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精选9篇)
1.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篇一
投资乡村旅游,景区配套规划建设新思路 ——山合水易“福建龙岩新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投资乡村旅游,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创新的景区配套规划建设必不可少。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福建龙岩新罗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时,运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展现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新罗。
在本次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的产品包括一个多彩旅游环线,四个工业旅游展示中心,五个旅游度假小镇,五个奢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五个国际级标准汽车营地,六个特色养生度假组团,九条休闲商业街,十个商务会议接待酒店,十二个乡村旅游基地。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根据项目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如下规划布局:
(一)一环——新罗多彩旅游环线
用一条旅游环线,将新罗分散的旅游景点和特色资源串联起来,增加环线的体验活动和特色观光。
(二)四个工业旅游展示中心(一馆,三园)
1.新罗工业设计展示馆
2.龙烟国际烟草博览园
3.沉缸酒文化博览园
4.龙净零排放体验园
(三)五个旅游度假小镇
1.江山•生态人居度假小镇(铜钵古镇)
2.白沙•滨江休闲度假小镇
3.东肖•森林氧吧度假小镇
4.龙门•体育休闲度假小镇
5.适中•河洛风情度假小镇
(四)五个奢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
结合新罗现有景区,打造景区和环境依托型的奢侈型高端度假物业。初期形成以下几个产品:
1.九龙江私家游艇俱乐部
2.龙崆洞私家山地农庄
3.南卓林海天堂
4.云顶私家茶园
5.江山高端温泉会所
(五)五个国际级汽车标准露营地
在大的的景区周边,形成国际标准的汽车露营地。一方面借助好的地理和生态以及基础设施环境,另一方面满足汽车游客的观光、休闲、度假的多种需求。
1.桫椤谷国际汽车营地
2.龙崆洞国际汽车营地
3.睡美人国际汽车营地
4.梅花湖滨水国际汽车营地
5.梅花山国际汽车营地
(六)六个特色养生度假组团
1.梅花山温泉养生度假组团
2.竹贯竹海养生度假组团
3.后田花乡养生度假组团
4.洋畲人家乡村养生度假组团
5.天宫山福地宗教养生度假组团
6.云顶茶园茶文化养生度假组团
(七)九条休闲商业街
九条商业街市一方面可以在现有新罗商业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一方面可以寻找适当的地点进行打造。在村镇形成18条特色商业街区,结合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等等。
1.时尚步行街
2.红军文化街
3.红酒体验街
4.客家美食街
5.动漫产业街
6.创意体验街
7.茶艺鉴赏街
8.品牌淘宝街
9.异国风情街
(八)十个商务度假酒店
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搭建新罗区的商务度假酒店集群。通过对世界级知名度假酒店管理集团及品牌的引入,深度提升新罗的商务会议接待的档次和水平。
(九)十二个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打造12个亮点,形成12种特色,12个主题,实现12个月月月有果。主要以水果种植为主,如无核葡萄、大五星枇杷、六月雪梨、绯桃、红柿子,青梅、水蜜桃、山楂、芙蓉李、番石榴、橘子、蜜柚等等。通过引进高优特由水果种植种类,衍生出各类的休闲度假活动。
1.龙门洋畲橘乡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2.江山梅溪雪梨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3.小池培斜五星枇杷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4.苏坂苏坂蜜柚生态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5.东肖后田绯桃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6.铁山富溪无核葡萄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7.雁石岩山水蜜桃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8.适中洋东红柿子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9.白沙罗坪青梅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10.万安梅村番石榴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11.大池秀东芙蓉李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12.红坊岭背山楂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福建龙岩新罗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成功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配套规划建设的模式创新,为新罗的乡村旅游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篇二
一、邢台县乡村生态旅游SWOT分析
1.1优势
邢台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1)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位于属于晋、冀、豫2小时旅游圈腹地, 环太行旅游带内, 旅游区位突出。 (2) 旅游资源条件丰富。目前邢台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6家、省级风景名胜区6家、旅游景点众多, 具有发展多种旅游项目的条件。 (3) 太行独特的地理地貌、优美的自然景色, 环境资源方面品质优良适宜开发各类旅游度假项目。
1.2劣势
邢台县旅游开发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是同时也具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 整体资源得不到整合, 各景区由于受行政地界限制, 各自开发管理,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 旅游资源缺乏优势竞争力, 多数资源处于未开发、粗开发等开发程度较低的状态, 优势特色不明显。 (3) 大量的传统村庄景观拆迁和破环严重, 重新修复和面貌提升需要大量资金做保障。 (4) 村镇人居环境不美丽, 村民居住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影响了邢台县乡村旅游发展。
1.3机遇
面临的机遇: (1) 各级政府政策的支持, 河北省及邢台市、县都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 并注重科学规划、协同发展之路。 (2) 区域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 使河北多地进入距京津1小时行程圈内;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 为邢台县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战略机遇。 (3) 乡村旅游升温使客源市场广阔, 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新的时代, 前景一片大好。
1.4挑战
邢台县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也存在很多方面的威胁: (1) 近距离景区游客分流竞争明显。在与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的消费对比则不难发现, 景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流竞争问题。 (2) 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存在矛盾。一方面保护和开发需要到量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环保措施来制约村民和游客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3) 随着区域旅游的开发, 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和历史人文资源正逐渐受到破坏甚至消失。
二、适应邢台县山区乡村旅游景观总体规划思路
邢台县旅游景观规划要根据各乡镇区块的资源现状, 发掘特色、明确定位、以差异化打造突出“乡情、野趣、禅意、农境”, 以特色化、个性化来吸引游客。首先, 对县域内自然景观资源、水源、村落、森林、山地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主题鲜明、定位合理、环境优美的旅游区。其次, 邢台县旅游景观规划要围绕县域内宗教历史遗迹、农田景观观光、传统民俗乡艺等项目, 将县域内旅游区进行整合成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健身探险、宗教朝圣等多旅游项目开发的的特色太行旅游战略。
三、特色乡村旅游景观观的营造对策
3.1自然景观规划。
主要是对县域内乡镇所辖旅游区域内生态环境良好的山体、水系、森林、农田、乡村、等自然基础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 形成主题鲜明、定位合理的旅游区。并且要构建邢台太行山区旅游圈的区域整合方案, 要区别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处理手法, 根据具体地理地貌及旅游开发的主题需要, 适当地对地形进行少量调整, 因地制宜。营造特色分明的景观效果, 保持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 营造舒适的游览景区氛围。
3.2建筑风貌景观规划。
主要是古建筑景观和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例如像邢台县皇寺古镇、路罗镇英谈村、贺家坪村等传统村落古迹的保护与开发, 展现古村历史风貌, 塑造特色乡村旅游建筑景观, 在景观规划上保护好村内各类原有乡土建筑, 并对其进行修缮改造, 按照原来石房的风格, 就地取材, 体现当地建筑风貌。院内陈设可以再现当地特色的生活场景, 门窗以传统窗花、门神等做为点缀, 院内设置石桌凳、碾盘、玉米串、红辣椒、生产工具等等生活用品做为陪衬。此外, 规划时应加强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 做到自然景观的原始风貌不被破坏。
3.3植物景观规划。
在传统村落及旅游景区内村落植物配置可以提升村落整体环境, 加强村庄、道路及周边农田、广场空地的美化绿化, 在植物选择上优先选植经济、观赏性兼备的色系树种, 通往旅游区的绿化行道树多采用遮荫效果好、景观效果强、体量高大且突出乡土特色的品种, 如杨树、核桃树、五角枫、黄栌等;同时绿化配合时令花卉、绿篱、攀缘植物, 如波斯菊、串红、鸡冠花、百日红、月季、芍药等, 实现组团分明的特色, 增加绿化空间层次, 能够达到四季观花、观景、观果的效果;利用不同树种的特色, 从主题层面、感官层面、景观层次层面上打造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观空间, 实现移步易景的效果;对于农家庭院绿化可以选择当地易活树种, 以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构建庭院景观, 充分考虑与美化、香化紧密结合, 可将观赏性的果树如柿子、葡萄、梨树、石榴、葡萄等与园林型植物组合栽种, 即可满足村民及游客所需, 又能美化院落。
3.4民俗文化景观规划。
作为旅游乡村来说可以采取村内主要街区、主要建筑等进行改造提升, 打造乡村集市及民俗文化风情街, 设置特色农家乐餐馆、农家旅馆、及旅游纪念品商店等, 集市售卖当地的土特色农产品以及传统手工艺旅游纪念品。营造浓郁的太行文化、传统农耕展示为主题。在传统村落可以打造适应村镇风貌的特色主题旅游节, 开展特色文化休闲体验旅游, 以独特的形式展现太行山及邢台县的民俗艺术魅力, 开展以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为背景的民俗节目, 利用乡村和旅游区开阔地带, 设置演艺和集会广场、农趣乐园、景观公园、鱼趣乐园、风俗小品景观等作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最佳地点;旅游区还可利用寺庙建筑景观、宗教信仰朝拜活动及宗教活动组织等, 吸引游客观赏、体验寺庙特色宗教活动。
3.5居民生活景观体验区景观规划。
将太行农耕文化主题性景观纳入旅游观光范畴, 根据季节变化、种植效益以及旅游观赏需求, 引导群众种植具备景观与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如油菜、桃树、油牡丹等;创造优美舒适的农田旅游环境, 可以设置木屋、木栈道、亭台回廊等, 使游客能够体验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水资源丰富的村镇要进行水系景观改造和整治, 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如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 搭配多种创意小品, 构成优美的水岸景观, 让游客参与体验滨河湿地植物景观、河湾拾趣、漂流等水上项目;农田种植区景观营造可以采取可参与的生态农业项目、农耕体验园和果品采摘园, 形成林、果、花的立体景观。让游客参与其中, 体验趣味农耕、花卉观赏、采摘、动物喂养等游乐项目。逢花期开展赏花、摄影等活动, 打造淳朴自然的乡村风情体验, 寻求自然与文化、田野与村庄等生态环境。
结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景观环境。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有助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改善。邢台县旅游资源丰富, 古村落众多, 为了使邢台县旅游业向着到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 本文对邢台县乡村旅游景观的营造和规划进行了研究, 为打造具有太行地域特征的邢台县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摘要:在乡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的当下,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邢台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对策, 总结适合邢台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SWOT分析,邢台县
参考文献
[1]宋棣等.乡村旅游规划中的景观营造研究与实践--以博山长寿山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15, 46 (2) .
3.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篇三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206-01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残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1具体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据河北省有关部门搞的社会调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即达到1200多个,30万户,近百万人。据此推算,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村庄不会少于1万个,人口不会少于300万人。这是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特别是2008年起各个假期地调整,给乡村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2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发展生态旅游,走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平衡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它反映了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追求。乡村旅游是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就是生态旅游。因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其次,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政府机构要积极参与,培养乡村居民对本地社会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要让乡村居民明白农耕文化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是落后的,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却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时尚,便是返璞归真、亲近泥土。都市人之所以钟情于乡村旅游,正源于他们梦中的“香格里拉”不在都市,而是在乡村。要使乡村居民在吸收都市文化精华的同时,能珍视并保持起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乡村旅游发展评价 篇四
乡村旅游以其浓厚的乡上性、价廉物关等特色吸引了人批的游客,成为人们周末体闲的重要活动。经过
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调整思路,突破瓶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家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农家乐是一种以乡村牛态景观、农村文化及农民的牛产牛活等为基础,提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体闲旅游方式。在日本、新加坡和欧关的一此发达国家,农家乐已 具有相l规模。在我国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利川闲暇到郊区农村放松、体闲、体验乡上牛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农家乐的旅游服务应运而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农家乐已初步形成原生态自然景观型、旅游景、依托型、农产品依托型、主题公园型和城郊餐饮型等多种模式。尽管农家乐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在经营管理方而却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有针刘一地调整思路,才能突破瓶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匀动关系,马克思种有过这样的论述: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生产着生产,生产生产着消费。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乡村旅游的生产与消费。我国的乡村旅游日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短,经验少;2)我们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诉求、层次、市场等认识不清;3)恐怕也是更为重要的,我国经济尚不够发达,我国的乡村旅游包括生产和消费都缺少创造性。笔者认为在这一初级阶段,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来说,如何以科学的生产理念引导乡村旅游的消费尤为重要。消费生产着生产,乡村旅游要关注旅游者的消费诉求和市场走向,更重要的是,生产也生产着消费,初级生产导向初级消费,科学的生产导向会引领消费市场向健康和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循环而上,终将进一步引导乡村旅游和新农村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的乡村旅游消费
现阶段我国经济处在黄金增长期,居民消费结构己从改革初期的“吃一穿一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演变为日前的“吃奴乐文教服务一穿住一用封示”为重心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结构升级使得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强。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水泥丛林”生活环境的压抑,成熟旅游区人工化的加剧,人们开始放眼新的日的地—乡村,民风淳朴、节奏缓慢、原始的生态环境、真实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人们一直向往的理想栖息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无论是开发还是消费都还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日乡村旅游的日标市场及这一日标市场的消费取向都表现出这一特征,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理解,即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的认识也反映出人们的消费趋向。
1.2.1我国乡村旅游的消费市场
谢彦君认为旅游城市所具有的巨大客源输出潜力构成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5]。杜江等认为乡村旅游是以都市居民为日标市场的一种旅游i }i。刘红艳认为客源市场的定位也应从旅游日的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色及差异入乎,在充分考虑到区位条件的基础上,应该覆盖到所有与旅游日的地景观有较大差别的区域,包括所有在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等方面有别于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7]。黄成林也认为我国乡村“大旅游”除了把城市居民作为自己的日标市场外,乡村居民本身及入境旅游者都将是它的日标客源。我国各地乡村文化之间本身所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富裕起来的农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将吸引大量的乡村旅游客源在乡村之间流动。乡土文化的神秘性和入境旅游者对乡土文化的好奇心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客源流向乡村}8]。实际上,日前我国乡村旅游的日标市场主要是国内城市居民,尽管在我国乡村旅游相比较而言消费水平较低,但我国的大多乡村居民还没
有这个经济上的支付保障或精神上的认识需求,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旅游也是自己个人发展和人权实现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入境游客来说,我国的乡村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不衰竭的源泉。乡村意象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人们对乡村的“意象”的追求下要包含对乡村川园风光、民俗风情的审美欣赏,以及对乡村生活与农业生产劳动体验的向往等方面。很显然,人们进行乡村旅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而日前的乡村旅游者获得的或者说乡村旅游提供给人们的还仅仅主要是世俗愉悦。更深层次讲,乡村旅游应为人类构筑共同的 理想栖息地,在这片人间天堂所在的厚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金霞认为农、旅产业祸合是未来旅游产业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农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人们天生与农业有一种亲近感,农业生活提供了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乡土“是基本的、原生的”,一如孔了眼中的山一样,“草木植焉,鸟兽繁焉,则用出焉,而无私焉C四方皆伐焉,直而无私,兴吐风云,以通天地之间,阴阳}I!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白一姓咸飨此;I 151 }c是人们心中生命的本原。基于乡土川园
情结的诉求,我国的乡村旅游应该给旅游者一个精神家园,在旅游中实现心灵对于自然生命本原的回归。乡村旅游的构建就是精神家园的重建,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远非所谓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享农家福之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
任和听(香港明德创意集团中国大陆总经理)认为日前充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是一种低层次的大众旅游,真II:高品位的乡村旅游应是一种能够给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高端旅游产品,是传统的文化内涵与村寨川园风光完美结合的产物,对于现代化日趋泛滥的都市快餐文化来说,它是沉淀了很多年的历史文物,是珍品、绝品,是文化和环境的盛宴。葛学峰等对乡村旅游偏好差异的调查表明,随着人们收入、受教 育程度、年龄的增长,人们的乡村饮食偏好、娱乐设施偏好依次降低,而历史民俗类偏好则随之增强。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最终指向“乡村性”的精神文化内涵,指向审美愉悦与精神升华的回归。
作为日界头号旅游日的地的法国,吸引游客的既有众多魅力非凡、风格各异的城巾,又有许多宁静美丽的乡村。乡村旅游是法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法国竞争力、}_业、服务业总署(DCCIS)和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I } I的联合调查,2008年法国本上各类日的地(按空间形态分类)的旅游住宿天数分布比例为:海滨34.3%、山地13.6%、乡村28.5 %、城巾19.6%、未知4.0% o
村落是乡村地区的基本聚落形态,也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载体。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以居民数量为准,将人数超过2000人的聚落称为“城”(ville),低于2000的称为“村”(vil-lage)o根据2006年公布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I I : 1999年底法国本上共有31927个村落,聚集了全国人口的25.3%(约1500万人))1z1。由于法国已处于后}一业化阶段,发展旅游业成为许多村庄摆脱萧条、重振经济的核心战略,但仅凭一村之力要想从如此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确实不易。于是许多村庄联合起来成立协会,创立一个共同称号,通过开展品牌化营销和网络化协作共谋发展。这一协作模式自从在法国诞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产生了不少成功案例,尤以“法兰西最美丽的村庄”协会的实践和经验最受称适。本文以该协会为例刘一这一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指在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
启发和借鉴。
在我国,乡村旅游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许多学者对乡村旅游做了研究,但是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上,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提法也多种多样,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体闲农业等。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界定的不完整和不准确可能导致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构建困难,从而导致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和开发思路上的单一化①。直到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与会的国际与国内专家们才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认识,他们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二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
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一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十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二是乡村旅游的日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川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鉴于以上所述,同时结合其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在此对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日的地,以乡村特有的景观和资源为吸引物,针对都市城镇居民的体闲、解压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设计乡村式的旅游活动项日,以满足游览者观光、体闲、度假、等方面的需要而开展的乡土气息浓郁的旅游活动。我们应该从旅游供给者和旅游消费者两个角度来理解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涵义。乡村体验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完全地站在游客需求的角度,利用乡村的资源设计开发的、需要游客主动参与的、以创造游客美好回忆为核心的、以提供满足游客食、住、行、购、娱、游等感官和情感的需求为辅助的旅游活动。它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强调游客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游客对旅游过程的感受。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止处于快速成长期,己经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个亮点。乡村旅游企业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应运而生,最近几年增速加快。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的确定,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己达359家。”,从此,乡村旅游企业如I=IO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郊区遍地开花。据农业部对北京、浙江、江西、江苏、湖南、安徽等20个省区_市的小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共有各类体闲农业企业(园区)47 524个存在的问题及原囚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乡村旅游企业当前仍以农家乐形式为主。山于其进入成本低,较普遍表现出“散、小、弱”二大特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而问题:第,开发层次低,经J营规模小,接待能力有限;第二,产品形式单,以吃农家饭为主,参与性小强;第二,经营管理者索质小高,管理方式落后;第 四,乡土特色小明显,旦档次提升就出现城市化倾向;第五,经营理念落后,短视行为较严重,创品牌意识淡薄;第六,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小健全等。鉴于存在上述问题,当前乡村旅游企业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少数农家乐规模大、档次高,经营方式小断创新,迅速做大做强,而另些几年前还生意兴隆的农家乐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乡村旅游开发之初,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小高,以上问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但新的旅游方式的出现,对乡村旅游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很多乡村旅游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远远小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传统农家乐,已难以激起都市人的消费动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如果乡村旅游企业小能与时俱进,很多乡村旅游企业将很快进入衰退期,甚至小得小退出市场。
参考文献:
论乡村旅游的消费导向与乡村性塑造的基础 陶玉霞(河南师范人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法国旅游村落联合体的经验与启示 沈世伟’.z(1.宁波人学人文与传媒学院_浙江宁波315211: 2.昂热人学人文与社会地理国家实验卒_法国昂热490541
论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开发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ience RuralTouri}n安贺新张立晓 央则经人学商学院
乡村旅游企业应对现代旅游方式转型策略探析 廖洪泉(交顺学院,贵州‘妇llN561000)
5.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篇五
XXX位于XXX市北10公里处,与XXX市接壤,景色秀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山奇、地绿、水清,堪称:“灵山秀水、林海果园”,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围绕主题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XXX紧紧围绕“XXX特色镇”建设要求,突出“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土地流转”“三位一体”发展思路,以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为重点,重点突破,分批推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道路绿化、资源开发等工作,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设了XXX民俗村、欢乐向前冲实景基地、XXX中心、XXX等休闲娱乐项目,XXX成为集生态旅游、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二)不断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了解最新旅游业务,积极争取上级乡村旅游扶持项目。同时,为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标准,提升旅游服务档次,我们积极开展各种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
④田园家庭农场
建设有花卉盆景温室大棚种植区、“微田园”果树认领区、休闲垂钓区、民俗风情体验区、餐饮食宿休闲区、立体养殖观赏区,是一处集观光、餐饮住宿、会议培训、民俗体验与一体的农业生态庄园。
山景自然游 ①XXX线路
由XXX、碧霞元君祠、南天门、中天门等景点组成的XXX寺庙群,于岱岳泰山相媲美,游人拾级而上,旅游观光、赏景踏青、远离城市喧嚣,融入山野风光之中。
②孔子石线路
25亿年前自然形成的孔子石乃天赐瑰宝,于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无异,形神兼备,比例适当,儒雅高古,神情谦恭,给人以无限遐想。
③XXX线路
XXX景区垒砌工事城池为宋代呼家所营造山城,南有面积约1000平方米呼家练兵场。北有可与沂水大峡谷相媲美的景点,重峦叠嶂,雄伟无比。
欢乐采摘游
采摘时段从4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采摘品种齐全,深厚游客喜爱。
利用”的十六字方针,在加大对主要景观景点、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维修、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促销宣传活动,连年举办XXX三月三庙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登山比赛、摄影大赛、大樱桃采摘节等载体活动,吸引了周边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和旅游产品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旅游收入。
(二)加大招商力度,加强旅游项目建设。通过文化招商、旅游招商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先后启动建设了XXX旅游二期开发建设工程、启动芦斗寺佛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圣山度假中心、XXX民俗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旅游项目。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XXX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在加快旅游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旅游安全,成立了旅游管理中心,负责旅游咨询、投诉和景区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保证了生态环境优美,旅游秩序有序。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公厕、停车场、游客咨询中心等相继建设完成,旅游导引标识基本完善。
(四)拉长旅游链条,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围绕XXX原始森林、九仙天池等自然风光,打造经典风景区;充分挖掘孔子石、碧霞祠、芦斗寺等历史文化积淀,打造集儒释道三教相融合的主题风景区;以曹刿论战地、凤凰城遗址为依托,恢复建设历史传统特色景点;立足林海果园,开发采摘
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广辟渠道,加大投入。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倾斜,加大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
(二)改善设施,营造环境。在提高对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加快道路、停车场、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设施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的建设力度,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
(三)挖掘特色、打造品牌。深度挖掘本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塑造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打造地域品牌,增强竞争力,继续深入开展各类旅游荣誉品牌创建工作,以提高我镇乡村旅游知名度。
6.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篇六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7.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篇七
1 以成都“农家乐”为代表的自主经营型乡村旅游经营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为主, 正向以观光、康体、休闲、度假、娱乐、商务会议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 国内游客最热衷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农家乐”一般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 以服务游客为宗旨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农家乐”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家庭副业经营模式的延伸。
1.1 成都“农家乐”发展经营现状。
成都“农家乐”活动内容以麻将棋牌、蔬果采摘为主, 各个“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基本大同小异。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旅游活动, 不仅会使游客日久生厌, 而且造成“农家乐”彼此间激烈的竞争, 最终导致收益下降。
而且, 随着农家乐数量的快速递增, 很多单体规模小的农家乐已经处于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的状态, 而外来租房投资的 (主要是成都市民) 由于视野和管理水平的相对优势, 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2 成都“农家乐”的发展问题分析。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新的“农家乐”不断兴建起来, 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 当地农户在资金、管理技术、意识等方面不如外来投资者, 导致经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且缺乏新意,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 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 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产品的价格, 导致了“农家乐”的低价格不再成为优势。 (4) 农户一方面缺乏开发新产品的意识, 另一方面也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自身实力不足难以支撑新产品的开发。 (5) 一家一户的经验模式难以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 难以形成大范围、具有吸引力的农业景观, 也很难建设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 甚至对现有设施也难以充分共享使用。然而,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分散经营的“农家乐”在制度上已经不适应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亨廷顿指出:“发展和现代化方面的问题, 都源于能否建立起更有效、更灵活和更合理的组织。”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将各利益主体进行有机整合, 解决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相互冲突的问题;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还能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它们集聚的合力, 解决生产要素分散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并使得乡村旅游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张晓慧指出:“规模化经营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走出低层次竞争的困境, 向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解决目前我国乡村旅游需求与供给的数量性与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途径”。分散经营的“农家乐”已经在其产品规模和层次、资金技术等竞争实力上暴露出弊端, 而股份合作制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选择。股份合作制以股份化和合作化的形式实现了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上的一体化: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规模化经营可以改变农户资金、技术缺乏的现状, 提高其竞争实力;规模化经营可以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 还能通过合力创造出品牌产品, 从而提高其经济收益率。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股份合作制这一制度形式可以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 完成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升级。
2 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性
2.1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 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以其活态的民族文化及纯朴洁净的乡野田园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很多地方都把民族村寨作为旅游开发的切入点, 纷纷掀起旅游开发热潮。然而, 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政策指导,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因为缺乏促进社区参与的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大量的旅游收益外流, 引发了各利益主体矛盾冲突、产权纠纷、开发无序甚至管理失控等问题, 使旅游地形象极大损害, 影响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发展。下面, 我们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表1.1, 对我们目前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案例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 社区居民被动参与经营, 这样的经营模式虽然能促进旅游业的超前发展, 但是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2.2 政府主导型的问题分析。
政府主导型的民族村寨开发, 由于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族地区, 经济落后, 财政收入有限, 导致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投资注重短期利益, 多集中在经营项目上, 而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很少。另外, 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问题, 也阻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1) 旅游业牵涉众多部门, 导致开发经营过程中出现管理缺位或是越位; (2) 人格化主体的缺位, 导致政府经营的乡村旅游在市场化操作方面处于劣势; (3) 政府众多的组织机构必然造成高额的行政成本同时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且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时缺乏灵活性; (4) 更重要的是很多政府主导的乡村旅游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社区参与问题, 这样的发展途径必然会引发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矛盾, 这将严重阻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克服政府经营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缺点?如何实现充分考虑社区参与?选择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
(1) 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 2006年第4期. (2) 吴忠军.民族社区旅游利益分配与居民参与有效性探讨———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3) 孙九霞, 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4.
2.3 企业主导型的问题分析。
民间资本追求“短、平、快”的投资策略的驱使下, 导致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很少关注当地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必然会出现过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而不加保护的情况。其次, 投资商对于旅游投资的兴趣主要依据旅游项目的客源市场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来决定, 侧重于旅游资源性项目的开发和土地垄断性开发。伴随收益大量漏损, 社区居民却要承受乡村旅游开展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 诸如拥挤喧闹的生活环境,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污染, 价值观的改变或行为污染等。由此引发的企业和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极大地降低了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并且这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基于外来投资者与社区居民的种种矛盾, 选择一种合适的制度安排, 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 促进社区积极参与, 才能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股份合作制成为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 按照《公司法》、《乡镇企业法》和其他股份合作制有关的法律法规, 采取政府、公司、集体和村民合股合作的方式, 把土地、旅游资源 (包括无形文化旅游资源) 、基础设施、资金、劳动等量化为股本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进行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后必须通过制定公司章程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与股东之间的责、权、利, 聘请专职的管理人员来经营公司, 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治理结构, 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和市场化运作, 争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收益分配是股份合作制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 除坚持一般分配程序和同股同利的原则外, 还应坚持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的原则, 两者的具体分红比例可由公司章程规定或公司职工股东代表大会做出决定。同时, 企业通过从收益中提取专门的公积金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诸如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环境保护与景观整治等, 确保扩大再生产。同时可提取部分收益来支持乡村的公益事业 (技能培训、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 以及维护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的运行。这样的收益分配模式把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了各主体的积极性, 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1 股份合作制带来规模经济。
在股份合作制中, 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作为股本入股企业, 同时还可以吸收外来企业的投资,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聚集了各种生产要素, 并对它们进行一体化的生产经营, 获得规模经济收益。股份合作制通过资金的集聚, 获得乡村旅游建设性”项目的投资, 摆脱其只有“服务性”项目的现状, 为开发新产品提供可能, 同时还能改善服务接待的硬件水平, 给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行环境, 从而提高其满意度;通过技术的集聚, 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提高其经营效率, 并且能促进产品的创新, 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土地的集聚能够实现乡村旅游的统一规划, 并形成大范围的农业景观。规模化经营必然使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降低带来规模经济, 且基础设施、旅游宣传等“公有”性质的成本变成了“公有”, 带来了外部经济。
3.2 股份合作制是实现社区参与的有效途径。
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要素:土地、民族文化和人力资源, 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参与。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 居民把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 并可持续分享旅游收益, 既可解决农民失地问题, 又能减轻政府在一次性支付征地补偿费用时的困难。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入股企业, 民族文化产权主体可以分享企业收益, 实现人文旅游资源的社区参与, 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企业提取部分收益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源, 社区人力资源真正参与到旅游中来。同时, 村民闲散的、小额的资金按份额入股, 实现社区居民的资本参与。
参考文献
[1]刘承良.中外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比较分析——兼论中国乡村旅游地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63-67.
[2]张晓慧.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10) .22-27.
[3]刘岩, 张路平, 洪华生.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探讨——以厦门岛东海岸区生态旅游开发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2, (18) .56-61.
[4]杨兴洪.浅析贵州乡村民族旅游开发——郎德、天龙、中洞模式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 2005, (4) .39-43.
8.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前景探析 篇八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乡村旅游、休闲旅游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6-2
1 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状况、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后,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富庶了的人们追求休闲度假生活方式,促使了现代乡村旅游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部分,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有如下四个发展特征:
1.1 多样的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为核心
从需求上满足都市人对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的追求,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渴求、探索、感受、挑战。在乡村可以感受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文化习俗、感受真山真水带来的惬意,可以实现休闲度假、健康锻炼、自然山水、文化体验等紧密结合。
1.2 丰富的休闲学习型活动内容为主流
去乡村旅游的都市人大都较富有且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对精神文化的学习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旅游者内心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传统手工艺技术知识,加强相互交流和沟通等成为主流需求。
1.3 低碳的环保教育活动内容为趋势
西方乡村旅游多年来一直倡导环境保护,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旅游深入人心。让旅游者在真山真水环境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义,认知不同的环境特征,增强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使游客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然的生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游客的心理满意度。
1.4 细分的中高端市场为方向
不能将乡村旅游主要方向仅仅放在发展“农家乐”,而应提供综合多元的乡村旅游服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都市人的旅游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成熟多样化的特征,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旅游市场的中高端细分市场。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家旅游局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2006年旅游活动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活动主题是“中国和谐城乡游”。
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极端化使缺少信仰的都市人感到生活的虚幻空洞,前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强大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促使都市人寻找精神和感情的补偿方式,而乡村旅游可以暂时满足人们摆脱羁绊、寻求对休闲、轻松、满足、自然、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乡村优美的山水环境中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追求。现代都市庞大的城市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讲究理性消费,拥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定期去乡村进行短暂旅游,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3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3.1 苏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的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水乡古镇旅游等板块都取得快速增长,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业在GDP中比重作出巨大贡献。这既是苏州不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增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具体实践的重要成果,也为苏州继续实行旅游标准化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到2012年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以低碳旅游经济为主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苏州“十二五”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
3.2 苏州乡村旅游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是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建旅游标准化城市可以巩固“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特色新优势,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培育更多旅游服务品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从旅游标准化与规范管理的角度看,旅游行业良好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的效果,成为评价服务质量的依据;从发展模式上看,旅游业建立良好的标准体系,是加快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苏州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苏州两千多年沉淀的吴文化,其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境内星罗棋布着密密麻麻的经过整治的湖泊和水道,鱼类物产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可规模化发展美食品尝和体验式捕渔乡村旅游项目。遍布有深刻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灵岩山、天平、七子、穹窿山等丘陵山头,环如障列,是建设美丽、原生态乡村的重要支撑;依山广泛种植名茶碧螺春和亚热带水果枇杷等,可大力发展采摘旅游活动。
苏州境内山水相连、湿地与乡村一体。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环湖、沿山的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构筑以太湖为背景,山、水绿色环抱,具有山水、种植农业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集群。沿湖、环山资源的“自然、生态、野趣”是其最大卖点,吴文化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可规划发展成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湖滨、山间现代农业生产相依支撑的格局。形成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都市人的内心需求。
3.4 苏州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截至到2010年,苏州市已经拥有30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形成越溪旺山、树山、金庭明月湾、东山三山岛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和太湖亚热带水果采摘活动、太湖淡水渔捕捞等体验旅游项目。“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一种模式,已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特色旅游产品。
3.5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准化、多元化仍不足。对于现存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简单粗放,内容单一,项目雷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是无法适应“大旅游”形势下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2012年要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要求。
其次,基础建设、服务设施较为滞后。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在交通、餐饮服务、乡村住宿、民俗娱乐、绿色环保食品等方面不能真正适应都市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少足够的体验和文化学习式旅游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点分散,经营实体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市场主体经营,再加上多年来市场竞争无序导致信誉低下,低端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非常不利于苏州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
第四,对乡村原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产业政策支持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农业的原有生产形式受到破坏。对于原有古村落、古民居、古习俗的开发和保护仍缺乏科学论证和系统保护,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过分追求短期利益。
4 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应立足于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分析,关注后工业化时代都市人旅游消费兴趣,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深入分析并系统性整合苏州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低碳时期旅游市場经济规律,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和开展这项工作。要树立“标准就是市场、标准就是竞争力、标准就是效益”的意识,通过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质量。以标准化推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现苏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4.1 保持并开发原有基础资源
乡村旅游应以苏州现有的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展现苏州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它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关。适度开发现有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增设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强行推广乡村旅游标准化,破坏原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失去其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4.2 开展特色旅游项目
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必须立足于对优势资源禀赋进行细分,发展众多的特色旅游品种,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乡村旅游,满足都市消费者的体验和学习需要,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开发更多的消费农产品,促进农、林、牧、副、渔产地吸引旅游者在此长住或增加回头率。
4.3 增强游客体验感受
都市旅游者来乡村旅游主要目的是利用闲暇时光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突出分配体验式休闲功能,使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就无法吸引都市旅游者。目前全世界乡村旅游中体验式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旺山村和树山村,目前就是以观光旅游及农家乐为主发展起来,没有足够多的让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项目,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流方向。
4.4 协调统筹,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建立以旅游、农业部门为主,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加大乡村旅游服务与规范指导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扶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部署,推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速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安全、卫生、生态环境进行清理整治,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质量;强化乡村旅游规范指导,推广更多乡村旅游典型区域或类型,营造苏州“大旅游”格局下乡村旅游的全面提升,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4.5 紧扣山水湖泊和独特历史文化习俗两个主题
应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发挥苏州优势旅游资源要素,将现有乡村资源细分为乡村古镇游、乡村太湖休闲游、乡村渔业捕捞游、农业采摘游、水产湖鲜品尝游、乡村古村落游、乡村明清民居游、乡村手工艺游等特色旅游,开展规模更大可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研究乡村旅游与各特色旅游之间的关联度,在“大旅游”的原则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品牌,实现“十二五”蘇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6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企业、协会等共同推进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资金,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旅游服务标准宣传培训、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推动建立一批具有浓厚苏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规范其在运营、游客服务、接待设施、内外部环境、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保障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专项预算扩大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免费创业培训,规划各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2012年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28(5).
[2] 李伟,武友德.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与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邢夫敏.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
2010.12.
[4]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5] 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1.
9.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2 篇九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含义的探讨,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同时,文章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基于此对我国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发展方向
1、引言:
“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但大规模的开展还是在本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如何使其规范发展,从一开始就能走上健康、高效的道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2、乡村旅游的涵义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作了多种界定,称谓多样,有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乡村风光旅游、都市旅游、体验旅游、观赏旅游、生态旅游农业、农家乐等。这造成了乡村旅游内涵的模糊不清,影响了乡村旅游地正常发展。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本文认为至少应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乡村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或谓乡间聚居之地,与都市是相对的。乡村旅游也只能是发生在“乡村”这个空间里的旅游,与都市旅游、名胜旅游是相对的。
② 乡村旅游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现象。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范围较广,而不仅仅指农业旅游资源。它不仅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乡村文化、乡村饮食、乡村服饰、农业景观和农业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包括乡村景观等有形的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 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民俗旅游、古迹旅游、山水风光旅游等是对应的,它指的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式。由于农业旅游是发生在农村,所以它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
④ 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民俗旅游既可以在农村开展,亦可以在城镇进行,故两者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含有共同部分——乡村民俗旅游的关系。
⑤ 乡村旅游不仅能观光游览,亦可度假休闲,游客还能亲自参与体验农家生活与生产,以及购买时新农产品和其它土特产品,是一种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旅游方式。
⑥ 乡村旅游的特色是乡土性,其目标是生存环境与乡村有较大差异的城市居民,因此在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时应充分利用这个城乡差异。乡村旅游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可以定义为: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
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
3、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3.1为旅游领域拓展了新天地。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旅游业到农村去开辟广阔天地,借农业经济的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的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联姻,相得益彰。开发乡村旅游将更加丰富中国旅游业的特色与内涵。
3.2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可高效地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并树立起新型农业生产观点,缩小城乡差别。发展乡村旅游将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3为城市旅游热点扩散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目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至,各旅游“热点”的发展已近饱和,极化的旅游流加重了景区负担,因此极大的旅游流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向外分流,以减轻城内压力。过热的城内景区要向外“散热”,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乡村旅游是最佳策略。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近郊多有这种新型旅游区,如大连西郊度假村、大连凌水农场、冰峪度假村等。乡村容量大、承受力强,可疏散旅游热点城市的游客压力。乡村旅游可充分满足都市游客走进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缓解都市生活压力。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更新人们的旅游观念,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新的前景。
4、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4.1 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分布地区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大的因素是区位。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
① 景区边缘地区
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诱发的原因可归纳为四点:一是景区周围的山林需要保护;二是周围农民自发地涌入景区经商,造成景区内社会环境的混乱,这种状况亟待治理;三是大量游人的涌入需要大量消费物质的供给;四是国内游客需要廉价的接待设施。
② 老少边贫地区
老少边贫地区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缺少发展第一、二产业常规经济的自然条件,又不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因此,多是工业文明尚未辐射到或感受极微弱的地区。正因此,使这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如广西桂林的阳朔渔村、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平安村,贵阳市的镇山村及井冈山的拿山盆地地区等。在这样的区位上,还有这样的一类村庄,历史上曾是经济、文化和商贾重地,后因改朝换代或交通改道,使之失去原有的地位与功能沦为乡村。这里同样未受到工业革命的改造,至今尚保留着当年的文化风貌———古代民居群和传统的民俗风情。今天,则以古建筑文化景观为主,周边农业景观为辅,开发出文化韵味甚浓的乡村旅游产品。如江苏昆山市的周庄,江西乐安县的流坑村、安福县洲湖镇的边塘村,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朗山村,皖南黟县的西递村、徽州的呈坎村和唐模村等等。
③ 都市郊区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我国的都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型、资源型和混合型。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以上海、广州、北京(混合型)为代表的市场型大城市的郊区,其区位优势表现为直接面对周末度假、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客源市场。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如上海浦东的孙桥、北京的韩村河、江苏的张家港、广东的东莞等;除此,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其二是资源型城市,这类城市数量大,各地拥有的资源特色不同。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他们不仅对全市郊县做出旅游农业大公园(包括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的统一规划,开发出长30公里宽4公里的银杏观赏带,还在先帝神农故里旅游区创造出以原始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以生态农业为背景的主题公园式的农业集锦公园。
4.2 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① 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② 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③ 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其中,秋季采摘旅游是这三项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构成面最广的。这是观光、参与性均很强的活动。我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为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一般含在门票收入中的均有数量的限制)。据观察,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特别是果园)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弃之的水果。从而可以看出,国内旅游者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调剂家庭的假日生活。故普遍为近地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一至两天。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上,则表现为对环境优美、民族文化韵味浓郁类型的偏爱;从旅游目的来看,度假、考察、学习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在逐年延长;游客年龄结构中,青年人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
目前,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也表现出起步阶段的种种迹象。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然而改动的结果,既不具备大规模观光、参与的气势,也没有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营建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甚至出现一开发就造成破坏的现象。受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观念的影响,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方向上,依然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甚至已出现或正在筹建现代化饭店和人造景观点。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5、我国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5.1 乡村旅游产品要有乡土特色
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乡土性”,它的发展依赖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因而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时要在“乡土气息”上下工夫。乡土气息是乡土文化的反映,具体表现在田园风光、建筑风格、农村风俗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在保护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最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在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时,并不是不能引入现代的东西,只是要把握好引入的“量”和如何引入的问题。引入的量要以不影响乡土文化为标准;在引入的时候要尽量采取“躲”“让”、“藏”的原则,不能喧宾夺主。如乡村旅游区的宾馆建设,内装修可以是城镇一流标准,但外观必须采用与乡村环境适合的材料。
5.2 乡村旅游必须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正是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旅游业发展方向上的体现。
反过来说,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乡村旅游,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外来人的重视、崇拜与追求使乡下人在被歧视、嘲笑下所形成的自惭形秽的心态得到彻底地改变,这种心理的变化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的基础。目前,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从目前两种保护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前者的生命力要强于后者。因为,它保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这是其形成的根基;其二旅游业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附加,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这样的复合经济结构受旅游客源市场的冲击影响要小得多。乡村旅游正是第一种保护方式的体现。
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5.3 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适应国际市场,带动、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向高层次发展
所谓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就是指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看,它能具有稳定而持久的需求市场;从环境的角度看,又能允许其稳定而持久地生产下去。周庄与福禄贝尔同在昆山市,两处一地之隔,一个生气勃勃,一个倒闭关门。严酷的事实明确地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原则在这里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产品中,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辟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以旅游经济的附加来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老少边贫地区,要加强开发区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6、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与人类回归大自然、回归本真生活的梦想相吻合的旅游活动方式以及旅游产品,它对生活在都市之中的人们的吸引力不是在减弱而是增强;乡村作为自然与人类相处比较和谐的一个过渡地带,其独特魅力正在日益体现出来;乡村所特有的休闲度假属性和功能,也使它颇受城市人群青睐。尤其对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来说没,开展乡村旅游,能
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促使当地尽快脱贫致富,不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中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而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城乡之间差距的缩小,乡村的面貌将日益改变。这样,不管是比较传统的乡村还是比较现代的乡村,都能够对城市人群产生各自不同的吸引力,都可以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总之,只要假以时日,乡村旅游是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旅游学刊.2002,(4):45-50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1999,(2):38-42
[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15-18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推荐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2-20
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09-08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协调发展09-30
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09-28
乡村旅游概述10-16
中国乡村旅游调研06-29
乡村旅游经验材料范文09-13
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方案09-24
乡镇乡村旅游工作总结08-05
乡村观光旅游升级改造方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