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诵读(16篇)
1.国学诵读 篇一
任丘市教育体育局
任教体通[2011]26号
任丘市教育体育局
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通知
各学区中心校、市直各中小学:
为提高我市中小学生诵读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广大中小学生 健康成长,依据《沧州市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中深入开展国学经
典诵读活动的通知》(沧教思政2011-13号)的要求,.市教育体育局决定在中小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 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 承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 广大中小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国学 经典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道德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塑造中小学生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中小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 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积极 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
二、组织领导
各学区中心校、市直各中小学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认识在 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意义,成立国学经典诵读领 导小组,结合《沧州市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的要求制定好本学区(校)的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责任到班、责任到人,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同时,市教体局会对本地中小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
三、活动内容与形式
活动内容: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沧州市教育局选取了各学 段的阅读书目,制订了诵读活动的参考进度。各学区中心校、市 直各中小学结合《沧州市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诵读篇 目做好此项好工作,也可以根据需要做适当调整,有条件的学校 可适当扩大阅读范围。
活动形式:要制定诵读计划,有总结;利用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校园广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要结 合晨读、自习课等确定固定诵读时间(每天 30分钟左右),确定领诵人。要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营造氛围,使校园处处弥漫着 浓郁的书香气息,书声琅琅;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提高学 生的诵读积极性,并不断创新形式。
各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与总结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并将本校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历程制成光盘,与书面总结于12月底 一并报市教育体育局普教科参加“任丘市中小学经典诵读”先进学校评比。
附件:沧州市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中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活动的通知 任丘市教育体育局 2 011年5月1 3日
附件:
沧州市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二0一一年四月六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培育,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市教育局决定在中小学中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充分认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塑造中小学生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国学经典读物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学、哲学和美学知识,语言优美,意存高远,在中小学生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建立过程中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诵读国学经典对于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二是有利于在中小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国学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道德伦理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小学生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在中小学生中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国学经 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 达应用技巧。利用中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目学 经典,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 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识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 有效补充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应学会2 5 00个生字,认识3000 个生字。把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诵读中,为完成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如“三字 经》(1128字)、《百家姓》(568字)、《千字文》(1 000字)、“弟 子规》(1080字)等四个篇目,其文字总量达到3776字,其中 不重复的字近2500字,如此凝炼,是现行其它教材所不及的。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二、统筹安排诵读进度,统一学生诵读篇目
为使活动顺利开展,市教育局选取了各个学段的阅读书目及 制定了诵读活动参考进度。各单位可根据需要做适当调整,有条 件的学校可尽量扩大阅读范围。
(一)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期前段诵读Ⅸ三字经》,学期后段诵读《弟子规》。
第二学期:学期前段诵读《千字文》,学期中段诵读《百家姓》,学期后段诵读《治家格言》。
(二)小学二年级
第一学期:学期前段诵读《笠翁对韵》上,学期后段诵读《笠 翁对韵》下。
第二学期:学期前段诵读《幼学琼林》,学期后段诵读《增广贤文》。
(三)小学三年级
第一学期:学期前段诵读《大学》,学期后段诵读《中庸》。
第二学期:学期前段诵读《论语》,学期后段诵读《孟子》。
(四)小学四年级
第一学期:学期前段诵读《诗经》部分篇目,学期后段诵读《易经》部分内容。
第二学期:学期前段1-8周诵读《礼记》,学期后段诵读《孝经》。
(五)小学五年级
第一学期:诵读《老子》。
第二学期:诵读《孙子兵法》。
(六)小学六年级 第一学期:诵读《荀子》。第二学期:诵读《墨子》。
(七)初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学期前段诵读《中庸》学期后段诵读《荀子》。第二学期:学期前段诵读《大学》学期后段诵读《论语》。
(八)初中二年级
第一学期:学期前段诵读《老子》学期后段诵读《孙子》。第二学期:学期前段诵读《孟子》学期后段诵读《墨子》。
(九)初中三年级
第一学期:学期前段诵读《诗经》,学期后段诵读《礼记》。
第二学期:复习初中阶段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
(十)高中各年级
自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三、规范诵读标准和要求,确保诵读时间
国学经典诵读关键在“诵读”,即“出声的读”。通过长期 诵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长期坚持的诵读过程中了解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 精髓,并最终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诵读活动切 忌死记硬背和列入考试。
(一)做好导读培训。各单位从现在开始要进一步加强各班 导读教师的培训,从字词读音到内容讲解都要对导读教师进行较 为全面的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二)保证诵读时间。按照统一的诵读进度和篇目,每天进 行30分钟左右的诵读,天天坚持。各班级要建立诵读记录簿,每次由导读教师签名记录。诵读时要求通篇反复诵读,快速诵读,一气呵成,在规定诵读时间内,学生能达到自然张口成诵最好,不做过细讲解,不要求学生会背。坚决贯彻“不增加学生课业负 担”的原则。
(二)加快诵读进度。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诵读进度,每篇目 大约反复诵读30遍即可,定期更换篇目,不要执著于让学生全 部背过,更不要强求学生背诵程度上的步调一致。要进度,重过 程,不强求于达到何种程厦。
(三)保护诵读兴趣。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朗读,自然成诵,不主张布置诵读 任务和诵读指标,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要经常在小组中、班级 中.学校中开展演讲赛、接龙赛以及擂台赛等形式的诵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四)创新诵读形式。要积极将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广播操、游戏、节目表演、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活动之中,使诵读活动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诵 读,持之以恒。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采取有效可行的 措施,妥善解决诵读活动所需图书的购置费用。要确保全员参与,让每一名中小学生切实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浓厚的育人 氛围中健康成长。
主题词:基础教育 经典诵读 活动方案 通知
沧州市教育局办公室011年4月8日印
..,..............,.......................(共印55份)
2.国学诵读 篇二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 学生对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区分比较含混
三所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况表明, 有两所学校在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教学的区分度上不明显。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对于二者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上基本相似, 学生很多时候感觉上国学课与上语文课区别不大, 甚至把国学经典诵读课当成是语文的附属课。同时, 国学经典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古诗文, 背诵古诗文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 这容易让学生对经典诵读形成不正确的认识态度, 从而难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
(二) 教材缺乏, 学生的经典读物来源比较单一, 数量较少
表1是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经典诵读读物来源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学生所背诵的经典诗文主要来自课本, 只有24%来源于课外读物和其他渠道。据了解, 三所学校为学生订购的经典诵读教材都只有一本。以上表明学校或者家庭提供的经典读物数量较少, 学生所接触到的国学经典读物有限, 学校在教材采用的多样性和对学生知识领域拓宽等方面做的探讨不够, 对经典诵读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1]。
(三) 经典诵读活动形式较单一, 课堂缺乏活力
结合表2、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 课堂是学生经典诵读开展的最主要平台, 但活动形式以学生朗诵及教师讲解为主, 形式单一, 课堂枯燥, 缺乏活力。学生在课外进行经典诵读的主要场所为家庭, 反映出大部分家长注重家庭的人文熏陶, 支持经典诵读的开展。而学生课后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仅有23.84%, 说明学校极少在课外安排经典诵读活动, 但开展课外活动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可[2]。例如, 课题组通过参与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组织的校园经典诵读活动, 明显感觉到, 活动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朗诵、舞蹈、歌唱等方式, 展现出对经典诵读极大的热情。
(四) 学生个人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态度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 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本身是感兴趣、不抗拒的, 学生喜欢国学经典, 而且能正确认识到国学经典将会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表5中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教学能提高应试能力的比率并不高 (12.16%) , 可见学校对经典诵读的态度是宽容的, 没有往应试教育方面进行“助推”。但是我们从表6学生对背诵国学经典的态度数据来看, 喜欢背诵的学生只占一半。在排除掉一些可能由于其他科目带来的背诵困扰和负面迁移的影响后[3], 我们认为, 单一的背诵形式, 可能使学生由喜欢国学到谈“背”色变。
二、改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 既要注重与语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又要注意区别对待
国学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又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国学的知识点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既能加深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记忆, 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文化修养, 从而保持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与热情[4]。与此同时, 在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的编排与选择上, 还需考虑其与现行语文课本间的相似性与区别性。
基于上文提到的含混的现状, 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点, 在有效结合二者的前提下突出国学经典诵读的特色, 避免给学生造成其教学与学习性质相类似的错觉。因此, 需要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正确认识, 最好配备专门的国学教师, 形成一套与语文教学既有交叉又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策略。
(二) 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承载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 教材的质量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其内容的选取无疑是一份巨大的工作,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作品中选取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并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材料, 是一项值得探讨的工作[5]。国学经典诵读小组根据几所学校的现状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认为教材的编排选取应该更突出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的特点。为此, 本课题组围绕上述特点进行了大胆尝试, 编写了一本《国学经典诵读》试用教材, 目前正在相关学校进行实践试验。
科学性, 是指内容的正确性和正面性、各单元的层次性与衔接上的递进性以及整体的系统性。对于刚接触国学经典作品的学生来说, 其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极具经典与代表性的, 并且内容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文章的篇幅不应过长, 以精简凝练为主;教材的版式设计应该活泼, 色彩多以鲜艳为主, 科学的教材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6]。
定向性, 就是要确定所编教材的基本走向, 即针对何种教学类型、规定教材所编的容量、为怎样的教学对象而编写、需要多少学时学完等一系列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立体性, 即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教材设计和编写不应仅限于一两本教科书, 而应同时考虑配套的教学用具和用书, 尤其是考虑声像文本的制作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当中, 增设了著名诗词曲目的推荐学习网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 希望从视、听结合的角度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记忆[7]。
(三) 注重输入形式的多样性与输出的有效性的统一
输入是指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在经典诵读形式方面, 应该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来增加他们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注意力的保持。
虽然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是以古诗文的形式呈现的, 但是学校和教师在对于如何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形式上应该是要多样性的。例如,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 将古诗文配以古今中外名曲, 以视频、音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将文章编成各种有趣的节目, 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进行吟诵、接龙、讲故事、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早上、中午、放学时分的吟诵, 以及结合室内与室外的场所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输出是学生对所习得的经典诵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是对学生知识的吸收与习得的一个检测。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对于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很快就会忘记[8],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定内容的输入之后, 要求他们进行复习、巩固, 而小学生的自控力往往是不高的, 因此这一环节可以由学校或者课堂教师进行指导, 此阶段多是学生进行各种比赛、讲故事、表演, 并评选出“先进学生”“诵读之星”“最佳进步奖”“故事大王”等来鼓励学生。
我们认为只有将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知识输入与学生的自觉输出相结合, 不断地进行交互强化, 才能取得学生对经典诵读知识内化的效果。
(四) 根据内容的有效吸收与否, 分阶段开展国学经典教学
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主张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可以主要通过反复背诵国学经典, 只注重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9]。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 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 主张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认知意识。例如对高年级阶段的学生, 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细化知识的讲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 指导他们深入理解与领会国学经典作品的内涵。
(五) 形成校园、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格局
环境对小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课堂、校园与家庭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学生的品行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与习得在教学中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系统、有组织、有意识地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目前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经典诵读的知识都是以这样的形式获得的;而习得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的无意识学习, 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 不仅需要课堂的有序输入, 同样也需要整个大环境下学校和家庭的无意识输入, 让学生“沉浸”在经典诵读的环境中[10]。改善小学生诵读经典的现状, 不能依赖于他们的自觉性, 而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处处见得到、时时摸得着的人文环境, 以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理解经典。
此外, 应获得学生家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力支持, 激发他们本身对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 让广大的学生家长也融入到经典诵读的浪潮中来, 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学生经典诵读氛围的熏陶。
三、结语
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全面推进经典诵读、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这与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通力合作分不开。在进行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时, 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是经由学生检测的, 应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和谐而充满诗性的经典诵读课堂, 从而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 架设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让中华文明与华夏优良传统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路江, 马俊杰, 王志诚, 等.测量愿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虎平.大众文化语境下小学生经典阅读策略探微[J].语文建设期刊, 2016 (14) :7-8
[3]温小军.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J].语文建设, 2012 (9) :73-75
[4]程红霞.让经典伴随孩子成长[J].华夏教师期刊, 2015 (s2) :81
[5]刘旭相, 孔涛.传承国学经典助推素质教育[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2 (4) :46-49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7]张晓军.浅谈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6 (1) :147
[8]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9]邱美容.浅谈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0) :56-57
3.亲近母语,诵读国学经典 篇三
一、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我先做到
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母语教育,崇尚汉语语言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文明,语文教师学文学,教语文,通中文。熟练语言运用,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所以,我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中来。在每一节国学经典课的授课前,我都要细细品味《论语》里的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音,领悟其中的育人思想,与学生齐读共诵,我要求学生会读的,我跟着学生一起读;我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更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二、诵读千古美文,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许多。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多种形式,激发诵读兴趣。
我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读、诵、演”系列活动。“读”就是在校内课余时间读给老师同学听,回家之后读给父母听;“诵”即在熟练读的基础之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演”即把经典篇目活化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小学生乐于接受。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把《三字经》编排成拍手歌,跳皮筋时的童谣;还为学生建立了“经典诵读记录卡”,记录了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的脚印。我们学校还创编了经典操,同学们边做操,边背诵《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的内容。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同时创新了阅读方式。
1.重视领读:因为学生文言语汇很少,语感不强,必要的领读不可少。老师还要在领读时注意把节奏,将内在的意蕴传递给学生,
2.不求甚解:经典诵读要避免古私塾式的死记硬背,但也不求字字明意,句句通晓,只求心领神会,知道大意。我常用的方法是游戏“猜猜猜”,比如:“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 ;倘掩饰,增一辜”。这些内容,我说意思,让学生大胆来猜,并抢答说出相关的句子。我说“如果不是故意的,无心所做的、不对的事情叫‘错误’”,学生举手抢答“有心非,名为错”。“有心故意犯错,就是罪恶”,有更多的学生抢答“有心非,名为恶”。就在这样的抢答游戏中孩子们了解了弟子规的大意。
3.反复吟诵:“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让学生在强烈的节奏感中体味经典的魅力,并内化于心,变为自身的营养。为避免枯燥无味的重复,采取开火车读,轮读,赛读,拍掌读,变着节奏读的形式。
4.国学经典诵读体会 篇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5.国学经典诵读致辞 篇五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全体师生相聚这里,将要共同品味一餐美味的国学盛宴。在此,首先允许我我代表学校对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华诗文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阅读经典诗文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眼界宽广;可以使我们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一篇篇经典美文,一句句哲理结晶,不仅能让我们享受阅读的快乐,还可陶冶我们的性情,让我们悟出做人的道理,从而提高人格品位,提升精神境界,对我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次活动,是展示我校素质教育成果的又一次盛会。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读经典、诵经典的氛围,激发全体师生的读书兴趣,在诵读中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有助于我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建设书香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同学们,诚实的语言需要信任的耳朵来倾听,更需要善良的心灵来领会。高尚的人格需要公正的眼睛来发现,更需要道德的栋梁来支撑。希望全体同学以本次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为契机,在老师们的教育、引导下,让“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成为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活动的一种新常态。爱中华,读经典,让我们每一位师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6.国学经典诵读小结 篇六
加汝尔小学王秀清
作为实验区的《国学》课程的实验教师,我有幸参加教学体验活动。体验了快乐诵读,我带领同学诵读《论语》,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诵读经典带给自己的那份精神的饱满!
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教学,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
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经典诵读小结
加汝尔小学
7.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 篇七
学生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最感兴趣, 给故乡制作一个影集, 把故乡装订成册, 对故乡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历史渊源来一次整合, 告诉更多的后来人, 告诉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 让学生及时了解故乡的历史变迁、地理风貌、历史名人。这样一本地方教材, 很有现实教育意义。
一、背景
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 需要很好地学习。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这应当是人生的第一课, “国学经典诵读”就能给予我们很好的帮助。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诗文诵读”的评估报告说, 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 对学生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据介绍, 组织少年儿童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3~13岁) 熟背经典诗文, 平均每天20分钟, 坚持3年, 将终身受益。这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 是激活传统, 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历数近现代文学巨匠、名人, 从小就有扎实的背功, 深厚的古诗文底子。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等, 从很小的时候就背诵许多经典古诗文。苏步青读小学时, 《左传》《唐诗三百首》能背诵如流。冰心四岁时就能熟背随园全部女弟子诗。现在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 在讲话中能引经据典, 博古通今, 他在青少年时期肯定有扎实的古诗文背功。
二、主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始终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路径。最终收效最好的是教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三字经》《千字文》《论语》《老子》《唐诗宋词》等经典, 都是很好的文本。
三、过程与结果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探索出经典诵读的多种途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诵读。
每天早晨课前20分钟让学生自由诵读国学经典。每周的校本地方课程, 拿出1节课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辅导。老师专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
(2) 摘抄。
从二年级开始, 就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摘抄积累本”。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 无论是家庭生活中、还是社会生活中, 凡是遇到名句、名篇、美文段落, 就要记录下来, 并且多诵读几遍。在课堂上要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如学习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名联”方面, 就要求他们从社会生活中积累20副对联;学习描述春天的古诗, 就要求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3~5首描述春天的古诗;学习名人名言, 就要求他们从校园内、家庭中积累10句名人名言。
(3) 讲谈。
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 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 讲谈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说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4) 比赛。
在班级进行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比赛分抢答、必答、口答、笔答、表演等多种形式, 并有接龙赛、抽卡赛等种类。
通过几年的诵读活动, 有部分学生能够熟背, 大部分学生能够熟读, 学习效果十分明显。不但没有影响教学成绩, 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这样, 学生的人格发育、语文素养均得到了提高,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评析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其间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 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她是民族的教科书,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古典诗文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 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 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养的滋养剂。国学经典诵读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妙、顿悟人生真谛, 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 点燃创造之火, 启迪灵感, 增强其原创力。
知识就是力量。可是, 人文精神比知识更为重要。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资源, 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就是为了补人文教育这一课, 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8.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 篇八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可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常常犯难,常常苦恼。犯难的是信息时代不良信息对孩子影响太大,苦恼的是传统道德品质在孩子身上的缺失。现在的孩子被不良信息包围着,他们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在悄然改变。“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困惑。传统道德品质的缺失应该如何弥补成了许多小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老师、家长都应该为孩子提供这一类的教育环境及其资料。而最好的资料我认为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顾炎武说;“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提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可见,国学经典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国学智慧,世界瞩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底线。国学源远流长,千年沉淀以形成,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目前,旨在宏扬中华国学文化的“孔子学院”在美国等许多国家广受欢迎。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儿童也都是从背诵文化经典开始启蒙教育的。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无一不是由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毛泽东、胡适之、陈寅恪等近现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诵读经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其儿时启蒙同样是由背诵经典开始。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具备雄厚的国学底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从小背诵《孟子》全书,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自小跟随通汉学的父亲背诵中国文化经典,尤其钟情于《老子》和《庄子》。
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16岁是每个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读书没有难的概念,背书没有难的概念,记忆没有难的概念,并且在这个时期,只要读得遍数多,就自然记得住,只要记得住也就难得忘;甚至读得遍数越多,就会记得越牢,他们的记忆力也越发展得好。特别是在这个黄金时期,诵读国学经典,对开发他们的记忆力和智慧潜能效果尤佳。
事实证明,儿童时期没有打好文化经典的根基,就难以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近年来,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成千上万的儿童积极响应,成效卓著,令世人大为震惊!
诵读国学经典,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从小就获得经典国学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汇在国学经典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让孩子们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中,学长补短,怡养美德,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国学经典的诵读将会加深孩子们对传统美德的认识,会将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会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由此可见,重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国学经典的诵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第一、开发文化资源,吸收先民智慧。继往才能开来,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吸收古老先民的智慧和经验,转化利用,更好的服务新时期建设。
第二、促进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以德治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弘扬社会正义,增强道德自觉,移风易俗、敦亲睦邻,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气象。
第三、增强民族自豪,树立文化自尊。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文明对话,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四、丰富人民生活,培养博雅之士。讲习传统文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旅游建设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培养谦谦君子和博雅之士。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究竟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通过经典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2)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3)国学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幼学琼林》就是在读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4)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性格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变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9.《诵读国学经典,弘扬 篇九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 《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天地造化,日月精华,孕育了神州的山河大地;广土众民,毓秀钟灵,创造 出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国学经典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字珠玑,内涵深厚,是我们的祖先知识和智慧的结晶。经典中包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 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和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 气;“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以及“无为而无不 为”的通达与智慧。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统经典的诵读活动现正在海内外蓬勃兴起,大江 南北书声朗朗,长城内外热潮滚滚。太古清音喜又闻,道德昌明今胜昔,中华民 族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诵读《三字经》,与古人居;诵读《德道经》,与 老子谋。诵读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精 神追求:
一、热爱国学,亲近经典,与经典为伴,与圣人同行。在中学阶段,就要系 统学习华夏文明的经典著作,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美文 名篇,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熏陶、诵读、品味,从而在青少年时期就站在巨人的 肩膀上,长大之后才可以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
二、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在国学精神的引领下,养成文雅知礼、宽容大度、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把从国学经典中学到的文化精髓落 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关爱同学朋友、谦让兄弟姐妹,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让经典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理念在 校园、家庭、社区开花、结果,传遍校园和社会的每个角落。
10.国学经典诵读 篇十
1.山村(宋邵雍)
22、山行(唐杜牧)
2.所见(清袁枚)
23、敕勒歌(北朝民歌)
3.村居(清高鼎)
24、鹿柴(唐王维)
4.春晓(唐孟浩然)
25、绝句(唐杜甫)
5.草(唐白居易)
(以上25首为教材上的古诗)
6.咏柳(唐贺知章)
1.古朗月行(唐李白)7.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2.风(唐李峤)8.雪(宋尤袤)
3.静夜思(唐李白)9.江雪(唐柳宗元)
4.池上(唐白居易)10.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5.春夜喜雨(唐杜甫)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6.寻隐者不遇(唐贾岛)12.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7.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
13、长歌行(汉乐府)
8.悯农(两首)(唐李绅)
14、劝学(唐颜真卿)
9.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15、惜时(无名氏)
10.清明(唐杜牧)
16、偶成(宋朱熹)
11.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17、出塞(唐王昌龄)
12.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
18、示儿(宋陆游)
13.游子吟(唐孟郊)
19、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14.满江红(宋岳飞)20、赠汪伦(唐李白)
15.伯牙绝弦
21、别董大(唐高适)1~6年级(75篇)1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2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汉乐府 3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4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5 风(解落三秋叶)
李峤 6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7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 8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9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10 春晓(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 11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 12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13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14 鹿柴(空山不见人)
王维 15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王维 1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 17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 18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李白 19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20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李白 2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22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23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24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25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26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27 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28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
杜甫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 30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 31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孟郊 3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33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34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 35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36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37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38 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 39 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40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41 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42 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 43 江雪(千山鸟飞绝)
柳宗元 44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贾岛 45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46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 47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48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49 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 51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 51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 52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
王安石 5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 54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55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56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 57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李清照 58 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
曾几 59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陆游 6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61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 62 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 63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杨万里 6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 65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朱熹 66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 67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林升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69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70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71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 72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 73 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 74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鼎 75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7~9年级(60篇)1 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2 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3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4 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5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6 木兰辞(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 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8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 9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10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1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12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13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 14 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15 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1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1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1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19 卖炭翁(卖炭翁)白居易 20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21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22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23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24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25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26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27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28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29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30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3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2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33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34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辛弃疾 35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36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37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38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39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40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41 《论语》12章(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
曹刿论战
《左传》 43 《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巳矣。)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48 出师表 诸葛亮 49 桃花源记 陶潜 50 与谢中书书
陶弘景 51 三峡
郦道元 52 杂说
(四)韩愈 53 陋室铭 刘禹锡 54 小石潭记 柳宗元 55 岳阳楼记 范仲淹 56 醉翁亭记 欧阳修 57 爱莲说
周敦颐 58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59 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宋濂 59 湖心亭看雪 张岱 60 河中石兽 纪昀
三衢道中
南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1.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之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诵读;国学经典;人文素养;高尚情操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热”,所谓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著作。通过跟孩子一起诵读,我发现,国学经典教材中充满了对个人修为、为人处世、言谈举止有益的文句,几千年来都是我国学生的教材,它们不但是教人如何做事,更是教人如何做人的经典作品,所以才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而读经的目的就是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把中华民族最精华的东西给他们,从而对孩子一生性格和道德养成产生促进作用。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到底何在?
一、诵读国学经典,提高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孩子学习经典不仅有利于学语文,而且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经典是文化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孩子可以在其中汲取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素养,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学科素养,促进对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同时,学生也能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并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诵读国学经典,培育高尚道德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倡“仁”,孟子崇“善”,以及诚信、孝悌、廉耻、礼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做人之根,也是孩子成长的标尺、指针。比如,我家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诵读《三字经》,当他读完“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他明白了谦让,懂得了分享。在他做事拖沓、不积极时,我让他背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他吃饭慢,总想说话时,我提醒他“食不言,寝不语”。经过两年多的读经,我发现我家孩子在道德礼仪方面明显优于同龄的孩子,他自己也因此变得自信、勇敢。我的育儿过程也变得省心、省力、省时。
三、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习能力
经典对孩子的提升,不仅局限于人文学科,更指向孩子整体的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巅峰时期,而智力、情商也处于萌发阶段,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此时学习经典,对于他们记忆力的锤炼、智力的开发、专注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晕染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诵读国学经典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
12.国学诵读 篇十二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的国学元素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 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内涵也就不会取得进步,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国学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华,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与独立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中注入国学元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考虑。
1.1经 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能够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加大学生的新词积累量,增强语感。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13岁之前的记忆是最好的一段时期,依照这个规律特点,小学过程中的语文学习需要将重点集中在记忆和积累上。新课标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至少古诗文160余篇。小学生诵读不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形象与意境,因此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 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与智慧锻炼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国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传承, 留下了大量声情并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穿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集中表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历史变化方面有”史书”作用。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几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育良好, 教师要为学生讲述一些趣味性强的国学小故事,描述各种国学经典,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消除因为反复诵读而出现的无聊情绪。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动的国学典故,对学生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2.国学经典的诵读方式
2.1范读引领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融合,范读引领是一种方式。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不能用诵读现代文的方式诵读,如果缺乏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诵读节奏,更别说语感的积累沉淀了。例如在诵读《老子时,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标点断句,但是小学生诵读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会像读三字经一样三字三字一读。但是这句话中的“非常”和日常生活中的“非常”不一样,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示的声音延长,“·”表示的是前一个字加重语气,每个分句都是采取的先抑后扬,是一种假设性的预期。范读之后,文言文的内在精髓就出来了,句子大概的意思也更容易明白。
2.2诵 读积累
国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方式便是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方式,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尤其是文言经典,当中包含的韵味都是靠“读”出来的,教师为学生示范了正确的范读后, 可以组织学生对诵读段落所表达的大致意思进行谈论,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学校每周专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程”,每天早晨空出十分钟的早读时间专门进行经典诵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诵读活动中可以由教师领读,也可以挑选几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专门放名家诵读音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的作品有《三字经》、《千字文》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
2.3运 用摘录
正所谓“不动笔墨非读书”,国学经典中存在大量传颂千古的名句,例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春秋》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等。在这样的句子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名句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但作为诵读材料积累,这些句子彰显的道理也能在平常写作和与人交际中使用, 帮助学生把一些典籍中学习到的名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3.结语
13.浅析国学经典诵读 篇十三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从这项研究上就可以看出,要想孩子早日成功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经典诵读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第一、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和语感,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在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的时候,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从识字一千到识字三千。
第二、小学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逐步减退。为了可以很好激发和锻炼他们这种记忆潜能,就可以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来进行。而当这种记忆潜能被激发,背诵的速度也会变快,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当背诵速度加快就产生积极影响,给学生自信,就会更加喜欢背诵,而开始不喜欢背诵的学生也会变得喜欢背诵。而且通过记忆国学经典能够增加学生的一个文化底蕴,在小学时记下的东西,可以受用到成人时期。
第三、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我校,学生素养方面的培养很欠缺,而学生的素养高低间接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而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最先能带来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其次能够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第三,能够让学生能够对文学名著提高兴趣。第四,能够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五,就是最直接的,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学底蕴。
第四、国学经典诵读能够促进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有许多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也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的渊源之处。
第五、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组成,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础。
国学经典诵读对培养优秀子女有很明显的效果,而国家优秀的人多了,就像歌里唱的:少年强则中国强。也有人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14.国学经典诵读 篇十四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我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会不停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快点上前作战。我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第二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15.国学诵读 篇十五
在教学实践中 (以小学低学段为例) , 我尝试通过多媒体运用到国学诵读中, 进一步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阅读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文化素养。
一、借用歌曲, 古诗新唱的方法积累语言
根据课本教学内容和意境, 利用多媒体播放适当的音乐, 能为课堂注入无限的艺术魅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此外, 给古诗词配上节奏, 即兴来一段说唱, 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的同时受到音乐的感染。
如《静夜思》教学中, 当学生听到“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缠绵的歌声时, 学生会真切地体会到远方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的场景。 又如, 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 随着轻快的节奏和悠扬的歌声, 学生可以从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时心情特别舒畅……借用歌曲, 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心灵的共鸣, 引发审美愉悦, 可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由此可见, 古诗新唱的方法无疑给诗文的背诵带来了一缕新的春风。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特点, 把古诗词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把诗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 定期以歌唱比赛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诗文积累。
二、巧借多媒体图画, 提升学生阅读观察的能力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画是有形诗, 诗是无形画, 自古诗画同源。由于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因此将古诗词语形体化, 这样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诗意, 深刻领悟意境。
古诗所选配的插图, 每一幅都是诗情浓郁, 气质浪漫, 真可谓“诗情画意, 相得益彰”。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些插图展示出来, 以此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 教师可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所配插图: 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调, 展现山路、人家、白云和苍劲的树, 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 学生在欣赏完这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之后, 反复朗读、体味, 就会理解诗人所要表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题。
三、通过多媒体感悟意境, 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多媒体的演奏情境,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从而进入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 表达诗歌的境界。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古诗 《村居 》中就有这样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 单就字面的感知理解是不够的。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图画等方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 展开联想, 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描绘出的画面:早春二月的村庄周围, 绿草如茵, 黄莺飞舞, 微风的吹拂下, 河堤两岸的杨柳轻轻摇摆。 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美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起风筝。 形态各异的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就这样, 在悠扬的音乐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意境, 唤起学生的情感, 把学生带入情境, 反复吟咏。 相信, 学生早已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 再次拉近了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蕴含着强大的道德能量。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许多经典的诗文立意深刻,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将得到不断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学生, 就是给学生开启了一扇与历史名人对话的大门, 与圣贤为师为友, 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人格。
诵读经典古诗文, 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 使人性格温和, 举止文雅, 修养得以提高。如在教学《三字经》中“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时, 我会结合讲解内容插入“孔融让梨, 黄香温席”的动画视频。 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会静静思考、慢慢体会这些故事所告诉他们的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个做人的准则。 此外, 我还会适时地播放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 如二十四孝的视频、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 还会播放孝亲歌曲的视频, 如《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等。
学生在这些国学经典的浸染下, 会潜移默化地用圣人的言行举止来规范自己, 心地向善, 进一步提高修养, 真正做到“读千年美文, 做少年君子”。
总之, 在多媒体这双斑斓的翅膀下, “诵读国学经典”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 它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唤起了学生创造的灵性, 奏响了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 语文课堂也从此更加充满灵动和生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语文教学变得异彩纷呈, 绘声绘色。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把信息技术技术融入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 通过创设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2]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3]郁忠华.创新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经典诵读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4]陈文博.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软环境[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2 (4) :1-7.
16.小学生如何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篇十六
小学生怎样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键在于强记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在于积累、传承、弘扬国学经典文化精髓。小学生缺乏古汉语知识,很难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的特点,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引导他们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博闻强识,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完成量的积累。
一名小学毕业多年的学生对我说:“小学时诵读‘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这句话,只是朦朦胧胧地知道字面意思,不能深刻体会其含义。后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常常要面临取舍问题,逼着自己做出选择,渐渐地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它与‘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指导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犹如播下文明的种子,期待着未来的收获。这些种子会慢慢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成就了孩子们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用国学经典的精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目标,用国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如用儒家的仁、孝、礼、义、信等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以道家的清静、淡泊、和谐、自然等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这些句子或对仗工整,或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理解并便于记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体会、效仿,以此启迪学生,弘扬传统美德。
此外,我们还可以编排文艺节目,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表演中去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如,我班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国学经典朗诵活动课上,自编自导了《南辕北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节目,学生竞相展示才艺,在表演中收获了快乐。
三、榜样示范引领
要开展好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教师就必须掌握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从而体现良好的言行风范,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诵读不是将学生诵读的内容先行备课,而是把握国学经典的核心精神,有选择地进行诵读。近几年我一直在研读《孟子》《老子》《三字经》《弟子规》等书,每次研读我都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在诵读的同时,要自觉地感悟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改善自己的言行,从而在学生面前展示良好的师德、文雅的语言和优雅的体态。
四、尊重经典
有的老师和家长担心,国学经典中有些内容体现出封建色彩或统治阶级的功利思想,对学生身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担忧可以理解,如何处理好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也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国学诵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打个比喻,打开了窗户,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但同时进来了几只苍蝇。难道我们就再也不打开窗户了吗?不,我们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截住趁机而入的苍蝇,所以我们给窗户加了窗纱。我们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应该进行如下处理。
1.必须诵读经典原著,不必躲躲闪闪。这样能整体把握其原著面貌,又体现出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尊重。不同朝代著作中的所谓糟粕内容都有其历史的原因,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国学诵读】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意义10-08
国学诵读演讲稿07-03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08-13
班级国学经典诵读方案09-12
诵读国学经典心得感想11-03
国学经典诵读三字经07-23
国学经典诵读发言稿10-13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10-13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08-17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