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2024-06-11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共14篇)(共14篇)

1.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一

一、读懂文章,仔细审题

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将为同学们罗列出各种阅读理解的问题形式,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3、文章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8种,分别为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比较常考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 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 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用下列句式套用:“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还有就是一般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而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被引用到文章,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把握关键词

对文章中的关键词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之一,这些关键词往往不会有明确的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对这些关键次没有正确的理解。想要正确的理解这些关键词和字,就需要学生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上下文和语境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学生应把握以下三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通过上面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1)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2)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3)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4)从选项与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2.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二

首先, 快速整体阅读全文, 切忌逐字逐句去读。读完全文后, 再结合试题仔细阅读, 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其二, 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 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 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其三, 学会看分, 分点答题。主观题一般都是踩点给分, 只要要点、关键词答对就能得分。所以, 一些文科主观题的回答可以简明扼要, 清晰地列出要点, 再简单加以评述。其四, 掌握典型题的答题套路。比如:对文段或文句作用 (意图、目的、好处) 的理解, 都可从两角度思考:内容上为主旨服务, 或为表达、表现某一主体对象服务的, 基本答题模式是:方式+关键词+具体指向, 其中关键词如引出、渲染、揭示、突出、强化、烘托等, 方式如对比、反衬、类比、侧面等。卷面上最好不要“开天窗”, 哪怕不会做, 也可以试着写下一点思路、想法, 现在开放型的试题越来越多, 考生只要言之有理, 给出合理的答案和解释, 都能得分。

二、步骤:读文章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 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 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画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 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 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 再结合试题 (顺藤) 找到相关的段、句, 截取关键性文字,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 (摘瓜) 。宜慢, 仔细, 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 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 加工改造, 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三个步骤详解:

(一) 第一步:通读全篇, 大致了解

1.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 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 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 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 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 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 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2.注意事项。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A.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 相当隐晦, 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B.弄清文章的结构。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也就是说, 把结构层次弄清了, 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 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二) 第二步:审清题, 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 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 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 回读原文, 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 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 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 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 顺藤摘瓜。结合试题 (顺藤) 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 深入理解文章, 分析综合, 归纳出答案 (摘瓜) 。

(三) 第三步:理清要点, 认真答题

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9-01

多年来,语文测试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往往是阅读,一份试卷30到40分的阅读题,能获得过半分数的学生极少,这在农村学校极为常见。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提炼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二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域,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总之,题目提示了答题范围,规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题思路,隐含了答题信息,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

4.语文阅读技巧答题方法 篇四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5.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 篇五

(一)散文阅读

指津一:“答案在文中”

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制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许多文章自身,作者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从阅卷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理清晰,更能阅卷人的好感。

指津二:“主题在心中”

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

指津三:“方法在胸中”

既然“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事实上,许多高考主观题的评分参考答案,都是直接抄自原文;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答题策略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错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

4.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

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6.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二)小说阅读

指津一: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指津二: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指津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揭示主旨。

指津四: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6.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六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请参阅《一本通·专题过关》P80)(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报秋》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的意旨——时不待我。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五、发现“技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琐忆》画龙点晴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一、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二、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三、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高考小小说的鉴赏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 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人称之“螺狮壳里做道场”,又称之“精巧记叙文”,它截取生活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表现出生活的波涛汹涌。它要求习作者有一颗善感的心,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慧眼,以生动再现生活的笔墨,使此短文迸射出强劲的艺术张力。请欣赏下面的袖珍小说名篇

《陨盗》(陶渊明)

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

小小说基本特征

1:体裁特征 “小”“微” 篇幅短小 情节单一 人物单纯 2:主题特征 以小见大 以微显著

短小中开掘深蕴 单一中追求精美 单纯中体现丰富 鉴赏方法:

一:把握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二: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例: 《神枪耿黑头》(梗概)

耿黑头的外貌黑得出格,他的头发、眉毛、胡子“黑得不得了”,脸蛋、脖子黑得像锅底。同时,他整天都是一幅脏兮兮,黑乎乎的样子。

耿黑头在武艺上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强本领,“他枪打得准,百发百中”,“百步之内可以打灭香火,千尺以上可以击中飞鸟”,以至当时的敌伪军在互相诅咒时,都以遇到耿黑头作为一种报应。然而恰恰正是这样一个武艺高强的神枪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却失手了,他在40米外枪击一个伪军小队长时,子弹没有打中目标。这个时候的耿黑头却十分机敏,他对那个吓瘫在地的伪军小队长说,死要让你死个明白,他诉说了伪军小队长的罪状后,才一枪把他的脑袋开了瓢。接着,他又对跟随伪军小队长的小兵说:“回去告诉他们,你黑头爷爷的子弹不光长眼睛,还能勾魂!你没见不用往他身上打,从他头顶上这么一过,他就三魂出窍了!”(赏析《神枪耿黑头》中人物形象:小小说《神枪耿黑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行为方式的勾勒和生动的人物语言的白描,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鲜活生动的战士形象。耿黑头的外表特征大咧咧、脏兮兮,这是一种不修边幅的黑。耿黑头武艺高强,是位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耿黑头失手后,却能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随机应变,体现了粗中有细、灵活机敏的性格特征。)三:注意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例: 刷鞋人的绝招(节选)

郊区开往市区的无人售票公交车上,车门开了,一大群赶着上班的人和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外地小商贩蜂拥着挤上车来,投币声和刷卡声嘀嘀达达响成一片。喇叭里,电子女人字正腔圆但全无感情色彩的念叨着:本车为无人售票车,请自觉刷卡或投币„„

该上的上完了,关车门。司机冲着刷鞋匠喊:请自觉投币!刷鞋人有些不自在了,他扬起头对司机说:“我投了的。” “投了怎么没听见响呢?” “是纸币!”

“哼,纸币,你们这些乡下人„„” 司机冷笑着摇摇头,开始发动车子,准备出发。

那个看起来一巴掌打不出三个屁的小个子乡下男人突然跳起来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要就该被怀疑?乡下人给钱坐车还要看你的白眼?

司机觉得吵下去没意思,就转身准备继续开车,嘴里却有些不甘地说,你投没投,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戴上手套,吹起口哨,准备开车。他的表情激怒了刷鞋人,刷鞋人蹭地钻到驾驶台前,一把抢下车钥匙,大叫着,天知道,今天就要让天知道,把钱箱打开,验钱!

司机从工具箱中取出一把铁扳手说:“钥匙拿来!要不,老子把你当抢劫犯给收拾了。” 刷鞋人两眼血红瞪着他说:“你今天就是打死我,也要把这事搞清楚!”

后来,公司经理果然找出一张左上角有一小块黑胶布的钱,刷鞋匠梗着脖子一下子软了,他得意地冲司机一扬头说:“听着,是„„投„„了的!”声音中竟带有几分哽咽。

这时,又一站到了,又一大群人涌了上来,司机想说几句什么,喉头动了几下,但终于什么也没说出来。

问题:小说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环境描写(或社会环境描写)(2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提供一个平台。四:挖掘作品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可能出现的题型是: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例: 小站歌声(修祥明)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箩子山核桃,箩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办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他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悲地立着。

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悲哀,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跑着,唱着„„

好人一生平安。

歌声像被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问题: 这篇小小说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答案:美丽的谎言 ---《小站歌声》主题赏析。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整篇文章都洋溢着爱,是师生之间的深沉而厚重的爱。苗老师悉心地爱着孩子们,但是当她知道她的病情之后,她并不想孩子们担心,于是便编造了一个要和远方男朋友结婚的美丽的谎言。„„ 同样,孩子们也深深爱着自己的老师,“一箩子山核桃”,“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一首《好人一生平安》”„„

读完微型小说《小站歌声》,脑海中就定格了一个这样的画面:一群孩子在车站上恋恋不舍地和老师道别,老师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小站上,歌声四起,爱的氛围向四周扩散„„

一曲生命的歌---《小站歌声》主题赏析

《小站歌声》表面上是一首老歌《好人一生平安》,但实际上歌声里含有双重象征意义。它不但是一首生命的悲歌,同时也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悲”的是一位还没有结婚的年轻乡村女教师苗老师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只剩下半年的时间。一朵正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在无情的病魔的摧残下眼看就快要凋谢了。一个正处于如花似玉年华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和心爱的人结婚以及享受天伦之乐,却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生命如此的短暂,怎不催人泪下?甘于贫困,无私奉献

“赞”的是,为了不给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一点点阴影,她隐瞒了自己患病的事实。而对孩子们撒了一个善意而美丽的谎言„„多么好的一位老师啊!她宁愿让孩子们生活在美好的谎言之中,她宁愿让孩子们生活在对她的误解之中,也不愿意说出事实的真相,为的是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健康、无忧无虑地成长。她如此细心地呵护着孩子们,如此悉心地爱护着孩子,怎让人不感动得泪如雨下?呵护孩子,爱意拳拳 五:捕捉写作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欣赏小说语言,首先要细细咀嚼品味。在初读的基础上,以欣赏语言为目的慢慢读,细细品,向茅盾学习,“第一遍最好很快的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的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其次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优秀的小说描写人物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的,欣赏时要听其言,想其人,知其心,更要看作家是如何把握人物的身份与个性,借助什么样的场会让人物表现出来。欣赏小说语言,还要领悟小说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往往不把话说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在写作技巧这一考点可能出现的题型主要有下面几种: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④明确各种描写(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的特点和作用;⑤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例: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思考:

1、这篇全世界最短的微型小说,是在一次主题征文活动中出现的,猜猜看,那它可能是一次以什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环境问题)

2、据说,当时此文获得了3000美元的最高奖金。你认为这可能吗?它的这一句话,包含了可供你展开想象的许多内容?

7.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七

一、书写水平考查

书写丢分不容忽视, 作文卷面尤其重要。同学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无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 书写要尽量工整、规范, 需要改正的地方应使用橡皮小心擦去重写, 或者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切忌乱涂乱画和使用涂改液。书写过关了, 意义大于5分。

二、积累与运用考查

主要考查以下内容:“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义的辨析、词性的判断、关联词的使用、词语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的判断、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经典诗词的默写、语文活动等。

积累与运用考查以九年级上下教材讲读课文中的重点字音为主。词语考查分两部分:一是九年级上下册讲读课文中的重点词义的辨析;二是词语填空, 要注意课文中重点生字词、关联词语、褒义词和贬义词以及近义词的运用。文学常识要注意梳理教材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及文章体裁的辨别。文学名著考查以九年级上下册推荐的作品为主, 即:《水浒传》、《傅雷家书》、《格列佛游记》、《简爱》、《培根随笔》、泰戈尔的相关诗集等几部作品。主要了解名著的书名、作者、国别、时代、主要人物、内容梗概、经典情节, 还要会写读后感和推荐语。背诵默写, 题型为超量出题, 选择答题, 内容范围较广, 所以要熟记初三要求背诵的古文和诗词, 还要注意梳理初一、初二学过的诗词名句, 答题时按要求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如数填写, 不要多写, 一来避免“言多必失”, 二来节约时间。语文活动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 与实践全面沟通”, 包括:对对联、写公益广告语、写赠言、写“凡人名言”、成语归类、读图等内容。复习时应将《考试说明》所涉及的题型都练习一遍。近几年中考读图题是一个亮点, 在完成读图题时同学们不能仅就图中浅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或描写, 而要以“在其中读到了什么”为答题指向, 以自己的感悟和解读为中心内容, 以对图丰富的联想、深刻的理解和完美的表达为质量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学类、艺术类、自然类、社会生活类的图, 还要适当在综合性学习中练习科学类的图———统计图、示意图、曲线图、坐标图等。

三、阅读能力考查

(一)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考查点的确定, 不管何种文体主要都以新版课标的要求为依据, 主要考查五种能力:整体感知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1.所谓整体感知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在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形成对文章的初步感受;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白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写作目的, 对文章有自己的初步认识。一般题型有:对句子内容的感知;对段落内容的感知;对事件过程的感知;对形象心理学的感知;对作者情感的感知。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揣摩题意, 领悟基本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大多能揭示全文内容的重点, 有暗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通过仔细推敲题目所蕴涵的信息, 可以感知到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中心。 (2) 辨识文体, 分析重点文章。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各自要素不同, 表现中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阅读中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而有所侧重。记叙文可以按分清记叙要素、理清段落层次、认清文章主旨的程序来展开阅读和进行理解。议论文则可以从把握论点入手, 进而弄清论据、分析论证。说明文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 然后再辨识方法、归纳内容。 (3) 理清思路, 了解行文结构。如果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能大体辨明, 就能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印象。 (4) 精读首尾, 揣摩主题思想。人们常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还常说“卒章显志”“结尾点题”, 这说明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往往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 揣摩首尾, 体味题旨, 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2.获取信息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够辨识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根据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一般题型有对文本内容所含信息进行提取与概括。在答题时, (1) 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标准, 也就是根据阅读的要求提取相应的信息或内容。 (2) 确认获取信息的区间, 题干往往规定了信息筛选区间, 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原则。 (3) 通过抓关键词获取主要信息, 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处”等提示语。 (4) 通过抓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 所谓关键句, 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等, 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而有效的信息。

3.理解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利用文中信息和日常积累对关键词句、重要段落、写作手法、情感认识等进行恰当的解释。一般题型有: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理解文中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1) 在解答词句理解题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塑造,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考虑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紧扣中心思想思考这个词在体现文章主旨和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的作用。 (2) 对于句段的理解, 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1) 从内容上分析, 在不同的文体中, 对句子的作用理解应各有侧重:记叙文中, 主要表现为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 常表现为揭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 大多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2) 从结构上分析, 不同位置上的句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文章开头的, 有总领作用, 在文章中间的, 有承上启下, 标志行文思想的作用, 在文章结尾的, 有总结作用; (3) 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在某些文学色彩浓厚的文章中, 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 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欣赏评价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能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欣赏和评价,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常见的题型有:欣赏有表现力的词;判断并欣赏有表现力的句子, 欣赏品评写法。对于欣赏评价,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 语言美的角度, 如用词之美、修辞之美、句式之美等。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3)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进行欣赏。欣赏评价要特别注意描写, 如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5.实际运用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借助文章提供的内容和信息解决现实问题, 形成迁移并有所发展。一般题型有:谈由文本引发的认识;对作品的认识;能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 对文本的知识或观点进行恰当的运用。在答题时, 完全可以在把握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 进行自由表达。当然, 这种自由表达并非毫无限制, 而是需要对材料内容、主题、情感等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现代文阅读是考试的重点, 我们在了解其命题的依据的基础上熟知题型, 并具备以上五种能力, 就能回答好此类题目。

(二) 文言文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以课本为“本”, 注重积累, 强化训练, 对常考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归纳,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实词的积累要结合课下注解, 积累重要词语和关键字词。句子翻译要在实词积累的基础上, 关注虚词的用法及语气的一致。翻译以直译为主, 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 兼顾全句, 还要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用语习惯, 采用“留”“换”“删”“补”“调”“扩”等方法, 力求使译文做到准确、完整、顺畅。以课本为主阵地, 精选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内容理解要在疏通文章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结合背景材料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等。要紧扣原文主旨, 多角度思考, 善于归纳、提炼、升华。

(三) 诗歌欣赏

赏析诗歌时, 要避免抛开诗歌内容进行中心思想式的感受或者架空分析, 应联系诗歌内容选取主题、语言、艺术技巧等二至三个角度写出“再创造”式的欣赏内容。如用词精辟准确、修辞运用巧妙、句式灵活多变、表现手法独具匠心等。

四、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

这部分内容在复习时, 要关注社会热点, 本土文化, 注意感悟人生、感悟社会, 关注自然环境, 注意学科渗透现象, 对材料进行探究、创新、评价、联想等。答题时要注意: (1) 运用平时积累, 有效调动知识储备。 (2) 仔细阅读题目, 揣摩题意, 提炼出简明、有效的答案。 (3) 注意联系社会生活, 准确表述与主题相关的感悟。 (4) 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要求, 抓住要点, 逐条表达。

五、写作能力考查

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 分值为60分, 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成败。作文题型以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为主, 无论哪一种命题方式, 均不设审题障碍, 作文题型给同学们充分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

8.谈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的教学 篇八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从中学生的角度来说,阅读理解的分值在45分左右,占总分的30%,因此,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中考成绩。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现在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阅读理解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更多地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塑造。阅读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及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目前学生阅读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文本实际

许多学生反映,在语文的阅读题答题中,明明自己的答案纸上写得满满当当,但是成绩始终不理想。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进行自主答题的过程中,很容易脱离文本实际,习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答题,而忽略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或观点,从而导致所作答案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严重失分。这种答题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被称作是违反了答题过程中的“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即是指学生所作的答案,应该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进行观点的阐释。将文本的内容作为答题的主要依据,从文本中提炼答案的有效信息,这样才能提高答题质量。

(二)忽略关键字词

在学生进行阅读答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忽略关键字词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进行答题时,不能准确地找到直接与答案相关的内容。笔者了解到,学生在进行答题时,通常都是在粗略地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就开始答题,并没有注意到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及暗示信息,所作的答案具有相当强烈的主观思想,并且答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学生在阅读题中严重失分。

(三)现代文阅读技巧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阅读学习技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切技巧学习之前,必须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都是名家名篇,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一些类似于考卷中阅读理解经常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不足和错误给予指正,最后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问题答案。教师在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改正,从而有效地掌握了答题技巧并使答题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

例如,《皇帝的新衣》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则童话故事,进行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力和语言表达力。在课文的第二十一段中对皇帝的描写突出了皇帝的什么性格特点?故事的最后,一个小孩子话将皇帝的愚蠢揭露出来,作者这样的安排带给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但进行了阅读能力的训练,同时还使自己对《皇帝的新衣》这一童话故事的内容加深了理解。

(四)掌握文本体裁

在进行阅读题目的解答中,学生必须对文本的体裁有系统的了解。

例如,在了解到文本的体裁是说明文时,其出题方向大概就是考察说明文的体裁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在文本体裁是议论文的情况下,阅读就应该注意论文的论点及论据;在文本体裁是记叙文的情况下,学生就应该格外注意人物及情节方面的描写等等。教师在进行各种体裁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起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阅读解题的第二遍阅读之前,学生可以先去查看阅读的问题,找准“题眼”,并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出现的题眼内容进行标注。这样学生在把握文本大概内容的同时,容易找到题目的出处,并针对题眼的内容,联系上下文,推断题目最终的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全文掌握

在进行文言文答题之前,学生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文言文的题目。文言文的题目通常都是对内容的概括,因此,学生只要将题目看懂,就等于掌握了文本的中心内容。例如韩愈的《马说》,其内容就是对马的描写。其次,学生不要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浪费太多的时间,做到大致了解就可以了。学生只需要将题目中的内容在文本中进行标注,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研究问题的答案,切忌逐字逐句的翻译,那样只会浪费答题时间。

(二)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题目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词语解释

这样的题目主要是考察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些词语基本都是被收录在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因此,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应该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作答。例如,《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中,“之”字可翻译为“去、往、到”;而在《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则是作为结构助词来使用的。

2.句子翻译

在回答句子翻译这类题目时,所需要注意的就是一些字、词的翻译。学生在答题中先在草稿上将句子直译过来,并放到原文本中进行推敲,在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能在答题纸上作答。另外,文言文中有一些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语序上的问题,学生在进行这类句子的翻译时,应该格外注意将翻译过来的句子进行语序上的调整。

3.内容理解

在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时,学生的答案必须从文本内容中提取,可以采用原文内容,或只摘录其中的关键字词,并结合自己的话进行回答。

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语文学习中,阅读并不是一座难以越过的大山,只要找对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和答题质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答题意识及答题思路,从而使其自身的答题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髙如霞.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2]元延学.谈谈初中语文阅读题的方法技巧[J].学周刊,2013,(02).

[3]高宇.做好初中语文阅读题的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

9.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九

1.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2.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3.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4.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5.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二.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三.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四.巧抓关键句

抓关键句是指抓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

文章除了文眼之外,还有大量负载着重要信息句子,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这些语句通常表现为:反映语境特点的“指示语”,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标示人物情感、态度和事物景况的“情态语”,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蕴含丰富内容、言词精辟的“警策语”,结构复杂、信息量大或富含哲理的“语言结构”,文中反复强调或暗示的“关键语句”等等。

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抓住这些句子,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意要点。

五.从形象入手把握主旨

散文中的形象是为表现主题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种景物,一种情景,还有可以是一些画面。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10.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十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如何读懂文章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即读完文章后,(1)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下文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一面》)(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窃读记》)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山中访友》)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是说法,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方法:表态+分别对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结合文章中心

11.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十一

阅读题是比较难的,它不可能出同学们学过的内容,经常出课外阅读题,为此,如何快速做好阅读题,就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第一:阅读文章的顺序。先读文章还是先读题?要因人而异,有的同学喜欢带着问题读文章,边读边找答案,那么就要先读题再看文章。而有的同学比较喜欢专心地读文章,那么就先读文章再看题。并没有说哪一种方法一定比哪一种好,重要的是找到谁适合自己的方法。

1.重点阅读的地方。

段首,段尾和过渡段是要格外认真读的地方。有时段首会有启示性的句子告诉我们文章的话题,而段尾会有简短的总结。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中心。过渡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会总结上下文。有时候阅读题的答案就能在里面找到,或者至少能得到一些启发。

2.学会答题方法,掌握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一般来讲,阅读题会有三分之一的题目的答案来自原文,不需任何改动。这些题如果找不到答案就很可惜。还有三分之一的题是需要我们在文章原文的基础上重新归纳总结得出答案。这类题也不是很难,能找到文中与问题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总结就可以得到答案。剩下三分之一的题就比较难,是需要你自己想答案,作者在文中是不会直接提到的。这类题的做题方法就是要围绕中心答题。归根到底,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抓住中心思想,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3.答题总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说修辞手法,无非比喻、拟人、排比等等常用的九种方法,写作表达方法常见的有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等。如果我们都能记住这些修辞手法及表达方法,那么就能把阅读题变成选择题,难度也会大大下降。

4.语文答题还有个小小的应试技巧,那就是要把答案写清楚。什么叫清楚呢?首先字迹要工整。不一定做到漂亮,只要整齐不影响阅读即可。其次,就是要有层次。比方说一个6分的阅读题你在回答的时候可以把你的答案分成3点。逐层深入,先答表面的意思,再渐渐往更深层次,隐含的寓意写。一般标准答案不会超过5点,具体几点要同学们视分值而定。在答题中也可以用上“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词,方便改卷老师找到你答题的要点。

5.合理控制时间,答卷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考试总分是150分,有150分钟的做题是时间,那么我们给每一分应该分配一分钟。如一道选择题如果是5分,那么我们就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做它。这样在考试中你就能清楚知道你做这份卷子是快了还是慢了,然后合理调整自己的速度。

二、作文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一大难点,写好作就成功了一半,如何快速有效的完成作文,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

1.文章思想(逻辑)最重要

读完作文题目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作文中心。这里最忌讳的就是就事论事,过于肤浅。我建议大家在立意前先问自己6个问题。举个例子,如果题目是“好好学习”,那么我们就要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好好学习?因为我想要好成绩。为什么我要好成绩?因为我想上好大学。为什么我想上好大学?因为我想要好工作。为什么我想要好工作?因为好工作能赚很多钱。为什么要赚很多钱?因为有很多钱就能做我想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做想做的事情?因为那样才能实现我的人生目标。如此反复问自己问题,我们就能找到好好学习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肤浅的诸如不让父母失望或为了面子等等。

2.注重写作的表达方法

如果说好的中心是画家心中的灵感,那么表达手法就是你画画的技巧。没要好的技巧就难以向读者传达你心中想表达的东西。所以表达手法也是很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条理,逻辑自然,没有语法错误。再高层次的就是文辞优美。

3.下笔前做到胸有成竹

每次读完题后可以花5分钟想一下我这篇文章要写什么,有几段,每段中心是什么,每个中心用多少字表达,这样就能做到下笔前胸有成竹。可以在草稿纸上写简要的提纲,写作中就可以按纲完成。

4.要注意的是首尾两段及中间的段的处理。首尾两句一定要花心思去写,把你最完美的句子写出来。因为考试改卷子时老师不一定有时间全部看完你的文章,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只看首尾段,段首和段尾。

12.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十二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诀窍: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 论据。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句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目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 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 前面的议论句;说明文和议论文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 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四、“瞻前顾后”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直捷更快速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高考作文答题技巧

1.考查对联与场合的对应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常盛常新。

这种能综合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好题型,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考查不同年龄的特殊称谓

年龄文化为中国五千年精神文明所衍生,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高雅称谓。

3.考查诗歌中的对仗常识

对仗一般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几种。目前高考考查的多是工对,工对一般对仗工整严谨,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但是在备考时要有所拓展,做到有备无患。如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4.判断文化(史)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识涵盖文化和文史常识,包括古代职官、教育科举、古代刑律、天文历法、地理山水、礼仪习俗、名号称谓、饮食起居、歌舞艺术、古代服饰等,考生要广泛涉猎。今年全国卷3套试卷都结合文言文进行了考查。

5.考查应用文体用语是否得体

近年来,语言得体试题频频登陆高考试卷,并越来越紧贴现实生活,突出语言的实际运用。

6.挖掘诸子散文的政治智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政治智慧、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用现代眼光对其进行省察,可以为人们认识自我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作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南。

7.考查援引诗词与是否合乎语境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能否根据语境准确援引古典诗词相关名句是一个人良好综合素养的外映,是一个人魅力四射的文化名片。

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客观题(选择题)(3分)

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5.主观题(4分)

6.主观题(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

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

9.主观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11、12、13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15题:

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

15.主观题。(侧重于思想内容)

(三)名句默写(5分)

1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13.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篇十三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语文阅读理解怎么答题

概括内容,归纳主旨

考点要求

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 把握作者的态度和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技法点拨

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常见的方法

1. 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理解主要内容。

2. 抓住关键句段,提纲挈领。

(1)抓中心句。它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石。

(2)抓抒情句,议论句。尤其是开头点题句和结尾显志句,他们常起到点明主旨、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3)抓关键词。提炼关键信息点,利于概括内容,归纳主旨。

3. 概括文章内容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摘录原文中的词句。

(2)没有原文词句可利用时,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概括出共同点,再言简意赅地加以表达,注意不遗漏答题要点。

4. 概括叙事类文章内容,常用“要素法”概括,可以提炼为“人——事情——结果”,概括时要写出“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语言要简洁。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具体情况,“何时何地”有时可以省略。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动词理解

__生动表现了人(事)物__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__比喻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__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__代__,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__和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__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__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文中画线句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__的特点,突出人物__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__的气氛,表达一种__的思想感情

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人+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①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②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③议论:

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

④说明:

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⑤抒情:

它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学习吧创造力阅读:速度“快”—— 理解“清”—— 记忆“准”

14.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探讨 篇十四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理解 试题分析

阅读理解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占分比重很大,在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一共有四篇阅读材料,占了30分,其文章内容涵盖了经济、日常生活、文化等方面,文章体裁也是由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形式多样的体裁构成。

一、中考阅读理解的题目类型

常见的阅读理解题材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方风俗、科学技术等方面,而体裁也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构成。在进行阅读理解的问题设置方面,主要由以下几种构成:

(1)直接题目。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阅读理解题目的第一或第二个,只要学生读懂材料,一般都能回答出这类出自材料内容的题目。

(2)推测性题目。这类題目要求学生能够对材料中的陌生词汇或者词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回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3)总结性题目。这类题目一般会出现在阅读理解题目的最后一个,针对作者态度、文章的主题等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二、应对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

要想在阅读理解部分取得高分,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对文章展开阅读,在此次基础上才能读懂文章意思,做对后面的题目。

首先,找准中心,把握文章主题是关键。作为一篇阅读材料的主题句往往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前几段,又或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会有针对整篇文章的总结性句子。通过阅读全文及时找准主题句,就能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从而准确的答对后面的提问。

如在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第一篇中,第二个题目是:What is the important thing you should keep in mind about speed of reading?此题就是针对文章的主旨提问,通过阅读全文,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可知在四个选项中:

A. To read as fast as you can.

B. To fit your reading speed to your needs.

C. To read as slowly as possible.

D. To keep your reading at a certain speed.

答案B为最佳选项,“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速度”最重要。

其次,通过查阅法将题目的问题定位回文中进行查阅,就能够迅速地找准答案。例如,同样在这套试卷中,第四篇阅读理解的第三个问题是:What fact does the passage lead you to believe?

A. American businessmen do things more slowly than Japanese ones.

B. American businessmen like to say “Yes” and “No”.

C. Americans usually say what they are thinking.

D. Americans do not say what they think or feel clearly.

通过回答原文定位,会发现,材料中第三段的第一句话“In the USA, it is easy to say ‘No’ to something one does not want to do.”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测出,美国人一般都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直接说不,由此,就可以知道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C。

最后,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具备联系上下文猜测、推理的能力,因为阅读材料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陌生词汇,在文后的题目中喜欢选择这些词语出题,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如:在这套试卷中,第一篇文章的最后一个问题是:Which title best give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Something about Careful Reading.

B. Be a Rapid Reader.

C. How to Read?

D. How to Be a Slow Reader?

根据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自然就可知道答案应该选择C。在第三篇阅读材料中,第二个问题是:How do London taxi drivers “give”?

A. They give the poor children a lunch party at the sea each summer.

B. They give poor children the chance to meet the mayor.

C. They pay for some poor children’s rides for a day’s tour each summer.

D. They play with some poor children at the sea for a day each summer.

根据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第三句提到“There rides are paid by the taxi drivers.”可知,司机免费接送贫穷的孩子,因此应该选C。

三、小结

其实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在平常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对句子的识别能力,变复杂句为简单句的能力等等。总之,有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再辅之以科学、合理的解题方法,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一定能逐步攀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石留芳 千里之行,始于阅读——浅议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 2010年11期。

上一篇:营业厅服务总结下一篇:致未来的自己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