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2024-09-24

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精选8篇)

1.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篇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影响

及我行对策

一、引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供需错配矛盾日益突出,其核心问题在于既有供给结构和生产能力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迅速变化。而需求结构转换又是由我国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所共同决定的。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标志着深化改革的重点正式由以往注重需求侧管理转向注重供给侧管理。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在此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推进结构性改革要抓住“四个关键点”,即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可以说,这“四个关键点”就是今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遵循的方向和重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经济背景

一是消费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这些年,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增厚,消费转型升级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给人的错觉却是消费能力不足。事实上,2014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2012年以来,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幅度高于GDP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和蕴含潜能还有很大空间。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省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产品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企业“埋头苦干,拼命生产”,致使库存积压、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甩卖,令人痛心。这种漠视市场实际需求的经营行为,就是典型的供需脱节。有必要换个角度,在供给侧多做文章,引导企业以消费意愿为信号,从创意设计、品种花样、个性化、品牌质量等方面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无缝衔接”。二是投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从全国看,传统要素增长红利放缓比较明显,据有关专家测算,2005年每新增一个单位GDP,需要增加投资2.4元,2008年提升至2.9元,2009年攀升至3.6元,2014年更是达到4.3元的较高水平。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不少传统产业已相对饱和,达到了物理性峰值,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与订单减少、产品不好卖、利润下滑“两头受压”的情况,一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陷入“经营困难—产品老化—供过于求—经营困难”的恶性循环。生产经营成本不仅已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于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未富先贵”现象。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整个产业还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层次。解决这个问题在于以改革倒逼调结构、去杠杆、增效益,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出清过剩产能,引导资源向有效益的领域和企业集聚。

三是服务环境与社会期望值还有落差。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促进了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但各方面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寄予了很大期盼,对政务环境、干部作风仍有一些意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务环境也是重要的竞争力。必须把提高政策供给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精神,抓住“庸懒散”、怕担事、不作为等问题进行整改,着力营造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宽领域内自由流动。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影响:机遇和挑战 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国内比较优势正在从低成本向大市场、配套能力、规模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向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小企业提供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我国工业化正向高级阶段过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内需市场进一步扩大,具有专业化优势、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中小企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环境改善和科研投入增加,贴近市场需求、具备强烈创新意识和较强市场适应能力的中小企业将占得市场先机。同时,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也不断增强,突出表现在: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劳资争议多发;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土地供应紧张,土地及相关厂房、商铺、住宅价格不断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走高,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一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为紧迫的调整压力。新形势新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向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拼资源、拼环境、拼成本”的粗放模式向“讲创新、讲环保、讲效益”的集约模式转变;从偏重加工制造向重视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转变;从低端产品出口为主向中高端产品出口为主、从贸易为主向贸易与投资并举转变。

一是中小企业要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难点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提升比较效益。中小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严把产品质量关、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中小企业要切实利用好消费升级引领这一“新引擎”。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要防止或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第一程靠投资、储蓄、产业等行业的发展,第二程则是靠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当前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阶段,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一半。中小企业要抓住新一轮消费升级带来的有利机遇,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并举,在消费升级与品质升级同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新供给与增强新动力紧密衔接的经济发展大潮中,为经济提质增效企业升级发展创造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

三是中小企业要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在各个方面都与大企业进行抗衡, 它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市场或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中小企业要想做强, 必须要注重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要在技术上创新。创新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驱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不更新, 其优势都是无法长久保持的。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 建立完善的公司制度和产业制度,不断进行市场创新、管理创新, 尤其是技术创新,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是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四是中小企业要应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产品、注重品牌建设。中小企业要做强, 关键就是要以有限资源获得更大的产业, 为此,就必须优化资源配置, 这是企业做强的基础;只有特色才有吸引力, 只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没有规模优势, 没有资金优势等, 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 但特色却是中小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法宝;目前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什么赚钱做什么, 企业缺乏一个稳定的赢利产品品牌, 造成消费者对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诚信度很低, 品牌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也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五是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发展比向多元化发展更现实。目前我国的国有和非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和经营同质化和同一性, 恶性竞争便屡见不鲜。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分散而地域性较强, 规模不大, 又受到资金瓶颈、管理瓶颈和人才瓶颈的制约, 所以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就显得非常重要, 特别是活跃在服务业以及大型企业配套服务和配套生产的领域的中小企业, 在开发新产品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我行中小企业业务对策

(一)定位策略:中小企业业务是我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按附加值计算,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中国 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所以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一方面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实现银企合作,达到银企共赢,因此我行应该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在业务发展规划中予以重新定位,将其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信贷投放比例适度加大。

首先,中小企业数量多,融资需要量小,有利贷款风险分散。这样贷款就可以不受一个产业,一个行业的不景气影响,更不会由于过渡依赖某一户大企业而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客户群体较多,每个客户贷款额度较小,资金临时性需要多,长期占用少,流动性较好。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分散银行的融资风险,而且风险发生的机率也相对降低。

其次,我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利率政策和功能齐全的金融业产品,获得较高收益。在贷款利率逐步市场化的今天,我行可以把贷款利率提到规定的较高档执行,可取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实现信贷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提高银行收益。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业务品种单一,缺乏集团化管理的优势,对银行产生很大的依赖性,需要的各类金融服务较多,我行可利用其发达的信贷产品带动中间业务的营销,我行利用有利时机推广中间业务,这对发展创新我行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最后,从战略高度强化中小企业业务是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强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我行实施战略调整的需要,大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议价能力强,不断压缩银行利润空间,银行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上市的不断推进,我行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和贷款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开拓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有利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业务拓展策略

1.做实产能过剩、落后淘汰产业客户退出

淘汰过剩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背景下,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领域呈通缩迹象,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必须果断淘汰过剩产能。我行将严格贯彻总行要求做好客户退出工作,确保产能过剩行业、落后淘汰行业的潜在危险客户及早退出我行业务。

2.公司联动,以大带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过去弱肉强食的外部竞争关系变为企业内部协调合作关系, 从直接竞争变为协调竞争。中小企业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纳入到某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生产经营上, 成为大企业系列生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行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我行将围绕优质大型企业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不仅有助于大企业的稳定小企业的发展,也有效的确保了我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批发零售业务的联动发展。

3.抢抓机遇,占领新兴战略性产业客户

围绕新三板企业开展战略和新兴产业客户的营销储备工作,抢占未来供给侧主力企业,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跻身新三板的大量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中,有着众多契合经济转型方向、具备良好成长性的优质标的、企业科技含量高。目前,挂牌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5%,广泛分布于高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领域。不少挂牌企业是所属细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特色鲜明,创新动力强劲,成长性良好。

4.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供高效、优质综合金融服务 培养专门人才。培养专业的员工队伍是实施专营化商业模式的人力基础,要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金融的成功经验,分层次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按专业分工培养对口人才,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建设渠道,多元化的培训管理方式,壮大人才队伍,构建专营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实施的坚实基础。一笔贷款的风险大小,关键在于信贷人员能否发现有风险隐患的问题所在,以及风险是否能够防范。他们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及实践锻炼的专门人才,有专业知识,有敏锐触觉,有良好的逻辑思维水平,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力和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5.创新融资服务产品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决定银行的信贷投放不能采取大规模放款、长期融资方式。而是要根据中小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的即时需要,适当放宽准入条件,为其发放专项、短期贷款,短期迅速收回,形成小额快速循环的低风险的运行模式。因此在融资产品的设计上需要不断地创新。我行要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设计,在设计中充分把握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特点,创造出自己的中小企业信贷品牌,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并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6.发挥集团的优势,打造中小企业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不仅需要融资,更需要能帮助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由于金融领域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找到与自身经营相适应的融资模式,也缺乏支持企业长期发展所需的融资规划能力。为此,我行应发挥集团的优势,联合集团旗下银行、证券、投行、保险、物流等各种业务资源,为中小企业客户设计专业化、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专业化的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客户类型、需求特点等,由产品经理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方案。一站式的服务利用集团的综合优势,引入了现金管理、财务顾问、上市辅导、增值服务等综合金融服务,将传统的银行信贷、结算服务进一步延伸,帮助企业实现公司理财、发行债券、上市融资,更可为企业设计长期金融规划,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企业经营的全面提升。

(三)风险防范策略

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我行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开展力度。但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会带来高于大企业的信贷风险,包括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业务操作风险等,因此要做好风险的有效控制。一是认真筛选严格把关。我行对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时,首先要把好企业进入关。例如,首先可以选择科技含量高的的新兴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是朝阳产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高,产品销售渠通畅,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无论从销量和价格上看都具有较大优势,这类客户盈利能力强、企业现金流量大,还贷能力强,而且这类客户发展壮大的机会最大,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机,我行应适时提供融资服务。其次是经营者思想稳健、管理经验丰富,经营正常的生产类和流通类企业。这两类企业有比较平稳经营业绩,同时有稳定的销售收入的现金流量,为按期付息还本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严格考察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当然对于不同经营特点的企业一定要给于不同的准入政策,要在充分了解企业的前提下,把好准入关,才能切实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二是融资资金封闭管理。风险控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企业是够能够按时偿还贷款。在把好准入关口的同时,我行也应从服务交易活动过程和资金结算信息入手,借助真实贸易活动,对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融资进行封闭管理,严密监控资金用途,达到银企“双赢”的效果。要制定客户经理即时监控等一系列严密的管理措施,加强对贷款的跟踪管理。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资产托管服务,加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控制信贷资金风险,切实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

2.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篇二

在我国金融环境对外开放的发展背景下, 对国内经济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本文就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立审计公告制度、信息化辅助审计等有效措施, 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适应当今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 与时俱进。

1 金融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审计的影响

1.1 商业银行业务推新较快

在国际金融环境下, 企业海外融资环境较好, 我国在金融格局中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金融环境变化为我国经济市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为了顺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会不断推出更多、更新的业务, 如网上银行、代理收付款、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买卖政府债券等。由于国家在这方面的法规制度较为落后, 造成无法有效的控制新业务, 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审计负担。同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难以适应新业务的审计要求。

1.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突出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类中间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等, 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少、水平低、手段单一, 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主要收入仍然集中在资产负债等传统领域。在金融环境的变化下, 商业银行逐渐向成本低、风险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日渐突出的同时, 忽略了其具有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潜在风险, 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增加了审计机关对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难度。

1.3 商业银行开发国际业务速度较快

随着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模式, 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向自由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开始打开国门, 融入到国际金融体系中, 使得商业银行开发新业务的特征逐渐呈现外向化、国际化趋势, 使得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审计工作更加突出。为了顺应金融全球化, 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款的基础上, 加大了开发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力度, 对中间金融业务和国际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开发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为发展外币业务, 往往存在一种只追求业务量的扩张而不重规范的现象, 使得外币业务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 这不仅给银行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还给不法分子套取银行资金提供了“机会”。

2 在金融环境变化下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 必须不断创新审计方法, 建立有效的审计管理监督制度, 与时俱进, 顺应金融全球化商业银行审计模式的需求。

2.1 建立审计公告制度

政府相关审计部门应该半年或者一年对商业银行发布审计的重点和目标, 提高商业银行对国家审计重点和标准的认识程度, 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国家审计机构可以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抽查, 对发现的审计问题要及时处理, 并进行严厉的处罚。每年全国性审计中发生问题以及常见问题和行业性违纪的行为, 必须予以公告, 给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2.2 实施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审计

为了改善商业银行审计工作, 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制度。首先需要成立由领导直接推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 并得到各级管理层的支持, 从而促进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同时要明确目标, 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加强整体意识, 促进各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以此获得全体员工的支持。其次要全面贯彻落实责任制, 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 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另外由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监督、检查与评价, 提高单位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完善信贷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还降低了银行审计工作的难度。

2.3 信息化辅助审计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金融环境的变化下, 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商业银行可以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用于对各项工作情况的分析, 当然要降低计算机编程功能的难度, 使其能与普通审计人员的技术和思路相对应。另外, 利用信息技术与程序可以对各类业务进行模拟分析, 提高银行新业务应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对审计机构在计算机数据上的交流工作, 促进审计机构能较好的融入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软件中, 在提高银行审计效率的同时, 也提高了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 不仅有利于审计机构对银行业务审计的方便性和有效性, 还能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弥补审计业务上的缺陷。

3 结束语

在金融市场逐渐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审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然后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方向, 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审计模式、制度与内容, 加强管理监督, 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行信息化审计,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促进审计工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秀平.我国金融结构变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D].湖北大学, 2011.

[2]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石勇, 付文燕.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4:72-73.

3.结构调整对银行的影响 篇三

6月下半月的流动性紧缩使市场的目光重新聚集到中资银行身上。近期业界就中国所需的更进一步的宏观经济转型有较多讨论,即,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型经济转向以国内消费带动的经济结构。但是这种转型对国家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人们仍知之甚少。

在银行界对于经济调整进行的讨论中,两个问题最受关注。

一是在总体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NPL)水平的问题。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使银行资产增长了一倍以上。银行向房地产公司发放的信贷增长了100%,向沿海地区中型企业发放的贷款增长了90%,尽管这些企业很多面临着成本上涨和出口疲软的问题,但在增长放缓的环境下,NPL水平将会再度上升。

二是信托银行创造的财富管理产品(WMP)中存在的“影子银行”问题,寻求高回报的富裕投资者对wMP趋之若鹜。金融机构以他们的信誉为担保向投资者出售这些结构化产品,将这些产品比作银行存款的同类产品,而这些WMP通常构成大量的表外负债。截至目前,监管机构在打压这些产品方面取得的成果有限。

需要强调的是,除上述两个问题外,银行还面临着其他挑战。在资产增长率超过股本回报率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将需要大量筹集新资本以维持增长——根据目前的信贷增长预测,未来5年内需要1万亿至2万亿元(1630亿美元至3260亿美元)的额外资本。在这个国内外储蓄受限的时代,筹集这一水平的资本将耗资巨大。这将会对现有体系产生压力,但是也会带来改革的机会。

首先,很多局外人可能并不了解,客户资产仅占中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半左右。另一半主要由债券、央行的法定储备金,以及少量的银行间结余构成。

这种配置方式影响了银行的资产回报。中资银行在客户资产回报率保持在2%以上的同时(按国际标准衡量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另一半资产的回报却偏低。鉴于竞争和利率自由化对盈利能力产生的压力愈来愈大,将会出现要求放宽限制,让银行重新部署他们资产负债表中较为保守的那部分资产的压力,以实现更高的回报。

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释放这部分资本供借贷将产生相当于量化宽松的影响。作为汇率管理的一部分,在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部分过剩的流动性资本被直接或间接催生。为了降低通胀或国内资产泡沫风险,中国需要更为开放的资本账户和自由浮动货币。

同时,随着经济向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内需型经济转型,银行的商业模式必须从规模增长向更加差异化的战略转型,更专注于服务质量、利润和风险差异化。收入和利润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大企业和国企相关业务向服务于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转型。

2006年,大企业贷款占据总贷款额的52%,但是到2011年下降至39%,而到2021年将可能降至25%。10年内,中小企业信贷将从2006年的37%增长至总信贷额的一半以上,而零售贷款将占据25%。中小企业银行业务、零售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和资本市场将越来越重要,相比目前的65%,到2021年将占据银行收入的77%。

但是,目前很多银行尚不具备把握这一转型和抓住新机会的能力。中资银行在利用所收集的数据更好地预判客户需求,战略性地制定服务价格,以及管理地域分散的业务运营方面,仍落后于外资同行甚至是中资非金融机构。

以风险管理为例,很多中资银行仅仅将风险管理视为监管合规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必须了解到风险管理在业务方面也具有战略意义,必须将风险管理判断融入到决策中,以决定需要尋求什么样的商机以实现最大回报——换句话说,如何精明地发展业务。

这些因素表明,中资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大家相像得更为复杂。同时,也说明金融体系和银行能力的双重转型必须同时进行。但是,那些能够更快适应经济调整新气象的金融机构将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4.对村镇银行风险问题的审计思考 篇四

发布者: 桑琳(sanglin.zh)发布时间:2010-07-28

访问次数:

西安审计分部 史振洲

中国村镇银行的设立始于2007年,其市场定位是服务三农,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业务结构的重要战略行动。商业银行在村镇银行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商业利益的有效结合方式。作为村镇银行的控股或主要出资人,商业银行对村镇银行的运作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其经营风险问题也应引起关注和思考。

一、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1.经营规模小且存款来源不足,面临流动性风险。一是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加上网点少、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存款来源十分有限。二是村镇银行组建时间短,缺乏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人们对其缺乏了解,认可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吸收存款困难。三是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存款方面处于劣势,而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四是由于村镇银行区位特点,储户和贷款客户同属一个地区的农业经营者,而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到春季储户和贷款人同时来到银行提取资金,造成银行资金来源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会使流动性问题更为突出。

根据相关媒体资料显示,2009年1月5日开业的双流诚民村镇银行,3月底的存贷比就达到97.35%,6月底进一步攀升到106.71%(其间向母行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拆借5000万元).2009年末,其上报银监部门的数据为:存款余额35304万元,贷款余额26417万元,存贷比为74.83%,低于75%。但其实际的存贷比为104.40%,因为有1亿元的存款是年末突击从其他银行转入的,之后又迅速转走。村镇银行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2.抵押工具缺乏,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村镇银行面向三农,主要是农户或以农为依托的微小企业,无法象企业一样出具企业财务报表来提供个人资产状况证明;能够提供的诸如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抵押品又很难变现。贷款时,往往依照村镇银行对客户的简单信用评级来办理发放,需要联保和较少的担保作为风险控制手段。现在处于初级阶段的村镇银行资本金数额较小,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即使是有一些简单的风险控制手段,也不能有效消除贷款业务中最主要的贷款信用风险。

3.内控能力不足,操作风险大。一是风险意识淡薄、合规操作意识差。从目前大多村镇银行的人员结构来看,一般是由大股东派董事会人员,行长外,前中后台工作人员一般当地招聘,经培训后上岗。由于招聘人员大多来自村镇,风险意识淡薄,容易以感情代替内控制度,使各业务操作环节上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操作随意,从而产生风险。二是由于村镇银行刚刚起步,业务发展和同业竞争压力较大,在经营理念上出现重营销轻管理的理念偏差,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而忽视风险管理和防范,轻率授信,甚至违规做业务,留下风险隐患。据媒体报道:某村镇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和政府平台贷款余额为23081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63.9%,其中政府平台贷款余额巨大,留下很大风险隐患。三是村镇银行属于新式业务,面对扁平结构模式,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需要一个渐进过程,还缺乏对风险控制的整体把握能力,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环节还没有进行标识和区分,关键风险点和风险控制措施还不明确,业务操作人员难以识别风险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操作风险管理压力大。四是监管跟不上。村镇银行发展速度快,地方政府,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之间的分工尚不明确,监管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加之村镇银行地处基层,监管部门由于在时间、人员等问题往往不到位、不及时、不彻底,容易滋生操作风险。

4.外部环境复杂,市场风险很大。村镇银行服务面向“三农”,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政策性保险又不健全,村镇银行面对的市场风险很大。一是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同时农村相关的灾害保险不发达,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损失难以避免。同时,农村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种产业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比如陕西曾连续发生大量砍伐猕猴桃树、苹果树事件,去年成片的蔬菜被耕种机犁在地里等类似事件。它们都会给贷款造成很大的风险。二是村镇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其项目基本上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加上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统一的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村镇银行在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时,仅考核农户是否有欠贷和村组提留及税费的情况,没有考察农户的资产情况、信用及道德水平;农户信用资料收集难,多数农户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档案资料不全,信用评级缺乏依据。

二、化解村镇银行风险的管理建议

1.通过市场竞争化解流动性不足。一是要依托其投资主体商业银行,借助其技术、网络优势强化其结算、代理、理财等业务领域的竞争,广泛扩大影响,吸收存款资金。二是开展与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联盟,在其资金短缺时,取得其资金拆借的支持。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村镇银行吸收对公存款、进入同业资金拆借市场,并争取央行支农再贷款资金,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在贷款利率政策上给予村镇银行更大地浮动权限,税收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使得村镇银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5.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篇五

【摘要】本文作者对一起典型的由内部人员交易犯罪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一些管理措施,可供同行借鉴。【关键词】商业银行 案例分析内部交易 风险管理

一、案件简介

2008年1月,国内某商业银行赵城支行一名副行长芦某被发现自2004年起利用职务之便,以给储户补活期利息,购买基金为幌子,挪用资金1314.2万元,诈骗215万元,作案时间长达四年之久。1998年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芦某,应聘成为国内某商业银行山西洪洞县赵城支行的临时代办员。他热情周到、腿脚勤快,通常客户的一个电话,芦某很快就上门代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并送达相关手续给客户。他这种“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客户的许多大额现金毫无戒备地送到他手中,由他送交银行办理。芦某为银行招揽的存款蒸蒸日上,他一天内拉到的存款量有时比其他银行人员几个月的任务还要多。

很快芦某得到领导的重用,2006年6月他被聘为赵城支行副行长。然而,正是这位热情的副行长在其任职期间,利用客户对他的信任,许诺客户“存款到他那里,月息二分”,介绍客户购买“高分红”基金。之后又通过补活期利息、基金分红入账等理由,向客户索要存折和密码,开立借条和银行保管书,前后共挪用、诈骗客户资金高达一千五百多万元,用于购买彩票和大肆挥霍。同时他在银行内部运用虚存支取、虚存后冲账、转入资金后更换存单支取等多种手段拆东墙补西墙,按时将利息送给客户,达到长期占用资金的目的。

二、案件涉及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1)内部人员交易犯罪。该案应属于典型商业银行内部人员交易犯罪的操作风险案件。犯罪嫌疑人芦某通过伪造“银行保管书”、虚假存单、存折凭证等银行文件;虚存资金取款、冲销等手段进行欺诈银行和客户,非法侵占、挪用客户资金。

(2)业务流程风险,集体违规现象严重。在赵城支行一些基本的操作规范和制度没有有效的发挥,甚至正常的操作流程被破坏。芦某在赵城支行随意存取客户资金。他作为赵城支行的票据交换员到工商银行领取支票,每次用公章都没有记录,赵城行公章保管员张某总是将公章交芦某带走后自行办理,人为地破坏了业务操作流程。另外一些员工对于芦某挪用客户资金不制止、不上报,任由其违规、违法操作。(3)内控监督不到位。银监会2003年以来构建了监控操作风险的框架,有的银行没有传达或流于形式。赵城支行全行11名员工,除行长为正式员工外,其余10人全为临时工,这种状况长期无人过问。上级分行对赵城支行明显的疑点和隐患缺乏敏感;事后监督人员和上级检查部门对曾经发现的某些客户账户有疑点但却未予以重点关注,使得银行内部控制失效。

三、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这起案件深层次原因在于赵城支行管理混乱、操作风险控制不到位,没有建立完备内部控制体系。

第一、人员管理、监督不力。该支行用人及管理不到位。犯罪嫌疑人芦某在工作期间大量进出现金,大多是当天存入的现金当天就被提出,这样长达四年之久,未引起该行监管部门任何怀疑。芦某痴迷于彩票且伴随着高消费,身边的同事不可能毫不知情,但却无人过问,支行领导及上级分行也没有察觉,对他放弃了教育、监督,使其长期为所欲为。不仅如此,芦某还因揽存业务量大得到几任领导的器重。第二、合规文化缺失。赵城支行员工普遍存在合规观念淡薄,肆意更改操作规程的情况。芦某可以私自帮储户代存代取,随意使用银行公章,有些储户发觉存单可疑,去该行查询,工作人员竟联合起来进行哄骗。赵城支行工作人员对这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不抵制、不报告,甚至配合作案的做法,致使芦某认为同事不会告发他侵占客户资金行为,这种侥幸心理使他更加肆无忌惮、胆大妄为。

第三、制度和制约机制失效。赵城支行规章制度不落实、违规操作问题严重,为作案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公章保管员张某没有按照正常业务流程办事,导致银行业务公章长期落入芦某手中,他可以以赵城支行名义对客户随意出具借条,开立子虚乌有的“银行保管书”。第四、内部控制存在诟病。存款业务一直是被该行视为重头戏,在赵城支行违规代保管客户存折、银行卡,代客户办理业务现象较为普遍。这种重业务轻内控氛围中,该行领导、上级主管分行对“揽存高手”芦某的违规操作行为也就听之任之,并且上级分行的业务检查没有深入,致使问题和隐患不能及早发现和制止,最终酿成大案。

四、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内部人员交易犯罪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件。内部人员交易犯罪风险是危害性最大的操作风险,其根本原因在于涉案人员道德缺失,采用多种形式的违法犯罪手段导致,它的涉案时间长,风险损失大。这类风险防范难点在于作案人员的思想变化把握的难度大,针对此类操作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树立操作风险理念,传导合规经营文化(1)培育正确的操作风险理念

首先,商业银行要摒弃 “风险就是犯错”的传统想法,树立起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广大员工正确的操作风险意识,让他们知道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产生操作风险是必然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目的不在于消灭风险,而是要主动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这些理念必须融入每一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固化到每一条规章制度中,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环境。

其次,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员工认同和接受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树立起员工仿效的榜样;对违反行为准则的人员予以相应的惩罚,甚至免职或解雇;鼓励员工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并建立保护检举人制度,同时处罚那些对违规行为隐瞒或知情不报的人员。

“芦某侵占资金”案中,赵城支行的风险管理环境十分恶劣,员工缺乏合规操作意识,肆意更改操作规程,面对作案出现集体失语的局面。在这种内控环境扭曲的情况下,发生操作风险损失在所难免。(2)提升员工工作胜任能力,业绩考核多样化

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业绩考核体系存在严重不足,各银行都将眼光放在揽存款、拉客户、提高市场份额上,忽视了风险管理,致使部分分支机构将违规揽存多的业务员视做骨干,对存款资源丰富的“能人”委以重任,合规经营意识荡然无存。因此,商业银行在业绩考核指标上应该有所改进,改变任“能”为贤的做法,加强员工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违反操作规程或听从他人安排而违反操作规程的违规成本和后果,帮助其树立遵章守纪、合规操作的理念,培育员工正确操作按规章办事的习惯,提高道德素养和合规意识,思想上消除犯罪的念头。

2、实施压迫性合规制,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应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或措施要求,使员工行为规范,从而达到防范操作风险的目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商业银行“规矩”就是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是控制风险,规章制度所要求强制执行的行为才是控制。因此,建立压迫性合规的方式有助于保证某些制度能够得到遵守。(1)推进重要岗位强制休假制度

重要岗位员工每年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脱离工作岗位进行休假,在强制休假期间,员工原有的各项业务权限自动取消,不得从事原岗位工作,也不得干涉所在机构的经营管理工作,期满销假后且离岗检查未发现影响其复岗履职问题的,各项权限自动恢复。所在机构、部门或上级机构应在其休假期间派出人员接手其工作并对他的履职情况进行检查。所在机构或上级人力资源部门将检查结果审核后归入被检查员工的个人合规档案。强制休假可以避免员工形成舞弊意识,并可通过交接工作及时发现差错。因此,推行重要岗位强制休假制度是能够有效地制止内部员工犯罪的措施之一。

(2)建立员工不良行为失范监察,加强对员工行为的动态管理 人力资源部和纪检、监察人员应通过日常监控、员工举报、社会走访等有效途径,对炒股票、炒外汇、沉迷彩票、从事“第二职业”的员工进行监察,善于发现蛛丝马迹。记录员工业余时间赌博、高消费等不良行为的保密档案作为参考;记录那些情节较轻暂时未对社会或单位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员工行为,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诫勉谈话。收集、汇总、分析重要岗位员工的异常行为动态情况,制作针对重要岗位人员的品质的专项检查。一旦在业务检查中发现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员工有重大违规事实应立即介入调查。

芦某长期痴迷于购买彩票,有高消费等不良行为,但身边同事漠不关心、任其发展,导致他最终走向犯罪。如果上级部门对芦某的不良行为有记录档案,就会对其工作中的异常交易有所警觉。如果上级领导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教育、告诫,也许芦某不会最终走到犯罪这一步。如果上级有关领导与芦某有过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及时制止他痴迷彩票的做法,帮助他做出详细的职业规划,也许就不会有芦某非法侵占客户资金的一幕。

3、实行条线联合检查,排除风险“地雷”

商业银行传统的内控检查是职能部门单线检查,它存在着大量弊端。职能部门检查基本是针对业务进行的,在发现问题后只能从业务部门层面要求基层银行整改,一些基层银行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各种问题边查边看。牵涉其他职能部门业务范围的,单线检查还需要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基层银行也疲于应付各个职能部门的多次多项检查。“整改”多成为一纸空文。针对这些弊端,本文提出条线联合检查方案。

条线联合检查采用人力资源部牵头,操作风险控制人员、合规检查人员以及抽调的各条线业务骨干组成综合性的检查组进行联合作业。针对高风险领域局部清剿,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直接当场严肃处理,如发放过失通知、停职检查、下岗再学习等方式,这样可以给员工带来强烈震撼力,让员工刻骨铭心,形成依法合规经营的良好氛围。检查人员以访谈、现场观察、账务跟踪和调阅业务记录和监控录像资料为主要检查手段,不仅可以发现了大量显而易见、杀伤力较强的违规风险点,还能够挖掘出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同时,这种专家型的检查不止在于查,还在于帮。从查到帮,检查帮扶两不误,帮助基层深入剖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所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整改意见或者协助整改,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产生,从源头上铲除诱发犯罪的土壤,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三晋都市报》 记者

6.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篇六

熊坤立 张格2011年11月17日

自市场诞生以来,如何管理市场风险成了参与者永远关注的话题。市场风险表现为各种价格波动,可分为股价、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四大类。

尽管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这三种市场因子的波动性不断增强,但是在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第一次颁布巴塞尔协议(Basel 1)时,也只考虑了信用风险,未将市场风险列入资本充足率计量的范围(操作风险亦然)。

随着资产证券化不断加深、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进展加快、银行混业趋势加强、金融自由化和创新不断涌现、衍生品爆炸式增长等现象的出现,市场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越来越强,各类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受此影响,一些公众眼中的“巨无霸”公司如同泰坦尼克号一样意外沉没,向管理层和监管者显示了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不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此,巴塞尔委员会专门在1996年颁布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简称《BIS 1996补充规定》),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范围,鼓励银行开发内部模型予以计量和管理,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Internal Model Approach,IMA)。

从此,以JP摩根银行提出的VaR(Value at Risk)技术为代表的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开始迅猛发展起来。VaR技术的出现,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在市场风险管理领域开发内部模型的可能性,而且将影响推广到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内部开发,将风险管理和模型评估过程标准化,统一了监管框架。由此,2004年颁布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 2)在第一支柱中进一步明确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列为监管资本计提的三大风险因素。相应地,市场风险内部评级法与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并称为Basel 2高级计量合规的三大方法。

按照Basel 2的规定,内部模型法要求银行建立完整而独立的前、中、后台估值团队,积累充分的数据,结合自身实践开发复杂的内部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以及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等,代表着国际活跃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Basel 2框架下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依然是现代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目前我国积极参与内部模型法合规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招商等银行,预计将于2013年底之前完成银监会的合规要求。浦发、中信、光大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批中小商业银行也在积极筹备内部模型法的建设工作。

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

《BIS 1996补充规定》的框架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暴露出严重漏洞,促使巴塞尔委员会着手修订市场风险监管体系。在2008年7月与2009年1月两次发布全面征求意见稿之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9年7月14日正式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最终补充规定》(简称《BIS 2009补充规定》),对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提出了新的更严格要求。这意味着,实施Basel 2内部模型法合规的银行在计提资本时,除了计量一般VaR和特定风险之外,还需要考虑压力VaR和新增风险,实施难度大幅上升,对资本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而预计2019年付诸实施的Basel 3中还将要求银行考虑交易账户头寸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资本要求。

中国银监会也充分认识到了Basel 2对于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性,并一直稳步推进新协议在中国的实施。2007年2月,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实施Basel 2,借鉴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促使商业银行改进风险计量手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尽快缩小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银监会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国际业务占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Basel 2内部模型法,其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自愿实施,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经批准可暂缓实施,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对于模型的实施和验证,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2010年2月)和《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2009年11月),分别予以了规定。但到目前为止,银监会尚未发布内部模型法的合规达标文件。

项目建设应构建四项内容

目前我国各大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种类繁多,资产总额在全行总资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此,几家大型银行都在构建自动化系统,对资金业务进行全面实时的监督和充分有效的管理。与Basel协议一致,系统分为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个层次。标准法对资产的风险计量、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都比较粗糙。标准法的方法论是,将资产按照利率、汇率、商品和股权等四大风险因子按固定比例计提资本,然后将四大风险资本要求简单相加。这种线性简单相加的方式至少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对同一风险因子暴露的资产的风险敏感性差异,二是没有考虑不同资产之间的风险分散效果。

内部模型法将各类资产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计量,考虑了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资产的组合优化效应。在《BIS 1996补充规定》框架下,内部模型理论上可能会带来一半以上的资本节省。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在监管资本公式中附加了乘数因子k和惩罚因子m,并要求在前一日的VaR值和过去60天的平均VaR的(k+m)倍之中取较大值,降低内部模型法的资本节省效应。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又通过两个补充规定,在内部模型法的监管公式中附加了新增风险和压力VaR,在应对VaR模型的顺周期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弱化内部模型法的资本节省效应。因此,在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内部模型法在资本要求上的节省效应已被大为稀释,甚至有超越标准法的趋势。尽管如此,内部模型法对风险计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丰富性等优势是标准法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只有通过内部模型法,银行才能够真正建立合理的风险调整业绩度量体系(RAROC),将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分配到因子、产品、交易和部门,引导管理者根据风险权衡优化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质量。

作为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合规的重要内容,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实施,一是有助于充分评估银行的市场风险状况,提高风险计量和管理手段,实现与国际接轨;二是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银行的内部模型法项目建设一般应包括以下四项具体内容:

建立市场风险数据集市。市场风险数据集市是银行市场风险信息的集合,通过与前台业务系统和外部咨询系统建立接口连接,载入有关资金交易业务的交易数据、产品信息、外部报价等风险信息,实现全行市场风险信息的集中管理。

计量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R。利用风险价值VaR模型计量金融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可以帮助银行建立不同产品间统一的衡量风险大小的计量标准,有助于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评估交易或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还可以利用以VaR值为基础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对不同业务产品进行绩效考核。

建立市场风险核心指标体系。市场风险核心指标是衡量银行市场风险水平的标准与依据。通过本项目实施,力求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风险指标体系,并通过实施监测、动态管理等手段,将全行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采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可以在充分考虑各市场风险因素不利变动带来的潜在损失外,利用各市场风险因素之间的互抵效果,降低实际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为了节约资本,商业银行进行了大量的表内外业务创新,表现之一是各类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和爆炸式增长。对此,中国银监会加强了监管,并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特别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所产生的交易活动,应按其性质计入交易账户,并按本指引的要求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一要求对于银行的资本计量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会计与风险账户分类、财务分析、资金成本核算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述内容表明,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项目是一项跨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实施难度很高。它涉及资产负债、金融市场、资金运营、财务会计等多个业务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理财及衍生品的管理难题

目前,尽管我国在利率期权、权益类和商品类场外衍生品、信用类衍生品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但是我国已开始大力发展外汇远期、掉期、利率互换、无期利率协议、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等衍生品交易。此外,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理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的快速增长,也对衍生品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目前,我国衍生品市场的情况是,不仅衍生品品种较为单

一、交易量低、市场流动性差和参与者较少,而且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基础配套落后,尤其是中后台建设滞后的情况。在机构层面,衍生品交易需要交易、风控和清算等部门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由于衍生品交易的定价和风控较为复杂,需要合适的电子系统予以支持,但目前我国只有很少机构具备衍生品模型构建和系统开发能力,系统建设滞后制约了市场发展。

而“次贷”危机则加深了人们对衍生品的发展产生的疑虑。2009年,银监会重拳规范了衍生品交易、叫停中资银行与境外机构做“背靠背”业务,并对衍生品监管做了新的全局规划。2011年1月,银监会修订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相比2004年的暂行办法,它要求将目前银行业务实践中交易的衍生品一律纳入交易账户管理,这势必提高内部模型法项目的覆盖范围和估值难度,强化了衍生品的监管和资本要求。

内部模型法项目的实施,需要全面考虑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广度、流动性、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建立与前台和后台独立的估值体系,完善给予VaR计量的动态限额监控体系,以及风险资本的计量和分配方案。因此,衍生品的有效管理成了内部模型法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该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指导衍生品市场参与者遵循理性交易行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而这一过程反过来也将促进市场自身的良性发展。

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史上,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建设和合规将成为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在Basel 2的框架下,实施内部模型法可使银行建立完整而独立的前、中、后台估值团队和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积累充分的数据,结合自身实践开发复杂的内部模型,配置自动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基于VaR分析的限额管理机制,以及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体系,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标准法,内部模型法通过引入新增风险、压力VaR、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等概念,覆盖更多风险因素。同时,内部模型法将各类资产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计量,考虑了标准法中忽视了的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资产的组合优化效应,提高风险计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银行才能够建立真正合理的风险调整业绩度量体系(RAROC),将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分配到因子、产品、交易和部门,引导管理者根据风险权衡优化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质量。这种全面准确的风险计量和配置,还有助于指导市场参与者(尤其是衍生品市场)遵循理性交易行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市场自身的良性发展。

7.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篇七

Dermine&Hillion在1992年的研究中 (1) , 假定银行在清算前将运行两期。存款、债券和贷款均为两年期, 账面价值分别为D, B和L,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在两年内保持不变, 事先确定了存款、债券及贷款利率。银行股东权益的投资成本 (Cost of Equity) 为当前债券的利率, 而存贷款之间的利率差异来自于不完全竞争与监督。那么银行的市场价值 (Market Value, MV) 等于第一年股利、第二年股利和清算价值 (Liquidation Value, LV) 用股本成本进行贴现所得的现值 (Present Value) , 也等于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分别用当前的贷款利率、债券利率与借款利率贴现所得的现值之差, 加上银行的特许权价值 (Franchise Value, FV) 。银行的特许权价值等于银行未来获得经济租金和盈利的能力。

银行的价值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银行被清算条件下计算的价值 (LV:on a liquidation basis) , 另一部分是基于银行继续运营条件下计算的价值 (FV:as a going on concern) 。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衡量的是贷款利率的变动对于银行估值的影响, 为了简化运算, 可以假设银行在清算前仅运营两期, 并且不考虑债券与存款。可以这样做的原因是:

(1) Dermine&Hillion的研究表明, 将银行估值模型放大到无限期, 得到的关于清算价值与特许权价值的基本结论仍然不变;

(2) 在债券与存款利率不变, 仅调整贷款利率时, 是否将债券与存款考虑在模型内, 对于银行估值模型的各部分变动的净影响为0。

此时, 银行的市场价值等同于银行发放的两年期贷款的现值与特许权价值之和。假定一年后贷款利率由iL上升到iLˇ, 分别计算贷款利率不上调时的银行市场价值、贷款第一年现值、贷款第二年现值以及银行特许权价值, 分别进行比较, 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进一步讨论, 假设央行提高贷款利率是为了紧缩银根, 与此同时央行会下调银行的最大放贷量。考虑到银行持续经营的需要, 央行的选择是以保持银行的市场价值不因此减少为标准。在考虑了银行最大放贷量变化之后, 关于银行估值的基本结论是否保持不变。

研究变量一览表如下:

三、研究结果

不考虑银行最大放贷量调整的情况下, 银行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如下: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不考虑银行最大放贷量调整的情况下, 贷款利率在第二年提高, 对银行的市场价值总量没有影响, 但是对于银行的估值结构产生了影响:清算价值减小, 特许权价值等量增加。对此结果可以解释为:由于银行贷款利率在第二年有所提高, 银行本可以以更高的贷款利率发放贷款, 这是银行在第一年签订两年期固定贷款的机会成本, 因而银行贷款的现值缩水, 立即清算时银行的估值减少。与此同时, 由于银行贷款利率在第二年提高, 银行的存贷差扩大, 银行贷款部门未来的运营能力增加, 因而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增加。考虑违约风险, 发放两年期的贷款净值随着折现率 (贷款利率) 的提高而减小, 在会计处理上, 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增加, 银行的账面经济价值减少。

进一步讨论, 考虑银行最大放贷量调整的情况下, 为了保证银行的市场价值不因贷款利率与最大放贷量的变化而减小, 可以考虑市场价值不变, 即MV的一阶导数为0:

MV不变, iˇC为常数, 在保持存款及债券利率不变时, 随着贷款利率的提高, 最大贷款量L将减小。即利率调整前的最大贷款量为L0, 利率调整后的最大贷款量为L1, 则利率调整前银行的清算价值 (贷款的现值) 为:

利率调整后银行的清算价值 (贷款的现值) 为:

银行的清算价值随着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而减小, 同时银行的市场价值不变, 因此银行的特许权价值随着清算价值的减小而等量增加, 银行的估值结构发生改变。对此的经济学解释同不考虑银行最大放贷量调整时相同。

四、研究总结

在银行估值模型中, 不考虑银行存款及债券, 仅调整银行贷款利率, 则银行的估值总量不发生改变, 但银行的估值结构将做出调整, 具体表现为:当银行贷款利率上调时, 清算价值减少, 特许权价值等量增加;当银行贷款利率下调时, 清算价值增加, 特许权价值等量减小。另外, 在考虑银行最大贷款量调整时, 银行的市场价值不变成为约束条件, 则银行估值结构调整的基本结论不变, 银行的利润随着贷款利率的上调而减小。

参考文献

8.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居民福利

我国目前已有数量比较大的商业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除去上千家带有地方性质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还有超过18家的全国性质的商业银行。具有数量很多的银行机构的中国商业银行业是否就可以说属于比较大竞争性的行业,资源是否达到了有效配置。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居民福利又有哪些影响呢?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1]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银行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客户之间以及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之间,特别是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关系的地位和特征。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主要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这三个指标来说明产业的市场结构关系。

1. 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是市场结构中反映市场竞争程度和垄断程度最基本的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最基本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1]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资产等占整个市场总量的比重来表示,本文测定我国银行业前4家和前10家最大商业银行在相应项目上占据的市场份额比例,即:CR4=∑4i=1Xi/∑ni=1Xi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存款、贷款和净利润数据分析得出如下表结果,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4~2008年和2008年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另:本文表中所涉及到的商业银行只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深发银行、招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这是出于两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数据获取的难度;二是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看,这14 家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 产品差别

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商业银行的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的各种金融业务,主要包括资产负债业务及其他各类中间业务,由于这些产品的实质是银行的服务,因此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主要不是体现在产品的外观、质量和花样等方面,而是表现在服务的便捷程度以及是否针对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做;二是衡量产品差异程度的指标—产品需求交叉弹性在商业银行业是非常难以计算的。

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差异化程度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差异化程度较低。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和市场定位大致相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是大企业,特别是国企,而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美国银行业各有针对性,大多数银行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业务,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根据客户年龄、收入、职业、性别的不同推出不同的业务,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竞争优势。二是市场营销层次低导致我国银行业产品差异化低。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广告来看,基本上都是银行的形象宣传,提高银行的知名度。但是从广告的差异化程度来看,各个银行的形象定位基本上趋同,没有体现出各个银行的产品特色,这样很难让顾客做出适合自己金融产品的正确性选择。

3. 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来说,进入壁垒越高,市场集中度也就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从理论上来说,银行业通常存在的进入壁垒因素有规模经济壁垒、资本充足率壁垒和政策壁垒等。

(1) 规模经济壁垒。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银行机构网点的扩大、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人员数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单位平均收益上升的现象,它是反映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的客户下,经济规模越大,能容纳的银行就越少,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

(2)资本充足率壁垒。《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对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进行了约束。它把银行资本分为两级,即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协议要求核心资本占风险资本的比重不低于4%,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和占风险资本的比重不低于8%。核心资本由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组成。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准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进入银行业需要符合资本充足率要求。

(3) 政策性壁垒。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功能认识上的偏差,再加上商业银行业自身的重要性、特殊性及发展滞后的状况,我国政府一直对商业银行实施非常严格的政府管制制度,维护垄断,避免竞争,将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营业执照的数量控制、禁止任意扩大营业范围、禁止将分支机构任意升级、禁止抬高或压低资金成本、最低资本金要求等。[4]

二、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居民福利影响。

居民福利可以用居民效用来表示,即居民的满意程度。研究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居民的影响,理论上可以研究消费者剩余,不同的市场结构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但由于消费者剩余在实际生活中测量不太实际,很难掌握,我才用经济效率,即帕累托标准。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至少一部分人的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好的状态称为帕累托改进。如果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下,任意改变都不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状态变好又不能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为经济效率。

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极高寡占型,市场效率不高,而且还有可能组成卡特尔组织,赚取垄断利润,侵占消费者剩余。我们每个人都有亲身体会,无论存款者还是贷款者都能感觉到我国银行的低效率。对于存款者来说,每次去银行存款,几乎都要取号排队,存一次款有时候需要半天时间,并且服务态度也不是很友善;对于贷款者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小微企业,真正是靠银行融资的占很小的比例,不得求助于地下钱庄,地下钱庄存在就是银行垄断的结构。如果银行对民资进一步开放,加大银行业的竞争,无论对存款者来说还是对贷款者来说,效用都会提高,是一种帕累托改进。银行业不是一种自然垄断的行业,竞争有利于居民福利的提高。

三、 构建有效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建议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79年以前,我国银行业是一个绝对垄断的系统,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垄断了所有金融业务。此后到1983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相继成立,但这期间各银行有着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经营业务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其市场结构是高度垄断的。目前,算上城市商业银行等我国有上千家银行机构,并且由于专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拓宽和业务交叉,各商业银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竞争。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市场份额趋于分散;市场集中度偏高;进入退出壁垒偏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等。

针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完善银行业市场结构,加快银行业的发展。

第一,开放倒逼改革。加大对民资开放力度,引入竞争,使银行业形成全方位的市场结构,各类融资者都有适合自己的银行,为实体经济输血。使银行有忧患意识,不提高服务,不产品创新,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第二,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目前银行也存在的存贷利差太大,银行业完全可以依靠存贷差获取高额利润,其实这些都是垄断地位给予的,可以安稳睡大觉挣大钱,这样银行业就没有动力进行创新和改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利差会逐渐缩小,银行要想生存,就必须业务创新,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第三,强化国有银行的改革。虽然国有银行近几年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已经上市,但市场化仍然不够。所有者缺位在个国有银行都普遍存在,应该逐渐推进改革,在国家控股地位不变的情况下,使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包括国有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谢地著:《大象与蝴蝶共舞:产业组织案例分析》长春出版社2003年

[2]杨公仆 夏大慰著:《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周 琴 刘 彩: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时代经贸,2008 年第1期

上一篇:上海医院发展规划下一篇:最难忘的事叙事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