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2024-06-25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精选12篇)

1.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一

为了克服新数学所出现的一些缺点,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许多国家相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如法国于1977年修订公布小学预备课程(即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以后陆续修订公布其他年级的。日本于1977年公布了修订的小学算数学习指导要领。1978年起苏联教育部陆续修改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并于1981年公布了草案。同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1981~1982年度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1982年又公布了1982―1983年度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大纲内容作了进一步修改。随后又陆续修改了课本。美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拟出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反映了近几年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向。另外,近几年也出版了一些新课本,同七十年代的课本比较,也有一些修改。其他国家(包括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对课本也做了修改。

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强调使小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过去小学数学教材改革过分强调数学教育现代化,重视抽象数学概念,忽视必要的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了计算能力的培养而提出来的。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就曾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法国修改的课本中明确指出,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的核心的基本知识”,并加强了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增加了练习题,计算的数目也适当加大。日本学校课程审议会向文部省报告中提出修订算数科的基本方针时强调“要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在修订的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简化教学目标,突出使学生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表的练习。苏联在修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时,也特别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重视给儿童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建立足够的巩固的基础,并且规定了各年级的基本教学要求;四五年级强调,首先是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使学生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计算技巧,其次是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自然数运算、正负数运算、有理数运算等,都单列一章,不与数概念混在一起。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也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但是认为应反映新的变化着的需要,因此应当包括比计算技能更多的东西,如解问题的能力,对结果的合理性的觉察力,估算和求近似数,度量的技能,阅读、解释和制作图表的技能等。

(二)删减一些不十分必要的和小学生难接受的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日本修改小学算数学习指导要领时,删去了等式的性质、验证运算定律的成立、旋转体的概念、柱体的体积、计算概率、负数等。苏联修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时,强调把减轻负担作为改进一至三年级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针;不再强调三年学完过去小学四年的内容,只学完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不出现用两步运算来解的方程,相应地也删去用方程解两步以上的应用题,也不再要求在不带方格的纸上画直角和长方形。四、五年级删去集合的符号和一些几何作图等。美国的小学数学课本也删减一些从中学下放到小学的内容,如直角坐标、椭圆、柱体和锥体等。

(三)在安排上更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是针对过去过多强调儿童的早期学习和提倡高速度、高难度,致使许多比较抽象的和难理解的`内容过早出现而造成困难这一缺点而提出的。例如,在日本,小学算

体积的概念、全等图形等从四年级移到五年级,对称、图形的包含关系以及频率分布等从五年级移到六年级。苏联在修改大纲时也作了不少调整,主要的有: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两步应用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最简单的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从一年级移到二年级;多边形周长的概念、几分之一大小的比较等后移;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原来二、三、四年级含有两步和两步以上运算的方程以及相应的列方程解应用

[1][2]下一页

题,适当后移。美国有些新出版的课本也作了一些调整,如一年级不再出三位数和简单的三位数加法,几何初步知识有些后移,原四年级讲的公倍数、公因数、质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移到五年级。

(四)继续保留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某些带方向性的有益的处理方法,更注意适应小学生的特点。七十年代以来,尽管反对新数学的呼声很高,但是多数国家修订教材时继续保留某些带方向性的有益的做法,只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取更直观易懂的形式,更多地结合传统的算术内容以渗透的方式来处理。例如,日本文部省在关于修订小学算数学习指导要领的说明时指出,基本维持现代化思考方法;强调用集合的思考方法来教数量和图形等内容,可以更明确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认为逐渐培养用集合观念的思考方法很有必要。但是也指出,集合本身不是教学内容。日本新编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仍结合认数和计算出现韦恩图。数量关系的教学改从三年级起,仍包含函数、式子表示、统计资料等内容,只是不再划分为三个部分。法国小学数学保持现代化的方向更为明显。小学一年级仍出现韦恩图,但不再出集合的名称和符号。讲算术知识继续渗透集合、函数思想,但不再用集合观点给一些概念下定义。1983年亚太地区数学教育规划讨论会的报告也认为,集合的思想应该在各级教材中用作教学数学概念的语言,而不要作为独立的课题来教。美国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课本,一方面继续用集合的思想说明一些算术内容,另一方面对某些现代数学内容降低了要求或者做较灵活的处理。例如,概率只讲根据具体试验结果求出现的概率,简单树图、平移、旋转、反射等都单独用小标题标出来,放在每章的测验题之后,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积累一些有关现代数学的感性材料。

(五)有些国家针对过去过分强调语言精确、严密而出现过多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所带来的问题,做了改进。如日本修订的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对每个学年要掌握的数学用语和符号做了一些精简。

(六)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开始增加计算机教学。如美国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已超过一半,有些学校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既学到数学概念,又学到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序的方法;有些学校则用计算机使学生提高所学技能,只对好的学生教学编程序。法国最近规定,在小学用80课时教学计算机。但就大多数国家来说,在小学进行计算机教学仍处于试验阶段。

近些年来除了在教材方面进行调整外,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推广工作。1975年美国数学教育全国咨询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指出,数学教育现代化未能成功,不完全是教材问题,跟教法没有作相应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因此有些人从教材改革的研究转向教法改革的研究。

在教法改革方面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注意:

1.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赞可夫曾不止一次地批评传统的教学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浪费很多时间。他提出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他认为要求学生一下子记住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势必要搞成死记硬背。他强调要重视理解,加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现在,苏联强调要善于依据教学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选择一定条件的最优教学方案。认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基本上应当在改进每一节课的质量方面来找。还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保证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又不增加课业负担。如在课本中安排好每节课的内容,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每一节课既教学新知识又适当复习旧知识等。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拟订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强调“教师必须尽最大可能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方法。”

2.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说“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赞可夫也强调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性的思想”。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是为适应这一目的要求的。但是在国外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只限于用发现法,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纯发现法有一些缺点,也不是对任何年级、任何内容都适用。目前有人提倡有引导的发现法,就是在发现的过程中,可以有某几个环节,教师给以帮助、引导。目前常用的有讲解法、问答法、探究法、发现法、实验法等。除讲解法外,采用其他方法时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活动,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如下图所示),但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有一定的益处。一些教学法工作者还主张多种方法结合。在苏联,也十分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他们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性质上和方向上加以改变,以适应现代的要求。例如,采用讲解法时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谈话法时,一方面强调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观察、经验得出新的概念、法则和结论,而不只是再现一些知识。目前在苏联把独立作业提到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用于再现一些定义、法则,巩固和完善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用于学习新教材,使学生用已学的知识独立地解新的较复杂的应用题或解决新的理论问题。例如四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先提出三道应用题,让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按照计划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用字母表示式子,得到(a+b)c=ac+bc,最后表述定律。独立作业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比例也增大了。高年级还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如五年级分数乘法)。在苏联特别强调根据目的任务、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等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3.强调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197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就曾提出,教学时要通过多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作、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数字材料等来组织教学。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强调,要鼓励学生提问、实验、估计、探索、提出解释;解应用题时,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活动,如图表模型、观察现象、图解、模拟真实情况等来提供应用问题的情景。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强调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认为这样可为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条件。他们还提高了实际作业的比重,特别是讲几何初步知识时,强调让学生制做、画图、剪纸、叠纸、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的几何图形;解应用题时要注意结合儿童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旅行等收集编应用题的材料。

4.面向全体学生,并适应个别差异。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初期,强调培养尖端人才,提出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注意到优等生,忽视对差等生的教学。结果发展了天才教育,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现在已开始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适应个别差异。近年来,国外进行了许多试验,提出了分组教学。如美国恩德希尔设计出一个教学范型(如下图)

在教某一数学概念之前,先了解和估计一下有哪几个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教学时就让他们直接进入充实提高的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则由教师教学。经过大组、小组、个别教学以后,进行检查诊断,已掌握好的学生也进入充实提高组,还需要再练习的进入练习组,还没掌握好的进入重授组。到适当时候,所有的学生又作为一个班级一起进入下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日本的数学教学法中也提倡个别化的指导,强调在课堂上尽量减少一齐学习的时间,教师多看每人的作业本,观察学生操作教具,及时发现练习中的错误,及时“治疗”。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强调把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认为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提出,教师指导下的集体作业,应该跟各种形式的小组作业和个别作业交替进行。教师一般要准备几种差别作业,有的作业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程度特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还要准备专门的辅导教材。

5.重视广泛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在国外,提倡使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教具,不仅由教师演示,而且重视让学生操作;不仅用于知识的讲解,而且用于思考推理的练习;不仅用于课内,而且用于课外。例如,美、英、苏等国都提倡广泛使用彩色木条(奎逊耐木条)来教学认数和四则运算,说明简单的分数等。为了认识几何形体,用硬纸板剪成形体的各个面,随时可以拼装。木制的各种几何形体,配合识图,还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把它们放在表示集合的圆圈里,又是很好的逻辑推理练习。现在国外小学还开设数学实验室或实验角,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具、操作用具,许多用发现法教学的课就在数学实验室中进行。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广泛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影片等。在日本,配合各册课本制作的幻灯片总计达三百多张。近年来,有些国家还允许或提倡使用电子计算器。关于计算器的使用,各国还有不少争论,特别是许多教师不赞成小学生使用计算器,担心会忘掉计算技能。但是不少实验报告都认为,计算器有助于掌握基本技能和数学概念以及解答应用题,不会损害学生的成绩。同时也认为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一般宜于在高年级使用,在使用之前应先掌握基本计算技能。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提出,超过两位数的计算就可以用计算器。日本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高年级可以适当使用计算器,但是不能影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至于使用计算器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计算机,美、英等国已有不少小学在数学课上用作辅助教学手段,不仅用于学习计算,解应用题,而且用于辅导儿童,解答疑难问题;此外还用于记录和分析学生成绩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而且逐渐成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用具。

上一页[1][2]

2.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二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 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串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 根据各教学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符合学生心身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 运动形式活泼, 能激发学习兴趣;

3. 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 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5. 简单易行, 利于长期锻炼。

教学组织形式:

1.可以按相同的水平分组, 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 分组可以相对稳定, 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还可以根据自愿和兴趣爱好的原则分组。

2.可让学生组成课外兴趣小组, 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 以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学生学法的指导:

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5.有条件学校的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6. 发扬教学民主, 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 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体育课的关键是有效培养学生兴趣, 有了兴趣就能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健身锻炼, 这样就能达到连续锻炼或终身锻炼的目的, 体育课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自觉锻炼, 不断地增进健康。然后通过自觉锻炼能指导一部分人, 影响一部分人, 为实施国家所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体育课的关键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能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健身锻炼, 这样就能达到连续锻炼或终身锻炼的目的, 体育课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自觉锻炼, 不断地增进健康。

关键词:兴趣,终身锻炼,意志品质,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3]中国学校体育.2003

3.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三

关键词:FLER项目;婚姻家庭法教育;改革

【分类号】G649.712

一、21世纪美国家庭法教学改革项目的启动

相比其他的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美国司法实践领域发生最大变化的莫过于家庭法领域。家庭法庭的角色、解决家庭纠纷争端的程序、家庭律师的作用以及家庭法的实体法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法学院的婚姻家庭法课程与教学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导致走出法学院的学生在从事婚姻家庭司法实践的初期往往力不从心,无法胜任工作。关注到这一严重脱节现象的律师、法官、教授、调解员、心理学家等婚姻家庭的专业人士自2004年起共同发起了“家庭法教育改革项目”(Family Law Education Reform Project,以下简称“FLER项目”),并在2006年发表了FLER报告。俄亥俄州最高法院的家庭委员会还专门负责推荐FLER在本州的推广实施。 这是美国法学教育中非常独特的一次尝试----第一次以批判性、跨领域的方式来审视法学院家庭法的课程教学,以司法实践倒推法学教育的一次努力。项目的主要目标人群是法学院的教授、系主任,以希望在家庭法学科建设与司法实践之间建立对话、衔接的桥梁,让法学院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培养未来适格的家庭法律师。

二、美国家庭法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名初出茅庐的家庭法律师应该了解什么?应该意识到什么?应该具备什么技能胜任工作?”该报告从当今律师实务的角度来衡量美国法学院家庭法教学的课程目标。报告指出:

(1)家庭法是社会变迁的缩影。21世纪的家庭法课程应该让学生了解家庭法法庭经常是一个交叉学科的领域,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非律师身份的调解员、评估专家或其他人员会参与其中,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律师共同处理婚姻家庭纠纷。

(2)要强调家庭纠纷争端解决的多种方式,诉讼仅在小部分婚姻家庭案件中运用。学生应该了解调解、调解中的技巧、谈判技巧、合作协调等。

(3)在继续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及分析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关注能力与技巧的训练,要让学生在执业中有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能力。在高度专业化的时代,家庭法司法实践要求学生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执业者既能充分代理当事人,也知晓税务、合同法、社会保障法、房地产、儿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除此之外,需要执业者有会见、倾听、安抚情绪混乱当事人的能力并给与他们建设性的专业意见。

三、美国家庭法教学改革关注的几个重点

1、法庭与家庭纠纷争端解决程序

FLER项目中有不少来自于司法实践领域、专门从事婚姻家庭案件的法官、律师。基于以往的执业经历,大家普遍对过去二十年家庭法庭巨大的变化有切身的体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大约13个州已建立了统一的家庭法法庭。尽管这些法庭之间仍会有差别,但是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即法庭对所有的案件均有管辖权,包括家庭案件或儿童案件;属于运用心理健康标准评价法律体系的“诊疗型司法”(Therapeutic Movement)的一部分。在这些法庭中法官不再仅是事实的发现者与决策者,相反,他们要与有不同学科背景为成年人和儿童提供帮助的服务者们一同工作。家庭法法庭已渐渐地向社会服务型机构转化,而不仅仅是司法机构。

2、家庭法与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以下简称“ADR”)是起源于美国的争议解决新方式,译作“替代性纠纷解决”或“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包括调解、调停、微型听审、聘请专家裁定、在法院協助下的ADR等。法庭在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的过程中发现ADR已出现广泛取代诉讼、解决家庭纠纷非常有效的方式,所以建议法学院家庭法教学应关注ADR 的作用和方法。美国2006年的FLER项目报告里指出:“学习家庭法的学生应该了解现在家庭法庭中调解与调解员的重要角色;了解不同的调解方式;了解调解员如何与律师、法官互动的;他们应该了解调解方式的正确使用或滥用的情形。”

3、家庭法与跨学科领域

FLER项目从一开始就强调了家庭法教育中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监护评估师、父母的教育导师、非律师身份的调解员、心理学专家等等。这些人士在当今家庭法庭的许多案件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监护人的评估中,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已成为常规方式,甚至成为法庭颁布法令的一个依据。FLER项目报告在提及培养未来的婚姻家庭律师时,它建议法学院可以从本科是心理学或社会工作专业招收学生。项目报告指出,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的LAST重在分析能力, 尽管这个能力是一名合格律师的基本素养,但是婚姻家庭律师需要的远不止这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婚姻家庭律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的综合技能;而社会科学背景的学生似乎更能满足这些要求。

4、家庭法与文化的多元性及国际视野

阶层、种族、性别等因素在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因素。富人与穷人、男性与女性、公民与移民,在法律体系下常常处于不同的境遇。FLER项目报告认为现在的家庭法教育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种文化与经济的差异性。此外,FLER项目报告指出家庭法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美国的家庭法与许多其他国家的家庭法有很多不同点。美国的政策是强调男女平等和个人自由,也就是说个人与家庭而非政府要对自己的福祉负责。这种文化特性塑造了美国家庭的自决性与独立性,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大约有11.2%的美国儿童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医疗保障。法学院的家庭法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些儿童极有能够是未来生活贫困的群体。家庭法学生也应该尽可能了解有关婚姻家庭的国际公约,培养国际思维及国际视野。美国批准了《海牙国际儿童诱拐公约》,但没有批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因为对公约规定的儿童的参与权存有异议且认为该公约的一些条款模糊不清、自相矛盾。尽管如此,全球有近200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足以证明该公约在儿童权利保护领域不可忽略的国际地位,因而家庭法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公约的相关规定。

5、家庭法与专门人才的培养

FLER报告建议法学院应该努力引导更多的学生关注家庭法。在历经几十年的法学教育中法学院男女生的比例渐趋平衡,但是在家庭法司法领域,女性的人数远远超过男性。FLER项目认为性别比例的失调无论是对司法实践者还是当事人而言都是不健康的。尤其是在当今的美国。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一项历史性裁决,最高法的9名大法官以5比4的结果裁决同性婚姻合法,这意味同性伴侣今后可在全美50个州注册结婚,由此美国成为全球第21个在全境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这种同性伙伴关系的家庭模式既然已经得到法律的全面认可,其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婚姻家庭问题,比如财产、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等。鉴于此,法学院对家庭法专门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儿童法律中心就为那些对儿童法感兴趣的学生开办了创新项目,提供三年的奖学金以便让他们在校期间充分学习实体法、辩护技巧以及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走出校门后真正能代表儿童与家庭的利益。FLER报告提倡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法学院为家庭法专门人才的培养创立条件,逐渐建立一种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和制度。

4.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四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

第二方面,课堂探究的环境设计,“探究学习环境”是一种非场所观,其定义是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工具以及信息资源的组合。本课题从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多媒体技术,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1〉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传统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的,通常只有课本。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很难仅仅通过单一的教材来沟通教与学的关系。为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学习环境时,从多角度、多渠追来整合探究学习材料,该材料包括教材、实物、学科知识的综合,有关问题的背景知识和模拟微观世界的动画等。为了克服课堂探究时间和空间局限性,教师采用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学科中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为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创造条件。如音乐双语课上,将音乐与英语结合;要求学生课前找资料,如乐器图片、介绍等,包括一些著名的演奏家、器乐名曲,个别同学可以把自已正在学习的乐器带来;查阅乐器的中、英文名称,标在图片后面;用英文对某一乐器进行简单描述。学生对这种学习环境是非常欢迎的;

学生A;自从上了者乐双语课后,我的英语口语有了不少长进,还从中了解到了乐器的用途和音色。

学生B:从音乐双语课中,我们知道了一些国外音乐界的情况,开拓了视野,以前不喜欢音乐的,现变成为一名音乐爱好者。

学生C:音乐双语是很有意思的课程,通过网上查询收集到的信息被用在了课堂上,我感到自豪。

学生D:音乐可以让我们放松,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我学到了英语课上学不到的单词。又如:六年级的一使语文老师,利用计算机,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登天都峰》,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及时查阅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分组(每组3~6人)讨论,由每小组长归纳小结。实在不明白的问题,再由老师点拨指导。在课堂探究中我们强调的合作是“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要形成合作学习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互动关系。探究性学习环境下的师生人际关系应是民主型,即教师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发扬民主;学生钦佩、尊敬、热爱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做到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而言,智能会发展得更快;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业成绩会有较大的提高。

综合上述,在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化者,是丰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学生的角色是知识的积极者,是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师还应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进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确保探究性学习的进展。

★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

★ 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 浅析对封建帝王的评价论文

★ 教育论文

★ 分析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创新论文

★ 浅谈当前青少年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教育对策

★ 柳宗元《封建论》原文及赏析

★ 万圣节当前现状

★ 教育教学论文

5.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发展趋势 篇五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尽管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目前许许多多的学校仍徘徊在盲目追求升学率,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等等,没有一点新意,搞得学生们非常厌学,从幼儿园开始就天天作业一大堆,书本一大包,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所以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革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应该是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更是我们老师不容推卸的责任。可喜的是我们的专家、学者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着手改革。新的教材正在实行,新的课程正在实行,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在“探索有效课堂”的教改之路上,我们应该做到:

1、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本身的探究学习;学生听讲、读书、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入有效学习的环境。

2、创造有效学习条件,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研究。贮存于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学生新的学习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新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改造,因此,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让学生学会联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学习。

6.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六

邓雅学

一、“南有洋思,北有杜郎口”——教育界风靡一时的“追捧”现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传遍全国,演变成当代教育史的神话传说。

杜郎口中学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被誉为“农村教育的先进典型”。

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咸鱼翻身”让许多中小学校长为之神往: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

教学改革被推上了学校教育的风口浪尖,中小学教师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二、“盛世英雄起四方”——几种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

(一)“三三六”模式

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自主学习三模块、课堂展示六环节。

1.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A.立体式的教学目标。

B.大容量的课堂教学。

C.快节奏的教学互动。

2.课堂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A.预习:(1)学生根据预习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创设学习目标;(2)学生用双色笔做预习笔记,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3)学生自己找出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新的学习目标。

B.展示:(1)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分配学习任务;(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最佳解答方案;(3)分小组展示解答方案,其他组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允许提出不同意见,探讨更好的解答方法。

C.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进行总结,对预设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2)关注后进生,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3)采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全面、全体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

3.课堂操作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A.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B.分组合作:教师将学习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学习小组,原则上每个小组完成一项。

C.展现提升:各小组分头讨论,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形成解答方案后在全班展示。

D.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对本组以外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E.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即时点评,加深理解。

(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1.预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初步确定学习策略。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2.展示。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内合作学习,将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其教学步骤为:

(1)分组合作:教师将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原则上每组都有一项具体的任务。小组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和分工。(2)精彩展示:各小组根据组内合作学习的情况,对本组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组内或对全班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包括“说、谈、演、写、赛”等。

(3)评价反馈:学生和教师对各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点评、质疑、补充、提炼等。

(4)总结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小结、汇总,形成共识,加深印象。

3.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给出搭桥性的帮助或解答,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精炼的讲解,归纳方法,提供规律。

4.当堂测评。

教师通过口头检查、书面检查或板书演示等方式,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南宁市隆安中学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三年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改革激活了学校的生命力,促进了教学管理;

教学改革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能力;

教学改革激发起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教学改革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了教育质量。

△教学改革需要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改革的成败。

(三)EEPO有效教育的教学模式

△提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的水平上;

2.科学不等于复杂;教学改革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教学方法和评估办法尽量易于操作。

三、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有效课堂的三项指标

1.学习速度。

2.学习结果。

3.学习体验。

(二)有效课堂的三个要件

1.设计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例如七年级语文《春》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重点句。

教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草 怎么长出来的呢? 学生:钻出来……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教师:作者为什么用“偷偷地”这个词? 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答案,经教师点拨、归纳后形成共识。)

教师:作者写小草从土里长出来,用了一个“钻”字。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明确重点词在句子表达中的意义,要求学生学习小草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精神。)

【教学点评】该教学片段分析文章的重点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了解重点词在句子表达中的含义,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主要为了激活学习气氛,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例如高中物理课《电场》的5分钟情境创设:

上课铃响了。教师拎着一个金丝鸟笼、一支电棒走进教室,打开多媒体,屏幕上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教师:假设你身处旷野中,天降暴雨,电闪雷鸣,有三个地方可以躲避(屏幕上出现一辆公交车、一棵大树、一间小屋),你躲到哪里最安全?

学生:小屋、汽车……(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小屋)

教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 ——

教师接通电源,用电棒敲打金丝笼,霎时电光四溅,笼里的小鸟却安然无恙。

教师:这根电棒的电压有220伏,足以击倒一个成年人,为什么笼中的小鸟却毫发无损?

(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鸟笼放置在木制的讲台上,与地面绝缘,电流无法对小鸟造成伤害。因而恍然大悟,只有躲进汽车才是最安全。)

【教学点评】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该教学片段采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模拟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对电流和电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范例】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

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

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

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提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自测题,由全班同学回答,当堂评分,检查学习效果。

第六步:总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获得的信息及时得到强化。

(三)有效课堂的三条“铁律”

铁律一:先学后教

1.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

2.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先学”是立足于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现有发展区”是指儿童能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解决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

3.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怎样的依靠教师,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该具有独立性。铁律二:先教后学

1.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还处在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2.学生的学习具有依赖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需要不断培养才能形成。

3.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授之于渔”,致力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陶行知: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铁律三:温故知新

1.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进行教学。

2.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

3.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语)

7.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七

一、坚持改革不断发展学前教育钢琴教育

(一)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钢琴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个教学体系应首当其冲进行改革。首先应注重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其次,进行授课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文化知识为主,课堂师生的互动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理论知识讲解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进行实操练习,为以后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做好铺垫。最后,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新鲜度。

(二)教学测评规则的改革

教学测评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检测近期的学习成果。但是传统的测评方式,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实际授课能力的测评。作为全方位发展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造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师,更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在测评规则的改革中,实际教学模拟也应该占到更大的比例。

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未来发展方向浅析

(一)科学定制优质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发展规划

在未来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更清晰地规划专业,应建立相应的教学数据库,不断累计相关调查得到的数据,以此来更具体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可以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的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让同学们评价当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未来他们将成为教育的主体,会直面很多教学问题。在获得的数据中通过筛选,组织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案或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发展规划可以分类型定制成长期计划或短时计划,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发展。

(二)明确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

基于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计划。未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不仅是该专业的重点专业,也应通过发展完善,成为专业中的亮点课程,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计划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能力,在未来择业时更具市场竞争力,工作中更有教学能力。另外,教学中应多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形成现代化的钢琴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恰当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教学实际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校方应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增加教师队伍的培训,鼓励教师多进行研修,形成良好的教学认知,为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不断丰富学识。另外,钢琴教学课程安排和设备投入也存在一定问题,作为辅助学前教育课程,其课时安排少,影响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而且教学设备也比较简单,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开展。校方在重视主要科目的同时,也应增加钢琴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减少基础设施对教学效果的不利影响。

三、结语

纵观整个中国教学体系发展,不足和问题仍旧在教学中有所凸显。作为培养优秀幼教人才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在其发展中也是阻碍不断。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未来的发展思路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发展目标,应该科学定制优质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发展规划;并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更新教学形式内容;深化教学测评,使其具有全面性、客观性,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摘要:随着现代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变得更加规范系统,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热门的高校专业和就业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并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幼师工作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学前教育专业也面临着改革。本文将简述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改革方向以及分析未来钢琴教育的发展趋势,依靠科学的发展提高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质量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实现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华曼.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62-163.

[2]张媛.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设想[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01):71-72.

8.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趋势;对策

以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历史课堂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它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因而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联想、自主探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展开了许多实践和探索,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而对改革趋势和现状进行客观把握又是制定科学教学改革对策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趋势分析

1.1趣味化

如今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模式被普遍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方法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幽默的语言和启迪性、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成为如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愉悦的教学氛围不但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为其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多样化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一改往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情境模拟法、历史短剧表演法、分组合作竞争法、兴趣讨论教学法、辩论演讲式教学、游戏导向教学法等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

1.3开放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历史课程综合性较强,因而开放化的历史教学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想途径。开放化的历史教学不但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联系以往所学知识,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增长,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历史知识体系变得更为完整和立体。

2.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2.1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应转变教学理念,将历史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来。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一言堂”的课堂模式,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需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其次,新课程改革下应强化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以激发、指导、纠正和激励为主,不再一味强调单个知识点的记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化的学习。

2.2合理应用课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也强调学习环境的开放化,历史课程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教科书,丰富的课堂内容成为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大特征。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课外书籍等积极搜集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历史资料,一方面扩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

2.3积极实践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手段的创新不应停留于理论,而需要教师的积极实践。为了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应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今关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同时这些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实践中体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励学生持续学习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因而教师应充分运用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导入、任务型教学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的整合运用,来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双边互动的课堂模式,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从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贯彻落实,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渐向着趣味化、多样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开始重视自身对学生的启发、鼓励、帮助的作用。为了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应从转变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三方面入手,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质的飞跃,教学质量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善璞.浅谈初中历史开放式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1(17):100-101

[2]付强.浅析初中历史创新教学.[J].新一代.2011(10):44

[3]陈小年.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创新.[J].新课程(中学版).2011(4):110-101

9.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九

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研修日志

这次培训让我了解到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趋势;深刻领会了语文教育的理念、新时期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等一系列语文教育方面独到的观点;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方法;让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教育家的博大胸怀和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身为教师,就要懂得寻找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有了质的飞跃。对于一个教师,通过这次网上研修,让我懂得了网络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使我学会了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学会了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社会又应用于社会的一面。

10.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十

陕西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基于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分析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关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最高奖项.本文从获奖成果来源、获奖成果所属高校类型、获奖成果主题等方面对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各高校应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发挥“985”、“211”院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扶持一般院校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重视发挥专家在教学成果培育提升中的指导帮扶作用等,这些建议对陕西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争取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参与以后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 者:周淼 袁宁 方光华  作者单位:陕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陕西,西安 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 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等学校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教学质量   建议  

11.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十一

【摘要】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课程的实践发展面临着新的调整和创新。在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实践整合,以呈现最佳的教学实践状态。本文正是基于生物化学实验新课程改革和创新就业导向的大背景,针对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方向,通过笔者教学实践为例来研究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具体的改革实践路径。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改革与实践 创新就业

【基金项目】课题编号:湖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418)。

【中图分类号】G642.4;Q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28-01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应该具有具体的规划和针对性的思考,对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课程教学、课堂反馈等进行细致而又深入的整理的研究。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因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的提出应该秉承着以学生为本、以创新就业为导向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需要得到来自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本身的重视和思考。从宏观上来讲,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学校对于设备支持力度小,教学环境条件有限,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2.教师对于生物实验课程的安排没有足够的时间,每节课的实验安排内容非常的多,教师运用单一的实验演示的方式来对于学生教育明显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而且这样的课程教学手段学生显然没有学习的兴趣,很难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1]。3.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同实际的生产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密切。由于现阶段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对于课本内容的依赖性强,对于实际应用中的内容渗透少,学生在从高校学习向岗位应用上的过渡就会存在着极大的苦难,在就业岗位上很难适应新的环境[2]。从微观上来讲,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从学生思维意识的认知程度,学校对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教师对于教学创新和教学反思的重视,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实验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发挥,这些都是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来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3]。2.教学实践环境的创设,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和教学需求等多个方面都是教学实践环境的必备条件,让学生能够产生对于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这是维持教学发展的重要条件[4]。

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发展方向应该同就业需求保持同步,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的渗透,注重实用性的教学实验课程的安排。比如在教学蛋白质的含量测定,可以结合标准曲线和统计线性回归分析,评价试验数据的可信度。从而顺应社会和生物化学产业格局变化的要求,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及就业的竞争力。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重视学科教学间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在讲到蛋白质的含氮量时可以结合“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时如何提高蛋白质的含氮量的,又是如何引起泌尿系统结石的等等。在教学实践的创新中,应该以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为着力点,通过跨课程,跨学科的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践,让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转化为较为全面的学科认知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多变性。

笔者选取了所在的实习学校—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高一年级的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个月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开始前,对年级进行摸底考试,选择生物成绩基本一致的四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班共发放问卷54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为88.89%;实验1班共发放问卷51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有效率为96.08%;实验2班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94.55%;实验3班共发放问卷58份,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为93.1%。统计问卷的每个题目对应的内容的得分,得出平均分,得分越高则反映学生的对生物学学习兴趣越高,学习主动性越高。

图1:对生物的学习和学习主动性得分比较图。采用SPSS17.0分析数据,*(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如图1所示,将9月份的调查与1月份的调查统计相比较,可以发现,在学习兴趣方面,实验1班,2班3班与对照班相比,学习兴趣均有显著性提高。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实验1班和2班在1月份后测较9月份前测相比,得分有显著性提高;实验3班提高了0.278,对照班提高了0.104,均无显著性差异。上述测试证明了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闫国栋;程瑛琨;周毓麟;吕绍武;孟庆繁;滕利荣.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化体系与方法的改革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03)

[2]崔喜艳;宋慧;杨美英;龙国徽;姜秀云;余涛;李艳丽;胡薇.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01)

[3]王爱英;何大俊;李鑫.生物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09)

[4]于丽丽;徐亚楠;霍红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狀与改革探索[J].品牌(下半月).2014(12)

作者简介:

陶云英(1988.10-),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12.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十二

一、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经济法学科在高等学校中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埋头记笔记, 囫囵吞枣的记忆学科内容。近年来, 随着各个高校硬件配套措施的完善, 新兴的多媒体教学取代了原有的板书教学, 在讲课效率上有一定的提高, 学生也从繁忙的记笔记中解脱出来, 可以抬头听老师讲课。但是, 这种授课方式的转变依然存在着问题。教师和学生更加依赖课件, 教师主要以课件为主, 较少指导学生学习和回顾教材中的知识点;没有了记笔记的压力, 学生听课专注程度有所下降, 效果大打折扣。

21世纪以来, 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 有关市场规制的经济法律不断推陈出新。培养新型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针对经济法学内容庞杂, 知识点分散的特点,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而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 这是所有经济法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对这一意义重大的问题作出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应该从教材编撰、课堂教学、课外实习、教学考核等四个方面,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适应经济法的发展。

二、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1.健全的硬件设施为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随着国家、学校对教育、教学资源投入的增加, 学校的各种教学硬件设施不断健全, 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建立了信息量巨大的图书资源库, 修建了模拟法庭等, 为法学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老师们开始熟练掌握、运用这些资源, 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方式能够动态地展示课程知识点, 图书馆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信息, 模拟法庭实现了与实践对接的可能性。

2.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改革提供了前提

目前, 法学专业教师大多具有社会兼职资质, 不少老师从事兼职律师工作, 在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公务机构挂职锻炼等, 具备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老师们愿意参与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 为改革出谋划策, 提供各种帮助, 一方面, 为学生们提供法学实践基地;另一方面, 为他们提供实习指导。

3.学生们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情为改革提供了动力

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极大地激起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全新的改革思路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 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们来说是个新事物, 非常值得尝试。学生们既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又能够接触实务,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他们对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抱有很大的希望, 也愿意为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基本思路

1.教材编撰

教材是本科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必需资料。但是, 目前中国的现状却是教科书乱相百出, 版本众多, 良莠不齐, 资料陈旧;几乎每一个学校都要编一本自己的本科生教材。这些教科书体例庞杂, 内容体例相差很多, 甚至观点截然不同。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存在学术争鸣原本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教科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却需要主流的观点。在西方, 教科书的编撰是一件非常严肃的科研活动, 一本教科书的编撰往往需要作者多年的积累, 不断地更新, 并附有与本部门法相关的所有立法材料、案例资料和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教科书往往能体现本门法学最主流的观点、最新的发展, 从而成为学生学习法律的必要资料。当然, 中国教材如此混乱的现状与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但是, 为了经济法学科的发展, 经济法学者应该秉持出编好书、出精品的理念, 集中力量编撰出高质量的本科生教材。将本门学科的理论问题、法律法规材料、有关的典型案例和学者在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 编撰一本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价值的经济法学教材, 并不断根据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变化, 作出相应的更改, 使之成为具有更强生命力的经典教材, 作为学生学习法律的最主要的渠道。在编撰过程中, 我们可以集思广益, 探讨编撰思路、体例结构、内容安排等, 集合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拿出初稿后, 书稿必须由多方鉴定, 经过实践教学检验, 多次修改之后才能定稿。

2.课堂教学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济法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早已成为经济法教师的常用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比起枯燥的理论讲解和法律条文解读, 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法学知识, 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原理和法律条文。

坚持案例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经济法而言, 无疑是正确的改革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教师从历届司法考试题目中抽取典型案例, 在课堂上细细剖析。这种案例教学方法, 一方面, “以案说法”讲解了法律条文;另一方面, 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应对国家司法考试。并且, 司法考试题目中的案例设计短小, 对知识点的考查准确, 因此采用司法考试题目进行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尝试。有的教师从教学参考资料中选取典型案例, 在课堂上详细讲解。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亦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教学参考资料的案例大多比较陈旧, 且案情复杂, 无法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还有教师从“今日说法”或者法制频道等电视节目中选取典型案例, 放到课堂上讲解。由于这些案例经过电视节目的加工, 往往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并且这样的案例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因此, 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 首先, 我们应当对收集的案例进行分门别类地编排, 一种案例反映一项或多项重要理论;其次, 我们向学生们展示这些案例, 提出一些问题, 或者要求学生们从案例中发现和总结问题;最后, 我们针对典型案例加以剖析, 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思路和研究方法。这种案例教学方法, 也是一种有效果的教学方法。

仅仅将教学方法由单纯的知识点讲授扩展为结合案例讲解法条和法学理论, 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本文认为, 针对个别单行法律,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责任法等, 此类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法律纠纷的法律, 经济法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主动讲与被动听, 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旦要求学生能够讲解某部法律, 他或她必须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 消化吸收这些材料, 并将之变成自己的语言讲解出来。这样的经历对于学生而言, 既能够牢固的掌握法律知识, 也能够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 锻炼他们公开表达自己观点的自信。

此外, 针对某些在学界仍然存在巨大争议的理论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教学中, 我们应当引入课堂辩论法, 鼓励学生们就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按照现在通行的辩论赛规则, 公开进行辩论。辩论既是达到真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 也是学生的思辩能力充分发育的前提。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在于:首先, 辩论将学生直接置于极具挑战性和对抗性的竞争氛围之中, 类似于激烈的职场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危机意识;其次, 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 学生们必将大量查阅和分析材料, 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 面对面的对抗式的辩论锻炼了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们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 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充分的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 锻炼学生思辨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

3.课外实习

进行课外实习是现代大学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有很大好处。“书到用时方恨少”, 是每一个曾经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学生, 会更加珍惜校内的学习机会, 尤其对于经济法这样的内容比较庞杂、枯燥的法律, 校外的实践互动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针对经济法的特殊性, 本文认为, 可以安排学生去公司、律所、消费者协会以及法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或者组织学生举办各类法制咨询活动。在公司的实习, 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公司运作的情况, 加深对公司架构、公司经营、公司管理、公司治理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在律所和消费者协会的实习, 可以让学生实际体验诉讼的魅力。由于产品质量问题, 尤其近几年,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争端越来越多, 此类的诉讼案件也是此起彼伏。学生亲自参与某一个案件的诉讼过程,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诉讼技巧, 深刻体会诉讼中的法律知识。在法院的实习,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法律争端, 尤其是平等主体间有关合同的争议, 可以给予学生从法官角度观察法律, 认识社会的机会。

此外, 本文认为, 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 给予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解决案件的体验。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观摩和模拟过程, 使学生通过情景学习, 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 将知识有效地内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模拟法庭法”的目的, 在着重锻炼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 培育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书面和口头语言表达、辩论等综合性素质。就其本质而言, 模拟法庭其实就是学生模拟法官、案件当事人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模拟法庭中, 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法律的魅力。但是, 笔者在观摩了几个模拟法庭以后, 得到如下印象:模拟的场景主要是离我们生活非常遥远的英美法系的庭审现场。学生们穿着法官袍, 带着假发, 进行着背诵式的辩论。笔者认为, 这样的模拟法庭华丽有余, 实用不足。因为背诵式的表演, 没有给学生一个思辨的过程, 英美法的诉讼与我国大陆法系传统的司法实践差别过于显著。因此, 本文建议, 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模拟法庭可以选择中国司法中实际存在的争议, 完全由学生依据程序法主导案件审理进程, 并依据中国现行的法律, 对争议进行辩论、审理, 并由学生最终根据自己的所学作出最终的裁决。这样的模拟法庭, 笔者认为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牢固。

4.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经济法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以往的教学考核方式却对经济法的教学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结束后, 课程重点内容, 也就是俗称的考试范围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无论前面的课程是否真正掌握, 也无论教科书是否通读一遍, 背诵老师划定的考试范围中的题目, 成为学生谋取高分、了结课程的最好选择。通过强化记忆掌握的知识是最不稳固的知识。往往考试结束, 学生强化记忆的知识也随之结束。因此,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成为经济法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认为, 与灵活的教学方式相配合的考核方式, 能够与教学相互配合, 达到最佳的效果。具体而言, 对于经济法基础理论而言, 由于争议巨大, 可以采取学生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与此相对应, 可以采取学生评委加教师评委共同的打分的方式, 给参与辩论的学生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为客观, 也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准备辩论资料, 在辩论的时候, 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水平。对于模拟法庭而言, 同样可以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打分的方式。由学生评审团对参与模拟法庭审理的学生的辩论技巧给出分数, 由教师对学生在法律方面的分析和运用给出评价。对于课外实习, 则由实习老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包括教师对基础理论、法律条文、司法案例的讲解, 亦不排除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 毕竟法律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通过闭卷考试, 督促学生记忆必要的法律条文, 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方式之一。此外,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由学生自我评价, 提交自评分数, 详细地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给予一定的分值。

摘要:经济法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不适用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必须对此加以改革。经济法学教学方式改革旨在培养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应该从教材编撰、课堂教学、课外实习、教学考核等四个方面,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适应经济法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马永梅.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学教学实践评价模式的改革研究.民主与法制, 2007, (2) .

[2]陈建民.从法学教育的目标审视诊所法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环球法律评论, 2005, (3) .

[3]黄延廷.经济法的发展及前景分析——经济法教学改革研讨.中国经贸导刊, 2010, (3) .

上一篇:经营部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作家鲁迅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