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精选15篇)
1.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 篇一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 战车、” “风筝、” “夕阳夹山、倒影入溪、” “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
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 ,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 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2.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 篇二
(一) 转变教学理念, 以新理念开新局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领会《课标》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如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的方式应该包括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根据这些认识, 在本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上, 笔者并没有急于进行新课的教学, 而是利用第一节数学课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给学生, 如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子, 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向他们介绍与小学阶段不太一样的数学课堂, 如告诉他们今后的数学课要准备一些学具, 材料, 课堂上动手操作很多, 许多的结论都要由同学们自己去亲身经历或与同伴合作交流, 得出自己的结论。老师的评价也不再是由考试分数定终身, 老师会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态度, 参与过程, 责任感, 合作精神, 创新意识, 手工制作等。
(二) 精心准备, 以新方式上好每一节课
按照《课标》的要求,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 在每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下面以第一章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章内容是教改新增加的, 对于所有的新初一老师来说, 都是全新的。按照新的教学理念上好这一章的内容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这章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 召开碰头会, 进行分工协作, 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大量的教学素材, 在消化参考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认真地制作教学课件, 课堂上图、文、声三者并茂,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1. 充分展示图形的现实模型, 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看出”图形。
比如在讲到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 充分利用学校购买的学具向学生展示, 同时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立体实物, 拿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在讲到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时, 让学生按老师要求事先准备好学具, 课堂上亲自动手折叠观察, 做出正方体模型。在从不同方向上看这节课上做的模型后, 再来观察前面几节课学生做过的立方体模型。
2.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比如在讲到从不同方向看时, 以一首古诗作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还有通过欣赏生活中物体的三视图图片, 如房屋结构的平面图等, 让学生感受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 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讲到截一个几何体时, 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萝卜, 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截萝卜, 观察所得到的平面, 并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3. 突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初一年级试行了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 在成长记录袋中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教师、同学能及时发现闪光点, 如在成长记录袋中放进学生的单元测试题, 学生每一章节的反思, 学生的图案设计等。在上完第一章后布置利用多边形设计图案的作业, 平行班的学生比重点班的学生设计得还好, 使许多同学增强了信心。
总之, 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总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 提高教学质量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提高教学的思想质量, 要从思想政治教学的角度出发, 使学生从青少年时代起, 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思想, 勤奋学习, 克服困难, 处处体现为祖国为人民的动机与思想。其中, 提高思想质量是最重要的一环, 切不可小视。第二是数学的学习质量, 学习质量体现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解题方式认识、分析、理解、演算等方面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互相配合, 不断探索。
3.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三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師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4.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 篇四
福建省晋江市南湾中学 林文权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几方面阐述“分层次教学”教学法的概况。
关 键 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分层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它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递进教学”是一样的。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一级达标高中)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
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
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
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能推导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记住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3、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如在“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后,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①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②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③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④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上的高。,求△AOB斜边 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
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
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两题。
6、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各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如在考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设计:
A层次:;
B层次:;
C层次:。
7、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在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觉到了诸多的不足,如:分层评价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分层,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的心目中还是主要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C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孔庆邮 《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中学数学教学 2002年第1期;
3.冯跃峰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 中学数学 1997年第2期;
4.付海峰 《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年第10期;
5.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十条建议 篇五
⑵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创设教学情境。对每一个目标都要有相应的内容、过程和相应的措施加以落实,反之所用的每一个教学内容(包括例习题)、创设的每一个教学情境都要体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
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的运用,采用这三种方式教学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
⑷在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中,要关注教学本质。数学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归纳、总结活动中隐含的或发现的数学规律,让学生真正体验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⑸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不同观点、质疑等,教学要耐心倾听,并引导学生讨论,特别要关注生生交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使其做到能让同学听懂并能理解和听懂同伴所表达的数学思想,鼓励生生之间开展辩论式的讨论。⑹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单纯关注问题解决与否、答案的对与错,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思考的,要善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⑺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的回顾和自我纠错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自我纠错和相互启发纠错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及辩论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⑻尊重个体差异,面向有差异的全体学生。要给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要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并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的学习,由此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且有数学爱好的学生,要为他们设计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⑼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规律的工具。指导学生在理解算理和掌握基本计算的基础上,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和进行简单数学规律的探索。有条件的学校要让学自己动手,利用计算机的直观形象及其数形结合的便捷性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6.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 篇六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
数学教学目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 者:孙亚茹 作者单位:锡林浩特市第三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7.初中新课程数学思维教学的思考 篇七
一、数学思维教学的基本思考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 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 引导学生会学成为教学的关键。长期来, 初中数学教学教师主讲, 学生主答, 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而不是会学, 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有所改进,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 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数学创新教学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 不仅要求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而且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趣味中学、在生活中学、在合作中学, 在打好数学学习基础的同时, 又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发展好自身的特长。
二、数学思维教学的主要措施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是现代数学教学根本目的, 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 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数学思维的能力, 如分析与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 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系统化与具体化的能力等;二是数学思维品质, 如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品质。数学思维教学的主要措施, 是针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而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此, 主要的数学思维教学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数形”结合能力的措施。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 剥去它的质的方面, 只剩下外形和大小两个属性, 就交给了教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 代数是研究“数”的, 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 研究几何要借助“数”, “数形整合”是一种趋势, 越学下去, “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 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 比较轻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而解决问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 教师需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练习, 任何一道题, 只要与“形”沾上了一点边, 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 不但直观, 而且全面, 整体性强, 轻易找出切入点, 对学生解题大有益处。
2、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的措施。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 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 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 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 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X时间=路程, 在这样的等式中, 一般会有已知量, 也有未知量, 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 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初二、初三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 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 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 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 现实中的大量实际运用, 都需要建立方程, 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 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3、培养学生数学“转化”思维能力的措施。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未知为已知”, 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 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 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面对难题, 面对没有见过的题, 首先就要想到转化, 也总是能够转化的。平时, 要多留心老师是怎样解题的, 是怎样“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未知为已知”的。同学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的体会, 深入理解转化的真正含义, 切实把握转化的思维和技巧。
4、培养“对应”的思维能力的措施。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 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 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关系、对应一种形式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 将对应公式的左边X, 对应A;Y对应B;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初二初三我们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5、培养数学思维深刻性品质的措施。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对实际事物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数学问题, 对具体数学材料、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概括而得出数学模型, 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用合适的数学计算求出此模型的解或近似解, 以及对解的实践检验、对模型的修正等过程中, 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和严谨性水平的集中反映。也即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 在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中, 在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过程中, 在对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阐述过程中, 都会体现出思维深刻性的差异来。“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是深刻性的写照,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也是深刻性的体现。中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具体事例中也纳问题的本质, 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解题方法, 善于开展系统的理性思维等的不断发展。
6、培养数学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措施。
8.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有效教学合作学习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104-01
1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特殊的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动脑思考。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大树、旗杆、铁塔的高度?讲应用题时,可设疑:市场经济中的应用问题。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教学中还可以选取商品打折、银行计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题,这些情境新颖的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课中,以贴近人们生活的商品销售“折扣”为情境,设计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适时。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
适度。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脱口而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无效的设问,学生盲目以是或非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习积极性。甚至养成习惯后,会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如果问题太难,缺乏相应的铺垫,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噤若寒蝉,望而却步。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获取学习体验。
适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
3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合作、课内合作、课后合作三种。
课前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课内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课内合作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
课后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及时反馈,教师要实施有效的练习、作业
学生作业是学习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是预习和复习的延续。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章节测验和期末考试等等,同时,它还担负着对教学过程反馈的重要使命,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成绩相差甚远,甚至同样的得分,隐藏在背后的缺陷也大相径庭,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作业有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学生作业的有效性问题困扰着教学工作。如果能找到学生作业与学习行为的内在联系,也就找到了通向解决学生学习差异原因的桥梁。
5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困生”是极其必要也是极其艰巨的教育任务。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课余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补习就成了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端的指责学生不努力是不合适的。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通过课堂小测验和作业来了解他们,同时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和困惑),做到持之以恒,并及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考虑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小灶式指导,这些都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
9.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 篇九
落水镇初级中学 何庆华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我根据教学实践,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趣味性 合作中体验快乐 开放性 重在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结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
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日益剧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一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正视初中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初中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初中生最喜爱的学科。
参考文献:
10.初中数学组教学常规检查反馈小结 篇十
一、总体情况:
2013年10月29--30日在教导处督促下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了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检查了34名教师的备课、听课、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情况。总体来说,绝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成效是令人满意的,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整改。
二、主要成绩:
(一)、教案编写情况:⑴实效大。大多数教师编写教案能根据局教研室课改要求进行四环教学法。教师还能根据学生学情,课型,紧靠《课标》,重点突出,体现特点,落实目标,渗透理念,教学环节清晰合理,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⑵大部分的教师能精心准备,认真撰写,数量足够。⑶形式活。教案呈现方式多,有自己撰写,有集体备课,个人增减,有在文中批注等,认真开展二次备课。⑷有反思。部分教师都能及时地在教案后面写上自己的教学感受,体验,思考,顿悟,内容丰富,形式灵活。(5)导学案能认真编写,大胆处理教材,认真研磨。(6)习题设计层次感强。
三、存在问题:
1、少数教师缺少精心设计,未能有效地开展四环教学法;
2、教学中不重视小结与反思,写了反思的就内容不够充实;
3、教师的理念还没完全转变,对四环教学法理解不深刻。
4、个别教师二次备课不够认真。
附:教学常规检查中优秀与良好教师名单:
11.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 数学情景 思维 解题能力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25-01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在这种新形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规律和学生个性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认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萌发、高涨。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施教以提高教学效果谈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恰当的数学情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
数学教学更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课堂学习。教师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创建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让他们融入课堂情景中激情探究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认知时,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关系设置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我们只知道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如何很快猜出这个方程?”这时让同学们以探究、比赛等方式看哪些同学最先找到捷径。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完成任务,教师做个提醒“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师再很快地写几道方程给学生看,这样激发学生寻找秘密的激情,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便会出现这么一个程序:知道两根就能确定原方程,接着联想到:两个根确定方程的三个系数,从而在情景中发现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中让他们对两根作加、减、乘、除等运算,把运算结果与系数对照,发现出一些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猜想一个结论即根与系数的理论,再运用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定理。
恰当的数学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极大兴趣。试想,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干巴巴的介绍,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听,哪有不厌烦之理啊?因为情绪的波动,就会有很多学生因为不专心而开小差,可能开始做小动作,也可能小声说话……学生喜欢游戏,把学科知识的学习“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的最佳途径。
二、科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能,让他们能够快速提高成绩
1.学会主动预习是基础
数学是逻辑性比较强的科目,还有是数学知识连接范围比较广,所以,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一步。可说学会预习的学生已经走进数学殿堂的门坎。其中,我们老师在上课前就要根据要上的内容布置学生自学,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学会边看、边想、边做,找出“为什么”与“哪些内容有连接”等,当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要在书上适当标记和写点批注。做预习就是做好“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数学预习这项工作做好了,便抢在了时间的前面,使数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学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科学创建新课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这其中,学会听数学课不容易,它需要学生不但要动脑和动手,还要他们的思维跟得上。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掌握好这个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学会听课,学习起数学来就轻松,学习效率就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同时,要教会学生作笔记;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做好课堂练习。数学课堂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练习本要随时准备,并要保存完好,以便复习使用。每节课都要针对所学内容,认真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
3.学会复习巩固
数学知识连接性强,课堂教学容量大,知识运用范围广,且具有灵活性。如果光靠课堂上那几分钟,许多学生对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很好。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课后要学会总结、复习,特别是找一些与上课相关的练习来做,通过训练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2.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 篇十二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之爱.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 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 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一)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既可以扩大知识面, 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二) 利用“做一做”,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数学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 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教师追求讲深讲透, 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学得苦, 教师也教得苦, 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 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 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 “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 指导学生利用纸片、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三) 利用“想一想”, 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 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教材安排的“想一想”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为课堂营造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四) 利用“试一试”,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做”出来的, 不是“教”出来的.新教材安排“试一试”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 动手操作, 动口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有目标地探索和高度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才是形成其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而更应关注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其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才有可能改革创新出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教师富有创造力, 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学习, 自主地钻研探索教学规律, 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钻研;只有在充满生命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 师生共同参与, 相互作用, 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激发出创造的灵感.
1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三
发布:俞桂莲
时间:2008-2-14 19:22:48 来源:兴庆区教育局信息中心
点击:3606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课程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一)数与代数 1.有理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数轴的应用,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2)重视对乘方意义的理解;(3)重视对有理数运算律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强调明白其中的算理(4)新增对含有较大(或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要求降低的方面:(1)求有理数的绝对值时对绝对值符号内含字母不做要求;(2)有理数运算以三步为主.
2.实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了解数再一次进行扩充的意义(2)新增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探索数字运算的相关规律;(3)重视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4)重视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要求降低的方面:删去立方根表. 3.二次根式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2)没有根式的化简;(3)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二次根式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主要用于实数的四则运算,且明确提出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4.代数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够用于表示具体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规律;(2)重视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3)明确要求能根据特定问题查找数学公式,并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5.整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乘法公式几何背景的了解和公式的推导. 要求降低的方面:(1)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只要求了解,没有要求字母指数幂的运算:(2)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3)乘法公式只限两个——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4)整式除法只限定多顼式除以单项式.
6.因式分解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2)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并且指数是正整数.
7.分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重视分式模型思想和对分式意义的理解要求降低的方面:(1)最简分式的概念没有要求,没有分式的乘方;(2)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不要求后,降低了分式化简的繁难程度.
8,方程与方程组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模型思想——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出方程或方程组,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重视估算——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3)明确配方法的名称及意义:(4)重视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可化一元一次的有要求(分式不超过2个);(2)没有高次方程、根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3)没有韦达定理;(4)没有用求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不等式模型思想的建立和对不等式意义的理解;(2)重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3)重视用数轴确定解集.
要求降低的方面:(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限2个不等式;(2)对不等式的整数解没有明确要求,但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用到.
10.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函数的模型思想,并能举出函数的实例;(2)重视理解和运用图象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3)重视用多种函数表示法刻画问题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4)重视函数的作用——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预测;(5)重视对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6)重视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 要求降低的方面:求自变量取值范围没有根式,只要求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11.一次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一次函数意义(反映均匀变化的一种数学模型)体会一一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2)重视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3)新增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4)重视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2.反比例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2)重视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二次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表达式——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重视通过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3)新增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值:(4)重视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性质;(2)图象的顶点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3)没有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4)用代数法研究函数的要求进一步降低.
(二)空间与图形 1.简单空间图形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新增内容.新课标重视对简单空间图形的定性认识,重视空间观念的建立.
2.点、线、面、角、相交线与平行线
要求加强的方面:重视对点、线、面的认识.
(1)重视角的大小比较和估计;(2)重视度、分、秒的认识和换算.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点到直线距离意义的体会;(2)明确画垂线的工具——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3)重视平行线性质的探索过程;(4)明确画平行线工具——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5)重视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意义的体会;(6)明确要求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度量.
要求降低的方面:平行的传递性没有明确要求.
3.三角形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画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2)重视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3)重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4)重视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5)重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条件的探索;(6)重视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索;(7)重视勾股定理探索过程的体验.
要求降低的方面:(1)梯形的中位线没有要求;(2)平行线等分线段没有要求.
4.四边形
要求加强的方面:(1)新增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的探索;(2)重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3)重视平行四边形有关性质、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条件的探索;(4)重视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有关性质,以及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条件的探索;(5)新增探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如一根均匀木棒、一块均匀的矩形木板的重心);(6)新增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要求降低的方面: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没有明确要求,正多边形的画法不要求.
5.圆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探索;(2)重视圆的性质的探索;(3)增加三角形外心的概念;(4)重视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关系的探索.
要求降低的方面:(1)两圆连心线性质、两圆公切线没有要求;(2)没有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名称:(3)没有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4)没有切线长定理;(5)没有三角形的内切圆及其画法;(6)没有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和切割线定理.
6.尺规作图
要求加强的方面:(1)增加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2)重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作圆方法的探索;(3)明确尺规作图的要求——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要求降低的方面:没有轨迹的概念和五种基本轨迹、利用轨迹作图.
7.视图与投影 此部分为新增内容.
8.图形的轴对称
要求加强的方面:(1)关注运用轴对称研究图形的性质(2)重视轴对称意义的理解和探索它的基本性质;(3)增加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4)重视图形之间轴对称关系的探索;(5)重视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探索;(6)增加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以及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
9.图形的平移 此部分为新增内容. 10.图形的旋转
要求加强的方面:关注运用图形的旋转研究图形的性质,除平行四边形和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原有要求外,均为新增内容.
11.图形的相似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2)新增图形相似的认识:(3)增加相似图形性质的探索;(4)重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5)新增图形的位似;(6)重视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闸题.
要求降低的方面:比和比例仅考虑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 12.三角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增加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2)重视三角数的实际应用——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要求降低的方面:删去三角函数表. 13.图形与坐标
要求加强的方面:(1)新增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体会用多种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2)新增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3)新增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14.图形与证明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证明必要性的认识,了解公理化思想(2)重视两个互逆命题的识别及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的理解:(3)重视反例的作用——知道否定一个命题只需要列举一个反例,通过实例了解反证法的含义;(4)重视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证明的过程必须步步有据.
要求降低的方面:相似形和圆没有证明.
(三)统计与概率 1.统计
要求加强的方面:
(1)增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2)重视对抽样必要性的感受;(3)重视对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的体会;(4)增加用计算器处理统计数据;(5)重视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的体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6)重视统计量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7)新增极差的概念:(8)重视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9)重视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及其应用;(10)重视统计知识的应用;(1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有关实际问题的资料中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降低的方面: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没有要求. 2.事件发生的概率
此部分为新增内容.
(四)综合与实践
此部分为新增内容.
发表评论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课程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
题的过程。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
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一)数与代数 1.有理数
意义;(3)明确要求能根据特定问题查找数学公式,并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5.整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乘法公式几何背景的了解和公式的推导.
要求降低的方面:(1)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只要求了解,没有要求字母指数幂的运算:(2)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3)乘法公式只限两个——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4)整式除法只限定多顼式除以单项式.
6.因式分解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2)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并且指数是正整数.
7.分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重视分式模型思想和对分式意义的理解要求降低的方面:(1)最简分式的概念没有要求,没有分式的乘方;(2)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不要求后,降低了分式化简的繁难程度.
8,方程与方程组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模型思想——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出方程或方程组,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重视估算——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3)明确配方法的名称及意义:(4)重视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可化一元一次的有要求(分式不超过2个);(2)没有高次方程、根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3)没有韦达定理;(4)没有用求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不等式模型思想的建立和对不等式意义的理解;(2)重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3)重视用数轴确定解集.
要求降低的方面:(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限2个不等式;(2)对不等式的整数解没有明确要求,但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用到.
10.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函数的模型思想,并能举出函数的实例;(2)重视理解和运用图象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3)重视用多种函数表示法刻画问题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4)重视函数的作用——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预测;(5)重视对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6)重视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要求降低的方面:求自变量取值范围没有根式,只要求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11.一次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一次函数意义(反映均匀变化的一种数学模型)体会一一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2)重视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3)新增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4)重视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2.反比例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2)重视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二次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表达式——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重视通过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3)新增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值:(4)重视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性质;(2)图象的顶点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3)没有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4)用代数法研究函数的要求进一步降低.
(二)空间与图形 1.简单空间图形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新增内容.新课标重视对简单空间图形的定性认识,重视空间观念的建立.
2.点、线、面、角、相交线与平行线
要求加强的方面:重视对点、线、面的认识.
(1)重视角的大小比较和估计;(2)重视度、分、秒的认识和换算.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点到直线距离意义的体会;(2)明确画垂线的工具——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3)重视平行线性质的探索过程;(4)明确画平行线工具——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5)重视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意义的体会;(6)明确要求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度量.
要求降低的方面:平行的传递性没有明确要求.
3.三角形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画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2)重视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3)重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4)重视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5)重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条件的探索;(6)重视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索;(7)重视勾股定理探索过程的体验.
要求降低的方面:(1)梯形的中位线没有要求;(2)平行线等分线段没有要求.
4.四边形
要求加强的方面:(1)新增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的探索;(2)重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3)重视平行四边形有关性质、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条件的探索;(4)重视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有关性质,以及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条件的探索;(5)新增探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如一根均匀木棒、一块均匀的矩形木板的重心);(6)新增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要求降低的方面: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没有明确要求,正多边形的画法不要求.
5.圆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探索;(2)重视圆的性质的探索;(3)增加三角形外心的概念;(4)重视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关系的探索.
要求降低的方面:(1)两圆连心线性质、两圆公切线没有要求;(2)没有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名称:(3)没有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4)没有切线长定理;(5)没有三角形的内切圆及其画法;(6)没有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和切割线定理.
6.尺规作图
要求加强的方面:(1)增加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2)重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作圆方法的探索;(3)明确尺规作图的要求——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要求降低的方面:没有轨迹的概念和五种基本轨迹、利用轨迹作图.
7.视图与投影 此部分为新增内容.
8.图形的轴对称
要求加强的方面:(1)关注运用轴对称研究图形的性质(2)重视轴对称意义的理解和探索它的基本性质;(3)增加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4)重视图形之间轴对称关系的探索;(5)重视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探索;(6)增加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以及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
9.图形的平移 此部分为新增内容. 10.图形的旋转
要求加强的方面:关注运用图形的旋转研究图形的性质,除平行四边形和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原有要求外,均为新增内容.
11.图形的相似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2)新增图形相似的认识:(3)增加相似图形性质的探索;(4)重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5)新增图形的位似;(6)重视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闸题.
要求降低的方面:比和比例仅考虑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 12.三角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增加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2)重视三角数的实际应用——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要求降低的方面:删去三角函数表. 13.图形与坐标
要求加强的方面:(1)新增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体会用多种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2)新增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3)新增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14.图形与证明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证明必要性的认识,了解公理化思想(2)重视两个互逆命题的识别及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的理解:(3)重视反例的作用——知道否定一个命题只需要列举一个反例,通过实例了解反证法的含义;(4)重视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证明的过程必须步步有据.
要求降低的方面:相似形和圆没有证明.
(三)统计与概率 1.统计
要求加强的方面:(1)增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2)重视对抽样必要性的感受;(3)重视对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的体会;(4)增加用计算器处理统计数据;(5)重视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的体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6)重视统计量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7)新增极差的概念:(8)重视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9)重视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及其应用;(10)重视统计知识的应用;(1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有关实际问题的资料中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降低的方面: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没有要求. 2.事件发生的概率 此部分为新增内容.
(四)综合与实践
14.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澄迈县白莲中学蔡亲梅
2010年3月27日,县教育局教研室为进一步提升我县中学数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教程的理解,掌握新教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举行了中学数学新课程的培训,组织我们学习了七年级数学新教材,有幸听了从北京来的老师对新教材的解读与评析,受益匪浅。经过对教材的疏理,让我对七年级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澄清了我对一些数学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且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就这次新教材培训,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新时期的教育需要的是一支自身素质高,技能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人才,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使得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作为一支培养人才的教师队伍,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強的本领。
2、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知识素养,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讲座老师广博的知识,精深的研究,独到的见解,最新的科技信息,打开了教师们封闭的天地,使大家耳目一新,精神振作。有的教师听了讲座后说:“不听不知道,一听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学的东西太少了。”
二,对人教版的中学数学教材有了更详细和深刻的理解。通过讲座老师对教材的详细讲解,使我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用途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前我总是埋怨课本的练习太少了,以致于没有练习题给学生训练。听了老师的讲解以后,才知道教材的编本是有要求的,甚至对教材的重量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提出了课本的练习题够用,好的教师要根据原来的练习题变通去猜练习,比如:+=5改为或+=5或-=5。
三,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常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应用题新课不要讲过多的内容,一节新课两道题足够。在教学过程中,要两线并行:建模(阅读——分析——找量);练习(学案)。要给学生足够的建模时间,可以通过检查学案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也很重要,盖高楼瘦身,不要越讲,内容越多。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不管是从教材的把握,还是从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收获很大:首先改变了自我认识,了解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材的要点,了解到课任教师所肩负的责任。而且在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中,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我相信,通过这次新教材培训,我一定会不断努-2-
15.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初探 篇十五
一、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学习氛围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曾经明确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追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进行知识体验的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过去那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配角,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需认真听的传统教育旧模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独特个性和品质人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与学生真诚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育环境,发挥学生体验知识内容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班集体和同学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创造学生能够进行合作教学的环境,设计适宜学生集体讨论、进行有效查缺互补、方便分组操作实践等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在交流观点看法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在体验学习活动中所出现的不足和差距,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寻求进行体验知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体验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注重学生体验创造过程,增强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实际效率
创造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学生自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能动表现。它是学校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进行创造体验知识的平台。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上进行知识的感知体验。如在学习路程、密度等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多媒体技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实验演示操作和讲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楚直观的印象。为学生以后进行知识体验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实践层面的实际知识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学习体验活动,向学生提出体验活动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地进行体验,同时要做好活动过程的指导工作,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体验实践活动,对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做法和步骤进行实施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在学生掌握判定定理的基础上,我提问:“如果有两个三角形,要使它们全等,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前后联系,从而找出判断三角形全等的相关条件。
三、指导学生体验探索方法,提高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能力水平
1. 鼓励学生善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积极地体验知识,源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质疑,对教师讲解的质疑,对同学观点的质疑。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设置一些问题和观点,让学生进行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活动,探寻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
2. 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随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典型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或找出辩论形式来找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数学知识的前后内在的联系,提高思维水平的流畅性和敏捷性。
3. 做好体验活动的总结。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有效客观公正的总结,能够为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不足,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体验过程要进行及时适宜的总结。在进行总结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让学生对体验活动进行小结,让学生在总结过程中能对活动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从而让他们在日常活动和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培养和提高求异思维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等方面的总结归纳能力。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测量活动结束后进行活动总结时,由学生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的阐述,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让学生进行总结、体验知识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总结中既复习所学知识,又激发和提高学生体验学习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当代教育新课程理念和标准要求下,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品质, 教师应在教学中应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注重学生的知识体验创造过程, 指导学生体验探索方法等三方面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推荐阅读:
课程新标准初中数学06-25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计划08-26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09-30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初探07-18
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08-21
初中数学南方新课堂09-23
初中数学新课改之我见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