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2024-10-09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精选10篇)

1.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篇一

【摘要】中国现行的具有重商主义性质(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开拓国际市场、扭转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国内就业等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面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中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内在矛盾已日益凸现。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国际金融危机却为中国外贸政策进行战略调整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外贸政策,战略调整。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阻断了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格局,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出口增速明显回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冲击是外需减少。不仅美国外需下降,金融危机还造成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外需普遍下降。

2007年出口总值12 180。2亿美元,同比增速25。7%;2008年出口总值14 285。5亿美元,同比增速17。2%,增速回落8。5%;2009年1-9月,出口总值8 466。5亿美元,同比降低21。3%,增速回落29。80025。有关调查显示,美国经济下降1%,中国出口将下降6%;而欧洲经济下降1%,中国出口将下降15%。外贸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大挚之一正在急剧减速。

2。外汇储备严重缩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数据,截至2008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95万亿美元。其中已投资美国国债、“两房”等政府机构债券和美国企业债券达1万多亿美元,仅中国银行持有的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即达7 562万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2。132万亿美元,超出排在全球第二位的日本1倍,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29%,占我国GDP的比重已接近一半。外汇储备增加过快、过多,既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又加大外汇储备运用的压力和外币资产保值增值的风险。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遭受美元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双重损失,而购买美国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债券也遭遇了大幅缩水和破产的危险。

二、中国现行外贸政策带来的问题。

如果从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上述种.种冲击,实际上与中国现行的外贸政策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中国施行以低价竞销推动出口规模过度扩张为特征的外贸增长方式,这一具有重商主义性质(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开拓国际市场、扭转贸易逆差、扩大国内就业等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使中国在短期内扭转了贸易逆差并迅速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同时也给国内外经济带来许多严重问题。

1。贸易不平衡加剧。中国现行外贸政策使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快速增加,有些产品甚至短期内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市场份额急剧增长,导致中国与许多国家贸易不平衡状况加剧。国际上通常以顺差或逆差占本国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平衡度”,只要该比重控制在10%以内即意味着一国贸易基本平衡。依据这一衡量标准,2006年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度为10。1%,2007年为12。06%,已进入贸易不平衡阶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降为12009年1-9月,贸易不平衡度为8。69%。值得重视的是,中国贸易顺差自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贸易顺差为1 020亿美元,2006年达到1 775亿美元,2007年又跃升至2 622亿美元,如果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按这一势头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将很快出现失控局面。

同时,中国外贸巨额的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也会产生以下影响:

贸易摩擦加剧。从贸易顺差来源地来看,主要有美国、香港、欧盟、加拿大、土耳其、墨西哥等。由于贸易顺差过于集中于美、欧等国家,导致与其贸易摩擦加剧。仅2006年即达83起。

2008年中国遭遇贸易摩擦仍然不断,涉案金额将近15亿美元,给我国出口带来很大压力。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8月,我国化工行业遭遇贸易摩擦案件14起,已超过2008年全年案件数。总的看来,与中国贸易呈逆差的国家多以各种理由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最终导致贸易摩擦急剧增加。

2。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或贸易利益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有四种不同形式,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是一般衡量指标,其他的贸易条件则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补充。这里,仅对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化进行分析。

3。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的国际比较。作为衡量贸易利益在国与国之间分配状况的评价指标,价格贸易条件还可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因此,比较各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和所处的地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数据计算,世界上多数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化不大,发展中国家还略有改善,印度和巴西虽然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但不明显,只有中国的情况尤为严重。

这足以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从以上中国价格贸易条件自身变化和国际比较两个方面来看,都充分证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较低,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这与中国迅速扩张的外贸规模(尤其是出口规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为什么?如果从影响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因素看,主要是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①资本、技术含量不高而普遍靠低价竞争,这显然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有关,而政府的出口支持政策,如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出口奖励、出口贴息贷款等和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又对出口价格进一步下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从影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因素看,主要是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国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扩大,引起进口商品价格(如石油、原料和中间产品)的持续上升。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加工贸易方式在中国的出口和进口中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②,而在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又占主体③。这样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利用“转移价格”,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进一步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参考文献:

[1]新华社[N].国际先驱导报,2008-10-21。

[2]新华社报导[N].2008-09-18。

[3]孔庆峰,孙旭蕾.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篇二

关键词:新常态,外贸政策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进入到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原先的传统贸易政策已经不再适用,需要以寻求国内规制政策和国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在对外贸易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之下需要制定合适的贸易政策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一、新常态下中国贸易出现的新变化

1.新常态下关税改革的主线是税率下调。(1)降低关税是促进国内消费市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的重要一环。(2)降低进口关税是应对消费外流的最直接措施。大规模代购和海外出游购物的热潮高涨,消费外流现象越发明显,每年出境消费额超过万亿。(3)关税的降低有助对外贸易平衡发展。2015年下半年以来,在出口增速低迷的情况下外贸顺差却屡创新高,原因在于进口增速持续大幅度负增长。

2.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恶化。(1)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放缓抑制我国的贸易出口。从近三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3%,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也降低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意愿和进口能力。(2)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降低了我国的进口贸易额。由于我国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制造业产能扩张等原因,使得我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的主要购买国家,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得我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3)贸易摩擦动力增强。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的目的,不断的设置贸易壁垒,而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更引起了发达国家不满,贸易摩擦案件数量不断增加。

3.国内外贸企业遇到新的困难。(1)国内外贸企业产能过剩。我国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包括有色金属开采、太阳能电池板行业、钢铁制造行业。(2)我国正在慢慢丧失廉价劳动力这样的比较优势,不能够再靠廉价劳动力创造出的低成本产品增加贸易额。

二、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机遇

1.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国产化机会。我国外贸产品主要为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同时粮食、原油、矿产品和集成电路等资源、能源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是高度依赖进口的,从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的角度,对进口较为依赖的商品在引进时,逐步消化吸收,引入设备、零部件等的生产要转化为本国制造。

2.跨境电商将成为新机遇。尽管我国对外贸易数据连续3年持续走低,但是我国外贸正在从低成本优势向产业链完善、人才集聚等转变,在该形势下,2014年我国的一般贸易比重提升1%,显示贸易方式更加合理,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达到12%,年增长速度超过30%,显然,跨境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国外贸的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可以通过扩大外贸主体,减少贸易环节,简化贸易流程促使企业转型,鼓励第三方电子支付,延伸价值链,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3.“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1)增加了基础设施的出口。“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拉动我国劳动力以及施工机械设备的输出,使得基础设备的输出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席地位。(2)增加工业出口。我国尽管在产能和工业设备上仍然存在不足,但是相对而言,仍然具有优势,因此,我国可以通过输出工业产品,比如生产线等,帮助“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伙伴推动其工业化进程,而另外一方面也带动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贸易。

三、新常态下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创新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创新的总体思路是,千方百计稳增长,坚定不移调结构,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引领新常态。

1.适当调整税收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平衡。对于新常态时期而言,在制定对外贸易税收政策的时候,要保证税收政策的实用性,达到预期吸引外资的目标,使新常态下的对外贸易税收政策能够积极鼓励出口,保护并引导我国本土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2.积极完善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由于在目前的出口中存在报关口岸出口货源和出口企业不一致的情况,造成很难掌握出口的产品的实际赋税,变相的补贴产生不必要的对外贸易争端。因此,在自贸区加快电信业、金融业、文化等产业的“营改增”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规范退税流程,杜绝骗税行为,不断升级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退税制度,构建科学的出口退税制度。

3.加快发展服务贸易。(1)减少贸易壁垒。在服务贸易壁垒的解决上,要实行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2)改进准入制度。实行服务业外商投资登记备案制。逐步把服务业外商投资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加快双边、多边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规模和范围,加快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充分利用各种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发展与相关国家、地区的服务贸易。(3)服务贸易税率与国际接轨。在对自贸区实现“营改增”服务业企业,试行服务贸易出口零税率制度。

3.中国汽车进口贸易政策及影响 篇三

关键词:中国汽车产业 贸易政策

一、保护时期(1986~2000)

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1986年4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中首次提到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从1986年到入世之前,我国汽车产业基本上执行的是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的贸易政策。

(一)高壁垒、高关税时期(1986~1993)

这段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处于高度保护状态,进口关税一直居高不下。拿轿车来说,进口关税一直维持在180%~220%的水平。1985年以前,我国汽车的整车进口关税为120%~150%,从这一年的6月份起又在这一水平上加征了80%的调节税,故1986年汽车进口关税中3升以上排量的汽油轿车的关税为220%,3升以下排量的为180%。进口汽车的这种关税水平一直维持了8年。

(二)关税有所降低的保护时期(1994~2000)

这段时期我国汽车产业仍处于保护时期,但保护程度与上一时期相比有所下降。1994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对进口汽车关税水平进行了调减,在 175个关于汽车的税目中有105个进行了下调,进口税率共降低了约13个百分点,这是我国迈出的与国际汽车市场价格接轨的第一步。1994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是我国第一个产业政策,并在进口管理政策中提出: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适时降低汽车、摩托车进口的关税税率,调整单列产品税率的结构。从该年起我国汽车进口关税呈逐渐递减趋势。以轿车为例(如下表),轿车进口关税税率从1994年前的180%~200%,下降到1997年的80%~100%。

除关税壁垒外,我国还采用了部分非关税壁垒措施作为汽车产业的主要保护手段,如配额、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数量限制等。这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汽车产业政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高保护的贸易政策产生的影响

贸易保护使得国内汽车厂商在价格上与国外汽车厂商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些保护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对我国汽车产业组织优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1.不利于汽车组织优化

过度贸易保护政策下产生的超额利润降低了汽车产业的进入门槛,刺激了各地、各部门不顾条件盲目上马汽车项目。一时间,许多省份都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或“省府工程”“市府工程”,尽管中央政府试图干预,但地方政府总能设法绕过政策壁垒,并通过各种努力游说中央政府决策机关,致使汽车进入壁垒失效,汽车行业呈现一盘散沙的景象。同时,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缺乏改革创新动力,阻碍了在产业组织整合和优化过程中企业自身组织能力的成长和作用发挥。

2.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失误

1994年我国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强调“以市场换技术”,对合资轿车企业有着更大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凡是有能力进行合资的国有轿车厂商都纷纷和外商进行合资。事实上,我们非但没有学到外方的核心技术,我国汽车企业逐渐失去了市场,而且还要向对方交付品牌使用费、技术转让费、KD散件购买费等,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利润分配方面,往往也是外商占有大部分的利润份额。

二、逐步自由化时期(2001~现在)

2001年加入了WTO后,我国的关税水平明显下降,这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履行世贸组织规则。同时,2004年6月出台了新汽车产业政策,我国进口汽车政策发生了多方面变化。

(一)汽车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

中国汽车进口关税水平在近期呈急剧下降趋势。日本加入GATT 10年后的1965年,汽车产量已达180万辆,但关税仍维持在30%的水平,而中国入世仅3年后就降到30%,且是大幅度降低。如果以1994年为界,可看到中国轿车关税经过10年已从180%~220%降到2004年的38%~43%,降幅惊人。2004年我国3升以下和3升以上的进口汽车关税税率已分别降至34.2%和37.6%,2005年统一降到30%,2006年1月1日又降到28%,2006年7月1日降到25%。汽车零部件关税2005年降到13%,2006年7月1日则降至10%。

(二)非关税壁垒方面的变化

除了不断降低汽车关税外,那些曾经作为主要保护手段的非关税壁垒方面的措施也逐步被解除。在2004年6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规定,汽车进口制度由配额制转为自动进口许可制,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并于同期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取消了汽车进口的配额许可证管理。除此之外,我国还取消了实行多年的进口汽车保税政策,所有进口口岸保税区不得存放以进入国内市场为目的的汽车。

(三)新贸易政策的影响

1.关税降低的影响

在2002年和2003年初关税大幅下降,国内汽车价格有所下降,且国内消费量大大提升。2005年国内销售价格只发生了小幅下调,而没有出现大家预期的大幅下降的现象,进口汽车对国内整体车价的影响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一方面,取消了进口配额后,2005年进口汽车关税下降幅度并不大,因为3升以上排量的进口汽车综合税率(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总和)仍然高达58.97%。在与国产汽车的价格竞争中,进口汽车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仍对国内价格有进一步下降的预期,“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汽车的消费。

2.取消配额的影响

在2004年以前我国的进口车许可证价格居高不下,因此进口到我国的汽车主要以中高档轿车为主。因为低价位轿车无法分担高昂的配额费用,经销商一般不进口此类车型,随着进口汽车配额的取消,我国进口车的车型结构将会逐渐发生变化。由于许可证费用已不存在,增大了中低档轿车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进口车型结构的变化将使国产中低档轿车在汽车市场中逐渐承受一定的压力。

3.实施自动进口许可的影响

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说明进口配额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我国进口管理的完全取消,而只是采取了更为宽松和符合世贸组织原则的管理方式。对于国内的进口汽车经销商和消费者来说,实行自动进口许可对汽车进口贸易进行管理,除了顺应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外,也要比配额制度更透明。配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计划行政的色彩,而且由于政府在实施这一制度上的透明度相对较低,就容易产生“寻租”等现象。而现行的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只要经销商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实力,就能在同一平台上相对平等地竞争。

4.落地完税政策的影响

实施该政策以后,车辆进入中国港口,就要立即付清关税,进口商无法将进口关税的压力转移给客户,进口同样数量的车辆就要比之前占用进口商更多的资金,从而增加了进口商的财务压力,降低了进口商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导致中小经销商退出市场,同时也降低了汽车进口业务利润吸引力,使更多的资金撤离汽车进口业务,进而降低了进口车辆的数量,所以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优化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还可以起到保护国内市场的作用。

三、结束语

一国的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对其贸易结构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决定作用,反过来,贸易政策和贸易结构对于其产业结构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制定某一产业的产业政策时,一定要全盘配套考虑相关的贸易政策;同樣,在分析某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时,也必须对与其相关的贸易政策和措施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就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贸易政策是为其发展提供保护和支持的。我国已经入世,相关贸易壁垒必须也必然逐步减少和取消,但在符合世贸组织原则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水平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依然是近期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双杰,刘伟.贸易政策变化对我国进口汽车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 经济论坛,2006.

[2]任志成.中国汽车产业贸易政策回顾与前瞻[J]. 现代管理科学,2003.

4.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篇四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现状;政策建议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开始发展,到20xx年,旅游服务贸易总收入从19xx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395.6万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150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位次由19xx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5位,入境游客人数的增加,带动了周边交通,民航,住宿等行业的发展,也缓和了就业形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以及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届时不仅会对中国服务贸易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成为了旅游服务贸易大国,但并不是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1、外国客源市场不够丰富

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统计,在外国客源市场中,日本和韩国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客源国,此外是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澳大利亚。虽然这几个市场很重要,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市场需求增长已经进入平稳期,当需求逐渐趋向饱和,其开拓能力必然也会受到制约,而有开拓潜力的欧洲等国的入境游客人数却没有显著增加,这反映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出更广阔的市场。

2、立法滞后

我国先后出台了十几部针对旅游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对规范旅游行业,加强旅游监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没有从法律层面对旅游业的发展加以保护和约束,旅游业法律的空缺不仅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现在的发展规模极不相称,也导致了旅游服务业监管的不力。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

一直以来旅游业都被当做“无烟产业”或者“绿色产业”,旅游服务贸易由于前景广阔,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把旅游当做支柱产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严重,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三是旅游景观资源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地区性不平衡,东部11个省级行政区旅游外汇收入大于中西部20个省级行政区,且东部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在81%以上,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开发均不足,而东部地区刚好相反,不仅开发早且交通便利,基础配套设施配置到位。如果这种差异性发展持续下去,不仅将导致东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长期负荷,而中西部地区旅游设施闲置,还会严重阻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

我国旅游市场既缺乏效果显著的营销方式,也缺少资金投入。首先在方式选择上,大部分旅游项目缺乏创意,自然资源没有和人文背景结合,宣传方式简单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就是旅游投入不到位,据旅游协会资料显示,每增加1美元的营销投入,就可以增加123美元的收入,但是我国国家旅游局的年营销投入只有350万美元,仅占世界总数的0.175%,可见,缺乏有力的营销,会直接影响到旅游收入.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客源市场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地区特色突出,适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必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创新旅游产品,并结合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吸引国外游客。例如西班牙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不光是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还依靠一系列的措施,在产品的开发上注重多元开发,强调品质取胜。我国不能只局限于旅游观光这种传统方式,也应增加休闲度假,商务旅行,自助游等旅游方式的选择,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出精品路线,来吸引国外游客。

(二)加强政府主导,完善立法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协调和参与,我国应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扩大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消除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壁垒,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同时要加快旅游立法的工作进程,参照WTO的相关规则,建立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其次要加强监管力度,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

(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中国早在1985年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这意味着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做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眼前利益和将来利益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建设旅游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同时要从政策、科技手段、经济投入多个方面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地保护。

(四)结合地方特色,协调区域发展

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整体快速发展,必须打破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域的限制,从全局出发协调区域发展,同时要结合地方特色,例如西部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独特而神秘,对外国游客很有吸引力,但基础设施薄弱;而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全面,交通便利,长期来是我国入境游客最大的集散地。因此对于发展西部旅游,要注重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走出一条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同时要注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民的路子。对于东部地区要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加强各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发达的东部地区扶持中西部,在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开展多样化、特色突出的旅游活动和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任晓燕,霍朱莲.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4.

[2]陈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5.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篇五

只为一次考上研

19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四部分 中国的对外战略 第一节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就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根本依据在于中国自身的国情和面临的世情。

第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依据。第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第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依据。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

第一,强调发展的和平性。第二,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第三,强调发展的科学性。第四,强调发展的合作性。

三、中国发展起来后也不会在世界上争霸

一是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二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三是坚持以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分歧。

四、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第二, 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第二节 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特点,新变化,审时度势,对我国外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外交的新主张,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第一,外交理念有重大创新。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宣示维护领土主权坚定信心。

第三,凸显对外政策主动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四,首提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第五,高度关切非传统安全。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第六,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四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增)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达个世界,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工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首次在外交场合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通过一系列出访,宣传介绍了中国发展中非、中阿、中拉关系的政策主张以及全球性问题国际治理的中国主张,习近平首访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闻明了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设共赢共享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交流互鉴、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也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期性和限巨性,认为这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时代主题观和国际格局观是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依据,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环境基础。

(2)“地球村”理念是建设共同体大厦的软实力(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略和总目标

习近平在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路。即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要课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的文明交流,生态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措施为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 促进共同体的成长,最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4)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共同体大厦的框架结构。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 也不是另起炉,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我们欢迎各国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第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创了中国外交实践新局面

第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 服下证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6.对外开放政策 篇六

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开放式政策.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适用而先进的技术设备,并聘请必要的外国经济技术专家来帮助我们工作。我国的对外政策面向全世界,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开放的要点是:

1.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力争经过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2.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方便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法律保障。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当投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领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要合理布局,认真办好。

7.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篇七

一、WTO的背景情况

1. WTO建立的背景及其价值目标

在全球贸易的大家庭中, 每个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贸易政策, 并且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 心目中都有自己最佳的国家利益。各国都认识到, 如果能够找到鼓励商品自由贸易的方法, 通过颁布自由贸易规则将贸易从高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中解放出来, 那么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好的体现。自由贸易规则和减少商品自由流动壁垒的全球性框架, 在二战后不久由《关贸总协定》 (GATT) 建立起来, 现代化的全球贸易制度就此诞生了。近50年来, 关贸总协定履行其职责, 制定国际贸易的规则, 并为解决国际争议提供了一个论坛。1994年, 一项新的世界贸易协议达成, 称作《1994年关贸总协定》, 它增强了国际法律在管理贸易时的作用, 并创建了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一个以管理关贸总协定的世界贸易制度为职责的国际组织。

在美国的带动下, 各个国家信奉了自由贸易和开放的市场政策, 他们希望通过WTO继续降低关税, 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根据各成员国的要求, WTO提出了一个有组织的全球性结构, 为贸易、投资、和发展以改善经济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环境。其主要目标就是, 通过减少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而设置的壁垒和限制, 从而实现公平的贸易。

2. 平等、公平的竞争条件

WTO本身是好的, 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学理论——李嘉图的国际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理论也是好的, 但是他们的有效实现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所有参与其中的竞争者面对的竞争条件是平等的、公平的。而现实中的国际体系不是一个单一的国际分工, 并且以公正的等价交换为机制运行的体系。国际关系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存在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体系。在这种体系中, 国家实力和地位始终是本国、本民族最大经济利益的可靠保证。

二、加入WTO为中国经济带来机遇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世界表明了愿意以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形象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而要真正融入自由贸易的大家庭, 成为全球贸易体系的主角, 尊重WTO的规则, 加入WTO便成为了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第一步。在2001年11月10日于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 中国被接纳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于12月11日生效, 至此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这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民主化当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据中新网的消息称:“调查显示, 98.8%的北京市民认为加入WTO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美国商务部长唐纳德·埃文斯在其发表的一项声明中说, “美国祝贺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中国入世将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为美工业产品、服务业和农业出口打开中国的市场, 并增强世界经济”。但是, 我们在为此欢呼雀跃的同时, 仍然要报有一丝理智的清醒。

三、加入WTO后中国贸易政策选择所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的市场会更加开放, 许多以往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的手段和工具将会被规范。一定目标的特殊政策和战略手段需要加以改善和调整, 并且一些手段和工具只能作为一种暂时的方式被允许使用。即在WTO的规则下中国运用对外贸易政策来干预国家产业发展的回旋余地会受到一定限制, 具体表现在:一是进口保护的范围继续削弱, 关税大幅度削减, 配额限制将不复存在, 工业品非关税壁垒将几乎全部取消;二是出口推动, 政府直接干预来推动进出口将越来越遭到WTO影响的限制, 出口政策将受到严重削弱和阻碍, 如补贴限制和反倾销约束;三是市场准入, 目前稳定的可预见的市场准入主要取决于关税的运用。市场准入包括开拓投资领域及非关税壁垒关税化 (见下表) , 降低关税两个方面。加入WTO后, 中国承诺在电信、银行、保险、专业服务业等入世前限制较多的领域开放市场, 实行投资自由化, 这意味着中国不限制绝大部分行业 (特殊除外) 的投资市场准入。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8年01月14日第三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就曾说过, 东亚国家的成功, 主要依赖于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中国加入WTO便是利用这样一个机会, 通过政府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良性互动, 减少外国进口对本国市场的冲击, 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真正维护国家利益。完全放松政府对于国际贸易市场的管制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这样只会将中国的国家利益置于危险的边缘。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会出现大幅度调整。

四、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外贸政策的选择

2008年4月26日,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在“第六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上表示, “我国长期依靠低要素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依靠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日子, 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近年来, 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 出口居世界第二位。外贸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目前的国际形势复杂, 出口企业面临的内外的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 既面临着严峻挑战, 又存在着机遇。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 世界经济将进入增长放缓期。美国和欧美的经济增长明显下滑。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已经回落了15%和10.3%。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不能低估。次贷危机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很好的机遇。由于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 一些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陷入了暂时的困境, 这给中国企业提供很好的并购机会。这些企业拥有知名品牌和强大的国际营销的网络, 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 如果能够成功地并购, 这些优质资源如为我们所用, 会极大地促进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进出口企业要认清宏观经济形势, 主动适应宏观政策的调整, 在增强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韩国, 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主要来自这些国家或地区, 因此,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必须根据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势的变动而有所变动。例如, 在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对中国的汇率制度提出质疑和责难之时,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可能从其他的对外贸易措施上进行协调。

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应从整体的国内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的国情出发, 趋利避害, 既要维护和发展本国经济, 又应在WTO体制中寻求对等的前提下, 以最小的政治代价即部分主权约束和让渡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即一方面从本国产业需求出发;另一方面在WTO框架下, 利用和发展适合自己的WTO规则来制定中国的贸易政策。从国内政策需求看, 应该更加关注国内各个产业的贸易政策需求, 有选择地提供相应政策, 同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目的、有差别地选择相应自由或保护贸易政策, 目标是建立和发展健全的产业结构, 并要有利于该产业结构的升级, 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 目前为WTO一揽子协议中所允许的政府支持性政策, 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可采取的补贴, 对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应当积极予以利用, 加快本国产业竞争实力的提高。二是政策的选择是动态的、主动的、保护性的。这表现为逐步向以WTO为核心的多贸易体制靠拢, 产业保护的期限要适度并有差别性, 按照WTO规则要求逐步取消关税壁垒。保护的对象、重点和程度根据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国民经济运行影响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国际舞台上, 积极地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谈判与制定, 联合具有相似利益的经济集团寻求自己在WTO中有利条款制定。在支持对国际贸易保护行为进行规制的同时, 努力争取本国在政策领域必要的过渡期和其他特殊待遇, 拓展政策的使用空间。同时从本国国情出发, 也要极力主张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当的区别对待政策, 进一步努力通过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予以实质性的确定和保护。为此, 我们不仅要在国内积极按WTO规则来制定满足本国企业的发展要求的贸易政策, 还需要在国际上不断为规则的合理性争取空间。

五、结论

8.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篇八

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前景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人类现在面临着一场革命,当然,这种革命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我们关心国际格局其实关注的是主要国家、主要经济体之间在面临利益和权益的博弈时候,达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就是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影响一个国家确定国际规则或国际制度的因素第一个就是经济实力,第二个就是货币的力量,第三个是价值理念,又叫软实力,这是一个国家很重要的支撑力量。现在世界经济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物质、实体经济的变化。

那么未来世界的趋势是什么呢?原来的全球化是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将来可能是一种规则基础上的全球化,要重新定全球化的规则。再平衡问题也是国际间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从格局来讲,全球经济在实体上变化的速率、方向上可能会有一些调整。对于中国来说,挑战会越来越多。整体实力上升的速度可能要有一些变化。当然,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未来的国际格局将取决于国际规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这样一些国家。

世界经济下一轮危机在哪里?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当前世界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危机是在欧洲,但是未来世界更大的危机在美国。美国和欧洲之间会有一场重大的调整,这是第一。第二,欧洲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而美国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充分暴露。第三个层次就是政治经济的协调,欧洲的改革要比美国来的容易,欧洲的情况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是国与国之间的二元经济。这个矛盾相对而言,可以通过紧闭的方式,通过违约的方式来解决。但美国的情况非常严重,美国的国内经济出现了二元经济。由于美国社会产生了二元经济,因此,必然反映在政治上也是二元的,这个二元经济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矛盾将被激化。

经过三四年的调整,不超过5年,欧洲能够走出泥潭,美国还要拖。一旦这个格局形成的话,美国大量的资金会从境内流向欧洲,流向中国,流向其它国家,这个时候美国的实际利率就必须提高,美国的汇率势必贬值,这两件事是同步的,这个时候整个国际格局会产生迅速的变化,整个的危机会演变成一个货币的危机。这场危机最开始是资产负债表危机,目前是表现为国家财政的危机,下一步,可能5—8年之后,就是一个货币的危机,而我们中国不可避免的会卷入进去,因为中国金融市场一定会成为投资者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欧债危机的下一步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马骏(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欧洲的危机已经从开始的第一阶段演进到现在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债务本身,第二阶段就是银行开始出现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银行体系本身的风险导致实体经济的一个危机。银行不能向银行、银行也不能向其它经济体提供流动性,导致流动性萎缩,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就会大幅下跌,造成经济的深入的衰退,这些都是具体的可能发生危机的表现形式。应该考虑大规模的对银行进行注资,甚至国有化。另外,做好剥离金融机构不良金融资产的可能,而且在危机国家中,不能有国家来保障,那是无意义的。需要新的更高的机制来保障,一旦出现这种危机的情况,必须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先恢复。

随着危机的深化,一些大国或者相对健康的国家,他们救助弱国的意愿在下降,中国也要做相应的预案和准备,要及时把握一些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在中国,我们对欧美经济二次探底的估计不足,对国外的情况过于乐观。美国和欧洲有很大的联动性,欧洲如果陷入深度衰退的话,美国不可避免要显著的衰退。如果全球出现深度衰退,中国要不要搞另外一个刺激计划,如果深度衰退,我们不得不搞经济刺激,没有选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力度,下一轮刺激要更多注重财政政策,防止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最容易导致通胀,我们要更加合理地运用这些财政投资。

欧洲经济问题,主要是欧洲主权债务问题

汪涛(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其实欧债危机是目前的危机,应该说是迫在眉睫的一个危机。就拿欧债危机和美国打一个比方的话,如果说美国是得了癌症无可救药的话,欧债危机就是得了心脏病大出血,那么你说哪个更紧急哪个更严重。所以我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欧债危机可能是更值得关注的。那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因何而起?首先,在欧洲金融危机以前,一些国家出现了信贷的高速扩张和房地产泡沫。另外一个就是财政政策缺乏进度,这也是很多国家出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改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社会的政治成分,它已经不可能承受了。还有一种就是财政紧缩加经济增长,一方面保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其他一些结构改革刺激经济增长。还有最后一种就是违约和重组。

欧洲的政治家们虽然现在往前走非常的不情愿,对各国来说都是不情愿,但往后走又没有可能,往后走的风险可能更大一些,成本更加巨大。往前走可能方案各有不同,在目前的阶段要稳住市场信心,稳住市场信心需要一揽子计划,可能包括欧洲央行扩大购买主权债务的量,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有两点,第一,要容许弱国债务重组,只不过是要有序的重组;第二,欧洲实现某种程度的一体化,赢得改革的时间,为长期解决欧债问题打下一个重要基础。

如何看待美国经济的问题与影响

黄海洲(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美国现在得了癌症,欧洲得了心脏病,美国要治病,有一味药方叫人血馒头。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博弈的问题,如果欧洲栽进去了,美国可以先拔出来,可以踩着盟友的尸体爬起来,所以,吃人血馒头可以拯救美国经济。实际上美国国债问题由来已久,其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要靠增长,然后再靠通胀,是因为增长问题包含了货币等问题,再有,如果能化解的话还要靠软实力的增长,靠GDP的增长来解决。治本是靠增长,治标是靠通胀。通胀是广义上的通胀,第一是物价的增长,第二是资产价格的通胀,还有货币贬值等。当然还有结构上的调整,引入金融机制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规则的问题。

美国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美国问题是世界最大的问题,美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所以要把美国问题

讲清楚一定要结合欧洲问题。全球大平衡大势所趋,任重道远,洗牌继续,赢者先活。美国得了癌症,但美国可能先活过来。美国的国债不会发生改变,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目前难以动摇。第一点,欧洲银行的钱要存在欧洲央行里面。第二点,如果欧洲出问题,可以买美国的国债,欧洲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很严重,是轻度衰退,反而会对美国经济有好处。接下来,美国在未来几年内经济会有低速增长,五年或六年后美国经济会恢复到一个常态。

俄罗斯经济现状与前景

程伟(辽宁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俄罗斯的经济现状,概括为两句话,经济上是严峻的,但政府是可以控制的,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第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投资,过去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内需和外贸因素,这和中国不一样。俄罗斯今后的外贸拉动肯定进一步降低,内需也将降低,为什么呢?因为俄罗斯有钱人特别多,而有钱人更多是买外国人的商品和有价债券。逼到最后一条路上就是外资,俄罗斯现在把重点瞄向了欧洲,瞄向了欧盟,特别是在欧盟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双方有合作的空间,能不能实现就成为了另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通胀问题,通胀率虽有降低,但与他国相比仍然很不好,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振兴企业经济是很困难的。

道路虽然非常不平坦,但俄罗斯前景不悲观,简单说两条,第一条国际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俄罗斯发展非常有利,美俄关系、欧俄关系、中俄关系都是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外部制约对俄罗斯明显改善。第二条是国内,经过了大起大落的20年,现在真的往前走,再加上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使国内的阻力小,基本达成共识,这都是有利的条件。未来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当中,俄罗斯不容忽视,大趋势上看还有可能是提升的态势,这一点不能低估:俄罗斯原来的计划经济可能进入新的第二次转型,第一轮的转型是由计划转向市场,下一步的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

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在世界经济的复苏处于停顿状态、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商品价格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资产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呢?第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于未来一段时间,与出口相连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这种可能性,我们要有高度的警惕性。第二,中国面临遭受资本损失的最大威胁,由于美元贬值,由于美国的国债出了问题,它的风险度大大提高,这两个原因都会使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遭受严重的损失,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且是新的挑战。第三,我们当前主要任务是反对通货膨胀。事实上,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是长期的,是严峻的。

美元的下跌会对中国造成这么一种冲击,就是价格重估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这个问题,原来我是非常主张人民币升值的,中央银行不干预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算了,现在我有点担心,如果这么做的话,如果这种价格重估发生,对中国的冲击可能也是很大的。所以现在中国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有一系列的非常明确的政策,中国的宏观经济目标保增长没问题,物价稳定没问题,我觉得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我们的储备资产的保留,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是非常艰难的。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中国角色

潘英丽(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已经具有了核心地位。为什么呢?一个是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同时又没有办法约束它,那么这一体系就存在崩溃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慢性危机,中国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是改革的最大的推动力量。如果连最大的受害者,你都不想推动,或者不想去挑这个头,那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最终是不会搞出来的。从目前政治格局来看,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挑头作用是不可推卸的。

9.对外担保政策问题解答 篇九

2010年7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39号,以下简称《通知》)。现就《通知》中涉及的部分政策问题作以下解释。

一、对外担保的外汇管理范围有多大?

担保是指担保人在信用基础上或通过设定物权抵押、质押等方式,向受益人承诺,当被担保人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向受益人履行某项义务时,由担保人代为履行相关义务。担保项下义务通常是按照约定方式计算的现金付款义务,其性质通常是支付交易对价或进行赔偿,但也可能是某种不属于现金付款的履约行为。这样宽泛的概念导致很多承诺行为均可纳入担保的范畴,除保证、抵押、质押、留臵、定金这些常见担保形式外,根据各国法律规定、业内产品创新和行业监管分工等原因,担保还可能以其他形式或名目出现,如财产负担、债账担保、风险参与(分担)、信用违约调期(Credit Default Swap)、赔偿承诺、信用保险、信用证、承兑、背书、共同监管等。

从资本项目管制角度看,外汇局主要关注可能引起国际收支交易、担保项下责任可折算为现金付款义务的那些跨境担保行为,有市场需求的跨境、跨币种担保交易,目前可以归纳出十四1 种之多。对外担保只是跨境、跨币种担保业务众多类型中的一种。在有较多资本项目管制的条件下,除非相关领域已经存在较为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如银行开立的各类信用证),外汇局通常会出于国际收支调节考虑,将实际具有跨境担保性质的各类交易纳入担保的管理范围,无论其形式或名称。对外担保只是跨境担保行为的一种,也是迄今为止跨境担保交易中规范最为详尽的一个类型。只要担保人注册地在境内,而担保的另外两个(或一个)当事人至少有一方在境外的,均须纳入对外担保的管理范围。

二、对外担保与其他资本项目交易是什么关系?

境内机构对外担保与外债、对外放款和境外直接投资在特定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担保合同签约生效后,在债务人发生违约前,担保人对债权人存在或有债务,对债务人存在或有债权;如债务人发生违约,在担保人进行担保履约前,担保人对债权人承担直接债务,对债务人享有债权;担保履约后,对债务人享有直接债权;若担保人为境外被担保人的股东,则为股东贷款,与跨境直接或股权投资的效果类似。因此,从政策的宽严角度看,对外担保的监管力度需要与其他领域的资本项目管制政策相适应。

跨境担保交易的结构和定价相对复杂,各国关于担保的法律规定存在较大差异,担保与其他资本项目交易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当前条件下由监管部门出台十分详细、明确的跨境担保规范性文件,将存在很大困难。从目前的立法状况看,在跨境担保领域,2 政策相对明确的主要是对外担保(或内保外贷)和外保内贷这两项。凡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均应理解为不能做或外汇局有明确答复口径后再做。

三、《通知》与《办法》、《细则》之间是什么关系? 现行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框架主要由1996年发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1997年发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以及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的通知》([汇发(2005)61号],以下简称61号文)等文件组成。

从法规之间形式上的关系看,此次《通知》取代了61号文和部分规范性文件,与办法、细则同时有效;但从具体法规条文的内容看,凡《通知》中相关规定与《办法》、《细则》相关条款有冲突的,应以《通知》为准。《通知》发布之前已经签约的对外担保合同,登记(备案)、履约、清收等手续,均按照《通知》规定的方法执行。

四、改革后的对外担保外汇管理方式有哪些主要内容? 外汇局按照担保人类型确定了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类型的担保人在提供对外担保时,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

1、规模管理方式:(1)银行融资性担保实行余额管理,有数量限制;非融资性担保有“中国背景”限制,但无数量限制。(2)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以逐笔审批为主、余额管理为辅,3 均存在数量限制;确定管理方式时,不区分融资性和非融资性担保。

2、确定对外担保余额上限的依据:(1)法人形式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本外币合并的实收资本的一半为指标上限;非法人形式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本外币合并营运资金的一半或外汇净资产为指标上限。(2)企业以净资产的一半为上限。

3、被担保人资格限制:银行没有限制,其他机构有股权关联限制。

4、担保履约管理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可自行办理,其他机构实行逐笔核准。

5、担保登记备案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实行定期备案,其他机构实行逐笔登记。

除上述管理框架外,《通知》还针对过去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新增了部分适用于所有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的管理原则,如取消外汇收入限制和按比例提供担保、限制担保项下资金调入境内、消除境内中外资企业政策差异等。

五、总局采用什么方法首次集中核定对外担保余额指标? 2010年8月,总局根据各分局报送的指标核定申请,按照《通知》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担保指标进行了首次集中核定。为了维持指标核定方法的一致性和各银行之间的大致公平,确定了以下指标核定方式:

1、按照合理方式确定指标上限,即法人制银行类金融机构4 按照实收资本的一半确定指标上限,非法人银行类金融机构选择营运资金的一半或外汇净资产中较大的数额,作为确定指标上限的依据。根据2009年底和2010年6月底的对外融资性担保实际余额的较大值,确定该银行当前担保实际余额。

2、对于单家银行,按照其担保实际余额的2倍核定指标,但实际核定指标最低取上限的50%,最高取上限。如担保实际余额超过上限,则按担保实际余额核定指标;银行实际申请指标低于上述核定标准的,从其申请。

六、对外担保交易中主要涉及哪些风险?

与对外担保交易相关的风险主要有三类,一是境内担保人的偿付(履约)风险,这类风险引起的大额对外支付将对境内担保人的偿付能力构成较大压力(能够获得全额现金反担保的情形除外)。二是担保交易中的合规风险,这类风险来源于未能妥善遵守与担保交易各环节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范性文件以及临时性行政干预措施而引发的行政处罚风险。由于国内担保法规空白较多,担保涉及的境外投资、外债、对外放款、债券发行、衍生交易等领域的管理法规过多或者不清晰,这些因素导致对外担保交易的合规性风险比较突出。三是由对外担保引起国际收支风险,即因对外担保履约而引起的我国外汇资金流出压力。

在逐笔审批的管理方式下,审批部门需要承担上述三类风险的大部分责任;此次对外担保管理政策调整后,对于银行作为担保人的情形,外汇局只需要通过指标核定重点关注银行对外担保5 可能引发的国际收支风险,而偿付风险以及合规风险则主要转由银行来承担。

七、银行在提供对外担保时应当关注哪些合规风险? 在取消与股权关系、净资产比例和盈利状况等资格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银行在对担保进行内部风险审核时,需要关注以下合规风险:

(一)资格条件规定不清晰引发的风险。现行规定对于担保的形式及标的类型等规定得不是十分清晰,银行在合规方面应当采取相对保守的审核标准:

1、关于对于担保形式,应采取从严原则进行界定,无论对外承诺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凡是具有担保性质且可能纳入对外担保管理范围的承诺,除监管部门明确表示不纳入对外担保管理外,均主动视同对外担保进行管理。

2、关于对外担保标的,应尽量局限在传统的形式范围内,如综合授信、普通贷款、债券等,或质量、招投标、完工、贸易信贷等。对于目标交易可能涉及其他领域的限制性规定(如跨境衍生产品下付款义务),以及可能引发合规性争论的那些交易,应当避免参与。

3、对于被担保人资格,境外投资企业有直接股东在境内的,应当经过境外直接投资审批程序审查或登记;境内机构通过境外机构在境外进行项目收购的,特别是涉及到资源、能源行业且单笔金额较大的项目,即使目标企业的直接收购方未在境内注册,6 也应当经过境外投资主管部门的审查;由境内自然人在境外设立的企业,即使在外汇局办理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由于目前外汇局认可的其唯一功能是进行返程投资,且由于担保项下资金不能通过股权或债权形式调回境内,因此一般情况下这类公司不能成为对外担保的被担保人。

4、关于担保项下资金用途,按照规定,担保项下资金不得以借贷、股权投资或证券投资等形式直接或通过第三方间接调回境内使用。由于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担保人必须证明已在前期评估中做到尽职审查,并善尽了事中与事后必要的监督义务。另外,在没有明文规定允许之前,银行应当将下述情形纳入禁止提供对外担保的范围:担保项下资金用于归还境外企业过去的贷款,而原贷款资金的用途是以股权或债权形式调回了境内;贷款资金用于境外企业向另外一家企业购买在境内企业的股权,而原股东已在过去完成了对境内企业的出资义务等。

(二)履约率过高的风险。在有境内反担保人全额现金抵押的情况下,尽管银行自身没有明显的偿付风险,但由于使用自有资金或者客户资金办理对外担保履约都将纳入银行监管部门和外汇局的相关业务考核指标,银行在前期审核中应当尽量发现那些有明显违约意向(境外被担保人)或有明显反担保履约意图的境内机构,并避免为这类项目提供担保。

(三)指标不足的风险。监管部门可能将对外担保余额指标作为对银行授信业务或整体国际收支平衡的一种调控手段,这7 意味着监管部门可能不会将银行的业务发展需要作为核定对外担保余额指标的唯一参考因素。在指标可能存在稀缺的情形下,银行应当综合考虑,尽量选择有长远价值的客户办理担保业务。

八、对外担保发生要素变更后,是否需要重新核准和登记? 经外汇局逐笔核准的对外担保,相关要素发生实质性变更的,如担保当事人之一发生变化,或担保项下主债务金额增加等,须按照规定重新履行核准手续,并办理对外担保(变更)登记手续。相关要素变化为非实质性变更,如担保项下债务进行展期、担保项下主债务金额减少、展期时被担保人财务指标发生不利变化等,担保人不需再次履行核准手续,但应当办理对外担保(变更)登记手续。

九、如何处理多层担保(保函转开)业务中涉及的外汇管理问题?

在担保交易中,如果最终受益人(放款人)认可的担保人(第一层担保人、直接担保人)与愿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担保人(第二层担保人、间接担保人)不是同一家机构,且第一层担保人愿意接受第二层担保人提供的担保,则会出现多层担保(间接担保或反担保,但非共同担保)的情况。第一层担保人也是第二层担保行为的受益人。

1、如果第一、二层担保人至少有一方在境内,而债务人或受益人至少有一方在境外的,则纳入对外担保管理范围进行规范:(1)如果第一、二层担保人均在境内,则将第一层担保人作8 为管理对象;(2)如果第一、二层担保人只有一方在境内的,则将在境内的那层担保人作为管理对象。(如果第二层担保人在境外,则包含了外保外贷的因素。)

2、如果第一、二层担保人至少有一方在境外,而债务人和受益人均在境内的,因交易结构包含外保内贷的内容,而外保内贷政策目前限制较多,原则上不允许办理此类业务。

十、为信用证加具保兑是否纳入对外担保管理?

银行对外开立的信用证,在承兑后属于不可撤销、见索即付的付款义务。外汇管理上,即期信用证被视为特殊的贸易结算方式,未从资本项目管制角度进行数量限制;远期信用证则视为短期外债,需要办理外债登记并按一定要求(目前为90天以上)纳入规模管理。由于认定“融资性担保”的标准为“按照当前外汇管理规定担保项下付款义务是否被认定为跨境融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保兑行为另一家银行开立的即期信用证、90天(含)以下远期信用证加具保兑,应视为保兑行的非融资性担保,为90天(不含)以上远期信用证加具保兑应视为如融资性担保,并纳入指标控制。

10.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论文 篇十

在西方理论界,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新贸易理论兴起,作为该理论在政策领域的拓展,布兰德和斯潘塞等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tradepolicy)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而言,即为“利润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由于寡占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或租金,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干预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以改变竞争格局,从而达到从国外寡头企业向本国转移利润,提高本国福利的目的。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三个观点: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广义的战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除了上述“利润转移”的论点,还包括“外部经济”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对现实做了极大的简化,从而突出了问题的核心,但正因为如此,其结论的得出依赖于一些严格的假定前提,一旦这些假定发生变化,其实施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政府应该采用的最佳政策工具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提出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种种批评意见,主要可分为经济与政治经济两方面。

在经济批评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1、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对一些特定的前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如,对假设竞争行为、厂商数目、时间选择的敏感性),因而缺乏一般性结论的政策含义。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对企业成本、竞争行为、市场结构等信息缺乏准确的了解就不能制定适当的政策。2、战略性贸易政策给本国带来的福利提高并不是很大,对某些支持甚至可能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的影响。3、至今在战略性贸易政策领域,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确定该扶持哪一类部门或产业,大多是凭经验来确定的。此外,还有人从扭曲理论的框架出发,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未必是纠正某一扭曲的最佳“对症”政策。

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局限主要可以概括为:1、国家之间同时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干预会导致“囚徙困境”局面的出现。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在出口补贴的筹集、选择特定行业等方面都可能给本国国内带来不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3、政府通过贸易政策支持本国企业竞争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造成国内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甚至引发“直接非生产性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4、政府的`政策干预可能不适当,其行为可能缺乏应有的效率,其政策决策会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导致本国福利恶化。尽管对战略性贸易理论存在诸多批评或质疑,但不可否认,这一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假定是: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理论创立者们已明确提出这些前提条件。我们还应认识到,该理论由西方学者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提出,对他们来说经济体制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就不同了。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已经建立起来并处于良好的运行之中,这是判别该政策能否应用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条件。由于这一条件对西方国家是不言自明的,西方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出,因此可以把它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用的隐含条件。

1、转型经济体制是我国目前适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条件

首先,我国目前尚缺乏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微观基础。一般说来,企业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组织、制度创新;产品、技术创新)是规模经济产业和垄断利润产业的源泉。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及市场体系等因素发育不全,创新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最为缺乏的资源就是企业及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其次,人为分割封锁的国内市场有碍规模经济的实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保护进口促进出口,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国内市场有效规模大,足以实现所需要的规模经济。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这严重阻碍着许多行业及企业实现其必要的经济规模。再次,国内市场运行传导机制及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政企职责不分,有碍政府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我国也有一些不完全竞争性行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这些行业和企业中的垄断特征并非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他们多是计划体制和转型体制中的行政因素所致。因此,这些企业通常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与能力,不能胜任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微观主体角色。

2、行业市场结构是我国目前适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另一前提条件

行业的市场结构不仅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假定之一,而且直接影响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按照产业组织经济学SCP理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中市场结构是逻辑起点。如果我们从战略性产业的市场绩效来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那么根据SCP理论,我们有如下启示:第一,战略性贸易政策有赖于一定的市场结构;第二,政府政策不能割断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相互关系;第三,提高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是提高市场结构的效率,包括企业创新效率、企业规模效率和专业分工效率。

比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行业市场结构的要求,我们很容易发现目前我国与规模经济相联系的行业的市场结构多数是低效率、不合理的。这可以从决定市场结构的三个主要因素上加以分析。第一,行业集中度与企业规模方面。目前,我国的战略性保护候选行业(如汽车、造船、钢铁、计算机、家用电器等行业)的集中度大多偏低,表现为企业分散、规模小,达不到最小有效规模。第二,产品差别化方面。产品差别化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产品单一化,工业设计落后。80年代初又大量盲目重复引进,生产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上,而自身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足,以致产品雷同化。第三,行业进入、退出壁垒方面。我国许多行业,一方面进入壁垒往往因为企业规模小、产品差别程度小和投资软约束而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沉没成本较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大量低效率企业无法退出而且产权重组困难,导致行业内过度竞争。

3、其他一般性约束

除了经济体制与市场结构这两大主要前提条件之外,我国还面临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隐含的其它实施条件的约束,如关于政府的条件约束;关于国际产业分工冲突与贸易报复的约束;关于行业间资源争夺的约束;关于不存在政策性寻租假定的约束等等。而且,这些一般性的限制还因我国过渡经济体制中的缺陷和行业市场结构上的不合理性而有着比发达国家更为突出的表现。

4、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工具与国际规则相抵触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空前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世界共识,关税减让取得良好成果,发达国家许多产品进口税率近乎于零,任何国家希望通过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必然面临巨大压力;非关税壁垒的“灰色区域”也受到种种限制:WTO的贸易政策评审机构每年都对成员国国内政策及贸易政策进行评审,监督各国修正政策对多边贸易机制的背离,使任何具有保护色彩的蛛丝马迹无所遁形。因此,对各国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提出的政策工具没有应用的制度保障。

5、我国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有利条件

虽然目前我国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面临如上诸多限制,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与条件。第一,我国虽然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既有技术水平十分低下的行业,也有技术水平先进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部门,因而在局部领域有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可能;第二,我国国内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这对于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进口政策,实现国内企业的经济规模和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第三,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建立与完善过程中,这在长期上将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第四,方兴未艾的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为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了空间与机会。

三、在中国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启示

1、正确处理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与贸易自由化趋势及WTO的关系

战略性贸易政策支持的贸易保护是适度的,它并不主张高筑保护壁垒。中国在实际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时应当注意技巧,灵活运用规则,以避免其他国家进行报复。同时,还要注意政策工具的多样化。事实上,关税、配额、补贴以外的其他一些政策,例如价格控制、相机的反倾销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可以收到同样的政策效果,甚至进口监管、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以及狭义贸易政策以外的竞争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标准的制定等也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从而发挥同样作用,并且这些政策的隐蔽性较强,不易引发贸易冲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WTO的一些模糊区域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来为本国的贸易干预提供辩护,例如保护幼稚工业的原则,国际收支平衡例外的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补贴、政府采购、技术壁垒等方面的一些有利规定。

2、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性的市场微观主体与宏观主体,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改变各类市场发育不平衡的状况,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实行国内外市场的全面接轨。

3、选择适当行业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

根据特定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竞争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来决定在该行业能否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具体应用哪种政策。在国内外均为寡头垄断的行业,对国外进口可以施加适度的关税,实施战略进口政策,从国外企业转移利润;在国内为完全竞争、国外有垄断力量的行业,也可以采用战略进口政策,从国外企业抽取利润。对于国内外均为寡头垄断,本国出口较多,出口竞争激烈的行业,可以实施战略出口政策。对具有寡占特征、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国内外企业在本国以及其他市场上争夺激烈的行业,特别是一些国内尚不成熟的新兴产业或高科技产业,可以应用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

4、注意与其他经济政策,特别是与产业政策相配合

上一篇:三创措施下一篇:山西省监狱系统严明纪律严格履职专项教育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