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满意度品管圈

2024-09-14

提高满意度品管圈(精选10篇)

1.提高满意度品管圈 篇一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品管圈活动(QCC)对提高儿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QCC)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素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重病房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改善护患关系。

【关键词】儿科病房;QCC;优质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29-02

儿科疾病多起病迅速,病情发展快,患儿及家属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护理难度较大,发生医患纠纷机率较高。品管圈活动(QCC)是指工作性质相近的人,通过运用各种改善方式激发个人潜能,并借助团队力量持续改善各种问题,使参与人员认识工作的意义与目的,提升参与感与成就感[1]。笔者将品管圈活动(QCC)应用于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使护理人员从自身出发,改善护理工作缺陷,提升护理质量,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儿科病房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15±3.92)岁;其中肠梗阻15例,肠套叠8例,肛门直肠畸形15例,先天性巨结肠11例,阑尾炎7例,其他4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2±3.85)岁;其中肠梗阻17例,肠套叠8例,肛门直肠畸形12例,先天性巨结肠10例,阑尾炎8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①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及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体位,确保妥善安置患儿,保障患儿舒适、安全;②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③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④加强查房,并仔细观察临床症状变化,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并协助其进行相关治疗与抢救。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再应用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组建QCC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6名高年资护士,其中年资最高、经验丰富者为圈长,通过无领导讨论等方式分析我科在护理态度、病房环境、医患沟通及护理水平方面存在的缺陷,并针对缺陷部分制定改善方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②改善病房环境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征及喜好,将病房布置得温馨、充满童趣,避免患儿对冷清严肃的传统病房产生恐惧、抵触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③请经验丰富护士指导医护人员与患儿沟通的方法,增加巡视次数,多陪伴患儿,可与患儿一起游戏及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对患儿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保持耐心、细致,及时安慰患儿及家属,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④设立护理工作奖励机制 设置患儿及家属意见箱和护理服务考核制度,对工作出色护士进行适度物质奖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及团队力量;⑤定期举行讨论学习会,就近期工作问题及缺陷各抒己见,并邀请专家定期举行培训活动,提升护理能力及团队意识。

1.3效果评定[2]自拟护理人员素质评定量表,于品管圈活动(QCC)实施6月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每项得分1~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佳。自拟调查问卷,在患儿出院时由家长填写,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病房环境以及沟通能力等4个方面,每个项目分值25分,总分100分,共分为3个等级,其中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 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素质评定量表得分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QCC)6个月后,研究组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QCC护理模式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中,护理质量与护理管理方法一直是护理质控的重点内容。大量研究表明[3-4],护理质量高低取决于护理管理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整体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退队意识等密切相关。品管圈活动(QCC)为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儿科重症病房护理工作中,可加强圈内成员交流频率与质量,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是提升患儿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组研究中,研究组护理人员更加重视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症状变化,在协助患儿翻身、清洁身体及晚间护理等各个环节工作效率更高。通过定期举行培训、问题讨论等活动,可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该模式可以将常规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效结合,使每位成员的意见都可以体现在日常管理制度中,成员参与感更强,集体归属感更高,有利于工作积极性提高及团队意识养成。实施品管圈活动(QCC)6个月后,研究组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素质,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5]。

实施QCC护理模式不但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增强以人为本服务意识,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为便利及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利于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护患关系,改善患儿临床疗效。研究组采用QCC护理模式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后,患儿及家属认可度更高。

综上所述,QCC护理模式应用儿科病房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责任心及团队意识,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患关系良好,有利于医院良好形象打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学珍,陈云,冯建荣,等.品管圈管理在提高儿科病房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1(21):1541-1542.[2]于相举.品管圈活动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15):112-113.[3]黄萍,谢瑞萍,许琼.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肿瘤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07(07):693-694.[4]杨雪梅,钏新,顾小丽.品管圈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新进护士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应用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5,2(02):60-61.[5]彭素近,王英姿,甘婷.品管圈活动对提升儿科重症病房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07(07):108-109.(收稿日期:2016.03.17)

2.提高满意度品管圈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患者对于各项服务的要求意识也逐渐提高。作为服务于大众健康的职业, 护理人员必须适应社会的进步, 在职业素养方面做出相应的提高, 要求科室内必要的进行科学化的护理管理[5]。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 如何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是新形势下护理管理者面临的挑战[4]。针对于此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在各病房科室中引进“品管圈”活动, 并且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 集中、有序、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和家属反映的相关问题, 显著改善了患者和家属对科室的满意度, 现报告如下。

1“品管圈”活动方法

1.1 培训和组圈

2013年, 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主任就“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培训。笔者所在科室通过自发报名的方式组建了包含辅导员、圈长和成员等共9人的科室“品管圈”, 并选定圈名“携手圈”和圈徽, 寓意是科室品管圈成员互相勉励携手进步, 为患者带来更贴心、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1.2 主题选定

在“品管圈”活动开始之前“圈员”将近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罗列, 然后按照“重要性”、“迫切性”、“参与度”、“圈能力”、“时效性”5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 最后再综合全体“圈员”的评价分数, 以综合分数最高者做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 最终选定主题为“如何改善患者满意度”。

1.3 现状分析

在开始之初, 全体“圈员”将可能会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几个问题设置成调查问卷, 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患者及家属对笔者所在科室的“患者满意度”为91%, 而通过利用柏拉图 (图1) 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 造成患者及家属对科室不满意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医患沟通”、“护理技术”、以及“仪器损坏”三个方面。针对这三个主要原因, 并根据笔者所在科室的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值, 期望通过“品管圈”活动将“患者满意度”提高到95%以上。同时针对这些原因, 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出很多相应对策, 最终选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4 对策实施

1.4.1 针对“医患沟通”问题的解决对策

医患沟通是医护双方相互理解的前提, 沟通是一种交流剂、润滑剂、缓冲剂, “一笑泯千仇”就是这个道理, 沟通是对他人的尊重,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6,7]。针对由于“医患沟通”而导致“患者满意度”不高这一现象, “圈员”一致认为“在医患沟通中说话技巧起决定性作用”, 针对于此制定了“医护人员沟通技巧规范”。规范包含如下。

一个根本:以“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为根本。即在平时工作中医护人员要多做“换位思考”, 如果自己是患者或者家属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样便能进一步理解患者和家属现在的情绪, 给予最佳的护理服务。

两个技巧:倾听, 就是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话, 不要轻易打断别人说话, 也不要贸然给出答案, 一定要真正听懂患者或家属的说话内容后再给予合适的回答;介绍, 就是多对患者或家属说几句话, 特别是新入院的患者和家属, 初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务必需要进行详细的介绍。

三个掌握: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检查结果, 以及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 以便能够随时解答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疑问, 避免患者或家属对医院产生不必要的猜疑;掌握患者或家属的受教育程度及其对沟通的感受, 以便用最有效的形式进行沟通, 避免在沟通中产生歧义;掌握控制自身情绪反应的能力, 特别是在患者病情较重的情况下, 患者或家属难免会有一些因为急躁而导致的不良情绪, 医护人员更应学会理解, 并控制自身情绪反应, 耐心处理。

1.4.2 针对“护理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由于“护理技术”而导致“患者满意度”不高这一现象, “圈员”一致认为“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针对于此制定了“医护人员自我提升计划”。计划如下。

提升自身修养:要求全体科室医护人员每周至少用3 h阅读各类书籍, 并积极参与进修与晋级的相关学习, 以丰富自身知识水平。只有医护人员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 才能在医患沟通中变的更加的游刃有余, 同时高超熟练的护理技术, 也能够增加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

培训相关知识;增加各类护理技术的培训频次, 特别是针对新进护士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规范相关护理操作, 让其“模式化”、“流程化”, 进而避免“差错事故”的产生。同时, 每周1天论文学习, 了解别人的相关经验, 从学习中找方法, 不断的完善自身流程和护理技术。

定期考核检查:每周3 d晨间提问;每月一次理论及操作考试;不定期规范操作抽查。考试不是目的, 只是希望通过考试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让“流程”和“规范”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本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即使在紧急情况下, 也有条不紊, 应对自如。

1.4.3 针对“仪器损坏”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由于“仪器损坏”而导致“患者满意度”不高这一现象, “圈员”分析不良原因主要包括:仪器不灵敏、测定数值不稳, 呼叫器不响等原因。

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应规范相关仪器操作。新来的工作人员, 在使用和进行仪器保养与维护之前, 首先学习仪器的操作规程, 掌握每台仪器正确、安全、合理的使用方法, 明确每台仪器的保养与维护内容, 并在其他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 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与改正, 强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直到能够熟练操作并能独立完成方可上岗[8,9]。其次应爱护仪器, 以减免仪器损坏几率, 还应就部分仪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 以免其操作不当造成仪器损坏, 最后加强病房巡查力度, 并定期对仪器进行检修防患于未然。

2“品管圈”活动成果

在相关措施实施3个月后“携手圈”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第二次“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 结果满意度为95.3%, 相比之前制定的将“患者满意度”提高到95%的目标, 其达成率为107.5%, 相比之前91%的“患者满意度”, 其进步率为4.72%。计算方法如下:目标达成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 (95.3-91) / (95-91) ×100%=107.5%。进步率= (改善后-改善前) /改善前×100%= (95.3-91) /91×100%=4.72%。

3“品管圈”活动对提升患者满意度的作用

病区医护人员是与患者及家属接触频次最多的人员, 一个综合素质优异的护理团队, 不仅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形象以及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也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速度。同时, 当前医疗质量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的热点问题, 近年卫生部也在全国开展“以患者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 其目的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而“品管圈”活动由于其人人都可以参加QCC活动的“普遍性”, 以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自身素质为目的“目的性”, 以遵循规定的工作程序, 采用科学的统计技术和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性”, 以成员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发挥民主精神实现既定目标的“民主性”, 以持续改进, 在原有目标上不断发展的“发展性”, 等特点可以达到集中、有序、有效地解决问题, 从而改善部门绩效、患者满意、提升质量的良好效果。

相比“品管圈”活动开始之前, 现在笔者所在科室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精神, 真正做到了“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也正是通过“品管圈”活动, 不但提高了“圈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更规范了相关护理操作流程, 掌握了与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沟通技巧, 才能在改善“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芳燕, 江南, 赵锐祎.推行护理品管圈活动的困难因素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8) :664-666.

[2]付晨, 张刚.台湾地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启示和借鉴[J].中华卫生资源, 2007, 10 (1) :24-26.

[3]李汉林, 胡绍联.新加坡医院管理经验介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8, 14 (7) :445-447.

[4]罗永梅, 洪雪, 韩翠.规范患者外出检查流程管理方法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9) :82-84.

[5]潘雪迎, 陈妍蓉.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科学管理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0) :91-92.

[6]余纪岚, 周细梅, 陆莲英.品管圈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9) :76-78.

[7]曹为炜, 刘秀梅, 夏勤军, 等.医患沟通在医院平安生存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 :162-163.

[8]许旻.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中药饮片养护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7) :157-159.

3.提高满意度品管圈 篇三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63-03

近年来,临床上患者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改变,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这就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弥补不足,就成为临床护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品管圈是近年护理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是一种发现、寻找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我院消化内科2014年5~8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并与实施前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消化内科于2014年5月以自愿参与的形式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共9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3名。

1.2方法

品管圈的活动主题以民主投票的方法选出,投入彩虹圈中。每周举行一次品管圈会议,对患者的需求进行探讨和分析,对患者不满的原因应用因果关联图来解析,然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标准流程予以实施。发放问卷85份,全部收回。

1.3发放调查问卷

我院消化内科于2014年5~8月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含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态度等问题)并调查问卷经过信效度检验。问题答案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其中满意计1分、较满意计0.8分、一般计0.5分、不满意计0分。

1.4观察指标

观察及比较实施后(2014年5~8月)与实施前(2014年1~4月)护理操作正确率、病房红灯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1.5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生活质量问卷(QLQC30)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认知、躯体、角色、社会及情绪功能,及9个症状(疼痛、失眠、疲乏、呼吸困难、食欲丧失或者不振、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及经济困难等)采用4级评分标准,整体生活质量采用7级评分标准。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各项比较

经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病房红灯率为10.59%,明显低于实施前,而护理操作正确率为89.41%,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增高,达94.12%,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QLQ-C30评分比较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患者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患者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而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理重点和护理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强调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同时却忽略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及心理变化的评估,因此,这就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转变医院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模式,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弥补不足,更好地服务患者,满足患者需求,就成为临床护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质管理形式,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品管圈活动近年来也成为了临床护理界的一个新名词。它是一种发现、寻找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品管圈活动圈员们通过头脑风暴法列举问题,对患者不满的原因应用因果关联图来解析,探讨并分析患者的需求,并且全体护士参与讨论,全体合作、集思广益,为提高工作质量献计献策,因此可大大降低病房红灯率,提高护理操作正确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并且也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增强了成员间协作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本研究中,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我院消化内科病房红灯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护理操作正确率明显高于实施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施前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的护理满意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实施后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实施品管圈活动可大大降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房红灯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正确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且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提高满意度品管圈 篇四

单国琴

柏静

(盐城大丰人民医院

呼吸科

224100)【摘要】探讨品管圈在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抽样选取2015年08月中旬-09月中旬在盐城大丰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的COPD患者100例为观察组,2015年06月住院的稳定期COPD患者10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105例行常规肺康复锻炼管理,观察组100例患者实施全面的肺康复锻炼,通过6min步行距离测试及COPD患者生活质量测评问卷评分(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价两组患者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稳定期COPD患者的依从性从42.86%提升至75.00%。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我国每年病死率较高,已居我国疾病负担的首位。COPD全球倡议(GOLD)中推荐肺功能分级II级及以上的COPD患者均应接受肺康复治疗[1]。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饮食、服药及改变其生活方式)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但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因缺少严格设计的运动规程及严密的监护运动,导致肺康复锻炼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实施困难。品管圈是由工作在同一性质的人群自觉或自发组成的一个活动团体,通过全员参与、相互合作,采用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管理模式对工作场所内出现的某一问题而制定改进措施或方法,使其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2]。通过品管圈活动能及时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系统性的措施。2015年4月-10月,我科就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依从性低的问题,组织开展以“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为问题的品管圈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08月中旬-09月中旬在我科住院的稳定期COPD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7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76±3.5)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12年版COPD的诊断标准[3];2015年06月住院的稳定期COPD患者10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0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76±5.5.排除标准:伴有肺间质纤维化、肿瘤、、胸部手术外伤史、哮喘急性发作或伴有严重的心、肾、脑、肝、神经系统疾病、等及其他影响运动疾病[4]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级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

1.2方法 对照组 给予患者行常规肺康复锻炼,护士为稳定期COPD患者讲解健康教育和肺康复锻炼的内容并示范;观察组通过品管圈对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的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 科室护理人员自愿报名品管圈活动小组,本次共有7人报名参加,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护士1名,选出品管圈圈长1名,负责协调小组活动,护士长为督导员。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集体讨论,确定圈名“环氧圈”,同时确定圈徽图案。

1.2.2确定主题 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按其相似性分类,按照SMART原则,根据问题的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等进行打分,汇总分数最高的“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为活动主题。

1.2.3制定活动计划表 按照PDCA程序,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表。2015年4-6月为确定品管圈主题、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原因分析及制定对策阶段;7-8月为组织实施阶段;8-9月为效果检查和标准化、检讨与改进、总结资料及成果发布阶段。

1.2.4现状调查 对2015年06月在我科住院的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能正确坚持肺康复锻炼的稳定期COPD患者仅占66.7%。影响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的主要原因为护士宣教不到位和患者未重视。

1.2.5目标值设定 通过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设定公式[5],对稳定期COPD患者肺复锻炼的依从性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现况值=35÷105=33.33% 圈能力=3.75÷5=0.75 目标值=33.33%-(33.33%×0.8857×0.75)=11.18% 1.2.6 原因分析 通过头脑风暴法,分别从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回鱼骨图(图1),并通过柏拉图分析造成患者依从性低的真正原因(图2)

其他护士与患者时间冲突时间安排不当护士健康问题主动性差宣教资料不足个人状态宣教不规范专业知识不足培训不足医院未制定相关规定新进人员多责任感不强情绪人员流动大人员少COPD患者未进行肺功能锻炼病人增多护士工作强度大护理工作量多医生支持不够自身不重视锻炼肢体活动障碍主动性不强家庭环境病情反复易加重语言障碍家属不重视家属未支持病区空间小活动范围受限白天探视家属多沟通不足病情不稳定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不足环境嘈杂病人环境 图1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鱼骨图

平均每周未进行肺康复锻炼的人数稳定期COPD患者未进行肺康复锻炼的查检表8.757.756.755.754.753.752.751.750.75-0.25120.00%100%97.14%100.00%88.57%94.28%80.00%71.43%60.00%2.7540.00%1.540.00%0.50.250.2520.00%0.00%3.5平均每周人次累积百分比患者不重视护士宣教方式不当患者认知能力差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受限护士未宣教其他 图2 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依从性低的真因分析柏拉图

1.2.7制定对策,实施方案 明确目标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这些主要原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相应对策,最终设定了具体的史实方案

1.2.7.1 做好患者肺康复锻炼前的健康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COPD疾病基础知识简介、戒烟宣传、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药物的正确使用、身体运动训练及呼吸肌在肺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心理与行为干预治疗等。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知晓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高运动耐力,减轻日常生活中气急、气促等不适症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6]。

1.2.7.2 指导患者正确实施肺康复锻炼 由床位组长及责任护士共同指导患者正确实施肺康复锻炼。根据肺康复指南设计了较为严密的康复锻炼操并制作成光盘,初次由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操的一对一指导,主要内容包括:(1)上肢肌肉运动,主要做哑铃运动,双手握0.5~1kg的哑铃,依次做哑铃侧手举、哑铃耸肩、哑铃前手举及其他利用哑铃做过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弯曲的运动、腕关节的伸展和屈曲运动,每个运动重复20次;(2)下肢肌肉运动,利用弹力绷带缠绕双腿,按光盘运动示范做绷带上下运动、髋关节外展运动、抬起-伸展运动及划行运动等,每个运动重复20次。加适量的步行、爬楼梯;(3)呼吸功能锻炼,主要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式呼吸、缓慢呼吸的锻炼。向患者发放康复锻炼操光盘,患者根据视频进行练习时,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宣教和纠正,患者掌握后让其根据内容在家中自行进行锻炼。1.2.7.3 定期电话回访,了解锻炼情况 专职护师每周进行一次电话回访,及时了解患者在康复锻炼中存在的问题,记录训练的频率和强度和天数,并嘱患者在训练中如出现身体不适、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应暂停训练,立即予以沙丁胺醇喷剂吸入,回访中注重对患者的鼓励和支持。患者4周后至医院复查1次6min步行距离测试、完成1份COPD患者生活质量评测问卷评分(CAT)[7]。

1.3 评价指标 评价并比较患者进行锻炼前后6min步行距离测试及CAT评分。(1)6min步行距离测试:一种运动试验,方法简单易行,根据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6min步行试验操作规程,即在病区走道上划出一段长达30m的直线距离,起点线用色彩鲜艳的标线,折返点处用一椅作为标志,患者在其间往返走动,起点线作为起始点,也作为往返一次的终点,步履缓急由患者根据自己的体能决定,在旁监督的人员每2min报时一次,并记录患者可能发生胸痛、不能耐受的喘憋、步态不稳等不适,可暂时休息或中止试验。6min后试验结束,监护人员统计患者步行距离、Borg呼吸困难及疲劳程度评估。6min步行距离测试简单、经济、安全、有效,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运动耐力,是评价COPD患者身体状况的良好指标[7]。(2)CAT评分:由Jones等设计完成,共8个问题,包含症状、活动能力、睡眠质量等方面内容,范围是0-40分,最高分值为40分,分值越高说明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或 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品管圈管理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品管圈管理实施前每月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分别为42.86% 组别 例数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和45(42.86)25(23.81)35(33.33)

75(75.00)15(15.00)10(10.00)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品管圈管理前后两组稳定期COPD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 比较[n(%)]

2.2无形成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圈员与患者的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责任心、团队精神凝聚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性等方面均得到提高,见图对照组 观察组 105 100 3

图3品管圈管理前后全员能力评价雷达图 3.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肺康复锻炼被认为是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康复指导,如戒烟宣教、运动锻炼、服药知识等,以便患者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8]。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不仅对稳定期COPD患者实施了全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较好掌握了相关的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康复锻炼知识等,录制了康复锻炼操并制作成光盘发放给患者。护理人员认识到导致患者肺康复锻炼依从性低的影响因素,通过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多样化宣教方式、规范功能锻炼方法等方面,提高了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3.2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升护士综合水平“环氧圈”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柏拉图、分析原因等方法,拟定实施方案,提高护士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科室护理团队积极性。

3.3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 通过积极开展品管圈的活动,规范了患者功能锻炼的方式。同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使患者出院后仍能得到延续性肺功能锻炼指导,增强了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自觉有效地发现、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5.2016品管圈总结 篇五

“品管圈”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科学管理工具,进行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科室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已开展了多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汇报交流,邀请老师现场指导以及时纠偏,使活动不断推进。每次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精彩的展示,展现了从圈成立,圈名、圈徽的诞生,主题选定,活动计划的拟定等各个阶段丰富多彩活动的全部过程。科室人员汇报内容丰富,现场气氛活跃,圈长们时而激昂、时而舒缓、富有激情的演讲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圈成员从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和肯定。多次的开展 科室对品管圈工具的使用有了不同程度的掌握,增加了团队凝聚力,在沟通、协调、组织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位员工自觉地参与管理,也给年轻护士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了护理品质。圈员均由我科护理人员组成,圈员们定期组织会议,发掘、分析及解决日常工作有关问题,积极拓展工作能力。经过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优化了护理服务流程,提升了护理质量,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提高了年轻护理人员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

品管圈结合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实际情况,从质量、安全、服务、管理、成本、效率等方面查找科室内存在的问题,利用品管工具改善这些问题,并定期召开圈会。每个圈开圈会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非常活跃,利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获得大量新的设想与创意,产生新点子,提出新办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大部分圈完成了品管圈活动六个步骤: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有的圈活动已进行到第七步,进行对策实施,护理质量的改善、效率的提高、服务的提升也初见成效,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我科室刚开始开展品管圈时很多护理人员根本不知道“品管圈”是什么意思。组织科室人员查阅资料比如品管圈的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把握重点,清楚明白这个活动着重的是在传达新的观念的同时去开拓思路,使护理人员能够清楚明白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意义目的所在。并且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同步的的操作演练,务求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的工作做到融会贯通,使这个活动在实际开展中能够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要达到效果。

在整个品管圈活动中,是以人为主体的,没有参与者整个活动都会失去意义。所以在新的一年里主要调动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接受管理到变成管理者,要做到人人参,这样科室年轻护士会主动去思考,去融入会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升。这就可以让她们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且她们的工作重心和目标就会从原来的个人主义转变到集体上。所以在新的一年里我科室会加大品管圈的培训学习,帮助护理人员改进她们的工作方法以帮助她们在事业上能够得到进步,同时没有太多的压力,能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所以,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是科学性的,在护理管理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对护理工作团队的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6年12月28日

6.品管圈活动总结报告 篇六

输液吊架是医院常用的基础医疗设备,是医院病房必不可少的必须用具。目前我院新病房楼有18个科室,使用输液吊架超过860支。自新病房楼使用至今,保修期间厂家更换217支,保修期后器械科更换损坏输液吊架约210支,其损坏率高达49.6%。因此,器械科经调查研究,决定对全院输液吊架进行改造。

一、输液吊架改造意义:

1.就患者而言,改造输液吊架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避免因输液吊架损坏而对患者造成伤害,且为患者使用输液吊架提供了方便。

2.就医护人员而言,改造后的输液吊架更加的安全可靠,更加便于医护人员实施治疗工作,且改造后的输液吊架长度更加适中,避免了医护人员频繁调节输液吊架的长度,变相延长了输液吊架的使用寿命。3.就医院而言,改造后的输液吊架损坏率更低,降低了医院的成本,且改造后的输液吊架安全性能得到了保障,最大程度的避免因输液吊架损坏伤及病人,对医院名誉造成的损害。

二、输液吊架的改造分析:

通过拆解输液吊架,分析其内部架构发现,锥套脱落、定位孔变形、锥头移位等是其损坏的主要原因。经过查找相关资料,并与其他厂商进行沟通。判定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为,其输液吊架制作工艺低下,使用材料强度不不够,部件设计存在缺陷。

1.拆解原有输液吊架,将老式锥头去掉重新焊接新式锥头,新式锥头有限位设置,不会脱出锥套。

2.旧式锥套以点压实现固定,新式锥套使用液压钳压紧锥套,以防止锥套脱落。

3.老式锥套材料强度低,容易变形。新式锥套改用高强度材料,不易变形,以确保锥套的耐久使用。

三、输液吊架的实际改造:

器械科共七人,于2014年3月7日起,历经三个月,通过对输液吊架进行拆解,切割锥头、锥套,压紧锥套,焊接锥头,重新组装输液吊架,完成了对全院输液吊架的改造,并将改造后的输液吊架全面投入使用,预计可使用3年。至今对已改造的输液架进行追踪观测已有半年,除个别因人为因素造成输液吊架损毁,至今未发现故障现象。且均可达到所需改造要求,做到改变并保持输液吊架长度,大大提高了输液吊架的方便性。

四、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新病房楼共计使用输液吊架860支,更换一支价格为80元,如需全部更换需要68800元。由德睿圈自己改造每支费用需5元,改造后其使用寿命约为3年,预计为医院节约202100元。

五、“德睿”精神:

7.提高满意度品管圈 篇七

关键词:品管圈,门诊药房,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发药差错率

医院门诊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窗口之一, 其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利益, 也影响到医院的整体形象。药师工作是医疗服务质量把关的重要环节, 门诊药房是药师同患者直接接触的一个窗口, 又是患者在医院就医过程的最后环节。如何进一步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 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值得在药学工作中深入研究。为了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发药差错率、激发药师的自主性和发挥其潜能, 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药房于2013年7月在安徽省药学委员会的推动下开展以“提高门诊药房处方调配的规范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

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缩写QCC) 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 (又称QC小组, 一般6人左右) , 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 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 活用品管七大手法 (QC777手法) , 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1]。通过大半年的品管圈实践活动, 门诊药师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发药差错率下降, 同时药师之间的团队协作、责任心、集体荣誉感也得到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组圈、主题选定

2013年7月, 门诊药房10人组成品管圈, 圈名为十心圈, 寓意“时刻以诚心、热心、实心、细心、耐心、公心、真心、爱心、淡心、责任心来做事, 服务患者”, 通过投票选定圈长1名、副圈长1名, 辅导员由药剂科主任担当。通过召开圈会, 圈员们进行头脑风暴, 列出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采用评价法从上级政策、迫切性、可行性和圈能力进行打分评价, 选定“提高门诊药房处方调配的规范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

1.2 活动计划拟定

本期活动时间为2013年7-12月, 历时6个月, 按照计划时间30%, 实施时间40%、确认时间20%和处置时间10%, 对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和检讨与改进10个活动步骤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 每个步骤指定负责人。

1.3 现况把握、目标设定

绘制“门诊药房处方调配流程图”, 制作“门诊药房处方调配查检表”, 随机查检2013年8月1日-15日门诊处方调配400份, 有253张处方调配规范, 出现调配不规范项目数量1317次, 制作柱状图, 通过柏拉图进行分析 (图1) , 根据80/20法则, 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 所以“查对执行不到位”为本次的改善重点, 由于考虑到用药指导与提高患者满意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密切相关, 经召开圈会决定将“用药指导”也纳入改善内容。同时在2013年8月10日-15日随机抽取门诊取药患者50例进行满意度调查并统计;统计2013年1-8月门诊发药次数和发错药例数 (包括数量错误、品种错误、剂型错误、患者错误等) 计算每月差错发生率。

通过现况把握收集到的数据, 计算出处方调配规范率的现况值为63.25%, 目标值=现况值+ (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97.25%, 改善幅度= (目标值-改善前) /改善前=53.76%。

1.4 解析

圈员们针对改善重点采用特性要因图和关联图进行深入分析, 找出处方调配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为:无规范的查对程序、监管不到位、药师安全意识缺乏、用药指导未纳入日常质控、排班不合理。

1.5 对策拟定和实施

1.5.1 制定门诊药房查对流程

针对“查对”执行不到位情况, 组织圈员再次进行“四查十对”学习, 并根据处方调配过程进行分解实施, 制定查对流程。“查处方”时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时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时对临床诊断;最后“查配伍禁忌”。将流程图打印张贴在公示栏, 利用晨会提问对门诊药房所有人员进行考核。

1.5.2 改革排班模式

根据不同时间段患者流量进行窗口人员增减, 减少患者等候时间。增设药物咨询窗口, 安排主管药师以上人员坐诊, 与患者或医护人员进行交谈, 耐心地对他们用药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解释和专业指导[2]。同时药物咨询也要注意药师的服务态度, 针对不同层次患者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 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让患者明白, 从而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和适当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为了提高坐诊药师合理用药的知识, 笔者所在医院将新药特药等及时收集说明书, 在宣传栏注明, 并通过科务会组织学习、讨论, 及时将最新的医药进展, 新药知识以及老药新用、不良反应等信息传递给有关人群[3]。

1.5.3 每月进行药物安全警示教育

从笔者所在医院、网络等途径收集发药错误案例, 制作PPT, 每月例会进行讲解与展示, 提高药师的安全意识与问题意识, 从而提高工作时的责任心, 促使大家规范处方调配过程。

1.5.4 加强门诊药房质控力度

将查对流程与用药指导纳入门诊药房质控项目, 分管门诊药房主任与药房负责人每周进行督查, 对连续三次以上违规人员纳入绩效考核。

1.5.5 加强窗口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

窗口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药学知识才能胜任药学服务工作。笔者所在医院不仅摘录和整理药品说明书, 还将窗口常见问题, 特别是特殊人群 (孕妇、老年人和儿童) 、特殊药物知识等归纳成册, 然后对窗口人员进行系统地、针对性地培训, 让窗口人员灵活执行规章制度, 特殊人群简化取药流程。对于医生处方不合理等情况, 主动与医生积极沟通, 避免患者往返, 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 提高患者满意度[4]。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将2013年8月1日-15日 (对策实施前) 及2013年11月1日-15日 (对策实施后) 处方调配不规范进行比较, 见表1。由表1可知, 门诊药房处方调配规范率由63.25%提高到98.00%, 明显高于改善前设置的目标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4.61, P=0.000) , 其中目标达成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102.21%;进步率= (改善前-改善后) /改善前×100%=55.82%。患者满意度由改善前78.4%提高到改善后90.8%, 发药错误率由改善前3.2下降到改善后1.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9.51、19.37, P=0.000) , 见表2和表3。

2.2 无形成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 圈员们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品管手法等均有很大程度地提高, 见图2。

3 讨论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能持续地改进和提高, 就需要利用科学的管理工具来实行有效的管理。而品管圈活动就是一项科学的管理工具, 其核心是PDCA循环管理[5]。门诊药房是医院面向患者的重要窗口之一, 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医院的形象[6,7]。处方调配不规范会出现发错错误等不良事件, 轻则引起患者不满甚至投诉, 重则危害患者生命。因此, 提高药学人员的服务质量是保障患者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8]。近年来, 国内多家医院引进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 取得显著效果[9,10]。

3.1 标准化

为了维持改善后的效果, 笔者建立了作业标准书, 制定规范的处方调配程序。对每一位员工通过教育与培训考核的形式, 让每一位员工了解, 并遵照执行。

3.2 检讨与改进

通过半年的品管圈活动, 虽然圈员在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处方调配的规范率、患者的满意度得到很大提高, 但是发药的差错率还远远高于1�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

笔者所在医院利用品管圈提高了门诊药房处方调配的规范率, 但是发药的差错率还高于国家标准, 下一步希望通过建立自动化药房管理信息系统来很好地完成医院门诊药房的药品调配和管理工作, 以减轻药师工作强度, 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高效的药学服务[9]。

参考文献

[1]刘廷芳, 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3.

[2]刘珏, 王奕, 江警予, 等.门诊药房开展药物咨询服务实践与分析[J].医药导报, 2011, 30 (7) :957-958.

[3]新华.浅谈药物咨询工作在门诊药房开展的必要性[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 :106.

[4]刘夏, 郭澄.门诊药房药学服务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9) :133-134.

[5]邵立新, 俞珍, 钱萍.品管圈活动在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5) :100-101.

[6]张幸国, 赵青威, 李盈, 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9, 12 (4) :233-235.

[7]朱泓.“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药房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8, 8 (6) :466-468.

[8]张鈺.利用品管圈降低门诊处方不合格率的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 (10) :803-804.

[9]孙志勇, 史香芬, 张俊珂, 等.自动化药房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门诊药房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 33 (18) :1535-1536.

8.提高满意度品管圈 篇八

【关键词】品管圈;患者;提高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12-01

品管圈简称QCC,QCC英文全称是: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含义:由相同、相近或互补的工作場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6人左右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大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

我科品管圈成立于2013年9月,品管圈有9人组成,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4名,小组成员召开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圈长1名,讨论制定圈长和圈员的职责,即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各圈员负责对自己分管项目的计划、实施、检讨、效果确认及标准化等。设督导员1名,指导并监督和推动品管圈各项活动进行。小组成员利用头脑风暴法设定圈名和绘制圈徽,最后确定“爱心圈”为我们的圈名。

爱心圈的活动方案:

1:圈名的意义:用我的热心关心爱心、让您放心舒心安心。

2:圈徽及意义:中平能化医疗集团总医院感染科第三病区用一双热情娴熟的双手为病人 奉献一颗“爱心”,使病人满意、家属满意、社会满意。

一:主题选定

主题选定的主要方法是鼓励圈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放开思想,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在这个自由畅想的过程里,既不评论也不否定,尽可能地多提出主题。将所有收集到的主题由全体成员进行评分,从迫切性、圈能力、上级政策、可行性几个方面分别按1、3、5分进行评分。得分最高的选定为活动的主题。经整理,以下几个问题分别列在需解决问题的前5位。根据评分结果,“提高患者专科疾病用药依从性”成为最终的主题(见表)。

1:活动主题:提高病人专科疾病用药的正确性。

2:选题的理由:根据医嘱对部分病人进行抗病毒药的服药监测,但因为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因素经常出现患者漏服药的现象,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病毒反弹、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二:设定计划进度表进行现状调查。

三:现状把握

1:制定专科用药不规范检查表通过表看出7月14日~20日抗病毒药物服用应服96人、实服82人、其中人不在占60%、据80/20原则,人不在为改善重点,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确认此次活动的圈能力为90%。

从活动的效果评价看目标达标率为133%、进步率为7%,改善后专科用药漏服率为4%,改善前专科用药漏服率为14%。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的责任心、自信心及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增加,大家的沟通及协调能力也逐渐增强。

9.QCC品管圈活动感言 篇九

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现场的规范性,我们安徽天能公司在2012年七月举行了品管圈的活动,从筹备至今有喜悦、也有遗憾,有激烈的讨论、也有一筹莫展的冥想,不管怎么样品管圈开展至今,我们还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期间,全员的积极性以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品管圈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品管圈开始,到QCC报告的整理,这里面都凝聚了圈员们的大量的心血,花费大量工作以外的时间,加班加点,好几天都熬到凌晨,正是圈员们的团结合作,才有了这次成果报告的展示,通过这次QCC活动的开展,除了加强圈员之间的团结互助,还让圈员们学习到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觉全员们的潜在能力,增强自身的价值。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分享QCC品管圈的的感悟吧!

首先说说这次QCC活动的闪光之处吧。首先,这次活动,我们品管圈的表达方式以数据为基础,以TS16949中的DFMA为指导,着重分析生产状态下的每个步骤,提高IQC的专业技能,严守职业操作规范,这样无论是对于提升IQC检查员的工作技能,还是提高IQC的整体检验水平,都是十分必要,恰到好处的。其次,就是我们在做数据整理统计的时候,以PDCA的循环方式为主导,采用其八个步骤。使报告主次分明,内容也很简洁,重点内容很突出,言简意赅但不失内容深度,报告虽然简单,但内容不简单。虽然都是一些小的切入口,很平常,但能够解决大问题,起到大的作用。还有就是,这次QCC品管圈,我们以不同的形式推动了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和全体员工们的赞扬。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我也认识到了我们圈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要因分析这个

环节,分析的不够深刻,没有分析道每一个末端的要因,在发表时,要因分析这一个环节讲的也很简单,有些含糊。这样一来,要因分析就显得说服力不强。还有,数据的收集和计算也没有做到精准到位,有的数据上还出现了失误。还有我们的报告,采用了PPT的格式,内容版式布局上有些单调简单,缺乏生动性和交互性。但我们本着积累经验的心态,通过本次QCC活动,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到的知识。学习到了什么是品管圈,怎样由基层员工组成的小组,通过适当的训练及引导,使小组能通过定期的会议,去发掘、分析及解决日常工作有关的问题。学习到如何在在第一线工作场所提高并维护产品的服务、工作的质量。学习了品管圈解决问题的工具。流程图表,搜集数据,曲线图,柏拉多分析,特性要因图/鱼骨图(,分层,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表,等QC手法。以及5W1H,PDCA的运用等。

10.品管圈的定义及其基本精神 篇十

品管圈是以工厂内的领班、班长、圈长为核心,把工作性质类似或在一起工作的作业员,通常3至15人为一组,组织起来,施以简易品管方法,工厂改善原理、价值分析、人群关系、问题点分析、重点管理与异常管理,使全体人员能自动从事品质管制的活动,训练第一线的主管人员的领导、管理能力,发掘现场人员的潜在能力,培养全体员工自动自发的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自我启发,交换工作技能与知识,以达成全员经营的目标。

品管圈可说是日本推动品质管制的独特方法,目前在工业界应用品质管制,日本已居于全世界的领导地位。谈起品质管制,几乎无人不知品管圈。品管圈的名称之所以这么响亮,普遍引起了全世界品管界人士的注意,是由于在工厂推动品管圈,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经营目标很容易达成。品质管制的成果,可具体的表现出来。实施品管圈可以引起基层管理人员的广大兴趣,决策当局莫不重视此种有效的品管方法。

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所创办的《现场与QC》月刊,其对象为班长与组长所阅读,后来逐渐引起了这些基层管理人员的广大兴趣,遂有QC圈运动的产生,其目的是:

(1)、使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在现场发挥领导作用,操作人员发挥潜能。

(2)、使全体员工具有品管意识、问题意识及改善意识。

(3)、对品质管制虚心研究,体会QC真意,随时自我启发进而互相启发。

(4)、品管圈在全公司管理体系上是重要的一环,在现场又是一个核心组织,由第一线的人员、团长、班长为中心,透过团员的共同努力,(4)、协助主管完成任务,达成全员经营的目标。

(5)、改善的成果,向公司内外发表,并参观研习其它品管圈的活动,互相交换经验与心得。

(6)、加强圈员的互助,提高工作士气。

(7)、减少不良品,提高品质水准,保证产品品质。

(8)、贯彻并执行公司的政策与上级主管的指示。

QCC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知识简介

(一)日本为何NO.1

参观过日本工厂的人都会很惊讶地发现,在工厂里,在办公室里,每一个角落均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相当舒爽。在工厂的正面墙上,经常可看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几个大大的字,这就是近十年全世界许多企业竞相学习的“5S”,全体员工自上而下推动5S,带来的就是要想把事情做好,就是要养成事事“讲究”的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在日本,品管圈的盛行,以不光是在企业里,几乎任何行业都有它的存在,而且也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和效果。

品管圈,是一种自主改善小组活动,每一个成员要能积极主动,才能达到鼓舞士气、解决问题、挑战目标和目的。

(二)解读QCC

一般人对QCC还不了解时,总是有种莫测高深的感觉,经常听起别人提起,很有效果,尤其对如何进行问题之解决,QCC确实是一种既科学又实用的管理工具。但是等到初步接触后,又感觉很简单,但没有什么高深学问,以致小看了它,致使甚多企业主管对QCC疏于重视,就是推动QCC活动,也是因为高階主管的不了解、不支持而变成了形式化,这也是众多推动QCC活动失败最常见的原因。

品管圈指的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6人左右),为了要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的合成一个小团体(圈圈),然后分工合作,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手法当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障碍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

QCC品管圈基础知识1

一、什么是QCC:

QCC英文全称是QualityControlCircle,中文译成“品管圈”。QCC品管圈是同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

上述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活动小组:同一工作现场或工作相关联的人员组成圈,人员上至公司高层、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的员工。QCC小组一般由3~10人组成,人数太少,方案对策不全面,人数太多,意见难统一,效率好效果反而不明显。

2、自动自发:QCC小组活动由各级员工自发组成,通常公司高层领导不会强迫员工实施QCC活动,只提供实施QCC活动条件和奖励机制。

3、活动主题:每次QCC活动都会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围绕产品生产、技术攻关、工艺改良、质量改进、工序改造等方面提出,主题范围广泛多样。

4、活动目的:每次活动都是为了改进企业或部门工作的某个方面,目的是提高效率、效果和效益。

5、活动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统计技术和工具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

二、QCC的特点:

1、普遍性。企业的员工人人都可以参加QCC活动。

2、自愿性。员工以自愿参加为前提,自我管理,不受行政命令的制约。

3、目的性。以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为目的。

4、科学性。QCC活动遵循规定的工作程序,采用科学的统计技术和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民主性。参加QCC活动的员工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挥民主精神实现既定的目标。

6、改进性。实施QCC活动是要确保某项工作或活动的改进,否则毫无意义。

7、经济性。QCC活动涉及的人员和范围不大,在日常工作中随时组织和进行,投入小,见效快,日积月累,经济效益明显。

8、发展性。QCC活动遵循PDCA循环,持续改进,在原有目标上不断发展。

9、激励性。通过QCC活动的实施,员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通过QCC成果的肯定和发布,以及获得奖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QCC的目标宗旨

1、提高工作现场管理水平

2、提高工作现场员工团队士气

3、提高员工品质意识

4、提高员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5、提高改善工作质量的意识

6、提高节约和降低成本的意识

7、增强自我提高和自我培养的意识

8、有利于培训学习型组织

四、QCC的精神

1、尊重人性和民主

2、培育快乐工作的环境

3、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

4、开发无限的脑力资源

5、提升企业活力

6、改善企业机制

7、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

QCC品管圈基础知识2(图)

五、QCC与其他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1、QCC与产品和技术开发管理

border=0>

产品和技术开发活动可分为几个阶段:开发策划、开发输入、开发输出、开发评审、开发验证、开发确认、开发更改等,对每个阶段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利用QCC活动加以解决。

2、QCC与生产管理

border=0>

3、QCC与采购管理

说明:采购QCC品管圈应与供商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双方互动,充分协商,才能保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互利双赢。

4、QCC与物料管理

5、QCC与品质管理

6、QCC与设备管理

7、QCC与人力资源管理

>

8、QCC与销售管理

border=0>

QCC品管圈基础知识3(图)

六、QCC的作用

QCC活动对现场管理的改善,也称现场管理五要素改善,即人、物料、设备、环境、方法。

(一)QCC活动对人的改善作用

1、提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2、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3、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提高组织和沟通能力

5、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6、提高工作技能和素质

7、提高工作热情和互相帮助精神

8、增强改善意识

9、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10、增强创新精神

11、提高成本意识

12、增强时间效率意识和节约意识

13、增强品质意识

14、增强服务意识

15、提高执行能力

(二)QCC活动对物料管理的改善作用

1、降低物料损耗率

2、提高物料合格率

3、提高物料利用率

4、保持合理库存量

5、提高物料标志完整率和准确率

6、提高物料预算的准确率

7、降低缺料率

8、提高物料盘点准确率

9、降低物料损坏率

10、提高物料台账准确率

11、提高领发料的及时性和准确率

12、提高库存产品完好率

13、降低搬运损坏率

14、提高仓管员安全意识

15、提高仓库5S管理水平

(三)QCC活动对设备管理的改善作用

1、提高设备正常运行率(使用率)

2、降低设备故障率和修理率

3、提高使用寿命

4、降低折旧率

5、降低设备和配件的损耗率和损坏率

6、提高设备和配件利用率

7、降低设备成本

8、减少设备安全隐患

9、降低设备事故率

10、提高设备档案完整率

11、提高设备台账的准确率和符合性

12、提高维修员的维修技能

13、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14、提高计量器具的准确性

15、提高员工对设备的操作技能

16、降低设备报废率

(四)QCC活动对环境管理的改善作用

1、增强员工对水电及物品的节约意识

2、提高办公和车间场地整洁度

3、有用物品堆放整齐,杂物堆放合理

4、报废物及垃圾及时清理

5、空间灰尘减少

6、场所定置清晰,标志分明

7、污水、污物排放减少

8、员工清洁卫生意识加强

9、车间物流畅通

10、办公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11、员工素养提高

(五)QCC活动对作业方法的改善作用

1、责权限清晰明确

2、工艺流程简化有效

3、工序设计合理

4、导入IE工程

5、作业指导文件简洁明了

6、统计技术熟练应用

7、工作有记录

8、QCC操作实施能力提高

9、检验方法科学有效

10、检验标准完整规范

11、各项工作均有适宜可行的质量标准

12、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和奖惩方法

(六)QCC活动对其他管理的改善作用

1、提高股东和投资方对公司的信心

2、增强客户和员工的满意度

3、降低客户的投诉

4、实现全员参加管理

5、降低企业经营和产品成本

6、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7、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8、其他

QCC品管圈基础知识4

七、QCC的种类

QCC品管圈可分为: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创新型五种

几种QCC品管圈对比如下表

序号QCC类型特点活动周期难度主题内容举例适用场所

1现场型以现场管理改善为核心,改进现场管理人、机、料、法环等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课题小,问题集中,解决速度出成果活动周期短一般提高产品和工序质量;降低损耗和报废;生产环境改善;设备改善等生产、品质、设备、仓库等部门工作场

2攻关型以技术或工艺课题攻关为核心,进行某一方面的工艺或技术的突破改进活动周期较长较大产品技术改良;工艺改进;缺陷;模具设计改进,设备技改等生产、技术、开发、设备等部门工作场所

3服务型以改善服务质量为核心,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活动周期有长提高为顾客服务意识;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员工满意度;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客户抱怨率等销售、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作场所

4管理型以改善管理质量和水平为核心,提高管理效能为目的,涉及企业管理的各方面活动周期有长有短较大提高沟通效率和强培训效果;降低管理费用;减少安全事故;提高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生产、采购、物料、设备、行政、人力资源等部门工作场所

5创新型以工作创新为核心,涉及技术、管理、服务等工作。活动结果从无到有,不需要对历史状况进行调查,关键点在于突定活动周期长较大新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开发、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工作场所

八、QCC活动的主要内容

1、组圈

(1)根据同一部门或工作性质相关联、同一班次之原则,组成品管圈。

(2)选出圈长。

(3)由圈长主持圈会,并确定一名记录员,担任圈会记录工作。

(4)以民主方式决定圈名、圈徽。

(5)圈长填写“品管圈活动组圈登记表”,成立品管圈,并向QCC推动委员会申请注册登记备案。

2、活动主题选定,制定活动计划

(1)每期品管圈活动,必须围绕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进行,结合部门工作目标,从品质、成本、效率、交期、安全、服务、面,每人提出2~3个问题点,并列出问题点一览表。

(2)以民主投票方式产生活动主题,主题的选定以品管圈活动在3个月左右能解决为原则。

(3)提出选取理由,讨论并定案。

(4)制定活动计划及进度表,并决定适合每一个圈员的职责和工作分工。

(5)主题决定后要呈报部门直接主管/经理审核,批准后方能成为正式的品管圈活动主题。

(6)活动计划表交QCC推行委员会备案存档。

(7)本阶段推荐使用脑力激荡法和甘特图。

3、目标设定

(1)明确目标值并和主题一致,目标值尽量要量化。

(2)不要设定太多的目标值,最好是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

(3)目标值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行性。

(4)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4、现状调查,数据收集

(1)根据上次的特性要因图(或围绕选定的主题,通过圈会),设计适合本圈现场需要的、易于数据收集、整理的查检表。

(2)决定收集数据的周期、收集时间、收集方式、记录方式及责任人。

(3)圈会结束后,各责任人员即应依照圈会所决定的方式,开始收集数据。

(4)数据一定要真实,不得经过人为修饰和造假。

(5)本阶段使用查检表。

5、数据收集整理

(1)对上次圈会后收集数据过程中所发生的困难点,全员检讨,并提出解决方法。

(2)检讨上次圈会后设计的查检表,如需要,加以补充或修改,使数据更能顺利收集,重新收集数据。

(3)如无前两点困难,则圈长落实责任人及时收集数据,使用QC手法,从各个角度去层别,作成柏拉图形式直观反映,找题点的关键项目。

(4)本阶段可根据需要使用适当之QC手法,如柏拉图、直方图等。

6、原因分析

(1)在圈会上确认每一关键项目。

(2)针对选定的每一关键项目,运用脑力激荡法展开特性要因分析。

(3)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要求具体、明确、且便于制定改善对策。

(4)会后落实责任人对主要因素进行验证、确认。

(5)对于重要原因以分工方式,决定各圈员负责研究、观察、分析,提出对策构想并于下次圈会时提出报告。

(6)本阶段使用脑力激荡法和特性要因法。

7、对策制定及审批

(1)根据上次圈会把握重要原因和实际观察、分析、研究的结果,按分工的方式,将所得之对策一一提出讨论,除了责任人想外,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吸收好的意见。

(2)根据上述的讨论获得对策方案后,让圈员分工整理成详细具体的方案。

(3)对所制定的具体对策方案进行分析,制定实施计划,并在圈会上讨论,交换意见,定出具体的步骤、目标、日程和负责提案人。

(4)圈长要求圈员根据讨论结果,以合理化建议的形式提出具体的改善构想。

(5)圈长将对策实施计划及合理化建议报部门主管/经理批准后实施(合理化建议实施绩效不参加合理化建议奖的评选,而直管圈成果评奖)。

(6)如对策需涉及圈外人员,一般会邀请他们来参加此次圈会,共同商量对策方法和实施进度。

(7)本阶段使用愚巧法、脑力激荡法、系统图法。

8、对策实施及检讨

(1)对所实施的对策,由各圈员就本身负责工作作出报告,顺利者给予奖励,有困难者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修改计划

(2)对前几次圈会做整体性的自主查检,尤其对数据收集、实施对策、圈员向心力、热心度等,必须全盘分析并提出改善方

(3)各圈员对所提出对策的改善进度进行反馈,并收集改善后的数据。

9、效果确认

(1)效果确认分为总体效果及单独效果。

(2)每一个对策实施的单独效果,通过护理化建议管理程序验证,由圈长最后总结编制成合理化建议实施绩效报告书,进行

(3)对无效的对策需开会研讨决定取消或重新提出新的对策。

(4)总体效果将根据已实施改善对策的数据,使用QCC工具(总推移图及层别推移图)用统计数据来判断。改善的经济价值年为单位,换算成具体的数值。

(5)圈会后应把所绘制的总推移图张贴到现场,并把每天的实绩打点到推移图上。

(6)本阶段可使用检查表、推移图、层别图、柏拉图等。

10、标准化

(1)为使对策效果能长期稳定的维持,标准化是品管圈改善历程的重要步骤。

(2)把品管圈有效对策纳入公司或部门标准化体系中。

11、成果资料整理(成果比较)

(1)计算各种有形成果,并换算成金额表示。

(2)制作成果比较的图表,主要以柏拉图金额差表示。

(3)列出各圈员这几次圈会以来所获得的无形成果,并做改善前、改善后的比较,可能的话,以雷达图方式表示。

(4)将本期活动成果资料整理编制成“品管圈活动成果报告书”。

(5)本阶段可使用柏拉图、雷达图等。

12、活动总结及下一步打算

(1)任何改善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总还存在不足之处,找出不足之处,才能更上一各台阶。

(2)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所以问题改善没有终点。

(3)按PDCA循环,品质需要持续改善,所以每完成一次PDCA循环后,就应考虑下一步计划,制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P循环。

13、成果发表

(1)对本圈的“成果报告书”再做一次总检讨,有全体圈员提出应补充或强调部分,并最后定案。

(2)依照“成果报告书”,以分工方式,依各人专长,分给全体圈员,制作各类图表。

(3)图表做成后,由圈长或推选发言人上台发言,并进行讨论交流。

(4)准备参加全公司品管圈发表会。

怎样开展好QC小组活动

要开展好QC小组活动,应主要做好质量教育。小组活动管理、活动的诊断和改善。

一、质量教育

QC小组活动是广大职工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参加QC小组活动的人都是“从事劳动的职工”,人多、面广,QC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人的积极性能否发挥出来。质量教育可以使QC小组成员提高质量意识,增强参与意识,更加自觉地参加QC小组活动。

二、认真加强对QC小组活动的管理

QC小组活动与任何其它质量管理活动一样,必须认真加强管理,QC小组活动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质量管理部门对QC小组的管理,形象地讲这是来自外部的管理,另一个是QC小组的自主管理,形象地讲这是来自QC小组内部的管理。

三、对活动要进行诊断和改进

QC小组活动能否开展好,终结和改进是一个重要保证。要改进就要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小组活动的不足。对小组活动进行诊断就是发现问题,找到不足的重要手段。

对QC小组活动进行诊断,可分为外部诊断和内部诊断。由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派人主持诊断为外部诊断,由QC小组组长主持诊断为内部诊断。

外部诊断体现了上级部门对QC小组的关心和指导,内部诊断反映了QC小组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QC小组通过诊断,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便可以按PDCA循环对小组活动进行改善,使活动更好更有成效。

权威专家对品管圈的评语

日本企业界所推动的品管圈,由于其效果显着,现已受到欧美各国的瞩目而予以仿效,因为此一经营管理上的新做法,立可促使产量提高、不良率降低、工作士气高昂,现已成为一项普遍性运动,而被公认为企业繁荣的有效利器。

世界品质管制权威专家朱兰(J.M.Juran)曾多次对品管圈发表评论,他说“品管圈的活动几乎是世界各国无法仿效的优秀办法。由于推行这个运动,日本在品管方面,必定能在世界上保持领导的地位。”并在EOQC(欧洲品管组织机构)大会上大为称赞,说日本的品管圈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品管运动。

日本在推行品管圈活动不久后,一次海外派遣考察队曾与朱兰博士有过一晚畅谈的机会,当时,朱兰博士曾说:“在美国以往的泰勒时代里,技术人员与工作人员间,能力相差相当悬殊,当时由于工作人员所受的教育极低,技术人员只好订出作业标准,然后指导他们按部就班的执行。遗憾的是这种作法,至今犹原原本本地被因袭下来,要知道现时代的工作人员中有为数不少曾经受过高初中程度教育的人,在此改变中,犹依然行使旧式泰勒制度是非常错误的,更何况现行作业标准中又非个个完善无疵。技术人员即忙于其它事情而无暇顾及各细节的正误,现场工作人员也无心积极改善。美国实在极有必要拥有一种像诸君现有的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简称QCC)制,可是……”可能朱兰博士是外国人中最了解QCC活动的人,所以才能说出这些话。

品管圈的创始人,东京大学教授石川馨博士亦谈及品管圈是最适合东方人的品管运动,且最具人性,最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而工厂内推动品管圈活动,可以创造出理想的工作环境,人生会觉得更有趣,生活也会更丰富,如此必能促进员工的工作欲,工作的品质、效率,必能大大提高。

编著者多方收集有关品管圈方面的文献及品管专家的评语,对“品管圈”得出下列数项结论:

(1)、实施品管圈,可使厂内的“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达到更高境界而增强竞争能力,暨适应未来变化的力量。

(2)、在二星期内可以把A项不良率降低一半;在二个月内可以把产量提高20%!这是不是近乎奇迹?这种奇迹在实施品管圈的企业内都发生过。

(3)、由于最近各有关经营管理顾问公司倡导“品管圈”的做法,显已掀起管理革新的热潮,而造成我国企业经营的新动向。

(4)、成长中的企业经营干部,无论是高层、中层或基层主管、及全体作业人员,研究品管圈,不但可以吸收管理革新的实际做法,更可获得宝贵的新观念与新知识。

(5)、在企业内推动品管圈,可与整体经营计划结合,配合公司分目标管理之体系,把管理方法延申至基层干部,以统一全公司的经营观念与经营意志,达成厂内品质、数量、交期与利润的目标。

上一篇:寓言故事小鸡学飞在线阅读下一篇:关于描写园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