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所岗位职责

2024-10-17

财政所岗位职责(10篇)

1.财政所岗位职责 篇一

财政所所长岗位职责

(1)负责财政所的全盘工作。

(2)做好本所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安排本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协调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3)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按有关财政政策和财政法规办事,搞好年初预算和年终决算管理工作,做好各项财政资金的协调和调配工作。

(4)积极组织管理本镇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和各个时期的收支预算调整工作,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指标。积极扩大税源培植,做到增收节支,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服务。

(5)定期不定期向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6)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职工会,学习政治、法律、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对各项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

(7)完成镇党委、政府及上级财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十三、财政所会计管理工作站会计工作职责(1)负责财政局及各个部门拨入各单位经费、业务费等帐务处理工作。(2)各部门拨入会计站的暂存、暂付款帐务处理工作。(3)认真管理保存上级各部门下达的文件,按文件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4)认真保存各行政事业单位每月记帐凭证,每月初将上月已装订记帐凭证留存档案室,并严格管理。

二十四、财政所会计管理工作站总出纳工作职责(1)负责财政局及各个部门拨入各单位经费、业务费等收支工作,并及时告之各单位所到达经费。

(2)各部门拨入会计站的暂存、暂付款收支工作。每日登记银行存款日记帐及现金日记帐,不得遗漏。

(3)负责审核各单位所支出现金,督促管理好会计站各单位留存备用金,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审核各单位报帐原始单据,并管理好原始单据,不得遗失。

(4)每月帐务必须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发现问题及时查找解决。

二十五、财政所预算专管员岗位职责

(1)负责编制本镇的财政收支预决算,调整预算。

(2)预算指标管理,与上级财政部门核对所到达镇级预算指标,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解决。

(3)每月用款计划上报。(4)月收支执行情况的编报。(5)做好全镇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每月的工资发放审核工作,工资统计报表的上报工作。

(6)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二十六、财政所项目资金(支农、周转金、基金会)专户管理员岗位职责

(1)负责财政相应专户的会计管理工作,做好每月帐务处理,认真装订每月记帐凭证,并存档。

(2)各项目资金专管员必须及时监督专款资金使用进度,引导用款单位或个人专款专用,不得违反会计管理制度挪用专款。

(3)及时报送上级部门的各项报表,在规定时间内到县级财政部门完成项目资金报帐,不得延误。

(4)负责向债务人追收所借出的财政周转金或基金会借款。

十七、票据管理员岗位职责

(1)负责全镇各单位的票据发放及收集缴验工作。(2)认真管理所缴验票据,并完成上级财政部门有关票据填报的各种报表。(3)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二十八、财政所“一折通”专管员岗位职责(1)负责全镇惠农一折通的所有管理工作。

(2)在农户补贴资金到达之前,认真核对、填报所补贴金额,做好农户补贴公示工作。

(3)对补贴农户所来反映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4)做好惠农一折通农户补贴资金的跟踪问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5)管理好各补贴农户个人资料,及时更新。与银行部门对接,保持一致。

2.财政所岗位职责 篇二

1 工作重心的转变

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飞速增长, 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 原来需要现金收付的业务大量减少, 而银行转账业务却越来越多, 出纳的工作重心越来越多由原来的以现金支付为主变为以银行转账为主。比如以前工资、津贴的发放, 医药费的报销、公积金的发放等都需要大量的现金支付。而现在由于医疗制度的改革、银行代发工资业务的开展使原来需要个人现金支付的内容越来越少从而转为转账支付, 这样既增加了现金发放的安全性, 方便了群众, 同时也减轻了出纳的工作负担;另外由于经济的增长, 物价指数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零星支付已经突破了1000元的现金标准, 由原来的现金支付转化成了银行转账支付。

2 银行转账业务的变化

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框架, 我国进行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了部门预算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从而使得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要求预算会计进行相关的改革, 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部门预算单位的资金运动。而对财务人员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出纳人员各方面素质要求的提高。

2.1 银行转账业务完成, 要求出纳有必备的会计处理的专业知识

原来出纳开具转账支票给客户只需要有财务主管领导签字, 主管会计审核就可以马上完成。不需要了解业务的内容及下账科目、资金来源。现在由于不在直接签发给客户支票而是需要拿到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去统一支付, 需要填写支票申领单、报账单, 其中填写的内容包括业务内容及下账科目。这就要求出纳同时也要具备和会计平等的业务水平。从而使出纳人员要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 才能满足工作变化的需要, 而不是象原来不用动多大脑筋而简单的记记现金和银行流水账。

2.2 银行结算支付程序复杂化

银行转账业务较以往要繁顼很多。出纳原来付款给客户只需要签发一张转账支票即可, 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而现在则需要填具全套的财政集中支付手续。一项业务往往要填具一份支票申领单, 一份报账单及一份进账单, 同时要加盖单位财务章, 法人账、出纳章共计13个印章, 大大增加了出纳的工作量。同时, 车辆维修费、金额超过五万元及以上的业务等需要有关领导的审批后方可付款。

2.3 银行账户的复杂性也要求出纳保持高思维清晰度, 以避免由于在付款时付错账户而给单位造成麻烦

在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之前, 预算单位一般只有一个基本账户, 实行集中支付后则有了三个以上的账户。一个是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小额现金账户。三个不同的账户分别核算不同的业务内容, 而且三者之间不能相互倒账。假如一笔业务付错账户则势必造成年底时一个账户的钱不够用, 而另一个账户的钱因花不完被财政部门收回。

2.4 对出纳的沟通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出纳到支付中心付款, 避免不了要向支付中心办事人员和领导进行解释和沟通, 这就需要出纳有较强的业务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否则就不可能准确及时的完成收付款业务, 给单位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5 出纳工作对时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之前, 出纳工作已经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如现金收支的日清日结、工资的发放、银行存款的核对等等都具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但对于一些具体的事项, 出纳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灵活操作。但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 有些事项在程序上要求必须按时完成, 比如年底专款的支出, 财政部门在拨完款后往往要求预算单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款项支付出去, 这就要求出纳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 及时反馈信息给领导, 组织好付款所需的材料, 做好年底专款的支付工件。

2.6 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需要进一步加强

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之前客户到单位办理收款业务只要出纳按要求填写好支票后, 客户就可以立即拿到可视性的钱票, 拿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见到支票心里就踏实了。可是实行集中支付后因没有支票可发, 而是要客户及时到账户去查询款项的到账情况。为此往往需要向客户做大量的解释工作。而有的客户则要求马上到集中支付中心去给他办理付款, 而出纳的工作又特别繁忙, 不可能一对一的到支付中心去结算, 只好给客户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以求得客户的理解, 并承诺尽可能快的为其付款。这些情况都是前所未有的。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财务管理水平

专业知识和技能, 是财会人员从事会计职业的根本。要加强会计技能培训, 一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二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工作能力。出纳人员只有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获取技能, 提高判断、分析、决策能力, 才能完成好会计基础工作以满足新时期财务工作对出纳人员的新要求。

3.2 做好付款前的准备工作, 理清思路, 高效率完成收付款业务

为了力求每笔业务正常、及时、准确的进行, 出纳人员就必须积极做好付款前的准备工作, 主动地熟悉各种业务程序, 牢记每种业务流转环节, 在具体操作时以敏捷的思维和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应对相关业务。可以说, 出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思路清晰是做好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后出纳工作的首要保证。

3.3 提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 令财会工作的手段、工具、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财会工作中已经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由于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的经费都是按月核拨的, 因此, 为了很好地确保预算单位在用款额度内支付结算和办理各种业务, 出纳人员对零余额和小额现金账户中每笔大额款项支付都应该逐笔登记, 并和代理银行登记的数额保持相符。但是如果仅依赖手工记账则不仅效率差, 而且难免出现差错。目前, 出纳人员应该主动借助电算化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轻松应对改革后出纳工作业务量增多的变化。

3.4 树立服务意识, 积极主动服务客户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 财务人员特别是出纳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平时工作中不能感情用事, 要冷静的思维, 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工作原则, 从而提升整体服务质量。财务工作者应转变自己的沟通方式, 适时与客户多一些沟通, 在沟通语气上婉转点, 态度上亲和点。譬如有些人一签完单子, 不管出纳员能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立马就要求出纳人员立即到支付中心办理付款, 我们财务工作人员可以耐心给他解释, 争取得到客户的理解。

3.一个农村基层财政所 篇三

骄人业绩,在这里不断凸现出来

成立于1984年的子陵铺镇财政所,2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艰苦创业、不懈探索和追求,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不断获取新的成果:1992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1994年至2001年连续4届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02年至2003年度被评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建所以来,所党支部,连年被镇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近两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税费改革被省验收小组评为“优秀”。财政所主要负责人分别被省、市、区授予“省农税创优先进个人”、“市十大杰出青年”、“市新长征突击手”、“市十大卫士”、区财政系统“十佳理财能手”荣誉称号。近两年来,全所干部职工撰写并发表各类文章210篇,国家级7篇,省级20篇,市级140篇,区级43篇。文明创建、政务公开、零户统管、农业开发的作法和经验在全区推广,全省有600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省财政厅领导来所调研后,亲笔题词,勉励我们“树文明新风,创一流服务”。

农业税征管是财政所的核心工作,近些年来取得骄人的成绩,各项指标完成在全区多为第一。2002年税费改革以来,该所连年农业税征收完成进度在全区处于领先位置。近几年该所征收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在上级下达指标的基础上每年超收30%以上。综合财政收入连续6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2003年综合财政收入突破16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今年1至8月该所财政收入完成51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88%。

重重难关,在这里逐渐凹下来

一个基层财政所,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其动力何在?了解该所情况的同志说,这个所有一个团结战斗、不懈进取、不断创新的领导核心;有一支打不烂、拖不跨的高素质队伍;有一套战胜困难、行之有效办法。

子陵财政所现有干部职工18人,其中党员16人,中高级职称11人,具备大专学历15人,是东宝区有名的“党员所”。这个“党员所”班子硬、队伍素质高、战斗力强。谈到这个所,财政系统的同志评价:“那是个出经验的地方。”

这个“党员所”之所以有战斗力,主要在三个梯队:处于第一个梯队的老党员仍在发挥作用。现在70岁的老党员、老所长陈修禄是财政部表彰过的劳动模范,1993年退休后一直关心所里的建设和发展,所里有重大决策总是请他出谋划策,平时他也经常提建议、出主意。虽然离职但未退休的老所长胡品发处于第二梯队,这几年他一直坚守在包村收税的第一线,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榜样的力量化作了动力和活力,给年轻的员工树立了榜样。近几年,该所每年都有一名青年加入党组织,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单位事业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现任班子三个成员为第三梯队,工作中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率先包最难的村,包最大的村,包最远的村。在夏征紧急关头,所长张洪宾从仙居调到子陵财政所工作。在情况并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头扎在征收环境最差、纳税秩序最劣的蔡冲村抓征收。蔡冲村是全镇有名的“烂冲”,水源乏、交通差、债务大。张洪宾同志带着行李被子,带着高血压药,同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经常性干到深夜2——3点,有时实在支撑不住,就在村卫生室打一下点滴。千方百计地完成了全年任务,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业税收完成进度。副所长吕维华内外勤兼顾,承担了全镇最大两个村罗尧和红庙村的任务。他在征收过程中,注重宣传政策,注重为农户排忧解难。做到以情服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罗尧村五组村民万昌权,从2002年9月患有淋疤癌,之后又得了肺癌,几次住院,家中一贫如洗。吕维华上门认真宣传政策,帮助其爱人晒粮、整粮、卖粮,帮助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他的行为感化了万昌权的家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想办法交清了国家税款。副所长陈佑清不顾年龄偏大,身体较差的状况,主动要求参加全镇路途偏远,债务较大的青山村征收农业税,想了一个又一个点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工作日休息日,不分晴天雨天,出色地完成了农业税任务。

城郊经济,在这里得到呵护起来

这几年,子陵铺镇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成绩有目共睹,镇财政所功不可没。该所充分利用子陵铺镇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的优势,依托子陵、南桥、罗集、八角网点和二0七国道、子八路、万南路、南栗公路长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2001年是东宝区城郊经济发展的起步之年,子陵财政所就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建议出台系列税收让利政策,给所有到子陵建厂落户的投资者以免税1至3年的优惠,到2003年底全镇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和村集体企业共发展到137家,共向国家提供税收759万元。今年又有9家企业来此落户。放水养鱼,筑巢引凤,引凤固巢,宝源木业、广得木地板、荆门热电厂生石灰脱硫、华鑫高强度柱面石膏板、荆铸水暖器材、凯龙纳米活性碳酸钙等项目都是近几年被优惠政策吸引落户子陵的。

在服务工作中,财政所坚持分类指导和重点引导,抓大户,建基地,办小区,帮助个体私营户解决好水、电、路等问题。由于政策、措施、服务到位,如今子陵镇以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汽车修理业、餐饮服务业为特色的国道个体私营经济红红火火,企业老板主动纳税、农户上门缴税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对于辖区内的企业,财政所尽力提供好的环境。该所筹资15万元,为荆门至圣境山旅游公路修通铺油助了一臂之力。该所还派出财务管理行家进驻金陵石膏有限公司,帮助企业建章立制,进行成本核算、市场营销分析,并在财务上帮助企业过渡了集体转民营的股份制改造任务。

培植财源,在这里继往开来

子陵铺镇本是个生产粮棉油的大镇,但仅靠粮棉油生产,创造不了多少财政收入。为了开辟新的财源,财政所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做文章,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目前,子陵镇水产养殖面积达1100亩,梨、苹果、柑橘等水果面积达5000亩,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有60户,50只以上的山羊养殖户有40户,1000只至5000只的肉鸡养殖户有20多户。2003年全镇畜牧、水产、林果总产值迅速发展到3700万元。

子陵的中低产田较多,财政所发挥自身优势,向上争、向内挤、向外延筹资,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并在项目立项设计、招投标、工程实施、建后管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服务。2001年以来共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564万元,综合开发中低产田15800亩,其中优质水稻良种示范基地有5800亩。经过改造,水稻单产平均提高了100公斤,粮食增产174万公斤,增加收入243万多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00元。今年,该所又争取了一个面积达10000亩的优质水稻良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年内可以付诸实施。

4.乡镇(街道)财政所会计岗位职责 篇四

一、根据《会计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有关法规制度,做好本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核算工作,审核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二、管理单位银行账户,办理其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业务。

三、代理乡政府和财政部门负责单位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的日常监督工作;对单位私设账户、弄虚作假以及违规支出等行为报告有关部门进行处罚。

四、及时提供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每月定时提供月报、季度和决算报表,包括资产债务表、收入支持情况总表、支出明细表、资金收支结余情况表、附表、报表说明书(或财务情况分析说明书)等,除定期提供上述会计资料外,根据单位需要,还应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五、做好财务资料盒会计档案的管理、归档、保管及移交工作。

六、指导乡镇(办)经管站会计做好村级(社区)财务结算工作,定时编制村级(社区)财务报表。

七、及时与银行对账,做好银行对账调节表。

5.财政所工作职责 篇五

1、负责本级政府预算资金监管,包括本级财政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非税收征管、农村合作医疗基层征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征管、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落实“一卡通”实施,通过“一卡通”,对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棉花、花生、玉米、油菜、小麦补贴,退耕还林、能繁母猪的补贴,以及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低保、农村救灾救济等资金的发放和监管。

2、实施镇级预算部门财务代管和服务,资产监督和管理。负责本级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债务管理、行政事业性票据管理。负责全镇村级资金、资源和资产的“三资”代理工作。

3、负责组织和管理全镇财政收入和支出,编制执行镇级年度财政预算,监督镇级预算资金使用,编制财政预算。

4、负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5、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6、协助镇村两级清收债权,化解债务。

7、负责对全镇国有资产的购置、登记、处置进行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8、负责农民负担监督。

9、贯彻执行国家财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财政法规和财政制度,监督全镇预算资金运作。

10、认真完成县局党委、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财政所服务承诺: 所长承诺:

1、负责财政所全面工作,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全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带领全所通知廉政勤政,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

2、认真贯彻执行镇党委、政府和县财政局工作意见,全面掌握财政工作情况,做到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

3、组织人员做好所内各项业务工作,按时检查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负责整理工作安排,并根据需要对所内人员提请调配。

4、做好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并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5、定期总结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组织学习先进经验,做好财政工作。

总预算会计服务承诺:

1、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知识,遵守职业道德,维护财经法纪。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编制预算、决算,正确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情况。

2、协助所长定期向镇党委政府和财政局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妥善调度预算资金,保证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按预算及时供应,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按时编制各种报表,做到数据准确,编报及时,内容完整。

4、协调国库做好预算收入的收缴,报解和预算资金的拨付。密切财政、税务机关和乡镇金库的关系,准确编制年度预决算,核对资金往来,收集各项数据资料。

5、深入基层,指导检查本级单位预算工作,及时解决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预算/拨款员服务承诺

1、及时结算财政非税收,与村级往来资金,与镇直预算部门预算资金。

2、严格镇级预算预算审批程序,及时拨付各项资金,做到日清月结。

3、及时核对与银行账户的往来,核实未达账项。

4、定期传送会计资料,核准各项数据,接受总预算会计监督。

5、按时核销非税收票据,及时将非税收上解入库。

6、协助总预算会计搞好年度预(决)算,监督各单位的预算收支。

7、负责镇级固有资产的购置,处置和报废的登记和报告,组织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和登记固定资产台账。粮补专管员承诺:

1、严格按照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发放政策规定,协调有关部门按时编报粮食综合直补、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的花名册。

2、审核和录入各类财政补贴数据信息并及时上报。

3、负责全镇财政补贴资金银行专户管理,确保专户资金封闭安全运行。

4、及时协助开户行,为丢失粮补存折农民补办粮补存折。准确掌握全镇粮补面积和户主动态信息,按程序及时变更户主间粮补面积及户主变更信息。

三严三实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中央八项规定:

1.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2.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3.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4.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5.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6.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7.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8.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基层四项制度: 聚焦突出问题 畅通监督渠道 严格执纪检查

做到部署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基层财政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

2、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制度

3、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4、严格执行计算机管理制度;

5、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6、严格执行廉政建设制度

支部书记服务承诺:

1、认真贯彻镇党委、政府和县财政局的各项工作安排;

2、组织全所人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及业务知识;

3、协助所长完成全所各项工作任务;

4、监督检查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及完成情况;

6.财政所岗位职责 篇六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是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30年, 是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的30年, 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改善的30年, 是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的30年, 是财政管理水平和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30年。

财政收入规模发展壮大。1978—2007年, 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了44倍, 年均增长14%。国家财政整体实力的不断壮大,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财政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 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先后实行了适度从紧、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宏观调控也实现了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由单一手段调控向运用组合工具调控的转变。

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 逐步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经营领域的投入, 持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 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 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重点保障“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 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稳步建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 其他税种相配合, 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制体系, 强化了税收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实施了分税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财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点。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 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 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法》、《企业所得税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多部财政法律,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部行政法规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一大批财政部门规章公布执行。财政行政执法、执法监督水平明显提高。预算管理不断规范, 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加强, 会计、支出标准等各项基础工作持续强化。财政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初步建立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财政监督机制。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财政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属目成就, 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7.跳出财政看财政 篇七

她说,搞财政工作就是要跳出财政看财政,回到财政再去理财,这样会看得更宽一些,站得更高一些,管理才会更科学、更精细。

在实践中思考

《新理财》:您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财政厅女厅长,亲身经历了财政改革30 年的发展和变化,对此,您有怎样的感受?

刘小燕:我觉得财政体制改革最成功的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这是一次税制和财政体制同步进行的改革,让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综合实力增强了。在以后的几年,尤其是从“十五”开始,财政的公共性得到突出体现,很多民生建设也是在这个时期大踏步地开展起来,更统一了有些杂乱的地方财政体制。

从陕西财政来说,可以说从非常困难逐步走向缓解。我们1994 年的收入基数是62.9 亿元,去年我们达到893亿多元,财政收入已经连续跨了很多台阶,收入规模大幅度增加,稳定的收入机制在逐步建立。支出的规模也大幅度增加,我们去年支出是1054 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财政整体上从过去发不出工资,到现在保证正常运转已经没有问题(当然,我们县乡津补贴发放,一是水平比较低;二是资金困难),这完全归功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

《新理财》:据我们了解,在财政体制改革执行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您是如何看的?

刘小燕:可以肯定地说,咱们的财政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分税制体制改革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相对规范化,特别是为解决地区间存在差异且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实行了转移支付制度,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证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大体一致。这对中西部地区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缩小了或者说是减缓了中西部地区在公共服务方面和发达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逐步缩小辖区内地区间财力差距。

当然,总体上感觉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还应该加大,确保从根本上缩小全国地区间差距,毕竟我们的县乡刚刚摆脱基本工资发放难问题,财政保障能力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省安康市的汉滨区,这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公务员一个月津补贴也就400 元,并且越到山区越是困难。我们觉得在这方面,中央应该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新理财》:作为一名地方最高财政主官,以及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在您看来,我们过去的改革和今后的改革,面临哪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刘小燕:我觉得在这些方面有许多可以探讨的问题。比如说,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陕北地区能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动全省经济较快发展。但是,经济的较快发展,并没有使陕西特别是陕北地区得到应有的税收收入。原因主要是:首先,现行税制造成税收横向背离,主要由总分机构和跨区经营引起,当企业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不一致时,税收就会由生产、经营地向注册地转移,造成税收与税源背离,这又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种上。我们有一个测算,2001 年至2005 年陕西向外省净转移126 亿元。比如说,我省靖边县的天然气,生产后卖到北京和宁夏等地,在我们这里只体现了一个资源税,其它的税收都缴到输入地了。当然今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总分支机构所得税缴纳新办法,使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第二,是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需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减免政策,最实惠的就是所得税,但是所得税是有所得才能有所减免,没有所得是不能减免的,可是得到实惠最多的却是中石油、神华这些中央垄断企业,一年要减税一百多亿元,我们的地方企业享受力度并不大。

第三,是资源产品非市场定价造成税收背离。陕西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资源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至今价格仍未实行完全的市场定价,造成了陕西与原煤、天然气有关的税基流失,进而减少了税收收入。可是污染治理都由我们在承担,需要很大的支出。煤在陕西的资源税税率以前是每吨0.5 元,经过我们多次做工作才提到每吨3.2 元,但和现在的煤价没法比,没有完全体现出资源税的调节功能。我们一直提议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可现在宏观经济形势又趋紧,国家是否进行资源税改革,不确定性在加大。另外,资源可持续发展补偿机制亟需建立。

在思考中创新

《新理财》:我们在来陕西之前,就听说您提出了一个称作“1234567”的财政工作新思路,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刘小燕:今年,我们确定了20 个调研题目,对财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理出了今后财政发展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为主线,以深化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围绕“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突出“三个重点”,强化“四个意识”,推进“五个转变”,深化“六项改革”,实现“七个突破”。

“一个目标”就是促进科学发展、做大财政蛋糕、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这也是公共财政的要求。

“两篇文章”就是做好收入和支出两篇文章。从收入上讲就是要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从支出上讲就是如何把钱花好、花出效益来。

“三个重点”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支持改善民生和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四个意识”就是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作为财政人就该有这些意识。财政如果不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没有服务意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识,财政工作就不可能做好。

“五个转变”就是要从“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消极安排型”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被动落实型”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按部就班型”向“改革创新型”财政转变、“资金监管型”向“服务与监管并重型”财政转变。简而言之,就是从过去单纯收收支支的出纳式的财政,向综合型、管理型财政转变。财政要思考如何把钱花好、用在刀刃上,花出效益来,该支持的要主动支持,把粉擦在脸上,不能跟在人家后面,等别人点菜了,盲目买单。咱们主动介入,钱掏了,掏得痛快,掏得值得,要从守口把关跳出来,算活账、算发展账、算政治账。

“六项改革”就是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非税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六项改革。

还有“七个突破”,我后面再介绍。

《新理财》:对于中央提出的很多财

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年全国各地都在实施,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刘小燕:总体讲,这些年在支出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深入研究。比如说部门预算,必须建立在科学、详实的资料基础上,你才能保证准确性、真实性。但部门预算的大前提是财力要充足。目前,县乡还相当困难,根本没有条件搞,部门预算也就无力推进,如果搞了也是一个很不完善的部门预算或形式上的部门预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在支出管理的体制上交叉太多,既然要分灶吃饭,那就要事权和财力对等。比如工商、税务、质检、药检、社保、监狱系统等,国家要求实行省级管理,这样省上管得着却看不见,下边看得见却管不着。包括国地税分开以后,税收成本也大大的增加了。人财物都是省上管,但县市要组织本级收入,年初把任务下了,如果再追加,基层政府与税务部门对接就有困难,要博弈,要分成,实际上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体外循环。

还有,县级政府承担的是无限的责任,手头却是有限的财力,难以充分履行公共财政的职能。造成目前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有多种因素,财政体制、管理机制和责任的划分上存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以前做的现在通过实践感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不断改革创新。

对“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相对来说还是困难。现在国家财政没少拿钱,其实给农民的粮补,赶不上生产资料涨价,不如让粮食、农副产品按市场规律来调节,该涨价的时候就涨,要让农民通过价格变化享受到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好处,农民收入增加了,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也就活跃起来了。同时,把对农民种粮等的补贴用于加大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扩面、提标,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增加了,整个内需也就扩大了,“三驾马车”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新理财》:您曾经在省政府金融办主持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一定对资本市场非常熟悉了,现在又回到财政厅主持工作,是否会对您今后的工作产生一些影响?

刘小燕:财政工作就是要跳出财政看财政,回到财政再去理财。我在金融办的时候,深切地感到,把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结合起来,把死钱变活,然后发挥它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一理念也体现在我们财政工作“1234567”思路的“7”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七个突破”:

第一,在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有效结合上有突破。就是要把财政资金和资本市场、金融资金结合,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支持项目上,围绕省委、省政府扶持的主导产业,让财政资金跟着信贷资金走,信贷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财政资金起到一个撬动作用,带动更多的资本进来。同时,也可以改变把财政资金当成是“唐僧肉”去争的现状。

第二,在整合财政资金方面有突破。这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难点,也是必须突破的。拿农村修路来说,交通、扶贫、农业都有投入,钱撒了胡椒面。甚至有些地方一个项目多头要钱,要了多少钱谁也不清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政策的落实都集中在下面,这就要求中央在制定政策时,应灵活一些,允许下面结合实际,将中央专项资金整合使用,统筹安排。我们省上开展的民生八大工程就是通过项目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打歼灭战。

第三,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是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在这一方面必须有新的突破,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时,扩大省直管县的范围,建立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各类转移支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从根本上缓解财政困难。

第四,在支持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有突破。在支持民生方面,明年主要是扩面、提标。在增加职工收入方面,加快二步津补贴实施,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第五,在创新财政体制机制方面有突破。财政没有创新,路就会越走越窄。如近年来,随着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初步缓解了基层财政的困难,但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市县“等、靠、要”思想。为此,我们着手研究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创新,将把省财政对市县的转移支付与各市县经济增长、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银行信贷投放以及节能减排等挂钩,变补困难为激励发展。还有,针对个别贫困县实际脱贫,但不愿摘掉贫困帽子的问题,我们准备改变过去的补助办法,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变补穷为鼓励摘帽,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摘帽县的发展,从机制上鼓励贫困县尽快脱贫,主动甩掉贫困帽,使财政资金在使用导向上更加的科学合理。

第六,在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方面有突破。目前财政监督的力度还是不够,关键是事后监督多,事前和事中监督很少。我们今年班子成员调整分工,让纪检组长管监督局,监察工作能发现漏洞在哪里,廉政建设要从哪里入手,人和事都能统一起来,建立一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的监管体制。

第七,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有突破。按照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解决好推荐票和干部工作实绩的关系,我们考虑把平常的工作打分、年终考核和干部使用结合起来,每完成一项工作都有记录,用记录说话,使那些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点子、有思路的人能得到重用。

在创新中实践

《新理财》:您刚才说将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市场结合,把沉淀的财政资金变成活钱,在这方面您有怎样的思考?

刘小燕: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我们把过去直接补项目,变成按贷款额对金融机构补贴和按担保额对担保机构补贴,并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给予奖励,对支持我省经济发展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在财政存款上给予倾斜。同时,对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扶持,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加快发展,使财政资金与资本市场得到紧密结合,让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又如,实行医疗改革以后,得了大病,职工要按一定的比例负担,对一般家庭来说难以承担。我们就和商业保险联合,医保不能负担的你来保,多一道职工医疗的保险系数,国家报不了的这一块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再如,1997年我分管国库,负责外债这一块,搞了一点小运作。当时外债报来的钱是美元,给项目拨的时候要兑换成人民币,到年底还必须还美元,这一反一正就要损失几分钱。当时大库的钱是人民币,是没有利息的,拿出去存款又违规,而美元2 年期的利息是4.8%,我们通过竞争谈判,谁家的利息高我就到谁家存,来一笔我就定期把它存起来,这边大库先给项目垫上现金,两年下来就赚了1000 万美元。我们也曾在符合规则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库款运作赚取过4.8 亿的利息。此外,如何用好、管好沉淀的财政资金,风险、难度还是比较大,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新理财》:对于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刘小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效果和导向看,我个人认为,一是财政的1.18 万亿元要努力带动社会资金,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政策效应才能充分体现;二是中西部地区对外依存度低,受到的影响相对滞后一些,如果中央出台的政策能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些,保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对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也会对全国保增长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我省讲,我们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力图形成协同效应,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共同应对今后的困难。

8.财政所出纳人员的职责 篇八

2、严格审核报销凭证,做到票证合法,手续齐全。未经批准或内容不全,手续不完备,数字有差错的凭证不予报销。

3、序时逐笔地记好现金日记帐,及时正确地编制记帐凭证,定期 与行财员核对现金帐面余额,做到日清月结,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9.财政所岗位职责 篇九

被严重低估的“土地财政”

目前我国政府每年公布地方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和支出规模。这些数据已经全部纳入了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根据财政部的统计资料,2009年,在上述18335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我们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入库额约为14239亿元,土地出让签订合同总价款为15910.2亿元。实际上,后一数据才是我国真正的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财政部公开的地方政府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实际支出为12327.1亿元,其支出结构为:用于征地拆迁、补偿以及补贴被征地农民的支出是5180亿元;用于土地开发支出1430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33亿元;用于城市建设支出3341亿元;用于土地整理以及耕地开发支出478亿元;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以及一些改制国有企业土地收入用于职工安置等支出1378亿元。

这样看来,征地、土地开发、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的支出属于与征地直接相关费用,合计7088亿元,占57.5%。此外,部分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支出,一些改制国有企业土地收入用于职工安置的支出也属于与征地直接相关费用。而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支出合计3774亿元,占36.1%。

上述地方政府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及其支出规模远远反映不了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实际规模。“土地财政”实际规模远远超出地方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基金规模的原因很多。

原因之一是,土地从征收到出让,存在着很多中间环节,地方政府为整个投入产出链投放大量的资金成本,然后最终获取土地出让总收入。上述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只不过是土地出让总收入中的一小块,属于净收益。土地出让总收入与净收益的差,属于地方政府的投入成本,可能要远远大于净收益本身。由于地方政府直接负责投融资,很多资金从其左口袋进、右口袋出,本身就成为官员部门和个人利益之所在。

原因之二是,除了正常的土地转让收入之外,地方政府还可获得其他多种相关收入。“土地滚动开发”过程中,在第一轮,地方政府在对某一地块进行征收和开发规划之初,该地块和周边房地产就往往开始上扬,这是因为政府的未来基础设施投入和其他投入将资本化到这些房地产,导致其增值。随着这些房地产的增值,政府的税、费收入也随着上升。反映在市场上,房地产价格上升,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政府税费收入。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其他投入越多,这些投入资本化到房地产的程度越高,政府的税费收入也越高。更有甚者,城市投资公司和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本身就为地方政府所掌控,因此地方政府还可以从这些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开发中获益。其后,地方政府将获得的部分税、费和利润收入,外加新债收入,又投入到土地征收、开发和基础设施投入,从而进入下一轮的“土地滚动开发”。

原因之三是,城市开发的结果,还带来更多的外来投资和繁荣,由此带来更多的地方政府税费收入。

从上面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税、费、土地转让收入、信贷资金,还是其他负债、直接经营利润,所有这些收入的支出本身对于地方政府官员都是巨大的正向激励或者利益。

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正向激励或者利益,城市政府有着巨大的动机压低从农民手中征地的价格,提高其出让价格。此外,征地定价权统一集中在城市政府手里,无论定价高于还是低于尚待发现的公平市场价,农民往往不会将它当作公平交易,而是视为“强买强卖”。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是非功过

“土地财政”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在具体运作上往往互为助推器。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9年末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约达7.38万亿元,新增债务余额估计4万亿元,仅利息每年就要支付5000多亿元。这只是保守的估计,因为上述数据估计主要反映地方政府从银行信用社借入贷款余额的规模。根据调查结果,许多地方政府投资工程在施工之后都是留有待清偿尾款的。尾款的金额有时能够达到项目总费用的30%左右。此外,一些学校与医院,甚至乡镇政府,也向民间借贷。算上所有这些应付和负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估计要大于这一数字。这些债务支出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增加,尤其是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支出的一部分直接构成“土地财政”。此外,多数贷款债务依赖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或者“土地财政”抵押。

2010年,我国政府频频出台政策措施,对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打压。与此相应,房地产商的资金流趋于紧张,影响到许多地方的“土地财政”的运行,从而也影响到银行系统对许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状况的信心。

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功劳不可扼杀。首先是这些公司确实为各地政府融资了大量的资金,短期内建成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部分归功于农民权益保护不足、拆迁成本较低,政府可以低成本运作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其次是地方政府用金融运作方式,完成依靠财政投入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工程,使得地方百姓提前受益,而且惠及后代。但是,地方投融资平台还有很多过失之处。一是一些项目管理存在低效率运作和腐败问题,缺乏地方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政府项目,腐败也往往难以避免。

二是地方投融资平台只负责筹资,不负责还贷,这一投融资主体与还贷主体的分离造成地方财政风险控制差。目前地方政府总体的财政风险过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本身债台高筑,杠杆率过高,再加上“土地财政”运行受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陡增。

三是在当前的地方威权体制下,地方投融资主要为那些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融资,而不一定是真正的民意优先工程,这也意味着资金不一定得到最优配置,而是容易朝着社会回报率较低的工程上。地方政府投融资往往会集中在短期见效快的项目上,而不是长期才能见效的项目上,这与地方政府负责官员的任期(一般为5年)有关。

四是地方政府负责官员任期短,缺乏地方财政民主约束,往往造成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地方政府官员在当前体制下,由于没有地方财政民主体制约束,只要上级政府允许、默许、怂恿,一般有着愿意在任期内多举债以多出政绩的冲动,而不需要承担还债责任。

五是一届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对后续几届政府不公正,造成政府的代际不公,因为还债的任务则要落在后一届政府及本地百姓身上。

六是地方投融资涉及很多地方政府的违法担保,也就是地方政府执法犯法。

用规则解决问题

土地财政问题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触及很多我国的深层问题。需要确立一系列的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允许地方政府负债,但同时确立一整套规则。法律规定地方政府每年要做到收支平衡,不得列支赤字。但是实际上地方政府负债现象广泛存在,法律是无法禁止的。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工程,如果属于收益性工程,未来会有较大的收益流,禁止地方政府负债则更是于理不通。如果允许地方政府负债,则要确立一些规则。

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公司的职能必须是明文列举的,地方政府公司的设立原则上禁止,作为例外可以允许,但需要省级政府对之进行合规性审查。我国法律并没有禁止地方政府通过开设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负责投融资,也没有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开设其他形式的公司搞经营,造成了地方政府公司泛滥,挤出私人部门的企业投融资和经营。

建立独立的房地产价值评估体系,发展独立的评估机构,按照房地产市场价值补偿,辅之以部分“增值归公”,促进社会公平。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补偿不是根据土地市场价值补偿,更不是在其后依据土地增值至少部分归公原则从中收走归公的那部分地价,而是只按被征收土地的使用权年限和原用途给予补偿,这使得征地法规作为“天条”本身就明显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我国缺乏独立的土地价值评估机构,使得政府自行出台的任何土地价值评估结果或者政府指定评估机构的土地价值评估结果(无论高于还是低于市场价值)同样缺乏其公平性和合理性。

地方政府的治理必须结合以地方财政民主制度的运行,建立和完善地方财政民主体制势在必行。无论是“土地财政”的背后,还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之后,均存在地方层面公民权 利保护不足和地方财政民主制度缺失问题。首先,地方政府的债务预算没有进入地方公民及其代表机构的审议和监督程序;其次,本级地方政府只有大量负债和融资 的激励,而没有大量偿还债务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实际上把债务负担转嫁给当地的公民和下一届政府。而下一届政府也会采取同样的行为,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 的债务负担仍然需要地方公民来承担。

总之,若要解决目前的“土地财政”和地方投融资平台问题,需要切实落实个人权利本位原则、政府权力的授予原则、政府事权的辅助性原则、民主财政原则。需要地方民众对地方财权和地方事务实行自治管理和民主管理。这种地方政治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本文由天则经济研究所提供)

链 接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主要靠征收、储备和出售土地和其他进一步的“土地滚动开发”手段获得财政收入和其他城市经营所得,以维持地方政府的“吃饭财政”和“建设财政”运转。因此,土地财政常常被称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地方政府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是指我国市县人民政府依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也包括向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收取的收入,划拨土地时依法收取的拆迁安置等成本性的收入,依法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等。

10.财政所岗位职责 篇十

一、 现行林业财政政策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近年来, 中央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支持林业重点工程, 开展林业补贴试点,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 推进林业体制改革, 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逐步构建了现代林业发展财政政策框架体系和经费保障机制。“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现代林业发展保障投入达 5 829亿元。具体来看,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支持林业重点工程,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一是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有效保护森林16.19亿亩, 工程区森林蓄积量净增7.25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 促进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提高森林质量转变。“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763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140亿元。二是支持退耕还林工程。该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工程实施以来共造林4.15亿亩, 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 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2.76亿亩,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多百分点, 涉及面达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2 279个县、3 200多万户的1.24亿农民。“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 2 289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270亿元。三是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计投入156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12亿元, 主要用于对工程区域内实行退耕农户的粮食补助、现金补助、禁牧舍饲补助及基建投资。从总体上遏制了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 明显改善北京周边生态环境。四是支持“三北”防护林等建设工程。“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计投入180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34亿元, 支持包括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珠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其中, “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3.67亿亩,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一倍, 治理沙化土地27.8万平方公里,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8.6万平方公里。

(二) 建立林业补贴制度, 努力实现“双增”目标

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 中央财政创新支持方式, 先后启动了森林抚育补贴、造林补贴、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一是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129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53.5亿元。抚育任务量达到 4 874万亩, 通过对中幼林实施间伐、修枝、除草、割灌等, 改善了林分结构, 提高了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二是开展造林补贴试点。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造林补贴试点资金34.35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25.4亿元。通过在非工程地区安排造林补贴资金, 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植树造林积极性, 加快了我国造林绿化步伐。三是开展林木良种补贴试点。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资金8.48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4.48亿元。通过对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育苗单位给予补贴, 加快了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

(三)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中央财政于2004年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 从2010年起, 对属于集体的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从5元/亩提高到10元/亩。“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偿基金43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109亿元, 纳入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达13.85亿亩。二是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配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 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下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 1 104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371亿元。通过明显提高转移支付补助系数, 加大对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涉及的451个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四)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 积极推动“绿色经济”

一是积极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2011年, 中央财政统筹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等十项资金共28亿元, 2012年预计达到37亿元, 支持优质种苗培育、基地建设 (新造、抚育和低产林改造) 、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龙头企业种植加工以及金融支持等环节, 较大程度推动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二是支持林业科技推广。“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安排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内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专项资金35亿元, 其中2012年已安排6亿元, 进一步支持了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为林业生产力。三是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林业贷款贴息资金4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9.7亿元。通过将社会资金有效地引领到林业领域, 缓解了林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资金压力。四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在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关税方面, 对林业产业实行了减征、免征等税收优惠政策。此外, 为使成品油价格改革不对林业生产产生大的影响, 中央财政还安排相应补贴, 以保障林业生产生活用油。

(五) 推进林业体制改革, 焕发林业生机活力

一是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2010年, 中央财政对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省市, 安排集体林改工作经费35亿元。截止目前, 全国已确权的集体林面积占所有集体林的97%, 已发证面积占已确权面积的87%。二是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办法, 安排育林基金减收转移支付资金。2009年6月,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修订的《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 从2009年7月1日起, 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由林产品销售收入的20%降至10%以下, 具备条件地区可将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确定为零。为缓解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低后地方财政的收支压力, 2010-2012年, 中央财政共安排育林基金减收转移支付资金4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14亿元。三是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近年来, 中央财政就国有林场改革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了相关意见。目前, 中央财政正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

(六) 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

一是支持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补助资金及基本建设投资共31.06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2.5亿元。通过支持保护区能力建设, 加强监测和救助能力, 有效地支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从2010年起, 中央财政设立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 用于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等建设。此外, 逐步加大了湿地保护工程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安排12.8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2亿元。

(七) 强化灾情预防控制, 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一是支持森林防火。“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森林防火补助经费、森林防火基本建设资金共68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12亿元, 进一步健全了森林防火组织体系, 提高防火应急水平。二是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安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及林业有害生物基本建设经费35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5亿元, 进一步支持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做好疫情监测、检疫防灾、防治基础设施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三是支持抵抗旱涝和冰冻等自然灾害。“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安排林业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补助资金10亿元, 用于受灾林地、林木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清理, 灾后林木的补植补造、因灾损毁的林业相关设施修复和设备购置等。四是安排森林保险保费补贴, 提高林业经营者抵御风险能力。2009年开始, 中央财政陆续在江西、湖南、福建、浙江、云南、辽宁等省开展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并扩大补贴区域, 提高补贴比例, 2009-2012年共安排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6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7亿元。

二、研究制定林业财政政策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以及林业发展面临着更多新使命、新要求、新任务, 需要进一步完善林业财政政策, 使其更好地为林业发展服务。结合对现行林业财政政策的梳理及思考, 研究制定林业财政政策需要正确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 遵循林业发展规律

研究制定林业财政政策必须要遵循两个规律, 即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1.遵循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

林木生长过程本身, 是通过光合作用, 将二氧化碳和水分、养分转化为木质木材, 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林木高大的树冠覆盖, 减少了土壤表层水分的蒸腾。林木较长的生长周期, 减少了对林地表层土壤的频繁扰动, 进而形成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可以大大减少水土流失。一是从时间上看林木生长具有长周期性。从种植到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需要几代人长期持续不断的培育才能实现。任何过分强调经济利益, 特别是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的体制机制设计, 都不利于林木生长及生态公益效益的发挥, 甚至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因此, 对林业的投入扶持政策必须稳定。二是从空间上看林业生产的广域性和区域性并存。首先林业生产具有广域性。尽管我国幅员辽阔, 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别很大, 但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不少地区的主要领导把造林绿化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因此, 林业财政政策要以广覆盖、普惠制为目标。其次, 林业生产的区域性很强。我国不同地区适生的树种在生长周期、性状等各方面差别很大, 各地也有传统的优势树种和林业产业, 在林业生态建设所处的阶段也不一样。因此, 林业财政政策要注意突出不同地区的特点, 对某些地区予以倾斜支持。三是林业发展的其他某些自然规律。除了林木生产以外, 林业发展还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荒漠化防治等诸多内容。这些方面也有其特定的自然规律, 需要在制定林业财政政策时准确理解。

2.遵循林业发展的经济规律。

无论是产出经济产品还是生态产品, 林业发展还具有明显的经济规律。一方面林业产品具有显著公共性。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现代林业主要提供生态产品, 而生态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防护林体系、绿化带、森林防火等。即使是商品林在未采伐前也具有公共性, 这些公共产品对维护社会的生态环境是必需的, 但通过市场机制又难以保障供给。另一方面林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效益外部性。林业生产的基本内容是森林经营和森林利用。以经营为例, 经营者付出巨大劳动和投入后, 产出首先是空气、水源等被全社会利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经济价值难以衡量, 经营者不能凭此进行市场交换, 也无法成为收入, 因而经营者为自身谋取的利益远远低于为他人和为社会所创造的利益。以利用为例, 经营者采伐森林后生产出木材等物质产品, 尽管通过市场交换可以获得销售收入, 但森林生态效益却随之消失, 这一损失也由全社会来承担。上述两种情况均造成了较大的外部效益溢出, 且难以经过市场价格得到表现, 因此, 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林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并且投入的主要内容是对其公共性的补助和外部性的补偿。

(二) 把握制度基本要求

林业的各方面发展, 涉及到权属、资源、区位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做好林业财政工作不能在真空中和实验室里, 而要把握好国家各项制度的要求。

1.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完善林业财政政策、做好林业财政工作, 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不仅分析林业发展的状况要有历史的眼光、有辩证的态度, 而且制定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要从实际出发, 从解决问题入手。近年来, 各级林业和财政部门出台了若干项很好的政策和做法, 但与林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很不够。

2.把握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要求。

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是我国各项基础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处理好林业发展中的不同权属关系, 是林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集体林地已经基本承包到户, 集体林已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农民个人财产, 因此集体林地和集体林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功能相应更加突出。作为保护和管理国有森林资源的国有林场, 要强化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突出其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国有林场管理的8亿多亩国有林地及其上面的几十亿立方米木材蓄积, 是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管理的重要的公共资源和资产。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对全体公民而言十分珍贵, 坚持其国家所有、公共享有的特征非常必要, 改革过程中应该保全这部分资源和资产, 任何人不能随意处置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 尤其不能以改革的名义私分林地, 或确权给小集团、部分人, 导致本属公共所有的资源资产的流失, 更不能通过私分和变卖等方式将其私有化。

(三) 提高政策设计质量

政策设计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要把政策设计好, 仅仅有理念、目标和要求是不够的, 需要设计者充分调研、不断学习, 还要考虑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政策边界清晰、简便易行。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来看, 政策的设计过程, 就是在既定的政策目标和价值体系下, 以最佳途径和环节达到最佳政策效果的过程。政策设计的科学品格, 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用理论思维整理材料、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注重简单性原则。根据上述四点要求, 纵观当前林业财政政策, 设计质量方面有三点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要加强政策的系统性。经过“十一五”高速发展后, 我国林业发展的某些系统性问题进一步凸显。这就要求在政策设计时注意相关政策的避让与衔接, 即各项政策之间既不能重复, 也不能脱节。这对政策设计者们而言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十一五”时期, 中央财政在加强政策的系统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如建立补贴体系, 实现了林业生产的全覆盖;制定出台多项措施, 统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但这与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和全社会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今后, 中央财政将继续把加强政策的系统性作为提高政策设计质量的重点之一。二是要加强政策的简便性。林业财政政策既面对千家万户, 又贯通各级政府, 政策体系要简单易懂、方便易行。在研究时可以有复杂的论述和推理, 但是出台的政策措施应当好理解、好执行。如果出台的政策标准繁多、计算麻烦, 干部和群众们难以理解, 则不能说政策是成功的。三是要建设政策的评估机制。现在各项政策很多, 哪些实现了预期效果, 哪些产生了别的效果, 没有进行过全面、基础、量化、客观评价, 很多是靠领导的评语或是社会的反响。以后在研究出台新政策之前, 首先要反思现行政策, 要对照当初的政策目标梳理评估, 在此基础上, 再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研究。政策执行时, 要不断监督, 及时纠偏。执行完后, 要马上检验, 保证时效性。

三、完善林业财政政策, 做好当前几项林业财政重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一) 抓紧研究支持荒漠化防治的财政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5]29号) , 2005年以来, 国家启动了一批沙区的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包括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据2011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 “十一五”期间, 全国沙化土地年均减少 1 717平方公里, 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但是, 我国土地沙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仍有173.11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 占国土面积的18.03%。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老、少、边、贫”地区, 沙化导致生态恶化,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危及生存。目前我国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仅52.3万平方公里, 仅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30%, 而面积广阔的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目前尚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林业“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肺”,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之“免疫系统”, 荒漠化生态系统是地球之“癌”。四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不能厚此薄彼。长期以来, 国家高度重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并投入了大量资金, 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逐步走上了正规。因此, 完善林业财政政策的当务之急是抓紧研究支持荒漠化防治的财政政策。

(二) 关于支持国有林场改革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是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善林区民生, 促进国有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国有林场改革不是为了单纯的甩包袱和搞活林场经济, 而是要通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 使广大的国有林场职工得到实惠, 使这部分珍贵的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国有林场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 从当前以及今后国有林场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出发, 将现有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公益型事业单位, 明确其主要职能是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根据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要求,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 分离办社会职能, 重新核定事业编制。在此基础上, 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即国有林场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有林场抚育采伐、森林旅游等经营收入上缴同级财政。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1.要坚持公益性质, 明确国有林场改革方向。2.要坚持生态优先,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3.要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4.要遵循自然规律, 确保林场经营体制与林木生长规律相契合。根据上述思路和原则,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行事社分开, 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二是理顺管理体制, 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三是创新经营机制,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四是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国有林场自身效益。五是加大投入力度, 实施积极扶持政策。六是实行科技兴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七是严格依法治林, 加大林业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三) 关于造林补贴

近年来, 开展造林补贴试点并逐步扩大补贴规模是完善林业财政政策的重点工作。实施造林补贴,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迫切需要。2009年9月22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了我国林业发展“双增”目标, 即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 4 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获得了林地等生产资料, 加上木材等林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农民普遍感到造林有利可图。三是克服造林绿化“重造轻管”的有效保障。一直以来, 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重造轻管”的弊端难以有效克服。实施造林补贴政策, 有利于将造林绿化的主体从政府转变为社会, 将“拿钱替政府造林”转变为“自己造林政府补贴”, 切实增强社会造林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四是各国增加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造林活动具有初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长及效益外部性等特点。在森林资源增加阶段, 各国政府普遍实行了造林补贴政策。造林补贴政策在四个方面实现了政策创新:实行了普惠制, 凡是有需求的造林主体都可以申请;扩展了补贴地域, 林业重点工程覆盖不到的地区, 均可成为补贴造林地块;造林主体自主决定是否造林、造什么林、怎么造林, 没有指令计划;财政负担合理, 补贴标准以引导和激励造林活动为目标, 不负担全部成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和林业财政工作的不断深入, 我们对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弊端的认识逐步全面。克服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弊端, 也是我们大力推动造林补贴工作的重要原因。因此, 下一步, 中央财政将逐步扩大造林补贴规模, 建立健全造林补贴政策, 使其成为我国造林绿化主要扶持政策。

(四)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近年来,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们日常的调研、检查等过程中, 要求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呼声也很多。对于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各地干部群众的反映, 我们高度重视, 不仅积极倾听各方面的呼声, 而且认真研究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究竟是多少?我们认为, 集体或个人的林地被区划界定为国家级公益林的, 其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并没有发生变化, 国家只是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不允许对公益林木进行采伐,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在每年获得国家补偿的情况下, 不仅仍然拥有公益林林木所有权, 而且可以利用公益林地发展林下经济, 增加收入。退一步讲, 即使对国家级公益林进行租赁, 其租赁价格分摊到轮伐期内每年当中, 每亩也只有几十元。此外, 区划并管护好生态公益林, 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不能单纯地强调经济利益。当然, 就整体而言, 目前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还是偏低的。下一步, 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高度重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二是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三是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2.研究推进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来源。当前森林生态效益生态补偿基金的来源渠道单一, 也是补偿标准偏低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部分省区在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来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福建省制定了《江河下游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案》, 以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为依据, 综合参考生态公益林数量及其对流域的贡献大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按每年每吨用水量承担生态补偿金0.1元、0.05元、0.06元三种标准测算, 承担期限三年, 所筹集资金用于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目前该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已达到每年每亩12元。广东省从2010年起统一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偿标准, 并逐步提高标准, 2010年为每亩14元、2011年为每亩16元、2012年为每亩18元。目前来看, 这种补偿主要限于流域间、省域内的生态效益补偿。下一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8]10号) 提出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的要求, 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和推进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政策。

(五) 关于支持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各地区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 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 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广西、江西、北京、甘肃等省已正式出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文件。安徽、北京、广西、甘肃等省制定了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辽宁、江西、广西、福建等省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其中:广西2011年安排1亿元, 辽宁每年安排 5 000万元, 江西省2011年安排 1 000万元, 福建省2012年安排 3 000万元。在各地积极推动下, 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2011年全国林下经济产值已达 2 081亿元。

上一篇:课后研讨活动总结下一篇:廖俊波先进事迹学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