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号教室》读后感

2024-09-28

《56号教室》读后感(13篇)

1.《56号教室》读后感 篇一

晚自习,学生们很听话,安静。我坐在教师的后桌上,便翻阅起来学校新发下来的《第56号教师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本书印刷很精美,里面的内容页很充实。翻阅看着看着就渐渐被这本书吸引了。一口气看了两节半课,回家后接着把这本书读完了。收获也很大。

艾斯奎斯老师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提到了:给我一些真相:这年头,大多数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他自己说:第56号教师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少了这样的东西——害怕。

看到这一段,我很有启发。的确是这样,我上班半年,一直有亲戚朋友对我说:“你这么年轻,一点都不象个老师,能管的住学生吗?”我总是“很自豪”的说:学生没有不怕我的,谁敢不听话?!现在想想,让学生怕你其实很简单,但是这样的管理有些过于粗暴和简单。艾斯奎斯老师的一些想法——“早年的时候,我也曾计划在开学第一天给孩子来点下马威,让他们清楚我才是老大”“就和许多资深教师一样,我很不好意思去回想早点的种种愚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现在的我的却该变变这种让学生“害怕”自己的做法。有时候自己想想:学生们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大多数都是因为“害怕”。

艾斯奎斯老师的另外一个教育方法也很独特,那就是充分利用电影资源对学生实行教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面,一直流露出作者对于摩根弗里曼、黑泽明、希区柯克或者《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喜爱之情。但是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实施起来有些困难。看完这一段,我就在想:美国的小学生能看的懂《肖申克的救赎》吗?!我上大一时候第一看这部电影,还一知半解。也许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有点的原因吗?但是在看完整本书后,我发现,艾斯奎斯老师的一个方法值得借鉴,那就是每看一部电影之前,教师都先列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影片,这些问题也都是整部电影的剧情线索。实在是很高明的方法!不过,还是鉴于文化差异吧,同样是看电影,艾斯奎斯老师就让孩子们看《肖申克的救赎》,《十二怒汉》等,而我自己的精心挑选想给孩子看的则是《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或者宫崎骏的《龙猫》等等。一个是培养孩子们的艺术鉴赏力,领会人生的含义,真谛。我则着力想着保持孩子的童心。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和共鸣。总之,艾斯奎斯老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教育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就好比是歌唱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哲学家有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画家选择了自己的流派,演艺家走出了自己的个性„因此,艾斯奎斯老师获得了成功。教无定法,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也不管是全科教育还是分科教育。只要确定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才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2.《56号教室》读后感 篇二

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教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下面来看看雷夫老师创造了哪些奇迹:

一、一切为了学生,放大教室的容量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老师每天6:30就打开教室等待自己的学生,晚上18:00才会关上教室回家。而学校正规上课的时间是从上午8:00~15:00,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部分都自愿提早上课,自觉地做着语法作业。他们喜欢语法,认为学习正确书写这个新语言(英语)的规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置身于第56号教室和谐、温馨、优良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在、不怕犯错、没有人嘲笑和斥责他们,俨然已成为孩子向往的天堂。他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长,在非正式上课时间里指导学生语法练习。正如他所说:“我要我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生受用。”

“在课堂上,孩子们有30分钟的时间回答20个问题。我大约用5分钟教授语法技巧,在确认孩子听懂了以后,大概还剩余23分钟让他们答题,只要是在课堂上没完成的,都算家庭作业。”雷夫老师说,“知道用上课时间全部写完比较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学和老师,而且在教室写出来的作业比在家里写的质量高”。雷夫老师有效运用课堂时间,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高质量的家庭作业。雷夫老师在课堂上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付出,让我震撼和收获。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能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二、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吸收并灵活运用的甚少,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大容量的班级授课,要实行“因材施教”有很大困难,往往寄托家庭教育去实行“因材施教”。对此,让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及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雷夫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带读的书本难度太高了,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问题,继而影响全部的阅读教学进度。对此,雷夫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我会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二是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雷夫老师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特别简单的段落,并在同学面前阅读,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成就的喜悦,消除不安的情绪,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强。雷夫老师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个性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和心理变更,研究具体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态势和学习方法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三、教给孩子终其一生受用的技能

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即智力的发展。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或者进行德育。对此,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以下为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

建立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首先,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官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都有少许差异,孩子们把薪水存在银行,但他们必须存钱来支付使用课室桌椅的费用……并且座位越靠前就越昂贵,学生可以用租金的3倍买下座位的产权,并拥有出租的权利;额外的工作或参加管弦乐团可以领取资金;未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会被罚款;月底有一场拍卖会,竞卖文具用品等。

雷夫老师的实践证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和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地认识到,推行这套经济制度,不在于用这套经济制度当作控制学生的机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拥有“储蓄”的观念,形成节约使用每一分钱的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把握“延迟享乐”的原则,勤奋刻苦,学会等待使自己的收获最大化。

由此,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现行的教育较多地倾向于应试教育,偏重智力方面的培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而忽略了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或许这正是我们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吧!然而,多年过去了,不能说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全未实现,但其效果也并不明显。就当下形势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存在两大明显的失误,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即素质片面化和素质应试化。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会等待、养成“储蓄”观念、延迟享乐;通过旅行,让学生懂得怎么“生活”,提早认识“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懂得如何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难以相处及失落感,把未来独立生活时所需要的技能教给第56号教室的学生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教师来说,教会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要拿出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标准化测验不再让学生“害怕”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不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他们学习的知识较为简单、课程很轻松、考试压力也没有我们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雷夫老师列出的一长串每周、每学期、每年学生需要参加的各级各类考试来看,美国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同样不小,况且报纸每年至少会刊出一次标准化测验结果,测试程序不合理,测试过程不公正、作弊、泄题等现象也同样在美国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从教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情况:

“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这种情况衍生出许多悲哀的讽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却在实际上加速了他们的失败。”

尽管雷夫老师看到了标准化测验的种种问题,但雷夫老师并不反对测验。他认为我们需要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精确、公平、合理的测验能帮助家长、老师以及学生了解“已经精通”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分别是哪些。正如第56号教室班训中的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得好好做”。因此,对于标准化测验,雷夫老师和学生都是认真对待的,但“认真”却有着雷夫老师独特的见解———我们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特定的测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在第56号教室的学生准备考试前,雷夫老师让他的学生分享以前他们考不好的时候老师都是怎样发火的“恐怖故事”,这些已经过去的小故事,常常让学生捧腹大笑,这么做也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接着,他会告诉学生测验只是一项测量工具,如果他们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佳,只能说明“他们还不了解应试的技巧”,而雷夫老师很愿意再次为他的学生讲解应试技巧,让学生感到“信任”,并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雷夫老师是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次测验的分数而生他们的气。其次,雷夫还给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有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就没有很好的未来?父母是不是不爱他们?第二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当他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已经做到了道德第四阶段所要求的,他们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做好了准备,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心情很放松,在考场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尽管第56号教室的学生在标准化测验的成绩都很好。但雷夫老师时刻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的培养要比提高分数困难和重要得多,比起自己的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进入加州大学、西北大学以及圣母大学就读的学子,让雷夫更值得称赞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更为他们在俄勒冈州帮陌生人捡拾垃圾的行为感到骄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好榜样。他做了常人所未能做的事情,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达到了常人未能达到的成就。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他教给学生的却是无限的未来。

总而言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应当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在教室里创造“奇迹”,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更需要广大教师去自觉践行。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90-9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

3.再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篇三

不抱怨就是进取

教师不应在体制下抱怨,而是要有带着脚镣跳舞的精神。从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环境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并非那些走马观花的人去美国看后写的那么诱人。美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种种弊端,譬如阅读中的行政指导、考试检测等等不合理现象。面对这些僵化的教育体制,雷夫并没有像中国教师一样在抱怨“万恶的应试教育体制”,也没有一面骂着这些僵化的教育体制,一面又不折不扣的执行,充当僵化教育体制的帮凶。

雷夫选择了自己的处理方式,比如在阅读教学方面,雷夫自己选择了一些经典的名著和现代佳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雷夫之所以能成为美国最优秀教师,恐怕是和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从雷夫身上我们应该学习执着的教育精神。

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基本素质

责任与使命意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基本的素质。雷夫之所以成为全美最优秀教师,他不是美国政府打造出来的,也不是通过写文章炒作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雷夫不是圣人,他和万千老师一样,他会“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这或许是一名优秀教师与一个教师匠最本质的区别,责任与使命意识让雷夫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了他的全部。因为责任与使命意识,雷夫在后来的教学中一直践行“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雷夫在2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总结、反思、实践,终于掌握了丰富的教育智慧,他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教给学生: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我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当下大多数教师奉行“让学生遵守规则”而不是唤醒学生“我要遵守规则”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越到高年级越难以管理的原因,教育倒挂与教育暴力并没有塑造孩子更加优秀的品质。所以当下的教师要有一种责任与使命意识,而不是把教育仅当一门职业。

积攒更多教育智慧

4.第56号教室-读后感 篇四

第56号教室-读后感

这一本书是一本教育书,但是读去却丝毫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很有趣。 这本书讲的是在56号教室发生的奇事,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好与坏。一般的老师都是认为自己是不会有错的,正如这本书中所说的一样,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因为老师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所以用了极端手段控制学生。而学生当然是更怕,怕被骂,怕被惩罚,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管理的问题。但我觉得我说的这些,汪老师都做得很好,他很会为我们着想,有什么话都会和我们说,很真实,而且也很信任我们。  是的,有的时候,我们要以信任取代恐惧。要信任同学们,并取得同学们的信任。不要用极端手段处理问题。我们说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老师也不例外。因为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它说:“如果一个班级闹哄哄的,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也是没有所谓成绩可言,孩子们的读、写、算术都不会进步。他们的批判性的思维也无法提升,品格无从建立,也无法培养良好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观。”所以,同学们,请大家仔细想想,为自己,为他人都创造一个平静、和谐、温暖,让人有幸福感的班级吧!   王雨嫣

 

5.《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五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汤山中心小学黄晶璟

一位普通教师倾尽二十年,在自己施与合作、倾听、协商、让步等影响后,帮助学生树立了价值观,让孩子学会“品格”、“诚信”、“道德”、“胸襟”。他培养的学生具有合乎礼仪的言行举止,而不是如同孩子贫民窟那般的低微出身一样失却人性品格。这位被称为“当代的梭罗”的老师心中,教育的本质是高尚的人格,并非为了在测验中取得佳绩。

这位不以考试为目的却缔造全美AST5%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也是一个会将应试技巧运用在测验中的好老师,同样是需要测验,但他的学生身上却不再有繁重的重复练习的影子。雷夫辛辣而不遮掩地认为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和巴普洛夫以狗作为被束缚的对象实施条件刺激没什么区别,正如他认为的如果做10道题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做500道重复的练习占据属于孩子的其它学习活动时间?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学生可以化身为侦探,对各个选项的细节加以观察,从而识破陷阱,发掘出正确答案。在评讲后,订正被视作一个强化能力、掌握知识的良机,但订正必须得说明其它答案是错的理由,即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不去追究做这一题的理由是什么,就无异于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和提供合理解释的好机会。

纪律是包括万千教师颇为关心的问题。科学证明在吵闹环境中生活的儿童,其智力发育要比在安静环境中低20%。雷夫老师也认为如果一个班乱糟糟的,那么将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如同滚雪球一样,在熏陶和感染下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越推越普及,反之纪律差就会如洪水泛滥。56号教室的孩子们是充实和忙碌的,他们以信任替代了恐惧,在老师“言必信、行必果”的角色榜样影响下,他们自愿去学习和行善,不再是取决于恐惧或是取悦他人了。为了管好纪律,雷夫老师导入了“道德发展六阶段”作为指南,将学生训练到了“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的道德成长的第六阶段,亦是最高境界,这得益于老师为孩子提供的第六阶段行为准则和思维范例以及一生受用的如“整理事物”、“安排事情”、“分配时间”的技能。虽然56号教室的孩子非常忙碌,但忙有所思、忙有所值,也忙有所乐,即使老师不在身旁孩子们不但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做得很不错。

雷夫老师把知识当成最好的奖品,在其教育实践中,学习媒介是丰富多元的,教育触角立体延伸至方方面面,使得56号教室的容量变得无穷无尽。这样的成功拷问着观者:作为教师,你是否思索过通过链接来补充教材,在网络中评估阅读的程度?是否思索过利用影片来训练视听,在观赏中还原世间的真实?是否思索过终身阅读来入境入心,在思辨中领略世界的变迁?是否思索过改变激励策略来积累知识,在“要学”中体验学习的成功?

56号教室是一个避风港,这里温暖备至,为人师长者以一个可靠的肩膀来负起责任。以写作为例,用于“每周作文”和“每月读书心得”的评语对学生的改进作用会很大,当然,评语是有建设性的,评注对学生也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不是天生就会写心得,会创作故事甚至完成一本书,他们需要优秀的牵引者——教师或家长帮助他们放大、做优进步发展的空间,人都是通过循序渐进拼搏才变得越来越出色。许多的人曾不知所措地卷入到浮躁之中,56号教室正面墙上挂着的标语——“成功无捷径”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成就卓越之道:人才是在实干中磨练出来的,殊不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6.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六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学习笔记演讲稿

大家好!我叫王兵兵就职于大桥镇丁屯小学是一名语文老师。这一次很荣幸可以站在这个讲台上就‚《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大家交流。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带给我的是惊奇和感动,雷夫在我心中是一位把教育当作梦想的老师,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这样的教育理想: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读这本书是不断思考的过程,也是自己教育理念不断重构的过程。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第三章:培养终生阅读的孩子。

开头雷夫就告诉我们‚是这样的,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善于阅读,也不喜欢阅读。本书写作期间所公布的美国标准化测验结果显示,我们学校有78%的拉丁裔学童阅读能力不足。这意味着两种可能:若不是本校的孩子是全地球最笨的,就是我们辜负了这些孩子。请相信我,绝大多数的儿童都有学习阅读的能力。‛同样这也是乡镇小学生的‚弊端‛——不善于阅读,也不喜欢阅读。在学校我同样带的也是五年级孩子,阅读课上孩子挑的是三年级孩子就能看懂的书,喜欢图画书,不爱动笔,不思考,看过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同学选择放弃阅读的时间去做题。结果他们阅读分析题做的也是一塌糊涂,不阅读就做题,懒得读完一篇文章。所以拿到《第56号教师的奇迹》时最先选择阅读的是第三章《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想看看这位轰动全美的教师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确实受益匪浅。

一、育人先育己

‚我们的孩子是‘傻瓜联盟’下的受害者‛雷夫用简练的语言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开始反思,初登讲台的那份梦想还在吗?每天面对单调、繁琐但又必须完成的工作,常常是被动地应付。渐渐地,读书、学习也找不到兴趣了。新教师培训完买的那本《魏书生语文教学》还在安静地躺在床头柜上,开学伊始知道自己兼任英语学科时买的那本《英语也可以这样教》却忘记放在哪里啦,就连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是因为进修学校要求写读书笔记才拿出来准备浏览一下的,自己不读书为什么要求自己的学生读书,育人先育己,只有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才能教会孩子们读书。阅读要先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就是因为我借过孩子那本《木偶奇遇记》现在我们班的孩子都读过那本书。

同时雷夫告诉我们‚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伴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 ‚让个别的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 一个酷爱读书的老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一群天使般的孩子一起静静地阅读,静静地享受阅读带来的幸福感。‛ 雷夫老师和孩子交流阅读心得,互相启发感悟,然后以读后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陪伴学生共同成长。于是记住了雷夫老师的那句话‚上图书馆是为了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臵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们是很有益的。‛ 古代的孟母三迁不也是为了带给自己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吗?老师的影响就是孩子最有益的环境,陪学生一起读书,告诉学生们那本书更有趣,那本更适合他们的年龄同时也让自己和学生共同在阅读中成长。

二、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样做

‚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样做。‛‚另一种焦点……我从没在学校的首要阅读目标上看见‘乐趣’、‘热情’、‘引人入胜’等字眼。这些才是应该列入的目的,是人们阅读的理由,而我们对这个事实却视而不见。‛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人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致就会荡然无存。让学生爱上读书,不是为了测验,不是为了展示,只是为了‚我喜欢‛。有一次,我把革命影视作品欣赏在讲《圆明园的毁灭》和《狼牙山五壮士》前让学生看了,看完《鸡毛信》后大家讨论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小英雄的崇拜之情,课下同学们有的回家和爷爷奶奶讨论了抗日时的故事并且有听他们讲了好多,有的上网查阅了资料,接下来的讲课就轻松多了,可谓无心插柳,却柳已成荫。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有自己热爱的幻想空间,有自己喜欢的理解方式。所以要让他们从小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培养阅读渴望。

三、让人生因读书而精彩

‚乐于阅读的孩子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雷夫老师指导孩子读书沙士比亚的作品,并和孩子们一起

改编成戏剧。让孩子在改编中体验角色、讨论角色,一遍一遍的练习孩子们对角色的把握自然就明了了。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比比皆是,‚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 雄鹰要到宽阔的碧空中搏击风雨,鱼儿要到浩瀚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孩子要到丰富的书籍里获取精神食粮,让孩子从小学开始兴致盎然的读书,让孩子学会终生阅读,从阅读中受益!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7.《56号教室》读后感 篇七

说起来我对书中涉及的棒球运动其实并不了解, 我关注的是来自雷夫老师自己的比赛。我觉得这位“全美最好老师”, 正是在一项项比赛中, 赢得学生, 促进学生, 收获一个个教育奇迹的。

与美国普通公办教育的等级赛

美国是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国家, 其学术研究往往直接对接市场应用, 体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他们的高等教育极为发达。然而众所周知的另一个事实是, 其基础教育尤其是公办教育正面临冲击。过去4年来, 全美大约有数百所学校被关闭, 数十万教师因此下岗。美国并非儿童的天堂。孩子是高贫困率的牺牲品, 每7个儿童中就有1个挣扎在贫困线上。 (据新华网) 同时, 由于美国多元开放的价值取向, 使得中小学教育有着“无原则, 无要求”导向, 美国的高中毕业生, 居然有很大比例的人 (大约是20%) , 连基本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 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能力都没有。在美国, 优质的基础教育一般在私立学校, 而且属于有钱人。雷夫老师正是任教于霍伯特丛林小学, 这所公立小学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中心一个贫穷、充满暴力的地区, 学校中的大多数学生来自移民美国的家庭, 家庭的贫穷和破裂让他们生存在恐惧与危险中, 街区的暴力与毒品随时会伤害他们、引诱他们, 他们甚至从小就带有“平庸”“文盲”的标签, 整个社会对他们都不抱希望, 很多人不愿为他们的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雷夫老师凭借什么, 使第56号教室不同于一般公立学校教育的呢?

首先是靠价值教育。雷夫从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出发, 形成“第56号教室”特有的道德“六阶段”, 即“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别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在雷夫看来, “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事实上, 在雷夫老师的几本书里不乏这样的案例:拒绝在镜头前跳舞的杰西卡。旅途飞机上安静读书的孩子们, 一群越过马路去捡拾垃圾并帮助司机让垃圾车恢复原状的少年们……也许这些孩子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还未进入美国的精英阶层, 但他们的表现已经使他们拥有了跻身精英阶层的半张门票。礼貌、同情、专注、协作、责任正是以上价值教育衍生品。关注考试成绩, 更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考试中得到甲等是美好的, 但是反映出取得成绩进步的学习过程更美好”;“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 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能力比成绩重要, 可持续发展比任何奖赏都更重要。正因为如此, 雷夫老师的学生们明白要“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扫街”, 懂得“凡是值得做的事情, 就值得好好做”, “成功无捷径”, 即我们古人所谓“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这是接地气、通人情的价值取向。

其次是靠审美教育。我发现雷夫老师的教育更接近传统的教育, 即重视音乐、美术、体育、戏剧表演的特长培养与审美实践。在我国古代, 孔老夫子就注重“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 公民的启蒙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和游戏教育。雷夫老师的教育世界里, 审美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权重。譬如他在中午的间隙, 义务辅导孩子们弹吉他, 在下午两点多钟放学后的三四个小时里带领部分孩子排演“莎士比亚”戏剧, 他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体育运动, 一起观看优秀影片, 一起分享读书心得, 甚至利用节假日一起出游、看比赛、参加俄勒冈旅店莎士比亚节……这些以艺体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整个身心都濡染在审美的文化世界里, 与历史上最杰出的的灵魂对话, “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 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 因此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孩子们更专注, 更谦逊, 更出色。雷夫老师是祛魅时代的教育使者。可是雷夫老师在这场关涉教育品位的等级赛中并不轻松, 来自身边的干涉、质疑从来不断。雷夫老师准备开设莎士比亚课之时, 受到学区官员无知的责难;在他所在的霍伯特小学, 本来支持他的校长, 后来对他也有所不满。在《雷夫老师的莎士比亚课》这部纪录片中, 我们能够了解到更令人沮丧的情形, 有同事在走廊见到他连招呼也不打。在雷夫老师另一本书里, 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利用课余时间无偿教授学生的雷夫老师没得到学区领导的一点肯定, 而当他带领学生赴英国参加戏剧交流活动后, 被“理所当然”扣发了工资。雷夫老师说:“我不建议年轻老师和既有势力抗衡……与其浪费精力去打赢不了的仗, 不如顺势而为……”他选择了接受;同时, 也成就了他在这场并不被看好的等级赛中, 以教学的高质量和教育的高品位而胜出。

与各种不利因素的对抗赛

在雷夫老师看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 , 现实的教育环境实在是太糟糕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家庭、错综复杂的学校环境、浅薄魅惑的传播媒介, 雷夫老师能够胜出吗?

固本———雷夫老师的战略。那就是吸引孩子们更长时间留在第56号教室里。从一开始的几个学生自愿留下, 到后来大部分学生自觉留下, 再到其他班级“小小莎士比亚们”的热情参与, 雷夫老师成功地使孩子们明白:相比外面暴力横行、毒品泛滥的贫民街区, 第56号教室堪比天堂。他们留了下来, 甚至会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待到晚上六点或更久, 他们会在周末继续参加雷夫老师组织的兴趣活动。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隔离, 雷夫老师提出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远离电视。他的孩子们深知:电视不但浪费了一个人的时间, 而且狡诈地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要远离电视, 因为“电视削弱、限制了你”。于是, 回到家里的雷夫老师的学生们, 自己关掉了电视, 拿起了书本。

雷夫老师固本的另一个重要策略就是, 关注中等生。他说, 有三类孩子, 第一类孩子非常出色.第二类孩子很普通, 第三类孩子难教育。针对第三类学生, 雷夫老师主要是帮助其建立自信。他重点关注的是第二类孩子, 给予占大多数的第二类孩子更多的赞美和鼓励。事实上这部分普通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后, 人生之路更显开阔。趣味———雷夫老师的战术。翻开雷夫老师的课程表, 我们会发现包班教学的雷夫·埃斯奎斯课程设置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他在数学、文学、历史、自然、美术、体育课的基础上, 添加进特色的乐器学习、语法练习、莎士比亚课, 甚至还有经济课。雷夫老师教给孩子既实际又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 雷夫老师以他超人的智慧使这些课程变得富有趣味。我发现雷夫老师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游戏精神。他把简单的数学口算练习变成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的综合考查, 他让经典文学与影视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他将学生个人理财引入班级管理体系, 他让“莎士比亚节”节目排演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要组成, 他令旅行变成孩子们一项愉快的综合实践课程。古罗马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 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 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 既劝谕读者, 又使之喜爱。雷夫老师这首教育诗写得精彩动人, 他的学生们不但收获了全国标准化考试前5%的优异成绩, 而且获得了人生不断升格的资本和能力。

在这场激烈的对抗赛中, 雷夫老师也略有损失。在他的几本著作中, 我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们:成为低龄母亲的凯伦, 才六年级就发邮件诅咒雷夫老师“下地狱”的克里斯汀, 小学毕业不久就返回学校砸坏雷夫老师汽车的两个小无赖……这些情形让同为教育人的我们感同身受、倍感挫败。在与问题家庭、问题社区对抗中, 这种缺憾似乎在所难免, 但雷夫老师赢得了大多数,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与孩子们的友谊赛

雷夫老师在他的第一本书的自序《教室里的火》中写道:几乎每年48周, 每周6天, 每天12个小时, 我和五年级的学生都会涌进我们那可怜的狭小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每年其余的时间, 我和孩子们都在旅行。我的妻子只是认为我偏执。但好朋友们对我却没有这么客气, 好听点的, 说我是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难听点的, 说我精神有问题。

与孩子在一起, 是雷夫老师一贯坚持的。成功无捷径, 这是他教给孩子的道理, 同时也是他本人教育的基本准则。教育的成功无捷径, “如果你要在庸庸碌碌的世界养育卓越非凡的孩子, 就要有耐心, 永远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那样, 优秀的品质才能在他们的性格与灵魂中扎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雷夫老师几十年来只做一件事:和孩子们在一起。在这场与孩子们持久的友谊赛中, 雷夫老师收获的是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打铁还需自身硬, 雷夫老师永远以身作则。我一直在寻找一个代名词, 可以让我表达雷夫老师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发现“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都不足以评价雷夫老师的全部。最终我发现我只能用《纽约时报》的评价一个词语:“圣徒”。雷夫老师确实是教育的圣徒。他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给了孩子们。他没有闲暇, 也可以说他的工作就是闲暇, 他的闲暇就是工作本身。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改变一个又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他最诚实, 最友善, 最勤奋, 他要求的自己一定先做到。他的三大爱好棒球、摇滚乐和莎士比亚, 正是点亮学生兴趣之火的种子, 经久不衰。

“会讲解五百遍”, 雷夫老师永远值得信任。他秉着十二分的耐心等待每一个后进生, 因此他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信赖。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 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耐心, 让心灵的履痕更清晰, 持久。甚至在离开第56号教室几年后, 不少孩子还会回来参加活动。耐心的前提是高标准严要求。在雷夫老师看来, 美国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大家都是胜利者”大有问题。优就是优, 不可替代, “有教无类”的廉价表扬有害无益。也因此, 雷夫老师这场盛大的友谊赛显得丰富而有效。

雷夫老师的耐心还体现在, 他始终要求学生“自己想明白”。在雷夫老师的几本书里, 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案例, 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乐器学习, 无论是文化学习还是学生教育, 雷夫老师都把“转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他的通常做法就是, 请坐“冷板凳”, 让他们自己想明白, 之后再回到队伍中来。即便是对上文所述的典型问题学生, 雷夫老师仍不放弃希望。雷夫老师没有中国特色的“一课成名”, 而是耐心和更持久的耐心。教授得法, 雷夫老师是个好陪练。这位纽约大学的高材生, 显然不是一个死纠蛮干的老师。他教有方法, 更注重教给孩子们方法。他教学生数学研究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正是学生将来受用一生的学术智慧;他班内实行的“货币政策”, 正是学生今后理财与时间管理的预演;他与孩子们一起读书、讨论, 观影、交流, 有交流的阅读实践是散养式阅读功效的十倍;他与孩子们一起将心灵对接历史、时代与崇高……当有一天, 雷夫老师发现曾经的学生拥有了当年自己强调的价值取向, 具备了并非当年习得知识和能力, 我一次次看到雷夫老师的惊讶与欣慰。

最有趣的一个现象是, 雷夫老师还拥有强大的比赛后援团。经过多年的积累, 雷夫老师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资金来源。他拥有专业水准的编曲, 他能获得名嘴奥普拉的慷慨资助, 他能请专业导演来指导“小莎士比亚”们, 他得到了妻子芭芭拉的真情支持, 有一回他班上一位小女孩竟然完成了教室舞台灯光的复杂线路设计……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2》中, 雷夫老师与几位学生正是受洛杉矶道奇棒球队的邀请去观看比赛的。总之, 没有比这些更美好的了。如此的友谊赛, 谁能不投入其中、尽情享受呢!

正是在上述比赛中, 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创造了一个个教育的奇迹。

其实, 雷夫老师最大的比赛对手是时间。他说:“我的工作是帮助小孩子不要只看到表面, 而且尽量利用好时间, 好对环绕着他们的世界获得更深的理解。”他所有教育活动的实质, 正是教育孩子懂得管理时间的过程。他说:“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比我们更好的人生。假如他们珍视时间, 这梦想更可能成真。”他付出了自己的时间陪伴、等待孩子们发现时间的真谛。他与时间比赛着慢跑。于是雷夫老师发现, 未来的时光真美好, 因为他交给世界最美好的孩子们。

我看到雷夫老师中国报告会上演讲的一段视频, 并不完美的同声翻译不能阻挡我们对这位美国同行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雷夫老师将墨镜架在头顶, 看起来, 他一直注视着前方, 又像是一直仰望着天空。

8.《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八

文/于长亮

一名好教师要成长,必须得善于反思和总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这是教育的大智慧、真智慧。

雷夫老师在教育生涯中,不断审视、反思、尝试,逐步认清了人生使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在认识到当今“速食”社会是造成孩子避免挑战困难的原因的时候,他果断地提出了“成功无捷径”的理念,培养孩子们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的态度;在教育实践中,他逐步感悟并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为孩子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把信仰强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师 和家长的 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许多先进的观念和认识。最可贵的是,他在遇到问题时,绝对不是先从客观方面去找原因,找借口,而是进行积极思考,及时去纠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去摆脱困扰。在他心情的调色盘里,即便是偶然会有灰色,但他也能很快将它涂抹成暖色。

反思现在的教育现状,为了课堂纪律,为了考试成绩,老师大多是采用批评、指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维护学生对自己的怕,使学生因为怕而不敢违规,因为怕而努力去学习,去争取更好地成绩。试问在这样的恐惧氛围中,怎么会创造出和谐的教育?在书,雷夫给我提出了很好地建议:“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 雷夫 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在书中说道:“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身教重于言教”是呀,信任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也是教育的起点。没有信任,何来的教育。

曾经有位前辈对我说过:“对待学生就象种植植物一样,栽种什么,你将会收获什么,如果你栽种愤怒,你将收获学生对你的仇恨;如果你栽种关爱,你将收获学生对你的爱戴!”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向雷夫学习,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在孩子们信任和关爱,使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充满信任和爱的环境中成长!

9.《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初中 篇九

一、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于孩子品格的培养。在近25年的教育实践中,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品格的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的根本落脚点是育人。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数学课堂中培养孩子的品格,助力孩子的成长?值得我认真思考。或许,数学学科不及语文学科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文字,朗朗上口的诗句;不及英语学科有漂亮的思维导图,动听的歌曲,有趣的游戏;但我们能够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找到事实的真相,用认真细致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独创性的方法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更能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正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拥有条理清晰地思考问题的方法,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缜密推理的验算态度,不正是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品格的精髓所在吗?课堂教学中着力于孩子品格的培养,这是一个慢的过程,需要凝聚所有学科教师的合力,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渗透,才能静待花开。

二、学生品格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书中雷夫老师反复强调“道德培养的六个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在日常教学中,雷夫老师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因孩子们对雷夫老师的信任,使得雷夫老师在工作中更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孩子们也因为有了这样富有爱心,又充满活力的老师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而这一切的获得并非是教师最初的目标,而是教师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后才渐渐明白的教育的真谛。只有回归教育的本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充满童真的眼光看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现成的模板,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充满爱的教育智慧,还要有“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信念支持,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帮助孩子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每一阶段的目标,完成品格的塑造。

三、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陪伴。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引领者,又是不断完善学生品格的监督者。雷夫老师在文中和我们分享了如何培养卓越优秀的孩子的几点心得:

1.尊重时间。让孩子体会:过去创造现在,现在塑造未来。

2.练习专注。孩子不能专注,往往跟大人有关。

3.避开电视。教导孩子为何电视、计算机能够夺走他的潜能,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

4.做出决定。有周全的计划,才会有明智的决定。

5.肯定自我。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尽力做好行行出状元。

6.不要自私。教导孩子同理心,让他们了解他们并不是宇宙中心。

7.懂得谦逊。满招损,谦受益。要真正成功谦逊是必要美德。

8.选择学校。提醒孩子无论就读哪一所学校重点在于对自我人格的健全。

9.坚持到底。生命不是短距离冲刺,是一场马拉松长程赛。

从雷夫老师的心得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能拉长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但我们可以拉长课程的维度和延展度,让四十分钟的教学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每天一节的数学课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不仅仅取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更取决于课堂之外的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有人在评论中这样写道: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地修炼自身,完善自我。拥有渊博的学识,收放自如的气度,从容淡定的处事方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才是对教师职业最好的诠释,这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同仁倾尽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四、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个人魅力。在雷夫老师的精心教育下,使得他班里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出色的人才,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与雷夫老师秉承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雷夫老师提出:孩子并非天生卓越,需要父母及教师不断地灌注正确的价值观。为了能够让孩子在无比强大的能量中获得启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走出教室外,人生都是无限宽广的学习体验!雷夫老师身体力行,他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去观看一场精彩的棒球比赛,并跟随着比赛的推进,他旁征博引、寓教于乐。并在教育中融入不同的元素,传递品格教育,引领孩子建立自己的特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就精彩人生!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能够成就精彩人生,与雷夫老师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雷夫老师广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襟,充满智慧的爱心无不令孩子们深深折服。这正是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促使他们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成就了自己美好的未来。掩卷深思,既被雷夫老师的这种热爱教育的挚念所深深感染,又被他的这种无怨无悔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为小学教师的我又该做点什么呢?或许他的这种境界、高度是我无法企及的,但是他对教育的这种挚爱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我不断学习。

读完雷夫老师的书,不禁让我思绪万千。雷夫老师25年的从教生涯,既平凡又伟大。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处处令我感动,又令我心生惭愧。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从教生涯,虽无愧于心,但与雷夫老师的境界相去甚远。好在,此时幡然醒悟还不算太晚。

余下的时光里,我将会不断地修炼自我,谨言慎行,更加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用爱心感染每一个孩子,让有限的光阴传递出无限的力量。

10.《56号教室》读后感 篇十

偶进阅览室,我就被封面上的美国小老头吸引了,更被《第56号教室的故事》这个名字所吸引,脑中迅速出现这样几个疑问:这美国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究竟有什么魅力,这美国小老头是谁,他有“几把刷子”,竟还会流传到我们这小小的地方来?!一定要好好读读!我充满好奇,充满期待。如捧圣经,有空就读,还真的越读越喜欢了,爱不释手,收获颇多:

一、印象最深的话

读完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一书,很多老师跟我一样,对“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我的失败比我的成功多,但我从不放弃”一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我们每位教师都是一名普通人,我们不要寄托在工作中能做出惊人的壮举,实际上也不需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就会成就伟大。只要我们能像雷夫一样,一切从学生出发,全心为学生,每天和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做好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当学生感冒发烧时,我们送去一句问候;当刮风下雨时,我们给他们撑起一把伞;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们给他一次认真耐心的讲解。雷夫说:“我有问必答。你提出的问题以前有没有人问过不重要,我是否觉得疲累也不重要。我必须让孩子们看见我热切希望他们理解,就算他们听不懂,我也不以为意。”在一次访问中,一位学生艾伦告诉记者:“我去年问老师一个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呀!就是听不懂嘛!雷夫老师会讲解五百

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真诚给他的一个建议;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及时送去一句宽慰、鼓励的语言„„能每天这样做好了,那就是伟大,就是英雄!

我们不缺乏教育理念和技巧,往往我们缺乏的是耐心、坚持和耐心是对学生真诚的爱,坚持和爱来源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有人说,能爱自己的孩子是人,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雷夫始终感觉到,和学生在一起是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他每天很开心,他很愿意和孩子在一起享受孩子们的欢笑声,整本书中都洋溢着一个“爱”字。虽然我们也口口声声地说,我们爱自己的学生,但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我自愧爱得还不够深,没有用心去真正地爱过每一个孩子。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随处可找。它让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真正地把自己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爱,让我觉得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真诚地、用心地去爱学生,才能创造出与雷夫老师一样的奇迹。我想说:雷夫是神!

二、独树一枝的“三类”教学法

雷夫在进行班级学生管理时将班里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他们聪明,喜欢学校,喜欢老师,他们是上帝赐予的礼物;第二类学生资质平平,表现一般,时常没人关注;第三类学生很笨,还讨厌学校和老师,经常犯错。我们通常是抓第三类学生,结果忙得不可开交,反而弄得天天心情很糟糕,因为你只对第三类学生抓得紧,他就越想逃,越没劲,也就没太大效果,就像攥紧沙粒的手,你攥得越紧,最

后剩下的越少。我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故事实在太多,最后我们弄得灰头灰脑,“草率收兵,落荒而逃”。而雷夫却是抓中间,促两头,效果很好。其实,教育不简单,不仅需用你的耐心和责任心,怀着一种幸福感,一切从学生出发,以身作则做好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智慧型教师,那才会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才会教育好孩子,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也是一本很不错的家庭教育书籍,不管怎样,读了它,我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这正如本书的推荐人之一的尹建莉在文中所说的“这本书非常适合家长读,让第56号教室的根基延伸进你的家中。”

三、不容忽视的榜样力量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欲齐其家,先修其身。”《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大力倡导和发扬文明礼仪教育,要求学生进出校门、校园内看见老师主动打招呼;进出教师办公室,主动敲门;积极认真地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上学不得迟到,在校园里要轻言慢语,不乱跑,不横冲直撞„„对学生的一系列要求,大部分学生积极响应。学生是认真执行了,但教师是否为学生做了榜样呢?早上

进校门,学生有礼貌地敬礼并问声“老师好”!学生认真打扫保洁区,不随意扔垃圾„„我们的教师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有个别老师随手扔手纸,随地吐痰„„学生又会怎么想呢?有一位学生曾对我说:有的老师我主动与他打招呼,他竟然睬都不睬我,也没有任何表情,好像没听见似的,以后我再也„„当然,这只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但每每看到或听到这种现象,心里总不是滋味。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学生来说是大事,他们感觉老师的眼中或心中没有他们的位置。只有融洽了师生关系,才能缩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学生才会相信你,喜欢你。亲其师,信其道嘛。

雷夫会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建立信任。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有担当,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这是老生常谈,但无可讳言地,身教确实重于言教。有人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应该做到,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我终于明白了,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

四、铭记几个建议

一是品德教育很重要。他认为,品德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要让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接受惩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坏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同时,要把学校变成一个令学生激动、向往的地方。

二是要孩子爱上阅读和音乐。它们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在现今这个世界长大的孩子相信这个事实往往是极为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从重要性来考虑,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思考、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放、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和音乐是必要的基础。

三是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在美国,孩子们有睡眠不足的情况。大人们给他们太大的压力,他们往往到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到学校以后都非常疲劳。所以,雷夫呼吁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吃晚餐、让他们早点睡觉,孩子会变得更加快乐、学习会更好。

书还在读,思考也还在继续。的确,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培育孩子,都需要用心、耐心,持之以恒。帮助一个孩子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甚至很多年。正如挂在第56号教室黑板上的标语一样:教育无捷径。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正如雷夫所说:“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超越常人之处,做的工作和其他老师一样认真、奉献,希望世界变得更好的教师们是相同的。失败和睡眠不足都是家常便饭。我经常一大清早醒来,就开始为了一个无法被妥善照顾的孩子而烦恼不已。当老师有时候真是件痛苦的事。”

雷夫老师的经历对我们青年教师“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之处。一个小小的教室,竟然如此地吸引人,致使学生愿意提早两个小时上学,而又延迟放学时间,即使毕业了仍不忘每周

回到这个教室,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一个普通的最基层的老师,竟然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会施魔法的老师?读完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师角色,不自禁地感叹:相差是不是太远!

11.《56号教室》读后感 篇十一

这学期校长为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书,我读的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静静地做那儿阅读,总是为书里的某个细节所感动,甚至有时会有一种恨不得马上就要去尝试一下的冲动。全书字里行间处处渗透出雷夫老师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一个小小的教室,竟然如此地吸引人,致使学生愿意提早两个小时上学,而又延迟放学时间,即使毕业了仍不忘每周回到这个教室,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一个普通的最基层的老师,竟然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会施魔法的老师?读完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师角色,不自禁地感叹:做教师就应做一个像雷夫这样有追求的教师!

读着这本书,我的内心还是翻腾起不小的“浪花”: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雷夫也是在标准化测试的大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但他做到了“另辟蹊径”,即实现了“终身性”教育,也没有影响应试的效果。引起我心灵微震还有雷夫的自省和不断思考的态度。因为对工作的`爱与专注,才会出现“头发着火了”也不自知;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让我想到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初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只有爱自己选择的职业,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快乐而阳光,只有我们教育者充满了爱,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12.《56号教室》读后感 篇十二

青岛太平路小学 贺清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更好地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利用寒假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仔细品味雷夫老师对教育的投入和激情、在教育上的智慧与爱心,让我受益匪浅。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25年来一直在洛杉矶霍伯特小学教五年级课程,对教育身体力行、生命实践,他的教育理念令无数家长掉泪,让无数的人看了他的书改变生命的态度。雷夫老师在他的第一本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学生在56号教室里用一颗谦逊的心,学习尊重、坚持、仁慈,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缔造非凡的人生和成就。在新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中,雷夫老师提出:孩子并非天生卓越,需要父母及教师不断地灌注正确的价值观,让了在无比强大的能量中获得启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走出教室外,人生都是无限宽广的学习体验!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中,带孩子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去观看一场精彩的棒球比赛。随着比赛的推进,旁征博引、寓教于乐,在教育中融入不同的元素,传递品格教育,引领孩子建立自己的特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就精彩人生!

1.准备就是一切。尊重时间,体会过去创造现在,现在塑造未来。

2.专注。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在一个忽略如何专注的社会。

3.电视的扼杀。教导孩子为何电视、电脑夺走他的潜能,引导他自己做决定。

4.十字路口。做决定就像学习弹琴一样,需要时间不断地练习。

5.肯定自我。“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这是马丁.路德.金在他激动人心的演讲中反复引述的一首无名诗,也是雷夫老师的最爱,它告诉我们,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应该尽力做好。

6.仁慈不自私。自私的形形色色令人失望,教导孩子,让他们了解他们并不是宇宙中心。

7.比天还高的谦逊。要真正成功,谦逊是必要美德,而我们的社会却鄙视谦逊。

8.眼花缭乱的学校。提醒孩子无论就读于哪一所学校,重点在在于自我生命人格的期许。

9.坚持到底的等待。创造等待两个棉花糖的孩子,生命不是短距离冲刺,是一场马拉松长程赛。

这是雷夫老师多姿多彩的教育艺术,这些都源自他教育生涯中的亲身体会,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思考了很多,平时的许多问题好像在这里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答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怎么办?学生为什么上课总爱开小差?学习困难学生真的“不可救药”了吗?“好学生”为什么也会不爱学习?……与其他书籍不同的是,同样也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讲到了孩子应具备的这些品质,而且雷夫老师通过列举实例,推荐书目和经典影片,以及引导方法上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教师和家长朋友们提供了一笔教育孩子的宝贵财富。同时,在阅读此书时,作为老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素养,同时,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通过真诚地关爱孩子、合理的教学方法并为之做出不懈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摆脱模仿的束缚,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中的优势。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在传统的教学现、教学方式实现新的突破。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落实到行动中。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思路付诸于实施,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检验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较快地进入成型阶段,并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1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十三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程度的加深,我们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孩子及家长的需要。因而对于教师而言增加自己的底蕴是必然。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从中我们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熏陶,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哪里不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要做得更好。作为第一期的班主任团体心理训练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从中得到了意志与品质的锻炼,也让我们不断的提升各方面的素质。上期培训中陈主任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回来后我就在网络中找到了它,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起来。

打开网页便不想关闭。《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作为教师和妈妈的我很多启发。与我的教学生活中有太多的情节相契合。有些问题下是我们思考并想付诸与行动的。雷夫老师用一年的时间创造了改变学生一生的奇迹。书中处处传递给我们雷夫作为老师的信念:“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书的第一部分是“家最温暖”。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要能镇得住学生”,这也成为我后来做老师的一条原则。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镇得住”绝不能依靠学生对教师的恐惧。特别是在做了妈妈之后,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身为教师的.我能够想象的到,开学第一天,面对31个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肯定要“立规矩”。其实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习惯于了恐惧,因为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镇得住”学生的老师,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只能从家长的角度帮助他战胜恐惧,把它看作是一种挫折教育。也因此我能更深刻的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作为教师爱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规律是何等的重要。爱心、耐心、信任、智慧,拥有了这些同样可以成为“镇得住”学生的老师。

总之,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思考和学习。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崭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探讨、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上一篇:小学作文:做纸花下一篇:小学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