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2024-08-05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精选13篇)

1.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一

企业文化:让文化引领企业远航

企业文化是什么?如东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杨兵打了一个比方:馒头是干面做成的,可是有面粉能做成馒头吗,得靠水来凝聚。企业文化就是像水一样在企业起凝聚作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近年来,如东供电公司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引领企业驶向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构建一个愿景体系,推动职工奋力进取

2004年伊始,公司发起了一次自下而上的愿景设计活动。每个员工都给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定位,给自己设计生涯,每个班组、部门也都联系自身实际设计愿景目标。公司再将这些个人和部门的愿景汇编成册,最后形成了整个如东供电公司共同愿景:在系统和地方企业全面创造“数一数二”。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公司的发展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各种层次的愿景紧紧融为一体,成为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不竭动力,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奋发进取的主动性。他们寻求各种机会学习,仅去年就有65名员工报考各类院校,接受学历教育。

激活了原动力,如东供电公司又在“桥”和“船”上做文章,推介了“模拟法庭”、“团队学习”、“漫画启迪”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每月一期的《如东供电》报,公司总经理杨兵都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故事,推荐一篇文章,阐发一些警人深省的道理。针对过去存在的一次性培训学习、应付式培训学习等不良学风,公司在2002年出台了职工岗位培训考核办法。按26个专业工种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挑选出29名培训员,建立了四级培训网络;实行了教分、学分制考核,学习效果与奖惩等经济利益挂钩。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为特征的“团队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出“深度汇谈”、“头脑风暴法”等好的学习经验。变电运行操作班是该公司基层班组的第一个8人学习团队,去年,他们面对变电所无人值班的大变化,通过团队学习,进行超前跨岗培训,成功全体转岗,在公司成为美谈。

◆实行一个转换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

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实行制度化的管理。如东供电公司过去也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可有些制度在实施中,常常造成领导与员工对立情绪的产生,制度不能执行到位。公司领导层联系企业实际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深刻认识到:建立各项制度是完全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灌输新理念,改善心智模式,使员工从被动消极的执行制度、服从管理,转变到主动、积极的执行制度,自己管理自己。制度是刚性的,理念引导是柔性的。如东供电公司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将百炼钢化作绕指柔,通过文化的柔性管理,使之迈入企业管理的高境界。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稳定的基础。过去这一考核机制的核心是:查出违章要处罚,查不出违章有奖。在新一轮的修订中,企业管理人员指出:面对过去的考核,有人怕罚拿不到奖,总是有意无意地掩盖隐患。致使一些事故苗头特别是习惯性违章长期存在。因此,他们从制度上更新了考核机制:每月下达查违章指标,查出违章有奖,查不出违章处罚。正是在这新理念的启迪和指引下,员工们都积极投身到查违章、反违章的活动中去。这一考核办法也增强了管理人员查违章的责任意识。过去一些处处提防管理干部和安全员的员工,现在都主动欢迎他们前来“挑刺”。这使以往大量的习惯性违章现象得以有效遏制。

◆换一副“眼镜”,打开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如东供电公司如今可说是人才辈出。全公司现有大专以上学历163人,具有专业职称184人。而在不同岗位时时出新出彩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这种生动局面的出现,靠该公司上下换了两副“眼镜”,一是领导的“眼镜”,二是员工的“眼镜”。

分析过去为什么总感觉人才不够用,公司领导层认为这是因为戴了有色眼镜,出现了“求全责备”的心智障

碍。在“人才文化”的建设中,他们认识到公司每个员工都是潜在“人才”,只要引导培养得法,他们都能成为现实人才。该公司有一名仓库保管员,以往对本职工作不热心,经常从事第二职业。公司领导找他谈心,发现这位员工一谈起经营就眼睛发亮。于是把他调到多经企业搞营销。对公司领导的器重,该员工非常感激,全身心投入,在开拓外县市场上发挥了大作用。在新的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如东供电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好环境。他们对管理人才实行合理流动,近几年从调度室调出3名负责人到其他部门担任一把手,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为改变公司员工间互相轻视,宽容自己,归咎别人的不良风气,公司领导层在人才文化建设中,引导员工换一副眼镜看人,提出“高素质人才互相欣赏”的观念,在全公司内发起互赠表扬卡活动,数百张表扬卡陈列在公司橱窗。通过赞美别人,员工们受益颇多,看到了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互敬互学蔚然成风,团队精神得以发扬,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人本”基础。

2.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二

1 海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随着“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国内对有关生态文明研究可谓风生水起、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其中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 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八大报告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提法、一种新的表述, 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成熟与完善。这种成熟、完善的治国理念, 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走向和谐幸福,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可谓“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2 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2.1 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深入实施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 大力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 加快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 积极培育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提升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 加速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和扩散。

2.2 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屏障, 开展示范区建设

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在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积极探索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 科学制定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 保障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尽快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 加强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科学引领和规范实施。

2.3 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海洋综合管控

开展重点沿海地区海域排污总量控制, 削减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大力推进各类海洋保护区选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严格保护典型性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提高滨海湿地、海岛植被覆盖率。加强海洋行政监察执法工作, 坚决打击各类海洋违法违规开发活动。

2.4 增强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倡导和谐海洋理念

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 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 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建设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3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必须紧紧抓住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 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实现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海洋产业合理布局、海洋生态和谐美好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海洋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然要求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充分尊重海洋的自然规律, 以海洋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不断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和综合利用效率, 促进人与海洋的长期和谐共处, 最终实现海洋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但随着海洋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 海洋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 抓紧调整海洋经济结构, 优化海洋产业布局, 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发展方式, 就成为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期盼的客观需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 目前, 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美化生活环境有了新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必须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尽快扭转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努力构建和谐的人海关系, 使海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蓝色家园。

4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提升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 推动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力争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一是要坚持陆海统筹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 陆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海洋经济的拓展和提升, 两者之间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陆海统筹, 努力在海域与陆域开发上做到定位、规划、布局、资源、环境、防灾等六个方面相互衔接。坚决防止人为割裂陆海间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功能定位的内在联系, 不计代价地盲目开发海洋。

二是要坚持“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坚持规划用海, 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 全面提升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进一步完善海洋开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审批用海, 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

3.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三

让问题引领初中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 胡玉英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认为在讲解道理,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是老师的本分。他肯定了疑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宋代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更加充分地肯定了问题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设问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设置好问题

好的问题就象一颗投向学生心湖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让他们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进入思考,产生联想和想象,勾联新知与旧识,不知不觉中锻炼了思维,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既然问题有如此奇妙的作用,老师就应当珍惜课堂时间,珍惜学生的思考,不能让学生的思考浪费在无聊的或者无谓的问题上,也就是说,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能流于散乱和随意,而应该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设计的问题具有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前瞻性

备课是一种预案,要具有前瞻性,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情况。首先,要了解学情,对学情的了解必须做到全面、准确。其次当然要深入研究文本,无论是题目的含义作用,写作背景、作家情况、文章结构层次、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语言艺术、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都要研究透彻,不能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等到上课遇到问题就手忙脚乱。这就是所谓备学生、备教材。然后把教材与学情结合起来,寻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目的.,确定最适合他们的教学重难点。

2.系统性和层次性

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系统性,不能流于散乱随意。因为学生的思维想要在课堂上得到启发和发展,就必须让他们的思维稳定地、持续地展开,否则像有些课堂提问,老师东问一句,西问一句,或者只需学生回答“是”“否”的伪问题,表面热热闹闹,实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另一个方面,问题之间应该具有层次性,什么是主问题,什么是次问题,应该一层一层,层次分别,符合逻辑,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主问题内容少,外延大,包容性大,主要依据当堂课的重点内容来设置,次问题则指向较明确,外延较小,包容性小。一节课的主问题数量不宜多,而次问题则围绕主问题派生出来,数量的多少在上课前或许是有限的,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所提升,但上课时应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训练思维能力。

二、课堂运用好问题

有了充分的备课,设置好了系统性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上课的实战了,如果说课前问题的设置还只是预案,那么课堂上对问题的运用和处理就更能显示一个老师的学养、经验和艺术。

1.巧妙提问,自然导入

比如在执教《论语十则》时有老师这样导入:“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知道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那么,排在第一位的又是谁呢?”这样的问题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等他们议论之后告诉他们,是我们中国的孔子。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2.突出关键,铺设台阶

课堂上,可以根据预案,围绕主问题,依次抛出次问题,如果学生对次问题不能解决,可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解决一个个次问题,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

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可以设置三个主问题:1.孔乙己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为什么能深入一代又一代读者内心?面对这三个问题,思维能力还不够强的初三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学习的兴趣也会顿感消失,对于这种情况,我以第三个主问题为例谈谈如何为学生铺设台阶。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大为小,环环相扣。这里,我们可以依次抛出四个小问题:(1)你觉得孔乙己这人奇怪吗?(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他的奇怪?(3)请问他为什么如此奇怪?(4)孔乙己是一个真实的人名吗?这四个次问题紧紧围绕第三个主问题设置,能够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之奇怪,他的奇怪体现在其突出的矛盾性,他的矛盾性在文中有非常充分的体现: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被人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正是封建科举制度歪曲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使得孔乙己成为一个身心遭到摧残,性格严重扭曲的怪人,但是孔乙己并不是一个真实姓名,与阿Q一样,只是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一个代表而已。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又被赋予鲜明个性的孔乙己形象才成功地在读者心中烙下了难忘的印记。

3.扣住文本,巧妙曲问

课堂上,时而会遇到一种困境:有的问题,正面提出的话,学生回答不了,这时就需要老师绕一个弯子,换一个角度,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感觉“孀妻、遗男”不好解释,就非常智慧地换个方向对学生提问:“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像这样的巧问、曲问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掀起教学高潮,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4.随机应变,关注生成

4.怎样建设文化强国 篇四

建设文化强国并非只有想法就能实现,并非只靠政府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并非个别企业、社团以及个别人的良知就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就是需要政府、企业、社团、以及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得到发展和宣扬。要让更多中国人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觉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第二要推出政策扶持政策,要对那些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社团、个人给予适当税收减免和经济上的奖励。要让全社会兴起一股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潮。

第三要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比如更多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结合现代技术开发出一些艺术作品、影视作品,加大对民族文化宣传。第四要不断推进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对于诋毁和破坏民族文化的人和事要坚决给予惩处。对于那些利益熏心大肆破坏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的不良地产商和别有用心的人要进行严惩。

第五组建专业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机构,加大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发掘。对于以前存在的相关机构要给予更多重视,该补充要补充,该加强要加强。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五

【背景链接】

总书记在刚刚开幕的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热点时评】

在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其实真正能光耀世界的是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本,就是:文以明道、和谐安邦。它是华夏几千年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在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过程中,应把文以明道、和谐安邦的传统观念转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动力,这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文以明道的原意是,“明”即光明,引伸为阐明,“道”即道理,泛指思想,是指写文章和创作文艺作品,是为了说明道理和弘扬正气,其核心是向人阐明“道”之所在。“文以明道”是荀子在《儒效》、《正名》等篇中最早提出来的,到三国时的曹丕又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到唐代韩愈又提出“文以贯道”之说,与其齐名的柳宗元则也主张“文以明道”。他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无论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都是属于“文以明道”的衍生,其共性都是强调文学要以传播“道”为目的,古人有“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强调了“道”是指儒家的基本道德伦理,明确了“道”是指道德、正义、伦理、并包含有治国之道。周敦颐也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来为社会政治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郭沫若也讲过“古人说的„文以明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文以明道的目的性是在于教化,古代儒家强调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理念。文以明道是以“文”的形式、内容、情操对人进行管束、制约、教化,以达到人的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在四书五经的《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讲的“明明德”,大意就是彰明美德的意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价值多元时代,更需要人们有“明德”的精神境界,多元不等于虚无,在道德世界中必须把好的东西捡拾出来、传承下去。要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态度去创新、去实践,以求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回顾我们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是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所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建、完善了富于传统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如我党早期创刊的《新青年》就是以宣传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作为创刊目标,以“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为宗旨,对唤醒四万万同胞的思想觉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从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看,文化发展史也就是文以明道的发展史。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一直能处在文以明道之中。古人强调:文章是记载道理的,文字是用来描写宇宙变化,记录社会进步的,宇宙的“道”就是自然法则,社会的“道”就是伦理纲常。文以明道的着力点是传承与创新。古人曰:“大道相通”、“万法归一”。从古人的文以明道思想派生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那以“和”为中心的文化思想必然产生出和的景象,人们长期生活在和的文化环境之中自然就会养成和睦、和气、和谐的社会气氛,对维持社会稳定肯定是有益的。

孔子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是强调在利益面前“利者,义之和也”,在与人交往上“礼之用,和为贵”,在人伦教化上尊重自然的思想,这些传统价值中的“和谐理念”,近年来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还有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认识,正以文化回潮的势头再入人心。古代教育中那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以和为贵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是可以借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今天看来文以明道,就是要以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为目标。

文以明道的生命力是在于不断创新,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推动力,来创造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文化新局面;用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来鼓舞激励中华民族吹响团结奋进的号角;用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来向世人充分展示中国文明进步的大好形势。要认真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社长总编辑台长带头走基层

一、背景材料

今年8月,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在编辑记者“走基层”的宏大队伍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就是社长、总编辑、台长带头“走基层”。

二、相关观点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9月13日赴山西大同煤矿集团,进园区、访职工、上矿山、下矿井,围绕能源企业如何转型发展、高危行业如何安全生产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总编辑吴恒权8月31日赴湖南湘西,深入群众生产活动第一线进行实地采访;——9月20日至23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来到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河南省林州市,走企业、访农户、看工地,就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进行调研,总编辑何平前往贵州农村调研采访;——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9月7日赴黑龙江五常市安家镇,采访当地秋粮增产增收情况。

三、热点评述

这个走基层活动真不是走过场,这次真是走到了我们老百姓中间,走到了我们的心里。社长、总编辑、台长们带头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调查研究,现场采访,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撰写的新闻稿件,指挥的新闻报道,反映人民心声,回应基层关切,体现百姓情怀,语言朴实,新风扑面,受到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当地老百姓高兴地说:“没想到平时拿笔杆子的大总编蹲下身就干起了农活,而且干得有板有眼。”

有价值的新闻作品,都是在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写成的。这样的作品和节目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脂粉气、庸人气,才不会那么干巴巴的,才会真正被历史记住,被人民赞扬。群众有这样的赞誉一点都不奇怪。想想邹韬奋、范长江、穆青这些新闻界的老前辈,哪一位不是深入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寻求新闻真谛,心系天下苍生,追随时代步伐的?

媒体领导带头,对“走转改”活动的示范推动作用自不待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走群众路线,没有职位大小,没有时间先后,区别只有态度是否积极,感情是否真诚,作风是否扎实。然而在一家新闻单位,领导却是风向标。领导带头,“走基层”的队伍才会越来越宏大,越来越壮观;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加入“走基层”的洪流,群众路线就会越走越宽,广大读者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媒体的好作风、新风气,基层群众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四、点评

6.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六

按观测手段的不同,海洋观测可分为天基、 岸基和海基观测。 天基观测主要指基于卫星、 飞机、无人机、飞艇等空间载体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如海洋水色卫星、机载激光探测等;岸基观测主要指基于岸站、岛屿等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如雷达监测系统、台站水文气象观测等; 海基观测根据水体整个立体空间又分为海表面、 水下和海底三个部分,海表面观测主要指基于海表面平台载体进行海洋环境及大气环境监测, 如船载测量系统、锚系浮标测量系统、表面漂流浮标测量系统等,水下观测主要指基于水下载体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如水下滑翔机测量系统、自治水下机器人等,海底观测主要指布放在海底的各式测量系统,如海床基、潜标测量系统、海底爬行器等。

1海洋观测技术装备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

海洋资源蕴藏丰富,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离不开海洋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海底的油气、 天然气水合物、 固体矿产资源,还是海洋渔业、药物资源、水资源(海水淡化,潮汐、潮流、波浪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均需要各种相关海洋新技术的支撑。而在众多海洋工程技术装备中,如油气开发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等,海洋观测/监测技术装备是其他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实施的环境保障前提,只有通过观测/监测手段更好地认知海洋环境,才可能使先进的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有的放矢,不断扩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提高海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海洋观测技术装备是海洋环境保护的手段支撑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2]的实现,离不开海洋技术的支撑。近些年随着我国沿海工业的迅速发展,海洋排放物对生态系统的污染情况仍呈上升趋势,海上石油作业平台溢油事故和船油污染事件的发生对邻近海域的生态影响是长期的。面对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对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海洋污染物、海上溢油的监测和对海洋环境的维护,是保护洁净的海洋环境、保证安全的海洋食品、促进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而海洋观测/监测技术装备则是实现这一有效途径的关键技术手段。

3海洋观测技术装备是海洋权益维护的信息支撑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提升海洋维权能力, 离不开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的信息支撑。我国海洋维权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全海域维权巡航制度的有力执行离不开海洋维权装备的技术支撑。 海洋环境是海洋维权平台和装备使用的特定环境,对其效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空中直升机、无人机、飞艇,还是海面舰船、雷达、导弹,还是水下潜艇、鱼雷、水雷,都面临着海洋的风场、浪场、流场、磁场、压力场、 温度、盐度、深度、密度、腐蚀度和海面大气水气等环境参数的影响[3]。因此,大力发展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及时准确获取海洋环境信息是海洋维权能力提升的必要支撑手段。

4海洋观测技术装备是海洋灾害预警的重要支撑

海洋防灾减灾的前提是海洋预报,海洋预报的基础是海洋观测,海洋观测技术装备是海洋灾害预报警报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三大海区包括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啸、海冰等在内的海洋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性大。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5—2012年)统计,自2005—2012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295.58亿元人民币, 死亡(含失踪)人数达1 551人;特别是2005年一年的海洋经济损失就达332.4亿元,占同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2%,占全国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6%。因此,为减少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海洋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必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观测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环境监测/观测技术装备。

5海洋观测技术装备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2]是对海洋科技创新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中地位与作用的有力诠释, “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2]是对海洋科技发展之路的明确要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权益维护均须相关海洋技术的支撑,但目前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引领力度仍不强,特别是深海技术装备仍远落后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夯实科技创新根基。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资源勘探技术、海洋工程技术还是维权装备技术均离不开海洋环境观测/监测这一关键性和基础性技术,因此要走海洋科技创新之路必须夯实海洋观测技术基础科学、发展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产业。

6结论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力全承靠地基。海洋观测技术科学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灾害预警和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学科,为保证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应以国家战略规划为指导、以国家总体需求为目标、 以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为带动、 以市场活动为导向,加强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摘要:海洋观测技术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门基础交叉学科。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包括海洋观测平台装备及传感器设备,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灾害预警、海洋科技创新等各项工作的必要支撑手段,在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7.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七

黄坤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了全面深刻的巨大成就,发生了具有历史性的深刻变革。日前,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黄坤明就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谋篇布局的?

黄坤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政治高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系统规划和全面铺开了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深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多次研究文化建设重大问题。党中央先后印发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形成了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框架。

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倾注巨大心血,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席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会见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先进代表、中国记协第九次理事会代表、全国文明家庭先进代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记者:您对过去五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何总体评价?

黄坤明:五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着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呈现崭新局面。

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加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要求,贯穿体现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导向鲜明有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生动书写了人民的实践,热情讴歌了人民的业绩,真切抒发了人民的情怀,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三是向上向善的新风正气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力彰显,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基本确立,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搭建完成,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文化繁荣发展成果丰硕。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大量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造力,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记者: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坤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大干部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一是学习教育持续深化。组织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写出版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和《读本(2016年版)》,出版总书记重要讲话单行本50种、论述摘编13种,为人们提供了权威学习读物。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抓手,推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制定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规则,中心组学习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一批重头理论文章、新闻综述、言论评论等,进行全面深入阐释解读。

二是理论宣传普及深入人心。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组织中央宣讲团赴各地宣讲,编写出版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围绕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等重大活动,浓墨重彩开展主题宣传,组织制作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汲取前进力量、坚定必胜信心,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是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开展。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安排部署200多项课题,全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由7家扩容为15家,遴选支持21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资助39家中央和省部级党报党刊。举办“治国理政论坛”系列理论研讨会,推出一批研究成果。

四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央出台专门文件,对加快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资助各类项目2.5万余项,投入近90亿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批遴选25家单位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

记者: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坤明:五年来,全面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舆论氛围愈加浓厚。

一是深入宣传中央大政方针政策,推动全社会思想高度统一、力量更加凝聚。精心组织总书记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要出访等场合的现场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讲话精神,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等,组织开展主题宣传。

二是深入宣传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干部群众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深入开展“回顾十二

五、展望十三五”主题宣传,组织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宣传。精心组织“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组织制作播出《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等电视专题片,全面生动地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

三是切实加强舆论引导,着力稳定预期、安定人心。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

四是媒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主流舆论阵地巩固壮大,开办一大批网络化、移动化的新型媒体,立体多样的传播矩阵已成规模。推动出台《网络安全法》,网络传播更加规范有序,网络生态更加积极健康。

记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都有哪些成效?

黄坤明:五年来,我们牢牢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基础工程、铸魂工程,坚持以正确价值导向凝魂聚气、成风化人,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认知认同不断增强。组织中央地方、网上网下等各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举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创作刊播“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在全社会叫响“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

二是榜样力量充分彰显。集中宣传罗阳、龚全珍、廖俊波、黄大年等全国重大典型,推出万少华、张楠、高宝来等一批 “时代楷模”。评选表彰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共116人,推出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道德实践广泛深入。制定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组织开展勤劳节俭、孝老爱亲、诚信教育、志愿服务、文明旅游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传承家风家教、弘扬优良校风校训、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诚信建设制度化。

四是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有力推进。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之中,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的修订完善之中,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

五是文明创建利民惠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34个、文明村镇1159个、文明单位2242个和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300个。

记者: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坤明:五年来,党中央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引领推动文化艺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一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对全国文艺骨干和管理干部共13万人,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单位、社区农村、边远地区,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惠民活动。

二是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完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重点文艺门类的扶持政策。加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推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是评价体系导向更加鲜明。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拓展新的文艺评论阵地。贯彻落实《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大幅压缩评奖数量。加强对演出活动和从业者的管理引导,成立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

记者: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哪些进展?

黄坤明:五年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自觉自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是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系统推进。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大规模整理梳理,统筹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等15个重点计划项目,组织编纂《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

二是传统文化精粹得到传承光大。制定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京剧“像音像”工程、地方戏曲振兴计划,加大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三是传统文化呈现新样式、焕发新活力。摄制播出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三季180集,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一大批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实施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记者:文化改革发展都有哪些进展成效?

黄坤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效益”相统一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104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99项,其余5项正按计划推进,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制定出台国有文化企业两个效益相统一、新闻单位采编播人事制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70个有关改革文件。加快文化立法步伐,相继出台3部法律和1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制定修订19个行政法规,出台一系列部门规章。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完成中央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机构整合,理顺内外宣体制和互联网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配套文化经济政策。

二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基层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一站式”服务。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按照“七个一”的标准,即每村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完成“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实施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

三是文化产业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1万亿元提高到3.03万亿元,占GDP比重从3.48%提高到4.07%。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了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有力带动了文化消费。推动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93亿元,国产电影票房过亿的从21部增长到45部。电视剧生产量2016年达到334部1.5万集,平均每天40集左右,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图书出版从2012年的41.4万种、79.3亿册,增长到2016年的49.9万种、90.4亿册,总收入从723.5亿元增加到832.3亿元。

记者:这几年国家文化软实力发生了哪些积极变化?

黄坤明:党中央把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制定印发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部署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一是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整合中央媒体外宣资源,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今年初成功开播,目前开设英、法、西、俄、阿和纪录国际6个频道,在168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加强同国外主流媒体和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形成一系列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二是对外文化交流更加丰富、不断拓展。完善政府间人文交流机制,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实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等重点工程。2013年以来“感知中国”累计在22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举办近30场活动;2016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2100多项文化活动。

8.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八

回首过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

包容性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二、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 1..安徽以传统人文为依托,建设古皖文化园区。地方博物馆、人物馆、民俗馆、传统文化馆和独秀

公园、王步文故居、张恨水纪念馆、黄镇纪念馆、黄梅戏博物馆,都是展示地方历史、传统文化、风俗民情与革命烽火的重要场所。再如枞阳的浮山是儒山、佛山、道山、火山、红山、青山,六山合一,这座历经千百万年形成的人文山,就是一座现成的人文园区。像司空山、天柱山,还有薛家岗遗址、古民居、古山寨、革命纪念地,都可以成为建设文化园区的最佳选址。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安徽可依托哪些文化优势建设古皖文化园区(1)安徽文化源远流长。安徽的很多文化遗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2)安徽文化博大精深。安徽文化遗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3)安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儒、道、佛等文化在安徽浮山和睦相处。

正视现在:走进我们的文化生活

一、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目前,人们对文化需求日益出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喜”: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②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①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和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之名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不负责任地炒作传播“绯闻轶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那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呢?

本“核心整合”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首先帮同学们归纳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

那应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关键)——新教材增加内容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是什么

①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2)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②一种文化的力量和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及其竞争 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既可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怎么样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2)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②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典型题】

.材料一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发挥独特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同汇聚,承载着当地的政治渊源和文化积淀,对当地人来说十分亲切。比如,北京是一座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城市,北京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城市精神也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比如创新、开放契合了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时代特色,“创新、开放、和谐、诚信”四个词语在城市精神表述语里出现频率最高。

料二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具有高端智慧的城市是21世纪人类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智慧城市”意在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已经开始通过先进的统计工具在互联网上征求普通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建议,市民开始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科技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政治生活,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拉近了市民与政府的距离,使表达和倾听更加贴近。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为各地提炼城市精神的用语设定几条标准。(8分)(1)①体现文化的区域特色和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②要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较强的文化认同和极大的包容性。③体现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的价值追求。④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每小点2分,共8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4.近年来,中国影视在创作、市场、传播及其影响力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断积聚科学发展的正能量。某校时政兴趣小组围绕“实现中国影视的强国梦想”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材料一近几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

注:据《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统计,2010年至2012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分别为2.84亿、3.68亿以及4.72亿,每年增幅均在30%左右

材料二 美国电视剧《豪门恩怨》在非洲一度热播,该剧在一种文化扩张主义或者说电子殖民主义的对外文化政策主宰下,企图用一种“替代性满足”来麻醉受传地民众,甚至贻害这些民族的少年儿童,图谋买断他们的未来,当属强权传播。结果,《豪门恩怨》风行一时之后,迅速成为明日黄花,风光不再。电视有差异,媳妇无国界。自2013年3月以来,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持续热播,并引发了一股“中国媳妇”热。该剧在向世人展示我们民族的真善美和播撒中华文化神韵的同时,也让非洲观众产生了接地气的亲近感,“没想到中国人的生活跟我们坦桑人的生活那么像。那样的媳妇、那样的婆婆,在我们坦桑尼亚也有”。坦桑尼亚观众这样说。材料三 主流电影的创作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钱学森》作为人物传记片,采取了适度类型化、娱乐化、商业化的策略,富有新鲜感和活力,使人产生一种迥然不同的美学感受。电影工作者应该把那些思想深刻、艺术性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主流影视产品推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请你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和科学发展的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现象有何重要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中美两国电视剧在非洲收视状况迥异的原因。(8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中国影视行业应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贡献。(12分)参考答案

(1)反映的经济现象:近几年,我国电影产业的票房收入及观影人次均出现大幅上涨,说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4分)经济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对促进 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3分)②有利于有效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豪门恩怨》不尊重当地的特殊文化,因而不被非洲人民所欢迎;而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展现了中非文化的共性,也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因而受到非洲人民的欢迎。(8分)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影视行业必须:①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创作大量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②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④立足社会实践,通过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影视作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每小点3分,共1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抢分点】

1.在本单元中,有很多知识都可以从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去理解。如:①文字和汉字的关系。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③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④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考试时,据此可联想相关知识,既拓展思维,也提高了答题的正确率。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对与这一知识点,还可以联系文化生活中其他知识点理解: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相互借鉴。这正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中“求同存异”这一内涵。②文化交流和文化中创新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这正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中“兼收并蓄”这一内涵。考试时,据此可进行知识迁移,拓宽思维广度,丰富答案内容,避免要点遗漏,提高得分率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9.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九

1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大格局基本形成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党的十八大把“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确立为国家战略;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他强调必须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3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访问时,强调要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可见,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核心目标,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重点,以扩大开发开放为动力,以陆海联动、陆海统筹为主要方式的较为完整的海洋发展战略体系,从而引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1 海洋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已经公布的领海基点及管辖海域界线,我国拥有内水和领海38万km2,管辖海域300万km2余;我国先后在太平洋、印度洋成功申请了3处国际海底矿区,面积近9万km2;蛟龙号7 000 m海试成功,深海工作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远洋渔业作业区扩展到各大洋,抵达美洲、非洲大陆沿海。我国开发利用海外国际资源能力已经基本具备。

1.2 海洋发展战略更加成熟

2013年,我国设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公布。国务院还分别批准了沿海所有11个省、市、自治区海洋发展规划。在沿海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以及自由贸易园(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鼓励探索和创新海洋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新模式。

1.3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信心更加坚定

2012年,国家设立中央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海洋权益等事宜;将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组国家海洋局,并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这几年,坚决开展了钓鱼岛、黄岩岛及东海、南海维权执法行动。

1.4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龙头地位更加稳固

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土地面积14%,有全国40%的人口和60%的GDP,其中GDP排名前10的省份有6个来自沿海;沿海地区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份额的90%,外商合同投资额占全国的85%,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8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的97%,旅游创汇收入占全国的84%(以上数据为近年来平均概值)。沿海地区在带动中部发展、支持西部开发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 舟山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中享有特殊地位

2.1 海上门户的区位优势

舟山背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面向太平洋,地处于南北海运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地带,对内是江海联运枢纽,辐射整个长江流域和中部沿海;对外是我国除台湾外唯一伸入西太平洋的地区,与东北亚及西太平洋主要港口釜山、长崎、高雄、香港、新加坡等构成一个500 n mile等距离的扇形海运网络。这样的地理位置恰恰是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的交汇点,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十分有利于转口贸易、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历史上,舟山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目前,途经中国的7条主要国际海运航线有6条经过舟山海域。随着环杭州湾东方大通道的建设,舟山将成为东部沿海跨海大桥高速带的枢纽,其地理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2.2 千岛之城的资源优势

舟山以海建市、以港兴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域、海岛、港口等资源优势。内水和领海的海域面积有2.08万km2,占浙江省的49.1%、全国的5.6%,加上专属经济区部分,海域面积达11万km2。面积500 m2以上的海岛1 390个,海岛数量占浙江省的45%、全国的25.7%,其中舟山本岛面积502.6 km2,为我国第四大岛。海洋生物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拥有丰富的东海油气、多金属结核资源,以及近海风能、潮流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舟山是全国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建港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拥有深水岸线279.4km,占浙江省的55.2%、全国的18.4%。目前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铁矿砂中转基地、全国最大的商用石油中转基地、全国最大的化工品和粮油中转基地、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基地。区域内还有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洋山港和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宁波-舟山港。

2.3 国家新区的战略优势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明确了新区“三大战略定位”,即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先导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五大发展目标”,即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总的目标是,经过若干年努力,将舟山打造成为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从国家赋予舟山群岛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看,舟山已成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点,承载着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路径的历史使命。

2.4 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国务院批复的新区发展规划,赋予新区先行先试、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一系列新区发展特殊政策。国务院批复建立了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在投资审批、用地用海、财政税收、环保等方面以资金、指标、项目和试点等形式全力支持新区建设。浙江省批准实施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投入3 000亿元以上;新区实施行政体制改革,启动“零审批”“零收费”试点,探索实行土地、岸线、海岛海域的统一收储、统一整理和统一供应。目前舟山港综合保税区一期已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封关运作,在此基础上正在积极探索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港区建设,争取进一步接轨国际,打造发展新引擎。

3 以舟山为战略基点,推动内陆地区参与海洋强国建设

3.1 陆海联动,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属于全人类包括内陆地区共同所有。海洋经济是陆海一体化经济,实现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海洋强国建设的责任和任务,应当由沿海和内陆地区共同承担。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动力,内陆地区也急需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内陆地区参与海洋开发建设活动,陆海联动、群策群力,集聚全国的智慧和力量,开发海洋,经略海洋。3.2借力发展,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新区建设面临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发展能力不强、陆海统筹水平不高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完成国家赋予的战略目标和区域战略任务过程中,犹如“小马拉大车”,困难很大。新区要发展,必须把舟山置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总布局中来加以统筹考虑,积极争取全社会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参与到新区建设中来,借力发展,让“小马”尽快成长成为可以拉动“大车”的“大马”。

3.3 创新模式,开创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新途径

近10多年来,海上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关注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日本是最早大规模实施海上城市建设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全面推动人工岛建设,港湾人工岛、六甲人工岛等已经成为日本神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联酋迪拜棕榈岛工程从2001年开始建设,目前由300多个人工岛组成的棕榈岛岛群已经成为世界顶级商业及旅游休闲城市。我国海上城市建设虽然刚刚起步,但从广东、山东、上海等一些地区的经验以及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来看,我国海上城市建设在实施海洋开发、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我国陆海联动的一种平台和模式。舟山处于长江航道和我国东部沿海航道的交汇点,拥有众多海岛、辽阔海域和特殊的区位优势,尤其是舟山东部杭州湾水域适宜建设大型人工岛,为舟山的海上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经济基础雄厚,沿长江从西向东分布着十多个大中型城市,依托长江航道与海洋联为一体。建议长江流域地区到舟山参与海上城市建设,以此作为内陆地区拓展外向型经济的海上基地,变内陆为沿海,抓住新一轮海洋大开发的机遇,共同参与海洋经济建设,共同享有建设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的红利,从而探索和实践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4 合作共赢,探索海上城市建设

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舟山群岛新区海上城市建设应当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采取“统一规划、分岛开发、一地一岛、自主建设、协同管理”的模式,建议由新区邀请长三角、长江流域相关省份和城市共同参与海上城市开发建设,共同享有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舟山群岛新区应当组建舟山海上城市协调委员会,统一制定海上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统筹协调海上城市开发建设,并负责陆岛、岛岛之间的交通、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地区根据协议获得单个人工岛屿(岛群)的自主开发建设权,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新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合作期限内独自承担相应人工岛屿的围海造岛、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等开发建设工作,对其开发建设的岛屿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可以自主享有或者共享开发建设成果与收益、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其中主要内容建议包括:(1)享有所开发岛屿的命名建议权;(2)自主制定所开发岛屿的城市规划、功能布局与产业定位;(3)共同组建所开发岛屿的管理委员会等相应管理机构,共享工商、税收、城建、民政、港政、航政、口岸等相关经济社会管理权限;(4)自行组织所开发岛屿的土地出让、招商引资等工作,并享有相应的土地出让、税收等收益。海上城市建设应当密切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遵循美丽海岛、花园城市的发展思路;严格落实海上城市的环保要求,防止区域环境质量恶化。

陆海联动是助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国家战略指导下,需要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以顾大局、立足长远、合作共赢为原则,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梦承担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海洋资源和区位,一直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当前国家决定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使得沿海地区获得又一次高速发展的机遇。国家海洋战略倡导陆海联动,鼓励内陆城市和地区参与海洋开发和建设,与沿海地区一道共同承担海洋强国建设的责任。舟山是国家确定的唯一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依据先行先试的新区政策优势,可以大力推动陆海联动,探索海上城市建设,以谋求跨越式发展;我国内陆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应当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依托,变内陆为沿海,积极参与海洋强国建设,并享有新一轮海洋经济大发展的红利。

10.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十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下午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11.让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篇十一

县委党校

霍文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比尔﹒盖茨是谁?全球首富,他的一个指甲盖大的电脑芯片抵上了一火车的物质产品,乔布斯是谁?商业天才,他用咬了一口的苹果为美国创造了百分之一的产值,《泰坦尼克号》又是什么?好莱坞大片,一部重拍的电影赚足了全世界的眼泪,也赚足了全世界的钱。这都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一种力量。中国就好比一个巨人,一条腿非常健壮,这条腿是什么呢?是经济;另一条腿是什么呢?是文化。现在是一条腿在蹦,它很健壮,而另一条腿就慢慢萎缩了,就成了一个瘸腿的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很重要。《决定》提出了“四个”更加: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大家知道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儿是什么?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文化能解决这两大难题,它不光占领市场,还占领脑袋。我们的青少年热衷于日本、韩国的动漫游戏;大家排队争着去买100元一张美国人拍的《功夫熊猫》电影票;国人纷纷青睐那些外国名牌服装、鞋子、手表、皮包;公众只看中尼桑、福特、丰田、奔驰„„当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习以为常的时候,我们就沦亡了,投降了,失落了,麻木了。因为,人们在吃喝玩乐中享受着西方文明,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告诉我,端午节变成韩国的,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

刷术也被申报是韩国发明的,你心里可曾难受过?告诉我,你去吃肯德基、麦当劳可曾想过什么?告诉我,当你崇拜日本茶艺、法国葡萄酒的时候,你是否了解过中国茶道、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老陈酿?文化竞争中,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文化很紧迫。《决定》提出了“四个”越来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的改善了。但是我们有的人钱包是鼓了,但是脑袋是扁了。为某些地位、利益,有的人要钱不要命;一些庸俗低下的演出,更是要钱不要脸。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GDP的高速增长,另一边则相继发生了“小悦悦”、“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人性的失衡,道德的扭曲,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可见文化不光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一部分,更成为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已是刻不容缓。今年1月份,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统一部署,高青党校派出骨干教师分赴各镇街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宣讲,以干部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深入浅出地把全会精神传达普及到最基层。文化工作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决定》提出了:“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如何实现我们文化强国的目标?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两方面。对内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近年来,马克思非常的火爆,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思想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总以高票稳居榜首。历史也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容置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外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观念在世界广泛传播。五千年的历史那么多丰富的文化,那么多的动人的故事,如果我们不开发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就会被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例证就是,美国根据我国脍炙人口的木兰从军故事制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不但在好莱坞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在我国也热播了很久,不知道国人在观赏这部动画时,心里是否有些酸楚和遗憾。撒切尔夫人当年说过一句话,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永远是个瘸腿的巨人。

12.建设文化强国要打牢“四个基础” 篇十二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的角度上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每个人的角度上说,就要用这24个字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这24个字,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规范部门、个人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使其入脑入心,时刻铭记,牢固树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是建立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基础。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企业讲诚信才能发展,社会讲诚信才能和谐。社会主义诚信文化体系建设,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幸福安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诚信文化体系建设是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社会诚信制度建设、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和监督惩戒制度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是以社会诚信制度为核心的维护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正常秩序和促进诚信的社会机制,没有诚信就没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是公民立身的根本。要加强诚信文化体系建设,从道德范畴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风尚,教育人们懂得诚信是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做到为人诚实、讲信誉。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这是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恪守的原则。纵观古今中外,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无一不是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善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同时又要面对所生活的时代,在文化研究和学术研究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体现鲜明生动的时代特征色,不断增强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行业部门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运行机制等深层次改革,进一步释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一切文化创造源泉不断涌现,一切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一切文化创造热情充分发挥,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华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加强。

13.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篇十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努力,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如今又专门召开中央全会聚焦文化建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识越来越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新形势下,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使命。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影响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研究中国,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外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等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看到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

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引领发展的方向,文化也是一支黏合剂,质检文化建设为质检部门开拓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质检文化的提出是全社会关注质量关注民生的产物,也是质检部门“以质取胜、保国安民”国检文化的升华。

我们面临的形势,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面临的任务,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艰巨,这需要我们用一种敢为人先的志气、奋发进取的锐气和革故鼎新的勇气去破解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监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把关水平、增强队伍素质上综合发力,谋发展新思路,求改革新突破,推各项工作的新举措。那么,破题之路何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12字”工作方针,这应当是我们闻鸡起舞的进行曲,更应是我们策马扬鞭的主旋律。今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和谐质检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质检软实力”的要求,我们应当按照支树平局长的要求,把文化建设融入“12字”工作方针之中,与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紧密结合,使质检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于本职工作,秉持质检系统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文化精髓。树立

上一篇:爱国作文-党是我心中一颗最亮的星下一篇: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