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与价值观(9篇)
1.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一
素质培训人生观与价值观感悟
今天通过齐总的人生价值观培训让我明白我们只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加上执著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我们要以善为本以爱为基,感恩我们身边的朋友,感恩我们的对手,因朋友让我得到温暖,对手是我们强大。我们只要有足够的相信和执著,什么样的奇迹,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改变不了我们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改善我们的环境。所有的人都可以对我不负责任但是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不能够在平凡平庸中度过我的一生,我们要为自己、自己的家人而努力。引用齐总的一句话:“人生诚然是剧本,但编导却是我们自己”我们有能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命运”命是固定的而运却是动态的,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运,否则只能眼睁睁看着属于自己命从自己眼前溜走。通过这次培训我以确定我下一步的工作与生活计划。
方明柱
2012-10-23
2.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二
一、改革开改以来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嬗变
我国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在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双重挤压下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1、人生价值目标由崇高走向世俗,理想追求短期化。
当代大学生不再是只有理想与激情、超凡脱俗的“圣人”,他们从高高的“象牙塔”走进现实,表现出世俗的特征。在价值选择中,他们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看重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在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冲撞中,他们更偏重于个人目标,更重实惠而轻理想。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过多注重实用化、短期化的东西,而忽略对长期目标的追求。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大学生的人生目标由泛政治化和理想化向多样化和务实化方向转变,由崇高走向世俗,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实际,更加注重实惠。
2、人生价值手段由注重知识积累转向培养实践能力,价值实现功利化。
传统的大学教育常常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向,特别是就业的现实压力,使许多大学生开始冲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和羁绊,从过去的注重知识积累转向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对实际操作技术的学习更为重视。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人个品德无直接关系,有的甚至出现“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有的在个人道德方面出现滑坡。在实现人生价值手段上,部分大学生采取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方法,希望走捷径,企图通过各种非正常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3、人生价值信仰由一元走向多元,精神信仰虚无化。
在我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在道德领域居一元主导的地位,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一直是人们的政治追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承认个人利益、维护民主、自由、竞争等基本思想观念的同时,单一的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导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信仰也由过去的一元取向走向多元化,甚至在某些大学生身上还出现价值信仰虚无的现象。一些学生认同“有钱能使鬼推磨”、“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观点,部分大学生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有调查表明,在回答“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问题时,选择“有坚定的信仰”的只占少部份,选择“没有信仰”的占一定比例。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价值信仰不仅向多元化发展,甚至有虚无化的趋势。总之,当代大学生中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理想的缺失与信仰的失落是当代大学生一个明显而突出的特征。
4、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由单一走向多元,价值选择多样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日益多元化的个人选择中,传统的义利观、集体观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已受到了挑战。今天,那种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安定,又要个体幸福并存的选择,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推崇的价值取向。应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创造的广阔的生存空间、不断强化的经济文化氛围,为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广阔天地。大学生在择学、择业、择友上都充分体现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已由过去的内在精神型转向外在功利型,大多数学生都希望精神与物质并重,理想与实惠共求,读书与赚钱兼得,过去的精神领袖“保尔”已被今天的经济领袖“盖茨”所代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不仅更为现实,而且讲求实用,并明显带有功利色彩。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客观条件和自身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两方面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变化也是主观条件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市场经济因素、文化传承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自身成长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的,而是处于一个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系统之中,共同影响着大学生对现实的理解与未来价值取向的建构。
1、市场经济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岁月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而延伸的,其青春生命力随着变革时代的辉煌拥有了可以无限张扬的空间和氛围,但他们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也同样是那样严峻而紧迫。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正经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同时还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要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性改革和转变。在这个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们的经济生活、利益结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相应的思想心理状态已经或正在发生着众多的前所未有的变动,有些产生了矛盾和冲突,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不例外。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等,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修正或改变着他们正在形成的传统的价值观。
2、文化传承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文化传承因素,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外来文化,当代大学生就是生活在这种“双重文化”影响的文化氛围中。就传统文化而言,那种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进取性思想正在悄悄失落。然而,在传统文化中那些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思想意识,一些保守性极强的观念,如人性自私、人心叵测等观念仍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此外,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也一起涌入中国,西方国家中的个人本位、追求实惠、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注重享乐等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偏重于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把如何赚钱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和追求目标,缺乏明确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部分大学生中甚至也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
3、学校教育因素。
在我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计划走向市场的这种经济转轨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教育的现代性也受到了批判,现代教育的精神和理想受到了怀疑,现代教育也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人文精神危机。人文学者、人文课程和人文教师在学校或其他知识领域中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人文知识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其人文性,成为一种应付考试或寻找职业的工具性知识。日益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情景也日益功利化,从整体上失去了其精神陶冶的意义。“其结果是,现代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体和社会世俗性发展的要求,但是却导致了个体的人格危机、精神危机、德性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性上却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单面人’、‘非道德的人’。”可以说现代教育这种缺陷,已经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教育影响。
4、自身条件因素。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并且许多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群体,自我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视野较窄,人生阅历不丰富。在大学期间,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其人生价值观不仅受社会的影响,更受社会的支配。由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尚未成熟,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因而容易良莠不分、兼收并蓄,从而在人生价值观上产生多元、矛盾的特点,表现出精神价值判断的理论指向,物质价值判断的社会指向,也即思想与行为的脱节的现象。
三、当代大学生科学人生价值观的重构
人们价值观观念的冲突与失范,是社会变革时期的必然现象,是社会发展由无序到有序的必然过程,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念,汲取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精华,并借鉴西方价值观念的先进、合理因素,重构当代大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中,其所在的校园文化氛围与风气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人生价值观也属于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除了大师、大楼之外,文化环境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而大学的办学理念主要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观,其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民主管理的氛围,其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无不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起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而大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对克服现代化过程中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也起着重要的启迪和陶冶作用。大学的软环境,不论是教育管理工作还是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发扬什么,抑止什么,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各项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弘扬自己独特的办学精神,这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也起着陶冶与熏陶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认真总结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注意在“精”、“深”上下功夫,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文化品位与档次,铸造大学人文精神,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服务;二是要认真抓好现代的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三是要应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明辨是非,保持大学生应有的独立的人格,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合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
2、以人为本,突出人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在教学内容上构建符合国情和学生特点的价值观理论体系,要把和谐社会理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围绕大学生最为关心的人生发展的四大问题:即学业、职业、恋爱、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共进的能力,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关心人类命运的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两项教育:一是理想情操教育。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个人利益、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是自然的,人们的金钱观念、实惠意识比较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处于较高文化层次的、有崇高理想的当代大学生不能被动地受这些观念意识的影响和支配,要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二是成才意识教育。目前应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把自己培养锻炼成为一个有崇高精神追求和远大生活目标的人,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3、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互动性。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个人自身条件和努力程度的不同和性别、年龄的差异,大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必须注意因人而宜和“因材施教”,既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起点,又要注意个体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渐进性,切忌“一刀切”。其次还要注意教学形式的互动性,理论必须要与师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切忌“一言堂”,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心灵的感悟与精神的提升需要主体主动在参与中感奋与激动起来,必须有学生自己特殊的心灵体验和认同。成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善于将抽象的概念与理论转换为学生心灵事件过程的重演与感情的体悟。惟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式教学,才能使心灵的陶冶潜入学生的生命深处。
4、突出“信仰、理想、关爱”为内容的价值信仰教育。
心理学认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信仰和理想都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是一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人的想象,并最终能够内化为激励人的斗志、增强人的信心,鼓舞人奋发前进的持久的精神力量。心理学还认为人的稳定精神素质是同终极关怀密切相关的。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靠支撑其灵魂的信仰。真正的信仰能排除一切心灵的焦虑和思想的不安,以及一切灵魂的混乱和骚动。因为真正的信仰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戒律能够始终成为我们内心的规范,引导人类走向和谐、安宁。调查表明由于缺乏理想与信仰而导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上的困惑与迷茫、生活的无目标感、精神的脆弱与疲软,这一切都可以归之为缺乏信仰教育。那么怎样引导大学生价值信仰的确立呢?《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一书认为,应培养未来的青年一代学会“关心”,包括: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可见,价值信仰教育是应该从大范围即社会、国家入手的,应确立起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与国家联系起来,培养自己对社会作贡献的信仰,努力塑造“社会人”的形象。因为唯有以“社会人”为出发点思考问题的“社会人”,最终才一定有可能成为社会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杨振舫: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
[2]徐华春: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杨丽梅: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之嬗变与重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4]张向飞:从生存哲学的意义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张海: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与教育对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篇三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至少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思维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别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战火纷飞、物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处在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绝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装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4.人生价值观与信仰 篇四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是人对某种观念、学说、主义、事物的信奉与崇拜,并把它奉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生活指南,是一个人可以做什么和不可做什么的基本伦理与态度。信仰并不一定是单纯政治意义上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更代表着一种理想生活的意识形态,甚至是对于更好生活追求的.其实,我们都生活在一种“信”的心理现实中,人们总喜欢相信一些什么,不信一些什么,或者对一些什么将信将疑。我们相信什么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人的知觉会在信的作用下重组这个世界。不信什么也看不到什么,即便什么有人的心智也能做到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
信与不信其实是都一种心理能量投注的结果,所以不信也是信。对信痴迷并引发一种持续的精神灌注就是信仰,这种灌注把心理能量转换成一种内在升华的心灵感知,世界是能量的,生命也是能量的,所以宇宙与万物都是生命现象。真正阻隔人们心灵感知的是言语,心灵没有言语,言语都是头脑的。想想释加摩尼,耶稣,默罕默德和其他的一些伟大的真神,他们理解上帝(宇宙意识)不需要语言,但人类要理解他们却只能借助言语,言语可表达的东西非常有限,所以我们难以真正知晓上帝的想法是言传带来的困境。我个人相信对宗教的敬奉不能用语言,也不能去理解,只能是用心去感悟。
信仰对人类的生活具有很高的价值。信仰有一种对现实的解构或瓦解能力,因为信仰内涵着一种精神图腾,崇拜、敬畏和臣服之心。心理学可能解释信仰这种持续不变的精神投注类似一种自我催眠,会让人的身体,知觉,意识产生一种奇妙的改变,与我们信仰的事物发生一种意象上的连接或神入,诞生一种全新的心理现实感。不过,信仰触发的催眠效应让人的意识扩展,引导心智与博大的宇宙意识融为一体,也扩大了知觉:触、看、听、味、嗅构成的外部世界。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因为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信仰可以摆脱人的虚无感,无价值感,生命的有限感,创造一种幸福与确信的心理现实。聪明人不会把意识停留在硬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上,他们相信存在是超越人的理解与知觉的,宇宙有一种混沌的秩序,无序中的有序。万物皆生命正是一种信仰,宇宙也有她博大的情感与意识。
宗教是一种信仰,科学也是一种信仰,科学以确认的,逻辑的,线形的,因果的方式去解释存在所产生的定律。人与现实、存在的关系,只是一种超然的,非言语的感受系统,这种感受与大自然的混沌,复杂,多样,不确定具有同类质。宗教的,科学的,这些所有的信仰都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心灵是一种比精神更高级的生命存在与知觉。心灵对存在的描述是通过符号、象征、图腾、崇拜、祭祀、仪式、艺术的手法,忘掉言语崇尚信仰可能是人的心灵可以轻舞飞扬的唯一途径。信仰是人接近自然,重归自然的最佳心理途径。信仰与人的 价值观非常密切,信仰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走向巅峰的人是有信仰陪伴的。
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计价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青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同时,市场社会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而真诚、信任、关怀等高尚的品质与深沉的爱却日渐淡化,不再成为第一要义。这样人们在交往中虽变得日益自由,却日益品尝着孤独。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成为部分大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生信仰:解除大学生人生困惑的超越性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源于人生信仰的丧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没有科学的信仰,没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意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满足现实的生理需要,协调好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现实性存在;而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的理想性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现实性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根本的,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存在,他要时时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样对无限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就使人进入了信仰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标,“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6]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是信仰最高的价值追求,无论信仰对象或信仰方式如何,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其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秩序和方向。可以说,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寻求逃避永恒和无限的压迫以及驱除人类自身在宇宙存在中的漂泊感和孤寂感的驿站和家园。”[7]一句话,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2.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而现实的功利,而在于它是人从主观上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来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费尔巴哈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8]信仰只服从自己的主观内心诉求,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正是信仰的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才使得人永恒地追求它、向往它,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克服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我国学者李太平教授指出:“信仰的功能在于它通过使人相信在某种神圣的帷幕之后可能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从而以此信仰去弥补人类及其社会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人安置了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的空间,为人勇敢地生活下去提供勇气,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9]反之,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所以,信仰论证了人的坚韧与威力,指明了人前进的方向,是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生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德育作为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活动不去关心这一问题,个体的人就会盲目自发地寻觅求解,在盲目性中失去理性,在价值失落中感到精神饥渴。由此德育工作者应自觉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加强对其人生信仰的引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的压力,启迪他们虚无的心灵,促其生命健成长。1.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人生信仰 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前提是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心灵的归宿。大学生中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对耶稣的虔诚、对教义的笃信已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学业生活。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已经觉醒,对信仰的寻求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果大学生没有对信仰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需要和渴求的驱使下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计价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青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同时,市场社会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而真诚、信任、关怀等高尚的品质与深沉的爱却日渐淡化,不再成为第一要义。这样人们在交往中虽变得日益自由,却日益品尝着孤独。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成为部分大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生信仰:解除大学生人生困惑的超越性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源于人生信仰的丧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意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满足现实的生理需要,协调好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现实性存在;而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的理想性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现实性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根本的,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存在,他要时时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样对无限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就使人进入了信仰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标,“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6]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是信仰最高的价值追求,无论信仰对象或信仰方式如何,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其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秩序和方向。可以说,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寻求逃避永恒和无限的压迫以及驱除人类自身在宇宙存在中的漂泊感和孤寂感的驿站和家园。”[7]一句话,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2.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而现实的功利,而在于它是人从主观上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来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费尔巴哈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8]信仰只服从自己的主观内心诉求,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正是信仰的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才使得人永恒地追求它、向往它,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克服生活中 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我国学者李太平教授指出:“信仰的功能在于它通过使人相信在某种神圣的帷幕之后可能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从而以此信仰去弥补人类及其社会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人安置了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的空间,为人勇敢地生活下去提供勇气,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9]反之,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所以,信仰论证了人的坚韧与威力,指明了人前进的方向,是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使命人生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德育作为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活动不去关心这一问题,个体的人就会盲目自发地寻觅求解,在盲目性中失去理性,在价值失落中感到精神饥渴。由此德育工作者应自觉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加强对其人生信仰的引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的压力,启迪他们虚无的心灵,促其生命健康成长。1.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人生信仰 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前提是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心灵的归宿。大学生中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对耶稣的虔诚、对教义的笃信已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学业生活。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已经觉醒,对信仰的寻求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果大学生没有对信仰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需要和渴求的驱使下,在一些人的诱导下,从一些不正当的方面寻找信仰。因此,在大学生的信仰需要觉醒之时,在面临着信仰选择之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信仰选择的四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0]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信仰,应当做到科学、理性、健康和崇高:即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对人生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关怀。只有这样的信仰,才值得为之奋斗一生;也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2.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选择人生信仰首先离不开人们的理性。先哲们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因为人是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也说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11]恩格斯还形象地把思维着的精神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会思维,能够分辨出主客体关系,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并按照意义在意义的世界中行动,理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理性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前提。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理性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以信仰本身而言,如果说早期的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朴素意识和盲目崇拜的基础上,那当代的信仰已不可能完全拒斥和避免理性的追问。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人往往是经由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引导而走上信仰之途的。真正的信仰就应当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持动态的平衡,理应是当代人类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信仰态度。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时,应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他们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3.引导大学生坚守国家的主导信仰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开放性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存在,不可能或缺其内在的某种价值一致性——这种价值一致性不是指价值体系的一致性,而是指某些基本价值要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这就恰如一个社会不能缺少为社会公众所共同认同的并用以调节自身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一样。共同的信仰要比信仰自我有力量得多,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多元化信仰包围之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找不到权威解释,人生信仰已经日渐迷茫的大学生来说,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就指出:“社会倘若不能给其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任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以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它因全社会的人逐步认同接受,而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从而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以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4.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人生实践
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淀,尽管存在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份,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信仰的确立有多种途径,每个途径都离不开生命的体验和社会的实践。一个人在最终确立自己信仰的过程中,总要对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选择。他经历得越多,考察过的信仰越多,则他确立信仰的过程就越曲折,而最终确立的信仰就越坚定。恩格斯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他认为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各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共产主义学说,确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他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13]在这里,实践的途径指的是直接的生产和生活,政治的途径指的是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哲学的途径指的是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活动。恩格斯提出的这三种途径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但都归结为人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关键还是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知、对社会的情感和对理想的信念,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在一些人的诱导下,从一些不正当的方面寻找信仰。因此,在大学生的信仰需要觉醒之时,在面临着信仰选择之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信仰选择的四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0]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信仰,应当做到科学、理性、健康和崇高:即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对人生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关怀。只有这样的信仰,才值得为之奋斗一生;也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2.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5.生命智慧与人生价值 篇五
生命智慧与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的寿命并不取决于他已经活了多少年,而取决于他得过多少次感冒。任何有自尊心的人都不愿违背自己的方式生活,任何稍有点头脑的人都不愿无聊地生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室内植物,例如菊花、常春藤、吊兰,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如果是支真正的宝剑,迟早都会显示出锋芒。失败——对强者是逗号,对弱者则是句号。放松与娱乐,被认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你的价值,那还要伯乐来干什么呢?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非因为他不曾遭过挫折,而是因他能人挫折中站立起来。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事业的成功没有止境,它是一场无终点的追求。山登绝顶我为峰。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得到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促进植物生长。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在不幸中考察他。口长水泡时:切几片生姜入口咀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为了健康而采用过于严格的摄生法,这也是一种可悲的病症。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幸福和欢乐有时是要从惊险斗争的硝烟中去寻找的。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一个人的寿命并不取决于他已经活了多少年,而取决于他得过多少次感冒。生活的美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采,要使生活变得有趣,就要不断地充实它。棉质的黑色衣服褪色时,可在水中加一点啤酒冲洗就可防止褪色。金鱼悠然自得地在精致的玻璃里游来游去它永远享受不到战胜风浪后的快乐。研究证明,全麦面粉制作的食品,更有助于消化,且脂肪含量低、纤维含量高。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我认为觉悟到生活的意义而活在世上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生活方式。瓶中插的鲜花不防在清水中加几滴白醋或漂白水,即可使保持花朵鲜艳如初。失败——对强者是逗号,对弱者则是句号。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只有有耐心圆满完成简单工作的人,才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困难的事。任何東西都可被替代。愛情,往事,記憶,失望,時間……都可以被替代。但是妳不能無力自拔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只有有耐心圆满完成简单工作的人,才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困难的事。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价钱卷标很难撕掉,可用吹风机吹热一下再撕,会很轻松的撕下来,不留一点痕迹。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终于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美誉如江河,它所能托起的往往是那些轻浮之物。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若想有副洁亮健康的牙齿,除了勤于刷牙之外,不妨使用兼具杀菌功能的漱口水。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在不幸中考察他。通过严格的养生法,才得以保持住自已的健康。像患了了不得的疾病那样。美好生活是由理性来指导的,并且紧紧抓住崇高的理想。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实在。如果没有战胜怯懦的勇敢,就不会听到胜利的宣言;如果没有斩断徘徊的毅力,就不会延伸前进的航线。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时间就是一种财富 手指不會動了,眼淚不會流了,時間不會走了对于一条路的过于熟悉,使人们陌生了另外的许多路。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人生的阅历像海洋——丰富,浩瀚,深广;人生的追求像太阳——鲜亮,炽热,闪光。新鲜葡萄能治酒后反胃、恶心。前一种人到了晚年精神贫乏而且缺少值得回忆的往事,而后一种人则在这两方面都是富有的。叶类蔬菜先用盐水(一盆水中放半小匙盐即可)浸泡,小虫子很快和菜叶分开。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旷达的人长寿。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安乐有致死之道,忧患为养生之本。事业的成功没有止境,它是一场无终点的追求。山登绝顶我为峰。复杂中带着简单的思考,是人和动物的分别。以中速骑自行车,对心肺功能的提高很有帮助,对减肥也有特效。
6.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六
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折,我们发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已发生了变化,具有多样性、现实性、紧迫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所以,我们要积极应对,探索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新途径,提高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作 者:赖英腾 谢丽华 作者单位:赖英腾(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福建福清,350300)
谢丽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法律系,福建福清,350300)
7.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七
一、倒逼“教材变革与课堂转型”的路径嬗变
近几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人生规划问题, 人生规划课也在许多学校进入课堂。但在当前,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业学习仍然大行其道, 学业与职业相脱节现象严重, 教育以书本学习为根本, 即使开设人生职业规划课也只是个点缀而已, 没有很好地将学生的实际与未来的发展融合在学业学习与计划当中。
(一) 教材内容没有走出学科知识为本的窠臼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应该说, 当前高中学生的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已在从知识本身向生活本身转变, 但实质上仍然存在以知识为本的现象:理论知识堆积, 现实案例匮乏, 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 重知识本位轻生活体验;同时, 教材中还缺乏相关的职业知识储备, 没有做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职业需求有机结合;另外, 必修与选修课程缺乏整合度, 再加上选修教材本身参差不齐, 缺乏科学性, 而选修课程的效果又不能立竿见影, 致使教师对其重视不够, 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 教学形式没有走出教师为本的桎梏
我们的教育一直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教师为什么又回到了以自我为本的老路, 教学方式反复无常, 原因之一便是传统教法一旦形成就很难寻求改变, 习惯成就了教学方式,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以及上级有关部门在考评方式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因此, 很多教师难逃“过程再完美也敌不过完美结果”的诱惑, 致使教学形式单一, 以我为本而无视学生未来的发展。
教材最终应为生产与生活服务, 按照学生的人生规划与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材内容与课堂形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因此, 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在教材中融入职业知识, 专门设立有关职业规划的综合探究课, 或在练习与实践中加入职业模拟活动等实践内容很有必要。在教学形式上, 也应从职业归宿的角度挖掘教学点, 以职业为取向, 以能力为目标, 将课堂与人生规划紧密结合,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让课堂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实践阵地, 成为学生唱主角的人生舞台。同时, 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开发开设选修课, 不断提升选修课质量, 让学生学有所选、学有所值, 为学生的职业走向打好坚实基础。
二、呼唤“发掘潜能与尊重人本”的理性回归
2014年9月, 我省高考改革方案出台, 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并“采取多种方式, 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从实际出发, 对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与职业取向等方面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以其特长兴趣为基础进行职业规划,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真正促进学生的适切发展, 最终实现学生的人生追求与幸福成长的终极价值, 可以说, 这是人本理性的回归。但当前, 学校还存在诸多非人本化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 “被理科”现象严重
在学生学业选择上, 很多学校的老师仍然坚持原有的发展观, 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而是片面地强调理科, 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习理科, 重理轻文, 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 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 更没有从学生的人生规划高度、未来发展要求、职业取向等角度综合考虑。现行高考改革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 “被理科”现象有一定程度好转, 但由于受学科教师的影响, “被理科”现象依然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二) “被学业”现象突出
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与重点率, 唯分论英雄, 视“学业”为高中学生生活的一切, 学生所有的活动都要为“学业”让路,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自扫门前雪”, “学霸”观盛行, 未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 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眼前利益,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特长, 使学生的发展与职业要求相脱节。
(三) “被专业”现象明显
高中三年, 很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他们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 能干什么, 漫无目的地学习, 等到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 才考虑自己未来的走向。有很多学生盲目地选择专业, 有些专业甚至是自己不喜欢的, 但为了考上这所大学, 也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被专业”现象明显, 等到大学读完, “被职业”问题也就理所当然了。
高中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 是学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期, 也是兴趣爱好培养的激发期。“盲目地把不同智能的学生都集中到一条‘逻辑’的跑道上进行比赛, 必然导致大量孩子被裹挟, ‘被理科’。从而使大量的孩子越学越丧失自尊、自信, 越学越厌学。”[1]无论是“被理科”, 还是“被学业”“被专业”, 说到底都是忽视学生人本, 缺乏规划意识, 盲目促进发展。高中生人生规划应着眼于学生及其未来的发展。因此, 高中学校理应树立人本意识与规划意识, 依据学生的实际, 尊重学生的选择, 站在学生的角度, 帮助他们激发兴趣, 培养专业潜能, 确立人生目标, 使他们“车到山前必有路”, 实现个人潜能的发展与人生最大的出彩, 为未来终极幸福奠基。
三、满足“面向未来、实现创造”的职业需求
孔子曾道:“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志于道”旨在人生追求, “据于德”重在德行修养, “依于仁”绝不背离人生正途, “游于艺”悠游自在, 涵泳六艺之中。孔子的这四句话揭示出职业生涯就是以终为始的人性之旅。[2]“人尽其能, 物尽其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我们也看到, 当前的高中教育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比较短视的, 以单纯的学业为本, 以成绩为目标, 没有走出培养学生的传统模式, 未能从社会创造的角度规划未来, 缺乏对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也未能为学生的创造实践提供应有的方便。
知是为了行, 说到底是为了未来社会的创造。当前知与行还缺乏统一度, 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职业规划意识的缺失, 没有将学生的学业与职业需求有机结合。任何人迟早都要踏入社会, 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创造与发展, 是高中学生人生规划的“应有之义”,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亦应成为高中学校教育的“应有之责”。
现代社会是一个创造型的社会, 相应地, 高中生人生规划也应最终以追求社会效能最大化、实现个人创造为目标追求, 这必然要求我们调整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 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学校的目的在使学生得知各种实务和实业的实在情形, 对将来选择终身职业有适当的标准, 不致有误。”[3]实务实业是学生职业选择的最终走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指出, 学校应“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从人生规划的高度注重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未来社会创造效能最大化的目标。
四、促进“国家、社会与学校多边联动”的系统培育
在没有人生规划的时代, 要求学生适应学校, 而在当今, 需要学校适应学生。正视高中生人生规划, 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变革教育教学方式, 提供符合学生人生规划的适切教育, 让学生极早地认识、规划自我。同时, 为了保证规划的有效性, 除了需要高中学校培养机制转型外, 还需要国家、社会与高校多边联动, 系统培育。
从学校教育来看, 高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最后一站, 它的一头连着社会, 一头连着高中教育。因此, 高校人才的培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 又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规划, 只有将两者有机统一才可能实现有效培育。2014年10月中旬, 教育部发布了近两年高校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 电子商务、动画、表演、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市场营销等15个专业榜上有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动画、播音主持、市场营销等近几年被追捧的专业也含在其中, 大学本科热门专业面临就业难困境。高校的专业如何设置才能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这不仅考验着高校办学的应变能力, 同时, 从宏观上动态消除以上不良现状, 政府不能置身事外。
社会是检验人才培育效果的试金石。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有赖于国家、社会与学校的联动优化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到, 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 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 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大熔炉的检验, 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引与信息服务, 更需要学校培育的灵动转变, 只有多方联动互通才能实现人才培育的优化目标。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储备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让他们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特别是对职业取向的适切认识, 这不仅关系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更关系着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 重视高中生的人生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衍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立群.莫让孩子“被理科”[J].人民教育, 2014 (19) :44.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154.
8.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八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体制得到改革,思想观念出现转化,再加上受到复杂化、多元化的软环境影响,大学生群体在学习英语文化的过程中,难以避免西方价值观念与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产生的冲突。大学生怎样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健康成才,不但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问题,更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了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
一、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对于英语这门语言而言,因为中西方在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以及社会习俗上具有明显差异,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环境下生成的文明因子,所以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人们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由于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正受西方文化的多元影响,大学校园属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们一面受到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又要承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一)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显性影响
英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现阶段西方社会文化意识观念的主导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念。英语文化所展现的主要是提倡个性张扬以及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而中国的传统观念强调的是国家、社会以及家庭等团体观念,从而让中华文化价值观具有明显凝聚力与生命力的特点。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在我国飞速传播,特别是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对大学生有显著影响。他们不仅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接受英语文化,在生活上经报刊、书本、影视以及互联网等多方渠道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英语文化的多渠道涌入,不仅冲击我国传统价值观以及历史文化,还有可能降低某些道德标准。英语文化中所宣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张扬个性与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一方面会激起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还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让学生展现个性,并依据自身喜好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探索领域,有利于社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以及创新型人才。
(二)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隐性影响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有些节日甚至要比我国传统节日还受欢迎,西方节日正在默默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因为大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所表现出来的对西方文化的认可。这种认可表现在生活中,如在我国迅速兴起的肯德基、星巴克、麦当劳等西方快餐连锁店,现已成为了年轻人的娱乐约会以及用餐谈话的主要场所。吸引他们的不但是美味食物,更主要的是他们开始对那种高效便捷以及轻松欢快的饮食文化产生赞同和认可。可见,英语文化正通过多种传播形式,对大学生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有效培养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对策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这种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以及社会多变的环境下,强化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于大学生属于受高等教育群体,他们最有条件以及最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多种社会思潮的涌现,随之而生的是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从而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实施,有效引导大学生接受认可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整合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堂以及寝室等多样化载体,尽可能实现最佳效益。
(二)充分展现真理理性作用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主导人生价值观之间的不对称性,让某些人陷在人生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差异和矛盾中,特别是对于人生阅历少、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难以自拔。若社会中多数人员可以准确自主处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就可以缓解社会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然而要让人们具有该种为人处事的理性,无法脱离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换言之,只有社会大部分成员具备科学理性的人生价值观时,才能有效构建和谐社会。
(三)懂得扬弃英语文化的利弊
人们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有个普遍共识:一定程度上将文化教学视为语言教学,语言属于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反映文化。只有有效掌握了语言所包含的真正文化内涵,才会真正熟练运用一门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学者必须注重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联系。
要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去学习英语文化,在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辩证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辩证的否定本质是扬弃,自己发展自己,吸收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也无法避免西方英语文化的渗透,我国需要针对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来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有效对策。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9.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九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人的自我价值,一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两条:一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奋斗;二是取决于社会的支持。而社会是否支持,关键又在于个人的奋斗对社会是否有价值。个人需要从自然和社会索取生活资料以及其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从而这些成为自我奋斗的条件;个人的努力奋斗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满足了社会前进发展的需要,社会又会给奋斗者以回报,满足他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这样,个人和社会在索取-奋斗、贡献-回报的循环中,满足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共同发展。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这两者的统一。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作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满足个人合理需要,或只讲满足个人需要而不肯为社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互统一、相一致的一面之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要在承担的责任中体现人生价值。并且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另外,你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那就必须做到在实践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的奉献中,和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必要的时候你要以社会价值为主,舍弃自我价值。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主客观条件都制约着人生价值,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以及个人主观因素。主观条件是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个人主观因素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发展的能力,来满足个人对社会的索取与贡献。所以,无论哪方面的条件都要求着我们全面的塑造自己。
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关键是在社会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当前,尤其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最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创造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将不是难事,得到社会认可也会实至名归。也只有这样,所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才能经得起生活中所有的考验,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乃至国家做贡献。
就像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为目者,以物役己”说的是我们现在处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被形形色色的商品所包围,物质吸引着人的注意力。人一旦陷入了物质追求的快感中,大都会忘了精神追求的美感。
无论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等,它们都是人的能动创造力实现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表现所做出的一种社会评价。正确认识哲学中所讲的人生价值,就需要正确的评价人生价值,因为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杠杆,也是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而真正的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在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之后个人对社会贡献达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
理想
理想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支配着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树立正确的理想可以引导人走向成功,也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但是如果没有远大、正确的理想,对人生的发展将是十分不利的,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或者走向失败。所以大学生必须正确的看待理想的树立问题,尤其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大学生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为大学生指明奋斗目标方向。树立一个好的理想对学习、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有远大理想的大学生看问题不会狭隘,他会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后果估计和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其次,一个个人理想明确的大学生对目标会很明确,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思想迷茫时可以参照理想检查自己的想法,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个人理想的确立也是一个大学生成熟的表现。能够为理想奋斗,用理想控制自己的各种想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个人理想确立的重要作用。
个人理想固然重要但社会理想更重要。社会理想指导的是社会发展的道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最高的奋斗目标,从而指引社会向前发展。只有有了良好的社会理想,整个社会才能有新的发展。不同时期社会的社会理想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但是都有一点它决定了社会的走向。
而我们个人则必须服从社会理想。因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体。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将是不长久的。例如奴隶社会,人们都追求自由,而奴隶主剥削奴隶的自由,这个理想的不统一造成了奴隶社会的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奴隶社会瓦解。所以只有社会有了远大崇高正确的理想,整个社会才能稳定,才会繁荣昌盛,加速发展。
所以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大多数人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违背,那么他所做的事也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或者是损坏他人利益的。这种个人理想绝对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上,国富民强,国破家亡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个人理想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整个社会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所以社会理想以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是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只有结合了多数个人理想的社会理想才会远大,也只有结合了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才会崇高。
当今我国的社会理想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了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灵魂和基础,它决定着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发展方向,它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要素。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才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他们在情感上和理性上都能自觉接受,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塑造自己。
一个人的理想要成功地转化为现实,不仅需要在确立理想时充分认识社会现实,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坚定实现理想的信心,并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努力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勇于承担自己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应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锤炼自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的有效途经。理想能否变成现实,取决于人们的实践。在人生旅程中,理想与现实是一对重要的矛盾,作为一种现实的超越,一种对美好未来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理想必须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就是努力使之转化为现实的过程。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过程往往是漫长而又艰难曲折的。胸怀大志的人们,只有通过积极的人生实践,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如果人们不把自己的理想与具体的现实行动结合起来,理想就只能是一种空想。
为了实现理想,完成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实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觉抵制和反对腐朽思想和生活作风的侵蚀;
在学习上,提倡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在工作上,要提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畏困难险阻,坚持与时俱进,去完成各种任务;同时,还要努力做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我们不可否认,目前有少数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学习不刻苦,生活上盲目攀比,劳动观念淡薄,毕业后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其能够健康成长。正如古人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每个人都要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平凡的具体事务联系起来,既有意识地以理想、使命指导和规划个人的职业和事业,又具体落实到平平常常的工作中去,立足于小成,聚沙成塔,最终做出大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满足眼前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现状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而形成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带着特定的时代烙印或阶级烙印,并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性质及人们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所处阶级关系与阶级地位,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也会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想。
理想源于现实而超越现实。科学的理想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是人们的要求和希望的集中表达,它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
同时,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有科学和非科学、崇高和一般之分;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有长远和近期之分;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分;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分„„理想对人的激励与鼓舞作用,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密切相关。也只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才能给人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理想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在于其不仅具有现实性,还具有预见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对于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理想指引着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漫漫人生路,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
其次,作为即将成为共和国军人的我,在感到责任沉重的同时,将“在校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强健体魄,时刻准备着到祖国需要的岗位;工作后,发挥自己的长处,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为人民的安居乐业,为祖国的尊严贡献自己的力量。时时刻刻坚持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光荣传统,发扬党代革命军人的优秀品质“作为自己的理想,让自己的理想之路指向光明。
总之,理想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让人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看到未来的曙光,永不迷失前进方向;理想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给人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理想提高人生的思想境界,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避免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也能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
是的,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理想越是高远,其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时间也越长。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执着追求的人总会经历顺境与逆境等不同人生境遇,并感受其中的甘苦、福祸与荣辱。只要树立必胜信心,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压垮,反问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理想引导着我们做什么人、指引我们走什么路、激励我们为什么学。要想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除了要正确对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外,还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
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讲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我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人生观与价值观】推荐阅读:
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的重要性06-13
个人使命与人生价值11-10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08-06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08-21
人生观、价值观09-27
什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08-06
我对人生观价值观认识11-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11-15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07-25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03