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让学生妙笔生花

2024-08-08

欣赏让学生妙笔生花(精选13篇)

1.欣赏让学生妙笔生花 篇一

作文教学教学设计

妙笔生花——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文中生动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2〕探究作文中生动语言的一般写作技法,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2、能力目标:在明确生动语言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生动语言的写作。

3、情感目标:欣赏经典语句,感悟生动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要点】:品味 什么是生动的语言,探究如何能使语言生动,实践 尝试写生动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把一篇优秀的作文比作是一棵苍翠挺拔、生机勃勃的大树,文章主旨就如同树根,文章构思就如同树干,文章素材就如同树枝,那新鲜活泼、鲜嫩碧绿的树叶呢,就是文章行文的语言。一篇文章,如果有较高的立意、有精巧的构思、厚实的素材,是否就能成为一篇好的习作呢?当然不能,还需有精妙的语言为文章添枝加彩,还需有传神的语言为文章着墨增香。语言,承载着主旨,体现着构思,诠释着素材,对文章至关重要。好的语言,让人舌底生香,如沐春风;而乏味的语言呢,就如同残枝败叶,让人味同嚼蜡。那什么样的语言才能称得上“靓”呢?请看——

〔出示课题〕

首先我们要具体感受一下,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生动的语言呢? 品一品——什么是生动的语言?

二、展示优美片段,体会靓丽语言的特征。

各种树开花了,万紫千红的。地上还有些不知名的野花,引来了很多的蜜蜂,蝴蝶也飞来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朱自清《春》

你读了之后又什么感受

对,读后我们好像感受到的是一个百花竞放,蜂围蝶闹的春天!那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呢,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小结:我们通过品味朱自清的《春》可以发现像这种运用具体可感的细致生动的语言来描写从而达到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语言,就是生动的语言。

2.探一探——如何能使语言生动?

既然生动语言有这样大的作用和魅力,同学们一定都盼望自己拥有一支生花的妙笔。那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起来呢?从刚才的精彩片段中你又什么启发吗?

学生总结,巧用修辞

书评家萧乾先生曾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构思,有的人写出来会让读者觉得苍白无力,有的就会让人觉得韵味无穷。这是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的语言,同学们看一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组: 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前几天,我脸上长出了十几个青春痘,我并不在意,哪想到越长越多了。(描写不生动不具体不细致)那让你改一下可以怎么改呢?

可能同学们的建议长了脚,传到了这个学生的耳中。这位聪明的同学采纳了同学们的建议,对这段文字做了如下修改:

前几天,我这只有零星几粒痘痘的脸上‘蹭’地又冒出十几粒,我并不在意,认为这些‘小丘’很快就会消失的,哪想到,这些小家伙顽强不屈,前赴后继,只几天工夫就星罗棋布地在我脸上泛滥成灾了。(借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写出了脸上的“青春痘”越来越多的的情形,语言生动、活泼。)

在看下面这个句子

爱心是阳光会给人温暖,是清泉会给人力量,是歌谣会让人感到慰藉,是甘霖会让心田受到滋润.改一改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它会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它能给跋涉者以奋斗的力量;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它能使孤独无依的心灵得到慰藉;爱心是一场久旱后的甘霖,它能使干涸的心田受到情感的滋润。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爱心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奉献爱心能给以人无穷的力量,使文章形成整齐的气势之美。)

总结归纳语言扮靓方法第一招、●巧用修辞

来一点“形象”

修辞,犹如语言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文章中适当的插上几枝,那就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但是修辞并非越多越好,我们千万不能抓来就用,不能强按,硬套。修辞一定得用得自然、贴切,精妙,方能起到形象生动的作用,否则只会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那么如何把握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比喻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显得形象生动。拟人,能把人或物描绘得更加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炼,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夸张能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应用指导: ●比喻利于形象; ●拟人利于生动; ●排比句式整齐; ●夸张增强渲染力

除了修辞,你还能想到别的办法让你的语言靓起来么? 看老师带来的下一组材料能否给你带来灵感。第二组:

春风又吹江南岸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的原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么“绿”比“吹”好在哪里呢?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词,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突出春天来临,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也饱含了诗人的满怀喜悦之情。)

那汽车声,火车声,拖拉机声,山石爆破声,还有劳动号子声,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合奏曲。

评一评,改一改(这一句是用来表现声音的,但不够具体,形象,怎么能让它形象的)

那‘嘟嘟’的汽车声,‘呜呜’的火车声,‘突突’的拖拉机声,‘轰轰’的山石爆破声,还有‘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声,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合奏曲。

《葛洲坝工地夜景》

(借助拟声词展现了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而且如闻其声,如观其景,似交响乐,令人陶醉)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色,一会儿黄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火烧云》(利用色彩词突出了火烧云颜色之多,变化之快的特点,给人以色彩美、动态美,增强了震撼力。也饱含了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总结归纳语言扮靓方法第二招、●精选词语,来一点“感情”

我们必须学会精选字词,锤炼自己的语言,努力寻找最合适最贴切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同样是鸟儿在鸣叫。

“窗外的小鸟在唧唧喳喳乱叫”表示的就是一种烦躁不安的心情,“美丽的鸟儿在婉转地歌唱”表达的又是截然不同的愉快之情。

同样的是月亮,“弯弯的月亮”渲染一种浪漫、美丽的情怀

“一轮残月”代表的却是一种凄凉与伤感

你看,语言就如同一个小小的魔方,只要你用心的嫁接、组合,她就能幻化出璀璨的光芒。请同学们看下面几组材料,我们是否还有新的发现。第三组

散步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雨后春天,望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致,感受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氛围,体会着‚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农家风情,你怎能不觉得神清气爽,赏心悦目呢?

——《诗意的散步》

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徜徉友谊的牵挂。——《牵挂》 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

总结归纳语言扮靓方法第三招、●巧用诗词 来一点“诗意”

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因此,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会使你的文章流光溢彩,但名句、诗文的运用,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是指引用时明白指出所引文字的出处,我们刚才的用得都是明引;有时也可直接将引文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属于“暗引”。

【例】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学生练笔] 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挑选几句,将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是亲情的关爱;“。”是友情的牵挂; “。”是恋情的思念。

同学们表现得真非常好,你们的语言也靓丽起来了一样,老师越来越欣赏你们了。看下面几组材料,看一下我们还能总结出那些扮靓语言的方法。

看下面这组材料又有什么特点 第四组:

材料1:我们其实挺美,但或许因为我俩皮肤“太好”的缘故,痘痘喜欢在她脸上站岗,雀斑喜欢在我脸上安窝,这是我俩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就是,她属于“细竹竿”型,看上去小巧玲珑,我属于“圆木水桶”型,看上去挺有安全感。

材料2:同桌“海拔”不高,3的开方颇不足,2的开方稍有余,符合中国国情——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身材却率先进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行列。大概“富态”的人多惰性,同桌一般不与人发生“反应”,除非有强烈“催化剂”的“高温催化”。

材料3:吃饭乃人生第一大事。当我在下课铃响0.1秒之后,手捧我那刚买的新碗狂奔向目的地时,地上的一颗小石子不知是怪我踩疼了它的肉体,还是故意与我过不去,偏偏要不识时务地跑到我的脚下来,害得我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时,与大地母亲接起吻来,直到嘴肿得老大,更可气的是,我那刚买的新碗不幸英年早逝。

(这段文字巧妙运用‚肉体‛、‚接吻‛、‚英年早逝‛等新鲜词语,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生活场面。读之,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作文的亮点。)

总结归纳语言扮靓方法第四招、●巧用幽默 来一点“个性”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少学生的佳作,语言幽默诙谐,生动俏皮,让文章情趣顿生。在中考作文中,如果我们在把握好文章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采用“大词小用”、“褒词贬用”,“行语移用”、“成语活用”„„等方法让我们的作文充满幽默情趣,从而使文章新颖别致,增强感染力。

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作文语言扮靓方法

●巧用修辞

来一点“形象”

●精选词语

来一点“感情”

●巧用诗词

来一点“诗意”

●巧用幽默

来一点“个性”

其实,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人类自发明语言开始,就在不断的改进她,丰富她,让她春光无限,魅力长存。我们今天讲解品析的,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大海之一滴。如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都在以其特有的品质演绎着有别于其他的特性,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需要我们在作文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究、去摸索。但是在实战中我们只要灵活运用这四招,必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五、当堂练笔:

练一练

尝试写生动的语言

选取你欣赏的一种方法,或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任意选取下面一个材料写一个作文片断。

材料

一、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超过了 90 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材料

二、每当下课铃响起,同学们各得其乐,教室内外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场面。(课间十分钟的场面)

材料

三、我看看闹钟,已是5:35分!要迟到了,我急忙起了床,向教室跑去。

材料

四、母亲说我头发太乱,同学说我头发横七竖八,我却不以为然。现在不正流行这样吗? 材料

五、以‚风度‛为话题写一段话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唐代诗人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言的锤炼绝非一日之功,想通过一节课、45分钟便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并且妙语连珠,是不现实的。但只要我们平时多读、多看、多想、多写,日积月累,笔耕不辍定能成功。正所谓———

饱读诗书多积累,走向生活勤观察。留心处处皆学问,行文千遍笔生花。

2.欣赏让学生妙笔生花 篇二

一、加强听力训练, 增强词汇积累

我们知道, 听在外语学习中是基础中的基础, 通过听的渠道可以获得语言信息、写作素材和语言感受, 因此要想写出好的文章, 必须训练好学生听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选取听力材料, 这是我们要注意尽量选用有各种素材的听力训练材料, 选用由英美人士朗读的资料,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速, 通过听力让学生对英美家庭生活习俗、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从而让学生在听力大有长进的基础上, 增多学生的写作素材, 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用《高中英语必听》作听力训练教材, 该资料内容多样化, 语速由快到慢, 循序渐进, 非常适合高中生使用。除了进行必要的听力训练, 我们要认识到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须材料, 因此, 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关键看学生掌握的词汇的多少和对词汇的运用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记忆英语单词, 加强默写训练, 让学生在长期不懈的默写和背诵中掌握大量的词汇, 为书面表达提供足够的词汇基础。

二、注重写作训练, 指导写作规范

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我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 一说“书面表达”就头疼, 这是由学生词汇贫乏、概念模糊、训练强度和技巧不够导致的, 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要认清英语写作的特点, 英语和汉语不同, 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 这些都是不变的, 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英语中的基本句型的训练, 让学生把几种基本句型掌握扎实, 能够熟练运用;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 我们还要注意写作训练的多样化, 除了最基本的听力训练外, 还应指导学生改写短文, 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时, 尽可能的使用英语回答, 这样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 既锻炼了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 又可以加强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模式、创设合理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的写作规范。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我们可以按照教师用书的规定让学生按照构思、写提纲、起草、校订、修改几个步骤进行, 养成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 同时要注意书写和文体格式的规范化, 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的书写单词、句子, 并对字母的大小写问题、文体格式问题等提出特别强调, 使学生熟悉规范的书面表达形式, 从而令学生能够写出规范、工整、正确的英语文章。

三、重视基础教学, 限时写作训练

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多样, 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极好材料, 一篇课文中, 语音、词汇、语法、口头表达、句型等学习内容无一不足, 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要紧抓教材知识, 从课本教学入手, 每节课的开始都听些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子,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知道动词掌握的好坏, 是学生遣词造句的关键, 因此我在教学中, 对课文中出现的每一个动词, 都要求学生联系五个基本句型造句, 不断培养学生动词决定句型的意识, 进而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我们知道, 不要说我们身边没有英语氛围, 就算我们学中文, 都需要多做写的练习, 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所以若想学生们学好英语, 则需学生做大量的写的练习, 让学生在训练中生巧, 让学生的妙笔生花。进行写作训练, 有时可以不做任何限制, 但一定条件下, 要对学生进行限时写作训练, 加强学生临场应变能力, 以免在将来踏上考场时, 因时间问题不能完成写作。

英语写作不同于汉译英, 比汉译英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书面表达时不要将写作看成汉译英, 可以灵活处理题目给出的材料, 只要把握住题目要求的要点, 理清脉络, 用英语将要点列出并扩展成句、成文即可, 当然, 在把握住要点的基础上, 要学会变通处理, 变难为易, 将文章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型来表达, 不要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句子甚至是没有见过的句型。一句话用这种方式说不行, 就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如:他考试不及格。如果你记不住fail in the exam, 可以换成not pass the exam或no do well in the exam, 完成写作之后, 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仔细检查, 认真修改, 以求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3.让学生的作文妙笔生花 篇三

【关键词】作文     讲评     实效性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指在命题、指导和作文批改的基础上,对学生作文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作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教师通过讲评,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错在哪里,为什么好,为什么错,怎样改进,如何提高,从而帮助学生更切实地掌握作文知识,更自觉地提高作文水平。可以说,讲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我十分重视作文的讲评课。

下面谈谈我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五《表情背后的故事》作文讲评课活动板块的设计。我通过此板块,使学生始终置身于动态的习作评改活动中,兴致勃勃地参与习作评改,有效地提高了习作评改的效度。

板块一:“点播屋 ,赏一赏” 。欣赏佳作,尤其是欣赏同龄孩子的佳作,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 我提前筛选出本次习作课学生的成功习作,将题目制作在课件上以备学生选择。开始,我引导学生像进入自选商场一样进入“习作点播屋”,让学生自主点播喜欢的备选“节目”(题目)。已备好的不同习作题目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眼球,欣赏形式又是如此的耳目一新,欣赏者想听,展示者愿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这样,通过欣赏佳作,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小作者如何准确运用语言、怎样贴切地表达,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小作者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得到一种学习和借鉴,然后我再有针对性地对小作者见解中的独到之处,进行点拨和评价,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又是一个启迪的过程。这时学生会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习作在这一方面或几方面的达成度,会促使他急于再读和修改自己的习作,良好的修改习惯也随之逐步养成。

板块二:“挑刺”,学会品评。在欣赏其他学生的成功习作后,我课前筛选出本次习作课学生不够成功的习作,将?制作在课件上,我引导全班学生展开点评,让学生说说什么地方写得不够好,为什么,从中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口才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给他们的写作指明了方向。

板块三:“出谋划策”,学习修改方法。佳作欣赏时,我有意识地给予引导和点拨,以提示学生关注。佳作欣赏后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篇问题习作和大家共同评改,与先前欣赏的习作相比,此篇习作的问题显而易见。此时发挥集体的智慧,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共同评改,从用词上给予调整,从内容上给予丰富,在表达方式上提出建议,使一篇成功习作跃然纸上。此时,所有学生再次阅读修改后的习作,除了欣赏而外,更多的是修改“病文”后的成就感,是走出“病例门诊”自觉修改自己习作的使命感,与此同时,学生也初步领悟到了修改习作的简单方法与乐趣。

板块四:“自助餐,改一改” ,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在学生共同体验了修改习作的愉悦并领悟了修改方法之后,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欣赏了同龄孩子的佳作,此时再读自己的习作,学生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事物。一读使文通字顺,二读修改、充实内容……无论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习作共性的问题大都是表达欠具体、欠生动。如何丰富学生的表达呢?回顾佳作欣赏时教师的点拨,“出谋划策”时习得的方法,再反复诵读、评改自己的习作,必要时和同学切磋,请老师指点。这样,当修改后的习作在笔下诞生时,学生的内心要比完成初稿时更加激动和愉悦,因为这是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修改习作,成就感不言而喻。如此重视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也是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千锤百炼、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习作习惯。

板块五:“展示台,露一手”。新课程标准在第二、三学段习作要求中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愿意同其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以上几个板块的设计──习作“点播屋”、自改后的组内交流、佳作“展示台”,可以说,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向别人展示习作的机会。而板块五更是搭建了一个展示学生习作成果的极好平台:把小组内选出的优秀习作在全班范围内展示,既有全篇的展示,又有精彩片段的展示。在“展示台”的赏析环节中,重点将原文与改后文对照,突出评赏本次习作共性问题的解决情况,使学生在共同探讨习作、修改得失时,悟得习作方法。借这一展示平台,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习作的评价和赏析能力。

4.让习作生花为语言添彩 篇四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美的语言,如果说文章是草,那精美的语言就是草中之花,让人赏心悦目;如果说文章是大海,那精美的语言则是海上的日光,令人心旷神怡。而能否掌握和运用经典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阅读生活中积累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面对习作题目常常不知该如何下笔,不知道该写什么,更不知该怎么写。有时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只好硬着头皮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大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有时,大笔一挥立刻完成习作,只是三言两语,支离破碎,还哪里谈真情实感。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才会厚积薄发。因此,要想让学生言之有物,写好习作,积累材料和生活感悟是基础。课标中也多次提及“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我首先要求孩子们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多留意周边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让学生学会捕捉信息,为写提供素材。其次,记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此,结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我鼓励孩子们每天坚持读书,读课本中好的文章,精彩的文段,优美的词句,并记忆成诵。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多读报刊和古

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与此同时,我要求他们要尽量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并根据需要随时写下自己的读书所得。渐渐地,孩子们背的东西多了,头脑中的储备丰厚了,不论表达还是习作自然会言之有物。

二、随文练笔中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吸取养料,积累语言,并将阅读材料作为给学生开启写作材料的钥匙,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为学生开拓一条写作之路。

1.在仿写迁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遵循的是“由仿到创”的基本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专家学者们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各类文章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大都是精品当中的精品,典范当中的典范,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尤其是课文一些精彩的片段描写,非常适合学生仿写。例如,《火烧云》一课中描写火烧云的形态变化,都是按照“样子——形态——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在阅读感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火烧云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模仿该语段来写一写。学生天生就是喜爱想象的,再加上有了文字的依托,精彩的描写自然会应运而生。

2.在文本补白中诠释与延伸。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的“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在插图中观察与想象。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形象具体,可对于这些插图,有些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这可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表达欲,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三、修改交流中提升语言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常常为繁重的作文批改压得喘不过气来,而面对老师的批改成果,大部分学生只是读读评语,改改错字,作文批改缺乏实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每次作文写完后,我都要求孩子们先认真阅读自己的习作,看有没有错别字;仔细推敲语言,看语句是否通顺,意思表达是否清楚等,并根据表达需要进行修改。

学生之间的作文互评,是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品味、彼

此沟通的好形式,可以围绕原题回味反思,启发思路,打开疑结,理顺文思。相互评议的过程既是交流学习的过程,又是激活思维的过程,更是“同题”作文的二次“创作”提升过程。互评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亮点,为我所用;也可以找寻各自的失误,共同改进。因此,在自评后我还会让学生进行互评,在互评交流中吸收借鉴、修改提高,从中受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从点滴积累开始,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地语言实践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与习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甚至开出绚丽夺目的花朵。

玉门市第一小学周振婷

5.欣赏让学生妙笔生花 篇五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分析、评论鉴赏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它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52-1

初中美术七、八、九年级第一单元都是欣赏评述课,学生对欣赏课毫无兴趣,听课感到枯燥无味,老师讲过后印象很浅,美术欣赏起不到很好的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更不能很好地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那么,怎样通过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进而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一、美术欣赏课的课程目标要明确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2.通过欣赏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3.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认识评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相同与不同的呈现方式。

二、教师要精心准备美术欣赏的思路

1.利用多媒体拓宽美术欣赏的渠道。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理解、表现、创作、欣赏美术作品的机会。初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更多的教学资源,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生动、直观形象的资料中欣赏美术作品。

2.利用第二课堂,丰富美术欣赏的内容。美术课标提出,美术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本、课堂,还应该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3.精心设计教案。紧紧围绕“怎样让学生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陶冶情操”展开,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我分“三步”来完成教学。

第一步:上课前。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②教师精心备课是前提。从备好课、激发学生兴趣、欣赏作品的侧重点、建构多姿多彩的课堂、重视评价与感受;③鼓励学生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查阅美术作品的相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

第二步:课堂中。①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②让音乐成为欣赏课的“佐料”;③“交互式学习”的课堂模式。

例如,《欣赏国画》。在我国,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持续至今,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淘洗和不断创新,国画俨然成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如何欣赏国画?国画固然有形有色,但如何才能品得其中的味呢,以下为大家介绍几点欣赏国画的角度。

①欣赏作品的气韵美。中国山水画很讲究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神韵美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享受,也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②欣赏作品的意境美。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人们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她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

③欣赏作品的笔墨美。山水画同人物画不一样。人物画讲究用笔精确,细腻传神,它的束缚很大,而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其实艺术的高境界是相同的。

④欣赏作品的诗合美。许多的中国山水名画,都附带着诗词在其中,其珠联合璧,诗情画意,也是人们审美享受的一大方面。例如,郑板桥善画竹,再配上一首七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意境真是美极!以上介绍的就是关于如何欣赏国画的一些讲解,我们在看到一幅画的时候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第三步:下课后。①书写评述小短文;②拓展课堂――参观画展、拜访附近有名的画家。

三、教师要及时合理评价学生的欣赏成果

学生欣赏完作品后,教师一般让学生们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文章或临摹一副名画算完成了,其实应该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了解不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注意学生的闪光点,提高美术欣赏兴趣。

6.作文欣赏:让花香常在 篇六

我有一个花园,里面种着许多奇花异草。最让我倾心的是那三朵常开不败,美丽绝伦的七色花。我给它们取名为昨天。今天。明天。

爱这三朵花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是他留给我的。虽然我怨他的不告而别,气他让母亲如此伤心,恨他能够这么狠心丢下我和弟弟。但我也知道他的`离去是无奈,尽管心中已经喊了千万声:“你回来吧!我们需要你!”回答的只是泪水与心痛。

三朵花中,我最爱的是昨天。昨天是我们和他一起种下,培养长大的。昨天尽是他和我们回忆与欢乐。昨天,没有母亲的泪水与无助;昨天,没有弟弟的伤心也害怕;昨天,没有我的噩梦与心酸;昨天,有他……

母亲无可奈何地说:“你别再这么贪恋昨天了,这样下去,今天和明天这两朵花儿会枯萎的。”母亲转过身,我分明看见她汹涌的泪水与双肩激烈地颤抖。我茫茫然地望着花儿,心痛撕裂地说:“昨天,教我如何放下你呢?”风,无情地刮起来,今天和明天身上的花瓣飘落下来,我慌了,似乎意识到我的颓废而使它们开始枯萎了。

有种拿起叫做放下。我还是想他。念他。我坐在今天和明天面前,泪水滑下,落在今天和明天身上,溅出晶莹的水花,渗入了泥土中。虽然今天和明天只是我一个人灌溉的,但我知道他一直存在着,在我心里那个很深很深的地方,和我一起陪它们成长。

7.巧教作文,让学生笔下生花 篇七

一、先观察后写,写眼中所见

在小学生的眼中,世界是多彩的,生活是多彩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这样,写作时才不会东拼西凑,无从下笔。如,在教学《我喜欢的小动物》时,我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写作时,学生得心应手,一只只可爱逼真的动物形象跃然纸上。小动物的特点,也写得真实具体。如,一个学生写的《我家的小牛娃》中,有这样的句子:“小牛娃的两只角就像两根树枝,眼睛就像两颗深蓝色的宝石,尾巴就像一条小鞭子。”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小牛的喜爱。

二、先绘画后写,写画中所画

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低年级学生想象丰富,喜欢涂涂画画,他们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把抽象的作文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的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又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呢?因此,我在教学写景作文时,主张他们先画后写,使作文教学化难为易,同时,也达到了语文课程中要求的课程整合。如,在教学《家乡的春天》时,我让他们先画出家乡的春天。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工夫,一幅幅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图画展现在我眼前。蔚蓝的天空、火红的太阳、展翅高飞的燕子、嫩绿的柳树、粉红的杏花、苏醒的土地、播种的农民,尽收眼底。这时,我指导学生先欣赏画,从中总结出代表春天景象的词语,如万物复苏、万象更新、柳绿花红等。然后指导他们有条理地描述画面,同时尝试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柳树姑娘摇着绿色的长辫子,杏花张开惺忪的睡眼,望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迫不及待地就要进行习作。果然,写出来的文章,令我耳目一新,使我非常震惊。有学生写出:“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春天。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短短的几句话,对家乡的赞美及建设家乡的决心表露无遗。通过学生的描写,我仿佛漫步于春天的原野,听到了百灵鸟婉转的歌声,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还有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赞美。同时,一种胜利的喜悦涌上心头,还有什么比看到他们快乐地学习更令人感到愉悦和欣慰的呢?

三、先体验后写,写做中所感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书写生活的活水。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因为缺乏生活体验,遇到作文题目盲目应付,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味。针对这一现状,我主张学生先做后写。如,在教学《我学会了×××》,这个半命题作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先做后写。任务布置了以后,学生有的学做风车,有的学洗红领巾等。在习作中,他们不仅能写出做的详细过程,还能从中得到感悟。有的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有的得出了结论:“只要用心做,没有做不好的事。”还有的学生,从洗红领巾中感悟到了父母的辛劳,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分担家务。写的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易于打动别人。

8.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中妙笔生花 篇八

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主要是要实用,英语的学习无非听说读写,“写”属较高层次的信息系统,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迅速发展,写作作为英语学科中考的重头戏,分值所占比例极大,其地位显得举足轻重,越来越引起广大学生、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笔者就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英语意识,感受英语魅力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以汉语作为母语的环境中,无论日常生活还是教学活动,使用汉语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而英语教学是一种非母语教学,在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日常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关注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写作训练,夯实写作功底

1、积累词汇,文从句顺。英语写作是由一个个单词积累起来的,犹如造房屋用的砖块一样。词汇是写作的基础,更是根本。所以,要想写好英语的书面表达,首要任务应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只有拥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做有米之炊”,文从句顺地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开展英语写作活动。

2、训练句式,言而有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即文彩。近年来,中考英语作文得分率不是很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与大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体现一个“美”字是分不开的。一个房屋造得再大,没有优雅漂亮的装饰就是一座空壳子。重要的句型句式在英语写作中就是起着修饰作用。设想一篇作文都是结构简单的句子,哪怕写得再长,意思再完整,结构再准确,但丝毫没有感染力,读起来也难免枯燥乏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对句子结构的培养,从而增加文彩,使文章“美”起来。

3、以读促写,比翼双飞。有些学生在写作时觉得黔驴技穷,没有写作素材和源泉,这与他们平时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大有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章来扩充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汇集大量的语言信息,并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平时应让学生多读英语文章,并用写作的方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说写结合,同步共进。众所周知,书面语言具有逻辑性,更强调用正确的语感来表达思想。但是,书面语言还是以口语为源泉和基础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说写相结合。

三、把握文章类型,规范格式要求

1、看图写作。这类写作是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一幅或几幅图画,通过认真观察和仔细揣摩来表达某个事件的分析过程。这是一种引导性的写作,学生必须仔细看图,并注意4W——when(时间)、where(地点)、who(谁)、what(事件)。具体步骤模仿如下:①懂图。作者通过画面传达信息,学生必须在仔细阅读图后了解作者用意,包括图面意思和深层意思。②写图。在了解每幅图画的意思后,学生应形成写作思路,但要注意掌握每幅图画的要点和事件的发展过程。③检图。包括检查4W是否正确,语法是否准确以及文章是否有美感等。

2、命题写作。这种文章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写作要求,围绕文章主题来完成写作。此类型看似简单,实质上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它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定的范围内,稍不留神,就会上当。所以在指导此类文章时,要求比较严格:①一定要切题,万不可离题,要抓住中心,把握事件的全过程;②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完成写作,体现写作要求;③语法准确,句子结构合理,语句连贯,行文流畅而且符合写作要求等。

3、应用文。应用文写作包括许多类型,常见的有书信、日记、通知、便条、失物招领等。此种类型特别强调的是格式,如书信,它一般包括信端、称呼、正文、结束语和签名几方面。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上述几部分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和中英文的差别,如:称呼后中文一般用冒号,而英文用逗号;中文写信日期在右下角,而英文在右上角。

四、结合写作程序,重视教师指导

1、写前。仔细审题,在脑中构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该如何写。确立主题,收集素材,列出提纲。提纲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表格式或列出重要单词、句型等。

2、写时。根据主题和提纲,并结合所收集的素材把内容逐点用英语句子表达出来。句子可以是简单句,然后再用从句等较有美感的句型组合成复合句,使文章更加连贯、生动、可读。

3、写后。这是一个许多同学都忽略的步骤,而这个步骤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对文章所给出的要求,看是否遗漏内容,并检查一些单词、词组的语法或拼写是否错误,当然也包括大小写、字数、标点符号、格式等,这些都会对文章起到一个润色的作用。

4、教师有效地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文,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批改作文有许多方法,可以全批,也可以抓住一至二篇典型作文批,也可以让学生自批或互批,时间允许的话可以面批。不管采用哪种批改方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9.善于欣赏,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篇九

微物动人

善于欣赏的人,他不止驻足于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而更把眼光投注到平常生活中的微小事物上来。对于他们来说,名胜固然美好,可是琐碎日子里德一草一木、一石一鸟,更能打动他们的心。北大校内没天千万人来往,可是只有季羡林老先生这位有心人欣赏到了那株紫藤的唯美,为它的消逝而无比哀伤。清华园中美日千人经过,朱自清别具慧眼欣赏到了荷塘月色,蛙声虫鸣。欣赏并不只局限于美好的景色,而在于欣赏者本身。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用心欣赏,哪怕只是几条小溪,一枝残花,也可折射出七彩的光芒。

细语涵深

在世界这个广大的家园里,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我们在匆忙赶车赶时间的路途上,总会感到无聊乏味。其实不然,只是你没有用心体味罢了。难道你没发现母亲正在公车上对孩子嘘寒问暖?你没听见莘莘学子在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你没注意那从佚名说出来的类似“今天之后再努力,你有几个100日的今天,又有几个100日的明天,一切都是枉然”的凡人名言。你是否发现自己错过了什么?抑或丢失了什么?不要遗憾,从今天出发,用心欣赏,体味生活中的细语涵深。

挫折励人

生活五彩缤纷、灿烂美丽,悲伤离合、挫折失意却也尚存于世,经久为平。最智慧的欣赏没过于在失败时,也可品味到挫折的美好。心情不好时,可以欣赏到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遭遇挫折,也可用它来解嘲,激励自己奋进。在得意之际,能“对酒当歌”,在失意时,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更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换一个角度来对待失败。当别人嘲笑爱迪生无能时,他却可以坦荡回答:“我失败了,但我却发现而来又几千种材料适合做灯丝,在这方面我成功了”,这是多么聪明的欣赏!

10.让竖笛欣赏音乐走进农村音乐课堂 篇十

大方县坡脚中学杨钦惠

摘 要: 当前,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为器乐教学引入课堂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其中的竖笛教学是被公认为最易普及的,尽管现时一些其他的器乐如:电子琴、手风琴、钢琴等乐器也非常普遍,但并不是所有地区、学校、家庭都能接受。而竖笛则不同,无论在携带方便、演奏的难易等方面,它都占尽优势。所以我们认为它是最易普及的一件小乐器。事实也证明,竖笛教学的介入,能给音乐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信心。关键词:农村中学竖笛兴趣吹奏技巧

当前,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高,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仍然是教学中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这与地方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有着密切联系。如今,学校教育高扬素质教育主旋律,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掌握“语数外”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学生的艺术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事在必行。我校学生音乐课堂学习一贯以唱歌和欣赏为主,低年段引进了打击乐器。学生有了一定音乐基本素养,但是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加上音乐教材的版本时常在更换,乐理知识的承接性不够。还有我校学生主要是农村孩子,大多数学生家长的素质不高,经济较滞后,缺乏科学的艺术的熏陶,群众艺术意识较差。但我校学生纯洁朴素,喜爱音乐课、喜欢唱歌,这为开展竖笛进课堂的实验供了良好的条件。

且竖笛价格低廉,携带方便,同时它有固定音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时值、节奏、视唱及乐理知识,有助于解决学生唱歌的音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对嗓音条件差的学生可以扬长补短,使其能够进入音乐之门。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去购买昂贵的器乐,只有竖笛在音乐课里能做到普及教学。因此,我倡导让竖笛欣赏音乐走进农村学校,提高农村学生的音乐兴趣,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竖笛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像鸟唱歌的笛子”。它由簧片振动发音,簧片永久性的固定在发音窗内,以自然呼吸的力度即可吹响,这样,人们从初学开始,就很容易获得美妙的乐音。

器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并且在器乐教学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老师和孩子们的平等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方面竖笛教学可以有效的与欣赏、唱歌、视唱、创作、课外活动等方面相结合,使学生对音乐教学更有兴趣。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比较抽象,音乐作品充分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感受,有表现欢快的,有表现忧伤的,在竖笛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在学习乐曲《小乌鸦爱妈妈》时,先让学生欣赏乐曲,在欣赏的同时,教师把乐曲的意境进行描述:每个人都有妈妈,你们肯定都爱自己的妈妈呢?让孩子们自由讲述。然后再分段讲解此曲的演技处理:开始速度要慢,通过抒情手法,使之实现优美愉悦的情调。如吹奏《摇篮曲》时,学生内心受到真正的感化,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我做了个美梦,梦见„„”有的说:“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摇篮„„”教师通过自己的情与乐曲中的情,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做着甜美的梦,感受到父母的爱,周围人的爱,促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表演乐曲的内涵,乐曲的色彩、情绪很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在不断地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处理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音乐作品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理解力。本课题以提高农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重点,形成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兼顾,偏重基本能力,以听、唱、跳、吹为中心的内容结构,以展示活动促进教学。竖笛的吹奏训练时,不仅在速度上提出快速、慢速、由慢渐快、由快渐慢等各种序列练习要求,还在力度上有较强的表现,让他们渐进有序地感受不同的音乐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丰富学生的音乐课堂,改变农村音乐学科的落后面貌,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竖笛的吹奏很讲究气息和指法的变化,而演奏的姿势对吹奏的气息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初学阶段,一定要强调正确的演奏姿势,利用单音的吹奏,掌握气息的控制与指法的变化。千万不要急于吹奏乐曲。一个音一个音的学,吹好了两三个音后,可以组成一个小曲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也锻炼学生在吹奏乐曲时变化指法的能力。当掌握了所有单音的吹奏方法时,以后的乐曲练习起来就快了。老师只需指导一下节奏的变化等小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各个单音的吹奏方法,以及吹奏乐曲时的一些吹奏技巧等。当学生掌握的方法,自然会在自学乐曲的过程中去尝试运用,从而掌握乐曲的吹奏。达到这一步后,学生不仅能吹奏课本上的乐曲,还能自觉地去寻找课外的、他们喜欢的乐曲来吹奏。总之,就是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动脑筋设计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动力,以方法为基石,逐步掌握竖笛的演奏技巧,并不断提高演奏乐曲的能力。

事实证明,把竖笛的演奏和欣赏带进了农村音乐课堂,不仅能给农村音乐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还能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信心,更陶冶了农村学生的高尚艺术情操,让农村的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1)《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2)《竖笛演奏与教学》韩中健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11.让学生笔下生花 篇十一

【关键词】素材;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说作文并不难,我的妙法是:

一、积累素材,有米下锅

1.让学生写,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记录难忘的瞬间。

我很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习作前先跟学生谈话或让学生交流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分享成长的快乐,激起写作的欲望。

2.文前活动,为学生造“米”。

如写《记一次活动》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走访奶牛场,到敬老院做义工或文前游戏等。如有一次我利用体育课,带领同学做了一个游戏—“盲人”捉“瘸子”,扮“盲人”的蒙上眼睛,扮“瘸子”的右手和右小腿绑在一起,“瘸子”吹哨,“盲人”寻声去捉,捉到为胜,两人一组轮流上场。其余的同学围成圆圈呐喊助威。场面紧张而激烈。我问扮演“盲人”的同学:“蒙上眼睛什么感觉?”

“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还有点晕,辨不清方向。”

…………

我又问:“听到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扮“盲人”的同学抢着回答:“听到哨声就摸过去,突然哨声又在背后响起……”

“害怕磕到。”

“有时还摸到围观的同学,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

扮演“瘸子”的同学说:“把手脚绑在一起,行动很不方便,几次都要摔倒了。”

“盲人高,我矮,我就想方设法从他的腋下钻过去。”

“我又得吹哨,又得逃跑,几个回合下来,累得我浑身是汗。”

我又问观众如何描写他们的动作?同学们争着说:“盲人伸着胳膊,身子前倾,像个老人。”

“像老鹰抓小鸡。”

…………

我又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残疾人生活真不方便。”

“他们身残志坚,自食其力。”

“我们要主动帮助他们。”

…………

见同学们争先发言,我说:“那么,拿起你的笔记下这精彩的游戏。”

3.留心生活,积累记录。

写日记:把生活中的每一次情感波动记下来,如试卷发下来了,看到成绩你……已经晚上九点多了,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认真观察花草树木及动植物的变化,写观察日记 ,记录科学小实验、街巷见闻、家庭琐事、新闻评论、读后感等。

二、语言描写,人物跃然纸上。

很多学生写作文就像记流水账,任务就像木偶不说话,如有位学生写《买钢笔》:我放学回家,拿出钢笔要写作业,谁知钢笔掉在地上摔断了,我急忙跑到附近的小卖店买了一支。如果把买的过程中加上语言,心理描写就精彩多了。我在班上让同学们帮他修改回忆买钢笔要说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牌子。”“价格。”“是否好用。”添加的话是:我急忙跑进小卖店气喘吁吁地说:“阿姨,我要买钢笔。”

“我们这里有:点石、白雪、北极光、传人等牌子,你要哪种?”

“哪种好用?”

“北极光的,笔头好,写出字来圆润好看。稍贵点,十八元一支。”

“阿姨,能不能便宜点?”

“我们这里不讲价。要不这样吧,一板墨囊4元,一板墨囊加一支“北极光”笔,你一共给我二十元吧?

我把所有的衣袋都掏出来,只有十六元,我说:“阿姨,我只有十六元,我还急着做作业呢!你就十六元卖给我吧?”

“那你就用“白雪”的吧,“白雪”十六元。”

“我就要“北极光”的,你不卖我到别处买去。”说完,我转身要走。阿姨忙笑着说:“你这孩子,不是急着做作业吗?拿着吧,就当给你捎的。”

我接过钢笔反复看了看,说:“谢谢阿姨。”说着美滋滋地跑了。

回家一试真好用。

俗话说:“言为心声”这样我为写好字,一定要买好钢笔,最后到售货员阿姨把钢笔卖给我,展现了阿姨为孩子着想的美好心灵。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及性格特点,对话描写,兀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

1.随文本练习语言描写。

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我们的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理解和接收能力。从标点、语句,到构段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心血,所以随文练习是必要的。

2.设置情境,想象对话。

如(1)今天是“三八”节,爸爸做了一桌好饭,爸爸、妈妈和我分别会说什么?

(2)下雨了,一只蝴蝶无处躲藏,荷叶看见了会说什么?

(3)哥俩同时患上了毒尿症,母亲要为儿子捐肾,他们会说什么?

①结合文本教会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

如,提示语在前用冒号,在中间用逗号,在结尾用句号。还不要忘记把任务说的话加引号,根据语气加问号或感叹号等。

②根据语境在提示语里添加表情、动作描写,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

萨沙问中间可加什么词?“满脸疑惑。”“不解。”……

妈妈为了保护萨沙的自尊心,会怎样回答?“笑着回答。”“亲切地摸着萨沙的头回答。”

为课文补白,加上人物语言。

三、让作文像音乐一样动听,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

1.篇段练习巧背成语。摘抄成语、俗语、歇后语、古诗词、童谣、名人名言、好的句段等,归类背诵,在文中巧妙插入,锦上添花。

2.多种感官体验,运用通感、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声、形、色、味等写具体。

3.注意细节描写。

4.借物喻人,升华主题等。

四、言之有序,有条不紊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把作文写完整

1.随文教学生,顺序、倒叙、插叙、明线、暗线、过滤、构段、构段方式等。

2.围绕中心选材。

3.精心设计开头结尾或前后呼应或设疑解惑,或回味无穷。

12.欣赏让学生妙笔生花 篇十二

一、理论依据

(一) 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 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 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 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没有体验, 就没有内化, 即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没有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素质的发展。

(二)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习得是个体主动建构的,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其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提供必要的帮助, 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促进学生的建构过程。

(三) 认识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 就是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来认识、掌握所要传授的知识或技能, 或者通过唤起学生以往的记忆表象来实施教学的方法。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 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利用体验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较其他教学方式而言, 体验式教学具有寓教于乐和效果持久两大优势。

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学的动态化,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 要求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对于学生, 要求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说话, 用自己的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与感悟。

因此笔者认为, “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才是有效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背景下, 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有必要提倡“体验式有效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的

对于美术欣赏而言, “欣赏”本身是一种创造, 为使学生完成这一创造性的“欣赏”过程, 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 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鼓励学生独立思索, 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方法。在欣赏课教学中, 这种帮助学生画龙, 令其自己点睛的“空白”教学, 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也使学生领悟到欣赏该类美术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研究

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视觉读图能力, 诸如多媒体教学、绘画实践、外出参观、互相合作、交流与创作等, 并在课后做好记录, 形成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积极探索如何在高中美术教育学中体现“人文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采取各种形式教育, 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引导和帮助学生关注社会美术现象, 促使其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利用校外艺术展览交流活动扩大学生视野, 融集体智慧开展各种美术创作活动, 让学生在创作体验中更进一步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形式设计

(一) 问题情境中感悟体验

在讲述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语言在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表现方式, 还有如何鉴赏理解各种具有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时, 首先笔者分别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宜兴籍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中国画《群马图》和吴冠中的中国画《根扎南国》。随后提问:《群马图》这幅画是徐悲鸿为了表现他的民族意识而创作的, 而《根扎南国》这幅作品, 吴冠中关注的主要是艺术的形式语言。在这两幅作品中, 画家分别采用了什么材料和技法来表现艺术形象?运用了哪些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

笔者特意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两位宜兴籍著名画家, 目的是让学生为家乡而感到自豪, 同时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出现了学生踊跃发言的场面。有的同学回答说:“徐悲鸿画的奔马是用墨色以及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来表现的, 对马的结构和特征表现得真实而又准确, 材料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笔、墨、宣纸。”紧接着一名同学补充说道:“这幅画用的是生宣, 因为画面墨色有晕化的效果。”教师在这里要及时给予肯定, 并说明生宣和熟宣材料性质的区别。在描述《根扎南国》这幅作品时, 有的同学回答:“画家运用的同样也是中国画传统材料, 画面表现森林中的树木枝干, 主要用的是长短、粗细、浓淡不一具有丰富变化的线条, 树冠和叶子是用大小不一的彩色墨点来表现的, 画面虽然看上去似像非像, 但感觉很美。”教师在这里除了给予肯定之外, 要对课题进行一下揭示: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呢?广义地说, 美术作品中参与作品表达的一切都具有语言的属性, 而狭义的概念则是指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两个方面。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语言表现手段是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以及笔墨、章法、皴法等。《群马图》在艺术语言上, 画家将中国传统的笔墨技巧与西方绘画的写实画法结合起来, 把生动有力的造型与画家忧国忧民、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 其艺术形象给人的感觉是真实而又具体。《根扎南国》的艺术形象给人的感觉则是似与不似之间, 画家运用点、线、面、色、构图等艺术语言元素和手段, 来追求和表现画家心目中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这两幅作品同时又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美术语言方式或美术类型。这就是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

(二) 讨论思辨中引导体验

1. 观察感受阶段

属于对作品审美的感性阶段。一是侧重于视觉感受, 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作品, 对其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二是学生对作品是喜欢还是讨厌。以上可作口头发言,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作品中所存在的客观事实。

2. 分析理解阶段

属于对作品审美的理性阶段。主要从色、形、构图等艺术手法角度出发, 理性分析作品造型的特征与艺术特点, 学生作笔记, 可口头发表。同时, 教师提出悬念和问题,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 寻找解答。

3. 解释讨论阶段

对分析理解阶段所作的解答综合思考, 阐述作者用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学生作笔记, 可作口头发言。此时, 欣赏活动进入作品的深层, 讨论就可以充分展开。

4. 价值判断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解释、包括与他人的意见讨论交换, 对作品艺术特征作分析, 提出对作品的解释与评论, 并加上喜欢或是厌恶的评价。最后归纳出作品的优缺点, 作出价值判断。

探究讨论法的运用在具体鉴赏过程中, 教师可准备一些悬念, 提出一些解迷般的问题, 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引发其热烈讨论。

例如, 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 学生对画面主要内容就发生了热烈的探讨。有学生认为作品主要描绘了汴河中大货船通过虹桥的精彩瞬间, 描绘了虹桥上马冲驴惊人慌乱的纷扰场面;有学生认为作品详尽而真实地描绘了京城汴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又有学生认为作品描绘了五百多个人物, 代表了京城三百六十行, 反映了京城的繁荣景象……此时, 教师又可提出问题, 引发讨论:《清明上河图》中大货船过虹桥时, 船夫们怎样放桅杆?怎样使劲挣篱?桥上怎样抛下绳索挽船只?邻近大小船上的人怎样指指点点?虹桥上的人又怎样?这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过桥场面在整个画面中反映了怎样的关系?你怎样解释画面呢?

《清明上河图》由于画面内容丰富、布局复杂、情节描写多样, 使得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受结合了自己主观的思维想象, 产生了欣赏者对作品多主题、多疑问的现象, 歧义引发了学生的解释与评论, 使其进入了深层次的审美活动中。

(三) 调查探究中深入体验

在鉴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时, 笔者充分利用家乡“陶的古都”的美名, 安排学生按小组在课外调查了解紫砂艺术。调查的内容和办法, 可由教师给出具体的要求, 学生可根据已搜集的资料图片和相关实物, 进行分析讨论, 然后由各组代表分别陈述交流成果。有的小组对如何鉴赏紫砂茶壶介绍颇详, 有的小组对当今紫砂行业所遇到的瓶颈给予了细致剖析, 有的小组对于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紫砂艺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是教师小结, 肯定每一位同学所做的努力, 并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紫砂艺术鉴赏知识。接着导入新课, 为欣赏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动手实践中升华体验

假设现在老师布置一项作业:每位同学回去画一张画。你在创作绘画作品的时候会考虑什么问题呢?

画什么, 以及怎么画。

画什么也就是绘画作品的内容。而怎么画就涉及绘画作品的形式。古人有命题画, 给出主题内容, 由画家进行创作。相传有一位老师要考察三个弟子, 出一个题目叫“深山藏古寺”, 命三位弟子分别作画。其中有一位弟子对深山密林和古寺作了精心描绘, 古寺掩映在深山密林里, 若隐若现、尤为逼真;另外一位弟子重点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深山老林, 在画面深处密林里露出古寺的一角, 以突出画题中的“藏”字;而最后一位弟子只是画了一个在深山脚下挑水的小和尚, 画中虽然没有深山老林和古寺, 但观赏者却可通过画面寓意联想到深山密林中深藏着古寺, 显然最后一个弟子技高一筹。画家在运用艺术语言和形式手段上非常巧妙, 使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得到了高度统一。

再比如欣赏齐白石的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 画面并没有直接表现鼓腮嘈鸣的青蛙, 而是状写山涧乱石中泻出的一片急流, 急流中夹着几个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蝌蚪, 高处抹了几笔远山。乱石、急流、蝌蚪、远山, 自然协调, 传神地表现了画题的意境。虽不见青蛙, 观众在画中却能隐隐约约感到如闻十里的蛙声。

通过《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 让学生就绘画艺术的内容作了了解, 明白了题材与主题是绘画内容的构成要素, 也明白了绘画艺术内容的重要性。那么构成绘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绘画的形式。

而绘画作品的形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教师展示一幅学生临摹徐悲鸿《奔马》的作品, 让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有的同学说这幅画中马的造型还可以, 就是没有中国画的水墨情趣;有的同学发现画纸是素描纸而不是宣纸。因此教师总结:这幅画失败的原因是绘画材料使用不当。工具材料这些物质媒介是绘画的基础, 它的特性直接制约着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质量。水彩画的润泽透明、油画作品的厚重与精致、木版画作品的木味与肌理、中国画的水墨情趣、剪贴画强烈明快的装饰美感……绘画采用不同的材料与工具, 画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 其形式也就不相同了。

不同的材料出不同的效果, 即使同一种材料所表现的绘画其形式也不尽相同, 画家可通过点、线、面、体积、色彩、光影、明暗、透视、构图等语言手段, 塑造出具有不同风格形式的艺术作品。

在欣赏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时, 由于传统绘画中的形象基本上是具象的, 因此教学时有故事可讲, 有具体形象可感知, 学生欣赏时也较易把握。当然美术欣赏课不能上成故事会, 对绘画背后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和欣赏。而现代绘画部分, 由于流派纷争, 绘画内容和作品形式抽象, 特别是抽象画语言呈符号化肌理效果, 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这里除了要分析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根源外, 还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绘画语言的特点, 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油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时, 就应该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节奏感上去欣赏, 再结合画家的理论和艺术主张去理解, 此外安排学生自己动手画, 进一步加深对现代绘画艺术的理解, 利用身边所熟悉现有易取的材料, 如玻璃、旧画报、旧牙刷等, 运用印、撕、贴、弹等绘制手段来画具有抽象意味的肌理画, 然后根据已学过的欣赏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述。

五、思考与展望

帮助学生打开美术欣赏的这扇大门, 其实就是教师让学生学会欣赏, 学会思考, 学会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离开课堂后, 学生能够独立学会欣赏, 这才是我们欣赏教学的目的。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 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 不但容易储存、巩固, 还便于日后应用。体验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学理念, 作为教学理念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

在体验教学中, 教学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 而是事实与价值、理智与情感融一的过程,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对话的过程。体验式教学的提出, 并不是全面推翻或否定现有的教学理论, 而是对现有理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再思考, 这些思考或许能对教学理论的丰富与深化、教学现状的改进起到些许作用。因此体验式教学如何在美术欣赏中体现出学科优势,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才刚刚开始, 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仍需要不断地努力, 新课改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

[2]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13.美文欣赏:让心灵在诗中憩息 篇十三

如果说诗歌是一条项链,那么情感诗人满娃的文字,则是一颗颗轻盈、温润的珠子,散发着璀璨,耀眼却优雅的光芒。

读满娃老师的作品,轻易就让人沉醉于他所营造的氛围里,那一首首真挚,柔情的诗歌,字、句通透,素雅;铺垫手法自然随意,仿佛和风细雨吹拂而来;描写刻画仿佛水墨丹青,氤氲浅淡,在你面前构成了一曲曲情感充沛,素雅内敛的优雅小调。

素来觉得文学和一切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它的美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一切虚实,都转化成人类内心一种最纯粹的表述方式。读诗人满娃的文字,你似乎感觉到一个诗人蘸着柔情在抒写生命里的点点滴滴。

一直觉得诗歌是文学世界的精灵,凝结了许多不可言寓的内涵,看似简单的长短句里,通常包含着诗人内心的剖白和情感倾诉,如果细细品之,你便会发现一个奇妙而美丽的世界。

满娃老师是一个西北的汉子,可是他的作品里却流露出浓郁而深情的江南情结。与其说诗人在用文字构造自己的诗歌王国,还不如说他用心在描绘一幅幅瑰丽而幽素的水墨画,只是这些画卷里充盈着诗人内心饱满而清澈的情感;他行走在心灵的沃土里,张开想象的翅膀,独自翱翔于一方蓝天绿山之间,用诗行细腻而动情地刻画人生旅程。

诗歌是灵性的产物,低吟浅唱或者婉转惆怅并不能够成就我们内心的诸多梦想,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苦难和一切苍白的语言都褪却了色彩。无论是直白也好,抒情也罢,好的诗歌作品都能够带给我们思想上的触动和美感,尤其是情感诗歌,应该是最容易着手又最难写好的,一旦用词不当或者扭捏做作,不慎就会落入俗套,读起来不仅没有丝毫的美感可言,更多的也许觉得有审美的疲劳。

满娃的诗歌作品应该说是独自而风情的,细读他的每一首作品,用词用字,几乎都经的起推敲,行文干净,利落,整首作品洋溢着一股清透而自然的浪漫气息,读起来没有疲倦,似乎还多了些清雅之气,这一点让我颇觉惊讶。

情诗对于许多人来说,纯粹是一点抒情式的美感,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更谈不上内涵了,可是他的作品里,丝毫没有这样的累赘,他的文字仿佛一朵朵盛开在心灵上的莲花,清致,明媚却风情款款。

“在远离你的时候/思念,堆积起翠绿的山恋,拥挤岁月的空间/将我的日子,消瘦成/一苇幽草/”;谁用舌尖/在你六月里的.额头上,种下了,一千个方案/每一个方案,都是一首诗,藏有/一眼清泉/”——选自《一千个方案》,这两节诗,用词轻盈却饱满,字里行间泛着纯粹而温情的浪漫气息,应该说是满娃诗歌作品里比较常见的抒情方式,这样的句子凝练而不失雅致,品读之余回味悠长,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淳朴却深厚的情感,像一双明眸,深情地凝视着远方,把思念的心事结成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散落在诗行里,发出微弱的清香。

我感叹于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联想,他能够把一份普通的情愫都幻化成绕指的柔情,圈住欣赏他作品的人们。在他的博客里,我看到很多喜欢他作品的人,似乎都被他的情诗感染了,不自觉地随着他的文字进入一个美妙的意境,在博文下发出一声声感叹。

也许情诗是每个人心头不忍舍弃的吟唱,即使青春流逝,时光远离,可是内心对爱的那份向往,是永恒而持久的。读满娃老师的作品,你会发觉这个西北汉子内心痴缠的柔情,那么素朴入心,句句动人。

“谁的味道/落在五月的花瓣上,在六月发芽,让七月的阳光/烧烤成幽香,行走大半个中国,寻找/灵魂的手稿/;半根蜡烛/驱散我在澳门输掉银子的阴霾,江南的繁华藏着/西北的苍凉,一切美丽的风景,都是/过眼烟云/;”——选自《小妖精》,这首题名“小妖精”的组诗,应该说堪称满娃诗歌作品的典型,诗歌里流露的柔情一如既往,却总也少了关西汉子内心的苍凉和忧伤,他希冀自己火热的情感能够融化内心的一片沧桑,让花香,微风以及自己的灵魂,在不断地寻觅里,能够找到一方安静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现实的挣扎,没有金钱的凡俗和苍白,有的只是诗人内心渴望的淡泊人生。

“小妖精/别撇你的红嘴唇,我真是一个不要贵妃的好皇帝/你看看,我的眼睛里,是不是/只有你一人/;答应我/做我唯一好皇后,我们一起制订朝纲,你用羽翅/拍打天空;我用马蹄,扩展疆域,从此不理/后宫喘息/;”——选自《小妖精》,从这些句子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苍茫的质感,他用一颗虔诚的心在勾勒一幅情意绵绵的画卷,在这个世界里,他不要江山,不要疆土,只要美人的红颜一笑。试想当今社会,浮华喧嚣的生活,随时能够让我们没入尘土;灯红酒绿的颓靡,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让许多人沉醉不知归路,可是诗人却用一颗看似柔情蜜意的心,向我们倾诉着内心的一点渴望,他希望能够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他是王,和心爱的女子一生相随,无论海角天涯,痴缠在一起,无怨无悔。这样的诗句让我不得不欣赏诗人内心的平静和从容。这些看似惆怅的文字里,若有似无地流泻出内心的单纯和质朴,让人看到了一个西北汉子简单而真挚的情感世界,也许他所追求的并不是繁华奢靡的生活,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就能够拥有的淡泊人生。

能够诗情,禅意地活着,说真的确实很难,世间的众多男女,多是因为一个情字困扰不堪,纠结一生,可是满娃的诗歌作品却没有独自的痴怨,相反地却是用一颗轻盈,纯净的心表达内心世界的追求,这应该说是他精神上的一种高度,已经抵达了属于自己的王国,亦能感染他人的境界。

读他的诗歌作品,几乎没有固定的倾诉对像,这些虚幻的影象,应该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痛和泪,苦难和困惑,都渗透在轻灵的文字里,他把一切凡俗的事物都氤氲成一片温情,让纠结于内心的疼痛和忧伤,都化成美妙动听的乐曲,弹奏出清越的调子,稀释生活里一切的浮华和喧嚣。

上一篇:内容运营笔试下一篇:安全生产管理处罚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