨。 (1) 女人的成长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女人”在战火硝烟中经历了“别夫——探夫——遇夫——学夫”的曲折成长过程。 (2) 不同阶段体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特征?别夫, 情意真挚;探夫, 思念牵挂;遇夫, 助一臂之力;学夫, 自尊自信自强。 (3) 这些成长经历体现了“女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些“女人”在艰难的生存境遇中能以大局为重, 爱家乡、爱祖国;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积极向上;在危险的斗争场景中仍能保持沉着乐观的心境。
4.“女人”在怎样的环境里成长?
“女人”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里。洁白透明的景物美;手巧心灵的技术美;勤劳能干的人物美;物产富绕的家乡美;人间仙境的意境美。景美、人美、家乡美。美丽的家乡, 岂能容日寇来践踏!
5.“女人”的姓名是什么?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水生嫂是小说的主人公, 然而水生嫂没有姓名, 文中12次称她为“女人”, 3次称她为“水生的女人”, 1次称她为“水生嫂”, 其他几个青年妇女也都没有姓名, 而且连外貌、服饰都没有描写。她们是最普通的农村妇女, 然而, 她们很快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战士。这是作者有意轻状物而重写意, 旨在刻画人物心灵, 表达歌颂广大抗日妇女的主题。
对以上子问题的探讨是不按固定顺序的, 是随机的, 不管从哪个问题开始探讨, 都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 还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对子问题进行分解, 如要理解“女人”的情感历程, 就要分析情意真挚表现在哪里、思念牵挂表现在哪里、如何助夫杀敌、如何建立自信心, 等等。而在语言品味中, 我们还能体会领悟“女人”的温柔多情而又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本文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08C20) 。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 2004, (7) .
[2]余有.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J].中学语文, 1993, (3) .
[3]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 9) .
[4]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 2008 (, 3) .
[5]费广洪, 申继亮.儿童提问的发展特征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 4) .
[6]付雪婷.三种国际阅读评价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 2) .
8.《荷花》教学计划 篇八
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适合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认知策略有:(1)组织策略,要求学生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且表示出它们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纲要法、网络法列出课文的提纲或画出关系图。(2)精加工策略,是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加工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较法、联想法、先行组织者方法、质疑法、语气体会法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元认知策略,是指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策略,大致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控策略、自我提问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荷花淀》学习策略教学设计思路如下:课文导入,运用先行组织者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情节,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小标题法。鉴赏小说内容,讨论小说构思、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运用精加工策略中的比较法、联想法、语气体会法。小结全文、巩固知识,采用元认知策略中的自我提问策略。作业设计,课外鉴赏小说,实现学习策略的迁移。
二、《荷花淀》学习策略教学的目标定位及教法分析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确定《荷花淀》的常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语言,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及精巧的构思。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真挚情感。教学的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小说鉴赏方法,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根据《荷花淀》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我把学习策略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小说鉴赏的几种学习策略,并灵活运用到以后的小说阅读中去,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由于教学重点在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因此我确定本课主要采用精加工学习策略。考虑到元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有效与灵活运用,我在小结课文时又采用了元认知策略。再次,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概括文意的方法学生经常用到,所以我又穿插了组织策略。
在学习策略教学中,我努力将学习策略目标与常规教学目标整合,既要使知识教学流畅、自然进行,又要使策略教学落到实处。策略知识的渗透要适时、明晰、有效,策略教学要服从于整体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学生课堂认知分析
导入阶段。教师先启发学生回顾以往读过、看过的描写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呈现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列举出《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与《荷花淀》的写作风格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原有的认知结构,并进行思考。学生思维被激活,很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适时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概括文意阶段。教师明确:要整体把握一篇小说的情节,可以用纲要法概括文意,纲要法包括小标题法、图示法等多种。今天我们可以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小说情节。师生讨论后,确定了最佳答案:与夫话别一寻夫遇敌一助夫杀敌。
研读课文,鉴赏小说阶段。对于小说的理解赏析主要渗透了精加工策略的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学习策略教学的重点。知识教学点有四个:研析小说的构思、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择了精加工策略中的不同方法:讨论构思的精巧,我把自己设计的小说构思与孙犁的构思比较,学生大悟,很快说出了原作构思的妙处。这里运用的是比较法。体会景物描写的生动,我启发学生用联想法,闭着眼睛想象月下小院的图画,在头脑中设计关于白洋淀正午风光的三个镜头(远、中、特写),然后再说出景物的特征、写法的高超。人物对话描写是课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我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语气体会法,读出人物的个性来。细节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色,但学生一般体会不够。我用投影仪打出仿写的细节描写句子与原文对照,再一次引导学生用比较法体会到了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印象,我将主要学习策略的名称写到了黑板上。
小结全文阶段。我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归纳学习策略。我强调鉴赏小说时要经常运用自我提问策略监控自己阅读小说的思路及鉴赏方法的选择,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学过的几种学习策略。
作业,课外迁移阶段。学生课下自读小说《哦,香雪》,运用自我提问策略监控阅读思路及鉴赏小说的方法、策略,力求运用的学习策略不少于两种。
四、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本节课小说鉴赏学习策略的选择较为恰当,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抽象的学习策略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课堂教学也活跃、流畅。学生对知识和策略的学习都很感兴趣,有学习积极性。
从课后作业的反馈来看,学习策略课外迁移还不够理想,许多学生还不能恰当运用学到的学习策略。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讲解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较为薄弱,教师需要通过训练不断强化,并且这种训练应是系统的、连续的。
【《荷花》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荷花》教学教案09-19
《荷花》片段教学11-23
荷花教学反思优秀10-20
教学案例荷花11-10
《荷花》优秀教学设计10-09
语文课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07-08
三年级下册语文《荷花》教学反思09-14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荷花-苏教版06-21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08-10
荷花美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